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全面振兴的心得体会(专业19篇)

小编: 温柔雨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经验和领悟的一种反思和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未来的方向和目标。以下是一些关于心得体会的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写作上的启发和帮助。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2022年以来,天津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建设美丽田园、美丽乡村、美丽庭院,打造兴业之乡、宜居之乡、文明之乡、幸福之乡,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半年,天津市落实“十四五”规划重点目标任务已取得明显成效,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488元,同比增长3.4%。

天津市积极搞好粮食生产,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2022年全市夏粮再获丰收,总产达到73万吨。小站稻全产业链加快创建,2022年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目前长势良好,丰收在望。上半年全市蔬菜总产量达到108.2万吨,同比增长9%,肉、蛋、奶均保持了稳定增长。种业振兴行动深入实施,“天津奥群”“天津科润”等公司牵头承担的绵羊新品种培育及良繁项目、国家黄瓜联合育种攻关项目等多个国家级重点项目成功立项,育种取得新成果。

各涉农区全面加强农业产地环境治理,确保农产品安全,全面提升乡村绿色发展水平。上半年市农业农村委会同涉农区组织实施小麦“一喷三防”作业面积160万亩,减少了农药使用量,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并圆满完成夏收小麦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完成规模以下畜禽养殖粪污治理2943家,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1.7%,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上半年,各涉农区加快建立健全农村厕所、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长效管护服务体系,全面开展农村全域清洁化工程“百日攻坚”活动,确保了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提升。

天津市全力促进农民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支持农民就近就地就业。促进农村创新创业,扎实推进经济薄弱村扶持,加快构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农民持续增收。上半年,全市组织各类以工代赈项目16个,参与建设的农民约5万人次。推进800个经济薄弱村实施“一户一就业”工程,累计实现“一户一就业”13.11万户,农民收入实现了稳步增长。

上半年,天津市积极解决“三农”融资难题,市农业农村委积极对接天津农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开展奶牛抵押、种羊抵押,为养殖经营主体授信超过6000万元,实现了活体抵押融资的突破。积极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招商引资,在推出24个示范村重点招商项目基础上,又促使西青区第六埠村、东丽区胡张庄村、武清区李大人庄村等一批项目开展深度合作。天津市继续将《天津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重点目标、重点任务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和乡村振兴“挂图作战”,确保年度重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对2022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文件不提新主题、不讲新提法,锚定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求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对此,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周业铮表示,要围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的“两多”目标,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三大产业,充分彰显乡村在食品保障、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和价值。

要突出农民就近就业、就地致富的“两就”路径,把县域作为促进城乡融合的主战场,重点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乡村产业,促进农民稳步增收。

此外,要持续推进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下决心改变资源过度开发、要素大量投入的发展模式,系统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促进乡村绿起来、乡亲富起来。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的推进,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局面得到扭转,农民群众环境卫生观念发生可喜变化,满意度明显提升。人民对农村优美人居环境的期待,从“摆脱脏乱差”逐步提升为“追求乡村美”。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并对农村改厕、污水治理、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育就医等公共服务建设等作出具体部署,展现了一幅更美丽、更宜居的乡村未来图景。

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周应华表示:“乡村建设基本的目标,就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让农民就地逐步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在实施中要坚持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在目标和标准上不要定得太高,水平、标准、档次可以因地而异、高低有别,重点是保证基本功能,解决突出问题。对于那些既有利于生产又有利于生活的设施,比如农村道路、仓储冷链和物流设施等要优先安排,加快建设。

要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充分认识乡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把握好工作的时度效,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不盲目拆旧村、建新村,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严格规范村庄撤并。同时,要坚持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

乡村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如何建设一个文明、和谐的乡村?

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创新工作方法,用农民群众容易接受、简单易懂的方式,把党的声音、号召传播到农村千家万户,要增加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此外,要加大专项治理力度,解决好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突出问题,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这是我们最大的制度优势。要抓队伍,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职责,乡镇、村集中换届后,全面开展乡村振兴主题培训,发挥好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作用,加强班子队伍建设,推行网格化管理、数字化赋能、精细化服务。同时要抓机制,把“四议两公开”制度落到实处,并要强化对村干部的监督。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通过观看《奋斗新征程-2022年全国乡村振兴特别节目》,茅坪镇感受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作为基层乡镇,迈入新的征程,赋予我们的使命是要继续攻坚克难、再接再厉,切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合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下一步,我们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序衔接乡村振兴统揽全镇工作全局,紧扣“全面建设宜居宜业的县域副中心”目标定位,围绕乡村振兴“20字战略”要求,镇域按照“一带三区”发展规划,全力培育发展各类农业园区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引领推动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协调并进。突出工业经济、农业园区、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环境整治、设施改善六大重点,扎实落实改革引领、项目支撑、城乡统筹、创新创业、开放发展五大举措,持续以干克难,奋发前行,努力把茅坪全面建成以“工贸物流、文创制造、观光旅游、山林经济”为主的综合性城镇。

