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和织女想象大全(16篇)

小编: 雅蕊

优秀作文不仅仅是内容上的出色,还需要在语言运用上有独到之处。5.这些优秀作文内容丰富,观点独特,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牛郎织女的故事想象作文

古时候,有个孤儿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他没有名字,大家都叫他牛郎。

牛郎照顾老牛很周到,哥哥嫂子见他长大了,就想把财产占为己有,于是牛郎就分到了那头老牛和一辆破车。

一天晚上,老牛告诉牛郎明天黄昏,你翻过右边那座山,山那边有一个湖,湖边有一片树林,你会遇到一位美丽的姑娘,她就是你的妻子。

转眼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有了一儿一女,日子过得很美满。

一天晚上老牛告诉牛郎,它死后,把它的皮剥下来,以后有大用处。

王母娘娘得知织女留在了人间,气得暴跳如雷,她趁牛郎在地里干活,把织女给捉走了。牛郎知道以后,十分着急。突然他想到了老牛的皮,于是他披上老牛的皮,带着两个孩子飞到天上追织女。

他越飞越快,眼看就要追上了,可王母娘娘拔上头上的玉簪往后背后一划,霎出现了一道天河,天河很宽,牛郎飞不过去了。

织女被带回天庭后,仍不死心,王母娘娘只好让织女和牛郎在每年七月初七见一次面。

小学生想象作文牛郎织女的故事

那时候他每天都要出去放牛,于是,人们都叫他“牛郎”。牛郎的嫂子很讨厌牛郎,有一天,牛郎的嫂子见他长大了一些,就把他赶出家门。

牛郎只好牵着老黄牛流浪到一座荒山下盖一间小房子,独自生活,到了夜里,牛郎觉得很无聊,就把老黄牛当做是他唯一的`朋友。其实,这头老黄牛是天上的“金牛星”,这头老牛知道天上有七个仙女,于是,老黄牛就去打听消息,老牛不知怎么告诉他,就想了一个办法,到夜里托梦给他。

再第二天,牛郎去放牛时,看见七仙女在湖边戏水,牛郎趁这个机会,拿走了一个仙女的衣衫。第二天,见到了那个仙女,他们一见钟情,决定在一起。过了一段时间,牛郎和织女有了自己的孩子,建起了家庭。

牛郎织女的故事想象作文

从前有一个孩子,刚出生没多久爸爸妈妈就死了,跟着哥哥和嫂子一起住。

哥哥嫂子给他吃剩饭,穿破衣裳,住在牛棚里。牛棚里的牛似乎很喜欢这个孩子,大家看他整天放牛,就叫他牛郎。

牛郎特别喜欢这头牛,把它照顾得十分周到,每天给它吃好的青草,喝干净的水,还把牛打理得很干净,还把牛棚打扫得干干净净。

牛郎逐渐长大了,哥哥嫂子想独占牛郎爸爸妈妈留下来的遗产。有一天,哥哥和嫂子让他把牛牵上,给他一辆车,把他赶出这里。

他进入到山林里,盖了一栋草房子,白天他上山打柴,用车把柴装满,让老牛拉着,到集市上去换粮食。

一天,老牛的嘴一张一合的,居然在说话。老牛告诉牛郎如何娶到妻子,牛郎照做了,那个妻子是一个来自天上的织女,趁王母娘娘不注意,溜到人间来玩的,牛郎和织女互相讲了自己的境遇。

他们两个一起来到草房,牛郎给织女看老牛,说这是他从小到大的伴儿,织女也摸了摸老牛。

牛郎织女的故事想象作文

古时候有一个孩子叫牛郎,父母都去世了,他便跟着哥嫂过日子,哥嫂让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待他很不好,他只和一头老牛亲密。

牛朗照看老牛十分周到,什么都跟他说,什么都跟他商量,老牛好像听得懂似的。

牛郎长大了,哥嫂要求分家,把老牛和一辆破车分给了他,并将他赶出了家门,之后牛郎砍柴,盖房,耕地,安了家。

一天老牛张口说话了,让牛郎黄昏到湖边找织女,牛郎去了湖边拿起了粉红纱衣,织女上岸后,牛郎把纱衣给了他,他俩互相爱慕,之后,牛郎和织女结了婚,生了一男一女。

织女下凡的事,让王母娘娘知道了,王母娘娘便抓走了织女,牛郎套上老牛死后留下的皮,带上孩子飞上天追上了织女,王母娘便划了一道银河把织女与牛郎分隔开。日久天长,王母娘娘拗不过织女,便允许他们在七夕节,也就是七月初七牛郎见面。

所以每年的七月初七,银河上会有喜鹊来搭成一座桥,织女和牛郎还在上面亲密的说话呢!

