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热门17篇)

小编: 琉璃

工作方案的编制需要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确保顺利完成工作任务。以下是一些成功项目的工作方案,希望对大家在规划自己的工作时有所帮助。

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要点

广州市是我国国家中心城市、广东省省会城市和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20**年常住人口1293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5.3%,户籍人口城镇化率51.4%。

一、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总体目标

立足现有基础条件、比较优势和地区特色,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质量为关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探索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新体制和新机制。到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7%左右,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达到66%左右;到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8%左右,享受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的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达到70%左右。

——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到20**年,基本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以积分制为办法的外来务工人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初步形成与常住人口规模相挂钩、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财政成本分担机制。到20**年,按照总量控制、存量优先、有序推进原则,累计解决约150万存量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

——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到20**年,政府存量债务下降60%左右,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投融资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年,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

——开展市县空间规划改革。到20**年,“三规合一”系列成果法定化及成果应用推广取得突破,逐步实现重点专项规划“多规合一”。到20**年,全面实现“多规合一”,形成城市发展“一张蓝图”。

——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到20**年,土地规划计划管控作用全面加强,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居全国前列。到20**年,城市更新改造深入推进,城乡低效存量用地得到盘活。

二、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主要任务

(一)推进形成科学合理的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1.试点思路。深入实施《关于加强广州市人口调控和服务管理的意见》及《广州市户口迁入管理办法》、《广州市积分制入户管理办法》、《广州市引进人才入户办法》等,一方面,完善积分落户制度,以具有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主要指标,调整积分入户指标和分值,合理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落户问题。另一方面,针对不符合落户条件或者不愿意落户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完善居住证制度,以居住证为载体,建立通过积分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制。广州市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路径以逐步实现其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为主,完善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承担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2.市民化成本测算。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0**年)》和广州实际,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成本测算模型,由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险、公共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住房保障、市政设施建设和维护、其他公共服务和管理等7部分成本构成(仅计算新增成本,不考虑历史成本)。根据模型测算2015—20**年全市解决150万存量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财政成本约需1490.7亿元,如按现有财政成本分担机制测算,广州市财政承担占99.24%,市财政负担沉重且存在较大缺口,不利于推进市民化进程。

3.市民化财政成本分担思路。探索建立与常住人口规模相挂钩、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市民化财政成本分担机制;省级政府重点补助省内跨市迁移的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成本;地方政府承担跨省、省内跨市迁移的外来务工人员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成本的大部分,承担其在城市生活所产生的市政设施建设和维护、其他公共服务和管理等成本。

4.改革措施。一是推进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以积分制为办法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出台《广州市来穗人员居住证功能拓展应用实施方案(试行)》、广州市来穗人员积分制管理办法(试行)》及实施细则等;加快建立和整合全市外来人员基础信息平台。二是合理规划公办学校布局,足额拨付教育经费;加大民办学校补助力度;实施《关于做好来穗人员随迁子女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工作的实施方案(试行)》等。三是修订完善以“培训券”为主要模式的职业培训补贴制度;强化企业开展外来务工人员岗位技能培训责任,足额提取并合理使用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四是通过社保费征管信息新系统实现险种核定到个人,对参保人实行五险同参;完善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异地就医及时结算等政策措施。五是制定《来穗人员申请承租市本级公共租赁住房实施细则(试行)》;选取增城、白云、花都、番禺等区试点建设来穗人员公寓;推动民间资本参与保障房建设运营。

(二)建立健全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

1.试点思路。放宽市场准入,探索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形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理顺市政公用产品和服务价格形成机制。

2.改革措施。一是改革财政资金投入方式,依托广州产业投资基金和广州城市发展基金,继续引入保险资金,探索利用政策性资金,实现财政资金推动城市建设效应的最大化。二是争取省级发债资金向本市倾斜;争取国家支持创新城市地铁、城际轨道交通建设融资方式。三是出台《公共资源竞争性配置实施细则》,完善面向民间投资开放项目库和信息服务平台。四是编制城市政府资产负债表,加强政府债务动态监测和风险预警。

(三)完善规划协调机制实现“多规合一”

1.试点思路。在近年来广州市已形成的“三规合一”工作成果基础上,继续完善规划衔接协调机制,构建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加强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协调机制,逐步实现“多规合一”。

2.改革措施。一是完成城市控规修编覆盖,开展城乡统筹土地管理制度创新试点,制定全市“十三五”规划,按既有“三规”报批程序推进实现“三规合一”内容法定化。二是推进“三规合一”

成果应用推广和“一张图”更新,有效运行“三规合一”信息联动平台,实现“一张图”规划管控、各类规划信息共享、部门行政审批联动。三是积极开展市县空间规划改革试点,明确相关规划定位和边界,实现“多规合一”。

(四)扎实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1.试点思路。坚持“保资源、保发展、保权益”并重,全面加强土地规划计划管控,确保耕地和生态用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深入推进城市更新改造,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2.改革措施。一是开展全市功能片区土规调整,划定城镇开发边界、生态红线,创新土规实施管理和用地指标分配机制。二是完成全市基本农田数据库,完善《广州市基本农田保护资金管理办法》。三是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出台《广州市征收农民集体土地补偿指导意见》、《广州市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实施细则》。四是出台《关于支持和规范总部经济和新兴产业园区用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工业用地弹性出让操作办法》等差别化供地政策。五是出台《广州市城市更新改造办法》、《广州市闲置土地处置工作细则》。

(五)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

加快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配套的'规划、建设、管理与评价等标准的制修订,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探索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模式。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广州市已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统筹、组织和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向国家、省汇报进展情况,各相关部门和各区要按照分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完善机制,形成合力,狠抓落实。

(二)强化政策支持。积极推动省层面建立试点工作协调机制,建立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深入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围绕有序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创新城市建设投融资、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推动“多规合一”等制定地方配套措施,保障试点务实推进。

(三)积极稳妥推进。依据试点内容在全市范围内确定一批试点区域和示范项目。结合特殊功能区建设,积极开展智慧城市、创新城市、低碳城市建设。拓展国际交流,深化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合作平台建设。

(四)健全监测评估。强化跟踪监测,建立健全试点工作绩效评估体系。做好宣传引导,提高公众参与水平。积极借鉴其他地区有效做法,及时总结经验,推动试点任务顺利完成。

光明新区面积156.1平方公里,20**年常住人口49.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万人。

一、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总体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示范的经验和模式,争当中国城镇化改革的“风向标”和“排头兵”。到20**年,光明新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基本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常住人口;原农村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妥善解决,集体土地有序入市流通;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体制基本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参与城市建设的格局基本形成;新型行政区管理体制更加完善,精简高效的政府运行模式比较成熟;城市创业创新环境日趋完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基本健全,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基本建成。

二、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主要任务

(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建立和完善多元评价、综合打分、公开透明的外来务工人员具体入户标准,以具有合法稳定就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参加城镇社会保险年限、连续居住年限等为主要指标,从个人素质、纳税、参保、居住、年龄、奖励、公益服务等维度建立综合量化评价体系,引导外来务工人员积分入户,逐步提高户籍人口比重。

2.有序引导外来务工人员申领居住证转为常住人口。居住证与基本公共服务有机对接,梯度赋权,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

1.明确“促进公平,共建共享;统筹兼顾,分类解决;量入为出,循序渐进”三大成本分担原则。

2.明确各方分担责任,政府主要承担社会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成本;企业和个人主要承担应由用人单位或个人承担的“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成本。

3.合理测算各方分担成本,其中每新增一名常住人口,政府需负担的人均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等硬件成本约为9.85万元,政府需负担的年人均公共服务日常性支出成本约为0.42万元;每新增一名户籍人口,政府需相应再增加人均公用设施建设成本约0.73万元,需相应再增加年人均公共服务日常性支出成本约0.2万元。

(三)改革完善多元化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机制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重点保障人口市民化所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资金需求。探索发行地方政府债券,选择合适项目委托深圳市发行债券。健全地方债务管理机制,把政府债务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探索完善ppp、tod等多种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投融资模式。引导市场力量有序进入文教卫体等公共服务领域。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引导金融资源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国土基金使用效能,加强预算管理、支付管理和绩效评估。探索适应新形势的投融资模式。

(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

1.深化大部门体制改革,编制权责清单、负面清单和监管清单,培育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

2.开展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逐步撤消社区工作站,实施扁平化管理。

3.强化末梢治理,构建以社区综合党委为核心,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多方参与的“一核多元”社区治理体系。

(五)培育城市创业创新环境体系1.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依托光明凤凰城等片区单元组团开发,打造“工作+生活+休闲+学习”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城区。

2.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等战略新兴产业,打造现代绿色产业体系。

3.优化完善创业创新环境,引入市场力量,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各类创新型载体,培育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

(六)健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1.打造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重点建立完善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划体系和指标体系、绿色工程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光明新区生态补偿机制等体制机制。

2.打造国家级绿色建筑示范城区,所有新建建筑全面执行国家一星级及以上绿建标准,加快形成规模示范效应。

3.打造国家级低冲击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建立完善的低冲击开发管理机制及技术应用体系。

4.打造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全面实施光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

(七)建立健全新型城镇化标准体系加快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配套的规划、建设、管理与评价等标准的制修订,强化标准实施与监督,探索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化模式。

三、保障措施

加强组织保障,成立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家委员会。加强规划保障,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生态环保规划“四规合一”。加强政策保障,建立完善的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框架。加强项目保障,重点推进18个改革创新类项目和60个开发建设类项目。加强监督考核,建立新型城镇化试点考评体系。

低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各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各教育督导组,各初中、小学、幼儿园、成人教育中心学校,各直属单位:

根据区公共机构节能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20__年全区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活动安排的通知》(x节能办〔20__〕x号)文件精神,6月12日至18日为全国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6月14日为全国低碳日。为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公共机构节能工作,引导和带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节能减排,现将有关事项安排如下:

一、活动主题。

今年全国节能宣传周活动的主题是“节能领跑绿色发展”;全国低碳日活动主题是“绿色发展低碳创新”。

二、相关要求。

1.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各学校、各单位要根据全区统一部署,至少开展一次主题宣传活动,切实提高广大师生节约能源资源的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可通过电子屏、校园网、宣传栏、举办讲座、开展能源紧缺体验活动等方式,着力提高广大师生节能的`责任意识和节能专业知识水平。宣传画可从公共机构节能网__下载。

2.节能宣传周活动期间,可每天报送活动的文字、图片资料至局办公室,以便及时择优上传局站学校动态栏目及上报区机关事务管理局。

3.节能宣传周活动结束后,要认真总结活动情况,并将活动总结及图片资料于6月20日前报送区教育局发展规划与财务科1313室。

__市__区教育局。

20__年6月12日。

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宣传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在我校学生中大力倡导低碳生活理念,普及低碳生活知识,推进低碳生活方式,增强青少年倡导低碳生活,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使命感。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我的低碳生活”20__年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增加,我们生活的环境在持续恶化中,温室气体已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最紧要的问题,“低碳生活”也逐渐为全球所关注。在“国际环境日”来临之际,响应#州20__年开展“我的低碳生活”活动的号召,在我校广大师生当中开展“崇尚低碳生活,共创节约型社会”浓厚的环保氛围和节能意识的主题的活动。按照甘孜州科协统一部署,我校定于6月2日-9月30日为“低碳宣传活动日”,期间积极开展保护家园环境,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从节约一度电、一滴水等小事做起,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率先垂范,影响更多人养成节能环保的行为习惯。让低碳生活成为人们一种自觉的生活习惯。

为此,我们这次低碳活动的主题是重点探讨在校园及家庭如何实现低碳生活。

二、活动目的。

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少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是一种绿色而又环保的新型生活方式。低碳生活,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是一种态度,我们应该积极提倡并去实践低碳生活,注意节电、节油、节气,节水,从点滴做起,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为了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作为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要有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来减少碳排放,延缓气候变暖,保护地球环境。为营造和谐的校园和良好的社会大环境做出贡献。

三、活动主题:

崇尚低碳生活,共创节约型社会。

四、活动时间:

__。

五、领导小组及参加人员:

组长:

成员:

参加人员:全体师生。

六、时间安排。

1、6月利用国旗下讲话举行启动仪式。开展“节能减排.绿色家庭”宣传活动。

3、9月,开展“低碳家庭时尚生活”读书征文活动和知识竞赛。

七、活动内容。

1、学校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班会、黑板报、制作宣传标语、制作环保小报等各项活动组织“低碳生活”的科普宣传活动。

2、各中队师生根据各中队实际情况制定本中队的《“低碳生活”自律书》开展120天养成一个“低碳生活”好习惯活动。

3、在培养“低碳生活”好习惯的同时中队辅导员组织队员做“低碳生活日记”、“我为地球熄灯一小时”、“我来计算低碳生活”、“我为地球添点绿”等活动小手拉大手,不断加强队员、家长的认识,激发他们持续的积极性,并在其中寻找“低碳生活”小妙招。

4、结合学校“流动红旗”的评比,少先队将从6月份开始在每周校会上进行“低碳达人”推选活动,并为其做专栏宣传。

5、组织开展“今天,你低碳了吗?”国旗下讲话征稿、演讲比赛。

6、在暑假中倡导学生在家庭中、社区中推广“低碳生活”,拟定家庭《“低碳生活”自律书》。

7、和家长一起记录“低碳生活家庭日记”,留下节能减排的足迹。

八、活动要求:

1、用完电器拔插头,省电又安全。看完了电视,摁下遥控器并不是彻底关机,其实它还在耗电。只有将电源拔下,它才彻底不耗电。别小看这个小动作,如果人人坚持,全国每年省电180亿度,相当于三座大亚湾核电站年发电量的总和呢!

2、科学用电脑。节电效果好。暂时不用电脑时,可以缩短显示器进入睡眠模式的时间设定;当彻底不用电脑时,记得拔掉插头。坚持这样做,每天至少可以节约1度电,还能适当延长电脑和显示器的寿命。

3、巧用电冰箱,省电效果强。即使还在用普通冰箱,只要坚持做到下面两点,每台冰箱每年也能省10多度电:及时除霜;尽量减少开门次数。

4、煮饭提前淘米,并浸泡十分钟。提前淘米并浸泡10分钟,然后再用电饭锅煮,可大大缩短米熟的事件,节节约用电约10%。

5、日常省水有妙招,家里处处要留意。洗脸之后的水可以用来洗脚;洗衣、洗菜的生活废水可以收集起来冲厕所等。别小看这些,平日里养成节水习惯,积累下来,仅一个三口之家每月就能节水1吨以上。

6、无纸办公效果好,节能环保双丰收。多用电子邮件、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少用打印机和传真机。

7、每月少开一天车。每月少开一天,每车每年可节油约44升,相应减排二氧化碳98千克。

8、多乘公车出行,减少地球负担。多乘坐公交车出行,不但能避开拥堵,而且节能效果相当明显。

9、出门骑上自行车,健身环保一举两得。有自行车代步,不仅免受堵车之苦,还能锻炼身体,并且无尾气污染。

10、减少住宿宾馆时的床单换洗次数。床单,被罩等的洗涤要消耗水,电和洗衣粉,而少换洗一次,可省电0.03度,水13升,洗衣粉22.5克,相应减排二氧化碳50克。

11、每月手洗一次衣服。只有两三件衣物就用机洗,会造成水和电的浪费。如果每月用手洗代替一次机洗,每台洗衣机每年可节能约1.4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3.6千克。

12、减少粮食浪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是现在浪费粮食的现象仍比较严重。而少浪费0.5千克粮食(以水稻为例),可节能约0.18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47千克。

13、少买不必要的衣服。服装在生产,加工和运输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产生废气,废水等污染物.在保证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每人每年少买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可节能约2.5千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6.4千克。如果全国每年有2500万人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节能约6.25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6万吨。

14、减少一次性塑料袋使用。尽管少生产1个塑料袋只能节能约0.04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1克,但由于塑料袋日常用量极大,如果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使用量,那么每年可以节能约1.2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3.1万吨。

15、减少一次性木筷子使用。我国是人口大国,广泛使用一次性木筷子会大量消耗林业资源。如果全国减少10%的一次性筷子使用量,那么每年可相当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3万吨。

16、低层少用电梯。目前全国电梯年耗电量约300亿度.通过较低楼层改走楼梯,多台电梯在休息时间只部分开启等行动,大约可减少10%的电梯用电。

17、空调调高一度,节电百分之七。夏天空调温度过低,不但浪费能源,还削弱了人体自动调节体温的能力。只要把空调调高一摄氏度,全国每年节电33亿度。另外,降低室内外温差,也减少了患感冒的几率。

18、点亮节能灯,省电看得清。一只11w节能灯的照明效果,顶得上60w的普通灯泡,而且每分钟都比普通灯泡节电80%。

19、屏幕暗一点,节能又护眼。屏幕太亮,不但缩短电视机的寿命而且费电。调成中等亮度,则既能省电又能保护视力,尤其是对眼睛正在发育的孩子来说。

20、多植树,美化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吸收二氧化碳。

九、定期举办资源共享(物品交换或捐赠)活动。

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低碳行动就好象是一盏盏明灯,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必将照亮整个世界。为引导同学们以实际行动参与低碳节约校园建设,学校决定长期实施“低碳节约行动计划”,定期在校园的操场举办资源共享(物品交换或捐赠)活动。本期的资源共享活动将于7月至9月举办,从本期每月最后一个周五的下午定期举办(遇雨顺延)!

