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规划发展新理念论文(精选15篇)

小编: 雁落霞

规划计划的关键是确定具体可行的目标,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时间表来实现这些目标。规划计划是成就目标的有效工具,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规划计划分享,希望能够给你一些灵感。

集团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范文

教育质量要提高。

《规划》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塑造学生强健体魄,提高文化修养、生态文明素养和综合国防素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规划》将教师队伍建设放在关键位置,提出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激励教师潜心教学、终身从教。《规划》要求严把教师入口关,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同时改进教师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师能力素质,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课程教学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将继续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产教融合、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等一系列重要任务将在“十三五”期间得到关注。同时,教育评价对科学育人的导向作用将进一步增强,国家教育标准体系将得到健全和完善。

《规划》指出,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手段,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让优质资源惠及更多学习者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学生。

补短板促均衡精准帮扶。

教育脱贫促公平。

《规划》提出,要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水平。

按照《规划》要求,新增教育资源重点向中西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和边疆地区倾斜,加快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教育部门还将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素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针对高中阶段教育尚未普及、学前教育入学率偏低的问题,《规划》明确,将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健全学前教育投入机制,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提高入园机会和保教保育质量;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重点提升中西部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水平。

《规划》明确,将对经济困难群体实施精准帮扶,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保障其平等受教育权利;做好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就学和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健全服务体系,实行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的服务政策。

同时,《规划》还提出,继续实施高校招生阳光工程,保障招生考试公平公正;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和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扩大农村、贫困地区学生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

协调区域城乡服务国家战略。

教育结构将优化。

《规划》要求,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推进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发展水平,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新增高等教育资源向新的城镇化地区、产业集聚区、边境城市延伸。统筹城乡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和建设规模,消除城镇“大班额”。

大国工匠后备人才的培养将成为优化教育体系结构的重要抓手。《规划》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着力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针对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的短板,《规划》提出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学习制度,创造终身学习、多渠道成才的环境。

在人才培养结构方面,《规划》提出要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更加着眼国家战略需求。《规定》指出,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新增计划主要用于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扩大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优化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培养现代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急需人才。

1.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

4.《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发布。

5.国务院印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6.国家教育部解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8.《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9.2017北京两会工作报告解读。

护理部十三五发展规划书

“目标要体现导向性,可量化、可测评”

20xx年10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要切实提高目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坚持定性与定量目标相结合,既有体现导向性的目标,又有可以量化、测评的目标,促进教育由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以及“要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全面总结和评估‘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与“十二五”规划相比,教育部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重点强调了规划目标的导向性、可量化与可测评,并提出在“十三五”规划中评估“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与达成情况,这就要求大学建立并完善自身建设和管理当中的教育统计。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x年12月的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部署工作会上强调,要“加快构建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现代化服务型教育统计”“建立教育需求和趋势的预判研判机制”,正呼应了《通知》中的要求,通过量化与测评,才能“完善教育规划、计划和统计工作监管评价机制”,最终推动并建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管理方式。

一手抓定制范式。

我们通过对我国本科、高职等不同类型高校“十二五”规划的分析与总结发现,大多数高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范式,在撰写规划文本的过程中存在着共性的问题:

一是办学目标“同质化”,学校定位缺乏区分度;。

二是规划中描述性文字较多,目标缺乏定量描述;。

三是目标、任务、措施相互支撑度不足,缺乏科学的规划逻辑;。

四是诸多规划任务未进行分解细化,可执行性不足;。

五是在规划文本的实施部分缺乏对监测评估等保障机制的具体说明。针对上述每一个问题,学校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范式进行战略分析与可测量性的落实。

完整的发展规划结构应包括总规划、各部门子规划以及各专业子规划,规划的制定范式则主要分为四个领域:定位阐述、目标确定、任务分解与行动安排。

定位阐述:

在规划定位的阐述中,要涵盖必要的结构及相应的层次。如目标定位中要分析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各专业定位与当前水平的定位,明确人才产出是学术型、应用型、技术型还是复合型;类型定位要立足于为建设研究型、教学型、应用型或社会服务型大学制定相应的规划;服务定位要说明学校的人才输出与科研成果主要面向国家还是区域地方,是面向行业、产业还是学科领域。通过结构化的定位阐述,学校自身的特色与优势得以在规划中体现,这就能帮助学校解决“同质化”的难题。

目标确定:

基于清晰定位的规划目标将更加科学,具备更高的可行性,而制定目标依然需要实证依据与区分层级,不仅要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柱产业转型升级等宏观形势,还要立足学科建设、地区贡献、行业趋势等现实的需求,进行目标的制定。各部门及各学院要分别对自身“十二五”规划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诊断与分析,并在现有建设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十三五”目标,同时设定能够证实各目标达成的数据观测指标,用于阶段性的落实考核与规划的中期调整。通过数据量化的方式能够将规划中的描述性文字进行定量的判断与定性的二次验证,加强“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意义与实证价值。

任务分解与行动安排:

任务分解是规划能否顺利实施最为关键的一环,任务措施的制定与分解一方面要科学、有条理,能对规划目标的实现有较好的支撑作用,另一方面要切实可行、分工明确,使得管理层与教职工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有法可依”。通过梳理十余所本科不同类型院校“十二五”规划文本的主要任务部分,按撰写顺序与逻辑归纳如下表所示,“985”“211”大学与应用本科在一级任务上基本一致,这即是说在规划的任务领域上两类大学是有共性的,差异体现在二级任务上,主要是建设水平与深度有所不同。

在子规划上还可分解为校级任务、专项任务、院系任务,其中校级任务主抓学校全局性举措与校级重点建设项目;专项任务主要是由各处室牵头负责的专项工作,如教学、科研、保障建设、学校治理、产学研合作等;院系任务是各院系的专业建设、专业认证与评估等。行动安排则是根据分解的任务确定各个角色的分工、协同及相应的时间安排。将目标与任务一一对应、逐级细化,能够增加规划的逻辑性与可执行性,促进规划的实施与目标的达成。

一手抓实施监测。

“十三五”规划的文本制定与实施监测是一体两面的,需要发展规划部门统一负责进行。国外知名大学的规划机构大多都承担着规划制定、预算编制、资源配置、实施监测等职能。规划机构可作为督导定期对规划实施的效效果进行评估,如对课程体系、教学效果、教师行为等目标的监测周期为一月至一学期不等,对生源建设、就业质量等目标达成度的监测周期一般为一年,对专业建设、高水平重点建设项目等目标实现度的监测周期则更长。规划评估结果要向全校师生反馈,并作为调整规划目标与实施路径的参考依据。

如此,规划工作的“制定―实施―调整”将形成一个完整的闭合循环,同时规划实施的“效果监测―问题反馈―持续改进”也将成为一个闭环,这种“闭环型”的运行机制能够让学校清楚了解规划每一个阶段的实施情况,及时进行管理与干预,避免规划中无效建设或偏离目标的情形出现,最终确保规划的顺利完成,并通过质量数据实现“十三五”规划的对内可考核、对外可评估。

常宁市电子政务发展“十三五”规划

电子政务是信息化的优先发展领域和建设重点。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发展,是加快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是提高行政效能、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为推动我市电子政务更好更快发展,根据《常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总体部署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对电子政务发展“十三五”规划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规划。

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统一平台不断完善,协同办公、平安监控、应急指挥、基层管理四大核心应用系统建成使用,在服务决策、提升效能、强化管理、服务民生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2011年以来,我市连续三年被评为衡阳市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工作先进单位。

1、城乡信息网络建设大发展。无线网络方面:截至今年9月,我市共建设无线基站541个,其中电信135个、移动236个、联通170个,城乡移动信号覆盖率达到99%。有线网络方面:2012年至今,我市对城区以及27个乡镇(办事处)进行了光纤网络改造,共计建设光缆30000多皮长公里,用户obd5481个,用户端口52848个,其中利用光纤改造行政村136个,建设obd816个,用户端口6528个。同时,我市所有乡镇、办事处和市直单位都开通了电子政务专网。

2、区域信息系统建设大提升。近年来,我市先后建成了党政门户网、信息公开直报系统、网上政务服务(网上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及视频监控系统、应急指挥系统、12345政府服务热线、网上信访平台等系统。同时,相关部门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分别建成了各自业务办公系统,如组织部门的农村党建远程教育系统和党建网格化管理系统,金税工程的税务信息管理,金卡工程的银行卡和智能卡,人社部门的“五险一金”,教育部门的“数字校园”工程和教师教育网上培训,公安部门的“平安常宁”及接警gps定位,交警部门的电子警察和路口监控,林业部门的森林防火,水利部门的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房产部门的商品房网上签约、财政部门的国库集中支付、非税管理、粮补直补等区域信息系统先后建成投入运行。

-2-层社会事务信息。2012年,该平台获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填补了衡阳市自然科学中软科学在省获奖的空白。同时,我市还建立了国土部门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公安部门的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工商部门的法人单位信息数据库等基础数据库。

-3-是建立了多方对接的监察监控体系。2010年,我市通过电子政务专线把政务中心和公安、交警、民政、国税、地税、人社等6个政务分中心相连,在衡阳市率先开通电子监察视频监控系统。通过该系统,纪检监察部门可以通过视频监控指挥中心对政务中心和6个分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状况实行即时视频监察,省、衡阳市均可在线实时调阅图像和视频资料。

二、“十三五”面临的形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面临的形势。

1、电子政务成为提升竞争力的新突破。近年来,信息技术革命及其广泛应用推动着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生产方式乃至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先导,电子政务已成为城市竞争合作的重要内容。

2、电子政务发展进入新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应用实践取得长足进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业务协同、整合提升成为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更加强调电子与政务的融合、需求与效果的并重,更加注重应用支撑、集约开放和协同共享,更加聚焦加快政府管理现代化进程和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正成为各地电子政务发展的共识。

-4-制改革,将成为今后电子政务深化应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单一部门资源整合利用、推进跨部门协同共享、完善服务方式和内容,将进一步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二)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弱。部分单位负责人对电子政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够,对电子政务应用相关知识了解掌握不多,认为电子政务建设经费投入大,显性效益差,仍然习惯采用传统的纸媒方式办公,甚至认为网上传送办文办事,领导看不到,自己的工作成绩被忽视。

2、技术人才缺。各部门从事电子政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信息平台服务、运行、维护方面的技术人才奇缺。如有的只懂理论,不懂操作;有的只懂一些简单的资料上传、数据处理、按软件流程操作,不懂得网络管理维护,一旦出偏差就不知所措,如网站遇到攻击、软件系统崩盘,完全依赖高价请外面的电脑网络专业公司来修复和维护。

-5-源增设了难题,增加了投入。

4、资金扶持少。“数字衡阳”工作虽然纳入了政府绩效评估考核范畴,但只有工作要求,缺乏政策支持,没有专项资金扶持。特别是电子政务“大网格化”体系建设涉及范围广、牵涉部门多、前期投入大,加之资金来源较为单一,基本靠本级财政投入,由于基层政府财力不足,资金缺口较大,我市电子政务网格化系统建设还处于准备时期,没有实际应用。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数字常宁”的目标,适应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要求,以电子政务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电子政务发展方式为主线,突出深化应用和注重实效,服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应用成效,促进职能转变、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6-源的重组和变革;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核心,加强基于网络的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主体,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源整合和业务协同,扩大信息化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促进信息化普遍服务。

(三)主要目标。以建设数字常宁为抓手,坚持走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电子政务发展之路,使全市电子政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信息资源充分共享,电子政务建设成效明显,管理上形成科学、合理的电子政务监管评估体系;应用上形成统一、规范的电子政务业务协同体系;服务上形成高效、便民的电子政务服务体系;技术上形成安全、创新的电子政务支撑保障体系。力争到2020年,我市电子政务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

(四)主要任务。

1、推行电子政务集约化建设。开展全市电子政务顶层设计,形成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统筹指导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按照“统一建设、共享使用”的集约化模式,建设全市电子政务基础网络平台、数据资源中心等公共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支撑平台;完善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内、外网安全支撑体系,推广数字证书应用,统一规范电子认证服务。

-7-度,规范信息资源采集流程和方法,实现信息资源动态更新,全覆盖共享。从各部门业务需求出发,重点建设一批综合应用系统,推动政务信息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交换共享。

3、构建网上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联通共用为前提,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加快建设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计划生育、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推动信息资源整合利用,逐步实现从无差别的大众化服务向个性化、自助化、智能化服务转变。

4、提高社会管理信息化水平。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对承担社会管理的职能部门、条块力量、信息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组织协调,以人员要素为基础,以事件管理为主线,以业务流程管理为重点,构建全市统一的社会管理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通过建立运行稳定、安全、可拓展的社区服务管理平台,整合社区社保就业、民政养老、卫生计生、文化培训等公共服务信息,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5、推动城市建设和管理智能化。建立网格化城市管理体系,实现地下管网、房屋状况、小区物业、市容绿化、城市照明、工程安全等数字化、网格化管理。加强交通各行业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换,提升数字交通综合服务水平,推进城市智能交通体系建设。建设和整合安全生产、危化品应急救援处置、消防、应急预警等方面信息平台,提升城市安全监管能力。

-8-。

6、推进阳光政务建设。进一步强化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及时准确公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府信息,加强财政资金、重大项目、公共安全等信息公开,提高公开信息质量和公众获取政府信息的便捷性。深化行政监察,扩大监察范围,建设电子监察综合平台,对各级政府部门施政行为全面实施电子监察,提高行政监察的实时监控和预警纠错能力。

(五)重点项目。

1、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工程。整合各部门业务网络,构建以政务内网、政务专网和政务外网为基础架构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建成常宁市政务数据中心(政务云计算中心),为各部门提供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应用软件、信息资源等服务保障,实现各业务系统之间数据的交换共享。建立全市统一的信息安全防护和保障体系,加强网络接入管理,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成全市网络与信息安全预警平台。

2、基础数据库工程。依托国土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完善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库,建设统一的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数据库,为市委、市政府经济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制定统一的数据交换标准,建立数据更新、维护及共享机制,实现各部门共享应用。

-9-点人群为服务对象,建立覆盖村(社区)的社会管理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整合社区就业、民政养老、卫生计生、文化培训等公共服务信息,建立社区综合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实现社区事务“一站受理、一网协同”,信息采集“一次产生、多方使用”。

