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古诗牧童教案(模板18篇)

小编: BW笔侠

在编写教案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程要求,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学习效果的提高。小编精选了一些教案模板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思路。

牧童古诗

诗人: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横野:宽阔的原野。

2、弄:逗弄。

3、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牧童》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

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古诗牧童改写作文

瞧!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草,仿佛铺在地上似的!风轻轻一吹沙沙沙的响声传的到处都是。听!牧童又在吹笛子了,一声声欢快的调子逗弄着晚风,慢慢的小时在耳边。

早上太阳露出半边脸的时候,牧童就拿着自己的笛子,上山放牛去了,他坐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哼着小曲。快乐地在草地上奔跑,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烦恼。直到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白云和小鸟们,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吃完晚饭,太阳早已下山了,明亮的月亮去爬了上来。牧童手里拿着笛子,迈着欢乐的脚步来到草堆上,不脱下身上的蓑衣就躺了下来,听着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抬头望着夜空中明亮皎洁的月亮,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

你听那欢快的调子又吹起来,多动听啊!咦!怎么停下来了,哦??原来是牧童闭上眼睛进入了梦乡。是啊!他真的累了,就让他听着虫子的催眠曲美美的睡一觉吧!

牧童古诗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1、横野:宽阔的原野。

2、弄:逗弄。

3、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牧童》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

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古诗牧童改写作文

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天底下,一碧千里,但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

牧童赶着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那些羊儿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牧童们边放着羊,边嬉戏、玩耍。他们把羊群赶到了一个地方吃草,自己就在旁边一会儿捉蚂蚱,一会儿玩游戏。就这样,很快夕阳西下了。其他小伙伴都回家了。只有这个牧童将羊儿赶回羊圈后,又坐回到草地上,拿起笛子在晚风中缓缓地吹起来。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时而清楚时而模糊,给静寂的黄昏增添了几分快乐情趣。不久,牧童的妈妈看到天快黑了,就喊牧童回家吃饭。他吃饱了饭,就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他再次走到原野上,连蓑衣也不脱,就仰面躺在了草地上,抬眼看着天上那皎白的月亮,回想着白天自己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情景,有时玩倒立,有时翻跟斗,可真尽兴呀!他放佛又听见了那愉快的欢声笑语,不由得沉入更美好的遐想:明天,自己和小伙伴们该玩些什么呢?就这样,牧童在草地上不知不觉的就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瞧!一眼望去一片绿油油的草,仿佛铺在地上似的!风轻轻一吹沙沙沙的响声传的到处都是。听!牧童又在吹笛子了,一声声欢快的调子逗弄着晚风,慢慢的小时在耳边。

早上太阳露出半边脸的时候,牧童就拿着自己的笛子,上山放牛去了,他坐在牛背上吹着笛子,哼着小曲。快乐地在草地上奔跑,无拘无束,没有任何烦恼。直到玩累了,就躺在草地上,看着天上的白云和小鸟们,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吃完晚饭,太阳早已下山了,明亮的月亮去爬了上来。牧童手里拿着笛子,迈着欢乐的脚步来到草堆上,不脱下身上的蓑衣就躺了下来,听着草丛里不知名的小虫唱着美妙动听的歌,抬头望着夜空中明亮皎洁的月亮,脑海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

你听那欢快的调子又吹起来,多动听啊!咦!怎么停下来了,哦??原来是牧童闭上眼睛进入了梦乡。是啊!他真的累了,就让他听着虫子的催眠曲美美的.睡一觉吧!

古诗牧童

诗人: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古诗注释:

1、横野:宽阔的原野。

2、弄:逗弄。

3、蓑衣:棕或草编的外衣,用来遮风挡雨。

《牧童》古诗译文: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牧童》古诗赏析:

《牧童》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

《牧童》古诗中心:

表达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在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牧童改写古诗作文

这是一个美丽的小村庄,这里的人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家户户都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

一颗鲜红的太阳高高地挂在蓝色的天空中,已经玩耍了一天的它热得满脸通红,脸上似乎滚落下了一滴滴晶莹剔透的汗珠。它却依然散发着金灿灿的光芒,把天和地全部都笼罩在里面,好像是一个圆滚滚的大火球一样,精神依旧是那么得抖擞,好像是一个希望能够整日玩耍的顽皮小孩子一样,恋恋不舍地对人们说着“再见”,慢慢地向下移动着。

