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舞记的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小编: MJ笔神

教学计划应该遵循教学原则,包括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教学计划实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首先用江南三大名楼的图片和相关诗句,引发学生的神往之情,激发其了解岳阳楼的愿望。(出示课件,展示江南三大名楼的.图片及相关诗句)。

(二)检查预习。

1、抽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出示课件明确)。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刻苦好学,10中进士。1041年,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巩固边防。1043年,任参知政事,后被贬官。1052年病逝于赴颍州途中。作者一生的诗文收集在《范文正公集》里。

本文写于庆历六年(1046)九月十五日。宋仁宗天圣(1023—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邗沟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凡官员遇庆典,文职在京四品以上,武职二品以上,送一子进国子监读书三年,期满录用。)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即今河南南阳市辖内之邓州市),就在此时,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想请范仲淹写一篇记,但范仲淹在邓州为官,不能亲赴岳州,于是滕托人捎了一幅岳阳楼的画给范仲淹,范便依此画在远隔千里之外的邓州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雄文。

2、给加点字词注音(出示课件请学生口答)。

(三)你了解“记”吗?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以叙事为主,可记游,可抒情,可议论,可描写。

我们学过《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

(四)感知课文。

1、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停顿、语气、感情、让学生初步感知本文的魅力。

3、大屏幕展示学生课前搜集到的对联和诗赋,师生共同赏析,全面了解岳阳楼的文化背景。

4、播放岳阳楼风光片,进入课文情境。

5、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的骈句,强调骈句的读法,举例划分朗读节奏、(出示课件举例)。

例:

三字句:衔/远山,吞/长江。

四字句: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其它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先天下/之忧/而忧。

6、全体试着朗读课文,教师对个别朗读错误给予纠正、

全班学生齐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五)疏通课文。

1、回顾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2、结合注释,抓重点字词,领会第一段大意。同位为一组,一人翻译,另一名同学倾听、补充或纠正。

3、抽学生说出第一段应该注意的重点字词句,并翻译全段,教师给予补充、

谪守越政通人和具乃属。

4、学生试着背诵第一段。

5、疏通2—4文意。(以下疏通文意的方法采用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一)结合书下注释,默译。

(二)小组民主讨论,互译。

(三)个别疑难句子,共译。

6、教师提示以下词语,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实词:(名词)国、景、大观、迁客、骚人、宠辱(动词)谪、属、把。

虚词:夫、斯、其、微、则、然则。

词组:百废具兴、浩浩汤汤、气象万千、淫雨霏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虎啸猿啼、

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一碧万顷、郁郁青青、皓月千里、心旷神怡。

(六)、课堂小结: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尤其对于美文,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对文章整体的感知帮助很大。

(七)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在读中整体感知文章语言魅力、

2、课下翻译5—6段。

3、课外收集一些写物的古诗名句。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力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德育目标。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1、诵读法。

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

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导入新课,作者、作品及背景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情韵;整体感知文意,要求学生复述课文,概述桃花源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一、导语: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才华出众,却主动辞官,陶然耕作,他钟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宁可归隐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洁,这个人就是——(陶渊明)。

(顺带介绍作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

二、整体感知。

1、背诵课文(课前已经布置背诵)。

2、自由朗诵,思考问题,讨论回答。

你认为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那么你认为桃花源的哪些特征与我们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是一致的?

作者为什么要虚构这样一个理想社会?

你是否愿意长期生活在这个桃花源里?

三、总结。

同学们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分析问题,老师特高兴特激动。

至于这个桃花源,无论大家喜欢与否,无论这个桃源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都不重要,因为它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理想境界,成为美的象征。

现在我们的社会发展了,大家觉得和谐生活已经基本实现了,你们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现状普遍比较满意,看来陶渊明向往的幸福生活我们已经享受到了。

现在我们杭州提倡“和谐杭州,品质生活”,这就是我们向往的“桃花源”,无论社会怎样发展人类追求和谐幸福安宁生活的愿望没有改变,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让我们一起”上下求索吧。

四、再次背诵全文,回味美丽的桃源生活!

