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研究方案(精选20篇)

小编: JQ文豪

计划书是我们筹划和执行事务的基础,它能够帮助我们提高效率、减少冲突,使我们的工作更加有条不紊。如果你正在纠结如何写一份好的计划书,不妨看看以下的一些优秀范文,或许能给你一些启示。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方案【】

1、时代背景。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经济的竞争演化为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演化为教育的竞争。教育的创新、教学的改革已成了永恒的主题。只有培养出了适应现代生活的实践型人才、才能在参与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

2、数学教学改革发展的背景。

(1)数学教学理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要努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于实际情境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策略是:以反映未来社会公民所必须的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以与小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2)传统的数学教学现状需改变。

传统的数学教学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主要体现在:

(1)目标上只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达成,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

(2)内容上过分拘泥于课本,忽视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3)学生的学习活动单一、被动,缺少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忽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和兴趣,忽视让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

(4)评价上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及实践能力关注较少。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改革教学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我们开展本课题的研究首先要解决这个问题,要使我们的数学内容是充满生活气息的,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

2、改革教学活动,解决“怎样教”的具体操作问题。传统的教学过程枯燥、机械。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收现成结论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活体验的活动过程,是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

3、改革教学评价,解决“为什么教”的目标导向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探索出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教学行为科学导向。

1、社会价值。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社会呼唤实践型人才。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教育价值。本课题的研究虽然是数学教学改革浪潮中的一朵小浪花,但却能提供一个范例,即如何让数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的范例,所以,它有助于深化数学教学改革。

3、办学价值。本课题注重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意,更注重创新精神的激发,实践能力的提高,所以,它既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为学校创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办学声望。

1、本课题的研究是科学的、必要的、注重时代性。时代呼唤实践型人才,小学数学改革的方向是要让数学走向生活、走向大众、再现数学与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教改背景下,我们提出本课题是科学而必要的。

2、本课题具有可操作性和注重实践性。课题符合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理念,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即解决实践中教学于生活实际脱离的现状,形成适合农村小学生的具体的教学方式。

3、本课题注重合作性,强调师生共同创造丰富的课堂生活,课题组成员都具有良好的教学素质,并且对“数学教学生活化”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实践,通过今后进一步的培训、学习,我们是有信心能完成这项研究的。

(一)课题解读。

“生活化”在这里是指数学教学的内容、过程、评价等要素都要体现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数学生活化”是指在生活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建构一种具有主体性、生活性、情意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其内涵有如下几点:

1、在目标指向上不仅是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达成,还主要指向两点:

(1)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促进学生情意的健康发展。

2、在内容上,主要以现有的教材为内容,但在组织教材、利用教材时我们要进行创造性地劳动,再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呈现给学生的应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在教学方式上,数学教学不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实践活动将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将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4、在评价体系上,改革评价的甄别功能,变“筛”为“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积极导向功能;改革评价内容,重过程、重情感、重个性、重生活实践能力;改革评价方式,优化笔试,融合档案袋评价、实践活动评价等多种方式;改革评价主体,教师、学生、家长等社会人员都将成为评价主体。课题的评价理念是:“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今后更好地生活。”

(二)理论依据。

1、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1)陶行知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

(2)陶行知的实践教学法,即“教学做合一”。在教学方式上主张以“做”为中心,把教与学统一起来,改变传统教学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的状况。

3、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主张“现实的数学”,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他从数学教育的特点出发,提出了“数学现实”、“数学化”、“再创造”等数学教学原则。所谓“数学现实”乃是人们用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总体,其中既含有客观世界的现实情况,也包括学生个人用自己的数学水平观察这些事物所获得的认识。“数学化”指人们运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种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组织的一个过程。“再创造”是指数学实质上是人们常识系统化,每个学生都可能在一定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来获得这些知识。

总目标:让数学走向生活、走向实践,唤醒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美好情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细分如下:

1、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深化对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认识和理解,探索、形成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

2、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生动具体的,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体系。

“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的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大纲中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性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所以,数学开放性问题顺应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应运而生,它被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的题型,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极佳切入口。目前,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方法束缚,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材中习题基本上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牢记数学结论而设计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以死记硬背代替参与,以机械方法代替智力活动的倾向,这样大大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将大量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推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而课堂教学也必将打破原来封闭的状态,努力创设一种动态、开放、主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的态势。二、对课题的认识和研究目标(一)课题的认识最新研究认为,数学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传统封闭题而言的,是指那些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的,给学生形成了较大认知空隙的问题。它能冲破传统应用题具有的封闭性限制,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可以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泛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具有以下几种最突出的特征:

1、内容的丰富性。开放题题材广泛,涉及面宽,贴进学生生活实际,背景新颖,内容深刻丰富。解法灵活,不像封闭性题目那样简单、乏味,单靠记忆、套模式来解题。

2、形式的多样性。开放题呈现的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形式来安排设计,综合性强。不像封闭性习题形式那样单一的呈现及呆板的叙述。

3、思路的发散性。由于开放题的答案不唯一,解题时需要运用多种思维方法,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探索,从而获得多种结论。

4、教育的创新性。由于解题思路的发散性,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时空途径。(二)研究目标:数学开放性问题以“开放”为方向来加以组织、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把题目进行“开放”,如:条件多余而需选择,条件不足需补充,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答案不唯一等等,让学生尽自己的努力,独立地去解决问题,寻找答案,如果找到一个答案,还要自觉地去想“有没有其他答案?”,如果想出一种方法,还要鼓励学生“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扩大发展空间,挖掘创造潜能,开发创造力。因此,确定以下研究目标:1、探索一条减负高效的新路子,促进广大师生更新教育观念。2、对探索性、开放性问题设计,作一些理性思考,整理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思路。

3、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教育理论,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创新”的讲话精神。2、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3、大纲规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开放性问题的以它特有的魅力,给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四、课题研究的原则和内容(一)研究的原则1、创新性原则。要实施设计开放问题的探究,教师首先必须更新自身陈旧的教育观念,勇于创新,勇于突破传统教学的种种束缚。2、主体性原则。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主动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开放民主的教学场所,使学生真正成为探究问题的主人。3、开放性原则。在研究过程中,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又要兼顾到学生的学情,教学环境,教师要承认学生间存在的差异,要因材施教,最终达到“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的目的”。4、激励性原则。教师要把握好激励性原则,让学生学会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积极向上的情感,磨练学生坚强的意志,提高需要的层次,使学生时刻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二)研究的具体内容1、探究设计开放性问题的设计思路现行教材中绝大部分的习题的条件不多不少,答案也是唯一的,属于开放性问题的题目很少。因此,数学教学实践中需要设计、整理更多的数学开放题。那么该如何设计开放性问题呢?研究设计开放性问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将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进行探索。2、尝试设计开放性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传统的练习设计,条件是完备的,答案是固定的,容易给学生造成思维的定势。设计开放性问题时,可以从条件开放、问题开放或者解题方法开放等方面入手,促进学生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的发展。3、探索设计开放性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如何优化课堂结构,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四、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措施(一)研究的方法本课题主要采用调查法、实验法,配合观察法、案例研究法和测试法,每学期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方法、兴趣、习惯等做检测和评价。

(二)研究的措施。

1、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解脱出来,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加强理论学习,统一思想认识,强化教改意识,明确大纲中的要求。

2、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力,创造地运用教材,适当改动教材中习题,让学生学会多方位、多角度地考虑和解决问题,并从中发现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广阔性、灵活性、创造性的发展。

3、贯彻实践观点,搞好课堂教学。促使学生仔细研究和发现题中隐含的内容,从而多角度、灵活的、创造性的思维,克服思维的封闭状态和对知识的僵化理解,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五、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

学习有关理论,制订研究计划,成立课题小组,完成课题方案的论证。

2、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

实施课题研究,不断总结,修改方案,总结可操作的教学程序。

3、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

撰写论文,组织公开教学,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评议,总结经验,根据研究的教育目标,对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测定评价,写好课题的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的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转变数学学习方式、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构建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发展。我县于2005年12月申报了“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研究”实验课题。实施课题实验研究一年多以来,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围绕着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进行了许多的研究和实践,促进了课堂教学的不断优化。但是,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重教轻学”仍然是许多教师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在多数的课堂中,教师以教材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学生仍然是以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在进行学习,他们的学习过程、方法、以及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往往被忽视。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当前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题。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于使全体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获得全面发展。为此,我们确立了本课题的研究。其目的是通过建立新型的数学学习方式,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得到主动地、自主地发展。

二、深入学习,理解本课题实验所依据的.现代教育理论的内涵。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习的主体性是天然具有的,而非外界赋予的,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一方面,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接受外来的信息,而是要对其加以主动的选择和加工;另一方面,由于学习者本身的特点各异,因此建构活动方式及对意义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而,教师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其参与学习提供有效的保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社会性的交往活动,社会性的互动能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知识不仅是在个体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同样重要。因而,数学教学中,应该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可以跨时空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的某种特质,而是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为特定文化所珍视的能力。就现代社会的人才要求和我国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而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归根结底就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在教学中应通过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不是一种能力或以某一种能力为中心的能力,而是‘独立自主、和平共处’的多种智力。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数理智力,还应该注意学生多种智力的和谐发展。因而,对学生数学学习及学业的评价,应纠正“以学科为中心”的狭隘的教育观和评价观,而应着眼于学生智力的全面发展。

3、弗赖登塔尔“现实数学教育”的“数学化”理论。

弗赖登塔尔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在现实数学教育中,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开始,沿着数学发现过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从生活中的问题到数学问题,从具体问题到抽象概念,从特殊关系到一般规则,逐步通过学生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再及时把它们应用到新的现实问题上去。这样才能较好地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数学的联系,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和使数学成为生活中有用的本领。

三、明确目标,突出本课题研究的中心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以《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为指导,以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为“突破口”,达到两个转变:一方面,立足于转变传统的单一、机械灌输的教学方式,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愿学数学、会学数学;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从而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促进我县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重心进行转移,即教研工作不应仅停留在研究教师“如何教”的层面上,而更要关注、研究学生“如何学”。

1、明确研究主题:

本课题所指的“新的数学学习方式”,系指《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所倡导的“自主性、探索性、合作性”的学习方式。

2、把握本课题研究主题的内涵:

(1)自主性学习。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即完全由他人做主的学习而言的。对于自主学习,国内外的理论界有多种的解释,归纳其观点,有以下的共识: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我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生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较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

(2)探索性(探究性)学习。

探索性(探究性)学习是针对纯粹的“接受学习”而言的。探究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发现问题,并以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发现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解决问题。从数学学习的特点看,探索性学习是围绕着提出和解决“问题”而展开的数学活动,是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关于自主性学习与探索性学习的关系:

首先,“探究学习”是以“自主学习”为基本前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发现、解决问题,如果离开了主动性和自主性,这时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式的)。其次,真正的“自主学习”往往具有“探究”的性质和特征。(要激起学生积极的探索动机和欲望,教师往往是通过创设具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

我们提倡的合理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在它们之间作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使两者进行融合,成为一体。相得益彰。

(3)合作性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异质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而展开的教学活动。具体而言,合作学习是以学生小组为主体的,是一种同伴之间的互助活动,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的,是以小组的共同成绩为评价依据的,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且调控教学进程的。

