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不停读后感(实用17篇)

小编: 字海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书中的思想内涵,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思辨能力。在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可供参考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步履不停读后感

从医院回家,桌上是那本新拆封的书《步履不停》。

写在书前的那句话我很喜欢:步履不停,人生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

来不及对崇拜的哥哥,对因为救人而离世的哥哥说一句“再见”;

来不及对母亲,对一直活在哥哥童年记忆里的母亲,说一句“爱你”;

以及对过去四十多年的自己,对当下失业的自己,对茫然的未来,说一句“加油”。

人生短暂,我们总有些来不及。书中的人物,有太多来不及说出口的话,来不及表达的情感,在每个类似相同的昨日到来时,如论当时拥有了怎样强烈的'情感,都被湮灭。

电影《失孤》曾帅说:原来我担心,我来不及长大,没找到他们,我就死掉了;现在我长大了,我又担心,我来不及找到他们,他们就死掉了。

这样的心情,正是书中的“我”的感受,贯彻在书中的每一一个字里行间,默默跟随我们阅读的萦绕在心间。

步履不停读后感

上初二那年,鹿隐因得罪了班里一个很有势力的男生,全班男生都欺负她,女生也对他唯恐避之不及。当时的她,脆弱敏感的心灵在遭受了无数排挤之后轰然崩塌,她活得越发像个疲惫的影子,沉默地承受着一切,笨拙地伤害自己。

直到她看见了一个拿着酒瓶子的醉汉,行人避之如避瘟疫,而他视而不见,照样好好走自己的路。她忽然明白,一直以来她的心魔都是自己。他没有必要回应他人的恶意。现在,她如愿在最好的重点高中读高三,有了可以一起逛街的好姐妹,一起打闹的男同学。有一次,她在街上遇见了那个曾经得罪过的男生,他朝她冷哼一声,她却坦然回望。

我们努力去改变自己,不是为了力挽狂澜,让那些讨厌我们的人喜欢我们,而是为了让自己变得足够好。

你看,时间最终会抚平你所有的`伤痕,它亲吻着你的脸颊,柔声告诉你:其实根本就不用害怕呀。

别低头,皇冠会掉。对于那些令人反感的恶意,不屈服,不在意,在自己的世界里,做大侠,时间会帮你化解一切。

步履不停读后感

不知不觉中理性越来越盖过感性了,最近每天闲暇的时光很多,但却懒得思考,懒得感受。我们对死亡有了真正的认识应该就是从亲近的人一个个开始离开我们的时候开始,从死亡无所畏惧的时候应该就是我们生活得最安逸自得的时候吧。

以前听到谁家的谁谁怎么样了,总觉得离自己很远很远,去年过年那天突然听到经常来我家拜年的叔叔去世的消息,不知不觉鼻尖一酸,不由得想到了爸爸妈妈,他们是同龄人啊,我突然就意识到了永远和陪伴是多么奢侈的事情。

每次离家上学,爸爸或妈妈,甚至弟弟都会出动来送我到车站,同学们都调侃我说,多大人了,还要爸爸妈妈送,如果换作以前的话,我这么爱面子的人肯定就会勒令爸爸妈妈不要送我了,但开始懂得珍惜这些在一起的时光以后,我一点都不觉得有多丢人,我可以独立,但不能独立到让爸爸妈妈觉得他们不能为我做些什么。我们一天天长大,对她们的依赖和崇拜一天天减少,这对他们太残忍了。

坐在图书馆里不知不觉打完这些文字,不知不觉又难过起来,好像一直在辜负父母的期望呀。

步履不停读后感

嘗試著寫下大一以後再也沒有觸碰過的完整讀完書的感想。

由作者角度,將每個人的對人的刻薄和心酸表現的就像太陽之于太阳那样。

母亲在长子失去的数十年里,带着巨大的惋惜悲痛甚至对救起孩子的一点点一点点愤怒活着,她想要看见那孩子的愧疚,以至于忽略了对他的刻薄,但大概是想要通过这种方式,一次次挽留逝去之人渐渐的消失在回忆里的脸。在之后老去的那些年里,她对于父亲那种挖苦似的,也是她无法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发泄。人老了,最无能为力的就是数着活着的日子,数着子女看望的日子。

