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叶连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优秀21篇)

小编: 念青松

通过写学习心得,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不足,找到改进的方法和方向。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写出一篇优秀的学习心得,以下是一些相关范文供参考。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叶连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全体中国人

农村学校英语教学条件差,叶连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头萦绕。20,他自掏腰包在自己家里开设留守儿童之家,从此他30平方米的老屋成了孩子们幸福的家。

这些留守儿童来自周边村庄,父母大多在外做生意,都由爷爷奶奶在家看护,可他们没有文化,对功课帮不上一点忙。于是这些孩子一放学总爱往他家跑,喜欢在叶连平家做作业,有些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问他,他都耐心地一一解答。很快,留守儿童之家的孩子从最初的几个发展到现在的三五十个。不少孩子英语成绩很差。因为年轻时曾在美国驻华大使馆做过勤杂工,英语很好,于是叶连平决定每逢双休日和寒暑假义务为孩子辅导英语。这一辅导就是十九年,他分文不收,连用电、用水、稿纸、图书等相关学习资料,都由叶老师自掏腰包购买。

每次上课,孩子们少则三四十人,多则六七十人。他们中,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家离得很远,为方便孩子学习,叶连平就让他们免费食宿在自己家里。江明月和妹妹都是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又很拮据,叶连平就主动把她接到自己的留守儿童之家,不仅免费补课,而且免费提供吃住。在叶连平的精心辅导下,江明月被南京理工大学录取。此后不久,叶连平又将江明月的妹妹江敏接到家中,为她免费“开小灶”补课并提供食宿。两年后,江敏考上了和县重点高中。姐妹俩每每谈起这些经历都很激动:“叶爷爷就是我们的亲爷爷。”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叶连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大大的“玩笑”

王娅特别喜欢养花养猫,热爱生活。“用我的话说,不光大家说的这个热爱生活,我跟我周围的人一直说享受生活。”王娅笑着说。让谁也没想到的是,命运和这个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人,开了个大大的玩笑。

本打算出国旅游的王娅,立即放弃了原来的计划,开始住院治疗。四个周期的化疗,半年的时间过去了,王娅逐渐产生了耐药。就在医生为她会诊,考虑下一步治疗方案的时候,王娅却萌生了放弃治疗的念头。这并不是因为拮据,而是想要用生命里最后的时间,干更多自己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捐资助学。

20__年8月,就在被告知生命还有半年的时候,王娅选择跟随资助贫困山区孩子上学的基金会到甘肃家访,了解孩子们的情况。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她想听从内心的声音,干点不一样的事。捐资助学,就是王娅现在最挂念、最想做的事情。

一直没结婚的王娅,最担心的是,一辈子的积攒,不能在自己去世后发挥更大的作用。她想要把房子捐赠出去,帮助更多贫困孩子上学。她办理了遗嘱公证,去世后要把自己最大的资产——70多平方米的这套商品房捐赠给助学基金会,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上学。王娅希望在她生命最后的时间里,自己的每一分钱都不浪费。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叶连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在那个“谈艾色变”的年代,面对巨大的监管压力、高传染性的监管风险和空白的监管经验,许多人望而却步,毛卓云却迎难而上,主动请缨,一干就是12年。

上任前,所里给他买了防护服,从牙齿武装到脚趾,毛卓云却一次都没用过。不仅如此,他还将艾滋病在押人员从装有玻璃墙隔绝的特殊监室搬到了普通监室,将谈话室搬进了艾滋病监区。

20__年9月的一天,看守所里收押了一个浑身是血的年轻人阿明,他因吸毒产生幻觉,凌晨捅伤女友后,又用匕首刺中了追捕自己的巡逻民警。

一审宣判后,阿明像是彻底疯了,不断用头撞监室的铁门,有时蹲在地上像困兽一样呜咽,拳头紧握。

向领导请示后,毛卓云进入监室,准备和他谈谈。

他假装若无其事地检查内务,正思忖着怎么和阿明聊天,背上却突然重重地挨了一下。

千钧一发之际,旁边另两名在押人员,突然冲出来挡在了毛卓云面前,帮忙控制住了想要扑上来的阿明。

谁知阿明迟疑了一会,竟趴在毛卓云的肩头,像孩子似的哭了起来。

原来,庭审时阿明的父母并没有来,女友的出庭指证对他也很不利。他觉得自己是被所有人抛弃了,更觉得刑期漫漫,自己很可能就这样死在牢里。

过了几天,阿明意外收到了几张毛卓云抄写下来的短信,分别来自他的父母、女友还有表弟,家人都言辞恳切地劝他好好改造。阿明并不知道,毛卓云是如何辗转联系上自己家人的,也不知道他是如何说服他们,为自己写下那样的鼓励。

在阿明投牢的第二天,毛卓云如释重负,悄悄去医院做了一次体检。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叶连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全体中国人

秋天的早晨,乌江上薄雾渐渐散去,太阳升起,位于江边的安徽省和县乌江镇卜陈村也醒了过来。伴随着鸟鸣啾啾,村里的留守儿童未成年人之家传出琅琅的读书声,91岁的叶连平老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站在讲台上,叶连平操着流利的英语给孩子们辅导。虽然已经到了鲐背之年,他说起话来仍然语调铿锵,条理分明。