四、探索课堂教学方法,构建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开启问题,自主探究。

“发明千千万,起点始于问”问是学生动脑的结果,有问题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进行研究学习的可能,学生的提问折射出同学们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花,。所以问题是自主学习的基础。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要解答的问题都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机械地提供给学生,学生的全部信息均来自教师的讲解,他们感受不到——我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价值或意义,他们很少有机会去充分品味教师给予的信息,很少有机会去交流自己的想法,他们只是被动地去解答老师出示的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缺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学习需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如: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这样学生亲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际应用和自己推导过程,独立自主地开展思维活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逐步形成“问题解决”的数学意识。

(二)解疑导拨,合作探究。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能优化课堂教学、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但是,我们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及大量的听课活动中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因此,在积极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之时,我们还应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对于这个意义的理解,我们认为应该有三层含义:

第一是小组合作分工学习。既将某一大问题或大任务分割成一定数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定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在各自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总结。比如在教学“统计的初步认识”中,让学生统计2分钟内经过学校门口的各种车辆数,由于多媒体课件模拟情景一闪即逝的局限性,学生独立无法完成,于是他们就小组合作分工,规定小组成员每人只记一种车,在全部完成之后再进行合作总结。

第二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即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达成共识,解决问题。比如在计算教学时,各种计算方法的总结都可以依靠小组的力量,在合作讨论之后加以归纳、总结,并达成共识,形成方法。但在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学习时,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对于那些学生力所能及的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那些力所难及的问题,则让学生合作解决,而那些力所不及的问题,则需要教师引导解决。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合作的热情,才能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

第三是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即针对某一问题,小组成员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比如在教学“找规律”这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寻找图形的排列规律,然后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共同发展。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与学生合作共同解决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因此,在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注重自身参与,一方面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程,另一方面给学生一种无形的期望,激励学习积极讨论、交流,提高合作的效率。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学习方式,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吸收、内化。教师之间也应该经常地开展小组合作式的学术探讨,不断反思、改进,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适应新课程的教学。

(三)明理强化,实践探究。

数学有其自身学科所特有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小学生经常感到数学学习抽象、枯燥,难以理解,这与数学教学远离儿童生活、脱离生活实际有很大关系。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的工具性、过程性和文化性价值。因而在内容上提出“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学习方式上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如何在方法与策略上将“培养数学家式的数学学习”转化为小学生喜欢的“大众化数学学习”?我们根据课程标准和小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学生外显的操作活动,再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经历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激活内隐的思维活动,实现生活问题向数学问题的转化,同时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想方法看待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以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如:在教学《可能与一定》时,教师先让学生进行摸球的游戏,感知“可能”的含义,然后将两个黄球和一个白球放入盒中,说一说有哪些可能,猜一猜哪种可能性大一些。最后组织学生边摸边统计,从而得出摸得一黄一白的可能性大一些。虽然老师没有讲到概率,但是学生通过做的活动对概率应该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四)激励评价,引申探究。

学生的评价是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对学习结果进行判断与分析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审视的行为。引导学生进行评价,不仅是对知识的再现与强化,也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自我教育的开始,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言行,都给予好或坏的简单评价,至于这个评价是否恰当,不曾细想。老师的评价变成了“圣旨”,神圣不可侵犯。以至于学生失去了主见,失去了自我,拼命地迎合老师,更谈不上“主体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太强调了外部条件对学生的评价,从而忽略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能动性的培养。这样很难发展学生的独立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当学生完成一道练习、回答一个问题后或遇到一些难题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出正确或错误的评价,不要急于指出错误的原因,也不要急于把学生的思路引到教师或教案的思路上。而是多说说“你同意吗?”“你有没有不同的想法?”“你觉得这种方法对吗?”“你觉得这个问题应如何解决?”这样让他们多独立思考、判断,让他们就问题展开充分、自由的讨论和评价,这不仅能让学生自己想想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也给其他学生提供充足的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最大限度地满足全体学生参与表现的欲望。

通过评价,可以使不清晰的思路变得清晰,不严谨的言语变得严谨;充分发挥评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功能。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是教师评价的补充,更使评价趋向全面。而且直接让学生参与评价,更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既是知识的再现,同时又是对自己的能力和方法进行全面的反省,重新认识和评价形成对自我思想行为的反思意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加强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让自我评价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发意识,促进自己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

五、课题研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经过一年的实验,实验班的课堂状态发生较大的转变,民主的师生关系得到建立。由于注重良好的学习氛围和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由于注重学生的体验、探索,留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情感得到体验,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由于在学习中重视学生合作技能的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同学发言,有疑问敢在小组乃至全班提出,乐于与同学、老师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在运用新型的学习方式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情感都得到较和谐的发展。

六、存在的问题。

1、实验老师的理论与实际运用还有差距,对学生能否自主学习,能否真的学会存在担心。

2、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存在一定的差异,给实验带来一定的困难。

七、今后的打算。

1、针对以上问题,后面研究的着重点将放在指导策略上,同时对学生学习方式进行跟踪调查。作一定的归因分析。

2、由于小学生年龄结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和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小学生的学法指导除整体训练外,将加强个别指导,逐步培养小学生个人独特的学习风格,为小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方案【】

1、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起点认识不够高。

2、只注重自己的教学环节进展情况,对于学生的行为不关注,或关注不多。

3、只关注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不够。

4、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导致课后作业负担过重。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先学后教”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求教师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尤为关键,学生的错误或个性见解是重要的动态生成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动态资源转化为有利的教学资源,要坚信学生的自学能力,给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时间,丰富学生的自学方法,提高学生自学的水平。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将更多地表现在为学生设计探索交流的情境,提供共同活动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如独立思考,动手拭错,自我纠正等等)完全交给孩子,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每个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氛围中思维得到碰撞,情感得到交流。教学评价也不仅仅是教师的事,学生与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也进行适当的评价,让评价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

总之,我们要让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课堂教学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由知识的传授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教学的过程由传授知识的过程变为学生自己探索、获取的过程、研究信息、增长知识、形成才能的过程,师生经历的将是真实高效的学习过程,这样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学生终身发展打基础必不可少的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

众所周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中学提出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它解决了新课改背景下的5大难题,使得整个课堂教学和谐而高效。

但是,这种模式是不是有他的局限性,是不是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通过自学获得,是不是所有孩子都可以自学?我们还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论证。总之,认为不可盲目模仿,在实际教学中,要分析自己的情况和自己的学生,自己的学校,自己的学生的家庭环境情况,寻找,探究适合于自己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先学后教”的理念依据:

1、教学工作必须遵循“实践第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归根到底,教师的教只有提高学生的学才起作用。“先学后教”很好地摆正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强调内因--学生的学是第一位的,是根本,外因--教师的教是第二位的,是为了使内因起作用的条件。

2、“先学后教”是“迁移规律”和“最近发展区理论”的运用。全国着名教育专家邱学华先生说:“所谓‘迁移',是已经学得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也就是已有的经验对新课题学习的影响。”

“合作探究”的理念依据: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1、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本课题所说的“先学后教”主要是指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重教师“教”轻学生“学”的做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去自学、去尝试、去探究、去发现、去解决,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点拨引导,使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本课题所说的“合作探究”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分组为前提形式,以合作、探究为基本方法的一种教学活动。在合作探究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展示属于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题策略的机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解释和评价他们自己的思维结果的权利。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体作用。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坚定“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的信念,树立“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育理念,改革课堂结构,构建起“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模式。借助课堂良好氛围的创设,通过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挖掘学生的潜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激励学生自主、主动、积极地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探索“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小学数学课堂模式。

2、培养学生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三合一。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转变教师观念。让教师改变原先的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形象,而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组织、引导并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研究,以取得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行动研究法:每周课题组成员开展实践教学,进行课堂模式的改革尝试。

2、经验总结法:根据实践教学进行跟踪评课交流、总结。

3、对照实验法:即在平行年级中设置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以观察实验的效果。

1、酝酿启动阶段。

2、实践研究阶段。

研究内容:课题组明确分工,拟订子课题,教师制定各自的研究方案,确定各阶段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分组进行方案实施。

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环境熏陶法、个案研究法。

研究成果:

3、总结推广阶段。

研究目标:“先学后教、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形成。

研究内容: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成果结集,接受课题鉴定组的评估鉴定。

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

研究成果:

(一)课题主持人的情况。

本课题研究的前期,主持人带领课题组成员学习了诸多有关“先学后教,合作探究”的理论文献,并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工作,了解了此课题兄弟校同仁的类似研究,便于本课题更好的开展下去,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课题研究定于每周五进行课题组活动,需要配备的硬件、软件及经费等,校长将全力支持,确保课题顺利开展,无任何后顾之忧。

学校图书馆有藏书近万余册,可供相关资料的查阅。

(三)课题组成员情况简介。

课题组成员有区优秀青年教师、市区教学骨干,有个人课题获奖者,擅长教学实践与课题研究。

(四)时间保证。

为使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定期开课题研究与实施会议,及时交流经验。

(五)经费保证。

课题研究经费由学校课题研究专项经费单列开支,充分保证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经费。

“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的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课堂教学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为了还孩子们高效的课堂,减轻课业负担,我们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的课题,试图通过研究,实现课堂教学策略最优化。

1、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获取新知识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培养学生认真、严格、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

2、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概念、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和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方法。

3、通过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敏锐的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实施的方法与步骤。

(一)实验对象:宝塔区七里铺小学一——六年级学生。

(二)实验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观察法。

3、个案法。

4、调查法。

5、比较法。

(三)实验步骤:

1、形成阶段:

(1)调查了解学生对待数学学习的态度;

(2)查阅、收集、积累相关资料;

(3)针对问题确定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完成立项申报。

(4)加强理论学习。

2、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按照课题方案和研究计划开展实验:

(1)结合教学实践,不断进行观摩研讨,结合课题,撰写案例与反思,努力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

(2)做好实验中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研究工作,制定对策,做好阶段性的总结。形成完善的实验理论和目标。

(3)总结研究过程中的经验,找出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通过检测课堂教学的成效和研究交流的形式,进一步完善研究的结论。

3、总结阶段:

(1)全面收集、整理与课题题有关的材料。

(2)对研究对象的后测,进行前后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3)对课题进行系统、全面的总结,撰写出总结课题结题报告。

三、课题实施的具体做法。

(一)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情境的兴趣指向性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原有知识、技能和年龄、心理发展的特点,创设他们感兴趣的,能激发他们求知欲的情景。

【案例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导入情景创设:

【分析】:合理、适度的情境,能有效的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1]是三年级的教材,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小动物赛跑的情景,富有童趣,比较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所以学生的兴趣很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小狗和小兔吵架的原因正是本节课要探索的问题。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不该问的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去探索。

1、问题要少而精。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某市一位教育局局长在随堂听课中,细心地记录了任课教师在一堂课中提问的数学,课后统计居然达到了120个之多!还有一本书上也有类是的介绍:一次随机课堂调查中,一位教师在课堂某一时间段短短5分钟时间里,居然随口问了38个问题,学生也相应地作了38次回答!这样的问题有何价值?答案不用多讲。