在观看了《奋斗新征程》2022年全国乡村振兴特别节目后,一张张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一栋栋整齐划一的搬迁社区,一个个特色鲜明的致富产业,一位位坚守初心的奋斗者们,一件件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也给了我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这条战线上勇往直前的动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坚定理想信念,按照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修炼本领、脚踏实地、强化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带着真心实意投入基层工作,带着真情实感与群众沟通交流,开拓思路,创新方式方法,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担当新使命,当好“村干部”。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当前,农牧民仍然是牧区的主体人群,而乡村又是我们发展中最大的短板、难点和差距所在,基础设施滞后、生产生活条件差、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低等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我们要全面准确把握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因地制宜做好振兴乡村的各项工作。

一是实现现代农业产业化。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方式仍比较粗放,传统农业基本还是靠天吃饭。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走现代农业产业化之路。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还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业,不断完善农业的基础科研、应用科研及推广体系,不断提高科技对增产的贡献率,从而提高农业产品产量、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生产技术科学化。

二是聚焦精准扶贫,加快提高农牧民收入水平。目前,扶贫工作在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下取得了长足进展,对多数贫困村和贫困户来说,实现退出问题不大,下一步主要是党委和政府要发挥好教育、宣传、引导、组织、带领、支持群众的作用,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提高农民自主脱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扶贫先扶志”理念,提振贫困群众精气神,加强政策宣传,搞好解惑释疑,通过参观成功典型等形式,帮助他们更新观念、开阔视野,树立信心。改进帮扶方法,探索在产业扶贫上尽量让贫困户分担点成本的做法,通过有效参与和投入,提高贫困户发展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完善政策设计,在政策支持上适当引入竞争性机制,通过“早干多支持,晚干少支持”的政策安排,激励贫困群众不等不靠,积极主动地干起来。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202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紧扣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农民群众带来了新期待、新希望。”作为一名奋战在农村工作的基层干部,肩上更是扛着振兴乡村的艰巨任务,就是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将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好,才能把外来“输血”帮扶转变为自主“造血”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农村的发展。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是筑牢乡村振兴之基的重点。在脱贫攻坚的持续推进下,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但部分贫困山区受地理条件限制,历史欠账多、优质资源供给不足、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因素制约,各项基础设施都相对落后,水、电、路、污染处理等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这都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掣肘。在实现振兴乡村的过程中,必须以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工作,立足群众需求继续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补齐水、气、污染处理设施等突出短板,解决制约当地长远发展的突出问题,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多地区在脱贫攻坚的带动下,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改善。但是部分偏远山区,在水、电、路、生态治理等方面依然非常落后,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推动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习总书记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山区县依山傍水,自然资源丰富,县域旅游发展前景广阔。随着全县全域旅游的发展,旅游业逐步做大做强,也将进一步带动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红利。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我很荣幸参加本次乡村振兴培训班,通过专家教授的精彩授课和现场教学,开阔了思路,拓宽了视野,增加了见识,感受良多,受益匪浅。

爱国主义教育、现场教学、《党建引领乡村基层治理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等课程学习,实地考察义勒力特嘎查农旅融合发展,参观了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扎赉特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三合村稻米加工产业、巴彦高勒镇乡土文化人才扶持中心、好力保镇古庙村党群服务中心等。为期五天的专题培训虽然时间短暂,但是有理有据、内容丰富紧凑,让我对乡村振兴战略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兴安盟委党校综合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徐广生通过系统的讲解,让我们领悟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就是一幅让党的执政根基更加巩固,让基层社会治理更加精细,让辖区居民更加幸福的时代工笔画。美丽乡村的创建不仅是对镇村本身具有重要意义,更应该将其放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将村庄建设成为舒适家居、干净整洁、村风健康、产业合理的美丽乡村,对我市全面振兴具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

