读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小学生(实用19篇)

小编: 紫衣梦

心得体会的写作可以帮助我们记录下以往的经验,方便以后的参考和借鉴。接下来,我们将阅读一篇优秀心得体会的范文,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小学生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亘古历今,经典名句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人的心灵,炎黄子孙在“经典”的摇篮里孕育,华夏儿女在“名句”的吟诵中成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像一根坚韧的纽带,将形形色色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到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之中,成为了传之千古、放之四海的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于丹教授紧扣21世纪人类面临的心灵困惑,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穿越两千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来解读《论语》,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读了于丹的《论语心得》,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孔子这位圣人的平和、平易近人,以及他时时传递出的一种朴素、温暖的生活态度。初读《论语心得》时,心中生出一些困惑,因为书中所说的安贫乐道,现在看来颇有些让人不思进取的味道,细细读来,慢慢明白其中的深意。今天,是一个经济飞速发展、个性空前张扬的时代,更是一个竞争激烈、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我可以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扶贫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暑假,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国学经典与教育》的在线学习,这次学习分为四个教学视频,我用半个月的时间看了好几遍教学视屏,总计用时20多个小时。另看完教材《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二)。原来我对国学仅仅是知道而已,平时教学中虽有涉及,但受小学生的接受能力的限制,也是粗约的给小学生讲解,并未更深地从中国文化的历史传承,从《国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上,对中国人的影响上过多考虑。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学习国学,让我更进一步的了解孔子及其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学说。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孔子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以为把握知识应当是一个主动探索领会的过程,所以他在教学实践中异常重视学生的主动性题目。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启发一词也由此而来。宋代朱熹对这句话做了解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仅有当学生进进进取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愤"、"悱"站在教师的角度讲是启发的契机条件,"举一反三"是启发的结果。站在学生角度看"愤"、"悱"是能"思","举一反三"是能"悟"。善教者启之待时,因势而利导,"引而不发,跃如也。"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孔子以为,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须了解学生的熟悉规律,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他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教师要做不失言的智者,这样才能使学生闻一知二,闻一知十,既能主动获取知识,又能发展思维本事。孔子教育的成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讲究教育教学方法,这是教师必备的一种品质。正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遂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善于启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在学习上有"欲罢不能"之势,说明孔子教育技巧之高超、教育本事。

孔子一向夸大学思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这种见解贴合人的熟悉规律,已初步揭示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孔子夸大学的重要性,反对思而不学。他以自我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这说明学习是思考的基础,离开学习往思考,其结果必然徒劳无得。另一方面,孔子有腔调思考的重要性,反对学而不思。他说:"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主张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餍饫终日,无所专心"(《论语阳货》)。孔子的学有方向,先是学德,次是学文。思亦有方向,先是思修身,次是思修行。思与行结合,思与社会生活结合。学,不是漫无边际的学;思,不是漫无边际的思。学有方向,思有目的。如此,才能领悟孔子学思结合的真谛。

孔子很夸大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他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往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往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据《雍也》载,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孔子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他的学生有的果断,有的通达人情事理,有的多才多艺,这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孔子培养学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练习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十分留意学用结合、言行相符。

孔子在《论语》的第一句话即"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意思是说,学习了,然后再经常温习、练习、实习,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获得了成果,内心感到欢乐与满足,不也令人喜悦么孔子还说温故而知新"。意思是说,温习旧的知识而从中获得新的体会、新的见解。这涉及到新旧知识关系的看法,是贴合教学规律的。孔子以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往伪存真。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论语述而》),多听多看,广于见闻,即认真学习,对于不明白和靠不住的事情要存疑,不盲目往做,只是谨慎地说已经明白的道理,做已经明白的事情,就能够减少怨尤和造成遗憾。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牢固地把握所学的知识。对所学的知识熟练了,融会贯通了,便可举一反三,告诸往而知来,从已知探未知。故,学而时习之。

让我们一齐为弘扬国学而努力吧!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中华五千年礼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传统给我们炎黄子孙留下了宝贵的财富。那些流传了成百上千年的经典著作、诗词曲赋、文学名著、名言佳句,如灿烂的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观看了中国传统文化诵读节目,感受颇深,经典诵读大赛是以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为主题,复赛和决赛都采取国学知识和应用题的形式,在全国各地的选手为代表来参赛,已检测当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品德的传承。

经典诵读大赛在启动仪式上,六十名学童团体诵读《子弟规》,并举行了开笔礼。经典诵读大赛是以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我爱记诗词、名师对对碰和美德大考验。

我爱记诗词是在大屏幕上出现1个或2个字,由5名选手分别说出有这些字的诗词,坚持到最终者获胜。那么多的古诗词流利的从他们的口中说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平日里他们要下多少功夫!我觉得自我和他们相比逊色的多了,以后可得多读并且这个比赛清晰的体现了我囯学生对诗词的知识的掌握情景,也体现了我囯学生的博学多才!名师对对碰主要是回答“李白”“白居易”“杜甫”等的问题,从而得到三十分、二十分、十分。

最终是美德大考验,导演会给选手们设置不一样障碍,观察选手们是否在生活能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三百四十名选手有许多选手没有经过比赛,很遗憾。经典诵读,是对广大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传统教育的教材,是弘扬族精神,张扬中华文化的魅力的法宝。

经典诵读,使我们跨越了时空界线,连接起亘古烁今的世族文化精粹,为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中华民族唱响了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音。它是民族传统与民族精神的化身。

经过诵读经典诗文,能够让我们走进一个妙不可言的世界。什么是儒家风范,什么是道家精髓,什么是千古美文……“经典”他流传了千百年,从“人之初,性本善”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由“道,可道,十分道”至“天将降大任与斯也”,从《归去来兮辞》到《兰亭集序》都熠熠地展示着它博大精深的魅力。

经过观看《xx省青少年经典诵读电视大赛》,让我觉得经典诵读对我们的重要性。诵读、熟背诗文,让我们在一生记忆力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经典文化的熏陶。

培养我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帮忙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心地向善,提高修养。提升我们语文水平,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我们要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让我们的每个人诚挚有爱、充满活力,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安定有序、和谐完美,让我们的国家更富。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自20xx年x月第一次上课以来,至今已有x个月了,自我感到收获不少。实际上,在进xxx国学社之前,我就一向对中华传统文化异常爱好,可只是零散的学习其中的只言片语。这种情景自从参加国学社以后有了改变,有了外力的促使,倒也使我开始去学着坚持。回想x个月来,收获很大。

大概有三方面的收获:

从文字关到义理关以及研讨,上课所带来的是古今的一种贯通感,似乎有了一种豁然开朗、不断更新自我的感觉。有什么疑惑,请教教师和同学,大家都是那么无私、友爱的答疑释惑。学的很过瘾、很畅快,原有的学习兴趣越来越强。也许国学就像月光宝盒,里面看似朴素,实则蕴含着大道。而打开盒子很容易,可是想要开启里面的大道,是需要钥匙来解开其中的密码和玄机的。原先自学国学容易陷入文字层面,义理层面和人生层面很少引发,有了明师启发引导、同学共修就是最好了。而这使我开始发酵,这也会使我在人生大道上愈行愈远。

