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建设论文(优秀22篇)

小编: 紫衣梦

和谐社会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实现了良好的平衡和融合。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和谐社会中的音乐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论文

面对全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经济的新形势和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交通运输业想要更进一步发展必须走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资源是有限的,交通运输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减少对土地、能源等的消耗和破坏,降低环境污染。在基础建设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交通运输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保证。加强环境保护,首先政府要在发展运输的同时与加强环境保护两手抓,对于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可以加大对车辆尾气的检查和收费等;对于运输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污染可以采取改进车辆技术,传统制动对设备的损耗、噪声大,空气制动被广泛应用铁路、地铁等交通车辆,安全性和可靠性都有很大提高;对于运输过程对水质的污染,可以加强对排水系统的设计和维修;对土壤的保护,减少施工作业,政府要加强这方面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对于越来越普遍的道路拥挤问题,在设计道路时要充分考虑组织交通以及妥善处理各种设施之间的关系,架空高速道路,人行过街大桥,地下道路等缓解交通拥堵,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高科技交通信号控制手段改善入城路段交通瓶颈问题等。先进技术的采用。智能运输系统(its)应运而生,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与数据库技术,通过科学合理管理规范化,构建安全、可靠的管理平台,实现各部门管理工作的信息化。采用its可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有序性,减少拥堵,缩短行驶间隔距离,加强交通的效率,从而降低能源消耗,减少运输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完善交通体系。建设综合运输体系,一方面,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公共交通系统主要包括公共汽车、公共电车(有轨、无轨)、小型公共汽车(中巴)等,出租车为辅助公共交通,在国家构架“公交优先”战略指导下,各城市都把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放在重要位置。此外还应该加强地铁的建设,提高其服务质量,诱导人们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行车量,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参与城市公共交通的投资建设和经营。此外,通过对各种运输方式进行综合评估,我国交通运输应选择“优先发展铁路、促进铁路公路协调发展”的战略模式,增加对铁路的投资,加大铁路在运输中的比重,促进多种运输方式在发展过程中各自优势进行分工与协作,使交通运输体系越来越优化。资源的有效利用,要求建设资源节约型交通运输体系。反对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为代价进行交通设施建设和运营的作法。首先,节约土地资源,合理使用运输枢纽这一资源,鼓励旧线路改建、扩建,充分利用荒山、荒地。其次,鼓励通过改进工艺、更新设备、完善配套等方式,加强旧的站场、线路等的技术改造工作,提高旧线资源利用效率。再次,充分利用废旧物,例如报废汽车、机车等进行技术改造再利用。和谐发展战略。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使交通运输设施更舒适、安全、方便。要使交通运输是为了更好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而服务的,更加经济、安全地安排城市的人们出行流通的问题,以最终保证交通和环境和谐发展。

4总结。

总之,交通运输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兼顾环境保护,就应该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既要有效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采用先进的智能运输系统,又要严格交通规章的制定,注重发展运输的同时更要加强环境保护要求,使交通运输业与环境科学、协调地发展。环境保护和交通运输协调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主题。交通运输与环境的可持续性要求交通运输必须与保护环境相协调。所以,必须建立相关的对策减轻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以保证减少对环境的危害,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不受损害,真正起到方便人民、发展经济的效果。

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完善企业人事管理论文

企业人才管理工作可分为三部分,一是对职工队伍的管理,二是对经理队伍的管理,三是对顶尖人才的管理。以下我们对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做一探讨。

一、造就高度和谐的职工队伍是实现科技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基础。

前段媒体竞相报道青岛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成为第一位走上哈佛讲坛的中国企业家,他演讲的主题是《海尔文化激活休克鱼》。这条“休克鱼”就是青岛红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张瑞敏用红星的原班人马、原有设备,注入海尔文化,仅用三个月就把这条休克鱼激活了。海尔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oec管理”。oec管理是全面地对每人每天所做的每件事进行控制和清理,把所有的目标分解到每个人身上,每个人的目标每天、每个月都有新的提高,使整个工作有条不紊地不断向前发展。我们认为,海尔文化首先就是把员工造就成为“第一流工人”,由“第一流工人”去创造第一流的产品(即高质且具竞争力的产品)。从基层培训情况来看,科学选材和培训与造就“第一流工人”缺乏内在联系,这反过来说明行业、企业将科学运用工作的研究和实践还需加强。我们认为,行业主管、企业管理者的最基本的管理转移到用科学代替经验、将科学运用于工作上来,着力造就“第一流工人”,唯有这样,工人才真正恢复“人”的地位。我们把造就“第一流工人”,把每个人激活,看成是“人本管理”的基础层面,因为造就“第一流工人”的过程,也就是高效地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优质产品的过程,是实现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最基本的层面。

二、为职业企业家队伍的发展创造和谐的环境。

西方发生“经理革命”,正是让人力资本投资能获得较丰厚的收益,这不仅激励人的发展,而且有助于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按照熊彼特的观点,企业家就在于发现市场潜在需求,大胆引入新产品、技术、原料、组织或市场策略而诱导和满足了潜在市场需求,从而带来了创新利润。这说明,企业家不仅是人力资本积累较高者,这是他们胜任创新任务的前提,而且他们善于把科技与市场结合起来,实现各方利益同向增长。我们常说,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实际上,也可以说成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纽带,可见,企业家将在科技与经济结合中充当什么角色。所以,我们认为,营造企业家成长的社会环境、法律环境,源源不断地造就企业家人才,这是科技与经济结合中“以人为本”的关键。

三、营造高科技顶尖人才和谐发展的环境。

不论哪个国家或地区,只要发展高科技产业,必定会涌现一批知识英雄。这些知识英雄常常既具有创新头脑,又具有经营头脑;他们身兼知识创造、市场经营和开拓数职;他们善于把自己创新获得的成果、技术、专利直接通过市场化来实现其价值。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比尔·盖茨。以微软公司为首的软件产业已经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柱力量,比尔·盖茨本人也成为世界首富。中关村在实现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含金量极高的三位技术元老和他们带来的三项技术:王选激光照排技术、倪光南的汉卡、王缉志的四通打字机。

下面我们引用王选院士的观点略加论述。王选认为,方正是以技术发家,同时一直以技术为本,公司一切的一切都依赖于技术,最大的风险是技术是否一直领先。怎样才能保持技术领先呢?概括地说,就是要营造吸引人才的机制,树立一种团结奋斗、不断创新的风气和氛围。这就是说,保持技术领先的关键还是取决于人才,而且高科技产业对人才要求更高,王选曾告诫立志于技术“路线”的年轻人,技术上要突出,同时要有市场头脑,懂得什么技术和产品是当前或未来市场所需要的;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很难依靠一两个人就能发展,必须依靠群体的协同作战,所以营造团结和谐的环境,力戒科研中“打麻将”的行事方式,这对一个高科技企业的技术领先是至关重要。

所谓“打麻将”的行事风格则是孤军作战,“看住上家,防住下家,自己和不了,也不让别人和”。尤其是“自已出不了成绩,也不让别人出成绩”,这会严重阻碍发展。王选对中国人才只有到国外,到了硅谷,受外国老板指挥才能把才华发挥出来感慨万千,曾发出这样的呐喊:中国人难道只能由外国老板指挥?中国人难道不能指挥中国人?硅谷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成功经验,就是通过技术股份化,来确定创业者的企业主人地位,如微软公司靠认股权,培养了3000名百万富翁。我们也要创造一种体制,创造一种更有利于知识英雄成长的社会环境,不仅能够体现知识的价值,而且也一定要让年轻人才通过辛勤劳动,成为百万富翁。

最近传出令人振奋的消息,联想集团通过“认股权证”,造就了百余名青年帅才(也成为百万富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实行全体员工持股经营形式,员工持股数量与对企业的贡献挂钩,股份实行动态管理。华为的发展依靠一种能够不断激励和活用员工的知识,并使员工做出可持续性贡献的机制。华为在这种机制运作中,从1988年成立的小企业,发展成为著名的民族高科技大企业。我们根据高科技产业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最前沿阵地,把造就知识英雄称为“人本管理”的核心。

面临着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无疑是企业竞争的基础和决胜的关键。过去,党中央对企业人才管理作出了一系列正确决策,最近又做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性重要决议,为我们企业人才资源管理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把企业人才资源管理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环节去抓,迎接国际社会的激烈竞争和挑战。

建设和谐社会演讲稿

各位老师和同学:

大家下午好!我今天在这里演讲的题目是《创建和谐社会,从我做起》。

其实,想要成为一名“讲文明,树新风”的时代少年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就能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同学们清除恶习的同时,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其实,文明很简单,文明是陌路人之间一个浅浅的微笑;是不小心撞到别人时的一声真诚的“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一个简单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文明是一种品质,一种修养,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

文明礼貌看则简单,要做到却是不容易的事。在学校,只要一下课或上下楼梯同学们就推推攘攘,挤来挤去,相互的讲脏话、粗话。就说我们班吧!刚开学不久,有两位同学就因为一点点口角之争;互不相让,谁也不愿意说“对不起”,结果弄得头破血流,还缝了针。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啊!

当走进我们可爱的校园时,看,校园内、楼梯上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白色垃圾;每天,同学们辛辛苦苦打扫卫生,有同学在前面扫,有同学在后面扔,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干净的校园呢?就说我们班打扫的。校路吧!每天值日生打扫干净了,总有同学喜欢买些东西到学校吃,在校门口我们为他们准备了垃圾桶,可是就有些同学不愿把垃圾扔进垃圾桶,总喜欢一路吃一路丢;怎么就没有同学主动拾起身边的垃圾呢?为此,我班的值日生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把校内的垃圾扫到外面,街道的清洁工又把垃圾扫到校内,结果,弄得校园内一片狼藉。如果大家都能清楚的认识到创建和谐社会,从我做起。我想,就不会有同学因打架而受伤,也不会看到这些影响校园美丽的垃圾了!这些虽然是一些小的毛病,但是却从他们的行为上影射出他们的道德素质上的缺陷。因此,我们要认清哪些是我们应该做的,哪些是我们不应该做的,以此来规范我们的行为。

各位亲爱的同学们,一束光折射出太阳灿烂的光辉,一滴水蕴藏着大海的无限胸怀,一件小事当然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文明修养。做文明之人,创建和谐社会,应该是我们大家永远的呼唤,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追求!只要我们能从现在做起,让我们全校上下,携起手来,让文明礼仪之花开满校园的每个角落。

建设和谐社会为财政政策的目标论文

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都不是恒久不变的,无论是它们的形式还是它们的内容都应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它们自身存在着向前发展的力量。而相互之间的作用可以产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效果。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未来五年内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其中提出:“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的增加就业。”如何利用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的同时,促进就业实现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一个条件,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公共财政提供了基本的经济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我国公共财政提出了基本的政策目标。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而公共财政则是政府公共管理与服务实现的基本方式。

财政政策的一般目标旨在为经济发展和稳定增长服务,为公平分配和提高效率服务。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履行政府职能的基本工具。首届诺奖得主丁伯根在其《经济与政策:原理与设计》一书中指出:政策目标的设定取决于政策目的,财政政策目的可分为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

文化。

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讲话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内涵和特征的准确概括。

“和谐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社会关系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社会治理方略和社会运行机制。

和谐财政政策,是指能够支撑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而财政体系自身又能够和谐循环的财政方针、准则和。

措施。

和谐财政政策要求既能够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不至于损害社会经济长远发展和财政自身的和谐循环,从而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建设的目标、任务和构想,又包括相应的执政党的执政能力、社会治理方略和社会运行机制。财政是政府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都不是恒久不变的,无论是它们的形式还是它们的内容都应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它们自身存在着向前发展的力量。而相互之间的作用可以产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效果。

第一,人与人的和谐。公共财政的目标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公共财政活动可以填补由人的活动所造成的本人和他人需要满足的缺失,所以,人与人的和谐可以通过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而实现,符合公共财政的目标。

第二,人与社会的和谐。人是社会活动和。

社会实践。

的主体。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目的。社会应当为人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包括公平的竞争环境),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这样人的发展就能带动社会的健康发展,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同样,人的社会需求与社会公共需要的交集符合公共财政的目标。

第三,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总体一致性。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总体一致性的载体是综合性的社会公共需要。社会公共需要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变化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现阶段中国最广泛的公共需要。因此,通过公共需要这一载体,实现了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最基本的联系,今后的公共财政活动应力求实现其目标,那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和谐社会要求以民主政治作为其基本的政治制度环境。

政治制度决定了财政制度,所以民主政治要求有相应的公共财政制度,或者说公共财政制度是民主政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民主政治要有效运作,必须有相应完善的公共财政制度作为支撑,比如要有分权制衡的财政体制和规范的分税制度。财政制度也是有效限制政府权力,从而推进民主政治发展的支点之一。

公共财政的要义在于维护市场经济的自由经营与自由创新,公共财政只提供市场失灵所引起的如外部性、公共产品、垄断和公平问题的解决。公共财政要求区分政府应该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事,区分政府的职责与私人的职责,其目的就在于充分发挥私人部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公共财政必然与和谐社会建立生动活泼的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四)公共财政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质基础。

