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面粉中班教案(精选19篇)

小编: ZS文王

中班教案的编写需要综合考虑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下面是一些教研团队整理的中班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广大教师。

中班神奇的贺卡教案

1、发现碘遇到淀粉会变色这一现象,对这一现象产生兴趣。

2、动手调制淀粉液,体验操作的乐趣。

材料:绘画纸、淀粉、水、小盘子、棉签、小勺(以上材料人手一份)

淀粉糊画好的画一张、喷壶一个(喷发胶的瓶子效果较好)

说明:碘酒用医用碘酒按1:3的比例加入水,装入喷壶。

(一)情景表演,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熊:(幼儿扮演):今天我过生日,好朋友送我什么礼物呢?

小猴:(戴头饰,幼儿扮演)上场:今天小熊过生日,群殴送给他一张贺卡,小熊请收下

小熊说:"谢谢你,(翻来覆去的看)怎么什么也没有呢?"

小猴说:别急、别急,这是一张神奇的'贺卡,我来变出来(用碘酒往画上一喷,出现生日快乐及图案)小熊高兴地拍手说:真神奇、真神奇。

小朋友,我们也来做神奇的贺卡吧

(二)教师讲解操作过程

1、先调淀粉糊:请小朋友用小勺把淀粉(加入小盘内,用棉签悄悄搅拌,调成稀糊状,观察幼儿操作情况)

注:(幼儿掌握不住淀粉与水的比例,教师鼓励幼儿动手操作)

2、用棉签沾上调好的淀粉糊在纸面上画画

请小朋友先想一想、说一说想在贺卡上画什么(提问几个幼儿、启发思路)

请小朋友在纸上绘画,让小朋友看画的痕迹、吹干

观察幼儿画的过程,个别指导。

3、画完的幼儿把画贴在黑板上,教师用碘酒喷洒,幼儿感受淀粉变色现象带来的快乐

(结束部分)

活动延伸:今天小朋友都用碘酒和淀粉做了一个神奇的贺卡,回去后可以把贺卡送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中班科学神奇的面粉教案

前段时间由于我班刚开展了尝试活动《圆溜溜的鸡蛋真可爱》,带幼儿认识鸡蛋后,进行鸡蛋的多种方法烹饪(煎、煮、炸、炒),幼儿对这种生活尝试活动非常感兴趣;近来我发现我班幼儿对于面点比较喜欢,但对于面粉却一无所知。面粉是一种可塑性较大,探索性较大的物品,具有较大操作性和探索性。中班幼儿喜欢操作,喜欢自己动手,并且做一些能吃的东西就更为愉快,特意设计了“好玩的面粉”科学活动。本次活动中大量幼儿操作机会、探索机会,满足了幼儿极大的探索欲望;并且在操作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及发散性思维。通过此活动教幼儿学会运用各种科学探究的方法,积累学习的经验,尝试解决问题。

1、激发动手操作的兴趣,培养初步创造性思维。

2、通过看看、摸摸、说说、做做、尝尝等活动,初步感知面粉的特性。学习用面粉来制作自己喜欢的东西。

材料准备:面粉、水、盘子、抹布(人手一份)牙签若干、围裙、手套、帽子;用面粉做好的各种点心人手一份;和好的面团一个;歌曲《大馒头》。

知识经验准备:

1、学会唱歌曲《大馒头》。

2、馒头是面粉做出来,面粉是小麦磨出来,小麦是农民伯伯种出来。

一、引入活动,歌曲《大馒头》。

二、激发兴趣。

1、出示用面粉做的各种点心引导观察,启发他们初步认识面粉,提问幼儿:

1)小朋友看看这里有些什么?你吃过吗?

2)谁能告诉大家它们是用什么做的吗?(面粉)。

2、出示面粉,引导幼儿感知面粉。提问:请小朋友来看看、摸摸面粉是什么样?(幼儿通过看、摸的方式感知面粉的外部特征:白色、无味、粉状的、轻轻的摸会粘在手上。)。

(1)小朋友再看这是什么?(面团)再摸摸面团跟面粉有什么不一样?面团怎样做出来?

(2)谁知道怎样把面粉变成面团?

(3)小结:出示图—————面粉+水+力气=面团。

三、幼儿自己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师:下面我们进行小厨师和面比赛,请小朋友动脑筋、动动手,试一试把面粉变成面团。(鼓励幼儿请客人一起帮忙)。

要求:面要和得均匀,音乐停了以后就要停止和面,然后用湿毛巾擦干净手后把你做的'点心装到盘子里放到展示台来。

四、交流与分享:

1、展示作品让幼儿互相欣赏。

2、观看录像:用面粉制作点心的过程。

五、结束活动:

师:小朋友我们做好面团了,那怎么样才能变成好吃的点心?(蒸熟)。

师:那我们一起那到厨房去请厨师帮我们蒸熟,然后送给你最喜欢的人,让他们轻手尝尝你们的手艺。

延伸活动:感恩教育(请幼儿把蒸熟的点心亲自送给自己最喜欢的人)。

《神奇的面粉》教案

1、了解面粉的来源和用途。

2、乐于自己动手,体验和面。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1、水。

3、盆。

4、围裙。

5、歌曲《大馒头》。

(一)、出示面粉,猜猜玩玩。

2、教师:究竟是什么?在你们的桌上也有这样一份神奇的东西,请你去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

3、幼儿初次尝试操作。

4、教师揭晓答案:原来这白乎乎的、细细的、像雪花一样的东西叫面粉呀!

