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策略实践探析论文范文(19篇)

小编: JQ文豪

8.通过分析范文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写作中的常见错误和不足之处,从而避免自己在写作中犯类似的错误。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扩展写作的思路和拓宽写作的视野。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策略实践探析论文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我们都晓得“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孩子喜欢哪个老师就会对该老师上的课青睐有加。现代教育家认为,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所以,师生关系的和谐,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让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一)充分了解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充分了解学生,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至关重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可以避免课堂教学中教与学脱节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可以引起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共鸣;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

备课从了解学生入手,有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有利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有效地解决教学难点。

学习不是学生被动的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在他们原有的知识基础上知识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在教学前对学生摸摸底,针对其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知识结构的建构与重组可以使教学事半功倍。要想深入了解学生一定要与他们建立互动的关系。经过笔者实践:学生在课外活动的状态下谈话效果较好。因为学生认为老师在和他聊天,心情比较放松,容易畅所欲言,能顺利得到老师想要的答案。如果说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还有所保留的话,那在家里肯定是赤露敞开的。因此,家访可以帮助老师更完整、全面的了解学生,建立起老师、孩子和家长的友好关系。

2.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传统的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现代的教学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捕捉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等。学生在课堂上想什么、说什么、探索到什么、体验到什么等成了课堂评价的重点。笔者让学生自己独立地做书上的练习。一生突然大声说:“有一只鸽子的信送不出去。”笔者微笑着询问是哪一只,其他小朋友争先恐后地回答:“15-9。”在老师留给他们的广阔的活动空间中,孩子们自己发现了多余的条件,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设想当时笔者如果对贸然出现的声音立即批评,不仅使那位学生的思维停顿,连其他孩子的学习热情都会受到影响。蔡林森说:“概念、定律、道理由教师嘴里讲出来就不值钱了,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去感受、去体会、去发现。”

(二)营造民主化的师生关系。

新课程对教育评价所起的作用十分重视,课堂效率的提高与它有。

密切的正相关。和谐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成就感,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在课堂上我们都会使用评价。从评价主体上看,分为师生、生生、生师;从评价手段上看有口头语言和称赞的目光、亲切的微笑等体态语言。如“你的想法很独特,大家可以来讨论一下。”假如学生提出的问题果真有价值,老师应该马上肯定:“你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很重视。”条件许可的话,可以组织学生一起来探讨。有效的评价既能指明优缺点,又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力量。有时,我们会在课堂上听到“好的”、“不错”类似这样的评价。对教师来说简单了,可对于学生而言缺乏针对性,甚至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习主动性减弱。为了引导学生评价他人,有些老师会说:“你认为他说的怎样?”……笔者认为学生的自我评价环节在课堂中比较单薄,老师可以让它厚实一些。如“你对自己的发现怎样评价?”这样有利于学生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从而对自己在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足及时发现并做出不断的调整。

综上所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应该是深入解读教材、优化教学过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方面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最关键的还是教师,教师的基本素质、教学水平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关系。笔者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要坚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堂数学课。

小学数学课堂生本教学实践思考论文

现阶段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表明,只有在最大程度上打造让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才能让学生时刻保持积极学习的心态,因此,教师要在“以学定教”的基础上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高效课堂的根本在于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高效率地完成教师的教学内容,而小学阅读课堂更加以多样的方式进行,其中包括“静态阅读”和“动态阅读”,“情境阅读”和“朗诵阅读”等方式,让学生利用多样阅读完成学习目标,实现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

一、重视课前预习,实现以学定教。

以学定教要建立在学生所具有“学情”的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应该积极监督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首先,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课前预习环节的重要性,预习是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进行课堂学习的重要方面,只有全面预习才能提高课堂效率,为高效课堂提供基础,具体的课堂预习内容可以根据以下方面进行:

1.生字新词的认读和理解。教师在布置新课预习内容时,要把阅读课堂中产生的生字和新词进行标注,然后设计成学生课前阅读预习的一部分,保证学生可以进行无障碍阅读。为了保证生字和生词问题得以顺利解决,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查字典的方式进行,将生字的读音进行标注,生词通过摘抄字典的词义解释加强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在阅读课堂中抽出时间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进而为阅读课堂进行大略规划和制定步骤。

2.朗读和总结文章的必要。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时,要强调朗读和总结文章大致内容的重要性,朗读是加深记忆和理解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文章讲解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学生在进行课前朗读时会发现教师所标注难词的遗漏,学生就会自觉将难词解决,起到朗诵的重要作用。学生在阅读预习时,不仅可以通透文章,对于文章的理解会有初步的认识,也方便教师在课堂中进行深入讲解。

二、丰富阅读课堂,注重“生本”理念。

课堂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场所,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的学习作用,在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基础上利用科学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和阅读能力,从而达到有效的“生本”课堂效果。

1.完成课堂生字和新词的总结和学习,把握学生的预习情况,()从而实现针对性教学。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在确保学生完成预习的情况下进行适合学生预习情况的课堂讲解。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个别学生和小组代表的方式检查课前预习情况,随机提问学生对生字新词拼音的标注和生字新词的默写、解释,或者在班级内划分适当的小组,并以小组检查的方式选出优秀预习小组,激发学生对于课前预习内容的学习兴趣。例如,在《风》中,教师可以重点检查“唤醒”、“明媚”、“生机勃勃”、“暖烘烘”和“凛冽”等字词的预习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检查环节完成“以学定教”的教学准备。

2.强调学生在阅读课堂中的重要学习地位,发挥“生本”课堂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利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文章的理解作用设计成“小游戏”环节,因为学生的注意力发展仍存在不容易集中、集中时间较短等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有趣的课堂环节吸引学生对于阅读的兴趣。在一些枯燥的阅读文章中,教师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激发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兴趣。比如,在《新型玻璃》这一阅读文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自然段所介绍的不同新型玻璃进行归纳,让学生分别扮演“变色玻璃”、“吃音玻璃”、“夹丝玻璃”、“吸热玻璃”和“防盗玻璃”等,然后通过对话的方式各自介绍“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扮演的乐趣,还可以在此过程中加深阅读记忆。

3.引导学生总结阅读内容,让学生通过总结实现系统化学习。阅读不仅可以让学生积累知识,还可以引导他们在写作能力方面实现发展,因此,教师要重视文章的脉络和中心思想,让学生学会借鉴和利用。教师可以通过在学生阅读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例如,在《落花生》这一文中,问题可以设计为“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事件的简略和次要、文章的主要内容等,教师还应该让学生明确“四要素”:时间、地点、任务和事件。“生本”课堂的优势不仅在于给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学习自由,还在于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在不完善的时期,因此,系统化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的重难点所在,我们还应贯彻阅读课堂的根本,让学生在教师的辅助学习下完成阅读的理解和总结。

三、完善以学定教,拓展“生本”内容。

对于以学定教的完善不仅在于让学生的学习实现课堂内容知识的.积累,还可以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关于在阅读课堂中拓展“生本”的内容,是在教师的引导学习下通过多样形式学习的方式完成学习内容中选取的有效教学手段。总之,要在小学阅读课堂中实现高效学习,就要在教师“以学定教”的基础上根据丰富的“生本”教学经验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模式,从而为积累学习知识、丰富学习内容打下基础。

