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的读后感受范文(13篇)

小编: 琴心月

读后感是对阅读材料内容、思想和情感的主观反应和总结,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推荐一些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激发大家对阅读的兴趣和热爱。

长征读后感

我的思绪随着文章而波动了,慢慢的飞向远方,飞向那个时代,七十年前的事,似乎就发生在昨天一样般历历在目,恶劣的环境,艰苦的生活,还有那一张张疲惫而又坚毅的脸。

长征时期,是一个硝烟弥漫的时期,随处都可听见战炮的轰鸣声。为了祖国,为了人民,无数个中国人站了起来,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肝胆相照,只为了一个梦想而拼搏。

长征中没有食物,战士们只能啃树皮,吃草,野菜,皮带,多么艰苦呀!更惨的是,在爬雪山时,有些战士还穿着单衣,狂风怒吼着,雪花飞舞着。不少战士在默默的倒下了。他们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好,这样还要行军打仗,多辛苦呀!

在无数人的响应下,在无数人的拼搏下,我们胜利了,长征胜利了。结束了那痛苦不堪的局面,也结束了别人看不起中国,看不起中国人的目光。我们用实力证明了中国,证明了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长征路漫漫,生活极其艰苦,却造就了不少伟大的人物。“梅花香之苦寒来”人生亦是如此,现在有的同学的生活条件优越了,却不思进取,人停留在原地。经理长征时期的人伟大坚强,和平年代,我们怎能意志薄弱呢?我们要继承长征精神,坚强不屈。

世界竞争如此激烈,先辈们成功了,我们也能成功。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相信我们一定能创造新的奇迹!

长征读后感

今晚,我再次怀着激动的心情朗读《长征》这首感人肺腑的诗,又一次被他们那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折服。

本诗记叙了红军长征的过程,选取了五个主要地方来描写:越五岭,乌蒙山,金山江,大渡桥,过岷山。热情歌颂了红军不怕艰难困苦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闭上双眼想一想,红军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不怕任何困难,而且时时刻刻都面临着死亡的厄运。但是他们退缩了吗?作为一代人,我们与红军相比就如沙粒般渺小。

当我读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句时,感到十分气愤,金沙江本来就形式险要,再加上敌人密集如雨的子弹,会给我们的红军带来多么大的损失啊!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被敌人抽掉,可红军们手扶铁索,冒着敌人的子弹,不惜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

过岷山的时候,红军牺牲了几万人,后面还有敌人的尾追,条件异常艰苦,大雪封山,没有决心,信心,是不可能活着走出来的,而我们的红军却凭着坚强的毅力翻过了岷山,取得了长征的胜利。

读《长征》,追昔抚今,我心潮澎湃。我们要树雄心,立壮志;记住昨天,把握今天,建设好祖国的明天!

长征读后感

读了《七律.长征》这首诗,我对红军战士们的敬佩油然而生。红军战士们不怕艰险、奋勇向前的精神让我无比敬仰。

纵观全诗,每一句的慷慨激昂都表现了战士们的英勇无畏。看这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战士们不畏惧长路征程,将种种困难等闲视之,认为这漫漫长路上的千山万水也平常不过了。可事实上,红军走过的大山、大河,哪一处不是危险重重?哪一处不是令人畏惧?但红军战士们仍不惧怕。他们是勇敢、无畏的!

再看这一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连绵不断的五个山岭,在红军战士眼里,竟像细小的波浪;气势恢宏而磅礴的乌蒙山,高大,险峻,可在红军眼中,只不过是小小的泥丸,轻轻一脚就会被踩扁。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让我敬佩!

在诗的最后一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中,我感到了红军战士对长征胜利结束的盼望。盼望长征胜利,就连茫茫千里白雪也令人喜爱了。红军战士们希望胜利,盼望胜利,是一种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要学习他们!

