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设计(优秀19篇)

小编: 文锋

高中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把握好教学节奏,使课堂教学更加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接下来是一些教学设计独特、内容丰富的高中教案,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思考和创意。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的定义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3、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能力目标1、根据功和能的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曾经读过一篇文章,叫做《汕头的雪》,汕头也会下雪吗?

汕头也会下雪,与众不同的雪——木棉棉絮。南方的人,对北方的雪总有一些期待,我也不例外。

有哪些同学见过北方的雪吗?

洁白无垠的雪,总让人浮想联翩,也让人向往,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它也具有惊人的破坏力:

例1:2002年9月21日上午,俄罗斯高加索北奥塞梯地区的一个村庄发生雪崩,造成100人失踪(附图片)。

例2:四川丹巴亚丁雪崩(附图片)。

如此美丽的雪花,怎么会有这么大的破坏力?雪崩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能量?

浩瀚夜空,点点繁星,当我们在欣赏璀璨星空的时候,绝不会想象到它们也会给地球带来巨大的伤害:

美国内华达州亚利桑那陨石坑,5万年前,一颗直径约为30~50m的铁质流星撞击地面,它的爆炸力超过美国轰炸日本广岛那颗原子弹的一千倍。爆炸在地面上产生了一个大坑,据说,坑中可以安放下20个足球场,四周的看台则能容纳200多万观众。(附图片)。

陨石为何具有这么大的能量?这些能量与什么因素有关?

雪崩和陨石都有一个特点,具有一定的高度。

小实验(视频):

实验一:相同质量的小球,从不同高度下落。

实验二:不同质量的物体,从同一高度下落。

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

实验一:质量一定时,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实验二:高度一定时,质量越大,重力势能越大。

要研究重力势能,就不能脱离对重力做功的研究新课教学一、重力做功。

讨论小球竖直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讨论小球沿斜线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3、讨论小球沿曲线下落,重力所做的功。

物体由a运动到b,重力做功mgh。

综合以上三种情况,可以得到结论: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跟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即wg=mgh1-mgh2。

二、重力势能:

结合功和能的关系,我们可以分析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并且经过推导又得到重力所做的功等于mgh这个量的变化,所以在物理学中就用mgh这个式子来表示物体的重力势能。

重力势能:物体凭借其高度而具有的能量ep=mgh。

1、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wg=mgh1-mgh2=ep1-ep2。

重力做功wg。

(正、负)。

重力势能ep。

(增加、减少)。

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物体上升。

增加。

物体克服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增加。

物体下落。

减少。

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

高中物理向心加速度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鲁科版物理必修2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课时是二节课,本教案设计的是关于第一课时向心力的内容。教材在本节课之前已经安排学生学习了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和对圆周运动的描述,而且在必修1中也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本节课作为上述知识的综合应用,通过分析理解向心力的概念,掌握向心力的来源,通过实验得出向心力大小的计算公式。从物理教学的整个课程分析,本节课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学好圆周运动的关键,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等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为高一的孩子,好奇心强,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并且在之前的学习中有多次的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包括牛顿运动定律和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以及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学生在平常的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过一些关于物体做圆周运动的例子,对圆周运动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学生会从向心力三个字的字面先入为主地认为向心力是某个新的性质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知道向心力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一种力。

2、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小不变,方向总是指向圆心。

3、知道向心力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理解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实验探究向心力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物理实验在处理问题中的作用。

2、经历从自己提出问题到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思维能力。

3、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能主动与他人讨论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喜悦,领悟一定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掌握计算向心力大小的表达式。难点。

理解向心力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力。

物理学是科学知识科学探究与科学方法相结合的自然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应重视科学探究与科学方法。

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在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类似科学家探索物理世界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喜悦,领悟一定的科学精神。

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发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环节教学内容教法与学法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水流星”实验。

实践过程:向学生展示装有茶水的透明小桶,提问,采用什么方法能够使开口的小桶翻转过来时,桶内的水不会洒出来?鼓励学生大胆上台尝试,在实验过程中不难发现小桶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的过程中,当小桶开口向下时,水不洒出。由此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向心力”。运用演示实验的方法向学生展示“水流星”的实验发现开口的小桶在竖直面内做圆周运动过程中,小桶虽然翻转过来水却没有洒出来,从而引出新课的知识——“向心力”。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主动地参加到课堂的探究中,并且对概念的理解提供感性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和认识规律。

新课教学。

一,掌握向心力的性质和方向。

演示实验1:用一根细绳,一端系一电动小车,另一端用手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打开小车的开关,在绳子拉直前小车做直线运动,绳子拉直后小车绕着固定点做圆周运动。

演示实验2:小车绕固定点做圆周运动,突然放开细绳,小车沿切线方向做直线运动。

通过以下问题的引导,让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掌握向心力的方向。

绳子的拉力对小车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

绳子的拉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总结出: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必须受到一个始终指向圆心的等效的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做向心力。在小车实验中,拉力就是向心力。

通过对小车进行受力分析,明确向心力是一个按效果命名的力,使学生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的供需关系。

通过探究以下两个问题:

向心力方向与速度方向有何关系?

向心力对速度产生了怎样的作用效果?

得出结论:向心力只改变物体运动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线速度的大小。

总结:向心力不是特殊的力,只是按作用效果命名的,它可以由某个力或某几个力的合力来提供。受力分析时不能把向心力当作一个独立的力。

高中物理平抛运动教案设计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并且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针对研究问题——平抛运动,我利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相互合作的方法来全面体验和感悟实验探究,描绘平抛运动的轨迹,并计算物体的初速度。以学生为中心,注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教师引导下充分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设计,设计出既与教材相联系,又不被教材所束缚的创新实验方案,突出学习与创新相结合的探究式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2、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3、对设计出的方案进行评价与创新。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经生与生间的交流、讨论,教师再进行引导得出较合理的多种方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设计探究,培养学生的设计探究兴趣与热情,体验到探究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他人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合理可行。

2、学会设计实验方案。

难点:设计方案。

四、教学资源。

书籍、资料、网络等。

教学流程图。

知识回顾。

提出问题:如何得到运动轨迹及初速度。

处理问题:实验探究。

设计方案。

分组实验。

处理数据。

描述轨迹。

计算初速度。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提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平抛运动,下面一起回顾一下:

(2)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什么?(给学生总结一下)。

(3)那么平抛运动的轨迹我们怎样通过实验来得到呢?

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描绘出平抛运动轨迹并计算初速度,请同学们自主设计出实验方案,并且进行讨论计算,得出实验结论。

(二)、进行新课。

提出问题:(1)如何得到平抛运动的轨迹?

(2)如何判断平抛运动的轨迹是不是抛物线?

(3)根据实验数据如何计算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哪些方案来研究平抛运动呢?