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课下阅读时间的规划,从而对学生提出相关要求,让他们在阅读课堂的复习中巩固学习内容,实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拓展课下的阅读学习应该发展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训练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在课下拓展中,教师应该积极倡导学生回顾课内的学习方法,强调课后对于运用能力的发展,从而最终形成能力型学习的发展。课后作业模式也是体现“以学定教”内容的重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堂内的学习情况布置课下作业内容,作业可以分为探究式作业、自主式作业和合作式作业等三种类型,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也需要体现“生本”理念,突出学生自身思想的重点所在。例如,可以要求学生摘抄阅读中的优美句子并写下自身感悟,还可以通过家长和学生合作的方式进行字词检查,对于拓展作业,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内阅读学习写出相关题目的“文章”。

在新课标要求下开展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不仅需要教师积极探索科学的教学方式,还需要教师在“以学定教”的基础上实现“生本”理念的落实。通过实践教学过程表明,只有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引导教学为基本的课堂教学才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从而打好牢固的阅读基础和写作素材积累,最终实现高效科学阅读课堂的形成。

参考文献:

(编辑:朱泽玲)。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策略实践探析论文

摘要:互动教学策略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挑战,它能够创造积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从理论与实践角度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策略。

新课程教学目标改革开启了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应试性灌输,而是要朝着互动交流、相互沟通的方向发展,打造活力、生动的高效课堂,这其中的互动不仅局限在话语沟通上,同时还包括情感、情境等方面的互动,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要在互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互动积极性和热情。

一、加强情感互动。

数学的教学需要注重情感力量,消除学生对数学抽象符号的厌倦感,因此,课前教师应该单独抽出几分钟组织情感互动交流,可以通过设置小游戏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此来鼓舞并振奋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信心,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前在黑板上写出一连串数字510152025――让学生观察并找出隐含在字符串中的规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其中教师可以用一问一答的启发式引导方法来展开学生之间的互动,一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一些学生认为:这些数字都是以0或5结尾的数字。给予这部分答案的学生正面的评价和鼓励。另一学生则反复思考得出了:他们都依次是“5”的倍数。同样给予这部分学生掌声。

这样的课前情感互动交流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会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主动接受数学这门课程,同时也能够拉近师生间的关系,防止单调的灌输模式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获得了积极的教学效果和良好的教学效益。

二、情境互动教学。

在情感教学的基础上也要加强情境互动教学,鉴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育期,更加倾向于喜欢形象、直观的事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尽量为学生创设形象的情境,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来加快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理解,这样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确定位置”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上做排队游戏,让学生通过数队伍中的学生数来明确班长在第几排第几个,教师又在哪一排等。

通过情境的设置能够为学生营造形象的教学氛围,化抽象的知识为形象的感受,使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掌握必需的技能。

三、加强学生间互动教学。

课堂互动教学还应该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为了增强学生间的合作互助,使学生养成讨论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学生科学分组,几名学生一组,共同致力于课堂问题、难题的相关讨论,这其中要注重小组成员的互补性搭配,各小组成员以承担小组整体成绩的职责进行合作互动,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也就是为小组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可以是一道数学难题,或者几个计算题等,让小组学生合作讨论数学难题的解决途径,相互研究数学的正确解决方法,接着设置几个计算题,让小组学生每人一道计算题,相互比拼谁的运算最快速、最精准等。

在任务驱动下,各小组成员都会积极努力,全力以赴地解决问题,而且其中会伴随着相互间的讨论与沟通交流,这样就达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

四、经常开展讨论会,增进交流。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不仅局限于知识本身的交流与讨论,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的交流、互动与讨论,教师要意识到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而且要明确不同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对不同知识内容的学习感受与学习体会,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专门的学习心得交流讨论会,让学生通过学术交流讨论说出自己在各个学习章节、各个知识项目中的感受,并鼓励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体会,供全体学生交流和分享,教师也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发言情况等给出评价和总结,让不同等级的学生都能够掌握正确、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明确科学的题目理解思路,从而用正确的解题方法去解答问题,不断调整与转变自身在数学学习中的缺点和弊端,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和目标。

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情况等开展单独的师生交流讨论,让学生能够主动说出自己的数学学习难处,开展课后一对一辅导、一对一教学等模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需要教师不断研究、不断探索。教师必须注重这一教学模式的探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互动交流形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更加高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陆卫华。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互动的有效性.新课程导学,(3)。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策略实践探析论文

由于课堂环境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造成了许多学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和惹是生非或畏缩不前的行为。因此,有效的组织教学,只有通过创建一个有意义的、真正能够满足学生需要的积极的课堂环境。

1.等学生做好准备再上课。尽管课前也指导过孩子如何做课前准备,但孩子的接受程度各不相同,到上课音乐响了,还有很多孩子不知道要准备些什么,有的孩子甚至还没坐好。这时,不要急着上课,而是要耐心地示范课堂上需要准备的东西,等学生全部准备好,坐端正,再和学生行礼。特别是开学的第一个星期,要让学生从假期的氛围中适应过来,养成学习习惯,良好的开端会是课堂成功教学的一半!

2.榜样引导,用积极的话“诱惑”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等方法深入分析现行课堂环境对学生需要的满足情况。比如:在看到很多孩子不能管住自己时,我都会这样说:“某某坐得真端正,老师真喜欢!”其他孩子一听,马上也会坐坐好。这句话还能迁移成“某某读得真响亮,听得真认真,真仔细,写得真漂亮,说得真完整等等”我发现孩子都有一种攀比心理,这种话说出来提醒孩子,百试百灵。而有时,孩子为了抢发言,都会发出“恩!恩!我!我!”等声音,这是,我马上说:“我请坐得端正的小朋友回答。”学生马上坐好了。“我请声音响亮的小朋友回答。”学生站起来,会回答得很响亮。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策略实践探析论文

新课程教学目标改革开启了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应试性灌输,而是要朝着互动交流、相互沟通的方向发展,打造活力、生动的高效课堂,这其中的互动不仅局限在话语沟通上,同时还包括情感、情境等方面的互动,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要在互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互动积极性和热情。

一、加强情感互动。

数学的教学需要注重情感力量,消除学生对数学抽象符号的厌倦感,因此,课前教师应该单独抽出几分钟组织情感互动交流,可以通过设置小游戏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此来鼓舞并振奋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信心,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前在黑板上写出一连串数字510152025――让学生观察并找出隐含在字符串中的规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其中教师可以用一问一答的启发式引导方法来展开学生之间的互动,一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一些学生认为:这些数字都是以0或5结尾的数字。给予这部分答案的学生正面的评价和鼓励。另一学生则反复思考得出了:他们都依次是“5”的倍数。同样给予这部分学生掌声。

这样的课前情感互动交流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会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主动接受数学这门课程,同时也能够拉近师生间的关系,防止单调的灌输模式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获得了积极的教学效果和良好的教学效益。

二、情境互动教学。

在情感教学的基础上也要加强情境互动教学,鉴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育期,更加倾向于喜欢形象、直观的事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尽量为学生创设形象的情境,()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来加快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理解,这样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确定位置”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上做排队游戏,让学生通过数队伍中的学生数来明确班长在第几排第几个,教师又在哪一排等。

通过情境的设置能够为学生营造形象的教学氛围,化抽象的知识为形象的感受,使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掌握必需的技能。

三、加强学生间互动教学。

课堂互动教学还应该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为了增强学生间的合作互助,使学生养成讨论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学生科学分组,几名学生一组,共同致力于课堂问题、难题的相关讨论,这其中要注重小组成员的互补性搭配,各小组成员以承担小组整体成绩的职责进行合作互动,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也就是为小组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可以是一道数学难题,或者几个计算题等,让小组学生合作讨论数学难题的解决途径,相互研究数学的正确解决方法,接着设置几个计算题,让小组学生每人一道计算题,相互比拼谁的运算最快速、最精准等。

