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及教学方法分享(模板19篇)

小编: 梦幻泡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挑战,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接下来是一些关于教学反思的经典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反思的方法和技巧。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本周三我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研究课。我讲的是第五单元《左右》。反思整个教学实践过程,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误的遗憾。我在教学中,积极做到以下几点:

认识左右比认识上下、前后要困难一些,有关的研究表明,学生常常在判断物体的位置时将左右颠倒。对此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物体的左右位置,本课我把知识点的切入口是放在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习惯上。如要发言时你要举那只手,生活中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这些生活的习惯动作,所以一旦与左右的认识结合起来就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也利于今后的记忆。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安排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活动,如观察、模拟和游戏等,这些活动的目的是适当的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比较、推理与思考,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如对“左右”的认识,安排摆一摆活动,由于桌上摆放着几种学具,学生在说这些学具位置的时候,就可以有多种语言表达方法,而每一种方法的叙述都将促使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

例如,最后一个环节,判断小朋友上下楼梯都是靠哪边走的?让生示范懂得都是靠右边走,因为存在着相对性,结果都是靠右走的。我又不忘记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就要养成右侧通行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学到的数学要服务于生活,生活中有很多数学。总之,所有教学环节和活动的设计,都是为了更好的达到拟订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爱上数学。

但也有让我不满意之处:教完本课觉得还有以下的不足,如学生原有的经验不够一致,甚至差别很大。个别“学困生”还需要教师适时点拨、留给他们更长的时间去思考,但课堂上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难免有时会注意不到,所以我在教学时没有很好的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没有把“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真正落实到课堂中来。通过作业反馈,还发现少数学生对于上下楼梯靠右行这一知识点还没把握好。另外本节课在时间安排上还不够合理。

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注意这些问题,争取讲好每一节课。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本次的期中考试成绩不够理想。学生虽然能从多个方面灵活地运用课堂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口算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但是对数图形和较复杂的解决问题不能够认真动脑思想。一年级学生对于审题、分析题目还有待加强,特别是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有时找不到对应的量,有时列成加法。基于以上情况,自己在下半学期的改进措施:

课堂教学是学习知识的基础,如果基础没把握,学习效率自然低下。我们的数学学习内容是较抽象、枯燥、无味的,而一年级学生存在着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等特点,注定着他们不可能在40分钟都能集中精神上课,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我们可以利用直观教具、操作学具、电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选择一些符合教学内容的数学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巩固学到的数学知识。

1、加强题目重点词、量的理解。如针对“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有时找不到对应的量”,我们可以让学生先找出是哪两个量在比较,用圆圈圈出,然后再让他们对应地找出具体的数量,并且把数字标出,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找不到对应的量。

2、加强数形结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如针对比多比少的问题,学生有时列成加法。我们可以让学生把已知量用图形表示出来,并标出所要求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图来解决问题。

后期将继续通过家校联系与家长共同督促学生。对于后进生我主要采取一帮一的方式来辅导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竞赛来激发他们乐于完成作业的兴趣;给他们作业优先批改的机会,及时表扬他们的微小进步,鼓励他们积极动脑,提高作业完成的质量。

总之,在教学教育的路上,我将与学生一起反思,一起进步。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教材里的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这一单元,使学生们又一次接触了数的知识。事实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许多100以内数的知识,这是本单元内容的重要资源和必备基础。因此只有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如数一数,拨一拨,猜一猜,写一写,比一比,说一说等,这样才会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同时,富有生活气息的数学活动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单元安排了四课内容:数铅笔,数豆子,动物餐厅,小小养殖场及一个练习。先从学生身边的实际情景中,接触到大于20而小于100的数,同时,复习20以内数的知识。进一步会读,会认,会写100以内的数,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在实际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再通过实际的事物来巩固对数的认读,能对100以内的数进行估计。然后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感受一列数蕴涵的规律。最后,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能在具体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教材设计了“数铅笔”的活动,使学生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教学中还可以设计数其他实物的活动,这不仅丰富了学生对100以内数的生活经验,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一部分学生对于大于20的数接触的机会比较少,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使得他们在理解100以内的数时感到抽象。因此,要结合具体材料进行数数。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要是用到了不同的方法数要予以鼓励。

“数豆子”一课首先通过估计一把豆子的颗数引入估计活动,然后通过验证估计结果,引入数的写法。这样不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而且培养学生有根据的进行估计。学生原有的数感与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学生数感的形成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有意识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培养。