(二)、知道面粉的来源和用途。

1、教师:你们知道面粉是哪来的吗?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呢?你只要听完一首有趣的儿歌就知道了!(音乐《大馒头》)。

2、教师:原来面粉是小麦磨出来的,它除了可以做出大大的馒头,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3、(欣赏面粉制品图片)教师:看,老师还从网上找到了很多用面粉做成的美味点心呢!(幼儿欣赏)。

(三)、操作“和面”

1、教师:看,这是面粉,这是水,现在它们两个要来做好朋友咯~(教师示范和面)教师:面粉和水两个好朋友亲亲热热在一起,揉呀揉呀,变成了什么?(面团)教师:我看好多小朋友也迫不及待地想来试一试了,那好吧,给你们一个机会也去尝试一下,注意加水的'时候要慢慢的噢,不然就会搞砸啦!

2、幼儿亲自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软软的面团揉好了,小厨师们,刚才我们不是已经欣赏了很多用面粉做成的美味小点心么,那我们快来也用这软软的面团做一些特别的小点心吧!

4、幼儿尝试用面团做出各式点心。

(四)、擀面。

1、教师:刚才小厨师们可真厉害,黄老师也迫不及待地想来试试手艺了,诶,我今天想给大家展示的是“手擀面”,知道什么是手擀面吗?(介绍手擀面的含义:用擀面杖擀出来的面就叫手擀面)。

2、教师:手擀面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仔细瞧好了!"(出示擀面杖和已擀好的面饼介绍一下,教师示范操作)。

(五)、品尝。

2、教师:请小朋友们闭上小眼睛,从十开始倒数,当数第一时,美味的手擀面就会出现咯!(师幼倒数)。

3、教师:美味的手擀面来啦,大家快尝一尝吧!(人手一碗手擀面品尝)。

从小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科学活动能力,培养爱观察、善思考、勇探究、乐合作、勤表达等良好习惯,对其日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神奇的面粉中班教案

2、师:究竟是什么?在你们的桌上也有这样一份神奇的东西,请你去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

3、幼儿初次尝试操作。

4、教师揭晓答案:原来这白乎乎的、细细的、像雪花一样的东西叫面粉呀!

1、师:你们知道面粉是哪来的吗?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呢?你只要听完一首有趣的儿歌就知道了!(音乐《大馒头》)。

2、师:原来面粉是小麦磨出来的`,它除了可以做出大大的馒头,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3、(欣赏面粉制品图片)师:看,老师还从网上找到了很多用面粉做成的美味点心呢!(幼儿欣赏)。

1、师:看,这是面粉,这是水,现在它们两个要来做好朋友咯~(教师示范和面)教师:面粉和水两个好朋友亲亲热热在一起,揉呀揉呀,变成了什么?(面团)。

师:我看好多小朋友也迫不及待地想来试一试了,那好吧,给你们一个机会也去尝试一下,注意加水的时候要慢慢的噢,不然就会搞砸啦!

2、幼儿亲自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师:软软的面团揉好了,小厨师们,刚才我们不是已经欣赏了很多用面粉做成的美味小点心么,那我们快来也用这软软的面团做一些特别的小点心吧!

4、幼儿尝试用面团做出各式点心。

1、师:刚才小厨师们可真厉害,黄老师也迫不及待地想来试试手艺了,诶,我今天想给大家展示的是“手擀面”,知道什么是手擀面吗?(介绍手擀面的含义:用擀面杖擀出来的面就叫手擀面)。

2、师:手擀面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仔细瞧好了!(出示擀面杖和已擀好的面饼介绍一下,教师示范操作)。

2、师:请小朋友们闭上小眼睛,从十开始倒数,当数第一时,美味的手擀面就会出现咯!(师幼倒数)。

3、师:美味的手擀面来啦,大家快尝一尝吧!(人手一碗手擀面品尝)。

神奇的面粉中班科学教案

2、教师:究竟是什么?在你们的桌上也有这样一份神奇的东西,请你去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

3、幼儿初次尝试操作。

4、教师揭晓答案:原来这白乎乎的、细细的、像雪花一样的东西叫面粉呀!

(二)、知道面粉的来源和用途

1、教师:你们知道面粉是哪来的吗?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呢?你只要听完一首有趣的儿歌就知道了!(音乐《大馒头》)

2、教师:原来面粉是小麦磨出来的,它除了可以做出大大的馒头,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3、(欣赏面粉制品图片)教师:看,老师还从网上找到了很多用面粉做成的美味点心呢!(幼儿欣赏)

(三)、操作“和面”

1、教师:看,这是面粉,这是水,现在它们两个要来做好朋友咯~(教师示范和面)教师:面粉和水两个好朋友亲亲热热在一起,揉呀揉呀,变成了什么?(面团)教师:我看好多小朋友也迫不及待地想来试一试了,那好吧,给你们一个机会也去尝试一下,注意加水的时候要慢慢的噢,不然就会搞砸啦!

2、幼儿亲自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软软的.面团揉好了,小厨师们,刚才我们不是已经欣赏了很多用面粉做成的美味小点心么,那我们快来也用这软软的面团做一些特别的小点心吧!

4、幼儿尝试用面团做出各式点心。

(四)、擀面

1、教师:刚才小厨师们可真厉害,黄老师也迫不及待地想来试试手艺了,诶,我今天想给大家展示的是“手擀面”,知道什么是手擀面吗?(介绍手擀面的含义:用擀面杖擀出来的面就叫手擀面)

2、教师:手擀面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仔细瞧好了!(出示擀面杖和已擀好的面饼介绍一下,教师示范操作)

(五)、品尝

2、教师:请小朋友们闭上小眼睛,从十开始倒数,当数第一时,美味的手擀面就会出现咯!(师幼倒数)

3、教师:美味的手擀面来啦,大家快尝一尝吧!(人手一碗手擀面品尝)

幼儿园中班科学课教案《神奇的面粉》及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面粉的来源和用途。

2、乐于自己动手,体验和面。

3、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4、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活动准备:

1、水。

2、面粉。

3、盆。

4、围裙。

5、歌曲《大馒头》。

活动过程:

(一)出示面粉,猜猜玩玩。

2、教师:究竟是什么?在你们的桌上也有这样一份神奇的东西,请你去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

3、幼儿初次尝试操作。

4、教师揭晓答案:原来这白乎乎的、细细的、像雪花一样的东西叫面粉呀!