“哎呀,从早上起床就开始批改作业,到现在只批改了两个班级,时间不够用呀!”叶连平老师见到记者一行,连连感叹自己“在和时间赛跑”。

从开始,他创办的“留守儿童之家”坚持了,培养了1000多名学生,其中700多名是留守儿童。

多年来,叶连平先后获得“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中国好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叶连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全体中国人

报告会上,叶连平先进事迹宣讲团成员居平树以“手捧一颗心来,不带半颗草去”为主题讲述了叶连平退休后开办关爱留守儿童之家,免费为留守儿童补课,自费组织留守儿童外出参观学习,成立“叶连平奖学金”等感人事迹;胡玲玲以“叶老师,您是天上的星星”为主题讲述了叶连平几十年来将自己的一切时间、精力、金钱、爱心都奉献给教育,奉献给孩子的故事;王康以一个曾经在叶连平家“白吃白住”三年的学生角度叙述了叶连平对他的无私关爱。

“荣誉是什么?对我是鞭策,是继续前进的动力”叶连平老师以这样一问一答开始了报告。他说要珍惜时间,把主要精力放在给孩子们上课上。他介绍了在留守儿童之家为三、五、六、八年级四个年级学生免费补课,并分类备课、分时上课的情况;他坚信教师能让学生记住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会场上他激动地读起学生寄来的教师节祝福语。叶连平老师谈了参加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表彰大会的心得体会,并介绍了其他全国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他谦虚地认为自己与其他全国道德模范还有差距,要努力学习,继续奋斗。叶连平老师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希望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和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为根主持会议,他希望全县教育工作者要认真学习叶连平同志坚守初心、矢志不渝的崇高理想,大爱无疆、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清廉自守、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要以叶连平同志为标尺,寻找差距,强化意识,规范行为,转变作风,为和县教育事业持续和谐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叶连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在湖南省怀化市溆浦县颜家垅村,一座希望小学近日落成。二年级的教室里,孩子们通过多媒体一体机,认真聆听1300公里外鄞州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李艺老师的授课。

“我非常感谢周秀芳老师和她的团队,她为我们学校默默无闻的奉献,让这个新教学楼落地而成。”颜家垅兴华希望小学校长谢平说。

颜家垅兴华希望小学是宁波鄞州退休教师周秀芳牵线建成的第29所希望小学。当天共有10所希望小学举行了集中落成仪式,这些学校坐落于溆浦县统溪河、深子湖、龙潭、均坪、观音阁、沿溪、低庄等7个乡镇,将惠及近600名当地学子,方便他们就近入学。

20__年3月初,怀揣支教梦想的周秀芳从宁波前往溆浦县,当她辗转来到九溪江乡桐林小学门口时,眼前的情形让她震惊——在一栋简陋的木房里,16个孩子认真地听一位60多岁的老师讲课,这位老师是桐林小学唯一的老师。

周秀芳当即决定留在湖南支教。此后,她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带进了乡村学校。走访贫困学生时,她会偷偷给学生家长塞钱;给学校买电脑,让留守儿童可以和在外务工的父母视频通话。她还将在湖南的所见所闻做成幻灯片,发到由她的学生们组成的聊天群里。

今年上半年,宁波宁海91岁的王春文老人看到周老师千里支教帮困的爱心事迹后,被她的精神深深打动,一次性拿出250万元捐建5所希望小学。截至目前,由王春文老人捐建的5所希望小学也已全部建成。

“王老先生,您看到了吗?您捐建的希望小学今天落成了,那么多的小朋友、那么多的好心人都来了!”希望小学落成典礼上,周秀芳第一时间通过视频连线将好消息传递给了王春文老人。

作为根植湖南溆浦山区的“爱心搬运工”,周秀芳不仅期盼着山区孩子能在安全舒适的环境里上课,还希望他们都能享受到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在周秀芳奔走呼吁下,鄞州区白鹤街道等集体和个人先后捐献了36台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一体机。

“这些设备让学生有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山区孩子可以跟大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优质教学资源。这是我5年前就有的心愿,现在终于实现了。”周秀芳说。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叶连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一个人可以没有视力,但不可以没有事业。我叫朱丽华,是一名盲人党员,也是嘉兴市目前唯一的盲人中医师。”

昨天下午,在嘉兴大剧院内举行的朱丽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感动了现场所有人。

市委书记张兵,省委第四巡回指导组组长金兴盛,市领导毛宏芳、刘冬生、高玲慧、孙贤龙,省委第四巡回指导组副组长叶鸣等出席报告会。

台上,朱丽华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

台下,掌声,因内心敬仰而响起;泪水,因心灵触动而滑落。

站在大剧院的讲台上。

党徽在朱丽华胸前格外鲜艳。

而她穿的条纹衬衫。

正是今年9月20日。

在杭州接受“浙江省道德模范”表彰时的那一件。

朱丽华。

1994年10月入党,现任省盲协副主席、市政协委员、市盲协主席,是嘉兴丽华推拿诊所所长。

40多年前,两次意外事故让她的双眼彻底失明,但她用奋斗来追逐光明,靠自己的双手推出了璀璨人生。

她热心公益、无私奉献,累计资助贫困学生480多人次,捐款金额高达333万元。

近年来,朱丽华荣获“全国自强模范”“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道德模范”等诸多殊荣。

