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丝绸之路小分享(汇总15篇)

小编: 灵魂曲

范文范本的撰写需要注意结构清晰、逻辑严谨、信息完整等方面的要求。范本中的总结展示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丝绸之路》导学案

1、导入新课时,可以在世界版图上画出丝绸之路所经路线,让学生了解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它对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由此道西运,所以这条交通大道在19世纪被欧洲学者称为“丝绸之路”。介绍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认识,并产生探究的兴趣。

2、本文是略读课文,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认识生字,了解课文内容。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

在学生交流读书收获的时候,可以先从把握主要内容入手,说说“丝绸之路给你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接着要求“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教师适时做有感情朗读的指导。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讨论,深入体会课文内容,如,作者在遐想古丝绸之路上与安息国互赠礼品一幕时,字里行间都体现了这条路是中西方的友好往来之路:安息国大军列队奏乐迎候来使,互赠礼品,彼此彬彬有礼,惊喜连连;这是一条经济、文化交流之路:中国的绫罗绸缎,西方的鸵鸟蛋、魔术表演,都代表着双方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又如,作者由点到面,写了丝绸之路对加强东西方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促进各国人民友谊起的重要作用,点明了这条路伟大的历史意义。然后再从写法上指导,“认真读读课文的开头、结尾,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并说一说首尾与中间部分的联系”。

3、本文语言生动,史实与想象互相印证,叙述与明理相得益彰,适合学生朗读。教学时,要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特点,感悟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和西部辉煌的历史,激起自豪感。尤其是文中对中国同安息国交流一幕的描写,语言生动形象,人物具体可感,当时情境如在眼前,可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而介绍史实时语句严谨,逐项陈列,朗读时宜清晰自然。

4、本文恰当地运用了许多四字词语,要引导学生积累下来,如,“栩栩如生、天高气爽、不计其数、浩浩荡荡、五彩缤纷、崇山峻岭、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5、要激起进一步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丝绸之路的故事,并安排时间讲一讲。

《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习过渡段以及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教学时数1。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引入新课。

1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你们知道了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请拿出来我们做以交流。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各组互相补充,教师随机给予评价,并对认真搜集资料的学生给予鼓励。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

2这篇文章的题目《丝绸之路》,那么看了这个文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预测:

﹙2﹚那是一条怎样的路?

﹙3﹚围绕丝绸之路发生过哪些故事?

………。

【课外与课内结合,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问题。这些都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丝绸之路上看看,好,现在我们就一同进入课文之中。

(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张骞与丝绸之路的资料,使学生了解这是联系欧亚两洲的一条交通大道,这为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供感性的认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1、自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用学过的方法解决。

2、读后交流: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作者先描写了陕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后阐明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最后遐想不同两国互赠礼品的友好场面)。

三、感悟课文,积累语言。

学习第1、2自然段:

2、全班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明确以下问题:

(1)中国的丝绸在国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国人把中国称之为“丝绸之国”;。

(使同学们知道我国被外国人称为“丝绸之国”,中国丝绸再外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学习3―7自然段:

2、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随机指导朗读,并且让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2)从“日夜兼程”能体会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不辞辛劳;。

(3)从“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语句中,体会到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坚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爱国情怀。

(4)从“张骞向汉武帝介绍了西域各国的方位、人口、兵力、风俗、物产、相互关系以及对汉朝的态度”中我们能感受到张骞此行虽历尽艰辛,却也收获颇丰。

4、指导学生认识过渡段并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1)自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话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联系紧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联系的紧密。第三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是疑问句“中国丝绸究竟是怎样运到欧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话回答并解释了这个问题。

(3)设计提问:第四自然段最后一句话讲了什么?和下面几个自然段有什么关系?

(4)全班交流:最后一句话点出张骞为开辟丝绸之路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后面几个自然段则讲了开辟的过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开辟丝绸之路的过程衔接起来,即前半部分讲的是上面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后半部分则和下面自然段的内容有关,我们把这样的自然段称之为“过渡段”。)。

(5)齐读3―5自然段,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学习第8自然段:

1、默读第八自然段并思考:丝绸之路的作用是什么?请用――画下来。

2、全班交流:丝绸之路的作用――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发展的纽带。

3、齐读这一自然段,再次明确丝绸之路的作用。

四师生总结,明确文章主旨。

同学们,通过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是张骞这位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用他毕生的精力,经历了千辛万苦,打通了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它是中国的骄傲。

五品读文章,置留作业,激起热爱西部之情。

丝绸之路给我国的经济带来许多好处,也是中国人的骄傲,回家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对丝绸之路了解多少,把他们不知道的讲一讲,他们会夸奖你的。

丝绸之路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自读,自学,自写课文内的生字词,能独立阅读文章,会查阅课外资料,有动手整理资料的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与态度:通过引导阅读,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及其开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通过集体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采用探究式、交流互动、角色扮演学习方式,能用简洁的话概括故事大意,从而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及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学生自己理通课文的故事情节,从故事理解丝绸之路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从课文故事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图片展示,沉美朴实的图片吸引学生对图片主题的兴趣。

师:现在我们要去罗马,可以搭飞机,坐轮船,但古代的人,又是怎样到达遥远的罗马呢?(学生小声讨论)。

师:条条大路通罗马,今天,我们就走一条特别的道路,感受东西文明是怎么通过这条道路交流的。这条路便是——丝绸之路(板书)。

二、新授:

师:从课题中,大家对丝绸之路有什么了解吗?

(学生自由发表,)。

让学生略读课文,划出不懂的生字,可同桌间相互帮助学习。老师个别辅导。

1、 读读记记“矗立、凹陷、戎装、循环、鸵鸟、匕首、贸易、芝麻、美仑美奂”并进行适当的解释。

2、在认识生字后,学生再细读课文,熟悉课文。

生: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

4、师:大家读读第2到第12自然段,看看文章介绍了在丝绸之路上一个怎样的故事?(课件展示问题: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讨论,发表意见。)。

进入第一个场景。

师:走进“丝绸之路”,课文首先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

(学生读课文)生:安息国人民热情接待中国使者。

师:文中的哪些字词和句子表现了热情?