这夕阳下的草原显得更加美丽。辽阔的草地更加浓绿,似乎是一幅生动逼真的水墨画那样,绿得又像是一大块翡翠。小草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摆着自己娇小柔弱的身躯,似乎在欢快地舞蹈。一大片舞蹈的绿草,又像是广阔的绿色海洋中来回起浮的波浪,是那么得和谐。

突然,在这片原本寂静的大草地上,传来一阵阵清脆动听的笛声。那笛声悠扬悦耳,随着微风慢慢地飘来。连地上的绿草似乎也陶醉起来,停止舞动自己的小身体,静静地抬起头来,细心倾听着这笛声中的每一个音符。这悦耳的笛声时而快,时而慢,时而缓,时而舒,时断时续的,仿佛是神奇的大自然谱的曲,唱的歌,十分动听。只见,在草地的深处慢慢地走出了一头老黄牛,一个顽皮淘气的小牧童坐在老黄牛踏实的后背上,手中拿着一支长长的木笛,放在嘴唇边上轻轻地吹着小曲儿,自己也陶醉在这美妙的笛声之中。

小牧童刚刚在农田中辛苦地干了一天活儿后,终于放牧归来。他拖着疲惫的身躯,来到自己的家门口前,敲了敲木门后,一位老妇人急忙打开了门。小牧童也连忙牵着老黄牛走进屋里,和家人们一起坐在餐桌旁吃起了晚饭,亲切愉快地谈论起自己这一天的所见所闻。

吃饱了饭后,已是黄昏了。小牧童瞧见天色渐晚,又急急忙忙地出了家门,再次来到碧绿的大草地上。他现在累得筋疲力尽,连身上穿着的蓑衣也不脱,就一头钻进柔软的草垛子里,望着天空中皎洁的大玉盘似的月亮,躺在草地里休息了。这就是“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声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古诗牧童改写作文

在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有一个村子,十岁的桑桑就住在这里。

一个夏日的清晨,桑桑迎着灿烂的阳光,伴着小鸟的歌声,带着自己爱不释手的牧笛,赶着自己家的牛群,兴高采烈的放牧去了。

桑桑跳到打头的那只牛背上,后面跟着浩浩荡荡的牛群,向远处的小山走去。桑桑在牛背上吹着暖暖的微风,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惬意极了。他又拿起心爱的笛子,悠然自得的吹奏捉。田里的蟋蟀听到笛声,活蹦乱跳起来;树上的.鸟儿听到笛声,也一展自己的歌喉;种田的人们听到笛声,放下手中的活,静静地聆听悠扬的音乐,脸上浮现出会心的微笑。吹奏牧笛的时候,桑桑是多么愉悦,把他所有的烦恼都抛在了脑后。远方吹来的风使他感到心旷神怡。抬头望去,湛蓝的天空上几朵白云悠闲自在地飘来飘去。几只鸟从空中飞过,遨游在蓝天的怀抱中。桑桑都看呆了,他回过神来,又开始吹奏起一支又一支乡间小调来。

到了草原上,牛儿如获至宝,激动地撒开腿,无休止地跑来跑去,还差点把桑桑摔下去呢!牛儿囫囵吞枣地吃着青草,桑桑却陶醉在悦耳的笛声中。小牛不想吃草,便躲到妈妈身下吸允着新鲜的乳汁。远处,两头公牛为了一件小事争斗起来,桑桑赶忙过去调解,这些牛好调皮啊!可不能让他们伤着了。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夕阳西下,草地都被落日的余晖蒙上了一层红色。桑桑又吹起了笛子,这是号召牛群回家的命令。牛群听到笛声,乖乖地往主人身边靠拢,桑桑又骑到头牛上,往回走了。一会儿,就隐隐约约看到了几座草房子,那就是他的家。