在任务驱动下,各小组成员都会积极努力,全力以赴地解决问题,而且其中会伴随着相互间的'讨论与沟通交流,这样就达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

四、经常开展讨论会,增进交流。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不仅局限于知识本身的交流与讨论,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的交流、互动与讨论,教师要意识到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而且要明确不同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对不同知识内容的学习感受与学习体会,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专门的学习心得交流讨论会,让学生通过学术交流讨论说出自己在各个学习章节、各个知识项目中的感受,并鼓励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体会,供全体学生交流和分享,教师也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发言情况等给出评价和总结,让不同等级的学生都能够掌握正确、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明确科学的题目理解思路,从而用正确的解题方法去解答问题,不断调整与转变自身在数学学习中的缺点和弊端,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和目标。

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情况等开展单独的师生交流讨论,让学生能够主动说出自己的数学学习难处,开展课后一对一辅导、一对一教学等模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需要教师不断研究、不断探索。教师必须注重这一教学模式的探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互动交流形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更加高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陆卫华。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互动的有效性[j].新课程导学,(3)。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策略实践探析论文

数学除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的特点以外,还有应用广泛的特点,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以往我们的数学教学忽略了这一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尽量使问题更实际,更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找出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让数学在孩子的眼里,变成看得到、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从而使学生从枯燥的公式中,从抽象的符号中解脱出来。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这一课时,学校忽然停电了,闹铃不响了,大家不知道下课了没有,于是我就说道:我们使9时25分上课的,一节课40分,现在使10时7分,你们算算看下课了没有?不仅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而且又在应用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取得了相得益彰的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策略实践探析论文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人们探索某种活动的心里倾向,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重要动力,所以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环境。低年级学生好奇心特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刺激而激动、兴奋。因此,合理传设学习环境,可以引起儿童对学习的兴趣。

1、故事导课,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成功地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训练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学习课堂兴趣,关键是教师课要上得“有趣”,因此我们要把愉快的有效的东西跟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才有探索,也才有创造,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计引入一些于内容密切相关故事,笑话等等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师:“今天我们班可真热闹!你们看,老师还把谁带来了”。课件出示蓝猫。蓝猫:“嗨!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朋友蓝猫,今天我想带你们一起去冒险岛寻宝,想去吗?”一看到熟悉的蓝猫要带自己去寻宝,学生的兴趣马上就被激发起来了。接着我又安排他们在与蓝猫出发的路上,碰到了啄木鸟大哥分饼引起大家的不满的情节,创设了这一问题:要怎么分才能两人一样多,才公平。你有什么办法?有学生回答:平均分,一人一半。师: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一半吗?学生被问住的同时,他的学习兴趣也因此被激发了,求知欲望也增强了。

2、创设操作性情节,调动学习兴趣。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测量、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

我在教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认识分数(分一分)时,我安排了两个的操作情境。一是涂出教具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树叶、衣服、六边形纸片的二分之一。二是用圆、长方形、正方形纸片,通过折一折、涂一涂创造出其他的分数来。

儿童往往是在操作中进行思考的,学生提高操作亲身经历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认识和掌握了探索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尽情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强实践探究的欲望,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变“学会”为“会学”。

3、营造“竞争”情境,激趣乐学。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课堂中创设一个竞争的情境,引入竞争机制,面向大多数学生,恰当地开展一些游戏竞赛的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把新知识寓于游戏竞赛活动中,通过游戏竞赛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教学中做到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了北师大版第四册的混合运算后,我安排了这样的游戏环节:四人一组,每人出一张扑克牌,看谁先凑出24,谁算出来牌就归谁,最后谁的牌最多谁就获胜。这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表内乘除法和运算顺序,而且极大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让他们领略了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策略实践探析论文

(福建省泉州晋江市英林镇达德小学)。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课堂上师生有效互动。新课程实验证明,和谐氛围是有效互动的前提,自主探究是有效互动的关键,教师引领是有效互动的保证,激励评价是有效互动的催化剂。

关键词:互动;氛围;评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从而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促进个性张扬,让学生在互动中不但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怎样提高数学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下面浅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和谐氛围,有效互动的前提。

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能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增强记忆。教师能左右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对学生多赞扬鼓励,少批评指责,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启发、得到鼓舞、看到希望,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而好奇和探究正是学生的自主权。

新课程提倡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细心呵护学生,把学生当朋友,用亲切的笑脸、和蔼的话语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只有这样,互动才会和谐有效。

二、自主探究,有效互动的关键。

只有植根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沃土,互动才可能根深叶茂。探究总是从问题开始,好的问题能让人产生认知的差异,能让探究者总是朝着问题所显示的心理目标逼近。因此,设计的问题应是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当教师把关键性的问题提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尽情地探索,使互动有了充足的空间和迫切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不同三角形各个角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但它们却隐藏着一种神奇的关系。请你们选用各种工具,想出不同办法来探究。”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有的学生在折,有的学生在剪、在拼,有的学生在量、在算,有的学生在讨论……这样的互动就变成了学生内在的需求。以往的教学是教师先画一个三角形形,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学习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并且直接提示学生可以用量、折、拼等方法来求。()这样的引导,教师已经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只要执行教师的命令,就能轻而易举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这样他们就失去了探究的机会,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我的体会是变复习铺垫为开放导入,变一问一答的“小步走”为呈现问题的“大步走”,还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力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证明,只有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才能形成师生、生生间真实有效的互动。

三、教师引领,有效互动的保证。

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正处于发展阶段,生活阅历不丰富,所以他们的发展不能自发完成,这就需要教师的引领。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又离不开教师。没有教师的引领,就不可能有高效的互动,学生的自主探究、交流汇报就可能会流于形式。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运算律在小数计算中的运用时,例题为:学校新购买40套课桌椅,桌子每张72.5元,椅子每把27.5元,一共要花多少元?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学生列举三种方法:生1分步计算,生2列综合算式计算,生3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边板书边表扬“很好!”接着又问“还有不同解法吗?”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非常投入,教师也很满意。最后教师说:“同学们的办法真多呀,都很好!你们以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学生只理解自己的一种方法,并且几乎停留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思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学生理解、掌握多种解题方法的目标就成了空谈。这一教学片段,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在交流互动中理解各种解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区别,从而使学生的构建活动和交流富有意义。

为了调控课堂教学,使活动有序开展,教师要介入;为了“挑起”学生的争论,使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教师要介入;为了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活动,引发其深入思考,教师要介入;为了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成功体验,教师要介入。实践证明,只有教师适度介入,进行价值引领,才能保证课堂互动的深入有效。

四、激励评价,有效互动的催化剂。

激励促进互动,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真诚评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导向、反馈、诊断、激励等功能。教师真诚的赞美、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如沐春风,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在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采取激励评价语言。

当学生成功时,一句“你真棒!”带给学生的是莫大的光荣;当学生失败时,一句“换一种思路试试!”带给学生的是莫大的信心;当学生进步时,一句“我发现你比以前更优秀了!”带给学生的是莫大的动力;当学生出错时,一句“你真积极,下一次肯定会更好!”带给学生的是莫大的信任。实践证明,教师的激励评价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内心需求,从而把互动不断推向高潮。