和贯穿母亲极为相似的是,两个人似乎都在极为优秀的长子逝去以后,失去了寄托的理想和美满,一度沉重和痛。好像应了那句话,父爱如山,呼之欲出的满满的压抑,失去了理想的寄托以后,而对我的苛刻也似乎不那么难以理解。最深刻的是他对作者说的一句话,多打电话给母亲,听她絮絮叨叨又能怎么样。

而我(作者),看着一切的不和谐,在双亲失去以后,一切苛刻尖酸的亲人的举止看上去明朗。身为曾经被巨大的浓浓的亲情包围过的人会感到哀痛,对于没有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后面隐藏的哀痛。双亲生前想要远离的情绪和失去以后匆匆回忆起他们也曾心酸和美好,两个巨大的矛盾。

只想说,趁着父母还在的时候,在他们匆匆从你身边走过,哪怕偶尔忽略你的时候,步履不停地跟着他们。

《步履不停》读后感字

或许没有,等到体会随风而逝的生命脆弱时,才明白了什么是子欲养而亲不待;或许是的,我们在陪伴他们的时候渐渐的感觉到了自己的无力和对未来的期望。

看着黄色的花粉蝶飞入家中,母亲想起了那个说是已逝之人的灵魂会化作蝴蝶与家人重聚,主角也渐渐意识到长兄的死亡不止给家庭带来了悲痛,还有那道过不去的坎,母亲会一次次的叫被救的孩子来家中做客,纵然那人会十分窘迫,会在一次次的来访中不知所措,但母亲会叫他来参加每年兄长的祭奠。在孩子离开后,她像一个小孩子一般,对我提出的建议‘希望人家不要再来了,这只是对每一个人的惩罚’,回答说:“只是过了十年唉,怎么可以让他就这么忘了呢?如果他不在过来,那你兄长死去的痛苦,全要由我们自己一家去承担了,我又该如何去度过剩下的岁月呢?”

就这样浑浑噩噩的活着,慢慢地父亲离我们而去,母亲独自住在乡下的老家,被救的小孩子也不再来了,我和姐姐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时间,没时间回到家中。母亲独自承担的哥哥死去的痛苦,她也随着时间不断的慢慢变老。后来啊,母亲她也病了,我这时也成立一个比较有名的作家,在医院里,他会像小孩子一样和护士们开玩笑,也会向我吐槽着护士手法不好,她如同一个顽童一般,活出了自己心目中的自己,不再被过去所束缚,却也不在对未来怀有期望,渐渐的,她停留在原地,而我却步履不停,依旧向前。

每个人的人生都如同一段路,我们只能往前走,没有办法后退,渐渐的走在我们前面的人,停下了,而我们自己却只能不断向前。人生的路上步履不停,我们能做的只有不断的向前走,无法驻足观赏途中的风景,无法回头去不断地缅怀过去,只能不断向前看,走好自己脚下的路,做好自己面前的事情,不让未来的自己去后悔。人生的路上,步履不停。

步履不停读后感

说到是枝裕和,他的作品总是充满着人性细碎的温暖,不声不响,却动人心脾。在《步履不停》中他用第一人称的视角从对一个团聚日子的回忆里,将普通家庭的生活点滴以及主人公对亲人满溢的愧疚和自始至终充满矛盾的情感全盘托出。