和谐社会是一个广泛、综合、有机、系统的范畴,不仅强调经济的根本发展。也强调社会转型、民主化进程的提高和文明层次的提升,是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和人民生活等各个方面在内的综合体系。立足于和谐社会的六大特征。这一综合体系可以分解成为三个统一体,即民主和法治的统一、活力和秩序的统一、多元与公正的统一。由于公共财政因受到和谐社会这一最广泛公共需要的日标约束,从而受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约束,力求为它们打造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即公共财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五)公共财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

第一,公共财政的导向与调节作用。公共财政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能够有效发挥导向作用与调节作用,在引导经济主体在正确轨道上活动的同时纠正某些已偏离正确轨道的行为,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非常有利的制衡机制,决定了公共财政可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

第二,公共财政的政策体系。通过实施公共财政政策可以完善市场机制、调控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发展社会事业并提高社会福利,为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与政策环境,而这些恰好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和谐社会需要借助于公共财政政策所发挥的整体效应来实现其“和谐”的内涵,因此,公共财政的政策体系决定了公共财政可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手段。

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都不是恒久不变的,无论是它们的形式还是它们的内容都应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它们自身存在着向前发展的力量。而相互之间的作用可以产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效果。

(一)就业问题。

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和现有失业人员总数达2400万,在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弹性的约束下,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仅9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一类是农民。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农业人口需向城市流动和向非农领域转移,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十分巨大。全国约有4000万的农民失地,失地的农民会导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种转移将减少农业就业的机会上千万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引起了党中央的极大重视,同时也造成了就业问题的原因之一。一类是学生。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摆在。

教育。

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大批的高中。

毕业。

生继续受教育的机会流失而走向社会,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几百万,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一个短期可以解决的问题。一类是城镇居民。随着城镇新增劳动力,目前的下岗失业人员也不断在增加,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员达到2400万,所以由于岗位的紧缺造成了城镇劳动力找工作的缺口增大。

(二)环境与资源问题。

我国对资源不仅利用率低、过度消耗惊人,而且对资源的破坏严重,乱采、乱伐、乱排放,给资源和生态造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沙尘、洪涝、干旱、地震、蝗虫等各种自然灾害的破坏,由于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4%。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没有资源这个物质基础作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只会是个空谈。所以,要把资源问题的紧缺和环境问题联系起来考虑,这个是建设和谐社会所面临的紧迫问题,也是关系到以后子孙的首要问题。(论文)。

(三)社会分配不公。

收入不平等、贫富差距过大,是目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中国社科院2005年社会蓝皮书。

报告。

2004年中国基尼系数超过0.4652005年逼近0.47。2003年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上海达到14867.49元浙江为13179.53元广东为12380.43元而最低的为宁夏6530.48元贵州6569.23元甘肃6657.24元。也就是说最高收入地区的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与最低收入地区的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已扩大到2.28倍。这组数据说明中国的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

(四)城乡差别。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一个与构建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相关的基础性问题。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关注。其中城乡差别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城乡教育差距、城乡医疗差距、城乡消费差距、就业差距和政府公共投入差距。在农民的纯收入外,有一部分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如果扣除这个部分,这个城乡差距又会明显增大了。所以,城乡居民收入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在缩小再扩大的过程。近年来,虽然国家采取了多种惠农的措施,城乡收入比例依然在3.21:1。因此,建设和谐社会中,怎样减少城乡差距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生产安全问题。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财政政策的选择应该体现广大人民的利益,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只有充分利用好财政政策这个杠杆才能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抬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1)建设法治政府与依法理财。

为了构建和谐社会,财政部门要将依法理财思想贯穿到生财、聚财、用财的全过程。一方面要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度,取消制度外政府收支活动,建立统一完整的公共财政预算,增强财政收支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另一方面要完善财政决策机制。规范财政重大决策的规划和程序,完善和细化财政预决算报告制度,推进财政政务公开,扩大社会公众对财政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5]实现社会公平必须注重弱势群体与其他社会成员间形成权利公平、机会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机制。因此,财政在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缓解或消除社会矛盾方面肩负着重大责任时应当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加大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力度,通过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3)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财政要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发挥职能作用,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始终把服务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突出公共财政的公共性特征,切实把公共财政的支出重点转移到诸如国家安全和政权建设、生态环保及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需要的方面去。

经验。

贯彻国际上通用的国民待遇原则公平地对待农民、城市居民和外商建立城乡统一的税制。

(二)对具体问题的财政措施。

(1)“三农问题”及财政政策调控。

对于“三农”问题,我们需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建设;继续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建立有效的财政支农机制;逐步将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社会保障、基础教育等纳入公共财政的覆盖范围;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财政预算内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新增支出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增加国债资金用于农村投资的规模;城市政府也要切实把对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子女教育、劳动保障及其他服务和管理经费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支持农产品反倾销应诉,及时解决外国对我国倾销问题。

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和及时调整财政支农政策。一方面要采取“存量调整”和“增量投入”的方式。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要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投向。从支持粮食增产向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集中财力重点解决农村教育、医疗和困难救助等基础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问题,逐步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构建收入分配的和谐。

收入不平等、贫富差距过大,是目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中国社科院2005年社会蓝皮书报告,2004年中国基尼系数超过0.465,2005年逼近0.47。

调节收入分配是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自身不能解决收入公平分配问题,政府就必须通过财政手段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和贫富差距,防止出现两极分化。在财政支出上,应通过转移支付方式把一部分高收入地区、行业和群体的所得税收入转移给低收入地区、行业和人群。通过改革和完善个人所得税制,解决工薪阶层的一部分生活费用被纳入征税范围,而高收入群体的税负相对较轻而产生的累退性的弊端。因此应通过个人所得税改革,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模式,适当提高免征额,强化税收征管,逐步提高个人所得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更好地体现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促进公平的作用。同时,完善财产税制度,适时开征遗产税与赠与税。从财政角度来看必须加大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3)就业问题。

社会稳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特征。[8]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稳定局面。目前社会中,就业、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等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下岗和失业现象的出现、教育产品提供的不平衡、医疗卫生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等都成为威胁社会稳定的现实和潜在因素。

因此,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必须与就业政策结合起来,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在财政支出政策上,应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增加高学历人群占总人口的比例,提高我国的整体劳动力素质,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利用我国人力资源潜力巨大的优势。

(4)社会保障问题。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必须逐步提高中央和地方财政对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完善城市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障制度改革。政府是社会保障的主体,在税收政策上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税体系,为社会保障建立稳定规范的筹资机制。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社会的公平、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建立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财富相对充裕和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有了保障的基础上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从根本上说,社会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经济发展最终难以持续,社会难以和谐,政权也难以巩固。

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要求国家财政在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资金的过程中,按公平正义的原则配置财政权益,调节干群之间、居民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经济结构与人与人的利益关系的协调发展。[9]也就是说,财政不只是在经济上发挥调控作用,重视宏观经济效益,更要重视社会福利的配置、民生的改善。真正做到以民为本,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

最后综合各种信息,从我国现实考虑,那就是总结一点:我国的财政政策目标急需从经济增长调整到充分就业上来,如此既是经济稳定的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呼唤,切不可怠慢。政府只有在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实现充分就业之后,才可真正的实现经济稳定,才可切实的构建出一个和谐社会。

[5]财会研究编辑部构建和谐社会财政应肩负的使命财会研究,2005(6)。

[8]王军积极财政政策何时淡出了望,2002(9)。

[9]熊毅我国财政政策目标设定——问题及调整[j]湖北社会科学,2003,(12)。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摘要:社会风险成为现时代的理论热点与现实焦点,一方面体现了人类对整个生态圈命运的担忧与关怀,是人类自觉意识与反思能力的提升的结果,另一方面反映出人类实践活动的价值维度需要重新审查与批判,需要对人类实践行为的社会效应与价值取向等进行深层反思与重构。我国的社会发展也是一个积极认识和治理社会风险的过程,这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也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内在要求。如何有效控制和治理社会风险考验着我们党的执政智慧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观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逻辑发展与转变,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我国社会发展实况的准确把握和理论思考的不断深化。

社会风险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始终的普遍性概念,人类只要进行实践活动就必定存在风险。现今我国正处于社会全面转型的特殊历史阶段,既非纯粹的传统社会,也非纯粹的现代社会,而是一个诸多形态并存的多元社会。这一时期的社会风险既不同于传统的社会风险,又区别于人类科技负面性所导致的后工业化时期的社会风险,它是同时具有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等多时期特性的“共生风险”。这是当前我国社会风险的最突出特征。如何对其加以有效控制和治理考验着我们党的执政智慧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一、社会风险问题的缘起及意义。

社会风险凸显为时代问题,有其深刻的实践根源,与生产方式的转变、社会结构的变革、生存样式的转换等密切相关。20世纪后半期,在对西方先发国家现代性带来的负面后果深刻而睿智的反思中社会风险逐渐被学界所关注,许多著名的西方学者如贝克、吉登斯、卢曼、拉什等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进而提出了“风险社会”理论,用风险社会来描述当今人类社会的深刻特征,“人类进入了风险社会”、“我们生活在文明的火山口上”[2]认为风险社会已成为人类不可规避的境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从传统向现代、由农业向工业、由乡村向城市、由经济文化不发达向现代化过渡的急促而深刻的社会大转型和制度大变迁时期,这种社会转型具有高度的时空压缩性,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以及本土与全球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使社会转型中的各种矛盾聚集,风险加大,造成风险类型的多样性、风险主体的多元性和风险关系的复杂性、风险后果的严重性,使中国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也导致社会结构的迅速分化,进入了风险的多发期。在此过程中,我国社会中各种不和谐因素和风险蜂拥而出,甚至以一种激烈的、爆发式的形式表现出来。

治理社会风险就是要在发展中鉴别、减少、预防、化解、控制各种因素所导致的社会风险,避免社会冲突,减少社会震荡,保证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与生产。积极认识和治理社会风险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也是和谐社会建构的内在要求。对社会风险的认识和应对水平,同样决定着发展的成效和人民的福祉。如果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任何问题都能解决,就会忽视经济发展过程本身也是社会风险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在社会发展上付出代价。

首先,善于治理社会风险,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和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风险治理不好难以保证社会稳定和发展。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沉痛的经验教训表明,不能治理好社会风险,就无法维护社会的稳定,也难以发展。即使发展了人民群众也不会有幸福感。

其次,社会风险治理是对党的建设、国家行政制度建设提出的挑战。治理社会风险是考验我党是否有能力使自己的干部队伍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避免成为既得利益集团;党是否能在不同层级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政府行政是否能具有行政统合性的自觉,能否在既有的政治基本制度基础上建立更有效的对社会矛盾的化解和控制机制。

再者,社会风险治理是对党和国家利益整合能力提出的挑战。对社会风险的治理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随着改革的纵深发展,我国传统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出现了不同的利益主体和利益集团。这种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客观结果,也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然趋势。但是不同的利益主体由于占有社会资源的不同和利益的差别,相互之间难免会发生各种矛盾甚至冲突。这就需要建立健全公平、合理、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营造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和人道主义公平的社会环境。

二、当前社会风险的表现与特点。

我们党所倡导的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发展状态,从现实发展来看,它依然会面临诸多风险的考验,在众多风险的冲击下,人们更能感受到和谐的难得与珍贵。“和谐社会是一个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也即在一个横向纵向两个方向运行有序的社会。”[4]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对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风险及其复杂性和严峻性进行正确的认识和清醒的分析。

首先,市场经济活动会带来社会风险。

市场经济活动中利益关系不断泛化逐步压缩其它社会关系的生存空间。当事人往往以个人利益至上作为其行为逻辑,追求自己的利益或维护其不受其他主体的侵犯,因此常常与其他利益主体发生冲突。当前这类利益冲突表现十分广泛,除了在日常生活中的经济纠纷以外,在动迁、重大公共建设项目、城市管理、医患纠纷以及劳动争议上引发了比较突出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也成为家庭矛盾、亲人反目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当前存在的人们过高的欲望和利益预期,容易导致社会矛盾由小变大,变成冲突。

其次,经济体制改革中蕴含的社会风险。

经济改革本质上是人们的价值重塑与利益结构再造,势必引发社会风险与矛盾。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引发的突出问题往往是与国有企业改革相关的职工下岗、所有权改制、利益分配。过去我们习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思考问题,较少地从社会成本的角度思考问题,结果是用高昂的社会成本去换取经济效益,导致对下岗职工欠账很多,转制企业职工利益未被充分尊重,形成巨大的社会风险。经济波动很容易激化社会固有的矛盾,引起冲突。

08年金融危机所导致部分企业的经营难以为继,但不按规定清偿职工的工资与支付补偿,引发群体性事件。股市和楼市的大幅波动所造成部分群体的利益受损,也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和利益当事人的极端行为,影响社会稳定。此外,以养老、医疗、工伤为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为了分担和分散个人因疾病、工伤和丧失劳动力而遇到的社会风险。但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统筹程度低、保障方式的身份化、等级化,引起部分群众的不满。

再次,社会分化所带来的风险。

改革造成收入分配和财产分配的分化,形成贫富差距与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弱势的低收入阶层和困难群体容易产生相对的被剥夺感和被排斥感,带来社会内部不同阶层之间对立和冲突的风险。分配制度中群众与干部之间在分配上的差距成为突出的问题。征地与动迁成为当前社会矛盾突出的方面。其中既有因对群众利益没有充分考虑与安排成为历史遗留的老大难问题;也有在现实生活中当事者不顾大局,不讲道理,把动迁作为与政府部门进行利益博弈,试图投机获利的机会,致使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突出问题。