【案例2】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两位教师设计的问题如下:

【分析】:相同的内容,不同的'提问,所能收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相比之下,前者所包含的思考容量较大,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突出了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个重点,达到了教师问得精,学生想得深的效果。而后者的问题显得过于直白,不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自主的去探索,逻辑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思考】: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抓住教学内容的特点、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的问题,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2、问题难度要适度。

难度是指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难易适度就是指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控制难度要考虑三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三要考虑问题的解答距。心理学家把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称之为“解答距”,并据此将问题分为四个级别:微解答距(不用思考,看书即可回答)短解答距(书本内容的模仿与简单变化)长解答距(原有知识的综合运用)新解答距(采用自己独特方式解答)。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合理调配四种级别的问题,一般情况下,要以后两种问题为主。这样的问题经验性重、联系性紧、趣味性浓、探究性大、穿透力强、覆盖面广。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能有效的提高合作的效率。如何组建?我想首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还要考虑到成绩好、中、差的搭配。其次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在一个阶段每人都有相对侧重的一项职责,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如: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并在一定的时间后要进行角色的互换,以便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的位置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

2、选择恰当的时机、内容。

(1)在教学的重难点时进行合作。

(2)在需要操作时进行合作。

【案例3】《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教学:师:能否把三角形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从而得到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要求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拼一拼把梯形转化为其他图形。不一会儿,各小组便陆续得出能转化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推理,得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分析】:这一课的难点是:让学生把三角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在教学的重、难点处组织了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己解决问题。不仅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引导。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目的是什么。还应该通过适当的示范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积极采取讨论、举例、引证、实验、诊断、归纳、演绎等探究形式,有效地开展小组的合作性学习。随着新课改向纵深发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了一个战略性问题,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处理好创新与继承的关系,抛开形式主义的束缚和功利主义的诱惑,潜心钻研,勇于探索,最终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

(四)习题设计的有效性。

1、结合情景设计习题。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学生的学习应脱离枯燥的纯数学的没有任何情境的学习。应该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之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采的生活情境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可能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才可能让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如小学低年级教材中模拟了超市购物、运动会等许多生活情景。学生在这些开放的情境中,能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

2、习题的内容要活。

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儿童走迷宫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题型上,可以补充、匹配、补缺、画图等,习题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习题的形式要多样。

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帮助家长拟订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如此丰富的作业,一定有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相信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

【案例4】学校刘老师在教学“千米的认识”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具体、生动的概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带好米尺和卷尺,来到学校的操场上,分别量出1米、10米、100米的长度,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不同的长度(重点在100米),再问学生1千米的长度有多长(学生回答:10个100米那么长)?并让学生感受,问学生从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你走1千米要几分钟?(有学生根据走完100米的时间推测出走完1千米所需时间)。你还有其它办法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有学生回答说通过看摩托车的里程表可以知道1千米的长度等等)。

【评析】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量、测、算、估的方法,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求知识,并有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是扎实有效的。

(五)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必须从只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转移到全面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个性、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上来。

四、课题研究成果。

(一)通过研究,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以学定教,以教促学”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明显的转变,由此带来的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沟通,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差异得到了尊重,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开发,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二)通过研究,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促进了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1、自本课题研究以来,我校的数学老师学习了大量的相关课题研究资料与理论知识,有利的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2、通过研究过程中各种方法的尝试,提高了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形成了有效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和动态生成的策略;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提问的实效性;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机智;加强了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发展。

(三)改进了传统的课堂模式。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研究,大大转变了我校基地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大家更新思想,踊跃使用“有效性”这种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方法,使课堂一改过去呆板、沉闷的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只是巧妙地引导,便能使学生轻松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教得轻松了,学生也学得轻松了。教学氛围更加民主,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五、问题与反思。

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我们长期的追求。为此,我们付出了多年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研究的困惑和问题也是必然存在的。

1、本课题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上取得了较明显的效果,在提升教师的教学策略上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从学校整体层面看,师生教学方式改革的力度还不够大,部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还不够强。

2、课题研究为教师专业成长构建了进步和发展的平台,但教师的教学素养、人文素养也始终是制约课题深入实施的瓶颈。如何进一步促进每一位教师更新教学理念,自主地开展日常形式的教学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教师成长机制,从根本意义上促进教师的发展。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我们将继续立足于学校实际,加强自身培训,把握课改的脉搏,进一步推陈出新,为构建有效课堂教学而努力工作。

“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设计的研究”课题设计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大纲中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性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所以,数学开放性问题顺应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应运而生,它被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的题型,是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极佳切入口。目前,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方法束缚,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教材中习题基本上是为了使学生了解和牢记数学结论而设计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以死记硬背代替参与,以机械方法代替智力活动的倾向,这样大大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将大量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推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而课堂教学也必将打破原来封闭的'状态,努力创设一种动态、开放、主动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的态势。二、对课题的认识和研究目标(一)课题的认识最新研究认为,数学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条件完备、结论确定的传统封闭题而言的,是指那些条件不完备、结论不确定的,给学生形成了较大认知空隙的问题。它能冲破传统应用题具有的封闭性限制,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可以给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更广泛的空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创新习惯,发展思维的创造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具有以下几种最突出的特征:

1、内容的丰富性。开放题题材广泛,涉及面宽,贴进学生生活实际,背景新颖,内容深刻丰富。解法灵活,不像封闭性题目那样简单、乏味,单靠记忆、套模式来解题。

2、形式的多样性。开放题呈现的形式多样化,除文字叙述外,还可以用表格、图画、对话等形式来安排设计,综合性强。不像封闭性习题形式那样单一的呈现及呆板的叙述。

3、思路的发散性。由于开放题的答案不唯一,解题时需要运用多种思维方法,通过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探索,从而获得多种结论。

4、教育的创新性。由于解题思路的发散性,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时空途径。

(二)研究目标:数学开放性问题以“开放”为方向来加以组织、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把题目进行“开放”,如:条件多余而需选择,条件不足需补充,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答案不唯一等等,让学生尽自己的努力,独立地去解决问题,寻找答案,如果找到一个答案,还要自觉。

[1][2][3][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案

论文摘要: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实性研究的现状,提出了通过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课的类型设计、活动程序设计与师生角色设计等途径彰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

目前我国学者对数学教学现实性的相关研究来看。数学教学现实性的重要性确实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政策性的课标到各种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无不反映出数学教学现实性正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数学学科本身的的发展,也关系到我们学生的数学思维、知识和数学技能的发展。然而,目前的研究中,仅仅是将“现实性”与“趣味性”、“情境性”等并列起来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特征来谈,有时候也常常被“生活化”所取代,或是要么从其中一个细微的方面研究(现实性问题解决),很少将“现实性”单独拿出来研究并上升到教学认识层面,也很少独立研究学生的现实性状况。我们认为,这尚不能足以体现出“现实性”本身的特性,所以本文的出发点,是站在前研究的肩膀上从一个更高、更广的视野来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作专门性的论述。

小学数学教学有它的特殊性,作为学生初始学习数学这一高度抽象的学科,如果仅仅重视书本知识的讲授和书本习题的解答。对于学生来说既是枯燥乏味的更是在理解和运用上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加强小学数学教学的现实性有助于学生克服这些困难。使数学教学变得较为轻松、有趣和高效。但是,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我们应该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能仅仅局限于现实生活,也要突出数学的本质。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所以,一个“适当”和“度”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活动化和情境化的取向都有自身的合理性,但我们同时又应当努力防止与纠正各种极端化的主张与片面化的做法。数学课程改革顺利发展的关键则在于努力作好诸多对立面之间的适当平衡,这不仅有利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也为中学阶段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程进行再开发的过程,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得以体现的过程。教学活动综合性强、涉及面宽,其设计除了总体构思,还有许多分项策划,主要有:教学目标设计(定向);教学内容设计(定点,即确定重难点和要点);课的类型设计(定型);活动程序设计(定序);师生角色设计(定位)等等。我们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注意在上述五方面彰显数学教学的现实性。

2。1“定向”――目标设计。

人类任何实践活动都有赖于既定目标的导引,没有目标或目标模糊,这种实践便是一种盲目的试误行动,无法评价其合理性,也无从检验其有效性。教学活动亦然,设计教学所遇到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如何设计出准确、全面而清晰的教学活动目标,以此为出发点,通盘考虑内容的处理、方法的选择以及对学生的适合性,以此为尺度来检验教与学的质量。目标设计的实质是把特定的教育价值取向具体化,它要求设计者站在学习者的立场考虑:需要学什么(文化价值),学了有何用(工具价值),学了能怎样(育人价值)。进而结合现实的这一课(或单元)考虑:让学生学会什么(知识、技能),如何助其会学(认识能力、自学能力),如何使其乐学(兴趣、习惯、责任感、成功感、自信心)。由于活动及其内容所具有的价值多样性与活动设计者价值追求的相对专一性之间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因而,目标设计过程便不可避免地发生着价值选择。小学数学教学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注意考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需求,改变传统教学仅仅重视书本知识和应试习题解答的取向,要适当关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能够在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形成数学意识和提高数学思维是我们在确定小学数学教学目标时应该予以关注的方面。教学目标对具体的课堂教学有着巨大的导向作用,如果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忽视教学的现实性,那么在实施的时候很难彰显数学教学的现实性。因此,从制定教学目标开始,我们就要关注小学数学的现实性问题。

2。2“定点”――内容设计。

所谓“点”,即通常说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师往往要根据本学科的教学目标来确定本章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并通过对教学内容深度、难度与学生现有学习实力的权衡来确定教学的难点。也有论者加进了“要点”这一概念,认为教学要点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则是教材的整体脉络。由此可见,内容要点可以在教材中独立存在,具体到一课教学中,教学重点则应是对要点间内在联系的总体把握。重点之“点”,在设计时是点,而在教学实施中则展开为“线”甚至“面”。可以说,内容设计中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是理顺教学思路的基础工作。

小学数学教学由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共同决定了它鲜明的现实性。我们不能否认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但也不能否认数学源于生活。因此,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既包括对抽象的概念、原理和公式的掌握也包括在具体的情境中对概念、原理和公式的认识和运用。这两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究竟谁是教学的重点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而定。

2。3“定型”――课型设计。

目标与思路既定,就要为之寻找合适的课型,课型实际上是实现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思路的保障系统。经人们长期课堂实践而探索出来的课型多不胜数,因而,设计课型,实质上仍是一个选择和重组的问题。以往的小学数学课更多的是讲授课,这是由教学理念、教学目标以及实际的教学物资条件共同决定的。我们不否认讲授课在传授知识方面的高效性,它始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课型。但是,讲授课只是众多课型中的一种,而且它自身也有着不足,尤其是在适用范围上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如果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某一原理来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采用活动课或者探究课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因此,我们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课型来彰显小学数学教学的现实性。

