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调研报告(精选16篇)

小编: FS文字使者

调研报告必须经过充分的数据搜集和分析,以提供准确的信息和结论。现在,请大家一起看一下以下这些调研报告范文,我们一起学习和探讨。

就业形势调研报告

根据近年来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多方面调查分析,我们了解到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高校扩招的政策使大学生的人数飙涨,同时也对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形势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人才的增加,使得大学生的工作越来越难找,许多人才市场经常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08年的金融危机更使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本文加从多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1.20__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现状。

【形势】。

20__年普通高校毕业生达630余万。

三、第四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已经回暖,不过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现状】。

典型现状1:“蚁族”生活在劳碌奔波中寻求改变。“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群体。据统计,仅北京一地就有至少10万“蚁族”。上海、广州、西安、重庆等各大城市都有大量“蚁族”,在全国有上百万的规模,他们高智、弱小、群居,但是他们却找不到稳定的工作。典型现状2:与往年大学生千军万马挤向大城市的现象不同,由于大城市持续增长的各种压力,一部分大学生开始理性地反思这种“唯大城市是从”的就业观念,并且反其道而行之——回流中小城市。近来大学生就业出现了一股“回流”潮,中小城市受到了大学生的青睐。

从05年的高校毕业生338万,到09年的611万,预计10年更是高达700万,高校的盲目扩招,直接让大学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如此庞大的就业人口直接给就业结构带来巨大震荡;而且“严进宽出”的教育模式更是让就业形势变得不可捉摸起来;再者大学的许多专业并不能很好的与市场需求相接轨,所学的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甚至背离市场。图1高校毕业生折线图单位(万)。

由图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加,19__年85万人,到20__年,应届毕业生630万,加上往年的毕业生,总人数已突破700万人,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然而全国大学生就业率只有68%左右。

实践调查。

调查时间:20__年12月20日?20__年12月31日。

调查对象:湖南工学院专南校区全体学生。

调查形式:走访、问卷调查以及专家的数据分析。

在这次调查中,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86份,其中有效问卷为86份(有14份问卷没有作答的或者没有按照要求作答,视为无效问卷)。数据仅供参考。

对问卷反馈的数据可以做出结论:52.33%的大学生觉得现在的。

就业形势严重,就业难,而认为形势正常占了29.07%,有12.79%的人觉得就业容易,而不了解占5.81%。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同学对于找工作都抱有困难的心理。的确,现在的应届毕业生很难一次就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求职中需要具备的能力调查如下:。

在求职时,大学生觉得自己最需要具有的能力是什么,30.23%的大学生选择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27.91%选择沟通协调能力;11.63%选择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能力;18.6%选择了相关工作经验;8.14%选择专业知识和技能,而有3.49%的人还不清楚。从现在的社会需求来看,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最能反映一个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图像分析可得,对于工作地区的选择,有41.86%的人希望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40.7%的人愿意留在中部的大城市,而接近20%的人有去一线城市的、回家就业等选择。然而,随着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大城市所需要的中低端人才已趋近饱和,但是,尖端的技术人才依旧缺乏。

其他调查结果如下。

而3.8%的人考虑到家人的情况。

在得到较好的就业信息途径问题:有一半多的同学只是通过学校或人才招聘会得到就业信息的,就业信息渠道狭窄。

(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问题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只几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分析。

1.经济原因。

中国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也好受到金融危机引发的就业冲击的影响,尤其是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所受冲击最为明显。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

大学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用人单位存在“选材难”的问题。对于大学生从学校从学校到工作的持续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的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不能迅速适应就业市场。

3.自身原因。

研”等。很多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如此挑剔,必然难以找到工作。等到原因。

(三)增加大学生就业的方法。

看清问题是必要的,然而如何解决问题才是最关键的。既然只是了原因,那要求相应方面共同努力,解决当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就要求以下方面做出相应的举措。

1.社会方面。

作为工作第一线当地各高校,要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更积极地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行动做好就业工作。注重对毕业生就业咨询与指导工作,广泛收集信息,形成信息传递网络,建立实训基地和内部尝设市场。

企业应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在保证企业利益的前提下接纳跟过的大学生。

2.大学生方面。

大学毕业生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营造的就业市场,按市场规律办事。面对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要以积极态度,树立市场经济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和综合竞争能力。

结语。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

就业”是大学毕业生面对市场进行自我定位,从而自主选择职业的过程。

在中国,随着“婴儿潮”和“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使该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并被赋予了多层次的社会意义。通过宏观层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经济的快速收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需求产生发化;新职位的涌现对人才的渴望和需求在不断增加;高校虽然在扩招,但学科的重复建设,以及扩招过程中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都在客观上增加了就业难度。

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高校因自身体制限制而对行业发化和市场要求的反应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和压力。就此,我们小组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掌握湖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了解和看法,更好的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1、调查对象:郑州华信学院大四学生。

220年1月15至1月25日。

大学生多当今就业形势的看法,根据当今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择业方向等。薪酬待遇,在校期间的表现对就业的影响。

调查发现,100%的大学生对当今就业形势都存在一定的了解。其中认为当今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大学生高达67%。另外,普遍大学生都关注就业信息,且出现对就业过忧现象。从大一就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大学生高达45%,还有22%的学生在大学前就已经开始关注就业信息,只有3%的学生在大四时才对就业信息进行关注。

从调查发现,普遍大学生对就业城市期望都较高。在调查的人群中,希望到发达的大城市工作的人占65%,愿意到中部城市工作的人只有8%,愿意到西部工作的人更加少,只有4%。而且他们对就业的收入期望也较高。对于到小城镇工作,大部分大学生都不愿意,只把其作为后不选择。调查人群中,52%的人心目中可接受的工资都在20xx元左右,而对于1000元以下的收入没有人能接受。

3、就业依赖性大。

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最有效的找工作方法是依靠他人推荐,而并非自己的自荐与介绍。其中认为通过熟人介绍是最有效方法的大学生高达85%,通过学校推荐是最有效方法的有39%。

1、对就业信息关注。

在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都很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部分大学生都处于失业状态。而当今的信息媒体较为广泛,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较多,对社会就业形势的了解较深入。另一方面,可能是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较完善,是学生能较清晰的了解当今形势。