构建师生有效互动的数学课堂,远不止要改善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重视教师的价值引领和激励评价,如果想进一步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成就高效课堂,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生思维碰撞、情感沟通、经验积累、能力提升的舞台。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策略实践探析论文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学生们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到兴趣中去,随着你鼓励的语言投入到认知中去,随着你赞扬的语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精炼,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低年级学生心灵比较脆弱,教师过多地指责和过高的要求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削弱他们的创造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个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好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你真棒!”“再想想”“谁有更好的办法?”“你能当一名合格的邮递员吗?”等等富有激情的语言。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创新探讨论文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教材不论是从内容、深度、广度、难度等来讲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既说明我们的教育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和优化,反过来也说明我们的受教育群体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再者,我想任何一个有些教学经验的教师都会对学生的不断观察中感受的学生的这种群体特征的变化性。当下小学生,我认为更加开朗与灵活,他们一个个都很聪明,也非常懂礼貌,从小就表现出良好的个人素养。但是,反过来讲,现代学生们基本上都是在父母和长辈们的关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有的家庭教育并不科学,对孩子从小溺爱,这样就容易导致孩子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化的状况也相对来讲比较常见。对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首先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如果我们的受教育群体特征发生变化了而我们的教育观念还停滞不前,那既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也说明了我们的教学观念已经落后了。与此同时,需要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这一特征,善于引导学生的这种聪明劲儿,将其有效地运用到学习当中。对于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采取激发式、鼓励式的有效引导方式,而不是主导式、批判式的强行灌输式教育。比如,在学习新知识或者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说“看看哪位同学最先理解,或者最先解题”之类的话语。另外,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地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动脑、享受动脑,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会真正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学习能力和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当然,我也绝对相信我们的.学生这么聪明,肯定会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现自己得潜能和优点。

二、尽量采取“灵活式、多样式”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实践。

在传统数学教学当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教材的朗读者加上翻译者。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或许可以说成是教师对教学的主观认知或者“一厢情愿”下的方式。教师如果基于自身的理解和站位来对教材进行阐述,这个过程,学生的理解相对来讲并不到位。反而,这样的方式可以看成是一种对知识的强力灌输过程。有些知识和道理,不是靠教师的讲解来让学生理解的,而更多地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的。具体来讲,在课堂教学当中,我们应该采取“灵活式、多样式”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实践。比如,通过划分数学学习小组,让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中“交谈和说话”,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甚至是辩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切身体会之中加深理解与记忆。再比如,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当中,我们可以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教学,对于一些理论性讲解可以通过一些动画短片来进行。另外,我认为数学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们在学习一些图形的时候,研究它们的特征时可以通过教具来辅助教学,比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制作或者通过购买的一些教具来对比研究。

整合教学资源,共同施力推动教学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存在很多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完全可以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比如,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室,我们完全可以走出教室,在校园之中来进行教学。校园景象中包涵许多关于代数与几何的实际教学材料,这样通过充满情趣的切身观察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得到放松,又可以有效地学习。总之,考虑到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着重提高教学成绩,以满足小学教育需要。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小学数学教学要想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不但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理念上进行全面创新,还要立足课堂教学现状,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全面创新,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能够形成全面创新的氛围,在整体教学效果上有所提高。

小学数学课堂生本教学实践思考论文

什么是生本教学?郭思乐教授是这样说的:“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学,我们称之为生本教学。”“生本”其实是一种理念,把教的东西变成孩子们的玩,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行动起来,使他们爱学习就行。而前置性学习就是这种理念的重要表现形式。

所谓前置性学习,就是在进行生本教学前所进行的目标明确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它与一般意义上的预习有着本质的区别。前置性学习作为生本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保证。

一、指导“方法”,让学生“有章可依”

前置性学习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学生自学新课内容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学习初步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和大意,找出自己的疑难点,是课堂教学的预备性学习,是生本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起始环节。但往往学生在前置性学习这个过程中,主动性不够,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因此要做好学生的前置性学习,首先就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的前置性学习能更有效,更深入。一般步骤如下:

1、朗读全文,标出段落。

2、通过和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词,并理解意思。

3、标划重点词(课文中反复再现的词,对表达中心起关键作用的词)、重点句(含义深刻的句子及不甚理解的句子,文笔优美的句子,并初步进行赏析)。

4、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大意,并写初读体会。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5、搜集相关资料:作者的生平及社会背景(由于作者的境遇不同,所以其作品的风格、感情不同);文本涉及的背景及相关事件、人物(特别是距离学生较远的人或事)。

6、精彩句段背诵(重视学生的积累)。

在学生有前置性学习的作业时,我一般都不会再增加其它作业,而是腾出大量的时间来让孩子学习和查资料。当然,前置性学习内容也不能过多或者是过于具体,应该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如果前置任务过多就不能保障学习的效果,在低年级或者是前期学生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之前,前置内容应该根据学情进行和课中有选择的进行。

二、明确“目标”,让学生“操作从容”

就一篇文章而言,学生不仅要读懂课文,提前解决生字词,还要开展延伸阅读,了解作者、背景及相关资料。如果学生总是按照步骤去学习,由于总的目标不明,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迷失方向的情况时有发生,事倍功半也就在所难免。这就得要求在前置性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指向既定的目标,方向明确,这样自主学习的效果也大大提高。

比如,在原先学习步骤的框架下,我会根据不同的`课文为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写景的文章,我会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想该怎样用你的声音将文章的美表现出来。如在学习《日月潭》一课时,要求学生找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日月潭的美,你该怎样用你的声音将它的美表现出来,让我们也感受到日月潭的美。如在学习《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时,我让学生读完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萨沙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你是最弱小的吗?举个例子说说。但不管什么题材的文章,都有一个同样的要求就是画出你喜欢的句子,收集有关资料,在旁边写出喜欢的理由。因为只有孩子进行前置性学习了,他才能在课堂上有精彩的发言。

当然,目标的提出,还要考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比如,对于中年级学生如何掌握段落意思,初步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初步读懂文章的主旨并提出相对有价值的问题。其次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分单元给予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现教材一般是把类型相同或类似的课文编排在一个单元中,一个单元课文具有一定的共性。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加强指导,/soft/从而使学生预习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以便学生尽快掌握自学的方法。

三、课堂“补缺”,让学生“重拾信念”

通过前置性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在自学中的困惑和需求,同时也可以了解学生在自学能力和自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困惑和需求是我们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之一。教学中把学生的需要和文本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思考教学设计,精设对话,这样进行课堂“补缺”,就会使学生重获学习信心,有利于前置性学习的良性循环。

如学生画句子、做批注,刚开始的感受可能是很肤浅的、表面上的,他们或画一个句子在旁边写上“这个句子真好,写日记是可以用”或画一个句子写上“这个句子真好!我闭上眼睛就能想到这个画面”,当学生这样写时,我们千万不能急,要注意在课堂上顺势而导,引导他们说感想、说不同之处,碰撞思维的火花。如《泉水》一课,有学生说“一股清泉从石缝里冲出来”从这个“冲”字上,我就能感到泉水很想来到这阳光灿烂的世界。

课堂上,我为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使孩子们在聆听别的同学发言的同时也能碰撞出自己的思维火花,从而更深入地去理解课文。再者就是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说话环境。其实刚开始学生不敢说、不愿说,我要求他能站起来大声地说,再要求说上一两句自己的感受,然后再一步步地引导。这样的话,孩子们就会说了。再者就是要让孩子们学会聆听,教师也是如此,生本理念下的课堂,只有老师配合学生,没有学生配合老师,老师看似站在讲台边,其实老师的思维并没有站到旁边,需要随着学生的思维走,做好顺势而导。

四、注重“习惯”,让学生“自主学习”

前置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进行生本教学的有力保证。但学生自学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因此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

