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形势与政策分析(优秀18篇)

小编: 雁落霞

范文范本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启示和鼓舞,激发我们对写作的兴趣和热情。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系列的总结范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创意。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问卷调研报告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设计了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走势直接相关的21道问题,于2016年7月下旬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向国内相关领域的经济学家发出调查邀请,最终收到116位专家的答复。问卷调查结果公布如下:

2016年世界经济形势。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三分之二接受调查的专家预期2016年美国经济将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也有超过三成接受调查的专家预期较imf乐观,认为2016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呈现一定的回暖趋势。

按照imf的最新预测,有超过九成接受调查专家的预测较imf悲观,认为2016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也有近一成的专家预期2016年欧元区经济将呈现一定的回暖趋势。

超过四分之三的专家预期2016年下半年欧元兑美元汇率将呈现下行态势,欧元小幅贬值。

调查结果显示,59%的专家预期全年gdp增速在“6.5%~6.7%”之间;20%的专家预期在“6.4%~6.5%”之间;19%的专家预期在“6.7%~6.9%”。八成的专家认为2016年中国经济仍将呈现进一步下滑的态势。

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涨2.1%,因而超过三分之二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物价水平将呈现一定的上升态势;但也有超过三成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物价水平将呈现下降的态势。

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ppi同比下降3.9%,有86%的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中国ppi降幅将逐渐收窄。

超过三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呈现一定的贬值趋势,但也有超过二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呈现一定的升值趋势,有超过四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趋于稳定。

有接近九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人民币汇率指数(cfets)将继续呈现贬值态势。

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名义增长9.0%,因而超过五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固定资产增速将继续保持下滑态势,但也有47%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保持上升态势。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六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中国房地产投资扩张挤出了民间投资。

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8%,因而有超过二成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民间投资增速将呈现上行态势。

造成民间投资增速继续回落的原因有哪些?调查结果表明,80%的专家认为是“民营企业对经济和后市信心不足”;77%的专家认为“缺少有效投资标的,宏观环境低迷,加上传统制造行业萎缩,以及利润的下降,导致民间资本可以投资的具有盈利前景的有效标的不多”;66%的专家认为“新型融资难、融资贵,诸多政策相关因素导致的银行信贷更多流向国有企业或回流金融体系导致了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加上诸多民营企业不时暴露的债务违约问题让民营企业融资更难、更贵”;59%的专家认为“第三产业等领域至今仍被管制,投资领域受限制,有效投资渠道较窄或不畅,投资审批手续繁琐以及因此滋生的各类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较多”;36%的专家认为“房价持续上行挤压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挤占了民间投资”。

中国目前工业部门去产能情况如何?有接近七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中国目前工业部门去产能速度过慢,可能会影响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如何?超过六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将会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

2016年中国出口总额增速如何?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六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出口增速将持续保持下滑态势,但仍有接近四成的专家认为2016年中国出口增速将保持上升趋势。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5%的专家预期2016年m2比2015年增长在“12.1%~12.5%”之间;39%的专家预期在“11.0%~12.0%”之间;11%的专家预期在“12.6%~13.0%”之间;5%的专家预期在“13.1%~14.0%”之间。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m2)同比增长11.8%,因此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六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m2的增长将保持上升态势,这意味着2016年下半年中国政府将可能持续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6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为7.53万亿元,同比增加9671亿元。那么,如何评价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流向?调查结果表明,75%的专家认为是“没有改变民间投资‘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75%的专家认为“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扩张”;57%的专家认为“保证了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扩张”;53%的专家认为“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导致了投资增速持续下滑”;50%的专家认为“加速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投资增长”;48%的专家认为“信贷扩张因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其效应难以发挥”。此外,还有1%的专家提出了其他观点,如:贷款数字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因为有很多贷款是借新债还旧债。

自2016年5月1日,中国开始全面推行“营改增”。那么,中国这项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效果有哪些?调查结果表明,65%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行‘营改增’,将会降低企业税负,促进企业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60%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行‘营改增’,将会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力促进产业分工优化,拉长产业链,带动制造业升级”;59%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行‘营改增’,降低了全国财政收入,6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仅增长1.7%,为2016年以来的最低增速,‘营改增’减收效果开始显现”;41%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行‘营改增’,将会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助力整体经济效率提升”。此外,还有6%的专家提出了其他观点,如:效果不明显;有利于解决部分社会就业问题,引导就业逐渐从非正规部门向正规部门转移;许多行业企业税收名义下降,实际上升,企业负担更重;降低税负效应未充分体现;主要为了增加中央税收比重,企业减税效果不显著;有利于外资等。

2016年5月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8%,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据相关统计,如果使用非金融机构的负债率数据,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至约150%以上)。企业负债率的高企加大了金融机构的风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通过控制杠杆水平和优化杠杆结构有效化解高杠杆债务风险,对解决企业债务问题非常重要。那么,有哪些可行的政策建议?调查结果表明,81%的专家认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共同维护好去杠杆的宏观环境,通过减税和提升投资效率、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来增强企业去杠杆的活力和能力,同时大力推广ppp吸引民间投资”;65%的专家认为“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大力发展各类资本市场和股权融资工具,同时吸引各类自有资金投资权益类市场”;64%的专家认为“将深化企业改革和降杠杆结合,如推进员工持股或做债转股等,政府在创造环境方面降成本和减税负,打破预算软约束和刚性兑付”;60%的专家认为“应用市场化、法制化原则推进债务重组”;41%的专家认为“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激励有效的创新和有效的社保体系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此外,还有7%的专家提出了其他观点,如:完善企业制度,降低经营成本;完善投资制度,强化投资失误问责制;采取结构性税收,即对金融收益征税、对实体收益减税;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必须解决机构层叠臃肿、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管理观念、方法和手段创新;吸收非保本的理财资金重组企业债务、率先在高净值客户中推行,允许其投资优先股、次级债、可转债等长期资本工具;加大让僵尸企业破产的力度;让僵尸企业破产清算;所谓民营化是造成企业杠杆比率上升的一个根本原因等。

“十三五”期间中国平均经济增长率预测。

此外,对“十三五”期间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的可能区间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专家认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缓慢下行态势。

警惕滞胀幽灵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工农(城乡)、区域、产业、产品四个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因改革动力不足转化缓慢、时有徘徊。而当前的经济运行,从发展的需要看问题,形势是相当好的。宏观经济运行指标的走低,从四个层次矛盾看既是阻力又是动力。我们应顺其势,借其力,加速四大结构调整,靠发展提高运行质量,以运行推动发展,避免逆调节措施干扰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只要我们抓住实质经济发展、抓住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采取治本的措施,我国经济不仅能保持目前相当好的运行态势,而且必将迎来发展态势的根本好转。

经济运行走势将好于上年。

2000年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仍将处于与1999年相同的发展阶段上。从发展趋势上看与1999年没有大的区别,几个结构性矛盾将略有缓和。发展思路没有大的调整,或虽有思路调整,具体措施一时难以到位,人们可以感到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变化,但实质变化尚不显著,可能在“十五”末期,局面能有根本改观。而2000年经济运行的态势,人们可能感觉比去年更为艰难,而实际走势却可好于去年。

一、城市化将是经济发展运行中一股给人以信心的新的现实推动力。

当前,农产品实际市场价格在下降,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多,农民收入指标走低,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扩大,这是解决第一层次矛盾即国民经济主要矛盾的动力。1999年城市工业品剩余积压减少缓慢和农村居民收入低消费水平低的局面将延续到2000年以后。市场的压力动力都在加大,要求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从扩大内需出发,为缓解城乡收入消费差距的矛盾,人们也不得不把加速城市化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况且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已经从规律上认识到城市化的本质意义,正在制定科学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这种战略是把城市化作为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一个过程来考虑的。抓住人口城市化这个主要矛盾,其他几个层次的矛盾将随之解决。因此估计2000年一些地区城市化进程将加快,因而将释放出国民经济增长的相当能量,推动gdp增长加速。去年gdp增长7.1%,2000年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1999年。

二、区域结构调整将有新的气象内需将进一步扩大。

近几年区域同构带来的内需不足,市场狭小,已引起国人足够重视。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产品剩余居高不下,但企业效益下滑之势在1999年下半年已有改观,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市场销售相对平稳,运行质量明显提高。这说明市场自调节的力量迫使区域、产业、产品结构逐步调整,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经受了痛苦的磨练,市场观念更加成熟,为2000年经济的发展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目前各级政府都在总结“九五”经验,积极制订“十五”计划和到2010年中长期规划。这项跨世纪的发展规划工程,将使各级政府官员和各界人士对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的认识上一个新的台阶,必将引起发展观的革命,从而使2000年的年度计划将会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各级政府在制订区域经济发展计划、规划、战略过程中将增加区际分工,互补共荣的自觉性,将比“八五”、“九五”时期更注意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更注意经济运行的质量,自觉地使短期行为服从长远发展的需要,因此,这将大大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各地经济的健康发展,要素空间配置将更为合理。因此,预计2000年的国内市场将进一步拓宽,国内市场销售将有明显增加,内需将逐步扩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展会比1999年顺利。这将抵消海峡两岸政治关系紧张,利用外资减少等负面作用,使gdp增长势头好于1999年。

三、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进度加快,去年三条补贴线的提高,将在2000年产生明显作用,成为调整居民心理预期,扩大内需的推动力。

抓住城市化就抓住了国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而提高三条补助线,加速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就是降低城市化的.门槛,就是加速劳动力商品化,货币资本化的催化剂。因而2000年中国城乡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变革的速度将有加快的态势。利息税的出台、遗产税的酝酿、国有资产运营方式的深化改革都将有利于预算内财政社会保障资金的积累和合理的使用,必将增加公民对政府社会保障功能的信赖,消费、投资的心理和社会环境都将好于1999年。

四、2000年将是中国由政治型、计划型农业向效益型、市场型农业真正转变的第一年,农业种植结构、经营结构的调整将是2000年农村经济的主旋律。

20多年来农民的农业纯收入增长的70%靠提高农产品价格,靠粮食生产以外的多种经营,粮食生产并没有真正纳入市场经济体系,计划种植、计划收购仍然占有统治地位。粮食生产能力在整个国民经济改革发展、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有了巨大提高,而经济效益提高甚微,致使农民和政府财政为此两败俱伤。1998年、1999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负担加重、粮食积压、财政损失加重的严酷现实,迫使我们把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效益型农业提到日程上来。这将给农业生产方式带来新的生机,新的变革。2000年从春耕开始,农业的结构调整将出现新的气象。以效益为中心,就是以市场为中心,虽然风险增加,为此要付出一定代价,但一个农民、政府双盈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诞生必将在总量上增加农民的收入,减少财政的损失。农业体制实质性的变革必将加快大型企业进入农业,使农业企业化的进程。自2000年始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将建立在更加坚实、协调的农业基础之上,工农两种生产方式的矛盾将有所缓解,发展和运行的势头将好于近两年。

五、2000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国际经贸关系走势都会比去年好。

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正在消失,全球经济走出紧缩低谷,我国政府近两年成功的外交努力,开始进入收获期。美国和欧盟不能不正视一个日益强大的中国的存在。随着中国加入wto,合作和斗争的天平将会偏重于合作,中国经济发展和运行的国际环境将大大好于去年。从1999年下半年起,我国的出口回升之势已令人瞩目,2000年这个势头将会保持下来。去年下半年出口回升,当然有退税增加的短期政策效益,但它毕竟为出口企业和经销部门赢得了结构调整的时间。可以预见,今年即使扣除退税的贡献,出口也将是正向增长。1999年进口的大幅增长,客观上也为出口创造了宽松的国际贸易环境,进口增加是内需增加的一个标志,已对国内产业、产品结构调整产生巨大压力,我们应把压力看做动力,借以推动结构调整,使我们的产业升级、产品换代的步伐加快。没有这个压力,国内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进出口形势确定人民币汇率走势,而应该高瞻远瞩,从国家发展战略,长期政治经济影响上看待人民币币值稳定的问题。人民币不贬值不是承担什么国际责任,而是出于本国长期、根本利益的需要。

