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优质13篇)

小编: 字海

一个好的培训计划可以帮助员工提升自己的技能,提高工作效率。以下是一份全面而详细的培训计划范文,它包含了培训目的、内容、方法、时间等方面的具体规划,供大家参考。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会上的讲话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低成本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米泉市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宣传教育,典型引路等多项措施,引导、支持和鼓励农民外出务工经商,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今年,我市累计转移劳动力36215人,相当于全市60的农村劳动力实现了有序流动。实现劳务收入近2亿元,来自劳动力转移的收入占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40,为米泉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市的具体做法是:

离开赖以生存的家乡和土地外出务工,对于祖祖辈辈守着家门和土地的农民来说,存在着种种困难和不便。为此,我市采取四种方式进行引导。一是组织引导。市政府建立了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市长主抓,分管市领导具体负责。各乡镇也都相应成立了以乡镇长为组长的组织领导机构,村上由村委会主任具体负责协调落实,乡镇、村均设置劳动保障专(兼)职信息服务员,各乡镇、办事处均有3—5人具体负责劳务信息工作。各乡镇、村都提供了办公室和一定数额办公经费。与此同时,我市主动出击,为富余劳动力找出路。每年都组织开展企业用工调查,同当地企业负责人座谈,征求企业用工意见,实行订单培训,有组织输送,受到企业欢迎。今年调查企业265家,空岗1867人。如保温瓶厂、瓷砖厂先后吸纳当地农民工1000多人。二是政策引导。为了让富余农民走得放心,加强了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首先,推广农民培训绿色证书制度。利用各类培训网点加强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使其具有在外长期转移的技能。凡参加培训的农民除食宿自理外,免收其它一切费用。仅今年上半年,已发放技能培训合格证书875个。其次,狠抓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优惠政策的落实,明确规定在城区买房或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可免费在城市落户,其子女入托、就学、就业、参军等方面与城市居民同等对待。第三,加强劳务输出管理和跟踪服务工作,发现问题,提前介入,及时解决,切实保障外出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第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市财政每年至少拿出10多万元用于支持劳动力转移工作,各乡镇也用当年财政收入的2支持转移劳动力工作。三是信息引导。针对以往信息闭塞,农民转移成本和转移风险较大的实际情况,我市狠抓信息服务工作,使富余农民无论通过哪一级网络,都可以了解用工信息。首先,市、乡镇全部配备了电脑,实现微机联网,建立起覆盖全市的信息服务网络;其次,建立了市、乡镇两级劳务市场,及时向富余劳动力发布信息;第三,建立了咨询服务中心,解决富余劳动力遇到的疑难问题;第四,市劳动部门在根据企业需要,有计划地培训农民,发展订单劳务的基础上,还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络,扩大劳务输出空间。从20__年起,我市连续向吉尔吉斯坦输出种水稻的农民18人次,并积累了向外输出劳务的经验。四是活动引导。在采用电视、各种会议、培训班等传统宣传手段的基础上,今年,我市筛选组织了十几名劳动力转移致富能手,分赴各乡镇、村进行宣讲30多场次,受教育群众达1万多人。通过介绍自身在转移过程中是怎么想的和怎么做的,战胜了哪些困难,取得了哪些成绩,谈经验,谈感受,谈体会,从而影响身边群众。同时,各乡镇组织了具有现实说服力的展示活动,引导鼓励广大农牧民外出务工。尤其是铁厂沟镇举办的“农家乐”烤全羊技能大赛和羊毛工镇举办的清真饮食制作大赛,设四大类,十多个小类,参赛选手达200多人,吸引4000多观众,由区、州专家评审,现场发放劳动力技能培训上岗证书。今年,当场有10多人被6家宾馆聘走。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帮助广大农民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广大农民转移出去的积极性。据了解,今年在这两个乡镇累计转移出去的8834人中,就有2967人是受到这些活动的影响,占转移出去人数的`34。

劳动力市场功能发挥不充分是劳动力转移的一大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市先后规范和建立了市、乡镇级7个劳务市场,并支持成立了2个劳务派遣公司、3个民办职业介绍所。每年由市人才劳务市场牵头举行2次大型人才交流会的基础上,今年举办乡镇级人才交流会60场次;除此之外,因企业生产需要每年还定期举行人才交流会23次。灵活的交流形式,激活了人才资源,以今年上半年为例,通过人才交流就使新就业的人数达1100人。

三、加大综合素质培训力度,为劳动力长期转移提供技能保证。

无技术、低素质是走出家门的富余劳动力的一大弱点。劳务输出的关键是必须把农民培训成技术工人,实现角色转换。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市想方设法在培训上下功夫,一是合理配置、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加强对农牧民的教育培训,从根本上杜绝新“文盲”、新“科盲”的产生。二是加强技能培训。建立以职业培训中心为主体的“米泉市就业培训中心”,通过“阳光培训工程”和“春风进万家”等培训活动,分别由该中心和市成职教中心有计划地培训转移农民,使之拿上技能证书走上岗位。目前,我市先后有5000多人取得岗位就业证书,占外出农民总数的17.1。三是加强科技、法律、法规综合培训。劳动、就业、科教部门建立市、乡、村三级立体培训体系,对外出农民工进行劳动政策法规、特种安全操作、餐饮服务、食用菌栽培技术、牛羊育肥等实用种(养)技术共10个专业的培训,今年举办专题培训班213期,培训人员10246人。其中技能培训18期,培训人员20__多人。四是加强基地培训。我市分别建立了食用菌、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多个实践性培训基地,让有培训需求的农民免费进入基地接受技能培训,通过跟班学习,现场操作,获得最直接的工作技能。

四、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一是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进城提供创业空间。今年,仅米东新区石化工业园建设、城市道路改扩建工程,今年已投资1.4亿元。在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中,共使用季节性当地民工20__多人,实现创收1000多万元,人均增收400元;二是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通过以情招商、以商招商、依法招商、以利富商等多种措施,力争今年招商引资达12亿元,吸纳当地农民工1300多人,人均年收入6000元以上。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我市是回民族集聚地,广大回民有经商的优良传统和丰富经验,各级政府提倡一帮一,一带一等形式,鼓励党员和先富起来的农民帮助、带动贫困群众,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乌市赛马场从事旧车交易、依托通汇市场从事牛羊贩运及服务于市内外各大宾馆饭店的从业人员去年就达到900多人,形成了辐射效应。

五、鼓励返乡创业,帮助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

在近几年的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我市有相当部分农民闯出了市场,积累了资本,对这些致富典型,政府充分利用煤体,进行表彰宣传。同时尽可能提供优惠政策,鼓励这批有资金、有技术、先富起来的农牧民返乡领办、创办、兴办各类经济实体、服务机构等,象羊毛工织布厂、琉璃瓦厂、精洁米厂这类返乡人员创办的企业,截至去年底就达10余家,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300多人。

六、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新机制,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

农民走出去一是担心家中的地无人耕种而撂荒,得不偿失;二是担心走出去,失去了土地,生活无着落;三是担心家中缺少劳动力,种不好,管不好,收不好。为解决这些后顾之忧,我市进行了土地流转的探索。一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依法制定了规范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从而为保证双方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文书保证。二是建立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机构。建立土地流转台帐,强化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的监督,确保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三是公平合理确定土地承包费和流转金标准以及土地流转期限,做好原承包土地投入补偿的协调工作、土地流转后的动态监测工作、土地流转合同管理、兑[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现工作、土地流转纠纷的调解工作等,保证转移人员的利益不受损失。四是对未进行土地流转的外出务工家庭在种、管、收等方面组织党团员提供无偿服务,解除外出农民的后顾之忧。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如何加快农民增收步伐,有效解决农村农民增收问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农民通过转移就业而获得的工资性收入迅猛增长,已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贡献力量。科学调控、合理引导、依法保障、全面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的健康发展将成为今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

题。一是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农民工以自发和亲友介绍输出为主,盲目性和无序性比较大;二是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专业技能缺乏,就业渠道较少,大多仅限于农、林、牧、渔业知识,内容简单,对外出就业帮助不大;三是外出就业以短暂输出为主,缺乏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四是缺乏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五是城市本身的就业压力,也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外出务工。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科学合理地配置和运用好劳动力资源。

各级政府要尽快出台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城打工的相关政策,为农民合理流动提供政策支持。简化农民跨地区就业和进城打工的各种手续,降低农民工的就业成本和风险。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管理,积极与务工人员集聚地的司法、计生、劳动人事等部门取得联系,切实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对流出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维护农民工的正当权益。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网络,规范劳动力中介组织,全面搜集和及时反馈各地务工信息,为农民提供准确快捷的劳务信息,使农民“外流”由自发松散状态向有序状态转变。从完善镇、村级劳务市场入手,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首先进入镇内劳务市场,积累经验和技能,然后逐步向省内和省外劳务市场进军,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梯度转移,使农村劳动力一旦转移出去就能站得稳,立得住。