(学生交流,提问回答。学生分角色读出相的字词,分小组读相关的句子)。

师:由第一个场景,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丝绸之路的第一层意义?

(学生讨论分析,老师板书)。

进入第二个场景。

师:丝绸之路仅仅是一条友谊之路吗?两国人民见面后就立刻分手吗?

(学生反应很强烈,立即提出从课文看出的故事发展情节,小组讨论,读课文)。

(读出礼物及表演的相关句子)。

师:由第二个场景,有哪位同学能说说丝绸之路的第二层意义?

(学生讨论分析,老师板书)。

让学生齐读课文13自然段,提问:丝绸之路对我们有什么重大的意义?联想到没有这条路,会对我们造成怎样的影响?(答案多样,扩展学生思维)(板书意义)。

6、播放视频,穿插张骞的事入,介绍丝绸之路的历史,扩展学生的知识层面。

三、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跟着作者重走丝绸之路,重见了我们国家与安息国国民欢聚交流的一幕。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使中国和中、西亚各国在经济贸易方面有所往来;它更是一座友谊的桥梁,使中、西亚各国人民对我国的风俗、物产等方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其实,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一幕,只是通过丝绸之路发生的一个小小的故事。在以后,们要继续深入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及其意义。

四、作业:

读读课后的资料袋,回去搜集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五、板书设计:                。

东西方友好交流(友谊之路)。

东西方互赠礼物(经济之路)。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交流的通道。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丝绸之路与中西交通公元前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中途遭匈奴扣留,至公元前126年方归。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派张骞西去联络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同时分派副使赴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间)、大月氏(阿姆河中上游)、大夏(巴克特里亚)、安息(帕提亚)、身毒(天竺)各国。司马迁《史记·大宛传》称他的两次出使为“凿空”,其意是他第一次走通了前人未曾开通的道路。从公元前2世纪开始,在我国西汉时期,据《汉书·地理志》记载,丝绸之路已有南北两道。公元3世纪以前,天山以南两道,以南道较为繁荣。公元3世纪至5世纪,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天山以北的通道最为昌盛。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还有一条通往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与中西贸易中国除出口大量丝绸之外,还输出铁器、镍、贵重金属、铜器、漆器、杏桃和甘蔗等到中亚、西亚直到罗马。中国从中亚以西输入毛织品、玻璃、宝石、玛瑙、香料和化妆品,特别重要的是从大宛输入汗血马、天马;中亚各国的葡萄、苜蓿、蚕豆、石榴、番红花、芝麻、胡萝卜和黄瓜等植物,都传到中国。从西域和伊朗传入中国的,还有箜篌、琵琶、筚篥等乐器及绘画、雕刻、图案设计等技艺。安息和罗马的毛织品、玻璃也源源东来。

丝绸之路与中外友好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中国与中亚、西亚和南欧各地各民族友好往来绵亘不绝,日益密切。

出使西域的张骞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率人前往西域,寻找并联络曾被匈奴赶跑的大月氏,合力进击匈奴。张骞一行从长安起程,经陇西向西行进。他们来到河西走廊一带后,被占据此地的匈奴骑兵发现。张骞和随从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单于知道了张骞西行的目的之后,把他们分散开去放羊牧马,并由匈奴人严加管制。还给张骞娶了匈奴女子为妻,一是监视他,二是诱使他投降。但是,张骞坚贞不屈。

整整过了十一个春秋,张骞才乘机和他的贴身随从甘父一起逃走,离开匈奴地盘,继续向西行进。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越过沙漠、戈壁,翻过冰冻雪封的葱岭(今帕米尔高原),来到了大宛国(今费尔干纳)。国王热情地接见了张骞,并帮助他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马尔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居乐业,不愿再东进和匈奴作战。张骞未能完成与大月氏结盟夹击匈奴的使命,却获得了大量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设计逃出。于13年后回到长安。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丝绸之路,完全可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投笔从戎的班超“班超少有大志,常欲效张骞立功异域,效命疆场,遂投笔从戎。”(《史后汉书·班超传》)。

匈奴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善骑射,骠悍骁勇,进如鸟飞,顷刻毕至,退如烟云,须臾消逝,每当秋高马肥,即四下掳掠,中原一带不堪其扰。西域一带有五十余小国,全被匈奴控制,要有效抵御匈奴的侵扰,就必须控制西域各国,斩断匈奴的臂膀。

公元73年,班超随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并奏请明帝派遣他出使西域。先到鄯善,国王先恭而后倨,班超推断匈奴也派使者来了。情势非常危急,只有先下手为强。班超集中随从36人,乘夜火烧匈奴使者的住所,杀死30余人,烧死100余人,鄯善国举国震恐,首先归汉。接着,班超马不停蹄出使于阗、疏勒,镇服两国,又粉碎了受匈奴指使的焉耆、龟兹两国的进攻,恢复了与汉朝中断了65年的关系。

班超决心长期留驻西域,从公元87年起,又陆续平定了莎车等国的叛乱,击退了大月氏王朝7万人的进攻,保护了西域南道各国的安全及“丝绸之路”的畅通。公元91~94年,龟兹、姑墨、温宿、焉耆、尉犁、危须等国先后臣服归汉,西域大小50国全部归属,汉章帝封班超为定远侯,西域从此安定,匈奴不敢南下。

班超在西域32年,纵横捭阖,使西域与内地联为一体,为中华民族的基业立下了丰功伟绩。

西天取经的玄奘玄奘是唐代著名的高僧,虔诚的佛教徒,杰出的翻译家,也是享有世界声誉的旅行家和最全面地记述古代丝绸之路沿途情况的伟大著作家。贞观三年,他深感佛说分歧,难得定论,“誓游西方”,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古印度)取经,探求答案,“以释众疑”。贞观十七年,带657部经论返归长安,受到热烈欢迎。唐太宗将他安置在太子李治修建的慈恩寺译经,又在寺内专门修建佛塔一座,收藏他带回的经典,这就是现在西安的大雁塔。