必须着力解决的几个问题。

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是我们的既定目标,但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一些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

一、发展观需要迅速调整。

20多年来我们为解决温饱问题,通过改革开放推动了国民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基本克服了相对于生理需求的短缺状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由此形成的思维定势,使相当多的人把发展等同于增长,gdp指标成为经济景气的第一指标。由于重增长轻发展,重短期运行,轻根本战略措施,致使国民经济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由缓解又转为尖锐状态。工农、城乡两种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的矛盾在90年代中后期呈扩大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既是政治问题,又是市场问题,必须放到首位来解决。但主要不是在农村解决,也不仅仅是就就业抓就业所能解决的。必须调整我们的发展观,抓住发展的本质内容本质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它的本质是一切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其标志是人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而我国的最大的本在农村,大多数人口在农村,这个状态必须改变。发展的速度,就是农村人口减少的速度,人口城市化的速度。人口城市化就是农民的分化、农民本质的变化,社会关系总和的变化。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按照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使供给结构和消费结构变动同步,目前的剩余和短缺矛盾尖锐的局面将逐步缓和。2000年调整发展观,明确发展思路,应在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人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速教育产业化过程,把人作为加工对象,提高人力资本投入,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使经济投入从以自然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化,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提高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必须把社会保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社会分配两极分化已是不争的事实,而这种分化大多不是正常的市场因素按要素分配的结果,因而不能靠市场手段来解决,只能靠政府这个有形手采取财政分配的强制性手段。由此建议把社会保障的内涵改为政府保障,由政府行使社会保障功能。把社会保障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应明确社会保障是政府的第一功能、主要功能,除了社会保障之外,任何债务和赤字都是不应该的。只有在社会保障问题解决不了的前提下政府才可发债券,搞赤字财政,其他理由都是不充分的,不应该的。在保障社会稳定之后,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积极的财政政策只能是社会保障政策和增税、减税政策,不应该是为保障以外的原因而借债。社会保障资金到位,低收入者获得了保障劳动力正常再生产的费用,国内市场就获得繁荣发展的基本条件。由于冲淡了少数人金融资产含金量,缩小了收入差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动力更加充足。

三、中国的事情必须以中为重。

我国在强调大力开发中西部的同时,要从经济效益出发,要把中部和近西部地区的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

中国的事情必须以中为重,中部地区、中等城市、中等收入阶层是“十五”到2010年这个历史阶段必须突出重视的问题。中部的崛起,中等城市的扩容,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将对东西部的发展,对四个层次矛盾的解决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我们的指导思想应该从抓两头带中间,转变到抓中间带两头上来,以中为重应成为我们一切经济工作的思想方法。各地有各地的中,各行业有各行业的中,它是转化的关节点,一定要从中抓起。

四、加速工业区域的调整。

从2000年起我们应加速工业区域结构布局、空间布局的调整,特别是对目前分散的农村和城郊工业,一定要下决心采取工商、地租、财税、金融等手段,迫使其向城市集中,向准备发展为城市的地区集中,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人气,创造服务半径。

分散工业化已成为人口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的历史包袱,不要因其辉煌过而对之手软。要加速农村的原始积累,要素的积聚,必须实行产业政策地区化的方针。这不仅是改造农业生产方式、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实现人口城市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要调整投资空间的机会成本,使投资者感到分散在乡村的土地成本、融资成本、税收成本都高于投资于应该扩容的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的成本。这样,就应对对中小城市扩容给予特殊政策。

2000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年,我们一定要当做一个战役来打。扎扎实实地在转化四个层次的矛盾上下功夫,不要让符号经济的几个指标指引我们的进退,而要抓住主要矛盾锲而不舍,做我们该做的事情,经济增长的各项指标定不会辜负我们的努力。(未完)。

发展面临结构矛盾。

我们判断当前的经济运行态势好坏,要有一个特定的质和量的客观标准,不能仅仅根据几个总量统计指标的走势,简单地以升降论是非。经济运行指标在时间上不能简单地向后看,和上年同期比,和上月,上季比;在空间上也不能简单地和别的国家、地区比。首先要给当前经济运行一个准确的时空定位,即当前经济运行是处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阶段上。这个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发展的内容、发展的历史任务是什么?当前经济运行走势是向着解决发展的主要矛盾、转化主要矛盾方面推进,还是朝着反方向推进。这是判断经济运行走势好坏的主要标准,定性标准。

从发展的本质含义、发展的规律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根本性转变这个大的历史阶段中,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转变的一个关键性历史时期。在生产方式上以工业、商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带动农业的小生产方式向现代的企业化生产方式转变;在交换方式上主要是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这种转变和过渡必然要和增长方式与体制模式的变革、改革互为因果。

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是结构性矛盾。所谓总量矛盾不过是抽象了结构内涵的结构性矛盾在统计上的一种反映。总量矛盾是存在的,它只存在于总量统计之中,存在于符号经济之中,在实质经济之中只有结构矛盾,没有总量矛盾。我们面临的结构矛盾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工农两种生产方式、城乡两种生活方式,这种两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矛盾。

这是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是中国诸种经济与社会矛盾的总根源。由于农业生产方式改造受农村内部主要矛盾人多地少的影响,因而当前国民经济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城乡人口布局这个大结构的矛盾。改造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必须以减少农民为前提,因而目前人口城市化滞后,成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源在于城乡要素流通受过时的城乡体制制约。

第二层次是区域经济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不仅是东、中、西大区结构间的矛盾,而且还有每一个大区内部小区结构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根源在于区域间要素流通受行政区划限制,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的矛盾是区域结构诸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区域同构是由行政区划限制要素流通造成的,因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行政区划和政府管理职能定位。这个层次的矛盾在发展大势中居第二位。

第三层次是产业结构的矛盾。

多年来我们对这个层次的矛盾是重视的,当做第一位的矛盾来抓。实际上它受前两个矛盾的制约,就产业结构调产业结构是调不动的。

第四个层次是产品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剩余和短缺产品的矛盾。

短缺产品包括公共产品和劳务,由于受非市场因素制约不能增长,不能减少短缺,因而资源向剩余产品领域倾斜,使剩余也不能减少。这个层次的结构矛盾受上述三个层次的制约,主要矛盾方面也难以转化。

这四个层次的矛盾同时存在相互交错,呈现复杂的局面,但只要认真进行矛盾排队,就会发现第一层次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是诸矛盾的总根源。

产业结构久调不显效,剩余和短缺同时共存,关键是城乡人口大结构转化滞后,产业政策没有区域化,区域政策没有产业化,工业分散,重复建设,区域同构,这是造成结构性剩余、结构性短缺共存的根本原因。发展形势不尽如人意,不是自今日始,不是一两年的事,是自1992年以后逐步形成的。这是阶段性问题,不是当前运行问题,当前运行状况是这四个结构矛盾的正常反映。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不是短期问题。

从发展看运行,以长论短,我们才可以使用符号经济给我们提供的经济指标,说明运行的态势。这等于给每一个指标加上矢量符号。每项指标升降对四个层次结构调整是正作用还是负作用,是有利于主要矛盾方面的转化还是不利于主要矛盾方面的转化,力度如何都有了客观标准。否则,简单地与上年同期比看升降论好坏,就失去了判断标准。离开发展看运行盲目性很大,弄不好就成了符号和数字游戏。

从1997年下半年以来,人们发现就业压力加大,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现金收入下降;出口增长下降。去年上半年已经负增长;物价下降现已超过20个月,居民消费率达到历史最低点。居民存款逆利息下调走势而不断增加。人们对这种局面都比较焦急和担忧,必须高度重视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说宏观经济运行不理想是对的,但理想本身错了,忘记了我们处在什么发展阶段上,忘记了我们该有什么预期。政府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力度前所未有,但人们还感到不大,还要加大力度,以扭转这几个指标下降之势。我认为在方法论上恰恰把问题弄反了,把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上述四大结构性矛盾的动力简单地当作压力。这样有形手的调控难免要与市场力形成抗力,这是西洋拳法,硬顶硬,把压力都作用到有形手政府身上,我们应打中国拳,借力打力,学会化劲。要把市场阻力当作动力,适当调节这个力的作用方向,而且是以四两拨千斤的技术,使有形手和无形手两股力形成一种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运行的合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宏观形势分析心得体会

宏观形势分析是一种对整体经济和社会状况的评估和预测方法。在这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世界中,了解和把握宏观形势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宏观形势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前的经济和社会趋势,并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计划。在我进行宏观形势分析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宏观形势分析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个人和组织的影响。

首先,宏观形势分析可以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在进行宏观形势分析时,我们不仅要考虑经济因素,还要关注社会、政治和环境等各方面的因素。这种全面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前的整体情况,并做出准确的预测。例如,通过分析社会因素,我们可以了解人口结构和消费习惯的变化,进而预测未来的市场需求。通过分析政治因素,我们可以预测政策的变化和对经济的影响。只有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我们才能得到一个真实、准确的宏观形势分析结果。

其次,宏观形势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做出决策和调整战略。在一个不断变化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我们需要及时了解市场的变化和发展趋势,以便制定适应的战略。通过宏观形势分析,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的市场需求和竞争格局,并及时调整产品和服务的供应,以满足市场需求。例如,在当前的数字化时代,通过宏观形势分析,我们可以预测到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调整战略,加大对数字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只有及时调整战略,我们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此外,宏观形势分析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风险和机遇。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我们不仅要面对各种风险,同时也有机会迎接各种机遇。通过宏观形势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当前和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风险。同时,我们还可以识别潜在的机遇,并制定相应的策略来利用这些机遇。例如,通过宏观形势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新兴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消费习惯的变化,进而抓住该市场的机遇,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只有识别风险和机遇,我们才能在竞争中稳步前进。

最后,宏观形势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通过对当前形势的分析和预测,我们可以制定相应的长远规划和目标。宏观形势分析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的市场趋势和经济变化,进而规划企业或个人的发展方向。例如,通过宏观形势分析,我们可以预测到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进而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研发计划。只有制定了合理的目标和规划,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总之,宏观形势分析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宏观形势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全面的视角,及时调整战略,识别风险和机遇,以及规划未来。只有深入分析宏观形势,我们才能在不断变化和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因此,我将继续加强对宏观形势分析的学习和实践,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决策能力。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范文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活动个体决策者的行为及其后果,包括经济活动的需求和供给两端,需求端的消费者如何购买以实现效用最大化,供给端的厂商如何生产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市场机制又如何把百千万个个体决策者的经济活动协调起来。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研究总体经济行为就是研究国民收入,即研究如何使国民经济收入稳定地以较合适的速度增长。因此,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经济波动及与此相联系的就业与失业问题;物价水平问题及与此相联系的通胀问题;经济增长问题。

微观经济学研究以价格为核心,可以叫做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为核心,可以叫做收入理论。

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总体运行的科学,因此不考虑个体经济的差异,只把经济分为家庭、企业和政府三个部门并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