这当中,除了老师用课余时间督促,小组长或同桌同学监管,以此来督促学生自觉学习习惯的形成外,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促进其进步,催化其内在发展的作用。教师要重视自己的评价导向。通过一个点头肯定,一点微笑鼓励,一句口头表扬都能给前进中的学生以信心和动力。尤其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这会更利于树立学生的信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article/。

前置性学习将学生推进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通过前置性学习,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更有所问。学生必会满怀信心地、积极地参与到生本课堂中来。通过前置性学习,真正感受到成功的快感,发问的喜悦。学生就会乐于自学,生本教学自然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郭思乐教授所说:“前置性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我建构的,学生会获得一种愉悦、成功的体验。长此以往,学生自学的兴趣就浓厚,自学的能力就得到提高,这就更好地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走向生本。”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人民教育出版社,.12。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

(3)《‘生本’教育——不只是一种模式》,《中国教育报》,.1.18。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教师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只有难度适中的问题,才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课堂问题,是为学生服务的。能够让学生提高的问题才是有效的课堂问题,教师要利用课堂问题让学生处于探索者的位置,让学生通过思考有所收获。如果课堂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会让学生养成惰性思维。如果问题太难,学生费尽心思也找不到答案,会影响课堂教学活动的继续。而“对不对”这样的问题,过于笼统,有故弄玄虚之意。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才是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提高的问题。最后,教师要关注课堂问题设计的梯度。具有梯度的问题,也就是具有层次性的问题,更能够满足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需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历史认知水平的发展与心理状态的变化,对问题进行从易到难的设计,促进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到学习中去。同样在讲解洋务运动的知识时,教师可以提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问题,让学困生来回答,让学生都具有思考问题与回答问题的权利,促进学生融入到课堂中来。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只有掌握正确的时机,才能让课堂提问的作用发挥出来。在学生思路清晰的情况下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更加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课堂提问作用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提问的。对于教师来讲,最佳的课堂提问时机就是学生想要知道还没有知道,想要表达却不能表达的时候。比如在讲解有关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知识时,如果教师在课堂中直接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我国的启示,会让提问显得过于唐突,也会让学生不知所措。教师要讲究课堂知识传授的水到渠成,先引导学生总结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再分析其曲折发展的原因,了解本质,在学生思考其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时,提出问题,有利于课堂提问“正中靶心”。

三、把握好课堂提问趣味性。

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只有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他们才具有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趣味化的问题,往往能够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成为历史知识的主动学习者,高喊“我要学”。比如在讲解有关于孙中山的辛亥革命的,教师提问“辛亥革命的影响有哪些?”会让学生觉得过于功利化,目的性太强的问题,往往影响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教师如果提出“你们觉得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有人说成功,有人说失败,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促进思维矛盾的激化,会让问题的趣味上升,吸引学生讨论与思考,让课堂提问服务于教学质量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提问,对于教学工作的进步与学生的个人成长都十分重要。响应教学改革的号召,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有利于课堂提问意义的突出。保证历史课堂提问的质量,会让历史教学质量提升,更能让学生的历史学习思维开放化。关注课堂提问,丰富课堂提问方式,是提高历史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绝佳选择。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传统教学中,师生间缺少对话交流,课堂气氛沉闷。小学数学课堂应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构建科学的提问策略,以及加强反思等提高教学成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重于知识的单向传输,自编、自导、自演,师生间缺少对话交流,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没有想象的空间,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巴西教育学家费莱雷认为:“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提出富有趣味性、生活性、知识性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

一、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传统教学中,教师将自己置身于课堂教学的中心,放不下“师威”,按成绩给学生贴上标签,学生在揣摩老师的“标准答案”,不敢提出自己独到的观点。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将学生简单地划分为优、中、差三类,对后进生妄下结论,认为他们智力有问题。而是要提升自身的数学修养,提高教学技能,从生活中发掘学生感兴趣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中毫无戒备地提出疑惑。

二、构建科学的'提问策略。

1.设问阶段的策略。首先,教师要在分析教材、学情的基础上精选问题内容,要避免简单的是非判断题让学生回答对错、“狂轰滥炸”式的提问让学生无力招架,要有助于学生独立探究,要做到少而精,能引发学生思考。如在“数一数”教学中,教者在“儿童乐园”中隐藏着10个数,让学生在自己看图、同桌交流的基础上把他们找出来。想一想,怎样数得又对又快?教师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做法,有学生说是用铅笔指着数的,也有说用手指指着数的……其次,教师要合理把握问题的难度,将系数控制在0.3~0.8之间,既不可过难,让学生百思而不能求解,会抑制学生的探索热情,也不可过易,形同鸡肋,学生可以脱口而出,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要为优秀生拓展思路,也要帮助后进生树立自信,让他们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最后,教师要将问题置于具体的情境之中,让学生不再感到突兀,要能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千克的认识”教学中,教者呈现跷跷板图片,引出轻与重的概念,让学生观察教师带来的红枣、花生两袋食品,猜一猜哪一袋重一些,思考: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哪袋重?哪袋轻?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物品有轻有重,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进入数学情境。

2.发问阶段的策略。教师在课堂上每时每刻都可以提问,但唯有将学生的思维逼入困境才能让学生们摆脱困惑,将思维引向深入。教师在发问时,表述要清晰,语气要委婉,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问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放缓思维提升的坡度,由易到难,逐层深入,如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规律时,教材要求学生任意画出一些多边形,求出这些多边形的内角和。教者先让学生画出任意一个四边形,探索其内角和,有学生提出可以将四边形切割成2个三角形来求内角和为360°,也有学生在四边形中取一点,再依次将之与四顶点连起来,共得到4个三角形内角和为720°,再减去中间周角360°,从而知道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教师继而提出问题:“五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猜想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的度数。”

3.候问阶段的策略。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当教师发问后,需要留有让学生思考、分析、梳理的时间,教师要面带微笑,倾听学生的表达,切不可立即换学生回答。当学生提出看法后,教师要适当地评价,也可以予以追问,让他们及时补充完整,形成完整的、独到的见解。在提问后,教师还要学会观察学生的反应,当学生面带难色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提示,或降低难度,或转换角度,或设置脚手架,引领学生走向成功。

4.叫答阶段的策略。在叫答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叫答优等生,还要叫答中等生、后进生,让每一位同学都能获得机会。在叫答阶段,教师可先让中等生回答问题,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当该生回答后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或反驳,如回答正确则由后进生回答类似的问题,若回答错误,则由优等生来回答。教师叫答的涉及面大,能抓住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开启思考、拓展思路,逐步完善自己的见解。

5.导答阶段的策略。在课堂提问中,学生积极性不高、答案不够完整、答非所问的情况普遍存在,教师要发挥教育智慧,利用导答技巧,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问题的答案。在学生回答时,教师要灵活地采取相应策略,在学生回答错误时或指点迷津,或化整为零,逐个突破,帮助学生找准切入点,逐步走出困惑。在学生回答过于肤浅时,调整聚焦,通过追问让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

三、教师要勤于反思。

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提问方式和策略,要走近学生,通过走访、观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序,为把握提问的难度寻找依据。通过反思,强化提问的科学性、合理性,更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总之,我们小学数学教师切忌生硬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提出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留有让学生思考的时间,要发挥教育智慧,通过追问等方式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探析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策略应用论文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改变,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逐渐成为新教材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好汉三帮”这些俗语都从不同角度说明了合作的重要性。当两个或以上的人在一起从事同一件事情的时候,有了共同目标,就是合作,它是小组成员间活动的基本条件,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能有效地增强小组成员间的凝聚力。与传统教学相比,其优势更是明显,不仅能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更能将人际交往融入其中,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不断增强彼此的关系,各取所需,各补所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评价等方面的自由竞争,自主学习。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在课后进行反思回顾让知识更加明朗,让学生清楚知识的结构框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