二、大力开展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劳动力的自身素质,增强其转移就业的能力。

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和订单培训。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农民工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提高培训质量。在培训过程中,找准市场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有计划、有目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民工培训教育,使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技术型和智力型转变。努力打造劳务精品,促进劳动力转移的数量和质量并驾齐驱快速增长。

要在对全市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现状进行认真摸底的基础上,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性别、不同家庭状况及不同思想状态的人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根据不同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逐年加大政府用于农民工培训的经费投入,尽快提高农村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促使更多的农民离土离乡,务工创业。

要抓好在校生的职业技能培训。教育部门在农村职业教育目标定位上,应从抓学历教育为主转向将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增加职业教育的内容,以使更多的后备劳动力在义务教育中接受到职业技能,各类职业学校要面向城市办学,积极探索“学校+公司+农民工”的办学模式,实行订单式办学,使之成为农村新增劳动力的培训的主要基地。

三、完善机制,强化保障,解除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逐步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加快农村合作医疗改革步伐,分步推进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让外出的游子从繁杂的养老送终和子女教育等事务中解脱出来。

必须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大力推广龙泉等地“林保姆”的做法,进一步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帮助和引导外出务工农民合理流转土地,使耕地、森林资源向种植能手和种养大户集中,增加农民土地流转收入,防止耕地、森林撂荒现象。

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

为了贯彻落实“培训促进就业,学习提高竞争能力”的精神,切实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我校以“培训为就业服务,培训和专业相结合”的原则,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根本,以开展职业技能为重点,多渠道,多形式的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并制定xx年农村劳动力培训计划。

1.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及就业能力。

2.拓展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方向,提高就业率。

1.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和青壮年及闲散劳动力为培训主体。

2.具有相对条件,并有创业意向的群众给予创业指导。

3.本年度,我校计划在xx年12月至xx年4月期间,在乌苏市九间楼乡、夹河子乡开展中式面点、中式烹饪职业技能培训班17班次,共计850人数。

1.中式面点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如面包、油条、包子、抓饭等特色小吃。

2. 中式烹饪职业技能培训内容:如常用鲜活原料的初步加工,干货原料的涨发,出肉、取料和去骨,刀工技术,配菜,火候技术,调味技术,冷热菜制作技术等。

3.培训将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首先专业教师授课,课

后疑难问题解答及后续专业问题指导,其次对所授内容进行实操演练并对所培训人员结业后的创业进行跟踪式指导等方式。

xx年12月--xx年4月,主要开展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

xx年5月--xx年11月,技能培训学校对以培训的培训资料进行整理,并办理职业资格证书。同时完成“三定”培训任务。

建立健全学员培训档案管理。每期培训办班结束后,要将所需的材料按期装订成册整理归档,并上报县劳动就业中心。办班所需的材料:

1、封面、材料目录表;

2、花名册;

3、作息时间表;

4、课程表;

5、教师授课计划表;

6、学籍卡;

7、考勤表;

8、试卷(另外装订)等。

通过此次培训,实现对培训对象理论知识考试通过率为80%,在糕点、面点技术上实现所有学员的熟练掌握.

本校在培训后将建立培训相关专业创业指导站,为所接受培训的学员开通技能培训、创业热线,随时为学员提供相关信息咨询。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会上的讲话

××县职业中学作为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于20xx年7月前完成了上年度的转培任务,并通过了县、市两级验收。下面就20xx年度基地培训工作和工作体会作简要总结。

一、基本情况。

学校于20xx年8月开始实施本年度培训计划,至20xx年5月完成培训人数共400人。专业为中式烹调183人,电焊工217人,获职业资格证书371人,获证率93%,省外就业215人,其余大部分在省内就业。在校本部共培训193人,其中中式烹调师66人,电焊工127人;在宁利乡共培训147人,其中中式烹调师82人,电焊工65人;在红桥乡和红旗社区共培训60人,其中中式烹调师35人,电焊工25人。

20xx年度使用省拨经费20万元,报台帐20万元;使用市拨经费10万元,报账10万元。经费使用情况已通过县审计局审计。

二、转培计划切实,培训方式灵活,培训效果好。

1、培训计划切实。培训前制定了切合实际的计划,培训工作按计划开展,做到有条不紊,实实在在。

2、送教下乡,就地培训。学校具有多年送教下乡的办学经验,把这种经验引入到转移培训的机制中,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选择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师资队伍驻扎在乡镇,把培训场所和实习基地放在乡镇所在地,贴近农村,方便农民。如此就地培训,送教下乡,能够大大增加学员数量和提高培训质量,实施后效果很好,是一条切实可行的培训新路子。

3、灵活的培训时间,多种多样的招培方式,丰富实用的培训内容。培训时间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参培学员的数量。学校选择的培训时间,主要在彝年和春节前后。选择这段时间,一是正值农闲季节,农民闲散时间较多;二是部分外出打工者回家过年,他们中没有技能证的人很多,可以参加培训。加上培训内容实在、实用,送教到家门口,方便了学员,因此招生报名十分踊跃,培训点一般都超计划地进行。学校采用的招培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是依托乡、村干部,联合劳务输出中介经纪人,委托招生,联合招生,就地培训,就地考核鉴定。学校非常注重培训内容,开设的培训课程较多,除了专业课外,还开设了农民工进城务工常识、法律法规等内容。

4、积极探索储备培训。××县职中在培训过程中,对少数台帐外的学员也进行培训。这部分学员暂时不准备外出务工,但有机会时也会外出或在当地就业。因此对他们进行超前培训,把他们列入储备培训计划中,也同样值得去探索。

三、做好学员自主创业、自主择业和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工作。

通过培训后,部分学员能在当地自主创业。学中式烹调的学员,有的在乡镇所在地、旅游区开起了食店,如红桥乡的向军丽、詹玉菊等学员,分别在红桥、泸沽湖开食店,实现了自主创业;有些学电焊的.学员,自筹资金开起了铺子,如忽建新、代建华等学员,分别在县城、新营盘乡开了电焊铺子。如电焊班学员郑明华,经培训后到攀枝花市找到工作,老板包吃住外的月工资是2800元。自主创业的学员,他们的收入高于一般的外出打工者,而且还能带动其他学员就业,以创业促就业,是一种比较好的劳动力转移方式。学校非常重视和支持学员自主创业,实现就地就近转移,特别是在今年就业环境相对较差的情况下,学员能够自主创业显得尤为重要,应该给予大力扶持。

利用学校优势,积极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和就地就近就业,给他们提供致富信息和技术支持。在农村进行实用技术项目的培训和推广,历来是学校的优势,利用这一优势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服务,是学校已经开展的教学工作。20xx年学校派出专业教师,到红桥乡西瓢落自然村的返乡农民工郑绍松家开办了一个禽类孵化场和土鸡生态养殖场。在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帮助下,郑绍松购进了微电脑全自动孵化机,修建了脱温室。在短短的几个月内,郑绍松就成功地孵化出当地土鸡,并放养在生态养殖场中,而且通过销售脱温鸡苗,取得了相当好的经济效益。土鸡孵化的成功,必将带动一些返乡农户养殖土鸡,从而增加经济收入。今后学校还要加大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试点工作,比如很快就要实施的天麻有性繁殖等项目,将会惠及更多的农户,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学校将加强师资力量,进一步做好扶持农民工创业的工作。

四、经费使用。

省拨经费20万元和市拨经费10万元,用于技能培训400人,主要用于学员食宿补助、学员技能鉴定费用、培训教材费、外聘教师授课费等。经费使用情况已通过县审计局审计,详见财务资金使用情况报告。

五、工作体会。

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一项惠民工程,也是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很多农村贫困劳动力,有离开土地、外出脱贫的强烈愿望,又因没有技能不能长久在外立足和发展。我们的培训工作,就是将“体能型”转向“技能型”,从根本上提高转移效益。

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很大程度上是农民工外出打工时资金、技术、管理、信息、理念等创业要素积累到一定水平时的一种理性创业行为,是农民外出务工进入的一个新的阶段。以往进城打工只为“盖房子”、“娶媳妇”的想法已不再是他们的最终追求,一部分有经济实力和经营思路的农民工具有要当老板的强烈愿望,家乡自然是最佳选择。学校适时地引导农民工寻找到适合个人特点、有前景、效益高的现代农业项目,有效地将返乡农民工打工时掌握和积累的资源与家乡农业资源特色融合起来,就能够加快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步伐。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区农民就业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我们全区万农民的一件大事,首先,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

今天这次会议,我们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全面启动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刚才锦春区长已经宣读了下一步推进阳光培训工程实施方案,方案就如何推动阳光工程已经做了非常具体的部署,请各乡镇、街道和各有关部门认真、迅速抓好落实。下面,结合我区农民就业和农民工培训问题,我讲三方面意见:

一、充分认识和把握目前农民就业的形势。

目前,农民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些农村问题专家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农民就业将会是世纪的头等难题。

从整体上看,解决农民就业问题,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

从农村内部看,我们国家耕地少、人口多,特别是农民劳动力总量比较多,国家统计的劳动年龄人口中,劳动力总数是亿,加上岁以下和岁以上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大约超过亿。我们××区,到××年末,农村劳动力为万人。按照目前我国农村生产资料和科技水平计算,全国亿亩耕地,有亿多劳动力已经足够。

