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烽火教案及板书(汇总17篇)

小编: 影墨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础,是确保课堂有效进行的必备工具。以下是一些成功教师编写的教学工作计划范例,欢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

卢沟桥烽火课文教案

读了卢沟桥烽火之后,我的感受特别的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依然对日本人有着鄙视的心情。

这篇文章主要讲日本关冰箱侵占我们的全中国,可是不得不经过卢沟桥一代,他们在一个星光黯淡的夜晚,偷偷的向卢沟桥摸来,守桥的官兵发现了敌情,大声喝道:“谁!口令!”日本官兵气势汹汹的说:“我们的士兵失踪了,要来搜查!”中国官兵严词拒绝,日本官兵向卢沟桥开启火来,中国的官兵立即防守,但由于众寡悬殊,战士推到了宛平县城内,第二天晚上,中国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配手榴弹,冲了进去,把他们啥的片甲不留,最后,日本官兵全被灭。可是,日本官兵又想别的地方发起了进攻。中国的官兵多么英勇啊!为了把日本官兵赶出自己的祖国,他们都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的生命。“落后就要挨打”这是老师常常说的一句话。实施其却如此,日本为什么这么容易的就寝站了我们的东北三省?那是因为中国的科技实在是太落后了,日本官兵打哪里,那里就要沦陷,到了最后,红军不得不长征了。中国官兵手里的抢几乎是从日本人手里抢来的。这些为题都说明了一点,中国的科技实在是太差了。但不过,中国官兵的英勇值得我们学习。

记得上一次我和朋友们上房顶,我眼巴巴的看着朋友们一个一个的都上去了,在上面大喊:“你们快看啊!这都能看见我们的学校!”“是呀,看,还有几个人在那里打篮球。”“是呀”!我也学朋友的们,可是都失败了,一次,两次,三次……渐渐的渐渐的,我是去了耐心,自信,可是想到在卢沟桥烽火的中国官兵都不怕死,而我只是把首层破,我终于鼓起了勇气,再试了一次,终于上去了。

到了现在日本人还想侵占我们的钓鱼岛,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学习,也一定要坚决反对,绝不能让日本人侵占我们的钓鱼岛!

文档为doc格式。

《卢沟桥烽火》第二教时教案

本课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叙述了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课文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师:本文重点写了什么?在课文的那一段?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生:(回答)第二至五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第二大段。分别写了三件事。

师:对了,这样分三件事来写就是分层写法。每一件事我们就把它划分为一层,这一大段我们就把它分为:(生:那么这段就可以分成三层。)文章的篇幅较长,为了更好的学习课文,我们需要把它分层次来学习。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回到1937年7月7日那个不平静的夜晚,去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读一读课本的第二、三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自读课文)。

生:一直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借着暗淡的星光,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企图趁中国守桥士兵不备侵占卢沟桥,入侵宛平县城。

生:日本军队要入如宛平城搜查失踪的士兵,遭到中国守桥军士兵的严词拒绝。

生:日本军队的阴谋诡计在守桥士兵面前未得逞,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

师:从敌我双方的举动中你又读懂了什么呢?

(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

生:我从“全副武装”、“气势汹汹”、“恼羞成怒”可以看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是有备而来的,他们仗着人多势众,蓄意向中国士兵挑衅,气焰十分嚣张,嘴脸十分丑陋。

生:我从“‘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这句话中读出敌人心狠手辣,一心想置我守桥军队于死地,真是狼子野心啊!