小组讨论、阅读教材、交流,汇总设计的方案。

结论:

方案(1):利用斜面小槽等器材,让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冲过水平槽飞出后做平抛运动。

高中物理向心加速度教案设计

向心力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受到的合外力,它是本章圆周运动的重点。由于这一节内容比较多,可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述有关向心力的概念,第二课时是生活中向心力的应用实例,而本教学设计是第一课时有关向心力的概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如何建立向心力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容易接受,教材采取以实验为基础加上必要的简单的理论分析的方法,在这里,编者增加了一个演示实验,就是借助向心力演示器进行实验,把学生的实验结论逐一验证,从而验证了向心力公式,更有力说明了实验的科学性和重要性。课本35页中的“讨论与交流”这一点学生往往觉得抽象,只是理论来分析,这里编者把它改成实验探究,这样学生通过实验亲身感受,定性分析,这比理论分析更具有说服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对匀速圆周运动有了一定的理解。知道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等,并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半径之间的关系。学生知道在转动装置中,共轴的轮子上各点的角速度相等;皮带转动(不打滑)中,凡和皮带接触的点,线速度的大小相等。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学生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因为它的线速度方向时刻在变,但只是表面的知道,更深一步来分析,为什么线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是什么力来改变物体的这种运动状态,这个力有何特点?学生带着这些疑问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三、教学设计思想及策略。

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实施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接受,很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新课程强调“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为此本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就是采用学生实验探究和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探究教学法。

本节首先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和观察中的两个实例,提出问题,加上老师的即时演示实验,其现象更加深学生心中的疑惑,激发他们求知探索的欲望,更易引起学习的兴趣。然后学生亲身进行实验探究来感受向心力。当学生对向心力的概念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就进一步提出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可以先让学生根据前述实验做出猜想,然后再让学生设计实验对猜想进行验证,教师可以按照教材的设计指导学生完成,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向心力的感性认识。教师还借助了向心力演示器进行实验,把学生的实验结论逐一验证,从而验证了向心力公式。接着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给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让学生明白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变,但方向时刻在改变。最后把课本35页的“讨论与交流”改成实验探究,这样学生通过实验亲身感受,定性分析,这比理论分析更具有说服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如何建立向心力的概念,而突破这一点的办法是让学生进行探究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获得感性认识。由于本节课学生实验探究活动比较多,教学中老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必要时做出指导。实验中提倡学生敢于动手,严谨、细致、耐心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小组之间讨论与交流,归纳结论。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为主线,以问题和小组交流贯穿课堂的始终,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学生情感有机的结合起来。

四、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公式的含义。

3.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体验和感受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向心力。

2.先猜想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再进行实验探究。

3.通过演示实验,验证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公式,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亲身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参与物理活动的兴趣。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敢于实验,体会实验在探索物理规律中的作用和方法。

3.培养学生事实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细致、耐心的实验修养。

教学重点。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学生实验探究:感受向心力和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

教学难点。

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五、教法学法。

学生实验探究,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学生思考、猜想、讨论,教师提问、讲解相结合。

六、教学用具和课时安排。

质量不同的小物体(钢球、木球)、小绳、圆珠笔杆、向心力演示器、圆环轨道、cai课件、多媒体投影设备。

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教师组积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设计意图及说明。

情景设疑。

引入新课。

1.同学们跑步转弯时,身体会自然的怎么样?(例如4100米接力赛)。

2.在湿滑的水泥路上转弯时,无论是骑自行车还是驾车,必须怎么办?

3.教师演示:把小球在不同的高度沿着斜面轨道滚下时,观察通过圆环运动的情况。(例如娱乐场所里玩“过山车”游戏)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是什么?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究的问题了。

1.由于学生对前面的两个问题有很丰富的日常经验,会大胆发言。

2.观察实验现象,对现象和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产生悬念。

从日常生活情景中构建物理情景,以培养学生把生活与物理联系一起的习惯,特别是演示实验的现象,使学生产生悬念,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实验与探究。

学生亲身进行实验探究,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归纳结论,回答老师的提问。

这实验简单易做,效果明显,学生通过亲身感受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实际教学效果表明学生乐于参与观察,敢于实验。

引出向心力概念。

1.承上启下,引出向心力的概念:维持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一个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这个力就叫向心力。

2.配合演示动画片。

高中物理平抛运动教案设计

能力目标。

训练逻辑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采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法建议以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法建议。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设计方案。

引入:粉笔头从桌面边缘水平飞出,观察粉笔头在空中的运动。

学生举例;可看作平抛运动的生活事例.。

(三)利用课件1:引导分析水平方向:不受力,初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导出。

1、平抛物体在时刻的瞬时速度:

水平方向:

竖直方向:

平抛物体在时刻的的速度大小:

平抛物体在时刻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则:

2、平抛物体在时刻的位移:

水平方向:

竖直方向:

平抛物体的位移大小:

平抛物体的位移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则:

3、消去时间,轨迹:是抛物线。

(六)讨论:

l)平抛运动物体的飞行时间由什么量决定?

2)平抛运动物体的水平飞行距离由什么量决定?

3)平抛运动物体的落地速度由什么量决定?

探究活动。

如何测得平抛运动物体的初速度。

课外小实验:让橡皮从桌子上水平抛出,如何得出其初速度?

【思考】根据平抛运动的知识,若想求出初速度,还有什么方法?需要已知什么条件?

高中物理平抛运动教案设计

《平抛运动》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中的第二节,教材从学生实际接触、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出发,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实践到理论,先后讲述了抛体运动、平抛运动的概念,着重分析讨论了平抛运动的规律,分别是“平抛运动的速度”、“平抛运动的位移”,而在教材最后涉及“一般的抛体运动”,拓展斜抛运动的知识。

2.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能分别以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起方向的位移为横坐标和纵坐标,描绘做抛体运动的物体的轨迹。要求学生知道平抛运动的受力特点;知道用实验方法得到平抛运动轨迹的方法;理解确定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方法;知道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独立性和同时性;体会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

3.教材分析。

《平抛运动》是新课标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五章《曲线运动》中的第二节。

教材对平抛运动的讲述分为三个层次:(1)通过讨论与交流和生活实际现象的分析、讨论,让学生初步了解平抛运动;(2)通过实验的分析和利用已有的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知识建立研究平抛运动规律的物理模型,掌握平抛运动的速度、位移的计算推导;(3)通过理论上定性和定量分析实验和频闪照片得出平抛运动的规律,并且能够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这样安排,比较注重体现探究实验,比较注重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相结合,将复杂的物理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明白,物理规律不仅可以直接由实验得到,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二、对象分析。

1.心理特征。

作为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学生对于高中物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具有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再惧怕高中物理。而对于新的物理知识,有了更强的求知欲望。

2.知识和能力特征。

般的曲线运动的特点,并有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来处理曲线运动;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学生可能较难理解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和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采取的学习策略:分组讨论,向教师寻求帮助,实验探索,总结反思等。

三、设计思想。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本节课主要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1.情景创设策略:运用生活中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设计问题,设计物理实验,组织教学内容,提出有启发性的引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参与到实验验证、实验猜想、探究规律的学习当中。

2.探究引导策略:探讨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

3.自主探究式学习策略:运用所学知识,独立探索规律、推导公式。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平抛运动的概念及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平抛运动的研究方法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已学知识,来探究新问题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平抛的理论推证和实验证明,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五、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1)原因: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渗透着重要的思维方法。

(2)突破方法:运用多媒体软件,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板书推导过程;督促学生自行推导。

(1)原因:平抛运动的规律由于公式原理比较繁杂,对于第一次接触的学生不易理解掌握。

(2)突破方法:板书推导过程;督促学生自行推导。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思想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视频、图片例举生活中常见的抛体运动的实例,通过ppt向学生展示:

运动场面:篮球、垒球、铁饼、标枪…。

生活场面:喷水枪、扔东西…。

军事场面:导弹…。

观察ppt,思考这些运动的共同点,认识到抛体运动的普遍性。

(抛体运动的定义)。

提问:

大家看到的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点呢?