五、布置作业。

1、总结文中文言知识点。

2、完成课后思考题。

3、总结并抄写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六、教学后记。

文言文教学,学生首先要熟悉问年,在熟读的基础上师生一起探究学习,这个过程就比较顺利而充实,并且充满乐趣。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场讨论会的主持人,让学生做主角,本课堂的设置为第一课时,注重对作者思想的领悟,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也一定程度上解答了学生心中困绕的“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的疑问。

本节课,气氛活跃,学生研读文本比较细致,讨论和背书结合,充分理解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并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了一定的了解,有利于客观辨证的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领悟了作者的理想,也能多一份社会责任感,文言知识点的学习留待第二课时,这样就避免了一上课就识记知识点的枯燥。

不足之处是对学生的发言没能作出恰当的点评。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难字词来疏通文意。

2.体会写景的形象性,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3.培养学生初步文学欣赏的能力(品味本文精妙的语言)。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

难点: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教具:多媒体电教平台(电脑、录像机、电视机)。

教学过程:

(凡行楷字部分都是用屏幕显示的)。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2)。

1.抽查中下生翻译“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教师指出:课文3、4自然段主要写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本节课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看看迁客骚人览了什么物,由此产生了什么(之)情?(板书1)。

二、分析第三段和第四段。

(一)创设情境,带领学生领略洞庭湖“气象万千”之“大观”(4)。

看录像,要求结合文字与录像,体味岳阳楼一阴一晴的生动景象及迁客骚人一悲一喜之情。

(二)疏通文意,多种形式检查翻译情况。

1.第三段(8)。

1)通过讲解难词难句来疏通文意。

难字词(要求掌握其含义)。

薄暮冥冥(迫近)去国怀乡(离开)(国都)。

虎啸猿啼(长声吼叫)(悲啼)。

教师明确。

2)提问检查翻译情况(上一节已布置了课外作业)。

a.一中下生翻译“若夫.....山岳潜形”

b.中等生翻译“商旅....虎啸猿啼”

2.第四段(5)。

1)学生结合课外作业中碰到的问题(主要是难字、词、句)自由提问,相互解决,教师作好调控,并注意抽查个别问题。例如:

难字词春和景明(日光)而或(有时)一碧万顷(一片)皓月千里心旷神怡长烟一空(全)。

难句登斯楼也.....其喜洋洋者也(注意与上一段的难句比较,从中掌握翻译的方法)。

(三)分组朗读三四两段,结合刚才看到的录像,体会作者写景的形象性。(男生读第三段,女生读第四段)(3)。

三、小组讨论下列问题(6)。

1.这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请划出有关语句。

2.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要求: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教师作好指导,从中体会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四、抽查提问后归纳内容和结构(5)。

1.第三段作者由“若夫霪雨霏霏”至“虎啸猿啼”描绘了洞庭湖一幅阴冷的'画面。第四段由“至若春和景明”至“此乐何极”描绘了洞庭湖一幅晴明的画面,一暗一明,形成鲜明的对比。(板书2)。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转入议论,突出主旨。(板书3)。

3、堂上练习《掌握语文》p128之3(1)(抽中下生提问)。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迁客骚人”登岳阳楼的“览物之情”是悲和喜,悲则“________”,喜则“__________”。二者均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而生。

五、提问:这两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一差生回答)(1)。

参考答案:排比段,并列结构,描写和抒情(板书4)。

六、品味本文精妙的语言。(5)。

1.本文在写景和抒情时的语言是十分精妙的,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四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是人哪些方面来描写景物的?(声音、颜色、外形、味道、动态、静态)。

2)这一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与孟子二章比较来理解)。

写景有声有色---渔歌互答、郁郁青青、跃金。

有形有味---岸芷汀兰。

有动有静---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句式骈散结合的句式和对偶句的运用(板书5)。

六、堂上练习《掌握语文》p127之3,p128之3(3)。

下面是对偶句的是(adefgh)。

抽查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立即批改。

a.去国怀乡,忧谗畏讥b.心旷神怡,宠辱偕忘c.以己、以物。

七、小结(1)。

这两段作者选取了两个富于特征的画面,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极力渲染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二者虽形态各有别,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实质却相同,都是“以物”,“以己”而生,属自私心理。由此转入下一段的议论。(板书6)。