原先的我是个急性子的人,有着很多的迷惑,心态不定。而此刻心静了,情绪平了。很享用此刻这种心静如水的感觉,似乎冥冥之中到达了一种早就期待的境界和感觉。还记得《大学》中的那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说的`太好了,自我似乎对这句话有了一种感性的领悟。学《大学》使得我对自我的“止于至善”、“至于何方”有了更长远的思考,这样在应对外界的各种纷纷攘攘时,能够做到心静而自有方寸。心中能够有所静,源自每次不一样课程中的收获,有些来的直接,有些潜移默化。

比方说,当我听到“退一退海阔天空不如停一停海阔天空”时,心头一震。实际上“退一退”更多的是讲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而“停一停”讲述的更多倾向于人应对自我的一种心态和方法。因为仅有“停一停”,才会有时间选择自我的情绪。也似乎懂得了历史上许多大家能够应对小人时,心有城府含而不露又能合作的原因,至少有一条那就是到达了运用情绪的高境界那就是选择自我的情绪。

比方说,当我得知“所谓卦象无所谓好坏,它只是告诉人们此刻所处的位置,并且应当注意什么”、“唯有一谦而四益”时,似乎豁然开朗。

每每回忆起课上的妙语连珠,心中十分愉悦。

“学问忘了就是会了”、“解决化解内心的所有对话”、“找到内心多个自我中的那个主我”、“完成内心纷杂世界的统一大业”、“不给钱还是愿意干的事就是最想干的事”、“遇境炼心”、“国学有如人生旅途中的明灯”、“应对世路更要学会走心路”等等,总之要在关注世事的同时,别忘了反观自我,挖掘自我,认识我是谁,明白自我这辈子要干什么。走世路的同时也要走心路。

类似情景,举不胜举。

我做的是新闻影视工作,包含两方面功能:一个是记者功能,一个是编导功能。铁肩担道义,妙手驻文章。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职责感使得我选择了这样一种生产精神文化产品行业,从事了纪录片的编导工作。越做越发现,自我所做的意义也许是一种历史的记载、时代的引领。司马迁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而写《史记》。当代电视电视剧电影工作者也应当给自我定位是文艺工作者,这样至少能够保证文以载道、艺术为人民服务对历史负责,引导人们的高级趣味、承上启下、传承传统和历史、引领时代。而这正是我乐于学习国学的重要原因,我学的影视更多的是一种表现手段和方法,我学国学更重要的是学到中华文化的“核”,这也是所要表达的,从而活在当下、引领当下。经过学国学使得自我对纪录片工作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究,这样也许就增加了更多的深刻和高度。

当然,如果抽离出自我,或者跳出以上这个所谓立场,也许这种所谓的“精英”意识“精英”文化和“草根”意识“平民”文化是有着矛盾的,这也是自我一向在研究在矛盾的一个问题。这次就在这个平台上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也真诚的期望能听到更多的声音,期望大家能帮我解疑释惑,共同来思考这样问题。

总之,明德天下国学社,对于我的成长意义非凡,也注定了成为我成长成熟成业中的重要丰碑。

在那里发自内心的说说心中的感激,感激王鹏教师的引见和指导,感激明德天下国学社的氛围和平台,感激三位高师的传道授业解惑和对中华礼貌承下启下的使命感职责感以及生命的活力,感激各位同学的良师益友式的各种贡献和一心向善,感激所有学社工作人员以及所有发起人默默奉献勤勤恳恳和多方奔走,感激xx社长倡起组建和全心付出,感激xxx公司供给的这样一份天空和氛围,感激历代先贤圣者、志士仁人为我们书写和践行的伟大的中华礼貌!

小学生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在小学时光里里,有一本伴我成长组我进步的好书,那就是《经典诵读》!

从学校掀起了诵读《经典诵读》的活动以来,我积极的参加活动并被书中的一桩桩、一件件的感人故事所陶醉感染。读了这本书后使我受益匪浅,心中也有很多感触想与大家分享!

《弟子规》在我大家牙牙学语的时候就接触过了,至于书里面蕴含的深刻道理我是一无所知。通过这次读书活动的深入理解,才发现《弟子规》里面的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极其深刻的道理,孔子用1080个字描绘出了人生中的很多事,每一件事情都意味着一个人生哲理。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为我们起早贪黑,早出晚归的奔波着,我们要学会为父母分担忧愁,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努力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孔融三岁能让梨这件事告诉我们要有孝心。《经典诵读》里的“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告诉我们再怎么精美的玉石,都要经过精雕细刻才能焕发出它的光芒!如果我们要成为知书达理的人就必须不断的学习。“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就是让我们在学习之后再温习一遍,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告诉我们,不要让别人来做自己都讨厌的事情。我们一个宽以待人,多为别人着想。如果人人都是这样,世界将是多么美好!

通过这次读书活动,我还明白了要多读经典对写作也是大有帮助的。读多了大大的丰富了我的词汇,会让我的口头表达能力更好,写起作文来底气十足、胸有成竹。我再写作的时候经常会引用一些《经典诵读》里面的好词佳句,会让我的文章文采飞扬,会让读者感到回味无穷,是经典让我的文章增添了不少独特的魅力!

《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中提到,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而《经典诵读》现在已经是我如影随形的良师益友了!这本书现在让我走上了谦虚、诚实、好学与爱国的旅途,建议大家多读《经典诵读》吧,它会让你在今后的生活或学习中变得更加优秀和完美!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20xx年xx月起我校开展了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这门课,它分为四个教学视频。原先我对国学仅仅是明白而已,经过此次的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经典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构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学习《论语》的收获是有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向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十分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学习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是要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意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完美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务必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样了解自己,明白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论语》反映了孔子的师德涵养,孔子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将毕生精神贡献于教育工作,敏而勤学,具有丰硕的实践经验,注重道德涵养,是一位尽职的好教师,成为后世教师学习的表率。《论语》中良多篇章都能够看到孔子对师德涵养的相关阐述,带给后世为师者莫大的启迪。

孔子强调立志在道德涵养中的主要感化。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成夺志也。”(《论语子罕》)。因此,教师不只要本身,还要教育学生确立高尚志向,树立人生理想,作为个人勤恳的标的目标。

孔子从意遇事要长于进行自我省察,这是道德涵养的主要方式。孔子教育学生随时对本人的行为进行检查,以便及时发觉问题,避免继续犯错误,这样就起到了自我监视的感化。孔子认为,道德准绳和规范是公共好处的表现,对个人起束缚感化,因此,需要克制自我。长于自克是道德涵养的标识表记标帜。

孔子认为,现实中不具有不犯错的圣人,环节是看待错误的立场。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他承认本人犯过错,并认为,过错被别人发觉,是本人的幸运。孔子要求“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见贤思齐,从善如流,知错即改,不竭地完善自我,升华自我。

教师要尽本人的社会职责,应注重本身的学习涵养,节制博识的知识,具有高贵的道德,这是教人的前提前提。

孔子对学生的教育,不只要言教,更注重身教。他透过严以责己,身先士卒来传染打动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充实说了然身教的主要性。简直,如果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出发生潜移默化的感化。

