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心得体会报告(专业21篇)

小编: 文轩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过程,发现其中的问题和不足。下面是一些作者们分享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自查报告

近年来,云阳镇按照“工业强镇、商贸重镇、生态大镇、文化名镇”的发展定位,树立了“抓城建促发展”的工作理念,积极实施城镇带动战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市场化运作、产业化支撑,促进了经济社会事业健康有序快速发展。根据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考评的相关要求,我们结合镇情实际,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社会经济发展(90分)自评得分:135分。

1、区位优势突出,特色产业明晰,对县域经济发展有。

较大影响力,对周边乡镇有较强辐射力和带动力(自评得50分)。

(1)区位优势突出,特色产业明晰10分(产业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0%以上),特色产业占主导地位加10分(产业占地方财政收入的60%以上)。(自评20分)。

(2)对县域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力10分,综合经济实力比上年排名靠前一名次,加10分。(自评20分)。

(3)对周边乡镇有较强辐射力和带动力自评10分。

2、乡镇域年度财政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指标增速比上年本乡镇增速靠前一个位次。(自评得40分)。

乡镇域年度财政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项主要指标增速比上年本乡镇增速靠前一个位次(高出1.5-2个百分点以上,得30分)。其指标增速比上年本乡镇增速高出2.5个百分点以上加10分。

3、城镇化率、义务教育、幼儿教育普及率、医疗卫生事业、社会保障等高于全县平均水平(自评得45分)。

(2)义务教育、幼儿教育普及率达到100%,自评得i0分。

(3)医疗卫生事业千人拥有床位数1--1.2张,自评得5分。

(4)社会保障与就业高于全县平均水平5分,若高于全县平均1分百分点,加5分。(自评得10分)。

二、政策措施(50分)自评得分:50分。

2、镇政府创新体制机制,出台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中心镇、“50强镇”、星级小城镇)激励政策措施,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良性发展(得15分)。

3、加强宣传工作(有标语、宣传彩页、宣传车、专题片等),积极营造新型城镇化建设、小城镇建设、镇级小城市建设试点氛围(得10分)。

4、加强村镇、队伍建设、管理和教育培训等(参加省、市培训)(得10分)。

三、工作机制(40分)自评得分:

1、镇政府重视,成立新型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纳入工作议事日程(得10分)。

2、制定年度新型城镇化项目建设所要完成任务的具体时间、节点工作方案,列入目标任务管理(得10分)。

3、管理机构健全,制度完善,人员、经费落实到位(i0分)。

4、建立工作台账,档案资料完善(10分)。

四、城镇规划管理(ioo分)自评得分:

以乡镇城镇规划管理重点工作考评办法进行打分。

五、城镇建设(300分)自评得分:330分。

1、建成区面积新扩大到0.4-1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新增0.2-0.5万人(自评得35分)。

建成区面积新扩大到0.4-1平方公里10分(建成区面积新扩大到0.4-0.6平方公里,自评加5分);建成区人口新增0.2-0.5万人15分(建成区人口0.2-0.3万人,自评加5分)(自评得35分)。

2、建成区道路布局合理,主次干道硬化率达到90%以上,人行道铺设彩砖率90%以上,路灯设置率100%,路灯明灯率90%以上(自评得30分)。

3、集中供水普及率95070以上,排水管(渠)齐备畅通,无明沟排污(自评得25分)。

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以上,主次干道绿地率达到70070、50%以上(自评得40分)。

5、房屋建筑符合规划、整齐划一,体现绿色建筑和地方民居特色,镇容镇貌环境卫生整治和生态环境良好。(自评得50分)(l)房屋建筑符合规划、整齐划一,体现绿色建筑,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居特色。(自评得25分)。

(2)镇容镇貌。

环境卫生整治和生态环境良好,达到规定(建制镇镇区和乡驻地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河南省农村环境卫生考核标准)(自评得25分)。

6、医疗、中小学、幼儿园、电力电讯、邮政、物流、客运、体育、文化娱乐、公厕等公共设施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自评得50分)。

7、建成一条规范化商贸街区和1-2条精品示范街,建成一个功能完善的农商贸市场(自评得30分)。

(1)建成一条规范化商贸街区,打造穿镇区主要街道(道路)1-2条精品示范街,达到绿、洁、畅、亮、美标准。(自评得15分)。

(2)取缔马路市场,建成一个功能完善的农商贸市场(自评得15分)。

8、对建成区的城中村改造和旧街改造,有规划有行动(自评得30分)。

9、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年投资100万元以上20分,年实际投资增加200万元以上加20分。(自评得40分)。

六、城镇管理(220分)自评得分:200分。

1、规范房屋建筑市场管理,工程质量和安全无事故(自评得分100分)。

(1)投资额在30万元以上,建筑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的建设工程,必须办理施工许可证,持证率达到100%。

(2)对应领取而未领取施工许可证,擅自施工的建筑工程由镇政府组织查处,查处率达到100%。

(3)工程质量和安全无事故100%。

2、建立垃圾处理运营管理体系,有垃圾填埋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以上,垃圾中转站、垃圾车管理到位,运转正常(25分)。

(1)建立垃圾处理运营管理体系,有垃圾填埋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在90%以上(自评得15分)。

(2)垃圾中转站、垃圾车和设备管理到位,正常运行(自评得10分)。

3、生活污水处置体系不完善,排放不符合标准要求(自评本项10分不得分)。

4、镇区环卫措施和环卫队伍建设到位,街区清扫保洁干净整齐(自评得15分)。

5、街道商业门店匾牌规范美观,农商贸市场经营环境和秩序良好(自评得15分)。

(1)街道商业门店匾牌规范美观,规格尺寸统一,使用的文字规范(自评得5分)。

(2)农商贸市场经营环境和秩序良好,各项设施齐全(自评得5分)。

(3)镇容镇貌改观,主次干道无废品收购点,无“六乱”现象。

(自评得5分)。

6、加强镇区人口管理,对镇区经商务工人员管理措施健全完善(自评得10分)。

7、打造美丽宜居乡村(自评得15分)。

8、获得国家、省、市、县级建设管理先进单位或创建和打造为全国重点镇建设试点、省、市中心镇建设试点和创建为国家、省特色名镇(名村)及列为市镇级小城市荣誉(自评得20分)。

(1)获得省级以上(含省级),建设管理先进单位或创建和打造为全国重点镇建设试点,省、市中心镇建设试点和创建为国家、省特色名镇(名村)荣誉(自评得15分)。

(2)未获得市级建设管理先进单位或列为市镇级小城市荣誉。(自评本项不得分)。

(3)获得县级建设管理先进单位荣誉的乡镇(自评得5分)。七、2015年度各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台帐(200分)。

综上各项合计得分为:。

特此报告。

云阳镇人民政府。

二0一六年二月二十九日。

乡镇负责人签字:

考核组负责人签字:

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段。我们要牢牢把握住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妥善应对种种挑战。城镇化的成功将大力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扬州地区城镇化建设经历了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低速起步阶段和90年代中后期的高速发展阶段。然而,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城乡差距明显,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弊端;近年来,为了积极响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号召,扬州开始步入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早在“十一五”期间,扬州就已经认真贯彻城镇化发展纲要,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扬州市“十二五”发展更是制定了关于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它是“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我们要肯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要分清形势,勇于发现不足,善于抓住机遇,沉着迎接挑战。

本调研报告将分析解读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文件,全面分析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挖掘现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苏南和浙江等地城镇化建设的优秀案例,最后得出关于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新型城镇化是我党十八大制定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我国面临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时期重要的改革发展引擎。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镇化,我党正确分析传统城镇化的不足,进而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其“新”的内涵在于强调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调四化同步,就是要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调优化布局,就是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强调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本次新型城镇化提出了7大原则,即: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将人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四化同步,统筹城乡: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同步发展;优化布局,集约高效:根据实际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建设布局;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贯彻环保低碳的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因地制宜,杜绝千城一面;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形成自上而下,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制度。它们是实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强有力的思想指导,是分析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传统城镇化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固有的弊端是无法忽视的。首先,传统城镇化“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导向造成了农村萧条与城市过度扩张并存的尴尬局面;其次,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之间缺乏有效合理的衔接,应当创造更多交流合作契机;第三,没有因地制宜,导致城市缺乏品牌效应;第四,发展质量不高,资源消耗和浪费严重;最后,缺乏产业创新机制,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困难,产业结构不成体系。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段,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党伟大而明智的历史性决策。

根据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扬州市城镇化率为61.20%,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77%)6.43个百分点,低于省均(65.21%)4.01个百分点。与省内城市相比,居省内第六。

上图直观地反映出扬州近10年来的城镇化发展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然而,扬州城镇化发展虽总体呈良好上升态势,但与苏南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2.1城镇体系基本建立,城市群雏形初步形成。

扬州目前已形成以扬州主城区为中心,以高邮,宝应,仪征三个县级城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该体系还包含11个重点中心镇和其他64个乡镇。其中,11个重点中心镇包括:小纪镇,郭村镇,邵伯镇,菱塘回族乡,三垛镇,临泽镇,射阳湖镇,曹甸镇,范水镇,月塘镇和大仪镇。扬州的城镇体系以扬州主城区为核心,呈辐射状对周围的次级城镇进行服务和管理。由此可见,扬州地区的城市群已经初具规模,其结构类似于卫星城市体系。新型城镇化注重大中小城镇的合理协调发展,促进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合理化。扬州地区初步成型的城镇体系为今后城镇化进程奠定了可靠的结构基础,有助于未来形成城镇功能互补、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

2.2.2中心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进程加快。

根据扬州市总体规划(2012-2020),扬州中心城区面积扩大至以扬溧高速、启扬高速、京沪高速、长江及夹江围合的范围,面积增至640平方公里。随着中心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张,它所能吸纳的人口数量也在上涨。根据总规,预计到2020年,扬州中心城区人口将高达210万。扬州积极推进新城建设,打造完善西区新城,以江都地区的发展融合作为契机,建设江广融合地区“智慧生态新城”。中心城区的扩容过程必将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增加城市可吸纳人口数量。由此看出,扬州城市发展需求旺盛,可吸纳人口数量大于需转移人口,城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

2.2.3扬州整体发展质量得到提高,人居环境有所改善。

扬州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城镇的公共服务能力也得到提升,生态与人居环境有所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扬州城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绿色城镇化水平高,居地级市前列。2014icma国际区域峰会发布“中国小城镇居民综合生活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扬州市民对于本地区的交通,医疗,生态,教育等各方面均持有较高的满意度。相较其他城市,扬州地区的生活满意度综合得分最高。2006年扬州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也从侧面肯定了扬州新型城镇化的成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护生态耕地,扬州编制了“十三五”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规划。

2.2.4小城镇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对市域经济拉动作用明显。

扬州地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不断上升。根据江苏省统计局2009年发布的《扬州乡镇经济发展及实证分析》,扬州小城镇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也趋于合理化;乡镇财政收入稳步增加;乡镇企业数量逐步增大;外资引入比例增大;乡镇固定资产投资加快。以邵伯镇为例,它以龙虾产业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美食文化经济。它的美食旅游产业也积极带动了其周边乡镇的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小城镇作为重要的区域载体,已经成为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区划调整加强了中心城区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引导能力,促进小城镇生产布局优化;因此,它为小城镇带来了发展新机遇,利于城乡统筹。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灵活多样,具有地区特色,它的持续健康发展必将大力拉动以扬州市为中心的城镇体系的繁荣与稳定。

3.1合理布局有待提高,城乡二元制制约公平共享。

扬州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与苏南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且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化进程,这造成了地区发展不均衡,城镇层次结构难以发展,未能形成合理的“梯度分布”。市区,县城人口的高度密集与小城镇人口的低密度并存。城市群雏形只是初步建立,各级城镇之间未能形成高效良好的互补合作机制;城市体系的等级缺位使中心城区发展压力过大,并且严重影响了中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中心城区辐射面未能覆盖整个城镇系统,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城乡二元制造成了农业人口进城就业难。城镇化造成了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现状。短期来看,解决了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问题;但长期来看,城市发展饱和之后,农民工的处境就变得进退两难。农村宅基地的补偿条例未能考虑到土地的升值潜力,这导致了补偿款普遍偏低。城镇社会保障能力较弱,农民工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障。城乡二元结构更加剧了农民工的尴尬处境,使社会难以实现真正的公平化。未来扬州的规划要打破城乡二元制,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以城带乡,公平共享,协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3.2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建设用地与耕地矛盾大。

扬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城镇化发展质量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传统的城镇化运用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率,导致城镇化忽略了发展质量。城镇产业结构整体层次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相协调。城乡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集约利用与苏南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传统的城市规划注重空间分布,将土地按照功能区划分,造成了工业区等与居住区的隔离。上下班高峰期容易造成交通阻塞,使交通成为难题,降低了城市生活品质。这样的规划理念并不能体现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要求,并且会进一步加剧城镇化建设用地规模与耕地数量的矛盾。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当以不牺牲农业用地为前提,摒弃粗放式发展模式,采取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节约资源,提高科技水平,使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3.3城镇产业集聚能力不强,产城融合度不高。

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要突出和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且发挥好政府制定规划政策的引导作用。扬州城镇产业集聚能力不强,市场主导能力不够,城镇化过度依赖政府政策推动,城镇化过程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不高。产业集聚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它有助于产生大量的规模效益,进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发展地区经济。扬州的城镇产业结构不成体系,未形成完善的园区化集约发展模式,乡镇工业普遍集聚效应不强;企业整合生产要素,生产资源的能力有待提高。松散的产业结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增加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成本。

3.4城镇建设品质不高,基础设施水平配套不足。

基础设施是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平台,也体现了一个地区城镇化的品质。扬州市民对于城市大环境的满意度较高,但是对于一些具体的小环境,如公共场所和居民区,表示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比如卫生环境不理想,卫生管理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是扬州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这也反映出扬州现状城镇建设品质不高的问题。现阶段扬州的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够充分,功能不够健全,服务不够全面,质量不够完善;这一现状在乡镇级地区尤为突出。不少市民反应“停车难”的问题,认为扬州的公共停车位严重不足。另外,交通系统和环卫设施也有很大不足:如智能公交覆盖面还很狭窄,公交班次少,车内环境差,一些旧城区垃圾无法及时有效清理。更为紧要的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人口的半城市化势必为扬州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城镇化中大量人口的涌入要求城市不仅在数量上增加公共基础设施,更要在质量上大力提升公共服务系统的性能。

4.相关案例。

4.1无锡阳山镇“桃文化”生态旅游。

无锡阳山镇在新型城镇化的大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苏锡常都市圈融生态、休闲、度假、养生为一体的特色“后花园”。阳山镇善于开拓创新,自主探索出了一套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乐活智慧新市镇建设模式。阳山镇地处江南水乡,以“中国水蜜桃之乡”而闻名。阳山镇因地制宜,牢牢抓住机遇,积极打造以山水田园为景观特色、以桃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和生态农业为主导、现代工业为基础、产业协调发展的特色乡镇。阳山镇的桃文化博览园深挖桃源农耕文化、地质科普文化、佛教禅宗文化、儒家书院文化,打造桃乡农产品研发展示区、桃园农家体验区、桃缘火山温泉休闲区、桃花源居家养生社区等四大功能区。

阳山镇利用本地桃业优势,引导发展水蜜桃种植业,提高了绿化覆盖率,优化了环境生态;稳步发展以水蜜桃为主的多种经营,也打造了地区品牌效应,增加了经济收入。阳山镇根植于本土文化特色,因地制宜的规划方针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4.2浙江桐庐中国最美县城。

作为“中国最美县城”,桐庐县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开发规划理念,本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将发展根植于它固有的环境风景资本,一开始就紧抓“美丽建设”。并且,桐庐人善于抓住机遇,在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忘融入现代科技,勇于开拓,抓住机遇,积极发展各类新兴产业。

桐庐县的规划因地制宜,有序开发,突出重点,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城市跨江南岸发展,建设富春时代广场,拉开了城市框架,构建美丽县城的载体;第二阶段,重点建设高速公路入城口景观、迎春路商务区,树立桐庐美丽发展的形象。同时,结合三江两岸生态环境整治工程,通过保护、改造等多种手段,推出了环溪、荻浦、深澳、阳山畈、芦茨省级乡村慢生活体验区、莪山畲族风情村等一系列美丽乡村精品村,突出了美丽亮点;第三阶段,借助旅游,交通,科技西进,高校引入,富春江科技城,富春健康城建设等平台,大力发展快递,电商等各类新兴产业,拓宽发展方式,夯实美丽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如今的桐庐已经被打造成了一座兼具传统历史美感和当代商业元素的美丽县城;其文化老城,都市新区,科技新城各司其职,交相呼应,相得益彰,使得整个城市宜居宜业宜游。

5.1发展乡村旅游,走特色发展之路。

扬州地区地域文化独特,具有较大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彰显地域文化,解决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并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无锡阳山镇的民俗生态旅游给扬州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可借鉴的先例。阳山镇以“桃文化”为基点,扬州地区可以因地制宜,规划时,应根据不同的城镇文化来定位发展方式:如邵伯“龙虾文化”,仪征龙舟赛,江都漆画,高邮民歌等。

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是对新型城镇化的积极响应,也是一条大有裨益的特色发展之路。将有利于改善城镇的技术设施条件,提高城镇化整体综合水平,优化城镇环境面貌。乡村旅游还能吸引农民工返乡,经营乡村旅游产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难,待遇差的问题。对于旅游区而言,乡村旅游能活跃当地经济,增加收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旅游业的发展还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村民素质,改变价值观念,促进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未来扬州要深度挖掘地区文化特色,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区域文化发扬光大,树立扬州旅游名城的良好形象。

5.2走集约发展之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城镇化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与有限的耕地数量之间矛盾日益增长。因此,要坚持走集约发展之路,切实保障农业用地的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注重高效益,高效率的“内涵增长”。

为了实现集约化的发展模式,加强扬州城镇产业的集聚能力,使零散的产业结构系统化,我市可以学习苏南地区工业园区的成功先例。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且借助产业融合,拓展延伸产业链,形成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园区化的发展将会推动工业化社会的转变,进而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同时,也有助于节约工业用地,为农田保护提供保障。不仅如此,园区还有助于招商引资,为区域经济增添活力,但是要注意精准定位与系统化的运作。