八、作业:完成《掌握语文》p127之3、5(1')。

板书。

迁客骚人。

览物(写景)之情(抒情)(理)。

阴冷画面(暗)去国怀乡……感级而悲(悲)。

阴森可怕。

晴明画面(明)心旷神怡……喜洋洋(喜悦)。

春光明媚。

教学目标:。

1.识记第5段的文言字词,

2.理解作者抒情议论的内容及意图。

3.学习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

教具:投影片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2'。

叫一中下生背第三段。

二、分析第五段:15'。

1.学生齐读第五段。

2.教师讲解难字词句。

仁人之心: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嗟夫: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句。

吾谁与归:倒装句。

进:入朝做官。

退:退隐江湖。

何哉:为什么呢?

3.学生自译课文,不懂的举手发问。

由明白的学生答或教师解答。

4.随机抽二人翻译(每人一半)。

5.学生齐读此段。

6.优生根据提示试背诵这一段。

三、讨论:(abc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d由小组内讨论解决)。

1.出示问题:

a.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有何不同?

c.古仁人之心跟什么有关系?他们有无快乐的时候呢?

d.作者引古仁人之心有何用意?

2.生独立思考自拟答案。

3.组交流。

4.题抽签答。

5.他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补充纠正。

6.教师评价总结并落实奖惩情况。

四、总结全文。

五、堂上练习。

投影文段阅读。

板书。

叙事:缘由。

景:――人(迁客骚人)。

描写:阴――悲。

晴――喜。

议论:古仁人之心:先天下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六、布置作业:

1.诵5段(a类)。

2.预习《醉翁亭记》。

3.写第5段(b类)。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1、学习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以简练、质朴的语言进行记叙的写作特点,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示例。

2、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

(二)能力目标。

1、文言文记诵。

2、文言知识积累。

(三)情感目标。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了解陶渊明其文其人。

二、学法引导。

由成语“世外桃源”导入课文。引起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

理清叙述顺序,把握叙述线索,理解材料的详略安排。

难点:

正确认识作者的社会理想。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陶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别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东晋伟大诗人。出身没落士族。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善文。41岁时,任彭泽县令,仅80余日,因政治难图,又不愿同流合污,便毅然辞官归里,一直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他特别爱菊,开创了田园诗体,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著有《陶渊明集》。

二、写作背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陶渊明归隐田园已经十六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土,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作了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三、老师范读课文。

四、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老师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朗读。

要求:句读分明。

节奏合理。

语速适中。

语句流畅。

注意音韵铿锵。

五、对照注释,理解课文。

(如果程度好的班级,可以对照课文,直接笔译,然后站起来读,同学补充,老师作点拨,初中三年级语文教案《桃花源记教学设计示例》。)。

六、文章简析。

第1段,写渔人偶逢桃花林。

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及所见到的美好景象。

第3段写渔人在桃花源受到的热情款待。

第4、5段写渔人出桃花源,太守寻而不得和刘子骥往而无果。

从文章各段的叙述看,1、4、5段写略写,只是交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结果,与第2、3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突出故事的传奇色彩和神秘感。第2、3两段详写了桃花源中安乐自由的生活环境和热情淳朴的社会风尚。如详写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写了良田、美池、桑竹,“阡陌交通”和鸡犬之声,有声有色地描绘了一个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详写桃花源中人对渔人的热情款待和与渔人的诚恳交谈,表现出这里没有战乱,没有剥削压迫,民情淳朴,是一个作者向往的自由幸福的理想社会。充分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细致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1、学习对景物细致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2、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诵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不要漏字)。

2、教师范读提示,学生再读课文。(想象在欣赏自己的作品)。

3、出示标题。(多媒体显示)。

4、释题。

(1)解释“游记”

(2)回忆《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体验孤独的情感。

5、体验情感,再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分段朗读,疏通文意。(多媒体显示)。

2、重点字词理解。(多媒体显示)。

清冽、参差披拂、蒙络摇缀、往来翕忽、犬牙差互、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探究发现。

