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伦理论文好(热门15篇)

小编: 飞雪

阅读范文有助于我们发现别人优秀的写作之处,从而更好地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成为大家写作路上的一个参照点,让我们一起进步。

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论文

众观国外网络安全意识培养与教育的各项规划和措施,我国网络安全意识培养的还处于起步阶段,缺乏具体的教育培养模式和实施措施。2014年2月27日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的成立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军事等各个领域的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作为国家安全未来发展的目标之一,也开启了推动国家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法治建设,增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的里程碑。全国各地不断开展强化国民网络安全意识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北京确立网络安全日、国际网络安全大会召开、中国互联网安全大会、全国各大企业开展的网络安全论坛、全国各大高校申办的网络安全新专业等一系列的措施都已经展现出我国在大力提升全民对网络安全的认识,努力提高全民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为了更好的推动全民网络安全意识提升,我校在2014年首设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此前我们的专业培养目标是网络安全与计算机犯罪侦查方向,多年的教学理念使得我们在开展相关专业学生教学过程中,为培养对象探索一种基本专业课程体系教育为核心引导的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专业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强化与养成,提升专业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的思维,同时对于创新相关专业的学生培养模式引出新内容新思路。

许多的调查数据表明,网络安全问题大多都是由于管理措施不力、安全配置不正确等网络安全意识不强的原因诱发,在多数情况下网络安全问题已经不再是技术难题而是安全意识问题。例如:很多个人网络用户使用的网络虚拟身份的密码设置安全系数过低,个人信息发布不慎重,网络浏览痕迹不清除不处理等基本网络安全保护意识缺乏。一个只认为管理和技术就可以安全实现网络安全的人不会在思想上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也就无法树立牢固的网络安全意识。而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与强化能够缓解和避免网络使用过程中安全威胁、安全隐患给人们社会生活带来的不利影响。高校大学生是网民中特别的一类群体,他们获取知识信息量大且要求较高,作为年轻人,其贴近时尚,追求新事物,学习新科技,掌握新手段,领悟新知识都十分迅速,同时也是培养个人意识形态与习惯的最好阶段,高校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网络安全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未来网络信息的管理者与使用者,强化和提升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提高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技能,会使得很多的高校大学生在步入社会后已经掌握了网络虚拟社会中的安全防范方法,拥有网络安全意识习惯,对于保护个人、企业、事业和国家的安全都有着十分必要的意义。

3.1专业课程是大学生教学体系中的核心重要内容。

很多的高校开展教学过程中已经依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建立了完善的教学体系,我校多年来已经形成了有着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并针对各个专业制定了相应的培养方案,大多数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分为公共必修、法律知识、警务技能、学科基础、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等多个模块。其中专业课程是各系部根据行业对人才能力标准的要求选择开设的课程,这些专业课程的教学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随着近年来国际上众多国家对网络安全及其相关建设的重视,我们国家也更加进一步提出了加强“网络强国”建设的目标,与此同时开展全方位的制度、技术、文化、设施、人才等方面任务的实施。这为我国高等院校特别是对于院校中相关专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面。公安信息系是我校成立十多年系部,多年来一直设立网络安全与计算机犯罪侦查专业,2014新设本科专业网络安全与执法,专业教学要培养能在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及相关领域从事与预防网络犯罪、控制网络犯罪和处置网络犯罪相关的执法工作的应用型公安专门实战人才。在制定这些专业学生的培养计划时我们设立了《恶意代码分析与防范》、《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与监察》等专业核心课程,这些专业课程的设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仅培养了大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实训能力等专业能力,同时也为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养成奠定了基础。其中《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是专业培养方案中的重要核心专业课程,其在实现学生素能培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年来教学目标定位以掌握网络安全相关技术为主线,强调实践应用型技能素质培养,在一定程度对于网络安全意识培养重视不够。为更好的依托专业课程教学过程强化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培养大学生网络安全优质习惯,我们将针对培养对象制定培养目标,不断努力探索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方法与措施。

3.2依托专业课程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方法。

网络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体系化过程,教师要依托专业课程这一核心,加之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其它形式的活动,达到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的目标。目标完成的主要方法以下三个方面。

(1)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的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有效的方法是将教育内容纳入学校所授课程中,其中《网络安全技术与防范》、《恶意代码分析与防范》等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训教学内容,授课过程中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相关技术理论知识外,在实训操作环节注重技术实际应用的理解和训练,通过理论讲授教学与实训操作训练相结合把难于理解的技术理论知识在实训操作训练过程中加深理解,从而通过整个教学环节由浅入深的强化网络安全意识。比如,我们在给学习讲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策略篇配置过程上账户策略时,不但要求学习学习、理解和掌握账户策略在配置与使用在保护计算机系统安全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还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密码必须复合复杂性要求”或“账户锁定阈值”等内涵内容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和主要做法。

(2)针对学生兴趣加强宣传,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教育宣传活动的展开是扩大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受众面的最佳途径。一是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讲座可以由学校相关管理部门组织,骋请校外或行业相关领域的专家主讲,以网络安全前沿动态、技术以及网络安全方面的精彩事件或案例,并结合最新发展的网络安全技术、工具使用、网络应用等方面知识开展专题式教育。二是开展网络安全知识、技能及意识普及活动,依据主题活动目标,通过问卷访问、演讲、海报、游戏、竞赛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提升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三是设立网络安全学习专题的网站,网站建立是新媒体形态下知识传播的良好方式,网站中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除了展示网络安全事件、普及知识,还可以介绍新技术、新动态,网络安全学习专题网站不仅给建立、维护网站的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同时也给广大同学了解网络安全新事物,学习网络安全知识搭建了平台。

(3)组织学生参加网络安全技能大赛全国很多高校或单位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网络安全技能大赛,如单兵挑战赛、分组对抗赛,这些是很多高校大学生都希望踊跃参加的一种课外网络安全类科技活动。通过组织在校学生参加全国范围或省内各地高校大学生展开的网络安全技能大赛的过程,遴选、训练、指导参赛学生,在参加技能比赛的过程中能够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网络安全技能等多方面素养。这些不仅能够推动高等院校网络安全专业学科体制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加强网络安全实践类课程体系建设,对于推动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网络安全类专业技能人才,积极响应国家网络安全重点发展的战略规划起到重要的作用。

(4)成立网络安全学生社团学生成立网络安全社团是在课堂之外有组织的一种开展教育群体性教育活动的基础,在社团中可以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如网络安全知识研讨;组织网络安全知识竞赛;开展校园内网络安全知识调查;参加国家、省部级等相关部门、院校组织的网络安全大赛等多种多样的内容与形式,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网络安全技能。网络安全学生社团是学生组织的团体性组织,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参与,同学们加入一个团队,集思广义,深入讨论。不但能加大学生学习研究的兴趣,而且能够扩大网络安全意识养成的受众面,让网络安全知识以快乐而又自然的方式在大学生活中传播。

现代社会的网络安全已经成为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环境下给我们网络安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意识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培养和提高高校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掌握网络安全防范方法,养成网络安全意识习惯,对于保护国家、社会、个人信息安全,完善网络安全知识教育结构,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此为目标,全国各地高校都应该积极推进网络安全意识教育,探索新型的教育模式,开展丰富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应该将网络安全意识作为高校全体大学生培养的必备技能和基本素养。我们不仅要借鉴国外成功的培养举措,也要研究适合我国高校大学生培养目标的方法和措施,并深入实施,不断探索,为我国全民网络安全意识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论文

网络结构的不安全.易被和缺乏安全意识等原因造成的,网络入侵者主要通过破译口令,ip欺骗和dns欺骗等途径攻击网络。防范措施主要通过防火墙技术和数据加密技术来完成。

由于黑客发动攻击的目的和组织化的转变,近年发生大规模的网络安全事件的可能性比较小,以僵尸网络、间谍软件、身份窃取为代表的恶意代码,以及网络仿冒网址嫁接/劫持类安全事件将会继续增加,对新流行的网络应用的安全事件将会发生,这些问题将导致事件数量整体仍呈上升趋势,同时也提醒网络安全管理员尽可能的保护好企业的内部数据。

常见的危害安全有:外部攻击;内部威胁;网络儒虫;垃圾邮件;web服务器;僵死网络l网络钓鱼;arp欺骗。薄弱的信息安全意识可能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或严重的法律后果。网络飞速的发展,网络安全往往很容易忽视。但是带来网络安全的原因有很多。

网络安全的具体含义会随着“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从社会教育和意识形态角度来讲,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会对社会的稳定和人类的发展造成阻碍,必须对其进行控制。总之,几是涉及到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所要研究的领域。

2.2行系统安全。

行系统安全:即保证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的安全。

它侧重于保证系统正常运行,避免因为系统的崩溃和损坏而对系统存贮、处理和传输的信息造成破坏和损失,避免由于电磁泄漏,产生信息泄露,干扰他人,受他人干扰。网络上系统信息的安全:包括用户口令鉴别,用户存取权限控制,数据存取权限、方式控制,安全审计,安全问题跟踪,计算机病毒防治,数据加密。