针对学生的回答作评价,整理。引导学生总结出抛体运动的概念:

以一定的速度将物体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强调抛体运动概念中的关键词:

初速度、只受重力。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抛体运动的轨迹如何?

抛体运动的是一种形式的曲线运动。

总结归纳,回答问题。

抓抛体运动的关键词,理解抛体运动的概念。

结合生活实例与抛体运动的概念,描述抛体运动物体的轨迹。

三、探索新知,形成概念(平抛运动的定义)。

提出问题: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将做什么样的运动呢?

【演示实验1】用力弹一下放在桌面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让同学观察小球离开桌面后的运动轨迹。

【演示实验2】钻有孔的塑料瓶向外喷水。

flash动画演示平抛运动动画。

建立概念,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平抛运动。

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强调抛体运动概念中的关键词:

初速度沿水平方向、只受重力。

让学生举出上生活中平抛运动的实例。

如:射击的子弹…。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观察ppt的flash动画演示,并尝试描述平抛的定。

义。

抓抛体运动的关键词,理解平抛运动的概念。

联系生活,举出平抛运动的实例。

为下面探究平抛的性质作好准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以形象直观的动画给学生以清晰的认识,促进其认知。

强化学生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意识。四、引导探索(平抛运动的特点)。

通过pptflash动画演示平抛运动,结合演示实验一:

提出问题:

在黑板上画简单图示,对平抛运动的物体做受力分析,分析其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受力情况并结合运动学知识,得出平抛运动的特点。

分析说明:

a: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b: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初速度为0,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结论: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观察ppt的动画演示,讨论并尝试描述平抛运动的轨迹。

通过观察猜想:平抛运动水平方向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是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促进理解。

五、引导探索(平抛运动的规律)1.坐标系的建立。

引导学生思考:

类比直线运动当中欲得到物体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要先分析物体受到的力,有合力求物体的加速度,进而得到物体的速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推导抛体运动的位置坐标:

1、应该沿什么方向建立坐标系?

2、应以哪个位置作为坐标原点?

以物体被抛出的位置为坐标原点,以初速度v0的方向为x轴的方向,竖直方向为y轴的方向,建立直角坐标系:

物体抛出后,速度大小和方向时刻变化,我们如何来研究抛体运动的速度呢?

根据平抛运动的特点,尝试推导出t时刻运动的速度。

提示学生先对平抛物体做受力分析,再结合运动学知识。

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推导过程,引导学生分析、点评。

平抛运动的物体:

水平方向上不受力,匀速运动,故embed;。

竖直方向上自由落体运动,故embed。

合速度由勾股定理可知,

大小为embed,

方向,其中embed为合速度与初速度间的夹角。

提问:平抛运动任一时刻的位置如何确定?

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t时间内的位移为;。

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t时间内位移为;。

任一时刻的位置坐标为(,)。

提问:t时间内的位移如何计算?

与水平方向夹角。

4.平抛运动的落地时间。

若将一物体以速度从高度为h的某点水平抛出,则物体的落体时间如何确定?

根据分运动与合运动的等时性,我们可以从x。

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规律中求时间,也可以从y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中求时间,求出来的时间是一样的。

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

【牢记】平抛运动的时间由高度决定;。

平抛运动的水平位移由高度h和初速度共同决定。

高中物理教学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首先提出重力势能的基本定义,指出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为重力势能,接着引出在物体被举高的过程中,伴随着重力做功,然后通过分析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的特点,推导得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最后教材又安排了重力势能的相对性以及重力势能是与地球系统共有的特点这部分知识,以便完善和加深学生对重力势能的理解。

新教材在知识安排上与老教材相比有很大不同。老教材在给出“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这一结论后探究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关系,从而引出重力势能。而新教材对这一思想的引入采用的是逐渐渗透的方式。在对生活中生动实例的定性分析以后,引入重力做功,给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形式,让学生在阶梯式的学习中自己寻找“功与能量”的关系。提升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还停留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抽象的逻辑思维的建立还需要时间。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图片视频等直观手段逐渐引入抽象的物理概念。

重力势能是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的,但当时只停留在定性的分析上。新课应注意对知识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化。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重力势能的表达式计算。

会推导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

知道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技能目标。

根据功能关系,推导出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学会从功能关系上解释和分析物理现象。

情感目标。

渗透从对生活中有关物理现象的解释,得到物理结论的方法,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渗透社会公德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高空抛物的危害。

教学重点:

重力势能的概念及重力做功跟物体重力势能改变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教具准备:

ppt课件,装沙的小桶,大小质量各异的3个小球。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目的新课引入情景引入:

故事引入:在荒芜的海岛上,饥饿的小猴捡到了一个核桃,请同学们帮小猴想想,要怎样才能把核桃打开。

情景引入:纷飞的雪花一直是大家的最爱。我们爱它的白爱它的软,但是有时就是这看似温柔柔软的皑皑白雪却给我们带来灭顶之灾。——这就是雪崩。(出示幻灯片图片)。

提问:为什么漂亮柔软的雪具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是因为它具有潜在的能量,一有机会它就会把能量释放出来。我们把这种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定义:地球上的物体由于处于一定的高度而具有的能量,我们把这种能量叫做重力势能。?用ep表示。

提问:我们知道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叫重力势能。那么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也就是什么样的物体具有较大的重力势能呢?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大胆的做出猜测,并说说你的理由。

实验定性验证:(教师演示)。

将大小相同,装有相同水的瓶子从不同高度下落,使其穿过蒙有不同数量报纸的空桶,观察两个瓶子能穿透的报纸的数量。

将大小相同,装有不同水的瓶子从相同高度下落,使其穿进蒙有不同数量报纸的空桶,观察两个瓶子能穿透的报纸的数量。

师:那么我们可不可以通过重力做功来寻找一下重力势能的具体表达式呢?请同学们计算一下三种情况下重力所做的功。

质量5kg的物体自由下落10米。

质量5kg的物体从高10米倾角30度的斜面滑到斜面底端。

质量为5kg的物体从高10米的不规则斜面下滑到底端。

师:同学们观察上面三种情况下重力所做的功,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什么不同点吗?

