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几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范文(19篇)

小编: 文锋

教学延伸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和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手段。下面是一些根据不同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编写的教案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2加几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学习,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在观察、讨论中逐步发展自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3.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发展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探究,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讨论、自主探究,提出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图片、(歌舞组、美术组、过桥组、接力赛组)小组标志和情境图、学生分8个小组活动,每组准备一个筛子、一张投掷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师生合作,获得新知。

1.小朋友周末时你们都是怎样度过?(若干学生回答)老师这里也收集了一些同学们周末活动的情况,让我们来看看吧!(投影出示歌舞、绘画、走独木桥、接力赛跑画面)从这4幅图中,你看出什么?你能给这些小组起出相应的名称吗?(歌舞组、美术组、过桥组、接力赛组)大家同意吗?今天我们小朋友也分成了8个小组,如果让你们和这4个小组一起活动,你们组准备选择哪个组?轻轻地商量一下,然后举手告诉我。(小组轮流汇报,老师发给小组标志和情境图:请上来拿小组标志和情境图)。

2.刚才大家根据各自的喜好,选择了不同的小组。下面老师就要请每个小组的组长带领组员对本组情境图上的活动进行讨论,说一说:看着图你能提出哪些与数学有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你打算如何解决!组长要做好记录。听明白了吗?那就开始吧!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4.刚才,大家讨论得十分激烈,下面请组长汇报,我很想听听你们讨论出的问题。

二、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汇报“歌舞组”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我们小组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这样的,跳舞的有几人,唱歌的有几人,拉手风琴的有几人,一共有几人。其他哪个小组能回答?(13)怎么知道的呢?(9+3+1=13)还可以怎么算?(9+1+3=13)奖你一个金色音符。你们还提出了什么问题?其他歌舞组也可以补充。还想到什么?(学生回答)歌舞组的小朋友合作的真棒,提出了这么多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老师奖励你们各组一颗合作星!

2.汇报“美术组”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看美术组,请他们来汇报他们的结果。小组长b在教师的指引下汇报,我们讨论的问题是这样的:画国画的有几人,画水粉画的有几人,已画好的有几人,美术组一共有几人?谁来回答?(学生回答,奖励调色盘)第二个问题:…….

美术组提出的问题可真多,老师也奖励你们各组一颗合作星!

3.汇报“过桥组”场面的讨论结果。

4.汇报“接力赛”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最后一组接力赛组的小组长汇报你们的结果。

(1)小组长d在教师的引导下这样汇报:最后,由我来说说我们小组讨论的问题:有几队参加接力赛,一共有几人。第几队跑得最快,第几队跑得最慢?谁会回答?有不同意见吗?为什么第一队跑得最快,第二队跑得最慢?(奖励一根接力棒)。

(2)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非常爱动脑筋,看图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还想出了这么多答案。真是了不起!

5.讲述:下面老师奖励大家一个小游戏-套圈!请小朋友看屏幕:这里有5个小动物,从前往后套,每套中一个小动物就能得到相应的分值,套中第1个杆得1分,下面谁能接着猜一猜?(学生汇报套中第2个杆得2分,套中第3个杆得3分,套中第4个杆得4分,套中第5个杆得5分。)如果一杆都没套中怎么办?说得真好,没套中就不得分,记0分。每人可以套3个圈。

6.谁愿意来试一试?请一位小朋友上前套3个圈。

8.还有谁想套?请一位小朋友上前套3个圈。(5、3、0)他的成绩与前面的同学比,谁好?为什么?(有一个每套中)他一共得了几分?如果让你来套3个圈,你想得第一吗?你准备怎么套?一个5分、两个10分、三个15分(演示)是这样吗?看来每人套3个圈,最多能得几分?(15分)。

9.下面老师可要考考大家了:有一位小朋友一共得了9分,他的3个圈可能会套在哪里?(小组讨论交流,由组长带领组员记录情况)。

你们组讨论出几种情况?(小组轮流汇报)。

3+1+5=93是套在哪个杆上的?1呢?5呢?3+1得4、4+5得9,所以得9分。(教师边问边演示)。

3+2+4=9。

3+3+3=9看看屏幕,这3个圈都套在谁的杆上?(小鸭)。

4+1+4=9。

2+2+5=9现在已经有几种了?还有没有不同的?

4+5+0=9一起来看一看(演示)。

10.讲述:小朋友你们可真棒!讨论出这么多种得9分的情况,老师真要好好的表扬你们,这颗最大的智慧星送给你们!

三、游戏掷x子。

小朋友,你们还想玩游戏吗?请组长带领组员掷x子、记点数,每人掷3次,每掷一次组长做一次记录,最后看看你们小组谁掷的点数最多!(组长汇报)。

四、全课总结,回归主题。

小朋友,这一节数学课你们玩得开心吗?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出示课题)。

最后,老师还想告诉大家:在生活中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多动脑筋,就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有趣的问题。所以,小朋友要努力做一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总评]。

这节课是一年级数学教育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开放式课题研究中有意义的教学实践活动之一。本节课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教学中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自主活动,给学生留有了广阔而开放的活动空间。套圈的“演习”、分组参加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享受着充分的自由!

2.教师没有过多的话语,留给学生的是广泛而又开放的思维时空。教师或是一语激起学生思维的“万重浪”,或是一语点清学生思维的“千层雾”,或是一语调动学生学习的“百种情”,或是一语转入学生学习的“又一景”。

3.学生没有沉重的负担,留给学生的是轻松而又愉快的探究氛围。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不出可讨论,不同意可辩论,不懂时当学生,懂时又可以当“小老师”。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教师微笑地听着学生发表意见,微笑地指导学生解答问题,微笑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学生学得十分快乐!

加减混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8~99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2、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中逐步培养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使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奖励星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谁来说说一星期有几天?

3、讲述:按照历法,星期日是一星期的第一天,安排第一天让小朋友在家休息,是为了小朋友一星期能更好的学习,星期六是一星期的最后一天,今天,就是“星期六”,也就是“周末”。(板书部分课题:周末)。

4、小朋友,想一想:你在周末时参加了哪些有趣的活动呢?

5、小朋友的周末生活真是丰富多彩。今天,我们在数学王国里也来过一个愉快的周末。(补充课题)。

二、师生合作,获得新知。

1、我们来玩套圈的游戏。讲述游戏规则:套中第1个圈得1分,套中第2个圈得2分,套中第3个圈得3分,套中第4个圈得4分,套中第5个圈得5分。

2、请一位小朋友上前套3个圈。

3、指名说说图中小朋友一共套了几分?你是怎么知道的?

