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评价标准模板

小编: 纸韵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教学设计评价标准篇一

课结束时,教师对本内容和目标完成情况加以总结后,让学生在评价表中进行自我评价(知识评价、态度评价),以及同桌进行互评。课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出评价反馈,并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具体的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掌握情况:知道了光的三种现象。知识应用:会结合生活实例,知道其原因。

表现情况:认真思考,课堂上发言,表现积极。

学习方法:对其他类似性质的教学内容,能够迁移学法。

教学方面: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教学效果等。(1)学生自评表:

知道了光的三种现象 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知道了现实中各个实例是光的哪种现象 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掌握了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 掌握□ 基本掌握□ 没掌握□

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很好□ 好□ 待改进□

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 很好□ 好□ 待改进□

(2)同桌学习互评表

同桌姓名:

等次:优、良、中、差

积极参与实验研究的分析,在大部分时间里他(她)踊跃参与 表现积极,举手发言

他(她)的意见总是对我很有帮助 他她经常鼓励/督促我我对他(她)的表现满意程度(3)教师评价表

全体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中参与教学 非常好()很好()一般(教法的安排是否恰当

非常好()很好()一般(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发言

非常好()很好()一般(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如何

非常好()很好()一般(学生在学习中有愉悦的体验,每一名学生是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非常好(()一般()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非常好()很好()一般(学生学习本节课还存在的问题:

想法:

学生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很好))

教学设计评价标准篇二

教学设计评价范文

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收集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学设计对教师、学生的作用。以印证教学设计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评价形式主要有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种。教学设计的评价内容。一可以对教学的每一步设计进行评价,看是否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以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这是教学设计的形成性评价;二要对设计实施效果进行评价。以便于查找教学设计的不足。以利于今后的教学设计。形成良性循环。这是教学设计终结性评价;三是教学设计实施中的评价。观察学生反应。随时调整,这是课堂教学生成性的表现。也是教学设计的形成性评价。

教学设计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调查和分析。

一、分层次区域创新教育教学设计形成性评价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因此,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不是贯彻计划,要根据活动情景进行调整。导致调整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的反应。分层次区域创新教育教学设计实施不允许教师忽视学生的存在而一味地按预设的教学设计程序“走”下来。要及时评价。及时调v.这是教学设计实施中的形成性评价。

分层次区域创新教育教学设计调整的依据:

(一)学生参与状态第一观察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教学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第二,观察是否有些学生还参与教。把教与学的角色集于一身。第三。观察学生是否情绪参与。有无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第四,观察学生是否思维参与,看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一表见解,看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与独创性。

(二)学生交往状态第一观察课堂上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第二。观察课堂上的人际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围。

第三。观察学生交往的有效性。

(三)学生生成状态第一,观察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并学有所得,感到踏实和满足。第二,观察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即产生了兴趣,教师的成功莫过于使他的学生都喜欢学习,学习他所教的学科。而不讨仄、惧怕与逃避。第三。观察学生是否获得了本内容以外的知识。现代课堂中。课堂知识包括教科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和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第四。观察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没有相应的发展。

二、终结性评价在教学设计后期阶段要进行终结性评价,以收集教学设计所产生的学习效果的证据。终结性评价主要从设计本身和教学设计实施后取得的效果两个方面来评价。对照学生实际学习效果努力查找教学设计中的闪光之处、不足之处。分析不足的原因。下一步需要如何改进,本次设计对今后的教学设计有何启发。形成教学设计的良性循环。

终结性评价主要运用调查和分析的方法获得评价资料。调查指向学生及听课的老师等作调查,其中学生的反馈意见是最重要的。调查内容教师可按自己教学的情况自定。分析指教师根据调查及观察获得的信息资料对教学设计进行理性反思与剖析。学习效果分析侧重于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