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调研情况报告大全(13篇)

小编: 文锋

情况报告需要包括相关数据、事实和观察,并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释。以下是一些值得一读的情况报告样本,它们对于解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产业化扶贫调研报告

产业扶贫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途径,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产业化扶贫。

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把扶贫开发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在国家和省上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把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与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增收问题相结合,项目带动,农户参与,整村推进,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全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全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受气候、地理、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的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目前仍有贫困人口54877人。

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臵、水土资源、人口素质等因素制约,思想观念相对封闭落后,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实践证明,靠“救济式”扶贫,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更加严重;靠传统产业改变贫困面貌,自身条件又不允许。如何利用好国家的各项扶贫惠农政策,真正走出一条促进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最根本的还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开发,发挥“造血”功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被村民誉为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

调整种植模式,发展特色种植业。沿山地区土壤贫瘠,干旱缺水,靠传统种植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依靠土地有所收获,就必须转变耕作方式,依靠现代科技,对接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种植业。

借助政策支持,壮大规模养殖业。贫困村地区人多地少,发展种植业先天不足,但可以另辟蹊径,在养殖业上寻找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该村群众的脱贫问题,区、乡、村三级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抓住国家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走“以草养畜,靠畜增收”的路子,采取“整合项目资金、区上扶持、部门帮扶、乡上协调、农户自筹”的办法,筹资78万元在平阳镇贫困村建起高标准养羊小区,修建暖棚61幢183间,目前,很多贫困农户养殖规模已发展到300只,每只母小尾寒猪年纯收入可达1200元,每户养殖10只母羊,基本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途径。要实现脱贫致富的大变化,首先要有产业培育的大进步。通过多年努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群众温饱基本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这些都为贫困地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当前,我区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培育特色产业,也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从贫困村的发展来看,产业扶贫代表了今后我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方向,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当前我市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作为沿山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现实途径,全力以赴,抓出成效。

用好政策扶持资金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保障。沿山贫困地区自身基础差,“造血”功能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党和政府在扶持政策上予以更多倾斜,给予“输血”支持。同时,要真正使扶贫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使好钢用在刀刃上,合理的整合必不可少。

提高农民素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推进产业扶贫,农民素质至关重要。以劳务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东门村和范营村为例,一个技工的年收入要比普工高出1万多元;再以纯体力型输出的拾棉工为例,尽管每年的劳务收入非常可观,但工作环境艰苦,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同时,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对劳动者学习应用科技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切实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加快产业扶贫步伐提供技术支撑。

我区产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还存在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劳动力素质偏低、扶持资金不足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沿山地区贫困面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利用好政策和项目资金,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立足资源,做好产业规划。要把产业扶贫纳入全市“”发展规划,坚持从区域资源环境实际出发,在摸清贫困群体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贫困人口结构、致贫主要原因的基础上,努力发掘区域优势资源,在全市“十大工程”建设和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的发展战略中寻求沿山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拓展产业培育空间,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制定切实可行的区、乡镇、村产业发展规划。

整合扶持资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扶持产业培育。市、县区财政要预算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产业开发示范村建设,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培育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带、增长点。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发挥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沿山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宽产业扶贫的筹资渠道,鼓励企业和民间资金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继续坚持市、县区部门对口帮扶的方式,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重点村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劳动力素质。要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场地分散、师资薄弱,设施简陋等问题,制定完善培训规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通过农民培训促进产业发展。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经济状况,要在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给予更优惠、更务实的支持,切实解决农民培训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调动贫困地区农民学技术、强技能的积极性。

创新机制体制,为产业扶贫提供保障。通过制定区域发展优惠政策,引导和推进贫困地区农户开展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致富能人、运销大户及村级基层组织在贫困地区建立农村专业服务实体,开展农产品经销、信息供给、农民培训以及农业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解除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后顾之忧。

产业发展树立可学可赶的榜样。要高度重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做好群众的引导发动工作,克服群众的畏难情绪,帮助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产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按照“三严三实”教育实施方案中开展专题调研的要求,近日市质监局组织调研专班,深入精准扶贫联系点——竹山县官渡镇大溪河村进行调研,深入分析大溪河的现状、问题及下一步帮扶措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基本村情现状。大溪河村位于竹山县官渡镇北部,距镇政府约30公里,距县政府约88公里,是典型的偏远高山村。版图面积约70平方公里,由过去的4个村和1个林场合并而成,全村旱地4426亩,水田325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大溪河村村内主要资源有闪长岩、石煤、黑板石、魔芋、猕猴桃、蜂蜜和烟叶等。

2、贫困人口现状。大溪河全村共340户,1339人,其中户口在本村但早已在外地安家约300人,实有劳动力825人,贫困人口177户673人,贫困人口超过50%。在贫困人口中五保户20人,低保户86人。可以说,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贫困户。根据走访了解到的情况,除了35户烟农收入较为稳定外,其他贫困家庭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3、基础设施现状。大溪河村交通不便,全村水泥路9公里,通组公路60余公里,路面较差,遇到雨天,大多数道路无法通车。村民居住分散,除2家房屋是新建的两层小楼外,其他农户房屋均是土坯房,居住条件极差。村内无学校,孩子均在外村和镇上上学,目前有8名在读大学生和6名高中生。村内无卫生室,村民看病去30公里外的官渡镇,因交通不便,很多村民小病都是能忍则忍。村党员活动中心是4间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土墙房,办公环境差。因环境限制,该村电力资源短缺,经常晚上供电,停电的情况时有发生。当前没有网络,很多地方没有手机信号,通讯极其不便。

4、产业发展现状。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烟、种粮、发展林特产业和打工为主,2019年人均收入4242元。烟叶种植是该村主导产业,在烟叶公司支持下,种植面积达到850亩,有烤房22座。由于条件所限,招商引资相对困难。2019年引进一家石材加工厂,因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目前处于停产状态。

5、基层组织现状。大溪河村现有党员22人,村两委班子5人,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3人长期不在本村居住,村妇联主任是一名20多岁年轻女性,很少参与到村集体事物中来,村两委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1.加强领导,组建帮扶工作机构。市委政府“精准扶贫”活动专题工作会议召开后,市质监局迅速成立了以局长曾勤为组长,局班子成员,各分局局长及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制定“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同时成立了以党组成员、副局长欧阳华同志为队长,抽调6名同志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队,为“精准扶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走访调研,摸清村内基本情况。我局扶贫工作队迅速深入联系村逐户走访,全面调研。工作队员共驻村180人次,走访入户80%以上的村民及所有贫困户家庭,先后4次与官渡镇党委政府领导座谈商讨大溪河村扶贫计划,5次召开村民大会,详细了解大溪河村的基本情况,并将走访了解的详细情况归类建档。通过调查,在177户贫困户中,有烟农35户,全家在外打工6户,仅留老人在家23户,伤残户3户,老年户3户。经统计,需要重点帮扶的困难户共96户354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不足,同时村民思想保守、缺乏技术和资金。通过走访调查,确定了扶贫的重点对象,真正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在走访过程中,工作队员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争取村民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明确职责,全员参与结对帮扶。按照市委政府“干部包户(人)”的要求,结合贫困村的实际,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包户和一般干部包人责任制。我局县级干部13人,帮扶13户共计48人,一般干部206人,共计帮扶81户306人,剩余贫困群众由工作队兜底帮扶。任务确定后,通过春节慰问、组织活动等方式,组织干部职工分批前往大溪河村,走访、慰问、帮扶困难户,为各户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其中在2019年春节前夕,局党组成员以及二级单位负责人走访慰问了该村老党员和一批困难群众,共计为该村177户结对帮扶户提供了价值1.2万元的慰问品,同时为14名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每人提供500元的助学金,支持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业。

4、结合实际,帮助制定脱贫计划。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是村民彻底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经实地走访,该村蜜蜂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有30余户村民散养蜂蜜200多箱,但缺乏技术和龙头企业带动,蜜蜂养殖未能形成规模,产量也较低,多数蜂蜜养殖户年收入只有100多元。该村地处高山,很适合猕猴桃生长,已有几户村民正在发展猕猴桃,其中村主任朱磊建有60亩猕猴桃基地,其中20亩已挂果,年收入超过10万元。通过调查,后与村两委沟通,决定以产业扶贫为主导,将蜂蜜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作为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重点扶持,做到户户有产业,人人能脱贫,同时联系龙头企业,帮助建立产业合作社,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产业扶贫彻底实现脱贫致富。为加快发展壮大猕猴桃产业,局主要领导专程赴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基地——陕西省眉县考察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了解猕猴桃的种植、加工、储藏、销售、发展前景等情况,帮助大溪河村制定了科学、详细的猕猴桃产业发展计划。每亩猕猴桃年产3000-5000斤,每斤2-3元,每户种植3-5亩,可收入1-2万元。力争通过5年努力,该村猕猴桃发展至500亩,收入达到200万元。为发展蜂蜜产业,我们先后5次到湖北神农蜂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调研,得知当前新的养蜂技术每箱年产50公斤左右蜂蜜约800-1000元,且在第二年1箱蜜蜂可分箱为3-4箱,第三年可分箱到十几箱。1箱蜜蜂在第二年经分箱后年产值可达到3000-4000元,第三年分箱后的收入可达一、两万元。同时,该产业对劳动力要求不高,属于“懒人”产业,老弱病残均可发展。我们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该村两委沟通,帮助该村成立了蜜蜂养殖合作社,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争取在2-3年将该村蜜蜂发展至1000箱,年收入达到80万元。

5、筹措资金,启动扶持产业发展。为加快大溪河村脱贫步伐,市质监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年初,局党组号召全局干部职工每人集资捐款400元,共募集到9万多元启动蜜蜂养殖产业,计划为110户困难村民每户免费提供1箱蜜蜂。我局已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神农蜂语公司提供蜜蜂种群和技术指导,近期已有6箱蜜蜂送到村民手中。为改善该村医疗卫生条件和产业合作社的发展,局党组计划每年想办法筹措一定的资金,支持该村“一中心三室”建设(党员活动中心、产业合作社办公室、卫生室、文化室)。目前已筹措10万元资金,计划为该村村民每户提供1亩猕猴桃苗木,并聘请陕西眉县的技术人员,定期为该村猕猴桃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6.广泛动员,邀请企业参与扶贫共建。扶贫是一项社会责任,我局积极动员企业参与共建,借助企业的资金、市场,帮助联系村脱贫致富。经沟通,目前已有湖北世纪中远集团、十堰福堰钢铁公司、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湖北帕菲特工程机械公司、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十堰海亿魔芋食品公司以及市液化气公司等8家企业愿意参与到大溪河村的扶贫工作中来。其中,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已先后2次派技术员前往大溪河村讲解传授蜜蜂养殖技术,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愿意为大溪河村移民搬迁工程免费提供水泥100吨。

1、村民素质不高。在扶贫开发之中,劳动力资源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但大溪河村村民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给精准扶贫增加了难度。目前有一定能力的已经迁出村外,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贫困村缺乏“造血”功能。

2、资金投入不足。大溪河是极度贫困的村庄,需要建设的项目多,需要扶持的资金多。该村一直致力打造的猕猴桃产业,200多亩土地流转已经到位,但前期每亩近3000元基地建设费用成了门槛,村民缺乏资金投入,只能望地兴叹。目前政策扶贫资金有限,村民自筹资金无来源,帮建部门零基预算,也无资金投入。加之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市场风险也很大,村民无法承担投入成本,资金制约成为扶贫的最大障碍。

3、技术服务不够。官渡镇党委政府及大溪河村两委十分重视产业发展,先后发展了烟叶、魔芋、猕猴桃、蜜蜂养殖、玄生种植等产业,只有烟叶公司技术服务到位,发展较好。可烟叶种植面积900亩已基本饱和,无发展空间。其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村里曾大力发展中药材——玄参,因村民缺乏种植技术,辛苦一年,收入不及成本,加之缺乏龙头企业兜底,结果村民都放弃了玄参种植。村里还发展过莲藕、核桃、魔芋等产业,但都是原始的粗放经营,广种薄收,陷入停滞状态,根本问题是缺乏技术指导。

4、联动帮扶不力。大溪河村贫困面大,返贫率高,每年因灾、因病、因学等原因当年返贫的人口居高不下。加上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扶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目前市委政府安排我局和浙江海天建设集团共同帮扶大溪河村,我局也积极争取其他8家企业从不同层面参与到大溪河村扶贫中来。但总体感觉是企业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市里统一安排的浙江海天建设集团至今还没有实质性行动,社会联动帮扶的效果也不是太好,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任务。

1、结对帮扶增强干部责任。今后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精神,扎实开展“双包双建双带双促”活动,细化干部一对一帮扶的任务,强化干部责任。加强督导检查,督促帮扶干部与包联户沟通联系,有针对性地制定贫困户脱贫计划。建立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减贫项目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帮扶效果明显。

2、资金帮扶增添基础设施。市质监局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大溪河村启动“一中心三室”建设,改善村两委办公条件,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积极争取政策扶贫资金,协调相关单位,逐步解决大溪河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问题,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3、产业帮扶增加农民收入。帮助贫困户因地制宜地选择产业,重点发展蜜蜂养殖和猕猴桃产业,帮助群众连片规划建设,着力优化品种,努力提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尽快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此基础上引进企业拉升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加村民收入。帮助大溪河村建立蜂蜜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壮大蜜蜂养殖产业。帮助发展猕猴桃产业,免费提供猕猴桃树苗,力争在明年春季推广种植200亩。事先做好与十堰市新合作超市沟通合作,开辟猕猴桃销售渠道。

4、联动帮扶增进村企共建。结合大溪河村实际,引进符合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通过村企合作,互助互动,借助企业的技术、资金,壮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降低农民发展产业遇到的市场风险,实现互利共赢。计划引进猕猴桃、魔芋、蜂蜜产业龙头企业各一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合作社发挥作用。同时争取市文明办等有关部门,大力开展结对共建美丽乡村和“两创”(创文明新村、创“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加快建设文明新村。

5、迁移帮扶增快脱贫进程。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以居住在高山、边远以及水电路不通、资源匮乏、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户为重点,实行生态搬迁工程,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问题。目前该村已规划两个搬迁安置点,有18户村民有搬迁意愿。通过搬迁让村民集中居住,同时配套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6、教育帮扶谨防代际传递。积极开展“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培训,以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短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鼓励村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和新生劳动力的能力素质,为扶贫攻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防止出现因学返贫的情况出现,市质监局继续对该村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助学帮扶,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增强致富能力,巩固扶贫成果。

1、加大规划统揽力度,提升精准扶贫效率。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和经营是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虽然秦巴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各异,动植物品种多样,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经营,但结合实际分片进行规划,以几个乡镇或几个村为单元,明确产业方向,形成适度规模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还是切实可行的。如官渡镇周边乡镇,或大溪河村及周边几个村,都发展弥猴桃,形成规模,集约化经营,这样就可以降低生产、销售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价值。因此,建议市级统筹指导,县乡科学规划,分片区对产业发展、道路交通、村级公益设施进行规划,以提高扶贫效率。

2、加大资金捆绑力度,提升整体发展能力。扶持资金数额决定扶贫计划任务的落实,没有资金投入,任何规划、计划都是空中楼阁。如果仅靠帮扶单位支持,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目标。现在大溪河村到底能投入多少扶贫资金、项目资金,村集体和帮建单位都不清楚,计划干多少事,心中没底。建议根据市、县扶贫规划,将政策扶贫资金、有关项目资金等计划下达到乡、下达到村,加上帮建单位扶持资金、社会捐献资金、村级组织自筹资金等,将所有资金捆绑使用,有计划的谋划、规划,每年干几件大事、实事。

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当产业扶贫项目确定之后,农民急需的是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可这些技术大多数帮建单位是无法提供的。当前大溪河村蜜蜂养殖、弥猴桃种植,需要培养几户技术带头人。建议市、县牵头,安排农业、林业、畜牧、科技等部门技术机构或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分门别类地组织在相应片区开展相关实用技术培训,村级组织组织产业对口的农户参加,以提高其创业能力和技术素质。

4、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升模范带动作用。贫困村的脱贫致富,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及两委班子成员发挥着关键作用。大溪河村党支部书记明平涛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带领村民自力更生,新修公路,发展产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想彻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的培养、挖掘工作,力争培养一批年青有为、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形成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致富创业团队,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