2.3网络中的安全缺陷及产生的原因。

(1)tcp/ip的脆弱性。因特网的基石是tcp/ip协议。该协议对于网络的安全性考虑得并不多,并且由于tcp/ip协议是公布于众的,如果人们对tcp/ip~e熟悉,就可以利用它的安全缺陷来实施网络攻击。

(2)络结构的不安全性。因特网是一种网间网技术。它是由无数个局域网所连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3)易被。由于因特网上大多数数据流都没有加密,因此人们利用网上免费提供的工具就很容易对网上的电子邮件、口令和传输的文件进行。

(4)缺乏安全意识。虽然网络中设置了许多安全保护屏障,但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意识,从而使这些保护措施形同虚设。如人们为了避开防火墙代理服务器的额外认证,进行直接的ppp连接从而避开了防火墙的保护。

网络入侵是指网络攻击者通过非法的手段(如破译口令、电子欺骗等)获得非法的权限,并通过使用这些非法的权限使网络攻击者能对被攻击的主机进行非授权的操作。网络入侵的主要途径有:破译口令、ip欺骗和dns欺骗。口令是计算机系统抵御人侵者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口令入侵是指使用某些合法用户的帐号和口令登录到目的主机,然后再实施攻击活动。

4.1防火墙技术。

网络防火墙技术是一种用来加强网络之间访问控制,防止外部网络用户以非法手段通过外部网络进入内部网络,访问内部网络资源,保护内部网络操作环境的特殊网络互联设备。

防火墙系统是由两个基本部件包过滤路由器(packetfilteringr0uter)、应用层网关(applicationgateway)构成的,防火墙处于5层网络安全体系中的最底层,作为内部网络与外部公共网络之间的第一道屏障,防火墙是最先受到人们重视的网络安全产品之一。另外还有多种防火墙产品正朝着数据安全与用户认证、防止病毒与黑客侵入等方向发展。

4.2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是最基本的网络安全技术,被誉为信息安全的核心,最初主要用于保证数据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加密技术通常分为两大类:“对称式”和“非对称式”。对称式加密就是加密和解密使用同一个密钥,通常称之为“sessionkey”这种加密技术目前被广泛采用,如美国政府所采用的des]jij密标准就是-一种典型的“对称式”加密法,它的sessionkey长度为56bits。而非对称式加密就是加密和解密所使用的不是同一个密钥,通常有两个密钥,称为“公钥”和“私钥”,它们两个必需配对使用,否则不能打开加密文件。

4.3身份的验证。

身份的验证指使用网络资源时需要提交一一定的信息,表示申请者具备的身份。验证有很多种方式,人们最熟悉的就是用户名加密码的方式了,虽然在实践中,密码方式并不是一种非常安全的身份验证方式。

4.4授权。

授权和身份验证不同,身份验证控制能否访问网络。而授权则是控制能够访问那些资源和可以如何访问这些资源。授权包括两种,一种是行为的授权。另外一种是范围的授权。

4.5审核。

通过审核,网络管理员可以了解攻击着的主攻方向,了解所不知道的网络薄弱环节,攻击者通常是从网络的薄弱环节攻入的。

4.6公共密匙加密和数字签名。

在数据加密中,密匙非常重要,但加密解密的双方又需要同样的密匙,密匙就需要采用某种传送方式,这样密匙就变成了网络安全的主要攻击目标。

4.7数据包过滤。

比身份验证和授权更进一步,数据包过滤能够接受或拒绝特定特点的数据包,能够防止非授权的使用、破坏网络资源、禁止、拒绝服务攻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人们称它为信息高速公路。网络信息交流现已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然而信息安全却得不到相应的重视。本文就网络信息的发展,组成,与安全问题的危害及防范做一个简单的概述。

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论文

摘要:根据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资料结果显示:我国网民总人数为13700万人,其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2%,35岁及以下的网民占82.5%网民在年龄结构上仍然呈现年轻化的态势。从普及率上来看,18—24岁间网民的普及率最高,达到38.8%,而18~24岁的年轻人的主体正是大学生。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在高校校园的日益普及,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日趋增大,也对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开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广阔无垠的开放性是网络的最大特点之一。这种诱惑力往往会使年轻的学生们忘记了上网是以增长知识、培养兴趣为宗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新鲜、寻找刺激。每到周末,各个学校周围的网吧里座无缺席。学生在网吧的主要活动就是聊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有部分学生甚至通宵不休息。部分学生逐渐地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网络世界中出口成“脏”,遇到一点不满意的事情就破口大骂。还有一些学生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甚至占用了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来上网玩游戏,致使精神萎靡不振,与别人交流产生障碍.学习成绩下降。

2.放纵自己.不故后果。

对于一些道德意识比较薄弱的年轻学生,就会利用匿名放纵自己,在网络中寻求满足。在聊天室里肆意漫骂;喜欢玩暴力和血腥的游戏;浏览黄色网站,下载黄色图片和电影;传播腐朽、堕落的思想观念和封建迷信;有的甚至拍摄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上传到网上。

3.不负责任,中伤他人。

一些学生缺乏网上发布信息的道德法律意识,经常随意在网上发布一些小道消息或有害信息。在网上玷污他人名誉,开展人身攻击,暴露别人的隐私和造谣伤害他人,对他人造成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的侵害。偷看他人隐私.没有经过别人同意私自使用他人账号登陆收费网站,使用别人的电子邮箱、聊天工具或网名做出有损对方声誉的事情。这种给别人带来伤害的同时也严重地违反了网络道德。

4.触犯法律.后果严重。

近几年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现象越来越多。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或实施网络攻击行为,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利用网络窃取网上银行的账号、信用卡资料等,侵害公私财产;利用网络实施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活动(如发布虚假广告、开设网上商店、建立拍卖网站等):利用计算机网络制作、复制、传播、贩卖色情淫秽物品,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妨碍社会管理秩序;利用互联网散布反动言论,危害国家安全。

利用网络犯罪行为不仅危害他人的财产和生命安全、破坏网络安全和社会安定,而且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成威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导致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1.网络环境的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为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提供了舞台。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学生处在一个公开的环境,交往的对象彼此都很熟识,因此在熟人的目光、舆论的作用下,他们往往能够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法律和传统的要求。而在网络中就不同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匿名性,他们在网上要做什么事情也不需要考虑舆论的压力和传统观念的制约,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道德责任感就减弱或失去了。

2.自身道心理发展不成熟。

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是其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许多存在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学生都存在孤僻内向、情感压抑、胆小怯懦、敏感脆弱、多疑敌意等心理障碍。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塑造期,这个时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也被称为危险时期。很多学生在经过紧张的高中生活后都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形成了不良的行为。

3.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很少甚至没有对网络道德行为的规范。

学校没有或者很少对学生进行网络法律法规的教育对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缺少引导。使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以至走入歧途。

有些高校没有在网络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不能为学生获取信息、接受教育、休闲娱乐、沟通交流提供条件,不能把学生吸引到积极健康的网站上来.使得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中被动地接受各方面的信息(包括有害的信息),盲目地采取网络行为。同时,许多高校对学生的网上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听任学生在网上放纵自己的行为。此外,高校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上也存在着漏洞。使得学生有机可乘。学生逃课去上网、通宵上网,这客观上为他们网络不良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使得他们在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思想政冶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与现代意识融合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结合起来。提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

2.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校园网络文化。

学生是校园网的使用主体,也应成为网络建设的参与者。一是开展网上主题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和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可以主动为学生创造参与校园网建设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班级主页中的社团主页和个人主页的创建和管理。这样,网络活动才能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与支持。更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二是开展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合作意识。我们应利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及时获取大量、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网上自律意识,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三是加强正面引导,避免出现不负责或不健康的言论,以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四是针对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我们应建设一些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娱乐性的积极向上的绿色网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逗留在校园网上,促进校园网的不断完善,进而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使校园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阵地。

3.建立学生网络行为管理与指导机制,逐步培养网络道德行为。

一是校纪校规配合。学校要主动将学生的网络道德要求转化为必须遵守的校纪校规,强制学生遵守,加强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规行为。二是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污染”。三是家庭管教力量的配合。学生闲暇时间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上网的时间和地点也主要是在校外的家庭或网吧。为此.学校要主动联系家长,帮助家长认识网络的多面性和不良诱惑,指导家长消除家用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不良诱因.形成与学校协调一致的家庭管教力量,有力促进学生网络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论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数据大时代的进程不断的推进,互联网的身影已经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与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密不可分。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公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除此之外,我国信息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突破,并且随着智能手机和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在人们生活的普及率变得越来越高。人们购物在网上,找工作在网上,买房子在网上……人们现如今的快捷方便的生活方式是借助以互联网这个平台来实现的,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依据网络绝对的安全的基础上进行的。倘若网络的安全不能够得到保障,人们的身份证信息,银行卡信息,聊天交易信息就会泄露时,人们的人身财产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除此之外,政府机关、国家企业,军工企业现在也实行计算机信息化管理,倘若网络安全保密防护和管理工作处理的不够恰当,会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故涉密网络安全保密防护和管工作非常值得我们重视。