第四,既得利益的形成导致社会风险。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对个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承认为起点的,个体利益最大化成为社会上普遍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随着改革的演进,在发展中已经取得的利益逐步刚性,正在形成既得利益结构。除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容易冲突外,既得利益群体常常成为妨碍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重要阻力,成为带来社会风险的重要因素。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也有可能成为既得利益集团,往往表现为:一是政府官员谋求私利,侵犯广大群众利益;二是政府官员背离科学发展观,片面追求政绩,损害广大群众的利益;三是政府官员的官僚主义,不能为群众及时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弄虚作假,欺上瞒下。

当前,政府官员与群众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政府官员中的腐败现象、官僚主义、在发展中侵犯或忽视群众利益的现象,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漠视,甚至是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目标也不善于用人民群众能够理解的话语表达,为人民谋利益的好事不能办好,降低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官员信任度,败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成为引发集群性事件的心理基础。

第五,生态、环境与社会风险。

一是许多地方以牺牲环境和生态来换取发展,造成人民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受到损害。在发展中导致的环境污染、温室气体的排放,不仅容易导致群体之间的冲突,而且影响发展的可持续性。

二是经济发展所导致劳动力的集聚和城市化扩张,也带来社会风险。大量的人口流动与生活转型,使不同地域、不同背景、不同期待、不同价值和信仰的人口高度集聚,脱离了中国文化中熟人社会的约束,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的体系,提高了发生越轨、犯罪的社会风险,也增加了传染病传播的可能。

其三是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基于历史因素和地区差别所形成的企业军转干部、复退军人、支内支边上山下乡人员、以及艾滋病患者等这些特殊群体集体上访,由于不同时期的审判标准和政策标准,在过去受到处罚的群众以今天的标准要求平反和赔偿,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因素。

第六,自由化思潮所带来的社会风险。

一些主张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人士对现存的社会制度不满,散布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言论,对社会的稳定带来隐患。方便快捷的网络媒体为这些言论的散布和意见沟通、宣传、力量的整合提供了便利,特别是对某些社会事件的报道、解说、影响的扩散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容易威胁社会的稳定。这种社会风险非常容易演变为政治风险。

第七,民族矛盾引发的社会风险。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自治和民族团结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是,各民族文化与宗教的差异,地区发展的差异,宗教信仰的差异、民族地区的干群矛盾都非常容易导致民族矛盾、宗教矛盾和社会矛盾。这类矛盾一旦处理不善,容易被境内外敌对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所利用,从而转化为社会冲突和。

第八,各种灾难事故频发的风险。

重大的生产安全事故、不可预知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灾害都与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息息相关。一旦发生,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影响社会的安定。如政府不能采取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会引起社会强烈的不满,动摇民众对执政党和政府的信心。

第九,社会风险处置不当有可能引发政治风险。社会风险主要来自于当事者追求自己的具体利益,或因强烈的不满情绪而导致的非利益相关者参与的行为,目的在于争取利益、发泄不满,但并不以挑战现有的政权和基本制度为目的。政治风险来自于有组织、有明确的政治话语和纲领的力量,其目标在于挑战现有政权和基本制度的合法性。如果处置得当,社会风险可以预防、化解和控制,一旦处置不当,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政治风险。

当代社会的风险与传统社会相比具有极大差异性。

一是风险的属人性,它是文明进步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造成的,更是与人的主观决断尤其是某些发展模式决策失误密切相关。

二是风险的不确定性,表现为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可变性引起的不确定性以及主体对未来行为的决策即风险诊断上的不确定性。

三是风险的扩散性,全球化趋势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各种意外、偶然、危险以及灾难频频发生并迅速传播开来。风险造成的结果是破坏了现存制度与秩序存在的合法性基础,导致了现有社会结构、制度以及关系向更加复杂、偶然和分裂状态转变,使社会变得日益复杂和难以把握,更加脆弱和动荡不安。

任何对时代问题的积极回应都将指向现实世界,对时代问题提出诊断方案,探寻走出困境的可能路径。“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既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坚持和发展,也显示了对现实问题的密切关注;既昭示了我们党的风险意识的增强,对风险问题的警醒,也表明了对风险出路的积极探寻。就此而言,社会和谐与风险治理具有同一性,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必然是一个社会风险治理的过程。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深刻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分析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5]当前社会矛盾高发与以往不同的地方在于:社会中主导的核心价值趋于弱化,人们的价值取向日益多样化;不同社会阶层和团体的利益取向呈现多元化态势,既得利益结构正在形成;信息的容易取得和相互攀比导致人们的心理预期往往高于现实条件的许可。在此基础上,利益冲突的多样化、复杂化、尖锐化,导致调处、化解的难度越来越大,带来了非常高的社会风险。

面对风险的考验,化解和治理风险,构建和谐社会就是我们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如果说处理好稳定与发展的关系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保证的话,那么,预防和治理好社会风险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视角来看,治理社会风险在当前:

第一,深化对社会风险的认识与研究。

从一定意义上讲,对社会风险的科学认识比社会风险本身更加重要。对社会风险的科学认识与研究是正确应对和治理社会风险的前提,没有科学的认识就不会有正确的行动。

第二,加大资源的投入与整合。

从总体上看当前对治理社会风险的资源投入仍然不足,需要加大两种资源的投入。一是行政资源:即党和政府部门在工作中的重视程度,以及所掌握的政策资源和财政资源(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二是社会资源:即从社会上动员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国民收入的三次分配)。要在不同的工作层面加强对资源的整合。

第三,建立和完善工作载体。

建立社会风险预警机制;建立重大事项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在信访中推进接访、下访工作的制度化和建立信访终结机制;整合基层综合治理机制,加强综合治理在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和维稳方面的能力;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基础上形成大调解机制。

第四,健全民意表达与回应机制。

及时把握民意,疏导群众情绪,是取得社会风险治理主动权的关键。民意表达是人民群众实现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的基本条件。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公共政策等重大事项的决定、评估、监督的讨论,及时回应群众提出的意见与建议,有利于提高政府决策与行政的社会满意度,有助于预防、减少社会风险的产生,形成治理社会风险的合力。

第五,引导社会舆论,培育公共理性。

治理社会风险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条件。积极营造追求社会和谐与进步舆论,营造正确处理个体、群体与社会整体关系的舆论,有利于正气抬头,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动员和社会风险的治理。要积极引导公众心理预期,防止公众因过高和不切实际的预期而引发社会矛盾,引导公众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化解矛盾。

第六,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

社会组织以一定的理念和目标聚集资源提供社会服务,起到政府和市场无法或不易起到的作用。社会组织拥有大量的社会资源,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慈善活动、化解社会矛盾、帮助就业、参与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等方面提了积极的作用。要善用公益性社会组织,鼓励、扶持它们的发展,健全管理体制,实行分类指导。

参考文献:

[1]刘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风险及其管理[d],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2年,p10。

[2]ulrichbeck:risksocietytowardsanewmodernity,london,sagepublications,1992,p18。

[3]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l期,p48。

[4]郑杭生主编:走向更加有序的社会:快速转型期社会矛盾及其治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pl。

和谐社会中的音乐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论文

摘要:秦皇岛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依托于京,津经济圈,其经济发展在近些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北京奥运会秦皇岛分赛场奥足赛的成功举办,更为这个沿海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城市的文化形象建设,离不开音乐文化的发展,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又是一座城市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本文基于对秦皇岛市音乐文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试图研究与探讨音乐文化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之间的关系。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1世纪,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

和谐社会的核心在于社会关系的和谐,社会关系和谐的内在基础是社会文化的和谐。作为上层建筑的一种特殊意识形态,音乐艺术对于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音乐所具有的审美、认识与教育方面的基本功能,集中反映音乐艺术对于人的精神生活及其与自然、社会的诸多关系状况,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社会的政治导向决定着音乐文化的走向。而健康积极的音乐文化又能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当前。音乐文化已深入到我国人民生产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创造良好的音乐文化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作为和谐社会的一部分,音乐文化本身一定要和谐,同时,通过和谐音乐文化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另外,音乐能促进社会与政治的和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不但起着塑造人格的作用,还能促进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的和谐。起到安邦治世的作用。中国古代社会的巩固和发展主要依赖于“礼乐”制度“,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仪礼・祀记》),把最具震撼人心的音乐形式与法礼结合在一起,其溶透力和凝聚力是强大的。随着社会的进步,音乐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强,人们将时代的主流意识用音乐的方式传达给社会,用以熏陶、渗透到人们的思想之中。从而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勾通、相互团结的力量,继而产生心灵的共鸣。音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同时它又以其独特的功能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秦皇岛市作为河北省的一个重要门户城市,其经济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样,在文化活动的开展中,也取得了一些卓有成效的业绩。秦皇岛市分为三区四县,每一个地区都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发展特色,本文通过对秦皇岛地区近些年举办的大型活动为研究案例,通过分析与对比,探讨音乐文化建设与发展在构建社会和谐中的巨大作用。通过对秦皇岛城镇的调查,在共建和谐社会的活动中,秦皇岛作为一个环渤海经济圈较为发达的城市,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音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而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大力促进社区音乐活动开展,共建文明和谐城市。

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秦皇岛市海港区。坚持以“第二届社区文化艺术节”为主线组织全区69个社区广泛开展了“街徽、街歌大家评”街居标识创作评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不仅增强了居民爱社区、共建社区的意识促进了音乐文化活动的传播与开展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在悦耳的街歌中越来越多的人们融入到了社区这个大家庭中音乐和谐带来了人的和谐精神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同时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积极作用全面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秦皇岛市在全市广泛开展了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活动中开展百场歌舞进社区活动。以“中秋”、“重阳”、“国庆”、“元旦”等节庆活动为契机整合社会各界的歌舞演出团队资源结合“彩色周末”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开展百场歌舞进社区活动凸显中华民族传统民俗节日的文化内涵营造安定、祥和的和谐氛围。百场戏剧进社区在此次社区音乐文化活动开展中可谓是最重量级的一个节目。秦皇岛的小海燕评剧团深入社区开展专场演出与戏曲知识普及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瑰宝提高居民群众的`文化品位和艺术修养。毫无疑问所有这些活动的开展为秦皇岛的精神文明建设抹上了多彩的一笔在和谐社会建设的乐章中谱写了一段最优美的旋律。

秦皇岛,因公元前2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东巡至此,并派人入海求仙丹而得名,是中国唯一一个因皇帝帝号而得名的城市。而在现代,南北戴河、山海关作为闻名遐迩的旅游景区,不仅为秦皇岛创造了不菲的经济效益,更为这座城市赢得了文化旅游的盛名。在近些年的旅游文化建设中,秦皇岛市委、市政府花在旅游文化名片的建设中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与财力,为旅游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培育高端文化旅游市场。如北戴河音乐文化人活动,在华灯初上的夜晚,众多风格迥异、各具色彩的乐队与演唱、舞蹈组合,为这座小镇赢得了东方巴黎的美誉。同样,在大型旅游区,地方政府开展了打造音乐文化品牌的活动。作为河北省文化厅重点文化产业项目,碧螺塔(酒吧)公园的《海上生明月》大型演出将展现出北戴河海滨风光的美轮美奂,烘托北戴河“浪漫之夏”的文化氛围。而《海誓・南戴河》作为抚宁县政府推出的大型音乐情境据,将进一步繁荣企业文化市场,塑造旅游文化品牌。该剧以“抚我黎庶,宁我子妇”作为吟育主题。彰显和演绎当地人民热爱生活、忠贞爱情、自强拼搏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音乐活动在地方旅游中,不仅可以塑造秦皇岛市的城市文化形象,在繁荣旅游市场。促进旅游文化和谐发展中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繁荣音乐演出市场,提升市民文化素质。

孔子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孟子认为,艺术活动有助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社会的安定。秦皇岛市在音乐文化演出中采取了国内外音乐艺术家兼容并蓄的方式。近些年来,先后有国际音乐团体和钢琴大师刘诗昆、孔样东、秦川、维阿杜先后举办了钢琴演奏会,大师们炉火纯青的技艺、生动悠扬的音乐表达,带给了市民一种听觉上的盛宴,而音乐所能够传达的和谐意境,所达到的移情、交流、共鸣的过程中让美好的情态流入人们的心灵,使之更纯洁、更高尚。不断的审美实践,带给了人们心灵的感动,这种美好的心境将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中起到异常微妙的作用,而最终的所能达到的境界,就是人与人之间亲密而和谐的关系,进而提升社会的和谐。

社会的和谐离不开音乐文化的建设,相信越来越多音乐活动的开展。一个更美、更加和谐的秦皇岛将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摘要:心理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实质,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心理和谐是人的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态度和生存状态,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是心理和谐的集中体现。心理和谐主要涉及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四个层面,四个层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心理和谐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动态过程,是一种相对的理想状态,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本质特征;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和谐的重要心理指标。

关键词:和谐;心理和谐;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我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提出的一个时代主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要注重人的心理和谐的培养与建设。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1]。这一论断强调,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指的是社会生活和状态的和谐、安定,也包括社会成员心理的和谐和安定。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以人为本就不能不重视社会成员的心理和谐问题。和谐心理向社会释放的是向心力,而不和谐心理带给社会的是离心力。因此,和谐社会孕育心理和谐,心理和谐造就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其中保持心理和谐是这个系统工程的基础和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精典作家曾说过,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起点也是终点。党的十六大以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基本的治国理念,尊重人、关怀人、发展人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了解社会成员的心理状况,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状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保持人们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是由个体的人所组成的,离开了人的健康和谐发展,就不可能有社会的健康和谐。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实质,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1心理和谐的界定。

