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范文(15篇)

小编: 笔尘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类型的作文结构和写作方法,从而提高写作的效果和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语文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贯彻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必须认真对待和落实。

小学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客观上具有很好的条件,是一块资源丰富的沃土,应该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洞悉学生的心理,抓住一切机会,通过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质疑、求异、想象、实践使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一、营造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为。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产生创新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营造创新氛围,搞好环境布置,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创新环境中,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创新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将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众所周知,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奇、想象力丰富,因而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使学生在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教师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才能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语文本身的趣味因素,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其次要建立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师生平等,交流互动。再次,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我们如果能够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营造氛围,巧设问题,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新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发挥创新潜能。

培养创新思维来自于问题。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钥匙,这是创新的起步。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经常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发挥创新的潜能。当然也适时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

例如,在学完《冬眠》时,学生提出“气温降到7摄氏度,刺猬才进入冬眠,后来又说刺猬冬眠时地窖里温度总是在8至10摄氏度之间,这不是相矛盾的吗”;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学生提出“战士离敌人这么近,而邱少云身上燃烧发出的浓重的棉布焦味,不会使敌人起疑心吗”,还提出“火势这么猛,作者与邱少云又这么近,这火为什么只烧在邱少云身上呢”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但表扬提问的同学,还让他们自已通过思考、讨论等方法,去寻求答案。在“质疑—明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还点燃了智慧的火花。

三、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

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打破“唯我独尊”的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例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它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杆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喝可口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捡个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纷纷发言,创新思维的火花自然就迸发出来了。

《语文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除了课外训练,每节课挤出15分钟的时间,进行单项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培养说的能力----三分钟演讲目的:通过几百次的训练,培养学生出口成章、言之有理的表达能力。

要求:速度适当、吐词清楚、有表情、说普通话、语言流利。

方式:有学生自由命题;教师命题;学生事先写好演讲稿;即席演讲。按照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

内容:有复述、评论、讲故事、介绍名人名著、口头作文等。

二、培养听的能力要求:能抓住中心、要点、能记录。

方法:听各种录音、听别人发言、听别人读文章。

三、培养读的能力目的.:提高朗读、阅读能力,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感情。

要求:朗读有感情、阅读有目的、有计划作记录。

内容:课外读古今中外名篇佳作,一学期读一本长篇小说,一周读一篇佳作,一节课内读一首诗、词或散文、名言警句等。

方法:有自读、朗读、精读、研读等。

四、培养写的能力目的:强化训练、勤写多练,提高写作能力。

方法:课内课外结合。

要求:课外训练勤,一周一篇作文,一篇读书笔记,一天一篇日记。课内主要做摘录。

听、说、读、写的训练是相辅相成的,其结果却是万法合一的。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训练,多渠道、全方位尝试,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我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这是一条提高学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各位同行不妨一试。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现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做法。

一、创设情境,注重课堂气氛的渲染提倡开放性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教学中要以读代讲、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小学生的朗读水平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中要在提高自身朗读教学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读中充分展示祖国语言的魅力。

1、加强教师的基本功训练,不断深入朗读教学研究。平时加强自身基本功达标训练,积极参加教师普通话等级培训,有计划、有针对性加强朗读的基本功训练,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不同年级提出的朗读要求,确立专题,制定计划,把朗读教学的任务落到实处。积极参加朗读、演讲竞赛、经验交流会等,不断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研究更好的朗读指导方法。

2、打好学生朗读的基本功,初步感知祖国语言魅力。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打好朗读基本功。即做到“六不”: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这些要求,最好从小学一年级抓起,严格要求,学生读书时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

二、分角色表演朗读,借助人物动作、对话感悟理解课文

分角色表演朗读能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通过进入角色,使他们把心中的情感与文中的人、事融为一体,读出各种人物的喜怒、凶善,读者绘声绘色,听者身临其境。如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我让孩子分角色充当小青蛙和小鸟,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扮演小青蛙的同学读出了无知、愚蠢的语气;而“小鸟”则读出了讲道理、笑小青蛙无知和着急的语气。同学们被“小动物们”的话语感染着,当同学们读到“我口渴了,飞了一百多里,下来找点水喝”和“天无边无际”时,孩子们用手比划着天那么大,班里同学们感受到天是特别的大,都伸出了舌头。可见分角色表演朗读不仅能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也能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教育效果。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强,借助儿童的这一优点,在指导朗读的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把指导学生朗读贯穿在全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低年级学生学习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开始阶段,他们年幼无知,理解能力差,所以,有感情地朗读对儿童来说很难,这样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和范读,教给他们读的方法,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为他们到高年级时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做到用普通话范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分清平翘舌、多音字及变调、轻音、儿化音;其次,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停顿,让孩子们在教师的范读中体会到逗号停一停,句号换口气的停顿方法。教师还应该读出文章的感情-色彩,要读出形形色色的人物形态,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

四、运用多种朗读形式,训练学生朗读技巧

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预设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课堂朗读的方法越多,学生越能得到不同形式的练习,朗读水平亦就更高。 个别读。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课文中字词及内容掌握情况,在读后进行纠正、讲评。

自由读。一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自由读就弥补了这一缺憾。给学生时间,让他们尽情体验,语调、语速、感情可以反复试读体会,不受集体约束。

开火车读,是一篇课文由几个同学接着读的方式。教师可指名一个同学读,读到中途没有到一段结束,再指定下一个同学接着读下去。这种读法可唤起同学的注意力,同时充满趣味性。

齐读。齐读可以营造热烈的课堂气氛,能体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齐读则可在课的收尾阶段,细心品味课文内容时进行。

默读,有助于学生的思考。

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 我们教师要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学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论文

现在我们课堂中还存在着一部分学生不会听或不听的现象。不会听指的是孩子注意力漂浮不定,专注的目标会经常转移。不听指的是心不在焉,做白日梦,或者说思想开小差。其实我们经常说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前者。我们需要一些措施和方法去训练。而后者其实是注意错放,将注意力放在不应该放的地方。这需要我们老师家长用心去纠正。

我找了一些听觉注意训练的方法,有兴趣的家长可以看看。

听觉注意训练:

(1)数字听觉训练.

0-9十个数字,任选6位数(如806147)三组,以1秒钟两个数字的速度报给孩子听,听完后,令他立即照样回报(口头也可,书面也可).次序不乱,一字不错,连续通过后即报7位数三组.连续通过后,报8位数三组,9位数三组,10位数三组等.第一次孩子能顺利回报到几位数第几组,算是初测水平,坚持每天训练.

(2)词的听觉训练。

先用实词(两个字组成,如大田、高山、青草等,训练的词义不要相近,随着训练的继续,孩子不仅注意了词,而且能把不相关的词之间用意义联系起来.这样孩子注意力提高了,联想能力也提高了)3个或4个词开始,连续通过三级后,即报6个、7个、8个,方法同上.

(3)语句改错听觉训练.