此次现场教学的所到之处,无论是村、社区党建服务中心、现代农业产业园,还是美丽乡村,都让我们受到了视觉上的冲击、思想上的碰撞。深入分析发现,兴安盟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乡村治理有效。兴安盟坚持强基固本,大抓基层,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各基层党组织结合本村实际,打造基层党建特色品牌,以党建为引领,以党建促发展,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绘就村美民富人和的精彩画卷提供坚强组织保证。二是绿色生态,农牧产品品质优良。通过考察,我深深体会到“蓝天、白云、黑土”的真正含意,兴安盟多年来坚持生态治理及修复,变恶劣自然环境为景观。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且平坦,方便于农业机械化操作,因为种植环境条件好,基本没有污染,种出的各类蔬菜和玉米、大豆、水稻等农产品,最低档次都达到无公害,其次是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占有不小的比例。牧业产值与农业对等,以原始草原放牧和大数据养殖模式两种方式为主,利用玉米、大豆等秸秆为饲料原料,大片的土地可消纳畜禽排泄物,形成了良好的循环利用,农牧结合做到了生态畜牧。

产业振兴是基础。实施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而无论是解决农民就业还是确保群众增收,都需要以产业发展为基础。农业强,产业必须强,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要实现产业兴旺,首先要构建乡村产业体系,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是通过培育农业品牌、增强科技创新、强化城乡融合,补齐农业发展短板,促进农村产业集聚。

人才振兴是支撑。“人才兴,事业方兴”。发展离不开人,乡村振兴自当不例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要解决人的问题。由于受前些年农村发展“钱景”不大的影响,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农村缺人特别是缺少能人的问题,已经成为振兴乡村的制约瓶颈。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做好农村人才政策这篇大文章,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建设。既重视本土人才的培育,培养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使之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生力军。也要广纳懂科技、懂市场、懂法律、懂管理的贤才能人到农村来创新创业,让农村成为贤才能人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质专业化乡村振兴队伍,增强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力和农村产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文化振兴是灵魂。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人文之美。如果说没有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就没有乡村文化的同步振兴,那乡村振兴就失去了真正的灵魂。因此,实施乡村振兴必须抓住乡村文化这一灵魂根本。不仅要顺应新时代的要求,推进城乡文化融合,保护并传承好乡村文化,增加文化产品,促进文化供给,大力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及其产业。还要打通农村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破解文化服务难题,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不断提高农村群众在文化成果上的获得感以及在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幸福感。

树高千尺源于根深,大厦巍峨靠的是地基坚固,乡村振兴战略让国之基更稳,祖国必将更加坚实屹立在世界东方。让我们信心倍增地撸起袖子加油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导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一份农村力量。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启迪

接续推进巩固拓展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脱贫攻坚政策总体稳定,多措并举巩固脱贫成果。

行百里者半九十。战脱贫、求振兴都是增进人民福祉的“接力赛”。越到接近脱贫终点的关键时期,越要保持一鼓作气、善始善终的攻坚态势,从脱贫攻坚中总结经验,稳扎稳打冲刺好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将共同富裕的“接力棒”顺利交接到乡村振兴。

要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文化、知识与技术教育,增强其脱贫致富能力,真正实现从“被动扶”到“主动兴”转变,积蓄脱贫奔康的强大内生动力。

聚焦问题短板,整改提升“接好棒”。控制贫困户增量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在决胜脱贫攻坚的最后冲刺时期,一方面要重点攻克剩下的“硬骨头”,另一方面要有效控制新增和返贫人口。要针对处于贫困边缘的非贫低收入户和非高标准脱贫户,聚焦影响致贫返贫的问题短板,找准“病、学、灾”等致贫返贫原因,划定支出预警线、识别高风险农户,划定收入资格线、框定易返贫贫困户,对识别出的易致贫返贫对象,因户施策、分类提供保障措施,为赢得全局夯实基础。

强化利益联结,产业扶贫“传好棒”。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不能为了脱贫而脱贫,要在建立完善常态长效的脱贫致富机制、为乡村振兴奠定扎实基础、统筹做好二者衔接上下功夫。发展产业、建立利益联结是脱贫致富、实现长效脱贫,稳定巩固脱贫成果的核心手段。要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地方特色优势,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有效拓展对接市场,助力产业换档升级,壮大集体经济,实现“输血”扶贫到“造血”扶贫的转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202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实现乡村振兴应该从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五个方面着手。

护绿色,生态兴。在经济腾飞的时代,需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人们在乡村振兴中获幸福感、归属感。利用三星级康居乡村建设,依托村庄整治规划设计,结合现状和规划,将自然生态与美丽乡村完美结合,凸显“水美乡村”这一核心理念。保护传统生态,以人为本,双治双添(治水治岸、添绿添景),从而打造环境优美且具有独特风格的田园景观,使百姓拥有美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保特色,文化兴。村庄风貌可通过接触年长老人,深挖历史。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先由乡村组织群众自己进行编制,这样才能“接地气”,在群众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再交专业规划部门审定修改完善,这样才能保证科学性。既提升和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也让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

