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思想史读后感(通用15篇)

小编: 薇儿

读后感是一种独立的思考与表达,它不仅是对作品的评价,更是对自己情感的释放。接下来将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财务会计读后感

本部门通过对余世维教授《赢在执行》讲座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感受良多。特别是让我明白了做一个有执行力的人对一个公司的发展和员工个人职业化的成长的重要性。一句话概况即为:个人执行力决定个人的成败,企业执行力决定企业的兴亡。

执行力的定义很简单,就是按质按量、不折不扣的完成工作任务。这是执行力最简单也是最精辟的解释。但是正是这么简单的执行力,却是很多个人、团队、企业所欠缺或者说是不完备的。下面我就从提升个人执行力方面谈一谈几点看法。

一、个人执行力是指每一单个的人把上级的命令和想法变成行动,把行动变成结果,没有任何借口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能力。团队执行力是指一个团队把战略决策持续转化成结果的满意度、精确度、速度,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表现出来的就是整个团队的战斗力、竞争力和凝聚力。一个优秀的员工从不在遇到困难时寻找任何借口,而是努力寻求办法解决问题,从而出色完成任务。要提升执行力,就必须学会在遇到阻碍时不找借口而是积极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摒弃囫囵吞枣式的盲目执行。有些员工把简单重复上级团组织的文件和讲话精神看着是贯彻执行,好像是上级组织的文件和讲话精神的忠实执行者,其实不然。把上级精神与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教条式地执行,这不是真正在执行上级精神,而是对上级精神的消极敷衍。

三、避免老套陈旧的之行方式。不少员工还是习惯于用开会、发文、写总结的办法抓工作,似乎工作就是开会,发文就是工作,写总结就是工作效果,有的甚至错误地认为用会议、发文形式安排、督促工作,显得规范、正统,具有权威性。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自觉不自觉地把开会、发文、写总结当成推动工作的“万能钥匙”,这导致个别基层团组织工作不踏实,只会做表面文章。

四、执行需要培养自己的自觉习惯,摒弃惰性。观念决定行为,行为形成习惯,而习惯左右着我们的成败。在工作中常有的状况就是:面对某项工作,反正也不着急要,我先拖着再说,等到了非做不可甚至是领导追要的地步才去做。一旦习惯成了自然就变成了一种拖拉办事的工作风格,这其实是一种执行力差的表现。执行力的提升需要我们改变心态,形成习惯,把等待被动的心态转变为主动的心态,面对任何工作把执行变为自发自觉的行动。

五、执行需要加强过程控制,要跟进、跟进、再跟进。有时一个任务的完成会出现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情况,这主要是工作过程未管控所造成的。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每项工作都制定进度安排,明确到哪天需要完成什么工作,在什么时间会有阶段性或突破性的工作成果,同时要自己检查计划实施的进度,久而久之,执行力也就会得到有效的提升。

六、执行更需要团队精神。大家都听过三个和尚喝水的故事:当庙里有一个和尚时,他一切自己做主,挑水喝;当庙里有两个和尚时,他们通过协商可以自觉地进行分工合作,抬水喝;可当庙里来了第三个和尚时,问题就出现了,谁也不服谁,谁也不愿意干,其结果就是大家都没水喝。这则寓言使我们认识到团结的重要性,在完成一项任务时,缺乏团队协作的结果是导致失败。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在做工作时,需要相互协作,相互帮助,相互提醒,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完成任务的能力。

因此作为部门的一份子,我们要树立良好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爱岗敬业,提高工作效率,强化执行力,实现企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双赢。

陈世泽。

2011年8月22日。

《中国政治思想史》读后感

从东周后期开始一定程度上富含贵族共和民主成分的分封制逐步瓦解,以商鞅改革后的秦帝国为代表的军事官僚实体逐渐成为历史发展的主趋势,秦帝国的倒塌并未影响政治思想家们对王权主义君主专制制度的信仰,后面历朝历代虽然各种政治调解手段措施层出不穷。

但总的来说反而朝着不断强化君主集权的方向发展,直至清朝集封建专制统治术之大成,皇权空前膨胀,也造就了一个被自家皇帝痛骂“寡廉鲜耻”的官僚阶级,竟然在嘉庆年间发生天理教叛乱打进紫禁城的的千古奇谈,这表明密不透风的统治机器看似依然不可侵犯,但社会的内脏已严重病变。

旧的历史演进路径已然走进死胡同,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打断了传统的历史进程,也给今后的政治思想家们带来了截然不然的思想资料。

基督教的政治思想、伊斯兰教的政治思想和传统中国的政治思想有挺多的相似之处,前两者是一神教,后者崇圣崇道,本质上都是道统法统归于最高统治者所有,之下有着官僚体制,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介入社会生活,一般社会成员没有政治权利没有独立人格。

财务会计读后感

把2011年第六期《财务与会计》杂志大多数文章仔细读了遍,有点感悟和大家聊聊,财务会计读后感。

《研经品典启智取道-人物篇》是读的非常细致的首篇文章,也读的酣畅淋漓。其实这篇文章是在说会计人应该有的精神气质,需要有自己的文化底蕴,如果没有一定的高度是写不出这样功底深厚的文章,也难怪在网络流传比较广。只是,上层有了呼声,基层是否有回音呢?期待能读到各界会计人对此的感悟。

《“三否定”决策模式》印象最深刻的是,董事长只有否定权没有赞成权,这在一个企业的决策权分布上值得细细的琢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创新。美中不足的是,通篇的理论,没有一个完整的例子来配合说明。《关于政府审计人员胜任力的研究》应该说是一篇标准的研究论文,也是一篇程序化的写作,主题换一下样本换一下可以写很多篇文章的,关键在于对数量经济学的掌握。《信托公司声誉风险的成因及管理策略》也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仍旧是没有一个案例来支撑,就给人感觉不够丰满。