(二)知道面粉的来源和用途。

1、教师:你们知道面粉是哪来的吗?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呢?你只要听完一首有趣的儿歌就知道了!(音乐《大馒头》)。

2、教师:原来面粉是小麦磨出来的,它除了可以做出大大的馒头,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3、(欣赏面粉制品图片)教师:看,老师还从网上找到了很多用面粉做成的美味点心呢!(幼儿欣赏)。

(三)操作“和面”

1、教师:看,这是面粉,这是水,现在它们两个要来做好朋友咯~(教师示范和面)教师:面粉和水两个好朋友亲亲热热在一起,揉呀揉呀,变成了什么?(面团)教师:我看好多小朋友也迫不及待地想来试一试了,那好吧,给你们一个机会也去尝试一下,注意加水的时候要慢慢的噢,不然就会搞砸啦!

2、幼儿亲自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软软的面团揉好了,小厨师们,刚才我们不是已经欣赏了很多用面粉做成的美味小点心么,那我们快来也用这软软的面团做一些特别的小点心吧!

4、幼儿尝试用面团做出各式点心。

(四)擀面。

1、教师:刚才小厨师们可真厉害,黄老师也迫不及待地想来试试手艺了,诶,我今天想给大家展示的是“手擀面”,知道什么是手擀面吗?(介绍手擀面的含义:用擀面杖擀出来的面就叫手擀面)。

2、教师:手擀面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仔细瞧好了!"(出示擀面杖和已擀好的`面饼介绍一下,教师示范操作)。

(五)品尝。

2、教师:请小朋友们闭上小眼睛,从十开始倒数,当数第一时,美味的手擀面就会出现咯!(师幼倒数)。

3、教师:美味的手擀面来啦,大家快尝一尝吧!(人手一碗手擀面品尝)。

教学反思:

从小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科学活动能力,培养爱观察、善思考、勇探究、乐合作、勤表达等良好习惯,对其日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面粉

活动目标:

1、喜欢玩变色游戏,感受科学活动的乐趣。

2、能正确进行三原色分类并大胆尝试两种色彩的混合,感受色彩的变化;3。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积极参与交流。

活动准备:

活动重点:能正确进行三原色分类并大胆尝试两种色彩的混合,感受色彩的`变化。

活动难点:能清楚的表述实验结果,并能在记录卡上记录。

活动过程:

一、导入:

今天,有三个好朋友也来我们教室了,他们就藏在你们的椅子下面,请你们把好朋友找出来吧。(红黄蓝三色纸粘土)他们也喜欢抱一抱,教师示范:红色和黄色纸粘土抱在一起变成橙色。现在请你给他们找好朋友抱一抱吧。

儿歌:小红和小黄,抱在一起,拧呀拧呀拧,变成橙色画橘子。

1、老师今天给还给小朋友们带来了神奇的魔法瓶,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教师和幼儿拿矿泉水瓶(瓶盖上有颜料),晃动,出现颜色。

2、教师偷换放有其他颜色颜料的瓶盖,再次晃动,变色。

(1)观察瓶盖秘密。

3、幼儿玩变色游戏,并记录。

师:请小朋友们选一个和自己瓶子里的水颜色不一样的瓶盖,再次晃动,看一看水变成什么颜色了,并记录。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总结:色彩真神奇。教师请幼儿完成大的记录卡,并选取个别幼儿的记录卡进行展示,总结变色的秘密,再次激发幼儿对颜色的兴趣。

三、结束教师提供一幅简笔画和红、黄、蓝三原色的画笔,请幼儿想办法按教师的要求给正确涂色。

中班神奇的贺卡教案

1、发现碘遇到淀粉会变色这一现象,对这一现象产生兴趣。

2、动手调制淀粉液,体验操作的乐趣。

3、能在集体面前大胆发言,积极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5、培养幼儿乐意在众人面前大胆发言的习惯,学说普通话。

6、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材料:绘画纸、淀粉、水、小盘子、棉签、小勺(以上材料人手一份)

淀粉糊画好的画一张、喷壶一个(喷发胶的瓶子效果较好)

说明:碘酒用医用碘酒按1:3的比例加入水,装入喷壶。

(一)情景表演,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熊:(幼儿扮演):今天我过生日,好朋友送我什么礼物呢?

小猴:(戴头饰,幼儿扮演)上场:今天小熊过生日,群殴送给他一张贺卡,小熊请收下

小熊说:"谢谢你,(翻来覆去的看)怎么什么也没有呢?"