似乎感受到台下灼灼的目光,朱丽华让志愿者扶着她走到讲台旁,向在场的听众深深鞠了一躬。

顿时,嘉兴大剧院爆发了雷鸣般的掌声。

在掌声中,朱丽华摸索着走到讲台上,将她的初心故事娓娓道来。

掌握推拿治疗的方法是她梦想的起航。

为22万多人次缓解病痛,治疗308例脑瘫患儿的背后,是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顽强品质。

一次,为了抱住突然抽筋的脑瘫患儿,她因急性扭伤造成腰椎间盘突出,那年春节她是在医院度过的。

刚刚出院回到家,市福利院领导赶到她家说,来自全国各地的20个脑瘫患儿正在等她治疗。

当时,朱丽华的母亲含着泪送她出门。

说到母亲,朱丽华声音开始颤抖,一时哽咽,久久说不出话。

在她失明后,是母亲昼夜陪伴她,后来不论是开设诊所还是捐资助学,母亲一直支持着她,搀扶着她参加各种场合。

但在去年4月2日,母亲永远离开了她,25天后,朱丽华郑重地签下了器官捐献书。

泪水,同样闪烁在台下听众的眼眶中。

在朱丽华停顿的时候,党员干部的掌声响起,鼓励她讲下去。

一如往常给人的坚强印象,她迅速调整了情绪,开始讲述自主创业的故事。

谈到创业历程,她说得最多的是感谢,正是党和政府的支持与帮助让她在创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她的感恩之心再一次获得了大家的掌声。

“我觉得自己有多少能力,就要尽多少义务,让更多需要关怀的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虽然我的资金是有限的,但我要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无限的爱心中去。”

“眼疾已注定我一生要忍受无边的黑暗,但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员的责任和义务始终是指引我前进的那盏明灯。”

朱丽华就像一面镜子。

映照着现场千余名党员的初心。

通过朱丽华的故事。

在场的党员们重温信仰的光辉。

汲取前行的力量。

最后,朱丽华郑重许下誓言:“既然进了党的门,就要做好党的人,爱岗敬业在诊所,乐于奉献在社会,活着从医几十年,死后器官捐医学,我愿骨灰撒大海,将把此生献祖国。”

18分钟的演讲结束后。

现场响起了长达十多秒的热烈掌声。

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胡惠娟是嘉兴市社会福利院的一名普通党员,现在工作的岗位就是朱丽华曾经工作过的儿童护理部。

她说,福利院的儿童护理部照顾的都是一些脑瘫、肢体残缺、智力低下、发育不全的孩子,他们的吃喝拉撒都需要24小时精心护理,朱丽华就是为这样一群孩子无怨无悔地付出了她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用她的坚强之心、慈爱之心、奉献之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院职工和孩子们。

胡惠娟还说,20xx年,新的南湖革命纪念馆筹建时,朱丽华捐款1万元;。

20xx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她交了10万元“特殊党费”……。

在胡惠娟的眼中,朱丽华是一个爱岗敬业、怀有慈母之心的人,是一个组织观念、党员意识特别强的人。

“朱阿姨是我的朋友,更是我的榜样。”

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朱丽霞,是一名在读的硕士研究生,曾经接受了朱丽华大学四年的资助。

她说,朱丽华的资助,是学费,是希望,更是茫茫黑夜中的一盏路灯。

朱丽霞说:“自此,我的人生不再低着头,我每天开心地笑着,朝着自己的梦想前进,因为我的梦想有了领路人。我希望自己能做一个像您这样坚忍不拔、充满阳光的人——无论前方道路多么曲折,我必披荆斩棘,闯出属于自己的未来。”

朱丽霞立志向朱丽华学习,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她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本科阶段以专业第二的成绩保研,研究生阶段还获得了国家奖学金。

在朱丽霞的心中,朱丽华是她的榜样,是她的明灯,指引她前进的方向。

她说:“朱丽华同志用她不平凡的人生经历感召着我们,她的情怀鼓舞着我们,作为残疾人工作者,全市残联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入开展学习朱丽华先进事迹活动,学习她坚守初心、一心向党的政治品格;心有大爱、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怀;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的崇高追求。脚踏实地,认真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报告会结束后,大家纷纷表示,将学习朱丽华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顽强品质,学习她心有大爱、乐于奉献的高尚情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保持争先创优、追梦奔跑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为嘉兴争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先锋、高质量发展的典范不断贡献力量。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叶连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经历过痛苦,才知道痛苦的滋味。经历过绝望,才懂得绝望中那一丝光亮多么珍贵。

如今的丽华诊所,有13位推拿师,全都是盲人。有人问:“朱医师,你的诊所就业大门为什么独独为盲人而敞开?”

“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盲人,我懂得在黑暗中四处求索、四处碰壁的艰辛。”朱丽华喜欢将心比心。她觉得随着推拿诊所的美誉度日增,让自己好好地活着,已经不成问题。仅仅满足个体的谋生,绝不是生命的唯一。一个被社会需要的人,生命才有意义。她想通过诊所营造的光亮,让更多盲人在颓废中站起,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方向。

与朱丽华相伴了20xx年的吴阿姨说,如果当年没有碰到朱医师,自己的人生不知道会是啥模样?两位盲人相遇在福利院,怀着同是天涯沦落人、再难也要相携着手闯出一片天的心境,从斜西街征战到吉水路、砖桥弄、禾兴北路。“朱医师走到哪里把我带到哪里,用心关照着我,比自己亲姐妹还亲。我比较笨,朱医师接受新事物比我快,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啥也看不见的我不被抛下,多亏了她带着我、推着我。”吴阿姨说,诊所的工作,不仅让她的生活有了稳定的依靠,还拥有正常人活着的那份尊严,真正体会到一个人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不会被生活践踏。

1991年,朱丽华开始多了一个身份——师傅。“盲人”是她收徒弟的唯一条件。一旦接收,不但安排吃住,还免收学费。20xx年来,已经有100余人在她手把手传授下走上就业的道路。

有人不解:“朱医师,你每培养一个徒弟,就树立一个竞争对手。何苦呢?”