凭着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完成了长征。二万五千里路程中,种种困难,种种险境,种种令人生畏的境地,红军都一个一个闯了过来。无论怎样的艰难险阻,红军秉持着永无畏惧的精神,都能一个个粉碎。

长征读后感

今天,我在爸爸帮助下,上网查找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阅读了一个个动人的长征途中故事:

《雪山上的小太阳》:一个女红军把毛衣让给受伤的战士,自己冻僵在雪山上;

《草地夜行》:一个红军战士为了救同伴,自己掉进了沼泽里;

……。

这些红军战士们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他(她)们却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关心帮助身边的战友,把求生的希望让给战友,真正体现了舍己为人的崇高品德。

想想自己,平时在与家人、同学、朋友相处时,想到最多的总是自己,总是希望每个人都能满足自己提出的每一个要求,很少想到别人,把自己当成了小公主。和红军战士对比,我真是惭愧极了。今后,我一定要向红军战士学习,改变处处以自己为中心的思想,更多地主动关心帮助别人,成为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少年。

长征读后感

众所周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在整整两年中,红军长征转战十四个省,历经曲折,战胜了重重艰难,保存和锻炼了革命的基干力量,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为开展抗日战争和发展中国革命事业创造了条件。

在我的心中红军是一个被称为天下无敌的队伍,红军是一个能刻服一切困难的队伍,红军是一个不怕牺牲的队伍,红军是一个创造举世无双的壮举: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队伍。在长征途中,有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草地上,小红军不骑将军的马,不吃将军的粮食,最后英勇的牺牲了;雪山上,军需部长为了把棉衣发给每一位士兵,自己却冻僵了;沼泽地上,一个士兵快被沼泽吞没时,旁边的士兵为了救他自己却永远地埋在了沼泽地里……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里,才知道生命有多么的宝贵啊。爬雪山,过草地,上刀山,下火海。他们都完成了,因为他们只有一个目标:新中国。

我们要学习红军顽强拼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舍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其乐无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长征途中,红军历经艰难困苦,而我们现在,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吃东西挑三拣四,这个要吃,那个不爱吃,还怕苦怕累,怕脏,怕受委屈,在家里就像个小公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和红军对比,真是惭愧极了。

我们今天是祖国的希望,明天将是祖国的栋梁。红军的事迹将不断地激励着我,要刻苦学习,努力向上,长大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长征读后感

读了《七律·长征》这篇作文后,时我无比敬佩红军这种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红军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的正确引导下,取得了四次胜利。以后,由于在王明路线的错误引导下,第五次"围剿"以失败告终。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进行长征。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长征全程二万五千里,这期间,红军翻越了连绵起伏的五岭山、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穿过荒无人烟的草地;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经过了11个省,翻越了18座大山,跨越了24条大河,最后,穿越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后,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在长征胜利结束以后,毛泽东同志以及其轻快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满怀豪情的《七律·长征》。这首是浓缩了长征途中的艰险、曲折和悲壮,震撼了我的心灵。

毛主席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声。1935月10月,毛主席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朗诵了这首诗。

《七律·长征》这首诗,是我领略了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的气质,更让我敬佩红军战胜艰难险阻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英雄气概。

长征读后感

《长征故事代代传》中那些不畏艰险的红军战士们,用自己那一颗颗爱国的心充分的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

《长征故事代代传》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红军战士们二万五千长征的故事。有长征路上的第一仗,抢渡湘江,智取遵义城,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跨过大草地等。

从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翻越夹金山了。大雪山夹金山位于阿坝州的小金县境内。那里有堆积多年的不化冰雪。在天寒地冻的环境下,没有任何动植物,没有任何食物,只有一望无际的白雪。

由于海拔很高,空气稀薄,呼吸很困难。温度也很低。虽然,有无数的红军战士们冻死,饿死,病死,累死。但是,剩下的红军战士们总能以不畏艰难,豪迈乐观的气概和征服雪山的坚定意志与无情的雪山做斗争。最后,终于凭着这种气概与意志战胜了无情的雪山,翻越了夹金山。

是呀!红军都是钢铁汗,千锤百炼不怕难!红军战士们,你是我的榜样。

对!长征就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只有红军才是英雄好汉;长征就是宣传队,它向全国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的道路;长征就是播种机,它播种了许多种子,在全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长征读后感

前几天,我读了《长征中的红战士》。深受感想,红军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仍然乐观向上,坚定不移。相比,我们在这么美好的生活下,还是不珍惜。不过,让我最感动的是《一袋干粮》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了:13岁的红军小兰好不容易得到一袋干粮,却为照顾别人,不慎把干粮掉入河水中冲走了,小兰为了大家有足够的粮食吃,坚持不说,靠挖野菜维持,不久,他的身体不行了,大家着才知道真相,纷纷把自己的粮食给她,让小兰感到了温暖。虽然小兰才13岁,却有坚强的意志,懂得体谅他人,关心他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太不关心他人了,有一次,一位同学流鼻血了,向我借几张纸。我只淡淡的对他说,你流鼻血就流呗,又关我什么事呢?我才不想借你呢。读了这个故事后,我才知道这样做是不对的。

红军的精神让我们感动,在生活中,我们也要有红军一样的精神!