四十岁才刚找到结婚对象工作也十分不顺的良多,因为一直活在死去的大哥的阴影下无法正视自己的人生。无法接受长子死亡事实的父母在很多年里都无知地给予了良多存在缺失和差别对待的爱。丧子之痛仿佛是一座看似风平浪静的大海中矗立着的昏昏欲坠的灯塔,闪烁着微弱的暖光,而一家人的后半生都伴随着这种其实并不能指引他们靠岸的光,在大海里沉浮、迷失。

母亲直白热烈的丧子之痛,父亲死板严肃的人生教条,姐姐自私且没心没肺的生活,以至于一年一度的家庭聚会以祭奠死去的哥哥为主题,都让良多对回归家庭产生了难以名状的恐慌和逃避,自身的无能为力就像暴晒在阳光下渐渐聚焦的放大镜,灼伤了自己也焚毁了周身的事物。他脆弱局促的生活,在恍惚间使我意识到,这世上本就没有所谓的救命稻草,人人都是各自的浮萍。

自然有昏晓节气,人有生老病死。好比天上缱绻的云、交互的日月之辉,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万事万物都在以肉眼不可预测的速度间瞬息万变。我很厌恶人们自以为是的把时间分割成时、分、秒这样的时间点,把冗长的一条生命线残忍的划分为三三两两的片段,这些片段对于时间本身来讲尽是些无关痛痒的瞬间,但对于一个人而言却能在不经意间融合到其记忆中,而后镌刻成永恒。

有些人总是将重要的感情麻痹,但真实的情感向来掷地无声,是一针医好遗忘的特效药,书中结尾处主人公良多在去往为母亲上坟的路上,看到黄纹蝴蝶时说的那一句话,道出了子女在面对双亲离世后的无尽的心酸和释然。“想起母亲,可能会哭,也可能会笑吧”。

良多的回忆是细腻真实的,正是这些始终在脑海里铮铮作响的往事铸成了良多的自责与懊悔。再也凑不齐人数的全家福,希望得到认可却满是失望的矛盾,父母双亲的猝然离世子欲孝顺而亲不待的悲剧,毫无喘息余地扑面而来的未知人生。

人们总是这样,只有在经历大悲大痛后才能倏尔惊醒,在接受真正的别离时突然发现,哭泣原来并不是此时唯一适用的表情。面对无法抗拒的命运之轮,有的人笑着,却像是哭了。

普通家庭的生活模式在是枝裕和的笔下栩栩如生。夫妻、兄弟姐妹、父母子女间的矛盾,像一张张交错繁杂的网,沾满了往来的风尘,包裹起来却是一个完整的家。

家人之间由于各自生于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对于很多东西无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但作为家人的动人之处就在于,即使存在差异却仍能在相互包容相互温暖下,一路步履不停的相互扶持着走完各自寂寥又短暂的人生长路。

“那并不是快乐或悲伤这种易于理解的感情。也正因为它是如此难以理解,所以我觉得它说不定与人生这东西十分相近。”

那些由平淡乏味琐碎的小事所组成的,才是真正的人生啊。人生是一条单行道,每个人都只能向前,无法后退,所以生老病死便成了人之常情,人们对于亲近的人的改变大多冷漠,然而大多数人还是能在刹那间惊觉父母变老的事实。然后那些内心深处的冰山开始坍塌,碎裂的冰块在阳光下融化成涓涓细流。

亲情是一种血脉的烙印,但最重要的是教会你如何去爱。亲情,是一种承前启后的传承,从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即使先来的人要先走,后来的人也会紧随其后。

我想,无论是对于父母,还是孩子,即使,人生总是有那么一点来不及,可我依然是格外笨拙却全心全意的爱着你。

《步履不停》读后感

人生,步履不停,我们都一直在前进,可是紧赶慢赶,总有那么几件事来不及……这本书读完,就好像只是经历了一天半而已,但其中的插叙丰富了整个故事,不由得让我反思起来,到了三四十岁的年龄,我们就只能不知所措的面对父母的衰老,听起来真的很让人心痛。

