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说课稿人教版(精选16篇)

小编: 笔尘

教案模板可以帮助教师迅速复习和准备教材,减轻备课压力,提高教学效率。在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

循环小数说课稿

——单位。

姓名。

一、说教材。

《循环小数》安排在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小数除法》中,以教科书第33至34页例7和例8为主要教学内容。

教材例7首先呈现运动场上运动员跑步的场景,通过解决“王鹏平均每秒跑多少米”的问题,引出400÷75的算式。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道题无论除到小数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由此让学生观察这个竖式,有什么发现。例8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出现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一次不断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从知识角度来看,“循环小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即从“有限”扩展到“无限”,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个飞跃。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初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了解循环节的概念和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规律美,简洁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会写、会读循环小数。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商是否为循环小数的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我以学生身边的循环现象为导入点,让学生体验“循环”的意思,为学生架起知识迁移的桥梁。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我从感性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交流等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揭示本质,理解概念,体验成功。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感知循环,引入课题。

1.说一说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自然现象?

2.理解这种现象就叫做“循环”。

3.引入:数学里面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循环现象呢?

(二)自主探究,感知、发现循环小数的规律,导入新课。

1.出示题目,计算。

2.教师巡视计算情况,各组汇报计算结果。

3.板书计算结果,对计算过程进行展示,一起探究并发现规律。

4.找出方法表示计算结果。

5.出示例8,看看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计算中是不是也存在这种类似的情况?

6.师生共同演示计算过程。

7.小结这类小数的特点,并给这样的小数取名:“循环小数”,师板书课题。

(三)自学新知,并尝试应用。

1.自学“循环小数”的相应新知。

2.同桌交流自学心得。

3.汇报学习结果。

4.尝试用简便的方法写出循环小数,并正确读出来。

5.指名上前板演,并正确的教读。

(四)层层递进,多样化地练习。

2.判断正误,加强概念的理解和比较。

3.对已学的小数进行分类,练习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4.练习写出各种小数的近似值,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特点。

5.拓展练习,在思考中感知循环小数的规律。

(五)全课回顾、总结。

引导对小数进行形象直观的分类,从而形成对已学知识的完整认识。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30页练习七的第1题。

水循环说课稿

(1)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的水是由不同形式组成的,并认识其相互的关联性以及水的循环过程和意义。

(2)对学生进行水资源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水是生命之源,同时和不断运动变化的自然界一样,大自然的水也是处于运动更新的状态之中。这堂课我们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多媒体展示课题名称:“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在探讨地球上的水是如何循环之前,我们首先得弄清楚自然界的水体是怎么组成的。大家知道水的存在有三种形式:气态、液态、固态。那么大家想想地球上这三种形式存在的水有那些水体呢?”

多媒体展示板书内容:“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学生思考半分钟,同时提示看多媒体展示的图3.1“水圈的构成”

“对照图,我们看到不同的水体分成了不同的板块,并且他们所占的水体总量是不一样的,其中海洋水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而最小的水体是生物水,仅占0.0001%。,但是他们之间却是有着联系的。大自然是个统一体,不同的水体之间依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之间的`交换,下面我问一个问题,上述两种水体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学生答:“生物水通过植物蒸腾作用,变成大气水,大气水通过降雨形成河水、冰川水、土壤水、湖泊水、地下水,这些水体通过各种形式的运动比如地表径流、地下径流,都可以变成海洋水。”

“答的很对,这些水体之间的联系是很紧密的,他们不仅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他们在能量、质量、数量上都是息息相关的。那么大家再思考一下这是为什么?注意我说的两个词:质量和数量”

学生答:“河水少了土壤水也可能变少,海水可能会变多……”

学生答:“河水污染了,土壤水也会被污染,海水也是……”

“嗯,没错,自然界的水体是不断运动的,在物质上和能量上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一条河流被污染可以造成一片土地被污染,同样可以造成海水的污染。大气水被污染同样值得我们重视,我们所说的酸雨的形成就是大气水被污染的结果。同时呢,我们也应该放眼全世界,比如一条河流如果流经多个国家,处于上游的国家如果污染了河水,下游的国家就会遭殃。我们还可以看到,人类赖以生存并能开发利用的淡水资源在全球水储量中仅占了1.7%左右!并且目前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都是相当严重的,水资源的保护迫在眉睫。地球上的水应该由我们共同来珍惜和保护。”

多媒体展示: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

“联系刚才我说的,大家思考“读图思考”这里的两个问题。”

学生自主讨论2分钟。

提问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回答1:大气水、冰川、生物水、地下水。

提问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他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回答2:湖泊水的蓄积和排泄起到水体之间的缓冲作用。当湖泊水位较低,河流水补给给湖泊;当湖泊水位较高,湖泊水补给河流水。

引申思考:对于第二道题,大家想想看我果哪些湖泊和河流有这种补给关系?(例:洞庭湖、洪泽湖……)。

“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自然界的水体由很多部分组成,但是他们都处于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过程,他们是相互联系的。”

“刚才说了,自然界的水处于不断的运动循环的状态之中,但是宏观上他们是怎样运动的呢?这就是下面要介绍的水循环的过程并了解它的意义。”

多媒体展示板书内容:“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首先我们来观看这个flash动画,大家在看的过程中注意看这种运动被分成了几个部分,各自有何特点?”