牧童古诗

吾闻昔人善赋梅,尝是梦中见春来。

前村深雪天未晓,焉知昨夜一枝开。

江村一雪复一雪,三白丰年与玉屑。

多事诗人要閒管,想像高唐写奇绝。

真曾质明杖屦无,前随牧童后樵夫。

暗香何处费摸索,寒生吟癖浩然驴。

平生我有脊梁铁,明年八十冻不折。

卿用卿法自雪村,横斜独玩书窗月。

《长沙王墓在阊门外》。

年代:宋作者:范成大。

英雄转眼逐东流,百战工夫土一坏。

荞麦茫茫花似雪,牧童吹笛上高丘。

《寄程申叔》。

年代:宋作者:董嗣杲。

奇才不泯扬马名,善政况著龚黄绩。

政绩才名分外荣,山林意趣无方觅。

人生富贵骨相中,何须强力争豪雄。

三光五岳蟠心胸,岁寒春色梅花风。

我有小隐傍石屋,石上几回斸黄独。

看来我已不啻足,何事攒眉劳案牍。

程子谈何不碌碌,古意今情两堪掬。

归与归与毋忍辱,同寻牧童过天竺。

《题徐寿画牛》。

年代:宋作者:仇远。

此大武者,二十八蹄。

茂树之下,丰草萋萋。

何如桃林,归去来兮。

《题李亮功戴嵩牛图》。

年代:宋作者:黄庭坚。

韩生画肥马,立仗有辉光。

戴老作瘦牛,平生千顷荒。

觳觫告主人,实已尽筋力。

乞我一牧童,林间听横笛。

牧童的古诗

夜幕降临,一望无际的草原在晚风的吹动下,荡起一层层“浪花”。忽然,远处传来几声悠扬的笛声,随后是一片寂静。笛声又越来越清晰,在视野的尽头,一个低小的身影出现了,那是一个正在吹着笛子的小牧童。小牧童缓缓走来,动听的笛声被晚风吹得断断续续。

母亲早已在村口盼着他归来,家里虽然只是些粗茶淡饭,小牧童却吃得格外香甜,母亲看着他狼吞虎咽的样子,笑了。

太阳已落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高空。小牧童耐不住贪玩的性格。他顾不上脱下蓑衣,便躺在了草堆上,对着圆月吹了一曲又一曲,想着玉兔捣药的故事,在银色的月光下,闭上了眼睛睡着了。

牧童的古诗艾性夫《牧童》

《牧童》原文:

年代:宋作者:艾性夫。

栉发吹松阴,坦腹睨岩石。

细雨整短蓑,斜阳擫长笛。

采花艳两髻,挟草暖双腋。

款款跨牛归,苍山暮烟碧。

《牧童》诗人艾性夫档案:

艾性夫(《四库全书》据《江西通志》作艾性,并谓疑传刻脱一夫字)字天谓。江西东乡(今属江西抚州)人。元朝讲学家、诗人。与其叔艾可叔、艾可翁齐名,人称“临川三艾先生”。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世祖至元中前后在世。

艾性夫宋末曾应科举,曾否入仕不详。以能诗与叔可(无可)、宪可(元德)并称“抚州三艾”。宋亡,浪游各地,与遗民耆老多有结交,斥仕元者为“兽心犹办死报主,人面却甘生事仇”(《义马冢》),挽谢枋得诗称“千古六经俱扫地,独公一柱肯擎天”。咸淳贡生,晚年出仕元朝,曾任浙江道提督。据明曹安《拦言长语》谓余成化五年在元江见一诗集,署江浙道提举艾性夫作,知其晚年亦曾仕元。核诸集中《留城寄旷翁》“吾年七十入城府,君更老吾仍出山,早岁相期作深隐,至今头白未能闲”,当指出仕事。

艾家阖门教授,求学者络绎不绝。性夫工诗,气势清拔,以妍雅为宗,尤擅长五、七言古体,笔力排荡,精新华妙,脍炙人口,为时绝唱。《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其诗气韵清拔,以妍雅为宗,绝不似宋末有韵之语录。”著有诗集《孤山晚稿》,原本已佚。《四库全140书》存有《永乐大典》辑本《剩语》2卷。

艾性夫诗,以影印文渊合《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诗渊》所录诗。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三卷。

