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风俗心得体会范文(20篇)

小编: FS文字使者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记录自己的成长和进步。阅读这篇心得体会让我对某一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思考给了我很多新的思考角度。

彝族舞心得体会

彝族舞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展示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更是传承了他们的历史和文化。作为一名非彝族人士,我有幸参与了一次彝族舞蹈表演,并从中收获了许多心得体会。

首先,彝族舞中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给人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舞蹈中,舞者们身穿彝族传统服饰,舞步优美、曼妙,充满了原始的野性和自然的美感。每一个动作都伴随着乐器的音韵,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彝族人民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独特的审美风格是中国其他舞蹈所不能比拟的,正是这种独特性吸引了我对彝族舞的热爱。

其次,彝族舞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结的力量。在彝族舞蹈中,舞者们身体紧密相连,相互配合,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似乎通过舞蹈向世人展示了彝族人民的团结和力量。这种团结的力量不仅在舞蹈中展现,也体现在彝族人民的生活中。在彝族村庄中,他们彼此互助、互相支持,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社区。在现代社会中,团结的力量显得愈发重要,我们可以向彝族人民学习他们团结精神,共同面对困难,迎接挑战。

再次,彝族舞是文化传承的一种载体。舞蹈中的动作和舞步,都是历经千年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结晶。通过舞蹈的传承和演绎,彝族人民将他们的历史和文化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作为参与者,我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珍贵和宝贵。我们应该尊重彝族舞这一形式,通过学习与欣赏,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

最后,彝族舞融入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无论是喜庆的节日,还是庆祝丰收的日子,都离不开彝族舞蹈的陪伴。彝族人民用舞蹈表达他们对生命、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感恩之情。彝族舞的形式丰富多样,既有欢快奔放的舞蹈,也有柔美细腻的舞蹈,无不表现出彝族人民独有的情感与内涵。与他们一起跳舞,我也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和快乐。

总结起来,参与彝族舞蹈的经历让我收获颇多。它不仅给我带来了审美的享受,更加深了我的国民认同感。彝族舞表现出了彝族人民团结、勤劳、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希望未来有更多的机会能够亲身体验彝族舞蹈,深入了解彝族文化,将这份美好的体验带给更多人。

彝族心得体会

第一段:引言(200字)。

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在与彝族人民的接触中,我深深被他们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魅力所吸引,收获了许多宝贵的人生体验和感悟。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彝族文化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风俗传统(200字)。

彝族人民凭借着丰富多样的风俗传统而独树一帜。彝族的节日、婚礼、葬礼等都有着独特的仪式和习俗。例如,在彝族的“torch”节,人们点燃木棒和剪纸制成的灯笼,跳着传统舞蹈,以祈祷丰收和幸福。在彝族婚礼中,新郎要穿上鹿皮制成的婚衣,新娘则要披上锦缎并戴上羽毛头饰,以示祝福和吉祥。这些独特的风俗传统不仅展示了彝族人民的独特审美观,也彰显了他们对家庭、宗族和社区的深情。

第三段:民族文学(200字)。

彝族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学,如彝族的史诗《阿诗玛》,是彝族人民讲述英雄故事和传承族群文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史诗的吟唱,彝族人民使自己的历史、神话和价值观得以传承和发扬。这反映了彝族人民的坚韧与智慧,也让我们体会到彝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另外,彝族的民间舞蹈也以其独特的节奏和动作而闻名,如彝族女子的“花帽舞”和男子的“板龙舞”,都以舞蹈形式展现出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追求。

第四段:传统信仰(200字)。

彝族人民有着独特而宏大的传统信仰体系。他们信奉天地神灵,崇拜由天主、地主和山神组成的十二神,将他们视为统治自然和人类命运的主宰。他们通过祭祀、依牛、请神等仪式与神灵互动,以求保护和平和幸福。这种传统信仰不仅体现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界的敬畏与感激,也蕴含了他们对和谐共处的追求。在与彝族人民的接触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他们内心深处对神灵和自然的智慧与敬畏。

第五段:文化保护与传承(200字)。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彝族文化也面临着被冲淡的风险。然而,彝族人民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体现在他们对彝族母语和传统技艺的坚守,对家族和宗族制度的坚持,以及对古都章回小说、史诗等文学作品的保护与传承。我非常欣赏彝族人民对自己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努力和决心,他们的坚持不仅为自己,也为整个国家和世界保留了一个宝贵的文化瑰宝。

结论:200字。

彝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与彝族人民的坚韧和智慧相互辉映,令我深深着迷。通过与彝族人民的接触和了解,我懂得了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重要性,也收获了对生活的珍视和感激之情。希望将来有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尊重彝族文化,让它继续传承下去,为人类文明的多元和发展做出贡献。

彝族年心得体会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而彝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传统。彝族年是彝族人民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彝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今年的彝族年,我有幸参与了其中,深入了解了彝族文化,获得了许多心得体会。

首先,彝族年让我感受到了浓厚的民族氛围。在彝族年到来之际,街头巷尾都弥漫着浓厚的彝族气息。到处可以看到彝族人民身着传统服饰,戴着花冠,进行各种彝族舞蹈和歌曲表演。大家欢呼雀跃,兴奋不已。参与其中的人们也像是跳进了一个大家庭,大家都欢聚一堂,共同迎接彝族年的到来。这种浓厚的民族氛围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彝族人民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和热爱。

其次,彝族年让我了解到了彝族人民对于家庭的重视。在彝族年期间,家家户户都会进行一系列重要的家庭活动,如祭祖、祈福、拜年等。这些活动都是全家人团聚的机会,也是传承家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彝族人民非常重视家庭的纽带和亲情,家庭是他们生命的核心。通过这些活动,我深切体会到了家人之间的亲情,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家人,更加注重家庭的和谐和团结。

第三,彝族年让我领略到了彝族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在彝族年的庆祝活动中,彝族人民会准备丰盛的美食供大家品尝。尤其是传统的彝族饭年,更是精心准备了各种菜肴和传统食品,如酸汤鱼、糜羹、酒糟糍等。这些美食既有着独特的烹饪方式,又体现了彝族人民对于食物的热爱和崇尚自然的理念。在品尝这些美食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彝族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和享受。同时,也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饮食文化,并更加注重对于食物的感激和珍惜。

第四,彝族年让我认识到了彝族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彝族年的过程中,彝族人民会进行一系列的传统文化展示和表演,如彝族舞蹈、歌曲、戏剧等。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彝族人民自身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参与这些传统文化表演和学习,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有关彝族文化的知识,也体会到了传承文化的重要性。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也是对先辈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承诺。