1明确小组分工,合理有效合作。

小组模式一般以多人为团体,但人不宜较多,一般以4-6人为最好,在进行小组组合的时候,应合理安排人员配置,从成绩方面来说,应将学习成绩优、良、差的组合在一起,要把成绩差不多的学生分在一起,同时也要考虑学生的其他因素,类似于性格感情等这些非智力因素。总之就是要秉持着互补互惠的.原则,让组内成员拥有明确的分工,对于组织能力较好的可以安排担任组织人,对于语言能力较好的可以安排作为发言代表,对于学习能力较好的可以安排解决课后难题,这样明确分工,把每个人的优势最大化,就能更好地发挥合作的优势。在每个成员对这种模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之后,可以让小组成员之间的位置互换,让每个人都能感受不同位置的方式,得到更多的提高和锻炼,让学生在不同的方面感受到小组合作模式带来的收获。

2设计探究主题,激发探索精神。

既然是合作的教学模式,教师在选择课堂问题的时候,就要注意所选择的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最好选择那种仅靠一个人无法完全理解或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勤动脑,多动脑,依靠团队合作,不断摸索探究发现问题,并一起合作努力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模式,让学生感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而不是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仅靠个人一看就会,一眼就能解决的。要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动脑,主动探究的数学知识。不然容易产生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譬如在探讨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时候可以提出类似于什么是中位线,有多少条,与其他线有什么区别,怎么证明是三角形的中位线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有些问题在书本上有明确定义的比较容易解决,一眼就能看出,但类似于证明的问题就比较难了,这时候就需要发挥整个小组的智慧,对问题经进行分析解决,集思广益,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书本中要用这种证明方法,这样能让学生对知识深入消化,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散思维,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感受小组合作成功带来的喜悦。

3培养合作习惯,提升合作意识。

培养一个良好的合作习惯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学会自主探索,在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与小组内的伙伴进行思维的交流比较,之前再让他们独立观察和思考,再各抒己见,充分交流。也要学会倾听和交流,很多同学固执己见,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当自己的想法和其他同学有冲突的时候,不能接受其他同学的意见和方法,教师应当主动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引导学生听、思、讲,即听取别人的意见,思考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意见的异同之处,将自己在经过思考后的想法表达给自己的小组成员。在课后要学会反思与调整,每个学生的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让每个学生对自己有一定的认知结构,在通过寻找差异,与师生或小组间成员之间进行协商,交流讨论,在分析比较的时候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局限性,检测自己成果的有效性和正确性。在整个小组合作模式中,教师还是占主导地位的,学生能不能通过小组学习提升自己,能不能通过这种模式提高效率,多半在于教师的引导作用和运用方式。在教学中应主要采取倾听、交流、合作、分享的方式,展示每个问题的形成过程和解决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重视度,有些学生可能性格方面有些内敛不愿意与他人交流合作,教师应妥善与其交流,对这类学生重点关注,积极引导他们参与进来,及时作出指导和调节,促使学生提高互动效率。

4结语。

总而言之,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对合作学习进行一个反思和加入自己的体会。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承担着不同的角色,但承担着相同的任务,需要共同承担完成任务,而不是流于形式,只做表面功夫,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小组合作中得到提高,合作结束后,各小组间的成员及不同小组要进行相互评价,让学生更明确自己的不足,从而具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找出更加有效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始终占着主导的作用,最终小组合作能不能成功,和教师的参与及引导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因材施教,选择匹配的策略。

参考文献:

[1]单中惠.21世纪世界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展望[j].外国中小学教育,(06).

[2]盛群力,郑淑贞.合作学习与接受教学策略整合的操作程序[j].全球教育展望,(04).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互动策略

1.增强课堂提问的针对性在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定向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潜在意识,使问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不能漫无目的地提问。因为,针对性强的课堂提问能一问中的,抓住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口;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能有效交流师生的思想感情,及时反馈教与学的信息,发挥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教学作用;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初步认识分数”时,为了使学生认识几分之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是教学的重难点,在帮助学生理解几分之一的具体含义、建立初步的分数概念时这样问:出示_个月饼让小红和小明分着吃,两人都很谦让,你们说他们怎样分才公平?生:平均分。演示平均分成两块。师:怎样才知道一块月饼平均分成了两块?再演示把两个半块恢复成一个饼再平均分,小红和小明每人得了半块月饼的过程。师问:这半个月饼是几份中的几份?(闪烁半个月饼)我们就说它是这块月饼的二分之一,用+表示;另外半个月饼是多少呢?(闪烁另外半个月饼。)生:也是这块月饼的。师:你是怎样想的?生:这半块月饼是两份中的一份。师:从刚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什么?生:把_块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它的一半,也就是它的二分之_。这样-系列的提问,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平均分’、“几分之的理解,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只有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思考,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增强课堂提问的层次性。

在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要根据教材教学的需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及疑点设计提问,不能为问而问,使课堂提问由浅入深,有明确的价值指向。如在复习归类复习直线、线段、射线时,抓住学生易混概念,可设计如下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直线比射线长吗?由于直线是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得到的,射线是把线段向一端无限延长得到的,所以有的学生就错误地认为直线比射线长。实际上,由于它们是无限延长的,无法度量,所以就无法比较长短了。

(1)角的两边画得越长,角的度数越大吗?角的大小是由角的两边叉开的程度决定的,叉开的程度越大,角的度数越大,叉开的程度越小,角的度数越小,与角的两边画得长短无关。

(2)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是垂线吗?“垂线”是一个不能独立存在的数学概念。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其中_条直线叫另_条直线的垂线,不能孤立地说哪条直线是垂线。

(3)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吗?看两条直线是否平行,必须是在同_平面内。如果不是在同_平面内,即使两条直线不相交,也不是平行线,正确的说法是:在同_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

(4)连接两点之间的线段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吗?线段属于‘‘形”,距离属于‘‘量”,这种说法错在把形和量等同起来了。正确的概念是:连接两点之间的线段的长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5)平角是_条直线,周角是一条射线吗?根据角的定义,每个角都有两条边,只不过是平角的两条边成_条直线,不能说‘‘平角是一条直线”“而周角是两条边重合成一条射线,不能说周角是一条射线”。

1.增强课堂提问的灵活性。

在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要在_节课的不同阶段,随学生思维的紧张强度的不同,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提问。如在上课初期,学生的思维处在由平静趋向活跃的状态,这时应多提一些回忆性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他们参与讨论问题的意识;当学生思维处在高度活跃时,应多提些说明性和评价性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不同时间不同形式的提问对学生思维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对同一提问内容学习前的提问与学习后的提问,学生思维与记忆的范围也会有大小之别。为此,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一定要灵活多样,要随着教学进程的不断深入随机应变,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要多设预案,鼓励学生积极探索。

这个猜想是正确的,学生的探究过程也是十分有效的。

在该例中教师巧妙地将问题“推让”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思、辩的形式进行“自解”,最终完成了知识的重组与共享。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猜想进行了表扬,对学生的探究精神、探究效果进行肯定,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适时地“难得糊涂回,让教学陡增几分精彩。

二、要给学生“想”的时间。

根据专家研究,在每个问题对学生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8钟,这样做有许多好处:学生可以回答较多内容;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以减少卡壳的现象;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能够减少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学生可以列举更多的论据;学生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能够增加学生回答的多样性;能够增强相互之间的影响。