1.1计算机端口滥用。

计算机的光驱、usb接口、红外接口等很容易被违规的接入未检测的设备(即未能确保具有安全保密性的设备),一些人利用这些来控制两台计算机进行物理外联,会导致两台计算机中的信息通过“信息摆渡”来实现信息的共享,导致一些保密信息泄露。

1.2违规外联。

一般来讲,涉密网络是禁止与互联网进行连接的,但是就有一些工作人员没有重视到这一点,为了贪图便利,违规的与互联网进行联系。殊不知与互联网进行连接,会对内网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让病毒和木马变得有机可乘,这样会导致内部的网络信息十分容易被人攻击,会导致保密信息的泄露。

1.3系统漏洞。

系统漏洞的专业解释就是指应用软件和操作系统软件在逻辑上设计存在缺陷和漏洞,这些漏洞会成为病毒和木马的入侵点。入侵者可以通过系统漏洞从计算机中摄取安全保密信息。

1.4权限失控。

在涉密网络安全保密防护和管理的工作方面权限失控是造成网络安全保密信息泄密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的工作人员对于权限没有进行深入地了解,自然也就不会重视到这一点,这样就会导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一点来窃取保密信息。权限失控是指在涉密网络安全保密防护和管理中没有采取身份鉴别和权限控制等相关措施,一些人可以不受限制地调取所需信息,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导致涉密网络安全保密保密信息的泄露发生。

1.5人为因素。

很多工作人员对于保密工作的认知不够,不能意识到网络安全保密工作的重要性,所以很多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不具有“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他们往往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想来进行工作,这些细节往往会对入侵者提供机会,使保密信息很容易地泄露,所以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培养他们的安全保密意识十分必要。

2.1入侵检测系统防护技术。

入侵检测系统防护技术的功能就跟警报器的作用是相同的。一旦发现不法的信息传输会以警报的形式通知工作人员,这样就会使外部对涉密信息的窃取变得更加困难。不仅如此,任何可疑的传输操作都可以被轻松地检测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及时的检测出外部的入侵,还能对内部的一些错误操作进行提醒提示,及时的进行改正。除此之外,一般入侵检测系统在发现病毒和木马后,不但能够进行及时的阻止,也会一定程度的对木马和病毒进行分析处理,确保不会造成病毒和木马的二次攻击。

2.2防火墙系统防护技术。

防火墙系统防护技术对于大众来说是十分熟悉的,一些私人的计算机中也会安装防火墙系统来对自己的计算机进行保护。防火墙系统就是一层安全保护屏障,来保护计算机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或是计算机内部网络与互联网之间的安全。防火墙可以保护计算机内部的网络不受外部网络或者是互联网网络的攻击,是目前涉密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中一项最基本的,最有效的安全措施之一,除此之外,防火墙系统防护技术可实现实时监测,外部网络和互联网对内部的访问可被防火墙系统所检测,对涉密网络的访问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3漏洞扫描技术。

漏洞扫描技术也是在我们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很常见的一种防护方法,它是指通过扫描计算机本身来发现计算机中存在的一些容易被攻击的薄弱的地方,并及时进行维护和修缮。漏洞扫描技术和防火墙系统防护技术、入侵检测系统防护技术相互配合使用的,它们的使用能够大大的提高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保密性与安全性。定期的漏洞扫描将有利于计算机安全高效的进行工作,大大降低了计算机被攻击窃取保密信息的风险。

3.1健全涉密网络安全保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法律条文来进行规范,所以健全涉密网络安全保密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只有建立一个完善的涉密网络安全保密制度,方可使网络安全保密工作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对一些不法入侵窃取保密信息的人员进行严惩,可对一些不法入侵者形成警告。健全涉密网络安全保密制度,可以从法律的角度对安全保密工作进行细分和管理,明确各部分的工作,对人员的分配和确保工作的安全高效进行有很大的意义。同时要不断的完善涉密网络安全保密制度,倘若发现漏洞和不足,及时的进行补充和修正。

3.2提高工作人员保密意识和防护技能。

工作人员的保护意识不足。一些工作人员没有意识到网络安全保密工作的重要性,上文中提到的一些涉密网络安全保密的一些安全隐患往往是由于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薄弱和防护技能不足所导致的。所以要加大对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的培养和工作人员的防护技能的培训。另外,网络安全保密的工作是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的,往往需要工作人员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够更好的胜任自己的工作。还有一些工作人员的态度不端正,在工作中存在着侥幸心理,往往忽视了工作中的一些细节的十分重要的部分。

现在是大数据背景下的时代,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不能脱离计算机与互联网。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已经成为很多大型企业和相关政府机关进行管理和经营的重要手段。所以,涉密网剧安全保密防护和管理工作十分的重要。我们要不断地发现其中存在的弊端与漏洞,不断地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了解决此类问题,确保网络信息安全。

网络道德的论文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人们进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传播由单向传播变成了互动交流,大家熟知的报刊、广播、电视的方式被扩展,这样开辟了人们的交流空间,它使这个空间变得开放和自由。人类想象中的情景和听上去遥不可及向往,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变成了触手可及的事实,让人们亲身体会乐享其中。在网络这个无边际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尽情发挥、畅所欲言,人们可以在家中享受到无穷的生活乐趣,还可以获得信息和资源,丰富自己,更可以在网上进行贸易和商贸活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有这些对人们的生存都能提供无尽的财富,人们似乎活的更丰富多彩。

网络的两面性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在人们急速的进入网络时代,享受便捷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网络中的某种不良现象,它利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留言板上的不健康言论进行人身攻击、谩骂,肆无忌惮的虚假新闻,充斥网上的网络色情。横行肆虐的黑客。所有这些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网络道德问题。

网络具有超时空性,它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种立体途径,这种立体途径体现互动性、多媒体化,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面。人们都有自己的社会属性,在网络中青少年的互动渐渐淡化了这种属性,甚至去除了交往双方的这种属性。人们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人们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在一项调查报告中甚至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上网的人都缺少被监督的压力,人性中恶的一面在低约束甚至无约束的约束下得到宣泄。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的弱化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高度隐蔽性,青少年网上道德的弱化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而且这种虚拟世界的道德弱化会影响现实中的道德行为。因此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网络是虚拟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网上的信息资源其实是取之于现实,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的,网上信息资源其实是对现实信息的重组,相当于网络中的问题与现实中的问题是相联系的,是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具体体现,并不是单独的新鲜事物。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现实中和在网络生活中的道德品质和素养是相联系的,虚拟和现实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探讨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因此网络文化的存在为青少年构建了更加艰难凌乱的外在环境,需要青少年在困难面前积极应对,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网络道德水平,青少年要认清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网络文化对人类的道德生活有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双重的。首先,网络文化它改变着人类的价值体系,并且网络文化还推动着人类活动的科学化、技术化、和知识化,也就是新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基础。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工作方式、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促成了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产生;网民所需要的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正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各类道德规范的形成丰富了人类道德的内容。其次,网络文化会产生负效应,网络使工作方式改变,体现在运用和传播中,由于互相之间的隔离会使人们变得孤独寂寞,导致感情逐渐变淡;网络犯罪的出现呈现低龄化、专业化、国际化等特点,它作为一种新型犯罪在侵蚀青少年的头脑,传播不良内容、截取情报、侮辱他人、侵犯隐私以及利用信息技术盗窃金钱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第二,道德在网络文化的运用、传播和发展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道德是一种社会精神,它是依靠人们所具有的某种内在力量和外在力量而形成,比如信念、习惯和受教育情况,以及舆论这个外在的支撑,所以道德可以推动网络文化的发展。其次,道德对网络文化具有评价和指向功能,评价和指向即用道德评价人们行为的善与恶、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判断,通过评判来推动网络文化的正方向,评判的依据是阶级和社会的道德标准,并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良心加以引导,使其方向不发生偏差。再次,道德的规范和调节功能,也就是说社会整体价值取向对个体的约束,个体之间的约束,以及利用个体自身内化来积极主动地来进行调控。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动传播教育的施教者,通常在道德水准和个人素质方面都可被认为是佼佼者,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虑都具备广泛实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条件。

青少年的自制能力弱,好奇心强,辨真假能力差,容易受到误导误入歧途,如果想在网络生活的道路上平稳行进,就需要通过及时和良好的引导。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很明确,会对自己周围的人产生崇拜,可以利用教师的领导者形象言传身教,掌握德育的领导权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并且调动其积极性。网络道德教育方式以交谈为主,教师要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不仅体现在地位上的平等,还应该在生活和互联网中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形势下,青少年网络德育教育从观念到方法面临改革与创新的需求。树立新的网络道德教育观念;持之以恒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教育;解放思想,更新方法,建立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德育教育。

[1]王经涛.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01(2).