最后,彝族年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彝族年的庆祝活动中,不仅有彝族人民的传统文化表演,还有其他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文化交流和互动。这种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碰撞,让我更加珍视文化的多样性。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都值得被尊重和传承。文化多样性既是中国的宝贵财富,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了解彝族年,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和意义。

总结起来,彝族年让我深入了解了彝族文化,获得了许多心得体会。通过参与其中,我感受到了彝族人民浓厚的民族氛围,了解到了彝族人民对于家庭的重视,领略到了彝族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认识到了彝族人民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领略到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这些心得体会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珍惜家庭和亲情,注重饮食的美好和自然,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也更加尊重和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

彝族风俗心得体会

彝族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份。彝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其风俗习惯也是其文化的一部分。我在接触彝族文化的过程中,深深被彝族风俗所吸引,下面将就我所了解的彝族风俗进行阐述和分析。

第二段:彝族的婚姻习俗。

彝族的婚姻习俗颇为特别,而又比较严肃庄重。彝族女孩子在16-18岁之间就可以选定自己的男朋友,通常这个选择是不需要经过父母的同意。而如果男方想娶这个女孩,需要向女孩家庭提亲,而女方家庭会通过一系列的询问与观察考察男方是否合适。如果双方家庭达成婚姻协议,需进行庄重的婚礼仪式,这个仪式通常要举行两天,彝族人认为只有经过这个婚礼才算真正的夫妻。

第三段:彝族的祭祀习俗。

彝族人非常重视祭祀活动,无论是家庭宗祠还是族祠,都需要进行祭祀。彝族的祭祀通常包含庙会和仪式两个组成部分,庙会通常是为了庆祝一些节日或者纪念神灵等活动,而仪式则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为了祭祀神灵而进行的活动。彝族人认为祭祀能够让神灵保佑一方平安,因此他们会大量祭奠祖先和神灵。

第四段:彝族的服饰习俗。

彝族的服饰也是其文化的一部分,彝族人的服饰别具一格。彝族妇女通常穿着色彩鲜艳的衣裙,还会在头部戴上金银装饰,整个人看起来十分美丽。而彝族男人则会穿上黑色上衣和宽松的裤子,搭配上一个毛帽,整个人看起来十分硬朗。同时,彝族的服饰也紧密联系着其文化传承,每一种服饰都有其传统意义。

第五段:结语。

彝族风俗无疑是其文化的一部分,张扬着其独特的民族美。而在接触彝族文化的过程中,我深受其文化底蕴和传统习俗的影响,也逐步了解了中国民族多元文化的魅力。彝族的文化对于我们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学习。

彝族年心得体会

春节对于中国人来说,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而对于彝族人来说,春节更是一年中最有仪式感的时刻。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彝族人民保留了许多独特的传统和文化。今年,我有幸参与了彝族的春节庆祝活动,并从中获得了许多珍贵的体会和心得。

首先,彝族的春节注重家庭聚会和团圆。在传统彝族家庭里,人们在春节期间会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这是一个重要的传统,因为在彝族文化中,家庭是非常重要的。我感受到了家人们彼此之间的摩擦和失望,但更多地是亲情和温暖。在一起吃饭、围坐在一起、谈笑风生的场景里,我深深体会到彝族人民那种充满温情的生活态度。

其次,彝族的春节有着独特的仪式和习俗。在春节期间,彝族人民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来祈求丰收和幸福。我参与了今年的祭祀仪式,看着族人们穿着盛装念叨着祝福的话语,我深深被他们的虔诚和信仰所感动。而彝族还有丰富多彩的歌舞和节目表演,如火把舞、龙灯舞等,这些歌舞表演充满了动感和激情,展示了彝族人民的独特艺术才华。

然而,春节也是一段时间内最繁忙的时刻之一。在这期间,不仅要准备各种食物和物资,还要进行大扫除和家务。尽管这些繁琐的工作令人疲倦,但它们都是为了给家人和自己一个美好的新年。通过这些琐事,我体会到了家务劳动的重要性和成就感,也更加敬爱了家人们为我们付出的辛劳和努力。

此外,彝族的春节餐饮文化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不同地区的彝族人民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但总的来说,彝族人依然非常注重食物的丰盛和美味。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准备各种精致的菜肴和美味的小吃,如火锅、糍粑、腊肉等。参与其中让我感受到了食物的美妙,也领略了传统彝族美食的独特风味。

最后,彝族的春节给予我一种思考家庭和文化的机会。在这个特殊的时刻,我深入了解了彝族的家庭价值观和文化传统,也反思了自己作为彝族人的身份和责任。我意识到自己要继承和传承这个千百年来积淀的文化财富,并为将来的子孙留下一个丰富多彩的历史记忆和文化遗产。

总结起来,参与彝族的春节庆祝活动,让我对彝族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我不仅体会到了彝族人民的家庭温暖和团结力量,还经历了独特的仪式和习俗的魅力。虽然春节期间繁忙而紧张,但我感受到了家人的辛劳和付出,也更加珍惜他们。从彝族的春节中,我领悟到了家庭的重要性、文化的价值和传承的责任。这将永远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也深深烙印在我的记忆之中。

彝族心得体会

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深受中华民族的尊重和喜爱。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彝族人民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他们深爱着自己的民族,对自然界和亲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彝族的文化底蕴深厚,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传统的家族观念和彝族精神。

彝族人民有着深厚的家族观念,重视亲情和亲人的团结。在日常生活中,彝族人民注重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他们喜欢与亲人团聚,共同度过节日和庆典。彝族的家族观念在他们身上形成了强大的力量,让他们能够相互扶持,共同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这种彝族精神不仅让彝族人民团结一心,也为整个社会带来了积极正向的影响。

第三段:彝族的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

彝族有许多独特而丰富的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如三月三、火把节、苓湖赛龙舟等。在这些节日和活动中,彝族人民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的愿景。他们传承和弘扬了彝族的文化传统,通过跳舞、吹箫、舞狮等方式展示了自己的风采和才艺。这些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了彝族的文化。

第四段:彝族的环保意识和自然崇拜。

彝族人民对大自然怀有极大的敬畏和热爱,他们崇尚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他们的乡村中,山水、草木被看作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传统的歌舞、习俗和信仰,都与环境保护和自然崇拜密切相关。他们秉持着保护环境的理念,注重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彝族的环保意识给我们当代社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告诉我们应当更加珍惜和保护好身边的自然资源。

第五段:彝族的文化课堂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近年来,为了保护传统历史文化和提高彝族人民的文化素质,彝族地区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课堂活动。这些活动旨在通过开展民俗展览、书法绘画、诗歌朗诵等形式,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彝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些文化课堂为彝族青年提供了一个了解、感悟和热爱自己民族文化的平台,同时也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