《基于财务视角的我国商业银行战略引资后果研究》是我喜欢的一篇文章,很有说服力,从这些案例的研究能够给人清晰的脉络,这是很不容易的。《讨论与争鸣》栏目的四篇文章内容能理解,就是读的头疼,需要跟着作者的思路一步步的推进,有半点的跟不上理解就容易出现偏差,一般来说遵循会计准则核算类的内容发挥空间都不是特别大,只能是深挖。《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认定条件解析》一文,恰好刚在mpacc学了相关的内容,读起来很轻松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但是写起来可以洋洋洒洒很多文字的,可以用专著来叙述,也可以一页纸来谈,看如何把握了,读后感《财务会计读后感》。

《来稿撷萃》是我喜欢的栏目,每篇文章都有闪光点的地方,大都是来自实务中的思考,这样的文章空话套话假话废话是比较少的。个人喜欢的类型是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有些全篇的理论,都是要如何如何,成了单位内部的流程介绍了,要不就是万能讲话稿。以《浅析通货膨胀下中小出版企业的财务管理对策》题目立意非常好,有行业有背景才有故事,面临的困境说的很到位,但是解决方法就语焉不详了,其所谈到的措施肯定有效,但是有效的程度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占大头的这些业务的成本是刚性的。

《审计准则全球趋同的成就与挑战》中,作者展示了全球的视野,其实应该是更多的篇幅以写故事的形式写出来的,单纯几页的内容还是有些尴尬,意犹未荆《预算绩效管理中的政府会计问题》挺全面的,平时接触不到这方面的内容就不好评判。《若干会计、税务处理问题答疑》应该是深受基层会计喜欢的吧,每次看完都觉得自己掌握好多。

征文栏目中的第二篇,《勤勉事干理好财》如果是记者去采访写出来的,就和杂志的风格一致了,现在看觉得别别扭扭的,人为加工的痕迹太明显了;老刘写的那篇真情告白,就比较朴实一些。

由于工作需要,个人平时接触的论文比较多,

总结。

了几个方面,其一是写的人的身份和内容相符,养猪场的写养猪成本管理,而不是写电力行业、运输行业或整个会计行业的,一看就是假的;其二越细致越真实,尤其是写自己身边的业务,必须要写套话(科学决策、科学领导)之类的,尽量减少篇幅;其三是有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问题都好说,都在那里摆着,如何解决呢?总不能说问题是领导不重视,解决办法是让领导重视,但就是不说最关键最有价值的如何让领导重视,这样的就是废话了。

我数了下篇幅,会计司解释类或法规类的文章有20页,占总篇幅的三成了,我在想这部分内容能否以增刊或者活页的形式发行,这样就成一个体系了,不占用宝贵的杂志篇幅,可以刊登更多来自各行各业的好文章。

《20世纪思想史》读后感

这本书至少值得再读两遍!总算是读完第一遍了,诶,差不多看了两个月,经常是看几段就得时不时去查百科,越读越心虚,虽说一遍下来也算满载而归,但遗漏的东西更多。对这位作者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整整一百年的历史,涉及科学、经济、文学、艺术、哲学、医学、考古等等诸多方面的起源和发展,以世界级的眼光加以描述和评论,这种思想高度,仰之弥高!

近110万字的大作,不算我读过书中最厚的一本,但想到这是由百年历史所凝聚而成,即便是浓缩版,也足以彰显其份量,更何况这并不算简史,历史虽纷乱,但作者很切实的遵循年代纪,以时间主线来记录,轻重有序,对思想史上重大事件和成就,无有遗漏,当然,站在自己东方人的地位上,难免抱怨书中对于亚洲和印度和成就提及太少,但正如作者所言,20世纪,确实是西方世界的舞台,东方这个20世纪,拿得出手的成就确实寥寥无几。

看书的过程中,曾数次幻想过,若书中的知识点,都能不查询而略知,即便是只一二,才不枉自称读书人,所以难免心虚,且当是份美丽的愿望吧,有待努力!

《20世纪思想史》读后感

比起史书,将本书看作一本20世纪重要思想的目录工具书似乎更合适。作者枚举了20世纪产生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思潮和科学发现,语言通俗流畅,具有科普价值。

但在我看来,缺点至少有二:首先本书行文脉络不是很清晰,似乎只是一个个重要观念的简单罗列和堆砌,缺少对这些思想之间逻辑关系的梳理,因此读起来不免有割裂和琐碎之感。

第二个缺憾比较隐晦却更加重要,即作者的个人意识形态观念表露得过于明显,甚至有些夹带私货之嫌,特别在谈及苏联时,作者的个人厌恶情感都快要溢出文本。虽说春秋笔法早已是史书撰写的默认原则,但如此明显的二元对立式评判却还是让人不适。

比起这些流于表面的评价,其实我更希望看到作者对诸如苏联文化现象与思潮的深入剖析,例如是什么样的土壤孕育了这些思想,它们又对世界产生了何种深远影响。因为即使是负面事物,如果我们不能理性深刻地看待和分析,而只是以个人好恶来评价,那么我们将很难从中吸取教训,以史为鉴的意义也不复存在。

综合来看,本书的缺点与优点一样明显,因此觉得有些可惜。但最后我仍然要给四星,多一星仅仅因为这本书的索引价值,对于我这种小白来说十分友好。

财务会计读后感

威廉·h·比弗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会计学家和教育家,是推动实证会计研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财务呈报:会计革命》立足于现实的经济环境,创造性地提出了会计价值观的范式变革,是一本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经典会计学著作。其立论深刻,论证严谨,结论可靠。

作者将会计价值观从计量观到信息观的转变评价为一场深刻的会计革命。计量观产生于完美和完全市场,核心思想是以会计收益准确反映经济收益。信息观则放宽了对完美和完全市场的假设,将会计呈报的功能仅定位在提供能够改变投资者未来预期的增量信息上。深入阐述了财务呈报有待深入研究的两个基础问题:一是处于现行财务会计结构中心位置的应计制会计的功用问题,二是作为财务呈报环境主要构成的财务呈报规范的功用问题。

