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医学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论文(通用20篇)

小编: QJ墨客

通过阅读范文范本,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将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巧妙地融入到总结中,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和权威性。范文十:关于职业规划的范文,让我们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和发展方向。

临床医学影像在泌尿系统结石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目的在泌尿系统结石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应用了整体护理措施,分析这种护理措施取得的护理效果。方法将本院患有泌尿系统结石的患者(近年来选取的)共计1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94例)和观察组(94例)。给予对照组实施传统的临床护理措施,给予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模式。结果比较泌尿系统结石的治疗效果,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症状再次复发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两组病人的症状控制时间和住院观察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两组出现不良反应的人数,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上述结果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整体护理模式应用在泌尿系统结石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临床医学影像在泌尿系统结石中的应用论文

大学临床医学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医学生是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接班人,所以对于医学生的教学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医学课程教育的关键就是通过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精湛的专业知识,为今后的医院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然而,眼下我们当下的医学教学有时还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的这种死气沉沉教学模式,常常存在着教师在唱独角戏,学生各自“闭门造车”,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脱节。尽管多媒体的发展和教学理论的提高使得教学形态得到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仍旧存在教学模式单一,集中“填鸭式”教育的模式,在大学临床医学教育中,教师往往只注重传授知识点而忽视了与学员的互动。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才采用互动式教学法。

所谓互动式教学法,重点在于“互动”二字,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发现问题,在学生发现的过程中,促使教师去启发,形成一种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景中实现教与学的教学共振。这种互教共学,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多边互动的课堂教学结构。这使所有学生得以充分参与教学活动,有机会充分表现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相互交往的教育、发展功能。

“问题”是互动式教学法得以开展的条件和基础。为了确保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教师在课前必须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立足临床医学教学,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必须以“互动”为主旨。一是“动”在教学热点上。选择大部分学员熟悉的,最好是热点、关注度比较高的问题进行互动,有利于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观点。例如,对于临床医学教学上常见的问诊问题,可以让同学们分别扮演患者和医生这种互动进行的角色认知,从不同的角度去提高对于疾病的人士。二是“动”在教学重点上。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关乎到学生素质能力的生成。首先教师必须吃透大纲和教材,把握重点和难点,使得选择的`互动问题上具有重点价值,同时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去刺激、激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兴趣,使得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生成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临床医学上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理论要点要由教师重点指出,让学生有侧重的进行分类讨论和学习。

互动式教学法的形式具有很多种,常用的有: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提问式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所需要灵活掌握,有选择、有目的的灵活多样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临床病例分析,教师可先选定一个病例或病人,然后根据学生所学的知识结构,以教学大纲的要求为核心,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部分,配合病例或病人提出的问题同时,让学生在课外收集相关资料包括疾病的诱因、病因、发病机理、疾病的发展过程、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并在课外进行自学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和见解。上实验课时,学生以问题为基础展开讨论甚至辩论,阐述其对临床病例或病人的观点。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而互动教学正是这样一种能提高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的好方法。

三、互动教学法的多种创新模式。

第一:案例教学。

让学生自拟案例,教师借此考察学生辩证方法和对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也可列出一个病案,让学生分别进行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之后再由教师进行点评,以便能更好的考察学生的辨证和思维能力。比如,列举案例如下:某女,40岁,近10天内肠胃时感不适,喜暖畏寒,遇冷则加重,进食后疼痛稍缓,目前症状为大便稀溏,口淡乏味,嗳气,纳差乏力,畏冷肢凉,舌质淡嫩,边有齿痕,苔薄白,脉迟无力。在案例讨论时,老师引导学生围绕着案例重点、要点进行阐述,在学生分别进行讨论和辩论后,教师进行总结性点评,在点评时不仅要说出结论性的要点,还要对学生提出的观点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有重点性的评析,并注重教授学生对案例分析的思路与方法以及案例教学法具体形象,这样以来,往往令人印象深刻,终身难忘。

第二:情景模拟。

情景模拟,正如刚才以上所提起的,教师首先建立临床诊疗情景,让学生分别进行医生或患者的角色扮演,在扮演过程中让学生加深理论知识的学习,锻炼学生的思维及实践能力。例如在四诊技能训练中:首先讲授阶段,教师在讲授完问诊内容之后,让两位同学分别模拟临床问诊过程,让他们分别扮演病人和医生的角色,围绕主诉展开询问。在学生模拟完毕后,老师针对其不足进行点评和分析,用以培养学生的问诊语言技巧及归纳总结主诉的书写能力。其次,在考核阶段,教师让学生进入模拟诊室,再由其经过培训的教师或研究生扮演标准病人,学生扮演医生,让学生进行一对一望、闻、问、切的四诊训练和辩证诊断,之后由扮演病人一方严格按照制定的评分标准进行打分并指出被考核者的错误与需改进之处这种方法课堂知识容量大,共同参与性高,系统性强,趣味性浓,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实践性更强。

四、结语。

大学临床医学教学不仅要求教会学生掌握已有的诊断知识,在大学临床医学教学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可以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参与意识。这对于学生以后走向临床工作岗位是非常重要的。总之,互动式教学反映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交互、反馈和融合,使得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

参考文献:

[1]邓舒妮.互动式教学法在诊断教学中的应用[j].理论前沿,.

[2]孙小钧,赵莺.互动教学在中医诊断教学中的运用与体会[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高职医学检验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论文

选择项目时应以工作为导向,结合岗位需求,使这个项目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立知识联系。项目不必过大,过大会涉及较多知识,不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一个零件的铸造、一次服务的完成或者一个故障的排除都可以作为一个项目。可将一个项目分解为不同的任务,但项目不同于任务,任务没有完成的作品,而项目一定要有呈现结果的作品。以“软件word2010”为例,教师与所在市三甲医院护理部沟通,与护理部医护管理人员共同确定项目——制定“患者入院宣教及安全告知”文件[2]。

2.2确定教学内容。

教师应依据所选项目,梳理教学内容,优化知识结构,把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融入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表面上没有讲解理论知识,实际上是把知识讲解贯穿于学生操作全程,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主动查找资料,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3准备素材。

完成项目所需的素材可由学生自主搜集,为保证项目顺利完成,教师可根据项目预先准备所需素材,如操作要求、项目文件完成样例等,然后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发放给学生。

2.4预演项目实施过程。

教师亲自制定项目文件,预想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学生操作过程验证自己提供的素材是否符合学生需要。

2.5教学实施。

基于项目的'教学步骤:导入情境—分析项目,分解任务—尝试操作(提示、讨论、示范)—完成任务—知识归纳—新任务(难度提升)—尝试操作(提示、讨论、示范)—完成任务—总结汇报(技巧、知识)[3]。以制定“患者入院宣教及安全告知”文件为例。2.5.1导入情境王平受护理部领导指派,制定一份面向新入院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及安全告知资料(可提供样例),内容包括入院注意事项和各科室时间安排,然后面向全院科室印发。假如你是王平,能否做出这份宣教告知文件?2.5.2展示任务目标可将本项目细分为3个任务:建立入院宣教告知文件,编辑入院宣教告知文件,对入院宣教告知文件进行格式化处理和排版。2.5.3学生分组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任务,有利于激发学生竞争意识,提高操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及团结协作能力,增强凝聚力。2.5.4任务实施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把课堂归还学生。教师不需要详细讲解和示范项目完成的整个过程,只需根据项目难易程度有选择地给予操作提示或示范,向学生提供任务实施所需素材,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项目细分的3个任务难度逐步提升,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边做边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良好职业道德,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发现及解决问题能力和职业素质。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操作情况,并对学生遇到的问题给予解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对整个学习过程予以监督[4]。2.5.5总结汇报项目完成后,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项目实施情况,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情况予以补充。2.5.6教学评价基于项目的教学中,应以是否完成项目任务、任务完成质量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标准。以“患者入院宣教及安全告知”文件制定情况作为衡量学生课堂表现的标准,而不是以某知识点如“边框和底纹的设置”是否掌握作为考核依据。该评价环节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

3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应用效果。

3.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传统教学中,学生机械记忆教师讲解的知识点,缺乏主动思考,教学效果欠佳。基于项目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任务,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

3.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的课程,需要师生共同参与。基于项目的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在项目任务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设计、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环节,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结语。

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以能力为本位,但其并不是一种适用于所有职业院校的“万能”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2]章炳林,赵娟,刘艳丽,等.计算机应用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刘美凤.教育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文档为doc格式。

病例讨论法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讨论法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新课改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它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对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师生互动等都有积极的作用。为了确保课堂讨论质量,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精心组织,全程参与,及时调控。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充分准备,全员参与。

讨论题目要提前公布,明确讨论目的、要求,列举论题的分问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参考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同时,教师应营造一种积极、和谐的课堂讨论氛围,使每位学生都踊跃发言,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各有所得,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讨论的问题要精心选择学生学习中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有利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命题的范围应是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其次,所确定的`问题要具有发散性和新颖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创设的问题应难度适中,让每个学生都思有所得,有话可说。

三、精心组织,有的放矢。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教师应统筹组织,做到心中有数: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的。特别要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负责。备课中对讨论的每一个细节都要尽量考虑到,讨论中要紧扣主题,狠抓教学目标的落实,切实把它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四、控制节奏,保证时间。

教师应成为整个课堂讨论的导演,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放任不管。教师要时刻掌控讨论的节奏,张弛有度,或活泼或严肃,该深入讨论的决不草草了事。还必须留足讨论的时间。让学生对每个问题,都能认真分析思考,参与讨论,避免课堂讨论流于形式,挫伤学生的讨论积极性。总之,能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进一步激发求知欲和自信心的课堂讨论才是成功的。

临床医学影像在泌尿系统结石中的应用论文

师范地理知识面广、理论知识多,学生掌握地理知识的难度较大。不过在教师的不断努力与探索下,各种教学手段及工具不断应用于教学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尤其遥感图像涵盖很多地理知识,并能将地理要素直观、形象的展现给学生,应用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大大降低学生理解难度,获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遥感图像与文字相比具有形象、直观特点,将其应用于地理教学,可获得较好的预期效果,在实际应用中仍应遵守一定原则:首先,遵循教学规律,服务教学原则。教师应用遥感图像开展师范地理教学时,应遵循教学规律,选择图像时应明确目的,准确把握展示图像的时机和方法,借助图像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工作。其次,注重相互配合,联系文字原则。师范地理教学活动中,不能过分依赖遥感图像,应结合地理知识点实际,注重文字的运用,使图像与文字相互配合。例如,对遥感图像配以文字说明,使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遥感图像,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点。最后,课内外相结合,注重实践原则。师范地理教学实践中,遥感图像的应用并非只局限在课堂上的辅助教学,在地理实践中仍可应用遥感图像,尤其在研判土地、水文、地貌结构中遥感图像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遥感图像的应用中,注重课内外结合,在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遥感图像作为师范地理教学的工具之一,为使其优势充分体现,实现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在师范地理教学中应用遥感图像,除遵守一定原则外,还应结合学生认知特地、地理知识规律,积极寻找针对性教学策略。

(一)增加学生感知体验。

遥感图像与地图尽管存在一定联系,但仍存在较大差异,遥感图像注重地理要素的立体呈现,需要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立体分析图像的意识,要求学生由立体图像向地理知识的转化,以促进学生理解与吸收地理知识,因此,教学实践中,一方面,教师通过教学课件或多媒体视频,向学生立体的呈现地理要素,尤其从不同角度呈现地理要素,最大限度的将地理要素的特征清晰的呈现给学生,鼓励学生联想生活实际,促使其凭借生活经验,构建地理事物与地图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立体呈现地理景观,扩大学生感知体验,帮助学生构建图像概念思维模式模型,从而能否自觉的运用所学,从遥感图像中获取知识。

(二)鼓励学生实地考察。

遥感图像是地理各构成元素的立体、宏观呈现,因此,学生仅从教材中很难获得地理事物的研判经验,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有意识的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要求走出课堂,借助实际体验实现对不同波段、时相、区域遥感图像的分析与判读,分析遥感图像的特点、地理事物呈现规律,以及与实际地理元素的差异,使学生能否举一反三,掌握遥感图像判读要点。同时,通过实地考察,要求学生分项学习经验与感悟,勇于说出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彼此间相互学习,寻找到遥感图像与地理知识的契合点,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更加深刻、全面的掌握地理知识。