十、总结表彰阶段。

1、每月末各班级召开总结表彰班会,总结活动开展情况,表扬先进个人,评选班级“优秀低碳生活理念实践者”和“优秀低碳宣传活动志愿者”若干名,并向学校推荐校级“优秀低碳生活理念实践者”和“优秀低碳宣传活动志愿者”各1名。

2、学校根据各中队活动的开展、同学参与活动及活动总结材料整理等情况,评出“优秀组织奖”、“优秀低碳生活理念实践班”等集体荣誉若干名。

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省、市节能减排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学校将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

一、活动目的。

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参与节能减排,普及应对气候变化知识,提高师生员工低碳意识,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勤俭节约、节能低碳的绿色生活理念,推动我校节约型校园建设。

二、活动主题。

我为低碳奉献一片情,低碳还我一片蓝天。

三、宣传教育。

各班级周一召开低碳主题班会,出一期以低碳为主题的黑板报,在教室宣传栏张贴下发的低碳宣传单。

四、节能活动内容。

1、x月x日下午放学在一楼大厅举行节能低碳生活承诺签名。

2、各班级x月x日下午放学把本班废品,草稿纸等能够回收利用的变卖。

3、发放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倡议书。负责人:__老师。

4、团委组织志愿者对全校没有做到低碳生活的行为进行检查和曝光。曝光展板设在一楼大厅。负责人:__老师、__同学。主要检查内容:一次性用品使用;塑料袋使用;学生骑摩托车、电动车到校;空调温度低于26度;没有及时关风扇、灯管;没有及时关闭水龙头;纸质可利用的但被丢弃;可回收利用的直接丢到垃圾箱等。

五、活动要求。

1、各班级围绕节能宣传周的主题,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真正做到让每一位师生员工都参与到活动中。

2、德育处、团委重视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于6月x日前将本次节能宣传周的活动开展情况报送德育处(电子版活动安排、总结及图片发送__老师)。

3、活动联系人:德育处__老师;团委__老师。

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93号),围绕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政策创新和投融资机制等,积极探索和总结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加快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旅游局等七部门决定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工程。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总体要求

(一)分级负责,共同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百县千乡万村”试点示范采取分级负责的实施方式,中央层面重点抓好“百县”试点示范工程(含县级市、区、旗、新疆兵团和黑龙江农垦团场等,下同),乡级、村级试点示范参照县级方式,分别由省级、县级有关部门负责。各级发展改革、财政、农业、工业和信息化、商务、国土资源、旅游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试点示范工作。

(二)合理确定试点示范规模。综合考虑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农村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规模与数量,适当考虑脱贫攻坚等因素,确定各省(区、市)试点示范县、乡、村数量。其中,2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的省(区)试点示范县数量不超过5个,其他省(区)不超过3个,直辖市不超过2个,计划单列市不超过1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黑龙江农垦可确定2个团(场)开展试点示范。各省(区、市)试点示范乡、村的数量原则上不超过试点示范县数的10倍、100倍。

(三)择优确定试点示范名单。县级试点示范名单由拟开展试点示范的县(市、区等)自愿申报,省级有关部门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和工作任务,结合本省区实际情况,在组织编制试点示范实施方案并组织联合评审的基础上择优确定。试点示范乡、示范村由试点示范县按规定数量自行选择确定。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县、乡、村的选择,可以与各部门已经确定的相关试点示范结合,对已列为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乡村旅游模范村、美丽休闲乡村、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等试点示范范围的地区,可适当优先考虑。

(四)加强试点示范成效总结推广。建立试点示范县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定期进行监测评估,确保各项试点示范任务有效落实,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示范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各省(区、市)要加强对试点示范单位的指导,并建立信息上报制度,及时上报工作进展、成效及取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相关建议等。

二、县级试点示范的主要任务

(一)优化县域空间发展布局,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探索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合理规划县域内城乡产业布局,引导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提高综合竞争力和企业经济效益。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通过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实现产业发展和人口集聚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二)探索多种产业融合形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支持试点示范县结合地方资源优势,通过推进农业内部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业新型业态等多种形式,探索并总结一批适合不同地区的农业产业融合商业模式,努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激发产业融合活力。重点是探索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在农村产业融合中更好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鼓励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支持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供销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原料生产基地以及营销设施,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发展,加强产业链整合和供应链管理。

(四)健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鼓励试点示范县围绕股份合作、订单合同、服务协作、流转聘用等利益联结模式,建立龙头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引导龙头企业创办或入股合作组织,支持农民合作社入股或兴办龙头企业,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分配方式,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深度融合。鼓励试点示范县将财政资金投入农业农村形成的经营性资产,通过股权量化到户,让集体(合作)经济组织成员长期分享资产收益。

(五)创新产业融合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渠道。按照企业主导、政府支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产业融合投融资体制。指导试点示范县制定具体办法,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利用一定比例土地,按规划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综合运用奖励、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挖掘农村资源资产资金的潜力,探索通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把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农村资源、资金优化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融合服务。支持试点示范县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水电路、信息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改善物流基础设施,完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宜居宜业水平。支持试点示范县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价格信息、公共营销等服务。优化农村创业孵化平台,提供设计、创意、技术、市场、融资等定制化解决方案等服务。

三、试点示范县的选择标准

(一)基本条件。一是县(市、区)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有开展试点示范建设的积极意愿,地方已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民创业创新具备一定基础。二是县域经济范围内以农业农村为基本依托,现代生产经营方式广泛应用,农村一二三产业已经呈现出融合发展趋势。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在探索多种形式利益联结机制方面已有较好基础。

(二)分类与标准。为避免试点示范县类型过于单一或雷同,将试点示范县共分为6种类型。各省(区、市)要结合本地实际,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尽可能选择不同类型的县(市、区)进行试点示范,每种类型最多选择1个,并在试点示范实施方案中明确。

一是农业内部融合型。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比例高,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高,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保护实现统一,种养结合等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形成规模,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力地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是产业链延伸型。农业向后延伸或者农产品加工业、农业生产生活服务业向农业延伸,促进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紧密结合,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带动农产品加工原料基地建设,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产品直销等。

三是功能拓展型。农业通过与其他产业的功能互补,赋予农业新的附加功能。如农业与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能源工业等相结合衍生出的休闲农业或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和能源农业等新业态项目。

四是新技术渗透型。技术密集或信息化程度高,农产品生产、交易和农业融资方式先进。例如,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产生的涉农电子商务、农业互联网金融、智慧农业等项目。

五是多业态复合型。同时兼有上述四种类型或者融合其中几个类型,一般以龙头企业为主要投资主体,农业资源集约利用程度高、产业链条完整、农业多功能性明显、示范带动作用较强。

六是产城融合型。农村产业融合与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县域内城乡产业布局规划合理,二三产业在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聚度较高,较好发挥对人口集聚和城镇建设的带动作用,形成了一批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休闲旅游等专业特色小城镇。

四、具体工作安排

(一)尽快确定试点示范名单。省级发展改革委要会同相关部门,按照国办发〔20**〕93号文件和本方案要求,尽快组织开展农村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县、乡、村的申报、筛选等工作,并于20**年4月底前向国家七部门上报试点示范县具体名单。

(二)完善县级试点示范实施方案。根据各地上报的县级试点示范实施方案,省级有关部门要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等方式,指导各县进一步修改完善试点示范实施方案,并于20**年6月底前将县级试点示范实施方案上报国家七部门备案。同时,要及时组织对试点示范县的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切实提高推进各项工作的能力。

(三)抓好组织实施。试点示范县要成立由县级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切实做好方案的编制和组织实施工作。每年年底,试点示范单位要进行认真总结,并将总结报告上报省级有关部门,由省级发展改革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汇总形成全省试点示范总结报告上报国家七部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业务指导。中央和省级有关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从试点示范方案编制、制度建设、投入机制、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强对试点示范县的指导,帮助地方编好做实试点示范实施方案,支持试点示范县开展各项试点示范工作。

(二)强化政策支持。对确定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的县(市、区),国家、省级有关部门在安排相关投资时,对于符合条件的项目予以倾斜,允许试点示范县在不改变资金用途和管理要求的基础上,整合国家、省级预算内投资等各项资金,支持产业融合发展。其中,发展改革部门在专项建设基金中,支持符合条件的试点示范县建设产业园区,对试点示范县符合条件的企业类项目予以支持。财政部门要加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对试点示范县的支持。国土资源、农业、工业和信息化、商务、旅游等行业主管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责,加强对试点示范县的业务指导和行业管理,加大对试点示范县的支持力度。

(三)完善工作机制。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协作,支持试点示范县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取得预期成果。发展改革部门要发挥牵头职能,做好监测评价和总结推广等工作。

“我们的总体要求就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今天,就新出台的《海南省农村综合改革示范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设在省财政厅的省农村综合改革办负责人进行了解读。他表示,该项试点将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动力,在探索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城镇化等方面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力争在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加快城镇化的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在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取得重大发展。

让农业生产享受新型社会化服务

“这是一种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的体系。”该负责人说,该体系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骨干力量是农业龙头企业,在其他社会力量的参与下,通过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提供农业生产的一整套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

根据《方案》,该体系有六方面内容,包括发挥农业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作用、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探索高校服务和推广农业科技模式、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体系、鼓励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游。

“通过提供社会化服务,可有效地把各种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家庭经营中,并在其基础上发展规模经营、集约经营。”该负责人说。

让农民享受完善的村级公共服务

“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低是衡量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该负责人表示,我省此次示范试点将建设村级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保障广大农民的基本权益、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迫切需要的关键切入点。

《方案》提出,我省完善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将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完善村级公共服务平台。选取部分农村社区,通过整合资金、整合资源、整合项目等方式,建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按需设置,同类合并,多块牌子一个场所。政府面向群众和投资者的行政性审批和公益性服务,以及对群众需办理、咨询和服务的事项均纳入服务中心,实行一个中心对外,一个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

二是建立村级公益事业设施管理和养护制度。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谁养护”的原则,对各项支农资金建成的村级公益事业设施,落实管护责任主体和养护资金来源,提高资产养护水平,发挥资产的长期效用。

三是建立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采取财政补助方式,村里设立垃圾池(垃圾箱),镇里建有中转站,购置垃圾转运车,在每个行政村设立若干名保洁员,专职维护村级环境卫生,逐步建立“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村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进一步改善农村脏乱差状况,建设美丽乡村。

摸索城镇化建设经验

该负责人透露,我省还将借此机会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摸索加快城镇化建设经验。

“我们将选择部分经济基础好、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特色鲜明、人口相对集聚的镇开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他说,重点在规划管理、产业发展、镇墟建设、财税支持、产权改革、土地管理、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进行探索。然后以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为突破口,通过体制创新、制度设计和资源配置释放发展活力,为全面提升镇域经济发展水平、实现城乡一体化、加快城镇化建设探索出一条新路。

关于此次试点单位的选择,该负责人介绍说,海口市、澄迈县、省农垦总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四个试点单位中,海口市选择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村级公共服务体系、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开展试点,澄迈县重点选择建立村级公益事业设施管理和养护制度、建立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建设美丽乡村等方面进行试点,省农垦总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重点探索高校服务和推广农业科技模式。

试点示范实施方案

为保证浙江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在我区的顺利开展,确保工作质量,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和《浙江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意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工作计划。

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20xx年1月—5月)按照上级要求完成社区矫正对象的排摸、组织的组建、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开展必要的宣传活动等准备工作。

(二)启动阶段(6月—7月)建立区、镇(乡、街道)社区矫正组织;颁布我区社区矫正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并举行交接仪式;组织司法所社区矫正专职人员到其它省(市)试点地区参观学习;工作组人员及派驻的监狱警察全面到位。

(三)全面实施阶段(8月—11月)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工作程序和各项工作制度;指导、督促全区各镇(乡、街道)遵守各有关工作程序和制度,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试点工作顺利进行,提高工作的质量。

(四)总结提高阶段(12月)总结前阶段社区矫正工作开展情况;分析具体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揭示社区矫正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为全省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

(一)社区矫正的衔接。

1、区公安分局及时以镇(乡、街道)为单位将现有社区矫正对象的相关法律文书和监督考察档案等有关材料的副本移送给区司法局,由区司法局送达各相关司法所,司法所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书后,要及时建立社区矫正对象监督管理和考察档案。

2、人民法院对构成犯罪的刑事被告人,判处管制、单独判剥去政治权利或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宣告缓刑后,应及时将生效的判决(裁定)书副本和执行通知书,一并送达执行地的县级公安、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检察院。

3、人民法院对判处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刑事被告人,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将《执行通知书》、《暂予监外执行决定书》连同生效的判决(裁定)书副本、结案登记表,及时送达执行地的县级公安、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检察院。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消失后,判处无期徒刑和有期徒刑余刑1年以上的,由公安机关将罪犯交付监狱管理机关收监执行;判处有期徒刑余刑不足1年的,交看守所执行。

4、人民法院对在押的服刑罪犯裁定假释后,应及时将裁定书副本送达提请假释的监狱管理机关或公安机关;押犯所在的监狱或公安机关看守所,在办理释放手续时,将原判法律文书(或抄件、复印件)、执行通知书(或抄件、复印件)、假释裁定书副本和罪犯出监(所)鉴定表,一并及时送交执行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检察院。

5、监狱管理机关或公安机关对在押的服刑罪犯,批准暂予监外执行后,应在5日将审批表副本4份送达报请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狱或公安机关看守所;押犯单位在办理出监(所)手续时,将原原判法律文书(或抄件、复印件)、执行通知书(或抄件、复印件)、审批表副本和罪犯出监(所)鉴定表,一并及时送交执行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检察院。

6、监狱或公安机关看守所对刑满释放后仍需执行附加剥去政治权利的罪犯,在办理释放手续的同时,应将原判法律文书(或抄件、复印件)和罪犯出监(所)鉴定表,一并及时送交执行地的县级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检察院。

7、上述条款中涉及监狱等上级部门的按上级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的规定办理。

8、区司法局、区公安分局收到人民法院、监狱管理机关和公安机关看守所相关社区矫正对象的法律文书、执行通知书后,应在3日内分别转送给相关司法所、公安派出所。

9、社区矫正对象回社区报到时,司法所工作人员和公安派出所民警应当立即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谈话教育,并邀请其家属参加。同时,告知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矫正期间必须遵守的相关规定。

10、对户籍地与长期居住地不一致的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按照《关于人户分离的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管理规定》办理。

(二)社区矫正的执行。

1、司法所应当对社区矫正对象的个人基本情况、所犯罪行及所处刑罚、改造表现、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等基本情况和矫正情况建立档案,并会同公安派出所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矫正方案,建立监督考察小组,落实日常监督管理和考察措施。

2、司法所应当及时与有监督管理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直系亲属签订监督管理协议,明确其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监督管理和教育责任。社区矫正对象没有直系亲属的,可与其所在单位、村(居)委会或愿意承担监督管理和教育责任的近亲属签订监督管理协议。

3、司法所应当本着符合公共利益、社区矫正对象力所能及、可操作性强、易于监督检查的原则,组织、督促、检查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社区工作计划《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工作计划》。社区矫正对象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的时间,每月累计不少于2个工作日。

4、司法所应当按照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以个别教育为主的原则,定期安排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充分运用社会资源,配合、参与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活动。学习教育活动的内容包括法律法规、政策、道德规范、行为规范、时事形势等方面。社区矫正对象集中学习教育的时间每月不少于1次,每次不少于2小时。镇(乡、街道)应当提供必要的学习教育场所和设施。区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可根据需要组织以区为单位的社区矫正对象集中学习教育活动。

5、司法所可以根据矫正工作的需要和可能,组织有关人员对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心理矫正等活动。结合社区矫正对象犯罪原因、心理类型、理实表现等制定心理矫正方案,进行心理咨询引导,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

6、符合试学条件的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教育部门应当选择适当的学校安排其试学。

7、司法所应当会同公安派出所根据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表现、遵纪守法、参加学习教育和参加劳动改造等情况,每季对其进行一次考评,每年进行一次年度综合考评,有关情况填入《社区矫正对象年(季)度考核表》,存入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档案。

8、司法所应当根据社区矫正对象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的改造表现,按照《浙江省社区矫正对象奖惩考核办法》的规定,对社区矫正对象实施奖惩。

(三)社区矫正的解除。

1、在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满前30日内,司法所应指导其完成《自我鉴定》,并会同公安派出所召开由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社区矫正志愿者、社区矫正对象等相关人员参加的评议会,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社区矫正情况进行评议,根据评议结果作出鉴定,并将鉴定结果上报区司法局和公安分局。其中,被暂予监外执行和被裁定假释的社区矫正对象的矫正期满鉴定情况,由区公安分局通报该社区矫正对象原关押监狱和看守所。