从我们区看,万亩耕地,劳动力需求应该在―左右。剩余的劳动力就需要在农业之外寻找出路。而且从生产技术进步,农村人口增长因素考虑,农民就业压力也正在逐年增大。

从农村外部情况看,一是城镇化应该是农民就业的首要载体。经过多年城镇化改革,我们国家的建设镇,从年的个,增加到了年的个,但是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农民被遗留到土地之外,统计部门统计,在这个期间,我国大约有余万农民应该转化为城镇居民,但没有做到。二是乡镇企业作为农民就业的渠道作用正在减弱。国家一些部门综合统计,乡镇企业最多时曾经吸纳了亿农民就业,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对素质相对较低的农民工的需求已经开始下降。三是随着劳务输入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国际劳务市场对外劳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要求他们懂当地语言,精通一些专业知识,这样,就使广大农民就业增加了很大很大难度。

从我们区农民就业的现状看,目前我们全区万人口中有万是农民,劳动力总量为万人,我们全区现有耕地万亩,按劳动力计算,人均只有亩,按农民人口计算,人均只有亩,如果按照国家认定的现有农业生产水平计算,我们只需要万多农民,就可以完成万亩耕地耕种任务,其余的万多人就必须在农业之外寻求收入。

这些情况说明,目前,农民就业是个难题,我们区的农民就业问题也已经成为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年,区委、区政府确定的发展定位是经济快速发展,实现这个目标,我们一要大力推动项目建设,迅速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另一个重点就是要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只有工农业齐头并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我们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目标。也正是基于这个考虑,这次区委、区政府下了很大决心,专门批了个编制,成立专门的农民服务中心,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系统的科学的服务,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解决农民就业问题,关键在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已经把搞好农村劳动力培训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主要着力点来抓。温家保总理早在前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要求。今天,我们××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也开始正式启动,我们各乡镇、九龙街道和各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二要从促进全区整体经济发展的高度,认识实施阳光工程的重要性。我们区人多地少,非农经济也不发达,农民生产生活受到各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近年来,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仅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就达到元,其中,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占,说明农民进城务工的收入已经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来源。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缩小农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的差距,就必须从“农”字以外找出路,在立足农业抓增效的同时,跳出农业抓增收,通过培训农民,提高农。

民专业技能,实现农民向进城务工和非农业产业转移,真正实现“转一个,富一家,转一批,富一方”的效果。使之成为解决农民增收难的一个非常重要和有效的途径,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三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认识实施阳光工程的重要性。几年来,我们通过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等形式向外输出一批劳务人员,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区就业压力。就目前我区情况来看,我们面临的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逐年增多,各类企业的并轨改制,下岗失业人员涌向社会,加上××矿务局政策性破产进程加快,预计失业人员要达到将近万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会形成非常大的就业冲击。扎实开展好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有利于帮助农村劳动力在短期内努力练成过硬的职业技能,尽快提高农民就业和转移的竞争力,避免恶性竞争,保持社会稳定。

农村劳动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由政府财政扶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受训农民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开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职业技能示范性培训。概括起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

政府推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一项政府行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制定规划,明确目标任务,构建有效机制,抓好责任落实。另一方面,区财政有投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培训经费实行政府与农民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以农民自己投入为主,政府财政补贴为辅,政府的补贴起一个引导与推动的作用。

学校主办。学校或教学机构经过区阳光工程办公室认定为培训基地,由培训基地实行自主招生、自主培训、自主管理、自主联系安排就业,相关职能部门协助培训单位搞好宣传发动,组织生源。

部门监管。是指劳动、财政、农业、教育、科技、城建等部门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对培训转移工作的监督管理。保证培训任务真正落实,确保绝大部分农民培训后能够真正实现转移就业。

农民受益。是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最根本目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能够学到一技之长,提高转移就业的竞争能力,实现稳定就业,增加收入;二是财政资金对参加学习的农民给予直接补贴,降低农民参加学习的成本。

我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目标是:××年每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其中,通过实施阳光工程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人,引导性培训人。―年每年培训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人,引导性培训人。―年,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人。

一要面向市场、按需培训。各乡镇、街道要在开展劳动力培训转移之前,对本地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再进行一次细致的调查,对各年龄段的人数、受教育程度、就业的迫切程度等情况都要排摸清楚;各用人单位要及时统计本单位的用工人数、所需条件,工资待遇等情况,及时与培训机构沟通,达成共识。培训机构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需要,及时确定相培训内容、专业科目、目标任务等,通过采取订单培训、委托培训等形式,把培训和产业结合起来,提高培训转移就业率,切实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要强化监督,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培训补助资金是国家设立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短期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专项资金,用于对受培训农民的学费补助,以培训券或现金等形式直接补贴给受培训农民。财政部门要保证配比资金及时到位,也要依法加强对培训补助资金的监督检查,配合审计等有关部门做好审计、检查和稽查等工作。培训资金只能用于参加转移培训农民的补贴,真正让农民受益。各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把资金用于培训单位的基本建设、培训条件改善和技能鉴定开支。劳动、财政、农业、教育、科技、城建等部门要加强对培训转移工作的监督管理,要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要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一项富民工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和众多部门,需要各部门全力配合。各乡镇、九龙街道和各有关部门要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整合劳动力资源,要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学校承办、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工作局面,切实将阳光工程培训任务落到实处。

五要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为确保培训质量和转移就业效果,区政府已经成立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就业管理局。各乡镇街也要建立相应组织机构,要把转移培训工作摆在乡镇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一级向一级负责,逐级落实责任,切实将农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同志们,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从农民群众利益出发,认真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齐心协力,上下联动,开创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新局面。

民专业技能,实现农民向进城务工和非农业产业转移,真正实现“转一个,富一家,转一批,富一方”的效果。使之成为解决农民增收难的一个非常重要和有效的途径,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三要从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认识实施阳光工程的重要性。几年来,我们通过职业介绍,就业培训等形式向外输出一批劳务人员,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区就业压力。就目前我区情况来看,我们面临的就业形势仍十分严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逐年增多,各类企业的并轨改制,下岗失业人员涌向社会,加上××矿务局政策性破产进程加快,预计失业人员要达到将近万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会形成非常大的就业冲击。扎实开展好阳光工程培训工作,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有利于帮助农村劳动力在短期内努力练成过硬的职业技能,尽快提高农民就业和转移的竞争力,避免恶性竞争,保持社会稳定。

农村劳动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由政府财政扶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受训农民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目标,开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前的职业技能示范性培训。概括起来,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坚持的基本原则是:“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

政府推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一项政府行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制定规划,明确目标任务,构建有效机制,抓好责任落实。另一方面,区财政有投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前培训经费实行政府与农民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以农民自己投入为主,政府财政补贴为辅,政府的补贴起一个引导与推动的作用。

学校主办。学校或教学机构经过区阳光工程办公室认定为培训基地,由培训基地实行自主招生、自主培训、自主管理、自主联系安排就业,相关职能部门协助培训单位搞好宣传发动,组织生源。

部门监管。是指劳动、财政、农业、教育、科技、城建等部门在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对培训转移工作的监督管理。保证培训任务真正落实,确保绝大部分农民培训后能够真正实现转移就业。

农民受益。是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最根本目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能够学到一技之长,提高转移就业的竞争能力,实现稳定就业,增加收入;二是财政资金对参加学习的农民给予直接补贴,降低农民参加学习的成本。

我区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目标是:××年每年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人。其中,通过实施阳光工程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人,引导性培训人。―年每年培训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人,引导性培训人。―年,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人。

一要面向市场、按需培训。各乡镇、街道要在开展劳动力培训转移之前,对本地的农村劳动力状况再进行一次细致的调查,对各年龄段的人数、受教育程度、就业的迫切程度等情况都要排摸清楚;各用人单位要及时统计本单位的用工人数、所需条件,工资待遇等情况,及时与培训机构沟通,达成共识。培训机构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用人单位需要,及时确定相培训内容、专业科目、目标任务等,通过采取订单培训、委托培训等形式,把培训和产业结合起来,提高培训转移就业率,切实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要强化监督,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培训补助资金是国家设立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展短期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专项资金,用于对受培训农民的学费补助,以培训券或现金等形式直接补贴给受培训农民。财政部门要保证配比资金及时到位,也要依法加强对培训补助资金的监督检查,配合审计等有关部门做好审计、检查和稽查等工作。培训资金只能用于参加转移培训农民的补贴,真正让农民受益。各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把资金用于培训单位的基本建设、培训条件改善和技能鉴定开支。劳动、财政、农业、教育、科技、城建等部门要加强对培训转移工作的监督管理,要确保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要明确职责,密切配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一项富民工程,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和众多部门,需要各部门全力配合。各乡镇、九龙街道和各有关部门要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整合劳动力资源,要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学校承办、点面结合、整体推进的工作局面,切实将阳光工程培训任务落到实处。