4、如果让你来套3个圈,最多能套几分?你的3个全套在哪里?先跟好朋友说,再汇报)。

5、现在有一位小朋友一共套了9分,他的3个圈套在哪里?(同桌讨论,在交流)。

6、教师:小朋友真爱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答案。下面,还有4个有趣的活动等着我们呢。学生分组组成各小队去不同的兴趣小组活动,然后依次轮流交换。

三、组内合作,探讨交流。

每一个“活动场面”由解说员解释图意并提出解题要求,学生动脑思考后,组员与组员之间进行探讨、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刚才小朋友们都观察得很仔细,讨论得非常热烈。下面,我们就来听听你们讨论的结果。

2、汇报“歌舞组”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3、汇报“美术组”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4、汇报“过独木桥”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5、汇报“接力赛”活动场面的讨论结果。

6、小结:刚才你们争论得非常激烈。小朋友以后遇到问题就要这样,要敢于争论,敢于说出自己的意见。

五、全课总结,回归主题。

师:小朋友,在生活里存在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动动小脑筋,我们就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些有趣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生活中,小朋友要努力做个爱观察、爱思考的孩子。

小朋友,这节数学课你们“玩”的开心吗?我们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

加减混合

2.初步培养学生连续看图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混合的意义,掌握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加减混合式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单项口算.。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用手势表示得数.。

2.复习10以内连加、连减口算。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回答.(说出各题的计算过程)。

二、指导探索:

1.教学例1【出示图片“金鱼图”】。

鱼缸里有几条黑金鱼?有几条红金鱼?求共有几条金鱼?应该怎么算?(板书:)如果捞走2条,求还剩几条?怎么计算?(板书:)。

(1)如果我们把刚才演示的内容用图来表示(贴例题图)你能叙述一下这幅图的意思吗?

(引导学生叙述题意:鱼缸里有4条黑金鱼,3条红金鱼,捞走2条,还剩几条?)。

谁会列式?板书:

(2)观察这个算式,和我们前面学习的连加,连减有什么不同?

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减法的算式叫加减混合.板书课题:加减混合。

2.教学例2.。

(1)出示图片“鸽子图”

你能说出这幅图表示的意思吗?(学生分组说一说图意,然后指名叙述:有4只鸽子在吃谷子,飞走了1只,又飞走了2只,现在有多少只?)。

(2)谁会列式?你是怎么想的?

板书:

这也是加减混合算式,你会计算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齐说计算过程,老师板书:

5

3.比较质疑.。

两道例题有什么不同?(一道是加在前,减在后,另一道是减在前,加在后)。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巩固练习.。

1.看算式摆学具:

出示:

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请你用学具摆一摆.。

2.学生独立完成第65页的做一做.。

订正时说计算过程.。

3.口算:(指名说答案,其他同学当裁判)。

老师分别出示口算卡片:

4.竞赛:争做计算小能手.。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做加减混合式题要按什么顺序计算?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送信。

活动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

活动准备。

标有数字0~10的信箱,写有算式(1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信。

活动过程。

1.在讲台上放上信箱.。

2.发给每个学生一封信.。

3.要求学生将手中的信送到相应的信箱中.。

4.送信结束后,老师带全班同学检查有没有送错的信.。

5.送对信的同学获“合格邮递员”称号.。

纸上购物。

活动目的。

使学生熟悉10以内加减、连加、连减的运算。

活动准备。

一张超市商品价目图,上面标注商品名称及价格(整元);两张购物表(如下)。

2加几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教科书第58~59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这是一次实践活动,活动内容是用加和减(一)、(二)中学习的口算解决假日活动中的具体问题。因此,熟练掌握100以内加减法是学习本课的基础,通过本课的学习,也是对100以内加减法的复习与巩固,并且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的价值,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在场景图中安排了表演文艺节目、拍照、浇树、拾废电池等内容。每幅图都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前三幅根据图的内容设计了相应的对话以及数学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之后,还可尝试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解答。在拾废电池这项活动中,教材只给了三名学生拾的节数,把问题留给学生提。可见,“假日小队”给学生留下了较多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机会。教材还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假日小队活动提出能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

1.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感受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解决。

2.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意识,发展数学思考。

3.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积累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我们已经开展了假日小队活动,你喜欢吗?你参加了哪些活动?

学生谈体会,教师赞许并鼓励学生多参加活动,感受集体活动的快乐。

春蕾小学也开展了假日小队活动,我们一起去参观,高兴吗?

出示课题“假日小队”。

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整体感知。

提问:观察“假日小队”的场景图,你看到春蕾小学的同学在假日里开展了哪些活动?

在学生回答后板书:表演节目、拍照、浇树、收集废电池。

2.表演节目。

出示“表演节目”情境图(一)。

提问:仔细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学生分析题意,并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先独立想一想这些问题,再分组解决。在分组学习的基础上进行集体交流。

表扬:同学们善于思考、乐于合作,顺利解决了问题,真棒!

出示“表演节目”情境图(二)以及部分文字“这是第19个节目,后面还有4个节目”。引导学生读一读这句话,并让学生体会“这是第19个节目”就是连同这个节目在内共演了19个。提问:你能根据这句话提出哪些问题?怎样回答?(分组学习,再集体交流。)。

表扬:同学们大胆思考,想出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真了不起。

3.拍照。

出示“拍照”情境图以及文字“已经照了29张,还有9个小朋友没有照”。

提问:根据这两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接着出示问题:剩下的胶卷够其余每人照一张吗?

提问:要解答这个问题还需要知道什么?你能在图中找到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分组交流,汇报交流情况。

表扬:同学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真是聪明的孩子。

4.浇树。

提问:怎样解答这个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里交流想法,再集体交流。

5.收集废电池。

出示“收集废电池”情境图以及三个女孩的对话。让学生给这三个女孩分别取名字。

提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自己会解答吗?先想一想,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汇报交流的情况。

谈话:同学们开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都是智慧小博士。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和思考,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的数学问题呢。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谈话:我们也开展了假日小队的活动,你能解决活动中的哪些问题?

每个小组发一张活动统计表:

参加跳绳比赛的有12人。

参加迎面接力的有31人。

参加拔河比赛的有20人。

……。

学生a收集了27张图片。

学生b收集了9张图片。

学生c收集了30张图片。

……。

学生分组学习,根据活动统计表,提出用加法或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自己解答。比一比,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解答也正确,评出冠军组。

谈话:想一想,在学习和生活中,你还能提出哪些用加法或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正确解答。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

四、总结。

谈话:今天的学习,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快乐。想一想,你有哪些收获?

先说给同桌同学听一听,再说给老师听一听。

[总评]。

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这节课的设计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把学生熟悉的活动和数学学习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2.善于引导学生根据熟悉的情境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数学眼光;3.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会思考、会探索、会合作,能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4.教师的评价适时、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加减混合

教学目的:通过实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日常生产、生活里存在着数学问题,初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逐步具有数学的意识。同时复习已经学习的数和计算,以及方位等有关内容。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二、教学基本内容。

(看图)运苹果的车有()辆,是哪几辆?运梨的车有()辆,是哪几辆?