总结:彝族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独特和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彝族人民注重家族观念和亲情,传承和弘扬了彝族的文化。他们举办各种传统节日和文化活动,富有艺术性和艺术感染力。彝族人民对大自然怀有敬畏和崇拜之情,倡导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彝族地区通过开展文化课堂活动,让年轻一代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彝族文化。彝族人民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通过了解彝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我们能够更好地体会并珍惜我们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彝族心得体会

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群体,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我有幸与彝族人民有过深入接触,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和了解,我对彝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我看来,彝族人民的传统、温情和勤劳精神是我们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第一段:彝族的传统文化。

彝族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尤其以彝族族谱、服饰和节日活动最为著名。彝族的族谱被认为是家族身份的象征,家族成员在其中被赋予各种责任和地位。而彝族的传统服饰则充满了浓厚的山地风情,色彩鲜艳且富有装饰性。在节日活动中,彝族人民尤为重视清明、火把节等节日,他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和民族舞蹈,以表达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这些传统文化成为了彝族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第二段:彝族的温情和人情味。

与彝族人民交往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他们的温情和人情味。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社会生活中,彝族人民都热情好客,待人友善。他们尊重老人,关爱子女,注重家庭和睦。在村庄里,彝族人民常常会邀请客人品尝自家酿制的米酒或是山珍美味,让人倍感温馨和亲切。此外,彝族人民对待客人也是非常热情的,不仅会向客人提供食宿,还会主动为客人介绍彝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这种温情和人情味是彝族人民的美德,也是我们应当学习和借鉴的品质。

第三段:彝族人民的勤劳精神。

彝族人民的勤劳精神是我最为钦佩的一点。他们生活在高山丘陵地区,地势崎岖、交通不便,但他们凭借着勤劳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依靠着自己的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他们勤劳耕种,不畏辛劳;他们勇于创业,不畏困难。无论是农田里劳作,还是山林中采摘,彝族人民都以自己的双手致富。他们坚忍不拔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明白了勤劳致富的重要性。

第四段: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尽管彝族人民保持着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他们也积极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在现代化的农村建设中,我看到了许多彝族人民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理念,提升村庄的发展水平。他们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同时,彝族人民也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是彝族人民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我们应当关注和学习的范例。

第五段:对彝族文化的思考。

通过与彝族人民的交往和了解,我对彝族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自己的文化有了深入的思考。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深感我们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同体。我们应该尊重和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促进文化的多元发展。只有不断地传承、创新和融合,才能使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总结:

彝族人民的传统文化、温情和勤劳精神给了我很多深刻的启示和感悟。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包容和友善,学习他们勤劳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也应该加强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共同创造一个和谐、进步的社会。

彝族舞心得体会

彝族舞是彝族文化的瑰宝之一,深受广大彝族同胞的喜爱和推崇。近日,我有幸参与了一场彝族舞蹈表演,亲身感受到了这一独特舞蹈形式的魅力与内涵。彝族舞有着个性鲜明的特点,其舞姿灵动而优美,同时充满力量,给人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第二段:舞姿表达彝族文化的独特符号。

彝族舞融合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在舞步和舞姿中融入了丰富的彝族文化符号。比如,彝族舞中经常出现象征云雾的舞蹈动作,表达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界的景仰和对生活的热爱。此外,彝族舞还通过手部和身体的运动来传递情感,展现彝族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情。

第三段:舞蹈背后的神话和故事。

彝族舞还融入了丰富的神话和故事元素,给表演增添了魅力和意义。在舞蹈中,我看到了许多熟悉的神话人物,如蓝焰和白果。这些神话人物的出现,使整个舞蹈舞台上的气氛更加神秘而浓厚。通过这些神话人物的表演,我们更能深入理解彝族人民对神话和故事的敬畏与崇拜,并体验到彝族舞背后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第四段:舞蹈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种民族舞蹈形式,彝族舞的传承与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彝族人民对祖先的怀念和对传统的承载。只有通过传承和发展,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同时,彝族舞的发展也会为人们带来更多的艺术享受和文化交流的机会,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第五段:我与彝族舞的情感交融。

作为一位观众,我欣赏了彝族舞的美丽和魅力,更是通过参与表演,与彝族舞的艺术情感产生了交融。在表演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彝族文化的内涵和力量,也更加坚定了对传统文化保护的信念。在与舞者们的交流中,我还学习到了彝族舞的基本动作和技巧,这对我个人的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通过与舞蹈的互动,我不仅体验到了彝族舞的美感,也感悟到了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总结:彝族舞作为一种民族舞蹈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意义。它通过灵动的舞姿、丰富的文化符号以及深远的神话和故事,向世人展示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彝族舞的传承与发展对于保护和传承彝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具有积极影响。通过参与和观赏彝族舞蹈,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舞蹈中的艺术美感,更能沉浸于文化的深情之中,获得身心愉悦和丰富的灵感。

彝族的风俗作文

彝历年,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彝语叫“枯识”。在农历10月,公历11月内举行。彝族聚居的村寨,从农历10月16日开始择吉日过彝历年到30日完。由于各地择吉日的差异,公历时间有的在上旬,有的在中旬,有的在下旬。各村寨过3天彝历年。所以有着彝历年过一个月的诠释。彝历年带有庆祝当年、祭祀祖先和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万事如意之意思。为什么在农历十月过年?相传有两种原因,一是彝族历史上有十个月为一年的历算。按这历法计算,十月份为年终岁首,正当过年,故习惯上又称“过十月年”。二是因这个时候,彝族地区庄稼收割完了,五谷丰登了,农事空闲,正宜过年。

彝族年像汉族的春节一样,是一年中最喜气,最令人向往的节日。彝族年有很多传统的规矩,主要有:过年前一个月,就准备好一坛荞麦甘酒。过年前三天,各户人家都要劈够过年三天烧的柴禾,备够吃的米面、盐巴、豆花等。在过年前一天上午,每户人家把屋内外、院子周围打扫干净,以表示除旧迎新。

彝族的风俗作文

彝族称过年为“库史”。“库”是年或岁之意。“史”即是“新”。“库史”就是过新年。每当深山初雪,秋山红叶,太阳回归时,谷黄米熟,庄稼收进粮仓,便到了彝族过年的时候。彝族一年一度的年节是在农历十月底,有的地方是把过年日固定在农历十月三十日为除夕之日,冬月初一为新一年的开始。在凉山大部分地区是按区域选择吉日过年,但都在农历十月之内。