五要加强领导,狠抓落实。为确保培训质量和转移就业效果,区政府已经成立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就业管理局。各乡镇街也要建立相应组织机构,要把转移培训工作摆在乡镇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一级向一级负责,逐级落实责任,切实将农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抓出成效。

同志们,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是实现全面小康的一项战略性措施,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从农民群众利益出发,认真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工作部署,齐心协力,上下联动,开创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新局面。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会上的讲话

摘要: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河南省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对于解决我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对农村劳动力的意义、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促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出对策建议。

(一)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了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增加农业投入,改革农村税费制度等,这些措施对促进农村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三农”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这是因为“三农”问题的中心环节没有很好的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能得到很好的转移,“三农”问题就一直存在。

因此,推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解决河南省“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有:城乡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由此可以看出,城乡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如果不就业,农闲时没事干,人闲就会生事,这极不利于社会和谐。

农村劳动力实现有效转移,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很大,农民做的工作最辛苦,可是收入却不高,当他们看到一些人拿着高工资,工作却很轻松时,会造成他们心理不平衡。

这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必须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

通过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也过上富裕的生活,促进社会的稳定。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亲戚介绍是主要途径,大部分人出门务工,都是亲戚朋友给介绍的工作。

通过这种方式转移的占56.8%,其次是自发外出,农忙结束后,农民在家闲着,就自己出门找工作。

这部分占34.8%,而靠中介组织介绍的占4.9%。

大部分农民根本不知道不了解中介组织。

政府组织的劳动力转移只有3.5%,政府组织的外出打工的农民大部分也是比较富裕的农民,偏远地区的农民政府也组织不到。

虽然政府和中介组织组织的劳动力务工数量有所提高,可是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政府和中介组织的劳务输出的能力仍然相当低,农村劳动力转移仍是以自发流动为主。

(二)省外转移数量减少,省内增多。

从总体转移趋势来看,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到省外打工的趋势有所转变,近年来,许多农民已放弃了去省外打工,而是选择在省内打工,省内就业形势良好。

省内劳动力转移人数达1234万人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增长省外转移的总人数是609万人与前些年相比减少了很多。

这说明劳动就业岗位增加迅速。

近年来,我省非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如制造业,金属业等。

农民工待遇得到很大提高,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薪酬水平。

不少务工的农民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有一些农民选择在家做一些小本生意,比如说开超市,到邻近的集市上卖一些小商品。

或者比较富裕的农民在自家田地里盖个小工厂,生产一些产品,他们不仅自己就业,还让同村的农民找到了工作,这吸纳了大批的农村劳动力。

(三)就业结构优化,二三产业比重逐渐提高。

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主要从事的是建筑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三产业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产业。

外出务工的男子大多选择从事建筑业,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大部分都是农民工的杰作。

外出务工的女子大部分大多选择从事制造业,一般都是进一些工厂,从事一线制造工作。

转移行业中除了以制造业和建筑业外,还有服务业、批零贸易业、交通运输业等,如有的农民外出工作选择去酒店饭店做服务员,或者有驾照的农民选择去做司机的也比较多,而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相对较少。

(一)组织化程度低,转移存在盲目性。

自发转移是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虽然说近年来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数明显增多,但是从劳动力转移的总人数来看,政府起的作用仍然很小。

农民工自发转移,没目的没计划,就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这使得一部分农民工进城后,由于信息不通畅或者信息错误,危害社会的稳定最终只能再回到农村,无法及时就业。

另外,政府对农民工就业也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划,中介组织不完善。

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更加艰巨。

政府需要宏观调控,加大对农民工就业组织和指导。

(二)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

现阶段,促进农民收入的方法已不再局限于土地的增加。

而是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是影响农民工收入的主要原因。

外出务工的人员,一般有技术有文化的工资较高,而没文化的农民干的活很累,工资又不高。

特别是贫苦地区的农民,没有一技之长,文化水平又低,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思想观念落后。

自古以来,河南省一直以农业为主,工业发展很慢,所以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这不仅造就了农民生活上的贫穷,也使得农民思想观念落后。

一些落后的山区例如象信阳等地的山区至今还坚持“女主内”的落后思想。

这使一些女性宁愿在家闲着穷着,也不愿意出门挣钱,这就造成了劳动力的浪费。

文化水平偏低。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总人口达4600万人,大专以上学历达58万人,占1.2%。

高中学历共520万人,占11.3%。

初中学历2780万人,占60.4%,小学以下学历1242万人,占27%。

大部分农民因为贫穷,上不起学,所以文化程度不高,还有的思想有问题,觉得上学没用。

所以就不上学,直接出去打工。

由数据可知初中小学文化的农村劳动力仍占绝大多数。

由于文化水平偏低,所以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进城只能从事于建筑业和制造业或者服务行业,很难从事管理层或者科研开发工作等。

(三)受社会政策制度的制约。

社会制度,是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或适应某种需求,建立起的有系统、有组织,众所周知的行为模式。

包括教育制度、医疗卫生制度、政治经济制度等。

1.土地管理制度不健全。

农民即使常年在外打工,也不愿放弃土地经营权,更何况现在国家对每亩地都有经济上的补助。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工作不稳定,土地就成了农民的最后保障,农民会抱着如果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就回老家种地的想法,所以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能实现彻底的转移。

另外有些农村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没有时间经营土地,就把土地承包给亲戚或者朋友,土地的承包价格,国家的经济补助等矛盾纠纷就由此而生,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

因为土地制度不合理,造成的问题很多,农民呼吁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的实现。

2.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不合理。

我国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样的户籍制度使农村劳动力虽然进城务工了,但是却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完全平等的社会身份。

这就意味着农村劳动力的居住、就业、社保等问题都缺乏完善的保障。

另外,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大部分农民工的子女不能获得与城市学生相同的待遇,所以只能选择在农村上学。

这就使一部分农村孩子长期和父母分离,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又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

总之,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工资低,受歧视,不能享受到同等的医疗保险、同工同酬等待遇。

近年来,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虽然有所解决,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对策: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要经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不能把农村劳动力当成国家的包袱,针对一些不愿意出门务工在家闲置的农民,要加大宣传力度,可以成立村委会宣传部,多宣传一些出门打工生活走向小康的例子。

同时还可以深入村庄村委会,为群众做好思想工作,各个村的村干部,要起到带头作用,鼓励村民外出打工,增强其外出务工的观念。

在制定规划时,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科学论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农村劳动力不能实现有效转移,农民工收入水平低,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低。

比如说有的单位不要农民工,他们不是担心他们工作做的不好,而是担心他们素质低,出现偷盗打架的事件等。

因此,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这其中不仅包括文化素质,还包括科技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等。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技能,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主要从事建筑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工作收入低而且很累,主要原因是没有一技之长。

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到两门的专业技能,摆脱单纯靠力气吃饭的境地。

政府要把农民工的培训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

政府可以在乡镇办一些免费培训的学校,可以开一些公益性的图书馆,也可鼓励私人开办培训学校。

另外,颁发国家统一的技能证书,提高农民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三)健全法规政策。

1.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

只有实现土地的合理流转,才能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也是最重要的保障,保留农民的土地永久使用权。

使农民在城市能够安心务工,准许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土地或者住宅转让租赁给其他人,同时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民把土地转让给别人,这样既利用了土地,又可以收些租金,防止土地荒芜造成浪费,提高土地使用率。

2.改革户籍制度。

我国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是分开划分的,这使得农村劳动力虽然进城了,可是得不到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

可以把以职业和居住地作为划分人口类型的依据,这样农民就不会收到不公平的待遇,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进城务工的子女也应受到同市民子女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改革住房制度,使买房或者租房不受户籍制度的影响,使农村劳动力能够找到归属感,不会觉得自己是外地人,能够安心在城市务工。

(四)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

一个国家从不发达走向发达,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贫困走向富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

这些剩余劳动力要就业,只能到第二产业或者第三产业寻找就业机会。

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不用在田地里干活,他们只能再寻找就业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小城镇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但是农村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农村有大量的劳动力得不到有效转移,实施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1.加快城市郊区的发展。

城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但是,城市的承载能力毕竟有限,如果农民都涌入城市,会造成城市的混乱。

城市郊区既接近城市,可以方便的把城市中的资金人才引进,又靠近农村,方便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城市郊区的发展,最主要的是把郊区发展成城市,完善城市功能,实现现代城市文明。

使农民最大程度的实现非农业就业,用工业化,现代化取代原来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

2.形成合理的城镇层次结构。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不仅表现在城镇化水平低,还表现在城镇化层次不合理。

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城镇体系。

以我省为例,应重点发展省会城市,以促进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同时重点培育两个到三个有特色的大中型城市。

关于小城市和城镇的发展,要有适度的规模和数量,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发展要与大城市协调发展,并合理进行布局调整。

3.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就业机会增多,农民外出务工的就多,但由于在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加之各方面的制度限制,大多数农民在城市定居还有很大的难度。

可以鼓励打工者回乡创业,群众合伙创业等,建设有特色的乡镇企业,加快乡镇工业化进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志东,王建民.转移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构建研究——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07).