1.1和谐。

在《辞海》中,和谐与协调并称,指配合(或搭配)得适当、匀称、协调而不生涩、不别扭。中西方自古就有许多和谐的理念。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整个天就是一个和谐”,“和谐的最高境界是灵魂的和谐”[2]。而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许多思想家已把“和谐”视为重要的哲学范畴。中国自古就有“家和万事兴”,“和为贵,谐为美”的思想。儒家学派倡导“和而不同”,即事物的对立统一,即具有差异性的不同事物的结合、统一、共存。总之,和谐是指存在差别的各组成成分相互协调地联系在一起,处于一种平衡、协调、融洽、统一的状态,是事物在多样的变化中呈现出的内在的统一[3]。

1.2心理和谐。

人的心理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系统。它由许多错综复杂的心理过程和内容组成,各心理过程和内容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种心理现象。因此,心理和谐就是指基本心理过程和内容彼此之间,或者各部分与整体之间保持动态的均衡、完整、协调一致的自在的轻松状态,以及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和行为以及人格的完整协调,同时能够与外界环境进行有效的沟通,较少内部或外部冲突[4]。心理和谐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心理构成要素上的协调性。主要指知情意上的协调、人格上的协调以及心理过程与人格之间的协调。2)为人处世上的理智性。表现为没有或很少有过激行为。3)心理体验上的愉悦性。心理和谐的人也有喜怒哀乐,但积极愉悦的体验占主导地位。4)表征意义上的总体性。心理和谐的人也有心理矛盾、冲突的时候,心理的某些成分之间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和谐,但它能将这样的冲突和矛盾控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和尽可能小的范围。5)持续时间上的稳定性。总体意义上的心理和谐在一定时期相对稳定地表现出来,甚至构成了一个人相对稳定的特质。

总之,心理和谐是人的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态度和生存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的生命充满活力,内心体验积极,社会适应良好,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心理和谐的人善于调节自己的心理,坦诚地看待外部世界和自我内心世界,能够愉快地接纳自我,承认现实,欣赏美好的事物,而且能够大度平静地生活和接受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总之,对内协调和对外适应是心理和谐的集中体现。

2心理和谐的结构体系。

从结构上看,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它由三个关系空间组成,即自我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5],如图1所示。就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而言,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三个不同的空间里面。林崇德认为,从心理和谐的角度上说,围绕这三个空间,心理学必须研究以下六大关系的相关课题:人与自我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机器的关系以及中国与外国的关系[5]。由此,有学者认为,心理和谐主要包含自我和谐,人际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3]。还有学者认为,从结构上看,心理和谐是一个系统,它由个体内部心理和谐、人-事心理和谐和人际心理和谐三个子系统组成[6]。综上所述,心理和谐主要涉及四个层面,即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如图2所示。

2.1自我和谐。

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觉察是一种心理经验,是一种主观意识,在人们的经验中,觉察到自己的一切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物与其他的人,这就是自我。自我和谐是rogers人格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是指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以及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7]。roger认为,自我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是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自我和谐是构建心理和谐的基础,是心理健康的本质特征。

自我和谐涉及个体与自我的关系,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自我和谐反映的是构成心理内部的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统一的关系状态。人的心理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各个心理要素即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有机地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共同反映客观事物,又直接或间接地被客观事物所刺激。协调和统一常常是人近乎本能的内在的心理要求。狭义的自我和谐是指自我意识的和谐。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觉知。自我意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相当复杂的心理系统。自我意识和谐就是要做到正确的认识自我,产生积极的自我体验,恰当的调控自我,延伸自我并创造自我。自我和谐的人善于平衡心理,理性、乐观、豁达。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能够善于调节自我,以坚韧不拔、知难而进的态度对待困难,以百折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对待挫折,以欣喜有度、谦虚谨慎的作风对待荣誉[8]。

2.2人际和谐。

人际和谐反映的是个体与他人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条件。马克思曾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里的人,人的本质只能在人与人的各种交往关系中得到充分体现。人际和谐决定着人的本质,决定着社会的质量,决定着社会的发展方向。人际和谐的特点包括人与人之间能够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能够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3]。

人际和谐的人乐于与人交往,具备良好的交往技巧,悦纳他人,尊重他人;同时也为他人和集体所接受,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与所生活的集体融为一体,从而满足自己的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需要。每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社会归属感是一个社会人的心理需求,个体希望得到群体成员的认可与支持。当个体被他人或某一团体所接受时,会增加个体的正性情绪,缓解个体压力,降低负性情绪[9]。人际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人与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使个体对群体产生归属感,人的心理上产生安全感。

2.3人与自然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就是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人与自然和谐就是亲近自然和关怀自然[10]。人类与自然是矛盾的统一体,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生态服务,向环境排放废物;二是自然界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及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只有协调在“适度”的范围之内,社会才能正常发展。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主流。中国儒家提出“天人合一”,注重“人道主义”;道家提出“道法自然”,侧重于“天道主义”。天道与人道的互补合构,孕育了‘天人合一’的大思维、大理念、大文化、大命题,充分体现了炎黄子孙超时空、贯天地、通物我、保太和的大智大德。所以,“天人合一”是儒道哲学所期许的宇宙生态和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文化综合思维模式的最高、最完整的体现。从深层内核看,环境问题是个涉及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问题。“天人合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境界,此一深层价值内核在今日中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马克思指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及其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是理想的社会发展模式。与自然和谐的人能够善待与人类共同存在的生物和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尊重和认同其他生物乃至环境的价值,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对造化怀有敬畏之心,从而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发展,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状态[8]。

人与社会和谐涉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社会和谐,包括个体的群体归属感、人际关系和谐、个人地位发展、社会角色适应、环境安全感等内容[10]。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这是因为人不但有自然属性,而且还具有社会属性,既是独立的自我,同时又是社会的一份子。所以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和谐就是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都必须建立在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之上。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尤其党内腐败、行风不正、贫富悬殊等问题。而与社会和谐的人,能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以包容的心态面对新生事物,以积极的姿态紧跟时代步伐;同时,与社会和谐的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形成与该社会文化相适应的人格,自觉遵守该社会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树立和实践正确的荣辱观和是非观,努力推动社会有序发展[8]。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社会发展史是个人与社会统一发展的历史。个人全面发展是个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公正是个人与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只有个人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社会才能实现全面发展和进步,个人才能获得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从而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3关于心理和谐问题的几点思考。

3.1心理和谐的四个层面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体。

心理和谐是一个开放的多元系统,四个层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自我和谐是心理和谐的基础,是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志,它的和谐与否会影响到个体与他人、与自然及与社会的关系;反过来,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以及人与社会和谐又会促进自我和谐。人与社会和谐本身就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际关系直接会影响到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与否会影响人们对社会的看法,影响人与社会的关系;反过来,人与社会的和谐又会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只有在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中,才有可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因此,心理和谐的四个层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系统,人的心理和谐要注重四个层面的全面和谐。

3.2心理和谐是由不和谐——和谐——不和谐连续不断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

心理和谐和其他事物一样,是会发展变化的,没有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和谐,它是一种持续变化的动态过程。人的心理和谐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和谐变成不和谐,又可以从不和谐变成和谐,因此,心理和谐与否是反映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人就是在心理和谐——不和谐——再和谐这样循环往复中成长进步的[11]。当心理和谐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由于内外部因素的变化,会出现新的不和谐,个体通过自我调节系统,采取积极有效地措施来解决不和谐问题,消除不和谐因素,以达到新的心理和谐。心理和谐还具有时空特点,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心理和谐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人更多的时间处于和谐与不和谐之间。

3.3心理和谐是一种相对的理想状态。

心理和谐是比较而言的,绝对的心理和谐是不存在的,人们都处在较和谐和极不和谐的两端连续线中间的某一点上。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和谐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和谐。心理和谐指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的偶然现象。心理和谐还是一个发展的、变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存在差异。心理和谐作为一种理想的状态,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努力方向和参照标准。

3.4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本质特征。

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集中体现和本质属性。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心理健康是以人的自我关系状态为心理内容,以和谐状态为健康标准的。而传统的心理健康观是现代中国人心理健康观的重要基础。因此,现代中国人心理健康的本质就是自我关系世界的全面积极和谐,它包含了个人自身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及人与意义世界和谐四个方面的内容[10]。这与心理和谐的结构体系是一致的。但心理和谐不等同于心理健康。心理和谐存在于两种或两种以上心理要素的相互联系之中,侧重于要素之间的横向关系;而心理健康则侧重于各要素相互作用所呈现的特性或状态。但是,心理健康促进心理和谐,心理不和谐将影响心理健康。

3.5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和谐的重要心理指标。

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diener等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性评价,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12]。心理和谐是人的一种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态度和生存状态。心理和谐的人有着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较多的积极情绪,较少的消极情绪。因此,主观幸福感作为一个综合的心理指标,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的心理和谐程度。主观幸福指数已经逐渐成为了评价一个国家国民幸福程度的重要指标[5]。

4结论。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实际上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基础。因此,心理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心理学工作者应该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关注中国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5],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人的心理和谐的构建。心理和谐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动态过程,是一种相对的理想状态,心理和谐是心理健康的本质特征;主观幸福感是心理和谐的重要心理指标。因此,建立恰当的参照体系、确立适当的期望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塑造积极的人生观是促进心理和谐的有效途径和方法[9]。

参考文献。

2罗素著,何兆武,李约瑟译。西方哲学史(上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75.

3王登峰,黄希庭。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解读。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3(1):1-7.

5林崇德。“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1):1-5.

6陈赵阳。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和谐心理建设探析。攀登,2007,26(3):94.

7rogerscr.atentativescaleforthemeasurementofprocessin:steinmyork:freepress,1961:184-256.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一、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及其主要改革过程和成果简介。

1947年南斯拉夫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时,苏南关系开始恶化。苏联撕毁合同,同时撤走驻南专家,并在1948年操纵欧洲共产党情报局将南共开除,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为摆脱僵化的“苏联模式”由以铁托为首的前南斯拉夫领导人开始进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改革。自1950年开始的,结合本国实际而形成的以工人自治为基础逐步向其他方面扩散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制度。

(一)经济成果。

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在经济上,实行以工人自治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1950年《工人自治法》的颁布,变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为社会所有制,国有企业由工人委员会及其管理委员会直接管理。之后,又将工人自治逐步扩大到其它领域。1953年颁布其它法令,允许农民自由退出生产合作社,强调集体化自愿原则。同年年底,大多数生产合作社解体,粮食产量提高,食品供应得到改善。农村基本实现个体农民为主的私有经济,后又在农村发展农民个体自治联合组织。1956年开始,南斯拉夫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逐渐减少,扩大企业的自主经营权,逐步实现南斯拉夫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1979年时,前南斯拉夫人均gdp已经达到2635美元。

(二)政治成果。

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在政治上,实行以社会自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

“1963年,南斯拉夫联邦议会通过第三部宪法,规定除党和军队外,所有国家机构和社会事业单位均应实行自治原则,”同时将国名改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之后南斯拉夫又进行了多次修宪,扩大共和国和自治省的权限。1971年再次修改宪法,设立联邦主席团,并在1974年起实行代表团制的议会体制,由基层自治单位公民选举代表团,再在代表团中选举各机构管理代表,同时要求代表团成员不脱产。除此前南斯拉夫又实行“协商一致”原则。代表团制的创立,是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和组织形式的丰富,也密切了党和群众之间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失败理由分析。

虽然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有了一定发展,最终却以前南斯拉夫解体宣告失败。这其中包含着多种复杂的理由。本文仅从其改革过程中的自身理由,即指导理论、政治、经济三个方面其分析探究。

(一)缺少科学的理论指导。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是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提出的。无论是革命还是国家建设都需要理论的指导。虽然南共一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但是在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形成系统的直接以建设社会主义自治制度为目的的科学理论体系,导致其在改革后期国内出现了各种混乱的思想。这是前南斯拉夫解体以及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改革失败的根本理由。

(二)改革过程中权利过于分散导致政治体制运转不灵。

社会自治是前南斯拉夫为克服苏联模式的弊端而推行的政治制度,通过削弱联邦权利来加强共和国和自治省的权利,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然而前南斯拉夫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过分的加强共和国和自治省的权利,导致严重的权利分散。因此联邦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大为削弱,导致严重的地方集权主义。“协商一致”原则被地方或基层所滥用,导致国内重大理由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因而人民内部矛盾扩大。在立法上,联邦同共和国直接的立法有许多不同甚至冲突之处,导致很多理由不能得到一致性的解释。因而导致其政治体制运转不灵。这也是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最终走向失败的重要理由之一。

(三)经济上始终没有形成独立市场。

前南斯拉夫为突破僵化的苏联模式的经济体制,通过社会所有制取代国家所有制。逐步减少或取消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作用,进行平等竞争以打破垄断。前南斯拉夫在经济上推行市场经济,但在实践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且自始至终的市场。前南斯拉夫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当中最早实行开放政策,却由于冷战时期国际环境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上的差异的影响,其在引进外资上并不成功。经济上的理由,也是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失败的又一重要理由。

三、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迪。

(一)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

中国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来,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并以此进一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自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执政以来,各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都坚持以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根据我国的实际进行理论创新,不断深化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推动中国更好的发展。

(二)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我国宪法第一条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确保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可以有效地将群众所想所求反馈到中央政府,可以密切政府与群众的联系,防止党和政府与人民的脱离。但是在深化社会主义改革之时,必须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改革作为重中之重,必须防止人大代表腐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人大代表代表人民。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可以更好地保护少数民族同胞的利益,保护我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真正确保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确保我国这样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资的多民族国家的完整和统一,防止极端民族主义、独立主义、沙文主义,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同时,必须坚持党的领导,防止地方集权。

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引导各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宝贵的意见和倡议。同时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国家机关进行民主监督,更好地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在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改革中,共产党必须引导各民主党派敢说话、说真话,真正落实社会主义民主。在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上,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使理由快速集中解决。

(三)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国家宏观调控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经过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实践所证明的符合我国实际的经济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经济飞速发展,人民收入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理由,如住房理由、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理由、贫富差距拉大理由等。但是不能因为理由的产生而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本身。解决这些理由的关键是:在充分利用市场调节这个“无形的手”的同时,必须坚持国家宏观调控这个“有形的手”。党和政府必须始终坚持把人民是否幸福放在经济发展方向规划的首位,不仅仅以经济数字的增长作为其制定规划的参考标准。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地方主义”,杜绝地方性垄断,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理由。特别是要鼓励国内企业的科技创新,使我国对外贸易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科技密集型产业的转变。从而真正地提高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改革与探索虽以失败告终,但这并不能掩盖其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是被历史证明了的符合中国国情发展道路,然而却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唯一道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虽然充满了坎坷,但是近五百年历史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处处都充满值得我国学习借鉴并克服困难的经验财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只有在不断地吸收借鉴这些经验的同时做到理论创新,才能带领我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乔志忠。铁托的建国之路——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得失谈[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4):66.