5、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形成扶贫帮建合力。精准扶贫涉及多个单位,如乡镇党委政府、村级组织、帮建单位、帮建企业、产业合作社等,结构较为复杂,甚至各有各的想法和计划。如果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各自为阵,就会大大影响扶贫效率。建议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明确主导单位和责任主体,分解具体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加速脱贫进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为贯彻落实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精神,准确掌握全镇精准扶贫工作现状,对照“六个精准”要求和“五个一批”路径,找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更加有效地推动扶贫攻坚工作开展,根据县委办公室关于做好精准扶贫专题调研工作的通知要求,近日,本人通过现场了解、走访农户、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全镇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贫困现状。东青镇地处县城以西13公里,辖22个村(社区),130个村民小组,7165户,20422人,其中农业人口18361人,幅员面积62。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0927亩。全镇以传统粮油、核桃、花生种植和畜禽养殖为骨干产业,20xx年农民人均纯纯收入7435元。按照精准识别相关要求,20xx年6月,镇党委、政府按照“三公示一公告”的程序和“一高一低一无”的标准,组织村(社区)组筛选识别出全镇贫困户788户,2574人,贫困发生率14。65%。其中贫困村5个,贫困户197户,660人。按贫困户属性分,低保户占21。4%,其它户占78。6%;按致贫原因分,因病、因残、因灾致贫占83。64%,因学致贫占3。43%,因缺产业、资金、技术、交通条件差致贫占12。93%。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就医难、增收难在5个贫困村和其他非贫困村均不同程度存在。

(二)致贫原因。通过调研分析,个人认为贫困村和贫困户致贫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原因:一是保障低。村民虽普遍购买了医疗、农业、小额人身意外伤害等政策性保险,但保障水平不高,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的情况在农村尤为突出,占贫困户户数的80%以上;二是劳力缺。全镇外出务工人员占总人口的48%,在家留守的基本都是老人和儿童,基本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5%以上,让其接受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就更是困难;三是产业弱。作为传统的旱山乡镇,东青镇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以传统的水稻、小麦、油菜、花生等粮油作物为主,养殖业以小家禽、生猪为主,增收致富门路窄,农业抗风险能力弱;四是投入少。长期以来,由于镇本级财力有限,对各贫困村基础和产业项目资金投入少,已远不能满足各村发展需要;五是基础差。5个贫困村均是离场镇较远的偏远村,坡陡沟深,不但自然条件差,水、电、路、村级活动阵地等基础设施建设都较为滞后,群众生产、出行时有不便,严重影响致富奔康的工作进度。

(三)减贫成效。20xx年以来,镇党委、政府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1号文件精神为指引,先后培育家庭农场8户、专合社7户、业主大户30户,加快了发展产业,致富奔康的.步伐。借力市县帮扶部门的真帮实扶,在完成东明、高峰两村76户、238人脱贫解困的同时,今年1—8月重点实施东林、东台两个贫困村的涉农整合扶贫项目和各户的产业脱贫内容,脱贫人口新增84户269人。由县人大办公室帮扶的东林村硬化3。2公里村组道路工程已全部完工,投入扶贫专项资金80万元。由市扶贫移民局帮扶的东台村村委会改造和1。5公里村道路硬化已完成初验,投入资金30万元。由市住建局帮扶的志愿村已完成500亩核桃产业园的新植和村级活动室的主体工程建设,投入资金60万元。镇党委、政府多次召开精准扶贫工作现场会,在全镇范围内以现场展示、先进促后进等方式,加快各村贫困户产业脱贫的进度,确保全年脱贫173户541人的既定目标能顺利完成。

(一)思想和认识不到位。调研中发现,疲倦厌战的情绪和观望、等靠的思想在部分村组干部、贫困户中存在。一是认识片面。部分村组干部、贫困户对扶贫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输血扶贫”的老路,认为扶贫无非就是给项目、投资金,前期寄予希望值过高,看到规划的项目并非大干快上、资金也并非动辄千万,就认为上级对扶贫工作有敷衍之嫌;二是定位模糊。部分非贫困村的村组干部认为项目都集中在贫困村,本村只有贫困户产业脱贫的相关内容,是贫困户自己的事,提不起兴趣、打不起精神,沉下心来思考借力扶贫发展本村特色产业;三是自立意识不强。

看到各级对扶贫工作日益重视,部分贫困户产生了依赖思想,认为各级的帮扶理所应当,过多强调自己的困难,以缺劳力、身体差、年龄大为由,只想走“政策兜底”的路子。甚至还有按脱贫规划种养一季,拿到3000元产业扶贫资金就不干的应付式想法。

(二)贫困户识别不精准。20xx年6月,各村(社区)虽按程序评议出贫困户,因对后续配套政策不了解、对可能出现的矛盾预计不足,导致部分村(社区)出现对象识别不精准的情况。一是有打平均的想法。各户困难程度相差不大,单独评哪一户都难以服众,于是由各户推选一户来承头,有项目和资金安排时,各户都平均参与分配;二是有公益集资的想法。与第一种情况类似,不同的是有资金安排时,由承头的户拿出国家项目资金,用于组集体内修水、筑路等公益事业;三是有还情报恩的想法。调研中发现镇内有2个村在贫困户评议过程中,在村民提名环节把关不严,把给村组捐资修路的在外务工成功人士在家的父母纳入政策享受范围。针对以上三种情况,今年8月在全县开展“五个一批”统计时,我镇按申请、评议、公示的步骤集中调整了贫困户享受对象13户,使扶贫对象更加精准。

(三)规划与意愿有差别。前期在制定帮扶规划时,虽也入户了解群众意愿与期待,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在基础设施、教育培训、种养殖业方面优选排列其帮扶需求,但由于资金、劳动力等因素的影响,帮扶规划与贫困户的意愿还有一些差别。如在制定东林村一贫困户的帮扶规划时,最初计划帮助其一年养殖黑猪八头。调研过程中,贫困户反映养殖黑猪是她的意愿,但是八头黑猪超出了她的养殖能力,她认为可以分两年来完成这一帮扶规划。

(四)扶贫资金投入不足。一是项目资金安排有限。目前到位的资金和项目都集中于今年计划要脱贫的村,其他贫困村和非贫困村的贫困户还没有具体的资金和项目安排,难以满足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帮扶的需求;二是帮扶单位整合资金难度大。虽然贫困村都有帮扶单位挂点联系,但帮扶的形式和力度各有不同,有的帮扶单位人财物都十分有限,没有资金投入,更难以整合其他项目资金投入贫困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帮扶工作推进存在困难。

(五)政策支持不配套。一是脱贫标准不明确。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到20xx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00元,此前脱贫的贫困户仅以略高于人均2736元纯收入的标准制定了脱贫规划,但20xx—20xx年拟脱贫的村和贫困户分别应达到那些标准,市县各级一直未能进行明确;二是非贫困村的贫困户脱贫时限不明晰。截止目前,各级和各帮扶单位对全镇的贫困村,特别是列入今年要脱贫的贫困村工作普遍较为重视,制定专项扶贫规划、落实各类项目资金,对面广量大的非贫困村贫困户的政策支持也从单一的产业脱贫资金,到农房建设、光伏扶贫、小额信贷等方面逐步配套完善,但各户以村为单位具体在那一年脱贫,时限不明晰;三是贫困户动态管理进出不畅。受贫困户资料系统全省统一管理的制约,面对情况的不断变化,在年度时间内各村贫困户条件改善的及时验收摘帽、因病因灾返贫的及时得到帮扶救助的动态管理制度未形成,影响了帮扶工作的时效性;四是举家外出贫困户如何实现产业扶贫资金报账政策未出台。全镇788户贫困户中,举家外出务工的贫困户比例高达13。2%。其他贫困户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均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产业脱贫规划,并分步实施。而举家外出务工的贫困户虽也定有脱贫规划,由于长期未在家,前期规划的种养殖产业脱贫项目未能实施,对这一共性问题,亟需研究解决。

(六)工作合力尚未形成。一是缺乏有效沟通衔接。市县业务主管部门与乡镇之间在制定贫困村脱贫年度、非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进度等环节缺乏沟通衔接,导致乡镇接受任务较为被动;二是未充分尊重基层项目规划意见。镇村两级在规划对贫困村整合的涉农项目时重点向水、路等基础设施倾斜,方案上报后,个别县级部门在未征询乡镇意见的情况下,大幅修改项目规划内容,造成项目作用的发挥大打折扣;三是缺乏统一的宣传口径和尺度。以关系贫困村和贫困户帮扶资金的两个数据为例:贫困村专项扶贫资金是之前宣传的100万还是现在规划的上千万?贫困户产业扶贫的资金3000元是验收合格由扶贫专项资金打卡到户还是通过小额信贷自行解决?诸如此类问题,在政策文件未明确前,不宜提前宣传,导致说法不一、解读众多、引发猜想。四是缺乏有力的考核追责机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扶贫工作需要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广泛参与,驻村工作队的组建、第一书记的选派、涉农项目的整合、“七进村、八到户”所涉及单位的规划等各环节都还存在着工作未完全到位的情况。以涉农项目的整合为例,已列为年内脱贫村规划的项目,相关部门就不能再以十二五期间项目已规划实施完,没有指标没有资金为由敷衍塞责。

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已经发出决战全面小康动员令,吹响了全力精准扶贫冲锋号。通过调研,个人认为要完成好精准扶贫这一重大政治任务、民生任务、经济发展任务,确保县委提出的“两个率先”奋斗目标顺利实现,工作应紧紧围绕以下几方面来开展。

(一)思想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首先,镇村组各级干部要克服疲倦、厌战的思想。其次,贫困群众要摈弃观望、等靠要的认识。要充分认识到实施精准扶贫既是调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方法,更是贫困村组脱贫奔小康的重要抓手,绝非一项阶段性的中心工作。是当前上至中央下到地方的一项全局性任务,更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攻方向,要在20xx年率先脱贫实现小康,任务十分繁重,需要广大干群以等不起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牢固树立自强自立观念,尽早甩掉贫困落后的帽子。

(二)组织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继续把扶贫开发与村级组织建设结合起来,以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为重点,坚持抓党建、打基础、抓班子、带队伍,选好配强贫困村领导班子,突出抓好贫困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选拔能很好发挥村干部的优势和作用的同志来担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三)基础建设需要进一步抓好。充分利用国家加大扶贫资金投入的政策机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坚持不懈地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抓好农村村道公路的改造升级,千方百计帮助贫困户改善生产、生活、生存环境,不断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夯实基础。

(四)产业扶贫需要进一步巩固。积极引进专合社、业主大户,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引导作用,帮助贫困户搞好信息、技术、销售服务,因地制宜地发展有特色的种养业,注重示范引导,为贫困户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创造条件。

(五)技能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大。鉴于贫困户普遍缺乏专业技能和农业种养技术的实际情况,一方面加强外出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逐步提高业务技能和水平,增加务工收入。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现有劳动力潜力,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在家的贫困户进行种养等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贫困户的能力。

(六)资金用途需要进一步拓宽。对于举家外出或家中留守老弱病残孕等贫困户,要用3000元补助资金发展产业难以实施,仅靠3000元脱贫也不现实,应根据贫困户的实际家庭情况来安排3000元补助资金的用途,不局限于种养殖等产业发展,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补贴,比如参加劳动技能培训报销学费、为贫困户购买医疗、商业保险等,既能增加贫困户学习实用技术的劲头,又能减少贫困户因病、因灾返贫的几率。

(七)动态管理需要进一步明确。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对象教育培训就业增收情况、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准确反映扶贫成效,使“已脱贫者”及时退出,“真贫困者”和“返贫困者”得到最大限度的扶持和帮助,切实增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

产业化扶贫调研报告

按照“三严三实”教育实施方案中开展专题调研的要求,近日市质监局组织调研专班,深入精准扶贫联系点——竹山县官渡镇大溪河村进行调研,深入分析大溪河的现状、问题及下一步帮扶措施。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基本村情现状。大溪河村位于竹山县官渡镇北部,距镇政府约30公里,距县政府约88公里,是典型的偏远高山村。版图面积约70平方公里,由过去的4个村和1个林场合并而成,全村旱地4426亩,水田325亩,共有5个村民小组。大溪河村村内主要资源有闪长岩、石煤、黑板石、魔芋、猕猴桃、蜂蜜和烟叶等。

2、贫困人口现状。大溪河全村共340户,1339人,其中户口在本村但早已在外地安家约300人,实有劳动力825人,贫困人口177户673人,贫困人口超过50%。在贫困人口中五保户20人,低保户86人。可以说,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贫困户。根据走访了解到的情况,除了35户烟农收入较为稳定外,其他贫困家庭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3、基础设施现状。大溪河村交通不便,全村水泥路9公里,通组公路60余公里,路面较差,遇到雨天,大多数道路无法通车。村民居住分散,除2家房屋是新建的两层小楼外,其他农户房屋均是土坯房,居住条件极差。村内无学校,孩子均在外村和镇上上学,目前有8名在读大学生和6名高中生。村内无卫生室,村民看病去30公里外的官渡镇,因交通不便,很多村民小病都是能忍则忍。村党员活动中心是4间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土墙房,办公环境差。因环境限制,该村电力资源短缺,经常晚上供电,停电的情况时有发生。当前没有网络,很多地方没有手机信号,通讯极其不便。

4、产业发展现状。村民主要经济来源以种烟、种粮、发展林特产业和打工为主,2019年人均收入4242元。烟叶种植是该村主导产业,在烟叶公司支持下,种植面积达到850亩,有烤房22座。由于条件所限,招商引资相对困难。2019年引进一家石材加工厂,因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目前处于停产状态。

5、基层组织现状。大溪河村现有党员22人,村两委班子5人,年龄结构较为合理,但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3人长期不在本村居住,村妇联主任是一名20多岁年轻女性,很少参与到村集体事物中来,村两委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1.加强领导,组建帮扶工作机构。市委政府“精准扶贫”活动专题工作会议召开后,市质监局迅速成立了以局长曾勤为组长,局班子成员,各分局局长及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迅速召开专题会议,制定“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工程实施方案,同时成立了以党组成员、副局长欧阳华同志为队长,抽调6名同志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队,为“精准扶贫”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

2、走访调研,摸清村内基本情况。我局扶贫工作队迅速深入联系村逐户走访,全面调研。工作队员共驻村180人次,走访入户80%以上的村民及所有贫困户家庭,先后4次与官渡镇党委政府领导座谈商讨大溪河村扶贫计划,5次召开村民大会,详细了解大溪河村的基本情况,并将走访了解的详细情况归类建档。通过调查,在177户贫困户中,有烟农35户,全家在外打工6户,仅留老人在家23户,伤残户3户,老年户3户。经统计,需要重点帮扶的困难户共96户354人,致贫的主要原因是劳动力不足,同时村民思想保守、缺乏技术和资金。通过走访调查,确定了扶贫的重点对象,真正做到底数清、问题清。在走访过程中,工作队员积极宣传党的惠民政策,争取村民对“精准扶贫”工作的理解和支持,为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3、明确职责,全员参与结对帮扶。按照市委政府“干部包户(人)”的要求,结合贫困村的实际,建立了县级领导干部包户和一般干部包人责任制。我局县级干部13人,帮扶13户共计48人,一般干部206人,共计帮扶81户306人,剩余贫困群众由工作队兜底帮扶。任务确定后,通过春节慰问、组织活动等方式,组织干部职工分批前往大溪河村,走访、慰问、帮扶困难户,为各户脱贫致富出谋划策。其中在2019年春节前夕,局党组成员以及二级单位负责人走访慰问了该村老党员和一批困难群众,共计为该村177户结对帮扶户提供了价值1.2万元的慰问品,同时为14名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每人提供500元的助学金,支持他们克服困难完成学业。