古诗牧童评课稿

通过观看视频,《画家与牧童》这节主要是解决识字,认字。

“戴”字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自己交流汇报自己的认字方法,学生列举出多种记字的方法,再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最早的“戴”字,并作解释,并导出本课中“戴”字是用作人姓的意思。“购”字教学中,多媒体出示“购”字,提问与“贝”字旁有关的字都与什么有关?生列举。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的与“贝”旁有关的字。识字中都配有图片帮助记忆字形。

课文重点句子展示:“他一会浓墨涂抹,一会轻笔细描,很快就画好了。”让学生重点理解戴松作画快,学生从句子中提取出重点字眼,教师在课件上对重点词做标记,并让学生练习说话。

在重点词语“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理解上教师出示两幅水墨画,让学生在理解两个词语的基础上辨一辨哪幅是浓墨涂抹,哪幅是轻笔细描。

首先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中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句子,并提取出课文的文眼,由面及点的帮助学生能够抓住课文关键,又通过多媒体展示两个重点词语“浓墨涂抹与轻笔细描”是怎样一种画风,从文字美到美术美,由文字到画面的教学不仅为本堂课增添了几分艺术享受,还适当的丰富了学生视野,无疑是一种文字美、艺术美的结合,又怎能不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热情呢?在重点词语理解的处理上不是让学生用文字去解释,而是根据低年级学情入手,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辨认什么叫“浓墨涂抹”,什么叫“轻笔细描”。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好处也在于此。

展示“两牛相斗”图。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出戴松画的斗牛哪不对。并导出下一个要求会认的字“翘”。展示“翘”字在最早的甲骨文的字形,让学生通过字形去分析记字的方法。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与“翘”字有关的图片,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学习“拱”字,课件展示“拱手”图片,并让全体学生起立学习拱手作揖,对生进行礼仪教育,体现了日常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作用。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小表演这个环节,适时地出示图片配合学生表演,将多媒体的应用在教学中发挥了最大效应。

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介入,让我们的教学更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了,但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能否合理,恰当的使用多媒体手段的应用是教学加分的关键,利用得好画龙点睛,利用不好则画蛇添足。通过观看这节课,我看到了多媒体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本节课是针对小学二年级学生展开的教学,我们都知道低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并且上课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所以进行死板的记字,识字教学不仅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也不能够加深他们记字的深刻性,很容易随记随忘,潜能生就更吃力了。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本节课的设计及多媒体使用要追求的效果也该在于此吧。

我认为本节课的多媒体使用恰到好处还在于多媒体使用的次数不是很频。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但同时,他们也是很容易分心的,如果课堂中使用较多的课件展示,这势必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到负面效果——学生只是一味的欣赏,而忽略了学习的重点。

牧童的古诗卢肇《牧童》

谁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横眠秋听深。

时复往来吹一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卢肇(818(戊戌年)—882)字子发,江西宜春文标乡(现属分宜)人,唐会昌三年(公元843年)状元,先后在歙州、宣州、池州、吉州做过刺史。所到之处颇有文名,官誉亦佳,又因他作为唐相李德裕的得意门生,入仕后并未介入当时的“牛李党争”,故一直为人们所称道。

卢肇是宜春县文标乡人,他老家的具体所在地在今分宜的杨桥乡观光村(分宜在宋朝时才划原宜春县的文标等八乡立县)。现该村有状元桥,在暮云(木叶)坳还有卢肇的墓。肇生于唐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二月初三日。卢肇政事之余,勤于笔耕,一生著述很多,有《文标集》、《届堂龟鉴》、《卢子史录》、《逸史》、《愈风集》、《大统赋注》等等一百几十卷。卢的诗文,才智,特别是他的德行,《唐摭言》、《云溪友议》,著术中比较著名的是《汉堤诗》、《海潮赋》、《天河赋》。

牧童的古诗吕岩《牧童》赏析

是唐朝诗人吕岩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反映了牧童。

生活。

的恬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这首诗的赏析。

作者: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绿草如茵,广阔的原野,一望无垠。笛声在晚风中断断续续地传来,悠扬悦耳。牧童放牧归来,在黄昏饱饭后。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地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一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我们看到了牧童生活的恬静与闲适。透过诗,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内心世界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悠扬的愈来愈近的笛声,笛声时断时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表现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表现出来了。