1、学生自读课文,词句探究。

(1)欣赏“闻水声,如鸣佩环”

提示:明写水,暗写石。

(2)欣赏“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提示:明写鱼,暗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是写外界景色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写人物内心的感受的。

(4)欣赏“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提示:巧妙地运用比喻,把溪流比作北斗星那样曲折,又比作蛇行那样弯曲,让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2、写法探究。(多媒体显示)。

五、拓展延伸。

(一)趣味欣赏课文,把握写景特点。

从文中任选一处造句,必须要用含有“清”字的一个词。

(1)“水尤清冽”形容水“清澈”透明。

(2)“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是“清寂”的。

(3)流水撞击两岸发出“清脆”的声音。

(4)“清凉”的竹林里飘散着“清新”的气息。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景物很“清幽”。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气氛显得很“清冷”,内心很“凄清”。

(三)根据图片背课文。(多媒体显示)。

《日记》的教学设计

2、学生举例:怀特兄弟观察老鹰,后来发明了飞机;李四光观察大石头,发现了第四纪冰川;刘顿看到苹果落地,后来发现地球有吸引力;鲁班被小草划破手指,后来发明了锔子;列文虎克玩放大镜,做成了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瓦特观察奶奶烧开水,发明了蒸汽机等等。

二、课前观察大汇报:

1、学生个别汇报(已经过归类整理)。

生:我观察的是向日葵,它的花朵是金黄的,开花的方向总是对着太阳一边的.。

生:我观察的是含羞草,只要轻轻动它一下,它的叶子就会自动合拢。

生:我看了书,观察了彩虹,知道彩虹为什么是五颜六色的。

板书:自然现象。

变化情况。

3、学生复述:我观察了我家的小乌龟,它浑身灰黑的,爬行很慢,遇到别人攻击就把头缩进壳里。有人就把胆小怕事的人叫缩头乌龟。它很爱干净,大小便会到固定的地方。它可以在水里过日子,也可以离开水生活。要是把它翻过来,让它底朝天,它就无法再翻身。

老师:还有补充吗?

学生:补充(略)。

4、小组汇报(出示要求)。

要求:(1)说清楚观察物。(2)尽可能详细地说看到的现象。

三、深入组织材料。

1、过渡语:观察日记除了写出我们看见的,还可以写些什么呢?

2、分组讨论后继续汇报。

生:写和谁一起观察。

生:写我的感想。

生:写我后来了解它为什么会这样?

生:(略)。

教师相机板书:已知知识注释求知现象探究的决心。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教学构想】。

本文文字较为简易,且故事性较强,可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对于难懂的字词,教师稍作点拨即可。同时,要加强诵读练习,积累文中的成语及有价值的词汇,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另外,要让学生多收集资料,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法。教学中不妨运用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

1、反复诵读,激发想象,使学生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艺术享受。

2、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

[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内指导自读。

一、介绍印度舞蹈,交流感受。

播放3~4分钟的印度舞蹈片段,调动学生情绪,交流感受,并在学生的观感畅谈中引入课文。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试从文章中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

明确:如:“深深地低头合掌”“长眉……舞蹈出诗句的离合悲欢”“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等。

2、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明确: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

3、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之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明确: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三、精读品析,艺术熏陶。

这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句段,细心体会并加以积累。

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

四、合作探究,比读鉴赏。

本单元的《安塞腰鼓》也是写舞的,可作一些比较研究。

例:舞蹈风格上:《安塞腰鼓》主要表现阳刚之美,《观舞记》主要表现阴柔之美。

其他可比较两篇文章在比喻、排比运用方面的异同,等等。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等,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像,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2、课外延伸:

(1)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某种舞蹈艺术,可适当进行模仿、运用。如:杨丽萍的孔雀舞。

(2)课外查找积累古今诗文中精彩的描写歌舞的句子。

(3)以《水浒传》和金庸的武侠小说作材料,品评其武打场面的精彩描写。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以舞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杨丽萍的《孔雀舞》。)。