“库史”是彝族民间传统节日中最受重视的一个节日。过新年的前一个月,就在做准备工作了。过年歌里唱道:“计算着月份养猪怕猪长不肥,掺合精饲料来催,肥猪肥得站不起来;计算着天数酿酒,怕酒酿不好,盖上蓑衣压上石板发酵,酒味浓郁芳香;砍柴堆成垛,过年柴垛堆成岩。”

彝族“库史”源远流长,据彝族民间文学里记载:“彝族过年是一个名叫俄布科萨的人开的头。”由于历史冗长形成了一整套风俗习惯,如祭祖、堆柴垛、守岁、掸尘、串酒乐、拜年等许多丰富的内容。

彝族过年地板上要铺一层草。选割岩子上的草,那里的草是纯洁的草、干净的草,羊嘴没有沾过的草;是兽蹄没有踏过的草;是丰美的草、茂盛的草。芳草欣荣,铺青叠翠,绿草茸茸如绿毡铺地,象征子孙的荣华富贵。

彝族过年,祖灵下面铺松针。松树青幽幽,象征永远常青。寒冬腊月里大雪压青松,青松照样青;青松坚忍不拔,象征子孙个个勇敢坚强。青松表粗皮厚,树心里有芳香的松脂,象征着人要象青松样要有善良心。彝族对松树评价特高。

堆柴垛:就是在房前屋后堆一垛又高又整齐的柴垛,过年前要用一两个月的时间去砍柴来完成这项准备。寨子里家家户户堆柴垛,互相攀比,柴垛堆得高,显示勤劳、康乐。

掸尘:过年这天的清晨,全家老少齐出动,掸尘扫屋,要把病魔、祸害、霉气一齐扫除门外,干干净净、清清洁洁迎新年,祈盼来年清净平安、人体安康、风调雨顺。

彝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中华大地上生息着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中我最喜欢的要属彝族了。虽然我并没有亲自没有过过火把节,但我从图书中了解到的知识,使我肯定了彝族人的热情。

彝族人民非常爱美,也特别爱花,这一点,在服饰上表现的淋漓尽致,布料的颜色大部分都已藏青色、青色和黑色为主。男孩子们喜爱穿布纽扣白色衬衫,外套无领对襟小衬,小伙子穿白色衣裤,用白布包头。而妇女外衣都为黑色布纽扣右衽衣、衣领、袖口和裤脚边皆乡花草图案,姑娘和女孩子则喜欢戴绣花无顶喜鹊帽。

彝族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常在农闲时节、夜间燃起箐火,小伙子弹月弦、姑娘们围着箐火尽情歌舞。大家也一定听说过花鼓舞吧?它也是彝族人的一种有名的`舞蹈。

彝族人最盛大的节日就属火把节了,在每年农历6月23日至25日,前后3天,24日为正日子,此日正午人的身子与影子完全重合,因此火把节又称“星火节”。

我喜欢彝族,你喜欢什么族呢?你告诉我吧!

彝族的风俗作文

春天到了,把大地唤醒它眨了眨眼睛,伸了个懒腰。哗遍地的植物生机勃勃,提起笔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来到我可爱的家乡。

我的家乡是秀气的云南丽江,峻峭的山连绵起伏,溪水从石缝流淌出来,用手捧起来尝一口微微带点清甜正因此当地的绿化才如此之茂盛,我们当地有个习俗火把节继续了祖国的优良传统,在火把节当天有两个节目白天举办斗牛晚上是热闹的火把节。

斗牛的当地人的爱好,每个村子都选择一条牛来代表自己的村子争荣誉,当天每人都把自己精心养了几年的牛放了出来,拉到草坪上进行小草的斗牛比赛。我们村子的代表是张家的大水牛,汇聚在一个巨大的大草坪上,评判是村长,被选上的牛。身上带着数字是6,正所谓66大顺,是个吉利的兆头。

到了火把节当天我好不容易挤到前面几排,此时2头牛已经开始比赛了!水牛往黄牛身上只撞,机灵的黄牛往旁边一闪。我猜肯定是水牛胜利,看黄牛身体弱小,黄牛耍赖的往工作人员那边跑过;“哎呀!别耍赖啊打不过就跑啊!”黄牛大叫着。

旁边的两条小水牛也开始比赛了,我想两头小水牛看到同类应该都会手下留情,左边的小水牛用牛角顶着,右边小水牛的腰部一番打闹中,左边小水牛的.角撞破了右边水牛的皮,留了一些鲜血。“真残忍啊!”此时的观众议论纷纷。

最后轮到我们村的代表于旁边村子的代表对抗。对方先猛冲过来,向后一,没撞到,本以为我们失败了。可我们的代表似乎来了一股力气,反击后腰一撞,台下的尖叫声刺耳。村长宣布“我们村获胜,并获得了奖品。”

火把节也是我们老家的传统节日,我们每年都会举行一次!

妇女们早早就准备好了酒肉,真所谓“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用一个圆桌子吃饭,象征着团团圆圆。晚餐后,每人带上一只火把,拿到宽阔的地方,大人们在中心生起了火。接下来该我们孩子上场了,我带着小红牛角,两手拿着铃铛,大人们围成了一个圆,乐队开始了演奏。我双手高举使劲摇摆,手上发出阵阵响声,此时每个人都流露出了真实可贵的笑容。

家乡的习俗是世上最美的花朵!

最后一个年轻女孩穿着当地服装,唱着民歌跳着秧歌舞把我拉出了人群,我和她端起一个水盆扑项火把,火把节就告了一个段落。

啊,这就是我可爱的家乡啊!

彝族的风俗作文

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怕地上的晦气冲上云霄,便下令关闭天门。可是没过多久,玉皇大帝看烦了天上的景物,便命人打开天门,想看一下人间的景象。他看到人间青山绿水,男耕女织……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没想到人间比天宫还热闹,他非常气愤,随即命一天将去把人间烧毁。

天将领了圣旨,来到人间。他看到人们相亲相爱,靠自己的劳作生活得无忧无虑……人间如此美好,他不忍心去伤害这些淳朴的人们,就违背了玉皇大帝的旨意,说已经遵旨把人间统统烧光了,玉皇大帝听后非常高兴。

过了一段时间,玉皇大帝又心情烦闷了,想看看人间的`惨象,不看不知道,一看火冒三丈,只见人间更加的繁荣昌盛了。他知道是天将骗了他,立即吩咐把天将处死。

人间知道这件事后,想了个办法。他们在门前点起大火把,手里舞起小火把,一连点三个晚上,火烧得愈来愈旺。玉皇大帝看到人间起了大火,满意地笑了。就这样,人间用假火瞒过了玉皇大帝。