(三)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师范地理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学生参与到地理知识获取的整个过程,更加有助于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教师应注重利用遥感图像,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使学生在探索中感受学习的成就感。一方面,认真筛选教学所用的遥感图像,要求遥感图像在紧密联系教材内容的同时,更加具有代表性。为学生展示遥感图像时,注重设置一些探索性问题,鼓励学生善于自己设置问题,多问自己为什么。另一方面,为防止挫伤学生的探索热情,教师设置的问题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能吸引学生。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抓住分析问题的切入点及技巧,从遥感图像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知识,培养学生读懂遥感图像的同时,提高学生利用遥感图像自主探索意识。

三、总结。

师范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遥感图像应用的重要性,认真分析遥感图像应用中应遵守的原则,并结合地理学科特点,积极探索最佳的应用策略,为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地理素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2]韩倩倩.基于遥感图像的地貌教学辅助方法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6.。

[3]孙小丹.图像素材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d].辽宁师范大学,.。

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论文

中医学基础是一门基础性学科,系统介绍了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知以及各种疾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是众多中医院校广泛采用的一门课程。作为基础性学科,它涉及到大量理论知识与专业中医术语,学生学习起来就感觉比较困难、枯燥。为此,讨论教学法被引入到中医学基础教学中。所谓讨论教学法,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通过精心准备、组织与设计,使得学生能够就问题发表见解,培养其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运用讨论教学法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学基础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在进行中医学基础课程时,传统方式是教师采取“口授+黑板+教材+课件”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不可避免会出现照本宣科的现象。采用讨论教学法,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过程中,积极展开谈论,发表见解,这样一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

2.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相融合。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中医学基础也不例外。如果采取传统的方式,学生只会记住枯燥的理论知识,没有与之配套的临床实践机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采取讨论教学法,教师通过精心准备,就可以以讨论专题的方式让学生讨论一些临床病例。学生在加深对中医学基础知识理解的同时还打下了临床运用的基础,为今后的临床实践做好准备。

3.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质疑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质疑的能力是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尤其是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专业中更应如此。通过讨论教学法,学生可以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锻炼独立思考与质疑的能力。

4.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推动教学观念的转变。

讨论教学法将师生之间的互动最大化,教师用生动、热情的语言将课堂教学变得生动丰富,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将教育变得更有活力、更丰富。而这正是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求,是贯彻素质教育,推动教学观念转变的有效途径。

二、讨论教学法的组织程序与要求。

1.讨论教学法的组织程序。

(1)小组划分。在原有班级的基础上,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作为讨论学习法的基本单位。

(2)在进行授课前,教师要与学生一起确定本课要进行讨论的主题。在此过程中,教师事先要充分备课,熟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挑选出适合的问题。学生需要课前进行预习,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讨论。

(3)在前两步基础上,教师用简短的时间讲授本课内容,并提出问题。随后,小组展开讨论。

(4)小组交流。这一过程要求小组内学生相互进行提问和解答,随后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回答。教师要及时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补充,以便学生掌握知识。

(5)总结。学生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教师从旁指导补充,构建完整知识脉络。

2.讨论教学法实施的注意事项。

(1)专题的选择要合理,涵盖面广。教师在确定讨论专题时,应该依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确保讨论主题能够涵盖整个中医学基础。一般来说,专题的选择应该关注中医传统思维方法的横向与纵向的关联性,并且注意将中医基础知识的点和面加以统筹。

(2)选择开放性的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多方面思考。如在问题的设置上,教师可以选择“肝胆湿热证患者身目发黄过程、湿热蕴结肝胆和肝胆疏泄功能失调症状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从不同知识点、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讨论,并发表意见。

(3)讨论环节的设置科学化。在讨论教学法中,讨论环节的设置应与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相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把握好课堂的节奏,熟悉教材内容的环节。一般而言,讨论环节需要设置在教学的重点处、知识的关键点以及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

综上所述,在中医学基础教学过程中,最根本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中医学思维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理论治病救人,将中医发扬光大。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不断革新教学理念,充分应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证明,讨论教学法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意识,使其充分掌握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中医学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雷俊杰.讨论法在儿科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9).[2]潘忠勉,李力,姚德生.病案讨论式的教学法在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运用探讨[j].高教论坛,(1).

[3]吕风华,何益群,上官海娟,王正晓,马四海.专题讨论法在《诊断学》教学中的作用及实施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3).

[4]何其军,吕自力.病例讨论在病理实验课中的教学效果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11(6).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因特网作为一个无国界的计算机通信网络已经渗透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对医学教学和科研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计算机网络和数字技术正在改变高等医学院校的办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医学教育正在逐步跨入信息化时代。现将几年来我科应用因特网进行教学的体会介绍如下。

1因特网的基本特点。

国际互联网是目前世界上覆盖面最广、信息资源最丰富、规模最大的计算机网络。因特网的雏形是由美国资助建设的名为arpanet的网络,由于采用了tcp/ip协议,并用公开了tcp/ip协议的核心技术,使得因特网得到了迅猛发展。因特网具有开放、自由、交互性强的特点,所以其具有信息资源丰富、入网方式多样、信息服务灵活以及多种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优点,被广泛应用到教育、行政、企业等各行各业之中,是世界各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重要基础设施。

2网络软件的应用。

2.1网页制作软件。

常用软件有macromediadreamweaver、microsoftfront-page、网页作坊等等。通过这些软件使得网页制作简单易行,我们用教学素材制作出精美的网页.在网页中可以添加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使其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动感十足,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制作好的网页既可以用于多媒体教学,又可以上传至互联网便于学生进行自学。

2.2电子书制作软件。

常用软件有adobeacrobat、quickchm、e书伴侣、电子文档处理器、e书工场等等。通过把教学素材制作成不同的电子书,便于打包携带及检索。并可以在不同的载体上阅读,方便学生学习,很大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利用电子文档处理器制作出药典让学生下载到掌上电脑、电子书阅读器、mp3等载体,使学生能够随身携带、快速查阅,并从机械的记忆中解脱出来。

2.3动画制作软件。

常用软件有flashmx、authorware等。利用这些软件与网页制作软件相结合,使网页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亦可制作生动的教学动画,使教学摆脱枯燥无味的格调,寓教于乐,加深学生的印象,学生易于掌握。如利用flashmx是交互式矢量图和web动画的标准,心血管系统血液循环的动画、细胞周期动画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

3网络搜索引擎的应用。

搜索引擎是一个对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然后供查询的系统,它包括信息收集、信息整理和用户查询三部分,是一个为人们提供信息“检索”服务的网站,它使用某些程序把因特网上的所有信息归类以帮助人们在茫茫网海中搜寻到所需要的信息。通过关键词及一些必要的技巧,我们很容易在互联网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极大地方便了医学教学。

目前比较有名的医学专业搜索引擎有medicalmatrix,heahhweb,healthatoz,medscape,medicalworldsearch等。这些搜索引擎提供了关键词搜索和分类目录搜索,利用它们可以免费进入因特网临床医学数据库,查阅到许多医学资料,扩大医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料,使教学活动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其他非医学搜索引擎还有google、yahoo、百度、新浪等,利用它们我们同样可以查到许多有用的资料。例如:以“sars”作为关键词用百度引擎搜索,在0.001s内即可找到相关网页约2600000篇;再以“防治”作为关键词进一步搜索,许多sars防治的'相关资料立刻呈现在眼前,使我们在极短的时间内便获得了许多新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4bbs论坛的应用。

bbs是bulletinboardsystem的英文缩写,即电子公告牌系统,它通过在服务器上运行服务软件,允许用户使用终端程序通过网络来进行连接,执行下载数据(或程序)、上传数据、阅读新闻、交换消息等功能。bbs已经日益普及,功能得到了很大的扩充。通过bbs系统可随时取得国际最新的专业信息,也可以通过bbs系统来和别人讨论方方面面的话题,更可以利用bbs系统来刊登一些“征文”、“求助”及“提问”等启事,极大方便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教师之间的交流。我们利用bbs来组织疑难病例讨论、发布通知、布置作业、组织英语沙龙及各种爱好者协会等多种教学活动,得到了学生的积极响应,网络的点击率大大提高。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远程教学是指学的过程和教的过程不在同一时间或同一地点下进行的教学,但使整个或部分学习过程得到了教师的计划、导引、辅导和评估。参加远程教学的学生只需在家里登录相应的网站,就可以享受到多种形式的教学,还可以提供网上交流和讨论。

学校通过网络发布招生信息,学生通过网上报名,教师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联网的计算机接收信息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也可以在网上发布考试的日程表,在网络上完成考试,而考试分数则会以e-mail和信件的形式通知学生。这样既方便学生,也方便教师,同时还可以节约教学成本,非常适合中国国情。

我校与多个医学专业网站(如好医生网站)合作,利用其网站资源对全校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要求每位教师自由上网,选择本专业教育课程进行学习,每年获取一定的学分作为继续教育培训的依据。

5.3在对外交流中的应用。

通过远程教学系统,我们随时可以和区内外,甚至国内外同行进行交流,定期组织学生、教师远程学术活动,使他们能及时了解国内外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

6展望。

因特网在医学中的实践,促进了医学教学改革和发展,为医学各学科开辟了教育的新途径,同时也对医学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全新的研究课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有效的教学管理和学习引导,如何更好的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已经成为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充分发挥这一新技术、新事物的优势,必将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尿素氮与尿素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医学检验已经成为临床医师诊断疾病及判断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准确的检验结果可有效的提高临床诊断得准确性,保证临床诊断与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现代生活中,随着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环境的恶化,慢性肾功能不全等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如何科学地对患者的肾功能进行评价是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的关键性因素。尿素氮与尿素检测是临床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常用指标,以1月至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36例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尿素氮与尿素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及应用方法的选择进行了论述与分析,现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月至20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36例,其中男15例,女19例;年龄在52~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2.8岁;病程在2~之间,平均病程为9.4年;未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等器官和系统的并发症。

尿素氮与尿素均为临床检验肾功能的重要试验,可诊断多数肾病,但是传统教科书内容编写中将尿素称为尿素氮,尿素与尿素氮的名称使用及检测方法混淆不清,使得临床医生对尿素测定与尿素氮检验中检验方法及意义存在的差异不了解,影响了临床诊断的科学判定。但是检验科室人员可对尿素氮及尿素测定的不同具有详细的.了解与理解,因此,加快医疗机构尿素氮与尿素在临床检验中的科学使用,选择合理的检测方法对正确判定患者肾功能、进行正确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1.3尿素氮的应用及临床意义[1]。

尿素氮数值增高可能由器质性肾功能损害、肾前性少尿、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等多种因素引起,因此,在检验前应了解患者近期的饮食、身体状况以及服药情况,以科学分析尿素氮检验值的准确性,减少药物干扰、饮食等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干扰。

者的换算。尿素的检验比尿素氮更能全面反映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能够更加准确地对患者的肾功能进行评价以及信息收集。尿素的临床医学检验主要采用直接法和尿素酶法进行。直接法是利用尿素与试剂的直接作用对产物进行测定,临床检验中一般采用二乙酰一肟法;尿素酶法是指应用尿素酶将尿素变成氨而进行测定的方法;直接法检验尿素具有灵敏、简单的优点,但是在检验过程中将标本加热时会产生异味,实用性较差,已逐渐被尿素酶法所替代。尿素酶法的特异性强,不受尿素类似物的影响,检验准确性高。但是这种检测方式所需时间较长,较为费时,并易受体液中氨的影响[2],在实际检验工作中,应针对本院所采用的检测方式以及影响其结果的因素进行控制,以此提高检验的准确性,为临床医师的诊断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

2结果。

尿素氮检测共检出异常结果21例,诊断灵敏度为58.33%,尿素检测共检出异常结果29例,诊断灵敏度为80.56%,尿素检测的诊断灵敏度显著高于尿素氮检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尿素检测的灵敏度显著高于尿素氮。

3讨论。

尿素氮为人体蛋白质代谢的终末产物,其临床检验一直是判定肾功能的重要依据,使用科学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对临床的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尿素氮数值的增高能够反映器质性肾功能损害、肾前性少尿等病变,但也可受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检验报告并不能准确的判定患者的实际情况,需以化验单为基础,检验前询问患者近期的饮食、身体状况及服药情况,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综合判断,以全面掌握患者的实际情况与病情,得出正确的结论;尿素氮偏低与患者的肝脏功能、怀孕等多种因素有关,如患者出现尿素氮偏低的情况,应对患者进行肝功能及其他项目的综合分析,以准确了解病情,对症下药,对原发疾病进行控制与治疗。尿素氮的检验存在着实际稳定性差的问题,实际中nadh不足、抗凝剂使用不当可影响检测结果,因此,在临床使用中,应对常见问题采用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提高检验的准确性。在实际检验过程中,应尽量减少环境的影响、方法学的缺陷、抗凝剂等方面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尽量纠正偏差,提高检验的准确性,科学的临床检验能够为尿素氮水平异常提供依据,同时也是判断治疗方案是否有效的重要评价标准。

本文研究证明,尿素检验的准确性及灵敏度比尿素氮高,能更加准确地对患者的肾功能进行全面评价,并且具有反应专一、特异性强、不受尿素类似物的影响等优点,但检测较为费时,易受体液中氨的影响,临床实用性不高。

综上所述,尿素氮与尿素的临床检验方法受客观条件因素影响较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检验方式进行正确选择,同时做好检验控制工作,合理制备和采购试剂,减少存放不当等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提高临床检验与诊断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周超.临床检验中尿素氮的检验方法分析[j].医疗信息,,6.