生:从“大声喝问”、“当即严词拒绝”、“立即开枪还击”中,我体会到中国守军正义凛然、誓死卫国的崇高精神。

(学生小声议论起来,兴致很高的样子)。

生:如果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天,不应该在“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深夜”。

生:日军无权在中国的领土上搜查,可他们却是“全副武装”,还“大声喝问”、“气势汹汹”。

生:部队的纪律很严明,日军竟然会丢失士兵,这是件丢脸的事,“家丑不可外扬”,可他们却兴师动众地来搜查。

生:“显然”一词充分表现出中国守军的足智多谋,一眼看穿了日本侵略者的狰狞面目。

师: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谈得不错,真正做到了读有所思,

读有所想!能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请同学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的第4-8小节,看看第三层写了什么?(自由读)。

(学生自由朗读、探究着每一层的含义)……。

反思:

本文是一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还有明显的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的好文章。我在课堂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书、深入的体会课文内容,在熟读的情况下进行指导分段、分层。教给学生分层的方法。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必然会兴趣盎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朗读首先成为学生的“兴趣”时,他们大胆尝试,敢于思索,通过自己独特的朗读表达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的也许读得不够流利,但那份认真却使人欣慰;有的理解也许还不够深入,但自信却可见一班……随着感悟的深入,理解得透彻,学生对于课文读得更多,对于课文内容也“懂”得更多。于是再次“朗读”便成为了学生表达情感的“需要”。他们通过朗读演绎着内心深处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对侵略者的痛恨、对我军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同时,在本课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层、有层次的阅读,既巩固了课本所学,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激发感情。

《卢沟桥烽火》教案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教学重点]。

目标中的2、3,目标1中的造句。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主要板书计划]。

敌军我军。

7月7日深全副武装喝问。

气势汹汹严词拒绝。

首先还击。

第二天凌晨人仰马翻同仇敌忾。

狼狈举、冒。

当天晚上抱头鼠窜悄悄。

可耻下场英勇顽强。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1、抄写词语。

2、填写成语。

3、造句。

4、组词、多音字组词。

[课外]。

1、抄默词语。

2、把课文复述给父母听。

3、完成练习册。

《卢沟桥烽火》教案

教学要求:

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学生书写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2。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解决问题:

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万籁俱寂众寡悬殊如火如荼猝不及防。

《卢沟桥烽火》教案

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学生书写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2、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万籁俱寂众寡悬殊如火如荼猝不及防。

《卢沟桥烽火》教案

北京西郊有一座桥名叫卢沟桥,它不仅因桥上的狮子多而闻名,还因为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人。它清清楚楚的记载着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战争。它更是中国人民八年抗日的序幕。《卢沟桥烽火》一课就再现了那段令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文章的结构及脉络:

《卢沟桥烽火》一课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们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理清脉络,写出段落大意。

3、用上文中词语按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史实。

4、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有关内容的多媒体课件

重点:按时间先后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一、揭题、解题:了解“烽火”,报警的烟火。卢沟桥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通过同学们查找的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卢沟桥事件”是日本帝国主义阴谋侵占我国领土,而蓄意挑起的事端,它是日本全面侵略中国的信号烽火事件。但中国人民不是好欺负的,自卢沟桥事变后,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同仇敌忾,英勇抗战,终于取得了八年抗战的胜利。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初读课文

初读感知,要求:自读课文,读通课文。

边读边想,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给课文分段。

检查讨论:

指名读课文(分小节):正音、解词,读通课文。理清脉络,写出大意。

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地方?(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说说为什么?

三、精读课文,升华情感

围绕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进行教学设计

1、先时间,理清顺序,记住先后。时间:“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

2、再内容,想象场面,记住要点。

自读2-5自然段,个人练说。小组互说。展示评价(达成目标3)。

四、与文本对话

在学生充分说话的基础上,研读几个重点片段,通过重点词句的揣摩,体会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及侵略者的罪恶嘴脸;体会遣词造句的方法及课文表达上的特色。

请根据教材解读中“课文精彩片段欣赏”的内容自己设计。

提示案例:(“1937年7月7日深夜,”的片段教学)师:守桥的中国士兵如何能判定,日军军官是蓄意挑衅,而非搜查失踪的士兵呢?(设计这一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体会日军的阴谋与企图,让学生抓住“偷偷”、“摸”等词语来揣摩。谁知这一问题竟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立刻带着“火眼金睛”细心阅读,寻找“蛛丝马迹”。)