4、政府网站服务工程。整合各部门网上公共服务,扩大网上服务内容和范围,推进政府门户网站以信息服务为主向以办事服务为主转变;加强常宁政府党政门户网站建设,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移动服务;整合政府机构、公共事业单位和社会资源,加快面向公众服务的市民网页建设,为市民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从“人找信息”向“信息找人”转变。

5、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程。依托全市人口和法人基础数据库,建设全市社会信用数据库和公共服务平台,逐步拓展纳入金融、工商登记、税收缴纳、社保缴费等信用信息,加强对社会法人及自然人诚实守信、失信惩戒的联动监管。

6、行政服务工程。进一步完善行政权力网上公开运行系统,加强行政权力网上运行工作与部门业务工作相融合。梳理跨部门办理的审批服务事项,制定联合审批的相关制度和流程,建设并联审批系统,实现行政审批事项一门受理的一站式服务。整合现有公共资源交易场所和资源,构建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行统一管理和有效监督。

-10-和决策支持等功能,建设与衡阳市平台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的应急综合管理平台。构建统一指挥、部门联动、职责明确、资源共享的公共安全应急处置网络,全面提升应对突发事件、处置公共危机和应急综合服务的能力。

(六)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主要领导负责制,明确责任部门,落实工作职责,加强督促检查,统筹协调,推进市直部门、乡镇(办事处)电子政务工作。逐步完善项目建设管理、信息共享、网上审批等配套工作制度。进一步形成市、乡镇(办事处)联动,条块结合,部门协同的综合协调机制,促进我市电子政务持续健康发展。

2、强化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实践环境,全面提升电子政务工作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电子政务列为领导干部和各层次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培训内容,建立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培训机制,提高电子政务意识和素质。发挥政府带动效应,借助各种媒体,广泛宣传电子政务服务的新理念、新方法和经验、做法,不断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全社会应用水平。

3、建立考评制度。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和绩效考核机制,倡导集约建设和协同共享,引入公众评价机制,加大监督考核力度。按照上级有关部门要求,开展电子政务发展水平综合评估与政府网站发展等专项评估。形成电子政务建设考核常态化机制,提高电子政务建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

-11-。

4、加大投入力度。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资金投入力度,重点保障部门基础性业务、跨部门系统、公共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鼓励电子政务服务外包和市场化参与,形成多元化投入渠道。强化规划衔接与任务落实,以建设“数字常宁”为依托,明确目标、落实部门、细化任务,加快项目实施。

5、保障信息安全。加强信息安全宣传教育,落实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安全防护措施,特别是加强党政机关、金融、财税等重要领域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防范。建立完善信息资源备份机制,确保数据安全。积极开展信息安全技术应用,大力发展信息安全产业,引导信息安全企业加强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

-12-。

杨浦区“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

)》、《杨浦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杨浦区建设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实施意见》,制定本规划。

截止。

2014。

年底,杨浦大专以上人才资源总量约。

27.7。

万人(。

277116。

人)(其中,科研院所。

6385。

人,国有企业。

2373。

人,大学。

153300。

4.85。

个百分点,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高出全市。

6.95。

个百分点)。

区域内现拥有两院院士。

62。

名,截止。

2015。

年底,共通过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和。

3310。

计划实施,引进或培育中央“千人计划”

160。

人,占全市。

20.8%。

;上海“千人计划”

100。

人,占全市。

14.8%。

;上海领军人才。

11。

人,入围“。

3310。

计划”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

282。

位,其中具有博士学历的占。

69.9%。

集聚海外人才创业企业。

533。

家,并且以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带动了本土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和专业团队的集聚,集聚上海创业类“浦江人才”

22。

名,

15。

家企业获得市首席技师“千人计划”工作资助,初步显现了高端人才带动人才集聚的效应。

十二五期间,全区各类创业载体超过。

200。

万平方米。千人计划创业大厦的正式启用,使上海。

3310。

5

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3

个国家级科技创业中心、

1

个国家级软件园、

27。

个大学生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以及开发建设大连路总部研发集聚区所形成的国内外知名企业载体,多层次、开放性的高层次人才集聚平台形成并日益完善,对外竞争力不断增强,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落户杨浦创新创业。

十二五期间,围绕做大做强区域重点产业,坚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出台了相关的人才配套政策,包括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政策、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政策、领军人才政策、鼎元杨浦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人才激励政策等,有效地推动各类人才对杨浦产业发展、经济社会进步发挥积极作用。发布区重点领域人才开发目录,立足杨浦未来发展导向,引进科技创新人才,重点聚焦知识型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的人才,促进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深度结合。

“十三五”时期,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特别是全面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时期,也是杨浦区打造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的升级版,力争成为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万众创新示范区,打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品牌,实现杨浦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人才引领产业发展、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任务更加紧迫,人才优势向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转化的态势更加明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区、人才优先的发展道路,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全力巩固和提升人才竞争优势,抢占人才制高点,努力开创开放大气、兼容并蓄、创新活跃、人才辈出的发展新局面。

1

虽然经过多年积累,杨浦打下了良好的人才基础。但现今杨浦还依然缺少一流的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领军人才,领域尖端的创新创业人才依然不足。现有的引进人才中,直接创业的,在产业领域创新的能直接转化成生产力的依然比较少。纯技术的多,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复合型人才仍有所不足。

2

现有的人才体制,对引导市场投入的杠杆撬动作用还不足够充分,对发动、凝聚社会各方力量广泛参与人才评价,人才服务,人才保障还缺少足够的引导机制。还未充分发挥企业作为人才成长发展主要平台的作用,对区域内社会人才服务组织还缺乏互动和整合,人才工作的社会合力还未完全形成。

3

人才发展软环境尚待完善,与万众创新示范集聚区的总体要求还不完全匹配。

社会大环境。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还未充分形成。各类专业化知识服务机构和服务人才还有所缺乏,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尚待提升,创新软环境还不尽如人意。信息服务平台优势还不够集聚。系统性的平台搭建,专业的创新创业服务依然缺乏。各部门各单位之间,依然存有条块壁垒,信息服务平台搭建没有形成合力。人才保障还不够健全,人才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深入,离国际人才的需求和标准还有距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优化环境、开放聚才,加快推进人才优先战略,以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型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作用,集聚人才发展大举措,突出创新创业承载区核心功能,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先行先试人才政策,布局创新创业载体,为打造知识技术策源高地,技术转移集聚高地,新兴产业孵化高地,建设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及万众创新示范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2020。

年,杨浦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聚集一批世界一流、产业急需、引领未来的创新创业人才,造就一支富于创新、数量充足、结构优化、效益突出的人才队伍。围绕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万众创新示范区建设,破除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将杨浦打造成为国际性人才聚集高地及创新创业最活跃地区之一。

——强化人才竞争优势。

2020。

年,大专以上人才资源总量(含大学、科研院所)达。

42。

万人。

——打造高端人才集群高地。

2020。

年,中央“千人计划”人才达。

250。

人,新引进培养。

200。

名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达。

35%,。

知识型服务业人才占就业人口中人才总量比例达。

60。

%。

——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2020。

年,每万名劳动力中研发人员(。

r&d。

)达到。

150。

人年,区域获得授权专利数达。

8000。

件,产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科技成果。

——完善人才成长发展平台。

2020。

年,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众创空间。

10。

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10。

个,新增大学生创办企业。

1000。

家。

紧握杨浦创新创业示范区建设历史机遇,以创业人才的集聚促进产业集聚,以创业人才的引领带动人才发展的国际化和高端化。进一放大创业服务资源的人才集聚效应,营造更有优势的创业环境。

实施升级版。

3310。

”计划。以杨浦创新创业示范建设为契机,实施升级版“。

3310。

30。

2020。

年,培育。

20。

家加速发展期的高科技、高成长性的海外人才企业,争取。

家科技企业达到上市资格或上市。

实施。

2020。

年,通过专项资金培养支持等举措,重点扶持、动态培养。

250。

名在同行业有影响力的杰出大众创业人才,发挥他们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实施创业人才。

“知识更新计划”。大力提升创业人才知识素质。

1000。

名中高层次创业人才进行知识更新培养。支持园区、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机构建立各种类别的创新创业学院、企业人才培训基地,鼓励社会培训机构、社会组织承接人才公共培训项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给予扶持。帮助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尽快成长为高水平的全能型企业家。

“大数据”专业技术,合作建立“杨浦创新创业智库中心”,争取。

5

年的时间在对基地企业、团队相关信息进行监测分析扩大到社区、园区,形成杨浦创新创业的评价体系,定期发布创新创业指数,对区域的创新创业环境、人才创业能力、产业发展、企业成长、人才国际化等方面进行指数评价,使其成为区域创新创业风向标。

立足于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按照上海市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内涵要求,统筹开发国内国际人才资源,重点引进和培育具有一流领先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

2020。

年,通过储备基地向企业输送。

1000。

名储备科技人才。

2020。

年,扶持培育。

100。

个有影响力的创新企业团队。

实施杰出专家。

2020。

年,吸引。

200。

名在国际有一定影响力,在学科领域具有权威地位的才库专家前来杨浦提供智力服务。

实施。

2020。

年,通过财政资金引导、激励政策扶持,吸引各类研发人才。

1000。

名服务企业。

建立健全。

“政府引导、行业参与、校企合作、贴近产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新模式,培养适应企业技术升级需求、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实施紧缺技能支撑计划。使用好中小微企业职业培训服务平台汇聚整合培训需求的功能,发挥好地方教育费附加专项资金区县统筹部分,依托市、区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自主开发项目的优势,鼓励开发符合本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技能培训项目,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引领技能培训项目的提升,技能培训项目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发挥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引进国际培训平台的功能,做好紧缺急需、国际先进和技能依靠的国际品牌证书引进工作,拓展高技能人才的国际视野,优先服务杨浦发展。

2020。

年,认定资助及建设。

10。

家区级高技能人才示范培养基地。

实施首席技师引领计划。鼓励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制度,发挥首席技师的关键带头作用,对企业建立首席技师工作室予以经费资助,创建一批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对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优先推荐首席技师参加本市各项人才荣誉评选。推广企业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发挥多元评价在激励和引导高技能人才参与创新的推动作用。

实施企业技能培训助推计划。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培训扶持力度,具备培训能力、符合规定条件的企业经认定,给予专项补助自行组织或委托开展职工职业培训;对有职工职业培训需求但缺乏培训能力的中小微企业零星分散的培训需求,搭建区域性培训服务平台,提供集中培训服务,做好企业与教育培训机构的对接服务,对企业职工参加培训后考核或评价合格的,给予培训费补贴。

1

教育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2020。

新增特级教师。

8

名,区学科带头人。

250。

人次,区骨干教师。

600。

人次。发挥各类领军人才的团队领军作用,以科研为带动,以实践为支撑,不断提高骨干队伍的业务能力,发现和培养优秀青年人才,形成学科建设的梯队。

“百医登高计划”,到。

2020。

年,新培养。

10。

名优秀学科带头人、

40。

名青年学科骨干和。

10。

名公共卫生优秀青年医学人才。深化名院长建设工程,涌现一批具有先进的医院管理理念,精业务,善管理,勇于改革创新,办院特色显著的院长,发挥名院长示范和带教作用。

2

文化体育人才队伍建设。

继续关注区域公共文化人员成长成才,发挥人才作用,做到人尽其才。建立文化人才库。加强对专业艺术工作者、文化志愿者、基层文化骨干三支队伍建设。组织开展基层群文培训、文化人才培训等,提升人才综合素质。打破体制、区域界限,注重挖掘、吸引杨浦各类文化名人以多种方式参与杨浦文化建设。依托文化产业发展的自身需求,与大学院校,研究中心通力合作,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和资源,深化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不同性质和特点,继续有序深入开展代表性传承人后继人才培养工作。

加快培养体育领军人才,深入实施。

2020。

年,建立国家级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

3

个,推进全区体育人才队伍良性发展。

3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2020。

年,培养社工督导。

30。

名、社工督导助理。

40。

名,高级社工。

30。

名,专业社工。

1000。

2020。

年,争取全区专业社工机构达。

30。

家,具有一定规模和行业影响力的品牌社工机构达。

5

家。开展专业社工机构核心竞争力评价,推动社会工作服务标准的研发和社会工作服务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充分发挥其行业管理作用。

1

优化人才评价机制。

“偏才”“专才”,“一事一议”。坚持评价人才和发现人才相结合,建立健全以企业和市场为主体、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公平参与,以品德、业绩、能力、贡献、潜力等为导向,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落实以任期目标为依据、工作业绩为核心的国企领导班子考评办法。推行人才推荐制度,健全举才、荐才的社会化机制。

2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千人计划”、上海“领军人才”计划,上海“浦江人才”计划等各类国家级和市级人才计划申报条件的高层次人才,通过制度创新、政策扶持、项目推动等有效措施,以政策为导向激励人才,以企业为主体集聚人才,以实践为舞台用好人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作用,积极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条件,努力实现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

3

创新人才流动机制。

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按照人才市场发展规律,推进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交易媒介、交易咨询、供求趋势预测、人才评估等职能,健全人才供求、竞争机制,为人才有序流动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积极推动高校人才前来政府部门挂职、任职,鼓励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与高校科研人员,进行双向柔性流动,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在高校和科研院所兼职授课。充分发挥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用人单位的引才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加大对紧缺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力度。支持人才中介服务业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人才中介机构。通过中介引才、以才引才、亲情引才,努力提高引才精准度。通过市场化社会化渠道,拓展引才广度和深度。加强政府引导和监督,建立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流动配置机制。

4

强化人才激励机制。

“杨浦区杰出人才贡献奖”评选奖励,对获得市级以上奖励、荣誉、称号的人才、团队予以表彰奖励。邀请人才参与社会事务、对人才实绩进行广泛宣传、择优推荐人才政府部门、人民团体兼职、畅通人才参政议政渠道、推荐优秀人才作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候选人。

1

深化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启明星加速”工程,以人才和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完善相关制度和平台建设,为入选人才和项目优先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信息和服务。充分依托杨浦海外人才基地平台,进一步加强与投创机构以及各级创业载体的资源联动;进一步加强与区域内重点高校、科研院所联动共建,完善落实科研资源开放制度,加快形成“产城融合、学城融合”,助推杨浦海外人才基地成为杨浦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高层次人才要素平台。