现代经济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中的市场多种多样。然而宏观经济学在宏观层面上研究市场活动时,只把各种市场归结为三大类: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和劳动市场。在产品市场上,无数有形和无形的产品形成供给、需求和交易价格、交易量;在货币市场上,所有金融资产在这里形成供给、需求和交易价格、交易量;在劳动力市场,作为劳动者的劳动供给方和作为劳动需求方的企业、政府在进行交易中形成劳动价格和就业量。

正是家庭、企业和政府三大经济部门在三大类市场的交互作用的研究,构成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研究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如何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模型,称作国民收入决定的最简单理论模型,即国民收入的收入—支出模型;在上述模型中加入货币市场供求关系来研究国民收入决定的理论模式,成为国民收入决定的is—lm模型;在is—lm模型中再加入劳动市场供求关系来研究国民收入决定的模型,成为国民收入决定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即ad—as模型。前两个模型只是研究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第三个模型研究的是总需求和总供给如何一起决定国民收入。以上为封闭的经济体。

宏观经济学研究社会总体经济行为,因而不能用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是用总量分析方法,即从个量分析的加总中引出总量的分析方法。

总量分析运用加总方法时需要谨慎,要区分能否加总的不同情况,以及弄清楚加总能否达到研究宏观经济行为的目的。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异同,即体现在经济理论上,也体现在经济政策上。

经济理论方面,宏观和微观都是研究市场经济中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的,市场经济中所有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供给和需求行为,因此微观和宏观主要相同之处是两者都是通过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决定价格和产量。区别在于,微观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宏观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

经济政策上,两者都是政府运用一定经济手段引导和规范经济主体的行为,使之趋向有利于改善社会的经济福利。区别在于微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是解决资源优化配置问题,纠正“市场失灵”,比如反垄断政策。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也是通过微观主体实现,只是目标不是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是资源利用问题。例如,经济出现萧条,表明经济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政府通过经济政策来刺激经济,引导居民和企业增加消费和投资,以克服资源闲置和浪费。相反经济过热,产生了通货膨胀,表明社会对资源的需求超过资源的供给能力,政府就应当用经济政策来给经济降温,引导合理的消费和投资。

宏观经济学的最终目标是寻找保持国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对策。所谓稳定增长系指既无失业也无通货膨胀的增长。为了达到这一目标,第一,学者必须探寻哪些市场上的哪些经济变量决定国民收入的大小。第二,在得知这些变量以后,人们就可以进一步制定政策来控制这些变量,以使国民收入保持稳定的增长。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范文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理论性较强,也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论学习能力。一般看来我国现有的本科院校中,一部分学校偏向科研的教学,这部分院校的学生理论学习能力较强。相比之下,另一些学校特别是三本类院校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比较薄弱。这样由于学生学习能力上的不足导致宏观经济学本身教学上的困难。鉴于此,有必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状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学的内容也应该适当调整。而目前看民办院校学生的毕业学分的获得主要通过期末考试的方式。期末考试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宏观经济学的教学。学校的期末考试普遍强调的是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的学习,而缺少对实践理解的要求。

多少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明确,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是改革的目标。到目前我们国家已建立基本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第一,现在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已经形成,为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奠定了基础。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由市场决定,政府对价格的干预在逐步减少。第二,市场的竞争性和有序性不断提高,维护市场有序性的法律逐步完善。比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期货市场管理条例》等的出台为市场秩序的规范起了重要作用。第三,我国的宏观调控体系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分别行使不同的对经济的调节权,中央当局也同时行使对货币市场的调节权。特别是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中所起的作用是越来越明显。

1)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为宏观经济学的实践提供了逐步改善和提高的基础。宏观经济学中,几乎所有的理论分析都是以完善的市场体系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学首先要让学生理解的是国民收入即gdp的概念,gdp的核算就是以市场形成价格为基础的。其次,宏观经济按支出把gdp分为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各种商品市场的完善和投资市场的发展、以及政府的调控都为宏观经济学的这部分理论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基础。再次,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十几年的宏观调控实践使学生容易对什么是宏观调控产生兴趣。

2)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教学也应该能够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宏观经济学首先强调的是需求决定供给,即需求决定产出。那么需求有哪些呢?宏观经济学把需求分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需求要能够对产出起决定作用那么必须通过市场完成。没有完善的市场体系,没有价格机制的需求决定产出的作用就很难达到。根据宏观经济学的这一分析,我们国家就必须要有完善的各种市场:消费品市场、投资产品市场。而在这些市场中又必须让价格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不应该过多干预,否则市场的运行就会发生扭曲。凯恩斯的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国民收入的决定,以及当国民收入不足是政府应该起的作用。既然一国的产出取决于消费、投资、出口,那么当居民的消费倾向和企业的投资倾向不足时,政府应该起到主动调节经济的作用,即增加政府的购买支出,而当居民的消费倾向和企业的投资倾向过高时,政府就应该减少购买支出,这样就可以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

(一)使学生能顺利和简洁的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和主要内容。

要做到是学生比较容易的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知识内容是提高学生宏观经济学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那么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上课首先要熟读教材,并且对相关内容的理解要透彻。其次准备好对比较难以理解的内容用不同的方式和思路进行讲解。再次上课前要准备好足够的课件资料。课堂的资料可以包括教学ppt,提供给学生一些参考书、影像资料等等。

(二)联系热点问题进行课堂教学。

当今世界热点问题不断,特别是经济热点问,如世界金融危机、贸易制裁、反倾销、互联网金融等。上课可以通过联系这些热点问题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发生兴趣。当然热点问题必须和课堂内容联系紧密,所以上课时应该把先讲解热点问题,同时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热点问题,然后讲解宏观经济学的相关内容,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范文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中国经济发展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宏观经济具有代表性的四个理论,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财政理论、金融理论和增长与发展理论,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对各理论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但由于我国学者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颇多,且各子部分交叉关联度较高.所以本文以梳理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理论为重点.

关键词:中国特色;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财政理论;金融理论;增长与发展理论。

经济理论是人们对于一种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制度和规律的探索.对规律的探索成果,又反过来应用于实践生活中,指导经济更好的发展.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理想经济的追寻,另一方面是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强民富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产生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其内涵是:改革开放后,以市场为取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制度和规律的探讨.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突破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悖的教条,不改变国家的政体,市场经济只是作为发展经济的手段,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主要是从三个方面来体现“中国特色”.一是分析思路,是以马克思经济理论为主要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选择性的继承与突破性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批判式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它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支,在适应中国国情的发展过程中,强调制度与结构的调整,认可经济快速发展中的非均衡,且宏观经济控制上强调有扩有收的中庸之道.二是政策方案上,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政府在经济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起着主导作用,在渐进化的指导思路下,制度的政策具有明显的导向,且追求多目标的协调适度.三是价值理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强调公平正义的取向,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发展.同时,对于计划经济不足之处,进行了不断反思,确立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经济指导思想.

国内学者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解,多是基于中国特殊国情,在参考凯恩斯或新古典的框架下,来进行相关的研究.注重从国情出发,把真实发生在中国的经济事件,进行整理分类,形成典型化事实,再到一般理论模型的研究轨迹.[1]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研究更多的是对宏观经济调控本身的比较分析研究.其比较所得出的差异在于,中国的宏观调控,多是结构性调节,包括汇率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同时,宏观调控还具有多目标性,认为宏观调控中要兼顾稳定、发展与平等.[2]在实际的调控中,要有保有压,压长补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而近期的相关理论的研究中,更加明确的提出建立以促进就业为取向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3]以扩大就业作为宏观政策的首要任务,积极推进就业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部署安排,[4]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的发展,把控全局,立足于中长期的稳定发展的格局.

中国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主流理论体系中难以见到的宏观经济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得出了一些更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规律.中国社会因其特殊性,存在在巨大的包容性,因此会出现很多在主流经济理论中,难以见到的经济规律.从国际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国在国际收支中的“双顺差”的出现研究,认为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战略的“创汇经济”中所形成的.因为在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一直鼓励出口,甚至为了鼓励更多的企业进行出口,产生了出口退税的政策.使得中国的出口大幅提升,进口则相应的减少了.进而出来独具中国特色的“双顺差”现象,且持续时间较长.从公共品供求来分析中国对全球公共品的需求特点和供给能力,认为中国需发挥大国的作用,提高对全球公共品的供给能力.[5]这样使得中国的出口不断的增加,但是也存在的问题,就是出口到国外的公共产品,多是缺少技术含量的,使得中国成为了向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的廉价市场.从国内经济的角度来看,产能过剩的研究中,认为其是由地区政府扭曲市场机制而造成的.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过度投资,是得资源浪费严重,很多投资和收入是不成正比的,但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还是选择继续投资,造成产能进一步的过剩.

2.1财政理论。

财政分权与公共财政也是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领域.财政分权一方面地方政府间的分权竞争使得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标与人民福利的目标相统一,利于改革的有效推进,加速中国市场现代化的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财政分权会加剧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均衡,尤其是东西部发展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公共财政对应于市场经济,是财税体制改革的方向之一,其主要作用在于提供公共产品和调节收入分配.国内学者,更加倾向于支持制度性公共品的概念的研究,认为稳定经济的内容也是公共财政之一,[10]强调提供公共财政的多目标性协调性和顺序性.

2.2金融理论。

直接市场金融与证券市场发展方面,在我国直接融资的比例一直是较低的.有的学者认为直接融资可以有效的分散于控制金融风险,利于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发展,也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15]但也有可能造成中国资本市场结构和功能的失衡.[16]证券市场是虚拟经济的代表之一,它的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对虚拟资产价值的积累,但虚拟资产与所对应的事物资产的价值却越发脱离.特别是在经历2008年次贷危机后,学者认为虚拟价值的存在,需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创新,完善金融体制.

2.3增长与发展理论。

中国经济的增长呈现着一种非均衡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要素与资本的投入,来推动经济的发展.高投资推动高增长的事实,已被国内学者普遍的认同.但是有学者认为目前投资过度,并带来了投资效益恶化的效果,[17]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同时,靠资本投入来引进技术,可能会导致结构性的失衡,过度依赖于进口技术,来促进经济的增长.甚至有学者察觉到我国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存在着“反效率配置”.总之,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非均衡”也凸显得越来越明显.

中国的经济增长,离不开投资的作用,即投资推动型增长,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过程中,引致劳动力结构转化,可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之一.根据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6,2007)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则是在赶超阶段利用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赶超快速发展.二则是中国正处于从低价的工业化向高成本的城市化的转向过程中.也正是在这种转向的过程中,工业化解决了“吃、穿、用”之后,那剩下的“住、行、学”则应由城镇化来解决.[18]总体上来看,中国现处于发展转变的阶段,即转型升级阶段,存在着四个中国化的特征,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强调政府的控制性、强调多目标的协调性和强调公平取向的落实性.在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前提条件是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而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则依赖与制度的创新.[19]两着相互促进,但制度创新时根本.强调政府的控制性上,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资产与政策导向,会促进某一行业或领域的快速发展.政府需要扶持经济结构的转型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其又好又快的发展.强调多目标的协调性,主要体现在统筹兼顾上,既要经济快速的发展,也要自然环境得以保护.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的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利用外资与经济安全的相统一,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发展相统一.[19]强调公平取向的落实性,主要体现为防止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要落实好收入再分配的公平.为促进就业稳定,就需要落实就业与公平的相统一.

本文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进行了相关的梳理分析,通过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理论、财政理论、金融理论和增长与发展理论四个方面,来进行梳理研究.发现中国学者多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研究中秉承着中庸的思想,对于在中国出现的极端例子较少的研究,多是从普遍典型事件中进行研究,得出相关的结论.