玄奘从西域丝绸之路的中道出国,从西域南道回国,历时17年,游历三十多个国家,行程五万余里,大大促进了中原与西域、中国和印度等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他的《大唐西域记》记叙了沿途见闻,为我们了解西域、中亚、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历史情况,了解丝绸之路的面貌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资料,是一部闻名世界的历史地理名著,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玄奘精通梵、汉两种文字,其译著准确翔实,开一代新译风,并培养了许多翻译精英,使盛唐的翻译水平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玄奘和日本、新罗(朝鲜)的佛学者还有传承关系,在国际上亦有重大影响。

他西行取经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变成了神话,后来经明代作家吴承恩写成小说《西游记》。唐僧及其弟子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学形象。玄奘实为我国古代一位在世界史上和国际交往中享有极高声誉的历史人物。

丝绸之路教案

教案。

课程标准:。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欣赏的这首乐曲来自什么地方的?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种美食:核桃、石榴和葡萄。提问: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能不能听到来自新疆地区的音乐?又能不能吃到这些美食?(学生回答:不能)由此导入新课。

学习新课:

一、张骞通西域:

[教师提问]:西域——顾名思义就是西面的地域,那么西域到底在哪呢?我们一起看图来确定一下它的地理位置。(投影:神秘的西域地图)。

[学生回答]: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区,在两汉时被称为西域。

[教师设问]:提到玉门关、阳关,同学们能不能说出一些相关的诗句?

[学生回答]:“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投影)。

[教师引导]:联系诗句说说西域的情况。

[教师过渡]:知道了西域的一些情况,让我们再来了解一下本课的主人公——张骞。(投影)张骞陕西城固人,主要生活在汉景帝和汉武帝时代,因为屡立奇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一直以来人们对张骞的评价都是很高的。(学生朗读)。

[教师引导]:这些评价并不是赞美之词,是对他曾经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贡献的真实写照,特别是他两通西域。首先我们就来了解他两通西域的情况。(板书:张骞出使西域)。

[教师提问]:汉武帝为什么要招募使者出使西域?

[学生回答]: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教师提问]: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达到了吗?

[学生回答]:1、去时扣留了十年,回来时又被扣留了一年多呢。

3、好不容易找到大月氏,但大月氏不愿再回来打匈奴。

[学生回答]:1、他的执着,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不怕艰难险阻。

2、他的性格,刚毅坚强,不屈不挠。

3、有胆有识、敢于冒险、开拓进取。

4、我最佩服他面对困难,永不言败的精神,像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我也想成为这样的人。

[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真好,爱国、执着、刚毅、坚强、开拓进取、永不言败,言必行,行必果。这就是成功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样的人就是我们的榜样。(投影:成功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教师过渡]:这次出使西域起到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了解到西域的地理、特产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了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汉朝往来。

[教师过渡]:张骞把这些情况,详细地报告给汉武帝。为了扩大汉朝的政治影响,与西域各国建立联系、交换物产,汉武帝派遣张骞于前119年第二次出使西域。”

[教师提问]:这次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进行政治和经济的友好往来。

[教师提问]:张骞出使西域,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学生回答]:张骞通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

[教师提问]:都有哪些方面的交往呢?能具体的介绍一下吗?

[学生回答]:1、有经济、文化还有政治上的。

2、西域有很多好吃的传入中原;还有好多动物,如:汗血马、

骆驼、毛驴、驼鸟、孔雀等,还有音乐、舞蹈。

3、由中原传入西域有丝绸、漆器、金属工具,还有铸铁、开渠。

和凿井的技术。

[学生回答]:1、双方互派使节,交往密切。

2、西域各国纷纷归附汉朝,西汉政府在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

护,总管西域事务。(投影:西汉疆域图)。

[教师过渡]:张骞出使西域的另一项重要意义就是对外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道——丝绸之路。有关丝绸之路的内容,我想设计一个情景来解决,也就是让同学们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路。

[学生活动]:小导游——丝路之旅。

请你设计一段导游词,向大家介绍充满梦幻色彩的丝绸之路吧!(主要包括:名称的由来、路线、沿途迷人的风景、古迹等)。

学生2:大家好,我是这次丝绸之路梦幻之旅的路线员。我们这次所走的路线是当年丝绸之路上最远的一条线路。首先我们从西安出发,领略千年古都的辉煌,然后穿过河西走廊,来到有着莫高窟的敦煌,走过玉门关,领略一番“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越过巍巍葱岭,来到伊朗,领略一番异域风情,最后我们来到欧洲。这就是我们本次旅行的路线。大家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出发吧!

学生3:女士们,先生们,很高兴和大家一起欣赏古丝绸之路上美丽的风光和名胜古迹。

(1)这是天下雄关——嘉裕关,万里长城西起点,位于古丝绸之路的中段。

(2)这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这是莫高窟的九重楼。

(3)这是丝绸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隘——玉门关遗址。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更使它名扬天下。

(4)这是敦煌沙漠奇观鸣沙山和月牙泉。

(5)这是古丝路上的枢纽城市——楼兰古城遗址。

(5)这是楼兰古城著名的三间房。

(6)这是楼兰古城的古胡杨树,似乎在向人们诉说楼兰古国兴衰的历史。

[教师过渡]:刚才同学们向大家介绍了陆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西汉的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一条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投影:海上丝绸之路)。

[学生活动]:指出海上丝绸之路路线。

[教师提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有关丝绸之路的视频,在看的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汉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重要意义?(播放视频:丝绸之路)。

[学生回答]: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同时也是一条文化之路。丝绸之路更大贡献就在于它推动了东西文化交流,最显著的例子便是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后来都是由这条丝绸之路传入西亚再传至欧洲。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也是由此路首先向东传入中国的。因此可以说,丝绸之路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它不仅沟通了东西方文明,而且促成了这两个文明的相互渗透。”

[学生讨论]:假如由你来负责开发丝绸之路,你认为当今我们应当开发丝绸之路的哪些资源?在开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旅游胜地,博物馆,石油矿产资源,光能发电,绿化沙漠,做实验)(环保,保护文物古迹,尊重历史,尊重当地的风土人情,不能任意开发)。

三、班超经营西域:

[教师过渡]:西汉时期,张骞为促进西域与内地的联系作出了重要贡献。东汉初年,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北匈奴重新控制西域。为了恢复对西域的管辖,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了解班超为加强西域和内地的联系作出了哪些贡献?(播放视频:班超出使西域)。

[教师小结]:班超是继张骞之后又一位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

四、小结:西汉时的张骞是开辟西域道路的第一人,他两次出使西域,对内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频繁交往;对外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道——丝绸之路。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30年,进一步促进了西域的发展,巩固了祖国统一,贡献很大,同样为后世景仰。

五、板书设计:

1、对内;交往频繁——设西域都护。

西汉:张骞出使西域。

东汉;班超经营西域。

丝绸之路作文丝绸之路作文字

艰苦的付出必有回报,如今的中国,正在某些科技领域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更多的事实,讲述着中国人重视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风貌。,中国受理的专利申请突破百万,排名全球第一;近年来中国高质量论文量猛增;在世界上研发投入最多的2500家企业中,中国占300余家……在树立“科技自信”的同时,我们也要拒绝盲目自大。

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发展新态势,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许多关键核心技术仍然掌握在他人手中,原始创新能力仍然亟待提高,某些不合理的科技体制机制仍然制约着创新活力的释放,许多企业的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仍然需要增强……补足短板,敢碰重大科技命题,正成为新时代中国科研领域重要命题。原本遥不可及的宇宙太空和深邃海底,已被中国人用智慧和汗水化为咫尺。但中国人的梦想不会止步于此,而是向着更深、更远、更高、更广的领域迈进。我的国,一定会更厉害!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电影《厉害了,我的国》以纪录片的形式,将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下中国这五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全方位一一呈现。在海报中,鲜红的绸带拂过中国各地地标建筑、天宫一号和丝绸之路等元素,留下一抹贯穿时空、砥砺奋进的中国红。影片中拥有大量壮观恢弘的大规模航拍镜头。在预告片里,人类历的射电望远镜fast、全球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玛旁雍错上迁徙的羚羊等一一亮相,从圆梦工程、科技创新、绿色中国等多角度展现了我国的大国风采。除此之外,影片还记录下了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超级工程的震撼影像以及背后的故事,在彰显国家实力的同时,也体现了国人们不畏艰险、埋头苦干、开拓进取的美好情操,才得以缔造出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奇迹”。

丝绸之路课文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据史载,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至公元前115年),率300人使团到乌孙,又从乌孙分派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等国访问。汉使到安息,安息国王派大将率2万骑兵到东部边境迎接。汉使回国时,安息还赠送大鸟卵(鸵鸟卵)、黎轩眩人(罗马杂技艺人)给汉武帝。

作者先描写了矗立在陕西西安市的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然后由点及面、由情入理地阐明了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由群雕遐想到两千多年前的情形,重点描写了汉代张骞的副使与安息国将军在边境上互赠礼品的场面,展现了两国不同的礼节、文化及经济发展。课文描写细腻生动,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栩栩如生。作者接着概述了丝绸之路对中西方国家经济、贸易、文化的促进与繁荣所起的重大作用。最后一段与开头相照应。

课文生动再现了昔日丝绸之路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后汉书·西域传》)的繁荣景象。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叙述情节具体可感,易于激起读者对西部繁荣历史的遐想。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丝绸之路对历史上东西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和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所作的重大贡献;二是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和表达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丝绸之路教案

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初步掌握识别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强意志;通过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频繁经济文化交流的事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在中西交流中的作用。

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多媒体教学、学生自主性探究学习、教师指导点评。

《丝绸之路》读后感

我学过《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后,知道了古代交易的繁荣,人们交易全靠这条伟大的“丝绸之路”。这条丝绸之路是古代人张骞开辟的,它东起我国今陕西西安,往西延伸至罗马。

本文讲的是张骞出使西域的一个情节。张骞到了安息国,把我国当时有名的丝绸赠送给了他们,而安息国也拿了一个非常大了鸟蛋给了我们,每个足有斤把重,这就是中国当时没有的鸵鸟蛋。

通过这次交易,不仅促进了与各国的友谊,还得到了自己没有的东西,真是一举两得。

于是,中国更加频繁的与各国交易。将中国的养蚕、缫丝、冶金、造纸、凿井、灌溉等技术传向各国。并将那里的食物、动物、艺术等引进我国。我国因为吸引了外来文化的长处,变的更加强大。

现在的社会也是这样,要和各国之间增加友谊,相互交易,相互取长补短。如果你永远不把自己的长处展现出来,那你永远也不可能发展。

每当想起“丝绸之路”,都会想起古代商贸的繁荣和开辟“丝绸之路”的张骞。

丝绸之路教学课件丝绸之路课程

丝绸之路是中学历史课教学中一个重点,通过对丝绸之路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到丝绸之路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下面就请来看看这个精美的关于丝绸之路教学的ppt模板吧!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前2—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洛阳。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在明朝时期成为综合贸易之路。1877年,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国》一书中,把“从公元前1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中国与印度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这一名词很快被学术界和大众所接受,并正式运用。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元、明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寻访丝绸之路的教学方案探秘丝绸之路

在我国的西北边疆,浩瀚的沙漠、茫茫的戈壁滩上,曾经延伸着一条瑰丽的“丝绸之路”,它昭示着历史上曾有过的繁荣。今天让我们重新踏上“丝绸之路”,循着先人走过的足迹,探访它的过去、今天,并展望其美好的未来。

1.纸上旅游:重走“丝绸之路”

在活动中,你一定认识了不少“丝绸之路”上的古代名人吧,那么,请你介绍一下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位,谈谈原因并与小组的其他成员讨论他们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3.游山玩水:“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迹和考古发现。

近年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丝绸之路’研究计划”,把“丝绸之路”称作“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的对话与交流。请你写出“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和物产交流。

【课后拓展】。

答案:

《丝绸之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程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6课《秦汉开拓西域和丝绸之路》,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几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本课内容是第三单元《大一统的秦汉帝国》中的重点课,秦汉时期的大一统促进了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对外交往的发展。汉武帝时期两度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的友好往来,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也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丝绸之路的开通对民族关系的发展和中西方的交往长生了深远影响,从世界范围来说,它是地理大发现之前一条世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可以与欧洲开辟新航路之举齐名并重,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外交流等基本史实,能够正确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能够正确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识读“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收集从西域传来的食物和生活用品,了解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张骞克服困难、不辱使命等内容的学习,培养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的精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重点:本课重点是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难点:张骞出使西域。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分析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组织课堂教学,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优化教学的的目的。

本课讲授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逻辑思维能力不强,对事物缺乏理性的认识,但他们对许多新鲜事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对此在教学中就要克服简单的说教通过形象直观的图片、故事、视频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分析讨论变消极被动的接受为主动的探究,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大汉天子》中与匈奴战争的片段,并提问质疑,导入新课。用视频片段导入,符合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兴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学习,进入新课:

一、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首先出示战国时期匈奴王冠图片,让学生了解匈奴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上的古老游牧民族,然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第一目填写《中原王朝与匈奴的和战关系表》,并思考决定和还是战的关键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填写表格,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归纳能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材料:

通过阅读史料让学生了解两种方法都没有获得长久的成功,所以汉武帝时在外交政策上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昭告天下招募大汉使者联合西域夹击匈奴从而过渡到第二目张骞出使西域。

二、张骞出使西域。

1、首先出示《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找出阳关、玉门关、和大月氏的位置,了解西域的含义,然后结合课文思考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

2、播放视频《张骞出使西域》片段,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大致情况。(增强教学直观性,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3、看视频后让学生说出张骞出使西域的具体路线,教师动态演示路线图。

4、接着小组合作探究一下三个问题:

(1)张骞此行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2)假设你们生活在那个年代,面对这么多的困难你会像张骞那样做吗?

(3)张骞的此行目的达到了吗?(通过探究问题学习张骞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不辱使命的精神,同时也培养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

5、最后我通过展示三则图文材料,组织学生讨论张骞出使西域有什么样的成果。

材料一: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未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但同西域各国建立了联系,知道了许多西域地区的山川、地形、物产、人口、风俗等,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互派使节,互通商旅。

——《秦汉,一个民族强盛的起点》。

成果一:加强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联系。

材料二:秦朝的疆域和汉朝疆域图的对比图。

通过观察学生得出结论,西汉的疆域向西延伸了一部分,自然得出。

成果二:为西域归属中央奠定基础。

材料三:“张骞通西域路线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两幅图片。

让学生观察两幅图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在观察中得出。

成果三: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这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展示三则图文材料,组织学生讨论问题得出答案,改变学生机械的接受知识到主动的学习知识,从而突破难点)。

过渡语:鲁迅先生说过:“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张骞用他的毅力、勇气和非凡的胆识踏出了一条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交往之路,从此一条横穿欧亚的路上通道产生了,它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丝绸之路。(导入下一目)。

首先给出丝绸之路示意图,请学生说说这条道路得名的原因,然后自主探究并说出丝绸之路的具体路线。随后屏幕打出一组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屏幕中的东西哪些是从东方传入西方,哪些是从西方传入东方?除过图中的物品外,他们还知道其他哪些通过这条东西方商道交流的物品或艺术?,通过这个环节加深学生对丝绸之路起到桥梁纽带作用的理解。然后屏幕再打出丝绸之路上出土发现的丝织品和外国货币两张幻灯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丝绸之路确实存在而且当年是那么的辉煌,最后通过一张设计好的幻灯片形象直观并顺理成章的得出丝绸之路是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这个观点。

在讲完这个目录后教师加以引伸以“古老的丝绸之路今天是否还有开发的价值?如果有怎么开发”这个问题来达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课堂小结。

结合板书设计进行小结: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使天山南北第一次同中原地区连成一体,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在此基础上经过西汉的努力形成了贯穿东西的交通线——丝绸之路,它的开通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的桥梁。

(四)、“智力闯关小结反馈”,本环节将本课的一些基础知识制作成竞赛题的形式,进行小组抢答、竞赛,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做一评价。

(五)、板书设计。

《丝绸之路》

前言:同学们还记得我么打个招呼吧.(王老师早上好.)四年二班可爱的同学们早上好!觉得今天我漂亮吗还行,挺漂亮的,谢谢你们的夸奖,我真高兴.那么你们觉得今天的自己精神吗(再确定一点告诉我.)对,我们班的孩子就是这样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开始上课.

乐文生情,直入主题。

师:(点击音乐,图片)今天,我们要踏上一条路.它绵延千里,山水迢迢,苍凉而又壮美;它历史悠久,征途漫漫,繁华又归沉寂.弃笔从戎,出使西域的班超走的是它;不辞辛苦,天竺取经的唐僧玄奘走的是它;畅游山水的大诗人耶律楚才,道教教主邱处机寻访的是它;由意大利入大都写下《马可.波罗游记》的作者走的依旧是它.它有一个诗意而又形象的名字——丝绸之路.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指出重点,明确作用。

(出示地图,随着语言点击)起点:长安;终点:罗马;全长:七千多公里.

评价:很好,你不但认真预习,而且还查找了相关的课外资料.日积月累,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博学的人.

丝绸之路是一条怎样的路快速阅读课文,找到答案用笔划下来.

(1)四段:原来,有一条横贯亚洲,以丝绸贸易为主的古代商路.这条道路以我国当时的首都长安为起点,向西北延伸到地中海东海岸,辗转到达罗马各地.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

(2)(课件出示该段课文)八段:后来,汉政府在张骞走过的路上设置了四个郡,这条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四郡,一直通向印度,西亚乃至欧洲的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就畅通无阻了.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灌溉技术,炼钢技术和四大发明开始陆续西传.西域的胡萝卜,葡萄,汗血马以及乐器,佛教,绘画艺术也传到了中国."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

评价:多么敏锐的观察力,多么迅速的思维.能把最后一句话再读一读吗(点击课件)。

师:能不能说说纽带是什么意思那么可以找一个词语替换它吗(桥梁,彩虹)。

精读开辟过程,感受张骞精神.