[2]列宁。怎么办?[a]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第3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40)。

围绕和谐社会建设,完善企业人事管理论文

一般来说,干部都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都较强,为事业单位的发展不断奋斗,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干部人事档案的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我国许多事业单位对这方面工作还没有重视起来,当需要对干部档案进行调用的时候,往往要花费许多的时间,甚至经常会出现档案残缺的现象。这样一方面影响了干部人员的利益,另一方面也阻碍了事业单位的发展。事业单位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那么就需要重视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要促使档案管理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现状。

1.1管理体制较为混乱。现如今,许多事业单位在对人事档案进行管理时,还在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在管理上实行“档随人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单位人员的档案有一些在交流中心、有一些在人事部门,还有单位人员的档案在劳动部门,管理的主体不够清晰。此外,管理模式乃是采用封闭式的管理,人力、资金等都没有到位,而且重复浪费的现象也非常严重。

1.2人事档案法规尚不健全。因为我国的人事档案法律在建设过程中,仍处于探索的阶段,在操作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人事档案的观念还非常淡薄,二是普法工作的开展力度还有待加强,三是公众对人事档案的认识还非常模糊,四是法律法规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1.3档案整理不够规范。在人事档案的管理过程中,要将个人材料归档成册,这是进行档案管理的前提。然而,许多单位在这方面没有做到位。材料散乱,甚至有一些档案资料都没来得及清理,有些档案尽管已经立卷成册,但是没有按照规范的格式来进行分类,从而使得档案的利用非常不便。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各企业、各单位对工作人员的学历要求逐渐提升,有许多干部通过其他方式,提升了自己的.文化水平,但是因为学习渠道的差异,有的干部是通过函授提升了自己的知识水平,从而使得有些人事档案中的学历材料不够完备,并且难以补办。

1.4管理手段还较为落后。当前,在许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中,还在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依旧在使用纸质档案管理方法。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许多企业都在工作过程中应用了计算机技术,在工作过程中也有相应的办公软件,极大的提升了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极大的提升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例如采用电子档案管理,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管理,购买相应的档案管理系统等等,都能够极大的提升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1.5弃档的现象非常严重。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与发展,许多“单位人”逐渐转变为“社会人”,这就导致“弃档”的现象相当普遍。“弃档族”主要由以下几种群体组成:第一类群体是大学毕业生,一般情况下,当学生在毕业之后已经找到了工作单位,那么就会将档案寄到其工作单位的组织部门,对于那些毕业之后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那么就会将档案寄回到其原籍的人才中心,因为这些大学生对档案的重要性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在找工作的时候也不会在意档案究竟在哪,有些就直接放弃自己的档案资料。第二类群体是辞职人员,当找到新工作时,这些人员没有与原来的工作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或者是他们不愿意履行违约责任,所以会选择“弃档”,也有一些新的工作单位并不是非常重视应聘者的档案,这些单位只在乎应聘者的工作经验以及工作能力,所以这些辞职者就索性选择“弃档”。第三类群体是办理移民定居国外的人员,因为他们的档案对其已经没有多大的作用,故此就直接选择“弃档”。

1.6不同的单位在档案管理时的标准不同。在新的干部人事档案材料整理细则出来以前,入档材料所规定的尺寸为16k大小,但是在档案整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许多人员的档案因为工作的更换,导致其档案也会随之流动,有些单位的档案材料是16k,而有些则小于16k,这样一来,就极大地影响了档案的整理工作。

2、完善措施。

2.1健全干部人事档案的规章制度。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使管理工作能够有序进行,能够做到有据可依,使人事档案工作能够逐步规范化,发挥人事档案的真正作用。对所收集而来的干部档案材料,要从表述上是否准确,手续上是否完备等方面进行仔细的鉴别,使人事档案的收集工作能够不丢失、能够客观反映干部的真实信息。

2.2促使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有所提升。在对干部人事档案进行管理时,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相当关键,决定了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高低。在网络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强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才能够使其有面对挑战的能力,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档案管理的工作。(1)对管理人员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干部人事档案有着以下几种特性,一是机密性,二是真实性,三是现实性,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能够抵制各种违法的行为,能够对干部档案材料进行维护,确保档案材料的真实性。(2)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档案管理工作,属于一个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它的内容不是永远不变的,其标准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故此,要将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规范他们在工作中的标准,使不同单位之间的档案管理,能够逐渐保持一致性,减少档案整理工作的重复性。

2.3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档案室的硬件以及软件条件,使档案室的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在档案管理中,硬件设施的好坏对管理工作的效率有着极大的影响,故此需要加大对档案室的资金投入,配备档案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设备设施,并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预防措施,一是防虫。因为档案大多都是纸质的文件,所以很容易受到虫类的影响,故此防虫工作非常重要。二是防潮。如果档案室过分潮湿,那么档案文件很容易受到影响,会导致字迹模糊,在今后的档案利用中,会难以认清档案的字迹,从而给工作带来不便。三是防火。因为档案室的资料基本都是纸质材料,遇火最易燃烧,所以一旦发生火灾,很容易导致档案资料的焚毁,所以一定要做好防火措施,装上一些必备的灭火措施。利用计算机管理软件建立档案数据系统,这样一方面能够反映干部的具体情况,还能够对干部的学历、岗位变动等信息录入其中,使得干部档案的信息有着较强的时效性以及准确性。总之,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到档案管理工作中,能够极大的提升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

2.4对干部人事档案的材料内容进行丰富。要围绕干部工作的大局,使干部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对干部的基本情况进行收集时,也要对档案的材料内容进行丰富。第一,要将干部的工作情况、重大活动等情况收入档案资料之中。第二,对干部的继续教育情况等进行收录。第三,建立干部认可档案,本着以下几方面的认可原则:(1)技术人员学术认可,(2)企业人才市场认可等,分别建立技术人员学术成果档案,建立党政干部考核考察档案。这些内容都能够切实的反映干部的面貌,以便对干部有着更全面的了解。综上所述,对干部人事档案进行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它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发展,也对干部人员的利益有着重要的影响。在事业单位中,干部人员是其中的一股重要力量,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加强对干部人事档案的管理,一方面能够维护干部人员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事业单位的发展。故此,一定要重视对干部人事的档案管理工作,要完善档案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使管理工作能够有据可依,能够更加规范化、科学化。要加强对档案室的资金投入,完善硬件设施,并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管理过程中,促使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更好的开展。此外,要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因为管理人员工作是否专业,会对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较大的影响。如此,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就会大大的增强。

【参考文献】。

[1]理文.我国干部人事档案管理研究[d].安徽大学,

[2]周玉霞.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完善措施[j].人才资源开发,(10)。

[3]郑敏.干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完善措施[j].黑龙江档案,(05)。

[4]王玲玲,张玉玲.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及完善对策[j].内江科技,(09)。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摘要: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社会状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人协调发展的统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追求。本文从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出发,分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以及中国传统哲学基础。

关键词:和谐社会哲学基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大同。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断追求的政治理想和社会理想。社会和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建设具体实践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理论成果。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谐社会也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的构想,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传统哲学的“大同”理想都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思想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体系的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包括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包括人民素质的提高,社会的进步也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和谐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机统一,是一种良好的社会发展状态。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美好追求,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表述,都是指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以人为本”,凸显了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肯定和尊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和价值取向。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合规律与合目的相统一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人类历史视为自然历史过程的同时又把人类历史视为人的活动的结果。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整个世界历史不过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要求,也体现了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普遍联系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特征和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用联系的、全面的而不是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客观上要求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和辩证法发展观作为最一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总体布局。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无处不在,它是事物存在的普遍规律和根本原则,正如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中指出:“矛盾是推动整个世界的原则,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矛盾,它才运动,才具有动力和活动”。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充分认识和解决各种矛盾,构建和谐社会不是回避矛盾,而是用积极的态度正视矛盾,解决矛盾。我们既要充分调动国内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人民丰富的创造力,推动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又要正确把握复杂的国际局势,积极争取世界格局的和谐发展,给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一个和谐的国际环境。

三、中国传统哲学基础。

中国人以和为贵,自古以来和谐的理念就有所体现,和谐被广泛用来形容家庭关系处理融洽、国家治理太平等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思想分别从不同侧面对“和谐”进行了大量的论述,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资源。

孔子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礼运大同篇》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嫉者,皆有所养”的内容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对“和谐社会”的成功构想。

道家主张遵循“道”的规律,以“道”为最高法则来实现天与人、天道与人道的和谐、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要求人顺应自然本性。老子也构建了“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虽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中国传统思想中对理想社会制度的设计,虽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而存在着种种缺陷,但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他们的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从哲学的角度认识和解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对于深化对和谐社会的本质和科学内涵的认识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对于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理论也有重要价值。和谐社会是的提出既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又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目的,是和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与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是在对中国传统思想精神借鉴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具体实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仍然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5]《礼记・礼运》。

[6]《老子・八十章》。

儒家伦理思想与当代高校德育教育研究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和谐社会的建设论文

儒家科技伦理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群体智慧,是中国传统科技发展的主导因素,并且逐渐渗透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儒家科技伦理思想中所蕴涵的对科技的伦理性认识为当代中国科技伦理体系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

有关中国古代有无科学技术以及儒家思想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作用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备受瞩目。在长期的研究和争论中,大致形成了两派观点:一派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可言,并最终把原因归结到儒家思想的理论特质上。这一派以张岱年先生为代表,他认为:“儒学的中心思想,我认为最主要的是关于人生价值的观点。

儒家肯定人的价值,肯定生活的价值和道德的价值由于重视人贵于物的价值,将注意力集中于人的问题,于是对物的问题有所忽视这种贬低关于物的知识的态度,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儒学没有能够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更没有为自然科学研究提供方法论的指导,儒学各派都表现了这一严重欠缺。另一派学者认为,儒家思想同样有自己的科技观,在大的儒家伦理框架下形成了自己的科技伦理思想。他们认为我国古代科技伦理形成于先秦时期,同时科技伦理范畴、科技伦理观念对后世科技伦理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体系,只有一些并不系统的科学思想和知识成果,然而中国古代有相当发达的经验层面的技术,中国古代的科技伦理主体是技术伦理”,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道驭术”,即强调“技术行为和技术应用要受伦理道德规范的驾驭和制约”。笔者也持这种观点。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相应的生产水平,正是先秦时期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扩大等因素,为儒家科技伦理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众多研究科技伦理思想的学者中,他们的研究方向又各不相同。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先秦时期的儒家先贤们,在关于自然和农业等诸多的科技思想之中表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显示出了先进的伦理意识,注重人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有的学者更注重研究科学技术、自然与人的关系,认为在科学领域要达到人与自然的同一性,人类的科技行为要尊重和关爱自然。这些观点的伦理意义在于,人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而是居于自然万物之中、并与其和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笔者认为,儒家思想不但有自身完整的科技观,而且蕴涵着丰富的科技伦理思想,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其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科技伦理思想。儒家科技伦理思想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一)经世致用的科技观念。