为了更好地保护耕地数量,还应学习应用城市边界的理念,明确城镇开发边界,加快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整治和改造。未来的规划可以利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有效阻止小城镇发展边界的蔓延。

5.3产城融合,以业兴城。

产业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要逐步减少政府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干预作用,加大市场的主导力,做好城镇化前期规划定位准备,避免出现空城死城的状况,真正地落实产业在城镇中的位置和发展空间;把握产业趋势,注重前瞻性规划,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产业繁荣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传统城市规划注重空间分布,新型规划更加注重产业引导,产城融合的施行也有助于缓解传统规划带来的交通问题:将绿色高效低污染产业分布于城区中,减少交通量,方便市民上下班,并且降低交通污染。

桐庐县的电子商务产业为扬州的产城融合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根据地区特征,扬州可以采取培育特色产业,开发信息产业,发展“亲农”产业,推广绿色产业等方法来推动产城融合。我们要学习桐庐县因地制宜,挖掘地区优势的规划方针,不断推陈出新,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拓宽扬州未来发展途径。

5.4提升城市生态品质,美化乡镇村环境。

扬州自古以环境优美著称,拥有“月亮城”的美誉。扬州的新型城镇化要坚守城市生态品质大关,在发展的同时,注重美化乡村镇环境。要着力提升小城镇的发展品质,优化乡村镇环境。重点加快道路、给排水、污水处理、垃圾收运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组织实施城镇和村庄的环境整治行动,增强城镇公共服务能力。

要将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融入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严守生态红线,合理规划生产与生态空间,依靠科技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在改善城镇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保护生态资源、保持生态优势、提升生态品质。随着城市规划技术的不断提升,“海绵城市”这一理念逐步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热门话题。扬州地区水体改造条件较好,水系丰富,水塘众多,非常符合创建海绵城市的条件。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水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同时,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积极实行垂直绿化,绿化屋顶,植草沟等项目。创建海绵城市有助于增大城镇绿化面积,保持原始水土风貌,对于环境保护,美化村镇,树立扬州旅游胜地等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

文档为doc格式。

乡镇新型城镇化心得体会

近年来,中国不断推进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旨在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民生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我在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有着亲身的参与和体验,通过这一过程,我深刻感受到了城乡发展的紧密联系,以及城镇化带来的积极变化。在这里,我将分享我对于乡镇新型城镇化的心得体会。

首先,乡镇新型城镇化强调了城乡一体化的理念。在过去,城乡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不足。然而,乡镇新型城镇化的推动改变了这种现象,强调了城乡发展的协调性和一体化。通过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农民们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似的生活条件和便利。在我所居住的乡镇,新修建的公路、医院和学校等设施不仅便利了农民的生活,也吸引了一些城市居民搬迁到农村地区居住。

其次,乡镇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振兴是中国国家战略,旨在提高农村地区的发展水平,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乡镇新型城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通过提供更好的工作机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加快了农村地区的发展进程。在乡镇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我所在的乡镇引进了一些企业和产业园区,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许多农民通过在这些企业中工作,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同时,乡镇新型城镇化还通过推动农村旅游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乡村经济的繁荣。

第三,乡镇新型城镇化带来了城市化的便利和农村的优质生活环境。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发展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和人口密集等问题。而乡镇新型城镇化在保留乡村特色的同时,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活环境。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和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同时,乡镇新型城镇化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商业服务,带来了便利和便利的生活方式。在我所居住的乡镇中,新开设的商场和超市提供了各种商品和服务,农民们不再需要到城市购物,享受到了更便利的生活。

第四,乡镇新型城镇化促进了农民素质的提高和乡风文明的建设。城镇化进程中,城市居民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较高,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文化活动相对匮乏。乡镇新型城镇化通过提供更好的学校和文化设施,改变了这种状况。在我所居住的乡镇,新建的学校和图书馆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农民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得到了提高。同时,乡镇新型城镇化还注重培养良好的乡风文明和社会公德,通过宣传教育和社区活动,弘扬社会正能量,形成了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

综上所述,乡镇新型城镇化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在乡镇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下,我深刻感受到了城乡发展的密切联系,以及城镇化带来的积极变化。我相信,在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动下,农村地区将实现更为持续健康的发展,农民的生活将变得更加富裕和幸福。

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自查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形式,它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立项、完工到产生社会效益,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从20**年起开始担任乡镇的主要领导,经历了镇区建设的全过程,镇区从杂乱无章到现在的三纵四横的基本格局,从没计划的建设到聘请省设计院设计中长远规划,从窄小的的街道到现在的宽20米的两条共长5公里的主街道,从低矮瓦房到鳞次栉比的商业服务区,处处凝聚了党委政府的心血和汗水,但现在看到对全镇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的拉动作用,从内心感到欣慰。下面我就近几年关于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镇域经济的增长谈几点体会。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具有投资功能,又能营造一种新的.消费环境,两者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力。

1、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来看,直接拉动建筑、建材、装潢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桥梁、房屋建设,可创造建筑工人的大量就业需求,进而拉动建材、冶金、机电等相关产品的需求。2000年以来,我们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使用的目标对镇区规划进行了重新修编,打通了宽32米、共长4.5公里的南北和东西两条主干道,镇区形成了“三纵四横”的主体框架,镇区面积扩大到了3.2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2万多人。同时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了南北大街亮化工程、xx庄的窗口工程、中心游园工程、市场工程等四大工程,南北大街铺设了25000平方米的彩砖,开挖了下水道,种植了大叶女贞,安装了路灯和无线广播,设置了垃圾箱,架起了过街彩虹,规划了斑马线。**村商业街拆旧建新,还修建了一大二小3个“绿岛”。在镇区中心位置投资135万元建起了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中心游园。建起了占地1.5万平方米的封闭农贸市场。这些工程需求共吸纳2.8万人从事建筑业,消耗大量水泥、钢材、砖等建筑材料,直接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了消费环境,改变了村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了消费水平。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形态,自然村落被城镇取代,小农消费观念,被市场经济冲淡,农民入住新型城镇化后,消费观念和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现代家具、电器、电话乃至汽车走入寻常百姓之家。20**年全镇拥有各类市场5个,消费品销售总额达5000多万元,其中新型城镇化居民消费1400万元。新型城镇化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4200元,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达35%、90%和26%。

3、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中分离的步伐,为实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转移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而且为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管理创造了条件,农业人口的减少,提高了农民人均土地占有面积,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拉动了农民的消费。()“农民进城”数量的增加,使本地农民有条件、有可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4、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了乡镇企业的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招商引资等方式拉动了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使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城镇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逐步配套,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形成。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兴建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实行专线供电,吸引了100多家非公企业和36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区内形成了机械铸造、刺绣、磨料、细木板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1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此外,新型城镇化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环境的优化,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聚宝盆,吸引了外部企业的青睐,纷纷洽谈入驻。

5、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了现代文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现代文明之风的熏陶,人们不再局限于培养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而是着眼于长远目标,迎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因此文化教育发展资料的消费悄然膨胀。2010年底镇区建有大型广场、群众文艺宫、镇办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群众娱乐活动场所,全镇自发组织文艺剧社30多家。群众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程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拉动建筑材料的消费需求,建筑工人的生活消费;住宅建设可拉动装饰装潢及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身还包括生产类投资,这些经济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又拉动大量生产资料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了市场体系,拉动商品交易量的扩大;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建设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拉动居民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可谓新型城镇化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显示了强大的经济拉动力。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一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正确引导农民建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顺民心,合民意,必将大大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二是当前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启动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启动点之一,抓住机遇,完善政策,必将加快经济的发展。三是xx镇新型城镇化建设起步早,基础好,思路清,在全省有较大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乘势而上,必将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再上新台阶。对于这些机遇,我们认识是清醒的,行动是及时的,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就新型城镇化抓新型城镇化的情况多。对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载体作用不力。

二是政策措施不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在前一阶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现在都是吃饭财政,财政缺乏调节手段,镇本级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各项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深化改革,树立产业观念,加快实施以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生产力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产业建设。因此,必须转变视新型城镇化建设投入为非生产性投入的观念,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产业来抓,象抓产业建设一样搞城镇建设。应当认识到:第一,城镇建设对基础设施所作的投入,带动了建材业、建筑业、运输业、机电业、流通业等众产业的大发展;第二,它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并开发了闲置的土地,培植了新的财源;第三,它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和就业空间,开辟了发展经济的新天地;第四,它的许多基础设施投入本身也是经经济发展的必须的保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为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健康发展,从五月上旬开始,县政协组织开展了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专题调研。邀请县发改委、住建委、经信委、国土局、环保局、旅游局等相关单位负责人成立专题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大渡口、东流、尧渡、香隅、胜利、张溪、葛公、官港、昭潭等乡镇了解实际情况,并选择新型城镇化发展比较好的省内无为县和湖南省沅江市(县级市)进行了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以前我县城镇化水平较低,基本属于缓慢发展状态。20撤乡并镇后,我县把城镇化发展列入了重要工作日程,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特别是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意见》并实施了对市县新型城镇化考核以来,县委、县政府立足东至实际,着眼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紧紧围绕“工业强县、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商贸活县、文化名县”发展战略,按照“开发沿江一线、保护山区一片”的指导思想,引导县域经济分工,全力推进城乡统筹,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我县列入安徽省新型城镇化试点县,大渡口开发区列入安徽省新型城镇化产城一体试点园区,与此同时,我县参加池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也获得成功。目前,我县正在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县。

1、城镇布局得到优化。编制完成了《东至县城市总体规划(-2030)》,并对15个乡镇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在此基础上又编制完成《东至县人防工程规划》、《东至县给排水工程规划》等25个控制性规划和专项规划。按照“一带二轴三区”的总体布局,构建了以县城为龙头,以大渡口、东流、香隅为重点,沿206国道和铜九铁路及327省道发展为骨架的城镇空间结构,推进尧渡东流一体化发展,初步形成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为支撑、特色乡镇为基础、其他乡镇为补充的城镇网络体系。20的城镇化率从年的31.9%提升到44.1%。

2、城乡建设日益加快。近年来,县城尧城区建设步伐加快,建成区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人口增至7.5万人,不仅拉开了县城路网框架,人口聚集效应也进一步显现,环城南路、敬慈路等5条道路和至德、圣德等6座大桥等重点路网建成使用,金字牌、赤头公园和尧渡新河两岸一期绿化等项目已建成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上级规定要求,先后建成了舜帝花园、百悦星城、格林蓝天等多个生活小区,建成保障性住房2.2万平方米,大大提升了县城形象;大渡口镇列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东流镇被授予全国环境优美乡镇,207月东流、大渡口两镇被住建部授予全国重点镇,东流镇目前正积极创建全国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香隅、胜利、张溪等镇城镇建设步伐加快,通过以奖代补政策引导,集镇规模明显扩大,城镇功能明显增强;城乡公交发展较快,先后开通县城内三条公交线路和县城至香隅、东流,大渡口至安庆等公交班车,并正在逐步向其他乡镇延伸;美好乡村建设有序推进,20开展美好乡村建设以来,已建成管山、金山等美好乡村省级示范点27个,并计划每年建成30个美好乡村示范点,目标是于2020年前在全县建设美好乡村示范点208个,届时村镇面貌将焕然一新。

3、城镇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我县高度重视城镇管理工作,加强了城镇管理队伍的建设。进一步细化责任要求,结合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动员干部职工和广大群众全民参与,城镇管理水平得到提升,脏、乱、差现象得到了初步整治。在乡村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和“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年胜利、昭潭等9个乡镇被省环保厅授予为省级生态乡镇,东流镇被环保部授予为国家生态镇。县财政不断加大投入,年已统筹安排1200万元资金用于农村环境整治,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改善。

我县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人民群众对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相比,与发达地区兄弟县(市)城镇化建设相比,仍存在着推进不快,功能不强等实际困难和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一)城镇化水平仍然滞后。

2013年我县城镇化率分别比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低9.6、3.8、2.7个百分点。在《安徽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考核评价方案(试行)》确定的7个二类市的县区中,处于中游靠后,低于我县综合经济实力在全省的位次。

(二)规划的指导作用不够。

许多规划是“纸上画画、墙上挂挂”,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有的规划质量不高,一些重点项目规划,在聘请外地规划设计院做规划时,即使脱离实际,也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如某镇工业区规划建设时未曾考虑到污水处理厂建设,造成了企业排污困难,也引起了当地群众的不满。同时,规划力量薄弱也日益突显,成立的县规划局属住建委二级机构,人少且难以留住人才,乡镇也只有一、两名城建员且年龄偏大,无法有效履行好规划的执行监督职责。

(三)产业支撑能力不强。

我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二、三产比重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低8.6和2.5个百分点,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产业支撑作用不强。县内虽有两个省级开发区,但起步较晚,缺少成长性好、关联度高、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大型企业的带动,且远离县城(即尧城区),难以吸引农村人口向区镇集中;尧城区周边的滨湖园区、站前区以及东流工业集中区建设滞后,难以吸纳县城居民就近就地就业,导致城区人口过于密集,家庭作坊和小微企业遍地开花,马自达越来越多等就业乱象。我县面积3261平方公里,2013年底户籍人口54.96万,可常住人口只有43.3万,一方面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民工有12万多人,一方面却是县内企业招工难凸显。从发展模式看,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合理比值在1.4至2.5之间,2013年我县工业化率为37.5%,若以工业化水平考校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至少要达到52.5%。从实际看,东至经济开发区是个典型的例子,后勤服务不配套,娱乐设施不足,文化体育建设落后,导致企业招工难和镇区人气不旺,影响了人口集聚。也说明了工业发展和产业布局上没有与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相适应。

(四)建设投入明显不足。

我县的财政收入近年来呈两位数增长,但总量不大,2013年的11.7亿元除去用于保运转保民生,所剩财力非常有限。据初步统计,综合财政和各专项资金前三年用于县城市政建设资金分别为:0.73亿、0.83亿和1.2亿。而湖南沅江市和本省的无为县每年用于县城市政建设资金都在8亿元以上。由于投入的明显不足,造成县城及中心镇区之间交通不够快捷,尧城区基础设施欠账较多,环城路不能环,断头路不能通,天然气迟迟不能入户,休闲和运动场所匮乏,出租车、公交车运营不畅,老城区道路狭窄拥挤,行车难停车难,站前区路网管网建设滞后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解决。而目前市场运作的机制又不完善,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会融资难度较大,资金短缺是影响和制约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

中央提出加快发展长三角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省政府提出新型城镇化“11221”工程实施方案,无疑给我县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了机遇。2013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110.7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3500美元,按照城镇化发展规律,我县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要进一步深化对基本县情的认识,主动作为,按照“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正视问题,迎难而上,努力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的城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规模扩张,而是强调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实现城乡统筹和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人的无差别发展”。因此,我们一要通过开展培训、组织学习、加强交流、选派干部赴先发地区挂职锻炼等途径,培育和引导广大干部,增强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认识和了解;二要高度重视新型城镇化工作,及时成立相关的领导小组和联席议事机构,专事谋划与部署,确立即期、中期、长期发展目标,做好任务分解,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分工负责与协作联动的新机制。三要强化舆论宣传与思想引导,并形成共识,营造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共谋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1、注重长远。对城镇布局的规划,对城镇路网、园林绿化、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要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既要着眼当前,更要注重长远,规划要高起点,确保今后30年甚至更长时间不落后。考察的湖南省沅江市,早在十几年前就投入巨资,聘请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规划确保50年不落后,为沅江新型城镇化建设成为湖南省乃至全国的样板奠定了基础。

2、体现特色。规划设计要彰显城镇建设的个性,提升城镇建设的文化内涵,避免城镇建设千城一面、千篇一律等同质化问题发生。要重视城市标志性地带、标志性景观、标志性建筑的规划,努力打造城市建设的亮点。要多接地气。政府在制定规划时,在邀请权威部门、权威专家设计的基础上,也应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让规划更符合东至实际,更深入人心。

3、严格执行规划。建立完善“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管理机制,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追究问责并切实解决规划随意变更的问题。我省无为县就十分尊重规划的严谨性,不轻易修改,一以贯之抓落实,该县城镇化建设已走在全省前列。

4、狠抓规划队伍建设。针对当前规划人才短缺的情况,要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将培养人才列入规划局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定向培养,集中培训等方式,培养出能够独当一面的规划人才。县政府要出台引进人才的新政策,确保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同时,为强化规划局的管理职能,发挥好规划执行监督作用,建议像省内大多数县一样,将规划局独立设置为县政府直属局。

(三)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优化产业支撑作用。

1、全力推进县城中心区域的建设。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城发展的总体要求,我县县城人口到2017年将达到17万人,到2020年达到20万人,到2030年达到25万人,人口的急剧增加,必然提出了拉大县城框架的同步刚性要求。要在加速尧城区、滨湖园区和站前区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尧东一体化建设,实施县城的提质扩容。要按照尧东一体化总体布局和建成中等城市要求,尽快完成尧东一体化发展规划并加快编制专项规划,完善近期开发区域的控制性详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快尧东快速通道建设和尧渡河两岸生态景观带建设。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坚持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同步推进,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互连互通,提升产业和人口的集聚承载能力。一是尧城区要打造成宜居县城,进一步突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社会功能,商贸金融发达、生态文明、适宜人居的环境功能,退出二产,发展三产,解决能吸引人、留得住人、宜居宜业的问题,以人口的集聚效应,为全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牵动力。二是加快滨湖园区建设进度。无工不强,无工不城。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尧城区的轻工服装、机械加工等工业企业已经不适应城市发展需要,且带来了一定的环保和安全隐患,搬迁工作迫在眉睫,当务之急应加快滨湖园区的建设进度,为尧城区二产的退出,提供腾挪空间。三是加快站前区的建设进度。站前区是我县重要的人流、物流集聚地,也是城市形象的窗口,要将站前区的建设纳入到城市建设总体考虑,优化整合物流园区、教育园区和交通人流等资源,引导社会资源合理流动,进一步拉大县城建设框架,缓解县城老城区人口压力。四是通过尧东一体化的推进,促进东流与县城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东流老工业基地的禀赋,重点发展材料深加工和港口物流业,合理引导纺织服装向周边扩散,尽快促进东流工业园区与滨湖新区、站前区联成一片。