2。4“定序”――程序设计。

师生是教学活动系统中最积极的因素,各自的角色地位以及由这地位所决定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过程的“活性”及其效率而言,至关重要。我国中小学界一般倾向于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在每一具体的场合,主导该怎样“导”,主体又该怎样地“主”,不是一律的。在不同学科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条件下,主导主体的具体角色也是不同的。如有人认为。在侧重能力训练的教学中,教师有如教练员,学生有如运动员。又有人主张,在“探究一研讨”教学中,教师应以“旁观者”姿态出现于学生的探究阶段,又以“组织者”身份活跃于学生的研讨阶段。角色定位不当。必影响教学效果的质与量,如教师仅仅充当信息发布者,一味灌输,或充当牧羊人,任其自流,都不能造成和谐的教学状态。

具体说来,要彰显小学数学的现实性就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和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关注和了解师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认知发展水平、发展需求和教学中的情感体验。总之,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她们都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感的具体的人。数学教学不仅是学习应用广泛、逻辑严密的数学科学,还有学习数学的人。

综上所述,在任何一次严肃负责的备课活动中,绝无任何现成的目标、重点、课型、程序或角色位置拿过来便适用的。教师必须对他工作所涉及的所有对象进行认真的分析、比较、权衡直至做出决断。

教师把自己的智慧、才干、情感、个性等本质力量悉数发挥于教学这种对象性活动之中,使教学这种劳动于他成为一种创造性活动,使教学这种日复一日看似平凡的工作充满了个性特征,充满了兴奋和喜悦,令人赏心悦目,具有了美的特质,也正因为如此,备课这种创造性劳动才更需要美的或艺术的法则来规范和指导。

3结论。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思考反映了当代数学教育的理念特别是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发生了重要变化。数学教育的核心在于“人人都学有价值的数学”,当每一个学生所获的数学知识能够帮助他们自如地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促进他们的推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时,这样的数学对这个学生才是有价值的。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实性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并深入研究。为数学教学的改进和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帮助,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的义务和责任。

参考文献。

【2】叶柱。用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指导小学数学教学[j]。内蒙古教育,20xx,(1):33―34。

【3】黄翔,李开慧。关于数学课程的情境化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xx,(9):41―45。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课题研究方案

自从教育产生以来,诸如“如何有效地教”、“怎样做一名成功的教师”、“教师如何教得轻松而学生又可以学有所成”等问题历来是教学实践的基本要求。在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标志的工业社会,“效率”意识尤其得到强化,与之相应的教学活动也随之更加重视“效率”。有人说,现代教学论就是追求以效率为核心的“有效教学论”。“有效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追求,但在不同时代却有不同的关注主题。从夸美纽斯开始,以及后来的赫尔巴特学派,“有效教学”的理想落实在“规模效应”及其相应的“教学模式”上。后来,以杜威教育理论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开始从“人的问题”、“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等视角来考虑有效教学的出路,有效教学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再后来,有效教学实践及其研究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或“教学设计”)和“反思意识”(或“教学反思”),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的改革不是一种教学方法或教学技术的更新和调整,它需要在“教学理念”或“教学信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所以,现今的课堂教学就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师生在有效的教学生活中得到发展。

“有效课堂教学”就其内涵来说就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教师的有效行为,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有效的发展;它的外延涵盖有效的课前准备(解读课标、背景分析、资源整合,有效预案等)、有效的教学实施(即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有效的教学评价。正确而恰当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的前提、生动而有趣的`学习情境是有效课堂的关键、丰富而开放的课堂活动是有效课堂的主线、灵活而多样的作业练习是有效课堂的保证、课后的有效反思是有效课堂的助推剂。

有效课堂教学应呈现精细的教学环节。“关注细节”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在育人目标的大前提和课程标准的规范下,40分钟课堂的每一环节的目标、内容、活动等的精心设计与准备,才能真正创建“有效的课堂”。就班级授课制而言,引入新知、学习新知、巩固应用、布置作业等教学环节仍是有效教学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教学环节。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对有效课堂教学提出过九大教学步骤:1。引起学习注意2。交待教学目标3。复习相关旧知4。呈现新课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引发行为表现7。给予信息反馈8。评估行为表现(6—7循环)9。强化保持与迁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盛群力教授将有效课堂教学结构分为五大步骤:1。启动动机/兴趣/注意/目标2。导入复习/提示回忆/补缺3。展开呈现/编码/练习/反馈4。调整补救/补充5。结束小结/照应/提示课后作业。参加新课改实验的教师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也遭遇到了“有效性”问题的最大挑战,由于人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以及实施者缺乏相关经验,课堂教学出现“三维目标”割裂、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外化、教学层次低下等形式化低效化现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开展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将对课改的深入开展起到积极作用。

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1、教师通过围绕课题学习、思考、实践等研究,寻求有效教学方式和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与能力,激发起学习热情,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3、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帮助教师在“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中,获得专业发展和支持,进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热情、又有一定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的科研队伍。

1、开展网络教研活动。利用qq群、小学数学论坛、uc聊天室等网络教研平台,进行总体教材早分析、单元教学问题早知道、课堂教学环节早设计,认真开展好集体备课活动。

2、实验教师每学期一节研讨课,根据阶段研究子课题重点进行重点设计重点分析,每次研讨过后,写出无效或有效案例进行对比分析。

3、开展学名师跟名师活动。观看名师课堂,学经验找不足,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

1、科学性原则:尊重科学,从实际出发,正确地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发掘潜能,培养探索精神。

2、自主性原则: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3、全面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与发展。

4、开放性原则: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学习方式是开放的;各段时间的学习指导教师(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校外教师或专业人士等)是开放的;信息来源渠道也是开放的。

文献法:收集国内外信息资料,借助先进理论和经验,指导课题实践。

行动研究法:从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最终探索出新课标课堂的基本有效环节。

个案研究法:研究分析典型的个案,通过个案考察整体,特别是对无效和有效教学片断的对比赏析,寻求规律性的认识。

观察记录法:对课堂现象进行观察、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材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中的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形成相应的理性的认识。

准备阶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0月,制定实验方案;确定课题组主要成员,进行明确分工;学习理论,做好理论准备。

实施阶段:20xx年10月至20xx年12月,全面启动实验活动,深入课题研究,积累实验资料。实施阶段分三学年度完成三个基本环节三个阶段逐步实施。

导入新知(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让导入成为一节课的良好开端)

学习新知(1、发现、猜想、探究、生成新知2、合作探究新知3、传统讲授新知)

巩固应用(课内巩固、课外延伸、回归课堂)

总结阶段:20xx年12月至20xx年1月,总结实验情况;撰写实验报告;进行成果展示。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情感,形成初步的英语语感,为其打好语音、语调基础,最终使学生具备初步的用所学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按新《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在毕业前至少应该达到二级的目标要求。在二级目标中,读的要求有: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小短文。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量是不行的。成功的英语教学要依赖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然而我们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感到小学阶段学生接触和使用语言的时空受到一定的限制。

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阅读教学在外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学生得到乐趣,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可培养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阅读还是巩固和扩大词汇量的好方法。然而现行牛津小学英语教材,重视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却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读和写技能的训练。因此,有必要对小学生英语阅读教学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纵观国内,培养小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已被大家所重视,广大教师对此做了不少探索,特别是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已取得了较大成绩,其研究表明:

从学习语言的规律看:成功的学好一门语言要进行大量地吸收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只有让学生通过对语言充分阅读,用心感悟,不断积累、运用,才可能真正体味到地道英语的独特魅力,真正把语言学到手。

从小学生学习心理看:小学生具有很好的感性思维,富有情节的故事、童话学生更感兴趣;贴近自身的富有生活气息的短文、对话更能吸引他们。英语教学已改变了以往的传统的封闭、单调、划一的就教材教教材的僵化状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三、研究的预期目标与主要内容:

l研究的预期目标:

巩固和扩大词汇量,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逐步形成他们的英语阅读习惯和能力。帮助学生善于、乐于了解异国文化,拓展实践空间,不断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

研究的主要内容。

1、研究选择教材的依据与内容:

教师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要考虑语言的难易程度,内容是否符合儿童的年龄与兴趣,是否吸引学生。同时尽量与牛津英语的主题式教学相结合,注意形式与内容的搭配,逐步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根据各年纪学生的年龄特点,并结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汇编出四套系统的阅读教材。

2、研究小学英语阅读课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阅读课作为一门技能训练课,其任务着重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理解句子中的词义,帮助他们把音、形、义结合起来。因此,使教师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对培养学生阅读技巧,提高理解能力大有帮助。

3、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与总体英语发展水平的关系。

四、研究的原则和主要方法:

l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法和阅读材料的选择上,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实践性原则:突出语言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扩大语言的输入量,为学生创设大量语言实践的机会。

3、整体性原则:注意英语牛津教材与阅读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课内外的协调,拓宽学习渠道,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和技术,发挥教学的整体效益。

1、观察法:

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外在行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观察,从而直接感知和记录学生对所学阅读材料的兴趣、理解程度、掌握情况等。

2、实验法:

根据实验目的,对小学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模式分年级进行不同的设计、探索,并将不同课堂教学现象做记录、分析,寻求最佳的教学模式。

3、案例分析法:

对比较典型的阅读教学的材料进行分析,或对课堂案例进行微格研究,直观地体现研究情况。

1、激发学生兴趣,让其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

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内存”,抓住他们的“愤”、“悱”之处展开教学。教师要真诚地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师生共同积极参与,关系融洽。不仅允许他们赞同、接受,而且允许他们否定乃至拒绝;学生之间有更多的直接的交流、讨论,让理解、信任、尊重、宽容、民主、合作充满整个课堂。同时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

2、加大感受语言、运用语言的力度。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读,让学生由读去感知语言、感受生活、丰富情感,同时积累语言。在此基础上,更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时间和机会,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阅读中培养阅读习惯。

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的方法、逐步丰富词汇、积累语言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为今后的主动发展打下根基。

1、基本进程阶段:

(1)准备阶段(20**年2月~20**年4月)。

课题的构思和定位,方案的撰写和论证。

(2)实施阶段(20**年4月~20**年4月)。

a、课题的实施、研究;

b、中期论证;

c、课题的发展、完善。

(3)总结阶段(20**年5月~20**年7月)。

成果的总结,经验的推广。

组长:邓黎莉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小学部英语教师(常州市青年骨干教师)。

成员:钱荷琴金坛市实验学校小学部英语教研组长(常州市青年骨干教师)。

王丹凤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小学部英语教师(常州市青年骨干教师)。

温小玲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小学部英语教师。

王爱琴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小学部英语教师。

刘湘芸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小学部英语教师(金坛市骨干教师)。

1、研究报告,包括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

2、教师论文、案例分析等。

3、cai课件、研究课教案等。

4、学生作品,包括作业、学习体会等。

1、本课题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课题成功的可能性较大。

2、课题组成员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科研能力,为课题研究成功提供了保证。

3、本课题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本教研组的大力支持,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会得到有力保障。

文档为doc格式。

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一、内容分析: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基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一直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问题。可以说,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已经成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

1、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之一,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小学阶段给学生打好数学初步基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全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需要。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中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巨大的变化,但是,基本的计算方法却没有多大的变化。这充分说明小学数学中计算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对于每个人来说,仅在小学阶段学习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计算及其混合运算。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以上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