多媒体展示海上内循环flash动画。

多媒体展示陆地内循环flash动画。

多媒体展示海陆间循环flash动画。

学生答:“分成了四个部分,三种循环。”

老师分别结合动画讲解: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海陆间循环。

“我们看到的这三种循环,他们并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同时在进行着的,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了,比如海陆间循环停止了会出现什么状况?”

学生思考,结合“活动”的两道题目。充分发挥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积极鼓励学生的课堂活动。

这堂课的设计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更直观演示了课堂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融入到教学当中。同时,探究性的教学很好的启发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的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的新形式新思维。

循环小数说课稿

小结:对于循环小数,有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取它的近似值。

3、动脑筋。

(六)从质疑问难中,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什么疑问?

【让学生在重温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知识的脉络更清晰,更有条理。】。

循环小数说课稿

《循环小数》是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学习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和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的编排意图是:例1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小数的循环现象,初步探索循环小数的特征,例2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研究循环小数的循环规律,并用描述性的语言归纳循环小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习循环节、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和循环小数的简写方法。循环小数是小数除法的商的一种特殊情况,可以看成小数除法的深层次的研究,通过对商的研究,学生可灵活的处理小数除法的商,为学生用小数除法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能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了解循环节的概念和循环小数的简写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探究欲望,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3、教学重、难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

1、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通过学生动脑、动手、动中、动眼充分感知,然后经过学生观察、比较、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来概括循环小数的意义,从而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兴趣,通过趣味性、竞争性等多种形式巩固练习,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把数学课上的有趣、有效。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学会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1)从生活现象中感知循环。

(2)从数学现象中认识循环。

(3)从数学乐园中巩固循环。

(4)质疑问难,畅谈收获。

第一环节:从生活现象中感知循环。

在这个环节,我首先通过课件演示,让学生欣赏一年四季的图片,当画面停止时,让学生猜测下一个季节是什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体验四个季节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感受四个季节的循环现象。接着我让学生说一些生活中的循环现象,这样有机的将生活与数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

第二环节:从数学现象中认识循环。

1、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我出示例1、例2两道算式,让学生分组同时来完成,并用竖式计算,在计算过程中认真思考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不继续往下除?先由学生独立思考,接着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由组长整理交流结果,然后组长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有不同意见其它学生可补充。这样设计给学生探究新知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我适时引导、点拨及时评价,由传授者变成合作者和引导者。通过汇报交流得出三个特点:(1)余数不断重复出现,商也不断重复出现。(2)除不尽。(3)例1是一个数字不断重复出现,例2是两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让学生初步理解循环小数意义,从而揭示课题。

2、引导学生写商及商的读法,然后让学生计算4÷37.

3、让学生举出循环小数的例子,从中进一步观察特征,并用自己的话叙述循环小数的意义,然后与课本对照,使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为了加深理解意义让学生圈出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并说一说。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观察、分析、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方法理解总结循环小数的意义,从而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4、让学生阅读教材,自学循环节,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和循环小数的简写方法。指导学生在读中思,思中读,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画出来。然后汇报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这里还应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但无限小数不全是循环小数。采用自学的教学方法,达到学生能读懂的教师不要教,学生能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三环节:从数学乐园中理解巩固循环。

习题的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力求做到人人学有必须的数学,我设计以下有层次、有针对的练习,并采用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练习形式,来巩固新知。课件出示第1题,找出图中哪个小动物说的数是循环小数。第2题对号入座,让学生从下面数中快速找出有限小数、循环小数与其它。

第四环节:质疑问难,畅谈收获。

鼓励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提出质疑,共同解决,因为善于提问题是学生创新思维最突出的特点,应提倡学生多问“为什么”?接着引导学生回忆总结: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你得表现怎样?目的是让学生在重温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自信心,激发他们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作业布置:练习十三1、2题。

板书设计:我的板书采用师生共同完成的板书形式,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突出本课重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掌握知识。

附:板书设计。

小数部分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

循环节。

0.333……写作0.3。

3.31818……写作3.318。

0.108108……写作0.108。

有限小数:小数位数是有限的。

无限小数:小数位数是无限的。

文档为doc格式。

循环小数说课稿

循环小数是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例7和例8,先让学生做除法。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些除法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根据学生计算出的除法竖式,让学生观察它们商和余数的关系,由于余数是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而且这样的重复是循环不断的,从而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进而简单介绍循环小数的简写。接着,教材通过两个数相除时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最后简单教学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学了循环小数等概念,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

1、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思想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的教学学法。

1、以趣激趣,引入新课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情怀,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可见,新课导入中激趣的重要性。新课开始,我采用故事情境法,让学生体验“循环”的意思,从而说说生活中的“循环现象”,深入理解循环的意义,为后面学习新知作个好的铺垫。

2、主动探索,建立认知

新课程指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依据这一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一个小组计算的动手情境,让学生动手计算,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小数还可以分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中还有循环小数等。

3、练习中渗透数学思想

好的练习设计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进而延伸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完新知后,我设计了三类练习,一类是填“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在学生填完后我适当进行总结,深入渗透“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但无限小数不一定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数”的思想。第二类是练习循环节的近似值,这也是本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主要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时进一步巩固以前学过的求近似值,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最后我设计了一道“趣味数学”题,一方面让学生学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感受数学给我们带来的内在美。

(一)故事引入

1、讲故事“从前有座山……”让生说说为什么这个故事讲不完?