龙应台先生在目送里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步履不停读后感

看完了《步履不停》,有一些感触很深。虽然这本书的笔触不是很深,词句也并不是那么的优美,甚至于还有点像是个人一种负面情绪的抒发,但是我很有感触,有些话如鲠在喉。

回顾生活中的`我们,有没有还没有对身边的人说的话,想做的事。

如果有,一定要趁早,趁我们还活着时;

如果有,一定要趁着身体还健康,肩上的担子还能担当;

如果有,一定要趁着还有一颗年轻的心,还能有汩汩的血流动。

这些,都是作者想要教会我们的思想。

同时,也是我,作为一个病人,一个只能捧着书阅读的人,给你们的忠告。

《步履不停》读后感

记得第一次看到“步履不停”这个词,是淘宝一家卖的很好的女装店铺,当时想店主也太文艺了,难怪衣服也会卖的这么好。今天看到这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书名啊,抱着读读看的心理,翻开第一页,结果第二第三,一口气地读了下来。

一篇纪念父母题材的小说,跟很多这类小说不同的是,作者除了写父母的优点,更多的是通过生活琐碎小事写父母的缺点,父亲的霸道暴躁母亲的挑剔虚伪,作者也不回避自己对父母的那种厌烦情绪,但字里行间又充满温情,也许这就是生活,生活从来都不是完美,人也是,我们不能接受别人身上的缺点,但也迷恋他们身上的种种优点,爱与恨总是很莫名其妙地交织在一起。比如自己有时候打电话听着母亲唠叨些没用的小事,用自己世界观人生观干涉别人的生活,总是不自觉的恼火。但一听到母亲说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又忍不住发自内心地心疼,总是想去多赚点钱给母亲一个好的安逸不会因为金钱而操心晚年生活。也许这就是肯在骨子里的一种叫亲情的东西吧。

《步履不停》读后感

作者整本书都是在描述着一段和妻子回家探望父母的经历,通过回忆短短的一天里发生的琐碎的小事,表达了自己未能在父母在世时尽到一个孝子的责任而深深的歉疚之情。

人物形象通过大量对话被刻画地细致入微。平实的语言、生活化的'场景更加衬托了真实细腻的感情,很有代入感。

作者对待每个人的态度和感情都不同,而且都在时刻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这篇小说给我的感觉就是很真实,仿佛自己就是这一家人中的一员。

可能我永远无法理解失去心爱的长子是什么滋味,但我一定会像作者一样经历失去父母的悲痛。一想到这里,虽然会很难过,但这就是人生老病死、世世代代的轮回,谁都难以逃脱。

我现在能做到的,就是感情上多关怀一下父母,多考虑他们的感受。孝顺并不简简单单是物质上给予,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关切。

面对父母感情上的不和,做子女的不应该逃避,应该想方设法去帮助他们维系,不能像书中表现得那样麻木。

想必如果能做到这几点,作者的歉疚可能会少很多。

《步履不停》读后感

读书以后,时常隔半年才回家两周短暂见面。记得两年前大学毕业,第一次赶上在家过生日,妈妈特地叫了一大家子人去酒店。那一年很奇妙,就我一个孩子放假回家了,突然成了饭桌上的主角,我不安又装乖起来。饭后,妈妈又要带我去棋牌室,听阿姨们夸我,她再谦虚说“哪里好”的样子。我有时候很喜欢妈妈这样简单的小心思,也喜欢和妈妈走在一起,别人说“哎呀,你还有这么高的女儿”,妈妈笑得样子。

和家人都很久不见,很奇妙。在学校会尽量一周一次的频率打电话,有时候看到群里消息没必要不会主动回复,就会收到私信问你在忙吗?我的性格不太会寒暄,我或许也知道家人会惦念,但不知道怎么表达亲切。我会看到父母的白发,意识到他们老了,但是我还没长大,懊悔又难过。我避免看到这些真实,所以我总是拒绝去深思,去听他们说生活。