2、对职业的期望状况。

影响职业期望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城市位置与社会地位),内在价值因素(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外在价值因素(薪水高低)。其中在职业选择中考虑的首要因素的选择情况(见下图),薪水高低成了大多数被调查者的首选,接下来依次才是发展空间、兴趣爱好、城市位置、社会地位。导致这结果可能是由于当今社会过多的追求拜金主义,而缺乏了对工作内在价值的思考,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思考。就业观滞后。

3、就业依赖性。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求职都存在一定的依赖性,普遍认为靠人际关系是找到工作的最有效方法。导致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当今社会由于人才市场较为饱和,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有多重选择。在这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行为,形成了一种靠人际关系上岗的潜规则。

针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小组经讨论,就关于缓解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提出以下建议:

1、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少就业岗位并非人满为患,既存在着“人找岗位”的现象,也存在着“岗位找人”的现象。针对此,我们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改变他们只选择在大城市就业的思想。让大学生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能只把职业活动当成谋生的方式和手段。

2、重视个人素质的培养。

就业与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就应当树立独立生活意识,克服消极依赖思想,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善自我。一个人有了真才实学,能够适应多种岗位,就更有利自己的就业。

3、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

当前就业形势情况调研报告

1绪论。

1.1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国家高校扩招的政策实施,大众化教育毕业生太多,遍地都是。但工作少,竞争就很激烈。因此国家不再负责包分配,毕业生必须自己去寻找工作。但是劳动力市场信息又杂又多,找工作很不容易。

并且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国内经济景气的影响,就业形势度出现非常严峻的局面。20第四季度以来,新增就业人数明显下降,失业率也不断上升。各项数据显示,当前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当前就业形势的合理分析,不但能够为正在找工作的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引导作用,也能为改变当前的就业形势提供一下参考。

纵观改革开放30年,中国青年就业观念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服从分配、走向开放、自主择业。

服从分配――计划体制遗留阶段:从1978年到1980年代中期,在计划经济体制惯性的影响下,农村青年与广大农民一样还不能自由流动;城市青年中,由于高等教育仍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就业实行的是“统包统分”,由国家包下来分配工作,负责到底。

走向开放――“民工潮”和城镇青年的双向选择: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中期,国家的就业管理制度有所松动。之后,政府又进一步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允许和鼓励农村劳动力的地区交流、城乡交流和贫困地区的劳务输出,于是带来大规模农村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民工潮”,农村青年就业的观念逐渐走向开放。

自主择业――追求发展的多元化时代:1990年代中后期-至今。农村青年就业1990年代中期开始,大量农村青年开始在城市工作、生活甚至定居。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青年在就业选择上走出了“糊口策略”,外出务工也不再以“赚钱”为第一原则,而是以“经济理性人”形象把寻求发展放在第一位;不再甘愿充当城市的“过客”,而是力争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想成为城市的一员。

2.1就业困难程度急剧增加。

大学生从20多年前的佼佼者成为一个集中的弱者群体。年之后,不少大学生开始出现失业或者隐形失业的状况,到年大学生失业问题开始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能够影响劳动者就业的因素,已经远远不限于本国国内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高校毕业生自身素质能力,更多或更宽的是来自于全球经济状况和国内外的'人才竞争力。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就业困难急剧增加。

2.2就业时的薪酬难以接受。

即使是就业了的大学生,也在面临微薄的收入与生活支出的巨大压力。大学生经过了最少15年的教育过程,但是15年后只有2000+的工资时,如果在一线城市独立生存的话,这些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的体面生活支出。这让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的生活状态更加艰难。对于那些借助国家贷款或者是生源地贷款的毕业生而言,他们的生活压力就更大了。

2.3就业难对后期教育的影响。

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产业链。如果大学生无法就业的话,还会影响到无数中小学生家长的观念意识。中小学生家长就会反思,自己给孩子进行了大笔的投资,而且学生学习很刻苦、很努力、成绩也很好,但结果却是找不到工作。这不仅浪费了金钱、牺牲了孩子的美好童年,还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而当中小学生家长观念开始发生重大转变的时候,直接会影响到教育这个产业链,以及依附于教育的附属产业,进而影响整个中国的经济形态。

3.1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扩招)。

数的增加,找工作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就业也就越来越难了。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但从国家长远的利益看,高校的扩招也是迫不得已的一个选择。

3.2教育机制的弊端。

有的专业过热,出现了扎堆的现象,有的专业则无人问津,人才过缺。很多的大学生在大学白白地浪费了宝贵的青春,没有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与大学教育的机制有关系,很多教育活动只是走走秀,搞搞形式,表面是完成了教育的任务,没有深入激发学生的潜能。

3.3高校毕业生自身问题。

大学生就业大多数集中到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愿意到欠发达地区工作的较少。这样就造成了重东部,轻西部;重高层,轻基层的不合理分布。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某种程度是相对的过剩,这与大学生的观念选择就业造成空间布局不合理密切相关。

高校毕业生在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过程中,脱离了高中那种艰难的学习生涯,认为大学就是用来玩的,以至于到毕业的时候不能学好本专业的知识,导致面试的时候被用人单位不予录用。

4针对性对策。

4.1国家和社会方面。

例如针对大学生当前的就业问题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稳定的就业环境和公平的就业机会;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拓宽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

4.2学校方面。

学校应不断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拓宽学生知识面。切实培养具备各种综合技能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大学生要在工作中得到实现自身价值也离不开创新,学校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大学生有能力进行自主创业,才能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给自己创造就业机会。

4.3高校毕业生自身。

(1)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实现自身价值,在认真学习好本专业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汲取书本以外的营养,以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

(2)要有创新能力。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生对会选择自主创业,自主创业能够降低毕业生就业的压力。

(3)培养责任意识。毕业生在求职前一定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在工作中积极肩负自身的责任,以呼唤人才市场的责任感与诚信,为自己的求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做事要坚持到底,不要轻易的跳槽。要有责任意识,对企业负责,对自己负责。

参考文献。

[1]李迎军.大学生就业――高校的责任与对策.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

[2]刘晖,马良,张彩霞.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

就业形势调研报告

当前就业形势情况调研报告就业是民生之本。做好就业工作,需要全面分析当前所面临的形势,既要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又要把握促进就业的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一)建立就业协调机制。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并把促进就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强力推进。为了加强我市就业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了由24个相关部门和社会组织组成的市促进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出台了“消除零就业家庭”等若干项促进就业政策措施。各级政府及有关职能部门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从而自上而下建立了促进就业工作的协调机制,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了促进就业的目标责任制,进行年度考核。