爱护学生、关怀学生是一个教师成功的必需具备的前提。孔子说:“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孔子关怀学生道德、学业的促进以及学生们的糊口与健康环境,他和学生有深厚的交谊。孔子对学生传授知识毫无保留,做到了“无私无隐”。

孔子对学生充满期望,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那里包含了青年人跨越老年人、学生跨越教师、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成长概念。

国学经典培训孔子认为教师要讲究教学方式,长于启发学生的心智。“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论语为政》)。教师必需本人经常复习故业,畅通领悟贯通,做到有新的领悟、新的体会、新的发觉,才能胜任教学工作。教师不只给学生以知识,还要使学生独立求知,独立思考,并能做一个有道德涵养的人,这样才算是好的教师。

小学生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国学博大精深,自问知之甚少,原本以为“国学”只是年老学者们钻在故纸堆里埋首做的文章。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才明白国学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我们中国文人的精神脊梁。我们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有了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做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中国的历史发展,也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通过这次在线学习,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素养。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要做到慎言、慎行,就要常常自省,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今社会物欲横流,诱惑颇多,如何克制贪欲,就要靠平常多学、多思,以史为鉴,以人为镜,虽不一定能达到“贫而乐,富而好礼”的最高境界,但也一定能做到“穷则独善其身,富则接济天下”。“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不是玩笑话,是一个我们忽视了很久的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身为中国人最幸运的不过拥有祖辈圣贤们留给我们的金玉良言。这些经过千百年的印证的人生的体会,为人处事的道理,学习知识的方法甚至是细致入微的生活感悟,我们的祖先从不吝于赐教,早就倾囊相授了。

二、学习国学,必须取其精华。

现代人学国学最重要的是明白为什么而学?有人学《周易》是为了看风水,学道家是为了练气功,中国自古以来兴盛的是术,寂寞的是道。四书五经在古代是历朝君王假以利用统治臣民的工具,有许多观点论述不附合现代社会的需要,甚至是糟粕。所以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多思考,以社会发展进步的眼光取其精华,古为今用。例如: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统治者借此标榜自己是道德教化的化身,神化个人威信,以愚弄百姓,达到“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统治效果。现今社会虽也应“以德为政”,但我认为这“德”应是“良法”,“法制”才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才是真正的“北辰”,才能“众民拥之”。

三、学习国学,结合中西方文化对照借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和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纵观世界文明史,我们同样也可有所领悟。例如,数千年前古希腊文明已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相融合,形成了人类千古永恒的目标—“奥林匹亚”精神。公元前600—300年是“人类文明轴心时代”,中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他们正为“儒学治国”“政道治术”时,印度有了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流传至今;西方有了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伟大的哲学家。

因此,我们学习国学更应跳出关系圈,以国学的精华养成处世为人之道,以宽阔的胸襟,求实的态度,树立自己人生的信仰,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三字经》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百家姓》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弟子规》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这个暑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

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准,就是在元朝与清朝时,外族入主中原时,这种教育方法也不曾被改变。这种以国学为基础的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能臣。然而现代的教育,只是对人的智力与技能方面的开发加大重视,对于人的德育与做人做事方面却不管不顾。其实一个再有才能的人,如果没有德行,也会在社会上处处碰壁,不会得到幸福的人生。

我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古典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几千年来积累下来的文化经典,是我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典籍的核心部分,对我国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横贯五千年的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学,铸就了华夏民族赡厚的文化史。古典文学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闪烁着中华民族的特有精神基因,它孕育出无数中华英才,千古风流人物,他们使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至今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情操和中国人的人格智慧。古典文学,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它能穿透深邃的历史时空,和我们的心灵相遇,相励、相慰,犹如世代相传的火种,点亮近代相承的人们的智慧和情感之灯。

打开古典文学,你就犹如进入了知识的宝店,让你大开眼界,让你如饥似渴,让你得到一把把开启智慧的钥匙,空虚、无聊、浮浅、骄躁将远你而去,你的精神将得到大的升华。从国学中你可知道如何励志、励炼、学习、生活、审美、健身、医疗等。古典文学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国学,受益仍是匪浅。老子的道德经能够培养我们的哲学思想,增强自身的修养。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导着我们的学习、生活,是做为人的道德准则。而孙子兵法又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深得中外军事、经济、史学家的青睐。司马迁《史记》不仅记叙了中华文明史,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我认真看了《国学经典与教育》的视频和读本,其中《弟子规》这本书让我懂得了做人的最基本的道理,人要爱国首先要孝敬父母,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当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父母就为这个新的生命而忙碌,不管爸爸妈妈工作多么辛苦,回到家后,为我洗衣做饭,辅导我功课。现在我们已经是成家立业了,也为人父母了,我经常教育我的孩子,做人要有爱心,要学会体贴父母,关心别人,也可以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长大后会更加孝顺父母,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要他们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一代一代传下去。

人与人之间都要和睦相处,互相关爱,别人做错了,就要以理服人,尽量与品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学习他们的优点,帮助自己改正坏习惯。学习要用功,只要功夫到了,不懂得地方自然就明白了。遇见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问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些人生中最基本的事情,也最需要努力。只要明白了这些,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完美。

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

通过这一段时间网上视频和读本的学习以及对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经典的涉猎,感觉国学不仅在庙堂上生辉,在民间照样闪光。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阅读和学习国学经典,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这使我受益匪浅,我学到了许多,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取其精华,融入其中,让学生们用心去感受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文学百花园中一朵怒放的齐葩.自问世以来,不胫而走,风靡文坛,故事流传,广及民间,真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雅俗共赏.如此之宏著怎一个“梦”字解决呢不错,《西游记》它的艺术成就,人物塑造,思想内容等是多方面,多角度的.而在这儿,我只从弗洛伊德的“梦”论入手,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解析《西游记》.

为了能使《西游记》的创作与梦联系上,我们先来看一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创立初期,由于他得天独厚的文学素养,他选择了与“语言”有密切联系的“谈疗法”来救治他的精神病人.在他看来,精神病人被封闭压抑了的内心障碍,可以经由语言交谈而得以宣泄或净化.可见,精神分析学说在初期阶段就与文学理论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重视,考察病人的语言反应到对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语误,笔误,读误的心里分析,在向前跨出一步,就与作家的文学创作现象联系到一起了.这种联系实际上在标志着精神分析学说诞生的《梦的解析》(1900)一书中已显出端倪.

弗洛伊德将精神分析方法推衍至文学创作上来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将作家与精神病患者联系在一起,而这一联系的桥梁就是“梦”.弗洛伊德认为,作家的写作也是在做梦,只不过是在非睡梦状态下作梦,因而他的作品也是他内心无意识本能的变形显现,欲望的替代满足.我们往往会说自己作的梦是混乱,荒谬的,完全是一种变了形的东西.