牛郎织女的故事想象作文

古时候有个孩子,爹娘都死了,跟着哥哥嫂嫂过日子,但是哥哥嫂子待他不好。

他每天放牛,跟牛很亲密,给它喝干净的水,吃嫩嫩的草,让牛在树下休息,在山披上晒太阳,把牛棚打扫得干干净净。牛郎把看见的,听见的事都告诉老牛,老牛好像明白他的意思。

牛郎渐渐长大了,哥哥和嫂子想占爹娘留下来的财产,牛郎仅分到了一头牛和一辆车,最后在山边盖了一间房,又在草房旁边开辟了一块地,种了庄稼这就安了家。

一天晚上,老牛突然说话了,它告诉牛郎,明天会有些仙女在山那边的湖里洗澡,你要捡起那粉红色纱衣,在树林里等着,跟你要衣裳的那个仙女就是你的妻子。

第二天黄昏的时候,牛郎按照老牛的话来到了湖边,果然有许多女子在湖里洗澡。他拿起了那件粉红色的纱衣,走进了树林。那个仙女到处找她的衣裳,牛郎从树林走了出来,把衣裳给了仙女,他喜欢这个仙女,让她嫁给自己,仙女答应了。

牛郎和仙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牛郎织女的故事想象作文

古时候,有个没爹没娘的孩子,他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哥嫂子对他很不好,人们见她放牛就叫他牛郎。

牛郎慢慢长大了,有一天哥哥嫂子提出分家,给了他一头牛和一辆车,牛郎就牵着牛、拉着车在山上安了家。

有一天老牛让牛郎第二天到山那边的湖边捡粉色纱衣,纱衣的主人就是他的妻子。第二天,牛郎照老牛的话做了,果然等到了一位叫织女的姑娘,他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情形之后,他们结婚了。

结婚后他们有了一儿一女,四个人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织女却怕王母娘娘来找她,一天老牛说自己要死了,让牛郎把它的皮留着,有紧急事就披上它的皮。

后来,王母娘娘知道织女在人间,就下凡到牛郎家拖走了织女,牛郎便披上牛皮飞上了天,眼看就追上了,王母娘娘用玉簪一划出了一条天河,把牛郎和织女隔开了。

回到天上,王母娘娘拗不过织女,只好让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在“鹊桥”会面。

《牛郎织女》

教学目标: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

4、引导学生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和为之奋斗的精神。教学时间: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文预习内容:

1、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生词意思并解释下列词语:

美中不足、好歹、一五一十、无拘无束、相依为命、恋恋不舍。

2、初步阅读,了解故事情节。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课文导入:问:“同学们喜欢过节吗?”答:“喜欢”问:“为什么啊?”答:“因为过节有好吃的和好玩的。”老师:“对了!那同学们又清不清楚每个民间节日所不同的习俗呢?下面老师就来考考你们,看谁做得又快又准!”。

出示:请同学们为它们连线:

七夕节      五月初五                吃粽子赛龙舟。

端午节      正月十五                登高插茱萸。

重阳节      七月初七                赏月吃月饼。

元宵节      九月初九                拜月乞针线。

中秋节      八月十五                看灯吃汤圆。

“现在同学们知道了,每个民间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为什么会不一样呢?这可跟他们产生的缘由有密切的关系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之中的一个:七夕节的由来。”

二、人物认识:放下一张幻灯片:课文中的插图,让同学们观察,图中有哪些人物?初步介绍文章的主要人物:牛郎和织女。

三、介绍文体:《牛郎织女》是民间故事。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是有完整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语言口语化,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四、感知课文:快速阅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五、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课文主要内容并提出质疑:

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六、分析探究:老师与同学共同分析课文找出上述问题的答案。答案允许多样化,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1)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

(2)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变本加厉地让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个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

(4)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他是勤劳的孩子。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1)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累了。

(2)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3)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5)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共同的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茅屋,一块地,才会安了家。

(6)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1)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2)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固。文中写道“姑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爱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

(3)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最好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摆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七、课文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思想、感情、情节等方面分析了课文,初步了解了民间故事的一些特点,展示了阅读文章的一般方法。

八、作业。

 [2]  下一页。

第二课时。

一、承上启下:“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现在有哪一位同学能为大家讲讲牛郎和织女他们都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一边播放相关的幻灯片。“听完之后,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牛郎和织女后来的生活怎样了呢?”