小猴说:别急、别急,这是一张神奇的贺卡,我来变出来(用碘酒往画上一喷,出现生日快乐及图案)小熊高兴地拍手说:真神奇、真神奇。

小朋友,我们也来做神奇的贺卡吧

(二)教师讲解操作过程

1、先调淀粉糊:请小朋友用小勺把淀粉(加入小盘内,用棉签悄悄搅拌,调成稀糊状,观察幼儿操作情况)

注:(幼儿掌握不住淀粉与水的比例,教师鼓励幼儿动手操作)

2、用棉签沾上调好的淀粉糊在纸面上画画

请小朋友先想一想、说一说想在贺卡上画什么(提问几个幼儿、启发思路)

请小朋友在纸上绘画,让小朋友看画的痕迹、吹干

观察幼儿画的过程,个别指导。

3、画完的幼儿把画贴在黑板上,教师用碘酒喷洒,幼儿感受淀粉变色现象带来的快乐

(结束部分)

活动延伸:今天小朋友都用碘酒和淀粉做了一个神奇的`贺卡,回去后可以把贺卡送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这一活动是相对于比较简单的一个活动,这个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幼儿在制作贺卡的过程中产生关心、亲近爷爷奶奶的情感。在上这节活动时由于老师的事先准备不够充分,导致心情紧张的同时加快了语速,使幼儿没能很好地掌握活动目标。

神奇的面粉中班教案

1、通过做做、玩玩的活动,初步感知面粉的特性。

2、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体验揉面团的乐趣。

3、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体验成功快乐。

4、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1、面食图片、《大馒头》音乐,装有各种小点心的流动小商店。

2、面粉、水、盘子、抹布、小勺、水杯、一次性桌布。

一、激发兴趣,初步感知面粉。

2、教师:对的,是面粉,小朋友真聪明,那面粉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去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幼儿通过看、闻、摸的方式感知面粉的外部特征:白色、无味、轻轻的会粘在身上手上)。

3、教师小结:面粉是白色,没有味道、粉状的、轻。

二、知道面粉的来源和特性。

1、教师:你们知道面粉是哪来的吗?你只要听完一首有趣的儿歌就知道了!(音乐《大馒头》)。

2、教师:原来面粉是小麦磨出来的,刚刚小朋友看了我们的小商店里有很多好吃的糕点都是面粉做的,那请你想想还有哪些好吃的东西是用面粉做出来的呢?(幼儿自由回答,如:面条、馒头、花卷、包子等,然后欣赏面粉制品图片)。

3、教师小结:好吃的东西是用面团做成的。

三、尝试和面,探索干面粉变面团的方法。

1、师:怎么样把面粉变成面团呢?(加水)。

2、鼓励幼儿猜想:一勺面粉需要倒多少水才能和好面团呢?

3、教师现场试验,寻找出合适的水和面粉的比例,如一勺面粉加一杯水等。

提出操作要求:

将面粉倒入盘中,用手指挖成井状,在“井”中慢慢倒入水,一定要按照比例操作。

要及时揉捏面。

和好的面团要既能成团,又不粘手。

保持桌面、身上的整洁。

四、中华小厨师。

2、你想把面团变成什么呢?幼儿操作,教师从旁指导。

五、展示作品,结束活动。

现在请小朋友把做好的小点心送到我们的小商店吧,用微波炉加热熟就可以吃了。面粉是一种很有营养的粮食,它可以帮助小朋友长出好身体,小朋友可以常吃。同时,面粉是农民伯伯很辛苦种出来的,小朋友不能浪费。

中班科学神奇的面粉教案

1.了解面粉的来源和用途。

2.乐于自己动手,体验和面。

3.体验劳动者的辛苦,珍惜劳动成果。

1.水。

2.面粉。

3.盆。

4.围裙。

5.歌曲《大馒头》。

(一)、出示面粉,猜猜玩玩。

2、教师:究竟是什么?在你们的桌上也有这样一份神奇的东西,请你去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

3、幼儿初次尝试操作。

4、教师揭晓答案:原来这白乎乎的、细细的、像雪花一样的东西叫面粉呀!

(二)、知道面粉的来源和用途。

1、教师:你们知道面粉是哪来的吗?它可以用来做什么呢?你只要听完一首有趣的儿歌就知道了!(音乐《大馒头》)。

2、教师:原来面粉是小麦磨出来的,它除了可以做出大大的馒头,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3、(欣赏面粉制品图片)教师:看,老师还从网上找到了很多用面粉做成的美味点心呢!(幼儿欣赏)。

(三)、操作“和面”

1、教师:看,这是面粉,这是水,现在它们两个要来做好朋友咯~(教师示范和面)教师:面粉和水两个好朋友亲亲热热在一起,揉呀揉呀,变成了什么?(面团)教师:我看好多小朋友也迫不及待地想来试一试了,那好吧,给你们一个机会也去尝试一下,注意加水的时候要慢慢的噢,不然就会搞砸啦!

2、幼儿亲自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软软的面团揉好了,小厨师们,刚才我们不是已经欣赏了很多用面粉做成的美味小点心么,那我们快来也用这软软的面团做一些特别的小点心吧!

4、幼儿尝试用面团做出各式点心。

(四)、擀面。

1、教师:刚才小厨师们可真厉害,黄老师也迫不及待地想来试试手艺了,诶,我今天想给大家展示的是“手擀面”,知道什么是手擀面吗?(介绍手擀面的`含义:用擀面杖擀出来的面就叫手擀面)。

2、教师:手擀面到底是怎么做出来的呢?仔细瞧好了!(出示擀面杖和已擀好的面饼介绍一下,教师示范操作)。

(五)、品尝。

2、教师:请小朋友们闭上小眼睛,从十开始倒数,当数第一时,美味的手擀面就会出现咯!(师幼倒数)。

3、教师:美味的手擀面来啦,大家快尝一尝吧!(人手一碗手擀面品尝)。

从小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科学活动能力,培养爱观察、善思考、勇探究、乐合作、勤表达等良好习惯,对其日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神奇的面粉》教案

1、通过做做、玩玩的活动,初步感知面粉的特性。

2、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体验揉面团的乐趣。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1、面食图片、《大馒头》音乐,装有各种小点心的流动小商店

2、面粉、水、盘子、抹布、小勺、水杯、一次性桌布。

(一)、激发兴趣,初步感知面粉

2、教师:对的,是面粉,小朋友真聪明,那面粉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去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幼儿通过看、闻、摸的方式感知面粉的外部特征:白色、无味、轻轻的会粘在身上手上。)