“弄”字,更写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

在这里,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指确定的数字而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的乡村傍晚的寂静。

牧童的古诗储光羲《牧童词》

不言牧田远,不道牧陂深。所念牛驯扰,不乱牧童心。

圆笠覆我首,长蓑披我襟。方将忧暑雨,亦以惧寒阴。

大牛隐层坂,小牛穿近林。同类相鼓舞,触物成讴吟。

取乐须臾间,宁问声与音。

《牧童词》诗人储光羲档案:

储光羲(约706—763)唐代官员,田园山水诗派代表诗人之一。开元十四年(720xx年)举进士,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宣、下邽等地县尉。因仕途失意,遂隐居终南山。后复出任太祝,世称储太祝,官至监察御史。安史之乱中,叛军攻陷长安,被俘,迫受伪职。乱平,自归朝廷请罪,被系下狱,有《狱中贻姚张薛李郑柳诸公》诗,后贬谪岭南。

储光羲像储光羲,润州延陵(今江苏金坛)人,祖籍兖州(今属山东)。开元十四年(726)进士,与崔国辅、綦毋潜同榜。授冯翊县尉,转汜水、安宜、下邽等县尉。仕宦不得意,隐居终南山的别业。后出山任太祝,世称储太祝。迁监察御史。天宝末,奉使至范阳。当时安禄山兼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强兵劲卒,正积极准备发动叛乱,而唐玄宗委任权奸,荒于政事。储光羲途经邯郸,作《效古》二首写途中所见:“大军北集燕,天子西居镐。妇女役州县,丁壮事征讨。老幼相别离,哭泣无昏早。稼穑既殄灭,川泽复枯槁。”并自抒怀抱说:“翰林有客卿,独负苍生忧。中夜起踯躅,思欲献厥谋,君门峻且深,踠足空夷犹。”忧念时局,语意颇深切。又有《观范阳递俘》诗说:“四履封元戎,百金酬勇夫。大邦武功爵,固与炎皇殊。”对朝廷的昏聩,安禄山的野心,洞若观火。安史乱起,叛军攻陷长安,他被俘,迫受伪职,后脱身归朝,贬死岭南。

储光羲因晚年失节,《旧唐书》、《新唐书》皆无传。其事迹散见于顾况《监察御史储公集序》、《唐诗纪事》、《唐才子传》。《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有集70卷,已散佚。所著《正论》15卷、《九经外议疏》20卷。今有《储光羲集》5卷,《全唐诗》编为4卷。