减免增值税4412人次减免税额594.28万元;落实残疾人就业政策减免税收262.8万元。

1579个(其中社区220个,村1359个),在村民组设立信息员43681名。与此同时,全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各级劳动部门主办的区域性中心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已达13家,市、县劳动部门举办的公共培训机构14家,在乡镇共建立公共及民办职业介绍机构100多家,建立县、乡就业培训机构60余家,为城乡劳动力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推进统筹城乡就业。我市坚持科学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在稳定城镇就业工作的同时,把就业工作重点快速向农村富余劳动力和返乡农民工转移就业方面转移。大力实施农民工素质就业计划。开展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紧紧围绕劳动力需求和本地企业用工紧缺工种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培训,同时还积极为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提供技能水平鉴定评价服务,不断提高农民工素质。全市农民工技能培训人数达39103人,共有近3万人通过培训成功实现就业,就业人数占培训总人数的84%。尤其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市针对返乡农民工的特点,积极开展调查摸底,了解返乡农民工的技能情况、求职愿望和技能培训需求,对有创业愿望的积极组织创业培训,有一般技能培训需求的及时安排培训。大力实施“1511”工程。即培养1000名创业者、解决500户“零转移农户”转移就业、创建100个充分就业乡村、建设100个培训基地,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渠道。

8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和有创业愿望人员参加了培训,已有3087人实现成功创业或自谋职业,累计带动再就业人数达万余人。

(六)推进就业援助。我市将零就业家庭就业帮扶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城区先后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消除零就业家庭”、“再就业百日帮扶”等专项援助活动,在农村开展了“春风行动”、“消除零转移就业农户”、“创建转移就业乡村”等活动,从而建立了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就业援助体系。全市(含县区)共走访下岗失业人员困难家庭3200多户,确定援助对象2812位,签订服务协议2812分。截至目前,帮助272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98人安置在公益性就业岗位;为71户“零就业家庭”开展了就业援助,并有129位“零就业家庭”成员成功就业;援助“零转移就业农户”524户,有703人实现就业。全市共举办专场招聘会126场,发放政策宣传材料14.5万份,2万余人实现就地就业。

(一)就业局面复杂、压力大。“新增就业压力大、转移就业压力大、再就业压力大、总量规模压力大”是我国就业的特点,而且未来一段时间就业压力将继续增大。人口基数大、新增就业人口不断增长,加之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等,是现阶段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权威部门统计,“xxx”时期,我国进入新的人口劳动力增长高峰,5年新增劳动力总供给将达5000多万,特别是高校毕业生人数会持续增长。但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将达1000万个左右。

(二)经济结构调整影响就业。国内经济周期进入减速通道,经济调整将影响就业。相关数据显示,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已由“九五”时期的94万人,减少到“十五”时期的80万人,并且呈持续下滑状态。自xx年以来,国内经济持续保持了8年的扩张势头,从xx年3季度开始,我国经济已经由持续的扩张转为收缩,gdp增速逐季回落,尽管xx年下半年中央已连续出台了刺激经济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经济下行的趋势并未改变。xx年,面对空前严重的世界金融危机,中央已经和将要采取一系列刺激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但宏观调控只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调整的力度和时间,而不可能消除经济调整,经济增长放缓势必要影响就业。

(三)金融危机对就业形势冲击。全球金融危机已对我国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一是国外需求下降,出口企业订单减少,导致企业停产或裁员。从去年下半年,我市对返乡农民工的监测可以看出,提前返乡的农民工大多是来自“珠三角”、“长三角”地区依赖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二是影响投资信心,导致就业岗位增长减缓。有的企业虽然未受大的影响但本来打算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岗位,却选择了观望。三是影响消费信心进而影响就业。没有就业就没有收入、没有消费,就业能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这也是中央将“保增长”与“保就业”放在同等重要位置的原因。

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以及我市市情特点,当前,我市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四个矛盾”:

二是结构性的矛盾。从我市当前产业转型看,一方面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比例下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新上的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等项目科技含量和机械化程度高,使普通劳动者选择就业的机会减少,体力型劳动者就业空间越来越小。另一方面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力数量庞大但整体素质偏低,一般劳动力数量严重过剩,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就业难”和“招工难”的问题并存,“有事没人干”和“有人没事干”的现象同时存在。而且随着我市经济结构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逐步加快,这些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尤其“4050”下岗职工因年龄和技能原因,再就业更为困难。同时,福利企业经营比较困难,残疾人下岗失业增多。

三是劳动者就业观念与市场机制不相适应的矛盾。多数失业人员参加技能培训的积极性不高,看重眼前利益,宁可去竞争技能要求不高,工资待遇低的岗位,也不愿意花时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当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不断蔓延,我市部分企业经营困难、用工不足,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岗位供求的矛盾,使得我市就业再就业工作在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四是就业多元化与管理培训落后的矛盾。当前就业工作呈现用工单位多元化,就业渠道、就业方式多元化的特点,各级政府在管理与服务中存在诸多困难。目前我市就业服务机构尚不健全,服务条件、手段落后,劳动力网上市场即无形市场尚未形成,就业培训体系不完善。特别是就业培训种类繁杂,质量不高,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尤为突出,加之一些企业用工行为不规范,合同签约率不高,社会保险的参保率低,劳动监察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责,切实推动《就业促进法》的贯彻落实。促进就业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各级政府要全面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贯彻《就业促进法》,把促进就业作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任务,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遵循市场对就业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主体责任,要把就业作为政府业绩的重要考核指标,也要坚持将就业形势作为制定改革发展措施的主要评估指标,扩大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以保证就业年度计划的落实,努力实现全市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

二要进一步开发就业岗位,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带来的就业拉动效应,大力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支持,加快宁宜城际铁路等各类投资项目推进,坚持在发展中扩大就业。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动石油化工、纺织服装、新型建材、林浆造纸、机械制造等主导产业结构升级,不断培育经济增长点,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积极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发展,加快发展旅游业、商贸流通业、餐饮业、社区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劳务经济,大力发展公益事业,千方百计挖掘就业岗位资源,带动各类劳动人员就业。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切实引导好高校毕业生就业。