2、社区矫正对象矫正期满,司法所应会同公安派出所向社区矫正对象本人及其居住地的群众宣布解除社区矫正。缓刑、假释、管制、剥去政治权利人员的《缓刑期满证明书》、《假释期满证明书》、《恢复政治权利证明书》、《解除管制通知书》,由当地公安机关签发。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对象服刑期满时,由原收押的监狱、看守所办理释放手续。

3、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暂予监外执行条件消失需要收监执行的,由司法所会同公安派出所提出意见,经区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审查后,送区公安分局审核。其中保外就医的,由区公安分局通知其原收押监狱、看守所收监(所)执行;因其他原因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由区公安分局提请该社区矫正对象户籍地的人民法院决定收监执行。同时,将有关的审查、审核意见和该社区矫正对象的考核表等有关材料分别抄送对其作出暂予监外执行决定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和原收押监狱、看守所。

4、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被收监执行或在社区矫正期间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对象,自羁押之日起自然解除社区矫正。

(一)例会制度区、镇(乡、街道)社区矫正组织应当至少每半年召开一次例会,传达上级社区矫正工作的指示精神,研究、制定本地区社区矫正工作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听取有关部门的工作汇报,交流工作情况和工作信息,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工作,研究解决试点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二)请示报告制度区、镇(乡、街道)社区矫正组织要建立请示报告制度,加强组织观念,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应及时逐级上报,不得隐瞒不报,紧急情况要边处置边报告。同时,对本地区社区矫正工作的经验、做法、重要活动及典型案例等各种社区矫正工作信息,也应及时逐级报送。

(三)建档统计制度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对象要逐人建档。社区矫正对象的犯罪情况、改造表现、家庭成员、社会关系、接受教育、参加公益劳动、考察鉴定等情况要记入档案。区司法局和各司法所要建立起社区矫正工作情况统计报表制度。统计报表和统计数据分析,要保证真实、准确,不得拒报、错报、漏报、虚报和瞒报。

(四)培训工作制度区、镇(乡、街道)社区矫正组织,要建立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学习培训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对专业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进行业务培训,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

(五)监督检查制度人民检察院对司法行政机关、公安机关的社区矫正执行工作实行监督。人民检察院可以向上述机关调阅社区矫正工作的档案、资料。可以向上述机关了解社区矫正工作情况,可以找社区矫正对象谈话。司法行政机关、公安机关对人民检察院的监督工作应予以配合。人民检察院发现社区矫正对象需要收监执行的,可以向区公安机关提出检察建议,也可以向原收押监狱、看守所、社区矫正对象户籍地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在人民检察院依法对社区矫正工作实施监督的同时,社区矫正组织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检查制度。要积极接受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和上级社区矫正组织的监督检查,要通过设立举报箱、投诉电话等多种形式认真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及时纠正社区矫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查处社区矫正过程中发生的违法违纪案件,确保公平、公正执法。

(六)奖惩考核制度社区矫正工作将列入区政府对各镇(乡、街道)和部门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对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及时予。

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探索具有民族特色的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普工作的有效手段,全面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和《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我校应国家民委和中国科协联合依托建立“少数民族大学生双语科普宣传队”,开展了双语科普工作,现将创建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我校于开学之初,即九月份就积极围绕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双语科普宣传队”着手开展了一系列工作,考虑到民族高校是少数民族人才高度集中地区,故决定充分发挥和利用我校充足的优秀学生和专家资源,在我校校团委老师的带领下,通过学生会组织日常校园文化活动、社团组织、社会实践三下乡、教学实习、志愿者服务等一系列活动,积极调动学生学习双语,为少数民族地区服务的积极性,在我校掀起了一阵“双语科普”热潮。

二、工作措施及成效。

1、我校着手成立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双语科普社团,邀请我校知名教授及语言学家__任社团顾问,并联合__市阿语培训学校,举办每周一期的少数民族语言学习活动,多次举办了以“少数民族民俗及地方特色”为主题的少数民族语言演讲比赛及征文大赛,此项活动不但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熟练掌握少数民族语言的双语学生,而且加强了各民族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并为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科普宣传队培养了丰富的学生资源。在乌鲁木齐“七五”事件发生后,我校的学生都能够站在民族团结的立场上,明辨大是大非,积极配合所在学院做好新疆学生的思想开导工作。此外,我校还通过广播站、校报等信息传播途径,定期播出“民族科普之声”节目,向全体师生介绍少数民族科普宣传的意义及重要性,让更多的人们关注及投身于少数民族科普的工作中去。

地区的科普现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智慧为少数民族地区科普事业的发展奉献一份力量。

3、我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双语科普队的志愿者们充分利用宁夏的回族节日开斋节及古尔邦节,深入社会,在回族群众中间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贴近回族群众生产生活、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实用性、操作性较强的科普宣传活动。科普宣传的内容,着重以提高回族地区青少年和农民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保护环境、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提高广大农民反对愚昧迷信、革除陈规陋习为重点,努力使民族地区青少年和农民的科学素质有明显的提高。

4、我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双语科普宣传队通过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积极有效地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普事业做出了贡献。

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落实好各项社会救助制度、构筑基本民生安全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公平正义的任务日益紧迫和艰巨。开展“救急难”工作,让突遇不测、因病因灾陷入生存困境的居民(含非户籍常住人口)得到及时救助,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事件发生,不仅是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更是“以民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灾害、就业、流浪乞讨等专项救助和应急处置救助制度,大力开展社会互助,并使各项救助有机衔接,积极有效开展“救急难”工作,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幸福渭滨的需要,对于维护我区改革、发展、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政府的职责,社会救助管理部门要以《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为依据,按照法规赋予的职责,在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框架内,立足于“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目标,创新机制,探索路径,积极开展对遭遇各种急难情形致使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居民给予救助和帮扶。

(二)部门联动。民政部门要按照《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赋予的统筹社会救助工作职能,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按照民政统筹、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坚持部门职能作用发挥与高效联动的有机结合,统筹使用救助资源,推动形成民政部门牵头统筹、相关部门参与的“大救助”格局,提升社会救助的综合效益。

(三)社会参与。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广泛动员和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引导、鼓励慈善组织、企事业单位、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者、爱心人士、社会工作者等参与“救急难”工作,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展对困难家庭的救助工作。

三、组织领导。

成立由区长担任组长,主管民政工作的副区长担任副组长,区委宣传部、区政府办公室、区民政局、区人社局、区教体局、区卫生局、区计生局、区老龄办、区残联、区慈善协会、区住建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开展“救急难”工作试点领导小组。

四、工作机制。

1、我区“救急难”工作实行区、镇街两级负责制。按照民政统筹,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要求,建立区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主席由区长担任,副主席由政府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区长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其职责:研究拟订完善本区的社会救助制度、政策、体制和机制,向区政府提出建议;统筹做好辖区最低生活保障与医疗、教育、住房等其他社会救助政策以及促进就业、扶贫开发政策的协调发展和有效衔接;研究解决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跨部门信息共享问题;推进全区社会救助工作任务和各项措施的落实和监督,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完成区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联席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民政局,办公室主任由区民政局局长担任。办公室负责社会救助统筹规划、综合管理、信息统计等日常工作。

联席会议由总召集人负责召集,每年召开1-2次,必要时可随时召开。联席会议办公室不定期检查社会救助工作落实情况,了解城乡居民救助需求,及时汇总相关信息,适时提出整改方案,并向有关部门反馈,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在区城乡居民低保中心加挂区社会救助中心牌子,统筹负责全区社会救助工作的业务指导与监督、工作协调与政策落实等。成立区城乡居民家庭经济财产状况信息核对中心,开展跨部门、多层次的城乡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实现救助对象信息与救助资源信息、民政部门救助信息与相关部门救助信息、政府救助信息与社会组织救助信息的有效对接,保障社会救助工作公平与效率。

3、依托区政务大厅、各镇街、社区公共服务大厅、设立社会救助咨询与受理窗口,方便群众“求助有门”,依托辖区城乡社区党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驻村(社区)干部、城乡社区服务志愿者、慈善工作者、基层事务助理、照护、安保人员,及时了解、掌握、核实辖区居民遭遇突发、意外事故、家庭成员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主动帮助提出救助申请。在区民政局开通全国统一的“12349”社会救助热线,畅通困难群众申请社会救助渠道。区民政局对求助信息及时进行分类,通过工作转接、协调其他各职能部门直接受理,确保困难家庭第一时间得到救助,实现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

五、工作重点。

将临时救助定位于基本生活救助和社会救助兜底性保障上,突出“救急难、托底线”的特点。进一步整合节日慰问等各类临时性、季节性补贴,将其整合于临时救助制度,通过规范的制度安排,让困难群众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个稳定的心理预期。

1、完善和修订区临时救助办法。在救助范围上实现全覆盖,不论户籍(非户籍常住人口)和家境,将遭遇突发性、临时性困难和其他特殊困难而导致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的家庭全部纳入救助范围。让每一个遭遇困难的家庭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2、进一步提高临时救助额度。针对“生活类困难、急难性困难、支出性困难”家庭研究和提高救助标准,使救助标准水平和目前的市场物价上涨水平相匹配,在公平与效率基础上,真正体现出“救”的效果。

3、进一步规范救助申办程序。按照科学、规范、民主的工作要求,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前提下,完善和建立民主评议、末端公示制度,对急难型贫困家庭的申请,进一步简化工作流程,缩短审批时间,采取事前审批与事后审批相结合、分级审批与直接审批相结合的办法,最大程度地帮助困难群众获得及时有效救助。

4、不断丰富救助内容。有效衔接职业劳动技能培训,制定完善促进救助对象积极就业扶持政策,倡导通过劳动改善生活的社会救助范围。政府除给予救助对象资金、实物上的帮助外,依托社区服务平台,将社区养老服务托管中心、社区青春驿站、社区文化工作站、社区妇女工作站、社区计生服务站以及社区志愿者队伍、社区登记注册的在职党员队伍引入临时救助服务范围,对遭遇突发性事件家庭,既给予生活上关心照顾,同时通过专业社工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

5、健全社会互助制度。一是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捐赠制度。大力倡导“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协作精神,发扬“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动员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按照捐赠单位和个人的意愿发放捐赠款物,并向社会公示捐赠款物使用情况。二是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开展“扶贫济困一帮一”活动;继续搞好“定点帮扶”和“结对帮扶”工作,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三是慈善救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培育发展民间慈善组织,充分发挥慈善机构和红十字会等民间团体的优势,倡导并支持慈善组织积极开展特困家庭助医、助残、助学、助困等活动;广泛动员和组织志愿者为困难群众提供各种“义工”服务。

6、继续扩大区级“一站式”医疗救助服务医院数量。通过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制度,实现救助对象“随来随治,随走随结”,医疗费用“同步结算、同时兑现”,提高救助效率,方便群众就医。

7、落实相关配套救助和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司法援助和法律救助制度,免费为困难群众提供优质的法律救助和服务。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阶段各项减免政策,逐步减免高中阶段学费;制定优惠政策,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深化爱心助学行动,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加大廉租房、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缓解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继续落实好对低保对象、下岗职工的参保减免和农村特困群众的参合代缴政策;逐步减免门诊费用,落实济困病床减免。制订就业援助计划,积极扶持贫困家庭大学生就业,努力改变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

8、做好相关保障制度的衔接。一是通过医疗救助制度资助困难群众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二是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医疗单位间人员信息、就医信息和医疗费用信息的`共享。三是通过部门合作,加大对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切实增强医疗收费透明度,规范基本药物目录和诊疗目录,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六、保障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205传党和政府在推进社会救助工作上作出的积极努力。目前,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贫富差距等矛盾以及社会问题凸显,部分人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生活遇到困难,部分人因身患重病而导致生活贫困。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党和政府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工作,充分发挥兜底保障作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要深入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在重视民生保障工作、落实目标责任、加大社会救助资金投入、出台民生保障方面的政策和背景,把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亲民之意、为民之举”传递给老百姓,营造社会救助工作的和谐氛围,积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抓好资金配套和监管。要严格按照省、市关于社会救助有关要求配套和保障救助资金。要进一步规范健全社会救助资金管理制度,严格实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挪用和扣拨、扣发社会救助资金以及配套工作经费。积极编制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及临时救助等项目的年度预算,协同审计等部门定期对社会救助资金使用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安全使用。

3、强化监督检查。保证各项救助制度规定的救助范围、标准、程序、结果等信息真实,并及时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监察、审计等部门建立社会救助资金管理审计检查制度,确保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国务院令第649号),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最大限度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事件的发生,切实保障突遇不测、因病因灾陷入生存困境的居民(含非户籍常住人口)得到及时救助,根据国家民政部开展“救急难”试点工作安排,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重要意义。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落实好各项社会救助制度、构筑基本民生安全网、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与公平正义的任务日益紧迫和艰巨。开展“救急难”工作,让突遇不测、因病因灾陷入生存困境的居民(含非户籍常住人口)得到及时救助,防止冲击社会道德和心理底线事件发生,不仅是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迫切需要,更是“以民为本”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灾害、就业、流浪乞讨等专项救助和应急处置救助制度,大力开展社会互助,并使各项救助有机衔接,积极有效开展“救急难”工作,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幸福渭滨的需要,对于维护我区改革、发展、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主导。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是政府的职责,社会救助管理部门要以《社会救助暂行办法》为依据,按照法规赋予的职责,在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框架内,立足于“托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目标,创新机制,探索路径,积极开展对遭遇各种急难情形致使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的居民给予救助和帮扶。

(二)部门联动。民政部门要按照《社会救助暂行办法》赋予的统筹社会救助工作职能,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按照民政统筹、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坚持部门职能作用发挥与高效联动的有机结合,统筹使用救助资源,推动形成民政部门牵头统筹、相关部门参与的“大救助”格局,提升社会救助的综合效益。

(三)社会参与。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广泛动员和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引导、鼓励慈善组织、企事业单位、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者、爱心人士、社会工作者等参与“救急难”工作,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展对困难家庭的救助工作。

三、组织领导。

成立由区长担任组长,主管民政工作的副区长担任副组长,区委宣传部、区政府办公室、区民政局、区人社局、区教体局、区卫生局、区计生局、区老龄办、区残联、区慈善协会、区住建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开展“救急难”工作试点领导小组。

四、工作机制。

1、我区“救急难”工作实行区、镇街两级负责制。按照民政统筹,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要求,建立区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主席由区长担任,副主席由政府分管民政工作的副区长担任,成员由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其职责:研究拟订完善本区的社会救助制度、政策、体制和机制,向区政府提出建议;统筹做好辖区最低生活保障与医疗、教育、住房等其他社会救助政策以及促进就业、扶贫开发政策的协调发展和有效衔接;研究解决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跨部门信息共享问题;推进全区社会救助工作任务和各项措施的落实和监督,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完成区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联席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民政局,办公室主任由区民政局局长担任。办公室负责社会救助统筹规划、综合管理、信息统计等日常工作。

联席会议由总召集人负责召集,每年召开1-2次,必要时可随时召开。联席会议办公室不定期检查社会救助工作落实情况,了解城乡居民救助需求,及时汇总相关信息,适时提出整改方案,并向有关部门反馈,确保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在区城乡居民低保中心加挂区社会救助中心牌子,统筹负责全区社会救助工作的业务指导与监督、工作协调与政策落实等。成立区城乡居民家庭经济财产状况信息核对中心,开展跨部门、多层次的城乡救助对象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核对,实现救助对象信息与救助资源信息、民政部门救助信息与相关部门救助信息、政府救助信息与社会组织救助信息的有效对接,保障社会救助工作公平与效率。

3、依托区政务大厅、各镇街、社区公共服务大厅、设立社会救助咨询与受理窗口,方便群众“求助有门”,依托辖区城乡社区党组织、群众性自治组织,驻村(社区)干部、城乡社区服务志愿者、慈善工作者、基层事务助理、照护、安保人员,及时了解、掌握、核实辖区居民遭遇突发、意外事故、家庭成员罹患重病等特殊情况,主动帮助提出救助申请。在区民政局开通全国统一的“12349”社会救助热线,畅通困难群众申请社会救助渠道。区民政局对求助信息及时进行分类,通过工作转接、协调其他各职能部门直接受理,确保困难家庭第一时间得到救助,实现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

五、工作重点。

将临时救助定位于基本生活救助和社会救助兜底性保障上,突出“救急难、托底线”的特点。进一步整合节日慰问等各类临时性、季节性补贴,将其整合于临时救助制度,通过规范的制度安排,让困难群众对自己的生活有一个稳定的心理预期。

1、完善和修订区临时救助办法。在救助范围上实现全覆盖,不论户籍(非户籍常住人口)和家境,将遭遇突发性、临时性困难和其他特殊困难而导致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的家庭全部纳入救助范围。让每一个遭遇困难的家庭都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2、进一步提高临时救助额度。针对“生活类困难、急难性困难、支出性困难”家庭研究和提高救助标准,使救助标准水平和目前的市场物价上涨水平相匹配,在公平与效率基础上,真正体现出“救”的效果。