2

提升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

“三区联动”优势,在项目对接、机制构建、资金扶持和配套服务等方面大胆创新,探索引进第三方专家评审团对企业项目进行评估和跟进;同时扩大与高校的合作范围,增加与相关科研院所和院士的合作;展开新一轮企业科研项目征集、发布、对接、评审、资助、跟进、考核等环节,共同搭建政府、高校、企业互相沟通协作的良好平台。进一步开辟聚集和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途径,促进区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努力形成人才发展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助推器。

3

推进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整体建设。

引入各类创新创业服务机构,补充基地内试制平台、孵化园区功能,引入国外培训机构资源,围绕科技前沿理念、硅谷创新创业等元素,打造国际化高端创业论坛,辅以“区级实训基地建设补贴”政策,引入一批体现行业共性技术、服务开放灵活,产业带动力强、营运社会化的实训资源,逐步构建“一基地多点”,覆盖政府、高校、园区等多层次、多维度的五大联盟机制,以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为核心,形成一个完全开放的、多元化的创新创业服务功能集聚区域,将其打造成激发各类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的策源地。

4

谋划众创空间建设。

培育更多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

“众创空间”,率先形成各类众创空间集聚格局。依托区域丰富的旧厂房资源、有历史价值的老居住区建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多元开放各具特色的众创空间,引进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创客组织和创客领军人物,加快培育全市乃至全国最活跃的创客群落,最具影响力的创客联盟及众创空间。引领创业孵化机制创新。完善创意到商业价值实现的创新生态链,完善项目挖掘、媒体宣传、风险投资支持、专业导师咨询等内在孵化机制。引领草根创业成果涌现,孕育和扶持具有商业价值潜力和广阔成长空间的创新企业,打造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

1

建设人才大数据库。

探索将工商、税务、人社等分散在各部门社保、流动等基础数据进行整合,通过数据共享分析,对人才信息进行动态统计分析,全面掌握各类人才的分布、流动与发展规律,为人才工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促进人才合理良性流动。同时依托国际人力资源公司,依据杨浦产业发展导向,搜罗国际国内一流相关人才信息,对于潜在的、尚未来杨浦发展的海外高端人才,建立一个集信息储存、沟通联络、信息发布为一体的海外人才数据库,整合分散的海外人才信息与资源,及时掌握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动态,全面、准确地掌握海外高层次人才总量、结构、专业、分布等方面的情况,深入调查了解海外高端人才状况,了解他们未来的工作意向和求职选择,建立良好的信息交换机制,实现国际人才供求信息交互。

2

宣传举办杨浦人才品牌活动。

以公共实训基地、海外。

积极邀请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参与,用五年将其打造成杨浦人才工作第一品牌,使其成为创新创业人才的第一入口和与各方资源对接的高端平台。提升杨浦人才工作在海内外人才和社会各界中的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

3

打造创新创业人才服务网络。

“一窗口受理、一站式联办、一网式运行”的工作机制,为人才全程提供创业体验、企业孵化、生产发展、生活配套等“全链条”服务。在服务平台中,以“创业场地服务”、“项目资金申请”、“人才引进”、“第三方服务”、“专利保护”、“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人才社区服务”等服务窗口,及“创客空间”、“路演大厅”等展示平台,与创新创业园区、各级各类孵化器贯通衔接,同时健全专业化、高端化、市场化、个性化的人才服务,形成“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的人才服务网络体系。

4

探索试行人才“科技创新券”

开展。

“科技创新券”政策试点,对创新创业团队和中小微科技企业使用加盟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仪器设备给予补贴,鼓励和引导科技人才利用外部科技资源开展技术创新,降低创新创业成本。激励企业创新投入,以灵活的资助方式,使创新创业人才根据自身的研发计划灵活选择所需的服务类型;同时,推动高校及研究机构将技术成果转化与创新企业充分对接,增强市场对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进一步推动区域内人才创新创业。

1

提升医疗服务体系。

加大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力度,促进区域卫生资源均衡化布局,全面提高卫生资源的配置效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确保人才获得全方位的医疗支持。加强人才医疗保障,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单位为各类人才建立补充医疗保险。积极发展高端医疗服务,探索建立人才医疗保健个性化服务制度,扩大与国外医疗机构的联合办医、联合科研和学术交流等活动,探索引进优质外资医疗服务机构,吸引境内外高水平医学专家前来提供服务。

2

完善教育资源供给。

积极推动教育均衡化发展,不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建立和完善满足国际人才需求的教育服务体系,加快新江湾德法学校建设,探索与国外知名学校联合办学,促进公益性国际学校、国际班级的发展,满足海外高层次人才子女的各种就学需求。对区域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子女给予相关入学、转学政策指导。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子女入学提供便利措施。

3

健全人才住房保障。

加大资金补贴力度,针对不同群体,构建面向不同层次人才的。

“租房补贴、公租房、人才公寓、购房补贴”的住房保障体系。推动人才公寓市场化运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新建、改建各层次人才公寓,对经区房地局认定的,承接创新创业人才入住达到一定比例,且入住时间平均在一年以上的公寓,给予一定资金补贴。建立和完善人才公寓建设管理的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才公寓的政策体系,在管理、运营、补贴以及财力支持等环节明确配套性的意见。建立统一的人才公寓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在人才公寓的功能布局和运营服务上注重贴近国际人才的居住需求,配套建设现代化的商业、文化和交通设施,确保人才公寓发挥最大效应。

4

探索人才社区建设。

在新江湾城地区建设形成一个特色鲜明的国际人才社区,坚持国际化、市场化、特色化的方向,按照国际理念、国际惯例规划提升社区环境;按照国际人才的生活习惯选择物业管理、商业和餐饮娱乐等配套服务;将低碳、绿色、智慧的理念贯穿国际人才社区建设始终,引进教育、医疗、文体等各类资源,打造独具杨浦文化特色、与杨浦产业发展和创新驱动战略相匹配的现代化人才居住社区。

在党管人才的工作格局下,充分发挥党委人才工作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密切协作的良好局面,为贯彻落实本规划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优化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发展重要指标纳入年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各部门要以执行年度计划推动五年规划的实施,以完成工作任务确保总体规划的推进。

做好规划实施的基础工作,加大对规划实施的支持力度,落实保障人才投入资金。按照。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拓展资金来源与渠道,探索建立健全人才发展项目和财政资金投入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人才事业持续发展。

集团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范文

2、关于协调的.理念。

3、关于绿色的理念。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

4、关于开放的理念。

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5、关于共享的理念。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针对公众关注的“普遍二孩”政策,公报首次明确,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集团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范文

之前我们认真地、广泛地、深入地对集团战略,集团整体战略怎么规划做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那么子集团这个层面怎么来做规划呢?我们想第一个最大的就是子集团维度上,怎么解读集团战略?集团战略放到哪里?集团战略有一个总体的框架性的勾勒,那你子集团要解读它,所以第一,你解读的前提是什么,集团公司是不是给你有了定位,还是容许你自我定位,这决定了你解读的恰当与否,如果集团认为你可以自由发挥,给你一个很宽泛的发挥,让你自己去寻找这个战略里面可以扮演的角色,你的自主性强不强,你能否在理解集团战略的高度上面,超越集团战略,给整体战略增光添彩,给一个惊喜,创造性地发挥集团战略,利用集团所有的优势,甚至看见集团战略所有能看见的某些特异角度,这是如果给你完全自由的角度,你必须做到的,如果给你一个局限,集团认为你就是成本中心,你就是一个责任中心,你就是把什么活干好,那么你能不能在限制条件下,给定前提条件下进行极度的探索,找出你可以扮演种种不同角度,展开对集团的游说、劝服,争取让你做一个收银的角色,尽力你完成集团任务最大化,又能够你自身的价值最大化。

只有母公司给你的角色定位,你理解准确了,你才有可能准确把握整个集团的战略,这是我们要求的一个大前提。

有这个理解了以后,你再进一步来解读,你这个产业本身的自然属性是什么,任何产业它本身的自然属性,比如房地产该怎么做?物流该怎么做?通信产业该怎么做?钢铁该怎么做?有些巨大的自然属性,但是不要忘记,因为你是我母公司的一个子集团,所以你不能老告诉我,你就做我的一个普通股东吧,我就是按照正常的做法做那些通常的事,不能这样,你必须按我母公司给你的要求来做,我们把它叫做赋予属性。就是任何一个公司不会按照自然属性,在集团里面展开经营,他一定会拥有一个赋予的属性。就是母公司要求你干什么,正常经营的话,钢铁恐怕挣整个钢铁原材料的钱,但是在蒂森-克虏伯集团里面钢铁只是其中的一段,后面的钢构、机械、设备制造、电梯等等,构成的对蒂森-克虏伯前段所生产出来的钢铁的一个深度的应用。所以你要理解,你原有属性是什么,原有自然属性的刚性程度高不高。母公司如果给你一个赋予属性的话,对你的自由度约束大不大,对你原有的商业模式冲击大不大,反过来说,这种冲击短期里面是良性的还是劣性的,长期对你的优势大不大,如果母公司一定要赋予你这个属性的话,那么你所要求母公司必须你提供哪些硬性的、软性的支持,这点有没有。

有了这个理解以后,我们还得要说,你认真要评价,如果你就是拼命地做财务贡献,你到底极化来讲,最大最大程度,每年能给企业提供多少现金流,多少利润,怎样的资产回报率,如果母公司单纯要利润,你可以怎样做,单纯要现金流你怎样做,单纯要资产回报率,你可以怎样做,单纯要最低负债率,你可以怎样做,你要非常明白,你所有经营的自由度极限度在哪里,只有推到极限的时候,只要把各个维度推到极致,我们才会知道,事实上我正常的一个状态是什么。

护理部十三五发展规划书

20日,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十三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简称《规划》)。《规划》指出,推动高水平大学牵头组建若干国际领先的国家实验室、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和一批高水平协同创新平台,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战略制高点。

《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到,高校科技创新质量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实现新的跃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效果显著增强;开放协同高效的现代大学科研组织机制基本形成;引领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的战略支撑力量。具体目标包括:原始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引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明显提升;支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效果显著增强等。

《规划》指出,全面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是高校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是落实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和加速创新驱动发展的基础。要大力加强需求引导的基础研究,聚焦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推进科技创新大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加强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推进科研组织方式和聘用机制改革,启动高校科研队伍组织方式改革。(记者张烁)。

护理部十三五发展规划书

《规划》广纳民智,征求了54个部门意见,合力助推旅游业发展,五大亮点促进全域旅游实现。

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将做强5个跨区域旅游城市群,培育20个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打造10条国家精品旅游带,重点建设25条国家旅游风景道,并推进一批特色旅游目的地建设。

政前方梳理发现,《规划》中与贵州相关的不少。

三个特色旅游功能区:

武陵山生态文化旅游区:涉及湖北、湖南、重庆、贵州4省市。

积极推进黔江、恩施、吉首、张家界、怀化、铜仁、遵义等建设中心旅游城市;。

加快核心旅游区的转型升级和新旅游区的规划建设;。

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跨区域精品旅游线路组织,推进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建设国际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乌蒙山民族文化旅游区:涉及云南、贵州2省。

建设毕节、遵义和赤水等重要旅游中心城市;。

滇黔桂民族文化旅游区:涉及广西、贵州、云南3省区。

加强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全面提升旅游可进入性;。

三条国家旅游风景道:

乌江风景道(重庆武隆、彭水、酉阳贵州遵义、贵阳、铜仁)。

西江风景道(贵州兴义广西百色、柳州、荔浦、梧州广东封开、德庆、肇庆)。

武陵山风景道(湖北神农架、恩施湖南湘西贵州铜仁、遵义、黔东南)。

一个特色旅游目的地:

民俗风情旅游目的地:贵州黔东南,湖南湘西,新疆喀什,重庆黔江,四川阿坝、甘孜、凉山,云南西双版纳,吉林延边等。

护理部十三五发展规划书

6月10日,学校召开“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会,强调进一步细化规划编制工作任务。

校长宋维明说,编制发展规划对学校有重要意义,是学校做好顶层设计、指导学校中长期改革发展的基础。他要求各部门按照学校总体部署,加强调研,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要把“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与学校综合改革有效衔接。他要求加强检查、监督,按照时间节点和任务分工有序推进,保障规划编制工作按时按要求完成。

会议还就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中的总体目标、任务分工、进度安排、工作要求进行了说明。

随着高考志愿填报临近,我校招生工作拉开帷幕。根据xxxx年本科招生计划,今年我校在全国28个省(区、市)计划招生8200人,涵盖100个本科专业。按照“着力山东,覆盖全国;省内常态,省外集中;统筹协调,全员参与”的工作思路,目前我校已全面启动招生宣传工作。

据校招生就业处有关负责人介绍,我校今年计划招生8200人,比去年减少300人。省内计划招生6204人,省外计划招生1996人。其中,特殊类496人(艺术类480人、高水平运动员16人);师范类610人(体育教育专业40人,面向山东;其它专业570人,面向青岛);普通一本类5069人(省内3415人、省外1654人);中外合作办学类795人(面向山东,其中西班牙语专业增至100人);校企合作办学类软件工程(服务外包)专业1000人(省内800人、省外200人,全部招收理科考生);春季高考类230人(面向山东)。今年,师范类(除体育教育专业外)、中外合作办学类、校企合作办学类软件工程(服务外包)专业,均在本科二批次录取。

与往年相比,今年部分招生专业有一些调整和变化。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方案要求,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调整为“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比去年增加30人;省内农村专项计划招生157人,比去年增加67人;行政管理专业为首次招生,保险学专业恢复招生;公共事业管理、艺术类动漫、师范类哲学、中外合作办学的旅游管理等4个专业停止招生。