3、教师小结:面粉是白色,没有味道、粉状的、轻。

(二)、知道面粉的来源和特性

1、教师:你们知道面粉是哪来的吗?来;自。大;考吧;幼。师网;你只要听完一首有趣的儿歌就知道了!(音乐《大馒头》)

2、教师:原来面粉是小麦磨出来的,刚刚小朋友看了我们的小商店里有很多好吃的糕点都是面粉做的,那请你想想还有哪些好吃的东西是用面粉做出来的呢?(幼儿自由回答,如:面条、馒头、花卷、包子等,然后欣赏面粉制品图片)

3、教师小结:好吃的东西是用面团做成的。

三、尝试和面,探索干面粉变面团的方法。

1、师:怎么样把面粉变成面团呢?(加水)

2、鼓励幼儿猜想:一勺面粉需要倒多少水才能和好面团呢?

3、教师现场试验,寻找出合适的水和面粉的比例,如一勺面粉加一杯水等。

将面粉倒入盘中,用手指挖成井状,在“井”中慢慢倒入水,一定要按照比例操作。

要及时揉捏面。

和好的面团要既能成团,又不粘手。

保持桌面、身上的整洁。

四、中华小厨师

2、你想把面团变成什么呢?幼儿操作,教师从旁指导。

五、展示作品,结束活动。

现在请小朋友把做好的小点心送到我们的小商店吧,用微波炉加热熟就可以吃了。面粉是一种很有营养的粮食,它可以帮助小朋友长出好身体,小朋友可以常吃。同时,面粉是农民伯伯很辛苦种出来的,小朋友不能浪费。

从小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提高科学活动能力,培养爱观察、善思考、勇探究、乐合作、勤表达等良好习惯,对其日后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面粉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获取有关火的具体经验,知道火能发光、发热。

2、通过观看录象“神奇的火”,了解火对人们的用处和危害。

3、大胆用语言表达自己对火的认识。

4、培养幼儿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活动准备:

蜡烛,收集有关火的各种资料图片和录象。

活动过程:

一、通过操作,帮助幼儿获取有关火的具体经验。

1、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见过火吗?它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观察。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到烧出来的火是什么样子的?幼儿交流,大胆表达。

二、联系幼儿日常生活中有关火的经验。

教师:请你想一想,你还在哪里看到过或?(儿回忆表达)。

三、组织幼儿观看有关“火”的图片或录象资料,使幼儿知道火的用处和危害。

1、你知道火对我们有什么用处吗?没有火,人会怎样?

2、火对我们有很多用处,可是火有没有坏处呢?有什么害处?

3、观看图片资料和录象,幼儿相互交流。

4、师幼小结:火能发光、发热,发电,火还能推动飞船上天,火还可以取暖、烧烤食物等。火还有什么用处呢?古代烽火台上的烽火可以用来传递信息,焰火在节日里给人们带来欢乐。火对我们有很多用处,可是火椰油害处,火能烧毁森林、房屋,还能把人烧死。

四、进行安全教育。

1、提问:如果看见起火,应该怎么办呢?

2、教师小结:火能发光、发热。我们可以利用火做很多好事。人不能离开火,但是火也带来害处。大火会把房子、森林烧掉,把人烧死,我们小朋友不能靠近火,也不能玩火。如果看见起火,应该报告大人,或大火警电话119。

孩子最喜欢火、水、泥等,今天当我一拿出蜡烛,点燃的时候,就是平时常见的火也让孩子们开心极了。

火很平常,生活中到处可见!火又很特殊,它是怎么来的?

火是人类的朋友,为人类做贡献。火又是人类的敌人,有时会伤害我们。

孩子们和我一起讨论了有关火的一切。

我想通过这节课他们肯定对火有了更深的了解。

活动反思:

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平时,我们一直告诉孩子,火是很危险的,火会带给人类灾难。孩子对火也许是惧怕更多一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火其实是人类进步的标志,没有火,人就不能进步,举了利用火的几个例子,我想,这下火在孩子的心中,有了更深的印象。

小百科:金文火字由火苗的象形加两点构成,两点表示火苗中有东西向两旁散发,整个字是向四周发光发热的东西的示意图,由此产生火的含义。

《神奇的纸》中班教案

1、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2、能主动参与讨论,表达自己在操作中的发现。

3、能与同伴合作,较细致地进行操作活动。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1、铅画纸若干(教师多备一些,用废旧的纸,但要平整)。

2、积木多块、小组记录表、粘纸小标记(贴在全班放积木最多的格中)。

3、每人四张纸:

第二张:折起来尝试放积木。(有人能放多,有人少)用于分析比较:怎么样才能放得多。

第三张:用折两折的方法把纸折好。用于猜测: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第四张:备用。

——科学活动的材料准备非常重要,教师既要考虑到幼儿的使用情况,准备充足的材料,同时也要养成节约材料的好习惯,因此,在准备材料时要进行推理和测算。

一、设置问题情景,引出“让纸站起来”的话题。

——幼儿坐桌边,四人为一桌,两人为一个小组。既让幼儿都能看到教师的操作台,也便于后面活动时,幼儿能方便地分组,快速找到同伴。

1、出示纸,了解幼儿生活经验。

师:这是什么纸有什么用。

师:你们能不能让纸站起来呢每个人从桌上拿一张纸,想想办法,让纸能自己站起来。

——纸是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这个话题兼顾了幼儿的日常经验,同时又给了孩子从另一个角度思考“纸”的机会,引出了探索主题。