2、加快两区建设步伐。一要抓好东至经济开发区产城联动发展。要按照“产业主导型”的产城发展模式来实现新型城镇化,香隅镇应重点抓好东至经济开发区的.一般后勤服务区建设。通过合理布局,开发国土空间,明晰产业配套功能、镇区服务功能,着力建成500亿产值化工产业新城,实现香隅及周边地区人口就近就业,为全县新型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二要抓好大渡口镇产城一体发展。以省新型城镇化产城一体试点园区建设为抓手,按照城市的标准和“产城一体、功能综合、完整发展”的要求,紧扣大渡口实际,在建设现代商贸服务园区的过程中,按照产业发展要求,引入上下游关联企业,并将关联企业和性质相近企业集中建设成特色园区,在整个园区内,发展成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园中园(如:龙溪麻油、玉龙面条和天利粮油可组成食品工业园等),从而抱团发展,相互协作,既能降低企业成本,更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3、抓好其他乡镇的特色发展。其他乡镇要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环升金湖的张溪、胜利镇要打好升金湖国家级生态湿地招牌,打旅游、休闲牌;边贸集镇龙泉、青山要立足地理资源优势,加大公共设施建设,建设适应市场发展需求的贸易市场,推动边贸流通业的健康发展;葛公镇要充分利用境内仙寓山4a级景区优势,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引导鼓励群众参与旅游发展,打好旅游牌;官港、昭潭要充分发挥中心镇带动作用,结合境内茶叶香菇大市场和教育资源优势,为城镇化发展聚集人气;洋湖、花园、木塔、泥溪要立足农林、生态、旅游资源优势,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养生旅游业为切入点,发展现代农林业,培育壮大旅游业,做深农产品加工业。同时,要落实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沿江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大力扶持家庭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兴主体,加快构建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结合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推进宜居村庄集约化,小城镇规模化,以农兴工、以人兴镇、以镇兴市,解决更多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走好生态发展之路。

(四)突出中心城区带动,统筹城乡协同发展。

1、增强中心城区的带动作用。一要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旧城升级改造力度和进度,对断头路、水电路网及弱电网,分期分批进行改造升级,力争县城及重点城镇居民三年内使用上天然气。要拓建、新建停车场,下决心取缔马自达,增开公交车班次和确保出租车正常运营。适时建设体育馆、科技馆、展览馆等,增设更多的全民健身活动场所。要增加休闲广场、公共卫生间等公共场所建设,同时,推进金字牌公园二期建设。加快县城北扩步伐。二要完善县城商业配套功能。商业是城市风貌、城市品质和现代实力的综合体现。要做好县城商业网点规划,提升尧舜市场、新区商贸城汇金广场和新天地商城等商业区功能和形象。引进建设农贸批发、汽贸、建材等专业服务大市场。着手建立东至地产品网购展示中心,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适应现代购物和消费休闲的生活方式。其次是要完善城乡物流体系建设,要根据未来发展的需求,超前布局,引进有实力的大型物流企业进驻东至,以丰富市场供应,营造物尽其美、货畅其流的消费环境。

2、注重城乡协同发展。一要加强城镇路网建设。建立快捷、方便、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是现代城镇发展的重要标志。要以县城为枢纽,以乡镇集镇为节点,建立畅通快捷的城乡交通体系。同时,加快县城和重点镇区的公交建设,扶持出租车公司的健康发展,建立城市化交通的快捷通道;加快我县大渡口、东流、香隅等三大港口区建设,不断提高港口货物吞吐能力,提升水路运输水平。在抓好县域内城镇路网建设的同时,要从我县发展大交通的基础上进行长远的谋划,规划和建设东流到香隅沿江一级公路、尧渡至香隅快速通道和东至仙寓山与石台牯牛降旅游公路,锲而不舍向上争取城际高铁、多条普通铁路和高速公路经过我县,切实提升县内城镇联通和对外交通联网能力,更好地促进我县城镇化发展。二要加快镇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乡镇政府所在地中心小学和幼儿园建设力度,按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模和学校、幼儿园建设标准,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小学和幼儿园,满足广大农村学生就近就读、入园的需要。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加强乡镇医院建设,增添医疗设备,充实医务人员队伍,提高医疗水平。加强城镇社区和新型农村社区医疗卫生保健机构的建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保障需求。重视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抓好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广播、电视、网络和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文化设施建设,构建以县城文化阵地为中心,以乡镇文化站所为纽带,以村(区)文化活动场所为网点,覆盖城乡全境的新型文化体系。三要注重镇村建设特色。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顺其自然,把握规律,体现特色,塑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新型城乡发展模式。要注重发掘地方特色文化。对全县各地的特色文化进行广泛挖掘梳理,在美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融入地方文化元素,如东至花灯、陶公文化等,既能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也能为新型村庄注入灵气。要注重历史街区和传统村寨的保护。传统村寨和历史街区是祖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在发展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历史街区、传统村寨的保护,传承乡土文化,如尧渡老街、东流老街、南溪古寨等,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四要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我县旅游资源丰富,但是没有形成气候与市场,要结合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旅游与城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加快景点周边的公共设施配套建设,拓宽和改造城镇到景点的公路,做好景点周边旅游产品的开发与三产服务的跟进,切实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打造多条短途一日游路线,满足城市居民新的休闲需求。

(五)拓宽投融资渠道,强化要素保障。

1、增加财政投入,发挥杠杆撬动作用。首先要加大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资金投入,确保财政投入有一定幅度增长。其次要整合和争取项目资金。我县虽然在整合涉农资金,推行投入集约化上有了新突破,但在打好项目牌,争取国家支农惠农和环保项目资金上还需有新作为。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奖代补机制,盘活城镇土地,垄断一级市场,放开二、三级市场,采取拍卖、招标等方式出让土地积累资金。建议在扣除上缴省市后的土地出让金中提高乡镇留成比例,切块用于城镇化建设。四是积极争取发行地方政府新型城镇化债券,探索成立国有城镇化建设投资公司,承担小城镇建设的项目主体,承接相关国际援助和社会支助项目资金。五是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盘活镇村存量建设土地,来筹集财政性城镇化建设资金。我县胜利镇黄石村按照“土地整治、整村推进”的总体思路,实行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轮驱动,向“土地存量”要“发展增量”,盘活存量建设用地700多亩,有效地促进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探索示范作用。尧渡镇的查桥区域、东流镇的七里湖区域、香隅镇的经开区周边区域等,应大力借鉴胜利镇黄石村的做法,进行科学规划,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的“三结合”(即与村貌民情相结合、与项目效益相结合、与产业升级相结合),盘活镇村存量建设土地,筹集城镇化建设所需资金,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

2、加强政策引导,激励投资多元化。充分利用国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城镇建设的政策,引入民间社会资本,对公益设施公开拍卖、放开经营,有偿出让户外广告发布权,道路冠名权,基础设施经营权、收费权、租用权等,实行“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多渠道多途径地聚集社会资金,形成“政府主体、部门支持、社会参与”城镇建设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吸引更多单位和企业投入到社会公共设施和服务设施领域,有效化解政府单一投资的压力。同时,积极探索放开小城镇公益事业建设和设立城镇创业等投资基金,引导和扶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3、强化要素保障,提升服务功能。一要做好社会保障。主动做好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社保、住房等民生工作,集聚“城”的人气;提高和完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农合等社会保险机制,建立健全最低工资支付制度和困难农民工社会救助等制度,让其感受“城”的温暖;大力实施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经济适用住房、公共租赁住房适用范围,使其在“城”内有房居住;要进一步放宽户籍制度,加快户籍制度改革,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近入学政策,使他们能够安心留“城”。二要抓好人才保障。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缓解企业用工难问题。积极组织人力资源招聘会,推动企业需求和求职需求的对接,把用工信息传递到村和社区,传递到居民家中,提高用工效果。加大对企业经管人员的培训力度,为企业培养稳定可靠的管理人才,形成一支稳定性强,技术素质高,经营管理能力强的专业人才队伍。加大高技能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外引内联,交流培养等方式,为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加快制度改革,提高专业人才待遇,确保人才引的进,留得住。

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自查报告

一是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发展先导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生态文化旅游型”小城镇的定位,坚持农民建房向城镇规划区、中心村和聚居点集中的原则,按照规划建设完成了团结村、凉华村等新型村庄的建设;二是紧抓马东公路改建机遇,将场镇对岸何家坝河滩争取为弃渣填埋场,待公路建设完工后,原本低洼的河滩将与现有建筑用地连片,经住建局同意,规划调整为城镇建设用地,新增储备用地100亩;三是严格土地审批程序,坚持先批后建的原则,打击违法乱建2户。

二、抓好城乡居民住房保障方面。

一是对房屋的建设严格按原则、按程序办理。严格按照程序办事,严把审批关,严格农民建房审批管理。农村私人建房审批实行村建、国土、执法等部门人员的例会审核制度,集体讨论、联合把关,积极协调处理建房过程的各种纠纷矛盾,在规范建房审批程序,公开、公正推进审批工作的同时,在不违反总规的前提,最大限度地解决群众建房需求,得到了群众的好评,审批工作有序开展。二是督促、整改落实到位。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做到了发现隐患有处理,有跟踪督查。三是以全县工程建设领域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为契机,加大了全镇乡在建房屋的巡查、处罚力度,加大对违章建筑的打击和处罚力度,集中力量清理和整治已建成的违法违章建筑,严格把关公路两边退让管理。四是联合各部门组建场镇秩序管理综合执法队,负责对场镇规范性整顿,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基本保证了街道交通畅通。

三、抓好项目建设和协调服务工作方面。

一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未开工的项目,如无特殊原因,要迅速启动,已在建的交通、饮水、市政项目要加快建设进度,目前,已完成场镇风貌改造,通过争取项目资金170万元,在桥楼子修建停车场一处,解决了该处常年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同时,**幼儿园建设项目已完成招标工作,近期将进场施工;二是注重项目建设管理。高度重视项目质量工作,实行项目建设业主负责制。对项目建设中已暴露出来的问题,由业主代表负责组织迅速予以整改,确保建成人民满意工程、人民放心工程。严格按进度进行拨款,不允许超拨资金;三是项目完工后,及时组织验收组按规定按规范会同施工方进行竣工验收。过去已实施项目,要按县委、政府要求,及时报送审计结算资料;四是做好重大项目的协调服务工。完成马(鹿)东(河口)公路改建征地181.4亩,房屋拆迁户已有两户签订了拆迁协议。

四、抓好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和管理工作方面。

20xx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截流增源,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实现了城镇绿化、亮化、美化、净化、规范化,从而促进我镇的城镇化建设,与去年相比城镇化率提高近3%。今年以来,我镇的集镇道路工程先后完成了新场镇、老场镇的改造提升,维修了人行道、完善了地下水网;配置了垃圾箱,切实做到了垃圾集中收集和定时清运,改善了场镇的卫生环境,镇容得到了整洁,赢得了居民的`称赞;加大集镇及新村点亮化、美化力度,全年新栽、补栽路旁绿化树500颗,新增绿化面积800平方米,增设路灯20只;通过大力实施人饮工程,解决了高山群众饮水难题;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进一步增强了集镇对周边辐射和集聚能力,提高了吸纳农民变居民的承载能力。

五、抓好城乡统筹方面。

完成了跃进、团结美丽新村建设,完善了基础设施,调整了产业结构,改善了人居环境。加快高山及外来户入住居民聚居点,繁荣了新村的经济,推动了经济的发展,逐步实现了由农村人员向集镇人口的转移,不断促进城乡统筹的发展。

六、抓好村镇建设统计报表等业务工作方面。

为促进城镇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经镇党委、政府研究,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田茂杰任组长,镇长刘斌、镇人大主席罗传友为副组长的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领导小组,抽调了精干力量充实了城镇建设管理办公室人员,加强了城镇化建设强有力的领导,做好了我镇村镇建设统计报表和其他业务工作。

乡镇新型城镇化心得体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镇新型城镇化成为了当前发展的重点。我参与了一次乡镇新型城镇化调研活动,深入了解了乡镇发展的现状和问题。通过这次活动,我收获了很多,对乡镇新型城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乡镇新型城镇化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城市化过程往往是城市向乡村辐射,但乡镇新型城镇化则更强调农村的自我发展。乡镇作为连接城市和农村的纽带,承担着农民就业、农产品销售、服务提供等多个功能。通过乡镇新型城镇化,可以激发乡村的内生动力,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我认识到乡镇新型城镇化需要做好土地利用和规划。乡镇作为城市化的重要节点,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规划对于乡镇的发展至关重要。在过去的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发展比较盲目,往往出现土地浪费、城市扩张等问题。而乡镇新型城镇化要做到土地的节约利用和规划有序,需要科学制定发展蓝图,合理规划土地用途,防止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再次,我认识到乡镇新型城镇化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镇化的基础,也是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乡镇地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滞后,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乡村经济的发展。通过这次调研活动,我看到了一些乡镇在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建设道路、供水、供电等设施的努力。这些举措为乡镇新型城镇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同和赞誉。

此外,我认识到乡镇新型城镇化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随着城市化的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凸显,给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乡镇新型城镇化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调研中,我看到一些乡镇注重生态修复、水质保护等工作,通过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方式,实现了经济和环境的双赢。

最后,我认识到乡镇新型城镇化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乡镇新型城镇化需要政府在政策引导、政府采购、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适当支持。政府的引导作用是乡镇新型城镇化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调研中,我看到一些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方式,推动了乡镇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政府的引导作用能够聚集各方力量,推动乡镇的全面发展。

通过这次乡镇新型城镇化调研活动,我对乡镇新型城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乡镇的发展前景充满了信心。确保乡镇新型城镇化发展顺利进行,关乎着中国农村和城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我将继续积极参与乡镇发展的实践,努力为乡镇新型城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型城镇化讲座心得体会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城市化进程的重视与加速,新型城镇化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参加了一场有关新型城镇化的讲座,深入了解了新型城镇化的意义与实践,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在此,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以期与更多的人一同探讨这一集体话题。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新型城镇化不仅是城市化进程的深化和引导,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国家对人民城镇生活品质的提升的承诺。新型城镇化的实施,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更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积极解决资源环境矛盾。

新型城镇化虽然带来了许多好处,但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是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的负担,导致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拥堵,交通和环保等问题愈加突出。其次是城乡发展的协调问题,城市的持续发展需要注意与周边农村的沟通与协调。最后是城市空间的开发难题,因为城市空间的开发过度,也将带来更多的矛盾与问题。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优势在于独特的政策背景和广阔的内需市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并不断地制定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包括城市化指导思想、进城人口管理制度、城市化基金、城市综合配套改革等。此外,中国拥有广阔的内需市场作为支撑,能够保证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持续发展。但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劣势也显而易见:城市化是一项长期费用大、投资风险高的工作,需要投资的资金和资源也非常巨大。

第四段:规划与管理的重要性。

新型城镇化需要有好的规划与管理来引导,这也是确保新型城镇化快速且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政府应加强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住房供应等方面的规划和管理,保障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执行。此外,加强规划和管理也可以避免因投资追求效率而牺牲环境及生活质量等方面的问题。

第五段:个人行动与责任。

最后,每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及其管理。作为普通居民,我们应该了解并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适应城市化的变化,承担个人义务和责任,共同促进城市化进程的良性循环。同时,我们也应该树立环保意识,爱护城市的环境,共建和谐的城市生活。

总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方面。在此次讲座中,我学到了很多有关新型城镇化的知识和理念,同时也关注到了许多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需要面临的挑战。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应该共同合作,积极参与到城市化进程中,让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富有活力。

新型城镇化讲座心得体会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数量日益增多,城市化和现代化已经成为中国的主要发展战略。为了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我们参加了一场由政府官员和城市规划专家举办的新型城镇化讲座。在这场讲座中,我深入了解到了城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体会到了城市改造建设的新面貌,对于未来城镇化的发展也更加明确了方向和目标。

首先,讲座中强调了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的不断向外扩张,城市化已经成为了方兴未艾的大势所趋。而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应该以市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优化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设施,以人为本,创造城市的宜居性。此外,在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为城市化带来更大的发展动力。

其次,讲座中介绍了城市改造建设的新面貌。城市改造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城市改造建设,可以提高城市的整体规划和设施水平,打造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和景观,进一步提高城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质量。同时也要强调城市的绿化环保建设,减少城市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让城市成为美丽宜居的家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再次,讲座中也强调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在未来的城镇化发展中,需要加强城市与区域间的联系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建设更为开放和创新的城市,发挥城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重视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规划和空间布局,促进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水平,让城市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理想之地。

最后,在讲座结束时,我意识到城市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各方共同努力。政府应该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推动科学合理的城市建设,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企业应积极参与城市化建设,打造高品质的城市产品和服务,推动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市民也应自觉维护城市环境和公共秩序,营造和谐文明的城市文化和风貌。

总之,通过这场新型城镇化的讲座,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城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感受到了城市改造建设的新面貌,同时也更加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相信在政府、企业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新型城镇化的进程将会取得更为明显的成果。

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

多年来,我局围绕和谐任丘建设,以生态创建为抓手,严厉打击违法排污,着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环保工作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协调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

从减排的角度来说,主要污染物指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其中cod和氨氮存在于水体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存在于气体中。20xx年,根据国务院部署开展了污染源普查工作,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奠定了基础。20xx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动态调整,20xx年、20xx年这两年没有准确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数据。

20xx年,我市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数据分别为:20xx年xx吨、20xx年xx吨、20xx年xx吨、20xx年xx吨。

“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指标由“十一五”时期的cod、二氧化硫两项指标增加为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指标。同时,我市作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节能减排“双三十”单位,市政府与省政府签订《任丘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到20xx年,我市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排放量分别控制在20xx年xx吨、20xx年xx吨、20xx年xx吨、20xx年xx吨。在20xx年排放基础上分别削减xx.x%、xx.x%、x.x%、xx.x%。

(二)减排工作推进措施。

针对以上四类主要污染物,根据我市实际情况,主要从上工程、调结构、抓管理三个方面削减污染物。

上工程是指要求污染排放量大,治理设施陈旧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的企业重新安装治理设备。“十一五”期间,我市按照“抓典型、抓重点、带全局”的思路,筛选出能耗高、排污量大的三个乡、三个镇、三个开发区、三条河流、三十三家重点企业,实施了“六个三”减排工程,通过重点工程的带动作用,使减排工作在全市全面铺开。20xx年,结合我市实际,实施了城东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联谊纸业和普鑫纸业污水深度治理工程、雁南工业区x家热镀锌企业煤改气工程、喜彪洁具有限公司炉窑尾气再利用工程、九环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锅炉脱硫设施改造等一系列减排项目,为有效削减cod、氨氮及sox提供了强有力的工程支撑。