在“动物餐厅”里,通过猴子和小狗拿盘子的生动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知两个数的大小。对学生来说,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有些困难,当学生通过观察画面,自己数出小猴和小狗拿的盘子的个数后得出结论,再要求他们用符号来表示就会更加体会“+”,“-”,“=”符号的含义。

通过创设“小小养殖场”这一生活情景,使学生体会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

练习一是结合本单元的几个知识点,来设计练习题的,其目的在于巩固练习,复习提高。

本单元的标题为“生活中的数”,这就体现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教材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的思路。因此,教师要设计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会到物体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从中抽象出数的模型,体验数的实际意义;要鼓励学生运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体会数的作用;在学习写数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位值制;在具体情景中,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数与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一年级两个班数学科任。一年级学生由于刚进校,所以活泼好动,天真烂漫,学生对课堂学习不太适应,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较短,但他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根据学生的情景以及教材的特点,本学期我在教学中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钻研教材,备好课。

要教好书,首先要了解教材。了解教材,就要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幅图、每个符号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明白应补充哪些材料,怎样才能教好。根据教材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真拟订好教学计划。根据每节资料,认真确定好教学目标。此外,还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质量,他们的兴趣、方法、习惯,预测学生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可能会有哪些困难,并结合教材,认真安排每一节课的活动。做到有备而上,不打不备之战,这样才能保证教学任务的出色完成。

二、认真组织课堂教学。

虽然一年级教学资料少、浅,但要组织好一节课,须得下一番苦功夫。由于学生中大部分都读过学前班,本学期学习的资料对于他们来说是旧知识,所以课堂上如何把“旧知识”变为“新知识”,让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是学好数学的关键。据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使教法新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反馈。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坚持相对稳定性。教学时采用直观教具演示,让学生看得见,也让学生自我动手操作,动口说一说动手的过程与结果,从而到达动口、动手、动脑的目的,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讲练结合,练习中多以游戏形式进行,让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教学数的组成时,以“对口令”、“拍掌”、“出手指”等游戏进行练习,教学10以内加减法时,以“开火车”、“对口令”、“抢答”等游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不仅仅感兴趣,并且记得牢。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学得乐,乐于学。

三、及时作好教后反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动本事,有些学生课堂上常开小差,对教师教的知识掌握不够,针对这种情景,我对每节课的作业及时批改,认真反馈,及时发现,及时辅导。对学困生除了学习上多辅导,同时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与他们交谈,把师生的距离拉近,逐渐使自我成为他们的朋友,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帮忙他们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活泼、可爱,贪玩好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能力较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上课不专心听讲,教师批评,家长责备,他们上课时像是被捆住了手脚,束缚了思维,完全处于被动地位,上一堂课下来又苦又累,从小产生厌学情绪。长此以往,形成大面积的后进层面,日积月累,延误孩子的一生。所以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科学地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裨益。

如在教学“数的组成与分解”时,我设计了“找朋友”的游戏:参加游戏的小朋友头顶数字卡,伴随着“找呀找呀,找到一个好朋友”的旋律,相互找朋友,头上的数能组成需要分解的数,就是一对好朋友。学生在感性直观、轻松自如的游戏中,感知抽象的数学理念,其乐融融。

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所以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常把书上的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编成一个个故事,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迪思维,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的时候,我创设情境,先在黑板上贴了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并对学生说:“猴子妈妈因为小猴子爱学习,所以奖励给它2个桃子。”说的同时,在小猴子面前贴上1个大盘子和2个新鲜的大桃子。“小朋友你们看,小猴子是不是很开心呀?”接着小猴子就开始“吃”桃子。我先从盘子里取下1个桃子,这时让学生观察:发现了什么?(发现盘子里只剩下1个桃子。)我接着问:“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学生答:“可以用1来表示。”然后又取下1个桃子,并说:“小猴子又吃了1个桃子,这回该用数字几来表示呢?小猴子不知道了,小朋友们让我们来帮助小猴子解决这个问题好吗?”

七八岁的学生很好动,如果把他们好动的特点迁移到学习上,让他们在学习时常常摸一摸、摆一摆,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知识。我在教学中,很直观地让学生动手摆小棒、摆圆片、摆三角形、摆算式等。

在课堂上,我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前要考虑各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组内讨论交流。这样,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小组讨论时,我们要深入到小组当中,了解合作的效果,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例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我把教材中的2个例题作了变动,把它们设计成学生熟悉的富有生活情趣的小组讨论内容,每组创设一个情境,再让学生根据内容列出算式。