2、揭示“循环”,让生举例生活中的循环现象。

3、引入到数学现象中。

以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现在课堂所追求的一种情境教学。并让学生结合生活说说循环现象,为新知教学架梁铺桥。

(二)探索新知

2、交流总结得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以及循环小数。

3、重点研究:循环小数的特征(得出定义及探索是怎样发现它是循环小数的)

4、让学生出题判断是否是循环小数,加强理解循环小数的定义。

5、深入得出:循环小数一定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是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数。(并举例证明)

6、看书并教学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索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研究小数的两种形式: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及循环小数。这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看书质疑,对新知及时进行巩固,并让学生提出想学习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练习设计

1、填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

(1)出示六个数,你们有什么疑问?(3.1604是什么意思?)并教学三个循环节的写法。

(2)让学生填空。交流并小结:先选出有限小数,再做无限小数,从无限小数中得出循环小数。渗透数学思想。

(3)教学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2、填空: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3、判断题:错的说说原因。

针对本课知识点较多,我在练习设计时考虑到多层次、多角度。并在第一题的练习中渗透数学思想,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四)总结延伸

1、说说本节课学到什么知识?

2、趣味数学(课外延伸题)

最后我设计了一道“趣味数学”题,一方面让学生学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体验数学的美。(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比如玩个数学游戏等)

循环小数说课稿

冯仕梅。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课题是《循环小数》。

一、说教材。

《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及商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本的例8,是教学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情况,为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例9通过计算两道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到的商会有哪些情况”。由两个数相除时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初步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了解循环节的概念和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规律美,简洁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会写、会读循环小数。教学难点:掌握判断商是否为循环小数的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我以学生身边的循环现象为导入点,让学生体验“循环”的意思,为学生架起知识迁移的桥梁。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我从感性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中的问题,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计算、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在观察、比较、分析、交流等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揭示本质,理解概念,体验成功。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分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感知循环,引入课题。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一起听故事。

2、听了一段之后,请学生试着往下讲。

3、说说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

4、说一说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自然现象?

5、理解这种现象就叫做“循环”。

6、引入:数学里面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循环现象呢?

二、自主探究,感知、发现循环小数的规律,导入新课。

1、出示题目,计算比赛。

2、教师巡视计算情况,各组汇报计算结果。

3、板书计算结果,对存在疑问的计算过程进行展示,一起探究并发现规律。

4、找出方法表示计算结果。

5、出示例8,看看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计算中是不是也存在这种类似的情况?

6、师生共同演示计算过程。

7、小结这类小数的特点,并给这样的小数取名:“循环小数”,师板书课题。

三、自学新知,并尝试应用。

1、自学“循环小数”的相应新知。

2、同桌交流自学心得。

3、汇报学习结果。

4、尝试用简便的方法写出循环小数,并正确读出来。

5、指名上前板演,并正确的教读。

四、设计闯关游戏,层层递进,多样化地练习。

2、第二关:判断正误,加强概念的理解和比较。

3、第三关:对已学的小数进行分类,练习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4、第四关:练习写出各种小数的近似值,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特点。

5、第五关:拓展练习,在思考中感知循环小数的规律。

五、全课回顾、总结。

引导对小数进行形象直观的分类,从而形成对已学知识的完整认识。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30页练习七的第1题。

教后反思。

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课开始,我首先让学生听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在趣味中初步感知循环现象,然后又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循环现象,让学生体验“循环”的意思,将生活与数学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循环”含义,为进一步探究“循环小数”的意义架起桥梁。

2.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

在课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除不尽时的问题,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发现疑问、解决问题、转化思维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地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做数学的价值。

3、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

在认识循环节、用简便方法写循环小数、读循环小数这个环节时,因为概念比较抽象、枯燥,我大胆采取了让学生自学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在自主交流学习中去理解掌握这一重要的新知识,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得学习更有趣味,学习效果也更佳。

4.让学生在有趣的闯关游戏中层层递进、多样化的练习中巩固、内化新知。教学完新知后,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精心设计了练习,使学生学有所获。

水循环说课稿

1.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尝试画水循环图。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多个小组合作活动确立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知识的.思想。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去解释现象形成概念。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现阶段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小学阶段明显提高,但是逻辑思维不强、综合概括能力不高。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根、茎的结构及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等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同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具体过程及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不了解。

【教学重点】。

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

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课前准备实验:试管内放几株带叶绿萝,在试管内倒入少量水用油封住液面,标签纸表示初始水位。塑料袋套住植物后光照4-5小时,观察现象。

展示学习目标。

小组代表课前准备实验。组长带领组员观察桌面装置,写下实验现象。

提出自己的猜测来解释现象。

实验:观察红墨水在芹菜中的运输路径。

引导学生通过横切和纵切等多种方式来观察红墨水走向。

学生展示过后出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路径图。

给出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小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

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过程。并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水分的运输路径。

小组讨论解释课前实验出现的现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腾作用。

1.视频资料:为什么树荫底下温度更低而湿度更高呢?

2.介绍杏仁桉树;100多米高的树,水是如何运送到叶片上的呢?

参照课本113页的内容,试着解释这些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蒸腾拉力学生较难得出的点,适当点拨。

资料分析:“玉米用水量表格”。

问题1:其余的水占总体用水的百分之多少?