4、结合实际,帮助制定脱贫计划。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是村民彻底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经实地走访,该村蜜蜂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有一定的产业基础。目前有30余户村民散养蜂蜜200多箱,但缺乏技术和龙头企业带动,蜜蜂养殖未能形成规模,产量也较低,多数蜂蜜养殖户年收入只有100多元。该村地处高山,很适合猕猴桃生长,已有几户村民正在发展猕猴桃,其中村主任朱磊建有60亩猕猴桃基地,其中20亩已挂果,年收入超过10万元。通过调查,后与村两委沟通,决定以产业扶贫为主导,将蜂蜜养殖、猕猴桃和中药材种植作为该村新的经济增长点,予以重点扶持,做到户户有产业,人人能脱贫,同时联系龙头企业,帮助建立产业合作社,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以产业扶贫彻底实现脱贫致富。为加快发展壮大猕猴桃产业,局主要领导专程赴全国最大的猕猴桃基地——陕西省眉县考察猕猴桃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了解猕猴桃的种植、加工、储藏、销售、发展前景等情况,帮助大溪河村制定了科学、详细的猕猴桃产业发展计划。每亩猕猴桃年产3000-5000斤,每斤2-3元,每户种植3-5亩,可收入1-2万元。力争通过5年努力,该村猕猴桃发展至500亩,收入达到200万元。为发展蜂蜜产业,我们先后5次到湖北神农蜂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调研,得知当前新的养蜂技术每箱年产50公斤左右蜂蜜约800-1000元,且在第二年1箱蜜蜂可分箱为3-4箱,第三年可分箱到十几箱。1箱蜜蜂在第二年经分箱后年产值可达到3000-4000元,第三年分箱后的收入可达一、两万元。同时,该产业对劳动力要求不高,属于“懒人”产业,老弱病残均可发展。我们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该村两委沟通,帮助该村成立了蜜蜂养殖合作社,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争取在2-3年将该村蜜蜂发展至1000箱,年收入达到80万元。

5、筹措资金,启动扶持产业发展。为加快大溪河村脱贫步伐,市质监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年初,局党组号召全局干部职工每人集资捐款400元,共募集到9万多元启动蜜蜂养殖产业,计划为110户困难村民每户免费提供1箱蜜蜂。我局已与湖北神农蜂语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神农蜂语公司提供蜜蜂种群和技术指导,近期已有6箱蜜蜂送到村民手中。为改善该村医疗卫生条件和产业合作社的发展,局党组计划每年想办法筹措一定的资金,支持该村“一中心三室”建设(党员活动中心、产业合作社办公室、卫生室、文化室)。目前已筹措10万元资金,计划为该村村民每户提供1亩猕猴桃苗木,并聘请陕西眉县的技术人员,定期为该村猕猴桃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

6.广泛动员,邀请企业参与扶贫共建。扶贫是一项社会责任,我局积极动员企业参与共建,借助企业的资金、市场,帮助联系村脱贫致富。经沟通,目前已有湖北世纪中远集团、十堰福堰钢铁公司、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湖北帕菲特工程机械公司、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十堰海亿魔芋食品公司以及市液化气公司等8家企业愿意参与到大溪河村的扶贫工作中来。其中,湖北神农蜂语公司已先后2次派技术员前往大溪河村讲解传授蜜蜂养殖技术,葛洲坝公司十堰办事处愿意为大溪河村移民搬迁工程免费提供水泥100吨。

1、村民素质不高。在扶贫开发之中,劳动力资源是最关键、最活跃的因素。但大溪河村村民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给精准扶贫增加了难度。目前有一定能力的已经迁出村外,年轻人常年在外打工,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小,劳动能力有限,无法有效参与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贫困村缺乏“造血”功能。

2、资金投入不足。大溪河是极度贫困的村庄,需要建设的项目多,需要扶持的资金多。该村一直致力打造的猕猴桃产业,200多亩土地流转已经到位,但前期每亩近3000元基地建设费用成了门槛,村民缺乏资金投入,只能望地兴叹。目前政策扶贫资金有限,村民自筹资金无来源,帮建部门零基预算,也无资金投入。加之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市场风险也很大,村民无法承担投入成本,资金制约成为扶贫的最大障碍。

3、技术服务不够。官渡镇党委政府及大溪河村两委十分重视产业发展,先后发展了烟叶、魔芋、猕猴桃、蜜蜂养殖、玄生种植等产业,只有烟叶公司技术服务到位,发展较好。可烟叶种植面积900亩已基本饱和,无发展空间。其他产业发展水平仍然较低,村里曾大力发展中药材——玄参,因村民缺乏种植技术,辛苦一年,收入不及成本,加之缺乏龙头企业兜底,结果村民都放弃了玄参种植。村里还发展过莲藕、核桃、魔芋等产业,但都是原始的粗放经营,广种薄收,陷入停滞状态,根本问题是缺乏技术指导。

4、联动帮扶不力。大溪河村贫困面大,返贫率高,每年因灾、因病、因学等原因当年返贫的人口居高不下。加上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扶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目前市委政府安排我局和浙江海天建设集团共同帮扶大溪河村,我局也积极争取其他8家企业从不同层面参与到大溪河村扶贫中来。但总体感觉是企业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市里统一安排的浙江海天建设集团至今还没有实质性行动,社会联动帮扶的效果也不是太好,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任务。

1、结对帮扶增强干部责任。今后认真贯彻落实市委政府“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精准扶贫精神,扎实开展“双包双建双带双促”活动,细化干部一对一帮扶的任务,强化干部责任。加强督导检查,督促帮扶干部与包联户沟通联系,有针对性地制定贫困户脱贫计划。建立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减贫项目精准,帮扶措施精准,帮扶效果明显。

2、资金帮扶增添基础设施。市质监局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大溪河村启动“一中心三室”建设,改善村两委办公条件,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积极争取政策扶贫资金,协调相关单位,逐步解决大溪河道路交通、供水、供电、通信等设施问题,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

3、产业帮扶增加农民收入。帮助贫困户因地制宜地选择产业,重点发展蜜蜂养殖和猕猴桃产业,帮助群众连片规划建设,着力优化品种,努力提升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水平,尽快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在此基础上引进企业拉升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提高质量和效益,增加村民收入。帮助大溪河村建立蜂蜜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发展壮大蜜蜂养殖产业。帮助发展猕猴桃产业,免费提供猕猴桃树苗,力争在明年春季推广种植200亩。事先做好与十堰市新合作超市沟通合作,开辟猕猴桃销售渠道。

4、联动帮扶增进村企共建。结合大溪河村实际,引进符合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通过村企合作,互助互动,借助企业的技术、资金,壮大产业规模,拉长产业链,降低农民发展产业遇到的市场风险,实现互利共赢。计划引进猕猴桃、魔芋、蜂蜜产业龙头企业各一家,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合作社发挥作用。同时争取市文明办等有关部门,大力开展结对共建美丽乡村和“两创”(创文明新村、创“十星级文明户”)活动,加快建设文明新村。

5、迁移帮扶增快脱贫进程。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以居住在高山、边远以及水电路不通、资源匮乏、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的贫困户为重点,实行生态搬迁工程,解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的问题。目前该村已规划两个搬迁安置点,有18户村民有搬迁意愿。通过搬迁让村民集中居住,同时配套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6、教育帮扶谨防代际传递。积极开展“雨露计划·金蓝领”助学培训,以贫困家庭“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短期就业创业技能培训为重点,鼓励村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劳动力技能水平和新生劳动力的能力素质,为扶贫攻坚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防止出现因学返贫的情况出现,市质监局继续对该村在校高中生和大学生进行助学帮扶,帮助学生完成学业,增强致富能力,巩固扶贫成果。

1、加大规划统揽力度,提升精准扶贫效率。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规模化种植、养殖和经营是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有效手段。虽然秦巴山区地形复杂、气候各异,动植物品种多样,难以形成大规模的经营,但结合实际分片进行规划,以几个乡镇或几个村为单元,明确产业方向,形成适度规模的“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还是切实可行的。如官渡镇周边乡镇,或大溪河村及周边几个村,都发展弥猴桃,形成规模,集约化经营,这样就可以降低生产、销售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价值。因此,建议市级统筹指导,县乡科学规划,分片区对产业发展、道路交通、村级公益设施进行规划,以提高扶贫效率。

2、加大资金捆绑力度,提升整体发展能力。扶持资金数额决定扶贫计划任务的落实,没有资金投入,任何规划、计划都是空中楼阁。如果仅靠帮扶单位支持,难以完成艰巨的脱贫目标。现在大溪河村到底能投入多少扶贫资金、项目资金,村集体和帮建单位都不清楚,计划干多少事,心中没底。建议根据市、县扶贫规划,将政策扶贫资金、有关项目资金等计划下达到乡、下达到村,加上帮建单位扶持资金、社会捐献资金、村级组织自筹资金等,将所有资金捆绑使用,有计划的谋划、规划,每年干几件大事、实事。

3、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升自我造血功能。当产业扶贫项目确定之后,农民急需的是科学种植、养殖技术,可这些技术大多数帮建单位是无法提供的。当前大溪河村蜜蜂养殖、弥猴桃种植,需要培养几户技术带头人。建议市、县牵头,安排农业、林业、畜牧、科技等部门技术机构或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分门别类地组织在相应片区开展相关实用技术培训,村级组织组织产业对口的农户参加,以提高其创业能力和技术素质。

4、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提升模范带动作用。贫困村的脱贫致富,村级组织,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及两委班子成员发挥着关键作用。大溪河村党支部书记明平涛坚决执行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带领村民自力更生,新修公路,发展产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要想彻底抓好精准扶贫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村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的培养、挖掘工作,力争培养一批年青有为、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的党员干部和致富能手,形成有凝聚力、有战斗力的致富创业团队,带动贫困村脱贫致富。

5、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形成扶贫帮建合力。精准扶贫涉及多个单位,如乡镇党委政府、村级组织、帮建单位、帮建企业、产业合作社等,结构较为复杂,甚至各有各的想法和计划。如果职责不清,任务不明,各自为阵,就会大大影响扶贫效率。建议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明确主导单位和责任主体,分解具体任务,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会加速脱贫进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市产业扶贫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关于全市产业扶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11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初工作计划安排,20xx年2月2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x带领调研组赴xxx县xxx村进村入户调研产业扶贫工作,与镇村干部和扶贫专干进行了面对面交流;2月28日又赴谯城区群康药业产业扶贫基地、济人药业扶贫基地、齐庄生态农庄、牛集镇蒋楼村产业扶贫基地、魏岗镇贫困户代养羊项目基地实地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市直相关部门和谯城区政府的工作汇报。综合三县一区产业扶贫总体情况,调研组对如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巩固好产业扶贫成果,防止贫困户再返贫,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产业扶贫基本情况和主要做法(一)拓宽思路,多部门参与产业扶贫的格局初步形成。我市产业扶贫方面形成以市农委为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林业局、市文旅局、市商务局等多家单位相互配合、各有重点的工作格局。我市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十大主导扶贫产业有特色粮油、蔬菜、中药材、林特、水果、畜禽、渔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光伏、农村电商等,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主业突出、多业并举、各具特色的产业精准扶贫发展格局。2017年新建成1949个光伏电站并如期并网;全市约40万贫困人口每人建立1亩苗木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已落实栽植苗木25.68万亩。130个贫困村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56125户贫困户从事1项以上特色种养业。村均产业扶贫项目6.53个,到户产业扶贫项目户均2.68个。建成扶贫工厂29家、扶贫基地86家,吸纳贫困劳动者411人。

(二)精准施策,产业扶贫各项优惠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脱贫攻坚期产业精准扶贫的实施意见下发后,各县区政府、市政府各部门也相继出台政策,全市各有关部门和县、乡、村三级政府产业扶贫工作扎实推进。各地根据本地实际,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和特色种养业。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管理。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财政扶贫及其他资金共同成立经济实体,利用财政资金形成的可经营性资产入股,引导贫困村、贫困户将资产、土地入股,确保多渠道增收。设立林业产业扶贫生态林补助专项资金,扶持林业产业脱贫。科学选择模式,加大林业产业扶贫力度,推广利辛县贫困户自种、自有、自贷、自用经验做法。开展“八个一”工程建设,大力扶持贫困户发展农家乐。推动“两中心一站点”、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建设和电子商务示范创建工作。

(三)创新举措,特色扶贫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各地区依托光伏扶贫、特色种养业扶贫、乡村旅游、商贸流通扶贫项目等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如蒙城县黎明村,种植传统小麦、玉米等农作物,因海拔低经常遭受水涝之苦,收成不好,收益不高。开展产业扶贫工作之后,及时进行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由过去的“一麦一玉米”,改为“一麦一稻”,通过土地流转方式,鼓励企业和种植合作社开展稻虾共作、西甜瓜和蔬菜种植。魏岗镇大陈村针对多数贫困户受场地、技术、家庭情况等因素限制无法养羊的现状,引导贫困户自愿将扶贫羊交由专业家庭农场代养,有效减少了贫困户的养殖风险和销售风险,同时降低了养殖场的成本,达到了合作共赢、共享收益的目的。

考核内容。各地区、各部门明确分工,层层压实责任。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同志抓落实,班子成员具体实施,实行每月一调度,每季度一通报。同时根据工作推进情况,及时召开督查调度推进会,严格落实考核问责机制,确保产业扶贫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二、产业扶贫工作面临的困难(一)宣传还不够广泛深入。一是部分人员认识有偏差、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镇村认为产业扶贫周期长、见效慢,贫困户认为不能很快得到收益,不愿发展产业扶贫。二是政策宣传效果不够理想。虽然各地各部门以及广大扶贫干部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宣传各项扶贫政策,但受限于大多数贫困户知识层次较低,造成对政策的理解不深不透,主动参与产业扶贫的积极性不高,在引导鼓励贫困户实现产业脱贫方面存在一定难度。

(二)贫困户发展产业动力不足。一是贫困户老弱病残居多,自主生产经营能力较低。二是部分贫困户思想观念陈旧,存在小农思想,安于现状。三是部分贫困户认为特色种养业受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影响较大,效益不能保证,担心增产不增收,特色种养业难以形成较大规模。四是部分贫困户受技术、资金、思路限制致富无门后,回避再发展,导致贫困户自主发展难度增大。五是部分贫困户对政府、对扶贫政策依赖性较强,不自谋发展思路,不主动发展产业。六是人才匮乏,缺少懂知识、懂技术、能谋发展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纳长期稳定务工就业的较少。二是贫困户大多年老体弱,劳动效率不高,新型经营主体雇用贫困户工作的意愿不强。三是新型经营主体社会责任履行不够到位,虽然开展了帮扶工作,但只是给予了物质帮助,在提升贫困户自我造血功能上做的还不够。

(四)各项扶贫产业还需进一步融合拓展。尽管实施了不少产业扶贫项目,也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在一二三产业融合上做的还不够,还没有完全形成横向联合成网、纵向融合成链的扶贫产业发展格局。例如,乡村电商服务网点主要为农民购买产品提供服务,与贫困村特色种养业等结合不够;乡村旅游产业不成熟,虽然大力支持贫困户发展农家乐,但因“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配套还不够,带动贫困户脱贫能力依然较弱。

三、

产业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一)建立扶志扶智长效扶贫机制。各种扶贫政策都是外在因素,只有破除贫困户“坐、等、要”的依赖思想,才能真正将外部输血变为内部造血。只有摆脱精神贫困,才能促进贫困户物质脱贫。要加大宣传引导,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提振群众精气神,避免福利陷阱。提供就业机会,以工代赈,提升贫困户参与感和获得感。发展教育,加大培训,提高贫困户知识文化水平,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加大“内提外引”力度,培养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吸收召回有知识、有干劲、愿意回乡创业的人才,激励带动贫困户自我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红色文化正能量,增强贫困户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加大对干部的培训,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确保打赢产业脱贫攻坚战。

势,引导推进特色产业发展,从而形成“一镇一基地,一村一产业,一户一项目”的大产业格局。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基础上,立足实际,不盲目跟风,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策”的要求,对贫困户量身定制帮扶计划,指导乡镇和村进行产业模式调整,加快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辐射范围广、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根据当地产业特点和发展状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程度等,选择相应的组织形式,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

(三)发挥产业特色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围绕我市特色产品,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建立集市场、人才、需求为一体的脱贫攻坚项目库,加大项目支持力度,支持贫困户主动调整种养结构,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营销推介,促进特色种养业发展。完善配套基础施设建设,加强光伏扶贫电站运维管理和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扩大光伏发电扶贫覆盖面,提高光伏扶贫实效。支持贫困村推行林药套种,建立特色经济林基地,发展林业产业订单模式,确保贫困户稳定收益。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挖掘电商扶贫潜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以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增收。

种形态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农村土地规范有力流转。继续推进“四带一自”模式,鼓励贫困群众签订合同、入股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统一管理,统一营销,统一分配,降低风险,持续受益。

(五)完善产业奖补程序,促进产业扶贫政策落地生根。继续探索扶贫驿站建设与管理方式,与村级组织相结合,真正让驿站成为集就业社保、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居家服务、快递快发、创业支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公共综合服务场所。在符合条件前提下,简化产业奖补工作程序,用活政策,切实把产业奖补政策落到实处。