本文只是粗略地梳理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理论,具有不足之处自不必多说.其目的也只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概括性的梳理,望更多学者在道路上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王诚.从零散事实到典型化事实再到规律发现——兼论经济研究的层次划分[j].经济研究,2007(2).

〔2〕刘溶沧,马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定位分析[j].财贸经济,2001(3).

〔3〕王诚.促进就业为取向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4〕蔡昉,都阳,高文书.就业弹性、自然失业和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经济增长没有带来显性就业?[j].经济研究,2004(2).

〔5〕裴长洪.中国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量化估算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2014(4).

〔6〕胡鞍钢.分税制改革:评价与建议[j].中国软科学,1996(5).

〔7〕贾康,白景明.县乡财政解困与财政体制创新[j].经济研究,2002(3).

〔8〕贾康.中国财政改革:政府层级、事权、支出与税收安排的思路[j].g改革,2005(2).

〔9〕刘伟.经济发展和改革的历史性变化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j].经济研究,2006(3).

〔10〕高培勇.市场经济体制与公共财政框架[r].人民出版社,2000.

〔11〕董辅礽.中国银行体制改革——兼谈银行的股份制改革问题[j].经济研究,1994(3).

〔12〕刘遵义,钱颖一.关于中国银行与企业财务重组的建议[j].改革,1994(2).

〔13〕张杰.渐进改革中的金融支持[j].经济研究,1998(4).

〔14〕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2009(3).

〔15〕刘鸿儒,李志玲.中国融资体系的变革及股票市场的地位——重新评价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关系[j].经济研究,1999(2).

〔16〕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裂与流动性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7〕张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原因[j].经济学,2002(3).

〔18〕王国钢.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j].经济研究,2010(2).

〔19〕周业安.县乡级财政支出管理体系改革的理论与对策[j].管理世界,2000(5).

〔20〕卫兴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j].红旗文稿,2010(3).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供给侧改革

我今天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当前中国经济的风险前景。我来这跟几个代表做了简单的交流,我发现市场一线的人对市场发生的变化有更好的前瞻性有更准确的预知,所以我在这里介绍的东西,希望对你有点帮助,一部分代表我个人的,一部分是我总结了学术界最近对经济的看法分享给大家。

我先把我的主题给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当前的经济困难来自两方面:长期结构性力量和短期周期力量,我们最近三五年受到短期冲击的影响,但是中国的经济也在发生长期的结构变化,这两个力量造成了我们过去三四年来遇到和观察到的经济上的各种现象,更多的体现我们经济出现了不同困难和问题。那么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其实在过去几年里面,在政策层面、学术层面一直存在着争论也影响着政策的制订、影响对市场的判断。今天大家可以有越来越多的共识,但是仍然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判断。我总的判断是未来五年应该是谨慎乐观的态度,给定实施的宏观政策和结构性改革、gdp增速会平滑的从今天的6.7增速稳定在2021年5.8的速度。

这个图是过去危机以来中国gdp增长速度图,从2017年到2017年,很多人对中国gdp数据表示不可靠,我们这里画出三个gdp数据,一个是官方的数据,一个是根据pmi调整过的数据,另外一个是消费增长速度调整过的数据,这三个数据显示的都是大家熟悉的过去五年发生的情况,就是中国从高的增长速度,在危机后的2012年前迅速滑落的轨道,经过长达四五年的下滑,我们国家中越来越多的人,包括国际上的一些重要经济观察者开始对中国的问题变得很警惕和悲观。

我根据自己的研究,我们认为未来五年给定发生的情况我们比较相信大约会走这样一条途径,就是说我们会从今年的6.7增长速度,缓慢的有所下滑,稳定在2021年的时候有5.8的增长速度,这是我们对未来五年的预判。但是我们增长速度降低了,我们的经济健康状况变好,我用一个指标跟大家说明这个事情。在我们的经济中,我们推动中国经济短期增长的力量有消费的力量、资本形成的力量,就是投资的力量,或者出口的力量。我们发现浅绿色的部分是中国的消费增长对gdp的贡献,中国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消费增长对gdp的贡献占的比重越来越大,这是大家期望达到的,而且我们基本实现了。当然这里面有另外一个力量,就是投资占的比重越来越小,现在的比重小的有点不正常,我们投资的比重还会有所恢复,这是总体来讲经济增长结构变得健康一点。

这是我对经济简单的看法跟大家分享,就是谨慎乐观,如果更长期的看是乐观的。接下来我分三个问题,第一是谈论对现在形势判断的简单理由,第二就六个结构问题做展示和判断,最后谈一下中长期的中国前景。

我们造成中国今天的经济困难有两个力量,一个是长期的力量,一个是短期的周期性的力量。短期的周期性的力量去年已经见底了,今年开始扩张和复苏,我三月份在一次研讨会上谈到这个问题,我说大地已经回春了,官方媒体还有报告。但是其他的市场媒体持有一点点观望和怀疑的态度。现在根据这半年来的数据,我们认为我们经济最危险的时刻已经过去。2017年我们看下面一个图,很多人说我们中国的数据有问题,我们今年感受到的困难比你经济数据统计出来的困难要严重的多,我们去年有六点几的经济增长,可是从事制造业的人会说去年是零增长,甚至感觉整个制造业是负增长,你这个是瞎统计。我们的经济困难到马上就要崩掉,悲观一点的人是这样认为的。这个看法是对的,但是看一下这个图蓝色的线代表着我们制造业部门或者第二产业部门的增长速度,我们第二产业部门增长速度在2017年下半年零增长。就是说一线的企业家感受到的企业零增长是对的,可是统计局为什么报告了我们中国的第二产业增长速度6.0呢?因为我们中国的制造业产品价格平均下降了6%,所以的零的名誉增长率减负6%的价格增长是正的6,其实我们gdp增长是制造业多生产了多少个数的东西,所以去掉通货膨胀,因此大家的感受跟统计局的数据不一样,但是很少有人把这个数据解释清楚,因为统计局只报道一个6%,所有人认为6%是编出来的,这个6%是零增长减去负6%的变化。

这对于统计者来说只是一个数字,但是对我们一线工作的人来说是一个严酷的事情,就是说在去年这个数字代表着中国的经济最大的风险、最大的困难,一个企业努力工作了一年,生产产品的个数增长了6%,销售额跟前年持平,这就是去年中国经济困难的杰出表现。很多人在这种情形下,对于一些扩张性的货币和政策持有迟疑的态度,但是我们决策者还是做了很多充分的工作,来避免我刚才描述的这种困难局面,形成雪崩式下滑的情形,所以你会看到,这就是我所说的ppi,蓝色那条线。我承认我们中国的经济是由长期的负面冲击力量持续冲击我们经济,就是说短期力量的冲击共同造成的。从危机之前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很高,从危机以来我们积累了过多的生产能力,甚至库存,给我们带来很多市场调整压力,因此从2012年开始,中国的ppi价格指数在产品激发环节有价格指数的变化,从2012年开始是负增长,就是我们工业制造品每年下降2%左右,2%ppi的下降,2%的下降对中国经济的调整来说是可以承受的,但是从2017年中的时候我们的ppi雪崩式的下滑,就是大家感受到商品价格走低。在这个状况走到2017年年底,就降到6个点,6个点是很严重的经济衰退和经济紧缩、通货紧缩,这就构成了我们去年感受到的非常痛苦的局面,就是销售的增长是零增长,但是统计局报告出6的增长,这说明我增长的速度虽然是6个点,但是名誉增长率是零。这个局面有变化,今年我们的ppi到上个月回到零以上,就是说我们的工业制造品的价格平均来看是在下降,但是这里面有结构的问题,有一些升的快,有一些还在下降,平均来看是下降的。平均来看如果今天的制造业产业生产的产业增加6个点,就会体现销售额增加6个点,去年我们说的产品产量增加6个点,但是销售额是增加零。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供给侧改革》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017年连续几个月实现零增长,这是值得我们高兴的指标,但是背后的原因会看到红色那条线,国有企业的投资从2017年甚至更早以来,我们的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和制造业的装备设备投资等增长速度大约从20%几缓慢的下滑到2017年的10%,而且蓝色所表明的非国企的速度一直表现高于国有企业的速度,但是这个民营企业的投资增长速度变成了比国企的增长速度低。到2017年底民营企业的增长速度开始雪崩,到今年上半年的某些月份某些企业的增长速度是接近零增长,民营企业对未来不乐观、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机会,然后就靠大商所的交易。这是很危险的迹象,但是整体宏观经济为什么还会有所好转呢?那就是因为2017年下半年以来决策者督促一些政策性的银行非常大强度、力度的批准了各种各样的项目,督促这些项目上马,表示我们国有企业投资增长速度30%。就是说我们下半年进行了非常强的短期的经济政策,这个是必要的,避免了我说的多生产6%的东西销售额是零增长的情况,使我们市场的供需状况发生变化。但是现在值得忧虑的是,只靠国有企业高速的投资增长速度是否可以持续,可以让民营的增长速度起来,这是一个市场的理性判断问题,我们要谨慎的注意观察,决策者也在努力的出台政策改变这个情况。

我们谈几个困扰中国经济结构的问题,第一是我们谈一个规律性的东西,1975年到2017年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随着人均gdp增长,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占gdp比重的变化,你会看到在200年以来的工业革命的历史上,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农业占gdp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二图告诉你制造业占gdp是先上升后下降,第三图是服务业占的比重会注重的上升。我们这些年是制造业占gdp比重下降的现象。造成这个结构变化的力量有三个,我就不展开了,第一个力量是需求结构发生变化,随着你的收入上升,你会拥有不一样的需求结构,你买了吃的占的比重越来越低,农业的比重下降,制造业也一样。随着中国的增长速度每七到十年人均gdp翻一番,我们的需求结构会发生激烈的变化,那么我们生产结构也需要伴随变化,今天有一部分问题的来源是需求结构了,我们生产结构没有变或者变的太慢。第二个力量来自技术的变化,新的技术会使原来的产业结构变得不合时宜。第三是时尚和偏好的变化,我们大家开玩笑说每五年是一代人,我们中国年轻人的消费结构不一样,总之结构的变化是一定要发生的,就是说中国的制造业已经开始下降了,我们大约人均gdp六千美元的时候,五年前我们的制造业占的比重已经开始下降。

我们制造业占的比重可以在这个图看的更清楚,我们产业的比重在2012年的时候持平,现在这个权重越来越大,我们一会还有一个预测,就是看有怎样的变化。第二个结构的变化是农业,跟大家有一定的关系。在长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因为需求结构的变化,农业占gdp比重会下降,这个过程也是很明显的,但是从2004年到2017年十年时间农业占gdp下降1%,跟韩国在90年代相比,每十年农业比重从十个点下降了五个点,下降了五个百分点,这样产业结构变化背后的推动力量是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农业的生产效率必须得到提高,这个国家的农业比重会下降。就是说我们中国的农业比重已经十年不下降了,中国长期的根本性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农业问题,我们的农业很失败,我们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遇到了巨大的瓶颈,主要来自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问题没有解决好。最近我们改变这个问题,我们允许土地流转,但是还有农业技术问题。