分组表演:一人叙述,几人表演。

第一组:树上有12只小鸟,飞走9只,现在还有几只?第二组:草地上有4只小兔,又跑来6只,现在一共有多少只?第三组:河边有9只螃蟹,爬走2只,还剩几只?第四组:草地上有7只小鸡,走掉2只,现在草地上还有多少只?产生表演得十分精彩,大家学得很带劲。这样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巩固知识,尝到成功的喜悦。

学习数学不仅是为了解题而解题,更多的是为了能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有用数学的意识。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连加、连减》这一课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72页。这一知识点经常用来解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我精心备课,采用书上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主题式”教学情境,让课堂教学成为整体学生的课堂。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了以下教学特点:。

为了让学生通过体验事情的发生过程,来明白算式的含义,我把书上的两个例题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并以课件在电脑大屏幕上呈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例题一目了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画面的意思,在看懂图意的基础上,将连加连减这两个知识点联系起来,列出算式。这一点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目了然很自然的就列出连加、连减的算式。

连加、连减难在计算过程中它们都需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作加数或被减数。这一环节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建构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提问“这个式子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强调在先计算的两个数下面划一横线,并把得数记录在横线下面,这一点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以后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本课练习环节,我采用的书上的习题,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展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能各抒己见,争先恐后抢着举手发言,气氛非常活跃。真正做到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解决实际问题。

但是在这节课中我也有很多不足之处,经过其他老师的听课评课,使我觉得从中又收获很多学习了很多,我会继续努力克服自己的不足之处。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法

形象化是直观性原则的直接体现。直观教学能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学时,教师要尽量运用形式多样的实物、挂图、图形、学具、动画、有趣的游戏、生动的故事以及现实生活的实例,还有多媒体课件,通过直观、形象、灵活多变地呈现教学素材,变枯燥乏味的“例题式”教学,为充满童趣的“直观式”教学。例如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出示有规律排列的彩旗、灯笼、星星,让学生找出规律,下一个是什么图形。在了解了有规律的排列之后,让学生自己用学具按照一定规律摆出几组图形。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身边有规律的事物,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在生活中认识规律和学习规律,初步感受规律的运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经历。这种形象具体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成就感,进而加深对数学的兴趣。

2.教学语言生动化。

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激发。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要锤炼自己的语言,让自己的语言变得生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生认数和记数时,我把儿歌引用进来,教学生背诵顺口溜:“1像粉笔,2像鸭子,3像耳朵,4像彩旗,5像钩子,6像口哨,7像镰刀,8像花生,9像豆芽。”以此来帮助学生记住字形。通过这样的教学,赋予数学内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将数学的知识渗透到童话的故事中去,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3.教学氛围情境化。

将学生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适应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达到使学生主动发展的目的。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要创设情境,如游戏情境、生活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竞技情境、问题情境,和学生一起观察、一起思考、一起活动、一起感受。通过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在熟悉的生活中,在笑声中,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学生在游戏中亲身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数学的魅力。

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们不难理解低年级学生容易产生“喜新厌旧”的情绪。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教学,给学生以新异感,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如通过讲故事、设问或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具、数学游戏、课堂提问、练习形式多样化等方法,使学生不会产生厌烦感,从而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并保证数学教学的顺利进行。这样经常变换教学方法,让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从而更爱学习数学。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法

一、创造和谐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儿童非常的天真可爱,一般以老师为中心,所以处理好师生间的关系也尤为重要。教师就是学生的表率,时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年级教师尤其要注意,去爱每一个学生。让他们觉得你和蔼可亲,都愿意亲近你,都喜欢你。

二、寓教于趣,激发竞争意识,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年级的儿童大多数都喜欢讲故事、唱歌、跳舞,喜爱玩耍和参与老师组织的一些表演和游戏是一年级学生最突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教学的需要,教师可采用游戏,开火车,即兴表演等手段,使学生在玩耍、表演、游戏中学到知识,使到课堂气氛更加生动活泼,提高学习的效果。

三、注意运用生动形象化的教学语言,激发学习兴趣。

一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形象的思维阶段,正在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一年级儿童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这个过渡的开始。所以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采用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既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善于表扬与奖励,唤醒学习需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感。

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人类本质里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的确,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奖励,不希望受到别人的批评和不重视。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本节课我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学学习情境。

老师在尊重教材的同时,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解校园”这一主题情境,让丰富有趣的信息资源,给学生探究发现新知,提供广阔的天地。

2、强化“生活性”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多年教一年级数学的经验告诉我,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例如:教《跳绳》时,在主题图讲完后,我请8个同学上台,问:"苹果和香蕉,你最喜欢哪种,喜欢苹果的站在左边,喜欢香蕉的站在右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8由几和几组成,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还可以问:玩具车和冰淇淋,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放学后,你是先做作业,还是先看电视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8的组成,还可以进行思想教育。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猜数游戏》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颗珠子,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如在小组中可以进行"夺红旗"比赛,在个人中可以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我精心设计了让学生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手操作、用心思考的小组活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前后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下面是我对《位置》这一单元的教学反思。