关于全市产业扶贫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22根据市人大常委会今年工作要点安排,6月中旬以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x带领市人大农业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扶贫办等单位的负责同志,先后赴安乡、津市、石门、澧县、桃源5个县市10个乡镇12个村,就全市产业扶贫工作情况开展调研。每到一地,通过查看扶贫产业基地、走访基层干部群众、召开座谈会、听取县乡政府工作汇报等形式,深入了解产业扶贫发展现状、资金使用、产品销售、利益联结等情况,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全市产业扶贫工作进展情况。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评价近年来,全市在产业扶贫工作上转变思路、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创新模式,有效促进了扶贫产业稳步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较好基础。主要体现在“三个不断”:

利用优美的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带动全村133户439人全部脱贫,成为了全省乡村旅游脱贫的样板示范村。

22、帮扶模式不断创新。积极引导贫困户以土地入股、联户经营、劳务就业等方式参与产业发展,全市形成了多种可学可推的产业扶贫模式。主要有:一是企业+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石门土鸡”养殖产业项目由湘佳牧业公司牵头,吸纳财政专项资金和小额信贷资金3991万元在贫困村建场办基地,29个贫困村年均分红4万元以上、773个贫困户年均增收2500元以上。二是企业+村级组织+贫困户。临澧县久丰村由村集体和企业联合种植油茶2200亩,产业经营利润按贫困户28%、村集体2%、企业70%进行分配。三是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安乡县富民水稻专业合作社与种植户签订保底回收协议,指导陈家嘴镇四分局村250户贫困户种植优质稻,去年贫困户户均增收2246元。

33、政策扶持不断加力。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各区县(市)均设立了扶贫产业专项资金,石门县每年为每个村安排专项产业发展资金30万元;临澧县去年投入产业扶贫资金6151万元,实施产业项目189个。二是加强金融支持。到今年6月底,全市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6.5亿元,帮助4.8万户贫困户通过发展产业脱贫,覆盖了全市42.2%的贫困户。三是实行技术帮扶。近两年全市共组织专家在贫困村开展农民教育培训258期,参培人员2万多人。今年全市实行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为396个贫困村派驻产业发展指导员638人,为1036个非贫困村派驻产业发展指导员1247人。四是开展消费扶贫。通过举办“柑橘节”“蔬菜节”“龙虾节”、组织“常德品牌中国品质”品牌推介会、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等活动,积极扩大全市扶贫产品销售渠道。

二、主要问题虽然我市在产业扶贫上力度较大、亮点较多,但存在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确保贫困对象长期稳定依靠产业增收脱贫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主要问题是“四不”:

11、利益联结不紧。一是产业项目不优导致联结不紧。部分产业扶贫项目市场竞争力弱、赢利能力低,导致带动帮扶贫困户的能力弱、实力小。二是经营主体意愿不高导致联结不紧。现行产业扶贫政策没有充分调动产业经营主体的帮扶积极性,如产业扶贫重点项目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模式中,前五年经营主体无论盈亏,每年须支付投资资金或股金的8%或10%,五年之后采取股份合作帮扶方式,实行同股同权同利、风险共担,经营主体责任大、付出多,却没有多少想头。甚至还有个别入股分红项目存在约定分红比例较高、难以维持的问题。三是利益分配单一导致联结不紧。有的地方产业扶贫实行单一的固定利息式分红方式,或者简单分发扶贫猪苗、鸡鸭苗等实物,或者只有土地流转租金,贫困户没有深度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难以长期稳定地获得收益。四是监督机制不全导致联结不紧。在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合作的过程中,协议能否得到有效执行,特别是村集体、贫困户的收益如何保障,还没有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

22、内生动力不足。一方面,部分地方抓产业扶贫的信心不足,认为扶贫产业培育时间长、见效慢,而且还面临产销市场、自然灾害等多重风险挑战,发展扶贫产业存在畏难情绪。另一方面,部分贫困户受技术、资金、思路限制,生产经营能力低,自主发展难度大,安于现状,担心发展不起来,还有极少数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对扶贫政策依赖性较强,主动发展产业的热情不高。

33、带动能力不强。一方面,部分地方扶贫产业谋划不够,存在规划参差不齐、产业同质重复、产业链条不长等问题。另一方面,全市新型经营主体大多数处于成长阶段,多数抗风险能力差,带动和辐射作用发挥有限,手段较为单一。比如,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多以流转贫困户土地和临时用工为主,真正以入股分红和吸纳长期稳定务工就业的较少;贫困群体大多年老体弱,劳动效率不高,新型经营主体雇用贫困人口工作的意愿不强。

44、融合步伐不快。尽管这些年全市实施了不少产业扶贫项目,但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做的不够,还没有形成横向联合成网、纵向融合成链的扶贫产业发展格局。尤其是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方面,潜力挖掘不够。比如,农家乐多以餐饮经营为主,对蔬菜等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带动不足,对加工包装的土特产销售带动不足;农村电商多以工业品下行为主,对农产品加工销售带动不足,对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带动不足,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的效果并不明显。

三、几点建议扶贫扶长远,长远在产业。产业扶贫是巩固脱贫成果,提高脱贫质量的首要之举。产业扶贫是乡村振兴的大事,但也是一件难事,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持之以恒地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为此,我们提出四点建议:

将资金折股量化到贫困户头上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要防止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堆砌贫困人口几乎难以受益的“盆景”式产业。二是撬动金融参与。深入推进金融资源、金融手段注入产业扶贫全过程,促进扶贫小额信贷、惠农担、财银保等金融产品健康发展。特别是鼓励商业保险进入脱贫攻坚领域,积极开展对贫困对象农业产业受灾受损保险业务,切实防止脱贫户因灾返贫、贫困户因灾收入锐减。三是抓好项目支持。加大贫困县乡村的交通、水利、光纤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为产业扶贫提供基础设施支撑。四是促进融合发展。对生态环境好、资源优势好的贫困村,要因地制宜,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大力支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发展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农家乐产业)、富有地域特色的“一村一品”高效品牌农业。如澧县王家厂镇引进能人创办涔河庄园,融合民俗文化展示、乡村旅游立体发展,带动周边3个自然村贫困人口脱贫。同时,要加快农村电商平台建设,大力推广农超、农校、农社、农企等产销对接模式,扩大产业扶贫产品的市场销售渠道。

22、加强利益联结。深入研究各类帮扶模式特点,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打造扶贫对象和帮扶主体产业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一是加强以订单收购为主要特征的合同式利益联结,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产销合同,实行保护价托底收购并进行加工和销售,从而使贫困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如临澧县万福村依托后盾单位,采取订单式发展烟叶产业带动整村脱贫。二是加强以社会化服务为主要特征的合作式利益联结,龙头企业或合作社通过提供技术指导和产销服务等,实现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在生产、流通、加工等环节的分工合作。三是加强以在企业或合作社务工为主要特征的劳务式利益联结,把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活动纳入产业链条中,贫困户成为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的员工,获得工资收入。

四是加强以要素入股为主要特征的股份式利益联结,贫困户以资金、土地、产品等要素入股,由纯粹的农业生产者变为投资者,不仅获得生产环节利润,还作为股东分享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利润等。

33、加强带动能力。一是稳步推进园区产业带动、龙头企业带动、股份合作、资产托管等一批产业扶贫模式,探索推进“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致富门路、人有一技之长”的产业增收脱贫新模式。二是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责任感,动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乡贤能人到贫困村兴业创业、发展基地。如西湖管理区引进本地能人魏仲珊创办德人牧业,建立特色牧业小镇,带动当地农民脱贫。市县两级都要确定一批农业社会化服务企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以及农村电商,按其扶贫成效的大小,由财政给予相应补助奖励。对违约企业建立黑名单制度。三是抓好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重点建好产业发展项目库,加大项目支持力度,提高项目带动效应。

44、加强内生动力。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坚持因村因户因人分类施策。一是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将其作为产业扶贫重点对象,加强培训引导,鼓励支持其掌握1门以上就业技能,形成1个以上产业增收。二是针对有部分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尽可能纳入到产业扶贫政策中来,帮助其实现自力更生。对已脱贫的原贫困户,要继续给予产业帮扶,确保稳定脱贫。三是支持基层组织特别是贫困村村支两委,积极开展“三变”改革,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路径,盘活集体资源、撬动社会资本、壮大集体经济,把贫困户纳入集体经济保障范围,以产业扶贫的显著成效推动全市乡村振兴和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从20__年到20__年的五年间,我县累计用于产业化扶贫的新增财政扶贫资金(不包括老区建设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760.8万元。这些资金按照项目文件中的用途进行分类:第一,用于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也就是实施了“整村推进”贫困村面上的种植业和养殖业264万元。第二。用于柑橘产业化建设184万元,其中60万元用于广大农户基地建设、124万元用于龙头企业。第三,46万元用于魔芋产业龙头企业建设和大户。第四,46.3万元用于蔬菜产业龙头企业和大户。第五,68.9万元用于生猪产业化建设的龙头企业和大户。第六,14万元用于茶叶产业龙头企业。第七,40.5万元用于药材产业化建设。第八,18万元用于桑蚕产业化龙头企业。第九,48万元用于山羊及其它。另外还有31.1万元用于商业其它非产业化扶贫方面。

到20__年底,全县的农业龙头企业有16家被评为州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其中多仁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魔芋加工企业多仁食品有限公司、中药饮片加工企业时珍堂巴东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金果坪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绿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鹏程茧丝绸有限公司、恒兴公司是我县各特色产业最具代表性的企业。这些企业效益好,发展前景广,对产业的带动性强。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广大贫困农民实现农业产业化的桥梁和纽带,到20__年底,全县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3个,拥有会(社)员1922人,可以带动农户25368户。野花坪蔬菜专业合作社催化产生了全县的蔬菜龙头企业——绿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从而壮大和发展了我县的蔬菜产业,同时也使成千上万的贫困农民摆脱贫困走向了富裕。刚刚验收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野三关大湖坝村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在县直对口帮扶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下,通过村党支部、村委会及其广大村民的努力成立了“永久蔬菜专业合作社”。永久蔬菜专业合作社不仅只是带领本村农民脱贫致富,而且还带动了周边其它六个村的蔬菜产业发展;周边六个村的农户也自愿加入到了永久蔬菜专业合作社,在蔬菜产业的带动下也摆脱了贫困。永久蔬菜专业合作社是地方政权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有机融合的典范,不仅经济有了飞跃发展,而且还有效的促进了精神文明。官渡口镇魏家村村民杨敏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办法发展生猪产业,通过几年的努力现在已经拥有一万头规模的养猪场一个、年产20__吨饲料加工厂一座,并且还在八个行政村组建了“双敏养猪专业合作社”,涉及农户327户。双敏养猪专业合作社对本社成员实行“供饲料、供仔猪、供技术”的三供措施,有效带动了官渡口生猪产业的发展。

五年间累计用于产业化扶贫的新增财政扶贫资金760.8万元,按照使用效果进行分类。第一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好、对产业带动明显并起到了产业化扶贫作用效果的资金投入有:1.绿野经济发展有限公司20万元;2.多仁食品有限公司7.5万元;3.双敏饲料有限公司7.5万元;4.金果坪茶叶有限责任公司8万元;5.鹏程蚕丝绸有限公司18万元。以上五项合计61万元,占产业化扶贫资金总额的8.02%。第二类,用于“整村推进”贫困村的产业化建设资金264万元(平均每个村3万元),除野花坪村和大湖坝村的产业化扶贫效果明显以外,其余的村产业化扶贫效果不明显。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原因是“整村推进”的扶贫资金额度小,为了达到其它验收标准而没有用于发展生产或者说产业化建设上面,但资金使用公开透明,总的扶贫效果很好。第三类,用于柑橘产业带基地建设的60万元,目前还无法判断其效果。第四类,用于科技示范、柑橘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124万元(两个企业),目前产业龙头没有形成,科技示范作用不明显,资金使用情况不详。第五,剩余的344.8万元产业化扶贫资金,占五年来产业化扶贫资金总额的45.32%,没有发现业主的申请文件及其相关资料,没有发现立项的文件,没有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检查督办的记录,没有发现项目竣工验收的文本及其相关资料,没有发现项目效益的只字片言;县扶贫办具体从事项目管理工作的扶贫股也没有人知道这些项目的来龙去脉,现在只能在档案中查到上级主管部门的批文和下拨资金的通知文件。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县的产业化扶贫可以概括为:上级重视,农民期盼;有人先行,成效显著。但是,有限的扶贫资金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项目管理极端混乱。

产业化扶贫是国家制定的“一体两翼”扶贫开发战略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实践还是从战略上都完全可以肯定:实现广泛而且高度的农业产业化是广大贫困农民彻底摆脱贫困的落脚点和归宿。产业化扶贫不仅涉及到千家万户而且最主要和最复杂的是涉及到千变万化和激烈竞争的市场,产业化扶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圆满完成复杂而艰巨的产业化扶贫任务,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首先,重新提高认识,增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产业化扶贫的目的就是要使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从本质上得到提升,改变传统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社会的现状,从而实现富裕文明的共同愿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产业化扶贫和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目标是相同的,因此,产业化扶贫理所当然的应当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落脚点。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如果不实现产业化不仅不能融入市场经济的广阔舞台而且只会更加贫穷和落后。要加大宣传力度使贫困地区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充分认识到产业化扶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形成共识与合力。只要万众一心并齐心协力,产业化扶贫就一定会出现新的可喜局面。

第二,广泛发动群众,提高农民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程度。广大贫困农民都是纯朴善良的,但是小农意识和局部眼前利益仍然还是很普遍,从而导致产业化扶贫所需要的社会化协作生产的合作意识不强。产业化扶贫的最终结果肯定会给广大贫困农民带来巨大的利益和好处,但是在这个巨大利益和好处还没有实施之前广大群众的怀疑观望态度我们应该理解。为了解除群众的观望怀疑,我们一方面要做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工作,另一方面就是要设置现实的利益引导机制。这个现实的利益引导驱使机制就是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行无偿的财政资金扶持,让农民没有风险可以享受到合作经济带来的更大利益。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而且相应的产业也就会自然形成。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仅可以避免盲目发展龙头企业的经济风险,而且贫困农民的主体地位和经济利益也更加有保障。巴东的成功案例已经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促使产业龙头企业的形成,产业龙头企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也离不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与配合。

第三,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正确引导。无论是从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贫困地区每处都不尽相同,这一客观现实决定了产业化扶贫必须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和采用统一的方法模式。对于产业的确定要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农民的种植(养殖)习惯并结合市场发展前景,汇集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综合分析和论证。在此基础上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和扶贫资源的可能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也就是要制定出科学可行的产业化扶贫规划。科学可行的产业化扶贫规划不仅能够对广大农民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及其生产要素参与到规划产业建设之中。真正科学合理的产业化扶贫规划完全可以使我们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起到“引窝蛋”的作用,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资金的效益。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化扶贫规划还可以避免盲目决策带来的损失,同时也还可以防范套取和贪污扶贫款现象的发生。

第四,对外开放,融入市场。打开山门招引八方商客,这并不是什么新观点和新方法,而是别人无数成功经验的总结。改革开放已经有三十年,我们之所以仍然还很贫穷就是因为对外开放不够、融入市场不够。产业化扶贫就是要通过对外开放、融入市场使我们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从而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对外开放?怎样融入市场?尽管对外开放融入市场涉及到众多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是利用我们现在已有的条件可以做很多有益于对外开放融入市场的工作。县乡所有扶贫干部都配置有电脑,利用互联网络将我们产业化扶贫的具体项目进行广泛的发布,帮助项目单位寻找合作的客商和市场。我们拥有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客商拥有市场优势和资本优势;寻求优势互补、实行互利共赢不仅只是我们产业化扶贫项目的需要,而且也是客商壮大发展的需要。只要我们广大扶贫干部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就一定有能力和可能为产业化扶贫项目打开进入市场的大门。即使是我们达不到这一理想之目的,但至少可以避免盲人骑瞎马的产业化扶贫。

第五,依靠科技,扬长避短,发挥特色,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贫困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决定和限制了大宗农产品不可能具有市场竞争优势,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和遵从这一客观现实。但是客观公正的大自然同样也赐予了我们众多别具特色的农业品种。产业化扶贫就是要将这些别具特色的农产品发展成为产业,并且形成现实有效的经济支柱。“有批量的不值钱,而值钱的没有批量”。这就是贫困地区农业经济现状高度准确的表述,前者属于产业链条不健全,而后者属于产业还未起步;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进行产业化扶贫。要依靠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并充分发挥他们在产业化扶贫中的作用,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要使产业化扶贫政策和项目向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倾斜。只要我们的产业化扶贫政策能够真正发挥最广大科技人员的作用,并且选准特色优势农业资源进行产业开发,我们应该坚信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不会逊色于发达地区的大宗农产品。