视孩子文化程度深浅,选择语句的难易(如低幼孩子可用:小兔子长尾巴、短耳朵,爬到树上吃树叶)先让孩子听后进行改错。

(4)数数法。

从3开始数,隔3就数,如:3、6、9……数到300;从300开始,隔三就数,数到3.也可以从其他数字开始数,记下时间,看多少时间数完。看看是不是快于前一次。

(5)阅读训练。

家长和孩子各拿一本相同的书,选一篇文章让孩子大声朗读,家长记下孩子读错的地方;再让孩子重头开始读,看看读书时间是否加快,错误减少。

家长也可找一些锻炼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图文,比如走迷宫,找异同,比大小,比长短之类的书。

为了让孩子在训练过程中不会感到缺乏动力,枯燥乏味,可以设定一定的奖惩措施,比方比赛的方式,如果孩子表现好了,则给与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二、读的能力的培养。

朗读是大部分孩子的薄弱点。每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里都有这么一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完全达到这个目标的孩子并不多。一部分孩子还没有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因此在课堂初读的时候容易读断句、破句。有感情的朗读这个目标可以通过以下的训练方法来落实。

1.教孩子阅读方法。

1.精读。即逐字逐句精研细读。2.略读。即翻看读物,首先要看序言、目录、开头、结尾。然后从头到尾地浏览,力求迅速地从全局把握读物的脉络和主旨,明确主要内容。3.速读。即不发音,不辨读,不转视线,用尽量少的时间获取更多的信息,并能正确理解文章。4.跳读。即不通读,有所舍弃,择其所需而读。5.批注阅读。即在阅读过程中边读边批注。让孩子掌握各种不同的读书方法,可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了解不同的信息。

2.帮孩子起步阅读,家长要以身作则,讲求方法。

如果家长有阅读的习惯,孩子成长中耳濡目染,自然就会形成阅读习惯。

(1)用故事吊孩子的胃口。

小学阶段的孩子,听觉的接受能力比视觉强,很多东西自己读不太懂,但听别人讲就能理解。因此,家长多给孩子读故事对孩子大有裨益,如家长每晚睡前给孩子读一个故事,引起孩子的兴趣,只要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收获不小。

(2)让孩子选购自己喜欢的图书。

孩子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会有一股购书的欲望,而且往往喜欢自己选购。作为家长,应尽量满足他的要求,大胆让孩子自己选购,因为孩子对自己选购的书总是乐意翻看,甚至爱不释手。这是激发孩子阅读。

当然,在让孩子自由选购图书的时候,父母也要帮他筛选,毕竟,孩子还不是真正懂得如何正确选择书籍。如有些书很贵,但内容却很贫乏,不值得买,这时候父母的口气可以坚决一点,让孩子懂得没有价值的东西就应该舍弃。如是孩子还恋恋不舍,就给他一点时间在书店翻看完那本书。这样既尊重了孩子的愿望,又保护了他的阅读欲。

(3)陪读。

对于孩子喜欢的书,家长可以放开让他自己去读;但对于一些他不太感兴趣而又有用的书,家长可尝试陪读。如教材配套的同步阅读是提高孩子阅读能力的好读物,但孩子对此的阅读兴趣可能不太大。对此,家长可紧跟教材的内容,每周陪孩子阅读一定的篇数,帮助孩子理解阅读材料,并要求孩子回答课后的问题,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

此外,建议家长准备《百科全书》、《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读物,遇到孩子有不懂的问题,可与孩子一起查阅资料,或是佯装自己有不懂的问题,让孩子主动去查阅资料并告知。

3.引导中要注意的两点问题。

(1)莫让长篇大论吓退孩子的兴趣。

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施以方法,来开启孩子的阅读兴趣。一般而言,小学生阅读的作品,宜以短篇为主,其中要多配图。让孩子经常看着图画去想象、叙述。

(2)别让孩子接触不健康的漫画。

因为动漫图多字少,符合小学生阅读的心理倾向:有趣且不用太动脑筋。尤其日本漫画书,有的书中充斥着暴力等不健康的内容,对孩子的身心发育十分不利。所以,在孩子阅读的起步阶段,家长应尽量避免让孩子过多地接触不健康的漫画,而是更多的利用一些传统的童话、寓言类书籍,宣扬真善美的漫画来启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三、说的能力的培养。

也就是指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这里我建议将说训练和阅读相结合。取一本有意思的书亲子共读。在以上读的方法的基础上,家长可以采取以下的方法来培养。

1.抓好朗读和背诵。

我们常常看到朗读能力强的孩子口头表达能力强,因此,家长应重视孩子朗读能力的培。

养。平时给孩子示范,指导,帮助其在朗读时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能随着故事情节的起伏和人物的感情变化而变化。力求有声有色。

背诵是朗读的继续和熟读的必然结果。背诵能够帮助孩子记住一些优美的文字和语句,有助于在生活中运用。

2.表演课本剧。

我们的教材中情节生动课文比较多,针对这一特点,家长可以挑一些故事性较强的课文,跟孩子一起编成课本剧分角色表演。这样不但能够锻炼孩子的口语,而且可以充分发展了孩子的表演才能,而且使孩子更近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很重要的一点还可以达到亲子同乐的目的。

3.积累好词佳句。

家长在家的时候注重引导孩子积累和运用课文中的好词佳句。在说话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如果孩子在说话过程中能运用上课学过的词句,家长要及时的表扬,鼓励孩子学以致用。

家长可以在朗读一段短文后,要求孩子抓住要点,按原文的思路说内容,并把内容说完整,把文中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培养了孩子的听话能力,记忆力和说话能力。

5.以书本中的插图为内容,培养孩子说话能力。

家长可以以书本插图为内容引导孩子观察,使孩子走进图中,成为“画中人”,同时用相关的问题激起孩子说话的兴趣。如:春天来了的插图,引导孩子观察:图画上都有什么?孩子回答:美丽的桃花、青青的枝条、小蜜蜂、蝴蝶、几个放风筝的孩子……接着让孩子说一说春天都有什么景象,最后让孩子说一说自己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只要既了解了春天的变化,又培养了说话的能力。

利用插图训练学生说话,分三步进行:

看:引导孩子观察图画,从画面的景象特征判断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了解画面反映的主要内容。

想:引导启发,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孩子借助问题进行观察和想象,从而理解书本中的内容。

说:用普通话把观察和想象到的事物用完整、连贯的话正确的表达出来。用温州话也可以。

四、写的能力的培养。

这里说的写的能力首先强调的事写字卫生。也就是写字时候头要正,肩膀要平,足安。人歪着写字,肯定写不好。而且对视力和脊椎的发育也不好。平时在家,家长一定要监督孩子的写字姿势。家长还可以趁暑假带孩子去参加些练字的培训班,但是要在孩子感兴趣的基础上,不要强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长可以抓住一些字的特点,采用多种方法进行讲解,切忌教法千篇一律、生硬死板。这里有些方法供家长参考:

1、象形字“舟”、“火”、“山”等的时候,家长如果用简笔画图形和文字对比的形式呈现给孩子,对孩子来说,会比单纯地听讲解要感兴趣得多,并快速掌握相关文字知识。

2、对一些“叠罗汉”似的字,像“晶”、“森”、“鑫”、“淼”等,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举例,说得越多越好。

五、思维能力的培养。

孩子都是喜欢玩具的,但是到了小学后,我们家长担心玩具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所以大多不让孩子玩玩具了。其实不然,玩一些开发智力的玩具还是可以的。比方说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可以给孩子买一些拼装玩具,或一些简单玩具的零部件让孩子自己动手组装。对于现有玩具进行拆卸,虽然可能组装不回来有些可惜,但是为了孩子还是值得的。

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很多老师感叹:中职语文课难教!难在哪?中职学生希望通过在学校的学习掌握一技之长,所以对专业课比较重视;而认为语文和专业是两码事,学不学无所谓,所以语文课教学如果与学生专业发展衔接不好,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只是为了学分而学习,自然就难教了。

据此,我认为语文老师在备课时,要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知识和职业生活必需的有关内容,使课文成为学习的范例而非要掌握的内容,适当降低知识难度,以“必需”与“够用”为原则,摒弃那些与中职生实际需要关系不大的语文知识,保留对中职生语文能力提高确实有用的内容。具体来说就是:汉字方面,识字大于写字,在大纲要求掌握的常用字基础上,适当扩大识字量;词汇方面,强化用词练习,淡化背词义式的释词;阅读方面,增加阅读量,注意培养语感,减少文章分析;写作方面,提倡实用性写作,不过高要求创作性写作;口语交际方面,加强具有职业背景和导向的听说练习;文言文学习方面,减少古汉语知识的灌输,选用优秀、短小、生动、可读性强、易于背诵的作品。