过渡语:这条了不起的丝绸之路是谁开拓的让我们大声喊出他的名字.(张骞)。

张骞是怎样开辟这条道路的呢用课文的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来概括一下张骞出示西域的情形.(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千难万险)(点击课件)。

评价:非常好,一语中的。

怎样是千难万险(困难重重,遇到的危险和困难很多很多.

五段:(课件出示)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战斗中,张骞一行人寡不敌众,死的死,伤的伤,活下来的都当了俘虏.

(点击课件:日夜兼程,寡不敌众变色)。

日夜兼程说明张骞(不辞辛劳,匆忙赶路,一刻也不停的样子)。

寡不敌众说明了匈奴非常(凶猛善战),课文当中的词语是(剽悍).

六段:(1)张骞当了俘虏,他的遭遇怎样(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

渲染:十一年啊,在座的同学从出生到现在也不过就度过了这些岁月,而这十一年张骞在受人监视的蛮荒之地,放牧牛羊,被人驱使.这十一年是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归的十一年;这十一年是处处小心,事事谨慎,战战兢兢的十一年.这样的十一年,张骞过得真是(千难万险)。

(2)在这样的情况下,张骞的反应如何呢。

(课件出示)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终于等到了一个机会,在一个黑夜里逃走了.

由此你可以感受到什么(张骞的信念非常坚定,他怀着一颗爱国之心,以顽强的毅力,高超的智慧与匈奴周旋着)。

(3)教师朗读前半部分,全班朗读后半段课文。

(4)这一段,你还找到了哪些写张骞遇到困难的句子。

(课件出示)张骞等人马不停蹄,专拣人迹罕至的荒原前进.他们忍受着炎热和干渴的煎熬,穿过沙漠戈壁,翻过帕米尔高原白雪皑皑的山岭,终于到达了富饶的西域各国.

(5)从哪些词语你感受到了张骞经历了"千难万险"。

(6)为什么专拣(重读强调)人迹罕至的路来走(为了避开匈奴,完成使命)可见张骞这条路走得是"千难万险".

请你用朗读将这样的困难和危险表现出来.

评价:对于重点词语的重读强调,让你的朗读抑扬顿挫,让听的人如身临其境,非常精彩.

七段:公元前126年,历尽千难万险,出使西域十三年的张骞回到了长安.

当初出发时的随从只剩下了一人.

你从这句话怎么知道张骞经历了千难万险呢(提示联系上下文)(课见出示对比,强调)。

评价:你是一个眼界宽广的孩子,能够注意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来理解课文,这是一个好方法,希望大家都能学会使用它.

四,渲染气氛,升华主题。

师:1.世界上有无数条路,却没有一条像丝绸之路一样承载着千年古史,编织着四方文明;它让中国的汉唐盛世焕发出丝绸般耀眼的光彩,并延续至今.(放课件影片)。

(公元前139年,西汉使者,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亚探险家长迁就以长安为起点,开始向西方未知的世界迈出了脚步.今天,当人们俯瞰丝绸之路的时候,这一瞬间便是2143年.)。

师:而今,过了2143年的丝绸之路上(说一个词,出现一幅画面)都市繁华,公路交错,人声鼎沸.如果没有张骞的开创之举,恐怕那些城市还是一片蛮荒的不毛之地.

2.(点击课件)张骞回国后,被封为博望侯,意为"广博瞻望".

博望侯,多好的封号,广博瞻望,不正是探险家的经历与功勋最好的概括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探险家,获得过如此之高之好的称呼.

(点击课件)司马迁以"张骞凿空(探险,打通孔道)"四字,高度概括了他通西域的贡献和传奇的一生.

3.让我们记住这个伟大的名字——(课件点图)张骞。

让我们记住这条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课件出示)。

课后请同学们试着按照上课时的分析复述课文.推荐阅读:《马可波罗游记》,课后我们找一个时间一起来看一看纪录片《新丝绸之路》.

重点提前,重组教材.

《丝绸之路》这篇课文先以一个小故事点出了中国丝绸在世界在世界上的知名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讲了汉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张骞历尽千难万险,献出了毕生的精力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过程;最后点明了丝绸之路发挥的巨大作用——"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亚欧交流和人类文明发展的纽带."考虑到课时和教学重点的因素,我将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讲授提前,引发学生对于开辟过程的好奇心,在分析感受开辟丝绸之路"千难万险"的过程中插入小故事,以求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学生也从潜移默化中明白了这则小故事讲述的原因,并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二,书声朗朗,情意深深.

《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对本课进行教学时我就注意了突出这一点,重在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自读,默读,师生合作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方式,教师讲解为辅助,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内涵,,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有效拓展,兴趣学习.

兴趣是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只有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教学应以使学生爱学语文,乐学语文为基本追求,所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前提.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结合具体步骤适时适当的插入课外拓展资料——绵延千里的荒漠古道图片,气势磅礴的丝绸之路影像,简明可感的起始路线地图……从孩子们紧紧追随的目光中,轻轻惊呼的叹气声中,我知道这些资料成功地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和兴趣.学生对于丝路开辟艰难的感受,对于那条古道的向往,崇敬便由此一丝一缕地延展开来,教和学也就自然而然地事半功倍了.

重视评价,指导方法.

平白的说教容易引起听者的厌烦,即使是全心求学的孩子们也不例外.如何在教学中将读书方法无声无息地渗透给学生,是我设计评价语言时主要考虑的问题.在预先设计学生们可能出现的回答后,我准备了类似"很好,你不但认真预习,而且还查找了相关的课外资料,日积月累,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博学的人","对于重点词语的重读强调,让你的朗读抑扬顿挫,让听的人如身临其境,非常精彩","你能边读书边用笔画出重点句子,并且写上感受,这种方法太好了,一举数得,而且我们理解课文更容易更快速了!"这样的评价,让学生受到极大鼓励的同时,也明确了自己应该怎样去读书,去学习;同时,四年级语文的训练重点——重视学生的预习,写批注笔记辅助读书理解课文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等项目也得到了训练和强化.