《长征》读后感

现在的我们是在无法想象当时的情况,两万五千里,全凭着自己的两只脚走过。没有粮食,要挖草根,吃树皮,煮牛皮,吃皮带和皮鞋……有时运气好了,可以捉蚂蚱,青蛙吃。生在二十一世纪这样的和平年代,衣食无忧的我们怎么能想象,怎么能理解那种痛苦。但是,即便是在那样令人不敢想象的恶劣情况下,我们的红军战士还是挺了过来。雪山,草地,寒冷,饥饿统统没有打垮他们!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是一种怎样的意志?那样恶劣的情况下,如果是我,或许我早就放弃了,早就长眠与雪山脚下。但是我们的那些先辈,那些红军战士,他们靠着惊人的顽强意志,靠着革命事业与党给他们的精神力量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克服的困难。我为我有这样的先辈而感到无比自豪!

想想我们现在的孩子。穿衣服,挑三拣四;吃东西,挑肥拣瘦;买东西,铺张浪费……现在的孩子似乎对什么都不够满意,不满意做得饭,不满意睡的床,不满意老人给自己做的棉衣,总认为老人做的棉衣太俗,太老,不时尚,不漂亮。但是有没有想过,长征的时候,战士们穿着单衣翻过雪山,是不是的雨雪冰雹,在那样的天气下,战士们多想有一件棉衣!

我们能有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那些战士用血用肉用汗水换来的,打来的,拼来的!那个时候,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有多少家庭吃不饱穿不暖,有多少孩子为了生活在街上讨饭……现在的我们,可能不会理解,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因为我们不用经历,因为我们这片江山已经被先辈们打拼回来了!

回想那些美丽且悲壮的红色故事,每一篇故事都足以让我想很多,足以让我感动许久。还记得这样一个故事:

这就是他们的觉悟,他们的精神,他们的意志。这样的战士,有什么理由不会获得胜利;这样的党,有什么理由不深得民心;这样的国家,有什么理由不长治久安兴旺发达!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我们伟大的共产党,正是有了这样的战士,这样的觉悟,这样的意志!才可以经历90年的风风雨雨,使中国傲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长征读后感

还记得毛主席写的那首气势磅礴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是啊,整整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我们的红军战士经历了非同一般的苦难,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血和泪谱写了这二万五千里的动人篇章。

面对山高邻秃,朔风凛冽,冰雪覆盖高山,战士们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探索出一条前进的道路。遇到开阔美丽的草原,本以为有了希望,谁又能想到里面蕴藏着意想不到的困难。很多战士就这样倒下了,没有一句怨言。当他们把自己交给党的`时候,就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也许,我们只能从书中或电视上了解这些感人的事迹,但完全可以想象的到他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的阶级友爱。

作为小学生的我们不得不被红军的顽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所打动。然而我们能做更多的就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用科技强国,以人才壮国,自强、自立,创造二十一世纪的伟业。

《长征》读后感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壮举,是人类历史上浓墨重彩而又不可缺少的一笔,这可以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用生命、鲜血和钢铁般的意志所创造出来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毛泽东对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性奇迹所做的脍炙人口的诗篇《七律·长征》。诗中毛泽东用豪迈的诗句把长征路上的千山万水、困难险阻都看得平淡不比。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将士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只是一颗泥丸而已。这无疑展现了红军将士无视一切困难,抱定了必胜的决心。

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类似于长征这样的例子,但比起长征来说只是九牛一毛而已。比如在我们的漫漫学习路上,中考和高考是两道比较困难的关卡,尽管想突破这两个关卡比较困难,备考时的压力会比较大,但比起红军战士们在长征路上所遇到的困难来说简直差了太远,甚至不值得一提,而有的.人却因为无法承受学习所带来的压力而放弃学习,甚至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们不能去做那样的人,我们虽然不能有红军那样钢铁的意志,但我们可以向他们学习。学习路上任重道远,让我们一起加油努力吧!