读书太像象牙塔了,我躲在里面心安理得,但知道现实往往充斥着太多不安与烦琐。可是因为我理直气壮做个孩子,所以不管父母老了,这让我偶尔有些歉疚,但还是没有行动。

我知道我爱我的家人,也知道岁月步履不停,但总觉得自己不够光亮,所以不知道如何坚毅坦承去听岁月的叮咛,一同抵御流淌的时光。我总希望大家自己好,这样就心安理得了。不行啊,还是要主动去爱,去分享。好像错过了彼此的时光,都会小心地不知道如何靠近和分享。如果我愿意清醒就好啦,不等我的话,就期望我快点跑起来啊。

但即便我眼看着父母年华老去,我却什么都没有做。我只能不知所措地远远看着同样不知所措的父母。

《步履不停》读后感

又到了一年之中不得不回家的日子。“我”与妻子,和她的儿子一起坐在列车上,商量着这次拒绝父母留宿的托词。不是不想念,也有许久日子没有看望他们了,只是一想到即将面对的是什么,带着新婚妻子的我,内心不免忐忑。然而,仅仅几年之后,自己是无比后悔今天的所作所为。

“我”,已步入中年,却刚与一位带着男孩的女子结婚;甚至于回家那天,还未收到新工作的面试通知。这就是是枝裕和笔下的男主角,与同样碌碌无为的我们在无数瞬间重合。不知是否可称为近乡情怯,我们和“我”一样,在归家时,内心都隐藏了一些不确定,甚至于害怕面对自己的双亲。也许是期末成绩,也许是曾多次向他们索要生活费,也有可能是忧于父母的唠叨。

即使没有书中的那些巧合,在现实生活中仍有这么多足以让我们害怕的存在。“我”是害怕的,所以忐忑地度过了这一天。连临走之际,也都未曾与他们好好告别。生活是残酷的,你再想告别时,他却告诉你,已经来不及了。

父母在我们成长时,也迅速衰老着。从夹杂着银丝,到两鬓斑白。在这快速的衰老面前,我们也只能手足无措地面对着同样手足无措的双亲。或许过去内心还隐藏着儿时的怨怼,可你也知道,在这么多年的幸福生活后,它们早已随风而去。在这各自余尽的日子里,我们所能做的是,珍惜以后每一次的相聚,做好每一次的告别。

不要爱的太迟,有些心意,不可等某个日子;不要爱的太迟,有些告别,不能留给下一次。步履不停,错失太易,请,在余生放慢些脚步吧。

《步履不停》读后感

没多长时间就看完了这本书,还有电影也要去看的。知道是枝裕和是从邦妮那里了解的,看他的第一部电影是《无人知晓》,觉得情节很细腻,感情很丰富。最近微信读书上架了《步履不停》就赶忙来看,也没有失望。一家人啊,在一起的时候,总会觉得烦啊什么的,吵吵闹闹,然而一旦有人不在了,总是一种缺憾,在父母眼中,不管你多大,都是孩子,也只有在父母跟前你才能撒娇,父母不在了,你再也没有什么依靠了。之前看到一句话“父母在,兄弟姐妹还是一家人,父母不在了,你们只是亲戚了”。

现在还在父母身边撒娇,和他们嬉戏,不敢想象以后父母不在了会是什么样子。不过,生活总是要继续的,步履不停,一直走向人生的终点。珍惜眼前人吧,相遇即是缘分。

《步履不停》读后感

双11的时候,从网上买了很多评价很高的书,其中就有一本《步履不停》。昨天收到之后,我利用昨天和今天的空余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

这是一本思念父母的书,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讲横山良多作为家里的次子,在大哥的忌日这天,带着一个刚娶的拖油瓶妻儿,回父母家,和父母姐姐团聚的故事。这是一次有回忆的家庭聚会,因为再往后,横山一家再也没有这样聚过。作者是枝裕和把故事写的跟绝大多数日本优秀电影作家一样,细腻温暖,平淡如风又令人回味无穷。我历来就喜欢这样温暖平静的调调,但是由于我的父母还不算老,我更多的是想念起我的爷爷奶奶。