二、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分析。

在计算练习中,学生的计算错误经常发生:不是看错数字,就是写错数字;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漏写符号;或是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当成了除法,小数点忘了或点错了一位;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无法理解的错误等。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归纳为知识性错误和非知识性错误。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对于计算法则概念或运算顺序的不理解,或者没有很好的掌握所导致的错误。非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不是不懂得运算导致错误,而是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所导致的错误;如抄错数字、不认真审题、注意力不集中、易受负迁移干扰等。

1、概念、法则理解不清。

概念和法则是学生思维的基本形式,又是学生进行计算的重要依据。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计算法则才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有些错误是由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不清而引起的。

如:23.76-(13.76-3.58)=23.76-13.76-3.58=6.42错误原因是学生在去小括号时没有减变加,不理解已知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用这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反之同理。又如:1.25×(80+4)=1.25×80+4=100+4=104错误原因是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还不清楚.再如:624÷6=14、780÷3=26归结为学生对以下概念不够清晰:计算除法时,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能一位不够1,就对着那一位商0,这里学生对0的占位作用认识不够及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0占位这一知识点没有掌握。对“商的最高位确定后,不够商1的就商0”理解不清,因此出现跳位商和空位的错误。

2、运算不认真。

如:数字抄错:1.35÷15在列竖式的时候写出13.5÷15,还有的计算题数据较大,运算步骤过多时,学生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极不耐烦,不认真审题,没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3、思维迁移的影响。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消极的作用则干扰学生学习新知识,如:7.68-2.75+1.25=7.68-4=2.68错误原因是学生受到容易计算部分、能简便计算、比较熟悉部分等强刺激的作用而造成干扰,而导致错导.又如:4.9+0.1-4.9+0.1=5-5=0错误原因是学生把凑整作为思孝的唯一方法,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再如:10.6-0.6×(0.72+1.28)=10×2=20错误原因是学生一眼就看出10.6-0.6、0.72+1.28均可以凑成整数,从而导致计算错误。

4、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也是造成学生错误重要原因。首先学生对学习重要性和正确性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不感兴趣,解题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没有力求准确的情绪倾向,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结果出现错误。其次是耐心不足,在计算时学生都希望很快能算出结果。因此,每当遇到较为陌生的算式或较复杂的算式时,就不能耐心地去审题,选择合理的算法。在怕难怕繁、耐心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计算,常会出现错误。

三、研修方式:

1、利用业余时间多看书,多读教育书籍,在教学中积累经验,写好教学论文,上好示范课,在小课题实验研究中担任主角,并在研究中做好反思日志。

2、更好地运用多媒体平台和教学课件,结合实际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尝试教学法渗透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且定期做相应的总结。

3、加强教科研信息交流。利用网络优势,及时反映教科研动态,以得于掌握信息、借鉴运用先进的理念。同时还要反悔教学设计、教学随笔及小课题研究成果和困惑写在自己的博客上,以利于互相交流,互相提高。

四、采取的主要措施:

1、创设情境,理解算理。

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只有理解了算理,学生的计算的准确性才有保障。

2、重视口算训练。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学生如果形成了熟练的口算技能,就能有效地提高正确运算的速度。为了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提高正确计算速度,在教学时必须注重加强品牌能力训练。一位数加一位数及相济的减法;一位数乘一位数及相应的除法,是四则计算的基础,必须百分之百地正确、熟练地口算。

视算和听算是口算训练的两种基本形式,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并计算,才能得出得数。在口算训练中经常变换口算形式,将视算与听算相结合,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3、开展竞争,形成技能。

开展竞赛符合儿童年幼好胜、不甘落后,喜欢表扬的年龄特点,竞赛中,通过竞争可以促使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得以正确、迅速的保证。许多小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书写认真,可减少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要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审题的习惯不仅应用题教学中要注意培养,计算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由于观察不仔细,感知产生错觉,表象模糊,会遗漏细节,会出现各种错误。例如:忘记进位、退位,漏写、漏抄、抄错或将运算看错等等。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一看,看清楚数字和运算符号,明确运算顺序;二想,想算特点,可否利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三算,应用法则计算时要边算边检查,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5、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

知识和能力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必须以理解掌握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和法则为基础,“理解”要求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应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为突出。所以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以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这样教学比实物相加抽象,比数与数相加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在创设情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时,要注意及时抽象,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应帮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计算法则。法则得出后,要引导学生应用法则进行计算。在应用法则的开始阶段,要让学生详细地讲出思考和计算的过程。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可要求学生计算时默默想计算的每一步,边想边算。学生基本掌握法则后,可简化中间的环节进行计算。学生学习计算法则都是从单个法则开始的,在教学中应进一步将这些法则联系起来,形成法则系统。

6、精心设计与安排好练习。

要使小学生计算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就需要进行必要的练习。要精心设计练习题,精心安排好练习。首先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练习不应仅限于巩固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而且要有利于学生深化知识的认识,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要重视练习过程中的思维因素,把计算练习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教材中的重点是学生思维的转折点,也是练习的重点。其次练习要有充分的准备。教师要了解课本中练习题的安排意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并分类。在练习课中,有复习练习课,有巩固练习课,有新授练习课等等。此外,练习的序列要按照知识的序列来设计。一堂课的练习要分层次进行,逐步加深。

五、预期研究结果:

尽量在短期内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平时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并且灵活运用计算方法快速计算。

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数学思维与方法的载体,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现代的一些学者认为“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建立各种数学概念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说,数学的概念教学应该是教学命脉之一,所以我们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数学概念,思考其相应的教学对策和措施。在我区教师专业素养大赛课堂教学比赛中,初赛与复赛确定的课题《相交线》《变量与函数》都是概念课,从比赛中看有接近一半的选手在概念教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许多教师往往忽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只简单地给出定义,尤其不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只重视概念在解题中的应用,这也是我们选择概念课教学来研究的目的之一。此项研究也是我们学科十二·五哈市科研课题《新授课研究》的子课题。那么如何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概念课教学?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悟在此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将做为我们学科本年度研究的小课题。

1、吃透概念的结构,研究揭示概念教学的主要过程。

教研员与名师工作室的八名成员,做为课题的先行组织者,利用名师工作室的名师团队,进行研究、分析、论证,形成概念教学的主要框架。本学期每位名师利用此框架进行教学实践一次,深度体会感悟。

2、学科开展专项教研活动,从理论层面到实践操作,进行系列。

研究,检验并完善形成的教学框架,学科教师经历研究的过程,体会教学中应让学生如何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悟在此过程中的思想方法。

计划本年度两个学期,每学期进行一次专项研究。

本学期11月12日利用教研活动,进行概念教学实践研究。形式:名师工作室教师同课异构。

3、分团队在教学实践中在此领悟其内涵,形成比较完备的概念教学基本框架。

4、区域联合体活动研究,区域联合集体备课,确定概念课教学内容,可在区域联合体活动中通过同课异构加以论证。

11月26日区域联合体活动,名师参与指导的青年教师同课异构。

采取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1、名师工作室所有成员。

2、六、八学年全体教师。

1、形成比较完备的概念教学基本框架。

2、学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达到学科教师会备概念课,会上概念课,会评概念课。

生活数学课题研究方案

二、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点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课题研究的目的是教师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应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教学方法。着力改变偏重于记忆和接受的学习方式;帮助指导学生形成主动探求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就是一种新型的,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有效的数学学习方式。

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推进校本教研,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策略和方法,关注学生全面和谐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确立整体教学价值观,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课堂教学目标。

1、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有利的交流空间,营造探究合作的活动场,让学生经历自己探究与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

2、变式“问题”情境,整合学习资源,巧设探索性问题,启迪学生的智慧,激活学生的思维,增加学习的兴趣。

3、铺垫“问题”情境,激励“合作交流”,在教师指导下分析“问题”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独立思考、并结合“问题”展开探究、交流的学习活动。

4、加强师生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使他们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

5、关注生活中的数学,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6、主动建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成果目标。

深化素质教育,真正使“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为学生的重要学习方式,不断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三)教师成果目标。

经历课题研究,树立新的教学理念,造就教学教研骨干教师。

(四)学生成果目标。

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坚持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坚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原则,坚持在探究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合作交流中拓展思路,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

3、科学性原则。

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5、可操作性原则。

1、课题研究组长:张彩琴。

2、课题研究组员:孙小俊郭小花田建斌张磊。

3、研究课题:

(3)、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与合作交流的策略研究。

(一)实验班级:七、八、九年级,共6个班。

(二)实验步骤。

第一阶段:20xx.9.1――9.20组长组织本组教师研究制定本学期研讨课题并填写小课题立项申请表。

第二阶段:9.21――12.21实验探究阶段性:。

9.21------10.21由田建斌、张磊负责“数学课例教学中的有效互动”研究,及时整理并上交过程性资料,教研组长组织本组教师进行小课题成果汇报。

1、注重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潜心学习素质教育教学理论著作、教育教学研究期刊、新课程标准、教科书,并注重拓广自学的内容,搞好数学教培训;在学习中做到有重点、有心得、有效果。每位教师必须细心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内容;在动态的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心设计课程结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

2、注重课堂教学研究,丰富师生互动平台。为学生提供探究、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感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教科书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留有较大空间,“想一想”中的诱导发现,“议一议”中的问题提出均有一定深度和相当大的弹性,不同的学生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读一读”中引出多种思路,对问题解决有很大启发性,“试一试”中具有挑战性,让学生感受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3、整合教学资源,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构建“激情导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反馈――中考链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关注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否积极思考、是否自主探究和主动交流、是否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否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能否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4、形成人人参与,合作研究的氛围。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注重实用性,突出研究的针对性,师生互动,目标明确,齐心协力做好课题研究,形成自己对教育教学实践的感悟,反思问题研究的过程,提高实施与研究的能力,提出解决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和策略。

5、注重日常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提炼研究模式。开展综合研究课题活动,提高教学水平和课题研究能力,练真功,过硬招,勤于笔耕。撰写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案例、教育故事、教案、论文。反思课题研究的形式与过程。在课题实施中做好以下基本研究:提练模式----做模式课----形成优秀模式课。

6、注重成果呈现,抓好课题研究实验活动:做好研究记录;交流实验优秀课;展示汇报课;课题研究成果每一阶段进行研究小结。

方案二:

课题: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准确率的研究。

一、内容分析: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基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一直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问题。可以说,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已经成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

1、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之一,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小学阶段给学生打好数学初步基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全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需要。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中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巨大的变化,但是,基本的计算方法却没有多大的变化。这充分说明小学数学中计算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对于每个人来说,仅在小学阶段学习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计算及其混合运算。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以上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

二、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分析。

在计算练习中,学生的计算错误经常发生:不是看错数字,就是写错数字;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漏写符号;或是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当成了除法,小数点忘了或点错了一位;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无法理解的错误等。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归纳为知识性错误和非知识性错误。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对于计算法则概念或运算顺序的不理解,或者没有很好的掌握所导致的错误。非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不是不懂得运算导致错误,而是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所导致的错误;如抄错数字、不认真审题、注意力不集中、易受负迁移干扰等。

1、概念、法则理解不清。

概念和法则是学生思维的基本形式,又是学生进行计算的重要依据。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计算法则才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有些错误是由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不清而引起的。