3、进一步规范救助申办程序。按照科学、规范、民主的工作要求,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前提下,完善和建立民主评议、末端公示制度,对急难型贫困家庭的申请,进一步简化工作流程,缩短审批时间,采取事前审批与事后审批相结合、分级审批与直接审批相结合的办法,最大程度地帮助困难群众获得及时有效救助。

4、不断丰富救助内容。有效衔接职业劳动技能培训,制定完善促进救助对象积极就业扶持政策,倡导通过劳动改善生活的社会救助范围。政府除给予救助对象资金、实物上的帮助外,依托社区服务平台,将社区养老服务托管中心、社区青春驿站、社区文化工作站、社区妇女工作站、社区计生服务站以及社区志愿者队伍、社区登记注册的在职党员队伍引入临时救助服务范围,对遭遇突发性事件家庭,既给予生活上关心照顾,同时通过专业社工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

5、健全社会互助制度。一是重大自然灾害社会捐赠制度。大力倡导“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协作精神,发扬“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动员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按照捐赠单位和个人的意愿发放捐赠款物,并向社会公示捐赠款物使用情况。二是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开展“扶贫济困一帮一”活动;继续搞好“定点帮扶”和“结对帮扶”工作,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三是慈善救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培育发展民间慈善组织,充分发挥慈善机构和红十字会等民间团体的优势,倡导并支持慈善组织积极开展特困家庭助医、助残、助学、助困等活动;广泛动员和组织志愿者为困难群众提供各种“义工”服务。

6、继续扩大区级“一站式”医疗救助服务医院数量。通过医疗救助“一站式”结算制度,实现救助对象“随来随治,随走随结”,医疗费用“同步结算、同时兑现”,提高救助效率,方便群众就医。

7、落实相关配套救助和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司法援助和法律救助制度,免费为困难群众提供优质的法律救助和服务。全面落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阶段各项减免政策,逐步减免高中阶段学费;制定优惠政策,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深化爱心助学行动,资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加大廉租房、公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缓解困难群众住房难问题。继续落实好对低保对象、下岗职工的参保减免和农村特困群众的参合代缴政策;逐步减免门诊费用,落实济困病床减免。制订就业援助计划,积极扶持贫困家庭大学生就业,努力改变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

8、做好相关保障制度的衔接。一是通过医疗救助制度资助困难群众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二是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医疗单位间人员信息、就医信息和医疗费用信息的`共享。三是通过部门合作,加大对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管力度,切实增强医疗收费透明度,规范基本药物目录和诊疗目录,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六、保障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205传党和政府在推进社会救助工作上作出的积极努力。目前,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贫富差距等矛盾以及社会问题凸显,部分人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生活遇到困难,部分人因身患重病而导致生活贫困。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党和政府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工作,充分发挥兜底保障作用,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要深入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在重视民生保障工作、落实目标责任、加大社会救助资金投入、出台民生保障方面的政策和背景,把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亲民之意、为民之举”传递给老百姓,营造社会救助工作的和谐氛围,积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抓好资金配套和监管。要严格按照省、市关于社会救助有关要求配套和保障救助资金。要进一步规范健全社会救助资金管理制度,严格实行专帐管理、专款专用,严禁挪用和扣拨、扣发社会救助资金以及配套工作经费。积极编制城乡低保、医疗救助及临时救助等项目的年度预算,协同审计等部门定期对社会救助资金使用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安全使用。

3、强化监督检查。保证各项救助制度规定的救助范围、标准、程序、结果等信息真实,并及时公开,广泛接受社会监督。监察、审计等部门建立社会救助资金管理审计检查制度,确保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试点工作的通知》(天办发〔20xx〕9号),打造环境整洁、设施完善、绿色生态、安全有序、管理规范、和谐宜居的乡村,胡市镇委镇政府决定在河南新村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试点工作,结合当前工作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市党员干部下基层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实践活动,以河南新村为“共同缔造”活动的试点村,以改善群众身边、房前屋后人居环境建设和整治为切入点,以建立和完善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协商共治”的农村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社会治理格局为路径,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建设美好家园,凝聚社会共识,塑造共同精神。通过开展“共同缔造”试点活动,以试点先行形成示范效应,促进全镇农村人居环境的明显改善,提升广大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工作目标。

到20xx年底,共同缔造试点村工作机制基本建立,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村庄环境更加干净整洁,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宜游,村民生活更加舒适便捷。到20xx年底基本实现全镇人居环境“整洁、舒适、安全、美丽”的目标。

(一)决策共谋,凝聚民意。

1、召开会议,引导村民共谋。召开河南新村全体党员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广泛宣传共同缔造活动内容和理念,组织群众围绕推进村级发展、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谈想法、提建议,将群众关心的问题列为村级工作重点,积极推进落实。同时,组织村民代表到已创建成功的美丽乡村进行实地参观与学习,在思想上激发村民对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的向往,学习美丽乡村共同创建的经验,不断培育和激发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建立机制,完善议事规则。加强河南新村党支部对村民小组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村民代表大会议事协商制度,成立河南新村村民理事会,建立乡贤能人库,从本村乡贤能人、离任干部等具有一定威望的人员中选聘为理事会成员,充分发挥理事会的组织发动和协调作用。同时,进一步完善村务监督委员会,邀请镇纪委干部、村委会代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等参加,共同对村庄的项目建设过程和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监督。鼓励村民对村庄各项工作提供建议和意见,不断增强村民的参与感、归属感。

3、宣传发动,统一思想认识。通过在村务栏、村民聚集地张贴宣传画报等方式,宣传“共同缔造”内涵。制作河南新村开展共同缔造试点活动的宣传小视频,邀请天门市融媒体中心进行宣传报道,利用微信群、qq等方式积极向在外人员广泛宣传,拓宽村党支部与村民交流的渠道,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

(二)发展共建,凝聚民力。

1、坚持问题导向,列出工作清单。通过入户访谈及召开座谈会、专题讨论会、村民代表大会等,了解村民需求,查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的短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工作专班与市国投集团加强沟通,综合村民意见,商议确定村庄整治工作重点、村庄建设发展规划,形成村庄规划,反复讨论、征求意见、修改后确定最终规划成果,经村民代表大会通过后,将规划成果细化为系列行动计划,张榜公布,将村庄规划布局的贯彻执行等纳入村规民约,让村规民约被村民认可并乐于执行。

2、找准切入点,共建宜居环境。以投资400万建设美丽乡村重点村为契机,从危房改造、房前屋后整治、堰塘清淤、道路硬化、改厕、美化村容村貌等实事、小事做起,对庄湾片重点开展改厕、房前屋后整治、“小三园”打造,建立污水收集管网和大三格化粪池。以“胡九线”四好农村路建设为契机,对曹李片至蒿台片通村公路进行道路拓宽与刷黑,重要路口房屋进行立面改造。对蒿台片重点通过增减挂钩、d级危房拆除等项目,拆除老旧房屋,开展房前屋后整治,改善环境卫生。同时,对全村大小引水渠和蓄水堰进行疏浚清淤,清除沿线杂草杂树,重点村主干道两侧安装路灯和绿植活篱,有序推进整村绿化、美化、亮化。

3、发挥党员带头作用,营造人人参与共建的良好氛围。按照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总要求,积极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大力推行“党员干部亮身份”、“工作亮标准”、“服务亮承诺”行动,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与村庄“十件实事”内容,引导党员干部主动认领村庄建设任务,动员村民出钱、出物、出力、出办法,让大家参与进来,看见成效,使村民的观念由“要我建”转变为“我要建”。

4、引导多方力量协同共建村庄。重视在外成功人士,通过协商沟通,积极争取其对家乡建设的支持。号召广大群众自发行动,根据自己居住环境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加以点缀,房前屋后见缝插绿,种植蔬菜、瓜果、花草、树木等,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锦上添花,进一步扩大美丽乡村建设成果。

(三)建设共管,凝聚民智。

建立村庄环境建设共管长效机制。通过村民代表大会、理事会等自治组织,针对村民建房、生活垃圾治理、污水处理、绿化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组织村民共同商议,制定村庄环境建设管护公约,商定违反公约的处理办法,并监督执行。定期开展“十户联创”、“村庄清洁日”行动,房前屋后包干到户、责任到人,引导村民对自家房前屋后美化、绿化承担管护责任。配齐备足村保洁员和保洁电动车等,公共区域安排专职保洁员,负责日常管护。

(四)效果共评,凝聚民声。

组织村民对活动开展实效进行评价。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推行村民积分制治理制度,合理设置积分制管理中的积分项目,将村民议事、平安建设、文明新风和美化农房等纳入积分项目,设置违规行为扣减积分,村民可以通过签署承诺事项或申报荣誉等途径获取积分。将原庄湾村委会办公室设置成农家书屋和积分兑换点,积分达到一定分值时,通过兑换洗衣粉、米、面、油等生活物资的方式予以奖励,激励村民持续关注村情村务,长期保持良好文明风尚。组织开展最美农房、文明家庭、身边好人、最美志愿者等评选活动,被评上的家庭和个人,积极为其向上级申报全市“绿色环保家庭”、“天门好人”等荣誉评选活动,激发村民参与“共同缔造”活动的积极性,推动“共同缔造”活动向纵深发展。

(五)成果共享,凝聚民心。

通过堰塘清理、户厕改造、污水收集管网、道路拓宽刷黑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全面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在建成的小广场上增加文体设施,定期开展文体活动,丰富村民休闲娱乐方式。同时,充分发挥河南新村土地平整、土壤肥沃的地理优势,运用各类惠民、惠企、惠农政策,吸引在外能人回乡创业,成立专业种植养殖合作社,鼓励村民通过土地入股保底分土地流转分红、市场主体务工等形式,实现生态效益、集体经济、村民收入“三丰收”,让村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部署启动阶段(20xx年9月30日前)。

动员部署。组织开展专题研究,摸清情况,结合实际制定河南新村共同缔造试点活动具体方案,细化任务分工,落实责任到位,精准施策。

(二)亮点打造阶段(20xx年10月1日-20xx年12月15日)。

1.系统排查。结合工作实际梳理形成整治项目清单,明确项目实施主体、建设规模、资金来源、完成时限等要求。

2.全面整治。全面开展相关工作,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实行挂图作战、打表推进。

(三)巩固提升阶段(20xx年12月16日-20xx年12月31日)。

总结经验。总结共同缔造试点活动成功经验,挖掘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典型做法,广泛开展宣传报道,进一步营造村庄治理良好氛围,助推村容村貌环境不断提升,并在全镇其他村庄有序进行推广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建设合力。

以试点村村民和村小组为“共同缔造”活动的主体,驻点市领导、市政协王雄伟负责指导,镇党委书记肖勇负总责,镇长周林飞负责,分管副书记肖中显、组织委员米攻关、副镇长叶丹各司其职,镇组织办、农办、财管所、国土所、城建办、卫健办等部门组建工作专班,形成多部门积极参与的“共同缔造”活动工作机制。

(二)加强多方筹措,强化资金保障。

镇直相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支持,河南新村发动本村乡贤能人、在外成功人士捐赠,积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切实增强资金使用效益,引导各类社会投资主体参与共同缔造活动建设,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格局。

(三)加强督促指导,确保取得实效。

及时建立完善督查和通报制度,对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情况加强督促指导,及时总结分析存在问题。镇专班将不定期组织开展检查,对工作中存在滞后、行动迟缓、整治不力的行为进行督促整改,并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确保共同缔造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试点示范实施方案【精选】

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是为了推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公司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司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提升竞争力,努力使公司成为合肥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单位。

(一)成立组织。公司成立由总经理江峰任组长,副总经理张俊生、何鸣任副组长的知识产权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事机构办公室,总经理工作部主任李光宇为办公室主任,配备专兼职人员办公,落实办公经费。

(二)健全制度。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包括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保密制度、知识产权利益分配和奖励制度、知识产权权益维护制度、知识产权信息利用制度和技术资料档案管理制度等。

(三)教育培训。通过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的教育培训,提高公司决策层的知识产权意识,增强专业技术人员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提高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能力和水平,增强经营管理人员把知识产权制度融入到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中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教育培训,使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相关知识在员工中的普及率达到50,在决策层、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中的普及率达到80;培训1名能有效管理和妥善处理知识产权事务的专兼职人员。

(四)文献资料收集。开展知识产权信息特别是专利文献信息的收集和利用,建立公司主导产品或主要研发方向中外专利数据库,以建立专利数据库为基础,开展主导产品或主要研发方向的专利信息分析与利用、知识产权或专利战略研究制定工作,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打下基础。要通过专利信息分析,在了解同类产品或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态势、市场状况,尤其是竞争对手的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动态的基础上,从专利申请、专利实施(包括专利转让和许可等)、专利保护等各个环节出发,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总体推进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专利战略。公司要以专利战略的研究制定为主要内容,研究制定包括商标、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知识产权种类的知识产权战略。

(五)专利申请和实施。要以创新成果的专利申请和实施为主要内容,抓好注册商标、集成电路布图设计、计算机软件等的申请(登记)和实施工作,提升拥有和实施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开展试点示范,公司的专利申请量增幅要达到20以上,专利实施率达到50以上。

第一阶段(20xx年1月至2月):成立以公司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第二阶段(3月至5月):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做到制度、机构、人员和经费“四落实”;组织知识产权培训班。

第三阶段(6月至7月):建成主导产品或主要研发方向专利文献数据库,开展专利信息的分析与利用、专利(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制定工作。

第四阶段(8月至9月10日):试点示范工作方案得到全面落实,试点示范的各项工作全面完成。

(一)提高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开展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是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公司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齐抓共管,切实把各项工作部署认真落到实处。

(二)加大投入,提供财力支持。为了抓好试点示范工作,公司将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专项资金用于在试点示范期间内的知识产权申请(登记)、专利文献数据库的建立、专利(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和制定、知识产权教育培训等有关费用的支出。

(三)邀请专家,指导工作开展。在试点示范工作中,公司将邀请省市科技厅局的有关专家指导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适时制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示范文本,帮助开展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协助建立和更新专利文献数据库,指导开展专利(知识产权)战略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三明市委、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明委发〔20xx〕3号)和三明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做好医养结合和分级诊疗工作的通知》(明医改组〔20xx〕12号)精神,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做好医养结合和分级诊疗工作,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努力建设健康三元。现结合三元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以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做好医养结合及分级诊疗工作的部署为指导,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群众自愿的原则,整合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养老等各项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作用,促进社区居民的医疗和养老方式转变,全面提升群众健康水平。

二、目标要求。

通过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合理配置并整合各类医疗和养老等服务资源,推动医养结合和分级诊疗工作的有序开展,使社区居民能够在居住地就近享受医疗、康复、健康体检、养老等各项医养服务,促进社区居家养老、分级诊疗等制度的落实,降低群众医疗费用,提升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水平,实现以医带养、以养促医、医养结合的工作目标。

三、方法步骤。

由区医改工作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实施,采取统一部署、试点先行、全面推进的方法,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推进医养结合和分级诊疗工作有序开展。

分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xx年x月底前),在充分调研论证并学习借鉴其他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三元区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做好医养结合和分级诊疗工作的实施方案》;第二阶段(20xx年x月底前),在城关街道建新社区、富兴堡街道富兴社区进行试点,总结经验,完善方案和相关制度措施;第三阶段(20xx年x月底前),完成城关、白沙、富兴堡三个街道的社区医养结合卫生服务机构建设。

四、实施办法。

(一)设置统一服务平台。

1.设置及要求。由区政府统一设置医养结合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健全医养服务网络平台。城关、白沙、富兴堡街道原则上每个社区居委会设置1个社区医养结合卫生服务站(以下简称服务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在的社区,由该中心加挂牌子并履行医养结合的工作任务,不再单独设置服务站。非新建的服务站业务用房面积不少于150平方米,新规划建设的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挂“三元区卫计局xx社区医养结合卫生服务站”牌子。

2.举办方式。采取“公办托管、购买服务”的方式举办,由区政府提供服务站业务用房,市财政补助设施设备购置费用,区卫计局公开招聘具备条件的个体医疗诊所转型为服务站,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延伸托管。具体实施过程中,坚持做到五个结合: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与民政、残联等部门的.老年人日间照料和残疾人康乐等服务项目相结合、与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结合、与社区医生签约服务项目相结合、与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相结合。

3.加强服务站规划建设。区规划、住建部门要按照《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标准》和每个社区设置一个服务站的要求,在规划新区、住宅小区、商品房开发等项目时,做好服务站点设置规划,规划建设面积200平方米以上并处在该社区相对中心位置、交通便利(以临街为主),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无偿使用。具体布点安排:

(1)城关街道(共9个社区):红印山、崇宁、芙蓉、建新、新亭、凤岗、复康、新龙社区各新建1个服务站;下洋社区由城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挂服务站牌子或延伸服务,不再另行设置。

(2)白沙街道(共7个社区):台江、长安、桃源、桥西、群一、群二社区各新建1个服务站;白沙社区由白沙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挂服务站牌子或延伸服务,不再另行设置。

(3)富兴堡街道(共5个社区):东霞、永兴、富文社区各新建1个服务站;富兴社区由富兴堡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挂服务站牌子或延伸服务,不再另行设置;由于新南社区毗邻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且人口偏少(约2500多人),日常诊疗业务量不足,因此采取由永兴社区服务站统一提供服务的方式解决,不再另行设置服务站。