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论文

对教师来说,首先自身要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和评判。在看到网络负能量的同时,也要正确地认识到网络带来的便利,并且要认识到网络必将成为未来信息发展的重要载体,成为人们知识获取的重要渠道。因此,教师要通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及时地将这种认知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对网络有正确的认知。学生只有对网络有了正确认识,才能够进一步树立起正确的网络观念,从而自觉地遵守网络道德要求。

2.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认识。

遵守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新闻报道中学生不遵守网络道德的事件以及案例,并对其进行深度分析,让学生从这些案例中看到网络道德培养对自身行为的约束,特别是要让学生意识到因玩游戏、过度上网以及肆意传播网络谣言等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自身在网络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认识到遵守网络道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对网络道德的接受度。教师可以采取辩论会的形式,设置一些关于网络道德的话题,让学生自由辩论。辩论前,学生会根据自己的需要从网络上搜寻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论点。学生的搜寻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自我网络道德培养的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播放一些视频资料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网络道德培养的意义。

四结论。

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网络道德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的平台。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对网络道德的培养,可以使学生正确地认识网络道德,进而更好地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

参考文献:

[1]代宪华.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网络道德教育[j].考试周刊.(18).

[2]沈贵鹏.网络社会与青少年亚道德——兼谈网络道德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02).

[3]姜虹.利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促进德育教育的设计[d].保定:河北大学,.

[4]丁余.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的网络道德教育[a].4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

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论文

“师范教育”转向“教师教育”是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它意味着教师专业发展观的转变,意味着培养教师的渠道由单一封闭走向多元开放。它打破了原有的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单一模式,形成多样化的教师培养体系,使定向型教师培养模式与开放型教师培养模式并存。师德是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品德,对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随着专业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已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国家新的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的出台,要求把师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由此,教师教育的师德培养也必须由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本文试从教师教育加强培养学生专业道德的必要性入手,针对教师教育对学生专业道德培养的现状,探讨新时期培养学生专业道德的路径。

一、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专业道德是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而提出的,是对传统师德的继承和发展。所谓教师专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这一专业工作时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能体现教师专业特性、教师道德价值以及教师人格品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其具有不可替性、示范性、深远性等特征。ra它是由教师的专业师德理念、专业服务精神、专业责任、专业理想和专业自律等构成。教师职业道德转变为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教育改革应关注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培养学生专业道德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所谓“专业”,是区别于一般职业并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专门职业,其特征是从业人员需受过长期的专门训练,具备专精化的知识和技能,有自己的专业团队和明确的职业道德,工作上具有权威性及独立自主性,具有高度的自律性和自我提高的精神,因此它更多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而“职业”则是人谋生的手段。教师专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能够表现教师专业特征的品质观念和行为规范。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没有专业道德的教师将流同于一般职业雇员,很难有效地行使专业的权利和职责。从传统的强调教师职业道德到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核心要素,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专业化。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诸要素来看,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而且是衡量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持续维持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公共业务。这份正式的文件确立了教师的专业化地位。此后一系列的教师专业化运动为新时期教师教育师德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由抽象、模糊、未分化的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走向具体、明确和专业化的教师专业道德培养。

(二)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历史必然。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范围内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行为规范和职业要求,主要以行为原则和规范的形成表现出来。由于教师长期从事教学活动,有着共同的劳动方式,接受着共同的职业训练,因而有着共同的职业习惯和传统的职业心理。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为人师表,从而产生了特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就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道德素质。

随着人们对专业要求的不断提高,任何一种职业仅仅停留在职业道德水平已经远远不够了。因此,一般意义上的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变具有历史必然性。“从最初的一般性的德性要求到道德法典意义的专业道德规范教育,从重视知识、技能教育的技术性培养,逐步过渡到专业精神与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提升的兼顾,是教师专业化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

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变并非只是一种理论上的需求,而是有现实的推动,这种推动力源自传统师德已不能适应当下师德的发展。也就是说师德自身发展的需求是促进其发展的原动力。从其生成方式上看,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注重经验性的推衍,即从“万世师表”身上提炼出优秀的教师形象,并由此概括出了社会对教师行业的基本要求,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并使其最终失却对于教师、学生的可能价值。教师专业道德针对教师工作的专业特性制订相应的道德规范,反映教师行业“行为主体和主体行为的不可替代性”。因此,教师教育师德培养必须立足于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要求,改变传统师德的培养方式,真正地培养专业化所需要的人才。

(三)教师专业道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教师职业道德出现“滑坡”现象,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行为屡见报端,教师教育师德培养任重道远。《教育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特别指出:“师德是教师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师德主要考核教师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特别是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情况,并将此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合格的必备的基本要求。”这些措施的出台,体现出国家对师德建设的重视,同时也对教师教育师德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是国家从教师专业化角度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的具体要求,为教师教育专业道德的培养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二、传统教师教育对学生专业道德培养的缺失。

师德的形成不是一织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教育培养机构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也是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开端,对学生专业道德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师教育对学生的师德培养面临发展理念片面化、教师专业道德课程缺乏,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道德培养的质量。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理念的片面性。

我国教师专业化从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以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十分重视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但却没有建立与教师专业技术相对应的可以让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具有实际操作性的专业道德规范。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功利主义的价值倾向导致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指导应试的能力。教师教育者普遍相信只要教师熟练掌握有效教学的技能,就能产生优质教学,因而帮助新教师掌握有效教学技能成为教师教育的中心任务。所以,我国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只停留在技能层面,从而导致其面临着“伦理困境”。在这种技术主义至上的理念引导下,忽视了教师专业道德在促进专业化之发展中的隐形作用,学生的专业道德培养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背道而驰,最终导致教师教育师德培养长期处于浅层次、低水平的尴尬境遇。

(二)教师教育专业道德课程的`缺失。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学的载体。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可以包括三大学习领域: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教育课程、教师专业教育课程,其中每个领域由若干科目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外语、计算机等必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所占总课时比重较大,包括学科专业主干课程、学科专业方向课程和学科专业实践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主体课程是“老三门”即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教育实习。

在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专业课程的学时比重不足10%,教育理论课程的学分和教育实践课程的学分之和不足10%,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比例严重失调。关于教师专业道德的相关课程更是少之又少,有的学校甚至用思想道德教育来替代教师的专业道德教育。即使开设教师专业道德相关课程也只是靠以往经验的总结,学习的内容相对抽象、落后和陈旧,没有与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发展同步的专业道德课程。这同时也反映出多年来我国教师教育培养机构的课程制度对教师专业道德课程的价值定位。

然而,就在大陆越来越淡化对教师专业道德的学习和思考时,国外和我国的台湾地区却保留了教师职业伦理教育的良好传统,在职前教师教育广泛开设伦理课程。存在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大陆的师范院校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以学科专业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专业教育为中心的教师教育模式。在这一非专业性的教师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指导下,师范院校以及相关的教育研究极其缺乏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开发与探讨,使得教师教育专业道德课程处于被轻视和边缘化的状态。

(三)教师教育专业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道德教育具有的实践性是与知识教育的本质区别,关注教育实践是重塑师德教育的必然选择。”多年来,传统的师德教育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其主要教学方法是对学生职业道德规范及相关的师德知识进行灌输教育,缺乏其它的教学渠道和形式,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十分明显。在师德教育中,教师教育者往往通过言语说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师德教育,或利用古今中外典型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对学生进行道德熏啕,这些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师德知识,形成一定的师德观念。但是,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师德行为,还必须借助大量的道德实践活动才能实现。道德是由知、情、行、意四部分组成,师德观念必须内化到学生的心理并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出来才是专业道德培养的最终目的。知行断裂的师德培养模式割裂了学生与教师专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觉得师德远离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在虚构的师德情境中学习师德,从而丧失了师德培养的本质。

最终导致他们进入教师岗位后,对自身道德责任处于“无认知”或“不自觉”的状态,对工作中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与矛盾缺乏深入了解,在处理教师专业生活的各类问题时暴露出专业道德素养缺乏的问题。

(四)缺乏完善的学生专业道德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专业道德评价是学生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学生专业道德的培养起着指挥棒和调解器的作用。科学合理的专业道德评价能以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的专业道德行为,促进学生专业道德修养的提高;反之,则会以错误的方向误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不利学生专业道德的发展。

目前,我国对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核有严格而又详细的评价标准而对教师专业道德的考核松散且模糊,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教师教育专业道德评价体系。很多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并没重视学生专业道德评价这一环节,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在学科专业方面。学校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其所在学科专业的成绩占居了重要比例。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评价主要内容是师德知识,师德行为考核地较少;没有具体专业道德评价标准,主观性较强;评价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大多学校采用他人评价或教师评价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对学生进行师德评价的方法一般是在期末采用终结性的定性评价,或进行简单的定量评价。如果学生没有犯重大的错误,评价结果也基本相同。虽然我国的《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案例》等教育法规已把师德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的必备条件和重要考查内容,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职前的教师资格认定比较注重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考评,对学生的品行、人格、责任心等都有所忽视。这就难免会造成师德评价走过场、做表面文章的形式主义作风,丧失评价的真正意义。

传统的教师教育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已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培养教师专业道德需要用正确的发展理念做指导,通过系统的专业道德课程和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完善的评价体系使学生逐步确立教师专业道德准则,并逐渐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内心的准则,在未来教师专业生活中通过专业道德行为来践行。