我真的失去了我的爷爷奶奶了,他们都只活在我们的记忆中。而立之年的我,周一到周五白天要忙工作,晚上回家要陪孩子,周末也是自己带孩子,时间被挤占得满满当当,又呼啸如白驹过隙,根本没有闲暇和精力去回忆去怅然。

但是我又清楚的知道,他们都活生生的在我的脑海中,他们都很安静,在暖阳午后的台阶上,我奶奶带着棕褐色的毛线帽,低拢着头,打着瞌睡。我爷爷呢,也拿着不知道哪里抓的瓜子,在奶奶身旁呆呆的安静的磕着瓜子。他们都好好的,安安静静的在我脑海的角落里。只有在我哄赛赛睡觉了之后的安静晚上或者在我读了《步履不停》这样的纪念亲人的书本之后,才会是我走到了他们的跟前,我奶奶会马上抬起头,把耷拉下来的帽檐扶上去,发现头发乱了之后,再把帽子捋下来,把发簪子取下,重新把头发全部梳簪到脑后,再戴上帽子。我爷爷则会愣愣的看着我,把手里的瓜子递给我。

10月27日,是爷爷的百天祭日。我本来是不记得这一天的,但是那天晚上我做了个梦,梦见我带着家人在老家叔叔家里拜祭爷爷,赛赛在家里不听话,到处乱跑乱窜,我一着急就醒了,醒来是凌晨五点多,过了一会,凌晨5:52的时候,叔叔在家族群里发了“父亲的百日祭文”,我才知道,那天是爷爷的百天祭日。等到7点多的样子,我起床去给赛赛煎鸡蛋,好好的煤气灶说什么也打不着,煤气费也充足,按压开关也冒气,火星也挺大的,但是就是打不着火,最后,我找出打火机点了一张纸,伸进灶台中才把火苗点起来。我还跟赛赛妈妈说要换燃气灶电池了,但是到中午赛赛妈妈做饭的时候,又什么事都没有,一点就着。

这样的怪事,还在爷爷入土那天发生过。本来那天出奇的热,下午两三点该去给爷爷烧纸钱,又正是热气正盛的`时候。结果下午我们全家上下准备出门去坟上的时候,天突然阴了下来,等到我们把纸楼纸钱都烧好了之后,天又放晴了。或许真的是爷爷的在天之灵在显威吧,因为我的爷爷在糊涂了之后,也是不认得人,只认得钱的,烧纸钱给他的时候,他应该是知道的。

奶奶却是出奇的安静,无论我怎么去回忆过往的奶奶,她都是一个敞亮的人,是一个脾气大的急躁的人。她说她喜欢安静,但是待人处事的做法,却是让她的家里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热闹的人,从平常的家常唠嗑,到春节期间四面八方赶来的给奶奶拜年的长辈晚辈。我小时候就很喜欢去奶奶的房间里睡觉,一直到上初中高中,仍然还要去她那睡觉。她还养猫猫狗狗,丢了猫还会四处去找。现在她这么安静,让我很不适应。就像她走的那天一样,风轻云淡,轻轻的走了,甚至都没等一等我这个长孙,我都跟她说了,我机票都定好了再过三天就回来了呀。她没有等我,去年十一回去的时候,她一再嘱咐我要我多给她打电话,怎么走的时候又舍得这么干净轻松呢?我给她八百块钱要她买东西吃,回头她就给了我一千,哪里还有对孙儿如此操心的奶奶呀?可是奶奶很安静,很慈祥很平和的走了。

如今,我已经模糊了爷爷奶奶过世的日子,渐渐的,我也模糊了他们的生死,当我想起他们的时候,他们就鲜活的在我的面前,晒着太阳,磕着瓜子,我心里装着他们,他们心里装着我这个长孙。