西红柿:从这里看,梨树在哪一边?

茄子:谁在梨树上?谁在梨树下?小猴在谁的上面?在谁的下面?

豆角:小猫的前面一辆车是谁在推?后面一辆车是谁在推?

萝卜:我的右边有5棵苹果树。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棵。苹果一共有()筐,梨一共有()筐。

树上有()只鸟,又飞来()只,一共有()只。

三、引导学生讨论。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提问题,在小组和班级里交流。

四、知识延伸。

11到20各数的认识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教科书第43~44页的例题,第44~45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这节课教学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认识,为以后学习这两种图形的特征打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能看到一些有三角形面或平行四边形面的物体,但不太多,所以教材没采用观察物体的面再抽象出图形的方式引入。教材通过折正方形纸教学三角形,通过拼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教学平行四边形。这样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自己“制造”出要认识的图形,可以激发学习热情,感知图形之间的变换和联系。在认识一种图形后,介绍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可以更具体更全面地感知这些图形的形状。

“想想做做”前两题分别在钉子板上围、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认识这两种图形。后三题是折图形、拼图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空间想像能力。后三题都有较大的开放程度,对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个性都十分有利。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2.知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

4.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你们玩过走迷宫吗?喜不喜欢玩?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张迷宫图(投影显示迷宫图),让大家一起来玩一玩。题目要求是把这只小白兔安全送回几何城堡,不过在送回的路上还要过蔬菜老师一关和茄子老师一关,你们有没有信心闯过去?现在就让我们出发。(出示兔子舞的音乐)学生跟着音乐做动作。

二、认识三角形。

1.谈话:走着走着,从几何城堡中飘出了一张正方形的纸。

你能用正方形的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2.谈话:哪一个小朋友愿意上来说说你是怎样折的?

(1)指名上来演示折出的两个长方形,同时电脑演示。让这样折的小朋友举手。

(2)指名上来演示折出的两个三角形。

谈话:其他小朋友们也愿意这样来折一折吗?试试看。这次我们把这张正方形纸折成两个完成一样的……(电脑演示并板书:三角形)。

3.谈话:小朋友已经认识了三角形,那谁能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三角形?

4.谈话:小朋友们知道的可真多呀!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像红领巾、三角形小旗、三角板、马路上的路标(电脑演示),它们也都是三角形,三角形有这样的(指着锐角三角形),还有这样的(指着直角三角形),还有这样的(指着钝角三角形),这些都可以叫它三角形。(电脑演示:从实物到图形)。

5.谈话:小朋友们刚才自信、响亮的回答把我们的老朋友钉子板给叫醒了。钉子板说:小朋友你能在我的身上围出一个三角形来吗?试着用橡皮筋围围看。(学生操作)。

6.谈话:谁愿意把你围的三角形给大家来看一看。(指着几个学生围的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小朋友们看,他们围的是三角形吗?再围一个和你刚才围的不一样的三角形。(围完以后,可以给你小组内的小朋友看一看,让小朋友自己来评一评。)。

7.谈话:小朋友们用灵巧的小手在钉子板上围出了各种各样的三角形,还能用彩笔在格子纸上画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三角形吗?请小朋友拿出你们桌上的格子纸,开始画吧!请把你画好的三角形高高举起来,让大家看看。那你能再画一个和刚才不一样的三角形吗?画好了给小组内的小朋友看一下。

8.谈话:蔬菜老师又拿出了一张长方形的纸说:“小朋友,你能用这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吗?如果能折出就能闯过我这一关了。”(电脑演示)学生操作,指名演示。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

(1)每小组有两套三角形。要求:两人合作,拼出两个不一样的图形。(可能拼出:长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2)谈话:拼出的这种图形(指着平行四边形)你们认识吗?叫什么?(板书:平行四边形)你能不能再说一说叫什么?谁知道它的名字了?知道它名字的小朋友一起说一说。

(3)其他小朋友能用你刚才的两个三角形也来拼一拼这种图形吗?让学生都拼出平行四边形。

2.找平行四边形。

谈话:走着走着,小白兔又顽皮起来了,瞧!它跳过篱笆,滑下楼梯,钻过铁门。(电脑演示)。

(1)出示楼梯图,提问:楼梯上有我们刚才认识的平行四边形吗?谁来指一指?(电脑演示有单个的,有几个拼成的。)。

(2)再找出篱笆、吊笼、铁门上的平行四边形。(电脑演示)。

(3)让学生在刚才的图画上选一个平行四边形涂上颜色。

3.除了这些物体上有平行四边形以外,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平行四边形吗?

4.谈话:钉子板老爷爷又发话了:小朋友会用橡皮筋在我身上围三角形,那你能不能用橡皮筋再围一个平行四边形呢?(学生操作)。

(1)谁愿意把你围的平行四边形给大家看看?选择几种上来展示一下。

(2)问:你们是怎样围的?(指名回答)。

(3)小组里的小朋友互相检查。如果有同学没有围对,帮他改正过来。

5.谈话:在格子纸上能画一个与刚才围的不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吗?(学生操作,教师巡视作指导。)。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谈话: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又闯过了第二关,继续向前出发,终于把小白兔安全送回了几何城堡。在送回的路上我们不仅认识了三角形,还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完成板书)。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小组合作拼图形,拼好后在班内展示。

2.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小组合作完成,把各组拼好的图形在班内展示。

[设计意图]。

1.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整节课以“小组活动”为主线,让学生在小组或班内操作展示、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能力。

2.注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与图形和空间有关,良好的空间观念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内涵。本节课从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引出三角形,再从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图形中引出平行四边形。整节课中教师安排了大量的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如用橡皮筋在钉子板上围图形,在方格纸上画图形,寻找观察实际生活中的有关图形等,还通过折、剪、拼进行图形的相互转化。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形成和发展了空间观念。

3.密切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使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感知这两种图形的形状,并增强对几何图形源于生活的认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4的乘法口诀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教科书第83页的例题和“想一想”,第84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在教学2~5的乘法口诀时,学生已多次经历编口诀的过程,对于计算“几个几”的方法、乘法口诀的基本结构以及在乘法口诀与乘法意义之间建立起联系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考虑到这一点,教材给学生留出了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无论是根据场景图中的问题填表,还是根据乘法算式编口诀,大部分都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要求,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增强数学学习的吸引力。

“想想做做”的安排侧重于把记口诀与用口诀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记中用,在用中记。同时,针对一些记忆难度较大的口诀,适当增加这些口诀的练习机会,以便于学生突破难点,加强记忆。

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探索,总结出6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6的乘法口诀。

2.培养简洁地表达和迁移类推能力。

3.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引入。

瞧,小房子上面有些什么?(电脑显示小房子上面的乘法口诀)大家一起读一读。

提问:你能帮小动物们找一找他们的家各在哪里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电脑显示在算式和口诀之间画线连结)。

讲述:小朋友们真棒,现在我们一起到儿童乐园玩一玩。

二、观察思考,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观察场景图,提出数学问题。

谈话:来到儿童乐园,你看到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想玩木马转转车吗?