二、师生交流:

学习第六段:指名朗读,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什么。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牛郎织女“日子过得挺美满”。(男耕女织、辛勤劳动、生儿育女。。。。。。)然后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八、扩展阅读: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是《古诗十九首》之一,取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故事,描述了织女一边织布一边思念牛郎的情景,借以抒发世间女子离别相思之情。

九、作业。

上一页  [1]  。

牛郎和织女

一、谈话导入。

1.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1.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咱们学过他的作品吗?(《爬山虎的脚》)。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那该多好呢”)。

第二部分(“一年一年过去”到“这就算安了个家”)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牛郎高兴地回答”)。

第四部分(“第二天黄昏时候”到结束)。

3.再读课文,提出想想解决的问题。

四、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五、你喜欢他们吗?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六、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敢于追求新生活,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

七、作业:用“原来”造句。

《牛郎织女》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牛郎星织女星相关的的天文知识;

2.了解相关的美好传说;

3.掌握说明文的写法;

4.感受科学的现实与浪漫的传说并不相悖

一、导入:(2分钟)

(幻灯片映杜牧的《七夕》)七夕这个流传了一千多年的节日,给了我们多少美的遐想和浪漫的情思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探究一下与这个节日有关的两位男女主角的奥秘。看看这两位主角如何生活在我们的神话和现实中。出示课题《牛郎织女》。

二、预习检查:(1分钟)

填空:本文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和科学事实中的牛郎织女两大部分。(板书神话和科学)

三、读一读、找一找、说一说(12分钟)

1.生默读课文,找出有关作者引用的诗文传说,

问:有哪些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记载?

提示:古书中、诗词中、戏剧里

分别读古诗中的引用部分,落实生字。

2.师述:千百年来,又有多少的诗人们用自己的笔来表达情感,其中,最著名的一首之一便是《鹊桥仙》。

3.带领学生赏析秦观的《鹊桥仙》(1分钟)

问:诗人在词中表达了何种情思?哪些诗句写出了牛郎织女的相逢?

提示: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读本词)

4.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的版本很多,这里的戏剧部分就引用了一种版本。我想请一位同学说说你所知道的一种版本。

四、读一读、找一找、议一议、写一写(25分钟)

1.叫三生读8-10自然段,梳理文章中所涉及的有关牵牛星、织女星及相关的天文知识。

问:牛郎织女真的能一年相会一次吗?请用书中的句子说明。

提示:牛郎织女两星不是在同样方向,两星之间的距离是16.4光年。即使牛郎想打一个电报给织女,得等32光年才有收到回电的可能。

问:这几段文字中采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说明方法?

提示:列数字,作比较。因为这两颗星距离我们很遥远,用数字能确切地说明事物。

作比较。将牛郎星和织女星与太阳进行比较,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想象他们的大小。

2.成立天文天文兴趣小组,梳理文章所涉及的牵牛星、织女星及相关天文学知识,筛选主要信息,写成一段单纯介绍天文知识的说明性文字。并派二位代表上台对照夏夜星空图介绍天文知识。

3.对照夏夜星空图,学习有关天文知识。(结合相关自然段)

4.比一比

具有浪漫色彩的传说部分和说明性的文字部分他们的表达方式是各不相同的。试着找出课文中的某些方面做个比较。

提示:可就距离、是否往外跑以及大小等方面作比。突出神话的浪漫和科学的严谨。(板书严谨)

五、总结全文(5分钟)

1.那么这些引用的作用有哪些?阅读12自然段,找出答案

提示:“童话和神仙……最后”重点指出,一方面要欣赏童话,一方面要提倡科学,二者并不相悖,而是和谐一致的。(板书欣赏神话、提倡科学)

讨论,明确:使全文充满诗情画意。

六、拓展练习:出示嫦娥奔月和月球的图片,谈谈神话和科学的统一和谐。布置一研究性学习题目。全班自由分为4组:每组要求完成,搜集月球的神话传说、月球的天文知识,并将之写成一篇既有神话传说,又有天文知识介绍的说明文。

13牛郎织女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生词意思。会用有关词语造句。

3、从语言文字中理解牛郎与老牛的亲密关系。

4、初步感受到民间故事的美好熏陶。

 两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听过哪些民间故事?交流一下。(《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等)。

2、我国的民间故事非常丰富,今天要学的课文就是有关《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

二、初步感知:

1、默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

2、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朗读生词,正音。

2、结合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生词意思。

3、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通顺。

4、讨论课文主要内容。

5、质疑。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交流读懂了什么。

2、从语言文字中进一步体会牛郎的孤苦伶仃。

3、有感情朗读第一段。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课文,划出这一段的中心句。

2、讨论:从哪些语言文字中可以体会到牛郎照看老牛很周到?说说自己的感受。

3、圈划词句,体会老牛对牛郎的亲密感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味牛郎对老牛照看周到及老牛的善解人意。

六、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生词。

2、朗读2、3自然段。

一、复习导入:

1、朗读课文2、3自然段。

2、牛郎对老牛照看周到,老牛善解人意,知恩图报,让牛郎到湖边的树林去找美丽的姑娘织女,也就有了下面发生的故事。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读后所得。

2、有感情地朗读老牛的话,感受在“微弱的星光下”老牛说话的情景。

三、学习课文第四段:

1、各自轻声朗读5—7自然段,交流各自读后所得。

a、牛郎在湖边的树林里认识了谁?

b、织女为什么愿意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c、听说织女要留在人间,其他仙女有什么想法?