如:23.76-(13.76-3.58)=23.76-13.76-3.58=6.42错误原因是学生在去小括号时没有减变加,不理解已知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用这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反之同理。又如:1.25×(80+4)=1.25×80+4=100+4=104错误原因是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还不清楚。再如:624÷6=14、780÷3=26归结为学生对以下概念不够清晰:计算除法时,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能一位不够1,就对着那一位商0,这里学生对0的占位作用认识不够及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0占位这一知识点没有掌握。对“商的最高位确定后,不够商1的就商0”理解不清,因此出现跳位商和空位的错误。

2、运算不认真。

如:数字抄错:1.35÷15在列竖式的时候写出13.5÷15,还有的计算题数据较大,运算步骤过多时,学生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极不耐烦,不认真审题,没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3、思维迁移的影响。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消极的作用则干扰学生学习新知识,如:7.68-2.75+1.25=7.68-4=2.68错误原因是学生受到容易计算部分、能简便计算、比较熟悉部分等强刺激的作用而造成干扰,而导致错导。又如:4.9+0.1-4.9+0.1=5-5=0错误原因是学生把凑整作为思孝的唯一方法,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再如:10.6-0.6×(0.72+1.28)=10×2=20错误原因是学生一眼就看出10.6-0.6、0.72+1.28均可以凑成整数,从而导致计算错误。

4、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也是造成学生错误重要原因。首先学生对学习重要性和正确性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不感兴趣,解题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没有力求准确的情绪倾向,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结果出现错误。其次是耐心不足,在计算时学生都希望很快能算出结果。因此,每当遇到较为陌生的算式或较复杂的算式时,就不能耐心地去审题,选择合理的算法。在怕难怕繁、耐心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计算,常会出现错误。

三、研修方式:

1、利用业余时间多看书,多读教育书籍,在教学中积累经验,写好教学论文,上好示范课,在小课题实验研究中担任主角,并在研究中做好反思日志。

2、更好地运用多媒体平台和教学课件,结合实际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尝试教学法渗透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且定期做相应的总结。

3、加强教科研信息交流。利用网络优势,及时反映教科研动态,以得于掌握信息、借鉴运用先进的理念。同时还要反悔教学设计、教学随笔及小课题研究成果和困惑写在自己的博客上,以利于互相交流,互相提高。

四、采取的主要措施:

1、创设情境,理解算理。

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只有理解了算理,学生的计算的准确性才有保障。

2、重视口算训练。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学生如果形成了熟练的口算技能,就能有效地提高正确运算的速度。为了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提高正确计算速度,在教学时必须注重加强品牌能力训练。一位数加一位数及相济的减法;一位数乘一位数及相应的除法,是四则计算的基础,必须百分之百地正确、熟练地口算。

视算和听算是口算训练的两种基本形式,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并计算,才能得出得数。在口算训练中经常变换口算形式,将视算与听算相结合,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3、开展竞争,形成技能。

开展竞赛符合儿童年幼好胜、不甘落后,喜欢表扬的年龄特点,竞赛中,通过竞争可以促使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得以正确、迅速的保证。许多小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书写认真,可减少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要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审题的习惯不仅应用题教学中要注意培养,计算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由于观察不仔细,感知产生错觉,表象模糊,会遗漏细节,会出现各种错误。例如:忘记进位、退位,漏写、漏抄、抄错或将运算看错等等。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一看,看清楚数字和运算符号,明确运算顺序;二想,想算特点,可否利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三算,应用法则计算时要边算边检查,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5、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

知识和能力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必须以理解掌握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和法则为基础,“理解”要求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应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为突出。所以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以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这样教学比实物相加抽象,比数与数相加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在创设情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时,要注意及时抽象,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应帮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计算法则。法则得出后,要引导学生应用法则进行计算。在应用法则的开始阶段,要让学生详细地讲出思考和计算的过程。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可要求学生计算时默默想计算的每一步,边想边算。学生基本掌握法则后,可简化中间的环节进行计算。学生学习计算法则都是从单个法则开始的,在教学中应进一步将这些法则联系起来,形成法则系统。

6、精心设计与安排好练习。

要使小学生计算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就需要进行必要的练习。要精心设计练习题,精心安排好练习。首先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练习不应仅限于巩固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而且要有利于学生深化知识的认识,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要重视练习过程中的思维因素,把计算练习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教材中的重点是学生思维的转折点,也是练习的重点。其次练习要有充分的准备。教师要了解课本中练习题的安排意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并分类。在练习课中,有复习练习课,有巩固练习课,有新授练习课等等。此外,练习的序列要按照知识的序列来设计。一堂课的练习要分层次进行,逐步加深。

五、预期研究结果:

尽量在短期内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平时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并且灵活运用计算方法快速计算。

小学数学研究总结

一、指导思想:

在市区教研室的指导下,在新基础三年发展规划的引领下,以数概念、统计研究为主题,以“师:资源的收集与有效处理、结构关联与开放互动双翼的处理,生:表达习惯的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专题,在日常研究性实践中,促进教师和学生健康、主动、持续地发展。

二、现状分析:

优势:部分数学教师善于学习,独立思考、勤于反思,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独立策划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有所增强;备课组老师的团结协作意识、自觉行动的责任意识增强了;对部分课型的研究有了一定的成果,经验值得借鉴。

瓶颈:教师主动参与研究的意识还不强,一针见血抓问题的能力较弱;教师日常实践研究的意识不强,外出学习的教师很多,但回校后对优质资源的自主内化、有效转化、及时实践还不够;教师对专题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提炼的能力还不够;多数老师以课论课多,从理论上反思总结的少;骨干教师队伍期待添丁。

梯队成员。

(一)强化学习,更新观念,提高教师的学科素养。

本学期继续加强理论学习,认真组织不同层次的教师外出参加新基础教育研讨活动,并认真组织校内交流研究活动,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推进新基础教育实施。

1、中心组实验教师:学习《“新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备课的变革》、《学校教育科研指南》等有关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利用业余时间上网观看优秀录像,积极参加两月一次的学术沙龙,每月底交流读书心得,每月至少发送一篇高质量的文章至校园网。组织实验教师全程跟随新基础教育课题组的老师参加活动,为实验教师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并要求教师学习后回校以新基础的形式交流学习内容、上移植课。

2、非中心组实验教师:学习《数学教学新视野》、《数学学科教学常规》、《新课标》等书籍,学习1-2份专业杂志,养成勤反思、勤练笔的习惯,积极参加两月一次的学术沙龙,每位教师每月一篇高质量文章上传校园网。组织部分骨干教师外出培训或参加新基础教育课题组的活动。

3、其它教师:学习每月下发的专题理论学习材料、《新课标》,听年轻教师的课,积极参与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

(二)立足课堂,深化研究,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我们每两月围绕一个主题,依托课堂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讨、观摩活动,引导教师结合课例进行深度的理性分析,在组内形成互动机制,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1、确立专题和主题,深化校本教研。

以数概念、统计研究为主题,以“师:资源的收集与有效处理、结构关联与开放互动双翼的处理,生:表达习惯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为专题,进行有效深入的研究。另外结合新基础教育面上的工作跟进研究。

2、有序推进,专家引领。

围绕专题,每两月分四次有序推进:第一次:通过骨干引领,教研组进行学习理论,让教师明确研究主题。第二、三次:在课堂中推进,我们要求每个备课组在教研组计划的统一安排下,在活动前根据主题选取一个内容按相关要求,进行集体备课,进行详细的文本解读和学情分析,然后选派教师进行完整的课堂教学研讨,全体数学组成员全员参与,经验丰富的教师与青年教师围绕专题互动点评,最后由外请专家针对课,结合相关主题作深入指导。年级组内教师在反思重建的基础上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行为,选派教师进行二次“重建课”,可以是相同内容,也可是相同主题的不同内容,全体数学组成员全员参与,实验组内的教师积极参与,实现后续跟进,有序推进,再次请专家针对相关主题作深入指导。第四次大家围绕专题进行沙龙进一步深化月专题研讨,总结反思,让教师在研究与碰撞中求发展。

3、深度剖析,提升教师的能力。

为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我们将通过对本校教师案例的分析以及观摩新基础教育课题组的初建和重建录像课给教师观看,并组织教师围绕月主题进行对比分析,教师可结合自己的实践去进行深度的剖析或有效重建,从而提高教师驾驭教学活动的能力。

4、形式多样,促进教师的发展。

本学期,我们将组织实验教师外出参加各类研讨活动,回校后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教研组内上汇报课,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同时采用“一课多磨”、“同课异构”、“校际交流”等形式开展教研活动,呈现出具有个性和特色的研究课,扬长避短,加快发展。

(三)严格管理,强化常规,形成学生的新常规。

1、认真组织集体备课。

每单周进行集体备课,每次集体备课,要求备课组长做好精心安排,活动定时、定点、定主题、定主要发言人。备课要在实验教师已经修改的基础上进行再度解读,做到读课标,读教材教参,读相关资料,议学情,议教学设计与设计意图,议练习的设计等,对两周的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提倡每个备课组在上课之前再度进行快餐式备课,上课结束后及时进行反思总结,每月上传一篇精选案例。教研组将每月检查一次教师的备课笔记,使每次的集体备课能形成常规,使快餐式备课由制度化转向教师主体能动化。使集体备课正真落到实处,实现资源共享。

2、严格执行《xx小数学学科常规》。

继续组织教师学习《xx小数学学科常规》,规范学生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常规。规范教师的作业批改习惯,加强对有效练习和创新习题的编制力度,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控制学生的作业量,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提倡分层作业,批阅及时,做到精练精评,并注重个性化评价,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情感。真正做到在针对性与实效性上下功夫,真正落实减负不减质。

3、加强随堂课听课。

每位任课老师都能上好每一节课,每月至少被听1节随堂课,同组内另外再互听四节课,对从教三年以内的新教师要增加随堂听课的次数。听课组成员当堂完成随堂听课评价表,随听随评,及时与被听课教师交流想法。

4、加强质量监控力度。

本学期继续采取教学质量月反馈的形式,以“主题测试”为考核方式,一月一次主题过关练习,一月一次月练习分析,寻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症下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5、形成“双月沙龙”制度。

为进一步提高校本研究效度,要求教研组长每次活动前精心策划,活动时有效组织,活动后及时总结。教学管理中心将组织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进行每月一次的“碰面会”进行工作总结与反思,形成“双月沙龙”反思总结制度。

(四)依托活动,发展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1、利用校本课程,推广大众数棋,定期进行校内竞赛,并与兄弟学校沟通进行友谊赛。校数棋队坚持每周定时训练,积极参加各类比赛,并争取扩大战果。

2、结合教学实际,各年级开展口算、笔算、解决问题的策略等群体性比赛项目,有计划开展学生竞技性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提供平台,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进一步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全体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数学组区级课题《数学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研究》,青年教师的个人课题姚建法、王红菊的《小学数学教材中形符讯道德研究》也能正常开展,并积极成为区级课题,其他青年教师也能积极申报校、区级课题,以研促教,以教促研,实现共同发展。积极组织青年教师开展命题、解题能力、理论水平考核和课堂教学能力考核等,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与教学业务水平。青年教师本学期至少在教研组或备课组内上2节研究课(其中一节备课组、一节教研组层面),并能备出一节高质量的研究课。