提问:一次可以坐几人?(6人)。

一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几人?3次、4次、5次、6次呢?

怎样知道2次、3次……6次各坐多少人呢?把你知道的说给小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

集体交流。

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2)填写表格。

找一人上黑板填,其余小朋友在书上填一填。

提问:现在你知道了什么?(1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12人……6次可以坐36人)。

1次可以坐6人,就是几个6人呢?2次呢……6次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3)写乘法算式,编口诀。

求几个6是多少会写乘法算式吗?口诀会编吗?

找一人上黑板写一写,编一编,其余小朋友把书上算式、口诀填写完整。

集体交流写算式和编口诀的方法。

2.记忆口诀。

谈话:刚才小朋友们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现在我们一起把口诀读一读,记一记。通过编口诀,记口诀,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比较每一句口诀)。

你认为哪一句口诀最好记,哪一句最难记?你想怎样记住它?

3.教学“想一想”的内容。

提问:刚才你们编了几句口诀,这些口诀能算哪些乘法题?

下面这些算式各用哪一句口诀?

6×26×56×16×36×4。

三、想想做做,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

讲述:今天小朋友们真棒,自己编出6的乘法口诀,现在我们来一个背口诀比赛,看谁背得好。

在小组内背,互相检查。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一起做题,写口诀。做完后提问:看看每个大象身上的题目和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3.“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

(1)6个2相加是多少?

(2)两个乘数都是6,积是多少?

一起做题后,一人汇报,集体订正。

4.“想想做做”第5题。

谈话:刚才小辣椒、西红柿听了小朋友们解答的问题非常满意,茄子老师还想考考小朋友们。

出示第5题图,瞧,茄子老师又提出了什么问题?

提问:你能看出搭1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正方体小木块吗?独立做题后集体交流。

5.“想想做做”第6题。

指名回答后,独立做题,集体订正。

6.游戏--摸一摸,说一说。(袋子里有口诀、算式、数字卡片)。

交代方法:每人从袋子里摸一张卡片,如摸到算式就说出口诀,摸到口诀就说算式,摸到数字就说出算式或者口诀。

以小组为单位做游戏。

四、总结评价,延伸拓展。

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请大家课后把刚才想知道的问题与你的好朋友研究研究。

[总评]。

这节教学设计有以下两个特色:

1.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自主性。学习6的乘法口诀,学生已经历了几次编口诀的过程,所以张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充分地让学生观察、想像、交流、尝试。整个教学过程都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活动、思考和交流中体验学习过程,让学生编口诀,让学生记口诀,让学生用口诀。十分注意激励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

2.这节课的设计既实在又灵活。整个设计依据教材安排了6次独立练习,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上反复练习乘法口诀,而且要求学生能记的要记,能背的要背,并体现了在“用”中记,在“记”中用;其次,教师最后设计了一个“摸一摸、说一说”的游戏,这个游戏虽简单,但它既训练了学生灵活地说出乘法口诀,并把算式、乘法口诀和得数紧密地联系起来,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认识人民币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教材安排了三次统计活动,让学生学习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初步认识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例题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动物生日聚会的情境提出问题,体现生活里需要统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接着通过分类理一理,出现象形统计图,使学生认识它,并依据它描述分类整理的结果;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分类整理花的朵数,并引入简单的统计表,让学生用数据表示分类整理的结果。“想想做做”让学生调查本小组的小朋友各爱吃哪一种水果,统计爱吃每种水果的人数,填入统计表。这样安排,意在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并通过亲自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实例感受统计的必要性。

2、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1格代表1个单位)。

3、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感受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

4、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题。

教学难点:

1、学生能根据简单的问题,使用适当的方法(如计数、测量、实验等)收集数据,并将数据记录在统计图表中。

2、组织有效的统计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倾听、学会合作。

设计思路:

1、“数学的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新课程的要求。因此,每一个系统的。

活动的设计都应是学生们身边的事,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提出数学问题,在情境的创设中既可以导人数学知识教学,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统计,处处有数学。

2、“学活动化,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也是新课程的要求。让学生形成统计观念,

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其真正投人到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排一排等活动中初步感受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

3、“数学的问题化,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数学。”也是新课程的要求。因此,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数据,根据数据提出问题,充分拓展思维,深化对统计意义的理解,同时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借助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参加大象的生日宴会,你们愿意吗?(多媒体显示大象图像,并伴音:小朋友好。今天是我的生日,我特别高兴,妈妈告诉我,待会儿会有很多客人来为我庆祝生日。看,它们来了!多媒体显示:小动物们戴着面具唱着生日歌依次出现。)。

师: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会答:我想知道它们是谁?我想知道每一种动物有几只?)。

二、实践操作,初步体验统计。

师:是呀,大象家来了那么多客人,它们都是谁呢?分别有几只呢?下面,请同学们帮助大象对来的客人做好登记。一个客人就拿张相应的动物头像贴在吹塑纸上。

(多媒体显示:动物客人依次揭开面具)学生摆动物头像。

学生摆完后,师: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呢?

生:大象家来了小狗、小猴、小猪。

师:他们分别有几只呢?

生:小猴有5只、小狗有4只,小猪有3只。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方法能一下子清楚地知道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分别有几只?

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引导学生想出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分类统计的方法。

师: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好不好呢?我们一起来试试看,小组合作,先讨论怎么分,怎样排,然后动手理一理。

学生学习小组讨论、操作,然后教师把每一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哪一组排得最整齐、最漂亮呢?(师为最漂亮的小组发一颗星。)。

学生进行评价。引出课本第62页例图,请小朋友把每种动物的只数填在横线下面的括号里。(学生在书上完成。)。

师: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了什么?

同学们有这么多发现,都是通过我们自己动手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得到的。刚才我们做的这些就是统计。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分小组整理各种鲜花的朵数。

师讲述:客人们给大象送来了什么?(花)有没有关于花的问题想问别的小朋友呢?(花有哪些颜色?各有几朵?)。

师:课本巳经把这些花印在了附页上,请大家把附页里的花剪下来,分类贴在课本(课前剪好。)。

分组讨论:从图中知道了什么?把每种花的朵数填在表格里。

组织全班交流,启发学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如哪种花最多?哪种最少?你还知道些什么等)给予评价。

2、引导学生完成“想想做做”。

a、以小组为单位,说明题目的要求,让学生自己动手剪--剪、摆一摆。

b、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统计的结果,让学生提出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喜欢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多?吃哪种水果的人最少?你还知道什么?)。

c、想一想,说一说。

让学生说出各自的想法,给予评价。

师:回家后把今天大象过生日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一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4的乘法口诀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87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整理并熟记1-6的乘法口诀表。熟练地运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2.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回忆搜集再现。

师:小朋友,我们学过哪些乘法口诀?