[2]陈海清.尿素与尿素氮检验区别分析[j].临床检验问题库,2009,4.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vr)技术,是利用计算机创建一个虚拟的三维情景,为用户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用户如同身历其境一般,可以实时、无限制地观察虚拟空间内的事物,并通过人机交互设备对虚拟环境内物体进行实时操控和设计改造[1]。目前该技术已经在娱乐、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广泛应用。然而受医学领域专业性强、知识更新快、进入门槛高等原因,vr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传统医学教育培训方法相比,vr技术有巨大的优势。利用vr开发系统对医学对象进行三维设计,构建虚拟学习情境,再辅助以文字、图片等补充信息,可高精细度呈现系统预设的学习内容,结合人机交互设备,学生可以漫游在系统构建的虚拟场景中,甚至对场景中的虚拟信息进行操作和设计,从而达到全方位展示学习内容的目标。早在20世纪80-90年代,欧美医学研究工作者就开始了对人体虚拟图像的研究,德国汉堡大学医学技术研究所率先创建了3d虚拟人体图谱并用于医学生可视化教学,但仿真程度有限[2]。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仿真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相互融合为构建vr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vr技术用于医学教育已经变得触手可及。

1vr教学的优势和特点。

面对医疗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和人们对医护水平的更高要求,医疗岗位对医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通过老师书本授课、模具操作和现场观摩等方式开展医学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不可避免地存在理论知识抽象难懂、实践与临床脱节等问题。应用vr技术进行医学教学,能够弥补传统医学教学的不足。vr技术可以打造出一个随时可用的实验室和近在眼前的观摩台,这种逼真的亲身经历和感受是传统教学方法不能比拟的。用vr技术开发的虚拟教学平台可将各种医学影像和数据信息创建成一个沉浸式的虚拟培训环境,学生通过3d人体模型,从视觉、听觉、触觉多感官直接观察人体细节,并借助多传感器、头戴式显示器(hmd)、体感外设备等工具与虚拟环境中实物进行互动。这种集视觉、听觉、操作为一体的虚拟学习系统,可使学生完全沉浸于自主学习的三维虚拟环境中,通过自身与环境的交互全方位获取知识和技能。例如,用vr外科手术系统模拟外科手术。系统可以实现多人同时介入,以协作方式共同完成一项手术或者以共享模式观摩一场作业。在操作时,计算机ai可对学生进行视觉、听觉、动作的.综合指导,老师或专家也可直接介入进行实时指导[3]。这种教学方式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医学基础理论,掌握基本临床技能,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此外,投资昂贵的实验对象(尸体、假人、模具等)和器材是医学科研机构巨大的负担,vr技术具有不受标本、场地、时间等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可以使教学培训活动根据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在减少教学费用投入的同时获得良好教学效果。不仅能大幅降低医学科研机构的经济负担,而且能有效缩短科研人员的培训练时间。

2.1模拟教学以强化教学效果。

医学要求学生记忆的知识点多,学生要想记住书上的知识点很大程度上依靠背诵和老师讲解,这种方式需要学生付出很大的努力。利用vr教学系统,老师可为学生选择一个针对特定知识点的模拟教学情境,学生就可以通过3d视屏动态演示,人机互动界面操作,对设定的知识点进行学习[4]。例如,学习人体骨骼结构,学生利用虚拟系统的人机交互界面,配合系统机器人的指导和讲解,学生可以直接对3d数字人体进行解剖,身临其境的观察特定部位骨骼的结构,这种亲身经历般的感觉可让学生对所见所闻的知识难以忘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2.2自主学习以提高创新能力。

通过虚拟场景设置智能化虚拟教学,使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求知。在虚拟环境中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学习情境,制订实验方案,例如,学生可以通过人机交互系统观察不同参数条件下的人体结构模型,单体器官模型,或进行内部“漫游”、局部解剖等探索[5],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极大的扩展教学空间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的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被动灌输转变为主动学习。

2.3模拟实训以客观评价学习效果。

传统医学教育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察主要通过理论考试,但简单地通过考试分数不能全面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通过vr技术,老师提前录入数字人体基本信息、诊疗参数及药物影响等数据,再让学生自主在虚拟人体模型上进行病情分析,并实施诊断和治疗。系统自动收集学生实时操作数据,并对其做出诊疗评价,从而实现教学全程可视化管理,实时评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将有利于老师更好地处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知识盲点和薄弱环节,增强教学效果。

2.4医学模拟诊断以提高实践能力。

将传统的实习观摩方法与虚拟诊断项结合,将有利于学生实习时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掌握基础临床技能。对于高年级学生和规范化培训医生,现场观摩是临床实践的主要培训方式。受医学院校培训资源有限的限制,加之医生工作任务繁重,观摩实习难达预期教学效果。vr模拟诊断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医学培训生利用vr系统,可在虚拟人体上进行大胆的诊疗试验,测试不同治疗方案在人体上的反应,从而获取大量虚拟诊疗数据,将这些数据与患者实际身体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将有助于学生获得临床经验,加深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6]。在临床上,虚拟诊疗数据还可作为各种复杂病症的辅助判断指标。

2.5虚拟分子设计以促进医药研发。

分子生物学、药学等基础学科在医学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但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大多处于分子级别,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研究起来很抽象,常常给人一种说不清也道不明的感觉。vr技术可把各种分子微观结构进行宏观化展示,使药物研究人员逼真而清楚地看到各种分子结构3d模型。通过人机交互设备可以对分子模型进行改造和设计,这将为药物研究带来许多便利。宏观化展示化合物微观结构,可加深研究人员对化合物结构的理解,有助于找到最佳合成路径;模拟各种生物大分子与药物小分子的结合,找出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最佳结合位点,有利于探索药理特性;观察特定条件下活性分子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全过程,有利于探索活性分子生物特性[7]。这些便利将有助于药物研发人员更加有针对性的取去设计和合成药物,缩短药物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vr医学实验室是vr医学教育系统必不可少的载体,与一般vr实验室一样,主要由开发渲染平台、三维沉浸显示系统,三维交互系统和中央控制系统四大部分统组成[8]。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为vr技术医学应用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实现vr技术医学应用的关键还在于能否开发出高度逼真的教学情景、科学的教学模型和恰当的人机交互系统等“软件”系统[9]。医学知识专业性强,要建成可用于医学培训的vr医学实验室离不开医学专家和信息技术开发人员的通力合作。先由医学教学工作者设计科学的医学教育方案和内容,提出人机互动方案,vr系统开发人员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医学教育系统开发,医学教育工作者对模型设计进行全程跟进,不断修正仿真内容,提高模拟的逼真程度,这样才能做出符合实际应用需要的vr医学培训系统。

目前,全世界许多团体都在致力于vr技术研究和开发,该技术在娱乐、机械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可谓是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vr产品已经走入人们的生活。医学关系人们的身体健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攻关领域。虽然vr技术的医学应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应看到其巨大的应用前景。vr技术在医学教育上应用所带来的教学方式改变已逐渐被医学专家认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vr技术终将会在教学领域取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论文

腹诊是中医具有特色的诊法之一,它是“望、闻、问、切”四诊结合运应并以切诊为主的腹部诊察法。中医学对于腹诊的研究其涉及面较为广,通过对古文献的査阅中,本文欲通过对腹诊的渊源、研究内容及其应用等方面来阐述,以便把握其地位及应用,兹予陈述如下。

1腹诊的渊源。

关于腹诊的最记载当属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黄帝内经》、《难经》为中医学腹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后世腹诊的发展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据笔者统计,涉及腹诊的条款250条有余,《内经·脉要精微论篇》已有:“知内者,按而纪之。”《素问·腹中论》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曰伏梁……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灵枢·水胀篇》曰:“肠覃何如……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著……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如此均以腹诊为依据,对多种疾病作出诊断。

至汉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对腹诊论治做了全面的论述,其中包括腹部不同部位及表里的腹诊方法,并和临床证修建及其它诊断方法(如脉诊〉等相结合,进行客观地综合分析,开创其腹诊论治的先河,在原文的397条中,涉及用腹诊多达140多条,占全书1/4以上,如胸满、胸中窒、胸胁苦满、心动悸、心下悸、心下痞、心下痞硬、腹中寒、腹中痛、腹胀如水状、少腹满、少腹拘急等等,其论述过程中有证、有方,除了对中医腹诊的发展,更是中医“辨证“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后来随着腹诊的应用,诸多医家不断的发展完善。晋代葛洪《肘后方》有“胸胁腹内绞急切痛,不可抑按”。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全书67个病症,1729个病候,也将腹诊反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病症中。唐代《千金要方》、《外台秘要》,也有不少的记载。成无已《伤寒明理论》曰:“大抵看伤寒,必先观两目,次看口舌,然后从心下至少腹以手摄按之,觉有硬功夫满者,则当审而治之。”李东垣《脾胃论》和朱丹溪《丹溪手镜》等对腹诊也略有论述。明末吴又可《瘟疫论》中也有关于腹诊病机的进一步完善。清代医家俞根初在《通俗伤寒论》中“按胸腹”一节,明确提出了“腹诊”一词。

2腹诊的内容。

腹诊本身存在两种认识,一种是狭义腹诊,是指胸腹部的按诊(或触诊),仅属于中医四诊中的切诊内容之一,之前所述清代医家俞根初著《通俗伤寒论》述胸腹者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何如,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当代医家叶橘泉认为:“腹诊就是望、闻、问、切四诊之一的切诊。”二是广义的腹诊,是反映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的综合运用,从《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古典医籍的记载及临床运用一看,以切诊为主,望、闻、问四诊合参。

《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隔络脉,出于左乳下,其动应手,脉宗气也,按之应手,动有不紧,缓而不急者,寒气积于胸中也;其动微而不见为不及,宗气内亏;或动而诮为太过,宗气外消也。”所以通过察看胸部,按虚里来感知疾病的`轻重。《类枢·师传篇》曰:“胃中热,则消谷、心善饥,脐以下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通过感知肌肤的寒温,来把握邪正盛衰及病变的性质。《灵枢·百病始生篇》曰:“著于伏冲之脉者,按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腹如汤沃之状。”《难经·五十六难》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肋下如覆杯,有头足;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下心;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杯;肾之积,名曰贲豚,发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所以通过腹诊,触摸脘腹能辨肿块之形状、性质,以此来判断病证。《金匮要略》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通过切腹部,来明确痛处,把握疾病的病变部位及病机。《灵枢·厥病篇》曰:“与背相控,差瘛,如从后触其心……先取京骨、昆仑,发狂不已,取然谷。”