听到这样的感叹,朱丽华很淡然:“账,不能这样算。安置一个人,解放一家人,影响一大片。人活着,有的东西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再说,我无儿无女,能走到今天,是党和政府培养了我、成就了我,我不能光想着自己。”

穿过岁月的风尘,朱丽华面对苦难时所展现的豁达与坚毅,感染并带动了许多人。47岁的陈永明就是其中一位。

陈永明在丽华推拿诊所已经干了20xx年。同样,如果不是朱丽华,他不敢想象自己的人生会是怎样一种活法。

清瘦的陈永明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和强直性脊椎炎。20xx年病情恶化,他辗转于各个医院之间,医生们都说治愈无望。

朱丽华的诊所接收了他。朱丽华一有空就给他推拿。一个月,人能起来了;两个月,脚能下地了;半年,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了……“20xx年我们诊所搬家,我跟永明说,搬家拐杖不要忘记了,他说,我早就不用了。我一惊,什么时候不用的,我哪里晓得啊,我又看不见……”朱丽华说这句话的时候,特别开心。陈永明病情好转后,也学习推拿按摩,现在在丽华推拿诊所做着管理工作,每个月4000多元的收入,成了家里工资最高的“顶梁柱”。

正是朱丽华的爱,给了吴阿姨、陈永明等经历磨难的人们一双“眼睛”、一缕阳光、一种希望。朱丽华用行动告诉他们,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在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一个人即便身处困境,也可以用毅力,用希望,用全部的心力,去拯救自己于水火之中,拯救灵魂于黑暗之中!

感动中国人物叶连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叶连平退休不退志,投身贫瘠乡村教育事业,自掏腰包创办“留守儿童之家”,20年来免费给千余名留守儿童做英语辅导,花光30余万元积蓄。年逾九旬的他被誉为余热生辉的“乡村烛光”。

他重教书,更重育人。2012年,叶连平拿出2.1万元积蓄,连同当地政府和社会捐赠,成立叶连平奖学基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

他生活极尽简朴,节衣缩食,却为留守孩子教育倾其所有。叶连平至今仍住着30多年前的老平房,没有一件值钱东西。为了省钱他不惜骑行7公里到镇上买菜,至今还穿着60年前的补丁棉衣。“我希望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站好最后一班岗……”叶连平用一生诠释了“初心”和“师德”的千斤重义。叶连平先后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等殊荣。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叶连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在很多人印象中,管教民警是个“大老粗”的角色。毛卓云却写得一手行云流水的书法,经常把还飘着墨香的祝福、短文贴到监室。

上学时,毛卓云最头疼写文章,这12年,却写了10万多字的工作笔记。“有时把案例记下来做具体分析,有时候就倾诉内心苦闷。”通过多年的积累,毛卓云归纳总结出艾滋病管教工作“五心法”,即近心法、正心法、劳心法、破心法、宁心法。目前,这一方法正在全省公安监管系统推广。

12年来,毛卓云几乎总是风轻云淡地对领导和家人说“不用担心,没事的”。在他的工作日记里,却多次出现了“害怕啊,我真的好害怕”“累啊,真的很累。”有的写在被艾滋病在押人员攻击后,有的写在帮艾滋病在押人员处理暴露的创口后。他也曾多次偷偷去检查,怕自己万一被感染。

宁波市看守所所长张百川说:“老毛始终坚守岗位,不因为安全风险巨大而畏惧,不因为岗位边缘而松懈,不因为临近退休而懈怠。毛卓云始终不忘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人民警察的初心和使命。为安全文明管理、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做出了特殊贡献。”

现在,家人也成了毛卓云的有力后援。徐爱英说:“我知道他的脾气,他认准的事情,就会一直做下去。我们只有给他支持,多多提醒他小心,希望他平平安安的。”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叶连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9月5日上午,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在京举行。座谈会上宣读了表彰决定,58位同志被授予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退休教师叶连平,成功当选助人为乐类全国道德模范。

叶连平事迹。

叶连平,男,汉族,1928年9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退休教师。

叶连平退休不退志,投身贫瘠乡村教育事业,自掏腰包创办“留守儿童之家”,20年来免费给千余名留守儿童做英语辅导,花光30余万元积蓄。年逾九旬的他被誉为余热生辉的“乡村烛光”。

他重教书,更重育人。2012年,叶连平拿出2.1万元积蓄,连同当地政府和社会捐赠,成立叶连平奖学基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

他生活极尽简朴,节衣缩食,却为留守孩子教育倾其所有。叶连平至今仍住着30多年前的老平房,没有一件值钱东西。为了省钱他不惜骑行7公里到镇上买菜,至今还穿着60年前的补丁棉衣。

“我希望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站好最后一班岗……”叶连平用一生诠释了“初心”和“师德”的千斤重义。