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中,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结论等,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二、游戏活动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提出,学习目标应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课堂设计应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得到“经历、体验”。新课程改革也视学习为“做”的过程、“经验”的过程,凸现学生学习的实践性特点。在上下、前后、左右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听口令和听反口令拍手的游戏活动,当看到自己拍的和别人一致时,他们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增加成功感。假如发现自己“上当”的同时,他们就会赶紧纠正。如此设计,不仅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与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只有学生的情感体验是愉悦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学生无疑会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积极投入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把课堂作为数学活动的 舞台,让学生在自由、活跃的氛围中学习,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变的有趣。但是我发现,这样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有个别同学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探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有所欠缺,这说明我这节课的设计还存在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在这方面,我会更加努力,希望各位老师多加指点。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本节课我力图做到以下几点:

老师在尊重教材的同时,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解校园”这一主题情境,让丰富有趣的信息资源,给学生探究发现新知,提供广阔的天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我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生活实例,使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设计一系列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如通过“估计老师准备的`黄豆”“叠放数学书,,体会一万页书的厚度”“猜学校人数”“观看天安门国庆场景感受大数”“说说你在生活中搜集到的大数”等情景串的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大数的实际含义,让学生在独立完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作交流,体验了认识大数的必要性,感受到数学与生活飞密切联系。同时培养与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儿童年龄特点,创设了“组织比赛”、“最喜欢的水果”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通过情境问题“究竟组织什么比赛好呢?”,引发学生争议,使学生在争议与交流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

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这是数学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教学中,我设计必要的活动,化“静”的知识接受为“动”的过程,我为学生创造条件,“假如你来当小调查员,你打算用什么方法来调查”,使学生有机会展示调查统计方法的多样性。在调查统计的过程中,我采取分组合作,再汇总全班意见,有意扩大了学生的'参与范围,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身经历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我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开启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选择、加工信息,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并使学生对统计的实际意义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组织探索活动时,我要求学生能与小组中的小伙伴分工合作,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在组内、班级中汇报自己的调查方法、调查结果,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这节课教学氛围融洽,师生配合默契,学生都能容入到课堂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数的组成是本单元的难点,学生在理解上都存在问题。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对数的组成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先根据小棒的组成知道数的组成,进而会在计数器上拨数,再根据计数器上的数来写数,再说一说数的组成。通过这一系列的过程反复强化11-20各数的组成和写法,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今天上了比一比,课堂上还是比较完整的将这课的内容上完了,但仍发现有很多问题。

在比较绳子长短这一内容时,出示主题图问学生:“你们还能比较出两根绳子的长短?”学生回答说:“能,因为从上面看,绳子的上端是一样齐的,而小女孩在小男孩的下面,所以小女孩拿的红绳子长。”我当时是这样说的:“你们回答的很好,但这样比较方便吗?”有的学生就是不方便了,我就顺势引出要将两根绳子拉直,一端对齐进行长短的比较。之后让学生比较铅笔的长短和直尺的长短,他们都能很好的进行比较,并能说出谁比谁长,谁比谁短。

高矮的比较,学生们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特别是加了实际的演示之后学生就更清楚怎样比较高矮了。

轻重的比较,是个难点,在介绍天平的时候,告诉学生这个和跷跷板的原理是一样的,他们才清楚了天平的用法。想想做做的第四题中的第二个题目是难点中的难点,很难和学生说清楚,从“一个红萝卜和三个胡萝卜是一样重的”到比较“一个红萝卜和一个胡萝卜”的过程是重点,先让学生明白是“一个红萝卜和一个胡萝卜”比较轻重,在引导他们将两个胡萝卜难走,这样看天平的那一端沉下去,就是哪个重!但在我讲了几遍后,再让学生说,可还是有不会说,不明白的。真不知道怎么讲!