4.加强养老机构的医疗机构设置。由区民政部门牵头组织集中养老机构创造条件,依法按有关标准设置卫生所、医务室、门诊部、护理站等。

5.推进老年康复医院、临终关怀医院等老龄型医疗机构建设。鼓励辖区内市级医疗机构设立老年人服务窗口或老年病专区,鼓励部分医院转型为养老护理院。对社会资本举办的康复养老医疗机构,并经民政部门审查符合养老机构设立条件的新增养老床位,可享受社会资本办医的优惠扶持政策;对具有执业资格的医护人员在职称评聘、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享有与医疗机构医护人员同等待遇。

(二)建立多方投入机制。

1.明确服务站投入责任。

(1)市级。市财政对服务站的设施设备购置给予适当补助。

(2)区级。区财政负责统筹安排服务站业务用房所需资金的筹集;区民政、人社、残联、卫计等部门对养老服务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并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医养结合项目做大做强;区国资委统筹全区国有房产资源,提供部分位置合适的房产作为服务站业务用房,缓解区政府租赁或新建服务站的资金压力。

(3)街道。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负责统筹各自街道及所辖社区的房产资源,提供部分位置合适的房产作为服务站业务用房,缓解区政府租赁或新建服务站的资金压力。

(4)服务站承办人。区政府提供服务站业务用房后,由服务站承办人负责内部整修、科室设置以及开办服务站所需的其他经费开支,保证服务站正常运营。

(5)社会各界。鼓励社会各界为实施老年人日间照料、残疾人康乐服务的机构进行捐助,鼓励志愿者提供护理、卫生清扫、帮厨等志愿服务。

2.明确服务站收入来源。

(1)政府购买服务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依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年度考核办法,经区卫计、财政部门考核后拨付。

(2)服务站的诊疗服务收入和签约服务收入。

(3)区民政、人社、残联、卫计等部门的有关康复养老等服务项目经费和政府的适当补助,在相关部门考核后拨付。

参保人员在服务站就诊的,按照规定享受优惠的医保待遇。

(三)探索建立多种服务模式。

1.普通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平台,为本社区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双向转诊、预约诊疗、社区医生签约等服务,并为本社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提供上门诊疗、体检、康复等服务,推动基本医疗与养老健康服务有机结合。

2.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在有条件的社区,将服务站与社区居委会业务用房统筹,把医养服务与社区居家养老及日间照料服务相结合,在普通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基础上,为在社区居委会进行日间照料的老年人以及社区居家养老的对象实施上门诊疗、体检、康复等服务。

3.与部门养老服务项目相结合的服务模式。积极与民政、人社、残联等部门对接,将服务站与民政部门的老年人日间照料、残联部门的残疾人康复等服务项目相结合,在普通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基础上,对部门养老项目服务点的对象实施定向诊疗、体检、康复等服务。

4.与养老机构的医疗服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在加强养老机构医疗机构建设的同时,鼓励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市台江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第一医院分院以及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站与市、区两级民政部门直属养老机构建立医疗服务协作关系,建立急救、转诊等合作机制,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定期主动上门为老年人、残疾人等提供医疗健康服务。

(四)规范服务行为。

1.建立档案和台帐。区卫计局与各服务站签订托管协议,并委托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日常管理。各服务站要建立每天业务开展和财务收支情况账册,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社区医生签约服务档案、需提供养老医疗服务的人员资料档案和上门诊疗服务台帐,以便区卫计部门业务考核和经费拨付。

2.明确药品进口渠道。服务站临床用药可自行采购,也可采购三明市药品限价采购目录内药品,市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一律按三明市药品限价采购药品价格结算。

3.细化医养服务内容。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公布联系方式及服务流程,制订完善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严格规范静脉输液和抗菌药物使用,为老年人和残疾人等提供及时、有效的健康服务。

4.健全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基层一体化卫生信息管理,充实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互联互通、有效协同、共享应用的健康信息服务体系。

5.规范医养服务范畴。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对象主要是病情轻的常见病、慢性病和经医疗机构住院后的康复老年人患者,残疾人家庭、计生家庭行动不便的人员。处于急性或重大疾病的老年人,应采取医疗机构住院的方式解决,不适合医养结合范畴。

6.实施慢病统筹管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开具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确认证明。对明确诊断的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在服务站就诊的,给予免费提供限定的基本药物,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就诊的按医保规定比例报销。

五、有关要求。

(一)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平面媒体、宣传栏等媒介,以及社区居委会入户走访等时机,大力宣传医改工作成效,宣传医养结合服务的内容,让群众及时了解和掌握医养结合的内容、实施方式,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以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开展的“三好一满意”和基层医疗机构管理年活动为载体,推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服务能力,逐步实现“看病就医方便经济、医疗服务安全可靠、公共卫生服务可及、内部管理规范有序、城乡居民满意信任”的目标。

(二)加强队伍建设。

1.鼓励医学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和具有资质的个体开业医护人员到服务站或养老机构卫生所、医务室、门诊部、护理站等工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获取待遇报酬。

2.鼓励各专业的医师到服务站开展多点执业。

3.在服务站具有执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执行与其它医疗机构相同的执业资格、注册考核、职称评聘、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等方面的同等待遇。

4.集中养老机构要组建专业的养老护理员队伍,承担老年人的生活照护。重点培养和引进医生、护士、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具有执业或职业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技能人员。

(三)提升服务水平。

1.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并结合工作实际,选派服务站、养老机构的医务工作者到市级医疗机构进行老年医学和康复护理知识培训,提高基层老年医疗康复水平。

2.服务站要针对老年人和行动不便的人员,给予免费上门诊疗、康复、送药等服务,以及体格检查、测血压、快速血糖测定,有条件的可以上门开展生化血采样、便携式心电图检查等服务。

3.区卫计局负责定期组织医师和护士到服务站、养老机构开展巡回医疗和护理保健服务。

4.养老机构、服务站要与就近的市级医院建立急救、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转诊等合作机制,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负责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和接收上级医疗机构下转的病人,同时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

5.积极探索建立护理转移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服务站承接医疗机构内需长期照护的半失能和失能老年人,解决医疗机构中老年人的“压床”问题。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考核。

1.由区医改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开展,及时研究解决医养结合和分级诊疗工作中的问题;区卫计、财政、民政、人社、残联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合作,严格履职,加强组织协调及督导考核,落实相应政策措施。

2.将开展医养结合卫生服务情况纳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年薪考评体系,督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履行好监督管理职能。

3.由区卫计、民政等部门负责将服务人群的满意度作为考核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重要标准,建立健全服务站和养老机构卫生所、医务室、门诊部、护理站等的准入、考核评估、退出和监管机制,加强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4.建立健全服务信息公示和服务满意度评价制度,定期收集社区居民、养老机构老年人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把考核评价结果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对在工作中成绩显著的机构及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管理混乱、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存在重大隐患、不能很好履行职责的机构,依法依规予以处罚或取消托管资格。

政府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省、市、区农村危房改造会议精神,切实做好__年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根据省市区统一部署和[__]__号文件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任务。

(一)指导思想。

按照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解决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居住安全问题和实现住有所居为目标,以农民自筹为主,通过政府适当补助、政策扶持和社会参与等措施,有序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工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经济实用原则。农村危房改造要从农村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地方政府财力和农村承受能力的基础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引导和帮助农民建造减灾抗灾符合规范、造价适中的房屋,确保改造的住房符合农村困难群众的基本居住要求,不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

2、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规范操作程序,公开扶助政策、公开申请条件、公开审批程序和审批结果,阳光操作,接受群众监督。

3、坚持自主自愿的原则。农村困难群众是农村危房改造的主体,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4、坚持集约节约土地的原则。要把安全、经济、适用、节能、节地、环保要求贯穿农村危房改造全过程。新建的住房要符合乡村规划要求,先行安排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和老宅基地进行建设。

5、坚持整合资源原则。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整合农村危房改造资金、社会可用资金和新农村建设等有关资金,集中安排用于农村危房改造和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建设任务。

按照省市区统一安排,今年我镇在___月___日前全面完成___户农村危房改造计划。

二、补助对象、补助标准和补助资金的管理发放。

(一)补助对象。

____年我镇农村危房改造对象重点是农村无房居住户、因灾倒房户或居住在危房中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重点优抚对象及其他农村困难户。危房是指依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村危险房屋鉴定技术导则(试行)》鉴定属于整栋危房(d级)或局部危险(c级)的房屋。

(二)补助标准。

按照上级规定的标准和我镇的实际情况,确定镇危房改造补助标准原则上新建房屋每户补助___元,改建、维修住房补助按房屋破损程度分档补助___元至___元。

(三)资金的管理发放。

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严格按国家的有关规定实行专款专用,区财政建立专门的农村危房改造资金账户,集中管理补助资金。补助资金按工程进度直接通过银行一卡通发放给农户,实行社会化发放。

三、危房改造实施要求。

(一)改造方式拟改造农村危房属整栋危房(d级)的应拆除重建,属局部倒塌的应改建维修,属局部危险的应改建或修缮加固,属房屋全倒无房居住的应选址重建。

(二)改造标准。

1、建筑面积:在满足基本居住功能和安全的前提下控制建筑面积和总造价。纳入政府补助危房改造建筑面积原则上为1人户30平方米左右,2人户40平方米左右,3人户60平方米左右。房屋可按单独建设或连体建设,建筑面积可根据家庭人口适当调整。

2、墙体结构:住房主体为砖(木)结构,室内地面硬化、平整、防滑,墙面粉饰,房屋顶部至少要用木板封闭。

3、配套设施:有厨房、卫生间;有进出道路;照明用电入户;饮用水方便,有菜地和庭院,有基本家具及其它生活设施,能基本满足居住对象生活需要。

4、设立标识:纳入农村危房改造的住房,要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统一在醒目位置设置省里设计的“农村危房改造”标识。

(三)档案管理。

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建设全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农户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通知》和省民政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农户档案管理的通知》要求,完善农村危房发行纸质档案,实行一户一档,批准一户,建档一户,规范有关信息管理。农户纸质档案必须包括档案表、农户申请、审核审批、公示、协议等材料。必须将农户危房改造申请、公示意见、危房鉴定、改造前、中、后相片、政府补助审批、乡村规划许可等资料整理归档。

(四)督促检查。

加强对建房进度、工程质量、安全生产、资金落实等情况的监督检查。落实项目月进度报告制度,各村每月月底号以前将本月改造进度报镇民政办,镇民政办__号前将全镇上月进度上报区民政局。___月中旬前,镇民政办将年度总结报区民政局。

四、危房改造实施步骤。

(一)调查摸底,登记造册(__月初—__月中旬)。镇政府工作人员会同村干部深入村组,对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因灾倒房户、残疾人特困户、低保户和其他贫困户的住房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并登记造册,建立台账。

(二)严格审批,确定对象阶段(__月下旬)。按照公开、公正、公平原则规范补助对象和补助标准的审核、审批程序。实行农户自愿申请,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民主评议,村委会审查,民政办审核报县民政局审批。建立健全村务公开制度,补助对象基本信息及各审查环节的结果都要在村务栏里公示。确定对象工作于___月底前完成,并将农村危房改造花名册报区民政局。

(三)组织实施阶段(___月下旬-___月底)。将危房改造对象落实到户,明确补助标准和建房要求。各村要与镇人民政府签订“农村危房改造”责任书,同时各村组织好与经批准的危房改造农户签订合同或协议工作。迅速组织补助对象开工建房,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在建房过程中的实际困难。确保全镇农村危房改造工作在__月底前全面完成。

(四)检查验收、总结工作阶段(__月底至__月上旬)。各村农村任务改造完成后,要认真进行自查和总结,并向镇农村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工作总结和总体验收申请。__月底镇农村危房改造领导小组组织对全镇危房改造任务情况进行全面检查验收。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___镇农村危房改造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镇民政办,负责全镇农村危房改造具体工作。落实工作人员和工作经费,制定农村危房改造方案和规划,强化措施,加强监管,整合资源,形成“政府主导、民政组织、部门配合、社会参与、村里实施”的格局,确保全镇危房改造任务顺利完成。

(二)明确工作职责。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搞好政策衔接,把农村危房改造工作与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减灾安居工程、灾后重建、村级“五保之家”建设、城乡用地增减、农村贫困残疾人危房改造等工作结合起来。民政部门负责做好危房改造计划安排,调查对象的摸底和认可,项目工程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牵头组织工程竣工验收;建设部门负责抓好农村危房改造的技术鉴定、项目规划选址,住房方案设计;财政部门负责补助资金的筹措,组织资金的发放,加强资金管理和监督,合理安排工作经费;国土部门做好农村危房改造的选址及用地批报。林业、水利、农业等部门要依法履行职责,积极支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尤其对危房改造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改水改厕,产业发展等给予倾斜支持。

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切实做好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有关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试点目标。

探索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完善学徒培养的教学文件、管理制度及相关标准,推进专兼结合、校企互聘互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现代学徒制的支持政策,逐步建立起政府引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

二、试点内容。

(一)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学徒培养管理机制,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完善校企联合招生、分段育人、多方参与评价的双主体育人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统筹利用好校内实训场所、公共实训中心和企业实习岗位等教学资源,形成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

(二)推进招生招工一体化。完善职业院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一体化的招生招工制度,推进校企共同研制、实施招生招工方案。根据不同生源特点,实行多种招生考试办法,为接受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学徒提供机会。规范职业院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程序,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按照双向选择原则,学徒、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对于年满16周岁未达到18周岁的学徒,须由学徒、监护人、学校和企业四方签订协议,明确各方权益及学徒在岗培养的具体岗位、教学内容、权益保障等。

(三)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标准。按照“合作共赢、职责共担”原则,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订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企业师傅标准、质量监控标准及相应实施方案。校企共同建设基于工作内容的专业课程和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基于岗位工作内容、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专业教学内容和教材。

(四)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完善双导师制,建立健全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明确双导师职责和待遇,合作企业要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师傅,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应纳入考核,并可享受相应带徒津贴。试点院校要将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建立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制订双向挂职锻炼、横向联合技术研发、专业建设的激励制度和考核奖惩制度。

(五)建立体现现代学徒制特点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与现代学徒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制订学分制管理办法和弹性学制管理办法。创新考核评价与督查制度,制订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建立多方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定期检查、反馈等形式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制订学徒管理办法,保障学徒权益,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保证学徒合理报酬。落实学徒的责任保险、工伤保险,确保人身安全。

三、试点单位。

现代学徒制试点采取自愿申报原则。申报试点的单位应是有一定工作基础、愿意先行先试的地级市、行业、企业及职业院校。

(一)以地级市为申报单位进行试点。地级市作为试点单位,统筹辖区内职业院校和企业,立足辖区内职业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合理确定试点专业和学生规模,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重点探索地方实施现代学徒制的支持政策和保障措施。

(二)以行业系统为申报单位进行试点。行业作为试点单位,统筹行业内职业院校和企业,选择行业职业教育重点专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重点任务是开发现代学徒制的各类标准。

(三)以职业院校为申报单位进行试点。职业院校作为试点单位,选择学校主干专业作为试点专业,联合有条件、有意愿的企业,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重点探索开展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管理制度。

(四)以企业为申报单位进行试点。具有多年校企一体化育人经验的大型企业作为试点单位,联合职业院校,共同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重点探索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的有效途径、运作方式和支持政策。

四、工作安排。

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按照自愿申报、专家评审、统一部署等程序确定,试点工作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协调下开展。

(一)项目申报。各申报单位须填写项目申报书,申报材料要求一式2份(附电子版光盘),并于2015年1月30日前报我司。地级市、职业院校和企业的申报材料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统一组织报送(企业申报材料由合作院校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部门报送),行业申报材料可单独直接报送。

(二)评审遴选。我部将组织专家对申报方案进行评审、遴选,优先选择目标明确、方案完善、支持力度大、示范性强的申报单位,作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首批试点单位。

(三)组织实施。经我部批准的试点单位,按照试点工作方案,制订详细的试点工作任务书,以专业学制为一个试点周期,开展各项试点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应做好对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总结推广。试点期间,我部将组织专家对试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并建立报告和周期总结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试点结束后,试点单位要做好试点总结。在总结各地经验基础上,我部将逐步扩大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范围和规模,使现代学徒制成为校企合作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

五、保障措施。

各地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政策措施,加强指导服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落实责任制,建立跨部门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会商和解决有关试点工作重大问题。要有专人负责,及时协调有关部门支持试点工作。要制订试点工作的扶持政策,加强对招生工作的统筹协调,扩大试点院校的招生自主权;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财政资助、政府购买等措施,引导企业和职业院校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

(二)科学制订试点方案。各试点单位要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发挥现代学徒制多元主体作用,把试点工作细化、具体化,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针对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明确试点目标、试点措施、进度安排、配套政策、保障条件、责任主体、风险分析和应对措施、预期成果及推广价值等内容。

(三)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各试点单位要坚持边试点边研究,及时总结提炼,把试点工作中的好做法和好经验上升成为理论,形成推动现代学徒制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积极开展国际比较研究,系统总结相关国家(地区)开展学徒制的经验,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条件保障等。