师:请同学们用心欣赏这段舞蹈,然后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鼓励。

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都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却似乎捉襟见肘,为语言的匮乏而苦恼,但大家别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冰心老人的《观舞记》,相信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会有许多收获的。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时以轻音乐陪衬。)。

朗读后谈初读体会,各抒己见,教师不要作硬性评定。

思考问题:此文是写给谁的?作者为何要送给他们?由此问引出:姐妹舞蹈之“美”。

(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放手让学生自读,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集相关信息。通过各抒己见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音乐的陪衬熏陶,如催化剂一般,渲染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三、品读课文,集体探究。

1、师:冰心的描绘,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们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能否从文中找出两个字概括?(飞动。)。

2、师:这种美在文中哪些具体语段得到生动的描绘?(16、17、18三个自然段。)。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然后指名一位朗读能力强的学生示范读16自然段,接下来男女生分角色读17、18自然段。初一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分角色朗读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朗读的语感。)。

(学生大多会回答17自然段。但教师不能否定其他学生喜欢16、18自然段。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应以正面的肯定、鼓励为主。

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对17自然段进行小组研讨,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讨论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然后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17自然段。

学生合作研讨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在师生的互动中,学生的情绪进一步高涨,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产生更多的心得,朗读时感情就更充沛、真挚。本课的教学重点“生动的语言描写”及教学难点“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得到了突破。)。

4、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四、迁移拓展,课堂延伸。

同学们,欣赏了这精美的描写,我们不由得在钦佩卡拉玛姐妹舞技的同时,也深深钦佩冰心的语言。所以,学会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去描绘生活美,应该也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要求。

仿照作者的语言特色,来扩写下面一段文字:

要求: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词,恰当的修辞加以扩写,使之成为一段优美的文字。

(教是为了不教,学就是为了会用。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有了感悟再来动笔写,就能真正让知识成为自己思考的结晶。)。

资料链接:

冰心(1900.10一.2),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五四”时,她开始写小说、诗歌。她的散文语言清新秀丽,自成一体,称为“冰心体”,影响很大。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主要作品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诗歌《春水》《繁星》等。

课后记:本文是当代散文中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的绝妙佳作,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要以发展学生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为宗旨。外国优秀的文化是人类进步、文明的精神财富。应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激发想象,使学生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艺术享受。

2、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

自学内容:

1、了解关于印度舞蹈的资料。

2、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描写舞蹈特点的语句。

一、印度舞蹈,交流感受。

播放3~4分钟的印度舞蹈片段,调动学生情绪,交流感受,并在学生的观感畅谈中引入课文。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试从中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

明确:如:“深深地低头合掌”“长眉……舞蹈出诗句的离合悲欢”“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等。

2、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明确: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

3、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之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明确: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三、精读品析,艺术熏陶。

这篇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句段,细心体会并加以积累。

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

四、合作探究,比读鉴赏。

本单元的《安塞腰鼓》也是写舞的,可作一些比较研究。

例:舞蹈风格上:《安塞腰鼓》主要表现阳刚之美,《观舞记》主要表现阴柔之美。

其他可比较两篇在比喻、排比运用方面的异同等等。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等,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像,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2、课外延伸:

观看杨丽萍的孔雀舞,请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

备课资料:

印度舞蹈历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欢跳舞。在哈帕和莫亨殊达罗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铜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这些都是当时流行舞蹈的佐证。

到了吠陀时代,印度舞蹈有明显的发展,而且有了文字记载。公元前15的《梨俱吠陀》中就记有舞女的事情。“邱沙穿着闪光的衣服,像舞女一样”,“男子戴金首饰,通过舞蹈表演有关战争的场面”,“男女青年一起跳舞”,“甚至有了专门以跳舞、唱歌谋生的`种姓”。可见当时舞蹈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到公元前4世纪,印度的大文法家波尔尼也曾提到过“舞蹈”一词。至于在印度史诗之一《罗摩衍那》中有关舞蹈的记载就更多了。《罗摩衍那》中写道:“在阿逾陀日夜举行舞会和音乐会,供国王享乐”,“一位舞者的优美的舞姿使罗婆那为之陶醉”。