叶连平先后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等殊荣。

全国道德模范评选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共同主办,评选每两年评选表彰一届。2007年以来,已经评选表彰了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第七届评选表彰活动自今年3月启动以来,历时半年,经过宣传发动、群众推荐、组织审核、公示投票、综合评定等程序,有58人成功当选,我市仅叶连平当选助人为乐类全国的道德模范,充分体现了我市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努力提升公民文明素质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

感动中国叶连平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叶连平,男,汉族,1928年9月生,中共党员,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退休教师。

叶连平退休不退志,投身贫瘠乡村教育事业,自掏腰包创办“留守儿童之家”,20年来免费给千余名留守儿童做英语辅导,花光30余万元积蓄。年逾九旬的他被誉为余热生辉的“乡村烛光”。

他重教书,更重育人。2012年,叶连平拿出2.1万元积蓄,连同当地政府和社会捐赠,成立叶连平奖学基金,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

他生活极尽简朴,节衣缩食,却为留守孩子教育倾其所有。叶连平至今仍住着30多年前的老平房,没有一件值钱东西。为了省钱他不惜骑行7公里到镇上买菜,至今还穿着60年前的补丁棉衣。

“我希望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生命不息、战斗不止。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站好最后一班岗……”叶连平用一生诠释了“初心”和“师德”的千斤重义。

叶连平先后荣获“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最美奋斗者”“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等殊荣。

感动中国叶连平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共产党员的标准是什么,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啊!”叶连平说。

2012年,叶连平拿出2.1万元退休金,连同乌江镇政府和社会捐赠,成立了叶连平奖学基金,奖励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和资助家庭贫困的孩子。

基金成立8年来,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他又陆续投入5万元。至今共发放了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42名留守儿童。

每年叶连平还要自掏腰包组织留守儿童开展夏令营活动,带领孩子们参观学习。安徽省科技馆、安徽博物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让学生亲眼看看,比上课讲多少遍印象都要深刻!”“老师的工作,绝不止在三尺讲台上。教书只是手段,育人才是最主要的!”叶连平说,走出去教育,不仅提高了孩子们的科学文化素养,还孕育了孩子们的家国情怀。

每年暑假,叶连平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吸引了从省内外来的大学生支教团,他们在此开展暑期课外辅导活动,将七彩课堂搬进了“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丰富了孩子们的暑假生活,叶连平也自始至终全力为大学生支教团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为了让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叶连平省吃俭用。前两年,他出行全靠自行车,每次都要骑车到离家7公里外的镇上买菜,因为那里的菜便宜。到南京给孩子们买学习资料,他就把自行车骑到好几公里外的公交车站,再乘大巴赶往目的地。之所以这样做全都是为了节约开支,把省下的钱用在孩子们身上。

叶连平至今仍住在30多年前的老平房里,室内摆设陈旧,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穿着也极其朴素,至今仍穿着破旧的衬衣和带有补丁的裤子。

感动中国人物叶连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叶连平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的一名乡村教师,为乡村教育奉献了40多年,退休后坚持为学生义务辅导,自费开办家庭课堂“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如今91岁高龄的叶连平仍坚守在讲台上。

这就是叶连平在2000年创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当时村里的留守儿童作业无人辅导,学生普遍英语基础薄弱。刚退休不久的叶连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就从自家30多平米的旧屋里挤出一间房子,挂起小黑板,办起了小课堂。

和时间赛跑为孩子倾尽所有。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解决了村民的燃眉之急,受到大家欢迎,很快就由一个班变成了两个班,村里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来这里学习,叶连平经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叶连平:我要上四个课,我要备四个课,我要改四种作业。

2018年暑期,叶连平突发意外,被撞伤腰椎住进了医院。然而已经90高龄的叶连平手术后仅仅4天,就拄着拐杖回到了学生身边。

叶连平:我现在不得不分秒必争了,我都毕竟是90多岁的人了,说走就走了。

叶连平开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不仅分文不取,还经常自掏腰包给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教具以及组织孩子外出参观。对于离家比较远的学生,他还包吃包住。那么叶连平为什么要这样倾尽所有为孩子们奉献呢?他说这是源于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经历坎坷对教育的热爱却始终不渝。

叶连平1928年出生于山东青岛,新中国成立之前,他跟随在美国大使馆工作的父亲生活,熟练掌握了英语阅读和书写。新中国成立之后,叶连平在南京的琅琊路小学一直工作到1955年,后辗转来到安徽和县。1978年,叶连平在和县又一次走上了讲台。

感动中国人物叶连平先进事迹心得

借出差无锡的机会,上海楷麓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常久明匆匆赶回和县乌江镇卜陈村,再次看望自己的初中老师叶连平。

“您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2个多月前,叶连平骑自行车买菜,回家路上遭遇交通意外受伤,常久明一直很牵挂,“等您身体恢复些,我接您去上海休息几天。”

在村民们眼中,叶连平就是村里不灭的“蜡烛”,也是照亮孩子们走出村里的希望之光。

常久明曾一度刻意躲着叶连平。那时,初中生常久明学习成绩很好,但因为家境贫寒,父母就让他辍学学缝纫。一天下午,常久明硬着头皮把即将辍学的事报告了叶连平,意外的是叶连平并没有当场责骂他。常久明随即离校回家。