生:1~6的乘法口诀。

师:闭上眼睛想一想,1~6的乘法口诀有几句?

学生闭上眼睛回忆。

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些不完整的口诀,你能把它说完整吗?

一般题:()二得二三五()二()得八。

开放题:()得六()得四()十二()十八。

在回答()十八时,

生1:三六十八(同学认可)。

生2:二九十八。

师:对吗?

生3:我们没学过。

生4:对的,因为两个九相加得十八。

师:是啊。只要我们学会了编口诀的方法,没有学过的口诀也会编。

二、整理观察记忆。

师:小朋友,我们以前学过的20以内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还记得吗?你是怎样记住的?

生:整理成加法表、减法表进行记忆。

师:说得真不错。那你们能把乘法口诀也整理成一张表吗?

小组合作整理、排列,老师巡视。

展示各小组用各种排列方法整理成的乘法口诀表,小组代表作介绍。

师:小朋友整理得都有一定道理。这里也有一张口诀表,你有办法补充完整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在书上填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邮递员,邮递员,来送信。(送信游戏)。

生:(走上台)在“二二得四”和“二四得八”中间贴上“二三得六”的口诀。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我是竖着看的,在“二二得四”和“二四得八”中间应该是“二三得六”。

生2:也可以横着看,第三排是3的乘法口诀,在“一三得三”与“三三得九”中间当然是“二三得六”。

……。

师:邮递员,好细心,认真负责做得对;你满意,我满意,我们大家都满意。(师生一起拍手表扬)。

师:小朋友,看了这张表,你想说些什么?

生1:我想说,横着看分别是1的乘法口诀、2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

生2:我想说,竖着看从左往右依次是一几、二几……六几的乘法口诀。

生3:我想说,斜着看第一句乘法口诀中前两个数都一样,分别是一一、二二、……六六。

生4:我还发现,乘法口诀“二二”与“一四”的得数相同,“一六”与“二三”得数相同,“二六”与“三四”得数相同。

师:小朋友真会发现,其实这张乘法口诀表下面还有一部分乘法口诀呢。

生:还有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我也能背。

师:小朋友真聪明,那你知道乘法口诀有什么用吗?

生:可以帮助我们计算乘法算式,不仅快,而且正确。

师:是啊,乘法口诀的作用很大,我们要牢牢记住它。你能记下来吗?你准备怎样记?

学生自由背口诀,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小朋友记在心里了吗?背给大家听听好吗?

生1:我能横着背。(背口诀)。

生2:我能竖着背。(背口诀)。

生3:刚才他们都是顺着背的,我能横着倒背。(背口诀)。

生4:我能竖着倒背。(背口诀)。

生5:还可以斜着背。(该生斜着背出了第一行,就停下来了)。

师:斜着背较难,小朋友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试一试。小朋友,还有别的背法吗?老师会拐弯背呢。(示范背“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三四十二,三五十五,三六十八”)。

生1:老师,我有点看不懂。

生2:我发现老师是这样背的。(一边上台指着口诀表,一边读。)。

师:同桌小朋友互相拐弯读一读,不会的可问问其他小朋友。

同桌互读,教师巡视指导。

师:能背的小朋友试着背,不会的小朋友可看着读。

三、提取应用巩固。

师:小朋友会用乘法口诀来计算乘法算式了吗?让小组长来测试一下,如果算错了,一起分析原因。

小组长负责,小组内练习计算乘法算式。教师巡视。

师:小朋友,我们一起来做蹦蹦跳的游戏。每一组由正、副组长负责,各带3位同学成为小小组,组长做裁判,小小组3位同学要求第一位同学算出所给题目的得数,第二、第三位同学说出与它相邻的算式并算出得数。例如:所给题为“4×3”,你可计算:“4×2”或“4×4”;还可以计算“3×3”或“5×3”。算对的就可以跳过一格,比一比哪组跳得快。

各小组开展活动,学生兴趣很高。

四、课后延伸。

告诉妈妈拐弯背的方法,并跟妈妈比一比,谁先背出来。

加减混合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十几加减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并且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鼓励学生能够用多种算法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能够熟练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能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计数器、小棒、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电脑出示)在一个美丽的大森林里,一天早上,二只松鼠提着一个篮子上山采松果,松鼠妈妈采了14个,松鼠宝宝采了3个,然后就一起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

(学生看图,然后让学生根据图意编一个小故事,比一比,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

1、指名编故事。

2、有谁能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

(先同桌互相说,然后再指名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选择性的板书:

(1)一共有多少个松果?

(2松鼠妈妈比松鼠宝宝多采多少个?

(3)松鼠宝宝比松鼠妈妈少采多少个松果?

(4)松鼠宝宝还要采多少个才能和松鼠妈妈采的同样多?……………。

3、先解决第一个问题:

(2)14+3=?你是怎样算的?同桌互说算法,然后指名说。

(3)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4)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用你最喜欢的算法说14+3=?

4、再解决第2--------4个问题:

问:用什么方法计?如何列式?你是怎样算的?请你说给大家听?

二、巩固深化。

1、完成第75页的第二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最后教师指名说算法。

2、找朋友。

完成第75页的第1题。

3、比较大小。

让学生先在书中完成,然后再全班集体订正。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填的?为什么要这样填?

4、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学生自由的完成。

加减混合

教学目的:

1、根据“没有”可用0来表示及加减法的含义。

2、让学生自己思考、推理,根据0表示“没有”的意义算出得数。

教学准备:学具、挂图、小黑板、卡片。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出示挂图。

二、教学新知。

1、教学例1。提问:图上刚才是几个人?现在呢?都走掉了,就表示“没有”了。

2、再让学生讨论一下:没有了该怎样表示?然后列式,得数是多少?

3、理解3–3=0的含义。

4、教学例2。看图、讨论图意,弄清一盆开了“5朵”花。一盆“没有”花,提出两盆一共几朵的问题,让学生小组讨论,用哪两个数相加,相加的结果是几。

5、理解5+0=5的含义。

6、着重讨论得数为什么分别是0和5,理解算理。

三、巩固练习。

1、想一想。这两题离开了具体的情境进行有关0的加、减计算。可让学生自己先计算或在小组讨论,然后再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可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巩固有关0的加、减计算。其中第6题让学生填数后互相交流、以认识关于0的加、减的规律。

四、知识总结。

五、能力检测(小黑板出示)。

4–4=2–2=3–3=。

0+4=0+2=0+3=。

4+0=2+0=3+0=。

2加几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6~7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3.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教学难点。

了解一天钟面上的时针要转两圈,也就是上午几时和下午几时。

教学准备。

配套光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学生猜谜语。

谈话: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认钟表。(板书:认钟表)。

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1.初步认识钟面。

引导:小朋友,在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认识钟面上有1-12这些数,还有一长一短两根针。

引导:这两根针的名字叫什么呢?谁是分针,谁是时针呢?