综合职业能力的特点在于综合而不是单一。目前的各版本中职语文教材中,都包含了阅读教学、应用文写作教学、口语教学的内容,但是教材中把课文部分单独成篇,口语交际和写作指导单独成篇,教学中这几部分也是分别安排课时单独进行。这种安排看似全面,实际上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写作和口语训练三者是不可分割的,阅读效果的'检测手段可能是复述课文,或是表达自己的看法;写作、口语训练的材料也可以是学生已经熟悉了的阅读材料。分别安排课时单独进行训练的设计在无形中割裂了阅读、写作和口语训练的密切关系,浪费了教学时间,也很难达到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的效果。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打破教材的编排体例,以贴近专业需求为目标,将语文教材与专业进行有机整合,赋予教材以新的内涵。

我在接到商英专业的教学任务后,向专业老师了解专业特点,得知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将来主要在外贸公司、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商务谈判、涉外文秘和管理等工作,需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整理信息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文写作的能力。之后我又向曾经教过的机电班的老师了解“机电一体化”这个专业的特点、就业方向,原来该专业在职业素养上更侧重爱岗敬业和改革创新意识的教育,毕业生多从事机电设备、数控装置、机电产品的技术管理、安装调试、操作维修以及车间、班组的管理、机电产品的营销等,要求对工作过程、操作步骤能用严谨、简明的语言口头或书面表达,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于是备课时,我就注意以职业应用为导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着眼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中需要的语文能力,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未来职业的联系,创设与职业活动相似的情境,进行综合训练,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还是教《黄道婆》一课,我考虑到这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文字比较浅显,内容也简短,于是我在商英专业做了这样的设计:

一、布置预习,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重点认识和理解“硗瘠、树艺、挈、殷”等词语。

二、学生讲故事:讲讲黄道婆的故事;体会黄道婆热爱家乡、为家乡经济繁荣做贡献的精神。

三、解决问题:

2、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3、请你为“黄道婆”牌手巾写一则广告语。

4、公司派你去××调查当地的纱布生产情况,以决定是否销售××纱布,请你拟写一份调查报告。

其中,预习环节主要是解决语文知识的问题,这样就能腾出较多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问题讨论和能力训练。“讲故事”环节着重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同时渗透为家乡经济建设服务、把握信息、团队合作等职业素养教育教学。先请一位学生复述,既检查了该生的阅读效果,又训练了其用口语表达从阅读材料中所获信息及个体体验的能力;然后请其他同学作补充,综合训练了这些同学的听、说能力:听清、理解别人的发言并迅速做出判断、评价,表达个人意见。“解决问题”环节,第一个问题是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是训练学生的调研能力:如何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加以整理、分析,从材料中找到答案、做出结论。这个问题先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让学生在合作、互动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第二个问题是解决语文能力问题,提高学生围绕写作目的进行选材、得体表达的能力。第三、四个问题创设了与职业活动相似的情境,训练学生整理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应用文写作。这两个问题,其一可在课堂内集思广益、一起讨论教学与训练。广告语比较简短,要求学生大声说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发表“听后感”:是否引起了你的注意?是否让你留有印象?能否激起你的购买欲?其二可以在课后拓展训练。为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教师提供相关知识,计划用2课时完成。

对机电专业,我又做了这样的设计:

一、布置预习,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二、学生讲故事:讲讲黄道婆的故事;体会黄道婆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解决问题:

2、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3、如果你是松江人,得到黄道婆的技术指导走上了富裕之路,请给黄道婆写一封信,表达你朴实又诚恳的谢意!

这里“讲故事”环节与商英专业的设计略有不同,就是在同样综合训练阅读、听说能力之外,学生谈阅读体会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体会黄道婆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所学专业、为自己将要来从事技术工作而自豪的意识,使学生认识到努力提高自己“技术含量”的重要性。

事实表明:这些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设计,增进了课程内容与学生未来职业的联系,一改学生认为语文课“与专业不搭界”、“学不学无所谓”的态度,从被动逐渐转向主动,课堂上积极思考、讨论;打破了教材的编排体例,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整合,把课文当作能力训练的材料,创设与职业活动相似的情境,以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高为目标设计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活动,进行综合训练,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互动、合作,适应未来职业需要的语文能力和职业素养都得到了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语文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论文

1.培养幼儿理解语音和概括、表达语音的能力,使之形成良好的听的习惯与说话的积极性。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通过对某些儿童文学作品的听、看、讲述、讨论等增强儿童的理解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相关话题、看图讲述、情景表演、木偶剧、小话剧等,使幼儿之间、师生之间有交往、讨论、合作的机会,激发说话的勇气、兴趣,增强幼儿口语表达的自信心,提高其表达能力。

2.加强学前幼儿的阅读活动,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之能按顺序观察画面,理解画面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并能有条理地表述。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幼儿一定的读书技能,如:按页码翻书,横排版与竖排版的阅读顺序,翻页的注意事项等等。幼儿园、学前班要配备一定数量适合幼儿看的图书,合理设置图书角,并由幼儿讨论制定图书角的读书规则。教师应经常参与幼儿的读书活动。

3.方言地区要有针对性地解决方言对学习普通话的干扰。幼儿教师要坚持说普通话,要根据当地方言中对学拼音的干扰因素,如n、l不分,平舌音与翘舌音不分等,编一些针对性强的绕口令、儿歌,使儿童能辨别其发音的差别。同时,教师应强化听普通话的环境,如播放普通话故事、诗歌的录音带,收听普通话广播,收看电视等。另一方面要做家长工作,使之配合,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使用普通话。

4.培养幼儿观察、分析、比较和分类的能力。可采取有计划地观察图片、实物,或根据各地区具体的条件,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发现事物的异同,以促进儿童进入汉字学习后对汉字识记及辨析的能力。

5.发展幼儿的空间知觉、方位知觉能力。教师可组织多种形式活泼、发展幼儿空间及方位知觉的游戏,让幼儿在活动中分辨上、下、左、右。可利用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中出现的“田字格”、“四线格”,让幼儿在格内构图,或设计游戏,做判定方位的练习。

6.加强幼儿手的小肌肉协调性的训练,培养正确的执笔姿势。通过绘画活动,提高幼儿划线条的流畅性,提高对手的控制能力和手眼协调的能力;还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幼儿自我服务和为集体服务的劳动,锻炼他们小手的灵活性,也可专门设计一些手眼协调的操作活动和书面练习。总之,是写前的准备,而不是提前写汉字。

如何在语文课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创新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教育方法,必将给语文教学带来崭新的面貌。为此,笔者就几年来的实践探索谈几点认识。

一、突出主体,激发学生创新活力。

1、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首先,要建立一种平等参与教学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以平等的姿态去亲近学生,逐步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和人伦差异,敢与教师自由交往。让学生产生一种畅所欲言、敢于争鸣的健康心态。

其次,要通过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语文课堂创新。通过设计语文活动、学法指导训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等多种途径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灵感,求得最佳创新状态,真正形成师与生、生与生、师生与教材的创新互动。

2、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为学生提供创新动力。

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生活态度、人格修养等方面的教育,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为语文学习与创新提供内动力。现行中学语文教材所体现出的中华民族坚韧朴实的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正激励着新时代的中学生锐意进取,顽强地向创新目标奋进。