可见腹诊内容之丰富,有虚里诊、胸腹诊、脐诊及腹部穴位诊等多个方面。方法涉及触、按、扪、推、探、弹、击等诸法,与现代医学所施用的腹诊在方法及目的有所不同,客观存在,不是为了直接触知腹部内脏或组织的病理解剖的变化,而是建立在解剖学和中医脏腑经络学基础之上,以査知气血水湿在人体分布的情况,从而来测知病变,确定寒热虚实。

腹诊可以作为一门独立的诊法应用于临床,但仍不能地究地孤立看待它。可以根据腹诊提供的依据,来帮助指导临床实际应用。如定病位、病性、病程,诊治疾病,指导临床用药,进一步可判断预后和转归等。

3.1定病位《诸病源候论·肝病候》曰:“肝气盛,为血有余,则病目赤,两胁下痛引小腹。”《诸病源候论·小肠病候》曰:“其气盛为有余,则病小肠热,焦竭平涩,小肠嗔胀。”《金匮要略》中“肝中风者,头目眩、两胁痛”,“积者脏痛也,终不移,聚者腑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类枢·胀证》曰:“肝脏者,肋下满而痛引少腹”,“胆胀者,肋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

3.2定病性《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葛亮胀腹大,皆属于然”,“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源候论“疝病诸候》曰:“疝者,痛也。或少腹痛,不得大小便;或手足厥冷,绕胳痛,自汗出;或冷气逆上抢心腹,令心痛;或里急而腹痛。”《金匮要略》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

3.3明诊断供鉴别《灵枢·厥病》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金匮要略》曰:“鱿虫之为病,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望诊遵经》曰:“至若按其腹……随手而起,如囊裹水之状,为水胀”。《医宗金鉴》曰:“脐旁左右一筋疼,突起如弦痃证名,僻在两肋名曰癖”。《灵枢·水胀篇》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并对其具体陈述,通过这几种疾病的相互比较,就能作出诊断。《诸病源候论》对“腹水、积聚、癖病、霍乱”等,在阐明其共同表现之后,又分而论之。

3.4指导治疗《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商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曰:“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

3.5辨预后《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类枢·玉版篇》曰:“腹胀、身热、脉大,是一逆也;腹鸣而满,四肢清满,其脉大,是二逆也,如是者,不过十五日而死也矣。”《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曰:“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腹满者难治。”《诸病源候论·久心腹痛候》曰:“心腹久痛,冷气结聚,连年积岁,日月过深,变为寒疝。”以上等论述都表明,某些病变的发生发展过程,常可出现疑难重症,甚或危症,在审病时尤其应该重视,以腹诊为主,结合四诊,来推断疾病预后,适时给予处理,解除病患疾苦。

4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祖国医学对于腹诊的论述可以说是至详至细,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具有自身体系及特点,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腹诊对于临床来说具有不可取代的、长远的价值,值得我辈再学习,予以继承,并发扬、推广之。

腹诊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及应用论文

[摘要]中医五行学说将五味归入人体五脏。

本文根据五味生克乘侮规律与五味作用探讨了五味在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用药、养生康复方面的运用。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中医学运用五味指导诊断、治疗疾病和养生康复,颇具特色。

本文就此探讨如下:

1五味运用于中医诊断、治疗、养生康复的理论依据。

中医学根据五行学说的取象类比与推演络绎方法,将五行与五味、五脏、五色、五方等联系起来。

如《素问・金匮真言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味酸,其类草木”;“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其味苦,其类火”;“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其味甘,其类土”;“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其味辛,其类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其味咸,其类水”;又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这些阐明生理上五脏对五味各有所主,五味对五脏各有所归。

五味应五行,把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推演到五味中则形成五味间的生克乘侮关系,即相生关系为酸生苦,苦生甘,甘生辛,辛生咸,咸生酸;相克关系为酸克甘,苦克辛,甘克咸,辛克酸,咸克苦。

中医学据此来阐释五味间相互联系和制约的协调平衡的整体性。

另外,中医学认为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辛味能散能行,甘味能补能缓,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燥能坚,咸味能下能软。

这些为应用五味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用药和养生康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2五味运用于中医临床诊断。

中医学认为五味源于天地之气所化,靠舌的味觉功能感知,机体病变会影响舌的味觉功能而使患者产生异常味觉和对五味的好恶发生改变。

应用五味与五脏间的关系来分析这一变化,有助于临床诊断。

2.1问患者口味以知五脏病变。

口味即患者口中的异常味觉。

口为脾窍,五脏六腑都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经络、经筋与舌相连,脏腑精气上荣于舌,脏腑病变必然影响精气的变化而反映于舌的味觉,口中异常味觉常是脾胃功能失常或其他脏腑病变的反映,故临床可根据味脏关系分析患者口味的异常变化来诊断疾病。

如口咸者多属肾虚,因咸味入肾,肾病可使口中咸;口甘多脾胃湿热,因甘味入脾,湿热蕴结脾胃,浊气上泛,故感口甘;口中泛酸多肝胃蕴热,因酸味入肝,肝热之气上蒸于口则口中泛酸;口苦多心火,因苦味入心,心属火,火邪炎上则口中苦。

可见临床问诊病人异常口味可助诊断。

2.2问患者对五味喜恶可测知五脏病变。

五脏对五味各有好恶,五脏病变也会使好恶发生改变,不同脏腑的疾病可产生不同的饮食嗜味,临床可据此测知五脏情况及病变性质。

《难经・六十一难》指出:“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主所起所在。”如嗜甘者多脾虚,因甘入胃后先入脾,能补脾体,助脾用,复其运化;又脾欲缓,甘者能补能缓,故脾虚者嗜甘。

其他如肝病嗜酸,心病嗜苦,肺病嗜辛,肾病嗜咸,其理同。

因此问诊患者对五味的好恶对于诊断其患病情况及性质,无疑是一大帮助。

3五味运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五味与五脏相互应通,五味间存在生克制化,且五味又各有不同的作用,因此临床上可根据药物性味及对脏腑的影响选择适当药物进行治疗。

3.1运用五味分析药物归经。

一般药物均具一定的味,根据五味与脏腑的关系可知其归何经,因此五味可作为分析药物归经的依据。

如酸入肝,白芍、木瓜等味酸故均可入肝经;苦入心,黄连、苦参等味苦故均可入心经;甘入脾,茯苓、山药等味甘故均可入脾经;辛入肺,麻黄、桂枝等味辛故均可入肺经;咸入肾,海藻、昆布等味咸故均可入肾经。

3.2运用五味指导方剂配伍。

中医学认为五味各具功用,因此根据五味各自的不同作用进行组方是古人重要的方剂配伍原则。

如治营血亏虚,疏泄失常致月经失调等证的四物汤即按《素问・脏气法时论》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以辛补之,酸泻之”的原则组成。

肝欲散,故方以辛散的当归、川芎助肝用,复其疏泄,顺肝条达之性为补;白芍味酸,补肝体,性能收涩而缓肝急,熟地味甘,甘味能补而养肝血,肝血能藏,逆肝条达之性为泻。

辛酸补泻,切中病机,使肝功能恢复,其病自愈。

又如治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桂枝汤即遵《素问・至真要大论》之“风淫所胜,平以辛,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泻之”的原则。

可见药物的味及作用是古人制方的重要依据。

3.3运用五味指导治疗用药。

知道患者所喜所恶之味与药物之味,在遣方用药上对如何安脏气、祛病邪会更有把握。

即从所喜某味知某脏虚,以具某味之药助某脏气以祛病邪。

如中气不足,脾精偏虚喜食甘味者,可用黄芪、大枣、茯苓等味甘之品甘温健脾或甘淡实脾;肝阴不足喜酸味者可以山茱萸、白芍等味酸之品以补肝体,缓肝急;心火旺喜食生冷可以苦寒之黄连、知母、木通等清心泻火。

总之五脏各有体用,临床用药得当,效果明显,相反若用药之气味与脏之体用不符,必益病邪,病不易愈。

4五味运用于中医养生康复。

临床上一方面可根据患者对五味的喜恶通过食物来补所病脏腑之不足,平调其偏性,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可据四季变化与味脏关系调整饮食,达到养生防病的目的。

4.1运用五味指导食物调养。

饮食具有五味,五味内通于脏,因此治疗疾病用药固属重要,饮食调养亦不可忽视。

一方面,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及患者病情、习惯口味对食物加以选择,通过合理调配,增进患者食欲,利于脾胃运化,发挥后天生化功能,提高抗病能力,促进患者康复。

另一方面,患某病不宜过食某味,否则不但不利于治病,甚至加重病情。

如《素问》指出:“气病无多食辛,血病无多食咸,肉病无多食甘,筋病无多食酸,骨病无多食苦。”又比如从现代医药角度看高血压患者过食咸食会加重高血压,溃疡病患者食甘味会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加重病情等。

因此,当据病情而近其所喜,远其所恶,给以适当食物之味调养,补养脏气,有助于药物发挥疗效,促进疾病康复。

4.2运用五味指导预防养生。

饮食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内容,它具有养生防病、益寿防衰的作用,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法度,其中饮食之味尤为重要。

首先当调节饮食,不偏嗜某味,若偏嗜某味久必致某脏机能偏盛,机体阴阳失调产生疾病。

如《素问・五脏生成篇》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枯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可见五味调和的重要性。

此当为养生者戒。

其次,根据自然变化规律、五味间生克制化及味脏关系调节饮食,天人合一,对于保证机体健康很有好处。

如春季肝气旺,其味酸,木能克土,脾属土,其味甘,故当春之时饮食之味要减酸增甘之物,以护脾气。

同理,夏季宜减苦增辛之物以护肺气,秋季宜减辛增酸味之物以养肝气,冬季宜减咸增苦味之物以养心气。

由此可见运用五味指导养生防病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中医学运用取象类比与推演络绎方法,据五味生克制化规律与味脏关系,将五味用于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用药和养生康复的确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医五行理论在“治未病”中的应用【2】。

关键词:五行理论;中医;治未病。

中医学“治未病”理念源于《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是中医学先进和超前的医学思想,是中医学追求的`最高学术境界。

导师闪光勋近1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医五行学说用于治未病的理论探索和实践,以下是笔者对导师理论经验的一些总结。

1五行决定人体健康的理论依据。

《内经》提出了“人秉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的“天人合一”观点,其所谓天地之气即阴阳五行之气。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言中,以极精简的言辞陈述了其对五行学说的认识,说:“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

中医认为人禀天地五行之气而生,贵在五行流通和动态平衡。

如五行能保持流通运行和动态平衡则身体健康,若五行中某一行过强就会使其他某一行受到严重的克、泄、耗,导致本身的亢旺之灾。

过弱则自身的特性被压抑而不能自由显现,使对应脏腑的作用不能正常发挥。

所以太过或不及都会破坏人体五脏系统的整体的平衡,导致疾病。

《易经》应用取象比类方法,把宇宙万物纳入五行八卦系统之中,并根据五行生克乘侮理论来概括和解释宇宙万事万物的内在规律。

中医最早将其取象比类方法和五行理论引入医道,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疾病产生的原因,制定治疗原则,判断邪气盛衰,疾病传变,转归和预后等。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

《素问・五运行大论》云:“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素问・脏气法时论》:“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

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于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

必先定五脏之脉,乃可言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肝病者,平旦慧,下晡甚,夜半静”,“病在肝,甚于秋”;“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脾病者,日慧,日出甚,下晡静”,“病在脾,甚于春”;“肺病者,下晡慧,日中甚,夜半静”;“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晡静”。

《灵枢・本神篇》说:“肝死于秋,心死于冬,脾死于春,肺死于夏,肾死于长夏”。

《素问・刺热篇》说:“肝热病者,气逆则庚辛死”;“心热病者,气逆则壬癸死”;“脾热病者,气逆则甲乙死”;“肺热病者,气逆则丙丁死”;肾热病者,气逆则戊己死”。

导师认为,《黄帝内经》中的五运六气学说,仲景在《金匮要略》所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疗大法皆是以五行学说生克乘侮为理论框架和数学模型来阐述的。