2、默读第五自然段,划出描写织女的句子。

“过了一会儿,-------------原来她是-----------”

a、用“原来”练习造句。

b、朗读第五自然段,想象黄昏时湖边的树林景象。

3、指名读第6自然段,讨论:织女为什么愿意留在人间做牛郎的妻子?

a、这一段的三句话分别讲了哪三层意思?

b、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牛郎“心眼好、又能吃苦”?

c、从文中你能体会到织女的什么品格?

4、姐妹们为什么都佩服织女的勇气?

a、朗读第五自然段有关内容,体会众仙女在人间的快乐。

b、齐读第七自然段。

5、质疑。

(1)为什么众仙女不劝阻织女?

四、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老牛看到织女跟牛郎在一起,心情怎样?

2、朗读体会。

五、总结课文:

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动人的故事?

2、给课文划分段落。

a、第一段(1)写牛郎是个孤苦伶仃的穷孩子。

b、第二段(2-3)写牛郎与老牛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c、第三段(4)写老牛叫牛郎去找一位美丽的姑娘。

d、第四段(5-7)写织女留在人间作了牛郎的妻子。

e、第五段(8)写老牛看到牛郎与织女在一起很高兴。

3、根据课文主要内容和各段大意复述课文。

老牛(善解人意)。

牛郎(心眼好、能吃苦)(心地善良、留在人间)织女。

牛郎织女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讨论交流时体现)。

2、领悟课文的语言特点。(在学生写讨论交流时体现)。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

1、把课文及各个段都发送到网页上。(到时学生交流体会时可以叫同学点击段落进行浏览了)。

一、听故事,导入  新课。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已经把《牛郎织女》的故事梳理了一遍,也要求你们课后去练习合作讲故事,下面我们听听同学们讲得怎样,好吗?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想说什么呢?(5分钟)(板书)。

二、网上学习。

1、自主探索,谈感受。

(1)接下来请同学们进入我们的崇德小学网点击“我的课件”进入我们的课题《牛郎织女》(二),先点击“讨论交流”,轻声地读一读。

“学完这个故事,你们有何体会大家可以从内容情节、思想感情、写法上受到的启发、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等论故事中的人物、文章中的情节或者对故事你们也可以有自己的创造等。”(先在小组中进行交流,然后把你最想说的话用最简练的语言把它写在word里。完成后请以自己的名字为文件名保存在c盘,然后“提交作业 ”,再到“网上邻居”去看看其他同学说什么。好,小组学习现在开始。

谁来说说呢?

接下来请同学们点击“阅读提示”全班读一读要求,再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人民群众渴望安居乐业、自由幸福的理想,赞美了牛郎织女善良、诚实、勤劳的品格和敢于斗争的精神,鞭挞了王母娘娘代表的专制、残暴的封建统治。)。

教师小结:这个故事以通俗流畅的语言反映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把劳动人民当时不能实现的愿望都寄托在故事里。这也是我们民间故事吸引人的地方。

五、扩展活动。

你们想了解更多的民间故事吗?

下面我们就上网找一些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找到后请把你喜欢的文章拷贝下来,以故事的名称保存在c盘一个以“民间故事”为名的文件夹内。当然如果你的搜索有困难,你也可以通过网上邻居了解一下同学搜集情况。如果他搜集到的故事你喜欢的。你也可以拷贝下来。

六、布置作业 。

1、课外到图书室或是自己的小书橱里搜集几篇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我们将在班队课上进行交流。

2、把你们的感受写成文章。

牛郎和织女

1.独立阅读课文,能讲这个故事。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牛郎织女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封建家族统治的揭露和鞭挞。

一、谈话导入  。

1.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的故事。

1.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咱们学过他的作品吗?(《陶罐和铁罐》《爬山虎的脚》)。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那该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养牛,和牛建立了亲密关系。

第二部分(“一年一年过去”到“这就算安了个家”):讲哥嫂只给了牛郎老牛破车便把他赶出家门。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牛郎高兴地回答”):老牛说了话,告诉牛郎将有仙女成为他的妻子。