但是,有关舞蹈艺术的专著应该以婆罗多的《舞论》为代表,它是印度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著作,一般认为它是公元2世纪的产物,但其内容应更早于成书年代,可能在公元以前。《舞论》是一部诗体著作,它全面论述了戏剧工作的各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无不具备,而主要是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起一个戏剧工作手册的作用。

到了迦梨陀娑时期(公元5世纪),印度舞蹈又得到重大发展。迦梨陀娑的著作很多,他的剧作使古代印度戏剧创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他不仅以诗驰名于世,而且也是一位有名的剧作家,他流传至今的剧本《沙恭达罗》《摩罗毗迦与火友王》等,都是很著名的。剧词中散文与诗歌并茂,穿插自如,而且剧中有舞蹈,也有歌曲。他的《摩罗毗迦与火友王》的第一、二幕中对音乐和表演的理论还进行了充分研究。迦梨陀娑的著作中也提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同音乐一样,舞蹈艺术也是一种谋生手段,印度自古以来时兴舞女在寺庙跳舞,迦梨陀娑曾经描写到当时一些寺庙中的舞女情况。在拜纳的《戒日王本行》中提到了戒日王给儿子过生日跳舞的舞伎们。但是据史料记载,当时舞伎演员的社会地位不高。甚至在婆罗多时候,音乐舞蹈方面的专业艺人已受到社会歧视,当时婆罗多仙人曾写了一长篇故事,描述演员所受到的屈辱,表明了演员在社会上卑贱的地位。不过音乐和舞蹈艺术本身是很受重视的,各阶级的男子和妇女都学习这两种艺术。

教学反思:

本课关于描写舞蹈的语句优美、华丽,运用了不少比喻、排比,所以我把课堂重点定位在品味语言,学习写作手法,从而进一步拓展,让学生观看杨丽萍的孔雀舞,请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做到学以致用,尽管学生的语言表达不是很优美,但是可以运用到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进步。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静穆、粲然、妥帖、叱咤风云、尽态极妍、浑身解数”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

能力目标:

1、研习精彩语段,品位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2、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研习精彩语段,品位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

2、难点: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法、联想想象法。

教具:多媒体。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以舞导入,欣赏“美”。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段带有异国风情的舞蹈片断,请大家用心欣赏这段舞蹈,观后试着说一说你观后的感受。(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印度舞蹈)。

观赏这段舞蹈后,大家内心的感受怎样呢?哪位同学试着用一二句话描述你刚才观看的这段舞蹈或是谈谈你观后的感受。

同学们,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可当要我们用语言文字来描述这种美好的享受时,许多同学为难了,为语言的匮乏而苦恼。那么,如何将这种艺术享受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呢?同学们不用着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冰心奶奶记叙自己观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观舞记》。希望学习这篇文章后,大家会有许多收获。(屏幕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

冰心(1900.10一1999.2),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五四”时,她开始写小说、诗歌。她的散文语言清新秀丽,自成一体,称为“冰心体”,影响很大。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主要作品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诗歌《春水》《繁星》等。

三、整体感知。

请大家打开课本。阅读之前大家先想一想:作者会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绘这舞蹈艺术呢?现在请大家带着疑问听课文,感知文章的内容。

第一部分(1~10)从切身感受出发,歌颂印度卡拉玛姐妹舞技的高超。

第二部分(11~18)通过对卡拉玛姐妹舞技的描绘,具体表现她们高超的舞技。

第三部分(19~22)揭示了印度文化是滋润印度舞蹈的食粮,表达对卡拉玛姐妹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表现出对卡拉玛姐妹的赞美之情。

作者说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艺术是惊人的!那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有什么特点呢?

(生齐读第十自然段,然后找出点明卡拉玛姐妹舞蹈的特点的短语——“飞动的美”。)。

四、品读课文,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卡拉玛姐妹的表演是一种“飞动的美”。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向我们展示卡拉玛姐妹舞蹈“飞动的美”的?现在请大家自读11-18自然段,让我们在作者的引导下,尽情欣赏卡拉玛姐妹的精彩表演吧。在感受舞蹈美的同时想一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屏幕出示问题)。

2、说一说文中哪些地方分别从身体、服饰、神态等方面来表现她们姐妹的舞蹈美的吗?