从此以后,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起,人们一连三天都点起火把,火把烧得愈旺愈久,就表示愈吉利,这就有了传统节日——“火把节”。

彝族的风俗作文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神仙嫉妒人间的幸福生活,向地上撒下数不胜数的蝗虫。它们噬咬着庄稼,也噬咬着人们的心。

但是,勇敢的彝家人并没有屈服于天神的淫威。他们在英雄阿提拉巴的率领下,想出了用火来消灭蝗虫的办法。人们点起了火把,日夜不停地到田间地头捕烧害虫。

经过几天的艰苦奋战,人们终于消灭掉了“天虫”,为了纪念这次用火把消灭“天虫”的胜利,庆祝五谷丰收,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人们就点起火把游行,并举行各种各样的纪念活动。

所以,火把节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节日,它更是彝家人勤劳勇敢、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

2、火把节。

同学们,中国人民有着许许多多的节日,如: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元宵节,中秋节……今天就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火把节。

火把节是农历6月24日。那天我的心情很开心,因为马上就可以烧火把了。我们先走向民族广场(一个烧火把的地方)。到了时,已经人山人海,水泄不通。还有一个巨大的火把。

我将火把点好举起来,爸爸说:“真像奥运火炬。我还将火把转了几圈我心想:”在上面看,肯定就像一个火陀螺。回去时我拿着火把绕着车了转了三圈,代表开车平安又把火把放在地上,跳了三下,就样表示扑魔。

这次的火把节这火把节真好玩,不仅知道了云南火把节,还知道了云南的民族风情。

我爱火把节!

3、难忘的火把节。

我经历过很多难忘的事情,他们像大海的小鱼一样多,有的是去七花广场玩,有的是去游泳。特别是那一次难忘的火把节值得一提。

记得那是我一年级,是在邱北的普者黑,爸爸我爷爷、奶奶、哥哥、姐姐一起过火把节。到了晚上,我们拿上火把去点火,我们就出门去玩火把了,火越来越大,有很多人围在火堆旁跳舞,真是热闹极了。

这就是一次难忘的火把节,它让我很开心,真希望我还能参加一次火把节。

文档为doc格式。

彝族风俗习惯

彝族姑娘进入成年时(一般多在15岁),依俗要举行隆重的“换裙礼”。换裙礼仪式上,姑娘要让姐妹们把她原来的单辫子改梳成双辫子,盘于头顶。还要把原先佩带两耳的白坠片或穿耳旧线扯下,换上红玛瑙似的珊瑚珠或银光闪闪的耳坠,以示吉祥。最后,姑娘脱去原先的红白两色童裙,换上绣了花边的上衣和黑、蓝、黄、白等五彩相间的有褶拖地长裙。换上新裙后,姑娘便可到“玩场”跳舞唱歌,参加社交活动,开始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了。

按照彝家俗规,新娘出阁时,双脚不得落地沾土,否则便有子嗣不蕃之虞,须由接亲的小伙子来背新娘,并扶她上马。迎娶归途上还有种种规矩:倘山高路窄无法骑马时,须由接亲的小伙子轮流背负新娘而行;过河涉水,更得由人背过河,新娘的绣花鞋万万不能沾水。

彝族认为,清水能驱恶除邪,送走妖魔,带来幸福。因此,彝族新婚时一定要泼水,为能经受住这个考验,在迎亲时,男家选派未婚伙子去接亲时,既要身体强壮,又要精明能干,既能招架泼水的受寒之苦,又能完成"抢走"新娘的艰巨任务,往往在推荐人选时反复审议,择优录用,有的不惜长途跋涉,选拔良才。

彝族的迎亲是通过“抢”的方式完成的。在“抢亲”的头一天晚上,姑娘们向小伙子展开了猛烈的水战。姑娘们用泼、淋、灌、射等各种方式凶猛地攻击小伙子,使来“抢亲”的小伙子难以招架。于是,聪明的小伙子便在天黑以前找到存水的地方,悄悄地倒掉一部分,以减轻“水灾”的袭击。

经过一晚上的水泼,当早晨来临时,“抢亲”便开始了。这时,姑娘们拥着新娘,小伙子们前去“争抢”,姑娘们防守严格,小伙子必须机灵多变,乘一瞬间出现的漏洞,抢走新娘便跑,直跑出一二里山路才改为行走。可见,把新娘“抢”到婆家是多么的不容易!但彝族却认为,婚礼中的这一泼一抢才会驱除邪祟而保证日后生活不受侵扰。

按照彝族习俗,洞房之夜,新娘如果不反抗搏斗,将被人嘲笑:“这是不会反抗的女人!”据说,他们日后生下的孩子,祖先将不予承认,死后还进不了“阴间”呢!因此,待宴客散去,洞房里的一对新人,还有一番打闹搏斗。他们摔摔打打,撕衣抓脸,从洞房里传出来的砰砰之声,震得四邻皆闻。第二天早晨,新郎便领着新娘认父母。下午,新郎便约上一个伙伴,跟着新娘回娘家,去认岳父母。如果那个作陪的小伙子是个调皮鬼,当他们到新娘家时,这个小伙子便会抢先进门,甜声甜气地首先叫爹叫妈,接着新郎也叫,使得新娘的父母弄不清究竟哪个才是自己的女婿。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是玉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等,喜欢切成拳头大小煮食,汉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彝族是西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分布于中国西南部几个省。云南彝族占2/3,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极为丰富,以农业为基础的彝族多种植玉米、土豆、大麦、小麦和荞麦。蔬菜也较为丰富。居住在山区、半山区的彝族喜欢养羊,尤以小凉山的彝族养羊最多。

羊肉是其主要的食源,吃羊时有一些特殊的习俗:羊肝、羊胃先用来祭祀祖灵,然后烧食,也有的生食;羊脑给老人吃;处于生育期的妇女忌吃公羊;牧羊人不能食羊尾巴;羊血用萝卜丝拌后腌做咸菜,放在饭上蒸熟吃,味道特别鲜美。