许多医家研究发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死亡与中医五行生克理论息息相关。

据杨汉辉等报告,肺病(包括大叶性肺炎、肺结核、麻疹并发肺炎、肺癌、支气管炎、呼吸衰竭、重症哮喘、白喉等)多死于日中(午时)。

有人对80例肝癌患者的腹痛、腹胀、发热、出血等4种主要症状的观察发现,多符合“下晡甚”说。

黄慕君报告冠心病、肺心病以冬季恶化与死亡最多,并对154例肺心病死亡季节统计分析证明,冬季肺心病死亡率明显高于其他3季,占539%。

足以证明中医五行理论的实用性和科学性[1]。

3治未病的关键在于“未病先知”

导师认为要想通过养生保健及药物治未病,必须先知道将来会得何病,才能做到未病先防,达到“先安未受邪之地”的目的,否则难免患虚虚实实之弊。

至于如何才能做到未病先知,西医有基因学说,中医有没有像西医学一样的基因学说呢?导师认为有,那就是古人以干支符号所代表的时空观为依据,决定了不同时间(不同时空)出生的人其所秉受的天地阴阳五行之气亦不相同的理论。

只要对每个人的出生时间进行分析,得出其五行衰旺情况,再与大运、流年、月、日、时干支五行属性及五运六气学说相结合,即可以判断出该命局将来可能患何种疾病。

4对古人及现代治未病观念的重新认识。

导师认为从古至今中医治未病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养生保健,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通过调理情志、适量运动、合理膳食、戒烟限酒及气功、太极拳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健身锻炼方法,达到治未病的目的。

二是医疗保健,即通过服用保健药物及采用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养生保健。

导师认为上述治未病方法,有的具有普遍适用性,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华佗:“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等养生方法,是每个人都应当遵从的。

医学心理学专业论文

有经验的母亲常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在躯体疾病的初期常常表现出情绪不稳、好哭、不安等现象。事实上许多躯体疾病都可以伴随着心理状态的改变。因为在疾病早期,往往只有功能上的变化,有些病人的心理状态对此却颇敏感,容易发生变化,而现有的各种实验室检查方法,一般又必须有器质上的改变才能显示出异常。故对那些早期的功能变化,尤其是与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病变,常无法加以检测。应用心理学的观察方法和测量技术,则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PBL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专业中的应用论文

被动性是高职学生的普遍特点,在笔者所教的高职临床班级中,课前预习者只占极少数,课后有效复习的比例也仅有10%左右(据下一次课提问情况统计)。可见,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只限于被动地跟随课堂讲授,缺乏主动学习的动机。与这一现象相对应,pbl教学要求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自己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地位是主动的,一切学习方式,包括阅读课本、查阅文献、课堂听讲,都变成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手段。以课堂讲授为例,此时虽然形式上仍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看似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但由于学生抱有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动机,因此听讲的过程,就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发掘答案”的过程。至于课堂以外的查阅资料,更是由学生完全独立自主地进行,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化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动性的提高还有益于学习注意力的养成。高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注意力低下、注意力维持时间短暂的问题。这一点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尤为突出,因为是被动听讲,所以注意力涣散的现象难以避免。而在pbl教学中,学生是病例的“责任人”,具有主动学习以解决问题的动机,由此产生的注意力会更加集中且持久。这会潜移默化地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

1.2pbl教学增进学生的职业体验。

在传统课堂中,学生把自己定位为“学生”,而在pbl教学中,面对一个实际的病历,学生会不知不觉把自己定位为解决病例的“医生”,这种体验,对于高职学生的职业定位是一种有效的促进,并可以期望由此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从专业定位看,高职临床教育主要面向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专业人才,培养时间较短,同时又要求毕业生具备贴近实际临床工作的能力。与这一培养目标相适应,pbl教学既能加速学生对职业角色的适应,也有助于培养实际的临床工作能力。pbl教案取材于真实病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接触病史分析、诊断思维、检查项目的选择与检查结果的判读等临床实践的诸多方面,如果再加入对标准化患者的问诊和对实际患者的体格检查,那么pbl学习的过程就会是一个完整的临床工作流程。因此通过pbl教学,可以有效培养高职生的临床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

1.3pbl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我更新知识的能力是医疗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自学的能力。由于学习主动性欠缺和学习能力有限,高职医学生表现出自学能力和自学意识的普遍低下,这不符合其岗位要求。pbl教案具有现实性和开放性,其蕴含的问题不限于课本,学生要提出并解答这些问题,只靠课堂听讲和翻阅教科书是不够的。这就迫使学生把目光转向更广阔的资源,在学生查阅其他教材、专著,并通过电子资源和互联网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他就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学的能力,学会了自学的方法,促进了自学的意识。只有养成了自学的意识和能力,学生才能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与时俱进,不断提高。

2面临的问题。

尽管pbl教学存在上述优势,但据实际教学的尝试和反思,笔者认为,在高职临床专业中开展pbl教学同样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对此亦应有充分认识和思想准备。

2.1教案的编写。

pbl教案既要真实,又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此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并保证教学效果。但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高职医学院校的教师多为专职教师,所教授课程较为单一,且与临床工作脱离的现象较为普遍,而一个有效的pbl教案既要有临床病例的真实性,又要有多学科之间联系的普遍性和深刻性,这对于编写者的能力是一种考验。另一个现状是,高职医学院校普遍缺乏有规模的附属医院,因此缺乏病例资料的来源,这就从源头上限制了pbl教案的编写。与当地医院进行合作,可能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办法。通过合作,让专职教师更多地与临床工作连接,从而提高专职教师的临床能力;从医院获得大量的原始病例资料,从而使pbl教案的编写具备充实、丰富的素材。这样就有可能编写出高质量的教案,为pbl教学的成功奠定基础。

2.2系统性知识的形成。

知识的碎片化是pbl教学的一个可能后果。由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自由的,因此其获得的知识往往缺乏系统性。对于高素质的本科生而言,可以期望其通过自身的归纳、梳理,建立知识的体系,但对于高职医学生来说,这个要求可能过于困难。无论如何,医学知识的系统性是不能放弃的教学目标,那么这是否意味着pbl教学从根本上与这一目标不符合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两个方面的努力,来解决这一问题。一是教师的引导作用。在pbl教学中,教师既要保持讨论和思维的开放,又要引导学生接近问题的核心、发现不同学科间问题的深入联系,当然这对教师的引导艺术也是极高的要求。二是pbl教学应与课堂教学配合进行。对任何一门主要的医学课程而言,完全的pbl教学是不现实的,合理的安排是pbl教学与课堂讲授的穿插。在pbl第一次讨论并提出问题之后,就应安排课堂讲授,以方便学生获得系统性的知识。如前所述,有pbl铺垫的课堂讲授,应有比传统课堂更好的效果,如此,pbl教学与课堂教学可以相互促进。

2.3考核方式的转变。

临床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仍然以选择、简答和问答组成的笔试为主,这种考核方式有利于客观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不利于评价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为了与pbl教学的目的相适应,考核方式也应做出转变。首先,应强调检验学生的病例分析能力。pbl教学在形式上就是由病例导入和展开的,并综合运用多学科、多系统的知识,对病例进行分析。因此病例分析考查能够针对性地反映学习效果。其次,pbl教学还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获得知识”的自学能力为目的,这一能力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有深远意义,因此应该在考核中加以体现。但其困难在于难以客观量化,无法以试卷的形式一次性检验,故而应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即在pbl教学的过程中,由指导教师、讨论组成员和学生自己,对参与讨论、团队合作、文献检索等方面进行过程性的记录和评价。综上所述,pbl教学因其不可替代的教学效果,值得在高职临床医学教育中尝试和推广,而高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和岗位要求,又与pbl教学的特点相吻合。但针对在高职临床专业开展pbl教学可能存在的问题,也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并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克服和解决,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

基于工作过程的医学检验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论文

摘要:文章以目前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的教育现状为出发点,分析和论述了高职院校医学检验及其他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从六个方面重点阐述了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思路,最后对我国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当今社会处于经济信息爆炸的时代,计算机给社会各行各业带来的催化,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随着高职院校招生制度的改革、生源素质的下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结合自身工作,经过对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及河南省周边地区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深入调查研究,探索课改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进步,《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内容也在不断变化。这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教学进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许多问题,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检验专业为例,分析高职计算机基础课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认知程度差距大。随着高职院校招生扩大,生源总体素质发生变化,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接触远不及其他学生。再加上学生对计算机重视程度不一样,导致学习态度上有很大差异。特别是医学检验专业的同学,由于专业不同,对计算机的兴趣也更少。

(2)教学内容多课时少。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部分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设备逐渐完善和提高,教学内容以课件的形式进行演示。但计算机的操作方法,需老师先演示,学生再练习。然而计算机的实践操作需要大量的时间,大部分学生无法课下完成。因此,课堂时间往往不够用,学生还没来得及将操作方法形成有效的记忆便课堂结束。

(3)教学条件仍需改善。机房的建设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平台和基本环境,但是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机房条件不达标,很多地方仍需要完善,机房管理员素质和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4)计算机教学的学科关联性不够突出。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公修课,被设定成某一孤立科目,脱离本体专业。其细分出来的授课模块没能被融汇至高职专业以内,专业彼此脱离。

(5)教学教材老龄化,教学内容严重滞后。随着操作系统和软件的更新换代,教学教材应及时舍去这些老旧的知识和内容。但大部分高校计算机教育中仍在使用过时的教材。在课程、教材内容上严重落后于当前流行的技术。

(6)教学考核方法和标准单一。现有的高职院校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学生的理论知识层次或考核成绩与实际操作能力不成正比,自身的知识结构和计算机实际运用严重脱节。

作为各专业公修科目,计算机基础授课占到了凸显的位置。通过对医学检验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现状分析,如何应对和解决计算机基础教育对其他专业学生的现状,有以下方法可供借鉴。

(1)针对学生基础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素质差异、专业不同来分层次制定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对计算机技术掌握的程度不同来进行分组,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实施分层次教学。有较好的计算机操作基础的分到各小组作为组长,小组范畴内的学员应彼此协同,配合彼此探讨。

(2)更新教学方法、灵活组织教学内容。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使计算机操作越来越大众化,青少年对计算机的操作和认识普遍较高。绝大部分学生在中学里就学习了计算机类课程,这就使高职院校教师要精讲多练,不能局限于旧教材里的教学计划,讲课时必须面面俱到,要灵活组织教学内容。

(3)打造有质量的计算机实训基地。首先,学院领导应认识到计算机硬件建设对于现代化教育的重要性,机房的建设和管理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环境,更是学生自我检验的平台。学习需要一个良好的机房,实践更需要一个有质量的基地。作为院部领头人,要积极申请建设和更新机房条件,创建更加优良的实训基地。同时,提高机房管理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也是保证机房安全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和必要条件。

(4)与医学检验专业人员研究课程及教材。变更教材原有的内容,是必要的趋势。目前普遍的计算机教材都缺少特色,计算机教师要经常与其他专业的教师进行沟通,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促进计算机与各学科的融合,共同发展。依据人才培养计划,更新课程及教材,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课本里有不一样的“色彩”。

(5)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增添计算机与本专业结合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更为新颖的探析模式。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尽力规避单一路径下的解析理论。更新的教学内容要能融入计算机和医学检验双重知识的运用,让学生体悟出不同专业知识碰撞在一起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设定出来的项目要整合多重的基础常识,在探究进程中,更能体会趣味。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有别与其他课程,它更新速度更快,发展更迅猛,所以计算机课程的开设一定要跟上时代的节拍,要有前瞻性。学校具体开哪些课程,取消哪些课程一定要根据未来的发展方向来确定。多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课程的开设一定要体现实用的特点,如果一味追求面面俱到,使学生学得过多过杂,其结果不但收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材方面,要避免同一本计算机教材连续使用的情况出现。采用最新的教材,使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教材通常都是偏重于理论教育和素质教育,即注重讲授知识产生的来龙去脉和体系背景,而忽视技术日新月异的突破和发展。教材的选用应以学用结合为着眼点,授课教师要根据实际需要选用合适的教材。借鉴国外计算机教学的先进经验,加快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尽量做到计算机知识的每年实时更新,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前沿的计算机技术加入到教学中去。

(6)完善现有课程考试评价机制。高职侧重培育出来的人才,都要拥有实际的操作和动手能力。针对这一特性,计算机基础科目的评价和考核应多设计在计算机操作方面。机考出来的结果才更能折射出真实情形下的认知水准,反映综合技能。

3、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思考。

(1)与企业或单位合作制定培养计划。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学院为例,该院与银河集团、南京佳韵公司等企业合作。结合自身条件和企业要求,共同制定有企业特色的人才培养计划,施行符合企业运作模式的教育。这样教师可以深入企业学习,也能吸引一些企业的一线工程师来指导学生实践,互惠互赢。

(2)创建高能力的双师队伍。强化师资建设,提高课堂质量,教师应积极参加企业培训,深入企业学习,不断提高专业技术素质。从企业选拔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经常开设研讨,互通交流,共同提高。安排校本培训,以老带新,储备有专业实践能力的后备力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计算机学院的教师,应具备专业的计算机知识、先进的理念和过硬的实践能力。应在课余和假期间,深入到企业实践学习,这样才能教出适合这个时代的学生。中青年教师和教学骨干多参加企业的实践活动,多参与机房的建设和管理,多组织讲座、公开课等互相学习的机会,建立稳定和谐的教学队伍。鼓励教师多接触it市场,随时关注计算机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计算机行业的水平和高度,弥补完善自己的不足。

4、结语。

科技发展不断更新换代,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高等职业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刻不容缓,是必须实施的一项技术革命。计算机基础课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企业等各方面共同的努力,需要各方面协同支持合作,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线合格劳动者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最终方向和目的。

参考文献。

[2]邢平均.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助推高等职业院校科学发展[n].中国教育报,-8-26.