金融结构也出现问题,我们金融业的增长值占gdp比重,80年到90年占gdp比重2%上升到6%,90年到05年十五年中,我们增长速度略慢于gdp的增长速度。金融业的增加值占的比重差不多从6%下降到4%,金融业为经济改革提供的贡献、经济发展提供的贡献,但是增长速度没有gdp增长的快,这一切从05开始发生变化,05年之前金融业的发展迅猛,你可以理解为全部金融业的从业人员的工资加上金融业提供的税收和利润,就是金融业的增加值。危机以来又迅速的上升,2017年很疯狂的一年,大家知道有股票市场的一次危机,我们现在金融业占gdp比重9%,可是9%有什么风险很难判断,但是我们做一个对比就知道。美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里面的数据口径不完全可比,但是作为参考是可以看一下的。从1880年到今天美国金融业的2%到大萧条的时候的6%,箫条之后金融业占gdp比重回到3%,从3%的二战后伴随服务业的经济发展,美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8%,最近回调到7%,这是一个复杂的经济体的比重。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供给侧改革》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香港可以看一下金融业占gdp比重30%,我们中国最近五年、十年金融业占gdp迅猛的上升是否健康、持续值得思考。有一些人觉得不可持续,要崩溃了。有一些人说金融业不崩溃,整个经济崩溃了,金融业跟着崩溃了,这个比重也会下来。第三种观点,金融业的从业者深谋远虑,决策和监管者高瞻远瞩,我们在八九的水平上,奋斗未来十年,使得中国金融业更高质量的增长,而不是简单的扩张。中国金融业简单的扩张一定会出问题。未来中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还是八到十的水平是比较健康的,很难想象我们从今天9%,希望看到十年后中国金融业的比重达到15%、35%,达到香港的水平是不可能的,所以金融业的改革发展是中国的重要挑战。金融业的改革发展是很难的事情,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接下来谈一下媒体、报纸谈的.杠杠率的问题,很多出于不同的动机分析的文章,说杠杠率高大也许明天就崩溃了。中国的杠杠率总体来说并不高,放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宏观杠杠率不高。杠杠率怎么定义呢?家庭部门总的负债水平加上政府的负债加上非金融企业的负债,这个加起来看占gdp的比重,中国的比重不同口径的统计不一样,大概处于230%,这个数据放在世界范围内,跟那些达到500%和600%相比,230%这个比重并不高,但是中国的问题出在这个比重上升的速度太快。我们在五年前或者十年前这个比重看起来更像一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金融业不发达的国家的比重,但是危机以来我们每年上升的速度太快。大家看到红色这条线我们名誉gdp的增长速度,我们名誉增长速度达到20%。当名誉gdp增长速度达到20%,杠杠率才可能下降,可是我们现在名誉gdp增长速度是七八个点。我们现在是通货紧缩阶段,一定会增加债务人的负担,所以我们今天看到中国的负债比重高速的增长。

回到我的判断,我们家庭的负债比重放在世界范围内是低的,中等水平都算不上,就是我们家庭买房的负债、消费信贷的开展远远不够,买房的负债我们很谨慎,政府说必须付30%的首付,一些发达的地方是5%甚至零首付,所以我们家庭负债不高,因此金融业一个发展方向,就是提供更多的为家庭的生活水平改善的金融服务。政府的服务分两部分,整体政府的债务比重在全世界范围内,在安全线以内、60%以内,中央政府的日子过于好过,所以这两年中央政府才感到紧张,01年开始到危机前,我们财政收入的名誉增长速度是25%,中央增长是收入最快的政府,连国债都懒得发,所以我们银行跟市场都没有充分的短期国债可以作为大家交易的品种。但是我们地方政府因为要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早就一些短期债务的累计和压力,这个原因很简单,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发生在今天,带来的收益体现在这个城市未来三十年、五十年的繁荣,所以中国城市的基础设施的投资应该依赖于长期资本市场工具的支持,比如说某个城市发行五十年期的城市建设债券,但是我们不允许地方政府发行长期债券。地方政府为了要有政绩、要改善一个地方或者为了升官,就借两年期的短期贷款做经济建设,通过信托来做,积累了大约五万亿左右的短期债务,这些短期债务的确造成了还款压力,中央政府通过国债的转换帮他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造成一个负面的效果,是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速度下来了,造成了我们产业、产能过剩,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结构上改革之后,没有发展出长期的资本工具支持庞大的城市建设的融资。

政府的杠杠也不是那么可怕的,最后剩下企业的杠杠,企业借的债务占全部gdp的比重在140%左右,140%多里面发现60%是国有企业,80%是民办企业,民办企业的负债健康的很,没有杠杠过高的问题。但是60%占gdp比重债务水平在国有企业身上,国有企业贡献gdp的20%,所以中国的改革问题是对我们挑战的问题是改好国有企业。但是对我们中国另外一个挑战的问题,这些年感受到的,就是劳动生产率和工资赛跑,你雇一个工人一年带来两万块的产出,但是工资涨到两万,这个情况从04年开始,04年到今天十年时间,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名誉工资增长了3.5倍,但是制造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只增长了50%,因此制造业企业全面感受到压力,盈利能力下降、财务状况恶化,这是长期的问题,需要慢慢解决这个问题。

最近大家还关心这个结构问题,就是汇率问题,从去年以来扰动着中国每个人的神经,也扰动着世界很多关心经济的神经。2011年我们的汇率回到6.5以内,很多人对中国的汇率问题表现的政策上的不得当,汇率市场上的动荡表示很大的悲观做了过渡的发挥。我们看一下它的本质,这次最近40年来美元指数对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这个指数高就代表着美元对世界主要的其他货币是升值,指数低代表美元对世界上十几种货币的贬值。在过去的40年以来,美元发生过三次大的升值,第一次大的升值是78年到80年代初,这次升值的背景是美国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矛盾,最主要的矛盾是美国面临的严重的通货膨胀,美国实行了货币政策历史上最紧缩的货币政策,所以80年代初的时候,美国银行市场的拆借率是21%,这样各国的资金会涌入美国,美元的币值被高估,美元大概三年时间升值了70%。随后做调整,这个调整有政策的干预,也有市场的原因,这个我们中国没有什么感受,因为没有改革开放。第二波的升值是克林顿时代开始,所谓美国的新知识经济,美国也被称作为强势美元的时期,美元大约在六七年时间升值了40%,这段时间的升值兑美元来说是健康的,因为他们发现这么一个证据:跑到美国去的资金都是获得美国的股权和公司管理权为目的的长期投资,长期投资是看重美国长期发展的前景进去的,而不是短期的炒作的基金,所以美国队这段时间的美元升值不感觉忧虑,这就是90年代。

90年代我们人民币对美元有升值,因此在金融危机的时候感受到很大的压力,因为我们中国跟国际市场息息相关。第三波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个图,07年以来发生危机了,大家对美国发生危机充满各种矛盾的态度。一开始说美国不看好了,所以有一些资金离开美国,美元就贬值,过两天发现美国没有那么不好,欧洲比美国还差,资金又回到美国,所以07危机期间美元波动比较大。但是在2011年底开始,美国货币政策对于美国稳定经济起到良好的作用,虽然美国的经济增长不强劲,但是政策还是起到一定的作用,美元有比较强劲的势头,2012年美元缓慢的升值。但是这一切发生变化是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2017年下半年到2017年上半年,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升值是25%,这段时间我们人民币对美元从6.35 提升,美元有25%的升值,我们人民币美元略有升值,就是意味着我们出口增长速度是负增长。

这样造成资本市场的混乱,资本市场不同观点的人开始思考,美元可以对世界主要货币升这么高,人民币可不可以伴随着升这么高,大家说你的宏观经济很微弱,你的改革挑战很多,经济增长前景没有那么硬朗,所以人民币有可能不能维持、不能跟美元保持稳定,人民币应该对美元会贬值,市场上很多人做这样的预期,如果做这样的预期就会先卖掉人民币换成美元资产,这个力量很强大,尤其去年造成我们恐慌的不是老百姓,老百姓很少知道这个情况。造成我们外汇波动的是2017年以前中国国内资金市场的利率10%以上,而香港、美国的资金市场利率是1%-2%,因此很多国有企业、很多有关系的地方企业、民办企业就到海外借便宜的资金,估计有八千到一万亿美元。人民币要对美元贬值了,这些人才明朗了,他本来就想节省五六个点的利差,现在告诉我人民币要对美元贬五个点,他就着急提前还款,就造成短期内的巨大的外流。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呢?眼下没有,汇率问题的危险程度被过度衍生成中国经济一团糟,人民币要大贬值。但是我们的确有问题,我们这么多年没有能力建立起人民币跟美元更加浮动的汇率安排,我们尽量争取跟美元稳健的汇率安排。如果我们希望跟美元建立浮动汇率,就意味者我们要有外汇交易市场,通过外汇交易帮助我们进出口商锁定风险。现在我们跟美元有稳定的关系,帮助中国的进出口活动,在一个稳定的关系下进行。但是当世界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中国的经济根本形势发生变化,就出现僵化的汇率安排体系和外汇冲击造成困难。这是汇率问题。

最后我们留一点时间谈一下,我们谈了短期的力量回春了,但是六个长期的力量很难解决,造成我们中国经济困扰和不安的状况。长期的怎么看呢?长期的我认为中国很乐观,我只三个理由。我们中国展开人类历史上的竞争,到2035年,就是20年后中国将有十亿人工作和生活在城市地区,当前是6.7亿,还包含了没有户口的农民工,农民工等待着把他们的孩子和老婆接到他工作的城市去。第二个理由是我今天专门贡献给各位的,被很少经济学家注意的,这应该是一个常识,在我们政府报告、我们日常的宏观经济分析中很少人注意到,我们中国一夜之间,大概是十年之前从低技能过剩的国家变成过剩的国家。第三我们此时此刻的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20%。1953年日本经济起飞的时候人均gdp相当于当时美国人均gdp的20%,也就是说从发展阶段上我们没有走到离美国接近,进步的空间很少,这三个理由中长期是乐观的。

1990年是我们每个年份出生的人口,1990年中国出生了2400万人,从1990年到2017年的25年时间,中国出生了4亿人,这4亿人正在进入劳动力市场,正在做两个巨大的决定,就是在哪个城市、在哪个行业工作。我们未来20年中国的任务很有挑战,中国需要全世界最有效率的劳动力市场,把这4亿年轻的劳动力配置到他们希望去的城市和岗位上,如果这个劳动力市场做完这个事,中国的城市化问题就解决了,今年解决好90年的两千万人在合适的城市、空间就业,在有前途的行业就业,明年解决好91年出生的,未来20多年解决好4亿人,中国的经济那个时候可以到美国人均gdp的40%。看一下大学招生人数,大学的录取人数,98年中国每年录取100万。77年每年录取20万,今年我们录取700万大学生。我想告诉你这个图,每个年龄上大学的比例,这是我们中国最大的国情,其他的国情跟这个比起来都是小意思。我们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90年之后我们还有4亿年轻劳动力,就是这25年的。

我们70年出生的人只有3%的上大学,我们80年出生的人今年才36岁还很年轻,这个年龄组的人只有7%的念大学,跟世界发达国家比起来零头都不够。但是一切都发生变化了,90年出生的人有25%的上大学,前两年刚大学毕业,00年出生的人今年16岁,明年、后年高考,00年中国出生了1600万人,我们明年或者后年每年大学招生800万人,00年出生的小孩有一半的人获得额高等教育,我们通过改革开放三十年为三亿农民工找到工作,这些农民工平均受教育水平低于初中毕业,可是从现在开始,90年的小孩26岁已经进入劳动力市场,我们每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有两千万人,其中有700万受过大学教育的,未来20年每年增长七八百万大学生,我们未来20年将累计增加2.1亿大学毕业生,20年后,2035年如果我们还有幸开这样的会,我跟你们讲宏观经济形势,我们会说2035年我们中国45岁以下的青年劳动力多少亿,全韩国现在活着受过高等教育的有900万人,我们十年新增一个亿的大学生劳动了,我们20年新增2个亿。当一个国家的什么资源多了,这个国家一定会引发你发展出能够充分利用这种资源的产业来,所以我们中国正在经历着那些结构变化,我们为那些结构变化,有一些准备的好、有一些准备的不好,但是劳动力的素质方面,为中国走向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从中等收入迈向富裕,产业结构依赖于制造业慢慢转向依赖于高端服务业的结构变化准备好了劳动力的条件。就算很多东西都做错了不可怕,可以调整,劳动力百年树人,所以我刚才谈论的不是一个可能性。你现在告诉我未来大学生人数会不会这么多、一定会这么多。