[2]兰景力,佟光霁.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启示与制度完善[j].学习与探索,,(02).

[3]侯明利.劳动力流动与农地流转:关联特点、影响因素及破解路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7).

[4]黄敏.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07).

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规模是与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式,与人口总量的变化相关联的。本文从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现状出发,探讨了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综合分析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通过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分析,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以及针对相应的制约因素提出建议性的政策。

一、相关概念。

1、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农业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农业,是指农作物栽培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野生植物采集野等;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我们说的农业劳动力是指广义农业劳动力。

2、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个相对的概念,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我们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超过生产需求量的农业劳动力。

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业转移,即由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另一类是地区转移,包括某一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另一地区转移;由农村向城市郊区农业转移。我们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针对产业来说,同一行业的地区之间流动,就地区来说是一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就全国来看,它并不属于行业之间的转移。所以,就全国讲,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其他产业的移动过程。一个剩余劳动者一旦转移到其他行业,就完成了这一任务,不称其为剩余农业劳动力了。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1。5亿以上,底达到1。8亿。这种矛盾短期内还会更为突出: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也遇到了结构性困难,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明显下降;加入wto后,短期内我国农产品不仅会面临国际市场的价格压力,使农民收入难以通过农业大幅度提高,而且进口农产品势必导致国内农产品的需求减少,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全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如果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含量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攀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预计达到1。9亿人。

当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也出现了从事单一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的绝对减少,也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

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劳动力过剩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以往长期隐蔽于农村社会各种劳动要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总体上讲,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主要有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其他相关因素。

1、我国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发展滞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二元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尝试寻找途径走出农村寻找工作。但是,由于人口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使“人往哪里去”的问题目益突出。

2、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完善。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在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一些地区却出现了用人紧缺的“招工难”现象。这主要源于特定时期用工信息的不对称。劳动力市场的中介组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上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运行不规范。一些企业在招聘农民工时存在违法违规操作的现象,拖欠工资,在农民工出现工伤时推卸责任,致使农村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劳动力输出地没有做好农村劳动力的后续保障和管理,使农村劳动力在遇到问题时无法解决,打击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

3、农村人口增长,劳动力自身素质差。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人口规模不断增长,构成的持续性的农村就业压力,也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剩余。伴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劳动者文化程度集中分布于小学和初中,高中层次、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很低,这样给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4、制度因素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吸纳能力较弱。我国实行的是城乡隔离政策,农村户口在就业方面与城镇户口的差别很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由于信息服务滞后,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不畅通,流动机制不健全。对于农民工利益的保护还没有相应健全的法律作为有效的保障,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困难。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制造业仍是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产业之一。

5、农业本身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农业劳动力的就业份额一直在下降。这是因为新农业政策的实施激活了农民的经济意识,许多劳动力开始脱离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资本要素加速向农业流入替代了部分劳动。

四、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

受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二元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形势严峻、任务艰巨。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arthurlewis)在深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流动现象基础上,提出了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流动模型。结合我国实际,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分析与再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显而易见,刘易斯的劳动力流动模型强调了现代工业部门与传统农业部门的差异,把工业化过程、经济增长过程与人口流动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分析,这为发展中国家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开辟了一个新思路。与此同时,转移的剩余劳动力为现代工业部门创造了更多的利润。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对刘易斯的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正确的分析与认识,结合本国自身情况,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政府需要制定多元的、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对剩余劳动力流动给予指导,多层次、宽领域和全方位地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确保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流动与有效转移。

1、中国农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结构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和数量。平均生产规模大、直接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少,这具有较高的劳动生产率。由于我国从事农业的农民数量太多,使农业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很慢。农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很重要,但是,只有把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去,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结构调整才能获得实质性的成功。

2、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当前我国剩余劳动力人数庞大,但文化素质和技能较低,绝大多数不具备专业技能。同时,由于劳动力素质与专业技能较低,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因此,迫切需要由丰富的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与实现劳动力的转移就业的质量,政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政府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重视专业技能培训;及时发布职业需求和职业技能要求方面的信息,以此引导农业劳动力的培训和学习;加大农村劳动力法律、文化知识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文化素质。

3、建立健全的劳动力就业市场,消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发育不足,就业结构失衡。由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户籍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等各种制度大大阻碍了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为实现劳动力的有序自由流动,政府必须尽快取消限制人口流动的各种政策和规定。首先,建立城乡公平的就业制度;其次,改革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及与此相关的住房、子女教育等制度;再次,彻底改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不公平性政策,打破城乡劳动力分割壁垒,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的优化配置。

4、城市部门必须统筹规划,拓宽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进行,第二产业生产结构进行了调整,大量企业职工失业,城市部门就业形式严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更加剧了城市的就业矛盾。因此,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转向城市部门时,政府要对劳动力流动采取措施,统筹规划,拓宽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促进经济增长。加快城镇化建设水平,开拓第三产业,使之成为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

5、农业部门必须得到政府更大力度的支持,重新吸收剩余劳动力。对刘易斯的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再认识表明,农业领域也在技术迅速发展的基础上逐渐扩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能重新吸收一些剩余劳动力。因此,政府应逐步改善农业部门的投资环境,提高农业部门的技术水平,避免由于农业部门生产能力的下降而导致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人城市,放缓剩余劳动力外流速度,减轻城市工业部门的劳动就业压力。改革开放必须把握农村改革这个重点,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六、结语。

通过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其转移的现状分析,我们了解到其转移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受多方面因素制约。但无可否认,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存在很大的空间。通过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基于我国的国情以及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二元经济结构等众多因素影响着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探讨出我国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以及针对相应的制约因素提出建议性的政策是有重大意义的,这将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做出更进一步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谭临、孙鹤: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育经济学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8)。

[2]雷倩、诸锡斌:农业大于性规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与作用――以昆明市官渡区中坝村为例[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1)。

[10]侯美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与对策――以山西省定襄县为例[j]。农业经济,2011(5)。

[11]邢雪平、王志彬: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swot分析[j]。农业经济,2011(7)。

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报告

几年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把劳务输出工作作为推动本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工作,精心组织、认真落实、充分利用学校办学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批量转移和有序流动,为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做出了贡献。20xx年在上级部门和各界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全体教职工的努力下,经过培训考核共计1120名学员顺利结业。20xx年工作已经接近尾声,现将工作开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到目前为止,我校举办了七期的培训,已经培训农村劳动力1120多人,按着上级文件精神这们设立了阳光工程公示板,将培训专业、收费标准、国家补贴、监督电话等项目公示给学员。我校经过投标、竞标最终赢得了哈尔滨市阳光工程培训。由于我校地处农村有充分的'地域条件,我们有承担了省里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的1000人任务。我们开办的有病虫专业防治员、农产品贮藏加工和流通企业技术人员、畜禽养殖技术人员、村级动物防疫员、畜禽繁殖员。

二、具体工作。

1、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机构。

在原有的基础上学校又重新组建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办公室,做到了在培训前有组织、有分工、有制度。学校为按时、保质完成培训任务,设有专职的专业教师10人,另聘请4名专业技师,不但为学生提供理论知识的培训,还负责学生的实践指导,使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专业技能。

2、想方设法,切实抓好培训工作。

多渠道组织生源,让农民朋友认识阳光工程,了解阳光工程,利用一切可以宣传的机会宣传阳光工程,20xx年7月15日,我校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正式开班。来自道外区永源镇、巨源镇,阿城区蜚克图镇、料甸满族乡、平山镇等150余名农民工参加了培训。开班当天市农委的领导给学生讲了希望和要求,校长给学员讲明的学习的意义并提出了建议。会后我们还组织学生观看了录相,学习了劳动法及简单的法律知识,让学员从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九月份至十月份,我校又培训了六期。近1000人,每期培训历时一周,54个学时,其中理论培训30学时,实作24学时,学校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培训工作按着计划进行着,为了能让每位学员熟练的掌握农学、畜牧专业的技能操作方法,学以致用。我校教师非常注重学员的亲手实践操作能力。培训小组全程管理。为保证培训转移学员的学习质量,让他们真正掌握一技之长,学校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制定了培训转移全过程监管程序,对学员出勤情况认真统计并作为取得考试资格的重要依据。在做好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注重文化知识、政策法规、道德修养的教育,着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并严格按照省阳光工程培训要求,保证学员学习时间,提高培训质量。真正能让学员进得来,学得会,出得去。现在培训已接近尾声。学员们通过自身和教师的努力,基本已经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术技能。我们的目标就是让所有的学员都能适应将来的工作岗位。

3、千方百计,切实抓好学员素质的提高。

开展农民工培训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他掌握一技之长后实现独立的操作农村的技能实践,为此我们开展培训多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让农民学有目的,学得放心,现绝大多数学员均可以结合农村实践有效提高生产效率等。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组织力度不够,宣传渠道不多,宣传的力度不够,加上农民工大多数在外打工,一些想参加的培训人员不清楚政策和培训的专业,没有及时报名。学校宣传力度有限,有些农民根本不知道阳光工程是怎么一回事,如有可能建议上级政府利用影视、新闻等形式来让农民理解“阳光工程”真正含义。