针对招生种类多、国家项目计划多、录取批次多、专业数量多、招生省份多、招生结构复杂等特点,学校今年继续加大招生宣传工作的力度,制定并颁布了《青岛大学本科招生宣传工作实施意见》及具体工作方案,对招生宣传工作的组织机构、实施形式、地区安排、工作职责、人员选派、经费管理等作出明确要求,对各工作环节作出具体要求和安排;实行“学校本科招生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招生就业处具体牵头,各学院分片包干,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日前,学校召开了招生宣传工作专题会议,认真研究分析今年的招生形势与变化,围绕高校专业录取分数线将取代高校录取分数线、考生将由选择学校向选择专业转变的新情况,提出招生宣传由宣传“学校综合实力”向宣传“专业实力+学校综合实力”转移的工作理念,重点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吸引更多优质生源。

为使招生宣传工作更贴近我校招生工作实际,招生就业处对国家今年的招生政策、往年我校招生宣传及招生工作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在大一学生中发放了1600多份调查问卷,就学生填报志愿所获取的信息渠道等进行调查。确定由20个学院分别负责20个省(区、市)的招生宣传工作,18个学院分别负责山东省17个城市的.招生宣传工作。向省内200余所、省外1000余所优秀生源中学寄送招生宣传材料。通过网络视频、新媒体信息平台、平面媒体、现场咨询答疑等,全面、客观地把学校办学、招生情况介绍给广大考生和家长。加强学校及学院网站、招生信息网的建设,及时更新信息,方便考生了解招考情况。

目前,我校招生信息网已经完成信息更新,5部咨询电话也已全部开通;由50余人组成的招生宣传工作人员上岗培训工作已于6月16日开始,24日起他们将先后分赴省内外各主要招生地区,进行招生宣传和参加相关现场咨询活动。

据了解,按照今年招生录取工作安排,我校各批次、各志愿录取时间从6月30日开始,持续到8月7日,录取工作将按照批次顺序依次进行。

6月10日,我校第二次院长系主任会在主楼接待厅举行。校领导邱勇、程建平、韩景阳、姜胜耀、吉俊民、杨斌,校长助理施一公出席,来自全校的30多位院长、系主任参加会议。

作为学校和院系沟通工作的重要渠道,会上,韩景阳结合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相关要求部署工作重点,程建平就关于编制“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相关情况作了说明,施一公就国际化战略规划思路作了汇报,杨斌通报了本科生招生工作情况。

校长邱勇在总结讲话中表示,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做好“十三五”规划,需要我们花时间统一认识,还要花很多时间做好制度建设。在长远目标和改革理念上取得一致、达成共识,同时加强制度建设,才能更有效保障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邱勇指出,作为首批启动综合改革的高校,清华要在改革中发挥引领作用。清华的综合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正在协同推进,综合改革进程将持续到2020年,改革的持续推进需要院系的全面参与。

邱勇强调,要更深入地认识到综合改革的重要性与长期性。从历史角度看,学校的各项改革要继承清华优良传统;从国际视野看,则要保持清华特色,真正做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邱勇还进一步梳理了近期学校综合改革推进工作要点:一是人事制度改革持续进行,工作目标不变,具体细节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完善;二是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成立了教学委员会,新的学业评价体系也已经建立,将继续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三是重视国际化在清华今后发展中的作用,这既是着眼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也是着眼于整合全球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而必须推行的战略举措;四是科研工作讨论会要注重实效,讨论研讨要有结果、要有落实。

核研院、建筑学院、化工系、环境学院、外文系等相关院系的院长、系主任也在会上就“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国际化、人事制度改革等问题作了讨论和交流。

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总结

xx年,大三了。看着大一的孩子们穿着绿色军装在阳光下站军姿,仿佛回到了我们的大一。那时我们刚进校园,那时我们有着自己的憧憬,那时我们稚气未脱,那时······现在想想我们已经比现在这级孩子大三岁,他们才是不折不扣的90后,而我们只是一群在边边上打转转的“伪90后”。现在的我们看他们,是那么幼稚那么不懂事,可是同时我们也笑了,是不是大一的时候我们也是满校园找不到教室?是不是也是行政楼图书馆不分?是不是也是不知道排队买饭?我们被这个校园的文化熏陶着,慢慢的真的成了这里面的一员。我们可以说,潍坊学院已经是我们的家了。在这里我们有个大家庭!

过去的两年,我们都做了很多。关于勤奋,关于能力,关于证明自己,关于光明前途。但是,经历了所有我们才知道我们适合什么样的生活,我的位置又是什么。于是骄傲没有了,脾气磨平了。前些天看到了一个人人状态,说是大学完全可以用两年的时间学习完所有的课程,之所以是四年,是因为他要在漫长的日子里,磨平你的棱角,考验你的梦想,让你学会追逐和放弃,溶于生活,趋于现实。如果让我大一看到这话我会不以为然,现在觉得它是那么的有道理。

大一的时候我参加了很多比赛,虽说是个人比赛但是是代表经管系。那个时候特别活跃,其实我也没有多想,就是觉得既然大学了就该做些高中没有做过得尝试,挑战一下自己。没想到,自己在这方面还挺有天赋,在系里拿了第一名,然后陆续的代表经管学院参加了很多比赛。那个时候,身边很多人帮助我,学长学姐每天都会关心我的比赛进程,帮我做指导。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高中那么长时间的积累都没有白费,只要努力,只要功夫下得够,总有一天,一切都会水到渠成。是的,我喜欢这个词,水到渠成。顺其自然规律,包含希望。这样那样的一等奖,不同的表扬和批评让我在短时间内成长起来,我也对自己更加有信心了。跟各种人交往,融入不同的小圈子,同时也没有放下学习。大一最头疼的是数学,几乎每节课老师都会布置作业。现在回想起来,感谢那个时候的晚自习。如果没有晚自习我想我们就浪费了学习数学的时间,也是在大一的晚自习上我可以每天写一篇日记,记录自己每天的心得。记得一个学长说过,你们大一或许会很讨厌上晚自习,但是到了大二、大三你就会发现,这种强制性也是一种幸福。真的,是幸福。

很多人都问过我,学习这个专业将来想干什么,我说还不知道。各方的人都会给我不同的意见,考研,考公务员,工作,而工作也是五花八门。可是,我究竟需要什么呢?适合什么呢?其实我觉得人的智商都差不多,但是成不成功的关键是怎样把你想到的付诸实践,然后坚持下去。所以,我比较偏重于工作。如果将来去应聘,别人问我,你年纪轻轻没有经验,为什么到我们公司来应聘。我会说我虽然没有经验,但是我有生命力和活力,就像一个公司一样,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它未来的前景,看它在整个社会中所散发的生命力,一个企业的生命力与他的影响力密不可分。在生活中,我不喜欢抱怨,这也是我的一个挺大的有点,会安慰自己。这也是我之前说的,慢慢的学会了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这样自己不会那么痛苦,也让别人感受到了你对他的尊重,自然也会得到尊重。曾经的我还是个犹豫不决的人,但是现在我学会了果断,即使选择会有错误,我也不会在选择上犹豫不决,而是在选择后尽量做好。有犹豫的时间还不如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我觉得我是个幸运的孩子,我要的不多,但是总是对身边的人充满感激。现将大学以来体会到的几点总结如下,以便提醒自己:

一、不要放弃梦想和追求。不论做什么我们都应该有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个人非常喜欢一句话:人生不是取决于你站的高度,而是你所朝的方向。所以,坚持自己心中的所想,不要轻易动摇,别人不是你,只有自己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

二、学习是一辈子的事。即使我们走出了大学,走进了社会,也不能放弃学习。应该随时对自己脑中的知识进行更新,与时俱进。一个人老了,不是样貌老去,而是思想和心灵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才是最悲哀的。

三、踏踏实实,脚踏实地。工作了,总是会想要工资更高的职位。我觉得这个观点不正确。我们在选择自己的职业时候应该考虑的是择己所爱,择己所能,择世所需,择己所利。既然选择了。就应该脚踏实地,不能妄想一步登天。一个人的高低优劣不是用他的工资评判的,而是他所带来的价值。

四、处理好各种关系。说句白话,这是一个关系的社会,有朋友很多事情都会相对简单,所以,我觉得关系是自己高效生活的一部分。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朋友多好办事。

五、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虽然老套,可是很实用。不是说让我们把自己的心态压得很低,然后走入社会。我觉得应该是一种不卑不亢的态度,既不能过分高傲,也不能太过卑微。给自己找对一个合适的位置,该沉默沉默,该争取争取。

可能老师会觉得我讲了太多的感受和口号一样的东西,没有实质内容。我觉得大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我们理解体会,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更好地实践。体会到的这些并不是没有用处,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确定自己所需。有了这一些性格以及习惯的养成,对将来的选择是有很大影响力的。像是现在的我,更侧重于创业。但是我也很注重自己的家庭。怎么样才能兼得呢?开一个婴幼儿用品店。这样就可以尽自己所能给自己的孩子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撑。但这只是初步的设想,我知道要实现这个想法,要付出很多很多。所以毕业的前几年我会到相关地方工作,积累足够的经验,为以后的自己的事业打下基础。

那么回归现实,现阶段眼前的目标就是考下六级。而且现在比较喜欢bec这门课程,希望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帮我提高英语表达能力。可能我的这些想法太简单,不成熟,但是认真想过,真真实实考虑过自己的未来,并且以一种接受和包容的心态吸取身边对自己好的事物,这就是大学给我的成长。处在这个时候的我们是矛盾的,而是二十几岁的人,还拿着老爸老妈的工资上学读书,不过我想对他们说,你们的投资是值得的!不久的将来会向你们证明这一切。

护理部十三五发展规划书

互联网金融逆袭“上位”

事实上,历来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看法褒贬不一,而这次十三五规划建议特别强调了互联网金融对于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意义,显示了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强烈信心。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体制改革创新的结果,覆盖到了传统金融因诸多限制问题而服务不到的群体,对于小微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戴凯认为,互联网金融扩大了金融服务范围,对在经济链条中处于弱势的人群和企业提供了更加公平的发展契机,这正契合了“普惠金融”的题中之义。

戴凯特别指出,互联网普惠金融符合十三五规划的方向,整体还是鼓励创新、开放合作、服务实体经济的。未来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将继续融合,共同推进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

互联网金融变身“行业”

10月份,网贷行业累计成交量历史性地突破万亿元大关,p2p网贷领域正式进入“万亿时代”。业内相关专家表示,“万亿规模”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几年网贷将会出现10万亿元的规模。

“这意味着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被正式确立,互联网金融将迎来发展大时代。互联网金融,尤其是p2p网贷,将民间资金汇聚注入实体经济,助力经济发展,将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与国际接轨的新渠道。”戴凯强调。

领导层给予厚望,点赞互联网金融。

这也是国家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自李总理首次谈及互联网金融以来,互联网金融就不断得到“点赞”。今年7月,十部委发布《意见》,对互联网金融主要业态及其规范发展进行了相应表述,更加明确了国家大力扶持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决心。此次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内容首次纳入“十三五规划建议”中,说明国家对互联网金融寄予厚望,预示着未来五年,互金的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无论是保持经济平稳增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还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都将有极大的用武之地。

是鼓励,更是鞭策。

但不可否认,目前互联网金融仍存在很大的问题,资金池、非法集资和网络诈骗、跑路等,在风险防范机制、征信体系和大数据分析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规范。

“此次被写入十三五规划,是对互联网金融的支持和鼓励,更是一种鞭策。”戴凯进一步指出:十三五规划要求“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虽然肯定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成果和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但是,更多的则是在强调“规范”二字,表明了国家对互联网金融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未来,互联网金融行业监管会趋于严格,不良平台会被逐渐淘汰,“野蛮生长”终将迈入“有序发展”。

最后,戴凯总结,海金仓一贯坚持“规范、透明、真实、安全”的稳健运营原则,严格自律,坚持不做资金池和期限错配,这与国家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方向是高度契合的。未来,海金仓将严格遵照《意见》及相关监管细则,充分发挥国有平台优势,严把风控关,维护理财人合法权益,继续做好p2p行业规范发展的排头兵,积极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淮北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十二五”以来,全校师生员工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的协调发展。全校上下科研意识明显增强,科研氛围日渐浓厚,学术水平与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高,科技支撑教学功能进一步凸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

一、“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科研实力明显提高。

“十二五”以来,学校主持各级各类项目832项,其中自然科学项目484项,人文社科项目348项;发表学术论文6240余篇,其中sci收录614篇,ei收录485篇,istp收录28篇,cssci收录652篇;获各类科研奖励64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安徽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安徽省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出版奖二等奖等其他省部级奖5项,市级奖3项;获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7项;出版专著95部;举办学术讲座660余场;发放科研奖励925万元。从2014年起,科研经费突破2000万元。2015年我校进入自然指数(ni)中国大学百强榜,位于中国内地高校第93名,师范院校第19名,同时在中国大学esi高被引和高影响论文排行榜(toppaper)上表现优异,均居第137位。

(二)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明显。

学校以学术资源整合为抓手,以学术队伍建设为中心,逐步形成人才、资源、项目、基地有机配置的良好科研环境,科研氛围不断浓厚,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明显。新增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安徽优秀文化传承创新中心1个,获批“115”产业创新团队1个、安徽省高校科研平台创新团队3个、安徽省高校智库2个。

(三)产学研合作开展有序。

“十二五”期间,学校与淮北市人民政府分别签署深化科技合作协议和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产学研合作协议,与江苏圣苏新药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成立了四达医药协同中心。主持淮北市科技计划横向项目50余项、软科学项目8项,与相关企业签订合作项目60多项。积极为地方企事业单位提供技术培训和人才培训支持,在淮北市杜集区建立博士工作站1个,在安徽(淮北)新型煤化工合成材料基地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1个。

积极参加安徽省教育厅组织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皖北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挂牌成立;“淮河文化研究”、“皖北古代思想家研究”、“皖北名镇古都研究”等18个传统文化课题获准立项;顺利完成《皖北文化九讲》的编撰与出版,获得省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积极从事地方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传播,特别是《淮北赋》、《口子赋》、《淮北三字经》、《宿州志》等的撰写对当地历史与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十分有益的帮助。

(四)学术交流进一步加强。

学术交流经费逐年增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日益增多。“十二五”期间共举办校外专家学术讲座300余场,校内专家学术报告360余场,承办全国性、区域性学术会议15场,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20余场,有效地促进了与校外的沟通交流以及校内各学科间学术研究的交叉融合,进一步扩大了学校的学术影响力。