上世纪90年代时,美国著名会计学家威廉·h·比弗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即财务呈报正处在从经济收益计量观向信息观转变的过程中。其由之前向投资者提供用以评价管理当局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报告,转向帮助投资者决定如何在当前消费和投资之间分配财富,以及如何在各种证券之间配置所需资金。比弗将这一过程称为会计革命。他还针对21世纪的财务报告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如果废弃掉传统的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格,而采用综合数据库方法加以展示的话,那财务报告将会是什么样子?遗憾的是,他并没有给出答案。

事实上,基于权责发生制的角度,以上问题是不可能得出答案的。

正如比弗所说,企业财务会计主要服务于外部投资者的需求。外部投资者需要在不同投资方案中进行选择、取舍,为此需要有统一的、公认的会计准则作为对外财务报告的通用标准。财务会计准则聚焦在与企业对外财务报告相关的确认、计量、记录、编制和列报方面。所以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相关性,最终还要落实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上。

而这种可比性,虽然也可被理解为决策有用性,但这里所指的决策者,更多的是指投资者或外部决策者,而非企业内部决策者。

对象是企业内部的各级决策者。它涵盖了企业的管理决策、设计规划与绩效管理系统,管理会计师可利用其在财务报告与控制方面的专业技能帮助管理者制定及实施组织战略。可见,管理会计的范畴要远大于财务报告,几乎涵盖了企业需要运用到分析和决策的所有领域,它给企业各级决策者提供了强有力的决策支持。不仅如此,当今世界的发展速度已经远超出了比弗当初的想象。步入21世纪以来,企业的组织形式、技术、市场等各个要素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迅猛变化,更加地以人为本,满足人们的各种物质和情感需求。而会计界对此普遍缺乏足够的敏感和关注。

随着3d打印机等新技术的出现,制造业将有机会突破人力资本居高不下的困境,劳动密集型企业凭借压低员工福利所取得的竞争优势将不能持续。假以时日,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再配合以个性化产品制造软件的爆发式增长,由企业来提供大部分的日常产品和服务的情况将一去不复返。

从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来看:管理大师、日本航空公司董事长稻盛和夫所推崇的阿米巴经营方式弥合了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鸿沟,实现了全员的信息共享;以sap、oracle为代表的erp平台建设,将企业管理和会计信息化建设融为一体;而可扩展式商业语言的出现,打破了会计专业人士对会计信息的垄断;对大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甚至可以得出远比财务报表信息更及时、更可靠的决策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还需要保留大量的专职财务会计人员吗?从产品或服务的销售以及物流配送方式来看,以淘宝网为代表的网络交易异军突起,配之以物流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零售业格局在未来将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局面。同时云计算和远距离海量信息传输技术的出现,又催生了物联网技术的兴起,使得未来汽车可以实现无人驾驶、物物之间可以实现信息的自动沟通和交互控制,生产效率将大幅提升。

会计人员如何应对?

企业革命已然发生,会计革命也势在必行。有人调侃说,中国会计人员的失业率将取决于sap产品的降价幅度。让人难以轻松的是,这个调侃很有可能变成现实。目前中国1400万财会人员中,90%的人员的知识结构可能在未来5年内完全过时。而剩下的140万会计人员,如果不能保持持续学习的能力,也将在随后几年丧失竞争优势。

对于广大会计人员来说,该如何应对?尽快实现职能转换可能是唯一的应对之道。会计人员应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具有前瞻性眼光,能够组建跨职能团队,了解市场需求并管理竞争情报,理解并积极实施互联网电子商务,同时把握机会和风险,开源节流,实现战略成本管理,对绩效进行评价和奖惩。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做这些事情时,必须要秉持胜任、保密、正直、诚信的职业道德原则。而所有这些,在管理会计公告中都有系统的阐释,并提供了开展相关工作所需的工具和方法。

在此基础上,对于中国的会计从业人员来说,应实现企业运营及业务内容更深入的结合,并尽早对现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梳理和弥补,建立起商务逻辑思维框架,提升其商业判断力。此外,在全球一体化的现实背景下,还应尽早养成国际化视野,关注国际同行业企业以及会计领域的发展和变化。

在这方面,以神华集团为代表的部分企业已经做出表率。他们已经要求财会负责人必须要熟悉企业的运营。因为,在erp实施环境下,企业资源变化与会计报表已经可以实现联动。传统会计人员的确认、计量和记录职能已经被极度压缩,未来财务人员的主要职能将更多的集中在对财务报表的前提、假设、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的合理性把握上。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加入到企业形态革命、业务模式革命以及会计信息系统革命的进程中来。

由于会计信息的质量及其竞争力直接关系到会计职业的发展前景,所以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均不断强调用户需求。aicpa主席robertmednick曾经指出:“如果会计行业不按照it技术重新塑造自己的话,它将有可能被推到一边,甚至被另一个行业——对提供信息、分析、鉴证、服务有着更加创新视角的行业所代替”。会计人员不用信息技术武装自己,高校会计教育不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专业课程内容,在会计变革的大趋势下必将处于一种尴尬境地。因此,会计人员应该尽快用信息技术将自己武装起来,减少对信息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的依赖,把握信息技术环境下会计发展和变革的脉搏。

会计读后感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通常我们对会计在认识上有一个误区:认为会计是无趣的、刻板的。大概因为它是数字的工作,要严格按照一定的规则设置科目、账户进行会计处理、登记账册并出具报表,每一步都有严格的准则和制度限定着,感觉好像和个人的独立思考、创造性和分析力、自我发挥,完全靠不上边儿。

但是实际上则并非如此。学好和干好会计,你会按照规则老老实实地算数和登帐固然是基本,可是要真正的的深入这门专业,就必须了解商业环境、经济业务的实质、企业经营管理和投资人等商业人士对会计的需要和依赖,而商业的世界是一个变幻莫测充满竞争挑战的世界,成功经营管理一家企业或是进行投资则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现代人对于获取成就的渴望,而会计和这一切都紧密地相关,你说它怎么还能是无趣和刻板的呢?那是你还没有真正地走近她。

新手学会计,容易陷入枯燥情绪的主要原因,作者也以自身体会在本书中做出了总结:

1、学生时代完全没有商业概念就接触会计学,消化不良。

2、教科书的内容和释例生硬枯燥,不能激发学习兴趣。

3、对会计学与个人学习成长的重要性完全没有了解。

当然,你若是初级会计那本小书因为抽象和枯燥的原因都根本没。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有尽到一个会计专业(经济类专业初级会计都是必修课)一个其他经济类专业的学生起码的职责,连最起码基本的学力都不愿投入的话。那任何再有趣和有益的专业书和周边读物,你都没机会领路其中的奥妙和无限趣味。给你个建议,先把初级会计扫一扫,再去看一些推荐的有趣的专业书,就能够豁然开朗,慢慢进入到会计专业这个奇妙多彩的世界里。你得有起码的“勤力”吧。这本书也是如此,任是读它能获取多少营养,你没有基础会计的概念,也是无力消化的。

这本书写如何解读报表,最可贵的地方是扩展到商业现实地写,从考虑投资者保护自身利益、运用好报表的角度写,也从企业经理人如何真正经营好企业的角度写。

写出了很多我认为有创见性的投资和经营观点。比如企业经营的罄石是什么?不是财报上列报的表面的资产数字(有些数字有很多水分,可能是不良资产了),经营者的心智——创新精神和竞争精神也是无形资产,和优质资产相结合,才是企业的业绩根基。

强调企业的竞争力,也提出不少好的提法。比如我们都知道财务管理的目标通常是利润最大化,但是销售收入的增长也是很重要的。作者认为企业不能够仅靠着降低和挤压成本的策略来获得利润,仅把利润一个指标作为衡量和企业发展目标,销售收入的增长,能够表明企业在市场开拓、在产品创新方面的成就,而这是企业持续发展、始终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简单地说就是你想家里的财富越来越多,不能只靠节流,必须重视开源。我前个时期就很迷惑于企业的挖潜能力,纯利润的增长,但是忽视了如果你没有创新、没有竞争力、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

就没有新的盈利点,那么被同业赶超甚至淘汰都是很可能的,所以,该投资新项目还是要大胆投资,必须把销售的增长与否也注重起来,从财务报表上我们能够很容易地看出一家企业它的利润的来源,是出于成本费用的节省,还是真正地在不断地开拓事业寻求新的盈利点,我们应该投资于那些真正的拥有并保持竞争力的企业。

像这样的好的经营、投资观点还有很多。深入商业,认识到报表和会计的重要性,能够激发你学习的兴趣,也能够使你获得确实的能力去进行商业活动带给你你个人的竞争力优势。学和实践相结合,会计学是实用和有趣的。,希望能帮助您!

经营会计的读后感

刚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只看书名觉得这是专业性的书籍,对自己没什么意义,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一章章细细读下去,才感觉自己太肤浅,绝不能仅从标题或者书名去定义一本书的实质,书中许多章节对我工作有很大的帮助和指导作用,特别是一一对应、双重确认等章节,读到这些细节,我作为一名仓管感同身受。

自己干仓管工作已经三年了,每天都要面对各种入库出库的单据,原材料和成品也是各种各样,品种繁多。记得刚开始从质检调到仓库干仓管时,面对各种型号、牌号一头雾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各种流程也不熟悉,只能一点一点慢慢学习。从每天的跟踪领料、退料、来料、接收入库,熟悉各种原材料型号,来料时仔细清点数量,入库做完单据再仔细检查审核一遍,做到一一对应,领料时也要严格按照配料单领取,特殊批号一定仔细看好,双重确认好再领取,防止出现差错。成品发货也是如此,从准备待发时的单据,给客户带的样板样条,再到成品出库,一定仔细认真多次确认再发出,从每天的入库发货中熟悉各种成品牌号,每月的盘点,对各库库存中一些不常动的原材料和成品库存挨个仔细地盘查,做到与账目上的型号、牌号、批号、数量一一对应。就这样日积月累,每天重复仓库日常工作,使我慢慢的熟悉了仓库工作的各项流程,也让我懂得了仓库工作的严谨,胜任了这份工作,一直干到今天。

从下月开始,我即将调入新的岗位,又将面对新的挑战。希望自己在工作中继续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严格自律,不忘初心,做一个勇往直前,永不言败的中旭人!

中国会计思想史心得体会

中国会计思想历史悠久,具有较高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通过研究中国会计思想史,我们能够深刻理解中国会计发展的历程、特点和核心价值观。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一些对中国会计思想史的心得体会,包括其渊源、影响和对现代会计实践的启示。

中国会计思想的渊源可追溯到古代的“算学”和“记账”实践。古代的财务管理以政治和社会秩序为中心,包括粮食的收支、赋税和物资的分配等方面。从古代各类记账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会计员在受雇之前要经过一系列的考试和培训,以确保其能够胜任记账工作。中国古代会计思想倾向于注重实效性和稳健性,强调稳定可靠的记账方法,例如“五位记法”和“算米法”。这些古代的记账方法和实践为后来的会计思想提供了基础。

中国会计思想史不仅在中国本土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世界会计思想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例如,《沈氏筹算局算法》是中国古代会计思想的重要著作,该书系统论述了会计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当时的中国财政和经济管理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由于中国古代算术和记账方法的独特性,中国会计学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中国的计算方法,如“算米法”、“算缺法”在世界上广泛应用,为后来的现代会计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借鉴。

中国会计思想史对现代会计实践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稳定可靠的会计记录和账务管理是会计工作的核心要求。古代的记账方法虽然简单,却能够确保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次,会计工作应该服务于社会发展和经济管理的需要。中国古代会计员要经过严格的考察和培训,以确保其具备满足国家财务管理需要的能力。第三,会计工作应该遵循尊重个体贡献和公平正义的原则。古代的会计工作注重诚信和公平,强调个体的贡献在财务管理中的体现。最后,会计工作需要综合运用理论和实践的方法。古代的会计员通过考试和培训,不仅需要理解会计原理,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第五段:总结。