3、营造语文氛围,激励学生积极创新。

教室的布置上,将文学性与艺术性熔为一体,名人名言、学习专栏相映成趣,板报展评篷壁生辉。适时地开展语文知识竞答、热点问题辩论会、诗歌朗诵会、各种比赛、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力求让学生在浓浓的语文氛围中,感悟语文,热爱语文、乐于创新。另外,教师还要实行激励手段,不断地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二、强调个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1、精心设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设疑,通过设疑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造就学生敏于发现、勤于发现、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逐步养成不盲从、不违心、不惟上的良好的学习品质。通过不断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训练求异思维,让学生充分展示个性。

在阅读理解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启发学生各抒已见,不追求答案一致,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在作文教学中,有意设计一些正向与逆向思维的作文题让学生思辨,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使带有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写作闪亮登场。

3、培养想像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去想像,去创造作者没有创造的东西。如文中的人物神态、场面气氛、故事情节、诗歌意境、未尽之情、言外之意等材料信息,都可以延伸、扩展,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想象。在作文教学中要通过范文进行补写型、续写型、扩写型、改写型、想像型等写作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注重实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扩展语文实践空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只有扩展学生的活动空间,多种渠道吸取各方面的知识,学生的视野才能开阔,思维才会活跃,语文教学才能回归生活。例如,学生通过展览会、报告会、访问、游览、社会调查等形式,既充实了语文课本知识,又训练了语言实际操作能力,极大地提高了语文创新能力。

2、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以课堂教学为主,安排语文活动。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好每节课内的主体活动。组织一些别开生面的创新训练。也可以根据单元内容,设计专题语文活动,如根据戏剧特点,组织学生编写剧本,表演课本剧等。

其次,以课外阅读为辅,开展语文创新活动。引导学生广泛地开展读书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摘抄、剪贴、日记、随笔等形式做读书笔记。通过开展读书笔记评比、手抄报展评、辩论会、课前讲话,阅读欣赏等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充分发挥其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创新能力。

2

创新,其实质是创造性,它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人皆有之。创造性是主体发展的最高体现。新课程以创新精神和实践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索,教师要抓住有利的时机,使学生在创造的实践中激发兴趣,增和知识,增强自信,从而使学生体验的喜悦。

一、凭借好奇的心里,激发创新的欲望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好奇心可以促使人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可以说它是一把打开创造之门的钥匙。对小学生来说,由于受知识、能力等方面因素的限制,许多东西对都能引起他们的广泛兴趣。对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教师面对学生的`好奇心切不可讽刺打击,要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记得有位学生用“想”造这样一个句子:“我想听到开花的声音。”这个句子表现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好奇心,另一位教师听说一位学生因在生物课上学了解剖动物的方法,十分好奇,想看看狗的内脏是怎样的,就杀死了校长的爱犬。这位教师不批评也不训斥,却要求这个学生画了一幅动物的内脏分布图,以示惩罚,结果学生十分乐意地接受了这个惩罚,画出的图也非常准确,还被挂在生物展览馆里。这个学生后来也成了出色的生物学家。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儿童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具有创新禀赋和潜能的时期。保护这种天赋需要我们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并凭借这种好奇心,积极引导,激发他们乐于创造的欲望。

二、创设宽松的氛围,突破创新的障碍

赞可夫认为: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地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够造成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么优秀作品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改变以往的“一言堂”、“老师问,学生答”的课堂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的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出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营造这种氛围教师做好六个字:微笑、点头倾听。微笑代表了一种亲密的关系,是一种“我很喜欢你”、“我不讨厌你”的一种具体外在的表现。它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点头是一种肯定,是一种对学生的无声鼓励,教师通过眼神、姿态集中精神与学生沟通。倾听是认真的听,教师通过仔细听及时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及时的给学生正确的引导。其次教师还需走进学生的生活中,弯下腰来和学生做朋友,让学生能以朋友之心与你交谈,说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时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让学生切实教师可以信赖。以此增进师生的关系。鼓励学生自由的说出自己的观点,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造力。

三、凭借大胆的想象,放飞创新的翅膀

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较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创造性思维的翅膀。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作为语文老师可能大家都体会到,学生在习作时,想象力丰富的学生能放得开,收得拢,内容充实、富于文采。反之,想象力贫乏的学生文思枯涩,写作时就事写事,平淡无奇,不形象,不感人。客观事物是想象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在观察中积累丰富的材料。同时有重点的将教材引入生活,让学生学的生动,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让学生在生活中想象,一千个学生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在生活中创造哈姆莱特。同时教师还要利用插图及现代每体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四、拥有质疑的品质,增强创新的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题的氛围,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疑问,发表新见解。如:小学语文《第八次》一文,学完课文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1蜘蛛第八次结网成功的原因是什么?2王子布鲁斯如果见到蜘蛛第七次结网就成功了,他会怎样想?3成功后的布鲁斯懂得了什么?他会怎样去做?通过质疑,大家纷纷发表自己创造性的见解,在相互的交流中从而也进一步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在练就学生质疑能力时,教师还必须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特点,将质疑贯穿于教学始终、用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五、采用激励的方法,调动创新的积极性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活的生命,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见解,而课堂是学生思维最积极活跃的场所。这里经常有着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创新思维爆发出的火花。这样的火花自学生中来,如果不被发现,则可能自生自灭,不成气候。如被老师发现并给予肯定的鼓励,则学生可能受到激励而发扬光大。教师一句赞美的话语,一个充满爱意的眼神,一个鼓励的动作,都会影响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对那些在创造活动中出现的合理的失败与挫折要给予宽容。同时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创造精神。当学生创造有所成功时,教师更要巧借学生创造成功的产物,让他们体验创造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向新的目标迈进。

多渠道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人们常说的道理。事实也是如此:这些自认为“曾经遭受人生挫折”的学生,如果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自己学习的强烈欲望自然会在心中再次产生。他们有了内在的激情,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要使之乐于学习,就要想方设法确定与之适度的学习内容,以此来调动他们的自学兴趣,让他们在每次学习中能够得到满足之后对下次学习内容也充满期待。

二、教给正确的自学方法。

首先,在上新课之前以书面作业的形式进行自学:

1、指导预习方法。预习要放在课内进行,一般在培养的起始阶段,每教一篇课文之前安排一节预习课,教师对学生指导的重点要放在让学生会思考会阅读上。

指导应面向全班学生,对多数学生碰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要及时帮助解决。当然,对学习上有困难、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要加强巡视和个别辅导。

2、提出预习要求。对学生的预习,教师要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要学生在预习时读通课文,要读得正确、流畅,不添字漏字、不读破句。要学生查字典,自学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有些课文有中心句,可让学生在预习时找出,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捕捉佳词警句,并对这些词句作初步的评析。

3、提供预习提纲。为了激起学生的预习兴趣,指引学生正确的思路,可以提供预习提纲,让学生看问题去预习课文。

例:《黄山奇石》一课的预习提纲:

(1)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闻名中外形状奇特陡峭笑呵呵尽管。

预习提纲应精心设计,要努力做到四点:一要有针对性,针对教材的实际。二要启发性,对课文的重点、难点进行质疑,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三要有趣味性,对课文的预习提纲要形式乐趣。四要难易适当,一些需要教师帮助才能解决的问题不要占很多篇幅。

好的提纲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因此需要教师舍得在这方面下一番功夫。

4、预习要有检查。跟任何工作一样有布置就得有检查。教师对学生的自学要做到三次检查。第一次是学生自学时巡视,及时指出犯错误之处和解答疑难。第二次是学生自习后,对学生的预习,按提纲检查,纠正读音和字形上的错误,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以便在教学时弥补不足。第三次是让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答疑,当学生提出带有普遍性的疑问时,可放在讲读课文时再解决,而不要急于肤浅地回答,以免学生一知半解。

5、课文学习前指导学生预习,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也帮助教师在教学时找准重点、难点,创设台阶,降低难度。