第四部分(“第二天黄昏时候”到结束):牛郎巧遇仙女,二人结为夫妻。

3.再读课文,提出想想解决的问题。

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1)学生甲: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2)学生乙: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变本加厉地让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学生丙: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个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

(4)学生丁: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明他是勤劳的孩子。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1)学生甲: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累了。

(2)学生乙: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3)学生丙: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5)学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共同的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茅屋,一块地,才会安了家。

(6)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1)学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2)学生乙: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固。文中写道“姑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爱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

(3)学生丙: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最好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摆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敢于追求新生活,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

《牛郎织女》

崇德小学:洪玉惕。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整个故事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讨论交流时体现)。

2、领悟课文的语言特点。(在学生写讨论交流时体现)。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

1、把课文及各个段都发送到网页上。(到时学生交流体会时可以叫同学点击段落进行浏览了)。

一、听故事,导入新课。

同学们,前面几节课我们已经把《牛郎织女》的故事梳理了一遍,也要求你们课后去练习合作讲故事,下面我们听听同学们讲得怎样,好吗?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想说什么呢?(5分钟)(板书)。

二、网上学习。

1、自主探索,谈感受。

(1)接下来请同学们进入我们的崇德小学网点击“我的课件”进入我们的课题《牛郎织女》(二),先点击“讨论交流”,轻声地读一读。

“学完这个故事,你们有何体会大家可以从内容情节、思想感情、写法上受到的启发、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灿烂辉煌等论故事中的人物、文章中的情节或者对故事你们也可以有自己的创造等。”(先在小组中进行交流,然后把你最想说的话用最简练的语言把它写在word里。完成后请以自己的名字为文件名保存在c盘,然后“提交作业”,再到“网上邻居”去看看其他同学说什么。好,小组学习现在开始。

谁来说说呢?

接下来请同学们点击“阅读提示”全班读一读要求,再小组合作学习。

(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人民群众渴望安居乐业、自由幸福的理想,赞美了牛郎织女善良、诚实、勤劳的品格和敢于斗争的精神,鞭挞了王母娘娘代表的专制、残暴的封建统治。)。

教师小结:这个故事以通俗流畅的语言反映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把劳动人民当时不能实现的愿望都寄托在故事里。这也是我们民间故事吸引人的地方。

五、扩展活动。

你们想了解更多的民间故事吗?

下面我们就上网找一些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找到后请把你喜欢的文章拷贝下来,以故事的名称保存在c盘一个以“民间故事”为名的文件夹内。当然如果你的搜索有困难,你也可以通过网上邻居了解一下同学搜集情况。如果他搜集到的故事你喜欢的。你也可以拷贝下来。

六、布置作业。

1、课外到图书室或是自己的小书橱里搜集几篇自己喜欢的民间故事,我们将在班队课上进行交流。

2、把你们的感受写成文章。

20牛郎织女

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引领学生感知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引领学生对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感知是教学设计的一个角度。

文本所表述的故事语言通俗易懂,情节跌宕起伏,生动有趣。我们可以抓住情节来设计教学,一来可以使用情节来抓住学生的思想,促读促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反复诵读第1-2自然段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的情节让学生感悟亲情。孤立无援时与牛儿却可以心灵相通是一种最原始的美好的友情。以情引领,学生们定会爱读,想读。设问:牛郎和老牛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读前与读后的答案定会有所不同。所以让学生自读自悟是教学的主要手段。

第3-5自然段情节为老牛做红娘,牛郎织女结为夫妻。 教学中以“牛郎织女是怎么结为夫妻的?”为引领,让学生抓住老牛的语言,牛郎的行动和织女的心理活动来讨论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对老牛、牛郎、织女三个人物的初步印象。让学生找出描写王母娘娘的那句话来说说对王母娘娘的第一印象。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反复辩论,升华人物的情感,为后面激发学生对王母娘娘的憎恨打下基础,形成强烈的对比。

第8-10自然段是课本的重点情节,也是故事的高潮。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抓住描写王母娘娘的神态、语言、动作的词句来朗读揣摩,感受王母娘娘不讲骨肉亲情、心狠手辣的形象。最动人心魄的情节是王母娘娘强行带走织女的后牛郎披着牛皮挑着儿女追赶织女的那段。启发学生抓住“一边挣扎,一边望着两个孩子大声喊”的那句话领悟织女不愿与亲人分离的痛苦惨状。抓住哪些词句来牛郎的焦急心情呢?学生在读中与牛郎共焦急,同愤恨,自然会找出答案的。教师千万不可包办讲解。