课堂提问学生有了‘‘想”的时间,就会有‘‘想”的因素积极参与掌握知识与能力的培养。但连珠炮式的提问,以及所提的那些学生不动脑筋就可以脱口而出的问题,不可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老师简单地提问,学生肤浅地答问,你来我往充斥课堂“想”就被挤掉了。老师的提问必须以学生的思为出发点和归宿,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应设计在让学生“跳一跳摸到”的水平上。既要考虑学生现有水平,又要顾及经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这样就把“想”这一因素作为提问设计的核心问题来看待了。只有在课堂上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思考“想”就可望落实到位。

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为了使学生理解算理,可提出下列问题:整数加减法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小数加减为什么要小数点对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分子可以直接相加减?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为什么分子不可以直接相加减?这样的问题,沟通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旧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采用小组交流,较好地给予了学生‘‘想”的时间和“说”的机会。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想的王国。”(苏霍姆林斯基语)课堂尤其要变为积极思考的王国。在课堂中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想”,同时“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赞科夫语)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提问后很重要的环节要让学生“想”。

三、要把握时机,问在恰当处。

课堂提问既是_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科学把握提问的时机,才能体现课堂提问的价值所在。

1.抓兴趣点提问。

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情绪。

2.抓疑难点提问。

问在学生研究目标不明确、思维受阻的时候。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3.抓发散点提问。

‘‘数学是创造性的艺术”(保罗?哈尔莫斯语)。而创造能力的培养要在求同思维培养的基础上,重视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训练,让学生尽量提出多种设想,充分假设,沿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探索和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答案,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评价。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对学生的数学建构无疑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一题多解,就是“求异”,即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突破原有的知识圈和原有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更多更新的可能的方法。通过一题多解的讨论,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样想?”,让多种信息互相交流,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

4.抓住空白点提问。

所谓“空白”点是指在教材中,对某些内容故意不写,或写得很略,在叙述描写上留有余地,制造“空白”。这些‘‘空白”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和思考的余地。教学时如能抓住‘‘空白”点,巧妙地设问就能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进行新知的探索,把“空白”补充出来,加深理解。抓住‘‘空白”点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答案,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有的教师是先让学生用面积单位直接去量平行四边形,当然很难量,教师问:能不能想个办法,使它变得好量呢?这段时间,学生带着问题各自操作,教室里很安静。几分钟后,学生们才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可将平行四边形一边的“直角三角形”剪下拼到另_边去变成长方形就好量了;有的学生干脆提出将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不必再用面积单位去量,用长方形面积公式(长改为底,宽改为高),就能求出它的面积。学生在操作这一段‘‘空白”里,既巩固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又能动地调节与新知不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最终获得新知。在这段‘‘空白”里,学生充分地参与操作,原有知识得到巩固,新学知识得到理解,探索能力又得到培养。

总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要做到科学、合理、有艺术性,就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反思教学过程,客观分析自己在问题设计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问题设计水平,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互动策略

随着新课程的广泛实施和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探究”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探究”也成为每位数学教师的追求。我们的教师在数学课堂中竭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又一个“自主探索的时空”,但“变味的探究”、“走调的探究”仍经常出现。

问题一:这样的内容值得探究吗?

案例回放:下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3页“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片段。

1、新课引入。

学生很听话地互相合作,分好桃子并相互交流分的过程。

点评:新课引入中“小组合作分桃子”的探究,显得多余无用。因为在前面学习的“除法初步认识”中,学生已经学会了平均分东西,许多学生根本不需要小组合作探究就能分得非常迅速准确。这一点从上面镜头中学生的反应也可以看出来。

2、新知学习。

好多学生在下面早就按捺不住,纷纷举手,更有的在下面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答案:三四十二。

师(依然装作没看到学生的反应):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互相讨论一下,究竟用哪一句口诀?看哪个组的小朋友聪明、最先想出来。

好多学生根本就没有讨论,依然高高地举着手喊:“我来,我来。”

点评:计算12÷3=4用哪句口诀,这个问题值得探究讨论吗?从学生的反应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此处的探究讨论显得苍白乏力、毫无意义。

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样的知识适合让学生去探究、什么样的知识根本用不着学生去探究,对于一些学生能自主解决的浅显问题,是无须“兴师动众”组织探究实践活动的。教师不要为了体现课改精神,动不动就组织学生来个合作探究,滥用探究活动,营造表面“热热闹闹”的学习氛围。为探而“探”的课堂教学,不但会浪费有限而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问题二:探究为何没有进行到底?

案例回放:下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78页“整理复习”的教学片段。

师(图片出示各种小动物捉虫的数据):一只青蛙每天捕捉害虫大约35只,一只燕子每天捕捉害虫大约50只,一只螳螂每天捕捉害虫大约8只。根据这些信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算好后,再给这些算式分分类,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先是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问题,列出了不少算式,接着埋头苦算、校对答案……10分钟过去了,不少学生还只是刚刚算好,根本还没有涉及分类。

师(不停地看手表,焦急地在学生中间踱来踱去):请停下你们手中的笔。因为时间关系,还是听老师给你们讲。学生齐刷刷地停下手中的笔,抬头听老师讲解。

点评:这个内容确实值得小朋友合作探究。对于这个问题的探究,学生有较大的思考空间和回味余地。但是,教师因为时间紧迫,怕影响自己的教学预设,没有让学生将合作探究进行到底。其实,上面合作探究中最重要的是要学生对算式进行分类,在分类中掌握100以内加法的'几种类型和计算特点,而这最重要的地方,学生恰恰因为时间关系没有涉及,岂不是一大遗憾。

我们知道现在的教材都是按课时划分的,不少教师往往被教材所束缚,怕完成不了规定的教学内容,不让学生将探究进行到底。其实,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深入体验数学活动,去合作探究一些数学知识,可能会完不成一些教学内容,影响教学进度,但学生却能从中获得许多数学活动的经验和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为学生探究提供保证。

问题三:探究需要教师怎样的点拨?

案例回放:下面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商不变性质”的教学片段。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12÷6=6÷3=2÷1=2这串除法算式,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下面三个问题:

(1)被除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除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商有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在四人小组内逐个讨论教师提出的三个问题。

师:下面请小朋友们按照老师提出的三个问题,把讨论的结果汇报一下。

学生按照老师设计的三个问题逐个逐个地回答。

师:谁能把上面三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遍?

生: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几倍,除数也扩大(或缩小)几倍,商不变。

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商不变性质。刚才小朋友们都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了商不变性质,很棒!

点评:这样的探究点拨,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说,的确省时、高效,但“探究”活动由老师牵着鼻子走,大大压缩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称不上是一次很好的点拨。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课堂提问的设计是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教师如果能处理好课堂提问,教学中发掘教材的趣味性,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思路,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教师有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

二、提问的思考性。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

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进深所学的新知.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有利于学生从多方面摄取知识量并有能力进入“再创造”的过程.