画图“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视频:保护森林。

通过几个试题进行自我检测。

回顾本节课3个学习目标。

试着说说这堂课你是收获是什么。

循环小数说课稿

教学内容:

北京版第九册p23例7、例8。

教学时间:

2002、9、26(领导听课)。

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了解循环节、纯循环小数、混循环小数。

2.培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和怎样找循环节。

教学难点:

怎样从竖式中找循环节。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提问:观察后继续填空,并说一说你为什么这样填?

()()()()()()()()()……。

(1)(3)(5)(7)(1)(3)(5)(7)()()()()……。

提问:1、你们所说的规律、顺序是什么?

2、“1357”的顺序可以变化吗?(板书:“依次”)。

3、在你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事吗?(四季、星期、从前有个“山”,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头”……)。

导入:在数学领域中也有这样的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二、探究新知:

1.出示:106(1.66……)7.111(0.64545……)9.830(0.3266……)。

要求:(1)任选两题计算,有时间可做第三题。

(2)在计算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板书:“依次不断”、“重复出现”、“一个数字”、“几个数字”

(1)观察: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相同:都是从小数的.小数部分起。

重复出现的数字。

不同:有的从小数部分第一位起。

有的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起。

(2)它们的商怎样表示?有人知道它们的名字吗?(板书课题)。

(3)讨论:用概括的语言说说什么是循环小数?

--------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个小数叫做循环小数。(投影概念)。

3.了解循环节、纯循环小数、混循环小数。

(1)提问:你们还了解循环小数的哪些知识?给大家介绍一下。

(2)教师小结:

循环节: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例如:1.66……循环节是“6”

o.64545……循环节是“45”

纯循环小数:循环节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

混循环小数:循环节不是从小数部分第一位开始的。(例如:板书)。

简便记法:写循环小数时,为了简便,小数的循环部分只写出第一个循环节。

如果循环节只有一个数字,就在这个数字上加一个圆点,

如果循环节有一个以上的数字,就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的数字上各加一个圆点。(例如:板书)。

(3)小结:刚才,我们了解了循环小数的有关知识,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巩固一下这些知识。

出示:8.9÷3.7(计算,并指出它的循环节、判断纯或混、简写)。

提问:从竖式中,你怎样找循环节?

4.计算中遇到循环小数,可以根据需要取它的近似值。

出示:1.66……(保留一位小数)。

1.66……(保留两位小数)。

0.645……(保留两位小数)。

0.645……(保留三位小数)。

5.自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思考:(1)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会有几种情况出现?

(2)什么叫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3)循环小数是有限小数,还是无限小数?

三.作业:

p252、3、4。

总结:对于今天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循环节纯循环小数(无限小数)图形、数字的规律。

课后小结:

水循环说课稿

《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的开篇内容,涉及内容既是水资源基础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铺垫。

本节课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相互联系的水体”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为学习水循环的学习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等内容。

(三)说教师自身。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意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才能更好的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

根据mbti心理类型理论,在四个指标,八个偏爱所组成的16种类型中,我是enfp型,所以我的教学风格是情感型。在解决探究性问题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成绩、性别等组成异质小组,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营造一种自由、活跃、和谐的环境,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二.教学目标。

(一)说课标。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其中“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为“了解”的水平;“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理解”的水平,为本节课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说出水圈的构成。

2)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

3)举例说明水循环在塑造地表形态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学会绘制简单地理示意图的方法。

2)通过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其过程,学会分析相关地理事物的方法。

1)通过学习水体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2)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主动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趣。

3)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体会到物质的运动有自身的运动规律,人类活动应遵循自然规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说教学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教学重点的确定,能使学生树立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从而对我国的“黄河小浪底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说教学难点:不同水体相互补给的关系。

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了解不多,同时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缺乏,对各种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不易理解。

四.教学策略。

(一)说教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

1、地图法:学会观察图3.2和图3.3运用示意图,提取地理信息基础上,师生共同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利用水循环示意图来说出水循环的过程与主要环节。

2、案例分析法:(黄河断流问题)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可以对水循环的环节产生影响,不断完善知识体系,真正达到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目的。

3、探究教学法:概括出水循环意义是通过收集来的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视频材料以及文字、数字资料,用扑捉到的生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讨,培养分析、探究的能力。

(二)说学法。

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2、学会分析:在分析黄河断流案例过程中,学生收集相关资料、通过讨论、共同分析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3、学会探究:通过资料的展示与小组讨论,运用具体的实例探究出水循环的意义,学会扑捉生活中的地理事例,共同分析探讨,进而进行提炼、概括。

六.板书设计。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水圈的特点:连续但不规则相互联系水圈的组成:

的水体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

自然界的。

程和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地理意义。

水循环说课稿

本节主要讲述水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循环,二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本节共三课时,第一课时为水循环。水循环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教材地位。

教材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岩石圈、大气圈等知识,本节课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水圈(尽管知识的落脚点在陆地上),水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循环更是把这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各圈层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气候和生态,塑造着地表形态。

2、内容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有:水循环过程(类型、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出”是一般性要求,即了解;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说明,“说明”要求理解和掌握。

3、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4、教材特点。

教材力图实现“对话、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强调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设计,问题设计的创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运动产生的原因。

(2)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水循环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水资源”的初步知识,了解了水圈知识,对本课已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但这仅仅是感性认知,没有实现地理规律与个人经验的结合,总结归纳能力也弱。因此,本节课应采取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以学生为中心、以情趣为载体,采取自主学习和导学相结合、启发和讨论探究相结合、学生概括和教师总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明确教学主线,即由物理现象---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理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2、设置直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5、指导学生做到会观察,会思考,会总结。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思维与思想,使学生对知识全面客观。