第六,增加产业化扶贫公共需求的投入,搞好必要的公共需求配套服务。大量的事实充分证明,凡是产业化扶贫有起色和搞得很好的项目都不是依靠的扶贫资金,而凡是准备依靠扶贫资金搞的所谓产业化扶贫项目没有一个有起色;事实上仅仅依靠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也不可能实现产业化。但是,所有产业化扶贫项目都需要公共投入,而这些公共投入对于项目业主一般都是不愿投入和风险相对较大的投入,因为这些公共投入多半不会形成有形资产,也不会有直接的收益。目前产业化扶贫项目普遍缺乏公共投入,即使有起色的产业化扶贫项目也不例外。这些公共投入包括:产业化扶贫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论证、科学合理的产业化扶贫规划、规划产业的对外宣传和广告、相关必要的技术和信息、生产经营人员的技能培训、奖励和激励基金、宣传发动和组织群众、以及必要的水、电、路等硬件建设诸方面。我们有限的财政扶贫资金必须而且可能在公共投入方面有所作为,这样不仅可以体现服务型政府的形象,而且更重要的是对产业化扶贫会起到又好又快健康发展的作用。

三.存在的困难及其对策。

搞产业化扶贫最大的困难和障碍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完全可以肯定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人会说是缺少资金。只要高度负责的对产业化扶贫进行认真仔细地研究就会发现——缺少资金说是错误的。其实,我们进行产业化扶贫最大的困难和障碍是广大民众普遍缺乏坚定不移的创业精神和具有开拓创新并且有奉献精神的众多领头人。要有效克服这些困难和障碍需要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

第一,要营造一种全民创业文化氛围。产业化扶贫需要创业文化的引导,要实现最充分更广泛的产业化扶贫,成败的关键在于广大民众实现产业化的强烈愿望和锲而不舍的顽强追求。要把这种强烈愿望和顽强追求精神熔铸成为一种“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大胆创新、敢为人先、务求实效”的产业化扶贫之魂。凡有识之士都注意到了浙江经济繁荣的背后,创业文化在起着强大的驱动作用。这种创业文化是一种人文环境氛围,是一种人们普遍认可并追求的价值观。我们的创业文化要使贫困地区的人们普遍有一种危机感和寻求突破、求得生存、争取繁荣的强烈欲望——这些浸透人心的观念,有助于孕育出智慧之花和财富之果。扶贫开发创业文化还包括行之有效的快速形成贫困地区获取社会平均利润和高额垄断利润的长期稳定可靠的来源渠道的方法——也就是如何使我们的产业发展成为经济战略联盟网络体系的科学方法。这个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比给予资金扶持更重要更起作用。

第二,要发现、培养和启用农村能人。农村确实存在一批能人,他们认识问题深刻,事情看得比较长远,具有积极进取精神,对于新生事物反应敏锐,对种植(养殖)技术熟悉有的甚至还很精通,对市场也有了解有的甚至闯荡市场多年;在当地普遍具有感召力和号召力,他们的家境在当地显得比较富裕,这些就是农村能人的标志。我们的产业化扶贫需要得到这批农村能人的支持,我们的产业化扶贫政策要使他们看到更大的希望和更加美好的光明前景,我们所设置的产业化扶贫项目要有利于他们带领广大农民参与到产业化扶贫中来。要广泛宣传产业化扶贫政策,教育广大农民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产业化扶贫并不是给钱给物,而只是帮助他们寻找一条走向广阔市场的道路。事情需要他们自己去做,路需要他们自己去走。

第三,要召回一批学有所成并且在发达地区打拼和训练有素的大、中专学生返乡创业。产业化扶贫就是要培养和造就一支贫困地区的创业大军,而这一批学有所成并且训练有素的学生就是这支创业大军的代表和先锋。思乡之情人皆有之,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家乡富裕文明也是人之常情,广大莘莘学子的这种情怀甚至更浓。我们的产业化扶贫政策要激起他们更加浓厚的思乡情怀,促使他们更加热爱家乡,并且义无反顾地回来建设家乡。要为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要使他们充分地认识到家乡产业化扶贫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光明前景,要使他们对产业化扶贫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宿感。对于即使人不能回来的心也要招回来,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促使他们在技术、信息、市场以及资金等方面对产业化扶贫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第四,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扶贫资金激发广大民众投身于产业化扶贫的热情。巴东产业化扶贫的现状不仅不能激发这种热情,反而令人心寒——在项目的运行过程中严重违反项目管理程序、高度暗箱操作,故意制造混乱破坏正常项目管理秩序,千方百计躲避正常的监督和管理,最终没有扶贫效果。针对如此现状,只要稍微具备正常逻辑思维的人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暗箱操纵者有故意贪污扶贫款的主观企图;从巨额扶贫资金如同石沉大海、不了了之的结果来看,掌控产业化扶贫项目的暗箱操纵者有贪污扶贫款或者伙同项目业主贪污扶贫款的重大嫌疑。尽管我们的调查研究无权对此定性结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一客观事实给我们的产业化扶贫带来了阴影和阻力。如果明知有问题而不查处,这本身就是对这种行为的默许承认和支持,势必仿效者会越来越多,即使人们不仿效也很难形成对产业化扶贫的高度热情。

为了激发广大民众投身于产业化扶贫的热情,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扶贫资金的效益,为了扶贫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建议在纪检监察部门的主持下对调查期存在疑问的扶贫项目进行清理和整顿。

产业化扶贫调研报告

把扶贫开发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在国家和省上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把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与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增收问题相结合,项目带动,农户参与,整村推进,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全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全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受气候、地理、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的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目前仍有贫困人口54877人。

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臵、水土资源、人口素质等因素制约,思想观念相对封闭落后,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实践证明,靠“救济式”扶贫,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更加严重;靠传统产业改变贫困面貌,自身条件又不允许。如何利用好国家的各项扶贫惠农政策,真正走出一条促进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最根本的还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开发,发挥“造血”功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被村民誉为增收致富的“铁杆庄稼”。

调整种植模式,发展特色种植业。沿山地区土壤贫瘠,干旱缺水,靠传统种植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依靠土地有所收获,就必须转变耕作方式,依靠现代科技,对接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种植业。

借助政策支持,壮大规模养殖业。贫困村地区人多地少,发展种植业先天不足,但可以另辟蹊径,在养殖业上寻找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该村群众的脱贫问题,区、乡、村三级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抓住国家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走“以草养畜,靠畜增收”的路子,采取“整合项目资金、区上扶持、部门帮扶、乡上协调、农户自筹”的办法,筹资78万元在平阳镇贫困村建起高标准养羊小区,修建暖棚61幢183间,目前,很多贫困农户养殖规模已发展到300只,每只母小尾寒猪年纯收入可达1200元,每户养殖10只母羊,基本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途径。要实现脱贫致富的大变化,首先要有产业培育的大进步。通过多年努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群众温饱基本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这些都为贫困地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当前,我区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培育特色产业,也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从贫困村的发展来看,产业扶贫代表了今后我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方向,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当前我市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作为沿山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现实途径,全力以赴,抓出成效。

用好政策扶持资金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保障。沿山贫困地区自身基础差,“造血”功能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党和政府在扶持政策上予以更多倾斜,给予“输血”支持。同时,要真正使扶贫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使好钢用在刀刃上,合理的整合必不可少。

提高农民素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推进产业扶贫,农民素质至关重要。以劳务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东门村和范营村为例,一个技工的年收入要比普工高出1万多元;再以纯体力型输出的拾棉工为例,尽管每年的劳务收入非常可观,但工作环境艰苦,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同时,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对劳动者学习应用科技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切实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加快产业扶贫步伐提供技术支撑。

我区产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还存在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劳动力素质偏低、扶持资金不足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沿山地区贫困面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利用好政策和项目资金,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立足资源,做好产业规划。要把产业扶贫纳入全市“”发展规划,坚持从区域资源环境实际出发,在摸清贫困群体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贫困人口结构、致贫主要原因的基础上,努力发掘区域优势资源,在全市“十大工程”建设和生态建设、现代农业、通道经济的发展战略中寻求沿山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定位,进一步拓展产业培育空间,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制定切实可行的区、乡镇、村产业发展规划。

整合扶持资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扶持产业培育。市、县区财政要预算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产业开发示范村建设,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培育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带、增长点。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发挥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沿山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宽产业扶贫的筹资渠道,鼓励企业和民间资金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继续坚持市、县区部门对口帮扶的方式,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重点村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劳动力素质。要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场地分散、师资薄弱,设施简陋等问题,制定完善培训规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通过农民培训促进产业发展。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经济状况,要在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给予更优惠、更务实的支持,切实解决农民培训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调动贫困地区农民学技术、强技能的积极性。

创新机制体制,为产业扶贫提供保障。通过制定区域发展优惠政策,引导和推进贫困地区农户开展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致富能人、运销大户及村级基层组织在贫困地区建立农村专业服务实体,开展农产品经销、信息供给、农民培训以及农业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解除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后顾之忧。

产业发展树立可学可赶的榜样。要高度重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做好群众的引导发动工作,克服群众的畏难情绪,帮助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产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__市是山西省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目前扶贫对象规模依然很大,部分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还很落后,特别是一些已经解决温饱的群众因灾、因病返贫问题还很突出。中央提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我们通过深入贫困乡村召开座谈会、现场交流、入户调查等形式,初步摸清了吕梁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对策。

一、吕梁山区贫困基本情况。

(一)自然条件恶劣。吕梁山区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平均年降水量仅502.5mm,十年九旱,沟壑、光秃、干旱成为鲜明的地理特征。特别是部分偏远山村交通不畅,通讯落后,信息闭塞,传统产业得不到增值提升,有效资源不能充分开发利用,没有形成增收致富的支助产业。

(二)农民素质偏低。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既是贫困的结果,又是造成贫困的原因。许多贫困人口因贫困而失学,又因失学而成为新一代贫困人口。由于他们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发展家庭经济缺计划,缺技术、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与非贫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贫困户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凡事都等国家和社会的救助。尽管有些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并不断努力尝试,但由于思路不清,观念不明,缺少引导,导致失败,最终失去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

(三)子女上学致贫。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或创业,有的举家外出,农村大部分幼儿园和小学班级不齐,与之配套的措施是集中办寄宿制学校,导致农村孩子幼儿、小学阶段就被迫外出上学。还一些家长为了照顾子女上学,只能寄居或租住在有学校的城镇,这样增加了家庭负担。而对于部分举家外出打工的农民而言,带孩子去城镇或城市上学,同样无形中也加重了经济负担,对于尚未根本脱贫的农民更是不堪重负。经调查了解,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8000元左右,大学生需10000-0元。一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子女上学负债累累。

(四)因灾因病返贫。一方面,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无法抵御旱、涝、风、雪、雹、霜和虫害、疫情等频发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贫困户中有长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仅不能通过劳动获得收入,高昂的医疗费用,导致一些农民债台高筑,甚至重新返贫。

二、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经济社会转型增加了农民收入估算难度。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元经济相互交织混合发展,给准确调查核实农户收入增加了难度。加之,受农业经济效益低而不稳影响,近年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其中群众的一些隐性收入较难掌握。

(二)农民素质偏低增加了精准识别难度。由于农村教育的先天缺陷与后天乏力,农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思想觉悟有偏差,政策界限把握不准,均等化思想比较严重。面对利益之争时,互不相让,给精准识别增加了难度。同时,贫困农民经济基础不同,智力能力差别较大,导致帮扶要求千差万别,扶贫措施难以满足个性化要求。

(三)农村情况错综复杂增加了精准扶贫难度。近年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和地方重大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各种矛盾日渐突出,特别是城郊型、工矿型农村显得较为突出。一是换届选举中宗派势力、家族势力严重,有的农村政权甚至把持在黑恶势力手中,有利可图时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引发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二是随着青壮年劳力大量流入城市,农村常住人口大都剩下留守妇女、儿童、老人,实际长期居住人员不足三分之一,在农村实施规划扶持项目中出现劳力紧缺和种植项目后期管护难到位的现象。三是一些农村干部工作方式方法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责任心不强,作风不民主,对贫困人口认识有偏差,认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是搞形式,扶贫到户不一定能兑现,导致乡村干部对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四是精准识别要求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而识别过程缺乏刚性标准,难以做到让群众心服口服。

(四)市场变幻莫测导致难以培育扶贫主导产业。市场经济千变万化,近年来一些农产品、畜产品价格波浪式变化,农民难以摸清市场规律,无法规避市场风险,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经营思维,给一些农民形成了灾难性的打击和损失。一家一户帮扶势单力薄,即使一村一户搞了一品一业,由于市场发育不良,有的甚至远离市场,造成产品滞销,农民怨声载道。尽管过去各级政府号召群众办了一些实体,搞了一些产业,终因市场原因半途而废,一直未形成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五)特殊的贫困特征导致精准扶贫任务艰巨。受诸多因素影响,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返贫率高,仍然是我市目前最明显的特征。,全市贫困人口还有75万,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是全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市,其中六个国定贫困县的贫困人口(57.32万)占了全市的75.65%;农民人均收入较低,仅6186元,位列全省倒数第二,其中六个国定县3489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7.5%。除孝义、汾阳、文水外,还有6个国定贫困县、4个省定(插花)贫困县,贫困层次不尽相同,要做到精准扶贫难度较大,而且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覆盖。

三、开展精准扶贫的案例分析。

岚县上明乡阳寨村由郝家山、上阳寨、下阳寨三个自然村组成,共有246户、910口人。秋季,岚县扶贫办安排该村50万元的整村推进项目。面对农民贫困状态参差不齐、智力能力差别较大、脱贫致富信心不足、等待观望思想严重的现状,乡、村两级干部立足公平公正,有序操作,初步探索出一条精准扶贫路子。

(一)因地制宜科学选定项目。经县扶贫办和乡村两级干部联合考察,综合分析认为养牛成本相对较高,养鸡、猪疫病难以控制,价格波动较大,且从全国范围来看处于饱和状态,不宜发展。结合近几年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禁牧影响了本地山羊发展,加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羊肉比较环保观念的影响,最终确定实施肉羊养殖。

(二)阳光操作确定帮扶对象(养殖户)。为了确保整个操作过程公开、公平、公正,乡村两级通过召开全体村民大会,要求村民自愿报名。其中30多户农民有意愿养殖脱贫致富,还有部分农户要求平分养殖项目,人人有份,然后将自己所得部分出售,以此赚取一些现金救急。针对这一情况,乡村两级干部组织群众评议,首先否决了第二部分人的想法;然后针对30多户农民,作出自筹资金300元/只购买肉羊的决定。经准备养殖的贫困户讨论,认为300元/只价格较高,多数贫困户拿不出钱;之后,根据市场行情测算,决定凡自筹资金200元/只的农户都有资格享受帮扶政策。最后,通过报名、筛选、筹资,确定了30户农户,筹到现金8万元。

(三)充分酝酿确定肉羊品种。经过养殖户共同商讨,认为本地山羊宜于山坡放牧,不符合退耕还林政策,且圈养育肥慢。而藏西肉羊圈养育肥快,符合退耕禁牧政策,且适宜岚县气候,所以选派养殖户代表和乡、村两级干部去青海大草原,以1350元/只的价格购得藏西肉羊410只(其中,公羊10只)。

(四)结合实际肉羊分配到户。根据自筹资金多少,支村“两委”确定了每个帮扶户的肉羊数量。其中,最多的农户有20多只,最少的4、5只。且在青海买羊时,乡村两级干部就将所购410只肉羊打耳编号,回来后抓阄取羊,很快将肉羊分配到户。

(五)农户自愿整中饲养。经过一段时间饲养,养殖能力较差的一些个户出现了向外抛售肉羊的想法,干部发现这一苗头后,及时制定了相关措施:一是母羊交易不准出村,只限于本村贫困户之间;二是除非正常死亡,母羊三年内不准宰杀食用;三是羯羊出售须经村干部验收,方可进行。最终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410只肉羊集中到了16户农民手中集中饲养。从20秋到20春,实现了肉羊的正常饲养。经过一年时间气候适应,年秋,母羊开始产羔。