小学生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怎样读国学经典,才是小学生所喜欢的难度适宜、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呢?要想使学生能充分品味到国学经典的饕餮套餐,必须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年龄、认知特点有别于成人,应以“趣”为先,形成系统有效的学习体系。

一、循序渐进,建构开放的教材体系。

根据儿童心理认知特点以及年龄特点,我们按年级分类,建构了一套系统的国学教材――一年级:《三字经》;二年级:《弟子规》;三年级:《笠翁对韵》《论语》;四年级:《笠翁对韵》《老子》;五年级:《大学》《中庸》;六年级:《庄子》《孟子》。

儿童读国学,亦如人吃饭,讲究科学搭配,营养均衡。光读《弟子规》或是只读《论语》,所得也有限。所以,我们在起始年段诵读《弟子规》《三字经》这类粗浅的蒙学教材,在中年段读《笠翁对韵》《论语》《老子》,逐步渗透人生观和世界观,在高年级细致品读《大学》《中庸》《孟子》《庄子》,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更为独立果敢的性格。这样的安排是依据儿童的身心特点、理解能力,按部就班,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孩童就在这一步步的积累中拓宽自己的“见识”,吸取人生的智慧,形成丰富的“文化教养”。“幼学如漆”,儿童的心灵是最明净澄清的,没有受到丝毫染污,此时所学深入骨髓,印象深刻。

二、情智语文课,学生快乐的天地。

在我们北小的课程表上,每周都有一节特殊的课程――情智语文课。情智语文课的教学是简约的,不需要多讲,先捧起书来默默地读,再拿起书来大声地诵着;情智语文课的`教学是轻松的,没有环环相扣的追问,没有咬文嚼字的品词析句;情智语文课的教学是活泼的,有表演,有演唱……从李白到苏轼,从《如梦令》到《一剪梅》,一篇篇经典诗文就在这种简约而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慢慢地浸润在学生的心田。这看似普通的做法并没有多少高深之处,但却把握住了语文学习的核心和语文教学的规律,那就是一“读”。正所谓“熟读成诵,不求甚解”。(本站)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中,学生给《论语》配乐,给《笠翁对韵》擂鼓助兴,把《弟子规》搬上舞台……为经典赋予了更多时代的元素,注入了更多鲜活的生命。学生也乐在其中,享受到更多受益终生的精神食粮。

情智语文课给予了学生无限的学习空间,激发了学生无限的生长力。

三、家常语文课,打开最美的一扇窗。

语文学习重在积累感悟。想让经典真正地浸润学生的童年,只靠每周一节的情智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家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少问几个“为什么”,少读几次“有感情”,留下更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倘佯在经典诵读的海洋里。学了《古今贤文》,再读读《弟子规》;读了《孔子游春》,再背背《论语》;背了《拔苗助长》,再诵诵《庄子》……由一篇文章,带几篇课外美文;由一个故事,走近一位作者。学生在更广泛的视野中,自由地享受着母语阅读带来的经典饕餮盛宴。

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就是在大量阅读、背诵、积累、运用的语言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为了更好地保障经典诵读的有效开展,学校从评价体制上也应进行相应的改革。对于诵读的国学教材篇目,可以以口试的形式进行检测。教师应该让学生从题海中走出来,多读多背真正的经典之作,使学生真正享受到语文学习内在的快乐。

四、多彩的活动,培植诵读经典的兴趣。

1.“流行”制造兴趣。

模仿是儿童接受新生事物的主要方式,如果他们看到很多人都读,从众心理就会促使他们由模仿到产生兴趣,逐渐形成习惯性的接受和吸收,从而达到很好的诱导效果。这就慢慢形成一种流行。而流行,正是与时俱进的动力和营养。

学生朗诵经典时的琅琅唱读声,就营造了一个极具感染力的学习氛围,再加上学生本身的模仿天性和良好的接受力,学习的兴趣就产生了。而兴趣就如一个共振能量场,互相激发,互相推动,很快就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2.“示范”感染兴趣。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教师是孩子们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在学习时我们特别注重以激情唤起激情,要求学生背诵的自己一定先背过,需要讲解、示范的,自己必须研读透彻。教师循循善诱地和学生一起背诵《论语》《弟子规》《三字经》,一起吟诵《岳阳楼记》《劝学篇》《陋室铭》,通过设计不同的朗读方式,或快或慢,或吟或唱,或带读或齐读,或接龙,或默读,师生流连忘返,乐在其中。

3.“故事”提高兴趣。

故事,仿佛一双魔手能紧紧抓住孩子的心灵。因为故事里有幻想、有神奇、有知识、有营养;故事中有画面、有场景、有人物、有真善美的启迪,有假丑恶的反衬。成语故事、勤学故事、《三字经》故事、《弟子规》和《千字文》故事等,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从中汲取圣贤智慧,在成长的道路上力行学文。诵读理解后,再引导学生讲经典故事、编经典故事、演经典故事……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语言表达力和演讲能力。

4.“创意”巩固兴趣。

(1)唱经典。《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质朴的音乐,真实的情感,能带着学生跨越千山万水,跨越历史的洪流,走人经典的传奇。低吟浅唱,就是国学经典的音乐化,就是学生语言的再创作;低吟浅唱,就是师生对国学经典的语言、节奏、情感交融的过程;低吟浅唱,激发了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国学经典的语感。

(2)画经典。给《论语》配画,给《庄子》插图,用连环画画出名著中的故事;把国学按作者、内容主题分类,办成手抄小报……这也是学生学习国学的另一方式。每学期的读书节活动中,学生都会用一周的课余时间来专心收集资料,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国学经典。通过“画”这种艺术形式,学生把自己对诗文的理解表达了出来,并在原文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艺术联想。

(3)演经典。学生都有表现的欲望,都有展示自己成功的需求。展示激发了学生学习的需求,表演内化了学生学习的所得。当学生们有创意地把国学的精髓部分用“读、唱、讲、品、书”的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时,国学经典便如音乐般流入每个学生的心田,营造了更浓厚的诵读氛围。

我国优秀的古典国学经文意存高远,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就是一把把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诵读国学经典,就是在与历史上一批最优秀的中国人对话。学生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了良好的思想品德。国学经典就是我们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更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大量的事实和研究结果表明,国学经典对儿童教育具有巨大的研究意义。

让学生读经典吧,和学生一起走上智慧人生!

让学生读经典吧,和学生一起走上道德人生!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读国学经典心得体会_学习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华五千年历史智慧的精髓,构成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维系着中华文化之根。下面是本站给大家带来的读国学经典的。

心得体会。

欢迎欣赏!