2、幼儿每人一张纸,尝试折、卷等方法,自由探索着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噢,你让纸站起来了。你是用折的方法。你折了几下啊两下。你呢。数不过来了。你是用卷的方法。

3、小结让纸站起来的不同方法。

师: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了,看看谁的纸站得最稳。

——教师在指导中有意识地把个别孩子的操作法传递给全体幼儿,与此同时,教师的指导语中也透露出鼓励孩子想出不同的方法让纸站起来,哪怕只是折的次数的不同,这也为后面的活动打下了伏笔。

二、再次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幼儿探索。

1、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能摆放积木。师:站起来的纸上能摆放积木吗。

2、幼儿猜测后,教师拿一块积木尝试,全体幼儿发现纸上是可以放积木的。

3、进一步引导幼儿猜测纸折叠后可摆放积木的数量。

——教师每一个提问之后,都不急于动作,而是留给幼儿思考的空间和时间。

4、鼓励幼儿尝试。

师:确实纸上能放积木。纸的哪种变化能让放的积木又稳又多呢我们每个人可以用纸试试,看看用你的方法。可以放几块积木。

——用两种最常见的实验材料,让孩子有机会去发现并惊奇,与其说这是实验,还不如说更是游戏。

5、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规则和要求。

师:两人一组试一试,每组一张表格。让我们把纸折的样子画在这个格中,猜的数量都记在“”号的格子中。两人商量一下,一个记,一个放,也可以轮流放。

6、幼儿将自己的猜测记在格子里,

7/分组尝试将纸折叠后可放多少块积木。

——探索性的科学教育就是让孩子像科学家一样去研究,而记录正是这种活动的标志。通过记录,可以了解孩子的原有经验和真实想法。让孩子对实验前后的记录做个对比。更加有冲击力。

三、讨论,再次进行实验。

1、幼儿搬椅子转成半圆坐。一起参与讨论。

——通过前面的游戏,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神奇和惊讶,他们现在还不知道。讨论后的活动会使他们的实验更精彩。

2、出示不同幼儿折的纸,引导观察比较。

师:怎样才能放更多的积木。

——这次的讨论对后面的实验以及实验会给幼儿带来的惊喜,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排除不必的干扰,形成讨论的氛围,从而将个体的经验转化为集体的经验,让孩子获得新信息,修正自己的操作方法。

师: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纸折的次数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要把纸对齐折;先让纸自己能站稳,再小心地轻放积木,不能碰桌子。

——教师的小结语也是经过提炼的,不仅仅是大家的发现,更是对下一步实验的规则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实验更具科学性。

3、设置挑战,再次尝试。

师:刚才,我们在纸上放得最多的是14块积木,现在大家换张纸重新折,再试一次,比一比哪组小朋友放得最多。

4、教师出示记录表,提出第二次记录的要求。

师:两人一组一张表格。选择一种方法进行实验。

——提出记录的要求,培养记录的习惯,对实验很重要。

四、交流。

1、细心地用自己的方法对结果进行记录。

师:把纸的折法记下来,把放积木的结果也记下来。

——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孩子总是希望自己的猜测是对的,一旦发现自己的猜测出错,往往不愿意面对,因此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2、表达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发现。

师:你和好朋友在实验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放了几块积木说给我们听听。

——在活动中,孩子感受到哪些内容是值得记录下来的。

趣识面粉中班教案

设计意图:喜爱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尤其是中班幼儿。此活动充满童趣,容易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且将音乐、游戏融入教学活动过程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正如《纲要》中所述:"既符合幼儿的兴趣和现有经验,又有助于形成符合教育目标的新经验;既贴近幼儿的生活,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认真倾听习惯。

2、学习动物叫的声音及动作,及模仿能力。

3、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ppt、动物叫声、图片。

活动过程:

一、音乐律动。

二、奇思妙想,想一想。

1、小朋友,你家里有哪些动物?

2、那你喜欢什么小动物,你会学它的叫声吗?

三、眨一眨,我的眼睛亮亮的。

1、逐一播放小动物的图片及声音。

(狗、猫、牛、羊、鸡、鸭、青蛙、猪)。

3、你听到有哪些动物的叫声?

四、猜一猜,看一看。

1、小动物的叫声可真好听,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学它们的叫声吧!

2、你喜欢什么动物呢?请你学学它的叫声?幼儿学小动物的叫声,教师出示图片。

五、活动结束。

今天,小朋友学会了动物的叫声,回家与家人一起分享快乐!

附儿歌:《有趣的叫声》。

我是小牛,我就这样叫,哞———,哞———,

我是小猫,我就这样叫,喵—,喵—,

我是小鸭,我就这样叫,嘎,嘎,嘎,嘎,

我是小鸡,我就这样叫,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以孩子们多变的嗓音为探究材料的科学活动,在实施过程中体现了以下两个特点:

一、探究过程快乐。

1、快乐的游戏情境。

以幕后打招呼的游戏导入活动,先引导幼儿感知声音的粗细,进而探究声音的其他简单变化,再到技术加艺术化的口技尝试,让幼儿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兴趣。

2、快乐的交流表演。

教师没有泛泛地讲解声音有多少种变化,而是鼓励幼儿自由地交流一句话来体现他们探究的声音变化的过程:声音变粗变细、变快变慢、变高变低亦或是情绪的变化;特别是在模仿口技表演环节,幼儿很主动地要求表演,技能上无可厚非是欠缺的,但表演的范儿还是十足的,俨然就是一个个小小的口技演员,纷纷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二、经验提升无痕。

1、无痕解决重难点。

幼儿如何能合理有序地将自己探究的声音变化的方式尽数来交流与表现呢,为了解决这一重难点,我设计了记录表,尝试让幼儿自己做记录,这样便于记录者交流,也便于教师了解幼儿的思考过程,同时也能让其他幼儿参与其中来提出问题;幼儿是否能运用各种方式来变化声音呢,我设计了看标记演唱《小兔乖乖》的歌曲,演唱有三遍,这三遍体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此类方法的运用,使难点易化,有利于幼儿主动建构提升经验。

2、无痕提升再拓展。

科学集体活动一定要让幼儿有提升、有发展,于是我精心准备了一组口技大师表演的声音与视频《边防哨所的一夜》,带给孩子们强烈的听觉和视觉冲击力,拓宽了幼儿视野,提升了科学探究的素养,为幼儿今后科学探究精神的树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趣识面粉中班教案

1.看一看,摸一摸。

师:看,这是什么?什么颜色?摸起来什么感觉?