牧童的古诗

濛濛香雾湿未乾,烟光匝地春风寒。

牧童三五唤归切,鞭牛为马蓑马鞍。

一声芦管振林木,口畔呜呜相戏逐。

梅花乱落自潇洒,绝胜豪门调新曲。

《大热见田中病牛》。

年代:宋作者:文同。

垅上病牛良可悲,皮毛枯杭头角垂。

两鼻谽谺只自喘,四蹄屴岌曾不皮。

牧童默坐罢牵挽,耕叟拱立徒嗟咨。

朝驱暮使气力尽,尔死主人安得知。

《访山中友》。

年代:宋作者:赵汝鐩。

披荆踏石访山友,野鸟惊人闹枯柳。

牧童为我通姓名,一笑相迎鹤发叟。

结茅倚岩屋数间,尘埃辟易不用帚。

竹厨贮书维四五,土壁黏碑分左右。

山中新醅未堪压,携手邀我沽村酒。

床前尚有著残棋,忘记四围关户牖。

日斜扶醉同归来,但见黑白子纷纠。

猕猴树上周章走,莫是此曹来动否。

《和桃花》。

年代:宋作者:赵希逢。

红雨随风散落霞,行人几误武陵家。

牧童若向青帘见,应认枝头作杏花。

《虾蟆山》。

年代:元作者:王冕。

春风吹船着牛轭,扶藜直上山之脊。

山上老石怪且顽,皮肤皴骳苔花碧。

我来不知石有名,拊摩怪状心亦惊。

野人指点为我说,此物乃是虾蟆精。

古昔曾偷太仓粟,三百余年耗中国。

天官烛其阴有毒,敕丁破口劙其足。

至今突兀留山丘,雨淋日炙无人收。

树根穿尻蛇入肚,老鸦啄背狐粪头。

牧童时时放野火,耕夫怒击樵夫剁。

自从残堕不能行,见者唾之闻者骂。

虾蟆虾蟆非令仆,无功那窃天之禄。

如今虾蟆处处有,天官何不夷其族。

致令骄气吹臊腥,干霄上食天眼睛。

百虫啖尽心未已,假作鼓吹怡人情。

三月江南春水涨,纡青拖紫争跳浪。

渔父持竿不敢言,猎夫布弩空惆怅。

黄童白叟相引悲,田中更有科斗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牧童改写古诗作文

从前有一个贫穷的儿童,既失去了父亲,也失去了母亲。为了生存,在大地主家当了一名牧童。日日夜夜他都在野地里放牧、生活,只有下大雨或降暴风雪的时候,才能在森林边上的一间小屋去避避。一天晚上,他正坐在草地上,依傍着羊群,他听到不远处传来一种声音,好像有什么人在哭。他起身朝声音处走去,料想不到的是,他发现有个巨人躺在森林进口处哭泣,这真使他大吃一惊。这个巨人像是要走路,可是双腿有了毛病。巨人对牧童大声说道:“不要害怕,我不会伤害你的。相反,要是你能给我的脚包扎一下,我一定慷慨地给你报酬。我在爬一棵橡树的时候伤了脚。”牧童把自己的衬衣脱下来,包扎巨人的脚。巨人站起身来说:“现在,我要报答你。今天,我们一同去参加一场婚礼,我保证你会很有兴趣。

你该轻松轻松了。不过,为了不让我的弟兄们见到你,你把这根带子围在腰里,别人就见不到你了。”说完话,巨人递给牧童一根宽带子,自己在前边走,牧童在后面跟,走到一处水泉边,数百位男女巨人聚集在泉边,正在准备一场婚礼。他们跳舞,游戏,直到午夜。此时其中一位巨人撕开一棵树,直撕到树根。所有的男女巨人都变得很瘦,一一从树根的洞口走了进去,进入地下。受伤的巨人走在最后,打招呼说:“牧童,你在哪里?”牧童回答:“我在这里,就在你身边。”巨人说:“你抓住我的'身体,就能随我走到地下去。”牧童照他说的做了,简直无法相信,他发现自己已在一个大厅里,大厅的四壁竟是黄金铸成的。使他大为惊讶的是,他见到厅里摆的桌子、椅子,都是属于他的主人的。不一会儿,巨人们开始吃喝。

酒宴极其丰盛,牧童从未见过,便敞开肚子大吃大喝起来。等他吃够了,心想:“我为什么不把一块面包装进口袋里呢?明天我也有得吃了。”于是,他趁别人看不见他,抓了一块面包,掖到束腰外衣的里面。刚做完这事,受伤巨人一瘸一拐地走到他身边,轻声耳语道:“牧童,你在哪里?”牧童回答:“我在这里。”巨人说:“你拉着我,我带你回到地上去。”于是,牧童牵着巨人的衣服,不一会儿就发现自己已回到地上。而巨人已经消失了。牧童回到羊圈,把能隐身的腰带解下来,小心翼翼地藏进袋子。

第二天早上,牧童觉得饿了,打算切一片他从巨人婚宴带回来的面包来吃,可是,他使尽了力气,也切不动这个面包。无奈之下,只好不切片,啃着吃。使他大吃一惊的是,他啃下来的一块“面包”从嘴里掉到脚下,却是一块黄金。他又啃一下,又啃一下,每次掉下来的都是黄金,而面包实际上并未啃动。牧童碰上这样的好运,开心死了。他把魔力面包藏进袋里,奔到附近的村庄买了些食物,又回到羊圈。

羊群的主人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儿,每次随她父亲在地边散步见到牧童时,总朝他微笑、点头。长期以来,牧童总想在小姐生日那天,送她一件足以令她惊喜的礼物。小姐的生日临近了,牧童扎上了隐身带,拿着一袋黄金,午夜时分溜进小姐的卧室,把这袋黄金搁在小姐枕旁,然后回到羊圈。小姐见到黄金非常高兴,她的父亲见到这袋黄金也非常高兴。牧童想象得到这一家人会有多高兴,因此第二天夜里又去送了一袋黄金。接下去几个夜晚,连续送了几次。小姐和她的双亲认为一定是一位好心的神仙送来的。他们决定要看个究竟。小姐的父母躲在女儿的房里,想知道送黄金的究竟是谁。