2、组织管理有待加强。一些学员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不把心思放在学习培训上,出勤率低,影响平时的上课效果;有的学员思想认识不到位,认为只要参加培训,就能安排就业,他们却没有想到将来到工作岗位上怎么办。今后应加强思想教育、严格考勤并探索有效的制约措施。真正让学员有一技之长。

3、培训的专业较单一。不能满足学员需求,今后要整合学校资源,根据学校的自身优势,争取主管部门支持,进一步拓宽培训专业和增加培训人数。

20xx年工作马上就要结束了,回首这一年来,我们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会吸取前面的经验,争取做好下一步工作,包括组织机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培训学员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文化知识、政策法规、道德修养的教育,着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并做好学员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真正了解“阳光工程”的意义,为下期培训奠定基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农村劳动力转移调研报告

滩歌镇位于**县西**,距县城22公里,与**县锁龙乡、**县东泉乡接壤,辖29个行政村,157个村民小组,8200户,3.86万人,现有劳动力2.1万人,占总人口的62.18%,外出就业劳动力8100人,剩余劳动力1.29万人,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61.43%,是一个劳动力相对富足的乡镇。镇域总面积186.7平方公里,镇区占地2.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74万亩,山地4.27万亩,川地4700亩,人均占地1.2亩。2012年全镇生产总值达1.8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030元。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滩歌镇在全省'联村联户为民富民'大好政策的支持下,要实现与全国、全省同步迈入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农村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剩余劳动力进行有效的利用,并未社会创造相应的社会财富。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新农民,特别是要把农村劳动力转化为劳动力资本,完成这一过程的重要途径,在于农村劳动力通过发展规模化农业和劳动力转移。同时,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现实情况下,必须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逐步减少农村人口。发展小城镇规模,是一部分农民逐渐脱离从事农业工作,这是极其必要的。

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需要。近年来滩歌镇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其中收入增长主要来源于外出打工。滩歌镇是**县**阴湿乡镇,人多地少矛盾突出,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是主要的家庭收入来源。乡镇内基本没有较大的企业,不能够大规模的就地转移一部分剩余劳动力。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提出了'44531'镇域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在县劳务办的指导下,镇劳务工作站积极配合开展各项农民工技能培训,使得部分的农民工成为了有一定技能的农民工,是他们外出打工的门路和报酬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2012年全镇共转移剩余劳动力0.81万人,实现务工收入0.9404亿元,人均2436.27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45%。实践证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需要。我镇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注重技能培训,通过镇劳务工作站进行有组织的输转。平常注重组织农民工参加各种培训,提高从业技能。同时,农民通过外出务工,能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掌握知识,提高素质,积累财富,成为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的推动力量。在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创业成功人士,有的在外成就了一番事业,真正变成了'城里人',有的返乡投资创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也实现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力的就地转移。

第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发展不够,农村远离城市文明,农民的收入低下,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部分农户至今无法脱贫。长此下去必将酿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从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农村稳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我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时发现存在两个方面的文体,一方面农村有大批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去,另一方面却出现了'转移难'的现象。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农民自身因素导致'转移难'。一些农民知道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挣不了几个钱,也懂得出去闯荡才能走上富裕路。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使多数农民不愿转移,不敢转移。集中表现为'五怕':一怕变化。认为在家务农虽然苦了点,但是自由自在,想在什么时候休息就休息,可以照顾老婆孩子的思想严重。二怕欺负。受本村或邻村打工人员讨要工钱难的事情影响,认为打工挣钱不怎么好。出力挣钱要不到手,还不如在家种上几亩薄田,粜了粮食等农作物得到的是现钱,少受麻烦。三怕风险。因多数人年龄偏大,接受文化教育少、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不适**市产业多样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大了农民进城就业风险;四怕碰壁。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量小,想出去打工不知该干什么,想学技术,不知要到哪里去学;五怕限制。就业渠道不畅,怕权益得不到保障。毕竟每年的有组织输转人员都是一些受过培训,有一技之长的人,而且年龄也相对比较轻。

第二,社会环境导致了'转移难'。一是少数地方部门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现象,实际上是农民的隐性失业现象。目前,政府对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农民的转移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保障农民工的政策,但在有些地方还没有完全落实;二是社会服务不够。在县一级组织中虽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服务、培训等项工作,但毕竟能够得到培训的农民工毕竟是少数。而农民工在户籍管理、婚姻、子女入学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三是城乡差别大。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虽然镇政府积极协调县劳务办公室促进农民转移,而大城市却通过限期清理等政策压缩雇佣农民工;四是就业空间不够。从近年来'民工潮'流动的去向来看,越是大中型城市越具有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是城市过大、民工过多,又会造成交通、治安和劳动力市场秩序等方面的混乱,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五是政策保障缺位。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在城镇已初步建立起了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非常薄弱,没有很好的连续性。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关乎农民生存、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是现阶段'三农'工作的重点之一。我镇需高度关注,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三农'工作全局,上下联动,密切配合,积极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加强领导,强化宣传,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

上下互动、各司其职、合力攻坚、强力推进'的镇、村劳务输出长效工作机制。二是制定发展目标。制定打工经济发展目标和技能培训规划,大力推进'两转两型一输出',即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着力培养专业型、技能型劳动力,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外输出,促进劳务经济快速发展。三是强化宣传工作。通过在镇区中心花园进行宣传、村级广播经常播放劳务用工信息和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知识、印发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特别是落实有关保障和扶持政策,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引导农民转移就业。四是加大投入力度。镇财政要结合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加大投入力度,预算专项资金,用于劳务输出的培训、输出、奖励、担保贷款、应急基金和配套设施建设。

(二)整合资源,强化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针对农村劳动力技能素质低、就业难的状况,坚持以'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方针,把突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务工本领作为发展劳务经济的首要环节来抓。一是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以及社会办学等教育资源,通过资格审查,确定培训基地。紧扣市场需求,配合上级部门合理设置培训内容,编写劳动法律法规、务工常识和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劳动技能知识手册,作为培训教材。二是探索培训途径。要积极探索各种实用、实效的培训方式,着力让培训基地与用工企业对接,推行订单式培训、定向式输出,多途径地培训农村劳动力。劳动力市场与职业中学联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逐步将培训重心外向企业延伸、内向乡镇延伸。三是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对初高中毕业回家学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考试考核,发放职业技术等级资格证书,并定向输出就业。四是创新投入机制。要在政府财政投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学校担保、银行放贷、政府贴息、签订合同、免费培训、打工还本'的扶持贫困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新路子。

(三)依托市场,探索模式,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针对农民外出打工存在盲目性、活难找、效益差等问题,立足市场,采取'领导干部走出去、把用工单位请进来'的方式,巩固老基地,发展新伙伴,大力开拓外埠劳务市场,以促进农村劳动力规模输出、有序转移。一是依托骨干企业定向输出。与部分企业签订常年劳务输出协议,实施定向培训、定点转移。二是政府间合作输出。由政府出面,与劳务输入地政府结为友好县市、友好乡镇,签订常年劳务协议,政府间合作开展劳务输出。三是劳务派遣输出。以用人单位为依托,组建劳务派遣公司,组织人员派往企业务工,配合用工单位共同管理,促进劳动力有序转移。四是打工能人带动输出。以打工能人为依托,带领本地劳动力成规模对外输出。

近年来,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出现大量剩余,并不断向非农产业转移。为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影响,本人走访了两个村,并选择了100户有劳动力转移的农户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明显,但对农业生产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且社会问题较为突出,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

某某镇是一个典型的农业镇,截至2015年末,全镇耕地面积2938公顷,占全镇总面积的30.2%;农业人口5.8万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如下六大特点:

一是从转移人数看,总数较为稳定。2015年至2015年,某某镇分别转移农村劳动力1.7万人、1.81万人、1.80万人、1.73万人和1.75万人,分别占当年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3%、48.1%、48%、47.5%和47.8%,从总量和占比来看,变化都不大。临时性外出务工人员减少,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劳动力转移队伍相对较为稳定。从100户的调查结果看,2015年转移的203名劳动力中,常年在外务工(一年以上)的占99%,临时性在外务工的仅5人。

二是从转移渠道看,无序外出偏多。近几年来,政府实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阳光工程”,旨在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但受各方面条件制约,不能充分满足庞大的劳动力输出需求,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亲友帮带和自闯为主,有组织的外出务工比例不高。2015年,全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通过劳务机构介绍的仅占11.6%,亲友帮带的占42.2%,自闯的占41.8%,其他形式的占4.4%。

三是从产业分布看,以二、三产业为主。经统计,2015年,全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进入一、二、三产业的分别占0.9%、56.1%和43.0%。

四是从转移流向看,以东部沿海为主。2015年,某某镇转移的1.75万农村劳动力中,省内、省外和境外的比例分别为21.3%、78.6和0.1%,到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占76.9%,到西部和其他地区仅占1.7%。东部沿海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对劳动力的强大需求,西部开发大战略的实施也对内陆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机会,从发展趋势看,东部沿海和西部地区仍将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集中地。