《步履不停》读后感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们也要步履不停。

看过电影四年后再来回味这本小说,又是一番滋味。如果说电影囿于时长,难以将家庭这个小世界中的喜怒哀乐和分分离离尽数呈现,那么这本小说则可说是用散文一般轻盈的语言,“肆无忌惮”的将家人间的各种小情绪和家庭里的各种琐碎之事倾泻而出。

《步履不停》中糅合着自我的成长、亲人的逝去、父母的衰老,一代人接替着一代人艰难的迈步在人生路上,这种遗憾感和无力感,真实的令人痛心。回首我的这四年,春风依旧,韶光流逝,我从课堂步入社会,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无论是“当初若是听父母的话去做也许就不一样了”还是“如果换成现在的我就能做的很好”之类的感伤,至今也仍会不时袭上心头,这是我对自己逝去光阴的执念。而四年弹指一挥,父母们却已渐入退休,最近不断向我感慨“这人啊,一到50岁,身体就大大不如以前了”。父母们无意间的感叹总会让我陷入阵阵恐慌,这是家人间的羁绊。

在衰老面前,孩子们也是手足无措的应对手足无措的父母们的。是啊,尽管人生路上总有那么一点来不及,但我们依旧要含泪微笑,步履不停。

《步履不停》读后感

看过上一本日本文学作品是岩井俊二的《情书》,也是有同名电影的作品。两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简短,但是举轻若重。这种文风我一度很喜欢,但是渐渐的我被这种细腻折磨,无限的联想引起回忆的共鸣,说来都是痛苦不堪。直到学会接受。

跟这本书同时在看的还有蔡崇达的《皮囊》,看这些小而细腻的文字和故事,总是唤起微微的颤抖。就像春天的柳絮,柔软而洁白,风中轻舞,钻进人们脆弱的地方。比如两本书里都提到的父母。抛去关系,其实父母也只是泛泛之众的个体罢了,像你一样的个体,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成长成了父母的样子,我们却迫不及待地想要他们丢掉自己的身份,同时他们或许会希望我们成为他们希望成为的样子。然后我们成长了,他们衰老了,你开始看到他们的脆弱还有对你的依赖,才发现啊,原来他们也会这样,像孩子一样,其实只是他们又变回了自己。一辈子去寻找自己的样子,真的很艰难。所以不再怪那么多,我们都是因为做自己才如此不相容。

至于烦恼,我希望可以少一点。每个人都有烦恼,而我深知自己的烦恼常来自于对自己深深的否定里,只是还是无能为力。但还是努力走下去,步履不停。

《步履不停》读后感

写家庭,怀念父亲,母亲,回忆童年类似这样的小说有很多很多,但是能够脱颖而出却不简单。

看到前面的一百来页,觉得就很奇怪,为什么要叫步履不停呢?我相信别人写文章肯定不像我这样随便的吧!越到后面才是越来越明白,原来这就是母亲所喜爱的一首歌里面的一句歌词啊!

当一家人在一起的这一天,母亲翻出了旧日的cd。从歌声中所有人的记忆似乎回到父母亲年轻的时候,母亲去车站等待父亲的过程中作为儿子的我第一次听到看到母亲陶醉的样子,那是不一样的母亲,有着光芒,或许又是一种落寞……无限延长在儿子的心中。

优秀的大儿子为救他人而死去,使父母亲永远不能忘怀,以至于对被儿子救起的人施以心灵的酷刑。

真的是困惑我啊!

人总是在行走,步履不停,停下来的那一刻是什么时候呢?或许死后,我想死应该分两种:一种是精神上的,一种是身体上的。

记得有人说过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第一次是身体的死亡,第二人次是人们对她的遗忘的死亡,第三次是亲人,朋友对她的遗忘的死亡。就先说这么多吧!!

天气好好的早上,一切都是这么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