依党建,组织兴。实现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是关键,要强化党建引领、建好基层组织。支部建强了,才能发挥好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农村党组织书记的领头雁作用和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才能带动全村人拧成一股绳。严格按照“三会一课”制度做好基层党总支工作,积极学习新思想,与时俱进。

重环保,产业兴。实现乡村“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现阶段我们有些农村产业结构落后,散乱污企业较多,下一步配合政府积极引入高端企业,唯有乡村产业兴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社会问题,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重党性,人才兴。建立健全村级的“双培养”机制“把党小组长选拔成村民组长、把村民组长培养成党小组长”,逐步实现村民组长和党小组长“一肩挑”。利用远程教育的平台以及学习强国app和每月的主题党日活动,切实增强党员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拓展性、多样性。利用鲈乡大讲堂等活动培训,吸引新农人、树立新乡贤、培训新农民,壮大“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三农人才队伍,提高农业人才素质,将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202

是即将圆满实现脱贫攻坚工作收官,全面接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起步之年,近期中组部下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如何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助推乡村振兴工作意义重大。

对部门体现单位职能差异化设置乡村振兴考核指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精准分解年度乡村振兴工作任务,形成'考核委领导、考核办统筹、牵头单位推进、责任单位落实“的一体化考核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全方位建立乡村振兴考核压力传导机制。

二是狠抓'四项措施“提升乡村振兴考核质量。首先要做实平时考核监督。逐季组织重点业务主管部门对乡村振兴指标开展排名通报,引导各责任单位把功夫下在平时,盯重点、抓关键、破难题,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指标任务完成。其次要加大群众评价分量。设置一定比例乡村振兴工作成效社会调查评价赋分权重,扩大基础群众直接评价考核参与度,引导被考核单位眼睛向下,工作重心下沉乡村振兴工作一线,以广大人民群众认可度、满意度印证、核实年度乡村振兴工作成效。再次要完善考核方式方法。坚持一流标准,优化指标任务确定流程,提升指标任务下达质量,建立业务部门平时考核台账记录与考核组综合实地考核结果'双印证“制度,以务实的考核结果认定办法传导考核压力,树立重实绩,重实干的鲜明考核导向。最后要强化结果综合运用。坚持'优绩优奖“原则,强化乡村振兴考核监督和正向激励导向发挥,精准锁定年度乡村振兴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突出及时性、针对性重奖激励真干事、干成事的优秀干部,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党政干部合力推进乡村振兴的硬约束。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在乡村振兴时代,我有幸参加了由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组织的中国乡村振兴“百村千户”(江西)调研。为了调研的效率与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在进行实地调研前,学院组织了为期两天干货满满的培训,从问卷大纲到具体操作,专家耐心解答我们的疑惑。20xx年1月12日,我们踏上旅途,前往进贤县,我们的第一站——李渡镇大桥村。万事开头难,实战的第一天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与农户的交流障碍、农户不配合、对问卷不够熟悉导致询问节奏混乱等问题打击到我热血沸腾的初心,感谢我的伙伴们给了我鼓励,也感谢老师们的及时帮助,让我顺利度过调研的低谷期。第一天的调研结束之后我们在一起交流了自己遇到的困难,调研比较顺利的队友分享了自己高效率的方法,吸取了教训,后期的调研越来越顺利,按照原计划,四天半的时间我们成功完成本次调研活动。

本次调研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农户对乡村卫生环境的肯定,农户表示村子里现在都是水泥路,还有人进行定期清扫;房前屋后摆上了垃圾桶,家里的生活垃圾有一个好去处;村委会对村子的房屋、树木等进行统一规划,整个村子看上去整齐有序;现在的农村基本配套健身设施、文化广场等,村民在劳作之余有了休憩的好地方,生活幸福感显著提升,环境舒心宜居。

目前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未得到充分利用,在我访问的九户农户中,有三位农户提及村集体经济组织还未进行正式运营,农户没有享受到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福利,我认为后期的乡村振兴可以往这个方向进攻,这样可以保障依旧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利益,保障其生活水平持续稳定提高。