生1:如果真要寻找丢失的士兵,也该在白天,不应该在“星光暗淡,万籁俱寂”的“深夜”。

生2:日军到中国士兵的管辖范围来搜查,总该讲些基本礼节,可他们却是“全副武装”,还“大声喝问”、“气势汹汹”,足可以看出日寇是“蓄意挑衅”。

生3:日军自称部队的纪律很严明,竟然会丢失士兵,这是件丢脸的事,“家丑不可外扬”,可他们却兴师动众地来搜查。

生4:失踪的只是个小士兵,应该没有必要这样连夜搜查。

一番深究后,文中的日军官兵在同学们面前原形毕露、无处遁形。指导朗读也就水到渠成。

五、表达训练:

以“站在卢沟桥头,我”

为开头写一段话。

1、激情。通过课文的理解、朗读,学生的情感已被激发,教师要抓住时机采用多种手段激情(如运用多媒体、教师描述等)

2、试说,讨论内容。让学生试说,教师归纳提炼要点。(恨、赞、奋)

六、板书设计

我军英勇奋战

卢沟桥烽火

敌军

卢沟桥烽火教案

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知识方面: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2、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关键词句感受敌我双方表现,激发对侵略者憎恨和对我军民打击侵略者行为的敬佩。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方面:

1、激发学生的爱国心。

2、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军的崇敬之情。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体会中国守军不怕牺牲、奋勇抗敌的英雄气概。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卢沟桥烽火》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中小学教程网找到课文的朗读录音和课文插图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和观看图片,给学生直觉上感受。

第二课时。

一、前提测评入新课1、听写词语。

咽喉妄图挑衅狼狈同仇敌忾猝不及防如火如荼。

指名板演反馈讲评矫正2、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问:卢沟桥事变的原因是什么?你能找到吗?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在不懂处做个记号。

3

引导学生抓住“蚕食”、“魔爪”、“东北三省”、“华北”、“咽喉”等重点词语朗读小结板书:

日寇蚕食,欲占交通要道。

过渡:卢沟桥事变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是怎样的?(二)品读第二段。

浏览第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同位交流,指名说师摘要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第二天凌晨当天晚上。

举动关键词语。

体会1937年7月7日深夜敌人我军。

第二天凌晨敌人我军。

当天晚上。

敌人我军。

敌方:全副武装气势汹汹首先我军:喝问严词拒绝还击。

4说说从双方举动关键词你能体会到什么?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日军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小结:可见事件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板书:

蓄意挑衅严词拒绝。

第二天凌晨。

日军:人仰马翻狼狈我军:同仇敌忾举冒。

说说从双方举动关键词你能体会到什么?

引导生通过抓重点词语、句朗读并想象体会日军的残暴以及我军民不怕强敌的英勇气概。

播放录音片段学生边听边想象。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学生评议小结板书:

同仇敌忾大举进攻。

当天晚上。

日军:猝不及防抱头鼠窜我军:手握腰佩悄悄。

说说从双方举动关键词你能体会到什么?

《卢沟桥烽火》教案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顽强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来代替。尤其是这篇属于情感护强烈的文本,更应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

一、让课堂书声琅琅

《语文标准》特别强调加强朗读。那种只听教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生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教师在让学生感悟到卢沟桥的重要战略地位后,让他们通过读来表现卢沟桥的重要性,这样的读悟交融,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更明白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原因。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次的朗读,在学生悟到一定感情的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技巧的指导,有意要学生突出表现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词语,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内容,体验内容,从中受到情感的撞击,获得思想的启迪。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习本课9个生字,理解词语,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教学难点:事件本身对中国抗战的意义学生在认知上可能是个难点。

一、导入新课

1.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2.解决问题:

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历史材料进行交流。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 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 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5、卢沟桥烽火