在《"宗璞散文小说选"佚序》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教师讲一本教科书,最好的教师对这门课的知识,必须比教科书多许多倍,才能讲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信手拈来,皆成妙趣.如果他的知识只和教科书一样多,讲来就难免结结巴巴,看来好像是不能畅所欲言,实际是没有什么可以言.如果他的知识少于教科书,他就只好照本宣科,在学生面前唱催眠曲了."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辽阔的视野.

通过本次教学实践,我真时感受到了自身的不足以及与优秀教师之间的差距:对于教材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这一点从最初的教学设计重点不够突出就可以知道;在听到学生的不同于预想的回答时,出现了评价不够到位,反应不够灵活的情况.如学生在反复读错张骞的"骞"字时,我没有抓住这个校正机会予以强调,以后一定要多做准备,沉着应对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丝绸之路的诗歌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大漠风尘日色昏,

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

已报生擒吐古浑。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维。

风劲角弓鸣,

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

千里暮云平。

(其一)。

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

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

系马高楼垂柳边。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处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佚名。

无定河边暮角声,

赫连台畔旅人情。

函关归路千余里,

一夕秋风白发生。

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

乌孙归去不称王。

天涯静处无征战,

兵气销为日月光。

李益。

腰垂锦带佩吴钩,

走马曾防玉塞秋。

莫笑关西将家子,

只将诗思入凉州。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李白。

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

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

直为斩楼蓝。

李白。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李白。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由来征战地,

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

思乡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

辞家见月两回圆。

今夜未知何处宿,

平沙莽莽绝人烟。

《丝绸之路》

一一学习与探究之三。

活动目标。

通过识读“丝绸之路图”和最新的中国地图、世界地图,掌握识图的基本技能;在最新的中国地图上能准确地找出丝绸之路的途经路线;知道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和收集有关的历史、文献、图片以及实物。

能认识到学习历史离不开地图,离不开地理,培养初步的史地结合的学科渗透能力。

通过丝绸之路的寻访,培养集体协作的精神、吃苦耐劳的品质,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活动准备。

1、指导学生明确本课应达到的目标,以便学生了解评价的依据。

2、布置学生查阅有关丝绸之路的普及性读物,收集有关图片或实物资料。学生可根据个人情况参加到下列各组:a组,上网查阅;b组,图书馆书店查找;c组,收集音像制品;d组,如邮票、火花等。

3、指导学生在今天的世界地图上绘制“丝绸之路示意图”。

4、指导学生根据已收集的资料,分组讨论,制定出具体方案,教师将各组方案中最有特色又可行的内容提出,设计出总方案,每组学生负责完成最有特色的工作准备。

活动过程。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丝绸之路”是从西汉的长安城向西出发,途经今古肃、宁夏、青海、新疆,连接中西亚和欧洲的一条交通要道。在这条昔日的丝绸古道上,有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的终点——嘉峪关;有“鸟的王国”——“青海鸟岛”,有如诗如画的“塞上江南”,有歌舞和瓜果之乡——吐鲁番盆地。

经过同学们的精心准备,今天我们一同踏上这条幽幽古道去探索历史的奥秘。首先,请同学们分组介绍寻访的经历。

学生:(介绍寻访的经历)通过什么途径,做过什么努力,达到怎样的结果,有什么收获。

教师: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去求知,初步尝试自己收集资料并提取信息,这就是能力的培养,今后我们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下面请第一小组也就是设计绘制大型“丝绸之路示意图”的同学给我们讲解“丝绸之路”路线及重要地名的变化。

学生:(分段介绍)第一段,从西安向西进入黄土高源,要跨过黄河,经过河西走廊,长城西端,到达敦煌。古今重要地名及发生变化的有:长安——今西安;河水——今黄河。

第二段:从敦煌开始,进入茫茫戈壁滩。丝绸之路主要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阳关出发,沿阿尔金山——昆伦山北麓,塔里木盘地南缘向西翻过帕米尔高原(葱岭)。重要地名及发生变化有:鄯善——今若羌;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南山——今昆仑山,喀什。北路从玉门关出发向西沿天山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到帕米尔高原。重要地名及发生变化的有:北山——今天山,吐鲁番,火焰山,新疆,伊犁。

第三段,葱岭向西北路经中亚到达欧洲,南路向西亚和南亚进发,到达伊朗、印度以及东欧一带。重要地名及发生变化的有:大宛——今费尔干纳盆地;康居——今哈萨克斯坦;奄蔡——今咸海至里海一带;身毒——今印度;大月氏——古国名,今阿姆河流域;安息——今伊朗一带;大秦——古罗马。

第四段出新疆后的丝绸之路西远南伸的情况。

教师:沙漠、雪山、绿洲,时而长风漫卷,飞沙走石,时而万里寂静;牧人的炊烟袅袅升起,直接云天;驼铃响过,这片大地仿佛又回复到开天辟地时的苍凉,这就是古代中国的西域。公元前139年,瀚海深处响起一阵阵悠扬的驼铃声,看!他们来了,张骞率着一支队伍骑着骏马和骆驼开始了他的使命。请看第二组同学的表演,张骞出使西域。

学生表演:着重表演历经的艰辛,表现出张骞的气魄和坚定的意志等。

教师:从他们的表演中我们看到张骞以探验家的胆魄,历尽艰辛开辟出这条闻名世界的商道。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还有多少英雄豪杰在此留下英名。东汉时期班超及副使甘英,为商道的畅通都做出过杰出贡献。东晋时,法显从长安沿丝绸之路西行求法,游历三十多国,回国后将沿途见闻及带回的经文整理成文,这就是著名的《佛国记》。唐朝著名高僧玄奘沿丝绸之路到印度,游历19年,行程五万多里,著有《大唐西域记》。《西游记》就是以他西行的故事题材为背景而写的。元朝时,意大利威尼斯旅行家马可•波罗,随父沿丝绸之路来中国经商,在元朝任职17年,后来回国,因参加战争被捕入狱。在狱中,由他口述,狱友笔录成书,这就是闻名世界的《马可•波罗行记》。在这条古道上还有绿洲、重镇、名胜古迹、大量的出土文物和奇的风土人情。