(一)教师教育应当确立培养学生教师专业道德的核心地位。

教师专业发展包含教师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其中,教师专业道德是灵魂,是教师无怨无悔地从事于教师职业的根本,它对教师的职业起着定向和动力作用;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其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它更多的是一种外在的技术性的素质要求。因此,教师教育改革应当首先关注学生专业道德的养成,确立培养学生良好的教师专业道德在教师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学生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要依靠教师,而教师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要依靠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肩负着未来教师师德培养水平的重任。因此,教师教育专业道德培养不能只作为德育课的附加成分,需要开辟自己的领地,在教师教育的目标体系上树立自己的核心地位。教师教育必须成为强化其专业道德、知识、能力与态度协同发展的教育。不仅要在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上体现实践性特征,还要在专业道德教育方面加强实践性。通过提高学生的专业道德来引领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把学生专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全过程,把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潜移默化地内化成学生个人的道德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合理设置教师专业道德相关的课程。

提高学生专业道德的有效性,离不开完备的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尤其是教师教育专业道德相关的课程内容。

课程开发设计方面,国家要重视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优质的教师教育专业道德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设计相关的专业道德教育课程。专业道德教育等课程的开发,要适时增加现阶段国家对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最新要求和规范,以增加内容的时效性。此外,还应注重专业道德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满足普遍意义上的学生群体专业要求之外,各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与学生专业特殊性相匹配的专业道德课程。

课程设置方面,学生专业道德课程设置应以提高其专业道德自主性和自律性为目的。首先,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应适当增加学生教育专业课程和以教师专业道德为核心的教师专业道德课程及法律基础课程,加强对学生的专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同时把握好它们与学科专业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之间的平衡。其次,把学生专业道德教育渗到专业课教育中,充分发挥专业思想的渗透作用,引导学生在入职前形成良好的专业情感和职业规范。专业教育与师德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熟悉和认同教师职业,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应坚持学生的专业特殊性。专业道德是教育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教师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是意志化和规范化了的规律,它意味着如果要规范学生的专业行为,专业道德就必须反映客观规律和教育实际。因此,学生的专业道德课程内容应以强化专业意识与提升专业精神为主。内容选择要贴近中小学教育的实际,突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力图突破传统师德教育内容的空泛化、形式化。

(三)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专业道德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道德信念是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需要道德习惯和道德意识的高度一致。在这里,信念不是指学生知道些什么,而是指他们怎样把知识变为行动,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途径就是实践。15]可见,要想使学生树立专业道德信念,培养学生的专业道德习惯和专业道德意识,就必须把学生的专业道德培养由课本走向实践。这意味着教师教育在学生专业道德培养的教学方法上,应改变传统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应超越传统教师教育师德培养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认识轻练习的状况,加强学生专业道德的实践,将问题教学和情景教学方式融入学生专业道德教学设计和实施中,采用丰富案例教学、交流讨论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形成双向互动的课堂氛围。

实践是检验学生专业道德培养的试金石,也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重要途径。学生用所学的专业道德理论来指导实践,反之,师德实践也会加深学生对专业道德理论知识的理解。师范生的“顶岗支教”、“顶岗实习”等都是很好的体验教师专业生活的方式。在支教、实习中学生才会发现自身的专业道德问题,受实践活动的感染、熏啕,激发他们的专业情感,逐渐形成了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这些情感体现了他们对待教师专业规范和专业理想的态度,使他们自觉地把教师工作所涵盖的目标、目的、愿望、计划与教师专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相联系,从而解决学生专业道德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

学生专业道德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保证其良好的效果,应积极鼓励学生接受教师专业道德的学习,通过对学生学习教师专业道德效果的监督与考评来逐步地提高学生的专业道德修养。建立健全的学生专业道德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评价标准方面,专业道德评价标准是衡量、判断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道德行为善恶的准绳和标尺。在确立专业道德评价标准时要与学生专业发展相结合,力求能根据学生专业发展的阶段制定出与之相符的评价细则。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个学生都有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教师教育者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专业道德评价问题,在考察和评价学生道德行为时,不能用静止和一成不变的观点来评价学生的专业道德,要根据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用变化、发展的理念来进行评价。

评价方式和内容方面,实现多元化专业道德评价方式,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专业地位。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师专业道德评价的标准化、客观化和全面化。在评价内容上,除了对学生师德知识进行考核之外,还应该对其师德行为进行严格的考核。在进行教师资格认定时,应将教师职业道德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评价结果方面,建立健全师德激励、考评制度。学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提高专业道德相关课程的学分比重,把专业道德的学习同学生整体素质的考核和评价结合起来、与学生评优和奖学金结合起来等来鼓励学生在专业道德方面的学习。学生专业道德评价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道德修养,发现学生在专业道德方面的不足,从而改进不足。要想使学生专业道德考核真正发挥作用,其中非常关键的一条是要有健全的考核结果评价与反馈机制,它是学生专业道德评价的重要环节。对于评价的结果应及时地向学生反馈考核,帮助他们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为他们提供下一步改进的措施。

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论文

当前,网络使用人群的低龄化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特别是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大量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网络使用者的行列中来。因此,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网络道德培养的内容,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规范自身的网络使用行为,使学生能够做到健康、文明地使用网络,不会因为网络虚拟世界的特性而摒弃道德的约束。

2.加强学生道德意识,提高学生自身免疫力。

网络是一个虚拟社会,在这个虚拟社会中,必然有一些不健康的信息,诸如网络暴力、网络色情等内容存在。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网络道德培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身免疫力,使他们在面对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和网络内容时,能够在保证自身不受侵害的同时,拿起法律的武器,对不文明行为和内容进行抵制。

3.用道德的力量帮助学生远离网络“负能量”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融入对网络道德的培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并使他们利用道德的价值和力量,分清网络中的正确和错误。因此,教师要利用网络道德的学习和培养,在学生周围树立起一道安全的屏障,让学生自觉地远离网络中的负能量,成为网络中正能量的传播者。

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论文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动下,电子商务取得较大的发展,但是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却又直接威胁电子商务的发展。所以,对于电子商务而言,运用好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是重点。笔者在介绍电子商务网络安全隐患的基础上,分析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再配合保证电子商务隐私安全的措施,希望可以满足电子商务运行环境安全的要求。

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电子商务本身存在诸多优点,但是网络技术一旦欠缺安全性,就会直接威胁电子商务。想要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支持不可少,而想要获取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不但需要排除网络本身的安全隐患,同时还需要解决计算机网络应用之中电子商务面临的安全问题。

第一,信息窃取。利用网关或者路由器,就可以将传达的信息截获,这样就会直接造成信息和密码泄露。亦或是在分析之后,找到规律和格式,截获网络传输信息内容。出现信息窃取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安全度达不到要求,或者是加密太简单造成的[1]。第二,信息更改。在网关上以及路由器上都可以更改信息。在进行网上转账时,通过更改账号,就可以窃取金钱。或者是在修改信息之后,将所得到的信息直接发送给目的地。第三,假冒。当掌握用户基本信息之后,通过更改信息冒充用户,并且发布虚假的信息,或者是主动获取信息。第四,恶意破坏。攻击者主要是利用接入网络修改网络信息,这样就能够掌握相关的信息,并且还会顺利获得网络的有关内容,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为了达到安全要求,在进行电子商务交易时需要利用多种网络安全协议与技术,提供不同程度的安全保障。

2.1智能化防火墙技术。

智能防火墙指的是正确判断带有病毒的程序,然后利用决策、记忆以及统计的方式来进行数据的识别处理,智能防火墙一般都不会询问用户,只有当网络访问不确定时,才会将信息传递给用户,然后邀请用户来一起进行防范。智能防火墙可以解决病毒传播、普通拒绝服务器攻击以及高级应用入侵等方面的问题。但是相比传统防火墙,并非每一个进入访问的程序都需要询问用户,这样就避免频繁的防火墙报警询问的出现,让用户难以自行判断,导致误判或者是直接造成危害。

2.2数据加密技术。

智能防火墙本身属于被动的防御,但是相比传统的防火墙,其本身的优势非常明显,不过依旧存在诸多问题。针对电子商务之中存在的不确定和不安全的因素,难以针对性地排除。那么,要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就可以通过数据加密处理的方式,弥补其存在的不足之处。目前,数据加密包含了对称和非对称两个方面,很多机构通过公开密钥体系技术的使用构建出完整的签名体系以及加密体系,这样就可以很好解决电子商务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通过公开密钥体系的构建,当甲方生成之后,就可以将其中一把秘钥给予贸易方,等待获取之后,乙方做好机密信息的加密处理,之后再返回给甲方,甲方利用另一个专用的密钥来进行解密处理,确保机密的信息能够在安全的状态下进行交换[2]。

2/3数字签名技术。

数字签名就是通过在数据单元上附加数据,或对数据单元进行秘密变换,从而使接收者可以确认数据来源和完整性。这种数据或变换允许数据单元的接收者用以确认数据单元的来源和数据单元的完整性并保护数据,防止被人进行伪造。签名主要是通过电子的形式来呈现,并且签名的信息也可以在通信网络之中进行传输。数字签名技术,主要是直接将摘要信息的发送人员的私钥做好针对性的加密处理,完成之后,再发送给接收人员。利用公钥,接收者才能够进行解密处理,之后使用havh函数,就会形成一个摘要信息,然后与解密的摘要信息进行对比。如果相同,就证明信息是完整的,并且在传输的过程中没有进行任何的修改处理,否则就表明信息被修改。因此,数字签名可以满足信息传输的完整性需求,避免交易之中出现抵赖的问题。目前,在电子商务之中,这一种技术得到很好的使用。