儒家讲究现实性,提倡经世致用,这也体现在儒家的科技伦理思想上。在对待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问题上,儒家格外重视和强调“六府”(水、火、金、木、土、谷)、“三事”(正德、利用、厚生)。在儒家看来,“六府”、“三事”是经世致用的“正经技术”,或者说正统的技术。在这些技术之外的东西,才是儒家抨击的所谓的“奇技淫巧”,即那些容易使帝王“玩物丧志”、或使黎民百姓耽于享乐而不做“正事”的技艺。《尚书》中说:“不役耳目,百度惟真。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志以道宁,言以道接。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显然,“玩物丧志”、“贵异物”的“物”不是有用之物,而是“奇技淫巧”之物。有人说,儒家学说鄙视、排斥一切科学技术,将科学技术统统称之为“奇技淫巧”,事实并非如此,儒家对“六府”、“三事”这样经世致用的技术是非常重视的。孟子日:“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

由此观之,儒家伦理思想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道德原则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运用,维护和谐的社会秩序。这种思想从现实的角度提出要维护社会稳定,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必须使他们基本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而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有赖于生产技术的改进。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技术科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因此,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下,能够发展起来的科技都是为人服务的,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天文学、农学、医学等这些学科之所以能得到长足发展,就是因为这些学科与社会稳定有关。总之,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非常注重现实的、形而下的问题的研究,注重人世,强调经世致用。

(二)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

儒家要求对待真必须严谨,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儒家认为:“知勇仁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礼记·中庸》)在儒家看来,“知”是与人的智力活动有关的智力与智慧。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也就是说“仁”存在于“知”中。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知就是仁。对于真理性的认识,儒家强调要有执着的追求精神,“(孔)子入太庙,每事问”,并说“朝闻道,夕死可也”。

儒家伦理这种求知、求真的精神是一以贯之的,通过宋代大儒朱熹的“格物致知”,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对于学问的严谨和求真态度。朱熹所说的“格物”,既包含人世伦常之事,又包含天地自然之物。朱熹认为,宇宙间统一的理分至各具体事物之中,所谓“理一分殊”,只有在“物物上穷其致理”以后,才能做到对宇宙问统一的理的豁然贯通,亦即达到“致知”的境界。因此,朱熹反复强调要在人世间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上穷理:“上而无极太极,下而至于一草一木一昆虫之微,亦各有理。一书不读,则阙了一书道理;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须着逐一件与他理会过。”(《朱子全书》卷十五)由此也可以看到,儒家学派反对拘泥师说、照搬书本,主张善于思考、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学习态度。

(三)以德化知的知识理念。

中国古代科技伦理中关于以德化知、知德统一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其中以儒家尤为突出。儒家高度重视道德价值、道德自觉和人格完美,主张人们在寻求科学知识的同时,应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人生诸种需要中最高层次的需要。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恶,但也需要一定的限制,主要表现为科学技术要遵循科技伦理规则。否则,如孔子言:“觚不觚,觚哉!觚哉!”(《论语·雍也》)没有相应的约束,滥用科学技术,也就违背了科学技术的最终目的——造福于人类。孔子认为:“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知者当然是智慧的化身、科技的承担者,仁又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知者利仁”,是指在仁的指导下,在仁的环境中知者才能成为真正的知者,科学技术才能健康发展。否则,就会出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论语·卫灵公》)的后果,科技发展就会失去后劲。因此,道德的发展与科技的发展应该是和谐的、有序的,人类在应用科技知识的`时候需要以德化知。

孔子重视学习,一生以追求真理为己任,奉行“朝闻道,夕死可也”的学术精神。孔子重视学习的一个原因,是他看到了知识对人的德行的重要作用。他认为,知识、真理是德行的前提。“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而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好的品德都是应该喜好并加以修养的,但是,如果不通过学习而明白事理,通权达变地把握其实质,便很容易偏执一隅,造成危害。换言之,道德缺乏知识、真理的基础,行为就会走向反面。反之,任何知识的运用都需要道德价值进行约束,没有了这个屏障,其目的性也不再单纯地是为了造福于民,很可能成为工具的滥用。

(四)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

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博大精深,表现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就是主张“天人合一”。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源远流长,在儒学经典《易传》中就有“大人与天地合其德”的说法;孔子也讲“天生德于子”(《论语·述而》);董仲舒则进一步提出“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汉书·董仲舒》);宋明理学又把人世间的理上升到“天理”的本体论高度,尤其强调道德原则与自然规律是相一致的,都是由存在于天地问的唯一“天理”所决定的,整个宇宙只有一个最高的理,即“理一”,而人与万物所衍生出的理只是这个最高的理的分支而已。剔除“天人合一”思想中的唯心主义成分可以发现,自然和人、自然规律和人的道德规范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

儒家强调“至善”,儒家所说的善不仅表现在人性本善,因而提出人与人之间的和善,还包括自然生命的本善,更深层次还在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善。人来自于自然,正是自然宇宙的本善赋予了人类,人类才有了“性本善”,自然与人类在生命的起源过程和目的上具有内在的、同一的、统一的共性,在共同的善本性的蕴涵中,达到了真正的合一与感应、协同与和谐。人在天人关系的运作中负有“至诚”、“尽性”的道德使命。《礼记·中庸》日:“自诚明谓之性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种赞天地之化育在实践中则表现为兼爱万物。《孟子·尽心上》日:“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要求人们从爱亲人到爱百姓然后将爱扩展至万物。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想是儒家科技伦理特有的。

尽管孔子、孟子、苟子的思想各有差异,但是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了相同的科技伦理观念。孔子对于科技的直接论述相对较少,但是他开创了“知”必须要“仁”的思想,成为孟子、苟子的思想来源依据,孔子、孟子、苟子三家最为一致的观点即求真严谨的科学态度,这也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秉承的理念.特别是被朱熹发扬光大,影响至今。运用科学知识的前提需要道德标准的界定,脱离了这一点也就无法将知识转化成实用信息。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类终于领悟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与用科学技术保护环境是一致的,共同统一于“善德”之中。如果科学技术的发展不顾生态环境,必然会破坏生态平衡,也就破坏了“天人合一”的“天理”。儒家先贤们对人的福祉的巨大关怀,决定了其科技思想必定是以“仁”等伦理主张为指向的,这是值得我们去深深思索的,也留给了我们无穷的启示。

建设和谐社会演讲稿

大家好!

我是今年刚进入发改委的新公务员,我的名字叫xxx。今天能藉此机会见到各位领导和朋友们,非常高兴。在此我由衷地向大家表示尊敬和问候,大家,上午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用理性构建和谐。”

大家知道社会上存在许多不和谐的现象,而许多不和谐的现象都是因为缺乏理性而造成的。前一时期,又一位女职员残忍地用尖尖的鞋跟踩在可爱的小猫头上,活活的把猫踩死,这件事激起公众极大愤慨,纷纷谴责这位女职员没有爱心,缺乏公德,在电视上看到这张小猫受虐的照片,我也感同身受,甚至是忍无可忍,使人怎么会如此的残忍呢?难道她不知道她在做什么吗难道她回不知道那是一个可爱的生灵吗或是他她竟残忍地放纵自己可怕的行为吗我们不仅要问她的理性何在呢其实,只要他理性一些就不会做出这么可怕的事情.无独有偶,有一位研究生竟把硫酸泼向不能伤害自己的大黑熊,北大又有学生竟然一连杀死十多个小猫,这一起起事件足以引起我们灵魂的震撼,我们人类怎么啦,怎么变得如此不可思议,变得如此面目狰狞,我们人类的理性哪里去啦?北大学生,研究生这些高级知识分子,曾被公认为社会的精英阿!如果说他们不能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不能对自己负责的话,那普通的女职员虐猫事件又能算得了什么呢!

北大学生,研究生曾是我们国家精心培养的人才,使我们社会给予的希望之所在.它们理应成为国家的栋梁,应该成为精神文明的垂范!可是,国家在教育它们智商提升的同时,他们的灵魂却污浊的如此可怕.那么我们教育的意义在哪儿呢教育的理性又何在呢?诚然,以上事件发生后,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网友也疯狂跟帖,斥责这些人没有人性,更没理性,人们愤怒的把唾沫箭矢一样的射向他们,几乎使人窒息而死,却不曾关注他们何至于把悒郁的情绪发泄到生灵身上,这些人生活在扭曲的灵魂中又是多么的痛苦,我们又真该致他们于死地吗?在国外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母亲因为贫穷偷了食物给孩子吃,结果被起诉啦,法官的判决是这样的,他说:“这个女人因盗窃而有罪,判罚30美元。而我们的社会里却漠视这样一个母亲需要靠偷窃来养活儿女,在场的每个人都因为漠视而有罪,每人判罚一美元”。法官说完,摘下自己的帽子并第一个站了起来,掏出一美元放在桌子上,在场的每一个人都震惊啦,人们排起长队,交出了让每个人都终身难忘的一笔罚金。这种理性的判决令我感动,也令我梦肃然起敬,在惩处违法的同时,也警醒了世人,让社会恢复了理性,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把原本不和谐的人们变回了和谐,把原本冷漠的人们变回了关爱与宽容。

春回大地,万物得以复苏,风调雨顺,万物得以葱茏。让我们理性对待他们吧。爱心,尊重,关注,宽容,用这样的理性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我们才会发现世界将会多么美好!

同志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让我们都回到理性的世界吧,群策群力,共筑和谐!

和谐是什么呢?《说文》解释:和,相应也。《尔雅》解释:谐,和也。可以这样说,和谐二字简洁、生动而又朴实无华地反映了中国人心灵深处对于人、社会与自然最深刻的理解,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精神最精辟的诠释。那什么又是和谐社会呢?和谐社会简而言之就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众所周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和谐社会”一词,现已成为当前国内政治主题词之一.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家和万事兴”,安宁有序的工作生活,诚信公平的社会风气与丰富健康的文化娱乐就是和谐社会的具体表现。所以,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执政党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目标,同样也是每个公民的应尽职责,更是新世纪大学生理所担当的光荣义务。

“和谐社会,从我做起”,团结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俗语说得好:人心齐,泰山移。毛泽东也曾经说过:团结就是力量。所以,可以这么说,社会和谐的基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及在理解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团结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就是我们伟大祖国从没在诸多灾难中倒下的最根本保证。“和谐社会,从我做起”,现代科学和中国传统文化都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科学发展观就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彰显人与自然的平衡协调。所以,面对一个和谐社会的要求,如何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尊重自然,亲近自然,养护自然,不伤害一株绿色的生命,不浪费一滴宝贵的清水,都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夏天,让我们把空调温度调高1度,冬天再将空调温度调低一度,看起来是不起眼的小事,可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累计起来就显出非同一般的意义。因此,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节约能源,爱护自然。“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这是对我们古老而伟大祖国的赞颂,“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更是我对祖国未来的畅想。

建设和谐社会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们对国家各项重大建设事业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比如祖国的航天事业(嫦娥探月,神七飞天),比如祖国的农业科技进步(粮食高产稳产,自给自足,而且出口),比如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全面取消义务教育收费),比如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新型合作医疗普遍覆盖)。还有体育事业(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并且中国队名列金牌榜首位)。每一位中华儿女都为祖国的文明和谐进步而自豪,都深深感到这是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带来的巨大成就。

我们身边的一系列发展变化,也昭示了改革开放基本国策所催生的文明和谐进步。细心回味一下,就会有深深的感受。

以前农村割麦子,总是用镰刀,我小学时候一篇课文《送水》,就是描写麦收的,农民们在麦田里一字排开,挥舞镰刀,挥汗如雨地割麦子,接下来还要脱粒。不仅费力而且费时。南征北战的“麦客”一度很吃香。改革开放以来,割晒机、联合收割机日益普及,而且跨区作业,南征北战,一大片麦田,几个小时就收获完毕,净粒入库,麦秸也处理完毕,把农民从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了,三夏也不再算是大忙季节。

以前农村盖房子用自己烧的青砖、红砖,很多都是表砖结构,比较低矮,现在绝大多数农户盖房子都是用机制砖,全部是卧砖结构,有的盖起小楼,同样用钢筋水泥,浇筑圈梁,结实多了,也美观多了。

以前乡村的公路狭窄,坑洼不平,现在笔直、开阔、平坦;以前我从石家庄到邢台出差坐长途公共汽车,需要4个小时,现在高速公路通车了,从邯郸到石家庄,用时已不到两个小时。

以前物资短缺,流行布票、粮票、肉票、糖票,改革开放进程中,随着物质产品日益丰富,这些票证都进入了博物馆或个人收藏夹。人们可以方便地买到各种日用品,品种、档次更齐全。

以前黑白电视机都很少,现在黑白电视机基本上没有多大市场了彩电流行,超薄的液晶电视也在陆续进入千家万户,有线数字电视使得人们收看到的电视节目更加丰富多彩、细分化、专业化;以前电报业务很吃香,现在已经基本上取消了;以前主要依靠被亲切地称为“绿衣使者”的邮递员把亲人之间的温情传递给千家万户,现在信函的书写和邮寄,已经变成表达怀旧或浪漫的方式了,更迅捷的网络联系、手机、电话、传真联系日益普及。

在石家庄,原来街头的公共厕所是要收费的,现在都不收了;原来到公园游玩也是要买门票的,现在绝大多数公园不用买了;公园街角的盆花最初摆放时,曾出现市民搬到自家家里的情况,现在,人们的文明素养提高了,再也没有发生过这种现象。以前空气质量很差,东明渠臭气熏天,裸露的废弃铁轨旁杂草丛生,如今,环市区的民心河已经完全取代了这些旧貌,沿河成为美丽的宜人的景观带。

我刚参加工作时,用286微机打字、操作统计信息处理程序,就感觉到便利,现在手提电脑都用上好几年了,汉字输入系统更新换代也非常快,更加便捷,互联网简直成了“万事通”,查询资料异常便利,通过互联网与广大范围的人们沟通“无障碍”、“无极限”。

以上我所感知的发展变化,主要是以我的经历来写的。您有什么感知,都来说说吧。

建设和谐社会口号

在寒假前的一天,我和妈妈去买植物种了,是为了科学课用的,所以才去买的。你以为我没事干呢?要不然,我在家里就能做一些课外自主练习了。

我们就来到花鸟市场,走在路上,旁边花坛上的花香味芬芳扑鼻,情不自禁地被花香味引了过去,我就对妈妈微笑地说:“妈妈,这花好香呀!我们采几朵回家当装饰品吧!”妈妈说:“好的。”妈妈也不自由主地赞叹起这花来,还一边说一边采起这美丽的花来,我也跟着妈妈采起了花来,采完后。我对妈妈说:“我们回去用这几朵花把我们的家再装饰得漂亮些。”“好的。”妈妈亲切地说。说着,我们就“模模糊糊”地回家了。

回家后,我们用五颜六色的花装饰起来。有红的,白的、绿的、葡萄灰、茄子紫的,梨黄的……各种各样,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花的形状和颜色是相同的。

我们开始装饰起来,把所有的花装饰在不同间的天花板上,为每一间的天花板添加一条绚丽的色彩,真是漂亮极啦!这时,我看到了天花板上的花,这时,我又想到了有种子才有花。才想起科学课要用的植物种子。我就到卧室,刚要说这事,妈妈就想起来了,妈妈跟我的想法一样才想起来的,否则想起来就怪啦!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嘛!