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本节课我的设计理念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探究和合作交流为手段,以阅读、讨论、归纳、思考、辩论、练习为方法,以全面提高学生能力为目的。

1、学生自主学:自主阅读以了解基本知识;自主概括以完成知识梳理;自主归纳以形成知识体系;自主练习以确认掌握效果。

2、教师引导学: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引导讨论展示交流成果;引导思考认识学习知识的现实意义;引导辩论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探索认识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施上述三维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流程。

形升华。

演示实验:水的汽化、液化现象。

设计意图:实验感知水的运动、水状态的改变,进而探求水的可能存在的地理空间,探求它位置的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由物理现象转入地理现象导入水循环。

课件出示:课堂目标导航。

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把握本课堂的内容,明确目标和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知识的全局观念。

自主学习:课本59页内容及图2-39。

学生练习:水循环的概念、存在的地理空间、运动状态及物理状态、了解水循环的动力和主要环节。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把握基本知识,培养读图和观察能力,体现高效课堂理念。

课件出示:根据水循环的区域、环节动态显示水循环过程。

学生练习:学生填注水循环的发生领域、主要环节、能量来源。

设计意图:直观展示水循环,检验和巩固学习效果。

过渡提问:水量最大的水循环是什么?意义最大的水循环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内容和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把握能体现水循环地理意义。

关键词,即“改变地形”“太阳能转化水体势能”“降水进入陆地”;所选的这两幅图能直观体现水循环的核心意义---物质流和能量流。

学生分组讨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把握课本中的关键词句)。

交流展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使水资源不断更新,从而维护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促进自然界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3)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简要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实质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那么它对人类活动有何影响?(学生举例回答,课件展示水循环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的有关图片)。

设计意图:“从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过渡“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课件出示:从水循环的几个环节分别展示图片、课堂导学。

学生概括: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

教师点评:合理利用水资源,趋利避害。

过渡提问: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哪一个环节有限?如能改变,那又将对人类产生哪些重大影响?(作相关提示)。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科学探索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是永无止境的。

课件出示:学生比较两幅图片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由理论到实际,认识到保护植被、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教师点评:辩证认识水资源,水资源的利用速度不能超过其更新速度,做到合理利用水资源,同时要保护水质免受污染。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树立科学的资源观,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从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自我表述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评估课堂效果,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课外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钻研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也是我们培养地理人才的目标。

1、本节课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本节课主线明确,即由物理现象---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地理理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3、充分利用多媒体呈现水循环过程及意义,加强直观性和效果。

4、利用贴近生活的图片使学生深切感受珍惜水资源的紧迫性,体现态度价值观。

5、充分利用教材、地图册围绕课标展开,目标意识强。

6、由于关注教材,本节课未能根据课标要求适当关注陆地水体的关系、水资源的更新等内容。

《循环小数》评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一、说教材。

《循环小数》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小数及商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课本的例8,是教学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重复出现的情况,为认识循环小数提供感性材料。例9通过计算两道除法式题,呈现了除不尽时商的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某位起重复某个数字;另一种是从某位起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此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并介绍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接着教材用想一想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两个数相除,如果不能得到整数商,所得到的商会有哪些情况”。由两个数相除时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到学习了循环小数以后,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就是一种无限小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初步理解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意义,能正确地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了解循环节的概念和循环小数的简便记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规律美,简洁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循环小数的意义,会写、会读循环小数。

教学难点:掌握判断商是否为循环小数的方法。

四、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我以学生身边的循环现象为导入点,让学生体验“循环”的意思,为学生架起知识迁移的桥梁。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

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我从感性的现象入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数学中的问题,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计算、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在观察、比较、分析、交流等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揭示本质,理解概念,体验成功。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共分六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感知循环,引入课题。

1、出示情景图,引导学生一起听故事。

2、听了一段之后,请学生试着往下讲。

3、说说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

4、说一说生活中有没有这样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自然现象?

5、理解这种现象就叫做“循环”。

6、引入:数学里面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循环现象呢?

二、自主探究,感知、发现循环小数的规律,导入新课。

1、出示题目,计算比赛。

2、教师巡视计算情况,各组汇报计算结果。

3、板书计算结果,对存在疑问的计算过程进行展示,一起探究并发现规律。

4、找出方法表示计算结果。

5、出示例8,看看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计算中是不是也存在这种类似的情况?