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精选_

低碳发展是基于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崭新发展模式。随着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凸显,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是国际共识,成为许多国家转变发展方式、争夺发展空间、争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目前国内能源资源短缺和全球排放空间有限的大背景下,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化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一、彬县总体情况(一)彬县概况。1、自然环境与资源。

彬县自然资源丰富。全县平均海拔1108米,平均气温9.71°c,年降水量579毫米,无霜180期天,是全国苹果、梨最佳适生区,盛产红富士苹果、酥梨、大枣、核桃等名优水果和干杂果,现有果园35万亩,是陕西省“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基地县”。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陶土、油母页岩、石英砂等10多种。其中彬长煤田煤炭储量68亿吨,是陕西省第二大煤田,其中彬县境内储量32.6亿吨,煤区原煤埋藏浅、煤层厚、易开采、特低硫、低磷、中高发热量,是优质的动力和汽化用煤,开发价值极高。境内大小河流12条,水资源总量19亿立方米。

彬县是咸阳市工业大县,又是国家重点产煤县。全县现有煤炭企业10户,矿井12对,原煤年生产能力320万吨。有电厂4座,装机容量4.25万千瓦。近年来,通过对下沟煤矿、火石咀煤矿、县电力有限责任公司、秦能公司朱家湾电厂等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有力地拉动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3.97亿元,县办工业综合经济效益在全市名列前茅。2、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十一五”末,全县完成生产总值80.17亿元,是“十五”末的5.5倍;农业总产值17亿元,是“十五”末的2.7倍;工业总产值100.14亿元,是“十五”末的8.4倍;财政总收入15.6亿元,是“十五”末的9.9倍,年均增长43.2%;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3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年均增长17.8%。主要经济指标跃居全省各县前列,跨入了陕西十强县行列。

(2)、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跨入全省能源大县。煤炭资源开发转化力度加大,原煤产量达到2002万吨,年均增长28.6%;发电量达到1.53亿千瓦时,年均增长34.8%。煤炭工业增加值50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96.3%。果、蔬、畜产值皆实现翻番。五年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627万元;五年新增外出务工人员5万人(次),全县在外劳务人员达到12.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3.5亿元。全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4.8∶40.2∶35提升为12.2∶70.6∶17.2。在以煤炭、电力为主促进初级阶段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策划能力积累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实现了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工业化中级阶段的跨越式发展。

(3)、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建成了一批支撑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项目。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0亿元,实施重大项目115个,建成50个。大佛寺井田、官牌工业广场、蒋家河煤矿、彬县煤矸石电厂、煤矿机械厂、1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等能源化工项目竣工投产。完成了彬湫、太程、太府、西早公路改造和330kv变电站、太峪河引水、李家川水库除险加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98.7公里。建成了范公中学、青少年活动中心、疾病防控中心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重大项目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基础条件改善、优势资源开发和社会事业发展。玉门市属典型的中温带干旱性气候区,年日照时数约3362小时,年总辐射量约6444.2兆焦/平方米,日平均辐射量18.9兆焦/平方米,是甘肃省太阳能总辐射量最高区域之一,具有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空气纯净透明、无污染等特点,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属于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境内可开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在500万千瓦以上。

(4)、城乡建设有效推进,城镇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实施了143个重点村和16个乡镇93项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建、改建农村公路914.4公里,建成农村人饮工程142处,实施了电话“村村通”、有线电视入户、互联网接入等工程。累计投资超过39亿元实施了城市建设重点工程,改善了城镇生态环境和市政设施条件,县城已成为关中与陇东跨省边际地区经济实力最强、人口规模最大的城镇之一,承载力和服务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龙高镇被命名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新民镇被确定为小城镇建设省级试点镇、市级示范镇,北极镇被评为咸阳市首届“魅力城镇”,龙高、小章两个“关中百镇”全面建成。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40%,比2005年提升了14.6个百分点。

(5)、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投资40多亿元,实施了600多项民生工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启动实施,参保率达83%;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和低保率达90%和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和低保率达95.3%和100%。累计发放各类保障金和救助金8652万元,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达到“应保尽保”目标。五年新增就业人员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到2.2%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151元和5121元,是“十五”末的3.8倍和2.8倍。加强医疗卫生、教育等服务设施建设,全县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基本目标要求。加强煤矿安全生产责任制建设,煤炭安全形势平稳。开征地质灾害防治专项基金,加强煤矿采空区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全县社会大局和谐安定,被命名为全省首批安全县。

(6)、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构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运营体系,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财政、投资、价格、就业、分配、农村经济、林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体制改革,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有力支撑。2006年以来,全县共签定招商引资项目131个,到位资金153.69亿元。河北中达集团、深圳东部集团、山东新汶集团、陕西煤化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相继入驻投资兴业,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3、彬县主导产业及骨干企业概况。

(1)彬县主导产业:今年以来,彬县突出抓好四大农业主导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上半年,预计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3.84亿元,同比增长20.2%,带动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516元,增长24.2%。

一是狠抓粮油生产。坚持调优结构,主攻单产,全县夏粮总产7.1万吨,油菜总产1万吨,油菜产量创历史新高。

二是加强果园管理。以现代果业项目建设为带动,完成果树修剪35万亩、追肥62万亩次,推广新优技术1万亩、果实套袋26亿只,实施果园保险8万亩。是扩大养殖规模。以pic商品肉猪生产基地建设为抓手,全县猪牛羊存栏15.31万头、出栏4.83万只,家禽存栏29.5万只、出栏17万只,实现肉类、奶类、禽蛋类总产9856吨。

三是做大劳务经济。坚持一手抓劳务培训,一手抓组织化输出,新增组织输转农村劳动力8390人,累计全县在外务工人员达到12.4万人,实现劳务经济收入7.23亿元。

(2)骨干企业概况:彬县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集煤炭、电力、煤化工、房地产、建材、运输业为一体的企业集团,拥有下沟矿、百子沟五矿两对生产矿井,设计生产能力321万吨,一个即将建成生产能力为90万吨的蒋家河煤矿和正在建设的2×200mw煤矸石电厂、筹建的生产能力为600万吨/年的雅店煤矿,全资子公司彬县永安运输公司、陕西宇源置业有限公司,控股陕西煤化能源有限公司、咸阳彬源洁净煤有限责任公司、咸阳彬煤实业有限公司,参股陕西彬长开发建设公司、陕西西平物流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天秦煤炭运销公司、陕西万晟通实业有限公司、彬县天柱水泥粉磨有限责任公司,现有资产总额39.7亿元,员工2858名。

公司始建于1956年,已有50多年的煤炭开采历史,在煤炭的开采加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公司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和谐发展为主题,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做大做强为目标,经过不懈努力和长期积累,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优势和丰富的资源优势,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保持着迅猛的发展势头。上缴各种税费1.68亿元,同比增长44%,成为市、县骨干企业和利税大户,累计向希望工程、抢险救灾、新农村建设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资助1000余万元,为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公司率先在全国煤炭企业中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三标一体”国际认证,位居全国煤炭工业百强企业第84位。公司先后获全国煤炭工业优秀企业、全国高产高效矿井、全国依法生产先进煤矿、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中国质量服务信誉aaa级企业、中国公益明星企业,陕西省先进集体、文明单位、三秦慈善奖、十大科技成果奖,省市县各级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技术优势突出。公司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通过与煤科总院北京开采研究所、上海运输研究所、邯郸分院、抚顺分院等科研院所以及美国赛吉满公司等国内外技术优势强盛的企业密切合作,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将下沟煤矿改建成了年产300万吨的现代化矿井,达到了技术装备一流、管理水平一流、经济效益一流、生活服务设施一流的水平。这种企院合作、以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做法被全国煤炭科技大会誉为“陕西彬县模式”,在全国煤炭行业进行推广。“30度大倾角皮带提升技术”、“水体下采煤技术”、“顶煤弱化技术”等已成为企业无形的资产和宝贵财富,下沟矿已成为彬长矿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资源优势明显。建设的蒋家河煤矿总投资6.78亿元,设计生产能力90万吨/年,井田面积23平方公里,地质储量9491万吨。筹建的雅店煤矿总投资26.2亿元,设计生产规模600万吨/年,井田面积80平方公里,资源储量63675万吨,2009年开工建设,2011年建成投产。资源优势进一步增强了企业持续发展的后劲。

发展潜力巨大。公司坚持以煤为主,多元发展的思路,延长煤基产业链,发展循环多元经济。建设的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利用煤矸石、矿井疏干水发电,该项目总投资19.6亿元,2007年10月开工建设,2009年5月建成投产;建设的12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总投资4800万元,2008年5月建成投产;筹建的二甲醚煤化工项目,建设规模100万吨/年,总投资82亿元2008年9月开工建设;同时在西安、咸阳投资1.9亿元参与房地产开发;组建的彬县永安运输公司、陕西万晟通运输公司和咸阳彬煤实业有限公司,年可承担300万吨的公路运输和108万吨铁路外运任务。

近年来,我县农业生产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依据国家关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优势特色农产品开发和优质高效农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按照“稳粮、优果、兴牧”的发展思路,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生产加工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县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农业生产水平与经济效益持续提高。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农业部门的努力工作下,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形成了“四园区带动五产业”的发展格局。主要建设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彬县农产品加工园区;以食用菌生产为主的龙马村循环农业示范园;以休闲、观光、农事体验等为主的林家堡村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和以科技示范、观光为主的彬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四个,带动大棚礼品西瓜产业、设施蔬菜产业、大棚食用菌种植产业、大棚晋枣种植产业和中药材种植产业5个特色产业迅速发展。

彬县农产品加工园区的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投入生产,并引进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20户以上,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和基地协作配套模式,创建省级名牌产品2个以上,农产品加工产业实现总产值5亿元以上,安排就业人数3000人。

林家堡村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完成发展农家乐的30户90孔旧窑洞改造工程建设、420亩生态体验观光园建设、50座大棚晋枣采摘园建设、10亩蔬菜采摘园建设、1000平方米鱼池建设、3处烧烤园建设及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安排300人就业。

(一)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36.18亿元,增长20.6%,增速连续八年保持在20%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45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03.35亿元,增长25%;第三产业增加值18.38亿元,增长10%。三次产业比重为10.6:75.9:13.5。人均生产总值41884元,折合美元为6638美元。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为51.8%,较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

(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23亿元,增长14.7%,其中:农业产值22.71亿元,增长15.5%;林业产值0.21亿元,增长10.5%;牧业产值1.91亿元,增长7.3%。实现增加值14.45亿元,增长6.2%。粮食播种面积40.65万亩,粮食总产13万吨,其中夏粮7.1万吨;秋粮5.9万吨,粮食实现九连丰。油料播种面积7.6万亩,总产0.96万吨。水果总产46.72万吨,增长2.8%,其中苹果产量41.9万吨,增长6.2%。完成造林面积5.9万亩,育苗面积0.05万亩。水产品产量65吨。肉类产量5736吨,增长5.5%;奶类产量5892吨,增长2.2%;禽蛋产量5340吨,增长1.9%。年末牛存栏2.03万头,猪存栏3.64万头,羊存栏4.29万只,兔存栏23万只,家禽存栏31万只。

设施农业初具规模。全年新建设施大棚2060座,累计达到8660座;一村一品示范村累计达到68个,大棚蔬菜、食用菌栽培、柿饼加工、金银花种植等特色农业初具规模。

工业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207亿元,增长33.2%;实现工业增加值99.34亿元,增长25.3%,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为72.9%,对全县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84.5%,拉动经济增长17.4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193.41亿元,同比增长25.6%,产销率为97.9%。规模工业企业不断壮大。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20户,其中,过10亿元企业9户,规模工业总产值197.59亿元,增长29.1%。园区聚集效应初步显现。煤化工、建材和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入驻企业达到8户。华瑞新区机械厂及华远新型陶粒加工项目,腐植酸复混肥和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工业技改和新建项目进展顺利。蒋家河煤矿瓦斯抽采系统建成运营,大佛寺煤矿通风瓦斯(乏风)氧化发电厂并网发电,陈家坪煤炭有限责任公司3号井技术改造项目、县电力公司75t/h循环流化床锅炉项目全面建成;小庄煤矿、下沟煤矿沫煤洗选系统等重大工业项目快速推进,日产30万方煤层气开发、外墙保温干挂陶瓷板等项目有序实施。主要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原煤总产2945万吨,增长15.1%;发电量14.4亿千瓦时、增长64%;果汁1.23万吨,增长28.1%;水泥21.67万吨,下降1.4%;混凝土24.75万立方米,增长135.5%。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0.5亿元,增长28%。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7.1亿元,增长26.5%。新增固定资产34.18亿元,施工项目110个,投产项目48个;施工房屋面积126.9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91.67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21.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14.18万平方米。农户投资3.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按三次产业分:第二产业投资68.12亿元,增长8.93%,占63.6%,二产投资中工业类项目投资达到67.9亿元,增长15.5%。第三产业38.99亿元,增长34.7%,占36.4%。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全年重点项目完成投资98.44亿元,增长26.3%,占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91.92%,支撑整个投资稳定增长作用十分明显。在97个重点项目中,总投资过亿元以上项目有22个,本年完成投资81.4亿元,占重点项目投资额的82.7%。

民生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全县实施民生类工程46个,完成投资8.89亿元,增长42.2%,其中:道路运输投资4.69亿元,增长14.3%;教育投资1.05亿元,和去年基本持平;卫生、社会保障和福利业投资0.78亿元,增长1.9倍;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1.1亿元,增长91.4%。

保障性住房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年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12个,完成投资3.09亿元。保障性住房新开工1795套,竣工1639套。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通讯业增加值2.09亿元,增长9.4%。彬底路、彬麟路升等改造建设全面完成,全县境内等级公路总里程达到1297公里。年末全县民用车辆拥有量达到33285辆,其中:营运性汽车2132辆,载客汽车136辆,载货汽车1996辆。

全年邮电通讯业务收入6419万元,增长11.9%。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907万元,增长7.7%;电信业务收入1980万元,增长34.7%;移动、联通业务收入2532万元,增长1.4%。

市场繁荣活跃。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67亿元,增长16.4%;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1亿元,增长23.1%。按经营地分,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15.84亿元,增长17.2%;乡村市场实现零售额2.83亿元,增长11.9%。按消费形态分,实现商品零售15.87亿元,增长14.6%;实现餐饮收入2.8亿元,增长27.7%。

财政收入稳定增加。财政总收入30.33亿元,同口径增长26.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8.63亿元,同口径增长43.6%;财政总支出20.95亿元,增长10.6%。

金融业运行良好。到年底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101.01亿元,增长7.9%;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3.89亿元,增长19.3%。各项贷款余额为67.7亿元,增长15.2%。

(八)、科技、文化、旅游、教育和卫生。

文化、科技、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0.44亿元,比上年增长28.2%。县图书馆图书总藏量9.6万册,体育中心、文化大厦主体封顶,镇村文化硬件建设和农家书屋资源配置不断加强,文体活动场所逐年增多,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全年专利申请60件,专利授权28件,转化专利13项,产生经济效益1.3亿元。组织申报中、省、市科技项目8个,立项3个,其中国家、省、市级各1个,争取补助资金264万元,实现了国家级项目零的突破。旅游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大佛寺石窟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侍郎湖和程家川古民居、公刘教稼苑、金池革命旧址分别被评定为3a、2a景区,成功举办了第三届大佛旅游节、第四届柿子节暨公刘农耕文化节。

教育事业全面推进。在全市率先实施了15年免费教育。彬县教育园区、新民教育园区投入使用,北极、龙高等6所镇公办幼儿园建成启用,小章、炭店等7所镇公办幼儿园主体竣工,18所学校青少年宫建成开放,办学条件彻底改观,育人环境大幅改善。特殊教育起步良好,各类教育协调发展。2012年高考一本上线315人,二本上线1091人,创历史新高。全县有普通中学20所,专任教师1329人,在校学生1.87万人;职业学校1所,专任教师152人,在校学生0.29万人;小学105所(点),专任教师1473人,在校学生2.62万人;幼儿园48所,教职工951人,学生数1.3万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专任教师21人,在校学生78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8.8%。

人口保持低生育水平。全县常住人口32.56万人,出生率为10.52‰,死亡率为6.6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91‰,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98.9%。全县年末户籍总人口35.97万。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17元,增长17.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351元,增长2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35元,增长18.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827元,增长16.5%。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2012年末全县城镇已参加五大保险累计人数为14.97万人,其中:医疗保险3.43万人,养老保险3.81万人,失业保险2.31万人,工伤保险人数3.52万人,生育保险1.9万人。城镇居民0.48万人、农民2.58万人得到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达到了“应保尽保”目标。

(一)教育发展现状:改革开放的浪潮让古彬大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彬县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勤劳智慧的全县人民,坚持“社会事业,教育为先”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教育强县为目标,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县教育事业呈现出投入力度加大、办学条件改善、成绩亮点增多的良好发展态势。