三要进一步抓好创业载体建设,推动创业带动就业。要实施积极的创业政策,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加大政策引导、创业培训和创业扶持力度,继续开展全民创业行动,采取积极措施,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着力在提高创业意识、增强创业能力和优化创业环境方面下功夫。加强创业载体建设,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推介、专家指导、法律援助等创业服务。继续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进一步研究、落实减轻企业用工负担的政策措施,鼓励用人单位吸纳“4050”人员和残疾人就业。加强创业典型宣传和创业教育,引导和激励有志者投身创业。

四要进一步增强培训的针对性,提高培训效果。要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积极整合劳动、妇联、团委、职业教育等社会培训资源,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实行工学结合,拓展培训专业。要强化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实现培训专业与经济发展、培训方式与就业意愿、培训内容与就业岗位的相互对接。充分发挥就业服务中心在技能培训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研究和探索就业技能培训高效机制,着力提高培训合格率和就业率。

五要进一步加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要着力构建城乡就业服务平台,制定和完善相关工作标准和管理制度。在加快推进街道(乡镇)就业服务机构建设的基础上,要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推进村级平台建设。结合劳动力动态管理要求,利用就业服务网络和信息,对城镇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被征地农民、新成长劳动力实施动态管理,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就业服务。建立公共就业服务资金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各界为公益性就业服务提供捐赠、资助。加强社会职业中介机构管理,促进依法开展就业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形成开展促进就业工作的合力。

就业形势调研报告

许多医院过度关注毕业生的学历,入门级的学历就是研究生,低于硕士研究生的不予考虑,根本没有考虑到自身的实际情况。这就导致了,很多基层医院非研究生不招,而真正需要高级人才的单位招聘不到人才,而本因该到基层医院就职的本科、专科医学生没有单位接收。这是引起年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一个原因。

还有部分医院过度的追求工作经验。招聘条件都是3年以上工作经验、5年以上工作经验,我们不否认,医生这个岗位工作经验是相当重要的,但是医院忽视了一点,任何一位医生的工作经验都是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当然有很多小医院不具备培养人才的条件,只能是招聘有工作经验的医生,这就导致了医学生的就业路越来越窄,这是引起年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另一个来自用人单位的原因。

1.就业人数上升,就业率日趋下降。

由于高等医学院校连年扩大招生规模,医学毕业生的总量明显增加,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人才供需之间的天平也越来越失衡,医学毕业生也不例外。

各层次医学毕业生由供不应求变为“研究生供不应求,本科生供求基本平衡,专科生供过于求”。重点院校比普通院校就业率要高;同一所学校内各专业就业率也有差异,预防、影像学、麻醉学和检验需求旺盛但毕业生少,临床等专业毕业生多但需求不旺,前者就业率略高于后者。但总的看来,医学生一次就业情况正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心城市更是难以插足。

2.新增岗位不足,且层次逐渐拉高。

经过多年的不断培养和补充,城市的医疗人才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善,有的还出现了饱和或超编,很多医疗机构正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用人指标有限,难以大量接受毕业生。而医学生都渴望进入中心城市的大医院工作,但是目前大部分二甲以上医院现有医疗人员数量饱和,要想进入比较困难。大医院对应聘者的学历要求比较高,除了个别岗位和特别优秀的人才,大医院的临床科室人员基本上都要求具有硕士或博士以上学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李系仁介绍,大医院要硕士、博士,目前这种用人取向全国都如此,本科生多为麻醉、影像、检验等专业部门接收。其他学历的除非是特别优秀的,否则不予考虑。因为现有医疗人员数量已经饱和,招人,就是想提高质量。一家医院的人事科负责人告诉记者,在该院博士将享受人才引进待遇,硕士研究生享受的是“计划内指标”,而本科生实行的是“聘用制”。

3.逃避就业现实,转而走考研之路。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毕业生也做好了两手准备,一边找工作,一边准备考研,这或许就是在逃避就业现实。然而不得不说的是,在这种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考研也就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既能在校园里继续享受单纯的生活,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暂时有效地规避现实的就业压力。根据了解,目前,考研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最多的选择,考研人多,落选的自然也多,因此连续考几年的也大有人在。在许多医学院校里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不就业族”。“不就业族”中大部分人想考研,小部分是想申请出国留学或自主创业。在沈阳医学院,有一个班级90%的学生选择了考研,尤其是医疗专业的女生。他们说,现在医疗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很难留在大医院,他们要通过考研摆脱现有就业困境。许多同学表示,研究生是非考上不可,今年考不上,明年继续考。考研、出国留学已经被医学院校大本学生们认为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

1.就业倾向及薪资预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恶,毕业生的就业倾向也就因此而不同。有些人选择迎头而上面对困难,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当然,这些人中大部分还是希望去省、市当中的大医院,哪怕只是能去见习,积累经验,对于自己事业的发展也是有很大帮助的;还有的人则会选择考研,不断学习,掌握知识,为今后找工作打下更好、更坚固的基础;当然也会有人想要出国留学,增长见识,继续深造……这些,往往都是因人而异的。而至于医学生的薪资预期问题,他们所期望的薪酬,与现实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41%的人选择xx~3000元,只有20%的人希望能挣到5000元以上。

有调查表明,毕业生毕业去向首选是东部沿海地区,达36.5%,最主要的原因是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收入水平较高;次选为中小城市,有30.6%;再次选为小城镇;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不愿意选择去农村医疗机构工作,待遇明显偏低和业务发展前途受限很可能是其主要原因。其中,53%毕业生认识到去农村医疗机构就业的必要性,却只有32.7%的毕业生选择会去农村医疗机构就业。

每个人对于就业,都是会有各个方面不同思考的,这因人而异。但是,大多数人的考虑,也存在着许多的共通之处:首先会考虑与自己的专业相关联的工作,来确定所挑选工作的范围;其次是考虑哪种工作更加地适合自己;再来是工作的性质,工资,与家里的远近等等这些也都是在考虑之列的。……因此,在就业的过程中,有学多的学问,也就需要很多的思考。第一个就是我们老生常谈的诚信问题:当我们考取职业医师资格证书成为难题之后,医学生们就想到通过其他的各方面的证书来提升自己的身价,所以大学期间就努力考取各种各样的技能证书,但是忽视了专业技术的学习,导致近几年的医学生的专业技术掌握程度越来越差,到医院工作后不能都达到一个毕业生应有的职业技能。这个自身的原因也导致了年医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第二,近几年的大规模扩招也波及到了医学院,原来医学院的招生分数线一直是遥遥领先,而近几年,医学院校的招生分数线也是日益降低,这就导致医学院校的生源质量不能的到保障,最终的毕业生的质量受到影响,最终也造成了年医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第三,任何人都想有一个高收入的工作,医学生也不例外,在有这个想法的时候也没有考虑到自身的技能水平,自身能够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一味的考虑高薪工作,这就导致了与许多就业机会擦肩而过,这个原因也直接造成了年医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