(五)科研管理日趋规范。

逐步完善各种学术规范、学术评价考核和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与科研经费使用办法,强化学术行为的制度约束。制订《淮北师范大学科研机构设置与管理暂行办法》,修订《淮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淮北师范大学科研奖励办法》等。加强项目的过程管理,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严把结项关,结项率和结项优良比例明显提升。2014年省自然科学研究项目结项优秀率占30%,良好占50%,位居全省第一。人文社会科学处2012年获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先进集体”称号。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足依然明显,横向项目经费所占比例较低,服务地方意识不强,服务地方能力不足,成效不明显,重点实验室和基地建设有待加强,重点重大项目有待突破。

二、“十三五”期间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文社会科学提出新要求;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对创新引领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学校事业发展,高水平大学建设;科研促进教学,科教结合育人;科研支撑学科建设,力争获批国家级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综合交叉科研创新团队的汇集,特色创新群体建设;重大科技项目选育,重大科技成果孵化;高端科研平台建设,特色实验室选育;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为科研工作上水平提供了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

三、“十三五”期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学校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全面提升学校科学研究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建设高水平师范大学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批在相关专业领域有影响的学术领军人才和综合科研创新团队。原始创新与协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支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基础研究能力显著提升,取得一批标志性的成果;应用研究成果取得突破性进展,产学研工作取得实效并得到社会认可,服务国家和地方需求。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学术环境和氛围明显改善,基本形成开放协同的现代大学科研组织机制,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2、具体目标。

(1)实施“重大科研项目选育计划”

以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立项为突破口,不断提高承担国家级项目的份额。启动实施“重大科研项目选育计划”,选定若干研究方向,集中力量,协同出击,努力实现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零的突破,力争实现“十三五”期间年科研经费平均增长20%。

(2)实施“重大科研成果孵化选育计划”

以标志性成果产出为重点,强化成果意识。启动实施“重大科技成果孵化选育计划”,加强重大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的选育,取得一批标志性的成果;加大转化前景广泛的应用研究成果的孵化力度,产学研工作取得实效,学术影响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与水平明显提升,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4项。

(3)实施“特色创新群体建设选育计划”

以学术带头人遴选与培养为中心,强化科研创新团队建。

设。启动实施“特色创新群体选育建设计划”,重点培育和扶持研究方向稳定、年龄结构合理、研究潜力大、研究特色鲜明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培养一批在相关专业领域有影响的学术领军人才和科研创新团队,提升科技核心竞争力,力争新增省部级科研创新团队3-5个。

(4)实施“科研特色实验室(基地)建设选育计划”以优势和特色为导向,建成若干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启动实施“科研特色实验室(基地)建设选育计划”,汇集人力物力,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的引导校内实验室功能聚集,逐步形成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科研平台体系。力争新增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由2-3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2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2个,省级智库1-2个。

(5)实施“国际科研合作引导选育计划”

以国际化科研人才培养为目标,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联合国际交流与合作处、人事处,启动实施“国际科技合作引导选育计划”,积极拓宽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渠道,搭建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平台,稳步推进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和科研人员的国际合作与协同能力。

(6)实施“科技精准服务地方选育计划”

助学校扶贫点工作。组织科技工作小组,深入工作一线,提供技术支持。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为抓手,为城乡社区文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库服务。

四、“十三五”期间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科研创新激励机制,创设良好的学术环境创新科研激励、科研评价、科研管理和科研绩效分配制度,营造追求卓越、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加强科研项目管理,规范科研经费的使用;创新科研评价和分类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加强专利申报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科研绩效分配政策;加强学术道德规范建设,强化信用管理,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二)畅通科研管理环节,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明确学校与学术带头人、科研团队、项目负责人和责任学院的责权利关系。加强协调,畅通学院与相关职能处室的管理和服务环节,提高服务质量。依据“六个选育计划”,细化建设内容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赋予学术带头人在经费使用、人才引进等方面拥有自主权,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在科学研究、团队组建、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推进学校科研事业全方位健康发展。

划”顺利实施。围绕“六个选育计划”,凝练研究方向,汇聚科研队伍,整合科研资源。以“六个选育计划”为纽带,加快引进高端人才,培育青年学术骨干,打造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综合交叉的科研创新团队。重视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和智库建设,保障经费足额及时到位。强化管理,理顺关系,优化环境,服务到位,打造良好的科研平台,促进学校科研事业可持续发展。

(四)坚持科教融合,支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树立科教融合理念,深化科教结合工作,积极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机制。实施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计划,选派一批优秀的学生参与前沿科研项目研究和高端科研平台建设工作,建设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实施“六个选育计划”,促进高水平论文和标志性成果产出,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撑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为高水平大学提高有效支撑。

(五)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营造开放式的科研氛围加强校校、校所、校企的合作与交流,扩大和深化科研开发合作。鼓励和支持以项目、平台建设为载体,深度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有效聚集国际创新资源。加大教师出国访学研修和培训力度,联合申报国际合作项目,以项目为纽带,培养国际化学术队伍,分开设专题国际学术论坛,邀请知名学者来校讲学,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努力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学术影响力。

(六)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供优质的科研服务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优化科研管理机构设置,理顺科研管理环节。加强业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明确责任主体,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认真做事,踏实做人,为广大教师提供高效优质的科研服务。

护理部十三五发展规划书

20**-20**年,财务部门的目标是配合公司整体发展目标,从制度建设、成本控制、预算管理等多方面做好公司的财务“管家”。

(一)明确岗位责任,组织财务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和团队凝聚力。

每个人都应该清晰的认识自己岗位的重要性,无论是做什么都应该为公司,为部门考虑,不可粗心大意;员工应该利用业余时间努力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业务技能,互相学习,团结协作。

(二)严格遵守财务会计制度和税收法规,认真履行职责,组织会计核算。

作为财务人员,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坚持原则,该做的积极去做,不该做的一定要决予以拒绝,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做好每一笔业务。

(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财务部经过了2年多的建设,财务制度相对完善,但随着公司整体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变化,相应的.财务制度也要跟着去改进和完善,加强管理,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四)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率,合理控制总体资金规模。

规范、健全现金使用制度,严格管理资金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为公司的财务把好舵。

(五)制订财务成本核算体系,严格控制成本费用。

做好物料的领用、消耗管理,做到记录准确、及时。同时,跟同行业分析比较,找不足,并制定解决方案,逐步控制成本费用的支出,在可控制范围内将成本费用最小化。

(六)提出全面预算管理方案,建立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模式。

做好每个月度、季度、年度的预算工作,为公司的管理提供尽可能详尽、准确的第一手分析资料。

(七)准确及时出具各项财务报表或报告。

提供月度、季度和年度预算分析,做好年终决算工作。

(八)做好税务筹划和财务规划,规避税务风险。

及时了解最新的相关税务政策,利用最新的、对企业经营发展有利的税务政策,降低开支,节约成本费用的支出。

(九)加强同各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对于公司内部,我们需要积极配合各部门处理相关事宜;对于公司外部关系,我们需正确处理好银行、税务与企业的关系,树立公司的良好形象,增进了解,共同发展。

淮北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时期(*—2010年),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教育在这一进程中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直接影响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为认真落实“科教兴安”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和谐发展,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根据《安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河南省教育事业“*”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十五”期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把教育事业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进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顺利完成了我市教育事业“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为“*”时期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两基”成果巩固提高,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在全面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简称“两基”)的基础上,实行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顺利实现了农村义务教育由农民办向政府办的历史性转变。全面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投入资金2.35亿元,改造危房52.87万平方米,新建校舍55.4万平方米;还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农村初中食堂改造工程”,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促进了城乡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小学校深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和提高;广大中小学生普遍体现出乐观向上、诚信友爱、孝敬父母的新风貌,对社会的责任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普通高中发展出现新的高潮。为突破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瓶颈,我市相继召开全市高中阶段教育工作会议和职业教育工作会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高中阶段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出现了新局面。5年来,全市多渠道筹措资金近10亿元,新建、改建、扩建高中阶段学校30多所,建成5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5所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9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各县(市)都有新建高中,极大地提高了初中毕业生通过普通高中进入大学的人数和比例。*年,全市普通高考报名人数达到30231人,比“九五”末增长2.16倍;高中阶段学校在校生达到143053人,比“九五”末增长82.74%;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3.23%,比“九五”末提高16.42个百分点。

(三)高等教育加快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在2000年组建安阳师范学院的基础上,“十五”期间,我市又相继建成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和安阳工学院两所本科院校。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工学院开发区新校建成,“安阳科教园区”初具规模。随着我市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已将近3万人,比“九五”末增长两倍多。安阳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在我市各条战线发挥着重要作用。

(四)教育战线人才建设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十五”期间,我市全面完成了中小学教职工核编工作,推行了教职工全员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走在了全省前列。同时,稳步推进“名师工程”,培养选拔出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专家、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655人,市级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3300人。教师学历达标率不断提高,小学、初中、普高和职高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99.16%、94.72%、77.31%和77.05%,比“九五”末分别提高0.66、5.32、7.01和25.75个百分点。

(五)坚持教育对外开放,打开了与国内外教育交流的大门。“十五”期间,我市注意吸纳借鉴国内外教育发达地区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一是内引外联,实现开放办学。市七中、市八中、市二十中、安阳幼儿师范学校、殷都区外国语小学等学校分别与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名校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联合办学。二是借助高校资源培养定向生。“十五”期间,西北工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西安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院校已为我市定向培养了300多名本专科生。三是把教育的触角伸向国外。我市先后与美国洛杉矶哈岗拉朋地学区、日本草加市和韩国开展了教育交流与合作,市电子信息学校还与韩国灵山大学结为了友好学校。*年,我市成立了安阳市国际教育交流中心,通过举办合作教育项目,引进先进的办学理念、课程和课件、管理模式等,为我市教育与国际接轨搭建了新的平台。

(六)狠抓教育教学管理,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省前列。“十五”期间,我市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狠抓教育管理特别是常规教学管理,强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市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全省名列前茅。与“九五”末相比,我市专科一批上线人数增加12236人,增长近4倍;本科院校录取人数增加6596人,增长2.75倍;中等职业学校对口升学录取人数增加2583人,增长超过了3倍。

*”时期,我市教育事业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给特别是优质教育供给不足的基本矛盾仍然并长期存在。我市农村教育还比较落后,“两基”工作需要继续巩固和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滞后,高等教育体系不够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的水平还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培养模式乃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都存在着问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等。面对机遇和挑战,“*”时期,要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正视困难,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坚持实施“科教兴安”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继续发展和优化高等教育,不断创新教师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人才保障和知识贡献。

(二)主要发展目标。

1.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显著提高。全市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70%,其中农村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达到60%。0至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普遍受到科学育儿的指导。

2.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2007年,对全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2010年,全市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义务教育要按学校编制规模办学,全面均衡发展。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初中三年保留率达到95%以上,加大力度限制初中辍学率。加大全市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课桌凳更新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和“城市薄弱初中建设工程”,加强城乡薄弱学校建设。建成安阳市工读学校。市区新建(改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各县(市)均建成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全市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85%以上,并逐步实行特殊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保持在1%以下。

3.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步伐,新建和改扩建市区7所、县(市)14所高中阶段学校,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左右。调整优化高中阶段教育结构。继续加强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努力再建成4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努力使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每个县(市)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业教育中心或中等职业学校;市区要规划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建成市职业教育中心。

4.高等教育实现新的突破。全市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达到5万人。建成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安阳高等护理学院(或安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院和安阳工学院进一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力争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实现突破,确保安阳师范学院在2007年、安阳工学院在200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验收。高等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三、“*”时期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六项重点工作。

(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德育为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使青少年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遵循学校德育工作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努力构建大中小学纵向衔接、学校家庭社会横向沟通的学校德育体系。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德育资源,把德育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继续深入开展以“两创两争”为载体的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加强校园环境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和实践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建设一批大中小学德育基地。

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逐步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开展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创新办学理念和模式,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重视和改进学校体育与美育工作,倡导和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完善小学升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制度,积极推进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阶段招生制度改革。不断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改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融合,在全社会形成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

(二)以积极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基础教育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加大县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统筹力度。进一步明晰和落实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责任。继续加大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作力度,完善校舍建设维修和危房改造的长效机制。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进一步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启动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缩小区域内特别是县(市、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大力开展城市学校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工作。根据我市市区规划调整情况,修订完善市区教育专项规划,搞好中小学合理布点;各县(市)也要根据本地实际,出台县域学校布点建设规划,严禁挤占中小学、幼儿园的校舍和场地,严禁改变中小学、幼儿园教育用地使用性质。积极推进“城市薄弱初中改造工程”,加强市区10所薄弱初中建设。以全日制公办学校为主,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重视女童教育。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特殊教育随班就读保障体系建设。

加快普通高中和幼儿教育发展,加大扫盲工作力度。继续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扩大普通高中办学容量。优化普通高中布局结构,加快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步伐,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提高普通高中整体办学水平。“*”期间,在全市继续创建一批省、市级示范性高中。坚持以政府办园为骨干、社会力量办园为主体,多渠道、多形式发展幼儿教育,以农村幼儿园建设为重点,提高学前三年儿童受教育率以及儿童家长、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水平。每个乡镇都要在办好一所中心幼儿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教育资源发展乡村幼儿园。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乡四级示范园体系。安阳市实验幼儿园实现整体扩建或搬迁。新建居民小区必须按照规划,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幼儿园、中小学。继续坚持“一扫二堵三提高”的方针,重点推进贫困地区和妇女扫盲工作,全面扫除15—24周岁青年文盲,最大限度扫除25—50周岁青壮年文盲。