请学生在自己的小闹钟上指出“时针”和“分针”,给同桌看。

2.初步认识整时。

(1)过渡:刚才我们与“时针’’和“分针”交上了朋友,但是你们知道她们是怎样告诉我们时间的吗?请大家商量商量,屏幕上这只表是几时?(教材第76页的钟表,是2时)。

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2)小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3)提问:这三只表又是几时呢?(教材第76页都是5时的三只钟表)为什么?

(5)“想想做做”第2题。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汇报交流。

(6)引导:你们真聪明!请你们试着在小闹钟上拨一个时间,让同桌说说是几时。

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7)教师拨时间,学生说是几时,并说明是如何知道的。

3.初步认识大约几时。

(1)继续拨时间,让学生说是几时。

先拨7时,再拨7时不到一点,最后拨7时过一点。

(2)7时不到一点。

提问:这是几时呢?小组商量商量。学生汇报交流:7时不到一点,接近7时……。

(3)7时刚过一点。

指名交流:刚过7时,7时过一点……。

(4)小结:小朋友们说得真好。7时不到一点、刚过7时、接近7时、7时过一点都对,我们都可以说成是大约7时。

(5)提问:这三只表分别是大约几时呢?(“想想做做”第3题)。

4.小结。

今天在钟表店里你学会了什么?

三、实践应用,质疑反馈。

1.拨一拨。(“想想做做”第4题)。

学会了就要用,我们来矫正一下小闹钟上的时间。

学生拨3时、9时、大约5时、12时、大约6时。

2.修一修。(“想想做做”第5题)。

引导:小朋友们可真能干!能帮老师修一修三只掉了针的表吗?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一组小朋友最聪明,手最巧。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汇报交流。

3.议一议。(“想想做做”第6题)。

先后出示两张图,让学生思考什么时候、谁、在干什么,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

质疑:为什么都是10时,有的小朋友在上课,有的小朋友在睡觉呢?

演示时针一天转两圈。

四、总结延伸。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回家以后请小朋友们和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张时间表,争取做一个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10的认识苏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教科书第8页的例题,第8~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培养整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习惯。

3.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你们的星期天一般是怎样过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小兰的星期天是怎样过的。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把东西有规律地分一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寻求“分类”的策略。

(1)同桌讨论:你准备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2)交流分的方法,相互评价。

2.动手操作,体验分类。

同桌合作把这些物品分别放入文具盒和学具盒中,并说说每盒中的东西有什么不同。

3.反馈分类的结果。

在你们的帮助下,小兰也把东西整理好了,你们和她分得一样吗?(媒体演示)。

4.小结。

刚才我们按这些物品的用途把它们分成学具和文具两类。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我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一些物品分一分,这样东西的摆放就显得更整齐了,我们用起来也更方便。

5.练一练。

“想想做做”第1题。想一想:下面的动物哪些生活在水里?圈一圈: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出来。说一说:你认为哪些动物生活在水里。

三、巩固深化,再次体验。

1.“想想做做”第2题。

继续播放《小兰的星期天》:小兰在小朋友的帮助下顺利地整理好了自己的书包。这时电话响了,妈妈接了电话后说,有客人要来,她要上街去买菜,让小兰做***“小帮手”,收拾一下家里,小兰高兴地答应了。客厅的桌上摆着许多东西,把它们放在两个袋子里,该怎样放才合适呢?我们一起和小兰来比一比,看谁分得又快又好。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课前准备的物品进行分类,选2~3个小组上台演示,说说分类的依据。

2.“想想做做”第3题。

继续播放《小兰的星期天》:整理好客厅后,小兰来到弟弟的房间,瞧,调皮的小弟弟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

(1)说说它们各在哪里行驶。

(2)客人就快来了,我们来帮帮小兰好吗?就根据刚才那些玩具在哪里行驶的特点来分一分。学生把同类的玩具作上相同的标记。

(3)同桌互相检查。

(4)你还能按别的特点来分一分吗?

3.“想想做做”第4题。

(1)小组讨论可以按什么特点来分类。

(2)小组活动:把分类的结果展示在小黑板上。

(3)评价每组的分类结果。

既可以按颜色分,又可以按品种来分。如果学生有其他合理分法,给予适当肯定和鼓励。

4.这时客人来了,在这些客人中你发现藏着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可以根据客人的年龄、性别、穿着、身高等多种标准来分类。

四、全课总结,拓展思维。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谈感想及收获,教师再作概括总结。

课后记:

文档为doc格式。

七.分与和

教学时间1课时(40分钟)。

学习者分析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是一年级的数学:数数、读数。按学生的平均水平进行设计。学生的年龄小刚入学,上课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学生学习氛围不浓。

一年级学生自学能力较差,抽象能力也不强,大部分学生上课好动,注意力不集中。因此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较多的花样,巧用多媒体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引领他们热爱学习,并把数学学习结合到实践当中去。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亲自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培养估计意识,发展数感。

2.培养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与同伴合作的愿望以及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二、过程与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动手摆一摆,实际操作,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三、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在数数,读数等活动中认识计数单位“一(个)”、“十”,初步理解“10个一是1个十”,知道11--20各数的大小、顺序,并初步感知11--20各数的组成。

2.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在认数活动中,培养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2.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

教学资源教学情境图、小棒、尺子、圆片等。

《数数、读数》教学活动过程描述。

教学活动1。

1.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能说一说你认识的数吗?你是怎么认识这些数的呢?(预测:学生一定会争先恐后的说)。

揭示课题:同学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的数,今天我们继续来认数。(板书课题:数数、读数)。

教学活动2。

认识“10个一是1个十”

谈话:请同学们先数出10根小棒,再把这些小棒捆成1捆。(学生活动)。

反馈:让一名学生演示从1数到10,并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的过程。

谈话:10根小棒可以看作多少个一?1捆小棒是多少根,也就是几个十?(小组交流)。

学生活动后,组织交流,并出示“()个一是一个十”,同桌互相交流。

(预测:学生能很快摆小棒,但部分同学对一个十是十个一还是颠不清。)。

小结:10个一是1个十,“一(个)”和“十”都是计数时常用的单位。

教学活动3。

认识12。

谈话:你能摆出12根小棒吗?怎样摆就能看得很清楚?先按自己的想法摆出12根小棒,再把自己是怎样摆的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活动,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摆小棒的过程。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学生活动:用“左边摆1捆小棒,右边摆2根小棒”的方法再摆一摆,初步感知12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的。

(预测:有的同学可能摆的方向不对。)。

教学活动4。

1、课件出示3幅小棒图。

提问:你能数出每幅图中各有多少根小棒吗?你是怎样数出来的?学生数后组织交流,

2、指着学生摆出的18根小棒,提问:你能再添几根,使18根小棒变成20根吗?