师资力量雄厚的重点院校的教师都重视科研,对于本科生的教育不够重视,这就导致了毕业生质量下降,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年医学生就业形势,而民办学校,对于本科甚至专科阶段的教育是非常重视,但是自身的师资力量不够雄厚,许多私利学校都在其他学校请老师讲课,这样势必也会影响到毕业生的质量,对年医学生就业形势的变化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目前,我国医疗改革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基层医疗保健单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很多医疗机构正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调整,用人指标有限,难以大量接受毕业生;除此之外,大医院对应聘者的学历也设置了较高的门槛。而在医疗改革新时期的当下,与大城市大医院门庭若市人满为患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小医院、偏远地区医院对医学本科生有很强烈的需求。但是由于条件相对较差,很多医学生不愿意去,因此出现了一边抱怨工作难找一边抱怨人才难求的状况。不过在近两年,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提倡下,社区医院医疗设备的不断完善与政策的不断加深,所催生出的社区医院消费市场为各类的医学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其中,护理专业、外科、内科、中医学人才,都是在社区医院非常紧俏的。福瑞医生人才网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近期医药行业销售领域每天发布近2千个职位,占每天所发布职位的20%左右,医药销售代表和经理职位更出现了一“将”难求的现象。对于医药行业求职者而言,大多数销售从事的是医疗器械和一些医药产品的销售,医药行业的销售人员不同于其它行业,它对专业性有着很高的要求,而且如果是医疗器械销售,大多还要求和大型医院有着良好的关系。因此,医学生应当随时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随之调整自己的就业策略。

医学生如何应对就业?

1.降低自身期望,从实际出发。

现在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时代,医学毕业生要适时调整就业观和期望值,与社会协调同步发展。面对如此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医学生理当从自己的自身环境、能力出发,适当地降低对就业的期望值,从而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降低就业层次,抢先到那些目前经济虽然欠发达,但发展后劲足、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城市去施展才华。

如果大医院找不下工作,那么就去中小医院找;假若城市中找不到工作,那就应该扩宽自己的视野,适当地走向山区,走向农村,走向基层,去惠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一方面,可以比较有效地减缓农村地区严重缺乏医务工作者、人才的局面;两一方面,也可以使刚毕业的本科生先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同时积累经验,为以后能够找到更好的工作打下牢牢的基础。

2.提高就业能力,多参加培训。

为了增强竞争力,提高医学生学生自身素质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医学生要明确社会对自身的期望和要求,并且按照社会的需要去充实、完善及提高自己,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包括参加学校,社会举办的各项实践、辅导活动,以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正确指引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及时进行心理咨询,改变自己的消极认知,疏导不良情绪,调整就业的心态,做好心理准备,提高耐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不断改进自身的不足,以更好的心态培养自己的多方面能力,来促进就业。

3.拓宽就业思路,增强自信心。

医学毕业生应当拓展就业领域,不必拘泥于专业对口,敢于到那些与医学专业相近或相邻的新兴行业工作,如保健、康复、美容、医药、家庭护理、计划生育、临终关怀、养老院等:要敢于从事相关职业,一些交叉学科的专业人才如保险公司的医药核赔师、医药公司的医药代表、专门处理医疗事故的律师;要敢于到那些新办的外资或私营的医院去,为自己提供更多的就业空间,方便自己能个更快地寻找到更好的工作。同时,医学生要加强自己的自信心建设,给予自己充分的肯定,以更好的心态去对待现今紧张激烈的就业环境。那么,就要求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机会是非常多的,比如可以面向农村、中小卫生医疗机构和非公有制卫生医疗机构就业、面向小城镇卫生医疗机构就业、面向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业、面向医疗保障部门和卫生执法监督部门就业、面向基础医学研究和相关医学领域就业、面向世界就业、就学延缓就业、创业代替就业等等,这些都是可供选择的方向。

大学生就业形势调研报告【】

学号1102120xx2。

日期220xx年

前言:“就业”是大学毕业生面对市场进行自我定位,从而自主选择职业的过程。

在中国,随着“婴儿潮”和“大学扩招”导致的大学毕业生数量激增,使该群体面临的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并被赋予了多层次的社会意义。通过宏观层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经济的快速收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人才需求产生发化;新职位的涌现对人才的渴望和需求在不断增加;高校虽然在扩招,但学科的重复建设,以及扩招过程中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都在客观上增加了就业难度。

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高校因自身体制限制而对行业发化和市场要求的反应迟缓,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和压力。就此,我们小组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一、调查目的。

掌握湖在校大学生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了解和看法,更好的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二、调查对象与手段。

1、调查对象:郑州华信学院大四学生。

三、调查时间:220xx年1月15至1月25日。

四、调查内容。

大学生多当今就业形势的看法,根据当今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择业方向等。薪酬待遇,在校期间的表现对就业的影响。

五、调查结果1、普遍大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严峻,担心就业。

调查发现,100%的大学生对当今就业形势都存在一定的了解。其中认为当今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大学生高达67%。另外,普遍大学生都关注就业信息,且出现对就业过忧现象。从大一就开始关注就业信息的大学生高达45%,还有22%的学生在大学前就已经开始关注就业信息,只有3%的学生在大四时才对就业信息进行关注。

从调查发现,普遍大学生对就业城市期望都较高。在调查的人群中,希望到发达的大城市工作的人占65%,愿意到中部城市工作的人只有8%,愿意到西部工作的人更加少,只有4%。而且他们对就业的收入期望也较高。对于到小城镇工作,大部分大学生都不愿意,只把其作为后不选择。调查人群中,52%的人心目中可接受的工资都在20xx元左右,而对于1000元以下的收入没有人能接受。