截止目前,不仅410只肉羊保存完好,而且繁殖了近200只小羊,按市场价500元/只算,一年时间可收回投资10万元,效益十分可观。

结合阳寨村贫困户自发参与养殖的实践,项目实施过程始终贯穿着“精准”二字,瞄准了全村帮扶产业——肉羊养殖,瞄准了帮扶对象——养殖户,照顾到了不同个体,符合“规划到村,帮扶到户,差别到人”的工作机制。同时,整个操作过程从自愿报名——民主评议——政策限制,严格按程序执行,是精准扶贫的最好实践。

四、开展精准扶贫的对策与建议。

长期以来,扶贫开发存在着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情况不明、针对性不强、扶贫资金和项目指向不准的问题。

通过基层的实践操作,我们认为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应围绕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三方面来开展。

(一)申报是基础。组织动员群众申报自己的收入情况,厘清群众收入来源,算清群众年度收入总账,是搞好精准扶贫的基础。农民种地收入好算账,打工收入很直观,财产性收入比较固定,经营性收入相对隐蔽。所以,要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让其放下包袱,主动申请登记,从而汇总出每一户比较符合实际的收入基数,作为村民相互对比和是否确定帮扶的依据。

第一类是低保特困户,智障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年老体弱丧失劳动力的,大病大灾造成生活困难而无力翻身的。诸如此类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民政部门按当地农村低保标准进行复核,并负责建档立卡,列为救助对象,加大救助力度,把他们从扶贫对象中剔除出去。

第二类是除特困户外上年收入在全省确定的贫困标准以下,且有脱贫致富意愿和能力,政府扶持一把就能很快脱贫的农民,他们是吕梁精准扶贫的重点对象。针对各自的脱贫意愿,有针对性地选择致富项目,最好一个村选择一个比较共同的产业,形成比较优势。

第三类是上年收入超过全省确定的贫困标准的农户。政府要帮助这类农户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现象出现。要从扶持政策、金融贷款、信息提供等方面给予支持,调动他们进一步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从而使其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政策是界限。在申报和评议过程中,最难识别的是二、三类农户。为了便于民主评议和基层干部掌握尺度,建议上级制定比较刚性的政策界限。

例如:一是上年收入多少元为识别标准。二是有显性财产(城镇以上城市有固定房产、门面,有轿车之类的交通工具,有一定数量的牛、羊牲畜等)的农户为脱贫户,有经营性实体,并形成一定的规模和实力。三是识别过程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做到对象明确、程序规范、措施得当、效果明显。具体识别过程要坚持以下几个优先条件:即,人均收入低、家庭财产少的贫困户优先;群众贫困户比党员贫困户优先;年老体弱的贫困户比年轻力壮的贫困户优先;独生子女贫困户比超生贫困户优先;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贫困户优先;村内现仍居住在危房,无条件改善现状且生活困难的农户优先。四是根据金融等部门网上记载,还可制定一些比较刚性的限制措施。通过以上一些政策措施,使干部群众便于掌握政策界限,便于操作,易于消化矛盾。

(四)公示是关键。在代表们充分酝酿评议识别的基础上,以村委名义进行张榜公布识别出的贫困户,征求群众意见。在一定时间内征求的意见提交代表再次酝酿评议,并进行二次张榜公布征求意见。经过二次征求意见后,支部、村委会同代表共同研究确定精准扶贫对象。经调查研究,认为三榜公示是保证精准识别、公平公正的关键所在。

另外,在此常规方法的基础上,操作过程中还可以将调查人口以多少划分,分割进行。根据贫困村实际情况,将农户划分成小组,由小组提出贫困人口对象,经群众代表评议,这样就可以减少矛盾,便于工作开展。

通过自愿申报、群众评议、调查对比、公告公示、建档立卡等措施,就完成了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任务。

(五)差别是核心。如何进一步提高扶贫工作精准度,确保贫困对象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让措施看得见、摸得着、见实效,是精准帮扶的核心。通过多年来基层扶贫工作的实践,我们认为帮扶到户、差别到人是扶贫工作实现公平公正的唯一途径。具体来说,就是贫困对象精准识别出来后,将扶持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上年人均纯收入中等偏下的农户;二类是上年收入中等偏上的农户。具体精准帮扶过程中,要按照定对象、定目标、定政策、定措施、定责任的“五定”要求,把资金、政策和具体措施等精准“滴灌”到贫困对象身上,确保帮扶到户工程达到预期目的。对中等偏下的贫困户,因其智力能力偏下,经济基础较差,所以要采取点对点式的帮扶,或者叫差别到人,给他们“吃偏饭”,在帮扶方面适当加大资金扶持额度。而对二类中等偏上的贫困户,因其智力能力较高,经济基础较好,在结合大多数群众意愿,确定帮扶项目或选准帮扶产业后,可以采取推进式帮扶。即,通过以奖代补、提供种苗、提供小额贷款或贴息,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引导贫困农户发展种植、养殖或旅游服务业,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同时,特别要注重同步发展专业合作社,以提高贫困群众的组织化水平,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六)分步是保障。针对吕梁山区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的实际,要按期实现全市75万贫困农民稳定脱贫,必须精准管理,将帮扶责任落实到人,分批分步推进。一是要在对扶贫对象建档立卡的基础上,每个贫困县、乡、村、户都明确包扶责任领导和帮扶责任人,签订限时定点消除贫困区域或个体贫困户的责任状,逐村逐户逐个劳动力制定具体的帮扶计划,落实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并进行网络、动态管理、考核和奖惩兑现。二是要把贫困村的帮扶分为两轮,第一轮——,帮扶60%的贫困村和贫困户,使之率先脱贫;第二轮——,帮扶剩余40%的贫困村和贫困户,确保按期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产业扶贫调研报告

产业扶贫是通过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来实现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产业扶贫。

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把扶贫开发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来抓,在国家和省上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坚持把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与解决低收入人口的增收问题相结合,项目带动,农户参与,整村推进,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全区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明显。全区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大提高,但是,由于受气候、地理、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的制约,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然突出,目前仍有贫困人口54877人。

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臵、水土资源、人口素质等因素制约,思想观念相对封闭落后,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不强。实践证明,靠“救济式”扶贫,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更加严重;靠传统产业改变贫困面貌,自身条件又不允许。如何利用好国家的各项扶贫惠农政策,真正走出一条促进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脱贫致富之路,最根本的还是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符合地方实际的特色产业,通过产业开发,发挥“造血”功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调整种植模式,发展特色种植业。沿山地区土壤贫瘠,干旱缺水,靠传统种植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要想依靠土地有所收获,就必须转变耕作方式,依靠现代科技,对接市场需求,发展特色种植业。

借助政策支持,壮大规模养殖业。贫困村地区人多地少,发展种植业先天不足,但可以另辟蹊径,在养殖业上寻找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该村群众的脱贫问题,区、乡、村三级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抓住国家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的机遇,走“以草养畜,靠畜增收”的路子,采取“整合项目资金、区上扶持、部门帮扶、乡上协调、农户自筹”的办法,筹资78万元在平阳镇贫困村建起高标准养羊小区,修建暖棚61幢183间,目前,很多贫困农户养殖规模已发展到300只,每只母小尾寒猪年纯收入可达1200元,每户养殖10只母羊,基本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现实途径。要实现脱贫致富的大变化,首先要有产业培育的大进步。通过多年努力,贫困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群众温饱基本解决,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这些都为贫困地区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奠定了基础。当前,我区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培育特色产业,也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从贫困村的发展来看,产业扶贫代表了今后我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方向,必须把产业扶贫作为当前我市扶贫开发的主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作为沿山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现实途径,全力以赴,抓出成效。

用好政策扶持资金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重要保障。沿山贫困地区自身基础差,“造血”功能低,改变贫困落后面貌需要党和政府在扶持政策上予以更多倾斜,给予“输血”支持。同时,要真正使扶贫政策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使好钢用在刀刃上,合理的整合必不可少。

提高农民素质是沿山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关键环节。推进产业扶贫,农民素质至关重要。以劳务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东门村和范营村为例,一个技工的年收入要比普工高出1万多元;再以纯体力型输出的拾棉工为例,尽管每年的劳务收入非常可观,但工作环境艰苦,对身体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同时,发展设施农业、规模养殖业,对劳动者学习应用科技的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市场需求,切实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劳动力素质,为加快产业扶贫步伐提供技术支撑。

我区产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上看,还存在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劳动力素质偏低、扶持资金不足等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市沿山地区贫困面貌,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抓住产业扶贫这个关键,利用好政策和项目资金,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整合扶持资金,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要进一步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整合力度,重点扶持产业培育。市、县区财政要预算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产业开发示范村建设,发挥引导带动作用,培育贫困地区经济增长带、增长点。要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发挥部门在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帮助沿山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拓宽产业扶贫的筹资渠道,鼓励企业和民间资金扶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继续坚持市、县区部门对口帮扶的方式,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重点村建设。

强化科技支撑,提升劳动力素质。要整合农村教育培训资源,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场地分散、师资薄弱,设施简陋等问题,制定完善培训规划,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真正通过农民培训促进产业发展。针对贫困地区农民经济状况,要在劳动力技能培训方面给予更优惠、更务实的支持,切实解决农民培训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调动贫困地区农民学技术、强技能的积极性。

创新机制体制,为产业扶贫提供保障。通过制定区域发展优惠政策,引导和推进贫困地区农户开展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致富能人、运销大户及村级基层组织在贫困地区建立农村专业服务实体,开展农产品经销、信息供给、农民培训以及农业生产环节的专业化服务,解除农民发展特色产业的后顾之忧。

强化工作责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都要拿出相当精力,从政策、措施、市场等方面深入研究,指导贫困乡村破解发展难题。要抓好典型培育,认真总结各地产业发展中涌现出的好思路、好做法,集中力量扶持示范村建设,创造成功经验,为贫困村产业发展树立可学可赶的榜样。要高度重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选好用好村级带头人,做好群众的引导发动工作,克服群众的畏难情绪,帮助群众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切实把产业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产业扶贫是通过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壮大,来实现带动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从长远角度来看,其意义非常重大。如何更好推进产业扶贫,提高扶贫效益,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大调研课题。石门县扶贫办带着破解产业扶贫发展难题的思考,深入13个乡镇、场20多个村居进行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整理如下:

石门县是典型的贫困山区农业县。到2019年末我县贫困人口为16.31万人,占全县总人口67.9万的24.02%,占全县农村人口57.5万的28.4%。近年来,我县按照“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产业扶贫,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通过多年努力,我县逐步形成了柑桔、茶叶、高山蔬菜、马头羊、烤烟等主导产业。特别是近五年来,我县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200多万元,扶持农业主导产业,新发展柑橘14200亩,茶叶12300亩,烟叶5700亩。发展肉牛11000头,山羊13000只,扩种南竹3700亩,发展高山蔬菜3500亩。二是产业品质不断提升。多年来,石门狠抓柑桔、茶叶、烤烟等特色优势产业的品质。每年投入500万元左右的扶贫资金用于产业的品种改良和科技培训,目前柑桔获有“中国早熟蜜橘第一县”、“中国柑橘之乡”、“全国柑橘出口示范基地”等称号。白云山有机茶通过欧盟认证,“石门银峰”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烤烟进入了芙蓉王高端烟叶生产基地。

三是龙头企业不断发展。以扶持企业发展为依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促进产业发展,五年来为节节高公司和金湘源、壶瓶山茶叶公司等龙头企业争取到了360万元的财政贴息,落实贴息贷款1.2亿元,带动8万多人产业增收。今年我县还争取到了500万的茶叶产业专项扶贫项目,其中350万元用于新发展茶叶和防控灯的购买,150万元用于茶叶加工企业设备投入贴息,已规划发展优质茶叶基地6120亩,扶持茶叶加工企业四家。现基地及企业厂房建设都已开工启动。

四是特色产业不断兴起。近年来,我县在产业扶贫方面开始探索发展油茶、金银花、旅游、劳力输出等特色产业。通过“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扶持到户政策,已发展良种油茶3000亩,金银花500亩。旅游业形成了三个核心板块:壶瓶山-东山峰高山生态度假区板块、维新-仙阳湖休闲养生区板块、夹山-蒙泉湖禅茶文化产业园板块。通过“雨露计划”对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引导贫困村农民外出务工每年达3万多人,人平年劳务收入2万元以上。

经过多年的扶持发展,我县柑桔、茶叶、马头羊、高山蔬菜、烤烟等产业虽初具规模,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缺劳力。从目前来看,贫困地区家庭收入主要还是靠外出打工的劳务收入,所以农村的中青年劳力基本都已外出打工,“留守老人”一无现代生产技术,二无体力,要实现产业的扩规和提质都很难。

二是缺技术。我县虽然有一批专业技术人员,但由于本县没有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方面的科研院所,真正的高水平的农技专家人才很少,特别是在油茶、核桃、金银花等新兴产业方面的技术人才就更少。

三是缺资金。目前我县产业扶贫到户资金主要是“两项制度”有效衔接项目资金,但这部分资金政策性很强,每人每年只能扶持400元,而现在一只羊要1000元左右,一头牛要5000元左右,所以产业扶贫方面的资金还有待进一步增加。

四是缺企业。我们在下乡调研时发现很多村茶叶产业有了一定规模,但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一家茶叶加工企业,只有等贩子上门收,价格自然就低了很多,群众致富难。

目前制约我县农业产业建设的因素主要有劳力、技术、资金和配套企业。要打破这些制约因素,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用活土地资源。一是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探索实施土地股份合作制。将没有劳力进行耕种的农户土地集中起来,采取入股、租赁、转包、让包、互换、托管等多种农村土地流转的形式给有能力的大户或引进外来老板进行产业发展。二是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可以采取成立农业互助社、农业合作社,将劳力集中起来进行互帮互助发展生产。

2、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与农业院校或农科所的联系,由县里给他们提供科研基地,请他们派专业技术人常驻我县,对各个地方的产业发展进行调查研究,指导当地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尽量不做无用功。

3、加大金融扶持。政府应督促指导相关金融部门加大产业扶贫资金支持力度。要克服惧贷心理,可采取涉农站所或村级组织提供担保的形式鼓励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给贫困农户发放贷款支持产业发展。

4、延伸产业链条。要积极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单项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到500亩以上的区域或附近要相应建成加工企业,同时要采取加大扶贫贴息贷款发放数额和覆盖面及落实有关减免税费优惠政策等措施,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建成一批大型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解决老百姓“卖难”和“贱卖”的问题。

扶贫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一、xx县贫困人口现状:

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对贫困县乡村的划定,目前,我县有省级插花贫困乡3个,贫困村20个。初,全县20个乡镇场有贫困户5181户20465人(人均收入低于882元以下),占全县总人口的5.64%。从地理环境分:三个重点贫困乡20个重点村有贫困户2824户12155人占总贫困人口的59.4%,其它乡镇场有贫困户2357户8310人;从致贫原因分:因无生产资料致贫2313户10191人,占总贫困人口的49.8%;因病致贫1562户6069人,占总贫困人口的30%;因灾致贫103户436人;因无劳动能力致贫317户632人;孤寡老人322人;孤儿9人;其它原因致贫502户2310人,占总贫困人口的11.3%。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三个贫困乡,占总贫困人口的59.4%。

二、致贫原因分析:

二是劳动者素质差,劳动技能低,科技发展意识淡薄,传统的经营、养殖模式依然存在;

七是陈规陋习致贫(如大操大办“红白”事)。

三、扶贫机制及设想:

(一)进行分类扶贫,对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贫困户以帮教式扶贫为重点,着重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对无生产资料的贫困户以解决生产资料,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产技能为重点进行帮扶;对于无劳动能力的'孤寡老人、孤儿等纳入民政供养,进行救济式扶贫(共331人,其中孤寡老人322人,孤儿9人)。

(二)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

围绕增加低收入人口收入,以优势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为基础,支持重点乡村和农户发展优势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进一步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特别是要利用我县畜牧业优势,集中力量,加大畜牧业的发展,提高肉、蛋、奶产出率,使其成为带动低收入人口提高收入水平的重要来源。

(三)实施整村推进战略。

以贫困村为单位,加强基本农田、优质草场、环境改造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国家安排的以工代赈资金必须用于贫困乡村的基本建设,各行业部门的专项资金要重点向贫困乡村倾斜,力争到,使全县20个贫困村90%以上实现“五通”、“五有”、“五能”的奋斗目标,坚持开发与发展并举,充分利用“缺项补项”方案,及时调整项目实施,为低收入群众经济增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继续实施“贫困户庭院经济开发建设工程”