学生活动,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

反馈:谁愿意把自己摆的20根小棒展示给大家看?

(预测:有的同学没有把后面10根小棒捆成一捆。)。

教学活动5。

解决问题。

1、如果让你一把抓出十几根小棒,你能做得到吗?怎样才能保证抓出来的一定是十几根?

活动后,各人说说活动时的感受。

2、同桌合作:看着尺子上的数,从0读到20。

教学活动6。

课堂练习。

1、从7数到17。

同桌合作:一人提出要求(从几数到几),另一人按要求数。

2、课件出示草莓和雨伞图,让学生先估一估,再数一数。

从数学书上数出10页、20页,互相捏一捏,比一比。

教学活动7。

教学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七.分与和

练习三(教材第34页练习三第1-5题。)。

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有关数的分与合的理解,帮助学生记忆2-7各数的分与合。

2、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有序思考问题的能力。

3、在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有序操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

加深理解2-7各数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1-7的数字卡片。

教学环节。

一、导入。

1、前两节课,我们学了哪些数的分与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分别说说这些数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可以合成这个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分与合的情况。

二、进行练习。

1、完成练习一的第1题。

(1)课件依次出示分草莓的图,学生说说把草莓分在2个盘里,可以怎样放?

(2)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演示。

(3)根据演示的情况,让学生说说几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几。

(4)鼓励学生说说有没有其它的分法,表扬按顺序说的小朋友,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由一种分法想到另一种分法的。

2、完成第2题。

(1)课件出示第2题图。

(2)请小朋友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风筝后面的每一节都要合成7)。

(3)学生在书上填写。

3、“对口令”游戏,完成第3题。

(1)学生拿出准备的数字卡片。

(2)组织游戏活动:

师生练习:师说一个数,同桌的两个学生先后出示卡片,使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老师说的那个数。(指名几组同学进行练习)。

同桌练习:同组两人先约定一个数,再先后出示卡片,看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不是等于约定的那个数。

4、完成第4题。

(1)课件出示第4题图。

(2)请小朋友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花上的数合起来是花盆上的数,花盆上的数可以分成两朵花上的数)。

(3)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

(4)集体反馈,说说几可以分成几和几或几和几合成几。

5、完成第5题。

(1)出示第5题图,说说哪幢房子高,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独立填数,看看谁填的最合理。

(3)反馈,表扬按顺序填的小朋友,说说你是按什么顺序填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填?

(4)小结:我们在填写时,左边的数要按顺序填写,可是从大到小,也可以从小到大。

三、总结评价。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认位置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3-45页的例题及“想想做做”的习惯。

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剪纸、拼图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

2.知道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4.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一张正方形纸,一张长方形纸,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两个任意三角形,一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朋友,你们玩过走迷宫吗?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张迷宫图,大家一起来玩一玩。请你把这只小白兔安全送回几何城堡,不过在送回的路上还要过白菜老师一关和茄子老师一关。你们有没有信心闯过去?现在就让我们出发。(出示兔子舞的音乐)学生跟着音乐做动作。

二、认识三角形。

1.走着走着,从几何城堡中飘出了一张正方形的纸。提问:你能用正方形的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请小朋友拿出你们桌上的正方形纸试试看。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2.反馈:哪一个小朋友愿意上来说说你是怎样折的?电脑逐一演示。

3.电脑演示正方形纸对折成三角形,提问:这是一个什么图形呢?演示另一个三角形,这一个是不是三角形?老师手里这张纸的形状是什么样的?这些其实都是三角形。(板书:三角形)。

4.谁能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三角形?

5.小结:在我们生活中,(电脑演示)像红领巾、三筒形小旗、三角板、马路上的路标的形状都是三角形。三角形有这样的,还有这样的(配合实物演示),这些都可以叫三角形。电脑演示不同的三角形。

6.小朋友们刚才自信、响亮的回答把我们的老朋友钉子板给叫醒了。钉子板说:你能在我的身上围出一个三角形来吗?试着用橡皮筋围围看。学生操作。围完以后可以给你小组内的小朋友看一看,让小朋友自己来评一评。

7.反馈:谁愿意把你围的三角形给大家看一看。指名评价。

8.小朋友们用灵巧的小手在钉子板上围出了各种各样的三角形,还能用彩笔在格子纸上画出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三角形吗?请把你画好的三角形高高举起来,让大家看看。你能再画一个和刚才不一样的三角形吗?画好了也让大家看看。

9.白菜老师又拿出了一张长方形的纸说:“小朋友,你能用这张长方形的纸折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吗?如果能折出就能闯过我这一关了。”学生操作,指名演示。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

1.我们过了第一关,跟着小白兔跳啊跳啊,不小心撞到了茄子老师,把茄子老师的两个三角形给撞飞了。小朋友找一找有没有飞到你的桌上?请小朋友拿出来比一比,看看这两个三角形怎么样?你能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出这种图形吗(指平行四边形)试试看。在大部分小朋友拼出平行四边形后,提问:“有人知道它们的名称吗?”(若学生说不出,教师讲述名称)。

2.跟在小老鼠尾巴后面的这一个是平行四边形吗?第二只小老鼠推来的是个什么图形呢?老师手中的这一个是……不错,它们都是平行四边形。(板书:平行四边形)。

3.走着走着,小白兔又顽皮起来了,瞧它跳过篱笆,滑下楼梯,钻迸铁门。它玩的篱笆、楼梯、铁门上有我们刚才认识的平行四边形吗?指名上来找一找。

4.除了这些物体上有平行四边形以外,小朋友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平行四边形呢?能不能说一说在哪儿见过的呢?老师这儿也藏着一个平行四边形,拿出一个玩具演示,看看平行四边形藏在哪儿呢?指名上来找一找。

6.钉子板老爷爷又发话了小朋友会用橡皮筋在我身上围三角形,那你能不能用橡皮筋再围一个平行四边形呢?小组里的小朋友互相检查一下,如果没有围对,咱们就帮他改正过来。

7.刚才我们围了平行四边形,在格子纸上能画一个与刚才围的不一样的平行四边形吗?学生操作。

四、巩固练习。

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又闯过了第二关,继续向前出发,终于把小白兔安全送回了几何城堡。在送回的路上我们不仅认识了三角形,还认识了平行四边形。

1.小白兔要感谢大家,带我们到拼图室去玩一玩。你们玩过拼图吗?请拿出小白兔为你们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个平行四边形,看哪一小组拼出的平行四边形多?(小组合作)指名说说是怎样拼的。(电脑演示)。

2.小朋友们还想来拼一拼吗?现在请小组长拿出你们桌上的1号信封,把小白兔送给我们的礼物拿出来,你能用这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个长方形吗?试试看。用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来吗?请小组长拿出你们的2号信封里的东西拼拼看。互相检查。用一个长方形和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除了可以拼成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外,还能拼出什么图形来呢?请各组把拼出的图形拿出来交流一下,看看哪些是我们认识的,哪些我们还不认识。