3、就业依赖性大。

从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最有效的找工作方法是依靠他人推荐,而并非自己的自荐与介绍。其中认为通过熟人介绍是最有效方法的大学生高达85%,通过学校推荐是最有效方法的有39%。

六、调查结果思考。

1、对就业信息关注。

在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大学生对就业信息的关注程度都很高。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大部分大学生都处于失业状态。而当今的信息媒体较为广泛,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的接触较多,对社会就业形势的了解较深入。另一方面,可能是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较完善,是学生能较清晰的了解当今形势。

2、对职业的期望状况。

影响职业期望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声望地位稳定性因素(城市位置与社会地位),内在价值因素(发展空间和兴趣爱好),外在价值因素(薪水高低)。其中在职业选择中考虑的首要因素的选择情况(见下图),薪水高低成了大多数被调查者的首选,接下来依次才是发展空间、兴趣爱好、城市位置、社会地位。导致这结果可能是由于当今社会过多的追求拜金主义,而缺乏了对工作内在价值的思考,对自身价值实现的思考。就业观滞后。

3、就业依赖性。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求职都存在一定的依赖性,普遍认为靠人际关系是找到工作的最有效方法。导致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当今社会由于人才市场较为饱和,就业形势较为严峻,各用人单位对应聘者有多重选择。在这过程中存在暗箱操作行为,形成了一种靠人际关系上岗的潜规则。

七、结经验体会。

针对本次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小组经讨论,就关于缓解大学生就业严峻形势,提出以下建议:

1、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

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是不少就业岗位并非人满为患,既存在着“人找岗位”的现象,也存在着“岗位找人”的现象。针对此,我们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改变他们只选择在大城市就业的思想。让大学生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能只把职业活动当成谋生的方式和手段。

2、重视个人素质的培养。

就业与择业需要以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为基础。大学生要实现顺利就业,就应当树立独立生活意识,克服消极依赖思想,充分利用大学的美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打牢专业基础,锻炼能力,提高素质,完善自我。一个人有了真才实学,能够适应多种岗位,就更有利自己的就业。

3、提供完善的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能使学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具有更深的了解,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和就业观。对此,学校应多对学生开展开展就业指导。

河北省奶业形势调研报告

“”期是推进“四个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国家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地位、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大力扶持等省藏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进一步支持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使面临重大机遇,交通将进入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新阶段。

“”期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4号)、中央《关于加快、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中发5号)和《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11号)文件的战略部署,着眼于“四个发展”,加快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大力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深入实施《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向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奋勇迈进。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优先发展交通。《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交通发展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仍然处于优先地位,是西部大开发的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这为交通的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交通运输部明确将在国高网、干线公路改造、出省通道、农牧区独立桥梁、农村公路、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的支持力度,这为“”交通运输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全省上下在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探索具有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的成功之路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这为今后交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期将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这为公路水路交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经济社会对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的要求。

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稳定的新,重建和谐美好的新玉树,对“”期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收入年均增长约16%,总量比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和13%左右。到“”末全省在人均经济总量、人均投资强度、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走在了西部前列。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路水路运输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也将更加明显。交通运输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设施;大力发展先进的运输装备,提升运输装备技术水平;进一步加强运输管理,优化运输组织,形成衔接顺畅、方便快捷、经济可靠的运输网络;提升交通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降低运输成本,强化物流服务功能,全面提高运输服务效率和水平。

(二)加强对外联合协作,推进与周边省区的交流与对接,要求构建畅通的对外运输通道。

按照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今后国家将进一步加大西部重点经济区开发力度,支持兰(州)西(宁)格(尔木)等经济区发展,形成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带。“”期将认真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兰西经济区发展,推进西宁—兰州—银川黄河上游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省区在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旅游等多方面的联合协作;依托西藏、新疆边境口岸扩大对外贸易,在向西开放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对外联合协作,强化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对接与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加快省内国家高速公路、省际通道建设,提高出省通道技术等级和通达深度,形成畅通的对外运输大通道。

未来5年,省将着力实施“四区两带一线”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优先发展,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镇为节点,加速人口和产业集聚,大力推进城市群产业合理分工布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海西地区的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家级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到年海西地区城镇化率达到75%,率先实现工业化,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统筹发展环湖地区和三江源地区,因地制宜地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布局,加快形成区域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西宁与州府之间的通道,完善州与县、县与中心镇之间的公路网络,不断增强干线公路网络对“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未来5年,省将以构筑战略新高地和培育经济增长极为目标,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重要载体,以重点产业突破、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布局优化为抓手,加快特色产业园区、示范区建设,打造在西部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十大特色优势产业。“”期将大力推进海东现代农业、海北海南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加速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加快发展曹家堡临空综合经济区、乐都装备工业园、民和下川口工业园等产业园区建设,启动格尔木藏青工业园建设;进一步提升东部地区、州府所在县工业集中区发展水平,支持所有具备条件的县、矿区建设工业集中区,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精深加工业,使其成为聚集人口、吸纳就业、带动发展的重要载体。

支持优势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要求大力推进与重要资源产业基地相连接、与特色经济相适应的资源公路建设,并以货运枢纽站场为依托建设物流货运中心,构建覆盖广泛、运转高效的货物运输网络;另一方面,结合货运需求,因时因地制宜地加快重点地区的资源开发地方铁路建设,畅通资源外运通道,推动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

根据《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期将以建设全国高原旅游名省和新兴的国际型、复合型旅游目的地为战略目标,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使旅游业成为推动“四个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未来5年将大力打造“大美”旅游品牌,以塔尔寺、湖、金银滩—原子城、藏医药文化博物馆等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重点,提升以西宁为中心的夏都旅游圈、西宁—三江源生态旅游线、兰青—青藏铁路观光旅游线、门源—祁连森林草原风光旅游线“一圈三线”旅游发展的水平。在此基础上还将促进跨区合作,推进“大九寨”、“大香格里拉”旅游带发展。到年,全省旅游总人数达到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全力提升旅游业发展保障水平,要求一方面加强旅游公路、内河航运等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以旅游客运站为集散中心,辐射省内重要旅游景点,逐步完善旅游客运网络,不断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

省城乡发展极不均衡,广大农牧区一直是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尤其藏区生产方式落后,群众生活水平低下,贫困程度深,民生问题突出。“”期将进一步落实中央支持藏区发展的政策,坚持发展特色农牧业,切实改善民生,满足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从事宗教活动基本出行需求。未来5年还将稳妥推进异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定居,把扶贫开发与优势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