在课堂上能够合理地运用课上的资源,找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学生会很积极地跟着你的活动进行学习。比如,在比较高矮的时候,通过请两位学生来演示以及教师自己和学生身高的比较,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比较高矮的方法,也促进他们数学能力的提高。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数学课,用跳绳比赛这一学生熟悉的活动情境引出学习内容,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让学生说一说、画一画、试一试等教学环节,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新知,勇敢地试,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新知的意识以及学习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出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说、画、写等数学实践活动,不仅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还学会如何观察、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形成初步的数学能力。练习中的'数学游戏和数学故事,既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前面内容说得较多,以至后面的数学故事时间紧,学生讨论时间少了。今后在时间分配上还需多考虑。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教学的归宿是:教为了不教,学为了会学。会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终身学习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其关键是要让学生理解学习的方法,并在应用方法中感悟学习方法的优越性,进而使学生心里产生“我会学”的成就感,激励学生进一步主动学习。让学生在40分钟里得到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更主要的是数学学习的方法。透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悟到:。

学生学习数学有两种体验:成功体验和生活体验。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见的情景在教学中以不一样形式再现时,学生就会有兴趣,有冲动感。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做“风车”,让学生拼摆各种图形、设计地板砖的花样等,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用心性,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关注学习过程,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尊重学生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点时,教师采用先猜测再证明的方法,先用眼看边有什么特点,再用自我已有经验想办法证明自我说的没错。从而是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严谨性。

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提出具体合作要求,使合作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同时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了合作的技巧。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本周三我完成了本学期的教学研究课。我讲的是第五单元《左右》。反思整个教学实践过程,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误的遗憾。我在教学中,积极做到以下几点:

1.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

认识左右比认识上下、前后要困难一些,有关的研究表明,学生常常在判断物体的位置时将左右颠倒。对此为了让学生比较深刻地认识物体的左右位置,本课我把知识点的切入口是放在学生十分熟悉的生活习惯上。如要发言时你要举那只手,生活中你会用右手做哪些事?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这些生活的习惯动作,所以一旦与左右的认识结合起来就容易为学生所理解,也利于今后的记忆。

2.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安排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活动,如观察、模拟和游戏等,这些活动的目的是适当的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比较、推理与思考,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如对“左右”的认识,安排摆一摆活动,由于桌上摆放着几种学具,学生在说这些学具位置的时候,就可以有多种语言表达方法,而每一种方法的叙述都将促使学生进行观察与思考。

3.教学活动中渗透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

例如,最后一个环节,判断小朋友上下楼梯都是靠哪边走的?让生示范懂得都是靠右边走,因为存在着相对性,结果都是靠右走的。我又不忘记教育学生在生活中就要养成右侧通行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学到的数学要服务于生活,生活中有很多数学。总之,所有教学环节和活动的设计,都是为了更好的达到拟订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对数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爱上数学。

但也有让我不满意之处:教完本课觉得还有以下的不足,如学生原有的经验不够一致,甚至差别很大。个别“学困生”还需要教师适时点拨、留给他们更长的时间去思考,但课堂上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难免有时会注意不到,所以我在教学时没有很好的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性,没有把“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真正落实到课堂中来。通过作业反馈,还发现少数学生对于上下楼梯靠右行这一知识点还没把握好。另外本节课在时间安排上还不够合理。

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注意这些问题,争取讲好每一节课。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5以内数的认识,属于小学数学的起始内容,也是今后学习数的各种知识的基础,更是以后学习复杂的数学计算的基础,所以总体说来,这部分内容是非常关键的。教材中选择的`是校园里“科技活动小组活动”的一些场景,组成一些生动活泼、惹人喜爱的画面,吸引学生学习。

在教学中,我让孩子认真观察场景,了解里面的小朋友在干什么,数出各种物体的个数,不仅能用画圆点的方式表示各种物体的数量,还能用数来表示物体的数量。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一方面获得认数的感性材料,感受到数产生于生活,同时经历了“由物到数”和“由数到物”的过程,体会到1——5各数都是有意义的符号。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兄弟姐妹》是小学数学新教材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整理与提高中的内容,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同一个情景设置不同的问题,探索加减法的关系。

《兄弟姐妹》这一内容老教材中也有,老师们称之为:“一图四式”。在新教材中把“一图四式”比作:“兄弟姐妹”非常生动。我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了一副副生动,可爱的小动物情景图。学生们被一副副情景图深深地吸引,一个个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浓厚,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难题的欲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但是,由于上课时间紧,内容又是整理与提高中的.内容,有一位学生在练习“9,6,3”三个数组成兄弟姐妹时,出现了6-9=3时,我在许多小朋友七嘴八舌的帮他纠正:“小数不能减大数”时,这位学生自己改正说:“9-6=3”后,当时我认为学生已掌握了现有的知识,只不过一时疏忽说错了。现在,我想:6-9在那时我可以再渗透一下,到四年级我们也会做6-9这一道数学题了。

数学教学不仅是要求学生掌握现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探究欲望与探究能力。因此,课堂上应多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励学生经常提出与众不同的解题方法,探求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