(三)以提高实用技术人才和劳动者素质为重点,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

加大投入,健全网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认真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时期,市财政每年列支职业教育专项经费200万元,县级财政每年列支职业教育专项经费50万元,重点用于支持10所骨干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从*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每年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不低于30%。争取使我市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到10所,重点支持30个市级重点专业点建设。逐步完善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办学格局。县级政府要建立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制度。每个县(市)要重点办好一所起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或中等职业学校,努力使中等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乡镇要依托中小学、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及其他培训机构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每个乡镇都要办好一所乡镇成人学校,每个行政村都要办好一所村级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社区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服务。企业要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培训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灵活开放、自主发展、具有安阳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进职业教育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从传统的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核心,合理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实践环节教学,扩大“订单培养”规模,做大做强一批职教知名品牌。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大力推进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进我市城乡之间的联合招生和合作办学。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促进毕业生就业多元化。继续发展各级各类成人教育,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四)以高等职业教育为重点,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结构,采取开放、灵活的办学形式,在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成安阳职业技术学院、安阳高等护理学院(或安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优化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大力发展专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努力扩大本科教育规模,力争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实现突破。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有计划地调整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专业,改造传统学科专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加快发展与我市支柱产业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和服务型学科专业,积极推进应用类和新兴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建设。积极鼓励人民群众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培养和培训,形成普通与成人、学历与非学历高等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牢固树立教学的中心地位,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根据省教育厅的要求,合理调整和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加大教学投入,确保学费收入的20%用于改善教学条件。继续实施“高等学校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等学校要面向经济建设,通过联合、共建、融合等方式,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联合协作,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教育科研资源的共享,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群的建立,凸显安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阳科教园区”的整体比较优势。

(五)以改革办学体制为重点,加快发展民办教育。

大力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积极拓展办学渠道。认真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将民办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鼓励和支持民办力量以各种形式投资办学或合作办学,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我市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到2010年,民办学校在校生占全市在校生的比例达到10%左右。鼓励和支持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各种办学模式,积极探索民办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积极发展民办基础教育,重点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支持现有民办学校的发展,使其扩大规模,提高办学效益。鼓励有条件的民办学校之间合并或组建集团式的办学实体。

制订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地方政府筹资设立民办教育发展奖励基金。认真落实民办学校在建校用地、税收减免等方面的政策,鼓励金融机构运用信贷手段支持民办学校发展。建立健全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为民办学校的发展提供融资担保、信用评价、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学校在招生、就业、表彰、科研项目安排等方面要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对办学业绩突出的民办学校投资者和管理者给予奖励和表彰。鼓励公办学校的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进一步健全完善民办教育管理机构,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服务和指导。各有关部门要依法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引导民办学校持续健康发展。

(六)以全面提高教师师德和业务素养为重点,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改革教师培养模式。师范院校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围绕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变单纯学科教育为职业教育和技能教育相结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实现教师专业化奠定基础,同时要瞄准教师教育改革大势,创造条件,发展壮大。鼓励其他高等学校参与教师教育,多元并重,为我市教育事业补充高质量师资。

大力开展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搞好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全员培训。继续实施“名师工程”,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加强师德建设,以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弘扬高尚师德,力行师德规范,强化师德教育。到2010年,将全体中小学教师轮训一遍;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分别达到100名、1000名、6000名。中小学教师学历全部达标,同时小学教师中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初中教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高中教师中具有研究生水平者分别达到85%、50%和20%;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80%以上,兼有教师职务和其它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和水平基本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要;高等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达到70%左右,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达到15%左右。启动“名校长工程”,积极推进校长培训工作。

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继续完善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改革校长选拔任用制度,推行中小学校长聘任制,试行校长职级制。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和中小学教职工聘用(聘任)制,进一步改革学校分配制度,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具有教师资格的人员到边远贫困乡村任教,继续实行城镇教师定期下乡支教制度,从*年开始,城镇新教师上岗须到农村任教一年。

四、“*”时期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六项保障措施。

(一)加大教育投入,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强化政府对教育的投入责任,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建立与公共财政体制相适应的教育财政制度,将教育列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逐步提高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满足公共教育需求、稳定并持续增长的教育投入机制。依法落实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逐年增加,“*”期间逐步达到或超过4%。各级财政每年超收部分和预算外收入,应按不低于年初确定的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用于教育。建立由各级政府分担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制度,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确保财政对教育经费新增部分主要用于农村义务教育。

拓展筹资渠道,扩大教育经费总量。依照有关政策规定,对“三资”企业按照国民待遇征收教育费附加。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公民个人投资办学或捐资助学。充分运用财政、金融、信贷等手段提高教育融资能力,合理利用银行贷款加快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落实高等学校老校区土地置换政策,筹集资金用于新校区建设。积极有效地利用域外资金,进一步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

健全监督机制,完善预算管理。进一步实行教育预算单列,规范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各级政府按照各级各类学校办学基本条件标准和生均拨款基本标准,编制教育预算,按程度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并向社会公布。建立相应的审核、监督和检查制度。加强和改进经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建立完善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管理制度,确保经费高效安全运转。建立健全教育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内部经费管理。以实施重大教育投资项目为契机,强化项目管理,规范和改进各类学校的财务管理。严禁挪用、截留、挤占、平调教育经费和学校收费。加强国有资产和非税收入管理,完善公共教育经费效益评价制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二)进一步扩大教育开放,不断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坚持“政府与民间并举、双边与多边并行”的方针,推进教育全方位、多领域、高层次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国外、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与国外大学和国内一流高校的联合办学。鼓励和支持我市高校充分利用国外(境外)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合作培养人才和科技攻关,共建学科、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充分利用国际友好城市、民间合作等优势,大力引进境内外教育机构来安合作办学,鼓励、支持非教育机构投资兴办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不断加大教育人才出国培养力度,积极引进外国文教专家来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根据学校专业、学科建设的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派教育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到国外进修或进行科研合作,培养一批具有先进教育思想的教育管理干部和教育教学专家。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原则,吸引和支持优质留学人才回安阳工作和为安阳服务。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引进“外专外教”,并使之与学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科技开发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外专外教”在骨干教师培训、教学、教研和教材建设中的作用。

努力拓宽教育对外交流渠道。支持不同层次的学校从教学、科研需要出发,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国际融合活动,推进校际间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学校对外开放。各类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师生开展对外交流活动,积极借鉴友好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材建设、教师培养等经验,在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外语和实验特色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发展。

(三)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把教育信息化工程列入全市重点建设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重点支持并加快全市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切实加强教育科研网建设,做好升级扩容、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和网络安全维护工作,建设好下一代高速互联网。在专业队伍、资源共享、信息交流、教学研究、技术服务等方面,建立健全基础教育网络资源服务体系,加强对中小学专任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建成一批网络学校,建立评价体系,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初、中等学校的计算机配备水平。2010年,全部高等学校、高中阶段学校和城镇初中、小学均能联接互联网。以提高使用效益为核心,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工程,建立保障远程教育工程运行和维护的长效机制。积极应用、开发相关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安阳市教育基础数据库”(或“安阳市基础教育数据库”),加快数字图书馆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教材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别。深化教育系统电子政务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行政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四)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提高依法治教水平大力推进依法治教。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严格规范政府行为,大力推行政务公开,改革教育行政审批制度,努力做到依法行政。整合相关教育资源,成立副县级规格的安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大力提高教育科研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贡献力度,加大决策环节的咨询论证、预案研究、社会公示、公民听证及民主监督等方面的制度化建设,促进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提高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教的水平。加大教育执法力度,及时处理各种教育纠纷和违法案件,切实维护学校、师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网络,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在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中的作用。根据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团《关于对县级政府教育工作进行督导评估的实施办法》,加大对县(市、区)教育工作督导力度,开展创建“教育强县(市、区)”活动,加快县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完善督政工作的同时,逐步加大督学力度,全面开展对学校教育教学的督导评估工作,加强对示范学校的评估认定工作。进一步提高教育督导的地位,市政府教育督导团办公室由副县级事业单位提升为县级行政单位。

大力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建立健全符合教育系统特点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加大教育系统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切实加强教育系统行风建设,坚决制止教育违规收费行为。公办高中继续实行和完善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加强学校收费管理和制度建设,规范收费行为,严肃查处各种违规收费行为。

(五)着力解决好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营造和谐的教育发展环境。

牢固树立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不断增强教育的服务功能,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着力解决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增进互信,营造和谐。大力开展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科学判断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不断增强对教育领域可能出现矛盾和问题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把发展作为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基础,把公平、公正作为解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主线,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着力解决好城乡与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生救助、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教育和招生、就业、收费等问题。建立和完善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确保教育系统持续安全稳定。进一步加强教育宣传工作,树立教育系统的良好形象,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六)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努力开创教育发展新局面实现教育事业“*”规划的发展目标,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发展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在各级规划中优先谋划教育发展,在财政分配中优先保障教育经费,在资源配置中优先满足教育需求。加强领导和统筹力度,提供政策支持,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氛围。教育改革和发展,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相互协调,特别离不开社会各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支持和参与,因此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教育发展的新局面。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齐心协力,团结奋斗,不断把教育发展和改革推向前进,为实现全市教育“*”规划,加快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和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山市现代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广东海洋大学。

2018年8月30日。

目录。

一、重大成就与面临形势……………………………………………………………1。

(五)加强落实规划的实施、监督与评估…………………………22。

《规划》编制说明………………………………………………………………….25。

“十三五”是广东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結构性改革、加快渔业转方式调结构、促进渔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根据《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和《广东省现代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中山市渔业实际,制定《中山市现代渔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重大成就与面临形势。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全市渔业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实施科技兴渔、依法治渔、可持续发展等战略,转变增长方式,落实强渔惠渔政策,实现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业经济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为“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二五”期间,渔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成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突出亮点和重要增长极。2015年,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60.1亿元,比2010年增长4.3%;渔业产值48.9亿元,比2010年增长4.6%;水产品总产量33.95万吨,比2010年略有增长,水产品市场供给充足,为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供给、稳定农产品价格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产健康养殖全面推进,近海捕捞强度得到有效控制,水产品总产量中养殖与捕捞产量比重由2010年的987︰13提高到2015年988︰11。优化淡水养殖品种结构,名优品种产量占淡水养殖总量的比重由2010年的49.8%增加至2015年52.2%。水产增殖业有序发展,形成了以自然水域增值放流为重点的增殖业。2015年渔业经济总产值的第一、二、三产业产值分别达到48.9亿元、11.07亿元和22.02亿元,产业的比重为60︰14︰26;其中,第二产业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业和渔用饲料业,第三产业推进休闲渔业发展,成为带动渔民增收的新亮点。

3、水产品牌实力显著增强。

中山市把水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增强水产品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来抓,积极实施水产品品牌战略,强化品牌意识,开展品牌宣传,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知名度的名牌水产品牌。“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有6家水产企业的10个产品获得广东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其中,东升镇“东裕”牌脆肉鲩、水出公司“宝平”牌四大家鱼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东裕”牌脆肉鲩还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水出公司的“宝平”牌四大家鱼在香港和澳门分别占有40%和70%的出口份额,在海外有“中山塘鱼”的美誉。全市共创建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3个,无公害产地认定养殖场50个、面积108680亩,认证产品62个。这些品牌水产品和规模企业,为提升我市水产品美誉度、影响力,增强竞争力,引领品牌水产品发展,推动渔业转型升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坚持实施“科技兴渔”战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通过全市水产技术推广网络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示范、推广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养殖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取得明显成效。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不断完善,实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项目,超过1万人次水产养殖从业人员免费接受水产健康养殖、疫病监测等技术培训,发挥了有效的技术支撐作用。

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全面加强,在全市开展以江河、海洋为重点的大规模统一增殖放流活动。“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431万元,放流各类苗种8041万尾,大规格鱼5108公斤。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逐步健全,项目建设项目的资源与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完善,促进了全市水生生物种群资源的恢复和水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海洋伏季休渔、珠江禁渔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海洋捕捞渔船“双控”目标基本实现。

hyperlink\l"_toc293409914"6、依法治渔能力显著提升。

进一步落实养殖水域滩涂确权发证、捕捞许可、种苗生产许可等一系列管理制度。hyperlink\l"_toc293409915"渔政执法进一步加强,开展水产养殖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开展了清理整治“绝户网”和打击涉渔“三无”船舶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了电炸毒鱼、使用禁用渔具等严重破坏资源的违法行为以及非法捕捞、越界捕捞、违法用海和破坏海岛、海洋环境等违法行为,严格执行休禁渔制度。

7、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

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健全,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中山市已全面构建各镇区基层水产品快速检测站,完成辖内24个镇区水产品快速检测点建设。建立水产养殖企业动态数据管理库,能全面、真实掌握辖区内水产养殖企业的最新情况,为渔业部门的水产品质量监管工作提供最有效的基础数据依据。“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完成产地水产品定量检测2121样品,检测项目指标8004个;完成水产品快速检测6536个样品,检测项目指标25237个;总体合格率达96%以上。对检测不合格样品单位,100%予以立案查处,有效遏制了使用违禁药品、销售不合格水产品等的违法行为。通过全市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强化与全面铺开,中山市的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显著提升,为保障全市人民的水产品食用安全做出了贡献。

强渔惠渔政策力度不断加大,渔业投入不断增加,十二期间共投入基塘整治扶持资金4255万元,水产品流通、新品种引进、水产种苗示范基地建设等水产业化扶持资金共2980万元。认真落实国家渔用柴油补贴政策以及做好珠江禁渔、南海伏季休渔渔民生活补助的发放工作,“十二五”期间共计发放柴油补贴10905万元、休禁渔补助1235.31万元,保证了休渔渔民的生产生活稳定有序。继续加强有序开展船员人身平安互助保险业务,渔民自付和市财政补贴结合,充分调动参保积极性,全市渔民基本参加人身平安互助保险。

(二)“十三五”渔业发展展望。

1、制约因素。

(1)水产品结构性过剩的问题凸现。

随着国际经济在深度调整曲折复苏,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虽然水产品供给总量充足,但结构不合理,大宗品种供给基本饱和,优质产品供给仍然不足,供给和需求不对称矛盾加剧,不适应居民消费結构升级的步伐,部分产品价格长期低迷,渔业比较效益下降,渔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迫切需要转变渔业发展方式,调整产业、产品结构。

(2)渔业资源环境约朿进一步趋紧。

一方面,渔业发展方式比较粗放,虽然实施了珠江禁渔、南海伏季休渔制度,但捕捞强度仍居高不下,有害渔具、渔法的大量使用,“无序、无度、无偿”导致渔业资源过度利用,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未能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另一方面,渔业发展空间受限,随着大项目建设,海岸项目、交通航运等挤占渔业空间,破坏水生生物栖息场所、产卵场所,陆源污染对水域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生存条件影响加重,水域环境恶化的状况未能从根本上得到缓解,渔业生态系统稳定性及其调节功能明显减弱,实现渔业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加大。