接着,我和妈妈又来到了花鸟市场。花香仍然弥漫在小路上。我和妈妈东找西找,东张西望,还是没有找到植物种子,我和妈妈想尽办法,还是没有找到植物种子。时间在慢慢地流逝……一分种、5分种、15分钟、半小时、1小时……我们枉费心机,最终还是没有找到植物种子。

我们垂头丧气地就想回家了。但是,我心头忽然想起了一句名言: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使我的心头突然坚定起来,我铿锵有力地说:“我一定要找到植物种子。”

妈妈非常支持我,我们又开始“寻宝之旅”了。我们到花鸟市场的外边看了一下,但是,还是没有找到。忽然,我无意间向花鸟市场的对面望了一下,又转回头来,我觉得不对劲,好像隐隐约约,模模糊糊地看见了在阳光照耀下金光闪闪的四个大字:花卉市场。突然,我心头“冒”出了一个念头来:何不去花鸟市场对面的花卉市场看一下呢!如果有呢!

紧接着,我指着对面的花卉市场对mother说:“我们到那里看一下吧!”妈咪同意了。我们过了大马路,问了一个“天才”(天生的蠢才)和一个“普通人”(衣着干净,整洁,神经,智商都很正常),最后终于找到了“宝”。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找完“宝”后,我们就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我分别看到了两块不同的大草坪。第一块大草坪上有一块告示牌,上面写着:请不要乱踩小草。还有两条长板凳,其余全是小草。第二块大草坪和第一块大草坪一样,就是没有一块告示牌。我也想为社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所以我也做了一块告示牌,把它给插在了小草丛的最中间,这样,人们就能一目了然啦!他们再也不会踩进这绿油油的大地啦!

贡献一小步,绿化家园一大步。

和谐社会建设

随着我们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逐渐由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新发展。它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布局已经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位一体,提升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不仅只是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认识上的一个重大飞跃。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应时代发展潮流,顺应人心党心。我们所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联系当今实际,我们现在离这个标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有体会。2007年10月8号至11号,北京举行了十六届五中全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命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农村人都知道,以前农民种地是要交农业税的。现在国家不但取消了农业税,而且种地每年都还有补贴。我们村委会现在也买了收割机,老乡们终于不要用镰刀割麦子了。村里现在也通了水泥路,自来水好像也快通了(当地有的村庄已经通自来水了)。老百姓最近几年的钱包确实鼓起来了,生活水平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那现在也开始盖小区了。现在我们那每家每户也都有了新农村合作医疗,看病自己承担一部分,国家报销一部分。新房子,电话,液晶电视,上网宽带随处可见!人们的生活虽然提高了,但我感觉还是没能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个要求。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钱了,但文化知识相对落后,缺少民主政治的观念。有一个现象特别明显:每年春节,大部分外出打工的村民陆续回家,回家也没什么事可做,就聚众打牌,春节往往就是在打牌中度过的,这反映了农民的文化生活相对较少,在精神文明方面还有待加强。当地政府可以搞点文艺活动之类的,充分调动大家的参与积极性,切实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

新农村建设关键是“人的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就从根本上提上去了。中国14亿人中有9亿多农民,和谐社会的建设离不开新农村建设。

在十六大的报告的第六部分中,用了整整一节的篇幅阐述了“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国家的支撑。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是在于精神。没有了民族精神就是没有了国格,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在国际上是没有地位的,走到哪里都会被人瞧不起。反之,民族精神高尚的国家,即使国民身上没穿名牌,别人也会肃然起敬。今天既有夸大民族精神力量的事情发生,也有忽视精神力量的事情发生。社会上有缺钱的人,社会上更有“变坏了就有钱的人”,还有“有钱就变更坏的人”,有些富翁“穷”得就只剩几百万,几千万存款,几箱子的珠宝。有些名牌服装,裹着的不知是草包还是行尸走肉?!

国人在反对形形色色的形象工程,是很必要的。但是有一个形象工程不可忽视,也那是民族精神工程。

民以食为天,现在我们的食品问题也不容乐观。比如说几年前的三鹿奶粉事件,都说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可三鹿公司在干什么,他们在摧残这些花朵,他们在摧残着祖国的明天与未来。不言自明,“三鹿奶粉事件”之所以会酿成,向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不法奶农或奶源供应商等“犯罪嫌疑人”,固然是利益熏心的灾患肇始者,但毒物一路通关直达婴儿的腹中,折射出的无疑却是制度性的一片茫然——我们很难想象,从奶源生产、收购、销售开始,再到奶粉制品的加工制成,又到作为打上质检合格印证的商品流向市场,并流通于各销售终端,在这诸多环节中,企业宣称“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的内部安全自监,俨然就是口头上说说而已,而一系列原本应各司其职、陈力就列的政府部门外部监管,更可谓形同虚设、极端地不作为。

最近蒙牛多么大的品牌竟然也出现了致癌物质,什么地沟油,苏丹红太猖狂了。我们应该健全公共监管体系,提高部分商人的公德心,落实企业和政府责任,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责任制度和问责制度„„„让我们可以吃的放心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需要我们一个公民积极参与,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我应该在生活中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为把我们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终身!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你我共同的责任。你做好承担这一责任的准备了吗???!!,

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提出的两个不同的战略思想,具有不同的含义。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单项目标,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任务。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任务,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中心在“人”,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在“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提出来的。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互相不可取代,但彼此之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二者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身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为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无论是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是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重要阶段。

在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小康社会”这两个概念。正确认识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全面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基本实现工业化,使gdp在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达到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将新世纪初的“总体小康”水平,变为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全体人民都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同时,更注重经济建设,努力完成所规定的经济计划指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者的关系还表现在: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把全面小康的目标简要概括为“六个更加”,其中包括“社会更加和谐”。并且提纲挈领地阐述了加强社会建设的基本思路、基本内容、基本原则。但总的说来,由于受到历史的局限,党的十六大还未能将就如何进行“社会建设”做一个专题来系统、全面地加以阐述。此内容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六中全会和总书记胡锦涛的多次重要讲话中得到了系统阐述和完善。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立足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和需要,针对将来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而作出的战略抉择。有利于党和国家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促进全面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早日实现。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前提。近几年来,我国社会方面的发展与经济方面的发展相比严重滞后。主要是:资源能源紧缺,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需要;体制的深化改革进一步触及了深层次的矛盾问题;社会组织管理面临新问题,等等。只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全力解决上述问题和矛盾,才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新形势下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新的杰出贡献。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

第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我们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能完成此项历史任务。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保障。

年度平安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

——综合治理调研。

当前,我国经济和金融事业速度发展,银行的各项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任务十分艰巨。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我国的改革就将停滞不前,振兴大业就难以实现。因此,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国内虽然经过历年的“严打”整治斗争,社会治安形势有所好转,但是在一些地区,黑恶势力还没有完全铲除,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还比较薄弱,治安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一些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把侵害的主要目标对准银行,严重地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金融秩序,阻碍了当前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和银行各项业务的正常开展。为了维护正常金融秩序,确保金融的安全与稳定,我们应该抓好以下工作。

首先,各级部门要不断加强对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与监督管理,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纳入各级部门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综治工作要常抓不懈。各级部门一把手是本单位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因此要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抓紧抓好,真正承担起确保一方平安的责任。

其次,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各分支机构要制定完善的管理机制,逐级签订责任书,责任到岗,任务到人。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定量考核制度和评比奖惩制度,要把各级部门一把手抓综治工作的实绩,列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同晋职晋级和奖惩直接挂钩。同时要加大责任查究力度,对因领导不力、官僚主义、失职渎职而导致重大、特大安全事故、案件发生及影响社会与金融稳定的单位和有关领导,要坚决实行一票否决。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大力宣传和表扬,形成弘扬正气的良好风气。各级部门要注意提高综治部门的权威性,对综治部门在业务经费上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和保障,为金融改革和银行各项业务工作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环境。

随时掌握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虚心听取群众对改革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加以研究和改进。切实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努力减少矛盾、缓解矛盾、解决矛盾,最大限度地减少其对社会稳定和金融稳定的冲击,确保金融的安全与社会稳定。

第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调查研究工作。综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新的社会治安环境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级部门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调查研究。各级部门在研究部署综治工作时,重点是研究如何正确处理好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处置冲击金融机构、挤提存款等群体性突发事件。建立完备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防控能力。各级部门在抓好金融业务工作的同时,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从更深层次上研究和思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带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的问题,着眼于新的实践和发展,不断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为创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而努力奋斗。

建设和谐社会口号

1.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

2.花美在外边,人美在心灵。

3.今天的'质量明天的市场。

4.建优质工程树千秋丰碑。

5.树精品意识创优质工程。

6.建名牌工程创一流企业。

7.树样板创全优夺金牌。

8.讲精神文明,育“四有”新人。

9.幸福的家庭是培养孩子的乐园。

10.以质量求生存凭信誉谋发展。

11.春夏秋冬四季好,社区处处沐春风。

12.讲奉献从小事干起,做好事从点滴开始。

13.爱心常驻春不老,门庭祥和花常开。

14.创建精品工程展示集团风采。

15.简朴典雅为恒久良工名匠建精品。

16.信誉和品质同在质量与生命共存。

17.文明史人类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出来的。

18.个人价值,只能在为他人奉献中得到升华。

19.我为大家奉献一日,大家为我服务一年。

20.人人参与社区建设,大家分享文明成果。

21.创优意识在我心中精品工程在我手中。

22.开工必优一次成优全面创优确保国优。

23.树良好企业形象创一流精品工程。

25.质量是立足之本信誉是企业生命。

建设和谐社会的举措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四)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

教育公平。

(五)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六)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七)加强环境治理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

五、坚持“五个统筹”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木)、统筹区域发展(土)、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水)、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火)、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金),使各方面的发展相适应,各个发展环节相协调。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本站()。

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年度平安建设及和谐社会建设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的要求,为各行各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公路养护部门是公路管理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公路养护工作是公路管理工作的主业,尤其是近几年通过“两区六城”建设,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公路养护显得至关重要。但必须看到,繁重而艰巨的公路养护任务,也为新形势下加强公路养护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在公路管理部门,养护职工人员多,分布范围广,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公路养护职工常年工作在生产第一线,条件艰苦,工作辛苦,待遇清苦。要确保公路养护的和谐稳定,有效地提高公路养护水平,树立良好的公路管理部门形象,必须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近几年来,公路管理所紧密结合公路部门的特点和公路养护工作的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创新加强公路养护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充分调动公路养护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公路养护看上去是件很平凡的工作,但运作起来需要“精雕细琢”。公路养护水平的高低,质量的优差,安全与畅通,直接影响着经济建设,人民群众出行的安全,便捷与畅通,更关联到每个养路工人的命运与前程,加强精细化管理对于构建平安公路,和谐交通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养路事业通常被形容成默默无闻的铺路石,但把每一件简单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不平凡,要做到“不平凡”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是不容易的。我们的每一个公路养护管理人员,养路工人,人在路上,要路在心中。公路每一处病害,每一段路况,每一天的变化,每一刻的安全,每个细节都决定着公路事业的成败,从春季早期养护,规范防护到夏季公路绿化工程,小修中修养护作业,从秋季自然灾害防治,公路大整修工程到冬季除雪保通,时间的指针告诉每一位公路养护人员都清楚了自己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该怎么去做好每件事。

公路养护表面上松弛、浮躁也就是个粗糙活,实际上公路养护有着严格的从业规范和职业纪律,更有扎实科学的职业技能和精细的养护管理模式,不允许有半点粗心大意,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公路养护,重点突出“严、密、细”的工作作风,达到“十个好”标准。