通过对中国会计思想史的思考和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会计发展的历史进程,还能够从中汲取现代会计实践的启示。中国古代会计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如稳定可靠、公平正义和诚信,仍然对现代会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古代的会计创新和实践方法也为现代会计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因此,深入研究和理解中国会计思想史,对于推动中国现代会计的发展和中国会计学术的繁荣具有积极意义。

会计大专读后感范文优选

这两个月来,我读了一本很有意义的关于会计学发展历史的书,那就是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建忠译著的《会计发展史》。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记录下来了很多读书笔记。

一、会计的发展阶段。

(一)古代会计阶段:

文明古国如中国、巴比伦、埃及、印度与希腊都曾留下了对会计活动的记载。后来,欧洲庄园的管家需要就其管理成效向庄园主汇报。我国《周礼》中有会计官职的设臵,如“司会”,掌管国家和地方的财产物资。元代就形成了“四柱清册”,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意思就是“原有的+新得到的=拿走的+还剩下的”。巴比伦人民精于组织管理,设臵“专门记录官”。埃及首先出现了“内部控制思想”。印度与希腊出现铸币,并记录在账簿中。

(二)近代会计阶段:

一般认为近代会计始于复式簿记形成前后。1494年,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中专门阐述了复式计帐的基本原理,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复式簿记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随后传播至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又传入德国、英国、法国等。

经营会计的读后感

作为一个不懂会计的门外汉,乍一看书名以为这是一本专业的指导书,里面肯定充满了各种难懂的术语和公式。然而稻盛和夫先生从一开始就打消了我的顾虑,他在本书第一页就开宗明义地指出他的经营与会计的出发点,即依据原理原则追求事物的本质,以“作为人何谓正确”进行判断。稻盛和夫认为,在对事物作出判断时,要追溯到事物的本质,同时要以做人最基本的道德、良心为准则进行判断,诸如公平、公正、正义、勤奋、勇气、谦虚、诚实等等,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这既是稻盛和夫的经营之道,也是稻盛和夫的为人之道。

从“依据原理原则追求事物的本质”这一准则出发,稻盛和夫从零开始学习会计,他没有盲目跟从会计的常识和习惯,也没有迷信书本与权威,而是不断追问什么是问题的本质,回归会计的原理原则进行判断,逐渐摸索并确立了属于他自己的会计原则。这些原则帮助他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应对自如,帮助他成功地将京瓷和第二电电带入世界五百强,帮助他仅用一年时间就带领日本航空公司大幅度扭亏为盈,这就是本书介绍的会计七原则:现金流经营原则、一一对应原则、筋肉结实的经营原则、完美主义原则、双重确认原则、提高核算效益的原则、玻璃般透明经营的原则。

第一是现金流经营原则。

这是指任何经营活动最终都要落在实实在在的现金上。稻盛和夫认为,没有现金流的账面利润没有实际意义,因此他在经营过程中更加关注现金的动向而不是账面上的数字,他坚信企业必须始终在“土表正中相扑”,也就是永远不要将自己置于现金流干涸的边缘,这样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保证手上有充足的现金来规避风险。

第二是一一对应原则。

这是指“钱、物、票据”的一一对应。比如禁止在没有票据的情况下动用现金或物品,或者禁止在没有对现金或物品进行确认的情况下进行票据处理,所有钱财和物品的流动必须要与票据一一对应。这样的流程尽管有些繁琐,甚至不近人情,但它能确保经营者获得准确的信息,并作出准确的判断。同时,通过一一对应原则,也提高了公司的道德水平,公司所有的数据都真实可靠,值得信赖。

第三是筋肉结实的经营原则。

稻盛和夫认为,经营企业就像经营人体,人体要肌肉结实、充满活力,而经营者也必须塑造一个没有赘肉、筋肉坚实的企业。因此,在京瓷没有过度的设备投资行为,也不会在库存中保留那些已经没有价值的存货,从而使公司的资产货真价实,没有水分。同样,在人员管理上,也要贯彻精简原则,削减固定费用;在资金使用上,拒绝一切投机行为,只专注于自由的、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贡献。

第四是完美主义原则。

完美和严谨是贯穿京瓷经营始终的原则。稻盛和夫要求经营者不仅要从宏观上把握整个公司的状况,而且要从微观上了解部下的具体工作,这样才能成竹在胸。因此,不管在经营管理还是研发生产中,京瓷的每一道工序都要求完美无缺,决不允许出错,而且每个部门必须百分之百实现经营目标。稻盛和夫认为,追求完美是很难的,但是有了追求完美主义的态度,就不容易出错。

第五是双重确认原则。

所谓双重确认,就是指公司的进出款项、印章管理、保险箱管理等行为都要实行双重管理,避免将管理权集中在一个人手里,从而造成贪污。稻盛和夫认为,经营管理中的舞弊行为在所难免,双重确认正是注意到了人心脆弱的一面,从制度上杜绝了员工犯罪的可能,也是保护员工。

第六是提高核算效益的原则。

所谓提高核算效益,就是通过“阿米巴经营”来提高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所谓“阿米巴经营”,就是把逐渐肥大的企业划分为各个独立的小组织,每个组织(阿米巴)分别作为利润中心运行,像一个中小企业那样活动。稻盛和夫认为,只有以阿米巴长为中心,每位员工对自己的目标都能清楚把握,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能够为达成目标而主动不懈努力,实现全员参与,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核算效益。

第七是玻璃般透明经营的原则。稻盛和夫认为,有关公司的真实处境,不管是好是坏,不仅要让领导者知道,而且也要让基层员工清晰明了,因此必须开展如玻璃般透明的经营,这有利于构建和员工之间的信任关系。此外,领导人必须率先垂范、光明正大,追求作为人的普遍而正确的原则,如此才能在公司内形成“通风良好”的职场。

以上就是稻盛和夫著名的会计七原则。在阐述这些原则的时候,稻盛和夫就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化繁就简,剥桔子一般拨开那些复杂的表象,直刺经营的本质与核心。从这些文字中,即使一个丝毫不懂经营与会计的读者,亦能感受到他的坚定与真诚。这是他的原则,也是活法。他使我们相信,原来企业经营不仅是一门唯利是图的艺术,更是一门坚持原则的艺术,一门改进世界和我们自身的艺术。这位老人告诫我们,要做成某件事,就要在心底里有强烈的愿望,有自己的道德标准,不要对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怀疑,然后就是坚持下去,耐心地等待收获。我相信,成就一家公司如此,做人亦是如此吧。