通过这次调研我收获很多,首先是对农作物种植过程的全新认识,即使是在科技飞速发展、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的今天,底层劳动人民种植粮食依旧是一个繁杂艰辛的`过程,第一次从真正的农民口中听到粮食种植故事,第一次真正了解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含义。其次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知识的深入学习,本次调研问卷囊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生活富裕”,超长的问卷让我全面了解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知识,通过这份问卷我学习到一些乡村振兴有关名词,例如新型职业农民、家庭承包地、单元房等,我需要的不是一个名词解释,而是用通俗的语言向农户寻求这个问题的答案。最后是对本次调研的思考,思考它的问卷设计逻辑,思考我该如何更好的与农户交流让农户在轻松愉悦的聊天过程中结束一份枯燥问卷,思考如何运用这些调研数据做研究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会继续加强自己在学习之后的思考,尽力做到学思结合。

乡村全面振兴心得体会

乡村全面振兴是我国新时代下的重要战略,也是一项全方位、全面覆盖、多层次的工程。我有幸参与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实施之中,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深刻体会到了这一振兴战略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和机遇。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归纳总结实施乡村全面振兴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政策引导下的乡村振兴。

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离不开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政策引导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启动农村基本设施建设,加强农民职业培训,推动农村产业升级等。这些政策不仅提供了资金支持和制度保障,还为乡村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在实际的工作中,我明确感受到政策的执行力和指导性对于乡村全面振兴的促进作用。政策支持让我们有了信心和动力,使得我们更加坚定地走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

第三段:坚持科技创新驱动的乡村振兴。

科技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动力,也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中,我看到了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正在被运用于农村发展之中。比如,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和高效化,农民通过手机APP可以得到最新的农业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此外,新型农业技术带动了农村产业升级,传统的农作物种植逐渐向高科技农业转型,养殖业也更加注重环保和健康。科技创新还拓宽了农民的就业渠道,很多农民通过线上销售农产品和农旅结合的方式实现增收。在这个过程中,农民也在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质和经营能力。总体来说,科技创新带来的农村振兴效应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段: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模式的改革,还需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思考。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工作。在乡村实践中,我们推动了许多文化项目和活动,比如传统民俗的展示和传承,乡村书屋的建设,文化节庆的举办等。通过这些活动,我们让农民对自己的文化充满自豪感,增强了自身的认同感和幸福感。同时,乡村文化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为乡村旅游和乡村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彼此交织,共同推动了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

第五段:加强组织与合作的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和协同,需要传统资源与现代资源的整合。在实践中,我们意识到加强组织与合作对于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性。我们积极推动村自治组织和农民合作社的建设,引导农民通过互助合作和共同发展的方式实现更好的收入和发展。我们也积极主动地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产、学、研的联动发展。通过组织与合作,我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

总结: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系统性的、复杂的工程。通过政策引导、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和组织合作等多方面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乡村全面振兴所带来的巨大变革和机遇。虽然还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我们相信,只要坚持实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勇于创新,就一定能够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让中国乡村变得更加美丽和富饶。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心得体会

全面推进文化振兴,留下乡村振兴的“浓浓乡愁”。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

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农民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引导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红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强化农民的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集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文明乡风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铸魂”。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重塑农民对于本土文化的信心与价值追求,通过传承乡村文化,留住乡愁记忆。大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注重乡村底色的保持,保护好乡村这一传统文化的“栖息地”。

全面振兴乡村心得体会

20xx年1月12日至16日我们作为整个调研团队的一部分—奉新组开展了长达5天的调研活动。每天基本上都是在各个村庄走访,在县城落脚,开车上山,一天两个村子的调查任务。白天调研,晚上回去检查问卷,早上七点起床,晚上十二点休息。

行程很满,时间很快,这几天我们去了宜春市奉新县三个乡9个村,分别是赤田镇庄溪村、斛埇村、桃树村,罗市镇竹溪村、兰田村、坪上村,以及柳溪乡仰坪村、球庄村、港尾村,很多村子都是坐落在山上,从县城上山差不多要一个多小时,交通不方便。虽远离了城市喧嚣,沿途风景如画,山水开阔眼界,却也封住了整个村的出路,经济发展水平自然也随之降低,该如何去帮助那些走不出大山的村民过上幸福的生活是当地政府,更是社会所有人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对村民们进行问卷调查时,一份问卷大概需花费两到三个小时,这个过程需要我们耐心去和农户们沟通交流,让他们觉得这两三个小时不只是单纯地被访问,而是切身感受到关怀与温暖,感受到我们如同家人般的真诚与热忱。调研过程中我了解到村子里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小孩,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其中遇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自己平时务农只能自用,家庭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儿子外出务工。还有一位思想比较前卫的爷爷,向我提出一个极具创新型的想法:他想自行开发一个农业科技产品,将一些农产品的生产、采购、销售与现代科技全方位结合并外包出去,希望能得到政府的帮扶。我觉得这正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思想,让农民们能够靠自己的力量去致富,当然这只是少数农民才有的思想。另外,在调研中发现极少数农户听过“新型职业农民”这个词,概念认知的缺乏不利于培养他们专业的农业生产素质,所以需要对当代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思想水平,这也需要政府去加大对科技兴农的`宣传以及帮扶。