老百姓的消费,你盘那条红色的线会上升,产业结构看到服务业蓝色的线我们预测未来五年会上升,制造业会缓慢下降,农业我希望下降的快一点。但是前提都是农业的生产效率要改进。经济增长的前景刚才说到2021年是5.8,当然有悲观一点的前景,如果说没有改革好、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好跌到3%的增长也可能,但是我们认为这个可能性不太大。我们中国对世界还是很重要的,红色部分代表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你看到2017年随着我们的日子不好过,但是我们世界增长中接近一半的力量是来自中国的贡献,所以我们中国对世界如此重要。

结论:通过结构性改革度过了周期,但是这个周期性因素可能会发生,但是我们结构性的问题每个人都应该深谋远虑适应这些结构性的变化,政府的政策应该促进这些结构性的变化,这样中国会迎来更健康的环境,环境、收入会改善,我认为中国会迎来比较健康的增长速度,这是我跟大家分享的。谢谢大家!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范文

我很喜欢经济。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对于一个想挣大钱的人来说!没有什么途径能比这挣钱更快的了!所以我一开始还是很喜欢关于经济之类的学科的!

在这个学科中,我起码知道了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的相关术语,比如说:“gdp”,“gnp”,“ni”等术语!明白了在宏观经济中投资和储蓄的关系!也知晓了什么叫“节俭悖论”知道了“奥肯定律”,“菲利普斯曲线”等。同时也知晓了什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它们有怎么样的作用!虽说知道了这些,但在自己去解释相关的经济学原理时,还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所以然!总是觉得自己学得用处不是很大!记得自己大一学习网页制作时,老师告诉我们有用,可是在我们结业时,老师却告诉我们说:“你们学的还是最基础的东西,真的要有使用价值,还是要在大二学习更深的理论才有用处!”当时,真的感到无语!顿时心情低落万丈!明白最后也只是自己的一个学分罢了!并没有让我真的学到实用的!因为都是皮毛!就像我们数据库老师告诉我们的一样,我的教学任务只是让你们知道这门课是怎么回事,带你们入门,至于以后怎么办,那就是你们的“f1”了!虽说,学习是自己的事,自己应该主动的学习,但真的这样,中国的大学还有什么用?我想我们大部分人之所以上课玩手机就是这种心理:不知道自己学得到底可以干什么!对自己有没有用!

老师您可能认为您上课给我们强调怎么怎么的有用,但您是站在自己系统的角度来讲的!对于我们学习宏观或者微观,我们却不是那么系统,我们只是知道我们有这门课,而且这门课也不是我们自己选的,而且我们学完之后,如果非这门专业,我们也不会接受过多的系统教育,就会出现我之前出现的那种情况!让我们不由自主的失去学习的激情,知道学了也没有什么用处,还不如静下心来,自己多看看八卦呢!所以我们只有一贯的知识,我们才能够真的明晓我们学得意义!当然,这也不是老师您所左右的!这在可以解释为何每年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失业大学生,因为他们的大学真的没有给予他们所需的,供求和需求之间隔着深深的不可逾越的壕沟!

还有的就是我们的现在宏观经济的考试模式,它给我的启发特别大。我先说一下,我这次考的不是太好,不是我学的不好,我是真的有点怀疑,这份题组合时是否真的有人在规定的时间可以在没有草稿纸的情况下做的玩,而且还可以得到满意的成绩,其实我觉得这个试卷出的题有点多!就拿计算题来讲吧!虽说都是您给的类型题,但密密麻麻的试卷上翻一页,做一下题,我并不觉得真的是给我们考试的!也更不是考察我们知识点的掌握的!我之所以这样说,因为我们在这种情况下,真的不能对后面的讨论分析可以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的解答!也只是一笔划过!

这种情况下,我们任何人都会成为成绩的阶下囚,我们没考好,就是我们没学好,不然怎么会有高的成绩呢!我想老师您若是这么想:我也只能很心塞的悄悄的告诉您!或许您也已经知道的秘密!毕竟现在的考试制度和批改制度以及后期的处理因素您是知道了的!其实这考试真的让我们真的想学的人坠入了无底的深渊,我可能说的有点言过其实了,但大体情况还是符合我的实际情况的!于是想学者没有了学习的鼓励,无心学者倒是把这份鼓励的爱心给拿来参加天天酷跑了。所以考试成为了应试者的盛宴,却成为了实用者无底的深渊!

我对于宏观的感想就是最后的考试了!我们下学期还会学老师您的产业经济学!我犹豫了很长时间才决心重新写一份给您,因为我们还有合作。我也不再说空洞的感想!我最后希望给老师一点建议,让我们以后的合作变得更能对我们双方变得有利的建议!

(1)能给我们提前公布您的讲课课件,能让我们今早的掌握和百度一些新的名词!

(2)能让我们课堂变得更具有真实性,我们在体会中学到些东西!

(3)更多的给予我们例子的讲解,我们对于许多事物不是不会做,就是没有一个可以去参照的例子!一旦我们会了例子,一切都只是照葫芦画瓢了!

(4)我想这是我最后一个建议,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建议了。就是革新我们的考试模式,不是您出题考我们,而是通过我们每次课下的上交的查漏中通过多模式网上的投票进行选择,并对在规定时间积极参与在查漏者投票的学生给予一定的额外分数奖励!

我的建议也不是十分明确,但起码我说出我们学生和现行的教育体制之间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我想这些问题通过我们老师和学生的建议都是可以解决的!最后希望老师我们下学期合作愉快!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问卷调研报告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分析

10月,我们在“超前预警:中国经济出现滞胀幽灵”的专题报告中,提出真正的商业周期在中国首次出现,并据此对20中国经济进行了分析,预测2000年经济增长将进入8%以上的通道,但在此后将面临滞胀压力,20的经济增长速度将放缓至7.5%甚至更低而物价会明显上升.

作者:赵晓高辉清钟伟巴曙松作者单位:刊名:财经界英文刊名:moneychina年,卷(期):2001“”(1)分类号:关键词:

警惕滞胀幽灵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工农(城乡)、区域、产业、产品四个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因改革动力不足转化缓慢、时有徘徊。而当前的经济运行,从发展的需要看问题,形势是相当好的。宏观经济运行指标的走低,从四个层次矛盾看既是阻力又是动力。我们应顺其势,借其力,加速四大结构调整,靠发展提高运行质量,以运行推动发展,避免逆调节措施干扰市场机制的正常发挥。只要我们抓住实质经济发展、抓住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主要方面,采取治本的措施,我国经济不仅能保持目前相当好的运行态势,而且必将迎来发展态势的根本好转。

20中国国民经济运行仍将处于与相同的发展阶段上。从发展趋势上看与19没有大的区别,几个结构性矛盾将略有缓和。发展思路没有大的调整,或虽有思路调整,具体措施一时难以到位,人们可以感到发展的制约因素在变化,但实质变化尚不显著,可能在“十五”末期,局面能有根本改观。而年经济运行的态势,人们可能感觉比去年更为艰难,而实际走势却可好于去年。

一、城市化将是经济发展运行中一股给人以信心的新的现实推动力。

当前,农产品实际市场价格在下降,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多,农民收入指标走低,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扩大,这是解决第一层次矛盾即国民经济主要矛盾的`动力。年城市工业品剩余积压减少缓慢和农村居民收入低消费水平低的局面将延续到2000年以后。市场的压力动力都在加大,要求加速城市化的进程。从扩大内需出发,为缓解城乡收入消费差距的矛盾,人们也不得不把加速城市化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况且一些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已经从规律上认识到城市化的本质意义,正在制定科学的城市化发展战略。这种战略是把城市化作为生产方式、交换方式、生活方式现代化的一个过程来考虑的。抓住人口城市化这个主要矛盾,其他几个层次的矛盾将随之解决。因此估计2000年一些地区城市化进程将加快,因而将释放出国民经济增长的相当能量,推动gdp增长加速。去年gdp增长7.1%,2000年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超过1999年。

二、区域结构调整将有新的气象内需将进一步扩大。

近几年区域同构带来的内需不足,市场狭小,已引起国人足够重视。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产品剩余居高不下,但企业效益下滑之势在1999年下半年已有改观,工业生产稳定增长,市场销售相对平稳,运行质量明显提高。这说明市场自调节的力量迫使区域、产业、产品结构逐步调整,各行各业、各个阶层都经受了痛苦的磨练,市场观念更加成熟,为2000年经济的发展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目前各级政府都在总结“九五”经验,积极制订“十五”计划和到中长期规划。这项跨世纪的发展规划工程,将使各级政府官员和各界人士对国民经济发展和运行规律的认识上一个新的台阶,必将引起发展观的革命,从而使2000年的年度计划将会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各级政府在制订区域经济发展计划、规划、战略过程中将增加区际分工,互补共荣的自觉性,将比“八五”、“九五”时期更注意解决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更注意经济运行的质量,自觉地使短期行为服从长远发展的需要,因此,这将大大促进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各地经济的健康发展,要素空间配置将更为合理。因此,预计2000年的国内市场将进一步拓宽,国内市场销售将有明显增加,内需将逐步扩大,产业结构调整的进展会比1999年顺利。这将抵消海峡两岸政治关系紧张,利用外资减少等负面作用,使gdp增长势头好于1999年。

[1][2][3]。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范文

摘要:我国是全球储蓄率最高国家之一,储蓄转化投资效率不高会导致银行业风险累积,对我国金融市场乃至国民经济发展都有较大影响,近年来,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取得明显成效。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将决定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前景,有必要进一步加大金融改革力度,推动宏观经济稳步发展。

关键词:金融市场;经济增长;影响路径。

金融市场信贷和证券融资规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发展的核心指标,具有调节宏观经济的杠杆作用,对经济社会影响程度日益显著。金融市场将社会闲置资金从资金所有者转向资金需求者,成为企业和居民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金融市场加快了资金重新整合,体现了社会资本的流动性和效益性,对于推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融资源优化配置,以及我国宏观经济稳步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市场发展黄金时期,直接融资比重正在逐步增加,金融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将决定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和经济增长前景,金融市场和经济增长相关领域专题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经济学家关注。

(一)金融发展理论视角下金融发展与经济关系。

20世纪九十年代,金融发展理论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卡普从“加强金融深化”角度,提出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问题,从效用函数提出金融市场形成机制,引入了不确定性(流动性冲击、偏好冲击)、不对称信息(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与完全竞争相悖的风险因素,对金融市场的形成做了规范性解释。在论及金融发展如何促进经济增长时,卡普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源泉是重点依靠金融体系资本的优化配置,企业融资资本的效益扩大使生产者持有的现金余额增大。金融发展理论主要研究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政策组合,最大限度地促进经济增长以及合理利用金融资源以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视角下金融市场与经济关系。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内生增长理论为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德国学者戈德斯密斯认为,以往金融理论忽视了金融市场的内生形成机制,探索建立内生金融市场模型,试图弥补以往该领域的不足。他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的长期增長,是由一系列具有长期影响因素决定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市场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影响,经济增长须以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为背景,依托于金融市场的整体建设,提高金融资本效率。金融市场运行成本导致了金融市场内生机制,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企业由于规模较小,无力支付金融市场的高融资成本,从而无法形成有效的金融市场;随着经济发展和企业规模扩张,金融市场的收益超过金融市场的参与成本,金融市场机制会自然形成并推动经济发展。