20xx年,投资xxx余万元完善了市区收水管网,提高了污水处理厂收水效果,日增加水量x千立方米,有效缓解了cod和氨氮减排压力;完成了燕南工业区新华金属制品厂和华艺建筑门窗有限公司x家企业“煤改气”工程的改造,实现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总量削减;华北石化公司气浮隔油项目顺利投运,由隔油池替代原来的隔油罐,减轻了后续生化阶段的处理压力,提高了处理效果;投资xxx余万元支持任丘市古淀畜牧有限公司沼气发电项目沼液池和粪便储存池的建设,并对x家规模化肉鸡养殖小区储粪池进行了改造。通过推进重点减排工程,实现了大量污染物的削减。

调结构指取缔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如取缔小电镀、小颗粒、小轧钢等。20xx年,我市出台了《任丘市控制燃煤减少二氧化硫排放工作实施方案》,关停了xx家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砖厂、造纸厂、化工厂和水洗厂,与京东橡胶等x家燃煤大户签订了燃煤削减承诺书,对任丘市东方水洗厂、长兴造纸厂的蒸汽锅炉进行了节能技改,效果显著。20xx年,我局对辖区内所有列入20xx年污染源普查动态更新的20xx型和20xx型造纸机和达不到产能规模的x家砖厂进行了取缔,腾出发展空间,支持一批规模大、效率高、环境友好的企业建设,提升发展潜力和水平。20xx年,又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对任丘市中原造纸厂等x家达不到产能规模要求的造纸厂及经限期治理依然不能稳定达标的永强水洗厂进行了取缔,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

抓管理指对重点排污单位加强监管,确保其长期稳定达标排放。一是严把关,控增量。完善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的环境准入机制,严格执行“七个不批”,不断提高建设项目准入门槛,杜绝“两高一资”项目在我市落户。二是强管理,保运行。对国控、省控及已经完工的减排工程,采取“常态化巡查”、“不定期暗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的管理措施,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减排项目稳定运行,实现减排成果的.顺利接转。三是严问责,保长效。市政府与各乡镇及有关部门签订了减排责任状,严格执行减排问责和一票否决,对乡镇及有关部门实行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起考核,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

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xx年x月,我市城东污水处理厂正式通过验收,该厂投资20xx万元,设计处理能力x万吨/日,主要处理市区、油区居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采取百乐克工艺,出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xxx―20xx)中二级标准。

20xx年xx月,我市投资20xx余万元,对城东污水处理厂进行了提标改造工程,改造后出水能够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xxx―20xx)中一级标准的a标准。

20xx年x月,投资20xx万元的任丘市美环垃圾处理厂正常投入使用,该厂设计容量xxx万立方米,垃圾渗滤液日处理能力达到xxx立方米。垃圾处理方式采用卫生填埋、进行无害化处理。

20xx年,任丘热电xx万超临界供热工程x号、x号机组正式投入运行。该项目是国家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重点支持项目―华北石化油品质量升级项目的配套工程,承担着为石化基地输送工业蒸汽和向市区、油区提供冬季采暖热源的任务。目前,热电厂热力管网已经取代了任丘市金盾华庭、梅园三期两个大型生活小区及华北油田四个服务处的冬季燃煤锅炉。

20xx年x月,投资20xx余万元的任丘市洁杰环保工程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该厂主要处理雁翎工业园区(南区)铝型材加工及酸洗带钢企业的生产废水。

三、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中采取的环保措施。

1、强力推进清洁生产,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做到增产减污、节能降耗。目前,我市已有家企业完成了清洁生产审核验收,计划到20xx年,完成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2、大力实施了工业企业“煤改天然气”工程减排,主要热镀锌和铝型材厂家淘汰了燃煤炉窑,改用清洁能源天然气作为燃料,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

3、严厉打击非法排污。我局已连续七年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违法排污行为。今年以来,我局进一步加大非法违法排污打击力度,连续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三查”行动、环境整治集中行动、坑塘沟渠专项治理、中高考禁噪、秸秆禁烧等一系列专项行动,使我市突出环境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重点行业环境达标水平显著提高。在今年x月开展的环境整治集中行动中,我局共出动监察人员20xx人次,排查企业xxx家;限期整改xx家;行政处罚xx家;停产治理x家;依法关停xx家;对x家企业实施挂牌督办。公安部门立案xx起;刑事拘留xx人;取保候审x人。电力局断高压xx户;断低压xx户;处理违约用电xx家;移送公安局x家,有力地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

4、积极开展生态创建工作,加快推进生态市建设步伐。目前,我市已完成了x个国家级生态村和x个省级生态村创建工作,20xx年xx月xx日,完成了梁召镇和辛中驿镇环境规划的论证验收;20xx年xx月xx日,完成了石门桥镇和议论堡乡环境规划的论证验收。20xx年,苟各庄镇、长丰镇生态环境规划正在编制中,西环路办事处宋庄村创建国家级生态村和辛中驿镇创建省级环境优美城镇的工作已全面展开。

5、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工作。20xx年x月,xxx村等x个村庄通过核查验收。今年,对中华路办事处、北各庄、张桥、徐庄、芦各庄、西凉、八里屯、北五里铺、东西八村等xx个村进行了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目前,完成了各村污水管网和生活垃圾暂存点建设。

1、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中践行生态文明,加快推进生态村、镇创建活动、抓好示范样板建设,同时加紧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常抓不懈。

2、开展镇(村)环境综合整治。投入专项资金对镇(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等进行综合治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并实现制度化、规范划,常态化管理。进一步完善乡镇农村垃圾收运系统,使各镇垃圾收运逐步向村社延伸,逐步形成“户分、村收、镇运、区中转、市处理”格局。逐步提高行政镇(村)的生活污水处理率、垃圾定点收集无害化处理率、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理率。

3、加强城镇工业污染防控。严格环境准入,严格审批进程,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对民生工程项目行政审批再提速。对各乡镇辖区内工业企业实施综合整治,强制性推行污染治理,严查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情况,对污染严重,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无治污技术的企业坚决不予审批。对已经存的落后企业,加大监管力度,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对治理无望的坚决关闭,保证各排污单位依法排污。

4、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积极探索农村环境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农村环保工作体系和长效管理考核等长效机制,推动镇街及涉农部门协作,齐抓共管。

乡镇新型城镇化心得体会

近年来,中国乡镇新型城镇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无论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乡村环境改善,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作为一个生活在乡镇的居民,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我深深感受到了新型城镇化所带来的改变。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下自己对乡镇新型城镇化的心得体会。

首先,新型城镇化带来了乡镇经济的发展。在过去,乡镇经济一直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很难带动乡村的全面发展。然而,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工业和服务业项目进驻乡镇,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我所在的乡镇便引进了一家大型工业园区,在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带动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乡亲们的收入水平。同时,乡镇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了优化和升级,从而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新型城镇化改善了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在过去,乡镇的道路狭小、交通不便,给居民的出行带来了不便。然而,新型城镇化的实施改变了这一状况。现在,乡村的道路宽阔平整,交通便利,不仅方便了居民的出行,也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交通条件。此外,乡村的供水、供电和通讯设施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居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这些变化使得乡村不再是封闭的、与城市隔绝的地方,而是与城市紧密联系的现代化社区。

第三,新型城镇化改变了乡村环境面貌。过去,乡村的环境脏乱差,农村垃圾随处可见,河道和湖泊污染严重。然而,随着新型城镇化政策的推进,乡镇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整治,河道和湖泊得以清理和治理,乡村的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所在的乡镇,干净整洁的村庄,绿树成荫的农田和清澈见底的河流,给人一种宜居的感觉。这也使得乡村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第四,新型城镇化促进了乡村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在过去,乡村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落后于城市。然而,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乡镇的学校、医院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了优化和提升。不仅有了更好的教学和医疗设备,还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培训和引进优秀的师资力量。这使得乡村的教育和医疗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居民们享受到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最后,乡镇新型城镇化也给居民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过去,很多优秀的人才都选择到城市发展,乡村往往只能留下老人和儿童。然而,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使得乡村的发展前景变得更加广阔,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回流乡村,参与到乡村发展中来。而对于乡镇居民来说,也有更多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机会。无论是创业还是就业,乡镇居民都有了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总而言之,乡镇新型城镇化为我们带来了诸多的变化和机遇。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改善、环境的提升、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以及更多的就业机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质的提升。当然,随之而来的问题和挑战也不可忽视,但只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和应对措施,相信乡镇新型城镇化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新型城镇化讲座心得体会

我参加了一场新型城镇化的讲座,讲座内容十分丰富,让我更深入了解和认识了新型城镇化的意义和目标。以下是我对讲座的五段式体会。

第一段:讲座带来的思考。

在讲座中,我深刻地认识到新型城镇化对于我国发展至关重要。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而新型城镇化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它不仅是城市化的延伸,更是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它要把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式和路径更新换代,使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消失,让城乡发展更为协调。

第二段:城乡一体化的创新思路。

讲座中提出了一些令人眼前一亮、具有创新思路的城市发展方案,如“城市群+乡村体验”模式,它兼顾了城市和乡村发展,让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相辅相成,推进城乡一体化,并同时增强了人民的获得感和安全感。而“休闲+观光”发展模式,注重城市地域特色和人口文化的结合,打造旅游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些新型城镇化的模式和思路,让我对城市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未来的城乡发展也抱有更大的信心。

第三段:城市环境的整治与维护。

城市环境的改善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指标,讲座中提到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这一重要的举措,这也是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作为居民,我们也应发扬个人责任意识,积极参与到城市环境整治中,从自己身边做起,共同营造美好的城市环境。

第四段:产业升级引领城市经济。

城市发展离不开经济的支撑,而产业的升级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城市要立足于自身资源和优势,探索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新路径,将优势转化为市场、将市场转化为经济,实现产城融合,共创双赢。

第五段:教育和文化是城市重要发展资源。

教育和文化是城市另一项重要的发展资源,也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向。城市要注重文化建设和教育投入,打造具有较高文化品位的城市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

总之,这场新型城镇化讲座让我更深入了解和认识了新型城镇化的意义和目标。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的逐渐推进和完善,我国城市化发展壮大的步伐必将更加稳步、更加有序、更加可持续。

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了关于新型城镇化。

供大家参考借鉴。

为配合省、市新型城镇化调研工作,我县通过组织座谈、听取汇报、实地察看等形式扎实开展相关调研工作,全面了解了我县城镇化建设现状,认真总结了工作经验,深刻查找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县围绕“一河两岸、新老融合,南延东扩、产城对接”发展思路,坚持把城区当作景区建、把园区当作城区建、把乡村当作社区建,加快推进了“山水、美丽樟乡、生态福县”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提速提质,截止目前,全县户籍城镇人口8.3万人、新增落户城镇人口1568人、常住城镇人口15.73万人,外出务工农民工4.6万人,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0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拓展到13.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0.2%。

1.注重规划引领,推动城镇科学发展。高度重视规划的引领调控作用,始终把加强规划编制与管理摆在城镇建设中的突出位置来抓,启动实施了县城第三轮、各乡镇总规和县城绿道、商业网点、城市绿地系统、排水、燃气等专项规划编制修编,完成了全县30户以上村庄的规划编制,同时,为保护县内历史遗留建筑,还完成了金田乡银圳村和竹江乡沙溪村两个国家传统村落的保护规划编制。按照城市建设“既重视面子、也重视里子,既重视地上、更重视地下”的要求,投入资金111.5万元,在全市率先启动了县城(含工业园区)约9.6平方公里地下管线普查。大力推进“阳光规划”,建立健全了城镇规划建设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和规划批前公示、批后公布等制度,实现了城镇建设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确保城镇建设始终延着规划确定的方向前行。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力。结合我县实际,大力实施精细、精致、精品建设,着力促进城区景区“互动”、园区城区“对接”、城市乡村“融合”。城市建设提速升级,加快推进了道路提升工程,修通了公园路、站前大道和百福门至湛田桥等景观道,完成了武功山大道、宝成路地面立面改造工程,组织实施了17条小街小巷的综合整治,构建了“三横四纵”城市交通网络框架。重点推进了品质提升工程,基本完成了泸水河大道和泸水河两岸亮化提升工程,改造新建了中山场公园、思成小游园等街头绿地20余处,县城绿地率达42.6%;广场、文化公园、湿地公园、滨江公园入选首批吉安市立公园,蒙岗岭公园被评为省级森林公园。全力推进了功能提升工程,启动实施了天然气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了排水、排污、路灯等基础设施改造,城市承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镇村建设。我县国土面积2796平方公里,下辖7镇12乡,其中5万以上人口的集镇1个,为县城所在的平都镇,2万至5万人口的集镇8个,分别为横龙镇、严田镇、枫田镇、洲湖镇、山庄乡、寮塘乡、金田乡和洋门乡。近年来,我县突出镇村联动这个核心,积极推进6个乡镇的扩权强镇试点,以“九个一工程”建设为抓手,加大了乡镇集镇的综合改造力度,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圩镇环境,做旺集镇人气和商气,涌现出了洲湖新区、泰山风情街、洋溪新农贸市场、横龙移民新区等一批建设档次高、品位深、有看点的精品示范点,特别是围绕我县省百强中心镇洲湖镇,依托其区位优势,产业基础,重点打造了洲湖新镇区项目,全力将其建设成为**县南乡片的人流、物流集散中心。与此同时,我县还稳步推进了81个村点的新农村建设,打造了安茅线、吉福路两条美丽乡村示范带和平都镇李家村张家山、寮塘乡冈口村塘下等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精品示范点,荣获“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县”。

4.加强规范管理,优化城市环境。一是开展“三城同创”活动。全面启动了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工作,顺利通过了省级文明城市、省级森林城市二次复检。二是加强环境治理。深入开展净空、净水、净土行动,严把项目环保“准入关”,规范企业排污行为,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荣获“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称号,并通过了省级生态县验收,目前,我县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乡镇11个、省级生态村9个,总量在全省排前列。三是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制定并出台了《**县城市管理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县城市管理一、二、三类责任单位和门店考评方案》、《加强和完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五个二”管理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积极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改革,在全省率先建成数字化城管“三全平台”的基础上,开通了12319城市管理热线、“数字城管微信平台”,构建了数字化城管统一指挥,市政维护应急处置、城管综合执法、责任单位分工协作的“1+3”城管新模式,变多头管理为统一指挥、变被动补救为主动处置、变推诿拖沓为快捷高效,实现了城市管理高效化。其中数字化城市管理、政府投资工程“五个二”监管等方面的做法得到省、市领导肯定并作为经验在全市推广。四是强化综合执法检查,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组织开展了县城违规占地种菜专项整治行动,加大了“两违”建筑巡查和清理整治力度,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5.强化平台建设,拓宽融资渠道。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县财政在城镇建设上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目前,我县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占财政总支出比例已达16.76%,为加强城建投融资工作,缓解城建资金压力,我县于2019年和**年分别成立了**县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和安平城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等两家城镇化投融资平台,累计融资9.3亿元,共解决了20余个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益公用设施的建设资金。目前,我县正积极推动投融资平台转型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着力构建借用还一体化、投建管相分离、实体化运作机制,并探索推进公私合营ppp模式融资项目。

6.开源节流并举,保障建设用地。一是积极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执行土地政策,积极盘活城区、园区存量土地,清理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荣获“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国模范县”;截止目前,县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用地规模11.63平方公里,县城存量用地21.5亩,工业园区存量用地1000亩,清理闲置土地63.47亩。二是用好政策把握机遇,大力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完成农村土地流转14.25万亩,获批立项土地“增减挂”项目3359.56亩,增加建设用地482.95亩。三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建立动态巡查和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坚决打击违法违规用地行为,2019年至今共清理违法违规用地153宗。

7.推进均化等服务,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突出“人的城镇化”这一发展核心,坚持把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放在推进全县城镇化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解决好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落户、住房、社保、医疗、养老、子女就学等问题,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业方面,坚持工业与服务业双轮驱动,大力发展城市经济,扩大社会就业,不断增强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能力。截止**年,全县工业园区从业人员2.5万人,服务业从业人员5.15万人,分别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12.2%、25.1%,合计占比达37.3%。工业园区和服务业企业已成为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主渠道。落户方面,面放宽进城人员落户条件,对有意落户的城镇就学、就业、经商、投靠、居住公民,不受房屋、计生证明等限制,即可在城镇落户。积极推行居住证制度,流动人口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和父母,符合条件的,可以在实际居住地申请常住户口,并对在城镇务工、经商的流动人口,按照登记即办证的原则,实行居住证“两栖”制,保留原享有的农村权益,同时在就业、就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年共办理各类农民工落户城镇1653人,另外还为3876名外地农民工办理了居住证。住房方面,我县从2019年开始建设保障性住房,先后开发了“安居小区”、“和谐小区”和“园区小区”三个保障性住房工程项目,全县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总量3374套,其中廉租房2492套,公租房804套,经济适用住房78套,总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切实解决了一大批城市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基本构建了以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租房、住房补贴资金为主要内容的住房保障体系。在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同时,我县还积极开展了旧城区、城市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工作,并结合创建“人文社区·温馨家园”活动,对9个50户以上无物业住宅小区进行了改造,2019年至今共完成拆迁11万平方米,改造1136户,城市面貌有了明显改善,城市品位得到很大提高。教育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力度,高标准建设了晶宝幼儿园,实施平二小异地新建工程,实现职业技术学校成功“退城进园”,城关中学扩容改造项目全面完工,整体回收了华泰学校并进行了重点改造,积极改善接收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办学条件,确保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实现100%就近入学。卫生医疗方面,完成了县人民医院门诊外科综合大楼建设并投入使用;推进了泰山卫生院等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医疗硬件设施。通过强化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提升了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社保方面,按照“低门槛、广覆盖”参保模式,尽可能让广大农业转移人口特别是农民工都能参加并享受养老、工伤、生育和医疗等社会保险。截至目前,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口已达到18.23万人,参加工伤保险4.4万人,失业保险1.9万人,医疗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参保率达到100%,被征地农民参加养老保险2861人。养老方面,制定出台了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了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完成了县社会福利院主体工程建设,推进竹江、赤谷等2个乡镇敬老院建设,改造提升了枫田、洲湖等17所乡镇敬老院。出台了《**县推进新一轮敬老(光荣)院建设管理提升实施方案》,实行了县领导挂点、县直单位结对帮扶,并将县直单位帮扶敬老院列入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考评内容。