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劳动力居多。

六是从文化程度看,以初高中为主。2015年,某某镇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中,小学以下文化、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文化的分别占13.1%、70.5%、15.6%和0.8%。入户调查的'203名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的比例分别为48.7%、38.8%。

二、劳动力转移对当地经济社会的主要影响

(一)正面影响:

1、转移就业,带动了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不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问题,也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加。一方面,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据统计,近5年来,某某镇每年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劳务收入总额均在2.5亿元以上。据对100户样本家庭的调查,2015年外出务工人员人均年收入14127元,是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倍以上。另一方面,增加了留守农民的生产收入。由于农村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国家惠农政策出台后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外出务工人员闲臵的土地一般都会被留守农民耕种。调查的100户样本家庭中有36户对耕地采取“转包给他人”的方式进行耕种。

习的过程,部分外出务工者在打下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拥有一定管理或技术水平后,尝试回乡自主创业。据镇劳动保障部门统计,截至2015年末,全镇返乡创业成功的有86人,兴办企业37家,解决了1900人的就业问题,也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如某某镇化工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赵某,九十年代初到深圳打工,2015年返乡创业,利用自己在打工期间学习的技术和管理知识,投资300万元成立化工有限公司,2015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400万元,上缴税金42万元。由于产品科技含量高、污染少、效益好,得到镇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2015年公司再投资200万元建设二期生产线,计划在5年内实现产值过5千万,上缴税金上150万元的目标。

3、开阔视野,促进了农民观念转变。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一般都流向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农民工在打工创业的同时,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增长了见识,思想观念也得到一定的转变。据调查中一位村支书反映,以前基层选举很多村民都不愿参加,即使参加也是随便投票,现在换届选举时有很多外出打工的村民都特意赶回来参与投票,农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此外,在维权意识、经济效益观念、社会责任和环保意识等方面,现在的农民相比过去都明显增强。思想观念的积极转变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负面影响:

1、造成土地实际利用率下降。从总体上看,农村劳动力转移后耕地面积并未明显减少,但农村土地的实际利用率有所下降。一方面,部分面积小、位臵偏、灌溉不便的劣质田被荒芜,荒芜比例低的村有1%,高的达4%,被抛荒的主要是不便耕种的劣质田。另一方面,粗放式经营使部分耕地实际上处于半荒芜状态。由于外出务工家庭的耕地大部分由家中留守的老人耕种,而部分家中留守老人体力不足、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导致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应用不广,粮食单产水平得不到提高,并且多为单季播种,耕地处于一种实际上的半荒芜状态。据对100户样本家庭调查显示,61%的耕地由家中留守人员耕种,双季稻的播种比例在75%左右。

2、延缓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由于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和文化水平稍高者大部分外出务工,懂经营会生产的农业高素质人才相对缺乏,大部分留守农民只从事简单的农业生产,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不能形成,农产品科技含量得不到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不快。据统计,近两年来某某镇农民粮食收入占农产品收入的比例均在65%左右,与该镇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不无关系。

主义新农村建设,在道路和饮水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人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关注度不够,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工、集资的难度较大。

4、衍生众多社会问题。目前大部分农村劳动力转移家庭的现状是,夫妻二人外出务工,老人在家耕地种田,带着孙子(女)上学。由此导致的两个社会问题:老人精神空虚、倍感寂寞、生老病死缺乏关怀;儿童缺少父母的教育、缺乏亲情的关爱,受到爷爷奶奶的过度骄纵,不良习惯容易形成,不利于他们的正常成长成材。

三、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对策思考

发展民营经济吸纳转移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多种方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2、加强立法,促进土地有序流转。土地是农民宝贵的资源,是农民的生存之本。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的前提下,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变单一的土地经营权为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权统一的农户承包权,引导农民将自己的土地进行出租、入股或抵押。国家可考虑加强土地流转立法,按照城乡土地市场一体化标准,对土地使用权作为生产要素实行有偿转让,推动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加快土地向农业生产能手集中,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

3、创造条件,鼓励农民返乡创业。当前,各级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创造各种优惠条件吸引外商前来投资,而忽视了对本地民营企业的扶持。在调查中了解到,有很多在外发财致富的务工者都有回乡创业的强烈欲望,但因内地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不佳而不能如愿。建议政府部门转变观念,把招商引资的土地、税收等优惠条件同等给予返乡创业者,让他们把在外学到的本领带回家乡,在本地创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要密切关注返乡创业者的金融服务需求,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项目给予必要的金融支持,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返乡创业农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完善社会保障,关注农村留守人群。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国家已出台相关政策,创造条件让他们在父母务工地就近上学,但由于费用过高等多方面原因,落实得并不理想,国家应进一步采取优惠措施,让农民工子女都能上得起学。同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国家应加强农村养老院、老年人活动室等公益设施建设,给老年人创造一个美好的晚年生活环境,让他们生活上得到照顾、精神上有所寄托,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5、搞好就地转移,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的外出务工不是实质上的劳动力转移,而是一种简单的务工方式转变。要想实现本质上的、更为经济的、更为人性化的劳动力转移就必须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实现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社会成本方面来讲,就地转移劳动力能缓解当下由于大量劳务输出带来的儿童教育、老人赡养、社会治安等多种社会问题,降低了劳动力转移的社会成本。从经济和社会效益来讲,就地转移劳动力既能有效促进当地二、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地方财税收入,又大量节约劳动力转移成本,减缓转移中的交通运输和转移前后的社会管理等压力。

一、依安县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被调查的96户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农村劳力输出初具规模。全县劳动力总数为41.9万人,外出务工人员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 17.4%,占劳动力总人数的27%,其中占农村16周岁以上人口的22.6%。在此次100户调查中,外出务工87人,户均0.8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5%,比2015年增长3个百分点,可以说淅川县的劳动力输出初具规模。

第二,外出务工人员的人数随年龄、性别的不同,外出差异明显。在外出务工人员中,16—25周岁的人口所占比例最高,为39%;26—35周岁次之,占38%;36—45周岁再次之,占18.1%;46—55周岁又次之,占3.1%;56周岁及以上最少,仅占0.6%。其中,男性外出务工人员占全部男性外出务工人员在各个年龄段的分布情况是16—25周岁34.8%,26—35周岁38.1%,36—45周岁22.9%,46—55周岁3%,56周岁及以上1.2%;女性外出务工人员占全部女性外出务工人员在各个年龄段的分布情况是16—25周岁48%,26—35周岁35.7%,36—45周岁14.5%,46—55周岁2.3%,56周岁及以上0.5%.

第三,外出务工人员流向区域趋势多元化。既有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也有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区,几乎遍及各个省区,去向相对比较集中的省份有广东、新疆、宁夏、浙江、江苏等。各个地区人员流向具体情况是:县内流动占15.9%,县外市内占11.3%,市外省内占33%,省外39.8%。人员流动各个年龄段上在选择地域上呈现一定特点,如青年人大部分流向经济比较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中年人则去西部和东北地区的居多,年龄大的则在县境内流动多。

第四,外出务工人员在外务工时间1—2年比重较大,长期固定在外的人员数量较低。在所调查的87口外出人员中,在外一年以下的19人,占22%;在外1—2年的47人,占55%;在外3—5年的13人,占15%;5—10年的5人,占6%;10年以上的2人,占2%。

第五,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15年淅川县外出务工收入达到8.5亿元,平均每个务工农民创收7390元,据此推算,全县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290元,占农民纯收入的38%,仅此一项就使农民人均增收336元,占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67%。

二、存在问题、建议和形成原因

2

依安县劳务输出工作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务收入为县域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但通过调查我们应看到劳务输出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一是劳务输出强度偏小。推断结果表明,尽管全县外出务工人员已经达到一定规模,约11.5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17.4%,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7%。但是,这个数量也只占到全县劳动力总资源的三成还弱,仍有七成以上的人劳作在自家那贫瘠的一亩三分地上。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推广和种植结构的调整,一年中农民在田间的劳作时间加起来也不超过三个月,大量富裕时间被白白浪费掉,况且淅川县的这11.5万外出人员中,还有相当一部分(10%)农忙时节回来种地,同时兼顾家庭副业,真正意义上的劳务输出也就10万人左右。因而,淅川县劳务输出的总量还有很大的潜力。按照调查测算的农村家庭户均4人和常规年报统计的41.9万劳动力总资源的数据推算,如果平均每个农村家庭有一个外出务工人员的话,全县应该常年稳定在外务工人员应该达到14万人的水平,且留在家里的人除种地外,还可家庭外帮工,加上这部分人,全县全年家庭外务工人员应该达到16万人水平。