那天已是第八个夜晚了。牧童正要去送黄金,突然起了一阵怕人的狂风暴雨。他抵达主人屋子时,发现匆忙间忘了系上隐身带。他实在不想冒着风雨回到小屋去取隐身带,便冒险踏进小姐卧室,把一袋黄金搁到她枕旁,正打算转身离开卧室,羊群主人拦住他,说:“你这个小无赖,原来你想偷走神仙送来的黄金,是不是?”牧童听他这么说,着实地吃了一惊,竟在主人面前颤抖起来,不敢辩解一句。主人又说了:“你在我这里一直干得很好,我不打算送你进监狱。不过,你立刻滚开,永远不要让我再见到你。”于是,牧童回到小屋,带着面包与隐身带,出走到邻近的镇上去了。

他到了镇上,买了些华丽的衣服,买了一辆马车和四匹马,雇了两名仆人,回来见他的主人。你们可以想象,主人见到自家的牧童这么一副派头回来见他,会有多么的吃惊。牧童告诉主人有关幸运面包的事情,向主人请求允许让他的女儿同自己结婚。主人当然很愿意,就把女儿嫁给了他。他们过着幸福宁静的生活,白头到老。

《牧童》古诗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师适时板书并回答学生的质疑)。

铺,铺开。

弄,逗弄。

饱饭,吃饱了饭。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三)再读古诗,交流学习。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进行“小组学习”。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交流讨论。)。

2.反馈:你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此诗。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反馈,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体会到什么,迅速写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5.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

(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带着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朗读。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教师适当点拨抑扬顿挫)。

与牧童的古诗

濛濛香雾湿未乾,烟光匝地春风寒。

牧童三五唤归切,鞭牛为马蓑马鞍。

一声芦管振林木,口畔呜呜相戏逐。

梅花乱落自潇洒,绝胜豪门调新曲。

年代:宋作者:文同。

垅上病牛良可悲,皮毛枯杭头角垂。

两鼻谽谺只自喘,四蹄屴岌曾不皮。

牧童默坐罢牵挽,耕叟拱立徒嗟咨。

朝驱暮使气力尽,尔死主人安得知。

年代:宋作者:赵汝鐩。

披荆踏石访山友,野鸟惊人闹枯柳。

牧童为我通姓名,一笑相迎鹤发叟。

结茅倚岩屋数间,尘埃辟易不用帚。

竹厨贮书维四五,土壁黏碑分左右。

山中新醅未堪压,携手邀我沽村酒。

床前尚有著残棋,忘记四围关户牖。

日斜扶醉同归来,但见黑白子纷纠。

猕猴树上周章走,莫是此曹来动否。

年代:宋作者:赵希逢。

红雨随风散落霞,行人几误武陵家。

牧童若向青帘见,应认枝头作杏花。

年代:元作者:王冕。

春风吹船着牛轭,扶藜直上山之脊。

山上老石怪且顽,皮肤皴骳苔花碧。

我来不知石有名,拊摩怪状心亦惊。

野人指点为我说,此物乃是虾蟆精。

古昔曾偷太仓粟,三百余年耗中国。

天官烛其阴有毒,敕丁破口劙其足。

至今突兀留山丘,雨淋日炙无人收。

树根穿尻蛇入肚,老鸦啄背狐粪头。

牧童时时放野火,耕夫怒击樵夫剁。

自从残堕不能行,见者唾之闻者骂。

虾蟆虾蟆非令仆,无功那窃天之禄。

如今虾蟆处处有,天官何不夷其族。

致令骄气吹臊腥,干霄上食天眼睛。

百虫啖尽心未已,假作鼓吹怡人情。

三月江南春水涨,纡青拖紫争跳浪。

渔父持竿不敢言,猎夫布弩空惆怅。

黄童白叟相引悲,田中更有科斗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