其次,训练学生掌握自学步骤。对于课文的自学可以采用“四步阅读法”进行: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方面读通读顺,划出生字生词;另一方面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第二步,再读课文,复述大意。理解课文的组织方式,了解个段落间的关系。第三步,品读深入,重点领悟。找出课文的重点部分反复品读,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第四步,设问答疑,拓展延伸。

逐步解开在阅读过程中的产生的疑问,进一步了解思想主旨。这是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总分总式的阅读模式,它教会学生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地阅读和理解课文,不仅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对其学习方式的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要求学生做到读思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两千多年前就深刻地认识到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小学生在阅读时往往是读归读,写归写,想归想,读书不拿笔现象十分普遍,没有养成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因此,语文教师要督促学生做到不动笔不读书,养成读思结合的好习惯。

三、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良好的自学习惯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新颁布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字要规规矩矩地写,课文要仔仔细细地读,练习要踏踏实实地做,作业要认认真真地完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会使人终身受益。小学生的语文自学习惯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先复习后作业的习惯,即教育学生在做作业之前先复习所学知识,然后再做作业;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即反复告诫学生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因此不可抄袭别人的作业,不能不懂就问,不能知难就退;专心做作业的习惯。

很多小学生在作业时不太专心,在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伴随其他活动如边看电视边做作业、边吃零食边做作业等。这种不良行为不仅直接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后还会导致学习分心、错误百出。教育学生专心作业在家庭环境日趋复杂的今天极有必要;做完检查的习惯,即做完作业之后及时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改正错误,可以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五是按时交作业的习惯。这要求教师布置的作业量要适中,难易适度并且要及时检查督促,及时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按时上交作业的习惯。

第二,养成记笔记的习惯。一是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学会作笔记是一种重要的自学能力,教师要教给学生运用不同的符合记笔记的方法如批注、圈点、划线,并定期检查批阅。二是养成记课外阅读笔记的习惯。教会学生摘抄、剪辑、读书卡片等方法积累课外知识可以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三,培养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的自学不限于课堂内,大量的还是课外自学,各种工具书和资料就是他们最好的助手。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利用各种工具书如字典、网络和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教师在培养学生兴趣的时候需要注意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他们才刚刚接触稍微长些的课文,认识几百个字,二年级学生具有天真、好动、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好奇心驱使他们想要了解文字这个美丽世界),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本图文并茂的插图,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客观的条件。由于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直观上,他们对色彩和构图新奇的图画充满了好奇心。利用图画进行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他们的心灵在愉快的体验中成长。

例如,在上《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借助课本中的两幅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比,针对葫芦藤上的叶子,藤上挂的小葫芦,人物的表情,学生得出不同的结论,就所得结论顺势引导他们追究其中的原因,学生就会产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就会很自主地去阅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能力。

二、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理解、阅读。

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动态、鲜艳的画面往往很容易吸引其注意力。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动静相宜、视听结合、图文并茂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不但可创设出具体、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还能调动学生的全部感官,营造出各种浓厚的教学氛围,而这些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难以做到的。小学生就对所学知识有了直观的认识,甚至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注意力也会更多的集中到学习中来,对我们的阅读教学是一个极大的帮助。

例如,《黄山奇石》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在利用多媒体《黄山奇石》的教学中,我不但引导学生读文、看图、想象黄山“四绝”的几个镜头,使学生感受到了黄山奇石所具有的独特的美,明白了黄山奇石尤其吸引中外游客的原因。针对一篇文章,我们可以设计几个问题,然后把他它们展示给学生,再让学生根据问题有目的地去读文本,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词,可以借助字典,借助注音,也可以暂时放一放。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具体的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理解文章要义,领会其思想感情或其中的道理。在此基础上,学生们再阅读时,就会熏陶和享受在黄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丽,意境优美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三、创设情境,个性化阅读。

每篇文章都有其布局、表达等各方面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文章,教师应该选择不同的教学重点进行教学,不须面面俱到,却应扎实有效。真实有效的课堂就应该以读为主,文章只有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真正地有所感悟。

在教学中还创设好一定的活动情境,使课堂教学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的气氛中。又如,让学生自主选择,这样就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因为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发现的学习。在教师精心设计的创造性问题情境中,学生个体主动地去发现问题,并从不同地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问题的解决方法。它最终表现为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权利,追求人性化、个性化,尽可能变为教师的“指令性”为学生的“选择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进行交流讨论以及表达自己的意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来进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学习以及把自己独到的意见、理解在全体学生面前表达出来,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也能让每一位学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地去想象,要让学生重在感悟,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圈在一个固定的范围里要相信、尊重、珍视小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把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思考留给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

着重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开展利于学生创造性发挥的学习活动。如:课堂知识竞赛、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在体验知识中、运用知识中捕捉到创新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例如:在学习了板块构造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大陆漂移假说之后,组织学生进行题为“为三个理论找证据”的小组比赛。学生集体的智慧闪烁着创新的火花,从轮廓、形状、地形、气候、生物、化石、地层、火山、地震、惯性力的分析、天体引潮力的分析,甚至神话、典故、传说、风俗习惯等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

在学生创造力的形成上,课外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课外活动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实践性、灵活性、趣味性等特点。在这种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获得创造力发展所需要的良好环境,而且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作为地理教师,应该大力开展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比如:组织各类兴趣小组(天文、气象、地震、环保、军事地理等)、举办专题讲座、开展演讲和知识竞赛、参观调查、结合实际撰写地理小论文、参加各种公益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开始了真正的创造活动。学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扩大视野、启迪思维,而且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而课堂教学未触及和深入的问题去研究,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人的创新能力与他的人格品质有着密切联系,情绪、动机、坚持性、独立性等都影响着创新能力的发展。有创造性的学生多表现为自信、富有责任感、富有想象力、独立性强、求知欲旺、尝试困难、兴趣广泛、勇于探索、毫不犹豫地把握时机等。为此要鼓励学生自信敢为,促使其创造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同时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努力培养学生成为符合跨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

“创新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大力倡导创新精神,这是摆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创新素质,我们地理教师责无旁贷。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媒体技术之所以能在近些年被逐渐的应用于学生教育,原因主要是它与先进技术结合,能够将视频、音频、图片等资源进行最直观的展现,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学活动适当简化,而相应的教学效果却能得到明显的增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技术设备所传达的知识文化能够充分的让学生参与其中,积极的动手动脑,从而将单一的教师说教拓展为学生的自主活动,教学活动自然事半功倍。学生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的实验活动应该成为学校和教师关注的重点,类似的活动不仅能够让教师采用新模式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还能够让与之有关的教研调查得以实现。在多媒体技术基础之上的实验活动可以以多种形式展开,比如教研小组定期进行有主题的教学实验活动,学生可以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新模式下的学习体验,所展示的学习成果还能够被用于下一次教学改革的参考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将学生的接受度与认可度作为主要的改进指标,及时询问并解决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与困难,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多媒体教学创新,让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创新能力得到最为直接的提升。

1.2强化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虽然在几年前就已被应用于教学活动中,但该项资源在教师的操作下却呈现着不同的效用与效果。它不应该成为教师投机取巧、放任学生的工具,也不应该成为现代化教育虚假的外衣。严格意义上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与技术应该是集成度较高、要求智能化操控的教学工具,只有师生与计算机之间的完美配合,才能够得出高效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创新实践。所以,在利用多媒体技术鼓励学生创新之前,教师有必要接受来自学校或者相关教育机构的系统培训,熟练地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之后再对学生的学习与创新进行有目的的指导与帮助。教师可以利用专业的教学软件为学生解释抽象难懂的定理和规律,也可以通过屏幕给学生提供思维发散的平台,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规律应用、知识拓展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能够比较自由的向教师和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诉说自己的困扰,从而做到课堂上思维与智慧的碰撞,多媒体技术的重要价值也能够因此而得到良好的体现。另外,教师和学生对多媒体技术的大量应用,还能够催生该领域新一代的技术创新与研发,从而再次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此积极的正向循环链条能够保证多个领域实力和水平的螺旋上升。