1、生字 生词

2、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习字册上习字。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了解事变意义,讲述英雄故事。试图通过许多的故事,激起孩子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并让我们的孩子为之鼓掌,并真正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1. 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 在八年抗战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组内说说课余自己从课外书中读到或从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抗日英雄的感人故事。

3. 小组推荐代表讲述英雄故事。

《卢沟桥烽火》教案

课文的第二至第五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主要写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导读时,先让学生诵读这部分内容,用不同的符号画出描述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诵读感悟,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开始认真地“搜寻”着,“偷偷地”、“蓄谋已久”、“全副武装”……一个个词从学生的口中冒了出来,“还有吗?”我耐心地等待着更多的'精彩,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我一点儿也不着急,孩子们在我温柔的引导中继续“搜寻”着……当孩子们的“成果”一一展现在黑板上的时候,黑板俨然成了一个活生生的“战场”,厮杀声、叫喊声……似乎在教室内回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中国守军的英勇无畏全部展现。

上到这儿,课已然接近尾声,40分钟的时间就在学生的诵读、寻找中悄然而逝,教学设计中预设的任务还远远没有完成。反思课堂,难道说我的课堂是失败的吗?我感觉没有失败,因为我的学生在这堂课上是有所获的,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理解了课文,找到了答案。

其实,课堂是多变的,有时,当学生不能准确或完整地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许多教师都不会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而匆匆地“代劳”了。事实上,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教师应该抛弃急功近利的应试观念,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不让学生养成依赖的坏习惯。

走出迷惘,走出困境,你的眼前会是一番全新的景象,相信我们的孩子,只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他们会凭借自己的能力采摘到属于他们自己的胜利果实。到那时,老师给他们的不是知识,而是通往知识的宽阔桥梁。

卢沟桥烽火的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习本课9个生字,理解词语,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卢沟桥烽火》教案【】

影片《卢沟桥烽火》表现了我国与日浴血奋战,我国军队同仇敌忾、不怕牺牲、英勇杀敌的精神。由于这件的发生是在卢沟桥,所以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创。

影片《卢沟桥烽火》主要讲述了日军在卢沟桥向中国军队开火,中国军队顽强抗击、浴血奋战,把日军全部歼灭,保卫了卢沟桥。但是由于日军的狼子野心不死,日军又继续向我国军队发动攻击。当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时,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纷纷慰问和声援中国军队。严厉控诉日寇侵犯别国领土、主权,掠夺别国财富,奴役别国人民,干涉别国内政,以及对别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行为。革命先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他们虽然再也得不到自由,但他们为人民大众的幸福和自由抛头颅、撒热血的精神必须存留下来。

看完《卢沟桥烽火》这部电影后我想:我们少年儿童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党和国家把振兴中华、实现四化的希望寄托在我们的身上。我们一定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不辜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希望,时刻准备着,为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贡献自己的青春,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卢沟桥烽火》教案【】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教学课题。

知识方面: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关键词句感受敌我双方表现,激发对侵略者憎恨和对我军民打击侵略者行为的敬佩。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方面:

1、激发学生的爱国心。

2、激发学生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军的崇敬之情。

能力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

《卢沟桥烽火》具体叙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罪行,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及措施。

了解“卢沟桥事变”的经过,体会中国守军不怕牺牲、奋勇抗敌的英雄气概。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卢沟桥烽火》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中小学教程网找到课文的朗读录音和课文插图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和观看图片,给学生直觉上感受。

五、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浏览读、品味读、展示读、探究读,不难体会到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和对我国守军英勇顽强的敬佩之情,为此我花费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通过自读、讨论、交流、汇报等多种形式展开教学活动,学生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随后,再要求学生朗读本段,找出动词,加以体会,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了课文内容,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前提测评入新课。

听写词语。

咽喉妄图挑衅狼狈。

同仇敌忾猝不及防如火如荼。

指名板演。

反馈讲评矫正。

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引导生根据默写的7个词语选取其中的2到3个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导学达标。

(一)学习第一段。

问:卢沟桥事变的原因是什么?你能找到吗?