师:通过上述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

物体运动时,重力对它做的功只跟它的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有关,而与物体运动路径无关。

即:wg=mgh1—mgh2。

重力势能。

ep=mgh。

1、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变化wg=mgh1-mgh2=ep1-ep2。

重力做功wg。

(正、负)。

重力势能ep。

(增加、减少)。

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

物体上升。

增加。

物体克服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增加。

物体下落。

减少。

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减少。

2.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师: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将质量是2kg的小球放在2楼的地面上,该球的重力势能是多少?一直g取10米每二次方秒,每层楼高3米。

师:大家得到的答案不同,主要原因是大家选择的高度起点不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参考平面不同。

从大家的计算可以看出,如果不选择参考平面,重力势能的值也是不确定的。所以选择参考平面应该是我们确定重力势能的第一步。

确定重力势能的方法:

选择参考平面——高度为0的面,也即重力势能为0的面。

在参考平面上方的物体高度为正值,重力势能也是正值;。

在参考平面下方的物体高度为负值,重力势能也是负值。+、-表示重力势能的大小。

参考平面的选取是任意的,一般从研究问题的方便出发来选择,很多时候我们选地面为参考平面。

例题:如图,质量0.5kg的小球,从桌面以上h1=1.2m的a点落到地面的b点,桌面高h2=0.8m.请按要求填写下表.(g=9.8m/s)。

参考平面。

小球在a点重力势能。

高中物理平抛运动教案设计

本节是人教版《物理》必修模块物理二第一章第三节。平抛运动是本章的重点内容,是对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具体问题的应用,对后面斜抛等曲线运动的学习及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解决都有影响。前面学生通过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学习已有初步的理论基础,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认识平抛运动的初步特征。运用实验探究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平抛运动的特点及规律。所以在本节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学生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探究,讨论。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会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能分别以物体在水平方向和竖起方向的位移为横坐标和纵坐标,描绘做抛体运动的物体的轨迹。要求学生知道平抛运动的受力特点;知道用实验方法得到平抛运动轨迹的方法;理解确定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所用的方法;知道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独立性和同时性;体会研究曲线运动的基本方法。

3.教材分析?

教材这样安排,比较注重体现探究实验,比较注重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相结合,将复杂的物理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明白,物理规律不仅可以直接由实验得到,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心理特征。

作为高一下学期的学生,学生对于高中物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方法,具有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再惧怕高中物理。而对于新的物理知识,有了更强的求知欲望。

2.知识和能力特征?

可能会采取的学习策略:分组讨论,向教师寻求帮助,实验探索,总结反思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平抛运动的特点:初速度方向水平,只有竖直方向受到重力作用,运动轨迹是抛物线,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注意轨迹是曲线的原因是受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2)理解平抛运动可以看成水平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并且这两个分运动互相独立。

(4)会运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实际问题。

(5)知道分析复杂运动时分解或合成运动的物理思维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使问题简单化。

2、过程与方法。

利用生活中实际问题引入,创设矛盾所在,提出问题。结合平抛仪实验,动画,平抛与自由落体运动对比的频闪照片,逐步加深对平抛运动的认识。并根据实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分析平抛运动的处理方法——运动的分解,根据已有的知识找出平抛运动的规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及探究、交流与讨论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经历不同层次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2)学习和借鉴本节课的研究方法。

2、教学难点:

(1)平抛运动的整个过程较快,学生无法从视觉上直观看清其运动的轨迹。

(2)如何进行运动分解,如何引导学生做这样的分解。

教学课时。

两个课时。

六、教学方法。

为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法:探究式教学法和情景创设教学法。

学法:以学生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为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器材。

斜槽轨道、小球、木板、白纸、图钉、铅垂线、直尺、三角板、铅笔等.

教学过程:

1、叙述式。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从水平飞行的飞机上空投物资;(视频)。

引问:请同学描述上述物体运动的轨迹和运动性质。

(演示i)用力弹一下放在桌面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让同学观察小球离开桌面后的运动轨迹。如图所示,重复两次让同学们能够清楚地观察。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小球为什么会做曲线运动呢?

(二)交流、讨论及猜想。

猜想:平抛运动水平方向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是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如何验证我们的猜想?

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三)实验与探究1:

(演示2)在如同2所示的装置中,两个相同的弧形轨道m、n分别用于发射小铁球p、q;两轨道上端分别装有电磁铁c、d调节电磁铁c、d的高度,使ac=bd,从而保证小球p,q在轨道出口处的水平初速度vo相等,将小铁球p、q分别放在电磁铁c、d上,然后切断电源,使两小球能以相同的初速度vo同时分别从轨道m、n的下端射出,实验结果是两球发生碰撞,增加或者减小轨道m的高度实验结果都是一样。

教师引入问题:这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

(四)实验与探究2:

如图所示,用小锤击打弹性金属片c,使a球沿水平方向飞出做平抛运动,与此同时,b球被松开做自由落体运动,改变实验装置离地面的高度,多次实验,两球总是同时落地。(用耳朵听声音)。

问题创设:a、b两球同时落地的现象,得出什么结果。

进一步提问:为什么可以下这样的结论呢?

学生:x=vot?y=gt2。

教师:我们要求出物体在t秒末的速度,怎么求呢?(如图所示,物体在t秒末位于b点)。

课外探究。

用摄像机拍摄小球的下落过程,输入电脑,由视频工具按帧播放小球下落过程,抓图、通过photoshop软件处理将各帧图像叠合,从而得到小球运动轨迹。通过叠合照片与实际实验装置的大小比例,可分析小球的运动。

速度:

水平方向:vx=v0。

竖直方向:vy=gt。

合速度大小:

合速度方向:

位移:

水平方向:x=v0t。

竖直方向:

合位移大小:

合位移方向:

表格式。

教学阶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视频、图片例举生活中常见的抛体运动的实例,通过ppt向学生展示:

运动场面:篮球、垒球、铁饼、标枪…。

生活场面:喷水枪、扔东西…。

军事场面:导弹…。

观察ppt,思考这些运动的共同点,认识到抛体运动的普遍性。

(抛体运动的定义)。

提问:

大家看到的这些运动有什么共同点呢?

针对学生的回答作评价,整理。引导学生总结出抛体运动的概念:

以一定的速度将物体抛出,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强调抛体运动概念中的关键词:

初速度、只受重力。

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抛体运动的轨迹如何?

抛体运动的是一种形式的曲线运动。

总结归纳,回答问题。

抓抛体运动的关键词,理解抛体运动的概念。

结合生活实例与抛体运动的概念,描述抛体运动物体的轨迹。

三、探索新知,形成概念(平抛运动的定义)。

提出问题: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物体将做什么样的运动呢?

【演示实验1】用力弹一下放在桌面上的小球,使它以一定的水平初速度离开桌面,让同学观察小球离开桌面后的运动轨迹。

【演示实验2】钻有孔的塑料瓶向外喷水。

flash动画演示平抛运动动画。

建立概念,请同学们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平抛运动。

将物体用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强调抛体运动概念中的关键词:

初速度沿水平方向、只受重力。

让学生举出上生活中平抛运动的实例。

如:射击的子弹…。

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观察ppt的flash动画演示,并尝试描述平抛的定。

义。

抓抛体运动的关键词,理解平抛运动的概念。

联系生活,举出平抛运动的实例。

为下面探究平抛的性质作好准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激光和自然光的区别.