1.3解放学生思想,鼓励大胆创新

如今,多媒体技术作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强大支撑,教师又能够在适当的时机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实现创新,离不开学生本身的学习素养与热情。现阶段的学生大多思维活跃、头脑灵活,正处于自我提高与完善的关键环节,学生需要结合教师的帮助,不断地解放思想,卸下心理负担,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见解。与此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接触和尝试多媒体技术,将自己的想法与便捷灵活的新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勇敢的发问和质疑,以寻求更大范围内的资源。出于这一目的,学校也应该通过相关的政策措施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支持,为有能力的学生争取培养机会、提供研发基金,通过多种渠道进行鼓励与帮助。学生作为日常学习以及多种教学改良活动的主体,更应该得到教师和学校的尊重,所以广大的学生需要勇敢的挣脱学校、教师以及家长所划定的条条框框,积极地寻求自我展示和自主创新的平台,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与教训,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规划。

处在这样一个科学技术与信息资源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形式与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相结合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教师、学校的教学改革与技术尝试,多媒体技术除了能够实实在在的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捷径,更重要的是可以为学生的思维创新提供更多的可能与机会。只要做到学生创新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人才的教育与培养领域就会出现更多的惊喜。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美术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培养学生的审美创新意识和艺术创造能力搭建了新的教学平台。

1.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形成资源互补和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模式。美术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的传统资源和现代信息资源的最优融合,实现了艺术资源的共享,为互补互动式教学模式找到了切入点,为营造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提供了基础条件。教师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容量、多角度地为学生展开美术视野,克服了传统教学中一块黑板、一支彩笔的课堂局限。黑板变成了屏幕,彩笔变成了鼠标,美术教学实现了无纸化,把广阔的美术艺术展示给学生,拉大了课堂时空,使美术课堂出现了全新的面貌。在屏幕上学习美术知识,直观性强,条理性强,易接受、易记忆;在屏幕上作画,方便快捷,容易修改,这样,学生的艺术个性得到发挥,创新思维有了用武之地,创作激情下的丰富想象跃然屏幕之上。因此,教与学的配合更密切,师生对话更直接,课堂成为师生交流互动平台,计算机成为开发学生潜能载体,教学成为美术知识与美术技能转化中介,提高了学生审美思维能力和绘画创新能力。

2.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审美创新激情。创新教育理念要求美术教学必须注重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培养创造精神和创新技能。一是把现代信息技术丰富的学习空间和超强的想象跨度优势引入美术教学,使美术教学状况和面貌大为改观,促进了美术教学能量的最大发挥。美术艺术特点决定了视觉教学的重要性,多媒体的形象性效果直接影响学生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智能结构和审美创新结构的建立过程。二是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层面,拓宽了学生的创新价值取向。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博采众长,提高比较鉴赏的能力和水平,在创造心理背景中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数据库,形成一个审美创新素质发展的成长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既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运用知识的技巧和能力,又激发了创新动机,增强了创新欲望。

3.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提升课堂效果。现代信息技术带动了课堂教法和学生学法的创新。美术课堂中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重组、挖掘和创新,不断完善备课的各种要素,丰富和充实课堂知识浓度和密度,课堂上用形象的示范取代了抽象的讲授,教学的审美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课堂教学的新格局,用课堂的新教法推出教学的新成果。教法的创新必然会促进学法的创新,推动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学习方法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学习主动性的增强,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吸收者;操作实践性的增强,学生不再是美术的客体旁观者,而是主体创作者;思维构建性的增强,学生思维不再是教师思维的翻版,而是带有自己个性色彩的改版。教法和学法的创新把学生学习过程中基本行为和认知取向定格于审美智能结构和审美创新意识的形成上,把课堂教学效果定格于美术知识与美术技能的转化上。

另外,现代信息技术带动了课堂结构和教学活动的创新,体现了课堂结构和教学活动高效快捷的优势。现代信息技术加大了美术教学的信息含量和科技含量,丰富了备课的深度和广度,提升了课堂的有效密度。教师板书规范、整洁、条理,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环节切换率快,节省了学生的“待机”时间,供给学生充分思维的余地和创作空间,体现了讲解、训练、互动、评价等教学活动的开放优势,美术教学引进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师生面对面信息交流的衔接,实现了讲解与欣赏、绘画与评价教学活动的链接,使美术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活动达到完美和统一。

1.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的艺术创新。教学艺术的任务就是把信息技术的多功能资源优势,转化为美术课堂资源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原材料,转化为富有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的创作意象,转化为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量,进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现代信息技术拓宽了美术教学艺术的内涵,实现了教学艺术的多样化发展,发挥了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四位一体的定位优势。在教学流程中,突破了传统的“教师——教材”两点成一线的束缚,发展成以学生为圆心、以教师和教材为圆周、以教学媒体为中介的教学定位格局,突出了学生因素和教学媒体的价值功能,教师把教材灵活的运用于学生与媒体之间。这样就能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习的主动作用,激发学生审美创新意识和审美创新能力的释放。教学艺术的创新激发了学习艺术的创新,学习艺术的创新又促动了教学艺术的创新,美术课堂教学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共振效应。

2.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了参与互动的审美情境。多媒体教学使教师的板书和范画更加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把多层次、多方位的审美艺术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性教学,学生从中获得了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创造性思维的潜力。多媒体的美术资源和动画优势,增大了美术教学的容量,使师生距离更加贴近,讲练互动更加密切,学生的操作覆盖面更广泛。人人都有动手动脑的空间,学习的自主性和课堂的开放性得到有机的结合。人人都有独立操做的平台,教学活动由单边形式变为参与互动的审美情境。