就在那天天擦黑的时候,正在棉花地里帮父母干农活的常久明,看到远处一个身影步履蹒跚地走过来。“叶老师怎么来了?”常久明和父母都大吃一惊,常久明赶紧躲了起来。

常久明家距离学校有5公里,都是土路,且要翻山过河,当时还正值汛期。叶连平最终没有说服常久明的父母。夜色笼罩着田野,躲在暗处的常久明盯着那个渐去渐远的落寞身影,忍不住热泪盈眶。

“尽管我后来还是辍学了,但成为叶老师的学生,是我一辈子的幸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上海拼出一片天地的常久明,如今每年都资助叶连平奖学金基金。

叶连平坚持每年到每个学生家至少家访一次,不管多远都一定访到。特别是那些在校表现一般、家庭困难、住址离学校远的学生,他更是格外关注、关爱,多次上门。在卜陈学校周边的乡村田野间,经常会看到一个老人,提着马灯跌跌撞撞地赶路,有时身上还沾了很多泥水。

“叶老师对学生负责,是出了名的。”令叶连平曾经的同事、卜陈学校教师戴启涌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叶连平批改学生作业,连标点符号都会一一校正。

“教师不仅仅要教书,更要育人。”叶连平当班主任时,曾带着学生勤工俭学,用赚来的钱购买课外书给学生看,开阔学生眼界,在当时算是特立独行了。多年后,那个班的学生发现,当初勤工俭学挣的钱根本不够买那么多课外书,是叶老师自己贴钱买的。

直到现在,叶连平还住在三十年前的旧平房里,身上穿的也是打着补丁的衣服。他的家中,很难找到一件像样的家具,基本上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在留守儿童之家的图书室里,还放着老式的菜橱,菜橱里摆放着有些陈旧的中小学必读书本。

叶连平的节俭朴素众所周知。为了省路费他常常骑车去7公里外的镇上买菜,去周边的南京、芜湖等地,他也是骑着自行车。叶连平在讲台书写板书时,抬起的胳膊露出了他穿了多年打补丁的衣服一角。记者问他为什么不穿一件新衣服,他说:“衣服不过是用来遮体的,没必要太讲究,钱应该花在刀刃上,而不是在这些吃喝穿着上。”他指着教室后面桌子上的一台复印机,“你看花钱买这个就值,好几千呢。”那一刻,叶连平竟露出孩子般的得意。

除了义务辅导学生,免费为贫困留守儿童提供吃住,十几年来叶连平还经常自费带学生到南京、合肥,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每年春秋各一次,每次外出经费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都是叶连平自己掏钱。开始连老伴都不理解,叶连平说:“都是我的孩子,他们家庭困难,我能不帮一把?”

5年前,叶连平不慎被电动车撞伤,从那以后叶连平经常摔倒,最后被查出脑溢血加脑膜炎。手术后住了四天院,他就要求出院,一周后到医院拆线,不光是心疼住院费,“孩子们还等着我呢!”因为伤势未痊愈,腰根本直不起来,他就坐在板凳上给孩子们讲课、批作业。

20xx年,叶连平拿出2万多元积蓄,在社会各方的支持下,成立了叶连平奖学金基金,用于奖励优秀学生,资助困难学生。成立至今,奖学金已连续发放了7次,累计发放10万多元,奖励、资助了132个孩子。

在叶连平精神的感召下,社会各界和他的部分学生,也纷纷加入到基金会。

叶连平告诉记者,他已安排好了自己的身后事。百年之后,他会把积蓄全部捐给叶连平奖学金基金,把遗体捐献给医学院,供学生学习解剖。

“我希望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叶连平说。

结束对叶连平的采访,抬头看天,繁星闪烁。

叶连平,一束萤火虫般的亮光,照亮了乌江边上小村庄,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也看到了乡村的希望。

1920xx年,叶连平出生于山东青岛。1940年随父亲到上海进光夏中学读初中。18岁时,他随父亲到南京进入到美国大使馆做勤杂工。“我的英语底子就是在美国大使馆打杂时磨出来的。”在大使馆工作的三年零六个月里,叶连平认识了司徒雷登、巴特沃斯,“也见过宋子文、孙科、白崇禧等公众人物,还跟宋美龄握过手。”1949年后,叶连平同几位居民合伙开办了夜校,开始做扫盲工作,后来在江苏南京的琅琊路小学一直工作到1955年。1965年,叶连平辗转来到安徽和县。1978年,因为人员调动,卜陈学校一个毕业班连续一个月没有人上课。有人推荐了叶连平,已经50岁的他重回热爱的讲台。初中不能组织晚自习,他就把40个孩子按照自然村分成五个组,打着煤油灯,一个星期到村里五天辅导孩子学习。他带的第一届毕业班,11人考上中专,比另一个班多9个。发现孩子们成绩下滑,他就会上门家访。

1991年,63岁的叶连平退休了。那天,叶连平捧着教材、参考书,还有两个省下的黑板擦,交到教导处,久久没有走出来,“趴在桌子上哭得不像样”,他舍不得那三尺讲台,不愿意离开他的学生。

退休后,他几乎一天没歇,附近小学有老师请假,都找他代课,短则几天,长则三年,哪有需要,喊一声就去了。“我失去的太多了,怕来不及补偿。整整20xx年啊。现在就想拼命干,能补一点是一点。”

长期的教学中,叶连平独创了“四步教学法”。“叶老师的授课方法,一般在黑板上分成四块,即病句、辨析、新单词、语法。”程雨秋今年读九年级,六年级时,她来这里补过英语。