2.通过阅读,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认识激光的特点和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课外阅读,收集整理有关激光应用的资料,培养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激光的特点及应用的学习,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对激光应用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的无究力量,培养热爱科学的品质.

【教学重点】激光与自然光的区别以及激光特点和应用.

【教学难点】激光与自然光的区别.

【教学方法】。

1.通过对自然光的分析,提出激光的相干性.

2.通过学生课前阅读,初步了解激光的特点及广泛应用.

3.通过收集激光方面的材料,讨论交流,进一步掌握激光的特点及应用知识.

4.通过观看录像,进一步加深对激光知识的'了解.

【教学用具】激光手电筒、投影仪、三段有关激光的录像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课前大家已经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激光是自然界没有的光,首先我们来看看它与自然光有什么不同.

二、新课教学。

(一)自然光和激光(投影)。

自然光(例如白炽灯)激光。

原子发光方向,时刻不确定。

频率不一样。

不能发生干涉。

非相干光。

频率一样。

能发生干涉(双缝干涉实验)。

人工产生的相干光。

都是原子受激发处于不稳定状态发射出来的。

[师]通过上表的比较,同学们可以看到,激光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是一种人工相干光.激光还有许多与自然光不同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将自己阅读课文整理的表格展示出来.

(教师巡视,大部分同学整理得很好,选出比较全面的一组投影(如表20―2)老师简单讲解)。

[师]其实,激光的应用远不止这些,而且还在迅速发展,这方面的介绍很多,下面请大家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开展课堂交流.

(二)激光的应用。

(分组介绍,同时教师提炼要点并板书,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一组(投影资料)我们组收集整理了激光在相干性方面的特点,激光是相干光.可用来进行光的干涉、衍射等实验(科学实验),由于原子的发光不是无限制持续的,每一次发光与下一次发光总有一个时间间隔,只有同一光源在同一发光时间间隔内发出的光,在空间某点相遇时才会发生干涉,所以原子发光的平均时间间隔称为相干时间,在相干时间内光的行程称为相干长度,激光的相干长度可达几十千米,相干性较好.

第二组(投影资料)我们组整理的信息中,激光的另一特点是激光的亮度特高,近年研制出的强激光的亮度要比太阳亮100亿倍以上.激光器发出的激光是集中在沿传播方向的一个极小的发射角内,亮度就会比同功率的光源高几亿倍,在极短时间内会辐射出巨大的能量,聚集在一点时可产生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度的高温.

第三组除了前面两组介绍的两个特点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激光的单色性好,自然界找不到频率“纯净”的光,各种频率的光总是混杂在一起的.但由于激光器中光学谐振腔的干涉作用,只有那些满足谐振腔共振条件的频率才能形成激光输出,不满足共振条件的频率,都在谐振腔内干涉相消了,因此激光的频率单一,单色性非常好,拿氦氖气体激光器来说,它产生的光波长范围不到一百亿分之一微米,完全可以视为单一而没有偏差的波长,是极纯的单色光.

第四组我们组收集的资料中,除了前面三组讲的,还有一点,激光的方向性好,一般的手电筒或探照灯聚光虽然很好,看上去它们射出的光束是笔直的,但在一两公里后,光线就发散成很大一片,亮度明显减弱.而激光射到这个距离上基本没有发散,激光是方向最一致、最集中的光.

[师]前面几组同学从激光的特点角度阅读收集了很多资料,都比较好,虽然其中有些材料我们不能完全弄懂,但以后我们还有很多学习机会,到时可以更进一步理解.下面我们再来交流激光应用方面的资料.

第五组(阅读)。

激光具有很高的能量,所以它是精密机械加工特别是微电子工业加工不可缺少的工具,用激光对金属打孔、切割、焊接、淬火,激光代替机械刀具和刻刀直接加工大型和微型元件,具有普通机械加工不可比拟的特点.利用它可以在坚硬的材料上打直径0.1mm到几微米的小孔.激光钻孔不受加工材料的硬度和脆性的限制,而且钻孔速度异常快,可以几千分之一秒甚至几百万分之一秒内钻出表面十分整齐光洁的小孔,激光快速自动成型技术,可以控制激光束将材料逐层“烧结”而形成实体零件或模具、模型.它可快速制成精密复杂或不规则图案的机械零件.我国已经研制成功激光迅速自动成型机,标志着我国已经掌握了这项新技术,并迅速进入国产化、商品化阶段.

第六组(阅读)。

激光在农业生产上也有广泛应用,用激光照射农作物种子,可诱发遗传变异,缩短种子发芽时间,育出的秧苗生长比较快,长势好,粗壮且均匀整齐,改善了农作物生长性能,提高产量.把激光技术引入果树裁培,能改良水果品质,提高水果产量.用激光照射牲畜家禽鱼类,能促进生长发育等.

激光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相当广泛,“激光刀”能有效地局部加热凝固血管,出血少.而且“刀”不与组织接触,不用消毒,激光刀很锋利,切割软组织和硬组织都一样快捷,还可应用激光对穴位照射,给穴位输入能量,无痛、灭菌、快速、安全.

第七组(阅读)。

激光在信息产业领域有着重要应用.在光纤通信中,激光作为信息高速传输的载体作通信载波.它还是信息高速处理的载体,光学计算机有着普通计算机无法比拟的优点,这种计算机运算速度高,传输信息量大,激光应用在信息存储领域,使大容量、高密度信息存储成为可能,像课本上介绍的dvd实际上是一种存储数据的磁性媒体,它可以双层双面使用,运行时间高达484min,储存量是vcd的几十倍甚至数十倍,可多达17gb.

第八组(阅读)。

目前,激光已成为重要的战略武器,在国防军事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激光测距、激光雷达、激光制导、激光模拟等技术的应用.激光武器包括激光致盲武器、激光干扰武器、激光防空武器等,这些武器对现代战争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光制导能快速准确无误地击中目标.

用激光点燃核燃料是目前各国科学家竞相研究的重大课题,预计在2010年左右能够用激光实现核聚变,能源危机问题有望得到根本解决.

[师]同学们课前做了很多准备,阅读了大量相关资料,一定很有收获.我也给大家收集了部分与激光相关的录像资料,请大家看一看.

(师生共同观看录像)。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滑动摩擦力,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有关摩擦现象.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能够对问题提出有根据的猜想。

与假设,能设计研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能搜集数据和证据,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

4.知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探究得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

3.知道增大、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探究出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四.教具。

五.教学内容:

(一).新课引人:(用小游戏引出摩擦力)。

小游戏一:在一分钟内看谁用筷子夹起来最多?夹起小球最困难的是什么?