学生自由朗读第一段,在不懂处做个记号。

同位互相交流,引导生理解“蚕食”、“魔爪”意思。

重点理解“咽喉”意思。

【百度搜索】中国地形全图:

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抓住“蚕食”、“魔爪”、“东北三省”、“华北”、“咽喉”等重点词语朗读。

小结板书:

日寇蚕食,欲占交通要道。

过渡:卢沟桥事变是怎么发生的?经过是怎样的?

(二)品读第二段。

浏览第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同位交流,指名说。

师摘要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品读第二段,画出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然后就其中一个时间段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把讨论结果填写在下表里,同时思考交流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

时间举动关键词语体会。

1937年7月7日深夜敌人。

我军。

第二天凌晨敌人。

我军。

当天晚上敌人。

我军。

师巡视了解学生合作探究情况。

小组按时间段汇报交流。

师针对汇报完善表空。

1937年7月7日深夜。

敌方:全副武装气势汹汹首先。

我军:喝问严词拒绝还击。

说说从双方举动关键词你能体会到什么?

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日军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

【百度搜索】播放课文录音。

播放录音片段,学生听。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小结:可见事件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

板书:

蓄意挑衅严词拒绝。

第二天凌晨。

日军:人仰马翻狼狈。

我军:同仇敌忾举冒。

说说从双方举动关键词你能体会到什么?

引导生通过抓重点词语、句朗读并想象体会日军的残暴以及我军民不怕强敌的英勇气概。

【百度搜索】播放课文录音。

播放录音片段。

学生边听边想象。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小结板书:

同仇敌忾大举进攻。

当天晚上。

日军:猝不及防抱头鼠窜。

我军:手握腰佩悄悄。

说说从双方举动关键词你能体会到什么?

【百度搜索】课文插图:

【百度搜索】播放课文录音。

学生再听和想象。

练习朗读,比一比看谁能朗读好。

指几名读,其余评议。

师小结: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俗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令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惨败。

过渡:共产党的大声疾呼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呢?引: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

1、你能用一些词语来描述刚才你读中的感悟?

出示,面对侵略者,面对共产党的大声疾呼,中国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众志成城、齐心协力、)。

2、齐读上述词语,引发卢沟桥事变的意义:

(1)师引: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从此,…………。

(2)“序幕”是什么意思?

(3)“如火如荼”是什么意思?能找意思相近词语替换一下吗?(红红火火、蓬蓬勃勃)。

(4)总结:抗战之火,由卢沟桥的烽火点燃,卢沟桥上的石狮子见证了这段历史。在同是中国人,同样爱祖国这根红线的连接下,抗战之火很快燃遍祖国各地。经历了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军民才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了中国的领土。

三、升华认识:(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由卢沟桥的烽火,由日寇的蛮横,不可一世,你有什么想说的?

师:历史,警醒世人;历史,催人奋进。中华儿女永远不会忘记中华民族的耻辱日——1937年7月7日(齐读),不会忘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的土地上犯下的滔天罪行!让我们铭记:落后就要挨打!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和平与发展——这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心声,是亚洲各国人民的心声,这是时代的最强音。希望大家将来能为维护中日和平、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

布置作业。

2、了解卢沟桥事变后的战事情况;收集抗日战争中其他的重要历史事件。

板书设计。

日寇蚕食,欲占交通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蓄意挑衅严词拒绝。

凌晨同仇敌忾大举进攻。

当天晚上猝不及防主动出击。

教学反思。

《卢沟桥烽火》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它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课文叙写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点明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从此拉开了序幕。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同学们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教学中,我采用“以述促读”方式,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敌我双方举动的关键词语,并想想从中能体会到什么,通过多种方式朗读去领悟感情,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同时我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最后从课堂效果反馈来看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卢沟桥烽火的教案

1、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2、解决问题:

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历史材料进行交流。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1、生字生词。

2、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习字册上习字。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小学语文《卢沟桥烽火》教案