近段时间我们学习了国学经典,通过学习渐渐的了解了书中的意思。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真正好的老师应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知识”。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差的学生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国学经典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让我们一起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长袭宿收,风神凝远,制行峻洁,望而知其为贵介公子”。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中国的国学就具备这种独一无二的特质。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华五千年历史智慧的精髓,构成了我们精神生活的客观环境,维系着中华文化之根。

“国学”一词,最早出自章太炎先生《国故论衡》及《国学概论》的演讲,它以先秦经典和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以及历代史学等内容,形成了恢宏的“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其内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国学智慧涵盖了“四书”、“五经”、老子、庄子、偈语、禅机、二十四史、唐诗、宋词和四大古典名著,它是万亿卷帙的古代文献,体现了中国人对于生命和世界的理解。国学体系以“儒”、“释”、“道”三家学问为主干,又分为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和礼仪等支脉,为青少年汲取知识,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便捷的渠道。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对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影响颇深。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的复兴也起着重大的作用。作为炎黄子孙。每一个青少年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让古人的思想和智慧时常充盈在心田,通过学习国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解力,形成积极向上世界观。

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和熟悉国学,根据国学所倡导的精神指引,“正心”、“修身”、“齐家”,成为一个品质高尚、行为规矩的人,对国家和社会都能起到积极、正面的作用。推广国学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中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学的精髓是“天人合一”,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这又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记得读中学时老师讲《孔雀东南飞》一文,文章并不算太长,我们学了一个星期,却一点不感到累。在这一周里我们被故事的内容深深吸引着,作者的文笔是那样的流畅、优美,用词是那样的精辟,凄美的情节让我们为之而动容。后来在课外,读了王勃的《藤王阁序》,更是爱不释手,其文章情文并茂,奔放自然之势,读来摄人心魄,其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真是千古绝唱,让我感山川是那么的壮美,意境是那样的深远,有一种想投身于大自然中,去过闲云野鹤般生活的冲动。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不可否认,国学之“中庸之道”,也确实影响并发生过中国社会历史上某些被现代人认为丧权辱国的事实。君君臣臣夫夫子子的封建礼教,也确实是麻痹老百姓思想维护封建贵族利益的一种精神枷锁。但是,1820xx年,拿破仑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并不软弱,它只不过是一只睡眠中的狮子,中国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此话一出立即产生了轰动效应。尽管当时拿破仑的预言离现在是那么的遥远,而现实绝对给足了这个野心勃勃的战争狂人面子。我想,其中之含义绝不外乎他已经预感到;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中国人口众多、文化深厚。只有这样的国家才具备不怒而威的力量,而这种力量终究要爆发。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

三字经。

》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

百家姓。

》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千字文》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

弟子规。

》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我们不妨把国学之“儒家思想”比做一种精神武器,在中国几千年历朝历代的封建势力掌握之下,只要对封建王朝达官贵人有利的,都可以拿来针对被压迫者使用。另外,从现在的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当时,无论孔子也好,孟子也好,老子也好,庄子也好,墨子也罢,从人的自身保护意识上来说,也绝对无法脱离当时社会现实而尽力维护当权者的利益。不然,刀架到脖子上,怎么去周游列国?那儿来的三千弟子?所以,《论语》也好,《孟子》也好,《道德经》也好,《逍遥游》也好,《兼爱》也罢,明显地倾向于当权者的利益。那么,有人要问;难道这就是“和”与“礼”的真谛吗?当然不是!因此,在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被摧毁之后,中国的老百姓听到了两个新名词,一个是“革命”,一个是“民主”。

现在,我们可能已经明白;“和”必须建立在人性化平等的基础之上,才具有它真正的含义。“礼”应该保持人类善良的仁爱真实性,才能达到人与人之间完整的和谐。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中国大地展开的一场文化大革命,把国学、西学、一切知识学科几乎一扫而光。知识分子成了臭老九,许多国学大师都成了牛鬼蛇神。什么“悠悠万事,唯此为大,克己复礼”成了妄想复辟资本主义的大帽子。

口号。

反复辟!批林批孔!一个高潮接一个高潮,国人的嘴似乎忘记了吃饭,满嘴都是“造反”与”革命”的口号国人的精神思想已经被麻痹到几乎崩溃的地步,而国学的地位早已经荡然无存。

三十多年过去了,一个刚刚遭受了精神浩劫的中国,终于从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走到了现在。国学已经不是“四旧”或精神鸦片,国学文化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现今,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吸引了多少人的眼球。于丹成了国人眼里的美女,阎崇年成了中老年人的偶像,易中天成了当代的明星,纪连海的相貌也成了“有特点”的楷模。这一切,都是国学带给他们的魅力。这一切,都说明国学文化是提高社会文明、精神文明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我想;在当今物欲横溢的社会里,无论八零后也好,九零后也好,都应该拿起老祖宗留下的那些文化国粹认真的读一读,净化一下我们私欲泛滥的灵魂,让天上的古人安心、让地上的老人幸福。从“百善孝为先”的教诲之中,我明白了怎样交友,我明白了“孝”就是“和”,和而德、德而孝。

2

页,当前第。

1

1

2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在当今时代,虽然现代科技让人类的生活更加便利,而大多数人还是忽略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关于国学经典的学习与探究是非常值得的。通过我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国学经典的独特价值。接下来,我将会分享我的个人心得体会,关于国学经典的价值以及它给我带来的启示。

首先,国学经典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底蕴。对于一个爱好文化探究的人来说,想要真正全面了解中华文化,不能只看表面的文化现象,我们还需要深入挖掘中华文化中的根本精髓,学习国学经典的知识则是很好的入门认知。这些经典里记录着中华文明历史渊源、重要的事件、思想体系、制度文化和人文精神等等。在国学经典的学习中,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中华文化的丰富与复杂,背后隐藏着丰富的思想和精神内涵。

第二,国学经典有助于我们的人格修养和自我完善。如同人们常说的‘一门道,三分学,七分修身’。融入适量的国学经典学习可以使我们积淀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的成长。这是因为国学经典不仅是文化遗产,更是锤炼人格的优秀宝典。例如,我们可以从《大学》中学习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每一个精髓都是人们成长的陪伴,是每个人修养自己的重要指南和借鉴。

第三,国学经典可以增强我们的思辨能力和领悟能力。国学精髓,意味着超脱时代,凝聚千古。千年以来,在经典中的思想互相照应,互相启发。通过精读国学,可以不断开拓自己的思维视野,增强领悟并沉淀人生智慧。国学经典中的众多经典片段与名言也是我们极佳的思考启示。例如《论语》中所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真正优秀的人应该注重道德与正义;《道德经》中所讲:“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则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节制自己的欲望、避免过度纵欲。

第四,国学经典也是我们国家的瑰宝和精神砥柱。祖国博大精深,国学精髓代表着中华文化,是我们心灵深处的筑基和架构。作为一个中华儿女,我们不仅要学习国学经典,还需要以此为底蕴,将其发扬光大,维护中华文化的辉煌。象《诗经》《论语》《道德经》等都是经典智慧之源,代表了千年文化的滋养。我们应当在学习的同时,通过古典文化,《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精品注重培养继承人才,不仅是我们的文化传承,也是一个倡导崇尚传统、珍惜历史和自强不息的清晰表达。

最后,我认为国学经典是我们价值观与人生观的绝佳源头。透过国学精神,我们可以感悟道德伦理、尊师重道、方正大气的生活态度和做人处事的技巧等等,无时不在启示着我们:在万物的面前,我们应该心怀感恩和安宁,用心体味生命中的美好与哲理,然后再砥砺精神,明确前路。

综上所述,国学经典是人类思想精华的集结,不应该被我们所忽略,更不应该因为新科技兴起而被人遗忘。我们应该怀着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不断学习与挖掘经典的内涵。愿我们更多地了解、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的国学经典,带来个人思想品味与全面人生素质的提高。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国学,很多人都有自己的。