(二).新课内容:

做一做:1。

2

3

老师讲解摩擦力分类,让学生了解一下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老师不具体讲解,只是让学生了解一下静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活动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学生依据生活经验以及活动一的体会进行猜想)。

预案: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接触面上的压力。

接触面的面积。

物体运动速度。

2.设计实验:(设计思想为控制变量)。

(1)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小组讨论:控制不变。

改变。

比较。

这里学生将遇到一个问题:怎么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活动三:学生自学测量滑动摩擦力。(老师通过多媒体提示关键词,并适当的加以练习。)。

(2)学生汇报实验方案:

其他组交换意见后进行对比实验。

(3)总结结论:

(4。

(与接触面积的大小、速度无关)。

学生讨论:

预案:有的地方摩擦力越大越好,有的地方摩擦力越小越好。

老师:是不是说摩擦力的存在有利也有弊呢?如果有利的我们就应该增。

大它,如果是有害的我们就应该减小它。

活动四:小组讨论增大有益摩擦力和减小有害摩擦力的方法。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增大有益摩擦力的方法:1、增大压力。

2、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

减小有害摩擦力的方法:1、减小压力。

2、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3、加润滑油。

4、变滑动为滚动。

汇报结束,学生看大屏幕,并提出问题:

图中的摩擦力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人们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增。

大有益摩擦力的或者是减小有害摩擦力的?

学生汇报:

首尾呼应:说说任何提高筷子提米的成功率?

学生汇报:

本节内容小结。

六.板书设计:

摩擦力一.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接触面上的压力。

2、接触面粗糙程度。

1

2

本节课成功之处:

1、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设计理念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必要的选择与改组,精心设计好适用于学生学习,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动态方案,以便凸现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给学生一个充裕的思考问题(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探究)的时空。

2、从实际生活中物理现象出发,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再由学生在实验中利用控制变量法归纳出结论和规律,不仅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在本节教学过程中,能灵活运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等科学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本节的不足之处及建议:

在学生动手实验时,老师还是显得有些急躁,还是没有完全放手给学生;应多些机会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分析与语言表述能力。

当堂检测。

1.自行车在我国是很普及的交通工具,从自行车的结构和使用上来看,它涉及了许多物理知识,对其认识错误的是()。

a.轮胎做成圆形,有利于减小摩擦。

b.坐垫下有许多根弹簧,目的是利用它的缓冲作用以减小震动。

c.在车外胎、把手塑料套、脚跟和刹车把套上都刻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

d.车的前轴、中轴及后轴均采用滚动轴承以增大摩擦。

2.假如没有摩擦,下列哪种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

a.地面上滚动的球很难。

b.手拿不住笔写字。

c.人可以在地面上行走如飞。

d.用吹灰之力就可以将火车沿铁轨推动。

高中物理光的偏振教案设计

教师让学生观看机械波的偏振实验.。

(二)教学过程。

1、首先用机械波来说明横波和纵波的主要区别.。

光是否也会产生偏振呢?

要求学生总结上述现象,尝试类比机械波的偏振来解释上面的实验现象?

3、光的偏振的应用:

探究活动。

1、利用偏振镜观察光的偏振现象.。

2、考察光的偏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高中物理教案设计

2、知道什么是位移---时间图象,能及如何用图象表示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象的意义;。

4、知道公式和图象都是描述物理量之间关系的物理工具,它们各有所长,可以相互补充。

培养学生用多种手段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2、用描点法描绘位移---时间图象,并能从图中获取反映出来的物理信息。

教学难点:

如何分析物理图象而从中获取物理信息。

教学步骤: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并且知道物理学中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我们引进了质点和位移,一个物体运动时不但其位置在不断改变,其位移在随时间不断地改变,那么一个物体运动时位移和时间有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1、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阅读教材弄清楚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

用投影片出示图表并要求学生回答,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每相等时间内位移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的运动情况,它的运动有何特点:。

学生分析后回答: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每2.5s内的位移为50m,每5s内的位移为100m,每10s内的位移为200m??任意相等和时间内位移都相等。

学生如果回答是,则举一反例让学生分析。学生如果回答不一定,则由一学生举例说明,并在黑板上作图说明。

小结:一物体如果作匀速直线运动,则其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相等。

2、位移---时间图象。

教师边看边指导,并且改变一组数据(速度不同的物体的一组位移、时间值)让学生在。

同一坐标上作图,然后把同学所画的图象在投影仪上打出分析。

学生:可以看出几个点几乎都在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上。

教师:同学们与我们在初中学过的一次函数y=kx对照,s与t有什么函数关系。学生:s与t成正比。教师:对,这就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公式表示,也可以用图象表示,利用图象可以比较方便地处理实验(或观测)结果,找出事物的变化规律。以后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用图象来处理物理量之间的变化规律的问题,所以,现在我们就要重视图象的学习。

教师:再请同学们分析一下,这两条图线有什么不同,这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小结:匀速直线运动的s—t图线是一条直线,其倾斜程度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倾斜程度越大,速度越快。

教师:从图象上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呢?

学生分析后小结:可以知道任意时刻物体的位移和任意位移对应的时刻,可以知道哪段时间里的位移和一段位移所用的时间。

3、巩固性训练(出示投影片)。

(1)请同学们看图,说出各种图象表示的运动过程和物理意义。并模拟其运动的实际过程。

(2)请两们同学上台模拟以下两图中所表示的物体运动过程,下面的同学注意观察并指出其错误。

师生共评:在甲图中,0时刻即开始计时,已经有了位移s1;ab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s与t成正比,t1时刻,位移为s2;bc段表示s没有变化,即物体处于静止状态。cd段,物体匀速运动,位移越来越小,说明cd段物体的运动方向与ab段的运动方向相反,最后回到起始点,位移为0。

所以物理图象主要观测方法是:看横、纵轴表示的物理量;其次看图象,从横纵轴上直接可获取的信息,联系实际,搞清物理情景。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位移—时间图线和物体运动轨迹是否相同。

4、变速直线运动。

板书: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不相等,就叫变速直线运动。

提问:那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还是直线吗?

学生分析:变速运动中,位移s与时间t不成正比,肯定不是直线,应是曲线。

归纳总结: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一定为直线,这是判定是否是匀速。

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的依据。

年度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精选】

教材的内容方面来看,本章节主要讲解了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式、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及从v-t图像中看加速度。前面几节已经学习了如何选参考系、建立坐标系,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这节讲的是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为接下来匀速直线运动及牛顿定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所以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样的安排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技能要素:初步理解加速度定义式中各量间的关系,能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运动学问题;

科学过程方法要素:复习旧知识,巩固新知识,加深理解,易于掌握;

讨论归纳法,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分析归纳的能力。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流程图:

二、学情分析。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模板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与意义并能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与平均加速度、瞬时加速度的比较,学生能够提析比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生活举例,学生能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对物理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速度的概念与物理意义。

难点: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解法、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以同学们生活中经常坐的小汽车和摩托车为例,问同学们哪个更快,同学们此时大多数都会说汽车快,这时教师继续提问:假设一辆静止的小汽车和一辆静止的摩托车,两者同时发动,问谁更容易先将速度达到20m/s?同学们有的会说汽车,有的会说摩托车。教师此时。

总结。

:一般情况下我们摩托车更容易先达到20m/s,因为摩托车的反应更快,那这反应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今天就来探究这其中的“反应”。

2、建立概念:

提供两组数据:就这两组数据让同学们计算并进行小组讨论,比较汽车、摩托车的速度以及1s内的速度变化量。之后教师做强化并引出1s内的速度变化量就是“反应”的快慢,我们在物理学中把这一个量叫做加速度。