[4]翟玉庆,邓建明.计算机学科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1).

病例讨论法在临床医学质量中的应用价值论文

1.1可以建立有效地教学模式。

1.2帮助课堂建立“情景探究”的学习模式。

“情景探究”的学习模式实在多媒体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将一些网上的信息通过教学课件的方式展现在教学课堂中,在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将要进行讲解的体育内容进行系统的认识,掌握其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并进行思考和发表看法。体育老师应该带领学生进行虚拟实践,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确,然后使用信息技术的播放这一特点,在课堂展示出来,重新创建教学环境。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体育老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知识构架进行建立,通过信息技术创建的“情景教学”的模式,将思考和实践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1.3通过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使用学校的校园网络来确定课堂的教学内容以及课堂学习要求,同时制定适合体育教学的教学计划。老师可以给学生们提供学习的主题以及相关的资源目录和收集资料的方法及途径。学生独自通过学校的校园网进行查阅并下载相关知识与资源。在课堂上老师将这些资源进行总结,并将这些信息和资源拿到课堂中让学生进行谈论和分析,最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组织课堂学习活动。这就要求老师将学生整理收集的资料作为基础,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制作出一个相关的研究报告,并向学生进行展示。

1.4建立“专题探究——网站开发”的方式。

“专题探究——网站开发”这一方式是对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某一特定的专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习,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使用这养的学习模式,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络,其中包含四个方面:(1)课堂中通过多媒体将专题相关的知识展示出来,将手机的学习资料进行整理构件知识的结构化;(2)将与学习专题有关的学习材料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以及对相关知识网站的收藏管理;(3)以学习的专题为基础,在网上进行讨论和解答;(4)将一些与学习专题有关的问题进行收集,并将其做成联系和考察评测的资料,让学生通过网络独自学习。

二、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产生的效应。

2.1使用信息技术能够优化教学环境。

现代信息技术给体育教学活动提供了现代新模式的教育框架,它基础是利用计算机作为传输教学内容的载体将网络作为信息教学的驱动。计算机传输利用的是数字化传输,数字化又是引发信息革命的主要原因。教学活动涉及到的图片、声音、视频以及文字等都是以数字的形式传输到计算机中的,进而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存储功能,将教学内容存储下来,方便以后课堂上的使用。网络使信息技术发展进入一个指数函数时期,即拓宽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也增大信息技术的传播空间。利用比较智能的多媒体能够有效地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使教学课堂更加的生动。当将智能的多媒体和网络如何在一起的时候,那么现代化体育教学如虎添翼,使教学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现在的学生都对能够直观看到、摸到的客观事物拥有浓厚的兴趣,然而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能够满足学生的这种兴趣,并且能适应他们的思维形式。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软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意识,开拓他们的视野,缩短体育老师的教学时间,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当体育老师再使用多媒体进行讲课的时候,老师的肢体语言和课件中的知识都能形象直观的表现给学生,与此同时,老师应该对学习的重点进行反复讲解,并用特定声音来强调,更加形象的表现出课堂的`重点和难点,通过这种主动、直观的方法来吸引学生,进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适当的使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进而完成教学要求。

2.2信息技术帮助师生组成一个整体。

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得到使用能够帮助老师转遍教学观念,提高体育老师的教学能力。学生对体育是否感兴趣,完全取决于老师,老师教学观念的改变,是教育界发展的必要过程,并且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老师应该科学、正确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互联网资源,通过从互联网中获取教学资源,不仅能帮助老师自身知识的获取和更新,并且还能利用互联网中存储的大量有关体育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模式,进而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出能够适应信息时代的人才做出自己的努力,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完成最终的教学目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能够使学生被动锻炼转变成主动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尊师重道”,这种教学方法的主体是老师,学生是被动知识的接收者这种教育方法忽视了因材施教这一根本性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在老师固有的思维中学习、训练,学生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不能得到有效地激发,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他能够提供大量的信息,使人们的大脑得以充实,也极大的促进学生接受新鲜知识,与此同时,也活跃了学生的学习思维。现代信息技术所能提供的信息知识是老师远远不能提供,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的获取想要的知识,这一技术的应用,打破了老师的固有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在锻炼的时候化被动为主动,最终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锻炼能力。信息化技术在体育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必定会引发一场深刻的体育教学改革,它的教学中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将调动学生学习和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最终目的。

2.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使教学内容问题化。依据体育教学的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这一特点,可以由老师和学生将所学的各种内容转化成不同的问题,并通过网络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时设置逻辑起点。利用信息技术还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探究性学习方法。学生主动地学习老师整理总结放在网络上有关所学知识的学习资料,在学习这些知识后学生可以依照有关的内容对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探究,以及结组讨论。整个教学过程应该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老师通过课堂这一平台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锻炼实践,使教学模式从传统的模式向探究的模式发展。利用信息技术中的网络资源来促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活跃。体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利用网络中的形式多样化形式的知识,来促进学生将被动接收知识转化成主动吸收知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兴趣,强调学习和锻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的从网络中获取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锻炼能力进行改造和重组,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三、总结。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是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中最突出的一点,这一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将体育教学的理念进行了更新,对体育教学的观念、模式和内容进行全部的更改。在如今信息化技术快速发展得今天,我们必须完善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建设,实现教育信息化这一最终目标。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论文

纳米材料是指尺度在1nm—100nm范围内的材料,常见的有零维纳米颗粒和一维纳米材料,后者包括纳米棒、纳米线和纳米管等等。纳米技术是指在纳米尺度范围内,操纵原子、分子或原子团、分子团,使它们重新排列组合,创造具有特定功能的新物质的科学技术。纳米材料的研究和纳米技术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发展,并被应用到很多领域。

纳米材料自从在微电子和半导体工业中得到了成功应用之后,现在正逐渐被应用于生物医学方面,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纳米微粒在性能上与通常所用的宏观材料完全不同,具有很多特殊性。这些特殊的性能主要是与其特殊的体积所引起,主要表现为表面与界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纳米微粒的这些特殊性能使得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多特殊的效果,如比表面积大、表面活性中心多、表面反应活性高、强烈的吸附能力、较高催化能力、低毒性以及不易受体内和细胞内各种酶降解等。这些特殊的表现,使得其在生物医学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纳米微粒在生物医学应用上占据了很大的地位,但一维纳米材料如纳米管在一些特殊的生物应用中具有独特的优势,也开始受到重视。纳米管具有较大的内部空腔体积,从小分子到蛋白质分子等许多化学或生物物质都可被填充其中;此外,纳米管具有明显的内、外表面和开放的端口,便于进行不同的化学或生物化学修饰改性。下面分别介绍两者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细胞分离和染色技术、作为药物或基因载体、生物替代纳米材料、生物传感器等很多领域。下面对一些比较成熟的技术作一些介绍。

生物芯片是在很小几何尺度的表面积上,装配一种或集成多种生物活性,仅用微量生理或生物采样即可以同时检测和研究不同的生物细胞、生物分子和dna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获得生命微观活动的规律。其主要分为蛋白质芯片和基因芯片(即dna芯片)两类,具有集成、并行和快速检测的优点,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将样品制备、生化反应到分析检测的全过程集成化以获得所谓的微型全分析系统。纳米基因芯片技术正是利用了大多数生物分子自身所带的正或负电荷,将电流加到测试板上使分子迅速运动并集中,通过电子学技术,分子在纳米基因芯片上的结合速度比传统方法提高一千倍。与常规技术相比,纳米基因芯片具有很多优点,如微电子技术使带电荷的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分子杂交的时间仅以分钟计而非传统技术的以小时计;灵活性强,测试基板可安排为各种点阵结构,可同时对一个样本进行多种测试,分析多种测试结果;用户容易按自己的要求建立测试点阵;可现场进行置换扩增,使测试敏感,更有力度等等。生物芯片最典型的应用就是进行分子诊断,用于基因研究和传染病研究等等。

纳米探针一种探测单个活细胞的纳米传感器,探头尺寸仅为纳米量级,当它插入活细胞时,可探知会导致肿瘤的早期dna损伤。一些高选择性和高灵敏度的纳米传感器可以用于探测很多细胞化学物质,可以监控活细胞的蛋白质和感兴趣的其他生物化学物质。还可以探测基因表达和靶细胞的蛋白生成,用于筛选微量药物,以确定那种药物能够最有效地阻止细胞内致病蛋白的活动。随着纳米技术的进步,最终实现评定单个细胞的健康状况。使用能够接受激光产生荧光的半导体量子点(一种半导体纳米微晶粒),可以改善由于传统有机荧光物质激发光谱范围窄、发射峰宽而且容易脱尾等现象。使用纳米生物荧光探针可以快速准确的选择性标记目标生物分子,灵敏测试细胞内的失踪剂,标记细胞,也可以用于细胞表面的标记研究。此外进行其它改造可以用以检测很多其他东西,如cognet等人用10nm的金颗粒标记膜蛋白用于蛋白质的成像检测,克服了荧光标记的褪色及闪动的缺点,检测灵敏度高,信号稳定。另有人选用葡萄糖包覆超顺磁性的fe3o4纳米粒子,通过葡萄糖表面的酞基化实现与抗体的偶联,制得fe3o4/葡萄糖/抗体磁性纳米生物探针,将此探针进行层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探针完全适用于快速免疫检测的需要。

该技术是现在医学中使用较多的一种技术,其使用的纳米微粒主要是纳米级的超顺磁性氧化铁粒子。根据产品的颗粒大小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普通的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一般直径在40—400nm;另一类是超微型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其最大直径不超过30nm。该技术是因为人体的网状内皮系统具有一分丰富的巨噬细胞,这些吞噬细胞是人体细胞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当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通过静脉注射进入人体后,与血浆蛋白结合,并在调理素作用下被网状内皮系统识别,吞噬细胞就会把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粒子作为异物而摄取,从而使超顺磁性氧化铁集中在网状内皮细胞的.组织和器官中。吞噬细胞吞噬超顺磁性氧化铁使相应区域的信号降低,而肿瘤组织因不含正常的吞噬细胞而保持信号不变,从而可以鉴别肿瘤组织。使用纳米颗粒可以使得检测出的病灶直径从使用普通颗粒的1.5cm下降到0.3cm。