虽然近年来我县新型城镇化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工作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规划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一些建设项目与城市总体规划衔接不够;城镇化水平有待提高,集镇规模普通较小,功能单一,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城市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违章违规建房,余土废渣、临街洗车污染路面,城区集镇占道经营堵塞交通的现象时有发生。

下一步工作思路和打算下一步,我县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决策部署,紧扣“干干净净、漂漂亮亮、秩序井然、和谐宜居”的目标,积极策应市里确定的-吉安-永丰和-永新-井冈山-遂川两个城镇发展轴建设,加快推进城乡统筹,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家园。

(一)打造亮点,力促县城品位大提升。围绕城区当景区建、项目当景点建的思路,按照板块式打造、组团式开发的要求,继续推进城东、城南、公园路“三大板块”建设,加快推进安林大桥至安平电站路堤结合景观工程等续建项目建设,尽快启动城东路网等新建项目建设,着手开展瓜畲至横龙绕城公路的规划设计。按照成荫、成景、成林和出彩的要求,进一步抓好蒙岗岭公园和泸水河两岸、泸水河大道和武功山大道两边的绿化亮化提升工程。按照市中心城区“两带一区”建设模式,沿枫田车田至横龙石溪一线,启动县城泸水河两岸田园休闲观光带建设,加强沿河沿路规划管控,突出文化、自然和历史资源整合,打造成集人文历史、自然风光以及生态农业为一体的郊野田园观光休闲带。沿安林大桥、凤林桥、**大桥,着力打造泸水河内环线,重点抓好沿线道路的畅通,泸水河两岸建筑空间、立面风格的管控和整治,形成错落有致的天际线、退让有度的红线和疏密有间的绿线,进一步提升泸水河“金腰带”景观品位。

(二)狠抓整治,力促环境优化大提升。扎实开展“三改四清”攻坚行动,认真制定整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集中力量“改旧城、改旧村、改旧厂,清河流、清广告、清违建、清菜地”,推动宜居环境再上一层楼。按照“人文社区,温馨家园”建设模式,继续推进文化路、滨江南路、蒙岗路等城市棚户区、无物业小区、渡河城中村以及部分城边村、小街小巷改造,全面完善拆迁安置地基础设施,打通断头路。积极利用边角废料地块、闲置土地资源,多建生态小游园和停车场,满足群众健康休闲需求。立足治脏治乱治污,完善垃圾中转站、地下管网等配套设施,以铲除户外广告、清理违章搭建、开展护城河截污清淤等为重点,促进路面立面和水面河面的清洁化,打造更加秀美的城市环境。同时,积极策应全省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努力把建设成为全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样板县”,真正实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绿色崛起。

(三)以点带面,力促集镇面貌大提升。全面推进6个扩权强镇试点工作,重点将已经明确的相关事项落实到位。以“九个一”建设为抓手,依托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加快建设一批旅游名镇、商贸大镇、工业重镇和农业强镇,力争年内每个乡镇集镇建成一个规模较大、品质较高的中心公园。强化沿线整治、带状推进,推行乡镇联中心村、中心村带自然村的“镇村联动”模式,构建重点突出、梯次合理、功能明显、特色鲜明的镇村布局体系,不断提升小城镇建设水平,重点沿瓜泰旅游线、安茅线打造2-3个精品示范点、1-2条精品示范带。扎实开展农村环境治理,有序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以泸水河水源地等重点区域为试点,积极推广农村垃圾处理新模式。

(四)强化培育,力促城市产业大提升。以扩大总量、优化结构、促进就业、方便生活为目标,积极策应旅游强县战略和产业升级的需要,既围绕做旺产业强化服务业配套支持,也注重培育新型业态形成多极增长。加快推进豪德国际商贸物流城、五星级酒店、城市综合体、城南国际等项目建设,尽早启动城北汽车站和城郊汽车专业市场建设。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落实扶持政策,稳定市场预期,引导消费需求。统筹发展电子商务、总部经济、信息咨询、教育培训、家政服务和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启动并推进老年公寓综合开发建设,加快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拉长服务业短板,促进各种业态互动发展。

(五)注重民生,力促公共服务大提升。稳步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改革,重点在市政、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健康养老等领域推出一批重大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农业人口有序进城、就地城镇化,提升城区和小城镇聚集效应。大力扶持就业创业,以“千人创业万人就业”工程为抓手,加强对城镇困难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就业帮扶。尽快完成二期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160户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统筹推进社会福利院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稳步提高社保标准,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参保扩面工作。继续优化义务教育学校网点布局,加快平二小异地新建、**中学扩建、华泰实验学校扩容改造项目建设步伐,尽快启动城东学校、县城幼儿园建设,加快实施农村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和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加快乡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周转房建设。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鼓励社会办医,继续抓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和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提高全县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六)健全机制,力促长效管理大提升。以科学规划引领管理升级,探索实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新型城镇化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旅游发展规划、生态发展规划等“多规合一”,做好电力、道路、自来水、公共服务等专项规划的衔接工作,加快完成县城和乡镇的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工作,确保20户以上的自然村规划完成80%以上。做好城市设计工作,着眼于优化城市空间,塑造城市特色,**年完成1项以上城市设计试点,并将城市设计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土地出让条件。扎实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确保完成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完善数字城管“三全”平台,建立市政维护应急处置、各类违法综合执法、县直单位“门前三包”的三轮驱动机制,探索推进城管综合执法改革,建立健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联审联批制度以及征用地、预留地、安置地台账清单式管理制度。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19日,由国家发改委编写的《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在北京发布。这份报告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考虑”中提出,努力推进非户籍人口落户城镇,加快实施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全面落实居住证制度。

为总结各地区、各部门在新型城镇化工作中取得的进展和经验,国家发改委决定自2015年开始组织编写年度《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今天发布的是首本年度新型城镇化报告,该报告由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主编。

《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2015》指出,20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新型城镇化一定要站在新起点,取得新进展。

报告介绍了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工作考虑,包括:第一,努力推进非户籍人口落户城镇;第二,加快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和特色镇建设;第三,切实提升城市功能;第四,努力促进城市群发展;第五,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第六,持续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

在“努力推进非户籍人口落户城镇”方面,报告提出,加快实施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一要突出政策引导,全面实施财政资金、建设资金、用地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三挂钩”政策。二要拓宽落户通道,强化地方主体责任,促进具备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三要全面落实居住证制度,加快建立健全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鼓励各地提高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和服务标准,缩小与当地户籍人口差距。

在“加快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和特色镇建设”方面,报告提出,一方面,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完善设市标准和市辖区设置标准,将具备条件的县和特大镇有序设置为市,赋予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

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

介绍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和《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有关情况。

4月19日下午,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新闻发布会,规划司司长徐林,政研室副主任、委新闻发言人赵辰昕出席发布会,介绍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和《国家新型城镇化报告》有关情况,并就农业转移人口培训、居住证制度、留守儿童、农民工落户等问题,回答了与会记者的提问。赵辰昕主持发布会。60多家境内外新闻媒体90余名记者参加了本场发布会。

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xx年,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紧紧围绕“三大目标”建设,立足高起点、高标准,以新型城镇化为统领,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统筹城乡一体化为突破口,更新规划理念,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加快提升城镇化水平,加大农村发展环境建设力度,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乐”**,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新型城镇化工作目标完成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抓好规划的完善、执行和管理方面。

一是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发展先导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生态文化旅游型”小城镇的定位,坚持农民建房向城镇规划区、中心村和聚居点集中的原则,按照规划建设完成了团结村、凉华村等新型村庄的建设;二是紧抓马东公路改建机遇,将场镇对岸何家坝河滩争取为弃渣填埋场,待公路建设完工后,原本低洼的河滩将与现有建筑用地连片,经住建局同意,规划调整为城镇建设用地,新增储备用地100亩;三是严格土地审批程序,坚持先批后建的原则,打击违法乱建2户。

二、抓好城乡居民住房保障方面。

一、是对房屋的建设严格按原则、按程序办理。严格按照程序办事,严把审批关,严格农民建房审批管理。农村私人建房审批实行村建、国土、执法等部门人员的例会审核制度,集体讨论、联合把关,积极协调处理建房过程的各种纠纷矛盾,在规范建房审批程序,公开、公正推进审批工作的`同时,在不违反总规的前提,最大限度地解决群众建房需求,得到了群众的好评,审批工作有序开展。二、是督促、整改落实到位。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做到了发现隐患有处理,有跟踪督查。三、是以全县工程建设领域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大执法为契机,加大了全镇乡在建房屋的巡查、处罚力度,加大对违章建筑的打击和处罚力度,集中力量清理和整治已建成的违法违章建筑,严格把关公路两边退让管理。四是联合各部门组建场镇秩序管理综合执法队,负责对场镇规范性整顿,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基本保证了街道交通畅通。

三、抓好项目建设和协调服务工作方面。

一、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未开工的项目,如无特殊原因,要迅速启动,已在建的交通、饮水、市政项目要加快建设进度,目前,已完成场镇风貌改造,通过争取项目资金170万元,在桥楼子修建停车场一处,解决了该处常年交通拥堵、停车难等问题,同时,xx幼儿园建设项目已完成招标工作,近期将进场施工;二、是注重项目建设管理。高度重视项目质量工作,实行项目建设业主负责制。对项目建设中已暴露出来的问题,由业主代表负责组织迅速予以整改,确保建成人民满意工程、人民放心工程。严格按进度进行拨款,不允许超拨资金;三是项目完工后,及时组织验收组按规定按规范会同施工方进行竣工验收。过去已实施项目,要按县委、政府要求,及时报送审计结算资料;四、是做好重大项目的协调服务工。完成马(鹿)东(河口)公路改建征地181.4亩,房屋拆迁户已有两户签订了拆迁协议。

四、抓好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和管理工作方面。

xx年,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截流增源,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实现了城镇绿化、亮化、美化、净化、规范化,从而促进我镇的城镇化建设,与去年相比城镇化率提高近3%。今年以来,我镇的集镇道路工程先后完成了新场镇、老场镇的改造提升,维修了人行道、完善了地下水网;配置了垃圾箱,切实做到了垃圾集中收集和定时清运,改善了场镇的卫生环境,镇容得到了整洁,赢得了居民的称赞;加大集镇及新村点亮化、美化力度,全年新栽、补栽路旁绿化树500颗,新增绿化面积800平方米,增设路灯20只;通过大力实施人饮工程,解决了高山群众饮水难题;城镇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进一步增强了集镇对周边辐射和集聚能力,提高了吸纳农民变居民的承载能力。

五、抓好城乡统筹方面。

完成了跃进、团结美丽新村建设,完善了基础设施,调整了产业结构,改善了人居环境。加快高山及外来户入住居民聚居点,繁荣了新村的经济,推动了经济的发展,逐步实现了由农村人员向集镇人口的转移,不断促进城乡统筹的发展。

六、抓好村镇建设统计报表等业务工作方面。

为促进城镇化建设和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经镇党委、政府研究,成立了以镇党委书记田茂杰任组长,镇长刘斌、镇人大主席罗传友为副组长的新型城镇化规划建设领导小组,抽调了精干力量充实了城镇建设管理办公室人员,加强了城镇化建设强有力的领导,做好了我镇村镇建设统计报表和其他业务工作。

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某某市人民政府关于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精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推进新型城镇化,结合我镇实际,经镇党委、镇人民政府研究决定,现就加速推进我镇新型城镇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动力,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提升城镇品位的强大引擎,强化城镇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规划品位,完善城镇功能,优化发展环境。整合城镇经济、环境、文化等资源和优势,着力塑造富有地域风貌、地方特色的城镇。发展城镇经济、促进城镇增容,推进城乡统筹、拉动居民消费,推进“和谐石马山”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按照把某某建成“三基地二中心”(某某省能源原材料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区域性物流中心区域性旅游休闲中心)的要求,把我镇建设成宜业、宜居新城镇。重点推进市民服务中心、经济开发区建设,积极促进我镇社区与各村的协调发展。力争在城镇化人口达到4.5玩,城镇化水平达到42.3%;20全全镇城镇化人口达到5.8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0%。

三、具体措施。

1、加强城镇规划。

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启动全镇城镇体系规划工作,把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提高城镇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强化城镇总体规划,着手某某镇城镇的综合防灾规划,切实抓好控制性详规,着力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切实加强乡村规划编制工作。

2、加强集镇公用设施建设。

重点抓好城镇供水设施建设和管护,提高集镇自来水供水能力;加快集镇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及相关市政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环境质量;加强城镇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搞好集镇大街小巷道路整治;加强集镇防洪、防灾、防震以及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集镇防灾减灾能力;加强集镇园林绿化建设,努力提高我镇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1.5个百分点。配套完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3、提升城市交通集散能力。

着力打造城市便捷通畅的人流、物流通道。铁路公路方面,全力推进省、市道扩改河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项目建设进度,使我镇尽快融入环长株潭1小时经济圈和某某市半小时经济圈。抓好集镇主干道路网络建设和省道扩建改造,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娄涟公路建设升级步伐,使之成为某某与某某的.融城道路。

4、提升园区产业聚合能力。

要按照“一区带多园”的总体思路,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体制机制和路径设计上加以定型。要加大园区开发建设力度,加快园区项目引进,完善项目统筹入区机制,广泛吸纳各类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落实和完善优惠政策,简化办事程序,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引进科技含量高、投资额度大、低耗能、无污染的战略投资项目,着力提升园区竞争力和影响力。要抓好项目衔接跟踪,优化园区企业的扶持与服务,使园区经济生机勃勃、迅速崛起,真正成为镇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5、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向农村延伸。

送文化、科技、卫生、政策、法律服务“五下乡”活动;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制度,逐步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6、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

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依法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推进城乡户口一元化管理制度,逐步取消附加在户口上的社会管理职能,促进城乡人口自由流动。加快建立农民工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生育等保险制度,推进城市教育、住房、医疗等资源向农民工开放,建立公平的就业政策,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进城务工农民的就业指导与权益维护,多渠道改善进城务工农民的居住条件,降低农民进城的成本,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

7、突出集镇作用。

集镇在城镇体系中是承上启下的纽带,其地位十分特殊和重要。按照省上要求,集镇要按城市各项建设标准编制规划,开展城市风貌塑造工作。逐步形成本镇特色和地域特色突出的集镇。

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城镇化的逻辑起点是人口、土地和资金的流动,这三大要素的“流动能力”引起城镇规模经济、专业化、交通运输、市场贸易的变化,进而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镇化的空间地理分布形态。要素流动最终呈现的形式是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模式以及居住方式的四个转变。

二、调查方法与程序

我们首先预想新型城镇化建设可能面临的财政支出、土地产权及产业形成问题,并制作出问卷,然后对白水镇新镇容、西长村以及闵家新村的经验和实际做法进行实地调查和访问调查,发现可取的经验并分析成功的原因,而后根据实际发展情况,分别对这种新型城镇化模式地提出了设想和个人建议。

三、现状与背景

(一)白水镇经济地理现状:白水镇位于汨罗境内东南部,距长沙70公里,距岳阳90公里,距汨罗市区22公里,距湘阴20公里。面积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万亩,辖20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350个村民小组,共7556户,总人口36176人,其中农业人口30062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镇域有河名白水江,源出玉池乡白鹤洞,由东南向西北流经镇域,注入湘江,白水镇因其而得名。日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二批建设宜居小镇、宜居村庄示范名单,汨罗市白水镇西长村榜上有名。住建部此次公布第二批示范名单,共确定全国45个镇为宜居小镇示范、61个村为宜居村庄示范。宜居村庄示范要求田园宜居、村庄宜居和生活宜居。

(二)西长村:距汨罗市区15公里,村域面积4.25平方公里,辖20个村民小组、农户407户,全村共1642人,人均年收入达13100元。西长村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全村森林绿化率、覆盖率达90%以上,全村有珍贵树木800亩,油茶林800亩,苗圃200亩、垂钓中心50亩、休闲娱乐场地50亩,果蔬基地250亩,休闲娱乐产业50亩,是湖湘地区珍贵苗木种植、销售和生态休闲旅游基地。西长村采取村村联办的方式建有小学和幼儿园,还即将与湘雅医院共建养老山庄,成立了农房安全管理小组,定期对村属农房安全进行评级评价,对危房进行改造升级。近年来,该村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后获得“全国美丽乡村”“全国休闲农业与旅游星级园区”“ 湖南省农村新型集中社区建设试点村”等荣誉。

四、白水城镇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8—1990 年,由于临近火车站等区位优势,周边几个城镇的人口集中商品批发,物流,贸易等活动,同时当时的乡镇企业经济,诸如纺织厂,氮肥化工厂等具有一定效益。

第二阶段: 1990—2004 年,改革开放后,镇国有企业受到沿海产品和技术冲击,其间年均增长率急剧下滑,最终企业全部倒闭,政府财政陷入严重困境,教师、乡镇政府职员工资无法支付。

第三阶段: 2015—2015年,镇领导班子换届给白水镇提供了新的发展转机,镇政府坚持规划引领思想,已经编制完成2012-2020年近期发展规划和2021-2030年远期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宜居开放型城镇形态,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能人参与”的策略。

白水镇发展的路径可能出现诺瑟姆所谓的“s”道路,即城镇化率在30%之前,是小马拉大车,走得很慢; 城镇化增长率从30% 会城镇规模迅速扩大。

五、白水城镇化策略与发展

白水城镇经济之所以发展较为成功,是因为在这个地理空间上形成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模式和居住方式的“城镇化”,主要是下列三个条件推动:

(1)地理区位优势或距离缩短

地理区位或距离是指商品、服务、劳动力、资本、信息和知识穿越空间的难度程度:对于商品和服务贸易所谓“距离”,最关键的含义是城乡之间、不同城市之间贸易活动的时间和交易成本,就小城镇而言,大城市之间外围城市具备被产业辐射的优势。此外,沿海港口、河流水运、铁路交通枢纽位置特别重要,白水镇就具备这样的区位优势,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均跨镇而过,同时距长沙70公里,距岳阳90公里,距汨罗市区22公里,距湘阴20公里又是其天生的自然条件。此外镇政府还进一步通过完善本地基建投资来减少交易成本和通勤时间,具体做法是:硬化道路、场坪4.6万平方米,喷涂交通标志1200平方米,安装监控22处,改造电网8000米,架设路灯480盏等。

(2)密度的提高

白水镇最大的招商引资项目国防科大外场训练基地入驻,通过该基地科研活动、后勤供给、学术会议等拉动当地的消费,逐步形成要素集聚机制,促进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的地域集聚,使得规模经济的效应越明显,生产集中到一个地方的动力就越强,从而实现生产密度的提升;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也是市场潜在需求最大的地方,贸易更容易实现。

(3)开放度的增加

开放度的提高是要打破对商品、服务、资本和知识跨地区流通的限制性因素,对白水镇而言最容易着手的就是引导社会资本流入本地。首先,政府主动出面与在外地经商本籍人士沟通,寓外乡友回乡投资,比如,建设西长村就是由徐伟平。杨建伟、戴海波三个本地老板牵头,村组群众以土地入股模式。依靠广大民众强烈的自我创业、自我发展的欲望,发展民营经济和“草根经济”;打破人口流动的界限,吸引外镇人口定居买房。

有限度的政府公共职能对于以上三个条件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但这个“度”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即需要更好地让市场力量得以发挥,让人口、土地和资金的流动更加畅通,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时, 决定城市增长的不再是本地的资源禀赋, 而是城市本身集聚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能力。

六、白水镇具体措施

(1)财政收入主要是土地出让收入,也就是所谓的土地财政,通过土地挂牌新建商品房,吸引周边镇或外出务工人员回家置业。2015年镇总财政收入3500万元,其中一半地税收入、土地出让收入近1000万元左右,其他地方税种年800-900万元,转移收入420万。

(2)成立城镇自治委员会,该成员由本地有影响力人士构成。建立规范的有地方特色的环境整治方案,成立环境管理小组,聘请保洁员日产日清,每户门前有垃圾箱,道路两边摆放垃圾桶1000多个,统一制作门店招牌600余块,建设了新的3个绿化广场或公园。

(3)树立西长村、闵家巷村示范村榜样,以基础社会建设为抓手,以文明屋场创建带动整个西长村发展,建立西长生态农业科技园、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如鸡鸭野外放养养殖,提高附加值。促进生态旅游发展,珍稀树木花草为龙头提高乡村观光农业的档次。闵家新村接待中心为基础的农业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产业开始启动,辅助以民俗建设和筹建高级疗养院。。

(4)西长村土地流转3000亩,农民入股农业公司,获得收益分成。同时引进了农林综合开发公司湖南青果公司,与种植珍稀林木花草,包括红豆杉,竹柏,罗汉松,日本樱花,美国红枫,紫薇,红叶石楠。

(5)村务公开,民主管理。

六、白水镇的困境与思考

(一)从财政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白水镇还是没有摆脱土地财政的漩涡,尤其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房地产市场进入转型调整期,这种投融资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担忧的。

(二)不管是新型城镇化还是农村社区建设,土地问题是核心问题。全省、甚至全县的城乡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没有看到有重大突破,自下而上地推动土地政策的变革和社会的发展的路径是受阻的。

(三)“半城镇化”或“不完全城镇化”仍然是白水镇没有摆脱的困境,大量本地农业转移人口离开祖辈耕种土地到外地或县城务工获取收入来源,他们在白水城镇购置住宅仅仅为了方便小孩就近读书,其社会保障、认同感和归属感都处于非常初级阶段。

(四)无产业支撑的过度城镇化受外界经济环境影响极容易变为“空城”,而且白水镇存在产业结构雷同, 特色产业不明显, 主导产业不突出等现象。城镇长期繁荣发展与产业发展有直接的关系,以美国旧金山附近的小城镇帕洛阿尔托为例, 该镇是一个只有5. 6 万人的小城镇, 在发展过程中, 依托毗邻斯坦福大学的优势, 发展包括电子、软件和生物技术在内的高新技术产业, 成为世界上最充满活力的小城镇之一。

(五)对回流劳动力缺乏具体政策或做法,这次人口回流历史转型格局值得关注。人口回流过去20多年,流动人口从内陆走向沿海,目前基于中国已经到来的老龄化、中国特有的人口流动方式(与国外不同,中国的人口流动是以单个劳动力为单位,而不是以家庭为单位),可以预计,未来20年,跨省流动人口将减少,省内、市内和县内人口流动将增加。2015年以后,人口回流的趋势开始变得明显,初步判断,这将是中国新一次、大规模的人口在空间地理的重新流动和配置,也将显著影响中国未来的城镇化格局。

(六)应该借鉴和吸引“重庆地票”的经验,加快土地改革的步伐。重庆地票是一种权利凭证,将闲置、废弃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复垦并经过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所产生的可交易和转让的用地指标。通过交易购得的“地票”,可以纳入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增加等量城镇建设用地,并在“落地”时冲抵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和耕地开垦费。通过“地票”交易,外出务工的农民把老家闲置的农村宅基地、基本用地转化为一笔可观的收入,在城镇购房或租房、消费,帮助农村沉睡的土地资本实现价值。

如果存在这样的猜想:白水镇的开发商是否能买入白水镇某其它行政村的地票,将其用于白水镇郊区土地开发?如果能实现顺畅交易过程中,白水镇建设土地“占补平衡”仍然能够得以保持,增加了建设用地但整体耕地并没有减少。同时又能为白水镇其它村民闲置的土地提供的收益机会,又能扩大镇区面积及人口规模,加剧进一步集聚。

加快城乡建设,构建新型城镇化体系是贯彻科学发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的社会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领,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健全机制为保障,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新型城镇化体系建设明显加快,被誉为全省传统农区推进城镇化的范本。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国家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城市。近期,我们深入到平舆县调研,通过实地调查,开展座谈交流,对平舆县推进城镇化的做法感触颇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平舆县城和特色城镇建设基本情况

平舆县初步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网络体系。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个基本点的中心城区为核心,16个乡镇围成环状布局的县域发展格局。东和店、西洋店、射桥等特色城镇的农副产品加工、特色种植、商贸服务业特色鲜明,发展迅速,另外,成立古槐等3个街道办事处,万金店等6个乡实现撤乡建镇。出台鼓励农民进城购房就业政策,引导农民向城市转移,为膨胀城镇规模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城镇承载力逐步增强。几年来,城市建设投入逐年递增,城市建设项目达到235个,县城区已形成十二纵十三横的道路网络,治理改造背街小巷,硬化道路59条,整修了县城区5个出入口,新建改造舆新、陈蕃、永乐等大型专业市场和古槐商业步行街,同时加强供排水、电力、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各乡镇重点建设了一条高标准主干道、一个汽车站、一个乡镇集贸市场、一个小游园、一个垃圾场,街道安装了路灯,小城镇绿化面积从无到有,道路铺建面积迅速增加,公共设施逐步完善,全县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通邮、通电话和通公路,西洋店镇被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

县文化艺术中心均投入使用。建设了平舆二中分校、六中和第二实验小学,建设了县医院外科病房大楼、清河卫生院。

(四)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先后建成了怡馨园、民心苑、陈蕃公园、太任公园、奚仲公园等9个公园和32个小游园。绿化覆盖率达41.2%,绿地率36.8%,人均公共绿地9.2平方米;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2011年动工建设的3万平方米、600套廉租房正在进行内外墙粉刷,2011年动工建设的2.4万平方米、400套公共租赁住房已全部竣工,正在组织竣工验收;今年新建的6万平方米、1200套廉租房已开工建设;先后吸引民间资金24亿多元,投资建设16处住宅小区和安居工程项目,建筑面积62.8万平方米,保证了房产对群众的低价足额供应;射桥镇单老等五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东皇徐寨等9个市县级示范村即将开工建设。

发展集市贸易,推动小城镇第三产业的快速增长。全县小城镇现有各类企业9541家,从业人员达到8.2万人,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市场,如东和店镇的皮毛专业市场,东皇蔬菜批发市场,有效带动和辐射了周边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城镇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实施精细化管理,落实了周五义务劳动、门前五包、双月点评等制度,严管重罚,标本兼治。落实城市规划监管责任,严厉打击土地私买私卖、非法占地、乱搭乱建行为,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各乡镇、街道都成立了卫生清洁队,添置了垃圾清运车、洒水车、果皮箱等卫生设施,做到垃圾不落地,日产日清,乡镇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种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

二、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规划建设还不规范。由于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原城市规划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这方面在老城区表现比较明显,同时由于部分居民城市化意识淡薄,违反规划的建设行为时有发生,在城乡结合部尤为突出。

(二)城镇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由于城镇建设所需资金量大,虽然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又采取了多种形式吸纳社会资金,但从总体上看,筹资渠道还不宽、办法还不活,资金不足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

业、入学等政策不配套,城镇投资的软硬环境有待改善。在此影响下,城镇的产业规模集群效应差,对投资吸引力不足。

(四)配套设施建设跟不上。一方面,随着县城区面积的扩大,居住人口的增加,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不了广大居民的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土地珍贵,见缝插房,拿出来搞绿化的土地少,绿意不浓,整体环境不优。

(五)城镇建设档次有待提升。由于我县城镇建设的规划起步晚,城市规划没有充分重视特色设计,形成建筑风格单一,品位不高,缺乏文化品味和现代气息,千房一面,开发建设档次不高,许多地段仍以零星建设为主,综合开发率低。

三、下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主要措施

县“十二五”规划,加强项目谋划,实现发展规划与项目引进无缝衔接,对入驻中心商务区的项目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严格筛选,力求建亮点、出精品、上档次,推动城镇高品位发展。力争2020年县城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2015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2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2%,2020年城镇人口达到 万人,城镇化率达到 %。

(二)积极发展房地产业。规范发展房地产业,进一步拓展和搞活房地产市场,使房地产业成为拉动城区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改善房地产开发结构,有序开发高中低不同档次的商品房,鼓励在新区建一批高层高档次的住宅小区,建立多种保障形式有机结合的城乡住房保障制度,加快推进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建设,满足不同收入水平群体居住要求,吸引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新城区开发与旧城区改造并重,合理。布局房地产项目,做好土地收储、供应工作,做到整体规划、规模开发、有序投放。进一步带动农民进城步伐,着力解决好进城农民就业、社保、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落实好进城农民购房补贴优惠政策,引导农村人口向县城、中心镇和新型农村社区聚集。

金诚农贸综合市场、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加快华鼎天下城、恒宇现代城等新上房地产项目建设;抓好投资6000万元的平舆一中、投资1亿元的平舆八中、外国语中学、投资1.5亿元的县人民医院病房楼、投资9000万元的县中医院改扩建项目、投资1.6亿元的龙祥爱心护理院等一批重点公共服务业项目的开工建设。

(四)因地制宜发展中心镇。发挥小城镇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作用,合理布局适度发展,成为周边农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的社区中心。完成乡镇详规修编、控制性规划及周边地区规划。大力发展重点城镇,坚持特色立镇、产业立镇,以东和店、西洋店、射桥镇为重点,带动其他乡镇发展,形成促进我县经济发展的小城镇体系。积极发展一般城镇,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和发展,着力加强道路、交通、供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扩大规模,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强吸纳和转移农村人口的能力。预计2015年特色城镇数量达到 个,规模 平方公里,人口 万人,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到2020年特色城镇数量达到 个。

(五)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政策引导,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完成152个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启动建设25个新型农村社区,重点推进古槐街道南陈、东皇街道徐寨、清河街道王栋桥、射桥中心镇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阳城、郭楼要结合土地整理项目分别建设一个高标准的新型农村社区。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建1-2个省级生态乡镇。

四、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建议

(一)创新城镇规划理念。努力提高城镇规划水平,城镇规划要树立紧凑、复合发展理念,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各种规划相互衔接,充分体现工业、服务业、现代农业三次产业复合,经济、生态、宜居三大功能共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强化城镇建设资金筹措机制。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通过财政资金引导,广开城镇建设资金筹措渠道。强化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优先保障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用地需求。构建节约集约用地机制,合理提高城市建筑容积率,大力推广多层标准厂房,搞好土地综合利用,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

(二)明确城镇定位。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点,重要的是要让农民进得来,往得下,有工做,留得住。因此推进城镇化进程时,要根据各地的历史、文化、地理、资源等各方面的比较优势,明确各自城镇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以及不同类型的城镇布局。如定位发展工业类型、商贸流通类型、农林牧渔产品类型以及旅游类型等,以此思路制定发展规划。

件建设,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体、环境协调与健康发展,建设文明、安全和谐的新社区。

(四)建立推进城镇化建设激励机制。应通过改革将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协调用于不同规模的城镇发展,特别是在资金配置、行政许可、土地占用、财税政策、金融信贷、进出口、吸引外来资本、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考虑和照顾中小城市和镇的发展需要。可考虑将国家公共资源配置适当向中小城市和镇倾斜,支持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以增强其人口承载能力。

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县城和重点镇在城镇化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和作用,存在哪些问题,如何破解制约因素,推动县域城镇化健康发展,值得深入思考。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调研安排,我们赴xx县进行了实地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xx县城镇化发展基本情况。

xx县是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具备大规模城镇化的基础,其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全国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县域城镇化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一)xx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xx县位于长江北岸,安徽省中部,隶属xx市。面积约2433平方公里,下辖23个乡镇,323个村(居)委会,县人民政府驻在无城镇。县域户籍人口为142.0万人,常住人口为97万人。20,地区生产总值270.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4.5%,人均gdp18907元(折合2991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年的17.6:55.6:26.8调整为17.3:57.6:25.0。财政收入20.31亿元,同比增长14.34%。500万元以上项目及房地产开发累计完成投资16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6%。其中,城镇投资138.0亿元,同比增长31.3%。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在中部地区百强县中排名位于中游偏上,连续多年进入安徽省十强县行列,先后获得“中国最具竞争力特色经济强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等。

23个乡镇,从类型上来看,农业型城镇9个,工业型6个,综合型5个,旅游型3个。从人口规模上来看,城镇人口在10万以上1个,2-10万2个,1-2万6个,5000-1万10个,5000以下4个。

1.城镇化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2015年以前,xx县城镇化率缓慢增长,“十五”年均提高0.75个百分点。2015年撤乡并镇后,县委县政府把城镇化作为重大发展战略,城镇化率快速提高,由36.1%提高到2015年的47%,年均提高1.56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高出全省0.5个百分点。

2.人口加速向县域和重点镇集聚。“十一五”以来,随着产业快速发展,配套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居住环境显著改善,就业岗位需求增加,县城和重点镇吸纳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县城所在地无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从2015年的15.2%提高到2015年的18.7%,石涧、高沟、襄安、白茆四大重点镇人口比重从年的18.9%提高到2015年的27.3%。

3.跨区域人口迁移规模逐步扩大。近几年,xx县新增城镇人口日趋多元化,每年吸引跨区域迁移人口不断增多,由2015年的4847人提高到2015年11141人。主要来自大别山区、河南省和皖北地区,集中在县城、高沟镇、襄安镇等产业基础好、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方,由于工作稳定,工作年份较长,选择在工作地定居下来。作为安徽省8个重点开发县之一,xx县在吸纳外来人口,特别是皖北劳动力转移还有巨大潜力。

4.产城融合发展态势显现。xx县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积极推动产业与城镇互动发展,以产兴城,以城促产。高沟镇大力发展电线电缆产业,培育壮大电线电缆产业集群,吸纳从业人员3.5万人,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力显著增强。随着城镇人口的大量积聚,城镇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2015年建成区达8.6平方公里,商品房达到60万平方米,新建公租房3万平方米,安置房6万平方米,形成了“三纵三横路网”格局,道路两侧全部实现绿化、亮化,酒店、宾馆、超市等配套服务设施齐全,城镇功能完善、效率提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城乡统筹发展与城镇化同步推进。xx县在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同步推进美好乡村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引导人口向中心村(社区)和小城镇集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2015年,全县已全面建成15个省级、6个市级美好乡村示范点。随着人口的适度集中居住,促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效保障了当地城镇建设用地需求,推动了城镇的快速发展。同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和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大户(企业)流转,截至2015年底,全县共流转土地68.4万亩,其中耕地57.2万亩,耕地流转面积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46.9%,有力地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由于城镇化刚刚起步,规划比较薄弱,整体规划水平还偏低。一是规划滞后。有的镇是“先产业后城镇再规划”,规划滞后于城镇发展,导致了财力、土地等资源严重浪费,也为未来城镇管理埋下了隐患。二是系统性不强。有的镇只有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缺失,规划之间缺乏有效衔接,没有形成完善的城镇规划体系,导致城镇过程中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缺乏合理引导。三是缺乏前瞻性。对城镇远期发展研究不足,规划只考虑当前发展态势,导致的规划,5年就失去了引导作用,出现规划赶不上建设的局面。四是脱离实际。忽略了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特色,盲目追求城市面貌,不仅破坏了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对人居环境也构成了较大影响。

2.城镇功能严重不足。一是基础设施薄弱。调研的几个城镇,多数没有配套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必备的镇政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广大城镇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限制了城镇人口和产业的容纳能力。二是配套服务滞后。除县城外,只有少数几个镇规划建设商业综合体,商贸、金融、信息等配套服务水平低,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不足,使城镇在人才和项目引进、产业升级等方面受到较大限制,影响城镇功能的提高。

3.要素支撑能力偏弱。一是城镇建设中普遍存在资金缺口较大的问题。由于小城镇没有独立财政,镇财政分成比例偏低,多数镇仅有1000多万的财政支出,情况较好的高沟镇,财政收入8.1亿,上缴县财政后,仅有7000万可用财力。县域城镇化缺少有效的融资渠道,xx县城投公司有80亿的可抵押资产,但往往出现融资难和融不到资金的现象,资金保障远远不能满足城镇建设需要。二是土地指标短缺。建设用地指标主要由市县统筹安排,由于用地指标尚不能满足县城发展的需求,层层分到重点镇的可用指标就更少,城镇建设受到严重制约。