程雨秋父亲早逝,母亲打工。今年9月,叶连平让程雨秋在他家里吃午饭。“我刚开始觉得很尴尬,但时间久了觉得叶老师就像爷爷一样,我也就自然了一些。到现在,我开始有了家的感觉。”程雨秋告诉记者,“我六年级的时候,英语很差,经常不及格。妈妈把我送到叶老师的英语补习班来补课,因为叶老师从来不收任何费用。今年我初三了,英语考了139分。”

到卜陈村工作生活40年,连同退休后的20xx年来,叶连平教过的学生有1000多名,村民们对他都有着说不出的喜爱和尊敬。57岁的村民曹法银一家三代都是叶连平的学生,“叶老师一毛钱都没收过。有时候我们感觉不过意,把家里鸡下的蛋给他,他都不肯收。”

曾有人问叶连平,为什么退休了不好好享福?“我这样就非常幸福。只要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就是享福,都忘记头上有多少白发了。”叶连平说。

10月23日,借出差的机会,上海楷麓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常久明赶回卜陈村,看望自己的初中老师叶连平。

“您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常久明知道,两个多月前,叶连平骑自行车买菜路上遭遇交通意外事故受伤,“等您身体恢复些,我接您去上海休息几天。”

1983年,初中生常久明学习成绩很好,但因为家境贫寒,父母想让他辍学学缝纫。常久明把即将辍学的事报告了叶连平,叶连平沉默着没有说话。那天傍晚,正在棉花地里帮父母干农活的常久明,看到远处一个身影步履蹒跚地走过来。“叶老师怎么来了?”常久明和父母都大吃一惊,常久明赶紧躲了起来。

常久明的家距离学校有5公里,都是土路,且要翻山过河,当时正值汛期。叶连平最终没有说服常久明的父母。夜色笼罩着田野,躲在暗处的常久明看着叶老师渐去渐远的落寞身影,泪流满面。

“尽管我后来还是没能继续读书,但能成为叶老师的学生,是我一辈子的幸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上海拼出一片天地的常久明,如今每年都资助叶连平奖学金基金。

20xx年7月,已经退休20xx年的叶连平看到村里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作业无人辅导,尤其英语基础普遍薄弱,便将自家的一间房屋腾了出来,摆上桌子和一块小黑板,义务给孩子们辅导功课。邻居居鹏程回忆说:“刚开始时只当是叶老师退休后闲不下来,找点精神寄托,可没想到,这个辅导班一办就是这么多年。”

看到学生越来越多,当地政府把村里的仓库改造成一间教室、一间小图书馆,挂上“留守儿童之家”的牌匾,托付给了叶老师。现在来这里上课的学生有165人,有卜陈村的,还有邻近几个村的,甚至还有和县县城以及南京江浦等地的留守孩子。

叶连平根据孩子英语水平分成启蒙、初级、中级、高级四个班,周六周日四个半天分别给孩子补习英语,寒假大约三天上一次课。

江明月现在南京市一所大学读研究生。她读七年级的时候,英语、数学等功课跟不上。她和妹妹江敏都是留守儿童,家庭很困难。叶连平就主动把她接到自己家里,不仅免费补课,而且免费提供吃住。20xx年,江明月考上南京理工大学,叶老师又把她的妹妹接来补课。回想起这些,这姐妹俩激动地说:“叶爷爷就是我们的亲爷爷。”

自费创办“留守儿童之家”以来,孩子们在他家免费吃用住、自掏腰包组织孩子外出参观、资助贫困学生,花在上面的钱,少说也有30万元。

有人把叶连平比喻为永不熄灭的烛光,他不认同。他说:“我没有烛光那么明亮,我充其量就是一只萤火虫,只要能够照亮孩子们念好书,我就是快乐的。”

秋天的早晨,乌江上薄雾渐渐散去,太阳升起,位于江边的安徽省和县乌江镇卜陈村也醒了过来。伴随着鸟鸣啾啾,村里的留守儿童未成年人之家传出琅琅的读书声,91岁的叶连平老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站在讲台上,叶连平操着流利的英语给孩子们辅导。虽然已经到了鲐背之年,他说起话来仍然语调铿锵,条理分明。

“哎呀,从早上起床就开始批改作业,到现在只批改了两个班级,时间不够用呀!”叶连平老师见到记者一行,连连感叹自己“在和时间赛跑”。

从20xx年开始,他创办的“留守儿童之家”坚持了20xx年,培养了1000多名学生,其中700多名是留守儿童。

多年来,叶连平先后获得“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中国好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

感动中国叶连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7月28日,央视《面对面》“叶连平:与时间赛跑”专访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

7月30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以《一位九旬老人的初心》为主题对叶连平老师的先进事迹再次了进行报道。节目播出后,在全国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近日,和县体彩分中心前往和县乌江镇濮陈村。慰问叶连平老人,同时向叶老创办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爱心捐赠了6000元人民币及部分生活用品。

活动现场,叶连平老师始终最牵挂的还是孩子们的教育,他感谢大家对他的关心,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教育。叶连平老人说他有三点希望:“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做一名合格的退休教师,最重要的是希望等到我走的时候,能够被组织上承认,我是一个合格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叶连平老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让在场的每位都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当他得知中国体育彩票的发行宗旨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时,非常高兴,现场挥毫题词留念。