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彬县始终把改善教育投入摆在财政支出的突出位置,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全力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2003年以来,全县累计投资5.38亿元,先后新建了范公中学、紫薇中学和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拓宽改造了彬中巷,实施了城区学校及12所农村学校供暖工程和职教中心迁建一期工程,改扩建121所中小学校,新建校舍13.27万平方米,建成教学楼、综合楼、学生公寓和师生餐厅31幢,维修、改造危漏校舍8.4万平方米,新砌围墙3.9万米,全县中小学校基本实现了楼房化。新添课桌凳4500多套,添置图书20万册,购置各类教学实验器材6500多台(件),全县70%中小学装备了体、音、美器材室和各类实验室,基本满足了教育教学的需要。为87所学校配备远程教育设施317套,建成卫星教学收视点156个,实施了52所学校远程教育“班班通”工程,装配计算机教室82个、多媒体教室45个,全县中、小学远程教育覆盖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3.4%,全县教育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积极推进学校布点调整,累计撤并各类学校115所,全县学校总数调减为195所,中小学校布局更趋合理,全县教育资源配置得到整合优化。

教师队伍得到加强。2003年以来,彬县先后4次招聘大中专毕业生1067名,充实、加强教师队伍,教师短缺和学科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得到缓解。全面推行校长选任制和教师全员聘任制,狠抓师资力量培训工作,全县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51%、85.2%和98.5%,较2002年底分别提高了30、20.1和27.2个百分点,全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明显提升。大力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工程,涌现出任向东等一批善于管理、作风扎实的优秀校长,强欣等一批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优秀教师,以及以程长明为代表的一大批扎根彬县、奉献教育的先进教育工作者,发展壮大了全县教师队伍的骨干力量。

教育改革富有成效。积极落实国家“两免一补”和教育公共扶助政策,全面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杂费、课本费,对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进行了补助,逐步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基本建立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机制。2003年以来,全县教育事业经费累计投入达到3.88亿元,对28.8万名中小学生免除杂费3004.4万元,为15.1万名中小学生免除书本费760.9万元,给26939名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费625万元。多方筹措资金,建立健全贫困学生资助制度,累计资助贫困学生1.18万人次,从根本上解决了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全县无一名学生因贫辍学。县财政一次性斥资0.34亿元,率先在全省彻底化解了学校背负多年的“普九”债务,为加快教育发展扫除了障碍。稳步推进新课程改革,全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已全面实施新课程,并在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教学质量管理和评价机制改革等方面探索出了一定经验,部分成果得到全省推广。

教育质量稳步攀升。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强化教育管理,全县教育质量稳步攀升。2009年,全县小学质检合格率达到88.3%,初中生优秀率达到26.8%,学生综合素质整体提高。高考二本上线人数达到387人,较2008年增加53人,增幅15.9%,位居全市第二。

近年来,彬县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县、陕西省远程教育先进县、陕西省“两基”工作先进县、咸阳市幼儿教育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彬县教育局多次受到省市有关部门嘉奖,彬县职教中心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彬县中学、范公中学被命名为省级标准化高中,成功创建省级教育强乡镇6个,市级教育强乡镇9个。

(二)文化发展现状:彬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化事业飞速发展。“群众文化欣欣向荣,文物旅游蓬勃发展”,是彬县当前文化事业发展的真实写照。现有文化、图书、戏曲、电影等各类文化单位数十家,行当齐全,共同发展。各类基础设施的兴建,改善了文化单位的窗口形象。彬县新华书店营业大楼、彬县电影院放映大厅、彬县文化馆多功能厅、彬县图书馆大楼的兴建,更使县城增色不少。各类文化活动经常开展,每逢传统节日和重大纪念日,更加丰富多彩。文化市场空前壮大,门类众多,形式多样,已有歌舞、卡拉ok、音乐茶座、台球、音像、图书、网吧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50余家,吸纳从业人员200余人。家庭文化消费急剧增长,vcd机、音响、电脑、电话已如进入寻常百姓家。彬县广播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和无线调频广播每日为群众提供着各类丰富多彩的节目。电视机普及率城镇达到94.5%,农村达到86%。社区文化和家庭文化的相互补充,基本覆盖了全县自然人口。文物保护卓有成效,珍品交流效益显著,以文物为依托不断开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改善旅游环境,吸引游人。一方面加快硬件建设,修建了大佛寺山门、三星级旅游厕所、游客服务中心,整修了彬塔,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在中央、省、市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等多种媒体推介,旅游人数逐年增加,大佛寺已成为我县旅游业发展的龙头,已初具规模,随着公路条件的改善,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西安——彬县一日游将变成现实。——艺术活动,繁华似锦九十年代以来,我县文化艺术事业飞速发展。1992年5月,曹剑编著的秦腔现代剧《爱洒人间》(又名《村情》)在县城演出获得成功,剧本获九四年陕西省大型戏剧创作二等奖,受到省文化厅表彰。1994年8月,彬县组织了声势浩大的“秦之声彬县群众秦腔演唱会”,在陕西电视台播出反映强烈。1995年,王耀华编著的秦腔现代戏《疯女的呼唤》在咸阳市演出获得创作二等奖。杨忠敏改编的《三凤求凰》被西安秦腔一团和彬县剧团演出。曹剑创作的《马嵬坡》在咸阳市《秦都》发表后获三等奖,由兴平县剧团演出200余场。2001年6月份县文体局组织参加了咸阳市建党80周年优秀文艺节目调演,秦腔表演唱《再造秀美山川》获二等奖。

彬县每年产生的煤矸石接近150万吨以上,这些煤矸石每年要占地200多亩,还要污染河滩水源。彬县2007年开工建设总投资19.6亿元的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和投资7000多万元的1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使粉煤灰利用率达到80%。两厂建成投产后,可完全消化彬县煤炭工业逐年增多的煤矸石和粉煤灰。目前,电厂两台机组已投入试发电阶段,完全投入生产,可新增年发电量22亿度,创产值6.16亿元、利润1.73亿元,相当于节约发电标煤72.6万吨;水泥磨粉站也进入生产阶段,填补了该县多年来水泥生产靠外运的空缺。大佛寺煤矿更有惊人之举,投资8000多万元,建起了具备现代化先进水平的瓦斯发电厂。该电厂2008年6月建成投产,年发电量1.3万千瓦,让人们昔日谈之色变的危险气体成为新型能源。

彬县还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努力实现车间、工艺流程之间的产品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量。目前,全县大型煤矿都建设了洗煤厂,建起了煤矿机械厂等生产效益高的企业。煤炭、电力、果汁企业都建成了污水处理和废水回收系统,实现了废水系统内闭路循环和达标排放。同时,他们还依托两个火力发电厂,利用富余热量,在城区推行集中供热,已开工建设总投资5600万元的城区集中供热工程,约6万多群众受益。还消除城区燃煤锅炉近百余台,年节约原煤10万吨以上。

“十一五”以来,县委、县政府以建设陕西第二大能源化工基地为目标,按照“煤炭强基、转化做大、三产配套、环境优化”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三大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工业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一是原煤生产迈上新台阶。2010年,全县煤炭产量达到2002万吨,是“十五”末550万吨的3.6倍。煤炭资源回采率由“十五”末的30%提高到80%以上。2011年,预计生产原煤2200万吨。二是煤炭转化取得新进展。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60万吨水泥粉磨站、大佛寺和水帘洞煤矿瓦斯发电厂建成运营,180万吨煤制甲醇等能源转化项目全面启动,煤电—煤化工—煤建材产业链条初具雏形。三是园区建设开创新局面。“循环经济工业、煤化工、农副产品加工”三大园区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加速推进。其中循环工业经济园区入驻企业6户,年均产值达到35亿元,集约化水平、机械化水平、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陶瓷工业园区规划、可研全面完成,一批新型环保节能项目即将入园落户。四是非公经济迸发新活力。全县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组织发展到8800多户,2010年,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38.96亿元,占全县gdp的48.6%。投放财政担保基金2400万元,办理贷款担保手续1540多笔,发放贷款5.06亿元,有效破解了中小企业、非公经济组织融资难问题。五是经济效益再创新佳绩。2010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0.39亿元,是“十五”末的8.5倍;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8.14亿元,实现利税30.92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9.6倍和18倍,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对全县生产总值贡献率达到了74.5%。预计到2011年底,全县工业总产值可达145亿元,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可达140亿元,同比增幅均在40%以上。我县工业发展为典型的二产强撑型经济(二产占gdp比重大于63%,同比增速大于13%)。

1、十二五时期低碳发展主要工作。

(1).新能源利用:十二五期间全县沼气工程新增产能1万立方米,新增用户1000户,节约标准煤300吨;生态校园项目新增10所,彻底解决旱塬地区校园的入厕问题;太阳能、风光互补项目新增太阳能路灯5000座、太阳能灶10000座、户用太阳能热水器用户16000户;建设一座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主要供电系统的大型公共示范建筑;生态农业大棚用太阳能照明100座,节约标准煤2000吨;秸秆气化新增气化站2个,改造气化站1个,新增秸秆沼气100万立方米,新增用户1000户,节约标准煤300吨;生物质固化燃料加工厂3家,年产生物质固化燃料10万吨,节约标准煤6万吨。全部项目完成后总计绿色新能源新增用户22000户;农林废弃物利用率提高25%;禽畜粪便沼气利用率提高20%;农村秸秆利用率达到85%,节约标准煤62600吨。

(2).减排工作:加大环保投资力度,构建类型完善、覆盖城乡的环保基础设施体系,为不断增加的环保需求提供有力的设施支撑,全面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分别投资4000万元和1900万元,推进彬县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垃圾卫生填埋场二期工程,使污水日处理能力由1万吨提高到3万吨,年处理垃圾4.4万吨、总容量达到120万立方米。同时,在新民镇、北极镇、龙高镇、永乐镇、小章镇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站和生活垃圾处理场,在农村建设生活污水处理站及垃圾处理站,使农村生活污水年处理能力达到30万吨、生活垃圾年处理能力达到1万吨。在文家坡煤矿、小庄煤矿和雅店煤矿建设井下废水及生活污水处理站,减少由于煤炭生产造成的污染。建设循环经济园区污水处理厂,南北管网4条,东西管网1条。2015年,环保投资占gdp比重提高到1%,建成城镇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处理场各16个,建成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处理场各10个。加强对资源开发活动及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监管,促进煤炭、油母页岩、陶土等资源的科学开发。到201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3.79平方公里,县城及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重点污染源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全县空气质量达到国家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达到95%。大力发展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高新技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在重点行业、企业大力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经验,加强对煤炭、电力、果汁、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和水等资源消耗的管理,逐步解决结构性污染问题,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到2015年全县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3%以上。

1、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围绕文家坡煤矿煤化工余热发电、火石咀煤矿弃煤气化热电综合利用、粉煤灰综合利用二期、粉煤灰超细纤维综合利用等项目,实施资源综合利用与新能源工程。

污染物减排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硬抓手,要紧紧围绕cod、so2减排目标,持续推进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确保“十二五”期间cod、so2排放量分别控制到3800吨、11599吨,分别削减10%、15%。突出抓好火电厂脱硫设施建设与规范化运营监管。建立彬县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彬县电力有限责任公司脱硫工程减排台帐,健全脱硫设施运行管理规章制度,明确脱硫设施运行、维护和管理责任,控制燃煤煤质,规范操作流程,提高管理水平;建立脱硫设施运行管理档案,准确记载煤质、脱硫剂品质和脱硫设施检修、停运、使用旁路排放烟气及非正常运行等情况,确保燃煤电厂脱硫施运行率达到95%以上,综合脱硫效率达到规定要求。(6).开展“环保扫黑”行动,提高城市气化率。

1、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城区集中供工程和供气工程建设,彻底取缔燃煤锅炉和黑烟囱,使城区集中供热面积达到80万平方米,供气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城区集中供热、供气率分别达到100%、40%,实现城市清洁能源供给。

2、开展餐饮业油烟治理,取缔经营性燃煤炉灶和露天烧烤,改用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或者其它清洁能源,安装收集油烟、异味的装置,切实改善城区大气环境质量,全面提高城市气化率3、开展以净化、绿化、亮化、硬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煤矿、储煤场和煤炭运输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落实煤炭经营企业和运输车辆环境保护的责任主体,促进煤矿、储煤场、煤矸石场、运煤车辆采取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减少煤炭粉尘污染,净化和改善矿区周围居民生产生活环境。

4.继续推进以水、大气、土壤为重点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质量。实施水资源环境综合治理,以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和泾河流域治理为重点,取缔水源保护区内所有排污口,严格执行企业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推行污染物总量控制,确保水环境质量全面达到功能区标准。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控制烟尘污染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加快实施农村“一池三改”、城区集中供热和供气、餐饮业清洁能源改造等工程,努力实现“气化彬县”目标。

(7).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完善城区周围防护林带及城区街道、广场、公园、机关单位的绿化带、草坪、花坛等种植建设工作,充分利用一切可绿化的土地,加快城区周边地区绿化进程,努力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采取多种手段,保留和扩大水域面积,尽量减少裸土面积,保护城市内良好的生态结构,控制和减少二次扬尘污染。全面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坡改梯、防护林建设体系、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工作。

到2015年,全县植树造林7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3.79平方公里,治理率达到13.5%,森林覆盖率达到42%;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逐渐得到恢复和完善,野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生态环境功能得到有效恢复。

以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为目标,重点抓好自然保护区实施农村环境小康环保计划和生态示范创建“双百工程”,进行农田标准化建设,加强水土保持和土地整理。绿化美化县乡公路和区域过境干道公路,打造“一条公路、两道风景、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绿色生态公路。到201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5%,森林蓄积量达到130万立方米,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3.2平方米,建成1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2个省级生态村、10个市级生态村,实现建设国家级生态县的目标。

大佛寺、小庄、文家坡通风瓦斯氧化发电厂,小庄、雅店、文家坡低浓度瓦斯发电厂,下沟煤矿瓦斯发电厂等煤层气开发项目,形成矿区配套瓦斯发电装机容量8万千瓦以上。积极实施瓦斯地面抽采开发,通过净化、液化处理主要用于居民生活、汽车燃料,2015年力争地面瓦斯抽采利用量达到6000万立方米。建设百子沟流域油母页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尽快形成油母页岩综合利用新产品,2015年页岩油产能达10万吨。积极策划发展生物质能源,鼓励发展太阳能利用等其他新能源产业。

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xx〕17号)和《铜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铜仁市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实施方案的通知》(铜府办发电〔20xx〕276号)精神,借鉴北京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决定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医养结合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办好人民满意的养老服务事业为宗旨,以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为要求,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养老服务业为导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设置,将养老服务与医疗服务有机结合,实现医养无缝对接,为全市老年人搭建方便快捷、品质优良、普惠实用的新型养老服务平台,提高老年人的养老服务质量。

二、工作目标。

到年底,根据全市各级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需求,优化养老机构与各级医疗机构的资源配置,通过各级医疗机构为入住养老机构老年人开通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养老机构为入住医疗机构的康复期老年病人提供疗养床位,打造城市15分钟,农村30分钟医养结合服务圈,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三、工作步骤。

(一)20xx年x月前,开展一次对全市入住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老年人健康状况调查统计,摸清入住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老年人健康状况,建立健康档案。

(二)20xx年x月前,完成全市养老与医疗机构运作情况调查,理清各医疗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模式。启动2个社区养老机构与卫生机构医养结合的试点工作,为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医养结合工作总结经验。

(三)20xx年x月前,完成50张床位以下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实行医养结合联系制度。

(四)2016年x月前,养老服务床位在50张以上规模的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养护楼等大、中型养老机构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医疗机构,并做好医保和新农合报销挂牌准入工作;对乡(镇、街道)、村(社区)医疗机构富余的医疗床位纳入养老服务床位范畴,并开展相应的服务工作。

(五)2017年x月前,充实养老机构的专业护理人员,保证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通过对养老机构老年人的信息化管理,初步建立起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服务信息对接平台,使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80%以上,实现老年人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健康服务机制,使老年人能及时就医和方便医疗报销。

四、工作措施。

(一)切实抓好摸底基础工作和试点工作。

1.开展全市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的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摸排工作,对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老年人身体状况和服务需求进行统计,建立健康档案,为开展医养结合工作提供准确的信息资料。(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协助单位: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各区县政府。完成时限:20xx年x月前)。

2.开展全市养老与医疗机构运作情况调查,完成市、区(县)、乡(镇、街道)各级医院,以及社区(村)医疗站点与其所在地的养老机构配置基本情况调查工作,理清各医疗机构和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模式,为开展医养结合奠定基础。(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协助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市老龄办、各区县政府。完成时限:20xx年x月前)。

3.启动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在碧江区启动2个社区养老机构与卫生机构医养结合的试点工作,完善电话约诊、家庭保健等上门服务制度。(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协助单位:市老龄办、碧江区政府。完成时限:20xx年x月前)。