小结:面粉是白色的,摸起来滑滑的、细细的、轻轻的粉状物体。

2.面粉哪里来?

师:面粉是什么东西做成的?

小结:我们一般说的面粉都是指小麦粉,如果有特别指出,如玉米粉,是用玉米磨成的;再如糯米粉,是用糯米磨成的。

3.认识小麦。

出示小麦图片,老师介绍麦穗有像针一样的麦芒,麦穗上的麦粒整齐的排列着,小麦未成熟时呈绿色,初夏成熟时呈金黄色。

二、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面粉。

1.谈论:哪些食物是用面粉做的?

2.老师出示图片,丰富幼儿生活经验。

三、面粉如何变食物。

1.提问:面粉如何变成这些可以吃的食物呢?

2.和面团,教师示范如何和面团。

3.幼儿动手操作,试一试把面粉变成面团,进一步感受面粉的粘性。

四、为什么要吃面食。

常吃面食有三大好处:

1.面中含有抗癌物质。

2.面食能够养心气。

3.健脾养胃。

五、哪些面食不能多吃。

油条、麻花等油炸食品不宜多吃。

中班教案《趣识面粉》

1、通过玩玩、说说、做做的活动,初步感知面粉的特性。

2、激发幼儿动手操作的兴趣,初步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

1、面粉、水、盘子、抹布(人手一份)牙签若干。

2、面粉娃娃一个、环境创设。

咦!这些是什么呀?我们一起看看、摸摸、猜猜这是什么?(幼儿通过看、摸、闻的方式感知面粉的外部特征:白色、无味、轻轻的会粘在身上手上)。

教师小结:面粉是白色,没有味道、粉状的、轻。

1、面粉可以做什么呢?(面包、馒头等面粉制品)。

2、那么,你们知道用面粉做面包、馒头等这些东西时先该做什么呢?教师小结:先应该和面团的。

3、怎么样把面粉变成面团呢?请小朋友动脑筋、动动手,试一试把面粉变成面团。

4、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进一步让幼儿感受面粉粘的特性。

小结:白白的面粉加了水后是很粘的,多捏捏就会变成面团。

2、你想把面团变成什么呢?

3、幼儿操作,教师从旁指导。

4、展示作品,结束活动。

趣识面粉中班教案

目标:

1、能区分米粉和面粉,知道它们分别是由米和小麦磨出来的。

2、知道米粉和面粉能做出各种不同的人们爱吃的食物。

准备:

1、课前让幼儿向家长了解米粉和面粉可以做成什么点心。

2、几种面粉和米粉做的`点心,一把大米,一把小麦。

3、幼儿洗干净手,每组一盘米粉和面粉。

过程:

1、出示元宵,引发早点用料的问题。

这是什么,吃过吗?它是用什么做出来的,你还吃过哪些早点,它是用什么做出来的?(米粉与面粉等)。

2、引导幼儿区分米粉与面粉。

(1)了解米粉与面粉是由不同的原料磨出来的。

请小朋友说说米粉是用什么做出来的,面粉又是用什么做出来的。(出示大米与小麦,帮助幼儿了解米粉是由大米磨出来的,面粉是由小麦磨出来的)。

(2)感知两种粉的不同。

请小朋友看看、摸摸、闻闻这里的两种粉,说说这两种粉有什么不同。(摸摸,用手捏一捏,搓一搓,看看,鼻子闻闻)。

猜猜哪一种是米粉,哪一种是面粉?

小结:米粉比面粉粗一些,更白一些,闻起来还有一点香味;面粉摸上去有点滑,很细腻,没有米粉白,也没有香味。

3、了解米粉和面粉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用它们能做出不同的食品。

(1)米粉除了用来做元宵,还可以做出什么好吃的东西?面粉又能做出什么好吃的?(米粉能做出元宵、米糕、年糕、婴儿米粉、糯米饼等;面粉能做出烧饼、油条、大饼、馒头、包子、花卷等)。

(2)出示已准备好的几种食物,帮助幼儿了解米粉、面粉的作用。

4、扩展幼儿的知识经验。

请幼儿说说除了米粉和面粉做成的点心,你还见过哪些点心,它们是用什么粉做出来的。(藕粉、绿豆沙、红豆沙、玉米粉等。

中班教案《神奇的话》

知道朋友在一起要使用礼貌用语"请""对不起",大家才能相处愉快,共同游戏。

积极的参与活动,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让幼儿能在集体面前大胆表演、表现自己。

会使用礼貌用语"请""对不起"。

活动准备:

《幼儿画册》(第1册第34页)。

一、以问题引起幼儿的兴趣。

教师:你们看,新新不开心,一个人坐在那里,为什么?