感动中国人物叶连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伍淑清,1948年生,香港美心集团创始人伍沾德之女,祖籍广东台山。曾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第七、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上世纪80年代参与创建我国第一个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现任该公司名誉董事长。香港回归后,伍淑清创建“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计划每年组织一万名香港青少年到内地参观学习,认识国家民族历史文化,增进民族情怀,关心祖国未来。

伍淑清记忆犹新的一个细节是,时任中国民航局局长当时对他的父亲伍沾德说,“伍先生,因为中国没有审批中外合资企业的先例,审批还需时日。我们先握握手,一言为定。”听到这番话,伍沾德说:“我们都是中国人,都相信邓小平先生宣布的改革开放政策。”于是,双方握手为约。

1979年11月,距离中美通航只有不到半年的时间,伍淑清之父伍沾德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先自己垫付500万港币购置设备开工,再等待批复合同。

伍淑清回忆,父亲做这个决定时,曾背负了不小的压力。“当时很多身边的人都劝他不要‘去北京做生意’,伯父也曾警告他‘有问题要自己承担责任’。”然而她的父亲,并未退缩。

感动中国叶连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叶连平1928年出生,祖籍河北沧州,是安徽省马鞍山市和县乌江镇卜陈学校退休教师。叶连平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先后获得“全国德育教育先进个人”“中国好人”“省优秀共产党员”和“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2000年,叶连平义务办起和县关工系统第一个校外家庭教育辅导站,19年来天天到岗,分文不取。

由于年轻时的曲折经历,叶连平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新中国成立后在和县工作。1978年,卜陈学校的一个毕业班连续一个月没老师来教课,有人推荐当时已50多岁的叶连平,让他重新回到热爱的讲台。

退休后,附近学校但凡有老师生病了、离职了,他不问待遇、不讲条件,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们面前,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就这样代课,一晃又是10年。2000年,叶连平正式创办“留守未成年人之家”,节假日免费给孩子们辅导。10多年来,1000多个孩子从这里走出;现在还在上课的,仍有156个。

“老师的工作,绝不止在三尺讲台上。”这是叶连平坚持的理念。2012年,叶连平同乌江镇政府、卜陈学校三方筹款6万元,成立了和县乌江爱心助教协会暨叶连平奖学金。目前,奖学金的规模已达30多万元,发放了7届,惠及132名学生。

“原想等我‘走了’以后把积蓄捐出来做点事,但现在就实现了,我很高兴。”叶连平说,随着自己的事迹被传扬开,不少学校邀请他去讲课,不少人来捐款捐物,他把钱都投入到奖学金里。

感动中国叶连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农村学校英语教学条件差,叶连平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于是,一个大胆的念头在他心头萦绕。2000年,他自掏腰包在自己家里开设留守儿童之家,从此他30平方米的老屋成了孩子们幸福的家。

这些留守儿童来自周边村庄,父母大多在外做生意,都由爷爷奶奶在家看护,可他们没有文化,对功课帮不上一点忙。于是这些孩子一放学总爱往他家跑,喜欢在叶连平家做作业,有些不懂的问题可以随时问他,他都耐心地一一解答。很快,留守儿童之家的孩子从最初的几个发展到现在的三五十个。不少孩子英语成绩很差。因为年轻时曾在美国驻华大使馆做过勤杂工,英语很好,于是叶连平决定每逢双休日和寒暑假义务为孩子辅导英语。这一辅导就是十九年,他分文不收,连用电、用水、稿纸、图书等相关学习资料,都由叶老师自掏腰包购买。

每次上课,孩子们少则三四十人,多则六七十人。他们中,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家离得很远,为方便孩子学习,叶连平就让他们免费食宿在自己家里。江明月和妹妹都是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又很拮据,叶连平就主动把她接到自己的留守儿童之家,不仅免费补课,而且免费提供吃住。在叶连平的精心辅导下,江明月2009年被南京理工大学录取。此后不久,叶连平又将江明月的妹妹江敏接到家中,为她免费“开小灶”补课并提供食宿。两年后,江敏考上了和县重点高中。姐妹俩每每谈起这些经历都很激动:“叶爷爷就是我们的亲爷爷。”

感动中国叶连平先进事迹学习心得

点赞量高达570多万!

叶连平:2000年直到现在,我没有向学生收过一分钱。

记者:为什么不收?

叶连平:在物质生活上我是低水平,精神生活要高标准。

记者:我相信您物质水平追求得不高,但是挣一点点钱也没坏处?

叶连平:我拿着国家的工资,我吃着国家的粮,是人民的钱,我没有权利再跟国家、跟政府、跟组织要账。我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不吃零食。到外边买书,我自己带着干粮和火腿肠,一碗阳春面、一瓶矿泉水我都不买,省下来的钱,要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

感动中国叶连平先进事迹感悟心得

叶连平一辈子无儿无女,和老伴相守过着清贫的生活,至今还住在30多年前盖的平房里。有的孩子因为住家比较远,来回不方便,叶连平就让孩子住在自己家里。

杨鸿雁是叶连平早期资助过的学生。初中三年,她一直在叶连平家居住,直到高中住校。当时,杨鸿雁的父母想要给叶连平一些生活费,但叶连平一次都没要过。

后来,杨鸿雁考上了大学。因为父母在外地打工,开学那天,是叶连平把她送到大学报到。送完杨鸿雁,因为没有赶上回去的车,又舍不得花钱住宿,叶连平在大桥洞下待了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