美术教师应不断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新路子,让美术教学不断呈现崭新的面貌,让学生的审美创新素质不断增强和发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科技、制度、管理、理论、观念全面创新的新时代,为适应当前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已当之无愧的成为我国教育的总趋势,人的创新能力是人的全面素质的综合表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切入点,以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开发人的潜力,张扬人的个性的教育活动。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切实开展创新教育,培养个性完善,综合素质强,能适应激烈竞争的创新人才?是我们每位英语教师值得深思的课题。结合教学实际,我从以下四点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的力量,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生一旦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乐于接触它,并能兴致勃勃地全身心投入学习和探索之中,变“苦学”为“乐学”。为此,我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去了解学生的喜好,英语课堂中的游戏、竞赛、绘画、表演、唱歌chant等是学生喜爱的,采用教学卡片、图片等直观教具以及学生喜欢的英文歌曲、chant,在教学中集知识和趣味为一体,以满足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动物”时,我先复习pig、dog、cat 、 duck, 再跟着音乐学唱“monkey and tiger”这首歌,在学唱歌曲的同时学会monkey 和tiger,再用这首歌教学elephant和 panda ,接着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不断出现所学的小动物,来巩固所学的英语单词,再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看图猜动物的游戏。有趣的游戏 ,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培养了观察力和表演能力,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求索知识,开发了智力。如:教到 seasons时,我要求学生把自己心中的春天画下来,比一比看谁的春天最美丽。我的话音刚一落,同学们就积极行动起来,他们拿起彩色笔,认真画了起来,一会儿,孩子们手中的一张张百纸就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春天,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多彩的“春天”博得学生的阵阵掌声,在掌声中,学生的兴趣更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方式。。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造新的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前人所做过的事,这种人能有创造,发明和发现”。教师英语课堂中的活动为小学生提供了发散思维的空间。例如:学生寻找物品的游戏活动,若只有在教室内进行,学生能藏物品的地方有限,所能练习的英语表达也是有限的,若给他们提供更大的空间,就能练习到更多的方位介词和名词,有些同学甚至会到别人难以找到的地方。又如:学了sports: football、basketball table tennis cycling swimming 等后,我自制了一个调查表: w hat sport do you like ?分发给每一个学生, 让孩子们自己进行调查哪一种运动最受人们的喜爱,这种调查可以在教室里进行,也可以走向社会进行。要求把调查的结果告诉同学们。通过扩大学生学习的空间,激发他们参与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语言是同学门进行思维交流的工具。但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迅速直接用英语表达思想的难度高,跨度大,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英语课中的活动是以口语为中心,能够营造民主的、和谐、宽松的语言环境。在这样的氛围中比较容易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和创新交流的能力。如:教师先呈现i have a rabbit/ cat/ dog…,再组成对话进行有意义操练a:i have a rabbit . b: really ? may i have a look? c: how nice ! 然后出示图片或者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性练习,学生的想象力可以充分发挥,最后,再进行综合性的交流,又如:当学了food以后,就要有一个go shopping的综合表演,我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创办自己的专柜,当一切就绪的时 候,呵,还真是个热闹的百货商场,有玩具专柜、学习用品专柜、食品专柜,甚至还有水果专柜。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购买物品,营业员的服务态度也是很细致到家。还不时听到组员提醒着“营业员”和“顾客”要使用专业用语,我也被感动了,加入其中。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利于孩子们语感的生成。他们不仅能够掌握本课的语言知识和学习技能,还能把以往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他们的对话中,对话内容丰富多彩。在这样的交流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合作意识,拓宽了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成功为学生树立了自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这正如罗杰斯所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课余时间让学生开展各种创造性的活动:看图说话、手抄报,英语角、英语园地、课本剧表演等,这些活动实践性强,学习资源、实践机会、创新思维无处不在。课本剧的特点是学生参与的人数多,根据具体的情况,可以对教材进行删减 和增加。例如:我班学生表演的children’s day有8个孩子参加,孩子们极其投入的表演,使他们暂时忘记了自己的母语的干扰,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儿童节”。借助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还可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英语,用英语,丰富他们的英语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跨文化意识。

总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较好的说讲英语的宽松、民主、和谐的环境,教师要做到面对全体,尊重、爱护学生,组织形式多样的英语活动,而且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是参与者,让学生们自由地运用英语,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让英语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大胆实践创造新天地的场所。

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能力

一、设立班级图书角。

首先让学生自主动手设立班级图书角,每人拿出自己喜欢的书放在图书角。让学生人人参与,共建精神宝库。如此才能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孩子们为了使自己的书能受大家喜欢,他们会尽其所能的精心从书店里购买,有的会从家里认真的挑选适合大家“口味”的书,有的会让爸爸妈妈购买自己指定的书……捐书的过程,就是爱书的过程。再从学校的图书室借出一部分符合学生阅读的书籍,一段时间后与其他班级进行交换,增加阅读量。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管理。民主选举班级图书管-理-员、小组图书管-理-员,共同商讨图书管理制度,形成了借书登记、还书记载、护书公约等规范的管理程序。这样激发了学生读书热情,也充分发挥了同学们的创造性。

二、激发阅读兴趣,使学生乐读。

1、选讲有趣的故事。教师可选择益智、有趣等符合儿童年龄、心理的故事作深动形象的讲述,在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的同时,引导推荐他们自己去看看。

2、树立榜样。榜样能产生向上的心理。平时,教师可能有意识的向学生介绍毛泽东、老舍、叶圣陶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在习作训练中,及时表扬班里喜爱阅读、写作进步较大的同学,请他们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推荐相关读物,使学生多读。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较差。因此,当学生兴趣被激发后,我就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内容健康,有利于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思想教育,又符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的书籍或篇章。

1、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它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如学完《记金华的双龙洞》后,向学生推荐初中课文《记金华双龙洞》;学完《全神贯注》之后,向学生推荐《雕塑大师、罗丹》;学完《太阳》后,让学生收集有关太阳的资料,和同学交流。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巩固拓展学生课堂中所学的知识。

2.推荐与年龄特点适宜的书籍。由于小学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都存在差异性,因此推荐读物就应因而宜。例如,低年级学生学完《丑小鸭》之后推荐《安徒生童话选》;中年级学生学完了《爱迪生》后,介绍传记《爱迪生》。

3、从时空结构上推荐有关内容。在实践中大胆的将报纸、杂志、影视、广告、标语等各种语文信息引入课堂,丰富深化教材内容。例如学《草船借箭》后,可让学生收看电视剧《三国演义》,有时还可以组织学生收看“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节目。看完后指导学生写观后感,拉近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距离。

四、教给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

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廷伸。搞好课外阅读,关键在于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使学生会读。

1、摘录优美词句。许多学生在课外阅读过程中往往过多注重与书中的故事情节,收效甚微。因此,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随时把精彩、优美语句、片断摘在读书卡上,然后把它背诵下来,学以致用。

2、精读与略读。在语文教学中,精读是主体,阅读是补充。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要引导,有重点的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精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在感触最深处圈点。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只有根据自己阅读的需要,把他们有机的结合起来,久而久之,才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

3.交流与讨论。学生之间阅读后,学生之间可互相交流阅读情况,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交流心得。这样,学生不仅能掌握更多的信息,也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五、展示阅读成果。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方式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符合学生阅读个体差异,可以使学生阅读兴趣大大提高,常见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举行读书故事会。让学生把自己印象最深刻感受最深的故事讲出来,并且评出最佳“故事大王”,不仅能加深阅读的印象而且能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办手抄报。将阅读中获取的知识、体会收获,通过办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出来,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3、表演。课外阅读中生动的故事可以通过表演展示,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如很多学生读《安徒生童话》之后,非常喜欢其中的故事《白雪公主》,因此几个同学可以分角色来表演。

总之,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让学生明白读书的重要性。

有人说:“有了理想才有动力。”是啊!如果做什么事都浑浑噩噩,像一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那么自己又何来动力呢?所以我首先在思想上让学生认可读书,我在开学初对学生做了一次教育讲座。在讲座中,我向学生们介绍了,图书的种类和读书给我们带来的好处。为了让学生能对读书产生兴趣,我还给学生讲了名人与读书的故事,这些学生是很容易接受的,从中也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

二、循序引导,教给方法,养成习惯。

俗话说:教师是学生的榜样。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学生的眼中,利用教师的这种榜样示范效应,在我们班级的讲台下摆放着我精心挑选的图书,我每个月都要从中选书,安排两次老师读书给学生听的时间。时间虽然不长,内容虽然不多,但老师读过的书,却是一段时间内学生追捧的书。连班级中一位语文基础非常差的学生都会把老师读过的书拿来看上几次。老师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选书,做到“润物细无声”。 不少学生喜读书也读了不少的书,但是阅读能力并没有多大的提高,其原因就是阅读方法不正确。因此,我利用语文每个单元的主题式课外阅读课,给学生指导不同类型文章的阅读方法。现在针对明理性故事、神话传说性故事、科普性文章这三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利用方法在课下读书。我们班每天间操回来后和下午作业后都是学生读书时间,对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存在的个别问题,老师也是有针对性的指导。例如:班级中的一个小男孩沈德栋,他每当写完作业后都会很兴奋的到前面拿书看,但我发现他对一本书的阅读时间太短,针对这种现象,我就对他进行了规定,每天只准看同一本书,中途不得换书。这样一来,他在选书时就不再那么随意了,也杜绝了走马观花的读书弊端。在这样保证读书时间的情况下,让读书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