一是做到路容路貌好,二是路面养护好,三是路基养护好,四是桥涵养护好,五是绿化管护好,六是安全生产好,七是文明养护好,八是标志标牌好,九是出工出勤好,十是道班管理好,要达到“十个好”标准就应该做到“七有七无、三齐全”。

七有:日常养护有记录,路肩边坡有绿化,村镇路段有边沟,养护作业有标志,养护工程有监理,桥梁养护有专人,危旧桥梁有监控。

七无:路面无病害,路肩无死苗,边沟无积水,路段无失养,路树无死苗,沿线无垃圾,桥栏无缺损。

三齐全:就是标志标线齐全,绿化苗木齐全,排水设施齐全。

建设和谐社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重大决策和总体部署,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献。《决定》强调,要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这一重要精神,就需要各级各部门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探索和树立和谐的工作方法,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努力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重大战略的顺利实施。

一、树立和谐的工作方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目前,《决定》的出台已经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指明了方向,也就是说,我们“过河”的任务已经明确,下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在工作中如何采取有效方法,创新思路,完善机制,真正将《决定》精神贯彻落实在行动中。因此,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树立和谐的工作方法,既是有序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树立和谐的工作方法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决定》明确提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社会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发展的协调性。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天镇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慢,属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要建设和谐社会,各级干部面临首要的任务是团结带领广大群众深化改革,发展经济。这就需要广大干部不仅要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苦干实干的精神,还需要有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全县工农业的生产方式、发展的形势和任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相当一部分干部的思维方式、工作方法仍停留在原有的层面上,没有根据形势变化适时地调整和把握好正确的领导方式和科学的工作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讲,经济发展滞后,是由于工作方法、方式不适应形成的。因此,加强和改进领导方式、工作方式,是摆在当前各级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树立和谐的工作方法是推进社会稳定的需要。没有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实践证明,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全县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党群干群关系如何又是反映社会是否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从近年来发生的一些信访案件来看,社会稳定工作与各级干部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在当前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不断凸现的时期,方法好、作风正,干群和党群关系就密切融洽,社会就稳定;方法简单粗暴,作风不民主,办事不依章依法,甚至损害群众利益,就会脱离群众,引起群众的不满,成为诱发上访事件发生的直接因素,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紧张、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树立和谐的工作方法对维护社会稳定极为重要。

树立和谐的工作方法是增强干部队伍执政能力的需要。干部队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力量,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干部队伍的能力高低关系到党员干部的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关系到党在基层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关系到全县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的实现。高素质的干部不仅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较高的政策水平,还要有很强的群众观点和依法办事的自觉性以及驾驭工作局面的能力。因此,要提高领导干部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就必须要按照《决定》的要求,努力加强和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管理社会事务、协调利益关系、开展群众工作、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本领,更好地适应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扭住关键环节,以和谐的工作方法促进社会和谐。

体的领导,支持他们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他们与群众密切联系的桥梁纽带作用。

2、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扬民主,以和谐的决策方法促进社会和谐。决策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决策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着今后所开展工作能否顺利实施和成效的大小。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也是保证决策正确、科学、合理的最有效、最根本的方法之一。历史反复证明,我们党那个时期民主集中制坚持的好,那个时期的工作决策就符合实际,就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那个时期民主集中制受到破坏,那个时期的工作就是偏离实际、背离群众愿望。因此,构建和谐社会也一定要自觉坚持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扬党内外民主,在实施领导和开展工作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加以运用。一方面要拓宽民主渠道。通过召开党员、党外民主人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相关人员座谈会,广泛了解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愿,充分听取和尊重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在民主决策的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好各种关系,避免个人说了算,同时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保证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另一方面要坚持决策公开,对涉及群众利益的大型工程项目、社会保障、教育卫生等情况,要定期向社会公开,听取群众意见,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舆论监督。

现代工业理念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特色农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的升级,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三次产业的融合,培育优势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形成城乡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格局。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重点加快发展农村的教育、文化、卫生、交通事业。整合教育资源,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提高教育质量。实施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使广大农民病有所医、弱有所助。加快建设乡村文化中心等文体活动阵地建设,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使乡风更加文明,农村社会更加和谐。

4、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群众观点,以和谐的群众工作方法促进社会和谐。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观点。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和最广大的受益者。因此,我们要把人民群众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千方百计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当前,贯彻党的群众观点,应特别注重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察民情、知民意、解民难”,以群众的心顺气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察民情,就是要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坚持经常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关心群众疾苦,了解群众生产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人们思想活动的新情况和新特点;知民意,就是要通过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群众想什么、急什么、盼什么,最大愿望是什么,最大需求是什么,以及对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重要部署有什么意见和建议;解民难,就是要针对群众对政府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积极解决,针对倾向性的思想苗头进行疏导,力争把思想问题克服在萌芽状态,对群众的实际困难应积极协调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应讲清道理,说明原因,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解决。

向公共服务薄弱的农村、基层、贫困地区倾斜,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真正从根本上减少和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善于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既不失职不作为,又不越权乱作为,以和谐的行政工作促进社会和谐。

6、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和谐的党内生活方法促进社会和谐。党内和谐关系党的生命,也是影响甚至决定社会整体和谐的重要因素。增进党内和谐,首先要切实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积极探索保障党员民主权利的有效途径、方法和程序,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推动党内民主决策,积极探索党的上下级组织之间、党员领导干部之间、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党员领导干部与广大党员之间相互监督的措施和办法,使党内民主监督的制度和机制愈益完善。其次要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监督,加大对腐败多发易发部位和领域的监督,把党内监督与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第三是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增进党内和谐,决不是在党内搞无原则的一团和气,要进一步健全党内生活制度,特别是对影响党内团结、妨碍党内和谐的各种不良习气,必须理直气壮地进行批评,清除思想灰尘,纯洁党的队伍,使全党在共同维护党性原则的基础上达成高度的团结和谐。

会本2班刘朔4090515232。

作文

如果让我唱支歌,我会唱《我爱祖国》。如果让我绘幅画,我会画《我的祖国》。如果让我作首诗,我会作《歌颂祖国》。是祖国哺育了我们,是祖国哺育了十几亿中华儿女,是祖国哺育了如画的大好河山。先不说那瑰丽的文化,留下了“男儿到死心如铁”的悲愤激昂,“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清雅闲愁,“楼台侧畔杨花过,帘幕中间燕子飞”的雍容华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迈豪情。再不说那秀美河川,木格措的古朴幽静,丽江古城的宁静典雅,昆明石林的蜿蜒曲折,布达拉宫的神奇精致,黄果树瀑布的雄伟壮观。还不说五千年来的科学发展,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华佗的麻醉术,古代四大发明,钱学森的导弹,张衡的浑天仪,地动仪,以及近代留美科学家程谟嵩的“纳米阱”。就说今天,奥运的成功举办,神七的飞天,都让世界见证了中国,见证了中国五千年的飞速发展。

俗话说,科学进步,思想就会进步,人民就会进步。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的社会,却出现了问题。

你是否见过这样的情景:无人的小巷里,“嘿,小鬼,把钱交出来!”“我…我没有…”“没有?想吃拳头还是刀子?”“…我…我只有这些…”“哼,穷光蛋一个!记着,以后每星期给我们100块,不许告诉别人!否则…嘿嘿,有你好受的!听见没?!”“知…知道了…”你又是否见过这样的情景:菜场里,“嘿,这菜明明是我的!”“什么叫你的,我先来的,先来后到知不知道!”“哼,笑话,你先来的,谁看见你先来的?明明是我先来的!”“我先…”“我先…”最后,“你个xxx!”“骂谁呢,你个xxx……”一个尖利,一个沙哑,组成了世上最不和谐的声音。或者你又是否见过这样的:“你这橘子少给我半斤!”“胡说!肯定是你自己吃掉了,还想骗几个去吧?!”“你这人怎么说话呢?乡巴佬!”“……”这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个社会正存在着一个问题,是什么,就是不和谐。

还记得奥运开幕式上的那个大大的“和”字吗?正是这个简单却寓意深刻的汉字博得了全场的欢呼与喝彩。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如果一首歌中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我们就会觉得刺耳,如果一首诗中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词语,我们就会觉得别扭,由此可见,和谐无论在哪儿,都是很重要的。

我国有许多名人都极其推崇和谐。比如春秋时期的孔子,他的一生几乎都在推广他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用仁慈和爱心对待别人,不就是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吗?还有现任主席胡锦涛,在他的家中,摆放着许多组传下来的画,其中最主要的是两样,荷花和螃蟹。为什么呢?原来,荷花的“荷”与“和”谐音,螃蟹的“蟹”与“谐”谐音,由此可看出,“和谐”是胡锦涛的祖训,胡主席正式本着这样的理念在治理国家。关于和谐的名人名言更是数不胜数。《论语》里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孙中山说:“天下为公,世界大同。”马克思说:“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这么多的事例,也许有人会说:“和谐有什么重要的,你管你的,我管我的,过好自己的,大家不都好了吗?”试问:如果解放前的抗日战争,全中国人民,一点也不和谐,一点也不团结,那中华民族的领土,不早就被抢去了吗?日本那么小的国家,为什么敢侵犯我们这样的泱泱大国?不就是凭着他们有纪律,团结吗?抗战的纪实片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当日本一个小队战败后,侥幸存活下来的几个人都会破腹自杀。为什么?团结!绝不苟且偷生!这样的有纪律,才使他们敢侵犯我们。但他们还是失败了,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更团结,更和谐!我们有顾全大局而活活烧死的邱少云,我们有舍身炸暗堡的董存瑞,我们有英勇就义的夏明翰,我们有宁死不屈的刘胡兰,我们还有用胸口顶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他们都光荣的牺牲了,为的是祖国,为的是大局!如果个个都只想着自己,那恐怕我们现在讲的就不是中文了。再说2008年的雪灾,地震,如果人人都坐视不管,我不敢想像现在会是怎样。

这些事反映出,我们的社会其实还是很团结的,只是有少数不文明的人,就像乐章中少数的不和谐音符,破坏了国家的形象。我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架飞往另一个国家的飞机上,两位年轻女士起了争执,开始吵架,分别用汉语,英语,法语和日语互相骂,最后还是一位种田老汉劝住了她们。这是多么可笑的一个故事啊!两位精通多门语言的高材生,却还不如一位不懂文化的老人明事理。这也给其他国家的人留下了多么不好的印象啊。另外,社会不和谐因素还有: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腐败现象比较严重等。

所以我们要从现在做起,讲文明,讲礼貌,做高素质的新一代。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做真人,先做人,再做学问。让我们一起努力,努力学习,一定能消除这些不和谐音符,为社会的和谐作出贡献!

我爱我校。

“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实中。兄弟姐妹不太多,刚好九十个。可那琴棋书画体育音乐样样有人才呀,能说会道能唱会跳人人都敬佩......”哼着这改编的歌谣,我从心底涌出一股骄傲。

我们也许是这个城市最小的学校了吧。但正应了那句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硬件,软件,我们什么也不缺,更别说老师和同学都是这个城市里最好的。能在这样一个高手如云的环境里学习,真是我的荣幸啊。

如果你以为最好的学生就是个个书呆子,天天寒窗苦读,悬梁刺股,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验学校,推崇自主学习,所以我们学得又轻松又高效。下面就来看看我们丰富的生活吧!

我们每天都有体育活动。生命在于运动,天天锻炼身体好。一到体育活动时间,我们全体出动,师生一起到操场上锻炼。打篮球的,打排球的,打羽毛球的,踢毽子的,转呼啦圈的,还有散散步的。瞧,那边,正在举行激烈的师生对决呢!一片朝气蓬勃,既增强了体质,有增进了师生关系,一举两得。

特色之一就是每天的读写唱谈课。周一是写读后感,由老师选一篇寓意深刻的小故事,读给大家听。让我们收获感动,又明白了一个个简单平凡却又深刻的道理,让我们受益匪浅。周二是练字。字如其人,字是人的第二张脸。我们的第二张脸,当然要好好保护咯。周三是唱歌,大家一块儿唱,唱走了疲惫,长走了烦恼。周四是谈,为了锻炼我们的口才和胆量,老师们可真是煞费苦心啊!可不,这个每周一谈,全体同学都参与,说出自己的想法。

还有最大的特色就是每周一次的综合实践课。每周三下午最后两节课,整个校园搜其乐融融。有的教室不时的传出一阵阵笑声,有的教室一直播放着悦耳的音乐,有的教室则传出老师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讲解声。在干啥呀?在开综合实践课!有打篮球的,打毛线的,串珠的,航模的,小小主持人的,英语原版电影欣赏,梦翼剧场,当然还有科学和数学的思维训练。锻炼了我们动手动脑的综合能力,一周的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本学期我们还开展的各种活动,集体登玲珑山,锻炼身体,磨练意志。参观消防演练,增长消防知识,有利于安全的自救。圣诞节到了,一次“盛大”的英语party,既练了英语,又开开心心过圣诞!元旦时开展了一个“迎元旦趣味活动”,全民参加。“车轮滚滚”,“投球入篓”,“运水接力”等比赛。小小的操场上,充满了欢声笑语。师生合作,一起快乐迎新年!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学习。因为有最优秀的老师,我们的的成绩是数一数二的。在全国英语竞赛中临安市级中,我校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前二十名有十八名被我校夺得。第一名的桂冠也落在我校一名同学头上。我很有信心,我们的未来是光明的,美好的,因为我们在实验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