(一)居民储蓄规模和储蓄率影响因素。

金融市场规模、效率和融资机制都会对储蓄率产生影响,金融市场发展不仅能够创造更多的金融工具、扩大信贷与证券市场规模,还能大幅增加金融中介机构数量,以上因素能降低储蓄收集成本并克服信息不对称。美国经济学家cass把储蓄率引入到新古典增长理论中,从而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投入要素。通常,与通货膨胀水平相匹配的利率水平会促使居民储蓄率达到最优状态,同时消费信贷和抵押贷款等融资方式减少了融资者约束,有利于企业规模扩张和经济发展。现代化证券市场促使居民将银行储蓄投向收益率更高的证券市场,为社会资金提供投资平台,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动机,而且成为企业最重要融资平台,证券市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

(二)金融市场决定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

我国是全球储蓄率最高国家之一,储蓄转化投资效率不高会导致银行业风险累积,对我国金融市场乃至国民经济发展都有较大影响。金融发展水平决定了储蓄向投资转化效率,金融市场快速发展使企业在经济效益驱动下,主动通过银行和证券市场利用居民储蓄。高效的金融市场具有较高信息透明化,及时传递金融市场信息,促使闲置储蓄资金转化成市场运营资金,提高资本形成效率,而且提供了不同风险项目组合,减少流动性风险。目前,我国高储蓄率是社会保障不健全、住房公积金、社保等高缴费率等背景下,居民基于对未来安全忧虑而采取的被动策略。

(三)金融市场效率提高了金融资本产出效率。

金融市场将社会有限的金融资源配置到效益最好的企业以及行业,从而创造最大社会产出,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金融市场中资金需求者使用金融资源,向经济社会提供有效产出的能力。随着金融市场更加透明完善,金融市场融资规模逐步扩大,金融市场发展和金融效率指标也构成了影响资本产出效率的重要衡量指标。内部管理机制健全的商业银行和具有良好流动性的证券市场,让资金需求者获得有效市场信息,促使资本流向优质企业和项目。金融市场高效的调节资金余缺的作用,提高了金融资本产出效率,有助于提高社会总回报率、加速财富积累和经济增长。

目前,我国金融业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服务经济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但也存在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总体粗放,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和民生改善支持不够等问题,亟须进一步加大金融改革力度和步伐。比如,通过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银行等金融机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发展普惠金融。

参考文献:

[1]张庆君.银行信贷调整的经济增长效应[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3.

[2]付亚斌.我国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贡献[j].统计与决策,2007.2.

[3]蔡跃洲.金融结构与货币传导机制[j].经济科学,2004.3.

警惕滞胀幽灵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

为及时把握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自8月首次联合开展每年2次的“年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问卷调查”活动。

本次调查问卷设计了与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走势直接相关的21道问题,于7月下旬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向国内相关领域的经济学家发出调查邀请,最终收到116位专家的答复。问卷调查结果公布如下:

20世界经济形势。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三分之二接受调查的专家预期年美国经济将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也有超过三成接受调查的专家预期较imf乐观,认为2016年美国经济增长率呈现一定的回暖趋势。

按照imf的最新预测,有超过九成接受调查专家的预测较imf悲观,认为2016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呈现缓慢下降趋势,但也有近一成的专家预期2016年欧元区经济将呈现一定的回暖趋势。

超过四分之三的专家预期2016年下半年欧元兑美元汇率将呈现下行态势,欧元小幅贬值。

调查结果显示,59%的专家预期全年gdp增速在“6.5%~6.7%”之间;20%的专家预期在“6.4%~6.5%”之间;19%的专家预期在“6.7%~6.9%”。八成的专家认为2016年中国经济仍将呈现进一步下滑的态势。

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cpi同比上涨2.1%,因而超过三分之二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物价水平将呈现一定的上升态势;但也有超过三成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物价水平将呈现下降的态势。

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ppi同比下降3.9%,有86%的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中国ppi降幅将逐渐收窄。

超过三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呈现一定的贬值趋势,但也有超过二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呈现一定的升值趋势,有超过四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趋于稳定。

有接近九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人民币汇率指数(cfets)将继续呈现贬值态势。

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名义增长9.0%,因而超过五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固定资产增速将继续保持下滑态势,但也有47%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保持上升态势。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六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中国房地产投资扩张挤出了民间投资。

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民间投资同比增长2.8%,因而有超过二成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民间投资增速将呈现上行态势。

造成民间投资增速继续回落的原因有哪些?调查结果表明,80%的专家认为是“民营企业对经济和后市信心不足”;77%的专家认为“缺少有效投资标的,宏观环境低迷,加上传统制造行业萎缩,以及利润的下降,导致民间资本可以投资的具有盈利前景的有效标的不多”;66%的专家认为“新型融资难、融资贵,诸多政策相关因素导致的银行信贷更多流向国有企业或回流金融体系导致了对民间资本的挤出效应,加上诸多民营企业不时暴露的债务违约问题让民营企业融资更难、更贵”;59%的专家认为“第三产业等领域至今仍被管制,投资领域受限制,有效投资渠道较窄或不畅,投资审批手续繁琐以及因此滋生的各类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较多”;36%的专家认为“房价持续上行挤压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挤占了民间投资”。

中国目前工业部门去产能情况如何?有接近七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中国目前工业部门去产能速度过慢,可能会影响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如何?超过六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长将会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

2016年中国出口总额增速如何?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六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中国出口增速将持续保持下滑态势,但仍有接近四成的专家认为2016年中国出口增速将保持上升趋势。

中国未来可能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措施。

问卷调查结果表明,45%的专家预期2016年m2比增长在“12.1%~12.5%”之间;39%的专家预期在“11.0%~12.0%”之间;11%的专家预期在“12.6%~13.0%”之间;5%的专家预期在“13.1%~14.0%”之间。考虑到2016年上半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m2)同比增长11.8%,因此调查结果表明,超过六成接受调查的专家认为2016年下半年m2的增长将保持上升态势,这意味着2016年下半年政府将可能持续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6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为7.53万亿元,同比增加9671亿元。那么,如何评价新增人民币贷款的流向?调查结果表明,75%的专家认为是“没有改变民间投资‘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75%的专家认为“刺激了房地产市场的扩张”;57%的专家认为“保证了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扩张”;53%的专家认为“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导致了投资增速持续下滑”;50%的专家认为“加速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投资增长”;48%的专家认为“信贷扩张因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其效应难以发挥”。此外,还有1%的专家提出了其他观点,如:贷款数字不能反映实际情况,因为有很多贷款是借新债还旧债。

自2016年5月1日,中国开始全面推行“营改增”。那么,中国这项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效果有哪些?调查结果表明,65%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行‘营改增’,将会降低企业税负,促进企业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60%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行‘营改增’,将会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力促进产业分工优化,拉长产业链,带动制造业升级”;59%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行‘营改增’,降低了全国财政收入,6月份全国财政收入同比仅增长1.7%,为2016年以来的最低增速,‘营改增’减收效果开始显现”;41%的专家认为“全面推行‘营改增’,将会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助力整体经济效率提升”。此外,还有6%的专家提出了其他观点,如:效果不明显;有利于解决部分社会就业问题,引导就业逐渐从非正规部门向正规部门转移;许多行业企业税收名义下降,实际上升,企业负担更重;降低税负效应未充分体现;主要为了增加中央税收比重,企业减税效果不显著;有利于外资等。

2016年5月末,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6.8%,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据相关统计,如果使用非金融机构的负债率数据,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至约150%以上)。企业负债率的高企加大了金融机构的风险。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通过控制杠杆水平和优化杠杆结构有效化解高杠杆债务风险,对解决企业债务问题非常重要。那么,有哪些可行的政策建议?调查结果表明,81%的专家认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共同维护好去杠杆的宏观环境,通过减税和提升投资效率、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来增强企业去杠杆的活力和能力,同时大力推广ppp吸引民间投资”;65%的专家认为“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大力发展各类资本市场和股权融资工具,同时吸引各类自有资金投资权益类市场”;64%的专家认为“将深化企业改革和降杠杆结合,如推进员工持股或做债转股等,政府在创造环境方面降成本和减税负,打破预算软约束和刚性兑付”;60%的专家认为“应用市场化、法制化原则推进债务重组”;41%的专家认为“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激励有效的创新和有效的社保体系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此外,还有7%的专家提出了其他观点,如:完善企业制度,降低经营成本;完善投资制度,强化投资失误问责制;采取结构性税收,即对金融收益征税、对实体收益减税;需要政治体制改革相配套,必须解决机构层叠臃肿、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管理观念、方法和手段创新;吸收非保本的理财资金重组企业债务、率先在高净值客户中推行,允许其投资优先股、次级债、可转债等长期资本工具;加大让僵尸企业破产的力度;让僵尸企业破产清算;所谓民营化是造成企业杠杆比率上升的一个根本原因等。

此外,对“十三五”期间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的可能区间调查结果表明,多数专家认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仍将保持缓慢下行态势。

宏观形势分析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一名市场分析师,我经常需要对宏观形势进行深入分析,以指导企业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在此和大家分享。

首先,宏观形势分析的核心是把握国家的宏观政策。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市场的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我们作为分析师需要准确把握国家政策的导向和力度。比如最近几年,我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下了很大的工夫,大力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齐短板,这些政策的落实将对各行各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国家政策的发布和调整,以此来研判市场的走向。

其次,宏观形势分析要关注全球经济的发展。如今,国家经济之间已经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国内经济形势,还要深入了解和关注国际大环境。比如,贸易战的爆发和全球经济放缓都将对我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而世界经济形势的走向又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我们密切关注全球宏观经济动态,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综合分析,以此来预测和应对市场的变化。

第三,宏观形势分析要结合行业发展趋势来研判市场走向。不同行业的发展情况各不相同,需要我们根据行业的特点,结合宏观形势进行分析。以房地产行业为例,当前我国正处于去库存和去杠杆的阶段,对于房地产市场将产生哪些影响?房地产行业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条件?这些问题的答案是需要我们通过宏观形势分析和对行业的深入了解来得出的。

另外,宏观形势分析还需要关注经济指标数据的变化。经济指标数据是我们了解经济形势的重要窗口,通过监测和分析各项经济指标的变化,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市场的走势。比如,GDP增速、CPI指数、PMI指数等重要经济数据的变动都对市场走势起着重要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掌握相关数据的变化规律,及时更新自己的认识和判断。

最后,宏观形势分析需要我们保持科学审慎的态度。宏观形势分析不仅需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还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有时也需要大胆的假设和推断。因此,我们要保持客观、冷静的分析态度,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使自己的分析更加准确和有说服力。

综上所述,宏观形势分析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任务。只有通过对国家政策、全球经济、行业发展趋势和经济指标数据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才能更好地把握市场的发展方向。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注重宏观形势的分析,做出更准确的预测和判断,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中级审计《开放经济中的宏观政策分析》练习题