长征读后感

从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的整整两年中,中国工农红军离开了原来的根据地,开始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长征中,红军破关夺卡,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追兵阻敌,翻越了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渺无人烟的草原,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两年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查轰炸,底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数不尽的艰难险阻,而我们的红军战士靠两只腿,长驱二万余里,纵横中国十一个省。最后,胜利冲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保存了革命力量,取得了战略性的伟大胜利。

在长征中,红军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无畏的精神和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无比顽强的生命力,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无坚不摧的强大战斗力量。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中,彭德怀这个军团长面对战士一个个因饥饿昏倒下去的时候,他心急如焚,为了给战士充饥,他选择了自己徒步走出草地,忍痛割爱,杀掉了情同战友的大黑骡子。

《丰碑》中有这样一段故事:为了让一位战士温暖些,军需处长竟把身上厚厚的棉衣让给了那位战士,结果自己冻死在寒冷的雪山上。难道那位军需处长没有权利穿那棉衣吗?不,他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让战士们受苦。这就是我们红军战士的优秀品质。有了这些优秀的共产党人身先士卒,舍己为人,英勇无畏,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正是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共产党人众志成城,才铸就了新中国,成就了我们伟大祖国的辉煌!

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战士表现出来的勇敢、智慧、友谊、团结、顽强这些精神将时刻激励着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兴衰是我们中华儿女每个人的神圣责任,作为小学生,我们要时刻以长征精神为动力,刻苦钻研,勤奋学习,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在学校我们要把红军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发扬下去,我们要学好每一科知识,孜孜不倦地学习,用科技来强国,我们要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让祖国永远巨人般屹立于世界之林。

长征读后感

《长征》这一本书读完后,我不禁合上书感慨,能将一个历史事件写得这么全面,内容客观事实,且又不乏生动的纪实文学实在是难得啊,我于是好奇地去查了查这位性王名树增的作者,结果着实让我感到惭愧,他竟用了六年时间去完成这部作品,而像我写文章却老是抱怨要写好久,常常压缩篇幅了事,这次经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精品文章是慢慢写出来的。

更让我惊奇的在后面,当我看到这本书的作者的年代的时候,我发现他根本没参加过长征,甚至连抗日战争也没参加过,他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出生的,那么抗美援朝之类的就不可能了,不过他是一位军人,这使他有认真务实的态度,他写作前曾收集大量史料,连电报都不放过,并且他还采访了许多当年的老兵,使文章真实性强,十分的全面。可见这位作者写文章的`负责。作为学生的我们也要好好学习他这种认真的态度。要我说写长征写最好的,就是这本书了。

再谈谈这本书的内容。在作者客观而又真实的讲述下,一大批革命人士仿若再一次出现在了我们的身边,向我们讲述那一段峥嵘岁月,上到决定全军生死存亡的领导人物,下到一位普通的红军战士,都在历史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他们中有的是毛泽东,周恩来,有的是毛振华,周仁杰,他们虽身份,地位都不一样,但他们都有一个相同的理想,那就是建立一新的中国。我原本认为红军胜利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红军热爱民众,对老百姓一视同仁,所以不愁兵力补给和当地向导。其次红军有着经验十足的指挥员的指挥。现在还要加上第三点,那就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理想,建立起一个不再受外敌欺负,百姓能安居乐业的新中国。在这种信念的驱使下,红军战士们不惧艰险,英勇奋战,官兵一同奋勇杀敌,让我也不禁热血沸腾起来:泸定桥上只剩下几条铁索,红军冒着枪林弹雨竟然成功渡过;雪山大雪纷飞,气候异常暴躁,红军战士们仅有一件薄薄的军服却跨过了雪山。一个信念,一个理想,就是红军跨越大半个中国的力量,真可谓是近代史上罕有的奇迹。

所谓成功必然有牺牲,红军是惨胜。在长征中损失了十六万,将近百分之八十的兵力。他们并没有见到新中国的诞生,但他们愿意,愿意为她付出一切,今天的生活就是由这些先辈们用鲜血筑成的,正是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读完此书,希望大家能够从中获得启发,在日后的学习事业中像先辈一样砥砺前行。让我们致敬先烈,继承他们崇高的理想,积极准备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