3、深化概念:

强调加速度的大小、方向、单位、计算公式、以及平均加速和瞬时加速之分和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的联系。

4、巩固提高:

5、小结作业:

总结课堂内容,让同学们思考v—t图像与加速度的联系。

高中物理教案设计

1.知道什么叫磁感线。

3.会用安培定则判断直线电流、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

1、磁感线。

所谓磁感线,是在磁场中画出的一些有方向的,在这些上,每一点的磁场方向都在该点的切线方向上。磁感线的基本特性:(1)磁感线的疏密表示磁场的。(2)磁感线不相交、不相切、不中断、是闭合曲线;在磁体外部,从指向;在磁体内部,由指向。(3)磁感线是为了形象描述磁场而假想的物理模型,在磁场中并不真实存在,不可认为有磁感线的地方才有磁场,没有磁感线的地方没有磁场。

2、安培定则。

判定直线电流的方向跟它的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时,安培定则表述为:用握住导线,让伸直的大拇指所指的方向跟电流的方向一致,弯曲的四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的环绕方向;判定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和磁感线方向之间的关系时要统一表述为:让弯曲的四指所指方向跟方向一致,大拇指所指的方向就是环形电流或通电螺线管磁感线的方向(这里把环形电流看作是一匝的线圈)。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理解匀强磁场的概念,明确两种情形的匀强磁场。

3.理解磁通量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二学习过程。

1、安培分子电流假说。

(1)安培分子电流假说:在原子、分子等物质微粒内部,存在着一种环形电流——,分子电流使每个物质微粒都成为微小的,它的两侧相当于两个。

(2)磁现象的电本质:磁铁的磁场和电流的磁场一样,都是由产生的。

(3)磁性材料按磁化后去磁的难易可分为材料和材料。

2、匀强磁场。

磁感应强度、处处相同的磁场叫匀强磁场(uniformmagneticfield)。匀强磁场的磁感线是一些直线。

3、磁通量。

(1)定义:设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有一个与磁场方向垂直的平面,面积为s,则b与s的乘积叫做穿过这个面积的磁通量(magneticflux),简称磁通。

(2)定义式:

(3)单位:简称,符号。1wb=1tm2。

(4)磁通量是标量。

(5)磁通密度即磁感应强度b=1t=1。

课内探究学案。

例1、有一矩形线圈,线圈平面与磁场方向成角,

如图所示。设磁感应强度为b,线圈面积为s,则穿过。

线圈的磁通量为多大?

例2、如图所示,两块软铁放在螺线管轴线上,

当螺线管通电后,两软铁将(填“吸引”、

“排斥”或“无作用力”),a端将感应出极。

例3、磁铁在高温下或者受到敲击时会失去磁性,根据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其原因是()。

a、分子电流消失b、分子电流的取向变得大致相同。

c、分子电流的取向变得杂乱d、分子电流的强度减弱。

三反思总结。

课后练习与提高。

1、磁感线上每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磁感线的定性地表示磁场强弱。

2、磁感线,在磁体(螺线管)外部由极到极,内部由s极到极。该点与电场线不同。磁感线。

3、若某个区域里磁感应强度大小、方向,则该区域的磁场叫做匀强磁场。它的磁感线是的直线。

4、对于通电直导线,右手大拇指代表方向,四个弯曲的手指方向代表方向。

对于环形电流和通电螺线管,右手大拇指代表方向,四个弯曲的手指方向代表方向。

课后练习与提高。

1、根据安培假设的思想,认为磁场是由于运动电荷产生的,这种思想如果对地磁场也适用,而目前在地球上并没有发现相对地球定向移动的电荷,那么由此判断,地球应该()。

a、带负电b、带正电c、不带电d、无法确定。

2、关于磁通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匀强磁场中,穿过一个面的磁通量等于磁感应强度与该面面积的乘积。

d、同一线圈放在磁感应强度大处,穿过线圈的磁通量不一定大。

4、如图所示,在条形磁铁外面套一圆环,当圆环从磁铁的n极向下平移到s极的过程中,穿过圆环的磁通量如何变化()。

a、逐渐增加。

b、逐渐减少。

c、先逐渐增加,后逐渐减少。

d、先逐渐减少,后逐渐增大。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设计

一、知识目标。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3.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教学重点。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

滑动摩擦力的定义.。

教学方法。

探究法:通过探究活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理解增加摩擦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教具准备。

下部间隔镂空的厚海绵、木板、投影仪、毛巾、棉布、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比赛结果:女生获胜.。

[师]知道男同学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吗?请大力士自己说说.。

[生]钢棒这端特别滑,握也握不住.。

二、新课教学。

1.摩擦力。

[师]请同学们把手掌贴在桌面上,使手掌沿桌面滑动,体验手掌的感觉.。

[生]手掌与桌面间产生了摩擦.。

[师]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讨论某一个力的时候,一般讨论力的什么内容呢?

[生]讨论一个力的时候,我们一般要了解力的三要素.。

[师]我们首先来了解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演示]。

[师]请同学们说说从演示的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摩擦力阻碍海绵相对于桌面的运动,与海绵相对于桌面的运动方向相反.。

[生]摩擦力的作用点在海绵和桌面接触的接触面上.。

[师]大家都同意这两位同学的结论吗?

[生]同意.。

[师]我们把两位同学所讲的摩擦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合在一起,就得到了摩擦力的定义.。

[板书]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frictinfrce)。

[师]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与摩擦力有关的例子.。

[生]人走路的`时候要用到摩擦力.。

[生]自行车或汽车在刹车的时候要用到摩擦力,

[生]扫地、擦黑板的时候都要用到摩擦力.。

[生]滑雪的时候有摩擦力.。

[生]用手抓起东西的时候也有摩擦力.。

[投影]。

问题1:小明让妈妈他买了一瓶水果罐头,可小明怎么也打不开盖子,你能帮助他吗?

问题2:小华星期天要去参加学校的攀岩比赛,你认为小华怎样做才不易滑下来而尽快到。

达终点?

问题3:小红的妈妈去市场买回了几条泥鳅,可小红怎么也抓不住,怎么办呢?

(同学们讨论后交流)。

问题1:

[生]拧盖子时垫上一块毛巾或棉布.。

[生]找一个力气大的人去拧.。

[生]用螺丝刀撬一下盖子再拧.。

[生]用一个工具夹住盖子使劲拧.。

问题2:

[生]让小华穿上一双有花纹的鞋.。

[生]向上攀的时候用力抓紧绳子.。

[生]戴上有花纹的粗布手套或在手上抹上防滑粉。

[生]在绳子上打上一个一个的结.。

问题3:

[生]抓泥鳅时戴上防滑手套.。

[生]抓以前在手上沾上沙子,然后用力抓.。

[生]把泥鳅打死后再抓.。

[生]给泥鳅前裹上一层布,再用力抓.。

[生]我们认为垫上毛巾、棉布或在手上沾沙子、抹防滑粉等是增大了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生]力气大的人或用力抓等是增大了力的作用.。

[师]这种力是我们以前了解的哪一种力?增大力和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目的是什么?