第11--12自然段是故事的结局,也是拓展学生想像的空间。童话是美好的,学生爱读童话。在想像中拓展童话的情节练习也定是学生所喜爱的。所以此时安排学生进行小练笔还是比较适宜的。前提是在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故事脉络,准确分析人物性格之后。

对于复述课文的处理上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交流,用关键词概括情节要点后进行。教师只是要在细节处理上作适当的点拨即可。

牛郎织女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父母双亡后,哥哥嫂嫂把他赶出了家门。年轻人只好与家中的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在荒山下结茅而居。他每天外出放牛,以放牛为生,人们都称他为牛郎。忠厚老实的牛郎渐渐长大了。他每天起早贪黑,想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立一个美满。

幸福。

的家。

这天,他一面垦荒,一面哭泣,泪珠滴落到地上后,生长出一朵朵艳丽的牵牛花。牵牛花上蝴蝶双飞,小鸟对鸣。牛郎见此情此景,心中愈发忧伤。

谁知,这时老牛开口说话了。它说:“牛郎啊牛郎,你是该讨个媳妇了。我告诉你,明天天上的七个仙女要到人间来游玩,她们一准会去山脚下的翡翠湖沐浴。你可以早早地躲在那里,趁她们下水的时候,偷拿一件留在岸上的衣裙,这件衣裙的主人会成为你的媳妇。”

牛郎听后大为惊讶。真有这样的好事吗?但他想到与老牛相依为命的日子,又觉得老牛是不会骗自己的。原来,老牛的来历不凡。它原来是天上的金牛星,因触犯天条而被谪降人间受苦受难。老牛有感于小主人牛郎对自己多年来的饲养和爱护,除了平时辛勤耕作,这次特意为牛郎撮合一段美满的婚姻。

第二天一早,牛郎将信将疑地来到了翡翠湖。透过弥漫的晓雾,他果然看见七个美貌的仙女飘然而至,继而脱去衣裙,走入湖中嬉戏。看着这些美艳如花、柔情似水的仙女,牛郎不觉为之心神荡漾。

他旋即抱起矮树上一件粉红的衣衫,飞奔而去。六个仙女沐完浴,穿好衣裙回天庭去了。只留下被抢走衣衫而无法返回的仙女。这个仙女就是织女。

织女没了衣裙,心里十分着急。她想,得想办法赶紧把衣裙找回来才是。当天夜里,织女趁着月色,披着长发来敲牛郎家的门。牛郎开门一看,果然来了位美貌仙女。

牛郎知道这就是老牛说的那一位了。他大着胆子问织女:“你愿意嫁给我吗?”

织女似乎早已有了一种感应。她含情默默地望着牛郎,害羞地答道:“我愿意!”

于是,牛郎和织女成为了夫妻。两人婚后相亲相爱,过着男耕女织的美满。

生活。

不久,织女还为牛郎生下了一双儿女。

但好景不长,织女擅自下嫁凡界的事,很快传到了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的耳朵里。他们大为震怒,命天神立即将织女从凡界押回天庭。而且,织女回天庭后必须天天织布,不得离开天庭半步。

天神奉命闯进牛郎的家,不容分说,抓住织女就往天庭走。牛郎紧紧抱住妻子的身体,两个孩子紧紧抱住妈妈的双腿,他们说什么也不让织女离开。看着朝夕相处的丈夫和孩子,织女不禁泪如泉涌。她苦苦哀求天神不要拆散一个美满的家庭。可力大无比的天神说,他是奉命行事,爱莫能助。说罢,拖着织女就走了。

织女被天神带回天庭后,牛郎与一双儿女伤心不已,天天以泪洗面。这天,牛郎倚着老牛,呆呆地望着遥远的天庭。不想,老牛又开口说话了:“牛郎啊牛郎,我就要死了。我死之后,你剥下我的皮披在身上,就可以到天庭去找织女了。”说罢,老牛果真死了。

牛郎含泪剥下了老牛的皮。这时,老牛的两只角掉到地上,转眼间变成了两只箩筐。牛郎把两个孩子一前一后放进了箩筐,然后找了根扁担,准备挑着孩子去寻妻。他一披上牛皮,整个身子就不由自主地往天庭飞去。

牛郎挑着两个孩子一边哭一边找。他们的哭喊声响彻了云霄。天庭里的织女听到了亲人的哭喊声,不顾一切地向丈夫与儿女奔来。可这一切都被王母娘娘发现了。她恼怒地从脑后拔下金钗,在牛郎与织女之间一画。顿时,天空中出现了一条波涛汹涌、白浪滔天的银河。