1、由于乙国发生严重自然灾害,甲国对乙国进行了无偿的援助和捐赠,在甲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这笔款项应该计入:

a、货币项目。

b、平衡项目。

c、经常项目。

d、资本项目。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无偿转让是指国与国间的单方面转移收支,具体包括侨汇、无偿援助和捐赠、国际组织收支及居民收支等。

该题针对“国际收支”知识点进行考核。

2、在按照复式簿记原理编制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全部项目的净差额应该是:

a、大于零。

b、小于零。

c、等于零。

d、任意值。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复式簿记原理编制的,每一笔经济交易要同时计入有关项目的借方和贷方,数额相等,国际收支全部项目的净差额应等于零。

该题针对“国际收支”知识点进行考核。

3、国家对进出口不加任何干预和限制的国际贸易政策是:

a、自由贸易政策。

b、宽松贸易政策。

c、保护贸易政策。

d、壁垒贸易政策。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国际贸易政策主要包括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进出口不加任何干预和限制,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和劳务的特权和优惠,允许外国商品和劳务自由进出。

该题针对“国际收支”知识点进行考核。

4、下列属于经常项目的是:

a、国际储备。

b、政府的长期借款。

c、直接投资。

d、服务收支。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经常项目包括贸易收支,服务收支和无偿转让。选项a属于平衡项目,选项bc属于资本项目。

该题针对“国际收支”知识点进行考核。

5、当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项目的贷方大于借方,资本项目平衡时,发生了:

a、国际贸易顺差。

b、国际贸易逆差。

c、国际收支顺差。

d、国际收支逆差。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挣了外汇是计入到贷方,支出外汇是计入借方,本题贷方大于借方,说明收入大于支出,出口大于进口,属于国际收支顺差。

该题针对“国际收支”知识点进行考核。

6、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中心货币是:

a、美元。

b、欧元。

c、人民币。

d、黄金。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

该题针对“汇率与汇率制度”知识点进行考核。

7、某企业借入人民币,折换成欧元进口设备,但到还债时人民币汇率上浮,欧元汇率下浮,则需要以更多的欧元折换成人民币才能够清偿债务,则这一外汇风险属于:

a、进出口贸易风险。

b、外汇储备风险。

c、外债风险。

d、资本风险。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外债风险是指对外举债因汇率变动而引起的损失。

该题针对“汇率与汇率制度”知识点进行考核。

8、下列描述中不属于外币有价证券的是:

a、政府债券。

b、股票。

c、票据。

d、公司债券。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票据是属于外币支付凭证所包括的内容。

该题针对“汇率与汇率制度”知识点进行考核。

9、以人民币为本国货币,则1美元=8.25元人民币所表示汇率的方法是:

a、直接标价法。

b、间接标价法。

c、固定标价法。

d、浮动标价法。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直接标价法是用一定数量的`外国货币等于多少本国货币来表示汇率的方法。

该题针对“汇率与汇率制度”知识点进行考核。

二、多项选择题。

1、单纯采用紧缩性或扩张性政策,都无法使其同时达到对内均衡和对外均衡一致的有:

a、国内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盈余。

b、国内通货膨胀与国际收支赤字。

c、国内经济均衡与国际收支盈余。

d、国内经济均衡与国际收支赤字。

e、国内经济衰退与国际收支盈余。

【正确答案】acd。

【答案解析】选项b采用紧缩性政策;选项e采用扩张性政策可以达到对内均衡和对外均衡。

2、长期资本主要形式有:

a、直接投资。

b、证券投资。

c、政府和银行的长期借款。

d、企业信贷。

e、国外借款。

【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国外借款属于国际储备所包含的内容,不属于长期资本的内容。

该题针对“国际收支”知识点进行考核。

3、在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长期性逆差时,贬低本币汇率会:

a、刺激出口。

b、刺激进口。

c、抑制出口。

d、抑制进口。

e、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正确答案】ade。

【答案解析】在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长期性逆差时,贬低本币汇率会刺激出口、抑制进口和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该题针对“国际收支”知识点进行考核。

4、下列属于外汇构成内容的有:

a、外币现钞。

b、银行卡。

c、政府债券。

d、公司债券。

e、固定汇率制度。

【正确答案】abcd。

【答案解析】外汇由以下几类构成:外币现钞,包括纸币、铸币;外币支付凭证或者支付工具,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银行卡等;外币有价证券,包括债券、股票等;特别提款权、其他外汇资产。

该题针对“汇率与汇率制度”知识点进行考核。

5、根据可兑换程度的不同,外汇可区分为:

a、固定外汇。

b、自由外汇。

c、浮动外汇。

d、记账外汇。

e、挂账外汇。

【正确答案】bd。

【答案解析】根据可兑换程度的不同,外汇可区分为两类:(1)自由外汇。(2)记账外汇(协定外汇)。

该题针对“汇率与汇率制度”知识点进行考核。

宏观形势心得体会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宏观形势对每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近年来,我国宏观形势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心得体会。本文将从宏观调控、对外贸易、人口问题、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五个方面,进行具体阐述。

首先,宏观调控是稳定宏观形势的关键。我国政府在宏观调控方面积极采取措施,努力避免经济增长速度过快或过慢。通过调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结构性改革等手段,我国成功地平衡了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关系,保持了经济的稳定增长。宏观调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稳定宏观形势的关键所在。

其次,对外贸易是宏观形势的重要表现。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对外贸易在我国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年来,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对外贸易遇到了一些挑战。然而,通过创新贸易方式,拓宽贸易渠道,我国在外贸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对外贸易不仅带动了国内经济的增长,还促进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进一步巩固了宏观形势的稳定。

人口问题也是影响宏观形势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人口众多,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结构出现了一些变化。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力数量逐渐减少。这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应积极推进人口政策调整,鼓励生育,提高老年人养老保障水平,保证人口结构的合理平衡。只有解决好人口问题,才能保持宏观形势的稳定。

科技创新也是维系宏观形势的关键所在。在当前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通过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创新创业,培育科技创新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不仅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还能助力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进一步稳定宏观形势。

最后,环境保护是宏观形势中不可忽视的因素。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出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加强环保力度,推动绿色发展。环境保护不仅能够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还可以防止环境问题对宏观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宏观形势的稳定需要国家在环保方面下更多功夫,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宏观形势对每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产生着重要影响。我国应重视宏观调控,适时采取措施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应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拓宽贸易渠道,提升国际竞争力;应处理好人口问题,加强人口政策调整,保持人口结构的合理平衡;应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经济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应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只有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我国宏观形势才能持续稳定发展。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调查报告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未来取向

1、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

(涵义和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表现;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运行过程的干预,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重要形式,是资产阶级国家从经济运行的长远目标和全局出发,对总体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干预,其实质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作用):(有时有限的暂缓而非根本消除)。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程度上,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可以暂时缓解矛盾,但不能根本消除矛盾。

(借鉴意义):(宏观调控形式和手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共同的和一般规律,可为社会主义所用)。

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实践,反映了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些共同的和一般规律。撇开资本主义国家调节的阶级利益关系,单纯从市场经济发展中国家经济职能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过程的宏观调控形式和手段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政府的一切干预活动必须建立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这一基础之上,尊重价值规律的作用;要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产业政策等手段方式对经济运行进行的调控。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实施理论和现实依据)3理论;2现实。

(3个理论依据):(大生产和总供求2者平衡;发展战略和生产目的2个目标;体制改革)。

加强宏观经济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保持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客观要求;是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是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2点现实依据):(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经历并存在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我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是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发展的实践看,我国经济已经经历了几次波动,这表明社会主义条件下搞经济建设,同样要面对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同样要应付价值规律调节的盲目性和破坏性。

(宏观调控目标和任务)4目标;4任务。

(4个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个当前任务):抑制通货膨胀;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平稳增长。

(完善体系,提高水平)。

(宏观体系=宏观调控手段+宏观调控政策)。

(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手段(主)+计划、经济、法律、行政手段(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宏观调控政策)=(财政+货币+产业+收入)政策。

(完善和提高的3改进):

(财税、金融尤注意)综合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要充分发挥经济手段的调控作用,尤其是要加快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构建和不断完善。

宏观形势心得体会

随着世界的发展,宏观经济形势日益受到全球化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再是封闭的,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为一个关注经济发展的人,我时刻关注着宏观形势的变化。在我观察和研究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宏观形势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重要影响。下面我将从国内外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发展、创新创业和生活方式五个方面展开,总结出宏观形势给我们带来的心得体会。

首先,宏观形势对国内外经济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如今,全球经济已经形成一个高度相互依赖的体系,国内经济的发展已无法完全脱离国际经济环境。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等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也使得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借鉴他们的经验,从而更好地应对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其次,在宏观形势下,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传统产业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而新兴产业则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入和支持,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只有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才能使经济发展在宏观形势下保持稳定和可持续。

第三,宏观形势对社会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而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而宏观形势的变化往往会带来经济周期性的波动,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增加。因此,我们需要在发展中注重社会建设,提高社会保障和法治建设水平,从而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第四,宏观形势对创新创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市场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趋势。在这样的宏观形势下,我们需要大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提高我们国家在全球竞争中的竞争力。只有不断创新和创业,才能在宏观形势下保持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在宏观形势下,我们也需要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适应时代的发展。随着工作方式的变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需要更加注重自身素质的提升和生活品质的提高。我们应该积极与时代同步,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活方式,不断学习和进步,从而更好地适应宏观形势的变化。

总之,宏观形势无疑对经济、社会和个人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深入研究和观察中,我们应该总结经验,加以运用,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宏观形势。只有在正确的引导下,我们才能在宏观形势下实现稳定发展,谋求更加美好的未来。

宏观形势分析心得体会

宏观形势分析是指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发展态势进行全面研究和分析的过程。这种分析有助于把握国家或地区的发展趋势,为个体和组织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提供指导。在我个人进行宏观形势分析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不同层次的变化和发展,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的心得体会。

首先,宏观形势分析的关键在于信息收集和综合。我意识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只有掌握到足够的信息,才能进行准确的分析。在实践中,我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会议和讲座,关注各类信息渠道,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同时,我也学会了如何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得到更全面、准确的结果。这个过程不仅提高了我的专业能力,也锻炼了我的分析思维能力。

其次,宏观形势分析需要有多元的视角。在分析过程中,我学会了从多个角度来看待问题。例如,经济问题不仅仅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还可以从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的角度进行分析。通过对各个视角的综合分析,我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解决途径往往更加清晰。这个过程让我学会了开放的思考,尊重不同的观点,并从中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第三,宏观形势分析需要有战略思维。宏观形势的变化往往是渐进的,需要长期的观察和积累,才能识别出趋势和机会。不仅要看到当前的变化,还要能够预见未来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战略思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学会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不仅要解决眼前的困难,更要把握未来的机遇。这种思维方式让我在个人发展和职业规划方面更加明晰和自信。

第四,宏观形势分析需要与实践相结合。宏观形势分析不仅仅是理论研究的过程,更是实践应用的过程。在实践中,我发现理论与实际情况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分析方法和观点。与实践相结合,不仅提高了我的分析能力,也让我更加敏锐地捕捉到形势的变化和趋势。

最后,宏观形势分析需要持续学习和更新。宏观形势的变化是持续的,分析方法也需要随之不断地更新和改进。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只有持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洞察力,才能不断适应变化的形势。在我个人的实践中,不断学习也成为了我提高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方式。

宏观形势分析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投入和努力。在我个人的实践中,我明确了信息收集的重要性,学会了多元的思考方法,发展了战略思维,与实践相结合,并坚持学习和更新。这些经验而来的心得让我在宏观形势分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为个人发展和职业生涯的规划提供了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