经历了这五天的社会实践,内心感慨颇多。刘老师和李老师对这个项目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同学们对此也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但能为那些受访的农户做些什么,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数据调研项目,更是一个要挖掘问题、反映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社会调查活动,青年一代肩负着这样一种责任,要真实地反映农户心中所想所愿,我们见到了社会的真实一面,实践生活中每一天遇到的情况还在我脑海回旋,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我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冲击,我们真的是城市温室里的花朵,没有真切地体会过那些艰苦的生活,这次调研给我们提供了广泛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回报社会的机会。

乡村全面振兴简要心得体会

xx年4月11日至4月22日,我很荣幸参加我县今年的在职干部全员培训,这是我入编以来第一次参加培训,感到非常激动。通过党校领导、专家教授的精彩授课,本人受益匪浅,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进步,也有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想。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乡村发展,实施乡村振兴,对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意义重大。

13亿多中国人中,有着近10亿农民,农村成为了中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关系“幸福百姓”获得感的提升,关涉“美丽乡村”愿景的实现,关乎“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社会变革的急剧转型,三农问题成为了我们心头难以放下的牵挂。“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乡村振兴已刻不容缓,而只有让人们愿意回、回得去、留得下,乡村振兴方有希望。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民必须富,让人们愿意回。乡村若是“梧桐树”,便会引来乡贤游子们这些“金凤凰”,正所谓“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乡村的振兴发展的对“城归”的引力第一要义就植根于农民生活的富足,从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社会治安、养老方面成为农民最为关心最为迫切的问题,只有为农民生活奠定坚实的生活保障,方才能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民工返乡,又能够不断促进广袤乡镇百业兴旺,以创业促就业、增收入,从而打开了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乃至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从而又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村必须美,让人们回得去。农村是农民的家,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家能够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改变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还农村以“松月夜生凉,风泉满清听”的随意而居是游子们的虔诚向往。而当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了块块土地;当生活垃圾玷污了弯弯清泉;当秸秆焚烧污浊了朗朗晴空,乡村的土壤、水体、大气的污染直接影响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何谈夯实返乡回归之基?失去了乡村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质、安全的'食品,乡村振兴就失去了游子们的青睐,就失去了永续利用的战略资源,何谈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才是乡村振兴的依托。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业必须强,让人们留得下。兴业致富是许多人逐梦的源动力,而守业安居则是广大农业经营者的定心丸。乡村留得住人才是乡村持续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义,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则是让“城归”留下创业守业的必由之路。当农业搭上“旅游+”的快车,乡村旅游便为乡村提供了“重塑”与“再生”的机会。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宁静致远,田园丹青的乡村旅游因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人们新的选择,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经济迈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将会有更大作为、更大担当,方能不断填充着乡村振兴的底色。

缘木求鱼不可取,竭泽而渔不可行。全民期待“美丽乡村”的今天,用富民之美给村民一个富足的生活条件,用生态之美给游子一个身心休憩的家园,用强业之美给城归一个勃勃发展的生机,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强业的多赢之路,才会实现乡村宜居安康的振兴之梦。

乡村全面振兴心得体会

在当今社会,城市化发展的同时,乡村建设也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一项重要战略,旨在提高农村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我有幸在过去一年里亲身体验了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深受启发和感受。以下将从教育、产业、生态、文化和政策等方面谈谈我的体会。

首先,教育在乡村全面振兴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教育普及率已经很高,但普及教育与优质教育并不等同。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教育机会平等和师资力量的均衡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所在的乡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从城市引进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农村教师的培训水平等。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也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打开了他们的未来发展通道。

其次,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产业的发展。农村地区大多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但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农村产业也需要不断转型升级。在我所见到的乡村振兴实践中,逐渐递减的农业产值通过发展休闲观光、文化创意、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得到了补充,为农民增加了收入来源。此外,还采取了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的措施,开拓了城市市场和国际市场,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方面。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不仅与农产品质量直接相关,也关系到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环境。我所在的乡村着重保护水源地和湿地资源,通过治理水域、植树造林等方式,提高了水质和空气质量。同时,倡导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推广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这些举措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也增强了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四,文化传承与创新同样重要。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保持乡村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特色是至关重要的。在我所见到的乡村实践中,通过修缮和保护传统建筑、组织传统文化节庆和民俗活动等方式,保留和传承了乡村的历史文化。与此同时,也注重文化创新,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挖掘乡村的独特文化资源,吸引了更多人前来体验和了解乡村的独特魅力。