比长短高矮

《比高矮、比长短》是北师大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时,在实际生活中,长短、高矮联系较为紧密,而且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一般他们都会进行直接判断。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组织了一个个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一、以游戏激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教材所呈现的情境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幅情境图安排的内容是通过观察比较高矮;第二幅情境图是通过笑笑和淘气比高矮,引出研究比较的方法。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我把两幅情境图交换了顺序,以游戏的形式,请上两位同学代替笑笑和淘气比高矮,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后来,我以公平(两人在同一高度比)和不公平(一人站在椅子上,一人站在地上比)的游戏,让孩子们自己总结出了比较高矮的基本方法(两个物体比较,需要在同一个起点下进行)。紧接着在教室中组织学生开展比高矮的模拟活动,在比的过程中,让学生一边比一边说“谁比谁高,或者是谁比谁矮”,让每个学生更进一步的体会到比较高矮要在同一起点下才能进行。于是,我就趁热打铁,出示第一幅情境图,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的方法,再加上生活中积累了一些高矮的经验,这一环节很顺利的解决了。在学生探寻到比的方法之后,结合教材和教室中的情境,安排学生比高矮(长短)的游戏,让学生“自由结合,想比什么就比什么,愿意比什么就比什么”,这使学生感到新奇,“老师让我们自己玩”,学生活动的兴趣高,主动积极地选择各种比的对象,全力投入比一比的活动中,并认真比出高矮(长短),体会尝试成功的快乐。最后,引导学生用完整的话来叙述两样物体进行高矮(或长短)的比较方法。

二、放手探索,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中,我把探索比长短、比高矮方法的“任务”交给各组来完成,充分相信学生,做到完全放手。孩子们积极动手操作、讨论。然后,向全班同学介绍,展示本组的研究成果。虽然有的孩子的语言还很稚嫩,还有点结巴,但是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刚才直观的活动,说出比高矮(长短)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方式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交流各组研究成果之中,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欣赏自己的发现,感到“我行”,欣赏本组、全班的成果,感到“我们全班同学都很聪明”。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还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有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同时还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空间,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供了方向。

不足:在利用教材和教室的情境做游戏的时候,完全放手了,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和范围让学生操作,为了肯定每个小组的发现,要耐心、认真的倾听孩子们的发言,所以在时间安排上不合理,导致了部分练习题没有当堂解决。

十几减9教学设计与评析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力求能正确地算出得数。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深化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为继续学习十几减8、7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熟练十几减9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

学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十几减9的知识,今天我们来做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做练习第1题。

(1)分别出示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从中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同伴交流算法。

2、做练习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时让学生比较一下每组题有什么特点,并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算式间的某种联系,知道可以利用相邻的算式推出得数。

3、做练习六第3题。

游戏“跳树桩”:同桌间合作口算。抽几道题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思路。

4、做练习六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以开火车的形式交流答案。

5、做练习六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交流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做练习六的第6题。

游戏:小青蛙过河。让学生看图说说题意,然后指导书写格式,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并在全班交流答案。

7、做练习六的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时说说题目所表示的意思。

8、做练习六的第8题。

第1题,教师指导看图理解题目意思,然后让学生完成在书上,再集体读一读。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

三、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想一想,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十几减9你会算了吗?

(编制者邹襄君)。

教学后记:

七.分与和

2-5的分与合(教材第30页例题、“试一试”及第31页“想想做做”。)。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通过把物体分成两部分的活动中,探索并掌握2-5各数的分与合,进一步加深对2-5各数的理解。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抽象认识数的分与合的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抽象和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逐步发展合作学习的意识,对分与合的联系有初步体会,初步形成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2-5的分与合。

教学难点。

体会分与合的思想。

教学具准备、

学具盒。

教学环节。

一、引入。

1、谈话: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上课,大家欢迎吗?小朋友们怎么欢迎呢?来,表示一下。

(学生热烈鼓掌)。

谢谢你们的掌声!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

(指名示范,但动作比较快)。

做得很好,就是有点儿快。谁再来示范一次,要求越慢越好!

(再指名示范)。

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2、现在谁来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

生: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3、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响。(板书课题:分与合)。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分与合。

二、展开。

1、(将左手的大拇指弯曲,伸直其余四指,手背对着自己)请小朋友像老师这样竖起你的左手,现在有几个手指竖着?(齐答4个。)。

你能把自己竖着的4个手指分成两部分吗?

(学生在小组内尝试着分一分,再组织全班交流,师根据学生反馈情况板画简笔画)。

把4个手指分成1和3。

把4个手指分成2和2。

把4个手指分成3和1。

2、还有不一样的分法吗?那我们把4的三种分法先按顺序排一排,再请大家相互说一说。(师边说边在相应的手势图下板书)。

3、现在请小朋友将左手反过来,手掌心对着自己再看一看,刚才是4分成了3和1,那么现在你看到4分成了几和几了?(4分成了1和3)。

分法没有变,怎么看到的结果却不一样了呢?

因为手反过来了。

刚才3在左边1在右边,现在1在左边3在右边。

第二种分法呢?(还是2和2)师:为什么还是2和2?(因为原来左边是2、右边是2,所以反过来看是一样的。)。

(1和3可以合成4。2和2可以合成4。3和1可以合成4。)。

5、光盘出示例题主题图,说说4个桃放在两个盆里,可以怎样放:

生把结果填在书上,再组织反馈。

6、(伸出左手五指)小朋友的一只手共有几个手指?下面就请同桌的两个人一起来分手指,想5的分与合。交流后组织反馈:

5可以分成4和1,5可以分成3和2,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1和4。

5可以分成1和4,5可以分成2和3,5可以分成3和2,可以分成4和1。

……。

7、完成“试一试”。

三、拓展。

1、完成第1题。

(1)自己说说2可以分成几和几?3可以分成几和几?

(2)完成书上练习。

(3)请学生说出分与合。

2、游戏:出圆片。

(1)教师出圆片,让学生自由出圆片,然后再说出来两个圆片合起来是几?如:师:我1,生:我出2,2和1合起来是3。

(2)说一说其他的数。

(3)同桌玩玩说说。

(4)如果不摆,拍手说。然后同桌之间相互说。

3、完成第3题。

(1)出示玩具卡车:看谁最聪明,在卡车的窗户上写出最合适的数。

(2)学生自己填写,教师巡视。

(3)请学生将自己填写的读给大家听。

(4)找规律:

有没有什么规律?

4、给太阳花装叶子。

(1)谁能选一选,说一说?

(2)每个信封里有两朵太阳花,每朵花两片叶子,还多一片,放在桌子上,把叶子粘在花柄上。

四、总结全课。

1、学习了什么?

2、说说我们学习的分与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