[生]这种力是压力.增大压力和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都是为了增大摩擦力.。

[师]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要增大摩擦力或减小摩擦力可以采取什么办法呢?

[生]我认为摩擦力的大小还和接触面的大小有关系.。

[生]我觉得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与拉动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系.。

[师]对于摩擦力的大小,同学们大致作出了四种猜想,你的猜想到底对不对?

2.[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师]我们把同学们的四种猜想分成四个研究课题,各小组自由选取其中之。

一,探索之后每个课题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研究结果的交流和答辩.。

[师]实验前请同学们注意下面的问题.。

[投影]。

(1)怎样测量摩擦力?

(2)你计划采取什么方法来研究自己选择的课题?

[师]哪位同学可以演示操作,并说明操作技巧?

[生](演示并解释)拉动木块时,木块必须做匀速直线运动,保持弹簧秤的指针不动,这时拉力等于摩擦力.

[师]第二个问题,大家讨论.。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同学们的活动)。

课题一: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

[投影](展示)探究报告。

[师]其他课题组的同学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

[生]问:实验过程中,你们如何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呢?

课题二: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

[投影]探究报告。

[师]其他课题组同学提问题.。

[生]问:为什么在木块上加砝码可以改变压力?压力的大小是如何知道的?

课题三:研究接触面的大小与摩擦力大小的关系。

[投影]探究报告。

[师]我们将各个课题小组的结论归纳一下,能得到什么结论?同学们讨论.。

[生]“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

3.增大有益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

[师]还是老师的这块海绵,想要减小它在运动过程中的摩擦,你有什么办法吗?

[生]可以在桌面上铺上一块玻璃板,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生]在海绵和桌面间放几枝圆铅笔,让海绵在铅笔上滚动.。

[师]这位同学说的是让滚动来代替滑动.能减小摩擦吗?同学们试试.。

[师]同学们还有其他的可以减小摩擦的方法吗?

[生]还可以用使接触面分离的方法来减小摩擦,比如磁悬浮列车.。

[生]还有气垫船,也可以加润滑油.。

三、小结。

1.摩擦力的概念.。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增大有益摩擦,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

4.“控制变量法”“转换法”.。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板书设计。

5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模板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终跟速度的改变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变量的区别。

3.知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义。

4.通过对速度、速度的变化量、速度的变化率三者的分析比较,提高学生的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2.加速度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

三、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

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起动的车辆初始时刻的速度(m/s)可以达到的速度(m/s)起动所用的时间(s)小轿车03020火车050600摩托车02010教师引导学生三种车辆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比较发现:三种车辆的速度均是增大的,但它们速度增加得快慢不同。那么,如何比较不同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呢?从而引入加速度。

(二)新课内容1.速度的变化量。

提问:速度的变化量指的是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教师引导学生得出:

(1)定义:速度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指进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3)单位:米/秒2(m/s2)。

(4)加速度是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5)a不变的运动叫做匀变速运动。匀变速运动又分匀变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曲线运动。

[例题1]做匀加速运动的火车,在40s内速度从10m/s增加到20m/s,求火车加速度的大小。汽车紧急刹车时做匀减速运动,在2s内速度从10m/s减小到零,求汽车的加速度。

分析:由于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所以我们计算的时候必须先选一个正方向。一般选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

分析讨论:

(1)火车40s秒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初速度方向什么关系?

(2)汽车2s内速度的改变量是多少?方向与其初速度方。

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会计算向心加速度,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实例的讨论,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提高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向心加速度关系式的推导,提升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结合数学方法推导得出结论这一过程的学习,提升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培养探究问题的品质和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

【重点】。

理解向心加速度,掌握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难点】。

向心加速度公式推导。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复习匀速圆周运动,提问:匀速圆周运动的匀速指什么?

【学生】大小不变。

【教师】指出匀速圆周运动,速度方向时刻改变,依据牛顿运动定律,必然有加速度。提问加速度是什么?具有什么性质,又如何计算?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演示地球绕太阳的匀速圆周运动,分析受力;演示光滑平面,小球在细线作用下绕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分析受力。

【教师】通过例子,说明有力拉着物体做圆周运动,这个力产生了加速度,叫向心加速度,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力的方向是加速度的方向,故向心加速度指向圆心。

【教师】向心加速度是一个矢量,方向指向圆心,大小如何计算。

板书设计:

方向。

大小。

推导。

年度高中物理加速度教案【精选】

1、知道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理解加速度的定义,会用公式,知道加速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是米每二次方秒(解决有关问题,能区分)。

3、知道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与速度v方向相同;

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a与初速度方向相反。

能力目标。

培养。

学生。

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和能力。

教材分析。

加速度的矢量性,教材的处理也比较通俗易懂,最后又给出一些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图表,给学生一些直观、生动的印象。节后又对速度、加速度做了一对比,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概念,对变化率的分析与解析也恰到好处。

教法建议。

加速度的方向是个很重要的内容,但是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加速度这一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加之学生对矢量的运算又不熟悉,所以只对匀变速直线运动加以解释,由于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只有两个方向,与速度同向,或与速度反向,因此当规定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时,加速度的方向就可以有正负号反映,注意正负号仅仅反映的是加速度的方向。

教学。

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加速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加速度概念的引入及加速度的方向。

主要设计:

一、复习讨论:

1、什么叫匀变速直线运动?请举两个实例(提问)。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提问)。

二、展示课件,深入讨论。

1、展示课件:两物体(如。

汽车。

)同时匀加速起动情况。

第一个:5秒内速度由0增到10m/s,后匀速。

第二个:2s内速度由0增到6m/s后匀速。

2、提问讨论:

(1)两物体最终速度哪个大?

(2)一秒末时哪个速度大?

(3)第1s内,第2s内,两物体速度变化各多大?

(4)两物体,哪个启动性能更好?哪个速度改变得快?

(5)怎样能描述出速度改变的快慢?

3、看书29页第一自然段,及第二自然段,讨论:

(1)加速度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

(2)加速度的定义式如何?公式中各个量的含义是什么?如:的含义?

(3)计算一下课件中所给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练习)。

4、看书29页第三、四、五自然段,讨论:

(1)加速度的单位是什么?

(2)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的方向一定与速度方向相同吗?请举例说明(引导学生各举一匀加速和匀减速的实例)。

(3)如何从比的加速度小,对吗?图像中求物体的加速度?

5、阅读30页上部分内容讨论:

(1)速度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如课件1情况)。

(2)速度变化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举例说明。

(3)速度变化越快,加速度越大,对吗?

(4)速度变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对吗?

(5)有没有速度很大,而加速度很小的情况?(展示课件:飞机水平匀速飞行)。

(6)有没有速度很小,而加速度很大的情况?(展示火箭发射升空过程的资料)。

探究活动。

在十字路口,当绿灯亮时,大卡车和骑自行车的人同时起动,经常发现,前几米自行车在前,大卡车在后,经过一段时间,大卡车将超过自行车,请实地观察并解释所见到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