(3)水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增多。

水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违规用药依然存在,水环境污染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不容小觑,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比较薄弱,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成为制约现代渔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4)渔业基础设施亟待加强。

尽管近几年加大了渔港建设、池塘整治、渔船改造等投入,但是渔业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淤积老化的低产池塘面积还比较大;渔船老旧,装备落后,难以满足渔业发展需要;渔政设施、安全救助设施等渔业发展的支撑保障基础依然薄弱;作为台风多发地区,渔港建设滞后,防灾减灾能力不强,制约了现代渔业的发展。

(5)渔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有待提高。

渔业生产大多数是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经营规模小,集约化和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缺少具有技术开发和技术消化能力的龙头企业,制约了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的推广应用。渔业精深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缺乏竞争力强的水产品品牌,渔业产业化经营仍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虽然渔业总量较大,但渔业经济发展未能从根本上由数量的增长向质量的提高转变,近几年虽然水产品总产量持续增长,但渔业经济效益难以较大提高。

(6)“依法治渔”还需进一步强化。

当前“依法治渔”能力仍有诸多薄弱环节,一是现有渔业法律法规体系难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部分渔政工作缺少法律支撐。整治涉渔“三无”船舶、清理“绝户网”等问题亟待法规政策规范;全面落实“生态优先”发展方针,需进一步健全和调整禁渔休渔、捕捞许可、渔业生态补偿、水生生物资源增殖等相关制度措施;加强重点养殖水域保护,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强化养殖规划和养殖证制度;罚则较轻,未能震慑不法分子的各种违法行为。二是渔民守法意识淡薄,电鱼、滩边罟等违法捕捞作业屡禁不止。三是渔政执法能力薄弱,执法手段落后,执法力量不足。

2、有利条件。

(1)渔业产业基础坚实。

中山市具有优越的自然水产资源条件,渔业一直是优势传统产业,渔业总量不断增加,养殖业、捕捞业、加工流通业三大传统产业不断壮大,增殖渔业、休闲渔业两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渔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

渔业定位为囯家战略产业。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方式调结构,为渔业发展提供新动能。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为渔业发展提供新方向。2013年囯务院首次召开全囯现代渔业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岀要建设现代渔业,强调要加快形成生态良好、生产发展、装备先进、产品优质、渔民增收、平安和谐的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

(3)渔业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多营养层级复合生态循环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技术开发与完善,开拓了渔业发展新空间。净水渔业、低碳渔业等技术的提出与应用,拓展了渔业新功能。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和渔业多功能潜力,为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增添巨大带动力。

(4)创新驱动不断增强。

渔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完善,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物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众创、众筹等新型产业孵化模式层出不穷,为渔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撐。

(5)政策环境有利。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为渔业的改革发展创造了条件。《纲要》提出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加强蔬菜、水产和畜禽等鲜活农产品基地建设,突破农产品保鲜加工和流通瓶颈;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等,这些都为中山市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加快渔业的制度创新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基础,以健康养殖、适度捕捞、保护资源、做强产业为方向,以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为目标,大力推进以“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为主体的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渔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功能综合型渔业;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现代科技与渔业高深度融合,建立渔业科技支撑体系;加强质量安全,改善基础设施,提升信息装备,强化依法兴渔,加快形成现代渔业发展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

妥善处理好生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大力发展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循环渔业,积极推进生态渔业。坚持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前提,严格控制近海捕捞强度和浅海养殖规模,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发展增殖渔业和生态健康养殖,建立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

2、坚持创新驱动,促进科学发展。

全方位推进渔业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统筹推进渔业各项改革。坚持科技兴渔,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与应用,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科技在现代渔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形成创新驱动型的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创新驱动引领发展的内生动力。

3、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协调发展。

建立养殖、捕捞、加工、增殖、休闲五大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压缩调整资源消耗多、产出效益低的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优化产品结构和布局,实现养殖业数量、质量、效益协调发展。

4、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共享发展。

将渔业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加强渔业生产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渔业水域生态安全,保障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高度重视渔民生命财产和合法权益的维护,建立健全渔业风险保障机制和生态损失补偿机制,尊重渔民经营自主权和首创精神,发展新型经营主体,让渔民成为渔业现代化的参予者与受益者。

5、坚持依法治渔,建设法制渔业。

努力推进依法治渔、依法兴渔。加强渔政执法能力建设,提高执法质量和效率,促进公平正义,逐步建立法制约朿下的渔业综合治理体制。

(三)发展目标。

1、产业发展目标。

近海过剩产能得到有效疏导,结构性过剩品种有效调减,名特优品种适度发展,养殖结构更加优化,产业链不断延长,价值链逐步提升,渔业比较优势和综合效益曰趋凸现。到2020年,全市渔业经济总产值76.6亿元,年均增长4%,比2015年增长21.7%;水产养殖产量34万吨,比2015年增长3%;水产品总量34.3万吨,养殖与捕捞产量的比例为99:1。水产养殖面积稳定在2万公顷,其中海水养殖面积稳定在1200公顷。

2、绿色发展目标。

大力发展绿色健康养殖,不断提高工厂化和池塘循环水养殖水平和规模,到2020年,建设工厂化养殖水体23050立方米,养殖单产30公斤/立方米;创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5个或以上,创建市级良种场8-10家;全市有效认证的无公害生产单位70家以上,产地面积2万亩以上。

严格控制海洋捕捞强度,大力推进渔民减船转产,淘汰落后渔业捕捞产能,到2020年,实现全市纳入国家海洋捕捞渔船数据管理的渔船控制在388艘、总功率6550千瓦以内,其中大中型海洋渔船控制在75艘、总功率3266.2千瓦以内;全市纳入广东省渔业管理系统(第二版)的内陆捕捞渔船控制在350艘、总功率2555千瓦以内。捕捞产量逐年降低,海洋捕捞产量控制在1728万吨以下,江河捕捞产量控制在1000万吨以下,每年增殖放流重要渔业资源品种的苗种数量2000万尾以上,渔业资源衰退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3、质量安全目标。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逐步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十三五”期间全市完成产地水产品及水、沉积物等定量检测样品6000个,快速检测样品35000个,总体合格率达97%以上。

4、富裕渔民目标。

加强支渔惠渔政策力度,渔业保险覆盖范围得到扩展,渔民人均纯收入1.73万元以上,年均增长8%;渔业巨灾政府补助政策覆盖范围达到90%以上;渔业保险逐步推进;全市渔业培训达15000人次以上。

三、重点任务。

“十三五”期间贯彻落实渔业“转方式、调结构”有关要求,统筹推进水产养殖业、捕捞业、增殖业、加工业、休闲渔业等“五大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发展。

(一)转型升级水产养殖业。

1、调整优化养殖布局。

完善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科学划定养殖区域,明确禁养区、限养区和养殖区,合理布局海水养殖,调整优化淡水养殖,稳定基本养殖水域,科学确定养殖容量和品种。

2、转变养殖发展方式。

压减低效、高污染产能,大力发展节水减排、集约高效、种养结合、立体生态等标准化健康养殖。引导和鼓励养殖节水减排改造,逐步淘汰废水超标排放的养殖方式。优化养殖品种结构,调减结构性过剩品种,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品种、高附加值品种,提高养殖综合效益。加强品种创新和推广,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提高良种覆盖率。

3、推进生态健康养殖。

深入开展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大力发展池塘项目化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健康养殖模式。建立水产苗种检疫机制,加强水生动物防疫和水产养殖用药指导,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严格控制捕捞业。

加强严控捕捞强度,严格执行海洋伏季休渔、珠江禁渔、渔船管控及捕捞总量控制等制度,逐步減少渔船数量和功率总量,严格控制近海和内陆捕捞强度。提升渔业执法能力,完善捕捞业准入制度,严厉打击电鱼、“绝户网”等非法捕捞行为和涉渔“三无”船舶;加快捕捞渔船更新改造,推动现代渔港建没。

(三)着力提升水产品加工流通业。

1、推进水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和集群式发展。

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引进先进实用的水产品加工新技术,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加大低值水产品和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开发和利用,开发多样化、优质化、方便化、安全化和营养化的加工水产品。在现有水产品加工企业的基础上,以龙头企业集群发展为重点,拓展产业链功能,引领现代渔业发展的核心区和产业集聚区,打造全省水产品加工集聚发展的示范点。

2、推进水产品品牌建设。

鼓励水产品加工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创建具有中山特色的省级以上水产品名牌产品,提升企业形象和竞争力。

3、加快建设水产品现代物流体系。

发展智能化水产品冷链物流产业,包括冷藏设施、配送系统、信息网络、电脑结算系统、水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系统等设施建设,与电子商务平台对接。扶持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齐全、服务完善、管理规范、辐射力强的水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培育大型水产网络交易平台,促进产地准岀和市场准入制度建设。通过水产品流通环节,与水产品生产基地间建立稳定关系,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及时反馈供需信息,引导和带动产地的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形成“流通带动生产,生产促进流通”的现代化水产品流通格局。以光明市场、中山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基础,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成为区域性水产品物流中心。

(四)积极发展增殖业。

科学确定适用于渔业资源增殖的水域滩凃,釆取多种增殖方式,加大增殖放流力度,不断扩大增殖品种、数量和范围。加强江河、海域增殖放流苗种管理,强化增殖放流监管,开展增殖放流效果评估,确保增殖放流效果。

(五)大力发展休闲渔业。

因地制宜发展休闲渔业。积极发展垂钓、观赏鱼、渔事体验等多种休闲业态,引导带动钓具、水族器材等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沿海地区结合滨海旅游开发,展示丰富多彩的渔文化、海洋文化和海洋景观。内陆地区依靠江河、水库等资源,打造垂钓、观赏、娱乐、餐饮等各具特色的休闲渔业项目。

四、着力提升“六大能力”

(一)提升水产品安全供给能力。

以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城市”为抓手,全面提高水产品质量安全。

1、大力发展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

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大力发展水产标准化健康养殖,加快养殖池塘标准化、机械化、信息化改造,配套环境保护设备设施,改善养殖池塘环境卫生条件,減少污染排放。深入开展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普及标准化健康养殖模式和技术,积极发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复合生态循环养殖等,拓展水产养殖空间。

2、强化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加快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抽检覆盖率,完善并实施水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可追溯”制度,切实落实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提高科学执法和规范执法水平。

3、加强水产疫病防控。

加强水生动物重大疫病监测预警和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加大监测预警覆盖率,强化养殖污染防控,规范饲料、渔药、苗种等养殖投入品质量监控和使用管理,加强水产苗种产地检疫和执法监督,实现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端口前移。

(二)提升创新驱动能力。

1、加快推进渔业科技创新。

推动产学研联合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加强渔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重视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按产业链进行集成创新,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2、强化技术推广服务。

深入贯彻落实《农业技术推广法》,深化基层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继续加强水产技术推广的公益性职能建设,改善推广条件,提高队伍素质;加快推进水产技术推广公益性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渔业技术普及率。积极构建以水产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科研院校为支撐、渔业协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新型水产技术推广体系,促进渔业先进和实用技术加速转化。

3、提升渔业标准化水平。

围绕转方式调結构的总体要求,加快渔业标准的推广和应用,扩大渔业标准实施覆盖面,提升渔业生产、管理、贸易和执法活动标准化水平。

(三)提升渔业安全保障能力。

1、加强渔港建设和管理。

加强渔港经济区建设,实现依港治渔、依港兴渔。加快海洋与渔业防灾減灾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岸线资源,完善渔港布局。加强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区渔需物资供应、船舶维修、水产品市场等经营性服务设施。理顺渔港建设管理体制,依托渔港管理渔船,强化渔港管理和维护,明晰渔港设施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建立健全渔港及其设施保护制度。

2、加快渔船更新改造。

以安全、节能、经济、环保、适居为目标,逐步淘汰老、旧、木质、高耗能、污染大的渔船,建造选择性好、高效节能、安全环保型渔船。不断堤升渔船及装备的现代化水平,加强渔船建造管理,坚决取缔违法违规造船厂。强化渔船建造检验及监督,推进渔船标准化建设,鼓励使用标准化渔具。

3、加强安全生产管理。

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海上执法巡航检查,规范渔船流转管理,逐步推广渔业安全社会化管理。完善渔业安全应急预案,鼓励渔船开展相互支援和自救互救。加快建设渔船信息动态管理和电子标识系统,加强渔业安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尽快普及配备渔船救生筏、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卫星监控系统、渔船通信设备等安全设施。

(四)提升依法治渔能力。

1、严格执法。

积极推进渔业行政管理制度改革,依法加强船网工具指标、渔船检验、渔船登记、捕捞许可、水产苗种、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等行政许可管理。严厉打击电鱼、“绝户网”、涉渔“三无”船舶等非法捕捞行为。着力整治船证不符、渔船安全隐患、劣质船用产品等问题。加强水产养殖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加大违法用药查处力度,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依法查处污染渔业水域、破坏渔业水域生态功能等违法行为。加强水生野生动物保护执法,依法打击和取缔非法经营活动,严格执行渔业法律法规,树立起渔业大市形象。

2、提升执法能力。

建立渔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堵塞执法漏洞。健全渔政执法机构,配备必要的渔政执法装备,提升渔政执法装备水平。积极推进渔业综合执法,强化执法属地责任制,推进渔政异地执法协助制度。

3、加强执法保障。

强化执法监督,健全执法责任追究机制,防止执法不作为、慢作为、懒作为等现象,严惩执法腐败现象。对妨碍渔政执法机关正常工作秩序、阻碍渔政执法人员依法履职的违法行为,坚决依法处理。强化渔民普法宣传,增强渔民法律意识,保障渔民合法权益。

(五)提升信息服务能力。

1、提升渔业生产经营信息水平。

积极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和装备,提升苗种繁育、病害防治、生产管理、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养殖各环节的信息化水平,鼓励支持建立各类型智慧渔业信息平台。鼓励各地渔业龙头企业、流通企业、经济合作组织搭建电子交易平台,促进水产品流通和销售,降低交易成本。

2、提升渔业管理信息化水平。

在国家、省、市各级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加强对渔业统计、渔业信息采集、渔业资源与环境监测、渔业船舶信息管理、捕捞证管理、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生动物疫病监控等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完善,提高渔业管理信息化水平,做好水产养殖企业动态管理数据库信息更新工作。