农村公路是省农牧区最主要甚至唯一的交通方式,势必要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和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过程中发挥先导和带动作用。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建设,努力提升交通覆盖程度和通达水平,提高农村公路的安全性和抗灾能力;进一步扩大农村客货运输服务范围,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尤其是要改善藏区和其他贫困地区人民的出行条件,全面提高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和省的总体战略部署,“”期将进一步落实“生态立省”战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坚持走“经济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道路,紧紧围绕“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把保持环境质量与推动绿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分类指导,努力实现高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以环境保护优化支持实现跨越发展。

建设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求公路水路交通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加强对三江源核心区、湖流域、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柴达木地区等生态敏感区、退化区、脆弱区、重点流域、天然草场的生态环境保护。在交通建设中采用符合自然生态环境的技术指标,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公路交通与自然和谐发展。运输领域注重发展低碳交通,加快淘汰落后的运输装备,积极推动交通资源的再生和循环利用,在发展中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是除西藏以外的最大藏族聚集区,是我国民族宗教工作的重点地区,承担着维护民族团结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任。同时也是地震、冰冻雨雪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交通运输安全及应急保障能力,将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考验。另外,随着运输需求规模持续扩大,社会机动化水平迅速提升,运输从业人员数量增加,交通运输安全风险将大大增加。

为适应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及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要求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保障重要战略物资和应急救灾物资运输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加强公路水路运输安全生产和监管,完善安全管理体制;推进道路救援网络和水上应急救助体系发展,建立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交通运输应急反应机制,提高公路水路运输应急保障能力。

(九)恢复重建灾区交通基础设施,重建社会主义新玉树,是“”期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期将按照“上两个大台阶”的总体要求,把国家支持玉树灾后重建的政策与藏区跨越式发展的政策结合起来,与建设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结合起来,认真实施《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用三年的时间,基本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再通过进一步努力,把州府所在地建成高原生态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中心城市和藏区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地区,同步推进其它地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实现建设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的宏伟目标。

交通运输部门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在基本恢复重建灾区交通设施的基础上,着眼于建设新玉树的需要,通过“”期的努力,完善公路网络结构,提高路网抗灾能力,加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为建成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提供支撑。

3交通运输需求预测。

道路运输是省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特别是在旅客运输体系中(干线客运和旅游客运)居主体地位;年底,道路客货运输量分别占全社会客货运输总量的95%和70%。铁路承担了重要矿产资源的流通,促进了高原旅游业的发展;目前民航处于起步阶段,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水运承担零星少量客货运输。

“”期,省经济社会仍将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速度,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仍将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城镇化进程加速,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速也将分别达到10%和12%。“”期满也是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不断提高“三个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关键时期,丰富的旅游、矿产资源及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形成的交通网络将极大地吸引人员、物资在网络中的流动,“”期各种运输方式的客货运量、周转量均将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目相继建成投产,对铁路货物的运输需求大幅增加,同时青藏铁路沿线等高原旅游业的发展对沟通与内地人员交流产生促进作用。根据《省地方铁路“”发展规划》,预计到年,随着青藏铁路运输效能不断提高、国铁线与重点资源开发性地方铁路的建设,省铁路客运量约为700万人,年均增长5.5%左右,铁路旅客周转量约为60亿人公里,年均增长7%左右;铁路货运量达到约0.4亿吨,年均增长4%左右,铁路货物周转量达到约220亿吨公里,年均增长5%左右。

随着西宁曹家堡民用干线机场和格尔木军民合用支线机场的改扩建,旅客和货邮吞吐量将大幅提高,根据《西部机场集团机场公司“”战略规划》,预计到年,省民航客运量约为450万人,年均增长20%左右,民航旅客转量约为25亿人公里,年均增长17%左右;民航货运量达到约4万吨,年均增长20%左右,民航货物周转量达到约0.3亿吨公里,年均增长23%左右。

“”期,随着高原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内河航运和重点码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运旅客运量和货物运输量将大幅提高,结合省内河航运的规划,预计到年,水运客运量约为80万人,年均增长15%左右,旅客周转量约为1000万人公里,年均增长15%左右;水运货运量达到约45万吨,年均增长10%左右。各种运输方式“”运量发展预测。

4“”期阶段性特征。

从的发展基础和未来需求来看,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公路水路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服务性行业的战略地位没有变,人民群众持续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没有变,从中央到全省各级政府对发展交通运输的重视支持没有变。未来5年,全省交通运输发展仍处于黄金机遇期,要着力发挥其基础和先导作用,做推进“四个发展”的表率。初步判断“”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如下:

(1)交通基础设施仍处于集中建设、提高能力的关键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准确把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指出“”期要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当前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不足、网络不完善的问题仍然突出,提高基础设施供给能力的任务还很繁重。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下一阶段要抓住国家支持等省藏区发展、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玉树灾后重建等一系列机遇,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整合资源、集中力量,重点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从交通自身发展趋势来看,“”期国家将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全面提升国省干线的技术等级和服务能力,扩大农村公路建设成果并加以完善提升,公路建设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总趋势不会有大的改变。因此,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是“”期的主要任务,需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做到从认识上统一、体制上改进、规划上体现、政策上保障。

(2)交通运输将进入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期。中央xx届五中全会强调,新时期要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在基本出行和运输得到保障的基础上,社会公众对交通运输服务水平、质量和效率要求不断提高。预计在“”期,提升运输效率、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客货运输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切实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将是主要任务之一。

(3)交通发展处于增长转型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遵循交通运输自身发展规律,“”期省交通工作肩负着构建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使命。公路水路交通既面临着加快建设的发展任务,同时又面临着创新发展的要求和资源环境的约束,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基础上,要注重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输服务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提升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

(4)交通发展将进入矛盾凸现期。增加交通总量和供给能力、提升服务水平是“”期交通运输行业须致力解决的首要问题。在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进程中,长期积累以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将会越来越显现,主要是体制机制与管理问题、资源环境压力与资金约束问题、交通建设与运输服务质量问题、市场培育与规范问题、人民群众关注的交通行政执法和服务问题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直接关系到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在“”期充分认识,积极应对。