二是外出人口中性别差异较大。在所调查的全部外出人口中,男性占58%,女性占42%,女性仅占到男性的72%。而且女性外出人口随着年龄的增加与男性比较外出人口的比例也大幅度下降,如16—25周岁的外出人口女性占到男性的六成多,26—35周岁仅占男性的五成还弱,36周岁以上女性也就只占到男性的二成左右了。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全社会整体观念还没有彻底转变,“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根深蒂固。另一方面也是社会问题,部分用工单位存在性别歧视,或者男女同工不同酬现象较为突出,从而导致外出务工人员性别不平衡。

三是外出务工人员在各个年龄层次上不均衡。低年龄层次的外出人口占该年龄段人口比重较大,而高年龄层次的外出人员占该年龄层次的人口比重较小。这也是个观念改变的问题,当然也与用工单位对招收人员的年龄限制有很大关系。

三、加强劳务输出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劳务输出氛围。充分利用简报、电视、广播等媒体、广泛宣传劳务输出的意义和重要性,宣传党的劳动方针政策和劳务输出典型事例,利用典型引路,转变农村“小富即安”“老守田园”的陈旧观念,通过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通过身边人带动周围人,以点带面,以个人带局部,以局部带整体的方法,打消农民思想顾虑,激励他们勇敢地走出去,尽快实现脱贫致富,推动淅川县劳务输出工作的深入开展。

快的适应岗位。培训的主要内容是让农民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如:电工、电脑、电子装配、电焊、木工、瓦工、架子工、铸造工、水暖工、缝纫工、修理工、美容美发、餐饮服务、家政服务等。

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初,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农业、农村、农民成为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其要义就是千方百计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渭南作为陕西省典型的农业大市,如何促进农民增收成为各级政府的.头等大事,本文对此进行了调研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作者:孙仲东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渭南市中心支行,陕西,渭南,714000刊名:西安金融英文刊名:xi'anfinance年,卷(期):“”(3)分类号:f830.31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策建议

农村劳动力转移宣传标语

3. “阳光工程”普照农民培训。

4. 帮助农民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共享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

5. 帮助企业解决用工所需,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6. 帮助企业与农民紧密联系,破解发展难题,共建和谐社会。

7. 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

8. 创社会认可的技能培训机构,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9. 打造劳务品牌,提高劳务形象。

10. 大力发展技能培训,加快培养建设人才。

11.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

12. 读完初中学技术,外出打工能致富。

13. 多掌握一门技能,多一个就业机会。

14. 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实用人才。

15. 反对歧视,维护农民工权益。

16. 广泛开展群众性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全面提升广大劳动者整体素质。

17. 规范办学行为,提高教育质量。

18. 积极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宽松环境。

19. 技能开发是扩大和稳定就业的根本性措施。

20. 技能人才是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总结

20xx年,龙山中学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培训方向,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各级领导的正确指导,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提高我县广大农民素质,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科技水平开展培训。经全体人员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20xx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现将完成情况汇报如下:

1、“三进村”工作开展情况。

按照要求制定实施方案,按照实施村的实际情况和村民的具体要求,围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测土配方施肥培训、“科技入户工程”等方面,积极开展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和人才培养进村。切实把“三进村”工作扎实有效地抓紧、抓好,达到尽快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的目的。

2、农民实用技术下乡集中活动。我校下村进行宣传,特作横幅15幅,参加活动的农业技术教师3人,接受咨询1.8万人次,发放法律、技术和农资产品等资料1万份,其中包括《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城务工指南》等。目前,在全镇共举办培训班10场次,培训人数20xx人次。

3、进一步搞好农村“大喇叭进村”下乡进村试点工作。

“大喇叭进村”工程是利用广播、电视、录音带、录像带、光盘进行传播,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把科学技术和信息传送到农民家中,让大家用最短的时间,最简单、方便的形式,学到农业科技、法律和生产生活方面的知识,掌握致富本领,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具有低成本、大容量、广覆盖的优势,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和为农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举措。

今年以来,我校以整合资源和创新机制为突破口,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服务的新机制。把农业政策法规、生产经营管理、市场信息及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利用广播迅速送进千家万户。现已配备各类科技图书200册,每个试点村赠送各类农业科技知识录音磁带,及时组织收听“大喇叭”广播,深受广大农民和乡镇党委、政府的欢迎。结合产业开发,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在本镇下坛村突出反季节蔬菜和特种养殖、区域特色产业,播放以温室特菜、瓜、果、食用菌等无公害栽培技术及畜牧养殖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广播节目。主要组织播放实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知识及农事指导等内容,播报市场信息与行情,介绍致富经验及典型。运用科技录音带下乡播放等形式,使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进村入户,及时将新技术、市场信息传授给农民,并利用农村冬闲季节,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

围绕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以行政村为基本培训单位,采取进村入户的培训方式,根据行政村优势及产业发展要求,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实施整村推进、打造一村一品”的原则,开展现代农业技术、经营管理与法律知识等综合素质培训,切实提升培训层次,提高实践技能,培养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农民身份的能工巧匠、土专家、田秀才、种养殖能人,有效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科技能力,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1、培训内容:重点是高效种植业、规模化养殖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等相关知识。

2、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三种形式。把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技术推广、信息传播有机衔接起来,大力推进培训进村、科技入户,通过采取进村入户、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讲授、现场示范、播放vcd光盘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工作,做到长短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阶段性教育与长期教育结合,普及性培训与基础性、系统性培训结合,理论教学与农民增收致富结合。

目前,我校共举办培训班10场次,培训人数20xx余人次。通过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绝大多数农村基层干部和党员掌握了1~2门实用技术,增强了“双带”本领,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方法;是拓宽农民就业门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今年以来我们把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摆上首要位置重点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上半年共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300人,其中:引导性培训208人,在过程中我校与贵州省六枝技术职业学校联合办学,在我校学习一年的理论课,由六技学佼派专业教师来我校上课。并开设了三个特色专业。现对培训工作总结如下:

1、实施阳光操作,增加工作透明度。

对参加培训的学员一律实行“三免”,即免培训费、实习费、住宿费。还对参加培训的学员还实行了“三个一工程”,即:学员人手一本务工手册,一张明白纸,一张入学通知书(入学通知书上写上学员身份证号参训学员还要在通知书上按上手印)。

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制定工作方案确保整个工作过程有章可循;对培训机构、培训专业、培训时间、招生办法、培训券发放名单进行公示。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宣传氛围,确保家喻户晓。

为使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进一步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支持“劳动力转移”,给农民兄弟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我校开展了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促进农民增收”为主题的宣传活动。深入全镇33个村庄进行了集中宣传。共发放宣传资料1万余份,张贴职业技术学校招生简章100余份。

为促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发布招生简章,做到了统一招生简章;统一招生时间;统一补助标准;统一报名办法。

3、整合培训资源,实行多样化培训,提高培训质量。

按照“政府推动、培训机构主办、培训管理部门监督、农民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就业效果。一是整合培训资源,营造培训环境。筛选确定了贵州省机械技工学校、马岭职业学校、县职业中学、承担我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任务。二是引导性培训与技能性培训相结合促进技能培训的开展。

4、加强项目管理,督促规范操作。

相关培训机构首先进行项目申请,培训办在项目申请的基础上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明确双方职责。培训办有关人员到培训机构给学员上第一节课,讲解劳动力转移的有关知识及意义、操作办法,同时还给学员提出了搞好培训、实现就业的有关要求,在培训结业后达到稳定转移就业。

5、精心组织搞好转移。

培训办通过精心组织,转移输出了二批外出务工人员,共组织输出人员208余人。并为学员举行了欢送仪式,,欢送会上学校校长就外出务工要掌握的基本常识等内容对学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讲解,培训办教师还为外出务工人员发放了务工手册,最后祝愿大家好好工作,勿忘龙山,宣传龙山,为龙山的明天多做贡献。

1、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我们的培训还只是一种短期的培训,农民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也都是很肤浅的。

2、经费不足。配套投入一定的资金,更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

1、进一步强化认识,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对各乡镇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仍然纳入目标考核,与其他经济工作和主要工作统一布置、统一检查、统一考核。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的基本素质,增强其自主择业的能力,确保年度目标圆满完成。

2、加强宣传,扩大影响。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快捷有效地大力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方针、政策和各地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引导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积极宣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先进经验和经过培训、外出务工、回乡创业取得显著成效的劳务典型,吸引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

3、以返乡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者和农村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为重点,积极引导农民就地就近转移。

4、发挥学员作用,大力开展科教兴农活动。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本途径

1.“阳光工程”培训。

1.“三单制”的农民培训模式。

(一)引导性培训。

1.积极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农民的创业意识。

(一)传统教育培训模式。

劳务经纪人培训模式就是通过对农村劳务经纪人进行劳务输出宣传、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农村劳务经纪人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使之能够组织和带领一大批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实现劳动力转移的一种培训模式。

近年来,我国劳务输出质量不断提高,创造了一大批劳务输出品牌,例如,重庆市的石龙技工,黑龙江的“龙哥龙妹”等,有的还注册了劳务品牌商标,有效提高了劳动力转移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3]申家龙.分工协作是完善农村职教体系的基本途径[j].职教论坛,/01.

[4]吕洪渠,薛珑.我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实证分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