6、师生共同演示计算过程。

7、小结这类小数的特点,并给这样的小数取名:“循环小数”,师板书课题。

三、自学新知,并尝试应用。

2、同桌交流自学心得。

3、汇报学习结果。

4、尝试用简便的方法写出循环小数,并正确读出来。

5、指名上前板演,并正确的教读。

四、设计闯关游戏,层层递进,多样化地练习。

2、第二关:判断正误,加强概念的理解和比较。

3、第三关:对已学的小数进行分类,练习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4、第四关:练习写出各种小数的近似值,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特点。

5、第五关:拓展练习,在思考中感知循环小数的规律。

五、全课回顾、总结。

引导对小数进行形象直观的分类,从而形成对已学知识的完整认识。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30页练习七的第1题。

教后反思。

1.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课开始,我首先让学生听一个有趣的故事,让学生在趣味中初步感知循环现象,然后又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循环现象,让学生体验“循环”的意思,将生活与数学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循环”含义,为进一步探究“循环小数”的意义架起桥梁。

2.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

在课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除不尽时的问题,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发现疑问、解决问题、转化思维等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不断地通过观察、分析、比较、讨论等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做数学的价值。

3、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新知。

在认识循环节、用简便方法写循环小数、读循环小数这个环节时,因为概念比较抽象、枯燥,我大胆采取了让学生自学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在自主交流学习中去理解掌握这一重要的新知识,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得学习更有趣味,学习效果也更佳。

4.让学生在有趣的闯关游戏中层层递进、多样化的练习中巩固、内化新知。教学完新知后,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我精心设计了练习,使学生学有所获。

《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本次说课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这一节包含两部分内容,即“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相互联系的水体”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中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做了简要介绍,为后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教材中首先给出水循环的概念,然后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具体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学习后面的水的运动做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情况,才能更好地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本次课所面对的学生思维上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抽象性,能够借助概念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和推理。在知识的掌握上,学生对相互联系的水体这部分内容已具备一定的常识,不能从相互转化的角度去理解,且这部分内容属于全球尺度和大尺度的地理现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确定方向、创设情境引导他们更加全面和深刻地认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水圈内水体的构成和各水体相互转化的关系。

2.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掌握其主要环节;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分析常见的人类活动对水资源的影响,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在教学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教学重点是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其中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教学难点。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我采用的教法有:地图法、探究法、小组讨论法。

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我设立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

诗歌名言导入。通过让学生复习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然后补充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引导学生思考“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制造学生思维的困顿状态,从而进入新课。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诗歌名言,一方面跟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满足了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另一方面,诗歌名言导入,形式新颖,起到凝神启兴点题的作用。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水圈。

1.定义。

【问题】。

(1)水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

(2)地球上的水都存在哪里呢?

【学生回答】。

(1)固液气三态变化、比热、胀缩、溶剂等。

(2)海洋、河流、湖泊、地下、冰川、沼泽、大气、生物体等。

(3)地球上的水体包括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其中海洋水是最主要的,占全球水储量的96.53%。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问题】。

(1)河流补给是指河流的来源,图中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请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学生回答】。

(1)图中河流的补给涉及大气降水、冰川融水、地下水及湖泊水。

(2)枯水期:湖泊水补给河流水;丰水期:河流水补给湖泊水。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和问题设置,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概念、类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问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可以总结为哪些?

【学生回答】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设计意图】这部分内容相对简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既节约了课堂时间,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

2.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

【学生回答】水循环的过程:海洋表面的水被蒸发上升到空中,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汇成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二者最后汇集到海洋,形成海陆大循环。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海上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和降水;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教师总结】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其中海陆间循环是参与环节最多的,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多的。

【设计意图】通过先播放视频的方式,能够给学生创设生动、逼真的案例情境,大大的改善课堂效果。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地球表层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地理思维。

(2)关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我会结合教材p55-56活动,利用多媒体呈现资料和地图,以黄河断流为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水循环的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如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都会影响到水循环的一些环节。

3.水循环的意义。

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文字资料:一是云南石林地区,地下水溶蚀石灰岩,形成岩溶地貌;二是河水、冰川和地下水的更新周期;三是长江入海口堆积的泥沙形成宽广的三角洲平原;并出示相应的图片,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请代表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完善。

【设计意图】这样,通过合作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深层思维,从而掌握这一重难点知识。

环节三:课堂小结。

课程的最后,我将提问学生本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然后出示本节课知识体系。这样设计有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提高归纳总结能力。

环节四:作业布置。

为体现教学意图、突出重难点,以便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xx。

《循环小数》说课稿

【导语】本站的会员“cs2600”为你整理了“《循环小数》说课稿”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一、对教材的认识。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循环小数》。《循环小数》是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第九册第二单元的。

教学。

内容。从知识角度来看,“循环小数”是数概念的一次重要扩展,即从“有限”扩展到“无限”,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个飞跃。教材是这样安排的,通过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赛跑情境,让学生计算冠军的速度,引出“循环小数”,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理解数学产生的现实背景意义。但教材举例单一,不利于学生通过对数据比较、分类,自主构建循环小数的概念。因此,我对教材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五组数据,让学生计算赛跑比赛前六名运动员的速度,其中三名运动员的速度的是有限小数,另三名运动员速度是循环小数,包括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这些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分类,概括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学情分析。

学生是在什么样的知识背景下学习这一内容的呢?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感受过循环、重复等现象,比如: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十字路口红绿灯的不断重复等,对循环这一概念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而且通过五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学生在学习图形的认识、学习统计等知识的时候,已经经历过将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的活动,具备了初步的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能力。因此,我认为在这个阶段让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学习活动是可行的。

三、

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以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和要求,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循环小数的特征,掌握循环小数的意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将数据进行比较、分类、整理的过程,自主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与态度: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初步与人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四、教法、学法。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循环小数”正是一个能很好体现这一理念的题材。基于上述认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并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五、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提出问题。

本节课一开始,我用《老和尚和小和尚》的故事导入新课:“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这样循环讲,直到学生能整齐地和我一起讲才停止。我提出问题:“你们为什么会讲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能讲完吗?”学生回答后,我让学生说一些生活中的重复现象,比如:周一到周日的循环,红、绿灯的循环等。