2、进一步关注非中心组的教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

通过日常交流、随堂听课、月考核等方式关注非中心组教师的思想动态、教学常态,在备课组内为他们提供展示的机会,鼓励他们围绕教学中的真问题展开讨论,实现研究常态化,研究大众化。

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有效提问指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学生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里的“有效提问”主要研究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有无进步、有无发展是鉴别教师提问有无成效的核心指标。具体体现在学生个体获益的深刻性、明显性以及获益学生的普遍性、广泛性。这与以往灌输式和强制式的“提问”有质的区别。

2、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时间内,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所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理论依据: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提问研究的特殊意义,新课程倡导“以学促教”,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调控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教师的施教也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助产士”,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学会学习方法,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师生互教互学,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如何切实落实素质教育进课堂,如何通过变革课堂提问,改善课堂文化和课堂环境,使得学生既获得人类已有的知识,也在学习中获得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发展,实现自己交往的需要、成长的需要,进而逐步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这已经成为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

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与大部分内容都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的各项任务主要通过师生互动来完成,而师生互动主要是由教师话语尤其是教师提问来引发与维持的。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对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巩固所学的知识以及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都起到积极的作用。教师会不会问,问什么,怎么问,直接反映着教师教的艺术和学生学的质量。在常态课中,我感觉很多教师包括自己在内在课堂提问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具体表现为:提问随意性强,有的问题缺乏思考价值,设计的问题缺乏层次性,不能做到激趣引思等等。所有这些,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使学生失去思考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把“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预设与课堂调控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希望通过研究和实践找到预设课堂提问和课上调控的有效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理论学习和总结反思,寻求符合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撑;

2、通过研究,使全体课题组成员主动进行课堂反思,提高对课堂提问反思的自觉性;

4、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课堂提问问题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5、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能总结提炼出科学有效的提问策略并运用于课堂,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研究内容。

1、我校小学部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中提问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

对我校小学部教师课堂教学中提问现状的调查是很有必要的。只有通过调查我们才能针对课堂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也只有在这样一个前提下才可以为我们更深入的研究打下基础,不但有依有据也为研究提供明确的方向。

2、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心脏,也是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实践加反思”的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在边实践边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反思、总结。

2、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观察等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研究,为研究提供依据。

3、案例分析法:搜集课堂教学的典型案例,进行技术分析、比较、诊断等。

4、经验总结法:不断总结经验得失,收集经验材料,整理归纳。

结合对本课题的相关学习和对课堂提问的调查,每个课题组成员都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多次对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及就如何进行课堂问题的有效性设计进行了反复的讨论、研究。通过探讨,大家形成了两点共识:

2、认真钻研教材、教法,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有效教学为目标才能精心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提问。

小学数学研究总结

一、作业的基本要求:

主要是针对当堂课所讲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精心选择和设计题目,时间一般应在15分钟左右,要求当堂完成。课堂作业的作用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及时巩固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若有学生未能按时完成作业,说明该学生在本课学习上存在障碍,此时教师应予以及时地、针对性辅导,努力防止出现堂课“后进生”。因而,教师备课时要认真备作业,为学生量身定制作业,上课时心中要有作业才能使上课有的放矢、胸有成竹。

二、作业的设计。

数学教师必须讲究作业设计的艺术,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形式多样、内容现实有趣,富于思考、探究性的作业。

1、设计实践性性作业,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使他们看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力工具。在备课时要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知识的生活原型,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布置作业时可以尝试符合新理念的作业方式,比如实践调查、数学实验、数学日记、小制作、小课题研究等。

如数学日记,在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的认识以后,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写一篇数学日记,学生可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实际情况以及对知识的理解写出生动的数学日记。这样既能对所学知识有个很好的复习作用,又提高了学生做作业的兴趣。优秀的数学日记还可在班级里展出,这样势必会享受到不同以往的满足感。

2、设计层次性作业,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我们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给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和成功的机会,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层次性的作业,为任何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环境,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可将作业难易程度分为a、b、c三个层次。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比较强的学生可选择c,中等可选b,稍差可选a。这样设计可以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避免作业的单调、枯燥,同时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要点、积极思考,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设计探究性作业,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此,在作业设计时,可根据教学的内容以及学生已具有的数学活动经验,设计一些以学生主动探索、实验、思考与合作为主的探索性作业,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成为一个问题的探索者。

三、作业的批改。

评语是批阅作业的一种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的优缺点,还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将评语引入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批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

1、利用评语指导方法。

2、利用评语激发兴趣。

恰当的评语,不仅能给学生指导学习方法,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如,对一些作业完成较好的作业本,不妨写上“方法太好了,可要细心!”“真聪明!你肯定还有高招,因为你是老师的骄傲!”表扬优生但也不能责骂较差的学生,相反,应抓住其闪光点,适时给予鼓励。如“好样的,有进步,继续努力!”“看到你在进步,老师真为你高兴,因为你付出了劳动”“你准行,老师相信你!”这样带感情色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到了老师对他的关心,充满了希望,从而逐步产生浓厚的兴趣。

3、利用评语,拓宽思路,自主创新。

数学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如果能在留意学生解题正误同时,注意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光点,适时的精妙之语,给学生以点拔,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启发学生拓展思路,发挥潜能。特别是“一题多解”的应用题,利用评语,“解法多,方法妙”肯定其见解的独特性,对“一题多解”有的同学只用一种方法的,则写上“还有其它的解法吗?”“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通过评语启发,学生思若泉涌,相继列出不同分法。

4、利用评语,严格要求,积极鼓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生作业的评改,不能只停留在判断正误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

5、红旗奖励制。

作业最好的给两面红旗,次之一面红旗。20面红旗在班级红旗表上上一面红。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每个人都爱做作业。

教师在数学作业批改中,要更新观念,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着眼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初中数学小课题研究方案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它是从生活中产生与生活密不可分的,但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是人类几百年来积累的间接经验,它具有较高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要使他们理解地接受、消化抽象的数学知识,仅凭目前课堂上教师的口耳授受是不可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的,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更能有效地加强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有数学知识的存在,从而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让学生把学习数学当作一种乐趣。另外,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发展的空间。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数学实践能力,就是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空间,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种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创设情境会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而就是哪种问题情境加上他的活动给他带来的体验会深深地刺激他。教学活动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完成,知识就往往通过情感功能而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

(一)创设问题情境,改革单一的教学方法。

目前教学方法仍然很单一、枯燥,学生疲于接受,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挖掘学生的内在的潜能,教师首先要有现代的教学意识,要更新观念,改革单一的教学质量观,改革整齐划一、单一的教学观,探索在课堂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改革传统的师生之间学习、活动的关系,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让学生在问题情境的感触下讨论,合作,思维碰撞,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思考,活动的兴趣,优化教学过程。

(二)问题情境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

有问题,有情境学生便有了自己思维的空间,有些学生便会在情境的感触下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从而有所创新,试验中将会探讨问题情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影响。

学生是否能够在学习上获得成功,关键在于他是否接受了理想的教学,是否得到了必要的学习时间(学习动机)。创设问题情境就是给了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有了自主活动的机会,同时也给了他机遇和挑战,给了他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三)问题情境与学生实践能力的关系。

学生实践能力需要教师的培养,这一点不容置疑,但学生实践能力也需要学生本身的自我努力,问题情境的创设给了学生实践的机会,我们对实践的理解应该更为广些,动手操作是一种实践,在问题情境刺激下学生的自我思维活动也是一种属于学生的实践活动,因为学生会从问题情境中知道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试验中将对这一点进行探讨。

1、进行问题情境和学生实践能力的相关性探讨,验证问题情境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有重要影响作用。

2、通过此课题的试验,全面更新本校数学教师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让课堂上真正出现“波澜”,而这个“波澜”应是由学生掀起的。

3、取得具有一定价值的试验成果,包括论文、教学设计,精彩教学片段,试验研究报告等。

1、准备阶段:(20xx.6~20xx.10)。

根据课题的性质,做好如下准备工作:

(1)召开全体教师会议,商讨课题研究试验。

(2)全校动员,自愿报名,组织课题组。

(3)印发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填写自己对此课题的认识。

(4)起草试验方案交课题组成员讨论,召开课题试验方案论证会。

2、实施阶段:(20xx.10~20xx.12)。

边计划,边论证,边学习、边实施,边研究,边小结。

每学期举行1~2次交流研讨,并在全校进行公开观摩教学活动。搜集关于本课题的典型课例、精彩片段等资料。

3、总结阶段:(20xx.1~20xx.6)。

按照试验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试验报告、论文等。整理课堂教学实录,力争就此教研课题编辑一套成果汇编,为进一步扩大试验研究的成果做准备。

本课题是海安县20xx~20xx年教学研究课题的一个,它在海安县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和指导下进行。

本课题组成员由校长室、教导处、各数学教师等有志于本课题研究的人员自愿组成。

1.本校上到领导下到一般教师对教研工作都比较重视且满怀热情。

2.师资力量较为充分,有两人参加过县教科室组织的教科研培训班,具有一定的教学研究基础,其它教师多年来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能够从纵向上把握课题的时代性和积极性。

3.硬件设施较为完备,能够满足本课题的研究需要。

1.分工合作:课题组各成员职责分明,分工明确,开题后各成员任务落实,明确各自目标。

2.开题后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研理论知识及与本课题相关的理念著述,让每一位教学研究人员都具备一定的教研基础和一定的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

3.深入教学,遵循理论——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过程。

4.进行研究成果评比活动督促参研教师积极投入到研究当中去。

数学研究实施方案

(一)“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发现数学教学总是与生活有所隔离,这样就使学生接触到的数学知识更加抽象,也增加了教学难度,为此,我觉得教师应该在课题研究中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因此我确立“让高段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的课题。

(二)研究的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挑战已成为当今的主流,也就是对新世纪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的学生要具有适应社会、接受挑战的能力,因此在当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优化课堂结构,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探究生活的教学模式是当今课程改革的趋向。基于以上的原因,我觉得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从小学高年级一定要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教材内容生活化:

1、导入生活化。教师在教学前,要善于捕捉学生身边的事例中的数学问题,结合所要学的新知,让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

2、例题生活化。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转变教教材和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灵活处理教材。在教学例题时,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素材,将它服务于教学新知,这样可以使得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生活化处理,更能吸引学生参与研讨,能达到更良好的教学效果。

3、练习生活化。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类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以一些实际应用型的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生活化。

1、运用多种手段创设生活情境。采用语言直观、实物演示、游戏、多媒体教学、数学实践活动等手段,创设生活情境,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例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先用投影片出示学生常见的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取实物,留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身边,无形中产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2、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数学能力。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实践能力、计算能力、概括能力等等。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后可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38元,一共要多少元?这样把所学的知识用于生活实践。

3、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借助生活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爱学的情感、顽强的意志、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4、养成学生生活自主性学习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之内化为自身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总结出“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生活化”的研究,探索出将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的具体途径。寻找创设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情境、组织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得出如何优化教学策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

(二)、推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生活化”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数学地思考周边事物,进而自主建构“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应用于生活”的数学学习体系,进而形成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爱数学的情感,克服困难的意志,尤其是奠定参与未来知识经济时代激烈竞争的高心理素质。