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其战略基点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和切入点。要按照“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群众自愿、就业为本,重点突破、扎实推进”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集聚发展,逐步建成布局合理、建筑美观、设施完善、管理先进、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坚持规划引领。要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规划,结合全市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对全市新型农村社区进行科学规划,今年12月底前要全面完成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编制要统筹考虑社区布局,确保设置科学、交通便利、产业配套、用地节约、规模适度,体现“文化、生态、宜居、特色”理念。社区人口规模一般要在5000人以上,鼓励规划建设万人社区。提倡多层、鼓励高层、限制低层。住宅建设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生活需要,结合农民经济承担能力,做到户型合理,功能完善。建筑风格要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简洁大方、立面丰富,建筑色彩要与社区整体协调、和谐一致。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强化基础配套。要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两个先行”,本着“先进适用”的原则,逐步完善新型农村社区道路、排水、污水处理、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功能。要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功能。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实行分类推进。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积极稳妥,先易后难、有序推进”的原则,扎实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当前,要把产业集聚区内、中心城市周边作为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切入点,率先启动。今年,市委、市政府决定拿出5000万元,各县(区)也要拿出一定的财力,对产业集聚区内、中心城市周边进展快、效果好的新型农村社区实施“以奖代补”。今后,我们每年都要拿出一块资金,鼓励引导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时,要积极引导条件成熟、群众要求迫切的地方适时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多策并举,积极探索企业带动型、城郊改造型、集聚区带动型、小城镇依托型、中心村拉动型、现代农业集群效应型等多种模式,积累经验,稳步推进。到,全市建成以中心市城郊、县城区、产业集聚区、乡(镇)政府驻地、黄河滩区整村搬迁为重点的40个新型农村社区,建成80个新型农村社区,成为全市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点。

【城建环保范文】二。

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是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统一思想、动员部署,在全市迅速掀起新型城镇化建设高潮。市委、市政府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会前,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深入调研,先后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党政联席会,认真学习省委领导同志有关讲话精神,对推进我市新型城镇化战略部署、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进行专题研究,形成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讨论稿)》。此稿已在会上印发,待征求意见后正式下发执行。稍后,段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根据会议安排,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统一意志,勇于担当,迅速掀起新型城镇化建设新高潮。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站位中原经济区建设全局,准确研判形势,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顺应发展规律,满足群众热望,是一场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充分认识其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战略意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传统城市化而言的。城市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过程,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内在需求,是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传统城市化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剧、交通拥堵等诸多“城市病”。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克服传统城市化的弊端,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这也是由我们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的省情、市情决定的。新型城镇化“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展理念新。新型城镇化,是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宜居、协调发展的新路子。二是城镇体系新。新型城镇化所构建的是四级城镇体系,增加了新型农村社区这一层次,强调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县域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作用,发挥小城镇的关键支撑作用,发挥新型农村社区的战略基点作用,构建各层级城市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现代城镇体系。三是实现途径新。新型城镇化坚持中心城市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重,强调农民进城和就地转化并行,是包含了农村的城镇化,是包含着工业和农业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着眼于农民、涵盖了农村,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四是产业支撑新。新型城镇化四级城镇体系的产业支撑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强调产业集聚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紧密结合,强调现代农业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支撑作用,将现代农业纳入了支撑新型城镇化的产业体系之中,实现了各层次的产城融合,产城互动。新型城镇化不等于新型农村社区。新型农村社区是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基点和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也注重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等于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是新村建设,不是简单的迁村并居,是按城市标准规划建设的社区,实现了农民就地“市民”化。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对于促进持续求进、奋力赶超具有战略意义。

首先,加快新型城镇化是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市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进入了国际公认的城镇化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具备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客观基础和条件。但从总体上看,受多种因素影响,我市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服务业比重偏低,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不强,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我市未来发展的最大空间在新型城镇化,经济增长的最大潜力也在新型城镇化。我们必须顺应趋势,遵循规律,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大事要事来抓。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复杂严峻的大背景下,在赶超发展的关键时期,迅速启动新型城镇化,不仅能够产生大规模的生产性投资需求,而且能够释放巨大的的生活性消费需求。据测算,每增加1个城镇人口,可以带动1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带动3倍于农民的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强劲的拉动作用。抓住了新型城镇化就抓住了经济快速增长和赶超发展的“牛鼻子”。

第二,加快新型城镇化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型城镇化一肩挑两头,一头连着新型工业化,一头连着新型农业现代化,在“三化”协调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双向带动作用,居于引领地位。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能够加速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能够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创造条件。市委作出了“两轮”驱动、“三化”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新型工业化这一“轮”,我们通过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狠抓产业集聚区建设,正在逐步做大做强;新型城镇化这一“轮”驱动力还不够强,尤其是县域中心、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抓得还不够,还不能真正发挥对“三化”协调发展的引领作用。我们必须把新型城镇化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实现资源要素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拓展持续发展空间,引领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农业现代化,促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第三,加快新型城镇化是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区域间的竞争主要是中心城市实力的竞争,比的是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我市地处豫鲁冀三省交界,是中原经济区对接京津、融通沿海的前沿,在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分工中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与功能作用。目前,我市与周边相比,中心城市规模偏小,首位度不高,辐射带动作用和综合承载能力不强,与我市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战略定位和承担的发展责任不相适应。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我们必须强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做大做强市、县、镇三级中心城市,培育整体竞争优势,把我市打造成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三化”融合链接示范区、中原经济区重要的出海通道、中原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衔接融合的前沿、省际交会区域性中心城市。

第四,加快新型城镇化是顺应群众对幸福生活新企盼的重大举措。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追求高品质的城市生活,是民之所需、民之所盼,是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更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这些年来,我们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城乡,持续办好了一大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改善了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得到不断提高。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距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广大农村仍然保持着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存在着巨大反差,随着新生代农民进城务工,接触城市文明,这种反差更加强烈。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市、县、镇、社区四级城镇体系建设,就是要变革农民传统的生存方式,让广大农民过上城市生活。我们必须顺应群众意愿,组织带领群众,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凡必干之事,越早干越主动,越晚干越被动,晚干不如早干。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型城镇化对于推进赶超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讲政治、讲大局,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迅速行动,掀起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高潮。

【城建环保范文】三。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不断增强其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中心城市在我市新型城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局性战略支撑作用。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是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所在,更是首要任务。

各县(区)、市直各部门必须牢固树立“中心城市”意识,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切实抓好市、县、镇(乡)三级中心城市建设,以中心城市大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

一要着力抓好“一中心三组团”建设。建设“一中心”,就是要强力推进建成区综合提升和新区建设,着力打造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建成区综合提升,要坚持改造、建设、教育、管理“四管齐下”,强化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当务之急,要强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建设。城中村是城市的伤疤,也是城市的乱源。

推进中心城市综合提升,必须将城中村改造作为重中之重来抓。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规划先导、合理布局,整片改造、安置先行,统筹兼顾、多方共赢”的原则,扎实推进尧当、戚城、娄店等23个城中村改造工程,力争底前完成中心城区建成区内所有城中村改造任务。旧住宅小区、棚户区、大杂院是影响城市形象的焦点,是城市建设管理的难点,必须下决心、下真劲、动真格,强力改造。底前要力争完成大杂院改造。要加快推进胜利路东延、石化中路等建成区路网项目建设,加快火车站站前路广场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强力推进中原市场、劳动市场、大庆市场等市场改造建设。要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狠抓城市“六乱”治理,严格城市市场监管,加大城乡结合部尤其是入市口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坚决消除城市脏乱差现象。新区建设,要按照“三年见成效、五年成规模”的目标任务,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设计,高标准建设。

要加强与省直有关部门的沟通对接,争取《新区建设总体方案》尽早获批。要坚持规划先行、基础设施跟进、项目统筹开工。要切实做好新区起步区概念规划、核心区城市设计、城市水系、风貌景观、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加快建设并完善新区起步区路网、电网、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开工建设引黄调蓄水库、教育园区、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商检海关商务综合办公楼、移动公司通信生产楼等一批项目,统筹推进行政、文化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结合水系规划和引黄调蓄水库、引黄入冀补淀段工程建设,实施濮水河、马颊河、第三濮清南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让城市之水动起来、活起来、清起来、灵起来。以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各功能分区建设,建成一批整体布局完整、功能特色鲜明、多样化多层次的城市综合体,努力打造灵韵濮水、秀美龙都、活力智城、生态宜居的现代复合型城区。

加快“三组团”建设,就是要加快县城、清丰县城、工业园区三个副中心城市组团建设。县、清丰县、工业园区要围绕市城市总体规划和新区空间发展规划,高点定位、及早谋划,加强与主城区的融合互动,逐步实现与中心城市的一体化对接,着力打造空间相对独立、基本服务功能完善、产业支撑有力的城市组团。要加强电力电网、网络通信,供气、供水、供热、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要建设完善的文化、体育等服务设施,加强对城市的改造提升和绿化亮化,因地制宜构建各具特色的水系,提升宜居水平。要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务区(街)的规划建设,使之成为服务区域、带动周边的核心载体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的增长点。

要加快新区建设,拉升标杆,适度超前,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力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建成完善的供电、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涵盖商贸、居住、休闲娱乐等功能的综合商业街区和商业综合体;以城市公共游园、县乡道路、村镇周围为重点,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积极开展创建活动,提高管理水平,做强做美城市。

三要着力抓好小城镇建设。注重发挥中心城镇连接城乡的关键节点作用,切实打造吸纳农村人口就近转移的重要载体。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做好基础、建管并重”的原则,以促进城镇“扩域、增容、升级”为目标,完善城镇功能,建设成为连接县域中心城市、辐射新型农村社区,特色鲜明、设施完善、经济繁荣、和谐宜居的小城市。全面推进供气、供热、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向镇区延伸,提升供电、供水、通信保障能力;完善小城镇生活居住、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社会保障、集贸市场等配套功能。

鼓励具有一定特色产业基础的乡(镇),规划建设新城和专业园区。加快推进撤乡建镇,力争5年内全部完成乡改镇。落实好鼓励乡(镇)加快经济发展及城镇建设的政策,调动乡(镇)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大幅度提升乡(镇)的综合经济实力。

【城建环保范文】四。

着力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要坚持产城互动,把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布局合理、各具特色、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市县中心城市要以产业集聚区为支撑。产业集聚区要按照“四集一转”和“强基础、促配套,引龙头、促集聚,抓保控、促集约,找对手、赛发展”的工作要求,加快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把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中心城市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极和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中心城市要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壮大经济实力。

小城镇要以专业园区为支撑。要综合考虑小城镇的产业基础、资源环境等因素,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园区规模和功能定位,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突出特色,重点发展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无污染的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杜绝发展高耗型、污染型产业,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产业支撑。新型农村社区主要以现代农业为支撑。

要坚持产业发展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同步规划,充分利用居住方式变化对生产方式形成的倒逼机制,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机械化耕作、现代化管理,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以有利于满足就业需求、增加群众收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现代畜牧养殖业、现代服务业等,促进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

【城建环保范文】五。

强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配套服务功能。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做到基础设施先行,不断完善城市服务和配套功能。

一要加快构建综合交通网络。要围绕四级新型城镇化体系空间布局,突出抓好市域中心城市内部、市域中心城市与县域中心城市之间、县域中心城市与小城镇之间、小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之间便捷顺畅、快速链接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晋豫鲁铁路通道段建设,积极推进郑濮济客专建设。全面加快德商高速范县段、南林高速豫鲁省界至南乐段、范台梁、濮阳(湖北阳新)高速段等高速公路建设。做好国道106和省道101、209、301过境线路的升级改造,完成北环、西环、南环等环城公路建设和改造,加快濮清快速通道北延至南乐县城、工业快速通道东延至濮城、濮水路南延至铁丘路、铁丘路西延至西环路等城区道路建设。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覆盖全市的综合交通体系,打造15分钟、30分钟、50分钟生活圈。

二要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市域内各组团城市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加强自来水厂、背压机组、5万吨/日生活污水处理厂、5万吨/日工业污水处理厂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第二污水理厂建设,年内开工建设龙丰热电260万千瓦机组项目、濮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规划建设台前2100万千瓦机组路口电厂。大力实施“气化”战略,建成城市天然气次高压环网。鼓励小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探索建立户收、村集、乡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机制,不断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强化配套服务功能,提高城镇承载能力。加快城区污雨水泵站和管网设施建设改造进度。今后,各地新建道路电线电缆一律要实行入地处理,净化城市空间。

三要加快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市公园、游园、绿地系统、生态廊道网络和生态园区建设,合理布局近郊防护林、环城绿化带,提升城市景观。

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驻马店加快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加快推进驻马店市新型城镇化进程,市政协于20xx年下半年组织开展了加快推进驻马店市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题调研。对这次调研,驻马店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给予了有力指导。各县区和市直相关单位积极参与配合,给予了调研活动大力支持。这次调研活动于20xx年7月中旬开始,10月底结束,分九个课题进行,通过听取汇报、实地察看、组织座谈、统计分析、集中研讨和外出考察等形式,全面了解了我市城镇化建设现状,认真总结了经验,深刻查找了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现将调研的综合情况报告如下:

一、驻马店市城镇化建设的现状。

撤地设市以来,驻马店市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特别是近年来驻马店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驻马店实际,着眼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加强组织领导,持续推进改革,狠抓工作落实,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20xx年10月18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近期还将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和多项配套措施,必将进一步加快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

(一)城镇规模进一步扩大。驻马店市加快推动中心城区发展和新区建设,加大县城建设力度,城市框架不断拉大,产业、人口聚集效应进一步显现。截至底,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人口60万人;9个县城建成区面积接近15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20万人。目前,全市城镇人口达到280万,城镇化率达到31.54%,比“十五”末增加了13个百分点。按照市第三次会议及市“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着力构建文化特色鲜明、产业布局合理、环境优雅宜居、发展活力旺盛的四级现代城镇体系,修编了新一轮驻马店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提出了大驻马店市空间发展构想,确立了“一核三极”、“一环三带”的城市发展格局。同时,修编了县城总体规划,完成了小城镇规划,从发展空间、建设布局等方面提出了县域城镇未来发展构想。

(二)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近年来,驻马店市逐年加大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仅20全市城镇基础设施就投资61亿元,其中中心城区19亿元。加快市区和城镇之间的路网建设,完成了中心市区开源大道、铜山大道等60多条市政道路的新建和改造,年新建和扩建城际间及城镇间道路290公里。相继建成了天中广场、会展中心和图书馆、科技馆、群艺馆、博物馆等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完成了置地公园的升级改造,市体育中心已开工建设。加强城市水、电、气、暖等设施建设,市中心城区新建和改造供水管网110公里,铺设燃气管网25.7公里、供热管网47公里,保障能力提高了1倍以上。加大城市环卫设施建设力度,中心城区新建了市第二污水处理厂,加大了公厕和垃圾处理站建设力度,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80%。重视城市园林绿化,“十一五”期间新增绿化面积约135万平方米,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4%、40.2%。同时,各县也更加重视县城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加快了道路、公园、园林绿化和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步伐,县城建设水平都有了较大提升。

(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一步展开。,全市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开展“百村示范”工程。特别是2011年以来,在过去规划建设100个新农村示范村的基础上,积极搞好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在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旅游景区和乡镇政府所在地周边规划了97个高标准、规模大的新型农村社区,其中由新农村示范村调整扩大的社区46个、新规划的社区51个。坚持政府主导,突出规划引领,搞好试点先行,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集体筹建、村企共建、农民自建等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全市51个新规划的新型农村社区已相继开工,累计投入各类资金21亿元,建成住房11466套,在建6910套。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开局良好,势头强劲。

(四)产城互动力度进一步加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我市积极推动产城互动,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有效带动了产业集聚。201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狠抓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围绕产业发展定位和现有产业集聚优势,引进了一大批规模大、效益好的项目落户各产业集聚区。全市12个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150.5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80.44平方公里;累计入住企业超过1055个,完成投资1016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59.2亿元,其中2011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0亿元。产城互动格局的形成和城市功能的完善,增加了对外来资金的吸引力。20xx年上半年,我市共引进省外资金项目182个,合同利用省外资金增幅、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幅、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增幅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三、第四位。

(五)城镇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近年来,驻马店市积极适应城镇快速发展的需要,下大力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探索方法途径,城镇管理趋于规范。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活动,通过对中心城区和县城市政设施、市容市貌和交通秩序进行集中整治,对乡镇卫生环境进行综合治理,推进“平安驻马店”建设,下大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提升了城市的文明形象。驻马店市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市等称号,平舆、确山、泌阳三县获得全国卫生县城称号。

(六)配套改革进一步推进。近年来,驻马店市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努力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格局。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户口登记条件,一些县区坚持农村人口进城保持原有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计划生育、各种补贴政策不变,吸引了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我市城镇人口增加近100万人;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落实就业培训,城镇新增就业38万人;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累计建成保障性住房3.94万套,提高了城镇低收入家庭和新进城人员的住房保障水平;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全面实行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全市城镇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74万,新农合参合率达98.2%。

二、驻马店市城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驻马店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全国、全省平均发展水平相比仍然处于落后状况。2011年,驻马店市城镇化率达31.5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除城镇化水平有较大差距外,还存在不少的现实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新型城镇化与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城镇化相比具有新的内涵,更加注重城乡统筹、产城统筹、经济社会统筹、外延与内涵统筹。从调研的情况看,目前不少干部群众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不少模糊认识。一是对新型城镇化意义认识不够、摆位不正,不能正确看待新型城镇化在推动“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认识不清,对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缺乏全面的理解,仍然固守传统的思维定式,片面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多修路、多盖楼,搞城市扩张。三是对推进新型城镇化缺乏信心,认为驻马店推进新型城镇化难度大、急不得,等靠思想严重,思想认识的不到位直接影响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推进。

(二)城镇建设基础差、规模小。一是中心城市发展相对滞后。相对于全市1.5万平方公里的地域面积、880多万的总人口,中心城区建成面积明显偏小,常住人口数量明显偏少,特别是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功能不够完善,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带动能力有限。二是县城和小城镇建设比较缓慢。与周边县特别是先进地区相比,驻马店市县域城镇发展比较滞后。所辖9个县城平均建成区面积不到17平方公里、县城平均人口仅13万人。各乡镇政府所在地建设规模更小。全市75个建制镇平均居住人口不到8000人,86个乡政府所在地大多数为传统的农村集市。县城和小城镇发展缓慢,难以有效发挥产业、人口的承接承载作用。三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推进难度大。驻马店市农村总体布局分散、经济发展滞后。全市现有行政村2730个、自然村22193个、人口600多万人,平均每个行政村8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人口270人。乡镇和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民收入偏低。这种状况致使人口向社区聚集难度增大,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任务繁重。