二、边看ppt边讲情境内容。

1.情境一:冬冬正在骑木马。新新说:"让我骑一下。"冬冬说:"不给。"新新生气了。老师说:"我送新新一句神奇的话。"(老师悄悄对新新说)新新又悄悄对冬冬说。冬冬马上将木马让给新新,两人开心的轮流玩。

2.讨论:你们猜猜,老师送给新新的是句什么神奇的话?(请你……)。

3.情境二:新新与冬冬搬椅子。新新碰到了冬冬,冬冬哭了。新新不知所措的站在那里。

4.讨论:冬冬为什么哭了?我们送新新一句神奇的话,让冬冬别哭了。(对不起……)。

请幼儿说说:在平时,我们说了哪些神奇的话,解决了什么问题。

四、活动小结。

小朋友在一起想要玩的开心,就应学会说许多神奇的`话,让朋友听了很开心。这些神奇的话是什么呢?(请、对不起、请原谅、没关系……)。

活动中,我让幼儿看图片讲述故事情节,孩子们能大概说出故事的意思。针对平时生活中也像故事中的冬冬、新新一样自私的孩子进行了很好的渲染。其中陆芯怡小朋友她学了以后,马上明白了小朋友们之间要有爱,要互相谦让,要礼貌用语,还有李雨馨、刘欣愉等小朋友们都马上跟我有了回应,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神奇的瓶子》中班教案

2、感知颜色的变化,进行三种颜色的分类。

3、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并获得其中的乐趣。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体验游戏的愉悦。

透明饮料瓶若干个,颜色标记,塑料篓子三个。

【活动过程】。

一、观察、探索瓶子的秘密。

1、导人:“小朋友,平时我们常常会喝饮料,饮料瓶有各种各样的。今天我带来的可是神奇的饮料瓶。(揭开遮布)这些瓶子怎么神奇呢?这些瓶子呀都会变魔术!”

“大家快来看看,神奇的瓶子是什么样的?”(都是透明的,身体是细细长长的……装着没有颜色的水。)教师要做准确概括。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呢?

二、发现秘密,激发探索欲望。

过渡:“瓶子里有秘密噢!下面一个人拿一个,我也拿一个。”(注意:站的位置不要太挤,不要背对大家。)。

(1)“拿好你的瓶子,音乐响起来,让我们和瓶子一起跳个舞吧。”

(2)“让瓶子动起来,让瓶子里的水也跳动起来!”

2、找变化。

(1)“看看你们的瓶子有没有什么变化啊?”(只有三位幼儿拿的瓶子里的水变颜色了。注意让孩子自己说出颜色。)。

(2)“咦,你瓶子里的水变成了什么颜色?他的也变了,变成了什么颜色?我的怎么没有变啊?(感到很奇怪。)。

(3)收瓶子:“我们先把瓶子送回去,然后赶快坐到椅子上。”

幼儿讨论:想想会是什么原因呢?”

三、玩变色游戏,进行颜色分类。

过渡:“这儿还有好多神奇的瓶子呢(揭开遮布),一个人拿一个,我们再来试一次吧。”

1、变颜色。

“准备好。(音乐开始)动起来吧,让瓶子里的水也跳动起来!”

(1)(音乐停止)“你们发现了什么?变成了什么颜色?这红红的像什么?”

(2)“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我数一,二,三,红色和红色站在一起,蓝色站在一起,黄黄站在一起。我要开始数啦,一,二,三。”(检查)。

(3)(神秘一点)“嘘!我的瓶子在和我说话呢,他说瓶宝宝想要回家了。他们的家在哪儿呢?找找看,在这儿呢,(出示空篓)上面还贴着标记。下面请你们看着瓶子里水的颜色,按标记把瓶子送回家吧。”

(注意:节奏要慢一点,要让孩子都能安静下来才开始说,不要急。)。

四、再变颜色,揭示秘密。

1、老师换瓶盖变色。

过渡:“瓶宝宝都回家了,我们也坐到椅子上休息休息吧。”

(1)“刚才我瓶子里的水变成了黄颜色,它说它还会变颜色!”“这次能变出什么颜色呢?我们仔细看看吧。”(边说边换瓶盖,音乐起。如果有孩子说出我换瓶盖了,“我是在换瓶盖,老师为什么要换瓶盖呢,待会儿你就知道了。”)。

(2)“看,颜色真的又变了,变成了?绿色啦!”

(3)“你们也把瓶宝宝轻轻地请出来。看清楚你拿的瓶子,里面的水是什么颜色的。”

幼儿拿瓶子,随音乐的节奏舞动。

(4)“瓶子里的水变色了吗?为什么没变色呢?”

2、小朋友换瓶盖变色。过渡:“原来这里面有一个小秘密呢!想知道的人赶快找一张椅子坐下来。”(幼儿回位置)幼儿猜测。(如幼儿猜测不到,教师启发:细心的小朋友就会发现,刚才魔法师换了一个瓶盖,瓶子里水的颜色就又变了,那么,秘密到底在哪儿呢?)。

(1)“秘密真的在瓶盖里吗?我们拧开瓶盖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2)“对了,盖子里有颜色。看看你瓶子里水的颜色和瓶盖里的颜色是不是一样的啊?”

(3)“请你看看你旁边的小朋友和你的颜色是不是一样的。找一个和你颜色不一样的,互相交换一下瓶盖,换好后一定要用力把瓶盖拧紧。”

(4)幼儿换瓶盖(音乐响起来)。

(5)“原来是什么颜色的?现在变成什么颜色了?”两三名幼儿说。

(6)结束语:“噢,不同的颜色碰到一起,就会变成另外一种颜色。小朋友们请带上你的瓶宝宝,跟老师来吧!我们再去换个瓶盖,试试看吧!”

从这堂课,我们也看出一堂教学活动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不放任自流,还是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顺其自然。不管哪种占主导,都应该处理好教的方式,让孩子们感觉不到被教,一切像一场游戏活动。教无定法,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必须作用于人的感官才能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