1.对规模较小的养老机构实行医养结合联系制度。养老床位数在50张以下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托老所、敬老院、农村互助幸福院等养老机构及社区居家养老人员,按照属地原则,当地医疗管理机构要与其建立就近管理的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联系服务制度,填写《铜仁市养老服务机构与医疗机构服务联系表》(附件一),医疗机构要落实责任医生和护士各1名,公布联系方式及服务时间,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的相关标准,提供健康服务。按照政府补贴养老服务额度和个人投入养老服务限额,与被服务的老年人签订《健康管理服务协议书》,按照无偿、低偿和有偿的不同方式,明确相应医疗机构的服务职责,细化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具体内容,规范定期检查和重点监督机制,方便罹患重症疾病老年人得到及时服务和救治。在规划新建、搬迁医疗卫生机构时应优先考虑与养老机构的就近设置。(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协助单位: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各区县政府。完成时限:20xx年x月前)。

2.完善“医养联合体”运作机制,实现急救与休养的无缝对接。在养老服务床位50张以上的养老服务机构,逐步完善养老基本信息和医疗健康信息收集,健全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档案,实现养老、医疗与服务的“一体化”信息管理。初步建立起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服务信息对接平台,使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80%以上。通过建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对接联系制度,医院与养老机构分别建立《铜仁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对接服务联系台账》(附件二),让养老机构的老年人在疾病加重期或治疗期进入“住院状态”,为老年病人在挂号、就诊、检查及办理住院手续等方面提供便捷服务,方便老年人快速救治,在第一时间得到及时、专业、便捷的医疗服务。在医院处于康复期的老年病人可进入“休养状态”,养老机构的床位可充任医院康复病房,接收医疗机构的康复期老年病人,作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老年人急性期诊疗的后疗通道,解决出院老年人在回归家庭、社区过渡期的临床护理康复需求。使老年人在疾病加重期或治疗期的“住院状态”与病情稳定期的“休养状态”之间,实现医院与养老机构的无缝转接,解决重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继续养老服务问题。(责任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协助单位:市民政局、市老龄办、各区县政府。完成时限:2016年x月前)。

(三)加强养老机构医疗资源配置。

对养老服务床位在50张以上的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养护楼等大、中型养老机构,要根据入住老年人数量和老年人服务需求,引入民间资本,配置符合需要的医务室或附属医院,幅射周边村(社区),开展医疗保健和巡诊等健康服务。所在地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符合设置条件的单位要给予全力支持,协调落实好养老机构附属医院的城镇职工医保、新农合相关报销的准入挂牌工作,方便老年人的日常就医报销。暂无条件设置医务室或附属医院的养老服务机构,可参照50张床位以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对接联系制度的做法,实行定期服务。养老机构也可自主选择有资质的其他医疗机构管理医务室、附属医院或提供医疗服务。(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协助单位: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卫生计生委。完成时限:2016年x月前)。

(四)加强老年人专业护理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铜仁学院、铜仁职院师资优势,加快培养老年人护理方面的专业护理队伍,培训专业养老服务人员,按照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规范,逐步对管理和服务人员落实持证上岗制度。利用医疗机构现有资源优势,倡导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每个县级以上医院组建一支规模适度的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为老服务活动。通过健全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机制,动员和吸引更多的民间为老服务志愿者参与到为老志愿者服务工作中,实现老龄工作“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标。(责任单位:市民政局,协助单位:市卫生计生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老龄办、团市委、铜仁学院、铜仁职院、各区县政府。完成时限:2017年x月前)。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开展医养结合工作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我市幸福养老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也是全市老年人提升养老幸福指数的迫切愿望。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此项工作上来,按照相关部署,把握时间节点,稳步推进。为加强对养老与医疗服务结合工作的领导,由铜仁市新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和领导全市医养结合工作。各区(县)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推进医养结合,把解决好老年人的疾病预防、治疗和疗养问题作为一项为老服务的民生工程抓实抓好,到2017年底前完成对全市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在健康养老服务各方面的无缝衔接,并逐步健全医疗机构对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服务延伸机制。

(二)加强人员配备,保障经费投入。各区(县)要结合各自实际,解决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困难和问题,保障必要的工作经费,并优化乡(镇、街道)、村(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及医疗机构的人员配备及设施配置,为村(社区)居家养老健康服务工作创造条件,加快推进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开展医养结合工作。

(三)强化督促指导。市民政局要主动会同市卫生计生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加强对全市社会养老与医疗服务结合工作的日常监督检查,并将养老与医疗服务结合工作纳入年度考核。通过适时开展工作检查,细化考核措施,确保医养结合工作落实到位,使老年人健康服务得到保障。

试点示范实施方案【精选】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求,积极探索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创新模式,切实加快推进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全面提高我区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水平和效益,根据省教育厅《关于申报20xx年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的通知》(湘教通〔20xx〕141号)文件精神,为了保证建设项目如期实施,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1、项目名称:县域内整体推进“三通”建设机制创新。

2、基本情况:大通湖区濒临东洞庭湖,历来被称为湖南省边远艰苦地区,是于20xx年8月由原大通湖、千山红、金盆、北洲子四大国营农场及大通湖渔尝南湾湖军垦农场改制成立的一个新区。新区现辖5个乡镇,1个办事处,总人口13.6万。全区现有中小学校20所,在职教师650人,在籍学生8420人。五十年的农场体制严重阻碍了农场教育的发展。新区成立后,区委、区管委逐年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经历20xx-2010年三年帮扶共建与20xx-2013年的合格学校建设,我区教学条件不断改善,现有多媒体教室20个,计算机教室20个,镇中学以上学校接入了8m光纤,其他村小接入了4m宽带,实现较低档次的校校通。20xx年完成了区一中、河坝镇中心完孝沙堡洲三所学校50个教学班的“班班通”建设。因地域、待遇等诸多因素造成我区长期师资薄弱,教师年龄、科目结构严重不合理,教育发展不均衡。今年计划建成高规格的城域网,全区20所学校全部接入1000m光纤,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全面完成其余“班班通”150个教室的建设任务,实现并实施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网络空间学习“人人通”,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与网络研修能力,解决我区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创新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3、指导思想: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为指导,以《湖南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xx-2015年)》(湘教发〔20xx〕24号)为指南,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按照“分阶段、分步骤、分层次”的原则,整合各种资源,探索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创新模式,彻底解决我区基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提高全区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促进教育管理向智能化转型,为“数字大通湖”建设打好基础,提升大通湖区整体形象。

4、工作目标及期限: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部署的“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利用3年时间,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学校应用、服务驱动”的教育信息化推进机制,初步建立“机制健全、设施完备、资源充足、应用广泛、效益显著”的教育信息化体系,积极探索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措施、体制机制和改革创新模式。我区建设三年计划两年完成,然后在全区实现优质资源全覆盖,加强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探索信息化在优化教育环境、摸索信息化教育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教育管理与服务、改变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性作用,真正让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产生革命性影响,促进公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经费来源:坚持政府投入为主,形成多渠道资金投入保障新机制。其中,每年年初预算时,按学校公用经费的10%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实行专户专账管理。

(一)宽带网络校校通。

1、建设大通湖区教育城域网。建设大通湖区教育城域网(教育网络中心),在大通湖区社会发展局建设中心机房,该中心集网络平台、信息发布、资源建设、网络教学、远程培训、视频会议、技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以中心机房为核心,接入互联网,光纤连接全区20所学校,实现校际间的互联互通,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全区学校均达1000m光纤进校,1000m到班,真正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逐步建成区、学校为一体的大通湖区教育城域网网络服务体系,实现大通湖区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使之成为益阳市乃至全省具有影响力的县市级数字化现代远程教育中心。

2、规范推进校园网建设。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已接入8m光纤,其他小学接入4m宽带,无法满足办公与教学需要。今年将每个教室、办公室、功能室全部布上网络端口,1000m光纤入室,建设完善的校园局域网,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推进校园网络达标建设,各校全部设置主控室,配备专业路由器、交换机和服务器,统一机柜,统一标识;网线布设到班级、备课室,学校网络覆盖每个教学及办公场所,能满足教学办公需要。到20xx年止,积极创造条件,乡镇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实现无线宽带网络全覆盖。校园网部署“班班通”集中管理、教研备课、校本资源等基本应用平台,提高校园网使用效益。

3、加快推进网络环境建设。20xx年,区一中、河坝镇中心完孝沙堡洲学校共50个教学班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镇中学、中心完小建好了设备基本完备的多媒体报告厅,全区各学校均也有计算机教室,20xx年,全区中小学实现多媒体教学设备“班班通”。建立教师电子备课室,全部接入宽带,区一中和镇中心学校建立公共资源管理平台。

(二)优质资源“班班通”

要积极推进新媒体、新技术进课堂,实现中小学校班班都配有以计算机或交互式电子白板或触控式教学一体机为主体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具备电视节目接收、课件播放、网络浏览及互动教学等功能,全区各学校全部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

在教育城域网的基础上,建设大通湖基础教育资源网,并与省基础教育资源网实现无缝对接,数据共享。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整合教育教学资源,开展基础教育资源应用教学研讨活动。在“班班通”工程建设中,首先要升级学校的网络宽带接入方式,全部以局中心机房拖出的1000m光纤进校,为学校提供快速、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其次,要建设学校基础网络环境,实现学校所有办公室、功能室、教室都能够通过校园网访问互联网,初步形成数字化校园网络环境。利用湖南省基础教育资源网、现代教育技术网等平台,镇中心校以上学校完成校本资源库框架设计和管理平台部署,并对现有教育教学资源(含光盘资源)进行整合。积极鼓励教师充分利用省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探索运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等形式将优质教育资源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班班通”。

20xx年初,建设大通湖区基础教育资源网,区一中、各镇中学心校建立自己的资源服务器及资源平台,完成各校资源共享,提供丰富的校本资源,优质学校能提供网络课程,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完成实名制网络师生学习空间建设。鼓励教师和学生拥有个人的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互助学习的教育新模式,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1、推广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加大网络学习空间在教师研修、资源共享、互动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力度,加快普及专职教研员、培训教师和名师骨干引领的网络研修活动,遴选部分优秀教师建立网络工作室。专任教师网络教研空间实名注册并开展研修活动的人数20xx年底达到100%。

2、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充分利用计算机室和信息技术优势,20xx年实现100%的高中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空间,20xx年完成100%的初中学生学习空间建设,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教育方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四)教师队伍建设。

1、教师队伍建设。加大对教师信息技术管理及应用能力的培训。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体系。完善培训基地和主讲教师培训队伍,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针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和技术人员适时开展培训。使全体教师会应用信息化设备,数字教学资源和使用网络空间,达到想用、会用、活用。

2、建设专业化技术支撑队伍。健全各级各类学校信息化教育机构和工作队伍,保障教育信息化工作落实。区一中、各镇中小学成立信息化中心,其负责人相当于处室主任。中心小学以上学校应至少配备专职电教维护人员1人,12个班以上规模的学校按每增加12个班增配1人。学校应根据需要选聘若干信息技术教学应用骨干教师,作为电教中心或电教组兼职人员,负责应用研究指导和资源建设任务。持续开展信息技术人员能力培训,重视新媒体新技术研究,建立全区信息技术骨干教师队伍,提高技术引领和服务支撑能力。

3、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以推广交互课堂、网络研修、资源应用为重点,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研究,探索构建信息化环境下高效课堂长效机制。举办“班班通”交互课堂观摩评比活动,逐步提高多媒体课时覆盖率。到20xx年底,中心小学以上学校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的学科覆盖率达100%,教师参与面达90%,课时覆盖率达60%。

(一)积极推进多媒体设备进课堂。

实现中小学校每个普通教室都配有以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一体机等为主体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具备电视节目接收、课件播放、网络浏览等功能;根据需要设置计算机教室、多功能报告厅、学科专用教室、科技活动教室、音像教材资料制作室等专业教室,能满足相关教学活动的需要。

(二)大力提高教师教育技术能力。

加快实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通过在线教学服务平台,促进全区中小学校能利用公共信息资源实现网络备课、网络教研、网络辅学、网络德育等服务;100%的中小学教师能利用多媒体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提升素质教育质量;全面实施“下乡进校”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三)搭建区域信息化网络平台。

充分利用建设中的教育城域网,逐步搭建起集信息发布、行政办公、业务管理、互动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教育电子政务平台,以及具有资源交换、精品课程、远程教学、自主学习和考试评估等功能的在线教学服务平台,建成有一定影响的教育电子政务门户网站,全区各校均建立自己的网站。

(四)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开发和利用。

按照“分类建设、分布存储、共建共享”的原则,加快建设学校、县市教育信息资源库,建立完善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服务体系。一是组建一支由一线学科教师、学科教研员、教育技术专家、教育专家和技术开发人员组成的“五结合”资源建设梯队;二是各学校对教师开发的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创建校本资源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人人有资源,资源人人用”的良好局面;三是引入“教育社区”概念,通过教育社区实现城乡教师互学、互通、互动的网络学习环境。

(五)推进“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试点校”的创建工作。

20xx年,创建“湖南省教育信息化试点校”。进一步加强对教育信息化试点校的管理,加强对河坝镇中心完卸以信息技术推动“高效课堂”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真正发挥试点校的示范带动功能。

(六)保障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与提升。

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素养的养成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立足点,改进、完善信息技术教育教材,建立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试制度,大力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意识和能力。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师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按照“点上探索与面上推广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用2年时间,分三个阶段推进上述重点工作。

(一)初始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4月)。

认真学习贯彻全省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有关文件精神,研究制定、完善我区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改革实施方案,召开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各镇中心校成立专门的教育信息中心,由各镇中心校组织各学校以信息技术教研组为主体、由学校校长、抓教学的副校长、教导主任为领导组建学校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各镇中心校信息中心清查和统计教育信息化设备的装备和使用情况,并上报区教育信息化办。各校要及时出台本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按方案要求完成本年度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二)实施阶段(20xx年5月–20xx年10月)。

全面启动方案中的所有项目,重点实施管理体制改革及基本建设项目,使我区在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上有所创新,在数字化教育环境建设上达到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目标。

(三)总结阶段(20xx年11月-12月)。

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及基本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教师培训、教学应用、教育科研、技术支持、运行维护等方面工作。同时,对我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对我市在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大通湖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名单如下:

组长:陈铁军(副区长)。

副组长:易永恒(社会发展局局长)。

成员:袁伏良(区计划财政局局长)。

莫新辉(社会发展局常务副局长)。

伍年春(社会发展局教育副局长)。

徐美军(局信息办主任)。

肖清林(局项目办主任)。

温静(局教育核算中心)。

肖宇庭(局电教仪器装备主任)。

戴群联(局信息化办管理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伍年春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地点设区社会发展局,日常工作由局信息化办负责。

(二)明确工作职责。

要在健全组织机构、改革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全区教育信息化工作如规划与方案制定、基础网络设施建设管理、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管理、教师新媒体新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等方面工作,经领导小组研究同意后,由社会发展局信息化办统一实施,并制定相关责任制度,做到明确职责,分工合理,确保全区教育信息化改革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三)建立稳定、规范、均衡的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

按照“政府主导、分级投入、多方筹措、均衡发展”的原则,切实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一是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二是各学校在公用经费中不低于10%列支信息化建设和维护经费,并不断提高投入比例。督促学校将专项资金用于信息技术设备维护及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三要克服“重硬件,轻软件”的倾向,适度加大软件资源和培训投入;四是引入多方合作的建设模式,拓宽教育信息化经费筹措渠道和项目建设空间。

(四)建立实验基地,发挥辐射功能。

依托我区现有的“班班通”试点学校为契机,在河坝镇中心完小建立教育信息化发展长效机制探索的试点学校,开展《以信息技术推动“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探索,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的实验研究工作,从而形成一套可操作、可推广的经验,并进一步发挥试点学校的示范辐射功能。

(五)建立培训制度,强化全员培训。

完善按公用经费的5%建立培训专户的预算体制,其中25%专款用于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确保培训经费得到保障。制订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三年规划,建立健全全区教师的全员培训制度,按照“分级、分层、分步”的原则,采用区、校两级联动的培训模式,通过教育技术能力下乡进校培训、多媒体“班班通”教学培训、参加省多媒体教育软件制作培训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办法,分别对全区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骨干教师、学科教师、管理人员等开展培训工作。

(六)强化督导评估,建立奖惩机制。

制定全区学校信息化评估细则,把学校信息化建设纳入全区学校考核、教师绩效考核、教育督导内容。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每年定期召开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对在教育信息化改革试点工作中认真负责、成效显著的学校及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反之要追究领导及责任人的责任。

项目实施以后,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成效得以突现。

1、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化。区域教育信息化项目实施以后,随着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有序推进,教学管理改革得到有力支撑,城镇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的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共享,实现校际间的互联互通,有效整合、共享全区中小学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实现全区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整体提高全区的教学质量;降低全区学校管理成本,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实现大通湖区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

2、广大教师信息素养得到极大提高。计算机的配备、快速的网络以及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为教师备课、学习、资源查寻和观摩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3、网络研修能力得到提高。经常性的大范围异地校际教研、优质课交流、学术报告和工作会议得以实现。教师普遍具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与区域网络协作教研活动;能利用信息技术记录和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

4、课堂教学结构、方法、手段发生变革。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得到拓展,信息量极大丰富,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逐步由整合走向融合。50岁以下的教师都能进行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能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管理,能熟练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