《卢沟桥烽火》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径,歌颂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的顽强精神,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应以分析来代替。尤其是这篇属于情感护强烈的文本,更应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让学生处在积极主动的思维状态和情感活动中。

《语文标准》特别强调加强朗读。那种只听教师滔滔不绝,不闻学生书生琅琅的语文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教师在让学生感悟到卢沟桥的重要战略地位后,让他们通过读来表现卢沟桥的重要性,这样的读悟交融,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更明白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原因。后面的学习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次的朗读,在学生悟到一定感情的基础上,教师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朗读技巧的指导,有意要学生突出表现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衅的词语,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内容,体验内容,从中受到情感的撞击,获得思想的启迪。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按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2、、学习本课9个生字,理解词语,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通过品味文中的语言体会日军的勃勃野心、蛮横无理、可耻下场及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军的英勇。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教学重点:课文的二—五自然段,通过作者对敌我双方表现的描写,体会日寇的疯狂与可耻下场,感受我国军民的团结、机智与英勇。

教学难点:事件本身对中国抗战的.意义学生在认知上可能是个难点。

1.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2.解决问题:

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历史材料进行交流。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 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 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1、生字 生词

2、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习字册上习字。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了解事变意义,讲述英雄故事。试图通过许多的故事,激起孩子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并让我们的孩子为之鼓掌,并真正从内心深处受到触动,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1. 自由朗读最后一段。

2. 在八年抗战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组内说说课余自己从课外书中读到或从电影、电视中看到过的抗日英雄的感人故事。

3. 小组推荐代表讲述英雄故事。

卢沟桥烽火的教案

3、师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4、语言引入:这是一段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历史,可惜不幸的是近年来,日本有一部分人却在歪曲历史事实,不承认他们的先辈曾经在我国犯下的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甚至还美化他们的侵略战争,把他们无耻的侵略行为说成是正义的。事实到底是怎样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卢沟桥烽火。

1、词语:烽火妄图伪军咽喉凌晨呐喊歼灭震耳欲聋哭爹喊娘。

2、理清课文脉络:出示预习导航2按时间加事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日本为什么要发动卢沟桥事变?出示第一节。

蚕食。

(1)什么意思?(就是说日本要把我们像蚕吃桑叶一样一点点吃光。)(这是个比喻的说法。)。

(2)出示图片,日本侵略军就是这样蚕食着我国的领土,从1931年“9.18”事变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从东北三省到华北地区,遭受着日军铁蹄的践踏。

咽喉要道。

(1)什么意思?(本来是人体的器官,关系到人的性命,从这里可以看出卢沟桥的重要性。)。

(2)请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还有哪里,你能看出卢沟桥的重要?

(出示句子:至1937年上半年,……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3)(图)是的,卢沟桥沦陷,北平就是当时的北京、天津都会失守,战争的烽火将燃遍神州,生灵涂炭!短短的一句话,包含的是民族存亡的忧思,请同学们读好这句话。

过渡:在这样的形势下,卢沟桥烽火点燃了。请大家默读2-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敌我双方举动的词句,并作好批注,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1、交流:请同学们看看故事开头2-3自然段,敌我双方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日军:

(1)蓄谋已久是什么意思?这代指什么?

(2)从哪些细节你看出卢沟桥事变的发生是敌人蓄谋已久的阴谋?交流【预习导航】题3。

a.“星光暗淡”、“万籁俱寂”、“深夜”、“偷偷地摸来”引:真要寻找失踪的士兵,也该在白天,这样寻找也方便,而日军偏偏选择在——“星光黯淡、万籁俱寂”的“深夜”。由此可见,日军的举动十分——可疑,更让我们感受到日军——奸诈狡猾,诡计多端。这是明显的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指名朗读,读出日军的奸诈狡猾。

b.“全副武装”(引:找人需要带一支全副武装的军队来吗?全副武装只能让我们觉得日军这是——有备而来,蓄意挑衅。)。

“气势汹汹”(引:从中看出了日本侵略者蛮横霸道。)。

“恼羞成怒”(引:为什么恼羞成怒?因为他们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没有得逞,日军是——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守军开起火来。)。