2.4非法入侵检测技术。

在保护网络安全的过程中,防火墙技术可以阻止外部入侵,不过难以防范内部人员的攻击,无法提供入侵检测的能力。非法入侵检测就可以补充防火墙技术。非法入侵检测技术就是满足计算机系统安全的需求,从而设计与配置的一种能够发现异常现象以及未授权行为的一种技术,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以及计算机系统之中若干个关键点收集信息合理的分析与了解,从而发现网络或者是系统之中是否存在违反安全策略和被攻击的现象。在网络安全防护之中,入侵检测技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前提下,就可以进行监测,防止外部攻击、内部攻击以及错误操作,从而提升整体的网络安全性。

2。5病毒防范技术。

电子商务会受到病毒攻击的危害,利用病毒防范技术,就可以有效避免病毒威胁。防范计算机病毒,主要通过防范体系和制度的建立,针对入侵的病毒做好针对性的防范处理,这样就能够使计算机病毒传播以及破坏得到有效控制。计算机病毒主要是通过读写文件感染,利用驻留内存、截取中断向量等方式进行传染和破坏。预防计算机病毒,就要及时更新病毒库,确保系统得到良好的保护,并且定期查杀病毒,也可以有效避免病毒传染,保证正常的使用。

第一,强化网络安全方面的管理。这需要领导机构相互协调,制定保障条例,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隐私泄漏的问题。第三,努力培养专业人才,保证电子商务网络安全。按照国际化的标准来培养人员,另外,通过先进的防御手段和技术就能够有效保证电子商务网络安全。第三,做好网络安全方面的执法与立法工作。注重立法进程,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完善保障体系。另外,积极汲取经验,修改现有的法律体系。第四,强化隐私安全设施建设。建立公开密钥基础设施,健全应急处理基础设备。另外,建立检测评估标准,就能够为保证网络隐私安全奠定基础条件[3]。

总而言之,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促进网络安全技术发展对于电子商务健康安全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应用科学合理的网络安全技术,从而推动电子商务更好更快地发展下去。

[1]唐承辉.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探究[j].信息通信,2013(3):79.

[3]高杨.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j].福建质量管理,2016(3):100.

网络道德的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其网络意识和行为对整个网络社会的道德现状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得大量信息和愉悦身心的同时也陷入了形形色色的网络陷阱之中,出现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本文旨在阐述大学生网络失范现象,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而探索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正确引导。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近40%,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大学生网络行为和意识将影响整个网络的发展。

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其运用网络的行为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受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网络教育研究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然而,诸如网络语言不文明行为、网络欺骗盗窃行为、网络诽谤行为、传播计算机病毒与网络黑客、网络色情等行为的凸显,说明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陷阱常常做出错误判断,从而引发各种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出现。

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

网络交往中大学生可以完全隐去自己真实的身份,以一个或者多个的虚拟身份从事网上活动。

一旦自己不满意,可以随时终止自己某种身份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同时,网络还允许匿名发表个人意见而忽视了发表言论的道德化与合法化,虚拟的世界解除了现实社会对人的身份、角色的束缚,网民可以随心所欲的享受自己的“精神乐园”,并一次性缓解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压抑的情绪,从而获得内心的发泄和平衡。

基于这样的原因,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不顾道德和诚信的约束,在网络交往上产生不负责任的懈怠思想。

至今,不少人尚未将网络上的非诚信行为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由此引发的网络诚信危机,以及在网络活动中的精力消耗,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与周围同学关系的淡薄与疏远。

同时,网络的不良诱导使得网络犯罪率上升。

网络不单单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使大学生难免其害。

网络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网络犯罪”这个名词。

如网络游戏的内容多是带搏杀、武斗、色情等情节,使得一些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深受其害,甚至纷纷效仿。

不良信息的诱惑,使得大学生难以分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由于网络不良诱导而发生的大学生犯罪事件。

同时,由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无经济能力支付游戏费用,但又抵挡不住游戏的诱惑,从而产生违法犯罪的念头,为达目的铤而走险。

首先,大学生自身价值观不稳定,网络道德认识不高从而导致信念不坚定。

大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意志力薄弱,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各种干扰就会改变甚至扭曲其正确的价值观,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防线很容易崩溃,心中的道德良知很容易泯灭。

其次,由于利益的驱动,网络法规的不完善,网络上充斥着追逐私利和享乐的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和不良信息。

网络的日益普及使得人类社会出现了新的生存空间——电子空间。

电子空间由于互联网所采用的特殊离散结构,没有中心,没有国界,不受任何组织机构的控制,更没有健全的法规制约,加上利益的驱动,电子空间就脱离了网络法规的限制和约束,各种软件开发商开发出虽利润空间大但包含暴力色情等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游戏、软件,从而腐蚀大学生身心,引发一系列不良社会问题。

再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

网络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现行的网络道德教育却将道德从活生生的网络世界中抽离出来,变成了僵硬的教条,让大学生背诵、记忆,将网络道德变成了没有情感与意志的抽象物,使得大学生很难从中找到与自身发展的切合点,无法把道德内化成自身的理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造成绝大多数大学生明知网络文明公约,却在网络上进行各种不道德行为,获得自我满足。

除此之外,生硬的“灌输教育”和“全程讲授”的教育方法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我需要,学生没有机会对所接受的道德观念教育进行批评性思考,没有将各种观点进行比较,而是被动的接受,思想灌输并没有真正成为塑造大学生性格的手段,反而降低了学校教育引导的效率和成果。

目前,学校、社会、国家都还没有一套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机制。

因此建立有针对性的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迫在眉睫。

第一、要客观认识网络,保持积极心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之所以能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受到欢迎与应用,是因为它自身很多优点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适应了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越来越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三方结合,对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明确大学生网络道德目标,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他们的著作从伦理学的角度审视信息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问题,介绍计算机网络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探讨适应我国网络人群特点和网络文明发展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为进一步具体研究我国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要强化思想道德课程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道德自律精神。

大学教育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始终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大学要充分认识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依托《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积极引导,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教育,积极响应《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切实实施其中提出的“五要”、“五不要”方略,矫正大学生盲目使用网络的行为。

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端正上网的心态和目的,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

第三、要创新网络道德教育手段,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网络强大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及时性,使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也相应丰富、及时而全面。

因此,针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手段不能仅仅拘泥于书本理论教条,而是应开拓新颖的教育引导方法,开辟新的教育阵地,充分运用网络自身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正确引导,使教育内容从通俗化向科技化转变。

针对大学生不同类型的网络道德危机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重点教育和引导。

同时,道德的监督需要舆论的有力支持,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道德缺乏舆论监督,因此舆论应该发挥其特点,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及时监督。

总之,网络一方面使大学生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只要我们积极面对,汲取网络文化的精华,清晰认识问题症结,就一定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强大优势,推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建立良好的网络伦理规范,将网络技术与道德伦理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充分的认识和发展自我,成为新时代真正的主人,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1、许剑颖论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理论问题及对策[j]情报杂志,2004(4)。

2、王秀荣建构网络伦理规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j]中国成人教育,2006(4)。

3、王文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5(7)。

4、张彦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探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4)。

网络伦理学初探论文

网络交际话语是青少年在网络交际中所使用的网络语言,它既是一种语言文化现象,也是一种伦理道德现象。透过青少年网络交际话语的特质可以捕捉到蕴涵在其背后的张扬自由个性、讲求功利实用、突出自我主宰、崇尚快乐本位的伦理内涵,而且伴随出现了暴力化、粗鄙化、庸俗化为表征的语言异化现象。在话语交际中,话语信息、话语方式及话语主体之间的关系都会被顺其自然地打上交际双方伦理关系的烙印,也都应受到相应的言语道德规范的制约。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一直十分推崇“立言先立德”、“言德统一”的话语道德规范,主张言语行为要合乎礼、仁、忠、信的原则。尽管这些原则发展到今天,其具体内涵已有所改变,但它们仍然是人们恪守或倡导的言语道德信条。在现实社会中,言辞有礼、言行一致、言而有信的人总是受到人们的赞赏;反之,言而无“礼”、言而不“仁”、言而无“信”或言而无“忠”的人则处处遭人唾弃。现实社会中如此,网络虚拟社会中亦是如此,我们必须虚心借鉴儒家传统慎独伦理思想,认真梳理网络交际话语伦理规则,不断强化青少年网络话语道德教育,使他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网络话语交际活动中何为道德行为,何为不道德行为,从而增强道德意识,担当道德责任,履行道德义务,发展健康网络,构建和谐的网络人际关系。

(一)从网络交际话语的内容上看要注重文明健康。从话语学上说,网络社会中由网络交流而派生出的网络交际话语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它不仅是现实话语范围的延伸,而且是现实话语功能的拓展。但从伦理学角度来看,话语包括网络交际话语更是思想境界和道德素质的直接体现,话语的粗俗化和庸俗化,说到底是一个人的精神、心灵粗俗的表现,是价值观粗俗化在话语上的具体反映。话语文明健康作为青少年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不仅要求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做到话语文明,而且在网络人际交往中也要话语文明。