接下来请第三组的同学给大家讲解。(第三组将收集的资料汇集整理编排)。

第三组的同学(1)展示图片。展示的图片除教材提供的五幅插图外,还有马踏飞燕,“丝绸之路”出土的汉代绢地刺绣,玄奘画像,还有敦煌壁画邮票、一组嘉峪关的照片。(2)着重介绍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高昌、楼兰。(3)介绍途经的省份,主要少数民族分布及物产。

教师:第三组同学主要介绍了楼兰故国在古代中西交通史、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于她的消亡,史学界到现在还没有定论,有的人认为楼兰的消亡是因为沙漠化,也有人认为是气候突然发生变化,大旱降临,上游河道断流,人们被迫逃离古城;还有人认为是外敌入侵造成的。究竟是何原因,你们有何看法,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对此问题可以进行研究。

丝绸之路沿途要穿过沙漠,翻越高山,经过人烟稀少的荒原,其旅途是艰辛难涉的,当然也并非都是艰险。如同学介绍的敦煌、高昌,还有碎叶等都是沙漠上的绿洲,是高原上的繁华集镇。不管是艰辛还是繁华的集镇,都有诗为证。请第四组的同学用诗歌来印证历史。

第四组的学生着重收集唐代边塞诗人的诗歌,有王之涣的《凉州词》,张籍的《凉州词》,王翰的《凉州词》,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使至塞上》,王昌龄《从军行》《出塞》,岑参的《天山路》、卢纶《塞下曲》等。

他们以通过朗颂再简介诗歌内容的方式来再现“丝绸之路”。

教师:第四组的同学以诗歌的形式给我们讲述了历史,同时我们也获得美的享受。

古老的丝绸之路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可供探索的奥秘,此次寻访了我们只是初步的探索,同学们如果有兴趣,还可以继续深入的探究,也许你就能成为一个专家,祝你们的探索取得好成绩。

为了更好的熟悉丝绸之路上的古今地名,我们请8位同学穿越时空隧道,遇到古地名,要写出现在的地名;遇到今天的地名要写出古地名。写出的地名只能给下面的同学看。写对了,就继续往前,错了,就退出游戏。请同学们为他们打分,他们的成绩可作为今天全班同学的成绩记录下来,让我们给他们鼓掌加油。(根据不同程度选出8位同学做代表,反馈掌握的情况)。

游戏:穿超时空隧道。

活动总结。

教师:丝绸之路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如今的丝绸之路,公路成网,铁路纵横,机场遍布,形成了陆空交织的主体交通运输网,使“丝绸之路”的终点伸到西欧以至更远的地方。通过寻访我们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引导学生做如下总结)。

第一,通过寻访,我们掌握了查找地图的基本技巧,将历史的学习融进了地理中,懂得学习历史离不开地图,离不开地理。

第二,通过这次寻访,我们初步尝试了怎样去收集、查阅资料,怎样提取有效信息,尽管同学们的收获不同,但只要认真努力地去做,就会有收获。

第三,同学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充分展示了同学们的智慧与才能,说明我们的同学有能力参与到我们的教学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第四,通过寻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大陆上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友谊文化传播之路。历史证明,对外开放能使中国繁荣发展。

第五,大自然养育了我们,我们也要热爱大自然,尤其从故国楼兰消亡的讨论中,同学们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的确,人类要持续发展,必须要与大自然和谐发展。因此,保护好我们的地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活动评价。

目的:通过活动课的学习,学生是否了解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是否掌握了识图的基本技能,更主要的是能否去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方法:查检法、观察法。

过程:(1)老师抽查部分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负责检查的同学,则对全班同学检查、登记;(2)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抽两名,参与“穿越时空隧道”的活动;(3)师生交流,有意识地请平时不积极、自我控制较差的同学谈从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评价总结。

1、能穿越一条“时空隧道”为合格,能穿越两条为良,能穿越三条以上为优。

2、平时自控能力较差的学生能在这一次活动中积极收集、积极参与都视为优。

活动说明。

我们出门旅游或至一个新的地方,一张地图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便利。在历史学习中地图也有同样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放到当时、当地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才能够真切和全面地去感知历史。而地图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历史事件发生与演变时所在地域地理位置,方便和直观地把握历代疆域和行政区划的变化、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地理分布等。因此,通过地图学习历史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一个重要方法。

你也许会问,历史上的那些地名变化太大了,怎么能记得住呢?这是每一个学习历史的人都遇到过的问题。因为地理环境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变化的,人们往往比较了解当今的地理环境,而对历史地理感到陌生。因此,对照古今地图来进行历史学习,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简便实用的方法。这有助于我们识读历史地图,形成正确的空间概念,也有利于我们更加真切地理解那些十分久远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通过本次活动你会发现地图在历史学习中是非常重要非常有趣的。

《丝绸之路》

本篇课文篇幅较长,主要通过张骞这一人物的事迹向读者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和意义.

教学本课时我依据课后的问题"课文主要写张骞和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什么还写恺撒大帝看戏"和金钥匙:"很多课文的题目很精彩,不但简洁,鲜明,而且能启发读者联想到很多事情."这两点入手,让学生感悟写作中的一些技巧.写恺撒大帝目的是对后面的故事起铺垫,衬托的作用,我们回忆一下所学课文还有哪些有类似的特点,接着让学生也打开自己的习作本,有没有用到这样的方法针对某一篇作文你是否可以修改一下针对题目的确定同样采用这样的方法,同学们兴趣盎然,部分学生的作文题目修改明显有新意,但文中曲幽通径的境界一时还无法达到,但我想至少给他们一个暗示,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处理,相信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

“大语文”教学观提倡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教学《丝绸之路》,可以把了解祖国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结合起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一、这篇略读课文故事性强,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围绕课文重点、难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

二、为了增进学生对丝绸之路的了解,课前,我要求学生多收集有关资料进行交流,教学时,我又恰当地补充了有关知识,课后,我又让学生积累有关知识。从而了解祖国丝绸之路灿烂的历史文化。

由于重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教学原则、理念。本课教学师生收获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