最后,政策的支持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乡村全面振兴需要大力推动的政策环境,为农村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我所在的乡村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优化农村治理体系、加大投入力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等,为乡村全面振兴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的支持和政策导向使得乡村的发展更加有序和规范。

综上所述,乡村全面振兴是一个综合性的工程,涉及到教育、产业、生态、文化和政策等各个方面。通过对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体验,我深刻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通过全面优化乡村的发展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水平、培育新兴产业、保护生态环境、传承与创新乡村文化,并得到政策的支持,才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让乡村焕发新的活力和希望。

乡村全面振兴心得体会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对城市生活品质的追求,乡村逐渐被遗忘和边缘化。然而,在近年来中国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引领下,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作为一个参与其中的旁观者,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乡村全面振兴给当地带来的深远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能够为我们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一些思考和参考。

首先,我认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是要注重以人为本。过去,乡村的发展往往是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忽视了农民的需求和权益。然而,在乡村全面振兴策略下,农民群体被重新置于发展的核心位置。政府通过优化农村公共服务、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等多方面的政策措施,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在我所了解的一些乡村示范点中,农民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有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更多的文化和娱乐活动,乡村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贫困和闭塞的地方。

其次,乡村全面振兴要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国的乡村地区往往享受着自然景观和资源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乡村全面振兴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我所参观的一些乡村,政府大力倡导农民从事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积极推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耕地的保护,促使农民增加土地的产出,同时降低了对环境的压力。这不仅保护了农田的生态环境,也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农民的收入。

再次,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乡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承载地,而乡村振兴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更应当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良机。政府和乡村管理者积极保护、弘扬和利用乡村的文化资源,通过建设乡村文化广场、组织传统文化表演和活动等方式,让乡村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同时,乡村全面振兴也要注重文化创新,培养新一代的乡村文化创意人才,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在我所见到的一些乡村示范点,当地的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不仅为当地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为乡村增添了新的文化元素。

最后,乡村全面振兴需要注重产业结构和农业发展的转型升级。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解决农民收入问题上已经无法取得更大的突破,乡村全面振兴需要通过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乡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政府通过引导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电商、农村旅游等新型产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在我所了解的一些乡村示范点中,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和特色农产品等产业,当地的农民增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同时也提高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总的来说,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复杂而且庞大的事业,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在我所了解的一些乡村示范点中,乡村全面振兴给当地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通过以人为本、生态环保、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产业结构转型等多种方式,乡村焕发出崭新的面貌。我相信,在乡村全面振兴的道路上,只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科学决策,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就一定能够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让乡村成为城市生活的延伸和补充,实现乡村和城市协调发展的目标。

乡村全面振兴简要心得体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一部署是十九大报告对“三农”地位的总判断,既有“重中之重”地位的再强调,又有“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的新定调,也是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头戏。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务之急,对此我谈几点建议。乡村振兴首要是解决好“三农”问题。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农村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可以再延长三十年或者更久,说到底土地才是农民的铁饭碗,在土地上做文章才是农业农村的最主要的命题,把农民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我所在的地域,我所包的'村,最适宜,而且得到验证的就是种植苹果,将苹果做大做强才是当务之急,这之中最重要的是解决劳力缺乏的问题,要在苹果产业上持续加大扶持政策,特别是苹果后整理项目,加大冷库建设和苹果加工政策的投入。其次要解决干部队伍,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特别是今年要进行村三委换届,借此机会,将村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信息化,将一批知识水平较高、带头作用较大、信息化程度较好的年轻人选进班子队伍,突出党的领导地位,突出干部带头示范作用,真正让农村发展起来,有活力,能聚人、能致富。最后,一项政策的实施,我觉得要贵在坚持,要持之以恒抓,不要随意更改,导致半途而废,所以乡村振兴战略既然提出来就要大刀阔斧的行动,而且要坚持不懈的抓。