三、读书记录促自我提升。

在做研究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困惑:老师教的阅读方法在平时学生读书时使没使用?学生的读书怎样能延伸到家庭中?经过思考,我决定让学生写读书记录。如:阅读了什么书?哪一页到哪一页?主要内容、寓意、感受等。我首先指导学生如何写读书记录。不过,课外阅读,就其形式来讲,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外读书。因此与家长配合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家长会中对老师的想法向家长说明,争取家长的支持。然后布置假期的读书作业,让学生每天读书并进行读书记录。在假期读书的同时想进行亲子读书后动,家长和孩子同读一本书,在家长和孩子交流读书感受时,家长可以提高学生对所读内容的认识,开学后进行假期的读书交流。

当然,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是很重要的。每周进行一次简短的四人组读书情况交流,每月一次正式的读书交流,逐渐使会读书成为被人羡慕的一件事,形成班级良好的读书氛围。学生的兴趣在教师的引导、鼓励、强化中,会渐渐成为习惯,成为自然。这样自然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就得到提高。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类所特有的本领和功能之一,是其感知、记忆、联想和理解等多种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学生成长、成功和成才的重要基础。随着现代教育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深入,创新能力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突显出来,并且成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和综合能力提升的要素之一。在高中教学体系设置中,高中化学是一门注重实验教学和能力培养的主干学科,在其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化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增强逻辑思维、实践创新、综合创造等能力的培养。然而,在传统的高中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了传统教学模式、应试教育教学方法和学生自身惰性思维的影响,存在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老套、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创新思维等教学状况,影响了高中化学教学效能的提升。基于此,笔者对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以期待能够实现化学教学效能的全面提升。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观察法是引导学生观察化学现象、理解化学知识、感悟化学内在世界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方法。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中,利用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敏锐观察力,捕捉物质的外在属性、观察化学反应过程、感知内在的化学变化过程,在多变的化学现象和化学试验中获得知识。下面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的《第三章乙酸》教学过程为例,详细讲解观察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教学之前不必急于讲解相关的化学知识,而是先引导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获得乙酸的各方面信息。教师将乙酸、乙醇的实验样品放置于学生的面前,发动“头脑风暴”激发他们观察与思考,进而将这两种物质的形态、颜色、气味等特性及其差异呈现出来。

然后,将学生有机地分为几个实验小组,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在做实验前,先设置几个实验主题给学生,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的放矢地进行观察与思考。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试验中的各种现象,其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这几个重点内容:(1)当乙酸在容器中蒸发遇到碳酸钠时的反应过程;(2)co2气体是如何产生的;(3)物质的颜色变化。从多个方面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并通过互动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相关的实验细节上。

最后,为了更好地拓展和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将比较分析与观察方法进行结合,在完成乙酸实验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应用钠、镁、铝等元素与之进行反应,观察不同物质与乙酸发生反应的差异,并分析这些差异的化学意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精确观察的能力。使学生更加透彻地了解和掌握乙酸的性质,从而能够利用乙酸的性质特点进行开创性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高中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提升学习能力、激发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借助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5《酚的性质与应用》为例,可以进行了如下设置:

1.教师通过板书、讲解的形式集中罗列酚类化合物,引导学生对这一物质进行观察、认知和总结,完成对其物理特性的初步了解。教师在讲解与分析酚类化合物的过程中,一方面将教材知识完整地呈现给学生,另一方面,提供更多的化学实验样品以对其形态、颜色、气味等方面进行观察与认知,获得初步的观察资料。

2.教师进行教学情境创设,将学生引入到教学创新的环境中。教师拿出盛有苯酚溶液的两只试管,而后分别滴入hcl溶液、通入co2气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讨论,通过教学情景诱导学生在思考中对苯酚的化学特性进行认知。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在完成前面教学的基础上,引出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来苏尔水溶液,让学生分析这种溶液与酚类化合物的关系。把课堂上获得的关于酚的化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实现课堂教学的延展与创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进一步延伸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学生初步掌握了苯酚的物理性质、化学特性之后,改变实验对象,将实验的对象与原料换成了来苏尔水溶液(未告知学生),按照前面的步骤完成实验,然后应用反向分析法与学生一起对未知溶液成分进行分析,判断得出所有新实验对象是什么物质,把学生利用酚的性质来分析实验与现象的能力提高到新的高度。可见,利用课堂情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利用课堂情景多角度、多层面、多元化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更为积极地进行思考,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

高中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是教育现代化与人才培养现代化的客观要求,高中化学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学科更应该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在教学中不断地拓展与延伸高中化学的教学视野、发散高中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

随着当今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和趋向,在以学论教全面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中,《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重视他们的学习过程;在语文活动中,要关注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下面就语文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自评、互评等方面应如何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体验:

一、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对学生的评价

重视对学生的评价,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师评价学生又是鼓励学生我要学、我学、我乐学的手段之一。

1、教师平时对学生读书应有鼓励性的评价。比如在教学汉语拼音时,因为学生刚刚接触,教师要引导学生读拼音,并且在学生顺利读完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大家读得很标准,你们的记忆力真强,老师小时候记拼音可比不上你们。

2、关注学生写字时的评价。小学阶段写字端正美观尤其重要,而低年级学生是练习的关键时期,鼓励学生写好字就非常值得重视了。比如在教学《咏鹅》一课时,指导学生学写生字向、白、毛、红字时,我曾给予学生这样的评价语言,你写的字又端正又漂亮,连课本里的白鹅看了都抬高头欣赏你写的字了,看,你的作业多么清楚整洁啊,就连清澈见底的小河也为你歌唱。

3、着重对学生学习习惯的评价。对于刚入学的低年级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明显应排在首位。因此,我特别注重在日常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例如:你看这位同学的眼睛里一直跟着老师转动,他听得多么认真啊!这位同学的写字姿势端正极了,让我们也像他一样,好吗?这样,通过教师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往好的方面发展。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的能力。

学生之间的评价,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判断是非的能力,曾强相互间的交际能力。所以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最为频繁。

的评价:他读得很有感情,显得特别有爱心,他读得很流利,但声音有时候不够响亮,他有些字读得不够准确,如‘房子’字他没有读轻声等。

2、培养学生对别人书写的评价。比如,在上写字课的时候,老师叫一个同学上黑板写国字,让其他同学认真看,然后作出相应的评价。他把字写在田字中间,位置写得很正确,他写得很认真,写的竖不够直,他先封口后里头,笔顺写错了,应该先里头后封口。

3、培养学生对别人表演的评价。例如,当学生表演完《坐井观天》的时候,可以让别的同学作出评价。这个时候他们就喜欢模仿老师,像小老师一样去评价别人。他说的话很形象,好像一只什么也不知道的小青蛙,他说话的声音不响亮,小鸟都听不见,他真大胆,表演得很好等。学生之间这种互评方式有利于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

三、开展语文学习实践活动,重视学生的自评。

波利亚曾经说过学生获得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开展语文教学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判断,学会自评。

例如,在教学完s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春天在哪里》时,在班上举行了春之歌朗诵比赛。我先请一个学习比较好的学生朗诵,然后让这个学生对自己的表现作出判断。开始这个学生只会说:很好或者不好之类概括性评价;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引导,学生已能作出我读得很有感情、我的声音不响亮、我读得不够流利等较客观、具体的`评价了。正当这时有些学生因为没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而遗憾时,我却让他们一个个轮流出来朗诵,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这样,通过学生的自评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自我鉴赏能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它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策略、思维或习惯上的长处与不足,使学生形成对学习语文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因此,评价的目的不仅仅是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分析出错的原因,提出矫正的建议,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所体验和收获。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