从此,牛郎织女,就只能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遥遥相望了。他们被阻隔在了银河的两岸,望眼欲穿,悲痛万分。玉皇大帝不忍心看到织女痛苦不堪的样子,就规定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由喜鹊在银河上搭一座鹊桥,让牛郎织女相会。从此,每年农历七月七日这一天,就成了牛郎和织女相会的幸福日子。

13牛郎织女

设计理念:

《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它有一个特点,它透过平淡的语言,反映了人物丰富的精神内涵。在课堂中,通过设问,让学生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含义。对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牛郎为什么对那头老牛照看很周到?(从中体会牛郎的善良和勤劳)2、为什么仙女佩服织女呢?(织女爱慕的是牛郎的勤劳善良。同时织女放弃了荣华富贵,甘愿与穷困的牛郎生活在一起。)3、姐妹们会说些什么祝福的话?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突破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这个故事的作者是谁呢?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自学生字,疏通课文。

1、学生自学生字词语,检查生字是否读准。

2、初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所学,不会的提出来在全班解决。

2、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疏通课文,纠正错误,要求准确流利。

五、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可以合并起来。

2、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

3、指名全班交流,教师适当点拨。

第一段:(1-2)牛郎是个孤苦伶仃的穷孩子,与老牛相依为命。

第二段:(3-5)牛浪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并结为夫妻。

第三段:(6-7)牛郎与织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老牛死了。

第四段:(8-10)王母娘娘抓走了织女,牛郎带着孩子追赶,王母娘娘用玉簪划出一条天河将他们隔开。

六、指导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七、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在默读理清课文脉络,抓住课文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精读课文,着力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的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精读课文,着力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难点:抓住课文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精读课文,着力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读题。

2、除了这两个人物外,还有哪些人对情节的发展影响很大?

板书:老牛、王母。

找找几个人物之间关系,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相机板书:牵手。

分离。

相会。

二、感受人物形象。

1、自读课文1—6小节,思考:牛郎织女的牵手与哪些因素有关?圈画批注,写写感受。

交流:

牛郎——善良、心眼儿好(板书)。

(1)照看老牛很周到(总是,最好,最干净)——“也很亲密”牛郎对老牛好,把他看成自己的亲人。

(2)身世反衬——不抱怨,不怀恨,吃苦耐劳。

(3)坦白,诚实,不隐瞒。

织女——勤劳。

善良:喜欢牛郎的心眼儿好,能吃苦。

渴望自由和真正的幸福:天庭和人间比较:

一样辛苦。

冷漠无情 真情温暖。

禁锢身心 自由。

对自由的渴望。

对真实的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勇敢:“决心”,意味着想了很多,想了些什么?可怕的责罚,天庭的冷漠和不自由,人间的真情和温暖在权衡。留在天庭,有锦衣玉食,没有真情和自由;人间,艰辛坎坷,但自由,有真情。冒着很大的风险,她应该知道后果,但全然不顾,因为自由、爱情实在是太动人了,“生命诚可贵,爱情、自由价更高。”

(相机板书:善良、渴望自由和真情、勇敢)。

2、分离——王母。

自读课文9—10,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感受王母形象。

交流:冷酷自私、凶恶霸道、法力无边(恶人当道),大好姻缘就这么被硬生生地拆开了。

反过来想想,牵手和王母有没有关系?面对恶势力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可以被击垮、屈服,也可以开出绚丽的仙人掌花。但面对这么凶恶的王母,真的很气愤。

读课文,说说此时想说点什么?(对王母的气愤、对牛郎织女的同情、祝福)。

三、质疑,深化。

1、质疑。

2、相机出示“神话定义”(群众集体口头创作,情节曲折动人,歌颂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美好的感情,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照定义说说看法。(不合情理之处不必深究,因为那是群众集体口头创作;情节曲折动人正是它吸引人之处;表达着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因为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人们身心都极不自由。)。

3、为什么要设计王母这个人物?(黑暗势力,封建社会的现实;反衬织女的勇敢,这段爱情的可贵。)。

4、为什么最后不在一起?斗争不过,只能表达渴望。

(板书:想像基于现实。)。

5、补充,故事古而有之,许多文艺作品里都有表达,但是在不断地变化。

大略地学习《迢迢牵牛星》《鹊桥仙》《天上的街市》,感受变化。

6、小结:牛郎织女流传千古,表达着人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无论社会怎样变迁,这是永恒不变的。

课前思考:

学习了沈老师的教案,又上网找了窦桂梅老师的课堂实录,学到了不少。在设计问题的时候,用开门见山的方式,让孩子直接接触到人物。要知道我们的孩子对于牛郎、织女两个人物是并不陌生的。我想主要是让孩子们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下面摘录了一些诗歌:

(一)《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二)《诗经·小雅·大东》。

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岐彼织女,终日七襄。

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彼牵牛,不以报箱。

(三)《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四)《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课前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组织评价人物:。

牛郎——心地善良,勤劳能干。

织女——勤劳勇敢,善良贤惠。

老牛——勤劳忠诚,敦厚质朴。

王母——心狠手辣,残暴专制。

喜鹊——仗义、助人。

课前思考:

抓住构成故事最重要的元素——人物展开教学,教师先带领学生梳理人物,找到牛郎、织女、老牛、哥嫂、王母娘娘、喜鹊这些故事当中的人物。然后,老师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以牛郎为中心,通过读的方式,讨论与其他人物的关系,并且对人物进行了归类。最终,使学生头脑中形成网络图,借助这样的网络图,学生能条理清晰地概括出故事的主要内容,。这就是运用以人物及其关系为起点,概括出“写了一个什么故事”培养阅读能力。

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宽广。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

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郭沫若的诗一向以强烈情感宣泄著称,他的《凤凰涅》热情雄浑;他的《天狗》带着消灭一切的气势;他的《晨安》、《炉中煤》曾经让我们的心跳动不止。但这首诗却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

那缥缈的空中有一个街市,繁华美丽的街市。那儿陈列着很多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人间的珍宝。诗人并没有具体写出这些珍奇,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将它们作为我们需要的东西,带给我们心灵宁静、舒适的东西。

那不仅是一个街市,更是一个生活的场景。那被浅浅的天河分隔的对爱情生死不渝的牛郎、织女,在过着怎样的生活?还在守着银河只能远远相望吗?“定然骑着牛儿来往”,诗人这样说。在那美丽的夜里,他们一定在那珍奇琳琅满目的街市上闲游。那流星,就是他们手中提着的灯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颠覆了流传千年的神话,化解了那悲剧和人们叹息了千年的相思和哀愁。

授后小记:。

刚刚教学完这一课,同时又学习了窦桂梅老师的课例,深有佩服大家啊!爱情可是我们人类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生命体验与回味,就像每天伴随我们的日子。于是,少了“爱情”这道甜点的语文教学,总像是不完美的人生,缺少四季中的一季、五味中的一味。其实,就将这层窗户纸捅破,又能怎样?不过是为孩子清新美好的内心世界增加了一些纯洁的梦幻、甜蜜的期待,在他们真善美的小世界中加上一点神秘的滋味。我们应当相信,爱情不会仅仅因为这一节课的教学就款款而来,我们更应当相信,有了这一课,我们的孩子们长大后再去品味爱情,或许就会增加更多的深情与理性。选择爱情来演绎文学、演绎语文,我们希望传递能够陪伴孩子一生的柔情与感动。

授后小记:

这篇课文的课后习题,要求要复述课文。复述课文必须在读通,读熟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在指导学生复述《牛郎织女》时,让学生按课文的段落层次一段一段地进行,这样降低难度,由简到难,调动学生复述的兴趣。复述前先指导学生编列小标题式的复述提纲,供复述时参考,如:男耕女织,日子美满;老牛诀别,忍痛剥皮;王母知情,发誓追回;闯入家中,抓走织女;心急如焚,携子追赶;隔河想望,化作星辰;喜鹊搭桥,一年一见。学生一段一段地进行复述,积极性比较高。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全文复述。

授后小记:

按照《语文新课程标准》阅读教学的三维目标,引领学生感知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引领学生对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感知是教学设计的一个角度。文本所表述的故事语言通俗易懂,情节跌宕起伏,生动有趣。我们抓住情节来设计教学,可以使用情节来抓住学生的思想,促读促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于复述课文的处理上,我们让学生充分交流,用关键词概括情节要点后进行。教师只是要在细节处理上作适当的点拨即可。

授后小记:。

民间故事是民族文学中的优秀代表,它是一个民族文化渊远流淌而成的自然溪流,其中荡漾着整个民族的道德传统、伦理取向、文化认同、精神气质。所以有人说,民间故事是文学的母亲,民间故事是人类的宿命。而且它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为儿童喜闻乐见、容易接受,正应了“儿童文学就是故事文学”(朱自强)。所以在装满教材的众多文本中,选取民间故事这样的文学体裁,除了看重具体故事本身所具备的内容含金量以外,我们更期待着借它实现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

《牛郎织女》这篇课文,反映了劳动人民朴素健康的爱情观,它可以让孩子认识到,爱情应该是高尚的、忠诚的,是能够跨越时空的一种美好情感,对于孩子们来说,这其实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