设计意图:生动有趣的故事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个故事简单直白,学生容易明白教师的意图,利于形成对“循环”这一概念的初步认识。为了让学生更深地感受重复现象,教师让学生说一些生活中的重复现象,这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

2、创设情景,探索新知。

我用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400赛跑情景,让学生分组计算前六名运动员的速度,这是本节课的关键环节,我将分如下几步完成:

(1)初算,产生疑惑。

我有意安排一、三、五组同学计算能除得尽的除法,二、四、六组同学计算商是纯循环小数和混循环小数的除法。六个学习小组进行计算比赛,比一经哪些组算得又对又快。当我观察到一、三、五组的同学基本完成时,我向二、四、六组的同学发问:“为什么你们还没有算完,遇到了什么困难?”学生会向我诉苦这些题怎么除也除不完。

(2)再算,明确问题。

我将这个问题推给全班学生,我让一、三、五组的学生也来算一算,让大家都体验到400÷75、400÷96、400÷74这三道题余数重复出现,商中一部分数字也总是重复出现。当学生初步感受到这些商的特点。

(3)分类,引出概念。

让学生将六道题的除法竖式板书在黑板上,组织学生观察这些商的特点,并小组讨论如何分类。学生可能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方法:第一种将这三题分成一类,另三题分成一类;第二种将商是有限小数的三题分成一类,商是纯循环小数的分成一类,商是混循环小数的分成一类,共三类。当学生说出第二种分类时,我引导学生观察后两类也有共同的特点,可以归为一类。因此,这六个数其实可以分为两类。这一类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我们称它为有限小数。另一类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的,我们称它为无限小数。然后我请学生小组讨论:“这些无限小数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进而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循环小数的主要特征。我随机用课件出示循环小数的概念,揭示课题。这里我还要向学生说明这些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还有些小数它们也是无限小数,但是小数部分不循环,不是循环小数,这种数我们以后会遇到。像这些循环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无限循环的,我们书写时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

(4)阅读、

总结。

在学生认识了“循环小数”的概念之后,我安排学生阅读教材,把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用笔划出来并读一读。然后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对本课进行小结。

3、巩固新知,实践运用。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我出了五道判断题,让学生应用概念进行判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质疑反思,拓展延伸。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有异议和疑问,在本节课的最后,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对循环小数还有什么疑问吗?”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如果学生提出:“循环小数是否还有其他记法?除到哪一步就可以判断商是循环小数?”等问题时,我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肯定,并随机将这两个问题抛给学生,将其设计成课外探究作业。如果学生没有提出来,老师提出这些问题。这样的作业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和创造的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也为下一节课做了充分的准备。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研究素材,诱导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点然智慧的火花。

《循环小数》评课稿

《循环小数》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部分内容概念比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听了朱老师的这节课我有一下三点感触: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在导入部分朱老师用四季交替的循环现象简约化,简单化。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循环现象,原本抽象的循环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仅加深了学生对循环知识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二、注重细节,让学生透彻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

朱老师通过立体的引入,让学生自主发现例题中的循环现象,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在这一环节他加入了一些判断题,使学生认识到“小数部分”、“某一位起”、“依次不断重复”几个词的重要,使学生对循环小数的概念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另外,他的课每一个环节都加入了精心设计的练习,使学生能更扎实地掌握知识。

三、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朱老师在让学生课前练习计算32除以6和2.7除以11,通过计算,观察、猜想、验证等活动理解什么是循环小数。在这一环节,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重视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学生遇到障碍时,适时引导,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总之,听课小学朱老师这节课,也让我能更多了解小学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一些学习状态,也为我自己再如何教六年学生有了一点心得体会。

《循环结构》说课稿

《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要求信息技术课堂要以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要重视建构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程序设计部分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语言的语法规则以及用算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二、关于教材。

(一)教材概述。

《信息技术》(选修)教材包括程序设计和机器人两大部分,第三章程序结构与设计部分介绍的是编写规范程序的基础知识,在结构化程序设计中,程序由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这三种基本的逻辑结构经过不同的组合而组成。

(二)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课题是《计数循环》,内容是程序结构与设计中的第三节循环结构部分的第二课时。本节分为三课时,在第一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vb循环结构的基本概念以及vb循环语句的基本语法的基础上,本节课承上启下,通过进一步讲解循环语句的“累加”功能从而加深对for/next语句的执行过程的理解;此后,第三课时通过“定时器循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vb工具箱的控件继续加深对循环语句语法的理解。

(三)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累加器的使用方法,理解计数循环的执行过程。

(2)能使用计数循环编写简单的程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类比加深对循环变量的理解,通过实例训练使学生理解计数循环可以解决哪些类型的问题,通过自我探究“循环体”的执行结果,理解循环体的执行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共同探究,体验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快乐,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精选的实例训练,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基本思维逻辑能力;小组成员协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四)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写出for循环语句。

教学难点:1、理解循环变量在循环结构中其值的变化关系。

三、关于教法。

(一)教学准备。

安装有vb软件的多媒体网络机房、powerpoint课件、自制红心。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算法的概念、vb软件的基本操作,还有赋值语句、选择语句的相关知识。通过本节第一课时的讲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循环结构的概念、循环结构的算法流程以及for语句的格式,但对for语句的运用以及for语句执行过程的理解,学生还需要经过本节课的训练才能更加熟知。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采取任务驱动和自主探究相结合,并在课堂上努力营造一种民主、自主、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这节课学生可能会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受传统数学思维的影响,学生很难理解在循环语句中循环体中的变量值怎么会不断发生变化。鉴于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采取实践认知、比较迁移等学习策略。