三、提问的多向性。

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

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

四、提问的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思维的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五、提问的巧妙性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要学会精心设计问题,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做到提问准确而有效.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殷中华单位:江苏省丹阳华南实验学校。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二十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深切了解体会到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和提问的技巧性,在教学教育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下面就“课堂提问”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一、课堂提问现状反思。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之一。经过教师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4.不注重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教师不仅要会问,而且要会听,会倾听学生的回答,才能捕捉可利用的生成性资源,否则,问题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

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使其低效甚至无效。

有效提问是相对“低效提问”和“无效提问”而提出来的。所谓“有效”,《现代汉语词典》对其解释是:“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由此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

有效提问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有效的问题;二是有效的提问策略。为了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备教材要“懂、透、化”

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笔者认为,对教材的研究,要达到“懂、透、化”的目标。

“懂”,就是要理解教材,只有理解了教材,我们才能分清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用“是什么”“怎么样”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拓展性问题,我们就可以用“你是怎么想的”来提问;哪些问题是探究性问题,有必要让学生讨论、探究。

“透”,就是要掌握教材的系统性、重点和难点,做到透彻掌握,融会贯通。

“化”,就是要使自己不仅能够站在教师的角度,而且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会、感受学生的学。只有做到这样,教师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才能更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2.备学生要“实”

我们常说,“我们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备学法”。

所谓“实”,是指教师必须深入实际,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基础知识、接受能力、思维习惯,以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才能有针对性地提问,恰当地把握问题的难易度,使得提问更加有效。

比如,笔者在执教二年级数学第三册“可能性”一课时,针对可能性有大有小这一知识点,想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些成语能够巧妙地体现可能性的大小。第一次试讲,本以为很简单的成语,很多学生竟然没有听说过,更别说联系数学内容了。下课后,我及时反思自己,找来一部分学生,和他们聊天,了解他们对成语的认识和掌握情况。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了要提问的成语内容。再上课时,学生很顺利地解释了成语的内容,同时紧密联系到了课上所学的内容。课下,不少学生都对这一环节印象深刻,追着老师想要再说说。

3.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很自然地问一问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也往往很配合地回答:“没问题。”如果总是“没问题”,那这一现象就极不正常了,恐怕就真的“有问题”了。对任何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都永远不可能所有的人始终保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必然有高有低,有学得轻松的,也有学得困难的。也就是说,应该“有问题”。

“没问题”的问题,反映了教师的一种教育观念,似乎只有顺顺利利的一节课才是好课。其实不然,课上的这种“顺利”,只会培养出唯书唯上的人,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课上的这种“顺利”也会使学生缺少一种精神,一种实事求是、刨根问底的精神。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在实践中,教师要联系实际,优化提问内容,把握提问时机,讲究提问技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课堂自主学习实践策略论文

生成资源指课堂即时产生,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这种教学资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自主探索是指学习主体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由于生成资源是即兴的,灵动的,来自于学习者自身的,因而利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我们的数学课堂会勃发生机,学生会享受数学的无限乐趣。

一、优化学习环境,萌发生成资源。

一是硬环境,如多媒体课件,集电光、电声、图形、文字于一体的媒体情境,能多重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思维异常活跃,容易产生新异的想法。

二是软环境,如心理环境,课堂教学存在一种心理场,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心理场能诱发学生的内驱力。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消除各种不良学习心理的影响,使潜在的能量得以充分释放,个性得以张扬,生成便有可能。又如改变教学观念,转换师生角色,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开放性问题,给予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便会出现奇迹。再如运用延时评价,在“再想想,有没有别的……”中,出现预想不到的局面。教师要制造这种“温床”,萌生课堂生成资源。

例如笔者在前不久上一节应用题练习课时就碰到了生成资源产生的情况。题目是这样的,“汽车上原来有35人,有12人上车,有9人下车,现在汽车上有多少人?”我原想让学生以跟随小明一起坐车的情景,再结合题目让学生演一演坐汽车的场景,让学生找到本题的解答办法,然后就此打住。实际教学中我习惯地追问了一句,“还有不同的方法了吗?”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1马上讲出了另一种解法。“12-9=3人,35+3=38人。”他还进一步解释说,“12-9算上车比下车的多几个人,那么车上的人就会多3个,所以35+3=38人。”当其他同学纷纷赞同学生1的好方法时,学生2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可是如果上车的人数比下车的人数少的话该怎么办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没有就此打住,相反还给了学生2一个肯定的表扬,“真是一个好问题,那让我们不妨将刚才的两个条件交换一下。(板书:上车9人,下车12人)这个题目该怎么做呢?”学生们的反映很热烈,大多数学生选择第一种解答方法:“35+9=44人,44-12=32人。”没想到学生2听了这个回答仍不满意地追问:“可是用学生1的办法就不能做了?”马上有学生给出了回答,“可以做,可以做。还用12-9=3人,算下车的比上车的多3人,再算35-3=32人,就是多下了3人后车上剩下的人。”到此,我想可以结束这个题目了,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又有学生3提出“那如果35人到站后剩下的人数,那车上原来有多少人呢?”我意识到,这绝对是一个探究的好机会,于是我再次将这个生成资源整理并呈现给学生,引导他们思考。“‘有12人上车,9人下车后,汽车上剩下35人。车上原来有多少人?’大家能不能帮他解答。”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用学具操作等活动他们终于找到了解答的方法。没想到书上的一个题目由于教师优化教学的环境、抓住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有效资源,竟然演化出了几个不同层次,让学生想得更有价值,学得更有效。

二、利用生成资源,凝聚问题情景。

课堂生成资源是否一定会成为探究性学习的问题呢?当然不是。教师要善于应变,及时捕捉来自学生的原始信息,迅速进行判断、分析,进行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提炼出有价值的研究主题,将问题情景呈现在学生面前。“价值标准”就是课堂教学的目标。如果生成资源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通过研究,可以加快目标达成的步伐,那么,教师要当机立断,加以利用,甚至改变预设的教学思路,相反,如果没有价值,或者与“目标”无关,则不能加以利用,否则会适得其反。

笔者上过一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我先让学生来说说已学过了哪些平面图形。学生们说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虽然还没有学习圆的知识,可说对了,我同样表示赞成。原来想就此拿出长方体让学生来比较它与长方形的不同,从而建立起立体图形的概念,可没想到,有一个学生提出了反对意见。“球也是平面图形。”是否马上就否定他的观点将学生拉回到教师预设的教学过程中来,还是听听这个学生的想法,我选择了后者。“你能说说你的理由吗?”“球是圆的呀!”这个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原来他认为圆是平面图形,所以球也应该是平面图形。我决定索性放弃预设从“球”与“圆”入手教学立体图形。我将这个问题交给了学生,“球是圆形吗?”没想到班里的学生虽然有不少反对可也有许多赞成。“那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吧。”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不乏激烈地争论。在争论中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思维的冲突中他们逐步达成了共识,同时对“平面”与“立体”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就势顺水推舟,通过“圆”与“球”这两个与本课无关的知识点的学习揭示了“立体图形”的概念。

三、直面问题情景,开展探究活动。

呈现了问题情景,就要展开探究活动,有效地进行探究活动,关键在于实践。教师要引领学生新身历练探究的实践过程,如猜测,凭借已有知识、经验对问题答案进行大胆猜想;假设,从多种猜想中选择最接近“真理”的作为假设;操作,运用学习工具,动手实践;验证,用操作结果证明假设;结论,做出探究结论;运用,运用结论解决问题。如:在上例中学生在争论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证明自己的观点,认为“球”与“圆”两者不同的学生拿出了乒乓球、小篮球,还用瓶盖在纸上画了圆,他们要求“反对方”通过用眼睛看、用手摸来感觉、比较两者的不同;而另一方则想到了将球一分为二,从而得到两个圆的办法来维持自己的意见。通过操作、验证,他们终于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就是球与圆是不同的。同时运用建构的立体图形的新知,他们也知道了长方体与长方形是不同的,因为长方体是立体图形,而长方形则是平面图形。

总之,开发利用生成资源,凝聚问题情景,开展探究活动,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富有激情,富有挑战,对培养创造型人才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