乡村振兴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战略是发展范式的转换。即由过去单一重视农业现代化范式向农业农村现代化范式转换,由注重生产效率的一元发展范式向更加注重乡村居民的福利、生活和生态的多元发展范式转换,由过去城市偏向的范式向农村优先、城乡融合发展的范式转换,由农村单一发展向农村综合发展转换。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多层次、多主体、多方面协同发展的过程。在实施过程中,要从全球化层次、城市层次、农村和农业部门层次、乡村层次、农户层次等相关层次,从政府、农业企业、农户、非政府组织、城镇居民等多元主体,从政治、经济、文化、自然资源、自然景观等多方面内容协同发展。乡村振兴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性的。乡村振兴必须既有农村内部资源也有外部资源的双重资源集合,关键路径是城乡融合。城乡融合不是原有意义上的城乡统筹的资源分配过程,不是乡对城的被动式的接受,更不是强势的城市对弱势的乡村新一轮的剥夺。城乡融合是城乡资源平等的交换,是城乡产业融合性的一体化发展,是城乡空间差异化条件下的互利性共赢。城乡融合要有更多元的目标,不是以城市元素替代乡村风格,也不是以城市文明代替农村文明,是二者的融合、协调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遵循。乡村振兴战略蕴含着党对当前我国“三农”形势的重大判断和对“三农”工作方略的重大创新,是今后“三农”工作的总揽和“牛鼻子”,是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先要强化乡村社会和环境治理。

一是强化乡村社会治理。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健全以村党组织为核心,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广泛参与的“一核多元”村级治理架构,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组织健全、自治有效、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村民自治制度,深化乡村法治,创新乡村德治,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二是强化乡村环境治理。通过大力推行农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快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建立健全生态保护体制机制等路径,让乡村成为城乡群众向往的美丽乡村。

其次要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振兴乡村关键是缺乏懂经营、能干又会干的人才,新型农民才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因此,要着力打造好几支队伍:

一是打造好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队伍。坚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支新时代的有特色的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业科研队伍,充分发挥基层科技农业服务队伍作为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传播者和农业生产一线指导者的作用。

二是打造好乡村基层管理队伍。创新乡村工作队伍管理机制,让更多年轻干部到农村一线锻炼,担任乡村领导职务,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通过多种方式鼓励优秀人才担任村支“两委”干部。

三是打造好农业生产经营队伍。培育农业创业创新的优秀骨干人才,坚持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代青年农场主、返乡创业人员作为打造“三农”工作队伍、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进一步完善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育政策和扶持政策,想方设法留住年轻人,吸引年轻人务农。

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心得体会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民必须富,让人们愿意回。乡村若是“梧桐树”,便会引来乡贤游子们这些“金凤凰”,正所谓“家有梧桐树,引来金凤凰”。乡村的振兴发展的对“城归”的引力第一要义就植根于农民生活的富足,从产业发展、社会保障、就业创业、社会治安、养老方面成为农民最为关心最为迫切的问题,只有为农民生活奠定坚实的生活保障,方才能调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农民工返乡,又能够不断促进广袤乡镇百业兴旺,以创业促就业、增收入,从而打开了农业现代化、城镇化乃至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从而又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有力助推器。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村必须美,让人们回得去。农村是农民的家,每个人都期望自己的家能够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改变农村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还农村以“松月夜生凉,风泉满清听”的随意而居是游子们的虔诚向往。而当农药化肥的使用污染了块块土地;当生活垃圾玷污了弯弯清泉;当秸秆焚烧污浊了朗朗晴空,乡村的土壤、水体、大气的污染直接影响菜篮子、米袋子和水缸子的安全,何谈夯实返乡回归之基?失去了乡村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质、安全的食品,乡村振兴就失去了游子们的青睐,就失去了永续利用的战略资源,何谈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建设才是乡村振兴的依托。

乡村振兴,我认为农业必须强,让人们留得下。兴业致富是许多人逐梦的源动力,而守业安居则是广大农业经营者的定心丸。乡村留得住人才是乡村持续振兴发展的应有之义,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则是让“城归”留下创业守业的必由之路。当农业搭上“旅游+”的快车,乡村旅游便为乡村提供了“重塑”与“再生”的机会。随着旅游需求的多元,宁静致远,田园丹青的乡村旅游因其特有的魅力成为人们新的选择,尤其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经济迈入新常态、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将会有更大作为、更大担当,方能不断填充着乡村振兴的底色。

缘木求鱼不可取,竭泽而渔不可行。全民期待“美丽乡村”的今天,用富民之美给村民一个富足的生活条件,用生态之美给游子一个身心休憩的家园,用强业之美给城归一个勃勃发展的生机,只有走上富民、村美、强业的多赢之路,才会实现乡村宜居安康的振兴之梦。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