血液中红细胞的大小为6000—9000nm,一般细菌的长度为2000—3000nm,引起人体发病的病毒尺寸一般为几十纳米,因此纳米微粒的尺寸比生物体内的细胞和红细胞小的多,这就为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即利用纳米颗粒进行细胞分离和细胞染色等。如研究表明,用sio2纳米颗粒可进行细胞分离。在sio2纳米颗粒表面,包覆一层与待分离细胞有较好亲和作用的物质,这种纳米颗粒可以分散在含多种细胞的胶体溶液,通过离心技术使细胞分离。这种方法有明显的优点和实用价值。使用不同的纳米颗粒与抗体的复合体与细胞、某些组织器器官和骨骼系统相结合,就相当于给组织贴上了标签,利用显微技术可以分辨各种组织,即用纳米颗粒进行细胞染色技术。

传统的给药方式主要是口服和注射。但是,新型药物的开发,特别是蛋白质、核酸等生物药物,要求有新的载体和药物输送技术,以尽可能降低药物的副作用,并获得更好的药效。粒子的尺寸直接影响药物输送系统的有效性。纳米结构的药物输送是纳米医学领域的一个关键技术,具有提高药物的生物可利用度、改进药物的时间控制释放性能、以及使药物分子精确定位的潜能。纳米结构的药物输送系统的优势体现在能够直接将药物分子运送到细胞中,而且可以通过健康组织把药物送到肿瘤等靶组织。如通过制备大于正常健康组织的细胞间隙、小于肿瘤组织内孔隙的载药纳米粒子,就可以把治疗药物选择性地输送到肿瘤组织中去。当前研究的用于药物输送的纳米粒子主要包括生物型粒子、合成高分子粒子、硅基粒子、碳基粒子以及金属粒子等。用纳米控释系统输送核苷酸有许多优越性,如能保护核苷酸,防止降解,有助干核苷酸转染细胞,并可起到定位作用,能够靶向输送核苷酸等。还可以对于一些药材,如中药加工成由纳米级颗粒组成的药,有助于人体的吸收。

纳米微粒在生物医学上的应用远不止上面提到的这些,利用纳米微粒技术制备生物替代纳米材料、生物传感器等也已有很大发展。如纳米人工骨的研究成功,并已进行临床试验。功能性纳米粒子与生物大分子如多肽、蛋白质、核酸共价结合,在靶向药物输运和控制释放、基因治疗、癌症的早期诊断与治疗、生物芯片和生物传感器等许多方面显示出诱人的应用前景和理论研究价值。

如前面所述,纳米管以其特殊的性能,在生物医学方面得到较多的研究和应用。目前研究较多的纳米管有碳纳米管、硅纳米管、脂纳米管和肽纳米管等。这些纳米管主要是用于生物分离、生物催化、生物传感和检测等生物技术领域。

对纳米管的内、外表面进行不同修饰后,可用作纳米相萃取器,如用其进行手性异构分子的分离。由于异构体分子之间的理化性质差别非常小,因此传统分离方法的选择性往往都很低。将抗体通过一定的化学试剂固定在硅纳米管的内外表面,利用抗体对异构体的特异结合作用,赋予纳米管手性识别能力,可以实现对特定手性异构体的拆分,该思路使得纳米管在手性生物物质分离方面的应用前景大为拓展。将用模板法制备的纳米管可以留在膜孔内可以用于分离。其分离机理之一即是上面提到的对纳米管的修饰,另一机理是调节纳米管的直径尺寸使之与混合物中相对较小的物质分子的尺寸相匹配,实现小分子与大分子物质的分离,即所谓的筛分法。纳米管的应用使得对生命体中各种氨基酸、核酸分子的手性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

纳米管用于生物催化技术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其大的比表面积,如含酶纳米管可以在生物催化反应器中使用。通过醛基硅烷将葡萄糖氧化酶(god)结合到硅纳米管(管径60nm)的内外表面,形成的god纳米管催化剂可催化葡萄糖的氧化反应,且无泄漏。虽然与目前常用的其他共价法固定化酶介质(如聚合物、硅胶)相比,纳米管固定化酶的活性降低幅度还较大,但纳米管的微小尺寸、大比表面(120~700m2·g-1)和优良的机械性使其更适合作为催化剂或载体用于生物微反应器。这些纳米管可以携带酶参加反应,其自身还能起到催化作用,如对于神经组织还是骨组织而言,使用碳纳米管含量较高的复合材料,均能促进组织再生,同时显著地抑制对植入设备产生不利影响的胶质痕迹和纤维组织的形成。

纳米管生物传感器是目前纳米管生物技术中研究最为活跃的领域。使用酶修饰电极是生物传感器的基本构件和关键,但实际上在酶的电化学反应中通常需要外加促进剂和电子媒介。研制适宜的电极材料和固定化方法对实现酶的直接电子转移反应和生物活性的维持非常重要。一般用聚合物膜来达到此要求,但由于其稳定性较差,制约其应用。相比之下,碳纳米管的机械强度高,比表面大,化学稳定性高,导电能力强且对环境和被吸附分子的变化敏感,是生物传感器中理想的固定化酶介质。除此之外,碳纳米管还有其它特点,如它可以改善参加反应的生物分子的氧化还原可逆性;降低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过电位;还可以直接进行电子传递,用于电流型酶传感器。由于碳纳米管具有一定的吸附特性,吸附的气体分子与碳纳米管发生相互作用,改变其费米能级引起其宏观电阻发生较大改变,可以通过检测其电阻变化来检测气体成分,因此碳纳米管还可用于制造气敏传感器。将碳纳米管用作原子力显微镜(afm)的探针是比较理想的,它具有直径小、长径比大、化学和机械性能好、刚性极大等优点,制的afm分辨率比普通的高,可用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

CBL和PBL与Seminar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应用的论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0)。

摘要:目的:探索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级医学检验技术4个班级的学生作为受试对象,其中2个班共85名学生作为试验组,另2个班102名学生作为对照组,试验组学生采用案例教学法,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法,根据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及考核成绩进行评估教学效果。结果:试验组学生期末考核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学生在计算题得分和选择题正确率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学生在判断题正确率方面低于对照组(p0.05);学生对案例教学的满意度高于传统教学(p0.05)。结论: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

关键词:案例教学;传统教学;医学统计学。

基金项目: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立项课题(szwzy08)。

作者简介:苏春娟(1981-),女(汉族),硕士,研究方向: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医学统计学是以数理统计和概率论为基础,以医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医药卫生领域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一门应用型学科[1],是医学科研的重要工具,已成为我院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但是,由于该门课程概念抽象、公式多、逻辑性强、与数学联系紧密,被许多学生认为是最难学习的课程之一,而且,即使在圆满修完卫生统计学课程后,在碰到实际问题时仍然无从下手。作为一名医学统计学教师,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

传统的医学统计学教学方法主要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缺少参与,不利于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策略,以教师与学生互动为基本形式,将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现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之一[2,3]。我们尝试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医学统计学的教学环节中,现将教学情况总结如下。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将我院2014级医学检验技术专业4个班级随机分成试验组2个班级和对照组2个班级,试验组2个班级共有学生85人,对照组2个班级共有学生102人;试验组和对照组人群在性别、生源、年龄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个班级的学生由同一位教师授课,所选用的教材、授课内容、课时(32学时)均相同。

2.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即“灌输式”教学模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后布置教材上的部分习题,学期结束后采用卷面考核,考核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和计算题。试验组采用新的授课方式,即“案例式”教学模式,课堂上除了教师讲授外,还要学生讨论实例分析,实例来源于教师以往的科研数据,课后要求学生去图书馆查阅临床论著中的统计学使用方法,学期结束后采用卷面考核,考核侧重于对知识点的理解,考核题型包括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和原始资料的统计学处理(计算题)。课程结束后根据考核成绩进行教学效果的分析,同时进行课堂满意度调查。

3.统计分析。采用epidata3.0双人录入数据并核对,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包括一般性描述和统计推断。

二、结果。

1.学生对课堂满意度调查结果。试验组共发放问卷85份,回收85份;对照组共发放问卷102份,回收98份。除了学生对教学方式的适应性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外(p0.05),其余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1。

2.教学效果比较。试验组卷面总分100分,选择题24题48分,判断题10题20分,计算题2题32分;对照组卷面总分100分,名词解释5题15分,填空题15空15分,选择题20题30分,判断题10题10分,计算题2题30分。两组资料进行总分、计算题得分、选择题正确率和判断题正确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人群在总分、计算题得分和选择题正确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人群,但是在判断题正确率方面却是对照组人群优于试验组人群。具体见表2~表5。

讨论。

1.通过本次研究发现,除了适应性方面两组人群无统计学差异,其余各方面均是案例教学法比传统教学法更令学生满意。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较多的是传统教学法,现在换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学习氛围浓厚,很快适应这种新的教学方法,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更喜欢案例教学法。

2.案例教学组学生考核总分为71.07±12.69,优于传统教学组学生考核总分的66.35±15.13,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计算题得分和选择题正确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学生,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在判断题正确率方面却劣于对照组学生,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可能由于试验组学生课后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放在资料的查阅上,这样试验组学生在教材的研读方面花得时间不如对照组学生多,所以导致试验组学生在判断题的正确率上不如对照组学生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需要进一步平衡两者的关系,既要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重视教材基本知识点的解读。

3.布鲁纳曾经说过:“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兴趣是智慧的源泉、求知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快乐的学习。通过调查对照组102名学生发现(收回问卷98份),认为医学统计学值得学习的学生只有13人,占13.3%,这就要求教师要告诉学生学习医学统计学的重要性,这不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教师要上好第一堂课,可以多举一些成功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医学统计学的巨大用处,让学生觉得这是值得他们学习的一门课程。

4.教学的效果不仅与学生有关,与教师也有较大的关系。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提升自己的魅力,平时需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不断充实自己,在生活中要搜集跟统计学有关的问题,根据不同的学生专研不同的教学方法,寻找更完善、更合适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启光,陈炳为。医学统计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3]黎燕宁,黄高明,冯启明,等,优化卫生统计学教学模式[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21):272.

现代生物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论文【】

现代生物技术最先应用的领域就是医学领域,也是现在这种技术在应用上发展最大,成效最明显的领域。这种技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被逐渐运用到各个领域之中。

这种技术是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前提和基础,通过对生物组织、细胞的特性的利用进行加工生产的技术。其主要包括基因、细胞、发酵以及蛋白质工程等[1]。这种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逐渐运用到各个领域。其中最为主要的应用就是在医学领域。

首先,在预防医学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环境的检测和净化。现代生物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对预防医学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如生物农药和肥料的生产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基因探针能够对病毒含量进行快速的检测、基因跟踪法可以有效的控制流行病的产生。其次是对传统疫苗的改造。传统的疫苗主要是对活的致病物质进行毒性消除或减弱,这在医学中的应用显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通过以生物技术为基础进行的疫苗研发,也就是核酸疫苗。这种疫苗是将与免疫原相关的基因复制到真核质粒的表面上,然后通过重组的dna对动物进行注射,从而使动物体内的产生抗生抗体,从而使其能够激发免疫反应,进而达到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2]。通过生物技术应用而产生的核酸疫苗具有高效性、安全性以及便于运输等优点,因此受到医学领域的关注,并且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于诊断医学中的研究起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其研究的主要目的使通过这种技术产生的治疗方法能够对一些疑难杂症进行治疗。对其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现代分子诊断技术以及基因芯片诊断技术等。首先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分子诊断技术,分子诊断是指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患者体内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做出诊断的技术,称为分子诊断。分子诊断是预测诊断的主要方法,既可以进行遗传病的诊断,也可以进行产前诊断。通过这种技术的应用可以更早的发现疾病,从而能够进行及时的治疗。目前常用的现代分子诊断技术方法包括核酸分子杂交、聚合酶链反应、生物芯片技术等。通过对遗传病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可以用于很多遗传病的检测过程,从而使遗传病的防止和治疗更加有效目前,我国尚未有较成型的基因芯片问世,但据悉已有几家单位组织人力物力从事该技术的研制工作,并且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其在乙肝、艾滋病的诊断上表现出了非常显著的效果[3]。