四、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在学生回答答案后我先不说谁是谁非,而是拿出事先准备的三个玻璃瓶a、b、c;a瓶装有白葡萄酒,b瓶装有红葡萄酒。让学生回答如何使a瓶装红葡萄酒,b瓶装白葡萄酒。通过点拨学生都能理解通过加一个玻璃瓶c可以使得两个玻璃瓶中酒交换。以玻璃瓶比如变量的地址,以瓶内的酒比作变量的值可以使学生很好的理解变量地址和变量值的关系。

(二)认识加深。

变量a变量b。

初值a1b1。

a=a+b(a值变化)a1+b1b1(无变化)。

b=a-b(b值变化)a1+b1(无变化)a1(a1+b1-b1)。

a=a-b(a值变化)b1(a1+b1-a1)a1。

(三)实例展示。

本环节我将设计一个“人人都是小老师”的活动。我要求学生将教材上的实例――求1+2+3+……+99+100的值s在四人小组内相互讲解。这个过程就是看着书上的语句互相学习互相讨论的过程。期间,我将巡视和指导。然后,由同学们自己先推选出几个讲解到位的学生面对全班讲解,最后师生一起找出讲得最棒的“小老师”,由老师亲自奖励一个红心。

本环节里,我将设计一个灵活环节,其灵活环节是:让每个学生在纸上画一个玻璃杯和一个量杯;让学生看着图片想象自己在拿着量杯1ml、2ml、3ml……向玻璃杯中倒入液体。以玻璃杯里的液体的体积变化代表变量s值的变化;拿起量杯的.次数代表循环体执行循环的循环次数;量杯中的液体体积代表每次循环执行时循环变量的值;该环节是否讲解将视课堂上学生讲解的情况而定,如果有学生讲解得很形象或者类似我就只是稍作点拨。

本环节的知识点还有一个是需要挖掘的,就是该实例的特点,分析该特点可以使得学生知道在今后的程序设计中哪些问题可以用计数循环来解决;该知识点将由师生共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四)实题训练。

本环节采取“争做小小程序员”的小组竞赛为活动主题;展示两个问题:(1)宝塔共24层,第一层有2件宝物,第二层有4件宝物……,第二十三层有46件宝物,第二十四层有48件宝物,这座宝塔共有多少件宝物;(2)找出200-300中能被9整除的数;要求学生必须独立完成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可相互讨论。我在其中要做的是调控课堂、适时点拨、在线测试、检查成果。最后为小组成员都完成得最好的“小小程序员”小组颁发红心。

为使课堂教学紧紧围绕本堂课的重点,教师事先已经设计好vb窗体,输入和输出部分代码也已建立,只留下循环体语句(不含赋初值语句)让学生完成。

设计意图:如果单纯讲语句的用法,学生会感觉很抽象,通过典型的体现循环思想的题目边输入语句边理解边巩固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同时,编写语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而小组竞赛可以让学生更专心的完成训练。

(四)知识小结。

本环节由教师为主,师生一起总结本节课学生的新知识,着重指出在编写循环体时应注意的问题。此时,学生可以一边回忆一边反思自己掌握的新知识,从而进一步理解计数循环语句。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一起完成,对于初学程序的中学生,难度不宜深,应先培养兴趣,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自豪感和成就感。

(五)课后作业。

设计意图:教材后面的习题在难度上富有层次,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为了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会做,本环节我选择课上先点拨课后再独立完成。

五:板书设计。

计数循环――for循环。

fori=1to100。

s=s+i。

nexti。

六:作业。

教材p48探究学习。

循环小数评课稿

循环小数是是一节概念课,内容比较抽象,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但沈洁老师却能抓住教材重点,突破难点,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听了沈老师的这节课我有以下几点感触:

1、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新课开始,老师先让学生听一首歌曲《祝你生日快乐》,让学生说一说歌词有什么特点,接着让学生说一说四季交替“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循环现象,从而使抽象的循环现象的认识简约化、简单化,同时也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再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循环现象,使原本抽象的循环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循环现象的认识,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2、注重细节,让学生透彻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

老师通过例题3.2÷6的引入,让学生自主发现余数和商中的循环现象,接着通过两道算式14÷3、2.7÷11,让学生分组练习,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循环小数的概念。在这一环节他加入了一些讨论题、判断题,使学生认识到“小数部分”、“某一位起”“依次不断重复”几个词的重要,使学生对循环小数的概念有了更准确的把握。另外,他的课每一个环节都加入了精心设计的练习,使学生能更扎实地掌握知识。

3、给予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

老师在新课的探究环节让学生男女分组计算14÷3、2.7÷11,通过计算,观察、猜想、验证活动理解什么是循环小数。在这一环节,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重视了学生的自探索。让学生自己去总结概括循环小数的概念,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学生遇到障碍时,适时引导,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4、整节课老师语言简练,引导在关键处,现代化教学手段先进,特别是电子书包、微视频的应用更是体现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都让我们望尘莫及。同时也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课堂学习常规有序,平板电脑操作熟练,课堂上都在积极安静地思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