会计文献读后感

作为申报者的自荐书,当然要着重写成绩、写贡献,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显示出来,只要是真有其事,自我赞美几句,无伤大雅。当然,人无完人,瑕不掩瑜,对于一般的缺点或失误,少写甚至不写,也无可厚非。但如果把没有的事写成有,把一分成绩放大成十分成绩,甚至把别人的成绩变成自己的功劳,抄袭别人的文章变成自己的佳作,那就是典型的造假了。

近年来,个别申报人员造假的情况时有发现,尤其在专业论文方面,请人捉刀代笔或从网上下载论文,改头换面成为自己的创作,有的甚至一未动地将原文中的错误也一并拿来,闹出不少笑话。高评委的成员多数是会计专家,此类问题一经发现,都予以严肃处理,不仅被取消参评资格,还会对你的道德诚信形成一个污点,影响以后的人生发展。其实,会计实务工作者与会计理论研究人员、会计教师的工作任务不同,评审中对论文的要求也不要求相同。现行规定除了对破格申报人员适用破格条件第三项时,有论文的数量、数和刊物等级等求以外,正常晋升人员的论文,只要求能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本职工作,撰写具有应用价值的专业论文即可。应该说,对于要求晋升高级专业职务的人,这个要求并不很高。大学毕业后工作十来年、数十年,经历了那么多的工作磨炼和不断的继续教育,只要是有心人,总不会毫无体会、心得,把它们梳理一下,选一个自己最熟悉的命题,进行探讨,只要条理清楚,言之有理就行了。如果没有写过论文,也可以提供对实际工作有指导意义的调查研究报告、管理建议书等能代表自己专业水平的资料。我想,只要认真对待,应该不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障碍。所以,高师申报人员必须具有最起码的道德诚信水平。决不造假。造假会被戳穿,即使侥幸蒙混过关而获得晋升,也于心有愧,一辈子背包袱,何苦呢!

这里需要提醒:申报高级会计师资格的专业论文内容必须与财会工作直接有关,与财会工作无关的其他专业论文,高评委难以评价,无法确认。其次,如果有多篇专业论文,在总结中可只选一、二篇代表作,介绍其写作的背景、主要论点及其依据,以及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等等,其余论文可只作概括叙述。

范本

送审的业务工作总结中,有相当部分内容雷同,千人一面。最常见的是有关财会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的内容,许多业务工作总结中都有类似“建立、健全一系列财会管理制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的内容,列举了一长串制度的名称,附送了一本本或一份份装订整齐的各种制度,但很少介绍制度的特点和具体作用。有的人每到一个新岗位,就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管理制度,似乎他的前任从未有过任何制度。无规矩不成方圆,会计离不开制度。不过,要在一个单位真正建立起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财会管理制度,并得到认真贯彻实施,取得成效,绝非易事。一般情况下,需要一定时间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初稿,征求各方意见,多次修改补充定稿,经单位领导拍板,然后布置施行。施行后还要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需要的变化,不断修订完善,监督执行,逐步见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领导的大力支持,有关部门和相关人员的理解、配合。如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必然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岗位职责、分工权限与利益,实施中矛盾重重,不足为怪,会计人员特别会计机构负责人必须花大力气进行沟通、协调,化解矛盾,取得共识,才能真正落实,贯彻执行,不大可能一订而就。这种笼统的描述,有点应付的色彩,可信度不高。所以,建制度改制度,必须写出背景,写出特色,写出实践效果。

《经营与会计》读后感字

我以前在企业经营中一直没有关注财务会计上的数据以及数据背后的问题。一直都是粗犷式的经营,认为财务事宜都交给专业的财务人员打理就可以了。到年底的时候看看,一年进账有多少,大概赚了多少,就可以了。

看完《经营与会计》这本书以后,犹如醍醐灌顶——原来做经营是必须要掌握会计管理。不懂得会计管理的经营者做企业就等于企业在慢性自杀。

经营学,会计学一样要追究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所谓的常识。不是盲目的去凑合会计的常识和习惯,而是追问问题的本质,回归会计的原理原则。

经营者从经营的数据上可以看出经营的状况,犹如飞行员驾驶飞机,如果没有仪表盘(数据),就无法获知飞行的高度、速度、方向和预计抵达的时间等,因此就无法给乘客安全保障。经营者通过数据来发现科目中存在的问题,再有针对性的逐一解决,同时也通过数据设定目标,达成并实现目标。让数据表能够清晰的表达经营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在疫情当前的萧条期,中小企业都面临困境,此时我们更多的需要关注企业的现金流量有多少,而不是看账面上的利润有多少。利润金额存在的多少会由资产评价的方法不同而不一样。经营企业必须要以现金为基础。

一一对应原则。

我们有一家日资造船企业和一家国营造船企业,两个单位结算方式完全不一样。日资企业要求我们每个月完成的工程按照合同开票,然后每一笔款项和每一项合同都一一对应好,也是根据对应的金额每月汇款。

国企的这家单位是工程做完了有时候价格还没有出来,等价格出来了,才允许我们根据完成的工程开票,往往这样的开票会在完成工程之后两三个月以后进行。而我们完成开票交给甲方单位时,我们并非可以拿到工程款。所以票据会一直累计在一起,在我们账面上的营业额就是一堆数据,等到对方汇款的时候,却是笼统支付,不是一笔款项对应一个合同或者一个票据的。我们只能根据对方之前欠款的总金额中,慢慢扣除对方的汇款。两家企业的结算方式在这里形成鲜明的对比!