(三)规划引领作用发挥不够。一是老城区规划落后,新城区规划落实不够。老城区规划层次偏低,功能重叠,造成了人口过于密集。已建成的新城区规划布局不尽合理,住房过于密集,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缺乏地域和文化特色。如中心城区北区虽然高楼林立,但商场、医院、学校等公共服务设施不配套。二是县城总体规划层次偏低,修编不够及时,没有做到“三规合一”,对县城框架拉大、产业集聚区建设和争取土地、项目等扶持政策带来了诸多限制。三是规划执行不够到位。规划宣传力度不大,依规建设的意识不强。执行规划不够严肃,存在随意改变规划的现象。对规划执行监管力度不大,没有形成合力,违规建设问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

(四)产业支撑能力不够强。驻马店市作为传统农区,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尤其是有利于增加财税收入和扩大城镇就业的二、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城镇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不强,新型城镇化发展后劲不足。2011年,驻马店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4.1个百分点,在黄淮四市分别低于商丘、信阳2.9个百分点、1.4个百分点。一是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驻马店市主导产业发展规模小,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不强,对财税增长的贡献不大,促进就业的能力不足。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非农产业扩张乏力,小城镇尚未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支撑。二是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饮食、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提升步伐缓慢,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滞后;企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缺乏实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大企业和大项目。城乡商贸业市场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现有市场发展规模小、层次低,在城镇快速发展中规划和建设跟进不够。目前,全市第三产业在整个三产中所占比重仅为29.7%。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发挥不够。部分产业集聚区在前期引导企业入住时,未着眼产业集群发展,使众多关联性不强的企业“扎堆”。特色园区、专业园区建设相对缓慢,影响了产业集群发展。

(五)保障措施跟进不够。一是城镇化建设资金短缺。我市经济发展基础薄弱,财力有限,财政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目前市场运作的机制不完善,企业参与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社会融资难度较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多数农村家庭无力搬迁建房。资金短缺是影响和制约我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瓶颈。二是城镇化建设用地保障难度大。目前,城乡之间人地挂钩、土地置换等政策不完善,对失地农民补偿标准低,相关保障跟进不到位,城镇周边村庄拆迁难,给城镇建设用地保障带来很大困难。三是户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相对滞后。户籍制度改革进展不快,限制了农村人口进城落户;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农民进城享受的社会保障与原有城镇居民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农民不愿进城。保障性住房建设多数位置较偏,入住者上班、上学、购物不够方便,入住率不够高。四是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实现城乡居民平等就业的相关制度还没有全面建立,新进城人员就业保障政策仍不完善;城镇学校、医院、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滞后,入学难、看病难和文化娱乐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六)城镇管理缺乏创新。一是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城镇管理机制不健全、社会组织参与不够、制度规定不够到位,存在着职责不明、分工不细、运作不规范等现象。对城镇执法部门考评机制不完善,不敢管、不愿管的问题突出。城市社区建设滞后,服务和管理职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二是城镇监管不够到位。目前,我市中心城区和县城车辆违章行驶及停放、交通护栏随意开口、经营商户乱搭乱建和店外经营、小商小贩占道摆摊和沿街叫卖、建筑和生活垃圾乱堆乱倒、乱贴乱发广告的现象随处可见,城市管理秩序比较混乱。公安、城管等职能部门人力不足,监管不能做到全时制,处罚不够严格,致使城市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有些现象呈蔓延趋势。三是城镇居民文明素质有待提高。城镇居民缺乏“人民城市人民建”的观念,法规意识、自律意识、监督意识、文明意识不强,城市文明风尚还没有真正形成。

新型城镇化建设培训班学习心得体会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段。我们要牢牢把握住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妥善应对种种挑战。城镇化的成功将大力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扬州地区城镇化建设经历了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低速起步阶段和90年代中后期的高速发展阶段。然而,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城乡差距明显,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弊端;近年来,为了积极响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号召,扬州开始步入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早在“十一五”期间,扬州就已经认真贯彻城镇化发展纲要,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扬州市“十二五”发展更是制定了关于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它是“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我们要肯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要分清形势,勇于发现不足,善于抓住机遇,沉着迎接挑战。

本调研报告将分析解读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文件,全面分析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挖掘现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苏南和浙江等地城镇化建设的优秀案例,最后得出关于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新型城镇化是我党十八大制定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我国面临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时期重要的改革发展引擎。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镇化,我党正确分析传统城镇化的不足,进而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其“新”的内涵在于强调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调四化同步,就是要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调优化布局,就是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强调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本次新型城镇化提出了7大原则,即: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将人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四化同步,统筹城乡: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同步发展;优化布局,集约高效:根据实际的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化建设布局;生态文明,绿色低碳:贯彻环保低碳的发展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文化传承,彰显特色:因地制宜,杜绝千城一面;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处理好市场与政府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形成自上而下,科学合理的统筹规划制度。它们是实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强有力的思想指导,是分析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的理论依据。

传统城镇化虽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固有的弊端是无法忽视的。首先,传统城镇化“重城轻乡”,“重工轻农”的导向造成了农村萧条与城市过度扩张并存的尴尬局面;其次,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之间缺乏有效合理的衔接,应当创造更多交流合作契机;第三,没有因地制宜,导致城市缺乏品牌效应;第四,发展质量不高,资源消耗和浪费严重;最后,缺乏产业创新机制,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困难,产业结构不成体系。因此,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段,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党伟大而明智的历史性决策。

根据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底,扬州市城镇化率为61.20%,比上年提高1.2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77%)6.43个百分点,低于省均(65.21%)4.01个百分点。与省内城市相比,居省内第六。

上图直观地反映出扬州近来的城镇化发展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然而,扬州城镇化发展虽总体呈良好上升态势,但与苏南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2.2扬州城镇化特点。

2.2.1城镇体系基本建立,城市群雏形初步形成。

扬州目前已形成以扬州主城区为中心,以高邮,宝应,仪征三个县级城镇为重点的城镇体系。该体系还包含11个重点中心镇和其他64个乡镇。其中,11个重点中心镇包括:小纪镇,郭村镇,邵伯镇,菱塘回族乡,三垛镇,临泽镇,射阳湖镇,曹甸镇,范水镇,月塘镇和大仪镇。扬州的城镇体系以扬州主城区为核心,呈辐射状对周围的次级城镇进行服务和管理。由此可见,扬州地区的城市群已经初具规模,其结构类似于卫星城市体系。新型城镇化注重大中小城镇的合理协调发展,促进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合理化。扬州地区初步成型的城镇体系为今后城镇化进程奠定了可靠的结构基础,有助于未来形成城镇功能互补、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

2.2.2中心城区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进程加快。

根据扬州市总体规划(-),扬州中心城区面积扩大至以扬溧高速、启扬高速、京沪高速、长江及夹江围合的范围,面积增至640平方公里。随着中心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张,它所能吸纳的人口数量也在上涨。根据总规,预计到,扬州中心城区人口将高达210万。扬州积极推进新城建设,打造完善西区新城,以江都地区的发展融合作为契机,建设江广融合地区“智慧生态新城”。中心城区的扩容过程必将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增加城市可吸纳人口数量。由此看出,扬州城市发展需求旺盛,可吸纳人口数量大于需转移人口,城镇化建设是大势所趋。

2.2.3扬州整体发展质量得到提高,人居环境有所改善。

扬州公共基础设施不断发展,城镇的公共服务能力也得到提升,生态与人居环境有所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扬州城镇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绿色城镇化水平高,居地级市前列。icma国际区域峰会发布“中国小城镇居民综合生活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扬州市民对于本地区的交通,医疗,生态,教育等各方面均持有较高的满意度。相较其他城市,扬州地区的生活满意度综合得分最高。扬州荣获“联合国人居奖”也从侧面肯定了扬州新型城镇化的成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护生态耕地,扬州编制了“十三五”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规划。

2.2.4小城镇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对市域经济拉动作用明显。

扬州地区小城镇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不断上升。根据江苏省统计局发布的《扬州乡镇经济发展及实证分析》,扬州小城镇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也趋于合理化;乡镇财政收入稳步增加;乡镇企业数量逐步增大;外资引入比例增大;乡镇固定资产投资加快。以邵伯镇为例,它以龙虾产业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美食文化经济。它的美食旅游产业也积极带动了其周边乡镇的经济发展。由此可见,小城镇作为重要的区域载体,已经成为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州区划调整加强了中心城区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引导能力,促进小城镇生产布局优化;因此,它为小城镇带来了发展新机遇,利于城乡统筹。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灵活多样,具有地区特色,它的持续健康发展必将大力拉动以扬州市为中心的城镇体系的繁荣与稳定。

3.1合理布局有待提高,城乡二元制制约公平共享。

扬州城镇化总体水平不高,与苏南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且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化进程,这造成了地区发展不均衡,城镇层次结构难以发展,未能形成合理的“梯度分布”。市区,县城人口的高度密集与小城镇人口的低密度并存。城市群雏形只是初步建立,各级城镇之间未能形成高效良好的互补合作机制;城市体系的等级缺位使中心城区发展压力过大,并且严重影响了中小城镇的健康发展;中心城区辐射面未能覆盖整个城镇系统,带动能力有待提高。

城乡二元制造成了农业人口进城就业难。城镇化造成了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的现状。短期来看,解决了农民工进城就业的问题;但长期来看,城市发展饱和之后,农民工的处境就变得进退两难。农村宅基地的补偿条例未能考虑到土地的升值潜力,这导致了补偿款普遍偏低。城镇社会保障能力较弱,农民工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障。城乡二元结构更加剧了农民工的尴尬处境,使社会难以实现真正的公平化。未来扬州的规划要打破城乡二元制,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以城带乡,公平共享,协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3.2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建设用地与耕地矛盾大。

扬州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城镇化发展质量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传统的城镇化运用粗放型的发展模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率,导致城镇化忽略了发展质量。城镇产业结构整体层次不高,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不相协调。城乡用地结构不合理,土地集约利用与苏南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传统的城市规划注重空间分布,将土地按照功能区划分,造成了工业区等与居住区的隔离。上下班高峰期容易造成交通阻塞,使交通成为难题,降低了城市生活品质。这样的规划理念并不能体现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要求,并且会进一步加剧城镇化建设用地规模与耕地数量的矛盾。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当以不牺牲农业用地为前提,摒弃粗放式发展模式,采取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节约资源,提高科技水平,使经济,社会,环境相协调,最终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3.3城镇产业集聚能力不强,产城融合度不高。

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要突出和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且发挥好政府制定规划政策的引导作用。扬州城镇产业集聚能力不强,市场主导能力不够,城镇化过度依赖政府政策推动,城镇化过程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不高。产业集聚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它有助于产生大量的规模效益,进而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发展地区经济。扬州的城镇产业结构不成体系,未形成完善的园区化集约发展模式,乡镇工业普遍集聚效应不强;企业整合生产要素,生产资源的能力有待提高。松散的产业结构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增加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成本。

3.4城镇建设品质不高,基础设施水平配套不足。

基础设施是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平台,也体现了一个地区城镇化的品质。扬州市民对于城市大环境的满意度较高,但是对于一些具体的小环境,如公共场所和居民区,表示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比如卫生环境不理想,卫生管理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是扬州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相对薄弱的一个环节,这也反映出扬州现状城镇建设品质不高的问题。现阶段扬州的基础设施资金投入不够充分,功能不够健全,服务不够全面,质量不够完善;这一现状在乡镇级地区尤为突出。不少市民反应“停车难”的问题,认为扬州的公共停车位严重不足。另外,交通系统和环卫设施也有很大不足:如智能公交覆盖面还很狭窄,公交班次少,车内环境差,一些旧城区垃圾无法及时有效清理。更为紧要的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业人口的半城市化势必为扬州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城镇化中大量人口的涌入要求城市不仅在数量上增加公共基础设施,更要在质量上大力提升公共服务系统的性能。

4.相关案例。

4.1无锡阳山镇“桃文化”生态旅游。

无锡阳山镇在新型城镇化的大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苏锡常都市圈融生态、休闲、度假、养生为一体的特色“后花园”。阳山镇善于开拓创新,自主探索出了一套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乐活智慧新市镇建设模式。阳山镇地处江南水乡,以“中国水蜜桃之乡”而闻名。阳山镇因地制宜,牢牢抓住机遇,积极打造以山水田园为景观特色、以桃文化休闲旅游产业和生态农业为主导、现代工业为基础、产业协调发展的特色乡镇。阳山镇的桃文化博览园深挖桃源农耕文化、地质科普文化、佛教禅宗文化、儒家书院文化,打造桃乡农产品研发展示区、桃园农家体验区、桃缘火山温泉休闲区、桃花源居家养生社区等四大功能区。

阳山镇利用本地桃业优势,引导发展水蜜桃种植业,提高了绿化覆盖率,优化了环境生态;稳步发展以水蜜桃为主的多种经营,也打造了地区品牌效应,增加了经济收入。阳山镇根植于本土文化特色,因地制宜的规划方针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

4.2浙江桐庐中国最美县城。

作为“中国最美县城”,桐庐县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开发规划理念,本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将发展根植于它固有的环境风景资本,一开始就紧抓“美丽建设”。并且,桐庐人善于抓住机遇,在着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不忘融入现代科技,勇于开拓,抓住机遇,积极发展各类新兴产业。

桐庐县的规划因地制宜,有序开发,突出重点,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城市跨江南岸发展,建设富春时代广场,拉开了城市框架,构建美丽县城的载体;第二阶段,重点建设高速公路入城口景观、迎春路商务区,树立桐庐美丽发展的形象。同时,结合三江两岸生态环境整治工程,通过保护、改造等多种手段,推出了环溪、荻浦、深澳、阳山畈、芦茨省级乡村慢生活体验区、莪山畲族风情村等一系列美丽乡村精品村,突出了美丽亮点;第三阶段,借助旅游,交通,科技西进,高校引入,富春江科技城,富春健康城建设等平台,大力发展快递,电商等各类新兴产业,拓宽发展方式,夯实美丽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如今的桐庐已经被打造成了一座兼具传统历史美感和当代商业元素的美丽县城;其文化老城,都市新区,科技新城各司其职,交相呼应,相得益彰,使得整个城市宜居宜业宜游。

5.1发展乡村旅游,走特色发展之路。

扬州地区地域文化独特,具有较大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发展乡村旅游有助于彰显地域文化,解决农民工返乡就业问题,并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无锡阳山镇的民俗生态旅游给扬州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可借鉴的先例。阳山镇以“桃文化”为基点,扬州地区可以因地制宜,规划时,应根据不同的城镇文化来定位发展方式:如邵伯“龙虾文化”,仪征龙舟赛,江都漆画,高邮民歌等。

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是对新型城镇化的积极响应,也是一条大有裨益的特色发展之路。将有利于改善城镇的技术设施条件,提高城镇化整体综合水平,优化城镇环境面貌。乡村旅游还能吸引农民工返乡,经营乡村旅游产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民工进城务工就业难,待遇差的问题。对于旅游区而言,乡村旅游能活跃当地经济,增加收入,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旅游业的发展还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村民素质,改变价值观念,促进多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未来扬州要深度挖掘地区文化特色,着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将区域文化发扬光大,树立扬州旅游名城的良好形象。

5.2走集约发展之路,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城镇化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与有限的耕地数量之间矛盾日益增长。因此,要坚持走集约发展之路,切实保障农业用地的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合理利用资源,注重高效益,高效率的“内涵增长”。

为了实现集约化的发展模式,加强扬州城镇产业的集聚能力,使零散的产业结构系统化,我市可以学习苏南地区工业园区的成功先例。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并且借助产业融合,拓展延伸产业链,形成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园区化的发展将会推动工业化社会的转变,进而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同时,也有助于节约工业用地,为农田保护提供保障。不仅如此,园区还有助于招商引资,为区域经济增添活力,但是要注意精准定位与系统化的运作。

为了更好地保护耕地数量,还应学习应用城市边界的理念,明确城镇开发边界,加快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整治和改造。未来的规划可以利用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有效阻止小城镇发展边界的蔓延。

5.3产城融合,以业兴城。

产业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要逐步减少政府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干预作用,加大市场的主导力,做好城镇化前期规划定位准备,避免出现空城死城的状况,真正地落实产业在城镇中的位置和发展空间;把握产业趋势,注重前瞻性规划,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以产业繁荣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传统城市规划注重空间分布,新型规划更加注重产业引导,产城融合的施行也有助于缓解传统规划带来的交通问题:将绿色高效低污染产业分布于城区中,减少交通量,方便市民上下班,并且降低交通污染。

桐庐县的电子商务产业为扬州的产城融合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根据地区特征,扬州可以采取培育特色产业,开发信息产业,发展“亲农”产业,推广绿色产业等方法来推动产城融合。我们要学习桐庐县因地制宜,挖掘地区优势的规划方针,不断推陈出新,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开辟新的产业发展方向,拓宽扬州未来发展途径。

5.4提升城市生态品质,美化乡镇村环境。

扬州自古以环境优美著称,拥有“月亮城”的美誉。扬州的新型城镇化要坚守城市生态品质大关,在发展的同时,注重美化乡村镇环境。要着力提升小城镇的发展品质,优化乡村镇环境。重点加快道路、给排水、污水处理、垃圾收运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组织实施城镇和村庄的环境整治行动,增强城镇公共服务能力。

要将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融入到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严守生态红线,合理规划生产与生态空间,依靠科技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在改善城镇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保护生态资源、保持生态优势、提升生态品质。随着城市规划技术的不断提升,“海绵城市”这一理念逐步成为城市规划领域的热门话题。扬州地区水体改造条件较好,水系丰富,水塘众多,非常符合创建海绵城市的条件。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水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同时,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积极实行垂直绿化,绿化屋顶,植草沟等项目。创建海绵城市有助于增大城镇绿化面积,保持原始水土风貌,对于环境保护,美化村镇,树立扬州旅游胜地等方面,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