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

一、学习国学提高了自身素养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学习国学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国学,让我明白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对待有困难的人,应该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待犯了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教育孩子方面,从小要教育孩子讲礼貌,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有孝心,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国学是中国人的国粹,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我要继续学习国学,让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的人生走的轻松而洒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学习国学开始,接续国学薪火,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通过学习国学,可以让人明白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可以用心中的最美的画笔描绘一幅幅山青水绿欢声笑语的画卷;可以用凝重的深情,唱出我心中最优美的教育赞歌——“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国学经典自有一方天地,让思想自由驰骋;国学思想使人美丽,成就清新的高尚人生。把国学精髓运用到工作、生活实际,指导其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修身养性之功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人们面对着来自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竞争越是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调适与他人的关系。《论语》中娓娓道来,轻轻拂去你心灵的尘土,教会你做人的道理。毕竟,这不是一个人的世界,不管多聪明能干的人,离开他人的帮助,是难有建树作为的。一个人只是一叶“舟”,而众人才是既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水。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国学经典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国学经典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的关系等内容都有着十分系统的论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它就像一根坚韧纽带,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滋润着中华物茁壮成长,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和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在国学各个学术流派存在的著作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充满人文智慧和写信人生真谛的论述,其敏锐的观察、合理的推定、经验的告诫,不仅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更是一国安邦济世之基。作为中华子孙,我们有责任将中华民族这笔精神财富吸收和传扬。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总的来说,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很多方面还是很有见地的,尽管其教育思想带有很强的阶级色彩,但对于学习方法,教育方法以及一些教育规律方面的阐释还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的.今后,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无私奉献精神,“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等等,这些凝结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国学,只有接续国学薪火,才能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这是一件大好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都要从做人开始。如果没有做人的基础,那就既不会有民族精神,更不会有革命精神。做人从哪里开始?从洒扫庭除,应对进退开始;从国学启蒙的“三百千”开始。这种学习不光是识字和道德思想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传承来对待。

孔子的精神和文化正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称之为“国学”。以国学启蒙的范本“三百千弟”为例。《。

三字经。

》最重要的特点是条理清楚、文理明畅、概括精辟地传授历史文化知识,伦理道德知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应当刻苦等等,被誉为“袖里通鉴”。且反复劝勉学童勤学,敦促家长、老师认真对待对子弟、学生的教育。诵《。

百家姓。

》使我了解了中华民族姓氏的渊源。《。

千字文。

》是世界上流行年代最久远,使用人数最多的儿童国学启蒙读本,在中国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

弟子规。

》是关于品德修养、行为规范的国学启蒙读本,将中华文化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浅近的历史典故讲述清楚。

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和光大革命精神,不可不从国学启蒙开始。回溯源头,传承命脉,“国学”是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

经典国学心得体会

12月2日下午13点30分,我们学院荣幸的请到了重庆市优秀教师,现已是从西南大学退休的教师、教授李达武女士为我们全院进行这个《国学经典与个人修养》讲座。

首先简单的介绍了我们李达武教授的个人简历。随后她幽默地说:“首先。。很感谢未来的中国的总理级以及培养这样的最大权威额辛勤的老师们,大家下午好!今天讲座内容分五个部分来讲解。”听完李老师的对我院师生第一次的开场白,全场响起了激烈的掌声!讲座内容:

一、以古见今,启迪人生。

从博学的角度,可以用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从我们以前学过这首诗的理解来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来总结从这首诗:

1、向上感,追求欲。

2、万物声声不息,生命在于运动。

3、《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4、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在看到大概的提纲后,李老师通过讲解例子,用幽默让大家轻松的接受她所将的意义。

二、拓展学识,净化心灵。

国学的经典有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以前的国王制度也就是现在的法制。在诸多的流派中,我国最奉行的是儒家。主要是从“仁”、“礼”这两个方面来说。仁,就是要有仁义之心。而礼则是通过我们读书,来学会中待人。我们读书的最初目的:名利知耻。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学会适应这个社会。我国最早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而我国的二十四史中《史记》就在其中。《史记》是以写人为主,是由我国文学家司马迁忍辱负重感触深刻的写出来的。在《史记》中写了近一百五十多篇人传。然后简单的介绍了我国的三玄:老子、庄子、周易。李老师把诗歌用歌的方式唱给大家听,自己创的谱,深情的唱了《诗经》。而且老师还带动全场的老师同学一起唱歌,用歌的形式来记住古诗词。

三、丰富感情,提高能力。我们要在学习中快乐着。因为伤心是一天,开心也是一天。抛开烦恼,开心的过自己会过的更好。

四、边走边唱,健康向上。

五、心存感激,奉献爱心。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信,报得三春晖!”我们要感恩父母,他们一身都在为我们辛勤的付出,我们要用好的学习来回报他们。也有句话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我们也要好好学习,回报我们的祖国、学校、老师等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

在李老师进行了2个多小时的演讲,全场一共响起了二十多次掌声,最后我们一起唱《水调歌头》,结束了这一堂人生中又一个启迪人心的课!

经典国学心得体会

国学作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承载着千年智慧和传统道德观念。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重视国学的学习和研究,并从中受益匪浅。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国学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下文将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经典国学心得体会。

首先,国学让我重新审视中华传统道德观念的价值。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往往容易追求物质利益而忽略了传统道德观念的重要性。然而,通过学习国学,我重新发现了传统道德观念的价值所在。国学中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等思想,不仅是我们文化的精髓,也是我们作为人的基本准则。这些道德观念的传承和践行,不仅可以提升个人的品德修养,也能够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其次,国学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国学作为对传统文化和经典著作的系统研究,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通过阅读诸子百家、儒家经典等经典著作,我逐渐体会到中华文化在历史上的杰出贡献和影响力。这些经典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智慧,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并使我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第三,国学给我提供了一种与古人对话的机会。古人的智慧和经验是我们宝贵的财富,通过学习国学,我有机会与他们进行对话,并从中获得启迪。在阅读《论语》时,我被孔子的言行所打动,他的智慧和教诲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与古人的对话,我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够接触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和处世之道。这对我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最后,国学培养了我批判思维和学术能力。学习国学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经典著作,批判性地思考问题。在课堂上,我通过老师的引导,学会了如何解读古文和分析古代思想。这种批判思维的培养对于我的学术能力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学习国学,我不仅能够拓宽自己的视野,还能够加强自己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总之,国学的学习给予了我很多启示和帮助。它让我重新审视中华传统道德观念的价值,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古人进行对话,并培养了我批判思维和学术能力。我相信国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够重视起来,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国学,我体会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使我收获颇多。现根据个人学习情况谈一下两点体会:

一、 学习国学提高了自身素养 经典的力量能震撼人心,它能启迪思想,开阔文化视野。修身是一切的根本,要想完善自身,只有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比如:工作中我要做到认真负责,无怨无悔,踏实务实;凡是能够干大事的人,都是能够坐的住的人。

很多事情失败的原因,不是行动前没有计划,而是缺少计划前的行动。要善于从自身找不足,制度切实可行的计划,立足实际,向着眼前的目标奋进。

二、 学习国学丰富了我做人的道理

古为今用,是我们学习古代文学的唯一目的。学习国学,让我了解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丰富了知识,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