(六)提升共享富渔能力。

1、保障渔民发展权益。

保护渔民合法捕捞权和养殖权,加大对水域滩涂占用补偿和涉渔项目生态补偿力度;积极推动和完善各类政策性渔业保险政策;完善休渔期渔民生活补贴制度,加大转产转业政策扶持,落实相关就业、创业扶持政策,调动渔民减船转产积极性。

2、推进渔区社会建设。

以渔港建设带动渔区小城镇和渔村发展,加强渔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渔港范围用电、用水、道路、码头建设以及渔区村庄整治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助力促进渔区教育、文化、卫生、养老等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3、积极推动渔业增效增收。

结合当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生态渔业;加强当地水产技术服务力量,建立包村联户、面对面的长期技术服务机制,加强特色生态渔业与休闲渔业、水产品流通加工业的结合,促进渔民增收。

五、区域布局。

规划布局总体原则是,形成具有都市特色、集约化养殖、种苗繁育、水产品加工与流通、休闲渔业相互融合发展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通过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区,辐射带动其它地区的发展。根据渔业发展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以“突出优势、因地制宜、协调发展”为导向,逐步优化渔业产业区域布局,建立协同发展产业格局。

(一)调整空间布局。

1、养殖空间布局。

调整优化淡水养殖。稳定池塘养殖,保持现有养殖池塘面积约2万公顷,加大养殖池塘标准化和设施化改造力度。引进、开发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提高养殖经济效益。发展高效立体循环养殖,积极发展生态健康养殖。

合理布局围垦海水养殖。保护滩凃生态环境,调减近海养殖规模,形成水域、滩涂资源综合利用与保护新格局,保持养殖面积1200公顷。

2、捕捞业空间布局。

削减近海和内陆捕捞,严格执行中山市加强渔业船舶管控和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优化调整捕捞作业结构,逐步实现捕捞强度与渔业资源可捕量相适应。

(二)区域产业布局。

1、调整优化养殖空间布局,发展特色高效现代渔业。根据中山主要水域分布特点,沿市境内西江和北江河流和海岸线打造“西江沿江”、“北江沿江”和“东部沿海”三个各具特色的水产优势产业带。

(1)西江沿江池塘高效健康产业带。

西江是中山市境内主要的河流,“西江沿江”渔业产业带包括古镇镇、横栏镇、大涌镇、板芙镇、神湾镇、坦洲镇、沙溪镇、三乡镇、南区、西区,池塘面积7000公顷,占全市淡水池塘面积的35%,西江沿江渔业生产以特色水产品为主,特色水产品以横栏镇、板芙镇和坦洲镇的南美白对虾为主,还有部分海鲈、河豚、龟鳖类和疣吻沙蚕(俗称禾虫)。

(2)北江沿江池塘高效健康产业带。

北江水系在中山市境内有多个水道,大型的如洪奇沥水道、鸡鸦水道、小榄水道、横门水道等,“北江沿江”渔业产业带包括小榄镇、三角镇、东升镇、港口镇、民众镇、黄圃镇、东凤镇、阜沙镇、南朗镇、石岐区等,淡水池塘养殖面积11000公顷,占全市淡水池塘养殖面积的60%。名优鱼类是本区的主要特色,脆肉皖是本地区乃至全国的拳头产品,另外乌鳢、鳗鲡和泥鳅也是主要名优品种。

(3)东部沿海高效生态健康产业带。

中山市境内东部靠海,渔业产业带主要是南朗镇,有26公里的海岸线,1500公顷养殖面积,主要养殖模式是围垦生态混合养殖、休闲渔业等,主要特色养殖品种是青蟹。将南朗特色海鲜、海洋渔业文化、现代渔港建设等结合在一起,形成融合海洋休闲、海洋保护产业等于一体的滨海休闲渔业带。

2、根据各镇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明确不同镇区的发展重点,发挥各镇区区位、资源、品牌优势,高标准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基地,并通过示范基地的建设辐射带动全市水产养殖。“十三五”后期规划建成以下几个特色现代渔业示范园区:

1、脆肉皖标准化鱼塘特色生态健康养殖园区。

生产示范园区设置在东升镇水源充足地区,东升镇是全国脆肉皖之乡,产业基础雄厚,开展脆肉皖示范园区有很好的推广示范作用。脆肉皖东升生态养殖示范园区面积1000亩以上,示范区的养殖操作机械化、智能化,利用低洼低产荒地改建而成鱼类食用草料养殖区,利用养殖废水浇灌,定期自动收割草料喂鱼,生态循环养殖。

2、鳗鲡标准化鱼塘特色生态健康养殖园区。

在三角镇和坦洲镇建设500亩的鳗鲡养殖示范园区,进行鳗鲡池塘标准化健康养殖,配套综合生态养殖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养殖废水。

3、乌鳢标准化鱼塘特色生态健康养殖园区。

在三角镇和民众镇建设500亩的乌鳢养殖示范园区,进行乌鳢高密度养殖,配套综合生态养殖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养殖废水。

4、河豚标准化鱼塘特色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园区。

5、南美白对虾集约化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园区。

6、工厂化循环水健康养殖园区。

7、休闲渔业园区。

休闲渔业园区设置在民众镇、坦洲镇等交通便利,风景宜人的地区,面积500亩以上,部分采用桑基鱼塘和四大家鱼混养的传统生态养殖模式,部分采用现代流水水槽生态养殖模式,在池塘旁边做个水槽,抽池塘水流水养殖鱼类,外面大池塘养殖莲藕等净水能力强的水生植物。并设置垂钓、投喂、捕鱼、煮饭等渔民生活体验区,和参观、讲解、娱乐、餐饮等休闲娱乐区,开展休闲渔业。

8、四大家鱼苗种孵化养殖产业园区。

在黄圃镇和横栏镇建设四大家鱼人工繁育和机械化养殖及亲鱼培育基地,每个基地占地500亩,用以培养四大家鱼的亲鱼,繁育四大家鱼的优质鱼苗,也可以开展水产新品种的繁育任务,打造水产苗种品牌。

9、四大家鱼机械化养殖示范园区。

在民众镇建设1000亩的四大家鱼养殖示范园区,配套自动投喂、自动检测等机械化养殖设备,推广水槽内循环生态池塘养殖,园区配套综合生态养殖废水处理系统处理养殖废水。

10、禾虫养殖示范园区。

在神湾镇建设500亩的禾虫养殖示范园区,进行天然生态特色品种禾虫的养殖。

六、重点项目。

(一)水产养殖转型升级推进项目。

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建立现代渔业产业园区。积极推进现代渔业园区创建工作,至2020年,推动创建6-10个现代渔业示范园区。推进池塘多元生态养殖模式的示范推广,调整集约化养殖品种结构和产能规模,发展名特优品种池塘生态化养殖,提高养殖效益。创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5个或以上,全市有效认证的无公害生产单位70家以上,产地面积2万亩以上。

(二)水产种业提升项目。

加快水产良种生产体系建设,着力推动苗种培育基础设施和技术进行改造与提升,创建8-10家市级良种场,提高良种生产和保障能力。提高水产苗种质量和良种覆盖率,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积极组织新品种引进和培育,至2020年引进新品种5-6个,实现新品种规模化养殖,推进亲本更新工作,全市苗种繁育场100%完成亲本更新。

(三)水生生物资源养护项目。

实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项目,恢复和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扩大江河、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规模,增殖放流重要渔业资源品种的苗种数量达到1亿尾以上。强化江河、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组织开展入海污染源普查,严格实施项目建设用海环境影响评价与建立渔业生态补偿制度。

(四)水产品质量安全与疾病防控项目。

1、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1)加快完善市渔业质量检测中心质检体系建设,推进水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硬件设备的更新和升级改造,至2020年,计划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一个拥有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度计、酶标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快速溶剂萃取仪、基因扩增仪(pcr)、全自动cod回流消解仪等先进的仪器设备,实验面积达2800平方米,具备重金属分析室、色谱分析室、pcr分析室、全自动分析室等的现代化海洋与渔业综合检测分析实验室。实验室将开展cma和catl认证,取得水质、水产品、水文气象、鱼虾类病害4个类别59个指标的检测资格,检测项目达到84个,基本覆盖水产品主要的药物残留指标和大部分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指标。加快推进和完善镇级检验检测机构和快速检测点建设,至2020年,建成1个市级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成和完善24个镇(区)检验检测站。

(2)推进水产品质量安全和追溯体系建设。

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行政和执法队伍建设,提升执法装备,提高现场执法技术水平,促进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推进乡镇监管服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乡镇(街)、村(区委)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及工作机制,强化对苗种繁育场、重点养殖场、主产区的执法检查,实现对水质、环境、苗种、饲料及添加剂、渔药、食品添加剂、水产品等的实时动态监管。完善水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建立信息畅通、联防联控的应急处置体系;构建全市水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建设全市水产品产出过程动态数据库,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统合管理信息网络及预警预报系统,实现水产品“从池塘到餐桌”全过程可追溯。

2、加强水生动物疾病防控体系建设。

加强市、镇(区)级水生动物防疫站的检疫和防疫功能,市级水生动物防疫站达到对重大水产动物疫病进行流行病学诊断、信息处理、风险分析预报等方面的能力;镇(区)级水生动物防疫站达到能对常发的动物疫病进行快速诊断、抽检、送样和对重大疫情判断上报等方面的能力。在重点渔业区设立水生动物疫病监测点,完善水生动物疫病监测网络。推进执业渔医和水产养殖用药处方制度工作,扶持建设一批鱼病诊所。加快建立和完善水产种苗检疫制度、水生动物疫病监控预警制度和重大水生动物疫情应急处理制度。

(五)渔业安全生产与渔政渔港基础设施提升项目。

1、加快老旧渔船减船转产和渔船更新改造。

积极响应国家油补政策调整,引导老残旧渔船减船转产和渔船更新改造,推进我市海洋捕捞业结构调整和更新,安排国家油补政策调整资金4500万元用于减船转产补助,2000万元用于渔船更新改造补助。到2020年,实现全市纳入国家海洋捕捞渔船数据管理的渔船控制在388艘、总功率6550千瓦以内;全市纳入广东省渔业管理系统(第二版)的内陆捕捞渔船控制在350艘、总功率2555千瓦以内;渔业辅助船控制在30艘以内。同时,对有意愿实施更新改造的海洋捕捞渔船100%纳入渔船更新改造扶持政策范围。

2、加强渔政执法基地装备建设。

加快市属执法基地、镇级执法码头建设,建造一批海洋渔业执法船和执法快艇,形成指挥畅通、反应迅速、执法有力的海洋渔业执法体系。到2020年,完成建造50吨级执法船1艘、执法快艇2艘或以上;实现16个渔业水域重点镇区全部配备执法快艇,海洋渔业执法能力显著提升。

3、加快推进现代渔港建设。

加大横门、大冲口渔港升级改造和整治维护力度,创新渔港建设模式,促进渔港经济区与城市建设、渔区城镇融合发展,建设能满足中山区域性各类渔船需求、水产品交易流通快捷便利、安全监控与治安消防等保障有力的现代化渔港。

2016-2020年,安排各级财政资金300万元用于渔港、渔船停泊区的升级改造建设,最终形成以区域性避风锚地、三级渔港为基础的防台避风能力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管理有序、生态良好的现代渔港新体系。规划建设区域避风锚地2座、三级渔港1座,力争到“十三五”末所有海洋渔船都能进港安全避风。

(六)渔业政策性保险项目。

积极开展政策性渔业保险项目,引导渔民积极参与政策性渔业保险、减轻渔民负担,省市镇财政对参加政策性渔业保险的渔民实行保费财政补贴。以保险机构市场化经营为依托,在充分调动经办保险机构积极性的同时,重视经营风险并制定防范和化解风险的办法和措施。引导符合条件的渔民积极投保,鼓励渔民(船东)购买渔船财产保险,引导渔民(船东)办理雇主责任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并纳入政策性渔业保险范围。把财政保费补贴政策同其他惠农(渔)政策和信贷政策结合起来,协同推进,更好地发挥财政支农(渔)政策的综合效应。切实减轻渔民经济负担,完善渔业风险转移分散机制,全面提高渔业抗风险能力和渔业安全生产保障水平,构筑平安渔业,促进社会主义新渔区建设。至2020年,渔业保险政府补助覆盖范围达到90%以上;渔业抗风险保障能力逐步提升。

(七)水产技术推广能力提升项目。

加强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增强基层推广能力,构建以市、镇(区)水产技术推广站为主导,以基层技术推广机构为基础,以科技示范基地为平台,科研院所、高校和渔业协会、渔业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以及渔民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水产技术推广体系。完善渔业技术服务“直通车”、渔业科技下乡入户、渔民和船员培训制度,培养基层技术推广人才和渔业生产应用人才,提高渔业人才队伍素质。“十三五”期间,安排各级财政资金130万元用于技术推广和培训,加强市级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推广能力,健全24个镇(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体系。

(八)智慧渔业引导项目。

1、完善养殖渔情信息化。

完成我市大宗水产品养殖成本、销售、病害等养殖渔情信息采集,做好水产养殖企业动态管理数据库信息更新工作,至2020年,数据库内养殖户占全市养殖户的80%以上。

2、构建水产养殖信息服务平台。

鼓励养殖企业应用渔业物联网技术,试点建立水质远程在线监控系统和现代数字渔业与物联网智能营理系统,开展水质在线监控、精准投放、疾病自动诊断、废弃物自动回收系统的应用推广。开发和提升渔业统计系统,构建渔业大数据平台,加强数据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3、支持互联网+现代渔业电子商务体系建设。

鼓励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优化釆购、分销体系,引导传统商贸流通企业与电子商务企业整合资源,向供应链协同平台转型,提高现代渔业生产和营销信息化水平。

重点项目经费估算表单位:万元。

项目名称。

建设内容。

投资估算。

水产养殖转型升级推进项目。

2000。

水产种业提升项目。

认定8-10家市级良种场,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

200。

水生生物资源养护项目。

增殖放流重要渔业资源品种的苗种数量达到1亿尾以上。

550。

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和疾病防控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