彝族吃鸡也有一些讲究。一般吃清炖,用陶锅煮,不用刀切。煮熟后用手将鸡撕成条块,蘸辣椒、花椒汁食。鸡头由老人吃,并要看卦(鸡脑的形状)。

彝族喜欢喝酒,酒分甜、辣两种,过去都是在自己家中酿造。甜酒用糯米、辣酒用高粱或玉米酿制。有“客人到家无酒不成敬意”的传统。

彝族在过年过节时都要椎牛打羊,宰猪宰鸡,而平时一般很少动牲,除非款待客人。彝族有杀年猪的食俗,一半留给自己吃,另一半送给岳父岳母。年猪多用来腌制,挂起来,阴干后成为腊肉或火腿。过年节时还要吃砣砣肉、糍粑,喝坛坛酒、泡水酒、酒茶。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时,家家户户宰羊杀鸡,煮新荞麦饭。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泼撒,表示祭祀,祈求庄稼好,无灾无病。晚上,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以驱散虫蛇和害虫。广西彝族在九月初一过打粑节时有"尝新"习俗,即吃新稻谷。这些都是节日喜庆的食俗。

彝族有一套社交礼仪食俗。彝家好客,凡家中来客皆先要以酒相待。宴客规格或大或小,以椎牛为大礼,打羊、杀猪、宰鸡渐次之。打牲时,要将牲口牵至客前以示尊敬。以牛、羊待客皆不用刀,用手捏死或捶死,故称打牲,其手法极敏捷,往往牲未死而皮已剥。

宴客时的座次顺序有一定的惯制,一般围锅庄席地而食,客人一般让坐于锅庄之上首,彝称“呷尔果”处;评价陪坐于锅庄之右首,彝称“尼木”处;帮忙者、妇女和亲友则坐于锅庄下首,彝称“呷基果”处。客人多时,顺延至右侧。

行酒的次序依据彝谚“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先上座而后下座,“酒是老年人的,肉是年轻人的”,端酒给贵宾后,要先老年人或长辈,次给年轻人,人人有份。

在农村无论婚丧嫁娶,都有“早六晚八”的习俗。即早上六碗莱,如水豆腐、红烧猪肉、回锅肉、白菜粉条、猪血和花生米。晚上八碗莱,如黄条、红烧肉、,绉沙(炒肉皮)、千张肉、凉白肉、烩腊肠、花生等,经济宽裕的还要炖上一碗鸡。彝族擅长烤、炸、煮、拌等烹调技法,口味嗜咸、香、辣、麻,尤以制作乳饼而闻名。

彝族日常饮料有酒、有茶,以酒待客,民间有"汉人贵茶,彝人贵酒"之说。

大多数彝族习惯于日食三餐,以杂粮面、米为主食。手沙江、安宁河、大渡河流域的彝族,早餐多为疙瘩饭。午餐以粑粑做为主食,备有酒菜。在所有粑粑中,以荞麦面做的粑粑最富有特色。据说荞面粑粑有消食、化积、止汗、消炎的功效,并可以久存不变质。贵州女宁荞酥已成为当地久负盛名的传统小吃。

肉食以猪、羊、牛肉为主。主要是做成“坨坨肉”、牛汤锅、羊汤锅,或烤羊、烤小猪,狩猎所获取的鹿、熊、岩羊、野猪等也是日常肉类的补充。

山地还盛产蘑菇、木耳、核桃,加上菜园生产的蔬菜,使得蔬菜的来源十分广泛。除鲜吃外,大部分都要做成酸菜,酸菜分干酸菜和泡酸菜两种,另一种名吃“多拉巴”的菜也是民间最常见的菜肴。

彝族常吃的典型食品有:荞粑,彝族风味主食;面糊酸菜肉,彝族农家常菜;白水煮乳猪,云南彝族传统佳肴,用乳猪水煮后蘸食;锅巴油粉,云南彝族风味名小吃,用豌豆面制成。

彝族的风俗作文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极具特色的民族。她们热情豪放,对宗教信仰有着深刻的研究。那古老城镇,淳朴民风,悠久历史,无不体现出她们那别具一格的民俗民风。

在地皇时代,彝族就已经成立了,但是这只是一个说法,至今还没有依据,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谜呢?到目前为止,彝族的族源以土著说、羌氐说为主。羌氐说的观点较为普遍,而土著说的观点证据却比较充足,但至今为止人们都认为彝族的起源地是云南。

彝族的服饰跟其他民族的服饰有着很大的差距,她们的服饰,各地不尽相同。凉山、黔西一带,男子通常穿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裤脚长裤,有的地区穿小裤脚长裤,并在头前部正中蓄小绺长发头帕,右方扎一钳形结。妇女较多地保留民族特点,通常头上缠包头,有围腰和腰带;一些地方的妇女有穿长裙的习惯。男女外出时身披擦尔瓦。首饰有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多用金银及玉石做成。

凉山是歌舞之乡,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梁山民族音乐风格古朴,品种繁多,民族特色鲜明而浓郁。寒假时,我们一家来到了楚雄,并领略了彝族人们特有的篝火晚会。那天,我们在吃晚饭的时候,看见楼下有一个围成的圆形,几经打听,才知道彝族人会在今天举行篝火晚会。晚会在不久后就开始了,首先很多彝族人办成许多妖魔鬼怪在前面作怪,手舞足蹈的。接着,人们出场,拿着刀去砍那些妖魔鬼怪。最后,道士上前施法祈祷,清除妖魔鬼怪。最后才点起了火,大家围成一圈,手拉着手,不停地转圈,此时的她们,一定乐得不可开支,尽管挑的腰酸背痛,可依然是快乐的。

彝族,是一个向往和平,能歌善舞,崇拜祖先的少数民族。

彝族的过年风俗习惯

彝族 在中国,春节也是各少数民族人民的风俗节日。各族人民按照自已的习俗,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独特风采。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彝族的过年习俗。

由于历史和其他种种原因,各地过彝族年的时间不一致,均在冬至前收粮入库后的阳历11月,各村寨择日过年。另外,云南、贵州、广西彝族地区有些地方过去都过彝族年,汉文方志都有记载,但是在清朝时期吴三桂和鄂尔泰统治的改土归流的情况下改夷归汉已经不过彝族年了。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凉山彝族人民的意愿和要求,经凉山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定,每年阳历11月20日为彝族年,法定放假3天,使全州各族人民共同欢度彝族年。凉山彝族年,整个过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即年前的准备阶段、年节的活动阶段和尾声阶段。

择定吉日、准备年货、节日柴草准备和搞好房内外卫生,干干净净迎新年。

民主改革前,凉山彝族过年没有固定日期,各地也不统一,一般是以自然村寨为单位,由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毕摩择定。具体选定哪天,要根据彝历计算,除属猪、龙、牛、鸡、蛇等的那些天不宜过年外,属猴、虎的日子最佳,属狗、鼠等日也是过年的“吉日”。