在我国13700万上网用户中,35岁以下网民人数占总数的82。5%,其中青少年是绝大多数,是网络交际话语的主体,然而有些青少年在网络文学、聊天室以及bbs论坛中毫不吝啬地贩卖情色信息,毫无节制地渲染暴力色彩,内容粗俗,格调低下,思想落后,意志颓废,必然会阻碍青少年道德建设步伐,给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以及网络交际话语环境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影响网络文化良性发展,最终也必然伤害网络和网民的公共利益。不仅如此,在现实生活中,网络交际话语的负面作用也可能直接影响到现实人际交往的关系,给现实人际交往带来心理障碍。中国自古以来就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也就是说不符合伦理道德和文明礼仪的话语和行为在现实交际中不能出现。网络其实是现实社会的延续,青少年在进行网络交际话语交流时,其交流内容应当是积极向上、高雅健康、文明礼貌的,“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流方向,符合社会的正当共同利益,要有助于至少是不阻滞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不应当包含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的内容或这些内容的影射与暗示”,遵守《网络文明道德公约》,共同构建绿色网络空间,形成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

(二)从网络交际话语主体上看要尊重话权平等。平等是伦理学上的一个重要范畴,是人际和谐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而在话语交流中也必须坚持平等原则。《世界人权宣言》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人享有话语平等权利,这个重要伦理原则可以延伸至网络交际领域。网络交往有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交往主体的平等性。“不论对方是什么身份、地位、信仰、种族、性别,各种话题只要进入网络,就可以一同聊天,平等地去感知社会、了解社会。”

从理论上说,每一个交往主体在人格和价值上都是平等的,它不受主体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程度、职业分工、地域差异、性别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知识丰富、思维敏捷、挑战传统的当代青少年自然也不应该忽视和轻视网络主体的天然平等性。当然这种主体人格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平等需要通过网络交际话语表现出来。“网上交流的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交流中表现出语话特权,或盛气凌人或居高临下,不能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思表示。”这就要求青少年在网上交流(论坛、聊天室)时要谨慎发言,换位思考,要学会宽容,拒绝话语霸权。从宏观上来说,话语霸权表现为语种方面的不平等和特权,从微观上说就是话语主体在交往过程中把自己单方面的意见和思想强迫对方接受,这对对方来说是一种十分不公和无礼的行为。因此,从交互主体关系对等的伦理角度看,对方的意见和思想也必须得到同等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达成诚实互信的网络交际。

(三)从网络交际话语动机上看要立足诚意正心。诚意正心作为一种道德诉求,也就是所谓真诚。话语学家陈汝东先生认为,言语真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言语行为所反映的言语主体的动机和情感真实,不虚伪,即说写者的言语表达应与其实际心理一致;二是言语及时,即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出于善良的动机,及时为交际对象提供必要的信息。真诚不是老实本分甚至懦弱无能的表现,它是人的一种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在慎独看来,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真诚”,真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不苟》)“诚其意者,自修之首也。”(《大学章句》)“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通书诚下》)。人们只有真诚地恪守一定社会的人伦道德,忠诚老实,言行一致,鄙弃虚伪,实事求是,才能真诚地按道德规范办事,进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

针对网络交往中虚言谎话连篇、小道消息蔓延的不良现象,要求青少年充分发挥“真诚”的道德内在机制的作用,因为真诚是建立和维护正常的网络交际话语交际秩序的必要条件,是保持网络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它关涉到正义、公平、善恶、义利等多个道德范畴。慎独的“真诚”要求就是使青少年做到“以真诚的态度进行交流,为所要表达的信息提供正确合理的话语形式,动机与情感真实,不虚伪,不传播未经考证的虚假信息,不欺诈他人,不能有意或无意使交际对象产生误解。同时又不自欺,不说违心话,不打妄语,这样在构建自己与他人和谐网络人际的同时也使自己产生良好的内在道德感受,获得道德美感”。

(四)从网络交际话语角色上看端正自我身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人的行为与身份具有一致性,话语表达要符合特有的身份和角色。由于互联网络的到来,使人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中穿梭游走,而真实性和虚拟性的不同特点造就了人在其中的不同表现。在现实社会中,人生就是一出戏,人的最重要属性就是社会属性,离开社会人便不能自存。在现实的物理世界中每一个人都有相应的社会角色,现实人际交往的话语与本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之间保持一种协调关系。然而,网络是个虚拟世界,“网上人们所扮演的各种角色只能被视为一种虚拟的智能符号,人们所看到的和听到的形象、图像、文字和声音变成了数字的终端显现,这样人们只能在虚幻中与对方进行交流”。也就是说,网上角色的模糊化使得青少年和其他人群一样出现话语结构、话语风格、话语意趣与自己所担当的社会角色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的现象,如话语低龄化、性别错乱化、职业模糊化等。话语符号中那些代表社会角色的词语,实际上是伦理角色的符号形态。反过来说,人际之间的伦理关系也体现在言语行为方面。青少年这个群体和其他人群一样,其本质属性是社会性,承担社会责任是他们的道德义务,遵守话语道德规范是他们的伦理诉求。无论是在网上还是网下,他们都不应忘记自己的真实身份,时刻把握自己的社会属性,在网络交际话语交流中尽量还原本我色彩,用适合自己性别和性格的话语说话,说符合自身身份和特点的话,摆正话语和角色的位置,不越位、不错位、不退位,做到话语方式与角色主体基本相符或完全相符。

(五)从网络交际话语的把握上看要倡导相对自由。从伦理学角度看,自由是与规约相对应的范畴,是一种崇高的伦理境界,是人的精神的高度解放,是人的道德行为的游刃有余。表面上看是完全摆脱了羁绊和约束的放纵和舒畅,但自由决不是以忽视或藐视规定为前提的绝对自由,不是人们理解的那种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这是在包括网络在内的任何领域都必须坚信的基本立场。然而,由于网络具有自由特质,根植于网络的网络交际话语也有自由的鲜明特点,以致许多人认为在网上人是绝对自由的,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想怎么说就可以怎么说,几乎忘记了“自由永远与规范相伴,权利永远与义务相随,从来不会有绝对的.自由存在”的道理,网络世界也不例外。没有约束的自由带来的是放纵,放纵的利器不仅会伤害网络行为主体自身,还会危及到网络的自由精神。试想如果大家都以自由为幌子互相欺骗、肆意破坏,结果是人人想得到自由,人人要享受权利,但是谁也得不到自由,而且最终会危及到网络空间的存在价值。所以网络世界也需要必要的规范来保障自由。因此,要求青少年在网络评论时要基于事实依据,进行理性分析,从而客观、公正地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并为自己的言行承担相应的责任。也就是说,要以慎独为伦理导向,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要说,只有大家共同遵守适度自由原则,才能享受到人类高度自由的文明成果。

(六)从网络交际话语的创造上看要继承已有规范。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积极鼓励创造,认为创造是人类可贵的精神品质和力量源泉,惟有创造才有发展。但创造不是凭空捏造而是在继承之上的创造——在网络话语方面也是如此。语言创新是语言生命力的表现,没有创新就没有语言的发展,任何语言都应当从其他好的语言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网络语言为汉语的更新和补充提供了大量的资源,拓展了汉语词汇学和语法学的视野,那些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有积极意义的新元素应该被现代汉语所包容并汲取养分。因此,对于网络语言,我们应该尊重其发展的。从中观角度看,网络交际话语的问题其实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网络交际话语主体的伦理道德问题;二是网络交际话语本身的不规范问题,而前者直接影响后者。话语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使用话语是为了进行交际,而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交际主体使用的话语必须遵循一定的话语规范。网络交际话语和现实交际话语有不同之处,如网络交际话语主要以文字和符号的方式表现出来,是虚拟和超越的,现实交际话语主要是以声音和体态表现出来,是现实和直接的,但两者也有相同之处,不管那类话语,都要经过大脑的思维,都是在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话语习惯基础上的创造,都是人的道德意识和心理倾向的表现。尽管这样,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网络交际话语是话语的重新部落化,网络交际话语似乎有意颠覆现代话语的各种规则。

浅析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

摘要:

网络这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方便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发生了许多道德失范行为,尤其是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的消极影响远大于积极影响,对社会文明及青少年心灵健康有负面作用。本文通过对当代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现状及原因的深入剖析,提出了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浅析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

摘要:有关调查表明,在我国网民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就有1650万。这些人中的14.8%,他们不仅爱上网而且在没有监护人的陪同下恣意于网络世界,陷于血腥,暴力,色情的泥潭中,导致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网络有8种特征:有限的感知经验;灵活而匿名的个人身份;平等的地位;超越空间界限;时间延伸和浓缩;永久的纪录;易于建立大量的人际关系;变化的梦幻般的体验。正是这些特征让一些上网者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他们不能摆脱上网的冲动,过度使用网络,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了精神和身体的痛苦,妨碍了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网络成瘾;种类;原因;不良影响;治疗。