总结:

敌人:蛮横无理,不可一世。

守军:不畏强敌,开枪还击。

让我们再一次认清日本侵略者的的侵略本质,齐读2、3自然段。

a.“早有防备……,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仿佛看到了我国守军奋勇抗击侵略者的情景。

指导朗读,突出“同仇敌忾”、“奋起反击”时守军的英勇无畏。

b.“英勇的中国守……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举起、冒着、冲出、砍去”四个动作,感受到大刀队员们英勇无畏,与敌人殊死搏斗。

引:大刀队员们所面对的敌人是怎样的?用炮火疯狂地进攻宛平城,敌人的武器十分先进,而我军只有大刀,武器很落后,但是这更显出了我军战士视死如归,奋勇杀敌的大无畏精神。

指导朗读。

c.“悄悄地进发”“齐声呐喊”“两面夹击”守军将士足智多谋,充满智慧,成功收复了卢沟桥。指导朗读。

d.在整个第4、5自然段中,这些大刀队员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让我们将他们的这种英雄气概,深深记在心中,一起怀着对他们的无比敬意,再读一读课文第4、5自然段。

3、同学们谈得真好,你能够抓住刚才交流的词语,把卢沟桥事件的经过讲一讲吗?

老师将刚才大家交流的词语放在这里,供你选用。

时间敌军我军。

1937年7月7日深夜全副武装气势汹汹大声喝问严词拒绝。

恼羞成怒首先开火……立即还击……。

第二天凌晨人仰马翻吼叫疯狂扑来同仇敌忾奋起还击。

哭爹喊娘狼狈而逃……举起冒着冲出砍去……。

当天晚上猝不及防鬼哭狼嚎手握腰佩。

抱头鼠窜……悄悄进发齐声呐喊两面夹击……。

4、总结场面描写。

像这样对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就是场面描写。

a.我们抓住哪些词语就能理清“卢沟桥事变”的发展脉络?

要交代场面发生的背景:时间、地点、环境。

d.场面描述的过程中一般采用先总述再分述的方法。

仿照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写一个场面:劳动、比赛、课件活动、辩论等。

卢沟桥烽火的教案

1、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2、解决问题:

学生将搜集到的有关历史材料进行交流。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1、生字生词。

2、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1)习字册上习字。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万籁俱寂众寡悬殊如火如荼猝不及防。

卢沟桥烽火的教案

了解“卢沟桥事变”之前的背景。

先学后教。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件发生在抗战时期非常重要的事件——卢沟桥烽火(板题)。

二、出示目标。

师:请大家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为什么“卢沟桥”会成为咽喉要道。

师:有信心达到目标吗?

生:……。

师:接下来的学习有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读准课文,掌握生字。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学习生字把课文读准确)。

(一)、自学提示:给你们3分钟,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划出生字组成的词和第一次见到的新词,多读几遍。(发现不会读的字词可以问同桌。)。

(二)、先学。

学生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

(三)、后教。

1、出示生字新词:烽、妄、伪、凌、歼。

1)、你能给生字注上拼音并组词吗?

2)、你如何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咽喉要道”、“蓄谋已久”、“众寡悬殊”、“同仇敌忾”

2、指名读课文,其他人注意听,有错的及时停下来,及时纠正。

3、还有谁想读?(多给学生机会)。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了解“卢沟桥事变”之前的背景。)。

(二)、先学。

学生自由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整理收集的资料。

(三)、后教。

1、师:“卢沟桥”会成为咽喉要道,你觉得应该先从哪说起?(“九一八”事变)。

2、师:“九一八”事变是怎么回事?(学生发言)。

3、师:还有什么原因让“卢沟桥”成为咽喉要道?(老师可以适时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