通过学习国学,让我明白对自己的父母和亲人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包括听父母的话,尊敬父母和其他长辈,关心体贴父母;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热爱学习,与家人共同创造和谐快乐的生活;真实的感受父母养育之恩,有效的培养孩子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对待有困难的人,应该以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待犯了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教育孩子方面,从小要教育孩子讲礼貌,做一个有礼貌的人;要让孩子学会感恩,有孝心,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国学是中国人的国粹,承载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我要继续学习国学,让国学经典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的人生走的轻松而洒脱。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学习国学开始,接续国学薪火,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国学经典中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真正好的老师应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差的学生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国学经典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 让我们一起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童红

近段时间,我们通过研修网学习了国学经典,通过学习渐渐地了解了书中的意思。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国学经典中不仅有名家名言,还有贴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脍炙人口的著作选读。其中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详,还有的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些使国学之精华更接近人们平时的日常生活,让我们更容易理解,方便记忆,能把圣人之训用在实处。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著作中,《论语》一直闪耀着特别的光芒。两千多年来,《论语》中“仁爱”的核心思想,始终浸润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芒,它为不同时期、不同年代的人们所推崇,所向往。原来总以为孔子是离自己很遥远的古代圣贤,《论语》是学术家们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产,从没有想到它会如此亲近地来到我们身边。《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作为教师,假如我们能感受到这些,那我们的心中肯定会少许多怨言,肯定会是一名快乐而幸福的教师。真正好的老师应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面对不同的学生,我们老师就需要保持一个健康的心态。就像孔子所说的那样要“爱人”、“知识”。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对学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对成绩差的学生应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正确地引导,相信他们一定会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转变,只是迟早而已。

国学经典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了我们许多人生的哲理和处事做人的道理,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 让我们一起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国学经典与教育》之教育思想心得体会

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绵延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也是因为国学文化一直贯穿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历程。

我学习《论语》的收获是很大的。在论语中,孔子表达的“学”,不仅仅是读书学知识,而是泛指学习做人处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热爱学习,而且乐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还刻苦钻研非常深奥难懂的《周易》,故有“韦编三绝”的美传。

思是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世俗所累。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在教学中,我们更要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但学生树立志向后,又为这个志向做出了什么呢?我们是否只是鼓励学生凭空说出的一种空想呢?这个恐怕有人很少考虑。远大的志向谁都能说出很多,也能说得很大、很远,但关键是要看看是否能付诸实际行动!

过去,励志要切合我们的实际,不能盲目地做“假大空”的文章。

学习《国学》有以下感悟: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陈彩云

经过此次的学习 ,让我对国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感受到国学中的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经典理论,细细的反省一下,我感觉确实受益匪浅。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远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没有实现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识能够让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短期和长期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能够时时的看到,这样你就能比较容易的实现目标。

二、国学让我学会感恩

用。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要讲礼貌,尊敬长辈等。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国粹,它承载着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内涵。今后, 我要多加学习,让“国学经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己走出迷茫,使自己的人生轻松而洒脱。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以此为傲,也希望大家能继承并发扬中国传统国学文化,使其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永不衰竭!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它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智慧和价值观念,对于我们的人生修养和价值追求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本文将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人合一”、“天道人事,合而为一”、“仁者爱人”以及“知行合一”的角度,谈谈我对《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深深触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为人处世,首先要修身,做一名品德高尚的人。《论语》中有道德典范孔子的言行记录,给我们树立了榜样。祖圣之言教我们要做到道德自觉,保持做人的良心和责任感。而齐家治国则是成人之道,我们要从家庭做起,关心爱护家人,经营和谐温馨的家庭。只有家庭和谐了,我们才能有精力和智慧治理国家,为国家的繁荣稳定贡献我们的力量。

其次,我体会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华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我们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不能违背天道。同时,我们也要以人为本,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只有平衡好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才能实现和谐共处的社会。

再次,我受到《国学经典》中的“天道人事,合而为一”的启迪。天地万物都有各自的规律,而我们人类也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们要尊重自然规律,遵循天道。同时,在人事关系中,我们要尊重他人的需要和权益,尽量和睦相处,达到和谐。这种思想教导我们不仅要有远大的愿景,奋斗目标也要与社会大众的需求相结合,为人类共同的利益而奋斗。

其次,我深刻体会到了仁者爱人的友爱精神。《孟子》中提到,“仁者爱人”。学会关心他人,学会舍己为人,理解和包容他人的不足之处,体察别人的心情,解决他们困惑和困难,才能建立起更强大的人际关系网络。友爱之情时时体现在身边,只有每个人都能积极投身于友爱之中,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最后,我体认到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中庸》中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言之所报也,感之所发也”。诗是从人们的内心深处产生的,只有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产生力量。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知行合一的快乐和收获。

综上所述,我在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智慧与力量。通过《国学经典》,我明白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体会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领悟到了天道人事的一致,受到了仁者爱人的影响,感悟到了知行合一的价值。这些思想、观念和精神,都对我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我会将《国学经典》中的思想与智慧运用到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经典国学心得体会

近年来,国学的研究逐渐兴起,经典国学作为一种重要的知识体系,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通过学习经典国学,我深刻体会到了其对于人生智慧的熏陶和启迪。在经典国学中,我发现了许多宝贵的道理和人生哲理,这为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和认识世界的视角。同时,经典国学也对我个人的成长和修养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下面,我将通过五段式的文章,详细叙述我在学习经典国学过程中所得到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古今中外,脉络相通。

经典国学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不容忽视。在学习经典国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古代圣贤们的思想与现代社会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孔子、孟子等古代思想家的言行,赋予了他们深远的智慧,而这些智慧对于当前的社会生活同样有着重要的价值。例如,孔子的仁爱之道,儒家强调的和谐与忍让,都可以成为我们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良药。同时,经典国学还吸纳了西方哲学的部分思想,如思辨之学、自由平等思想等,使得经典国学具备了较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人的需求。

第二段:道德修养,人生智慧。

我们常说“经书如故,道德如山”。经典国学的学习,对我个人的道德修养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在国学经典中,君子的行为准则常常被提及,如“为人而不知礼,约之不可为也。”“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些古人对于品德修养的强调,使我意识到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是他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的基石。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德行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通过学习经典国学,我开始更加重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言语举止,努力树立端正的榜样。国学经典中蕴含的人生智慧,让我在面对挫折和困境的时候,能够保持乐观和坚韧,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

第三段:语言艺术,提升修养。

除了道德修养之外,经典国学对于语言艺术的培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国学经典中的语言优美、简练,既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又带有一定的诗意和文采。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我逐渐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修辞技巧。例如,在《论语》中,孔子的语言简单明了,其中的“有子才而无道,才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语,体现了他高超的修辞和表达能力。通过学习这些语句,我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措辞,逐渐提高了自己的语言修养和沟通能力。

第四段:世界观与人生观的拓宽。

经典国学的学习,使我对世界观和人生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经典国学是古代学者们对于人生、天地、宇宙等一系列命题的深入思考和研究的结果。例如,在《周易》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易天地之道,虽示易,实则不易。”的论述。通过研读经典国学,我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于世界的某种理解,对于个体在整体中的定位有了更加清晰和明确的认识。同时,经典国学还培养了我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使我更加尊重传统,珍视文化遗产,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第五段:自我完善,人格升华。