一、网络成瘾的定义及表现。

网络成瘾症也称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当剥夺上网行为之后会出现焦躁和情绪行为。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有心理依赖感,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下网后感觉不快;在个人现实生活中花很少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和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倾向于否定过度上网给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的损害。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在生活中多是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希望得到重视,但又十分孤独。同时,对朋友和家庭冷淡,亲社会行为少,心境抑郁,缺乏现实的成就动机,欲寻求网络的认可,害怕被拒绝,自我封闭。通过对这些青少年做相应的心理评估后发现,他们的自主需要很高,成就需要和表现欲望较高,而变异需要、内省需要很低,顺从需要极低。在现实生活中常以“退避”“自责”和“幻想”等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应付困难和挫折。

二、网络成瘾的分类。

网络成瘾表现形式有多种,包括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交际成瘾、色情成瘾、强迫信息收集成瘾、网络技术成瘾等5类:(一)网络游戏成瘾。患者长时间地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钱财在游戏中,并从中得到快感。(二)网络交际成瘾。网络交际成瘾者就是利用各种聊天软件及网站的聊天室进行人际交流,达到了成瘾的程度,把网友关系看得比现实中的亲友家庭重要。(三)网络色情成瘾。在网络中,各种与性和色情有关的站点比比皆是,各种淫秽文字、声音、图像信息泛滥,可以毫无障碍地在网络中传播,只要稍不留心,就可能误入其中而不能自拔。(四)强迫信息收集成瘾。成瘾者经常强迫性地从网上收集无用的、无关紧要的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并伴随又强迫性冲动倾向和下降的工作效率。(五)网络技术成瘾。患者强迫性的沉溺于电脑编程或游戏程序中,不能自拔,甚至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大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属于前三种,他们在网络中建立广泛的社会人际关系,甚至是恋爱关系,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迷恋网络游戏,沉浸在虚幻的游戏世界之中不能自拔,把自己想成了游戏中的`一个人物而不是现实中的人。

三、网络成瘾的原因。

(一)求知欲望强烈,追求时尚。

(二)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在网络中他们体验到了自由的感觉,有“我的地盘我作主”的感觉,在这里他们坐回了自己。

(三)青春期性心理尚不成熟。因为性是个禁忌的话题,他们缺乏科学性教育的引导,不能从有效途径接受科学的性知识和心理调节的方法,因而容易在网络中寻求感官刺激,满足性心理生理的需求,因而频频光顾黄色网站。

(四)青少年还未学会正确地应对现实中的困难挫折。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往往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或挫折,借助上网摆脱烦恼,沉迷于网络。家庭关系糟糕的孩子是最易网络成瘾的,因为他们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在网上可以寻求到温暖,因此躲在了网络里。

(五)满足内心的多种需要。青少年处在一个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有强烈的与人交往的愿望。而在网络世界中,如qq,等聊天工具及各种聊天室,能够很轻易的满足他们这一愿望。

四、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一)躯体方面。长时间的沉迷于网络可导致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生物钟紊乱、睡眠节奏紊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体重减轻、进食过多而活动过少导致肥胖、体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停止上网则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

(二)心理方面。患者一旦停止上网便会产生上网的强烈渴望,难以控制对上网的需要或冲动,这种冲动使其不能从事别的活动,工作、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感到记忆力减退;由于长期的视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活动迟钝;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对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兴趣减少,与现实疏远,为人冷漠,缺乏时间感;因不能面对现实,常常处于上网与不敢面对现实的心理冲突之中,情绪低落、悲观、消极。

(三)行为方面。患者表现为频繁寻求上网活动的行为。为了能上网,不惜用掉自己的学费、生活费,借款,欺骗父母,甚至丧失人格和自尊,严重者偷窃、抢劫。网络成瘾青少年学生最为直接的危害是耽误了正常的学习,尤其是网络游戏,导致他们不能集中精力听课,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下滑,甚至逃课、辍学。

五、如何治疗网络成瘾。

一是生理脱瘾,应用戒除网瘾药物,使当事人在睡眠休息过程中恢复机体的平衡系统,通过对内源性“神经递质”功能的调控,以达到大脑内的“奖赏系统”恢复平衡状态,不再沉迷于网络,实现生理脱瘾。二是心理脱瘾,需要心理咨询师、家长、网络成瘾青少年共同配合,可以采用时间管理技术,打乱个体惯常的网络使用时间表,让其适应一种新的时间模式,从而逐步削减上网时间,这类似于社会工作方法中的个案工作方法。实施行为契约法:让成瘾者与家人或朋友共同制定行为契约,接受监督。父母要减少对成瘾者的责备,多与孩子沟通与交流,培养新的兴趣与爱好,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心理上彻底脱瘾。第三,采用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法,在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中举办励志成长训练营,这主要采用行为疗法,在活动中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自我意志力和沟通能力,从而让他们树立一个自信、积极的健康心态,逐渐摆脱网络对他们的不良影响。我国现在有很多类似的机构,不过大多采用军事化管理,如果适当加入社会工作方法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张宏如,网络成瘾大学生动机与人格特征健康心理学.

[2]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殷建中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4]郭莲容等,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及其干预策略教育科学.

[5]王易,沉迷网络游戏是种“病”发明与创新2006.

网络道德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网络已普及千家万户,但是网络真的很健康吗?记得我曾经看过一本书,书上讲述了现在中学生上网的状况:一些初中生因为上网而荒废了学业,他们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在网络上的各种留言更是满嘴脏话,学了一些计算机知识就到处搞破坏……这一切都是网络惹得祸。所以网络道德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网上可以尽情流览、查找资料,也可以结识好朋友,亦可以向自己的朋友发电子邮件,网络也是个自由的空间,就是有一些没有道德的人,他们盗取他人的qq号码、炸掉他人的邮箱、用污秽的语言辱骂他人……这些都是那些没有素质的人因为不遵守网络道德、利用网络的虚拟性而做出的不法行为!网络的健康面临着危机!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该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网络是多姿多采的。在网上,你可以知道当天的新闻,你可以在网上购物,你可以加入论坛……在这半个月的学习中,我了解了许多以前我所不知道的东西。

在暑假期间,郑州教育局举办了“快乐度暑假网络健康游”活动,它既丰富了我们青少年的暑期生活,也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使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许多关于网络、银行、储蓄卡的信息。

为了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郑州市教育局更是下令学校周围200米以内不许网吧经营,这使许多青少年免入歧途。

网络的健康关系着青少年的健康,但是在教育网上,我就可以不用担心这些,可以放心的发言、聊天、购物。

网络道德是每个人都应遵守的社会公德,也是我们必须遵守的。我个人认为加强网络道德需先加强网民的道德素质,对上网的网民实行网上教育,并出台一些规定来约束他们,也可以建立一个关于这方面的网站,告诉他们上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希望我的建议能被采用。

新世纪的我们,应该作一个有道德的青少年,在网上更应该尊重他人,做到口无脏字,行为端正,礼貌大方,为他人做到典范,网络道德需要我们每一个公民来遵守!

网络道德

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在中国的迅速发展,使中国人的社会存在方式大大地扩展与延伸,使中国开始步入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是一种新型媒体,它具有的互动多媒体的效果对未成年人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必然也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岁的特殊群体。一般而言,他们的知识和阅历还不足以明辨是非,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还没有成熟,还不足以抵制不良社会风气、习惯、观念和事物的影响。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习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混杂在一起,使网络成为信息的花筒。

互联网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互联网最大的用处就是它能给我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料,传递信息。

互联网上有很多不良信息、毒害我们的心灵,存在大量淫秽文章、图片、电影和动画。即便一些正规网站,为了提高访问率也发布一些裸露的写真集,用挑逗的字眼和图片吸引网民访问。这些低级趣味的信息一旦被未成年人访问,就会很快侵入原本美好的心灵。许多孩子的堕落就是从偶尔看一次黄色录像,偶尔浏览一下黄色网站开始的。一旦陷入,父母的打骂甚至哀求、老师的教育劝导都很难让他们回头。互联网上的网络游戏、虚掷光阴。网上有各种各样的游戏,其中不乏黄色、暴力的游戏。未成年人对游戏的痴迷超乎想象。网络游戏不再只是游戏,它还可能吃人!一个少年的沉溺,意味着一个幸福家庭的毁灭。记的电视上曾经报道了个节目,一个15岁的少年整天弥恋在电脑游戏中,原本他的学习成绩很好,自从爱上了电脑游戏后成绩一落千丈。再后来他每天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缺课。有1次居然在网吧里连续打了10天没喝一口水,吃的是方便面,他简直是达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后来他觉得无脸见老师同学,对不起他的爸爸妈妈就吃老鼠药自杀了。死前还写了一封信,名叫“天堂的来信”。1位15岁了少年就这样的去了,这篇报道告诉了我们小学生现在最重要的是学习,不要每天沉浸在电脑当中,否则将会一事无成!

互联网网络一半像是天使,一半像是魔鬼。一方面为我们开拓了知识的新领域,丰富了文化生活;同时,含有色情、暴力、赌博、愚昧的迷信和落后文化与有害信息传播,严重威胁着未成年人脆弱的心灵。

最后我还要告诉人们:电脑是可以玩的、互联网是可以上的、只要我们不去浏览一些黄色网站、不陷入游戏中、我们就不会家毁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