准备年货。凉山彝族过年,对过年猪特别讲究,过年猪的大小、肥瘦,被视为是否富有和勤劳的标志。过年猪不能选用种猪、老母猪、花毛猪和独生猪,并且过完年就立即选定下一年的`过年猪。凉山彝族年猪的喂养大多同牛羊一起赶上山去放,放养的时间也较长。若喂养的过年猪肥大,不仅得到众人赞扬,而且可保祖先“过”个好年,祖先便保佑儿孙幸福

彝族年要过三天,彝语称第一天为“库施”、第二天为“多博”、第三天为“博基”。

第一天的主要活动是:杀过年猪、祭祀祖先和吃年饭。杀过年猪时有一套规矩,由村寨里的小伙子们从最年长或辈分最大的家里开始杀过年猪,依辈分排下来。若村寨里住有“毕摩”或“苏尼”,要先杀他们家的过年猪,然后再按辈分排列杀猪次序。这是一种对权力、地位的尊重和尊老的传统文化的表现。

每户杀猪前,在院坝烧一堆火,并在火中放两个干海椒,意在吓跑妖魔鬼怪,熏撵凶祸。主人斟一杯酒放在祖先灵位前敬祭祖先。然后各斟一杯酒敬杀猪的小伙子们,以示尊重。

然后,男主人说一声:“伙子们,抓!”于是小伙子们蜂拥而上,将猪压倒在地。杀猪时,调转猪头向东宰杀,随后就去帮助杀另一家的过年猪。主人家留下烧猪打整干净。

猪剖开肚后,取出胆、脾以卜吉凶。再取少许肝、脾、肉放在火塘中烧熟加上生猪的头及整个前肢,由男主人置于祖先祖位前祭献,同时口中念一些祝词,彝语称为“松母吉取”。

午饭主要有酒、坨坨肉、荞粑和大米饭。肉和米饭煮好后,照例先祭献祖先,然后全家围坐在火塘旁,热热闹闹,欢欢喜喜地吃年饭。过年三天里,无论是主人家还是来客都可随时食用,不拘礼仪,彝族谚语说:“过年三天没有吃错的,结婚三天没有说错的。”

如村寨里有没杀年猪的困难人户,其他人就会砍一块生肉或煮熟的肉送去。人户多的寨子,有时不杀年猪的人家里的猪肉往往会比杀了猪的还多,这体现了人们的互助和友好。但年年靠人帮助过年,脸面上是过意不去的,所以有的人家即使很穷也尽量想办法自己喂肥猪过年。

过年期间,火塘里不能熄火,要用粗大的柴根烧着,全家人围坐在火塘边,有说有笑,有吃有喝,沉浸在欢乐、愉快的节日气氛之中。

第二天主要是耍新年。其玩法别开生面,各有情趣。清早,姑娘和小伙子们就起来,各自不声不响地背着水桶到河边、泉旁去背水,或去别人地里“偷”些青菜、圆根回来,不能让人察觉。因此,在途中如遇人碰见了或听到了声响也各自装做不曾看见、听见。凉山彝族年的这种“偷”水或“偷”菜的风俗,按民间说法:一是新年的第二天,有水、菜悄悄地被“偷”进屋,意味着今后财源不断;二是长辈们对后生能力、胆量和智慧的探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玩法。

早饭后,各村寨的小伙子和姑娘们,穿上新装汇集在山岗或坝子上开展活动。一般有赛马、摔跤、斗牛、斗羊、斗鸡。有的地方,小伙子与姑娘一起玩“磨儿秋”。一些地方,在开展这些活动前,还有一个简单的仪式。斟上一杯酒,由一名德高望重的长者主持念些祝福的词,其大意是祝愿岁岁平安,人丁兴旺。

年节中,孩子们更是开心。他们各自带上煮熟了的弯猪脚(前蹄)和其他一些食品,由一些老年人主持,用刀切成小块,拾柴加热,分给孩子们,把余下的骨头还给原主带回去。大家边吃边玩,这是年节中孩子们最有兴趣的一项活动。

还有一个搜过年酒喝(彝语叫“支尼播”)的活动。村寨里的男人们成群结队,挨家挨户地搜酒喝,喝了一家又到另一家,直到喝醉不能随队,方送回家里休息。这支搜酒队在村寨里的醉闹、说唱,更增加了节日的热烈气氛。

第三天,彝语称为“博基”,“博”义为“走、归”;“基”义为“款待”。意思是祖宗们回来和儿孙后代过完了年,这一天该送祖宗回去了。因此,这一天天还没亮,各家各户都要举行欢送仪式。鸡鸣时分,把饭炒成油炒饭,煮过的肉再煮热,烧过的再烧一次,和其他食品一起盛在餐具中,再分别放上刀和匙子,斟杯酒,由户主一一拿在手里从火塘上面转三周祭放在神台上,象征着祖宗们离别前要食用;同时在门上挂一个装有炒面的口袋,意为祖宗们准备路上食用的干粮;接着由户主致送别词,主要意思是望他们别带儿孙和后代走,要让后代平安成长,请求祖宗赐给他们幸福;然后取下饭、肉和其他食品,叫醒全家成员,坐在火塘边,人人都要吃点送年饭。送走了祖先,人们带着对未来年的美好憧憬和对祖先们的依恋惜别之情,送走了一个年节。

拜年彝语叫“纠姑”。这也是彝族年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不过凉山彝族拜年的时间,多在三天后进行。拜年是彝族年的最后项目,拜年送上一块猪肉或半个猪头、酒和其他一些食品,主要是互致问候。其中以媳妇回娘家给父母拜年最为讲究。过完三天的年后,媳妇们便备好年货带上孩子纷纷回娘家看望父母,给父母拜年。这些拜年货,彝语专称为“克勒莫伙”,是出嫁女儿们对父母尽的一份孝心。拜年走在路上,碰到认识的人要打开酒让其喝开口酒。喝后要给点赏钱(物),然后打开背篼里的年货看后赞美一番才离去。到父母家拜年,父母要给女儿和外孙回赠礼品。给钱或物、猪、羊、鸡都可以,也有送衣物的。特别是对于刚出生不久的婴儿,第一次带回外公外婆家拜年,人们就格外地重视。

彝族历来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彝族谚语说:“为人心坦荡,我友在四方”;“一斗不分十天吃,就不能过好日子;十斗不做一顿饭,就不能招待客人。”因此,彝民族不仅内部有着传统的友互助的风尚,而且有和其他兄弟民族友好往来的传统。年节时,他们习惯把附近兄弟民族的朋友请来,尊为上宾,热情招待。主客席地而坐,边饮酒边吃肉,边叙情,亲同手足。彝族年虽然说是过三天,但实际上由于远近亲友络绎不绝地拜年,有的人家直到一个月后,才慢慢过完。