现代生物技术在药物制造过程中的应用也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与过去的化学制药比较,其有着针对性强、疗效更好以及副作用较小等优势,并且能够对蛋白质药物充分的改造,在提高其药物的疗效的同时还能对其毒性降低,从而使药物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并能使有效生物的活性物质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和系统化的生产建立起高效快速的分子诊断技术,以及能够进行新药的开发,而且还能够对一些传统治疗方法无法应对的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目前在其中的主要应用包括生产基因工程药物、dna重组制药、利用现代生物技术进行天然药物的加工以及从生产核算类药物等。首先,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中的基因工程技术进行药物开发和生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重组胰岛素,其就是一种基因工程药物。目前已经开发成功的大约有五十个药物种类。如常见的胰岛素、尿激酶、生长激素、干扰素以及乙肝疫苗等等。其次,是dna重組的应用,在药物制造的过程中利用dna充足的技术可以更好的进行开发和生产。其主要的种类有胰岛素、生长激素以及抑制剂等激素;乙肝疫苗、流感疫苗等疫苗、蛋白酶、糖化酶、溶菌酶等酶类;胶原蛋白、血清蛋白等蛋白质类。这些都是通过dna技术应用在医药制造过程中所呈现的效果。并且我国在dna重组技术上已经逐渐的完善,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治疗医学中的应用包括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和纳米技术治疗等。首先是干细胞治疗。在医学上,干细胞的应用主要是在白血病和遗传性血液病的治疗中移植造血干细胞。干细胞治疗是把健康的干细胞移植到病人或自己体内,以达到修复病变细胞或重建功能正常的细胞和组织的目的。干细胞疗法就像给机体注入新的活力,是从根本上治疗许多疾病的有效方法。通过生物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白血病和遗传性血液病的治疗能够更加有效,同时干细胞治疗的方法在肿瘤疾病的治疗中也有着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其次是基因治疗,这种技术主要是在一部分因为基因缺陷产生的遗传性疾病的治疗中应用。主要的治疗手段使利用健康基因替换那些有着缺陷的基因,从而使遗传性病症得到有效的治疗。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的不断发展,目前这种治疗方法可以使一些肿瘤、心血管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的疾病得到有效的治疗,并为一些现在没有相应治疗手段的病毒性病、恶性肿瘤以及各种老年病的治疗开拓了非常广阔的前景。最后,是运用纳米技术进行医学治疗。纳米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是利用分子齐聚对人体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并能够使病患在治疗过程中的疼痛感减少,从而促进患者的健康发展[4]。如,通过运用纳米技术制成的纳米颗粒药物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使人体对药物进一步的吸收,减轻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应。

综上所述,本文对现代生物技术在预防、诊断、药物制造、治疗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从该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发现了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性。现代生物技术在医学上的应用有着非常显著的效果,可以使一些传统治疗方法无法进行治疗的疾病,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的医学应用,得到有效的解决。并且通过现代生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可以使医学中的预防、治疗、诊断、药物制造等过程中有着更好的效果,并能使现在的医学能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得到更好的发展。

[4]赵东旭,谢海燕,李勤。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辨析。

心血管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循证医学的应用论文

摘要:在循证检验医学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从浙江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实际出发,探讨分析基于循证检验医学新形势下实用性、可塑性和富有创新性的高级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关键词:循证检验医学;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

心血管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循证医学的应用论文

中医学是临床经验科学,其本质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医学。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分支,其人才培养不仅仅是熟练掌握理论知识,还需培养临床技能应用能力和思辨的能力,使中医学生拥有一套完整的中医思维体系。

1中医教育现状分析。

中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数千年来的传承与发展多依赖于师徒相授的模式,并未形成符合现代教育模式的规范化体系,传统的中医人才培养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中医院校的设立是中医教育走向现代化的一大进步,然中医院校尚未形成完备的高等中医内科临床人才培养模式,老师讲授、学生听讲依然是主要培养方式。这种模式机械地灌输知识,缺乏趣味性、积极性和竞争性,难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此外,受西方医学教学模式的影响,中医院校中、西医教学兼顾,以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为指导,构建在实验基础上的实证医学的微观逻辑,与以文、史、哲学等社会科学为指导,构建在经验基础上的辨证医学的宏观推理,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同时灌输给学生,难免会产生顾此失彼或厚此薄彼。西方医学的线性思维模式更为直观明了,中医学的系统思维模式稍显复杂,其后果是弱化了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这不仅影响到医学生自身的发展与职业素质的培养,更关系到未来中医学的发展。

2培养中医临证思维的必要性。

中医思维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自觉地产生并有效地指导诊断和治疗疾病的临证思维方法。中医临证思维的核心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两者互为依存、缺一不可。中医内科临床人才需要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一定的临诊经验、娴熟的操作技能和高尚的职业道德,而这些能力都是建立在一套完整的中医思维体系之上。中医诊治疾病,讲求理、法、方、药环环相扣,有其特殊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线路,对疾病诊断和据证立法处方共同构成了中医临床思维的全过程。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收集患者信息,捕捉正确信息,抓住主要症状,提出正确病因病机,进而提出治则治法,开出方药,这一系列都需要医者运用中医思维辨证思考。

3基于“赛式驱动”构建中医内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3.1赛式驱动的概念。

“情景认知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实时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使得学生积极的与带教老师、同学和患者互动,自主的进行学习和改善诊疗意见,进而带教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更加频繁与便捷。基于“赛式驱动”的中医内科学临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两者的基础上进行赛前培训,同时结合“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能”的基本观念及国内外现有的研究,制定的以中医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比赛项目为导向,设计以“自由演讲”以pa为主和“辩论赛”以at为主为主要方式的理论竞赛方案,以“临床技能考核”pa-at和“临床实案分析”pa-at为主要方式的实训竞赛方案,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趣味性,在赛式中强化学生中医临证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2赛前培训培养中医思维。

传统中医教学仅仅局限于师承带徒模式,这种看似简单的模式却培养出了诸多医学人才,其最大特点是徒弟从生活起居到临床诊治随访都跟着师父,使徒弟更接近于老师的节奏与思维方式,师徒之间可以随时沟通、交流。现在我们很难做到这种程度,但可以寻找到许多方式来增加学生与老师交流机会,学习老师诊疗思路与辨证思维。“门诊-病房”双联应用模式即安排学生定期跟随专家门诊,遇到较为典型的病案专家和实习生会在接诊完病人后对该患者的病情特点进行语言描绘,并叙述出疾病的思辨过程。同时,选取中医常见病种证型的患者为教学查房对象,在查房后专家勾勒出疾病过程流,描述病例特征,明确疾病病因病机,病房的诊疗可以使学生看到整个疾病的演变、发展,更加系统化的了解疾病。这种双联应用模式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病例采集、病历书写、医患沟通、语言表达、临床思辨等能力,增加了实践教学的趣味性和中医内科实习生的依从性,同样使学生切身体会老师的思维方式和诊疗思路,有效培养学生中医临证思维。现在的医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是“拿来主义”,在学生“拿来”老师临床经验的同时,却没有将其变成自己的东西。这种看似积极的学习方式,却是收效甚微的,因为只有将这些临床经验归纳总结,并能在临床中得到运用,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才可以真正学好中医。赛式教学模式在专家教学查房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以t办作小组为单位,以个人为基础成员,以专家为辅导,在病人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开展学生自主查房。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尽早独立接触临床,可以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同时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遇到难以理解的病症时,调动学生的探索能力,回归课本,巩固所学知识,训练其临证辨证思维。

3.3辨明理论强化中医思维思维本身。

首先就需要具备严谨的逻辑性,其次还有形象、直觉、顿悟等形式。中医思维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坚固的中医学理论基础知识和临证思辨能力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功底是学习中医的根本,赛式教学模式将理论竞赛分为个人赛和小组赛,在“自由演讲”的'个人竞赛中,学生可以采用ppt、口头演说等多种形式对中医内科学中常见疾病进行讲解。学生在此期间需积极主动的搜集大量资料信息,才能对疾病进行深入的理解。此种形式可以使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文献搜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归纳总结疾病资料与辩论比赛过程中,小组成员间相互配合,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理不辩不明,在双方的辩论过程中,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和理解更加深入,反应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得以提升。

3.4实战训练巩固中医思维。

中医思维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宗旨,应用于临床指导用药的根本,其目的是治疗疾病。中医的学习过程其实也是经验的积累和传承的过程,越早接触临床就可以得到更多的经验和心得。赛式教学模式中设置的实训竞赛,本着训练学生的病例采集能力、病情分析能力、医患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病例书写能力的目标,在可以锻炼学生独立接诊能力的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将课本上所学知识灵活用于临床,强化中医思维,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目的。实训竞赛方案采取“临床技能考核”和“临床实案分析”的方式,选取中医内科学典型病案为标准化病人,学生通过望、闻、问、切,通过临证分析,循证思考,提出治则治法与处方用药,拟出一个完整的辨证辨病思路。这种方式可以有效的训练学生的中医临证思维,竞赛的形式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其探索与学习的兴趣。

4小结。

中医学的振兴与发展必须依靠大量的人才,而中医人才的培养必须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新性。基于“赛式驱动”的中医内科临床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的将多种人才培训方式和比赛竞技综合运用到中医内科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互动能力,使得中医临床思辨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此模式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运用中医思维诊疗疾病,成为具有实践能力的中医人才,这对于中医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事业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是近年来国际上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学科,其核心思想是在个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应以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为依据,强调的是证据的获取与评价。现阶段循证医学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如疗效评价、病证结合研究、文献研究、临床研究文献质量评价、中医药制剂的循证评价等。要充分发挥循证医学在中医学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就要将其引入中医内科学的教学当中。笔者现就循证医学思想在中医内科教学中的意义和具体实践介绍如下。

1循证医学在中医内科教学的意义。

循证医学是一种科学化的临床医学观,其思想和严格的方法学为临床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它提倡的随机对照试验及系统评价等对临床医疗产生重要影响。中医内科教学期是中医医学生向准医生转变的关键阶段。此前,他们己经经历了2~3年的中、西医基础课程的学习,以及医学统计学、网络与信息技术的训练,具备较好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接受能力。利用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科学严谨地设计临床试验方案,在临床上依据最新、最佳的证据来选择干预措施,是中医医师应该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对中医医学生进行循证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2.1前期教学重视引入循证医学的理念:循证医学实践的基础是高素质的临床医生、最佳的研究证据、临床流行病学的基本方法和知识、患者的参与这四大要素构成。教师首先将循证医学理念融入课堂教育,介绍循证医学的产生背景及发展过程,帮助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循证医学的优势,引导学生如何将循证医学与中医内科学习实践联系,重点是了解循证医学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初步了解循证医学实践的一些基本步骤,包括如何检索证据,如何评价及应用证据。同时强调学生加强对流行病学、文献检索以及中医基础理论等基础课的学习和应用。

2.2中期教学利用循证医学的模式寻找中医证据: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在前期教学中逐渐让学生接受,在学生掌握循证医学的基本方法基础上,中期教学中按循证医学的原则,强调按证据办事,而证据就是已有的研究结果。目前,中医学的证据有三类。第一类是四大经典,尤其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基本上是现在中医学证据当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证据。第二类是四大经典之外的医学着作。第三类证据是按照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研究所得到的临床证据。逐渐培养学生在中医内科学习和临床见习实践中重视证据质量的意识和运用证据的能力。

2.3后期教学中逐渐实践循证医学:在以往的中医内科后期教学中,主要以课本知识讲解、病例分析等方式为主,学生学习没有太多的主动性。运用循证医学的理念,要求教师要提供教学病例,利用“虚拟患者”,让学生采取“虚拟管理患者”的方法进行实践。学生根据病例的信息作出初步诊断、鉴别诊断、诊疗计划的思路。然后,针对病例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按照循证医学的各个环节,有目的、有步骤地分析,得出最佳研究证据,应用于最终的诊疗方案中。同时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有关的研究进展,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尽可能检索到该病种较完备的综述资料,让学生进行学习。这种方法可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

3利用循证医学实现教学相长。

在中医内科教学中实践循证医学,有利于増强学生的中医内科临床专业技能训练。同时循证医学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问题是创新的源泉,在教学中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教师要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回答,答案必须要有真实可靠的证据。对于更深层次的问题,师生可以共同查找资料探讨,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也是对教师能力的挑战,有助于教师更深入掌握循证医学思想的精髓,并将其切实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及日常医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