提高低收入户发展庭院经济意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帮助低收入户发展庭院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确保财政扶贫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到户。

1、利用扶贫资金为无房户、危房户新建或维修5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住房和0.7亩地的宅基地。力争每户有2头生产奶牛,每人4只生产羊,并饲养一定的鸡、鸭、鹅等家禽。农区每人有2亩旱涝保收的口粮,牧区每人有1亩口粮田且每人有30亩以上的草场。

2、发展庭院经济。山区半山区的低收入户庭院保证种植5分地以上蔬菜。凡适合经济林气候的地方,每家种植10棵以上果树或其它经济林,力保庭院无空闲地。对干旱缺水的地方,尽力帮助打水井或通过其他方式解决缺水问题。

3、培育低收入户从事手工业,如:铁匠、木匠、泥瓦匠、修鞋匠等,扶持家庭手工业作坊,生产地方特色的花毡、地毯、花帽、剌绣、小刀、马鞭、马鞍等特色产品。

(五)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发挥扶贫资金效益。

除以工代赈资金用于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外,国家财政扶贫资金、自筹资金都进村入户,具体用于解决贫困群众住房问题、发展庭院资金短缺问题、购买生产畜、科技培训等方面。扶贫贴息小额贷款,力争发放到贫困户。各项资金的使用按照申报项目执行,不随意改项、不挤占、不挪用扶贫资金,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六)加大科技扶贫和培训力度。

突出科技扶贫在扶贫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调动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到贫困乡村创业,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安排科技培训资金,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充分发挥科技扶贫的示范作用。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有针对性通过夜校和种类短期培训,增强农牧民掌握先进实用技术能力,确保每个贫困户劳动力掌握1-2门实用技术及职业技能。同时,反对封建迷信欢迎光临517878秘书网,引导群众自觉移风易俗,改变落后生活习俗,不断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七)积极稳妥扩大劳务输出。

加强职业培训,组织引导富余劳动力有序输出。各贫困村每年力争组织户均1个劳动力外出从事二、三产业劳动,确保年均纯收入达到元。同时关心外出务工人员的生活、工资收入等情况,切实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实际困难。

(八)实施移民搬迁对环境恶劣,自然资源缺乏的贫困乡村人口,结合退耕还林还牧政策,有计划、有组织、分批分阶段实施搬迁扶贫,并坚持自愿搬迁原则,尊重搬迁户的意见,不搞强迫命令,因地制宜,多形式、多渠道,注重实效,制定切实可行的移民搬迁优惠政策,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致富。

村扶贫情况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沐川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会议精神和沐川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印发〈沐川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切实做好我乡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建立健全扶贫对象识别机制,确保扶贫对象得到有效识别,我乡召开专题动员部署会议,就进一步做好农村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安排。现就我乡开展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自查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乡镇基本情况。

海云乡位于沐川县境西北部,其东、北两面与犍为县毗邻,西北角与沙湾区接壤。乡人民的政府驻海云乡海云寺街1号,距沐川县城75千米。辖同心、严湾、和平、青山4个村33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9.7平方千米。末辖区共有2095户,总人口7265人,其中农业户1935户,共7043人。

(二)贫困识别情况。

县政府分配我乡贫困人口总数927人,贫困村1个,我乡根据全县制定的规模进行总量控制,并将贫困户按上浮10%的标准分配到各村。按照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的标准识别出贫困农户269户,贫困人口972人,贫困村1个。贫困对象识别后,通过入户登记,实事求是地获取了贫困对象的各项信息资料,填写《扶贫手册》,并组织信息录入员将对象信息录入电脑系统,建立档案资料,做到户有表、村有册、乡有档案。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强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的要求,我乡印发了《关于组建驻村工作组加强精准扶贫工作的通知》(海委发〔〕11号)文件,在4个行政村建立驻村帮扶工作组,落实帮扶责任人,实现“一村一组、帮扶到户”的精准扶贫。各村组、乡属各部门均参与到驻村帮扶工作中,确保贫困户全覆盖联系,做到工作目标不实现,联系部门和帮扶责任人不脱钩,驻村工作组不撤出。驻村工作组在乡党委的统一安排下结对帮扶贫困户,为帮扶户量身定制脱贫计划,采取有效帮扶措施,开展精准扶贫工作。

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安排和部署下,我乡积极推进贫困户脱贫工作。20实施和平村和同心村精准扶贫工作,以市场为导向,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农村特色产业,投入产业扶持专项资金19。9万元,养殖土杂鸡6100只,种植核桃27。5亩,新建农房120平方米,改建农房60平方米,实现47户156人脱贫致富。2017年将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着力提高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计划实施严湾村、同心村、和平村精准扶贫工作,计划扶持贫困户种植茶叶500余亩,预计将实现全乡27户111人产业脱贫致富。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领导,建立机构。

在全县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会议后,我乡庚即成立由乡党委书记、乡长任组长,乡党委副书记、副乡长、纪委副书记任副组长,乡属各部门负责人、乡包村干部及村两委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乡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建4个驻村工作组,分别进驻4个行政村,协助开展入户调查等工作。

(二)结合实际,制定方案。

按照沐川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总体安排部署与要求,经乡党委、政府召开会议充分讨论研究,制定了《海云乡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了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主要内容、方法步骤及保障措施。明确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及具体任务,建立健全了乡政府领导,乡属相关部门配合,村两委具体落实的农村扶贫对象识别工作机制。

(三)层层落实,周密部署。

2017年6月10日召开了全乡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部署会暨培训会,全面安排部署全乡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确保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4个行政村成立了由乡驻村干部、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等为成员的民主评议小组,确保了我乡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四)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召开动员会、印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深入宣传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相关政策。采取“以会代训、全程参与”的方式,着力抓好培训工作,确保其掌握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基本知识。各驻村工作组进村入户,召开村民小组会议,为全面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基于一些困难群众不识字和白天忙农活的实际,各村成立宣传小组,上门逐户面对面宣传讲解,帮助广大群众了解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使他们真正理解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提高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五)规范程序,公开民主。

按照统一标准、全面调查,实事求是、科学识别,分级负责、分类指导,严格程序、公开公正的工作原则,采取在农户申请的基础上,调查人员进村入户调查,全面了解各户收入情况,逐户计算人均纯收入。对拟定贫困户由各村民主评议小组进行评议,真正把决定权交给群众。对拟定的贫困户进行最少不低于7天的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及时纠正评议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给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组织抽调的调查组人员在包村领导带领下进村入社到户,按照“入户调查,村组评议,乡审核”的原则,达到摸排全面,调查详实,登记准确,定性合理,全面实行阳光识别确认,确保新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甄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的质量和实效。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工作经费不足。建档立卡工作程序多、资料多、工作量大、时间较长,虽已安排部分经费,但不能完全保证工作需要。建议县按贫困人口基数专门划拨相应工作经费,保障工作开展。

(二)工作人员不足。对建档立卡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在基层操作非常困难。乡扶贫干部多为兼职,工作量大,精力上顾不过来,心有余力不足。

照选派办、扶贫办部署,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入到了17个生产队,对全村精准帮扶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赵桥村概况。

赵桥村隶属肥西县丰乐镇,北临合安路,东靠花新路,南接四丰路,西濒赵小河。赵桥村总占地面积约3960亩,有刘大郢等17个生产队,总人口1682人,总户数408户,总劳力896人,党员40人(其中外出务工劳力478人,党员23人),20人均纯收入8189元,贫困户15户44人,五保13户,低保11户31人。总耕地2615亩,退耕还林365亩,当家水塘35口,占地约800亩,沟渠41条,总长约12600米。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比较优势。

当前赵桥村存在的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设施设备落后,与发展现代农业有很大差距,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涉及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清洁能源亟待解决,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尚需提高。三是农民的思想观念不能完全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文化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不适宜的生活方式和风气习俗仍然存在。四是致富带头人缺失,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村中留守的多是老弱病残孕。五是村发展源动力不足,由于村集体经济积累几乎为零,对村里基础建设的投入能力不足,党员平均年龄55岁,无新鲜血液输入。

当前赵桥村存在优势:一是交通优势显著。往北距离省际公路10公里不到,紧挨着花岗镇通往新仓的县级公路,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二是村两委班子十分团结。众人拾柴火焰高,同舟共济开大船。班子团结是干事业的基础、干成事的前提,只要班子成员心往一处想,就一定能为群众谋来福祉。

三、对推进精准扶贫的建议。

(一)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推进“一村一品”建设,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赵大郢、任郢、潘郢、万郢、丰收、马郢、东西基塘,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着力打造优质粮生产基地,使其成为农产品龙头企业的生产车间和原料基地;在临近花新公路的王岗、杨湾、下湾、王圩、一棵树、吴岗,突出发展设施农业,着力打造苗木花卉村、棚室蔬菜、现代养殖专业村,努力使其向肥西三岗花木市场看齐,促其成为合肥市民的下一个菜篮子;在紧邻花新公路的`刘大郢、椿郢,依靠毗邻的7个当家塘及紧邻公路的优势,积极开发乡村旅游,发展“农家乐”旅游产品,着力打造旅游农业专业村,带动整个赵桥村的经济发展。同时,注意集约利用和生态保护,严格执行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村居环境。加快推进道路、供排水、新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展以整治“脏、乱、差”为主要内容的“三线三边”综合整治工作,促进人畜粪便的高效利用和生活垃圾、污水的有效整治,推进家居生活清洁化。坚持发展为了群众,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由群众共享,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深入普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引入村级卫生所,健全卫生服务体系。联系热心公益的企业共建,帮扶品学兼优的学子,扶持他们完成学业,减轻农村家庭负担。加快建立、完善五保和贫困老人的救助机制。

(四)提高农民素质,塑造文明新风尚。以培养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培养“种养”能手、经营能人和乡村科技人员为重点,多层面、多渠道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专门人才。建立政府帮扶、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以各级职业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技推广机构为依托,加强对农民的农业技术、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养和转岗转产的能力。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政策、法律、科技、文化、卫生进村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勇创家业。

(五)加紧成立合作组织,培养现代新农民。坚持从群众愿望出发,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保持合理的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成立生产合作组织,实现整村推进。注意研究市场,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耕种农作物,做到不跟风,防止市场供大于求,给农民带来损失。

(六)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营造农村平安和谐环境。努力吸收年富力强、致富能手加入党组织,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的造血能力。加强村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健全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机制,认真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各项制度。深入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农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农民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能力和自觉履行义务的责任感。鼓励、引导和支持发展各种农村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民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推进社会治安打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完善村民规约,广泛开展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活动,构建灵活多样的群防群治网络,创建良好社会治安环境。

扶贫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内容: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贵州省,近年来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开发促脱贫、靠发展解贫困,20xx年全省48个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4年的335元增加到1258.82元,693万贫困人口越过“温饱线”,尚未解决温饱的人口比例由1993年的35下降到9.47。

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由于社会历史、自然环境等原因,我国1994年启动“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时,贵州农村贫困人口共计有1000万,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八分之一,占全省农村人口的35;48个贫困县,数量占全省县份的55。贵州成为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为打好扶贫攻坚战,贵州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解决群众温饱问题摆在重要位置,每年派出大量干部开展进村入户扶贫活动。与此同时,他们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扶贫开发的.战略性工作,将资源优势与市场需求对接,使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以求在全省形成市场需求旺盛、经济持续发展、自我积累增加、自我发展能力增强的局面。

近年来,全省各地把种养业作为扶贫开发重点,实行分类指导。一方面,突出抓好粮食生产,每年实施800万亩“高产示范工程”、600万亩“扶贫温饱工程”,努力提高科学种田水平,实现了由缺粮大省向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的根本转变。另一方面,各地立足资源优势,建立了一批猪、牛、羊、水稻、蔬菜、药材、特种养殖等商品基地。

思南县东华乡上寨村民组极贫户张进一家4口,人均收入不足300元。20xx年调整种养业结构,贷款3000元,购买4头母猪,实施滚动发展,今年头8个月收入17000元,到年底可突破3万元,比2年前增加25倍。他指着65头存栏猪对记者说:“养猪项目选得好,市场前景好,还得感谢党的政策好!”

目前,贵州农村产业结构渐趋合理,经济效益逐年攀升,从1998年以来gdp增长速度连续4年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搭建平台。

贵州把交通、水利、电力、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列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着眼于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长远发展搭建平台。

这个省关山阻隔,沟壑纵横,交通闭塞成了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五大”以来,当地加快建设北上川渝、南下广西、东接湖南、西进云南的“十字型”大通道,以省会为中心、联结各市、地、州的高等级公路网正在形成。截至20xx年底,全省高等级公路已达20xx公里,比翻了一番。过去3年,全省共实施近万公里公路改造工程,今年将改造公路5000公里,可望实现乡乡通公路的目标,通车里程将增加到3.5万公里。

继南昆铁路贵州段建成后,株六复线、内昆铁路贵州段和水柏铁路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通车,渝怀铁路贵州段施工顺利。株六复线和内昆铁路通车后,贵州铁路运力由4000万吨增加到11000万吨。继铜仁支线机场去年通航后,黎平、荔波、兴义、安顺等机场正在加快建设中。

突出工作重点,抓好项目扶贫。

“十五大”以来,国家加大了对贵州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累计投放各类扶贫资金91.67亿元,共实施6427个扶贫项目,累计扶持农户达395万户次。同时,各地改变救济式扶贫的做法,突出重点,实施项目扶贫,建成一个项目,带动一片农民脱贫。

以来,贵州实施的西部大开发项目70安排在贫困地区,共改造250万亩中低产田,实施上万个通路、通水、通电、通邮、通广播电视等建设项目,每年扶持兴建10万个沼气池,把居住在岩洞、山顶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贫困农民,搬迁安置到具有开发条件的地方,截至目前,已搬迁1.1万户5.13万人。

这个省是典型的喀斯特山区,既缺土又缺水。为此,各地采取以工代赈等方式,大搞“坡改梯”与小型水利配套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坡改梯”520万亩,新增农田灌溉面积157万亩,退耕还林200多万亩。

这个省针对工程性缺水严重的情况,已开工建设遵义南部灌区等一批中型水利工程,加快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的前期工作,大规模实施“渴望工程”,3年建成13.9万个小水窖、小水池、小山塘,解决了330万人的饮水困难,被广大农民称为“德政工程”。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脱贫步伐。

在财力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贵州每年要挤出专项经费,用于农村技术骨干培训、科技知识普及培训和“绿证”培训,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

扶贫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开展对扶贫开发工作调查研究检查的通知》精神,现按照调研检查内容和我县的工作实际,对xx年工作情况,目前存在的问题和xx年工作的打算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基本情况。

我县是全省“三西”扶贫县之一,全县辖18个乡镇,242个行政村,总人口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万人,总耕地面积137.79万亩,其中水浇地47.36万亩,人均水浇地1.1亩。xx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2076元,人均占有粮348公斤。全县有6个扶贫工作重点乡镇,62个扶贫重点村,21个插花贫困村;有18个纯移民贫困村,34个纯移民社(点)。6个重点扶贫乡镇中未列入扶持的贫困村有22个。截止xx年底全县有贫困人口9.12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44万人,低收入人口7.68万人。xx-xx年已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村有41个,其中重点扶贫项目村27个,纯移民村9个,非重点村5个。经过几年的整村推进和各类扶贫项目的实施,目前贫困面由xx年的24%下降到xx年的20%。

二、关于省委、省政府批转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加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的意见》的贯彻落实情况。

省委、省政府(xx)16号文件下发之后,我们结合兰州市扶贫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项目管理的意见》的精神,组织学习讨论了两个文件,并结合我县的实际贯彻落实。一是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的目标、任务、标准和意义,提高了认识,坚定了搞好整村推进的信心。二是明确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把握的七项原则,并在工作中付诸实施和贯彻落实。三是结合本地的实际,围绕整村推进开展工作。四是协调和配合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开展工作。总之我们认为16号文件,政策性、指导性、操作性都比较强,对于搞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xx年扶贫开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扶贫部门的关怀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和各有关部门、乡镇、村和项目实施单位的大力扶持和配合下,扶贫开发项目的各项实施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已基本完成了预期的建设任务。

xx年省扶贫办下达分配给我县的“三西”专项资金为1160万元,其中小型水利20万元,整村推进868万元,占总资金1160万元的75%,占要素分配资金911万元的95%,种养业基地建设资金50万元,移民土壤改造资金84万元,科技扶贫资金41万元,产业化资金80万元。共签订扶贫项目实施责任书31份。截止目前资金拨付893.67万元,拨付率为77%,报帐资金927.97万元,报帐率为80%。