通过学习经典国学,我逐渐形成了自我完善的观念。国学经典中强调了人的自觉和自省,并提出了具体的修身方法和途径。例如,《孟子.告子下》中的一段话:“人之所以能,在于恒忍,而勤学者。”足以说明国学经典对于自我完善的重视。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我开始更加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总之,在学习经典国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对于人生智慧的熏陶和启迪。它不仅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对人们的成长与修养起到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学习经典国学,我对于道德规范、语言艺术、世界观和人生观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和自我完善的意识。经典国学的学习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生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值得每个人去学习和探索。

《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瑰宝,其中蕴含着深邃的智慧和博大精深的思想。作为一本引导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经典之书,《国学经典》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宝贵的体会。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其中的文化价值、人生智慧以及时代意义。下面,我将分五个方面向大家分享我对《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

首先,《国学经典》中的文化价值令我深受启发。汉代文学家刘向曾说过:“士者,不出于大家。”这句话道出了读书人的修养和责任。《国学经典》不仅教导人们如何做一个称职的人,更是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这些经典作品包括《论语》、《大学》等,它们无一不是集中着中华民族优秀思想的光辉。通过阅读这些经典,我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中华民族文化的价值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人生智慧是《国学经典》给我留下的宝贵财富。通过大量的阅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国学经典》中的智慧,比如《大学》中讲述的“格物致知”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实践、经验和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智慧。这些智慧让我认识到了做一个有担当、有情怀的人的重要性,也激励着我去追求自己的梦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三,《国学经典》中的时代意义让我深思。尽管这些作品距今已经数千年,但其中的智慧和思想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比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和《大学》中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都给现代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正是这些经典理念的指导,能够让我们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第四,阅读《国学经典》也让我更加了解自己。通过读书,我对自己的关注点和价值观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也明确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的目标和愿景。《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给予了我内心的冲击,让我意识到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思考,才能不断进步和成长。

最后,阅读《国学经典》对我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它不仅提高了我的思辩能力和文化修养,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学思想对于我自己的发展是多么重要。读经典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过程,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去阅读、学习、理解《国学经典》,以便更好地将它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总之,通过阅读《国学经典》,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人生智慧和时代意义。这本经典之书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智慧财富,更是指引我成长的灯塔。我相信,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会一直秉持着《国学经典》中的真理和智慧,不断修炼自己,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经典国学心得体会

国学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作为一个中国人,了解和学习国学文化是一种身份认同和文化自觉的体现。通过学习经典国学,我深入了解了我国古代的智慧和传统价值观,收获良多。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结合自身经验,从教育意义、入门途径、经典选择、实践价值和个人体会五个方面,分享一下自己对经典国学的心得体会。

首先,经典国学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经典国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人生哲学,对于塑造个人品行和提高思维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学习经典国学,我不仅对古代文化、历史和文学有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和认同,有助于塑造了我的人格修养和道德观念。

其次,进入经典国学的门槛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面对众多的经典著作,我们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入门途径。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选择一些浅显易懂的古文阅读,如《论语》、《大学》等,逐渐进入国学的大门。同时,还可以通过国学专家的讲座、研讨会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对经典国学的理解。学习国学需要持之以恒,需要耐心和毅力,但只要入门,就会发现其中的魅力和乐趣。

第三,经典国学的选择也是重要的。中国的经典国学有着丰富多样的内容,包括经典文学、思想理论、诗词歌赋等。在选择经典著作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择。比如,我对古代文学比较感兴趣,就选择了《红楼梦》和《水浒传》等作品进行研读。通过深入阅读这些经典著作,我进一步了解了古代文学的演变和发展,扩大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第四,实践是学习经典国学的重要环节。在学习经典国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实践,并将之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比如,我在学习《论语》时,不仅仅只是纸上谈兵,更重要的是将其中的智慧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我从中学到了如何处事、做人和对待他人等方面的道理,这些实践价值对于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最后,我个人对经典国学的体会是非常深刻的。通过学习国学,我感受到古代智者的智慧和博学多才,更加懂得了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同时,国学还使我更加热爱中国这片热土,珍惜我作为中国人的身份和荣耀。通过学习经典国学,我逐渐理解了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并更加自豪地将其传承下去。

综上所述,学习经典国学是一个需要时间和精力的过程,但经典国学中包含的智慧和价值观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至关重要。通过学习经典国学,我们可以培养个人品格、提高智力水平、增强文化自信,更重要的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的光彩。让我们一起学习经典国学,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经典国学心得体会

“经典”是一个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所载为至理常道,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的经典作为源头,国学经典心得体会。

罗曼·罗兰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政治生活只是它生命的浮面;为了探索它内在的生命——它的各种行动的源泉——我们必须通过它的文学、哲学和艺术而深入它的灵魂,因为这里反映了它人民的种种思想、热情和理想。”这个暑假我认真诵读国学经典,感悟古典魅力,感受颇深。一提到“国学经典”四个字,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会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着作。我觉得《千字文》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据史书记载,这篇构思精巧、富有韵致的《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时一位叫周兴嗣的人于一夜间编成的。公元六世纪初,梁武帝萧衍博通众学,擅长文学,雅爱书法。他对王羲之的书法推崇备至,因而命人从王羲之的墨迹中,选出一千个各不相同的字,让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用四言韵文的形式将其编撰成文,字句间要求有密切联系,且要富于文采和韵味,以供儿童学习识字,并从中掌握必要的知识。周兴嗣才思敏捷,一夜便将《千字文》编成,不过,第二天,他竟已是两鬓斑白。《千字文迄今已有1400多年了。流传到今天,作为一部启蒙读物,它获得了很高的评价。书中还有关于学习的,如“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说明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光阴的可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笃初诚美,慎终宜令。”修身、求学,重视开头固然不错,但始终如一坚持到最后更是难能可贵,做学问不可以半途而废、虎头蛇尾,应该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到达胜利的彼岸。“守真志满,逐物意移。”说的是每个人要保持善性,学习要专一,不要转移意志,甚至玩物丧志。“孤陋寡闻,愚蒙等诮。”学问浅薄,见识少,就会被别人耻笑。我们不能只读死书,还要多增长见识,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书中还写了许多历史传说,经典故事:如夜明珠,盘古开天,让我大开眼界。这些都深深地吸引了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多读、多背中享受这部经典美文带给我们的乐趣吧!再如读《论语》时,我对《论语》及其作者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也慢慢知道我们的很多风俗习惯、礼貌用语原来都来自于《论语》,《论语》在2500多年后仍能拥有如此深的影响,而且在世界很多地方也广为流传。

《论语》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话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的确,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它教人学习要动脑子,不要一味地去搞题海战术,要学会思考和总结。只有在努力的基础上,学会思考,自己的学习成绩才能更上一层楼。如果仅仅思考而不学习,那就像种庄稼想不劳而获一样。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着自己,工作也要讲究方法,不要一股劲走到头,才发现是个死胡同,要经常反思自己的工作,从反思中提高自己。而且时刻提醒着自己,只有亲身付出,才有可能有回报,不要有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想法。只要有可行的想法,自己就要去尝试,去付诸行动。

《论语》不仅教会了我学会工作,还教会了我做人。所以,我坚信,只要大家能够理解《论语》的真谛,你的人生一定不会遗憾。阅读国学经典,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