做到一一对应不但能够提高公司的道德水准,同时做到让公司内的数字都真实可靠,值得信赖。

我们公司今年也开始贯彻实行了这一原则,起初还是会有些顾虑,怕我们的管理人员有想法:“是不是老板不相信我们,才出台这样严格的制度?”我开始也蛮纠结的,后来想,我的出发点是什么,依照原理原则就是为了保护员工,不给员工犯错的机会。本着这个真实的想法,爱护他们,就果断的实行这一原则,彻底地实行筋肉坚实的经营,相信终有一天大家会明白的。

所谓投资就是投下资金,通过自己额头流汗,辛勤工作获取利润,而非不劳而获。

几年以前,在江浙沪沿海城市掀起了一股“上高速”的潮流,破产的企业也是惨不忍睹。当年民间借贷市场可以说是疯狂至极,不用付出任何劳动,只需拿出本金放贷出去,就可以收回高额利息,利息的回报率甚至超出了做企业的正常利润。很多人甚至向亲戚朋友借钱去放贷。最后的结局大家都是知道的,血本无归,妻离子散,远走他乡,跳楼自尽的例子数不胜数!

企业的领导者贯彻完美主义,巡查任何一个有问题的地方,下属也会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相反,如果抱着这也无所谓,那也无所谓的态度,那么整个团队也将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那么公司就没有严谨的工作态度了。即使达不到真正的完美,也要一直在这条道路上追求完美。

“双重确认”制度的初衷和动机:观察“以心为本的经营”,要保护员工,就要注意到人心脆弱的一面。在贪念面前,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把控,今天可以犯一个小错,明天就会酿成大错。要想保护员工不犯错,就尽量不要给他犯错的机会。

如果员工片面的理解,就会认为老板不信任他们,一点点小事还需要两个人来确认,一张报销单据需要那么多确认,是不是有些苛刻?是不是有些繁琐?是不是没有人情味?但是,所谓的“迁就”,“方便主义”,往往会损害系统的一惯性,小小的一个判断失误,就会酿成重大的问题。

“双重确认原则”实质上是大爱,其真正的目的在于创造一个珍惜人的职场环境。有些人原本好好的,只是一时心起贪念,越走越远,在追逐金钱和利益时失去自我,失去人格,没有尊严,最后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会变成一个有罪的人。

在实现“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这一经营原则中,从销售额减去费用后的“结算余额”也被称为“附加价值”。以每小时为单位计算附加价值,称之为“单位时间附加值”,把它作为提高生产效率的指标。

再给吨位一个单价,再由吨位和单价相乘得出产值。而日资企业就是计算一家公司做了多少时间,每小时创造了多少“附加值”,然后根据付出的时间乘以单位时间附加值,就得出产值。这样的计算方式更为直观,能够直接了解公司的效能是多少。

读到这一节,让我对以前的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有了深刻的反省,如醍醐灌顶,一直秉持这样的错误的观念处理很多事件。

稻盛塾长在这里讲的非常透彻,一一对应起来,这中间绝不容忍暧昧的东西,绝不认可异物介入其中。这里用了一个“绝”字。

“一一对应”这种最基本,最朴实的原则,就能够把不正当的行为排除在企业经营之外。

读完这本书后,我会从关注会计数据开始,重视数据背后隐藏的问题,遵从原理原则,贯彻落实到企业经营中去。

经营会计的读后感

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经营”现在越来越被中国的企业家所接受,但是引入阿米巴经营之前,公司得建立一个坚实、顺畅的财务体系,这样才能够为后续组织架构的调整、内部结算的实施打下基础。很多经营者对会计并没有很深的理解,也并不是很重视会计系统,导致很多企业在发展道路上遇到了很多的挫折,走了非常多的弯路。

无论是一家企业还是一家组织,他们其实就是一个个动态的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系统首先得有目标,企业的经营者如果不能给组织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那组织就会走向混乱;其次就是得有“反馈”,这个反馈必须得及时且准确,就像飞行员需要靠仪表盘才能知道飞机的状态,医生需要化验单才知道病人的病症一样。在企业中,每一份会计报表和每一项业务数据就是经营者的“仪表盘”。因此,每一位经营者必须重视企业的会计基础。在我们与企业的交流中发现,会计基础越好的公司每月的会计报表出来的是越快的,而会计基础薄弱的公司则相反。

在这本书中,稻盛和夫提到了经营与会计的七个原则,分别是:现金流经营原则、对应原则、筋肉坚实的经营原则、完美主义原则、双层确认原则、提高核算效益原则、透明经营原则。实际上每一项原则都非常的重要和实用,在这里则不赘述。其中有三个原则我的感受最为深刻,也愿意分享给更多的企业家,下文中会进行重点讨论。

一、现金流经营原则。

经营者往往会遇到这样的境况:公司的销售在增长,但是现金流却越来越少,现金流到底去哪里了?影响现金流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应收账款的周转、存货的周转、固定资产的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等等。公司想要改善现金流情况,可以从改善公司周转率开始,你的应收和存货周转率增加了,应付周转率降低了,现金流自然增加了,同时还要有效的控制固定资产的投资行为和节奏,确保投资的投入产出能力。现实经营中,比较多的企业并不重视现金流与长期资产投资与流动资产投资(周转)之间的协同性,从而导致企业的经营利润一路攀升,但却进入现金流的干涸境地。

另外,稻盛和夫也提出了“水库式经营”的现金流管理模式,即每月公司将一部分利润留存下来放入“水库”,这个水库就像一个粮仓,只有公司在迫不得已时再使用这部分资金,这样公司遇到现金流危机的风险就会大大降低。这对很多周期性行业、甚至于某些互联网烧钱模式的公司来说,不啻为一个较好的办法。

二、对应原则。

“对应”原则指的是在经营活动时保证钱、物、票据的对应。一个公司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最后再到销售,这一链条中会牵涉到很多的票据。就拿a公司为例,从原材料采购到进入仓过程中需要采购订单、核价单、进货单、检验单等单据,生产过程中又会有研发部开具的工单、领料单、生产能入库单、检验单等,在销售过程中又会涉及到发货通知单、销货单、送货通知单等。如何报证资金、物料以及单据对应是一个非常考验一家企业的管理水平的。在日常经营中,常常会发生生产工人多领了一些原材料,但因为图省事儿而没有重新归还,导致产品的成本出现了偏差。有时会因为客户着急要货,也会发生货物已经送达客户手中,但是还没有开票的情况。很多公司财务不规范往往都是没有实行“对应”原则,这也是所有经营者需要格外注意的地方。很多的经营数据不准确其实是这些细微的经营活动所导致的,而这些问题也是企业未来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只有通过践行对应的原则,并持之以恒的坚持,方可解决。