(三)、建立“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评价体系。

在“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生活化”的研究中,探索对学生数学素质全面评价的标准,注重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并侧重考查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建立数学教学过程中的科学评价体系。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加强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

临镇小学高年级。

(一)、文献研究法:对近几年来有关新课程方面的文献资料、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归纳比较,筛选出有效的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所借鉴。

(二)、过程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三)、行动研究法。即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为解决自己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研究。其主要环节包括计划、行动、考察和反思。

(四)、实验研究法:通过对实验因素和无关因素的控制,探索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实施原则、方法和途径,应用课程资源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五)、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调研、测试、开座谈会等手段。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了解课程资源的分布,发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实验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七、研究的程序。

(一)、准备阶段,(12月到1月)主要工作:

1、选题,进行课题背景分析,确定实验班级,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

2、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

3、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二)、实施阶段,(202月到年5月)。主要工作:

1、课题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

2、理论学习,结合实际。

3、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

(三)、总结阶段(2015年6月)主要工作:

3、为完成课题实验,完成各项成果资料工作,做好课题研究的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

(一)、课题研究报告。

(二)、课题研究论文。

《小学数学研究》读后感

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用现代数学观点来阐述小学数学内容”。

许多同龄人以及小学数学教师都有这样一种看法:“大学里学的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没用或者用不到。”

作者在文中如是说:“我们之所以学习现代数学,是为了更深入、更准确地把握小学数学内容,以便于高屋建瓴地指导小学数学教学。”

“首先,要补充小学数学相对严密的框架。实际上,限于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小学数学教材里的数学知识不可能是严密的。但是,教师应当大体知道它们的逻辑结构,包括公理化的处理方法,领会现代数学的思想,能够比较准确地把握数学本质。例如自然数的乘法交换律是规定,还是说明,或者证明?在佩亚诺公理系内,只要规定了乘法,其交换律自然是可以证明的;什么是面积?小学里只能用不严格的语言描述,其实它是集合类上定义的有限可加、运动不变的正则测度(边长为1的正方形面积为1)等”

“其次,小学数学出现了一些‘与时俱进’的新的数学问题,需要介绍。譬如算法思想的揭示,先乘除、后加减,自内而外脱括弧;信息安全的密码设置和大数的因子分解有关;分形应该让学生知道、欣赏等等”

“最后则是涉及教学处理的有关问题。譬如分数的定义。(平均分的分数?两个整数的商?关键在于分数是‘新’的数);分数的大小,两两比,还是全体比?(这涉及序的处理,它与小数的关系究竟如何?);通分和约分。分数是一个等价类。(一个大家庭);分数加法有两种:数量加法和比例加法;无限小数的处理;平行线如何定义(无限延伸是无法检验的)等等。”

上次陈今晨先生来校听了陈晓丹老师二年级的课“确定位置”,提出要上升到几行几列的高度,为今后行列式(或矩阵)的学习埋下伏笔。数学可以说是一门关系学,小学数学中的数量关系只要有三类:等价关系(数、式的相等,图形的重合,方程的同解以及各种各样的等价类;顺序关系(数的大小,位置记数,不等式等);对应关系(数的运算关系,函数关系,表格,坐标图像,统计图等)。故,儿子认为确定位置就是在研究对应关系。陈晓丹老师出示的小动物的队列就是矩阵的雏形,后来出示的方格纸就应该是坐标系的雏形,方格纸上的位置与数对建立起对应关系,而数对是向量的雏形。这里提到坐标系,该问坐标的核心思想仅仅是确定“位置”吗?答案是否定的,更重要的是用坐标来表示几何图像。儿子深深地感受到小学数学教师也能演绎出很多的精彩,前提是对小学数学内容的理解,站得高,望地远,思考的也就愈多,更能发掘出别人看不到的魅力。正如陈今晨先生说,头发都白了却还在研究小学数学的教学。

故,有人说“大学里学的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没用或者用不到。”这是不正确的,只能说你没发现。全书在数与代数、几何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分别提出了若干个有建设性的问题并且给出了作者的观点,以下儿子例举几个问题:

1、基数和序数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

2、平行四边形是梯形吗?

3、小学里怎样处理“无限”

4、用空集构造自然数的冯·诺依曼方法的价值在哪里?

5、0为什么也是自然数?教学中要注意什么?

6、我们现在有哪几种进位制?教学中如何处理?

7、1为什么不算质数也不算合数?

8、3个7相加是写成3×7还是7×3?乘法的写法是算法优先还是语言优先?

9、为什么强调分数的“商”定义?

10、比的后项既然不能为0,为什么体育比赛中出现“3:0”呢?

11、用单位菱形的面积定义sina可行吗?

最后想说,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

小学教学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相对于评论性、应用性文章来说,童话教学更容易为小学生接受,童话以其丰富、生动的语言表达和奇妙、独特的故事情节构思赢得小学生的钟爱,对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意义深远。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童话教学的作用并没有被完全挖掘出来,有鉴于此,本文将综合分析当前童话教学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希望对提高小学童话教学效率有所裨益。

关键词:童话教学意义困境策略。

1.1培养学生朴素的善恶观。

西方哲人说:“人类永远也不能抵达的天堂之境,便是孩子的梦。”的确,每一个孩子都是梦想家,在对人类社会开始真正的社会学意义上的认知之前,他们便有了朴素、纯净的善恶观,这大多的情感都是从童话中得来的。从《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这些广为流传的童话著述到一些本土作家的童话故事,童话一直以其单纯、生动、真诚的创作风格影响小学生的'成长,小学生在尚未对世界认知之前就从童话故事中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用童话式的思维看待世界,虽略显幼稚但很纯良。

1.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

在童话故事中,一切皆有可能,动物、植物都能成为故事的主人公,相较于传统文章的人物来说教童话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童话故事是面向小学生的文章,因此其语言风格生动形象,人物形象塑造栩栩如生,更容易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和模仿热情,诱导小学生模仿童话故事中的人物语言,逐渐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1教师的专业素养。

2.1.1教师大都缺乏专业的童话文学培训。

官方数据显示,肩负着培养教师人才重任的师范高校,大多没有开设童话教学课,截至国内接受过专业童话文学培训的教师仅有30名,也就是说仅有1%的小学教师接受过系统的童话教学培训。由于专业教育和专业人才的缺失,小学童话教学就落在了没有接受过专业系统训练的教师身上,这些教师大多对童话教学缺乏充分的认识,不了解童话文学的创作结构、逻辑思路和审美标准,不能用这些专业知识科学的引导小学生学习,难以真正发挥童话教学的作用。

2.1.2教师的童话阅读量不足。

由于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教师缺乏系统专业的童话文学培训,仅仅将童话看做是一种浅显的儿童读物,因此绝大多数语文教师不会广泛地涉猎各种童话故事,造成小学语文教师童话阅读量狭窄、童话信息闭塞,不能在童话教学过程中融会贯通、举一反三,难以为学生构建丰富、宽阔的童话世界。

2.2课堂教学说教性强,忽视学生情感。

大多数童话故事都是借助动物、植物等故事主人公的视角弘扬“真善美”抨击“假丑恶”,这样的创作构思是符合尚未建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知领域一篇空白的小学生的心理建设过程的,故事中的“真善美”能够引导小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建设。但是正因为如此,教师在小学语文童话教学中容易片面强调故事的说教性,不断向学生灌输成年人和社会公认的价值观念,忽视学生童年时期的情感世界。

2.3教学方法类似记叙文讲述。

缺乏系统童话文学训练的小学语文教师难以科学、合理地认识童话结构,因此教师容易将童话故事和普通的记叙文讲述方法混杂。在记叙文讲述中,教师只是进行故事整体思路和文章写作方法及文章情感的分析,在童话教学中,教师直接将这种记叙文讲述方法移植到童话教学中,忽视了童话语言风格的灵活性和任务塑造的形象化,将童话教学变得缺少“童话味”。

3.1建立系统的童话文学培训体系。

系统的知识背景和专业的教学技术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基础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队伍专业素养的提高,因此发展小学语文童话教学必须首先发展小学教师的童话文学素养,建立系统完善的童话文学培训体系。

首先,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甚至是主要场所,国内的百所师范大学都应该增设童话教学研究课程,教授系统的童话文学知识,培养师范高校学生的专业童话素养,培养这些准教师的童话教学技能。其次,由于在职的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因此应该对在职的小学语文教师进行专业童话素养培训,使他们具备一定的童话文学知识。

3.2利用课堂表演,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应该充分培养并引导小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具备学习自觉性和自主能力才能为长久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童话故事的“童话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童话故事有丰富、灵活的语言设计和鲜明、生动的人物塑造,便于小学生进行童话扮演。教师可以组织、引导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进行童话表演,让学生分组表演童话故事,在表演中挖掘故事深意、体会故事情感,真正寓教于乐。

4.结语。

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是引导小学生认识“真善美”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当前的小学教育中,由于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影响,童话教学的健全发展困难重重,需要教育界同仁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东凯.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林区教学,2011(9).

[2]王桂香.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施教策略[j].教材教法,2013(3).

小学数学研究总结

根据期初的工作安排,脚踏实地的进研究工作,并把理论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圆满完成了本阶段研究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提高初中数学有效性的策略与实践研究”这个主题,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以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导向,以促进我与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坚持把教育科研作为提升我组教育水准、提高办我组耀眼的品牌并形成特色。

二、了解课题研究的对象、任务、目标及内容。

1、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数学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本课题研究的最大任务。

2、本课题的研究任务是:

(3)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促进深入学习数学教学理论,领悟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真正在课堂教学实际中转变学生观、教材观、教学观。

3、本课题的研究的目标是:

(1)构建数学课堂“先检—再教—后测”的有效教学模式。

(2)力争解决“教什么”和“怎么教”以及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并设计多样化的课堂,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3)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提升教师有效教学理论水平,提高授课能力,力争成为一个观念新、能力强、务求拼搏的初中数学教师。

4、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

(1)提高课前准备工作有效性的研究:即教学知识处理的有效性和提高学生预习的有效性。

(2)积极参与集体备课有效性的研究:即充分发挥各教师集体智慧力量,使教学设计更有效。

(3)提高课堂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研究:设置有效的教学目标、有效的师生关系、有效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4)形成评定数学课堂是否有效的标准:设置有效的教学行为、有效的课堂管理、有效的课堂提问、有效的作业设置。

三、工作目标与工作重点。

1、加强学习。我利用实验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有关有效性教学策略等理论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

2、强化电子备课。在备课组长的领导下,分年级商讨产生共案后,再由自己根据本班实际情况制定个案进行教学,力争做到备课的有效性。

3、把研究落实到课堂中。注重课前有效性设计、课中有效教学行为设计及课后反思有效性,初步形成“先检—再教—后测”教学模式。

4、正确使用错题集和错题订正本。在作业有效性方面,我先设置八年级错题集,设计出本章节中易错、易混习题,即先给学生打错题的预防针,然后通过练习、作业、考试等形式再让学生完成错题订正本上相关信息并写出反思等;其目的在于让学生牢固掌握易错、易混习题的错因及正解。

20xx年xx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