彝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彝族的火把节是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传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等族也过这一节日。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本词条将从彝族火把节起源、传说、主要活动和意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

火把节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首领集会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以精明的智慧和对丈夫执着的爱恋,找到丈夫的尸体并顺利安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民众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在彝族地区,对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云南泸西县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妇选一块最肥的肉扔进燃烧的火塘祈祷火神护佑平安。永仁县彝族在同样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称作开“火神会”,凉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圣之地,严禁触踏和跨越。

到了节日,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万岁。

啊!彝族的火把节真好,我爱彝族的火把节。

我们彝族有一个节日,每一年的6月24日的晚上,就是我们彝族的火把节,非常隆重,也非常开心和好玩。

在6月24日的晚上,非常热闹,不管那一家只要能走路的,都会出来玩。我们吃完晚饭后,我们开始约同伴们点火把了,约好同伴,开始准备火把,准备好了,点燃一根火把去玩了。

我和我的几位好伙伴,点着火把。到公路那边,还跑到了学校的房背后,还大声地喊叫着,我们还在那里起歌唱,在火把要燃完的时候,就回去了。回到了寨子里面,()每一个人,都回去自己家里面抱几根柴,一大一起围站着,然后把火燃起来,老年人们都一起跳舞,我们小孩也像大人一样,手拉手,一起跳舞,过了一会儿,到了打火把架的时候了,我们女生胆小,不敢打,生怕火会烧到自己,那些男生胆子大,勇敢,男生们都在打火把架,我们女生在一旁看他们打火把架。

火把快要燃尽了,火把架快要结束了,又有一个节目上演了,那就是摸花脸,在火要灭完的时候,开始摸花脸了。过了一会儿,我的脸被我的那些好同伴摸的黑黑的,当然了,他们也被我摸的黑黑的,一个看着一个在傻笑。

我们的彝族火把节一共过三个晚上,今年的火把节马上就要到了,准备好你们的火把,和我们一起过今年的火把节吧!

火把节以隆重称著,誉为“东方狂欢节”。这天,人们盛装出席,并举行赛马、摔跤等多项娱乐活动。其中,彝族火把节最有特色。

曾经有这样一个传说:彝族山寨一对情侣相爱了。魔哈贪图阿雅的美貌。阿查经奋战战胜了魔哈。魔哈不服,施计困住阿查。经乡亲相助,他回了家,发现阿雅的爸妈都被魔哈害死,而阿雅也惨死于山脚。阿查痛不欲生,带领乡亲烧死了魔哈。为纪念这天,人们称为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一般两到三天。第一天:祭火,人们举着火把祭奠祖上,供奉各种神灵,大仙。第二天:传火。每家每户都会派一人(往往是青年)于各家传递火把。晚上,以村为单位,举行篝火晚会。所有人拉着手,围成一个圈子又唱又跳。第三天:送火。彝族人爱美的天性无人不知、这天,彝族的姑娘会打扮好自己,聚在一起。村里的长辈会作为评委选举姑娘们。经过重重选拔,最后一位获胜的姑娘会被大家祝贺,围着她唱歌跳舞。

彝族的火把节没人不接受。热情的他们一定会请你加入篝火晚会,希望有机会我也能去。

彝族的风俗作文

我的家乡在肥西,那里每年农历6月24日庆祝火把节。火把节也叫松坡节。

火把节那天,我和妈妈上山割了很多杂草,然后砍了两根棍子,带了两根细长的绳子。我们把杂草放在棍子的一端,并用一根细长的绳子把它们捆得紧紧的。火把准备好了。晚上我和妈妈要去参加火把节。

天渐渐黑了,我和妈妈拿着点燃的火把来到了马路上。我看到人们聚集在这里,每个人都高举火炬。有的大声说:“我的火炬最亮!”有的.笑着说:“我养的最高。”其他人骄傲地说:“哈哈,我的火炬最美。”大家一边说笑,一边沿着主干道走着,就像一条火龙在游动。

深夜,我和妈妈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彝族的风俗作文

提起彝族,想必大家脑子里第一个浮现出来的就是彝族人民的传统节日——火把节吧?这火把节的名字大家可能都知道。但是,你了解火把节吗?你了解彝族人的分布情况吗?哈哈,不知道了吧!那么今天,我就当下小小导游,带领大家去看一下吧?!

这彝族呀,可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有诺苏、纳苏、罗武等不同自称,分布地区较广。

你们知道火把节的传说,由来吗?关于它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但其本源与火有最直接的关系,因为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面且那些地方还潮湿多虫,所以火把节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

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族所有的人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些节原是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因此,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族的新年,所以,火把节啊,还称过大年哩!

知道了火把节的来历,下面我们就去看看彝族人是怎么过火把节的吧!注意!

你千万不可小看了这火把节,它可是所有彝地区最盛大、场面最为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目呢!它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

火把节盛况:到了火把节这一天,所有彝地区的男女青年不约而同地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高高地把火把擎着在村寨间活动,而且边走边面带笑容地把松香撒向手中的火把。整个村寨像是要办什么喜事,一片通明,在火光的照耀下显得红火而美丽。到了晚上,所有的人早就举着火把开始了“游行”。远远望去,火龙映天,蜿蜒起伏,那场面,岂止壮观!男女老少欢呼着从村寨的四面八方涌向广场,会聚一体。他们将许多火把堆成了火塔!火焰,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优雅的舞蹈,火焰,在人们的欢声笑语中熊熊焰烧。彝族人丝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兴奋之情。光亮照耀着彝族人的房屋,照耀着彝族人幸福的脸庞。欢快的人们围成一圈,载歌载舞,一片欢腾,他们现在就像我们过除夕守岁一样,彻夜不息。当然,火把节的主要活动还是在夜晚,有赛马阿斗牛阿射箭阿摔跤啊等等,还有大人小孩儿都非常喜欢的拔河、荡秋千等娱乐活动。并且呀,因为人多,所以还开设了贸易集市,狂欢三天三夜呢!这可真是彝族人民的“狂欢节”呀!

你知道吗?这三天狂欢,每一天都有每一天所代表的意思:第一天为“都载”,意思是“迎火”;第二天为“都格”,意思是:“颂火”,第三天为“朵哈”或“都少”,意思是“送火”。怎么样?有趣吧?不过,最有趣也最值得我们学习的还在后头呢:到了最后,山上山下各村各寨游龙似的把火把聚在一起,燃成了一堆大篝火,以示众人团结一心,互帮互助,共同防御自然灾害。

好了,旅行到此结束!现在,你是不是又多了一些关于彝族火把节的知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