1、小型水利2项,投资20万元,衬砌渠道2300米,新打机井1眼,已全部完成任务,并通过验收和报帐。

3、养殖业基地建设项目3项,总投资50万元,已拨付资金35万元,拨付率为70%,报帐资金15万元、占30%,目前已完成羊舍面积1500平方米,购进羊只600只。其中两个项目已验收并通过审计。

4、移民漏砂地改造项目总投资84万元,计划改造漏砂地840亩,实际改造漏砂地1680亩,完成计划任务的200%,已通过验收,报帐率达到100%。

5、产业化项目总投资80万元,已分三个村分步实施,现已拨付资金50万元,占总资金的62.5%,目前已建猪舍面积3370平方米,按计划已完成任务。引进种猪437头,占任务600头的72%。预计在12月底之前可全部完成任务。

四、较好的帮扶工作的'进展情况。

今年我县的帮扶工作,在省、市、县和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各有关帮扶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截止目前,各帮扶部门,为群众办实事59项,落实帮扶资金88.892万元。在帮扶工作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及时调整落实了126家帮扶单位,其中市级单位45个,县级单位81个。二是加大了帮扶工作的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工作。三是加强协调、沟通与联系,以召开座谈会、情况通报会等形式让帮扶单位了解乡情、村情、民情,研究帮扶对策,制定帮扶计划。四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帮扶工作,为群众办实事,使帮扶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出现了上下互动动真情、帮助扶贫有资金,生产生活条件有改善的新局面。

五、全面完成了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面大、量广、任务重、时间紧、要求严,按照省、市的要求,我们立即召开动员会议,安排落实工作。截止目前,已基本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表。进一步摸清了贫困户的底数,为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在全县18个乡镇、242个行政村45万多农业人口中共涉及到13个乡镇、182个行政村的8.4万户、36.3万人口中开展了建档立卡工作,通过建档立卡,全县有贫困人口91158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4403人,低收入贫困人口76755人。同时还对全县新增返贫的贫困人口(包括移民贫困人口)也开展了建档立卡工作,并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表。

六、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情况。

为了推动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竞争与就业能力,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全县的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实际、实用、实效的技术培训为主要形式,整合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规模,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质量。一是今年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由县职业技术学校、农业机械化学校、农业广播学校、永登师范、县就业局培训中心、县卫生学校、县委党校等教育培训机构根据国家职业培训标准及不同行业的要求和市场需求开展培训。二是种植业、养殖业培训工作由县畜牧站、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开展培训。截止目前,全县劳务输出人员达到9万多人次,全县职业技术技能培训5000人次,农民技术员培训1000多人次,举办培训班50多期,有组织的劳务培训转移4000人次,较好的完成了劳务培训转移工作。受到了省、市委的好评和肯定。

七、十一五扶贫规划编制工作。

八、进一步加大扶贫项目宣传工作。

近几年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以来,国家及省、市扶贫部门对改善我县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投入了大量的“三西”扶贫资金,建设了较多的扶贫项目,但是对已建的扶贫项目宣传工作不够重视,部分农民群众对建设在眼前的扶贫项目很模糊,不认识,不知道是什么资金建设的项目,因此,今年为了加大对扶贫项目的宣传工作,对于农民群众支持扶贫项目,建设扶贫项目,关心扶贫项目,热爱扶贫项目,管理扶贫项目,推动扶贫项目滚动持续发展,更好的发挥扶贫项目的效益,要求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实施后,是整村推进的项目都必须建立永久性标准牌一块,书写扶贫标语15条。单独项目,如机井、水窖、渠道、养畜棚都要突出宣传扶贫工作的字样或建立一块小标牌,10万元以上的项目都必须书写5条以上的标语,10万元以下的项目必须书写3条标准,并作为检查验收扶贫项目评比的依据。

九、狠抓项目资金的管理工作。

为了防止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和截留,我们严格按照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在项目实施前公布项目计划内容和资金额度,供群众监督,项目实施后,向群众公示,给群众一个知情权,报帐发票由乡、村及群众代表审查,逐级验收报帐,并提交审计部门审计,确保资金的正常运行,增加资金的透明度。今年在整村推进项目报帐的过程中,我们统一安排时间,集中进行报帐。由乡(镇)长带队,项目实施单位的负责人参加,由扶贫办、财政局联合办公,审批报帐,加快了报帐进度,提高了报帐效率,减少了报帐费用。

十、强化项目后续管理工作,促进增收项目的持续发展。

为了巩固提高整村推进的扶贫成果,严格按照《参与式管理办法》,结合各村的实际,制定项目管理和签订项目滚动发展协议,实行建、管、用相结合,责、权、利相一致,努力提高项目后续管理的质量和效益的长久发挥。逐步形成建设有责任,使用有成效,管理有章程的工作机制。

十一、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采取的措施是。

(一)、突出一个“早”字。省、市项目下达后,我们在理清工作思路的基础上,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并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立即召开了扶贫项目实施动员会议,层层签订责任书,分解任务,落实责任。

(二)突出一个“量”字,就是在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量化项目指标,定时间、定进度、定任务、定目标。今年县扶贫干部全面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村,软硬件齐抓全过程跟踪管理,一抓到底。

(三)突出一个“实”字,就是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不折不扣一字不变的落实省、市下达的指标任务和项目内容。

(四)突出一个“新”字,就是用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指导工作,安排工作,以全新的工作态度、全新的工作面貌实施项目,落实项目。

(五)突出一个“创”字,就是在工作中创一流,争一流,依据省、市的要求和全县扶贫开发的实际,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以一流的成绩迎接省、市的检查验收。

(六)突出一个“重”字,就是在理清扶贫工作思路的基础上,在扶贫开发的全盘工作中,突出重点、抓重点,精心组织、精心安排、以点带面、推动全面工作。

十二、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xx年尽管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工作中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发动和宣传工作还没有跟上去。部分乡、村干部和农民对整村推进工作的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群众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参与整村推进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项目的实施和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

(二)、整村推进资金额度小,信贷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以及其它整合资金跟不上,特别是千人以上的村,扶持60万元左右的资金,使整村推进工作的效果不明显。

(三)、已实施的整村推进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后续管理和发展还没有跟上去,可以说很不尽人意,还没有制定出一套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使扶贫资金的滚动发展还不能落到实处,也还不能很好的发挥效益。

(四)、群众的组织化程度低,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与经营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使一些产业和项目还不能规模化生产、规模化发展、规模化经营,效益发挥的不好,不明显。

(五)、xx年整村推进项目中的扶贫贴息资金,由于贫困户家庭困难,无贷款抵押的财物和找不到银行认可的贷款担保对象,贴息项目无法实施。因此建议将xx年整村推进的贷款贴息调整给已贷到种养业款的贫困农户,并建议xx年给县区一些贷款贴息资金,鼓励能贷到款的贫困农民发展种养业。

(六)、尽管永登县已不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县,但在贫困乡镇中还有22个贫困村,在移民乡镇中有18个纯移民村,21个插花贫困村,34个移民贫困社还比较贫困,请求列入重点村、社给予扶持。

(七)、省委(xx)16号文件中提出要整合资金加大扶贫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此项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落实比较困难。

(八)、引大灌区移民尚有10244亩劣质漏砂耕地需要改良,请省、市扶贫办继续给予扶持。

(九)、贫困地区群众的科技意识、文化素质比较差,思想比较落后,请省、市继续对劳务培训转移工作给予(2016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调研报告)资金扶持。

(十)、整村推进项目村的培训工作,建议培训学院在上报整村推进项目计划之前给予培训,有利于乡村干部参与编制规划工作。

十三、xx年项目申报工作情况。

十四、下一步工作的打算。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市十年扶贫开发纲要精神,以脱贫致富奔小康总揽扶贫开发工作的全局,以整村推进为主要形式,以贫困群众为主要对象,以改善贫困农民生产生活基本条件为途径,以调整农业结构为关键,以农民群众增加收入为主要目的,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点面结合、突出重点、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努力开创全县扶贫工作新局面。

(一)、强化领导、落实责任、搞好协调服务。

为了完整的实施好xx年的各类扶贫项目,我们将明确任务,责任到人,继续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村、包项目制度,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严格实行项目合同管理制。凡是整村推进的每个项目,在检测小组、规划小组的领导下,乡、村都要明确责任,并要有群众代表参与,监督实施、监督管理。县扶贫办要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宣传发动到位,监督、检查验收到位,全程搞好跟踪协调服务与管理。

(二)、精心组织、认真实施,严把项目进度、质量、数量三个关口。

为了严格按照规划要求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一要严把项目进度,要与乡、村群众共同确定进度计划,列出项目建设时间表,从组织实施到竣工验收,确保项目按期和提前完成。二要严把项目的质量工作,要全过程的加强对项目的监督管理,确保项目建设达到标准化、合理化、规范化,真正做到建一处,成一处,见效一处。三要严把数量关,在项目实施中,凡是到户项目,户户要签字确认,要把项目量化到户,规划到地块,公益性项目要召开相关会议让群众予以认可确认。

(三)、严格资金管理,落实报帐制度。

为了防止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和截留,我们将继续严格按照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在项目实施前公布项目计划内容和资金额度,供群众监督。项目实施后,向群众公示,接受监督,给群众一个知情权。报帐发票由乡、村及群众代表审查,逐级再审查验收报帐,并提交审计部门审计,确保资金的正常运行,增加资金的透明度,发挥资金的效益。

(四)、突出重点,优先扶持特困群体。

在实施各类扶贫项目过程中,特别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中,要优先扶持计生特困户、残疾特困户、复退军人特困户,要突出重点,倾斜物资和资金,切实解决好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带动他们摆脱贫困。

(五)、强化项目后续管理工作,促进项目村的持续发展。

为了巩固提高整村推进的扶贫成果,要严格按照《参与式管理办法》,结合各村的实际,制定项目管理和签订项目滚动发展合同,实行建管用相结合,责权利相一致,努力提高项目后续管理的质量和效益的长久发挥。形成建设有责任、使用有成效、管理有章程的工作机制。对种养业和农民增加收入的项目要积极倡导资金不出村,滚动发展使用。年收回的资金和物资视其项目效益再进行投放,以合同的方式要求发展,约束发展。

总之,我们将以这次调研检查为新的工作起点,转变工作作风,寻找差距,弥补不足,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在求真务实上下功夫,一步一个脚印,认认真真做工作,扎扎实实抓落实。切实把扶贫工作搞成群众满意,群众受益的工程,为全县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做出应有的贡献。

扶贫开发情况调研报告

扶贫是为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旨在扶助贫困户或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变穷困面貌。本文是关于山区连片的扶贫工作调研报告,希望能帮助大家!

根据年度工作安排,市政协农业委员会近期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分两组深入万源市白沙、八台、长坝、花楼、庙坡、大竹、庙子、白果和宣汉县黄金、新华、清溪等已经(正在)实施连片扶贫开发的乡镇,采取看现场、访群众、查资料、听汇报等方式,对我市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及成效。

年国家实施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以来,我市各级党政抓住机遇、积极争取、大力推进,共争取省以上财政投入19300万元(万源市大竹河片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2300万元,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17000万元),项目覆盖97个乡镇、228个村、11万多户、42万多人(贫困人口11.1万人),全市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贫困人口明显减少。2011年初,我市锁定建卡贫困人口121.61万人(万源市14.6万人,宣汉县33.36万人)。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工作实施两年来,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101.89万人,减少19.72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8.45%。

(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两年来,共新建改建贫困乡镇村社道路494.3公里;实施人畜饮水项目42个,解决了7074户贫困群众饮水困难;易地扶贫搬迁高寒山区贫困群众1945户,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改善。

(三)产业发展明显增多。发展板角山羊养殖户82户,旧院黑鸡养殖户944户;新建茶叶、核桃、中药材等产业基地31582亩,贫困群人均增收1000元。

(四)社会参与度明显提高。建立并实施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业主投入、干部帮扶的扶贫机制,国家、省、市县级单位为贫困村捐助了资金,资助了贫困学生。

(五)居住环境明显改善。结合新村聚居点打造,大力实施了贫困地区农户“三改三建”,村容村貌有了较大改观,新村建设步伐加快。

二、困难及问题。

(一)基础设施较差,扶贫难度大。贫困地区水利设施差,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靠天吃饭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农村公路建设滞后,村社道路不畅,交通瓶颈严重地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受教育程度偏低,思想相对保守,自我发展能力较差,等、靠、要思想严重。群众因灾、因病致贫和返贫的现象有所发生。

(二)产业发展落后,农民增收难。部分地方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村风貌打造上,对产业发展重视不够,整村推进的项目村规划栽植了核桃、茶树,但管理十分粗糙、产业相对薄弱。产业市场占有率低,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完善,服务设施和手段不完备,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程度不高,茶叶、黑鸡、中药材、牛肉、奶牛、蔬菜等特色产业虽已有一定数量,但与大市场、大竞争的标准还有较大差距。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农业附加值低。甚至个别农业企业把工作重心放在申请国家项目补助和贷款上,带动农民脱贫致富能力弱。全市农业专合组织虽然有804家,但真正运作并发挥积极作用的却没有几家,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不高,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弱。

(三)投入标准低,资金严重不足。在整村推进扶贫项目中,万源、宣汉属于山区县,贫困程度较深,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项目建设成本远远高于其他地区。财政给予每个村100万元的扶贫资金,只能修1-2公里村道,难以综合推进工作,实现扶贫目标。

(四)科技人员缺乏,劳动力不足。项目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不仅无法吸引外来人才,而且本地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形成“本地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引不进,越穷越缺人才、越缺人才越穷”的恶性循环。同时,农村青壮年普遍外出打工,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在家大都是60、70岁的老人,一些投工投劳工作无人参与,扶贫工作推进缓慢。

(五)进展不够平衡,区域差别大。项目安排存在差异,一些经济条件好的村庄,通过环境整治、新村建设、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等项目实施发展较快,但在一些经济条件落后的边远山区,步伐相对迟缓,扶贫到户工作尚未真正落实;区域存在差异,市县区之间、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公路沿线和城乡结合部与边远山区之间差别大,工作进展不平衡;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不少农户仍然沿袭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一些陈规陋习难以破除,不文明行为难以克服。

三、对策及建议。

(一)深化认识,强化组织领导。一要强化考核奖惩。各级政府要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综合目标考核,明确和细化责任,严格考核和奖惩。二要强化规划统筹。整体编制扶贫攻坚规划,统筹协调各部门的涉农资金向贫困户、贫困村和连片扶贫区聚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三要强化政策支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上的政策、项目支持,尤其要争取宣汉县享受民族待遇县政策,争取宣汉、万源等地享受革命老区扶持政策,并落实到位。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扶贫开发。四要强化宣传激励。通过宣传引导、项目支持、政策扶持,调动各地扶贫开发的积极性,激发贫困户自力更生、自我脱贫、走向富裕的内在动力,形成大干大支持、不干不支持的良好氛围。

(二)加大投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一要争取上级投入。汇报争取中央将整村推进扶贫标准由目前的100万提高到800万元-1000万元,并将扶贫年限由目前1年延长到3年;市和县(市、区)财政也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每年安排一定专项资金,用于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二要整合项目资金。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整合资金、打捆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的整体作用;三要积极探索创新。逐步扩大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试点项目范围,鼓励和支持互助社与其它金融机构合作,有效解决贫困村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培育产业,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一要科学规划项目。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高效产业。二要强化政策扶持。对已经确立的支柱产业,要用好用活信贷扶贫政策,降低信贷门槛,全面推广小额贴息贷款,提高信贷扶贫效益,促进产业做大做强。三要强化龙头带动。大力引进和培植一批有实力、有潜力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辐射带动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四要完善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专业技术协会等组织的发展,鼓励农民通过“公司+基地+员工”等模式,不断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五要强化人才培养。配强配齐乡镇农业科技人员,大力培养和培训一批适合本地产业发展的实用技术型人才。

(四)建设新村,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一要加强环境整治。抓好生态绿化、环境连片整治工程,发展农村清洁能源,配套建设乡镇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新型社区。二要促进协同发展。重视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推进贫困村农民转移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事业、信息服务和市场流通一体化建设,不断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加快构建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三要实施扶贫搬迁工程。对高寒边远山区、基础设施投入较大地方的贫困农户,结合城镇化建设,科学规划,有序搬迁,减少扶贫成本,加速脱贫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