3、卡拉玛姐妹的表演很精彩。她们的服装绚丽、神态多变、舞姿优美……观看她们的表演,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

五、精读课文,探究美点。

同学们,我们没有亲眼目睹卡拉玛姐妹的表演,但我们能感受到那“飞动”的舞蹈美。

这是为什么呢?

这都源于作者用语言来表现舞蹈艺术,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让我们获得了美的享受。本文是当代散文中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的绝妙佳作。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语句值得我们品读、积累。现在,请大家再读读课文,在欣赏舞蹈美的同时来体会作者的语言美吧。(屏幕出示问题:从文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为精妙的句段,说一说写得“精妙”的地方。)并在文中勾画标注。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体会。(本文语言摇曳多姿。作者巧妙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长短句交错使用,有的段落单句成段;富有感染力,读来也具音乐美……像这么优美的文章,建议大家课后再行品读,最好是摘抄加以积累。)。

六、总结全文。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全文吧!(出示板书设计,师引导生总结全文)。

这篇文章是作者自己一次观看印度舞蹈后写下的一篇散文。文章开篇直抒赞美之情,接着描绘精彩的表演过程,最后总写观后的感受;正面和侧面相结合,集中生动地展示了卡拉玛姐妹舞蹈“飞动的美”。

用语言来表现艺术形象是件困难的事情,但作者巧妙地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视觉感受转化为语言形象,使读者透过文字发挥想象,获得了语言和舞蹈形象双重审美的享受。学习这篇文章,我们既感受到舞蹈之美,又体会到语言之美。

七、拓展延伸。

我们来欣赏一段舞蹈,一起来感受我们中华艺术文化的精妙吧。请欣赏舞蹈《千手观音》图片,同学们,看了这几张舞蹈照片,大家内心是否也被这群无声天使的精彩表演所震撼呢?请大家仿写,拿起笔来,运用语言来表现艺术美吧。

课后完成。

八、作业设计。

1、比较阅读。

本单元的《安塞腰鼓》也是写舞的,将本文与《安塞腰鼓》比较,说说不同之处。

2、查找积累古今诗词中精彩的描写歌舞的佳句。

如: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中描写音乐的诗句。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了解舞蹈是以身体、服饰、神态、动作、心灵等方面来表现内容的。

2、赏析本文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描写。

3、感受、欣赏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文章是如何表现舞蹈的“飞动的美”。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如有条件,教师、学生可利用vcd、dvd搜集一些印度舞蹈、中国舞蹈,为上课作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印度舞蹈吗?如果看过,能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发言)如果没有,今天我们就随冰心一起去观看卡拉玛姐妹的同台演出,顺便听听冰心观看后的感受。(如有条件,此环节可利用多媒体放映印度舞蹈,展示美丽、华贵的印度服饰;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神奇、绮丽的印度风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在第一遍阅读时,可采用默读的方法来通读全文,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2、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再次阅读文章。在这次阅读时,稍稍放慢速度,拿起笔来,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

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3、指名读、齐读下列词语:

三、研读课文: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

1.朗读课文,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学习作家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外国优秀艺术的热爱和审美能力。

3.体会卡拉玛姐妹舞蹈美的奥秘。

【学习重点】。

1.学习作家冰心的写作手法,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2.体会卡拉玛姐妹舞蹈美的奥秘。

【知识链接】。

冰心: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绚丽___阐述___褶裙___粲然___。

嗔视___供养___蠕动___惆怅___。

2.形似字注音组词。

惆()___炫()___濡()___绚()___。

绸()___眩()___蠕()___询()___。

稠()___弦()___儒()___殉()___。

3.词语填空。

变幻多___本色当___低回___转咤风云___。

浑身___数尽态极___息息相______合悲欢。

二、合作探究。

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作者认为卡拉玛姐妹舞技精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3.文中的哪句话最能表现印度舞蹈的民族特色?

4.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5.提出问题: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段话?为什么?

7.用多媒体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三、拓展提升。

阅读下诗,回答问题。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