三、提高核算效益原则。

在阿米巴经营中,稻盛和夫引入了“企业内部交易”以及“单位时间效益核算制度”来衡量员工创造的价值。企业内部交易指的是每一个阿米巴都被看成了一家独立的公司,在阿米巴之间发生产品的移动的时候,将其看作是企业内部发生了买卖交换。

如上图,对于销售部门来说它的销售手续费按照销售额的5%—10%来计算,而生产部门的生产总额基本上由负责生产的阿米巴部门来核算;这里的经费则是由“原材料费用”,“外包加工费”,“电费”等直接费用和“利息费用”等间接费用构成的。其中需要注意的是,人工费用并没有包含在经费中,这样做的原因是阿米巴被分割成了很小的组织,如果将人工费用也核算在内,相当于每个员工的工资相当于公之于众了,这也许会造成公司中员工之间的气氛变得比较尴尬,因此这里采用“差额收益”除以“总劳动时间”的方式计算“单位时间附加价值”来把握阿米巴的利润情况。引入了“单位时间效益核算制度”后,公司的效率则会大大增加,因为这会使得每一位阿米巴的经营者践行“营业额最大化,费用最小化”经营思路。

总之,通过上面三个小的.原则分享,让我们进一步看的到,不管多么细小的事情都要追溯到最基本的原理原则,彻底的思考。这或许伴随着极大的劳力与幸苦,但是,只有把任何人看来都正确的原则作为判断的基准,只有持续这么做,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合乎道理的经营。在经营的重要领域——会计领域——情况完全一样。不是盲目地去凑合会计的尝试和习惯,而是要追问什么是问题的本质,回归会计的原理原则进行判断。

稻盛和夫并不是一位会计专家,在创业初期,他甚至对会计一窍不通。但是,稻盛和夫总是在思考什么是会计的本质,当实际情况与结算的数字发生偏差时,他马上会要求会计人员说明真实的业务情况是怎样的,为什么会计上做这样的处理。也正是这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使得他形成了自己的会计思维方式。

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更是难得的好思维,对那些经营业务与会计脱节的公司来说极为宝贵。

《中国思想史》读后感字

读完第一卷的感受:对于我启发最大的应当是精英思想和一般思想的论述,我的本科毕业论文有一部分也是与此相关(虽然是清代),5月答辩时,我说道:“学术史的发展固然由大儒们创立、推动......为后世学者推崇、敬仰,但是他们那些不出名的学生,身为地方士绅,却也在为传播吾师之学做着自己的贡献。他们也被裹挟于清初“由文趋质”的过程,是学术流变大背景下的小缩影.....”之后计划的硕论部分也与精英士人与地方普通士人的思想互动关系有关,不过因为最近太懒不想写研究计划书(日常反思自己的“无为”)(这一段话写于上周,与后文可能有所脱节)。

正文开始:

读完整本书以后的感受:可能是二位都出身于中文系的缘故,感觉葛兆光与赵园二人在描述思想流变、现象时都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必须称赞二人的文笔),但若是概括思想概念(尤其是宋明理学和佛学中的一些概念),我是觉得不如张岂之的那本教科书,不过葛兆光在导论中已言他并不希望模仿传统精英思想史的叙述方式,希望去关注整体的思想史发展,这种处理方式固然打破了传统思想史研究的桎梏,但我觉得对于初学者而言,还是以研习经典思想史写法为先较为妥当。

关于中众多对其“虎头蛇尾”的评价,我感觉有失偏颇。三代秦汉时代,思想史文献本就缺乏,葛征引了大量新史料,所以未显得累赘。第二卷进入近世思想史后,由于近世的文献众多,若按照传统的“精英思想史”叙述,本就会内容庞杂,葛在导论中已论他希望开拓思想史的新写法,关注到“思想大背景”的流变,而非局限于传统“精英思想史”论述,为了保证书不止于过分庞大,对于概念性的内容,以及近世思想史一些老生常谈的话题并不会过分关注。与此同时,他又引了好多新史料(比如宋代的洛阳,以及清代的地图、西学等),如此谋篇布局之下,就显得传统文献史料太少了,也无怪乎有人会言“虎头蛇尾”,材料征引过多等等评论。这也是我在上文所言,此书的思想流变、想象描写优于思想史经典概念的概括。我倒是觉得这种处理开启了思想史书写的新趋势,如果追求经典概念,那么去读张岂之的《中国思想史》就好了,此书我认为是优秀的教科书,但张先生的书由于受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桎梏,不能为如今大多数的初学者接受。

十八、十九世纪之际考据学的转向》时,里面提到“清代初期的政治权利就相当巧妙地垄断了本来由士人阐释的真理,并使帝王的‘治统’兼并了‘道统’”,我感觉杨念群的《何处是江南?》一书便是以此为论点进行挥发,比如关于经筵与讲会,清初由文趋质的分析便是由此而展开。前日买了杨念群的新书《百年清史研究:思想文化卷》,大概明日就到,对于这本书,我挺期待其中的内容,因为开头便是讲研究范式,后又有一节专门研究经史观,感觉这些都会对我未来的硕论有所启发。

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在于思想背景的描述。在计划硕论时,我曾为此困惑不已,看了一些元典却也不思其解,虽然我注意到了清初浙东地区由文趋质的现象(此点当然是受杨念群《何处是江南》一书的启发),但其中从黄宗羲到章学诚的学术变化的困惑仍未得到解决,外因与内因如何交织,地方普通士人的思想在其中起到何种作用,这都是我接下来需要思考的话题。

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好书,打开我研究新思路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