河北省奶业形势调研报告

调查发现,近六成毕业生选择直接就业,与去年相比提高7.7个百分点。从学校类型看,财经类、政法类、民族类、农业类、理工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意愿更强;而师范类、艺术类、林业类、语言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则更倾向于选择继续深造。此外,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已连续两年保持在三成以上。师范类、艺术类、林业类、语言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选择继续深造的毕业生比例均高于全部样本均值,分别为50.6%、44.6%、41.4%、40.4%和36.2%。从学历看,86.8%博士生选择毕业后直接“找工作”,比上年提高26.1个百分点;其次是选择“继续深造”,比重仅为9.4%,比上年下降8.5个百分点;另有3.8%的博士生选择“自己创业”。选择直接“找工作”的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分别占43.4%和83.3%。

2.薪酬方面。

调查显示,医学专业学生期望月薪最高,平均为12382元;艺术类、医药类学生期望月薪均超过万元,分别为12115元、10674元。受访的1686位应届毕业生中,52.8%的毕业生期望税前月薪在5000-8000元之间,期望月薪平均值为7411元,换算成年薪为88932元,与20xx年北京全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97616元比较接近。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薪酬预期趋于理性。

3.理想就业区域。

在选择理想的就业区域时,选择在北京就业的北京高校毕业生占71.6%,虽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仍居就业区域第一位;排在第二、三位的是广东和上海,分别占毕业生就业人数的3.3%和3%,与上年基本持平。此外,政府积极引导学生服务国家,鼓励学生到西部、基层、国家重点行业就业,20xx届选择赴西部就业的毕业生占8.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已签约或已有意向单位赴西部就业的毕业生占5%,分别超过同期赴广东、上海的毕业生比重2.4个和3.2个百分点。调查显示,毕业去向地人数居前三位的依旧是北京、广东和上海。调查结论认为,一线城市仍是毕业生首选的就职地。

县经济形势分析调研报告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全县上下按照“围绕五县思路、实施五主方略、强化五重举措、打造五个”的总体要求,围绕年初制定的发展目标,认真落实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县经济延续了一季度开局良好的稳健态势,继续保持平稳运行。但经济运行中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初步核算,今年全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427477万元,同比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350万元,增长3%;第二产业增加值169739万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159388万元,增长15%。今年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是:

(一)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今年,全县实现工业增加值154135万元,同比增长11.2%,其中8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29637万元,同比增长13.7%。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50441万元,同比增长33.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产值441541万元,同比增长39.4%。传统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冶炼、建材、电力生产与供应、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7.8%,同比分别增长36.4%、52.6%、26.2%和10.7%。

(二)农业生产稳步发展。今年,全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5169万元,同比增长3.1%,农村经济来势向好。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受粮价稳定上涨和中央鼓励粮食生产政策的推动,农户种粮积极性明显提高,共完成春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9.8万亩。其中油料作物3.4万亩,同比增长1.4%;棉花1350亩,同比增长12.5%。养殖业继续呈增长态势。今年发展生猪74.1万头,增长0.2%;家禽出笼426万羽,增长4.9%;羊出栏2.5万只,增长5.1%;水产品产量1.1万吨,增长6.9%。

(三)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高。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2%,拉动gdp增长5.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主要特点:一是服务业发展加快。全县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4%,较上年同期加快30.8个百分点;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9.1%,较上年同期加快11.9个百分点,其中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行业增长30.4%,较上年同期加快25.2个百分点。二是金融业稳步增长。6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47428万元,各项贷款余额259326万元,比年初分别增长10.6%和5.8%。三是旅游业稳步增长。今年全县共接待游客5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18%。

(四)内需保持较快增长。投资增速稳中加快。今年,全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5581万元,同比增长41.4%,增幅同比提高9.3个百分点。数据显示,2-6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逐月上升态势,分别为27.3%、35.3%、40.6%、39.8%和41.4%。其中城镇单位与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同比分别增长40.1%和45.9%。消费市场持续活跃。今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1886万元,同比增长17.6%。分城乡看,城镇零售额117950万元,增长18.7%,乡村实现零售额14236万元,增长10%。分行业看,零售业和餐饮业增长速度较快,分别达到18.7%和24.9%,分别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1和7.3个百分点。

(五)经济效益稳步提高。一是财政收入较快增长。今年,全县财政总收入完成24341万元,同比增长40.7%,超额完成“双过半”任务;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7554万元,增长52.5%。二是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今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31元,同比增长13.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742元,同比增长20.6%,增幅同比加快2.2个百分点;6月末个人存款余额532892万元,比年初新增72449万元。三是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趋好。1-6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440843万元,增长39.4%;实现利润总额8125万元,增长26.2%;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10.2%,同比增长6.6个百分点。

从我县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看,工业、投资始终是推进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但从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上述主要支撑点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

x年,我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5.3∶39.0∶35.7,工业占gdp的比重为33.5%,达到三分之一强,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3.6%,是全县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当前,我县工业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行业结构方面。全县8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冶炼、建材、农产品加工、电力生产与供应已成为我县四大传统支柱产业,其中冶炼与建材企业总数占据“半壁江山”,达到39家,占规模工业企业的47%,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1.1%,且大都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将被淘汰企业,行业结构不优。同时,我县新兴产业(如光伏产业、生物制药、装饰新材料)才刚刚起步,成长壮大成为支柱产业仍有待时日。

规模生产方面。首先,企业规模总量不大。在83家规模工业企业中,无论是从投资规模、还是财政贡献率上看,没有一家能真正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大幅增长、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骨干大型企业。其次,企业生产形势堪忧。受原材料价格上涨、资金短缺、电力供应不足等生产要素的影响,部分企业已关停或搬迁。另外受国家产业调控政策的影响,冶炼建材产业中的部分企业,如龙溪水泥、双龙焊剂、兴发电熔、特种焊材等将进行改制、重组整合或升级改造,年内有可能关停,退出规模以上企业行列。再次,发展后劲不足。全县132家重点财源建设项目中,工业项目21个,其中续建项目8个,新建项目13个,这些项目中年内可能建成投产的仅有宏宇科技、鸿运服装、深冠华矿冶等3家企业,远远不能满足全县经济增长的需要。

国家政策调控方面。国家统计局“”时期,将大力推动统计制度改革,推行“四大工程”建设,我省从今年开始将全面铺开。今年4月和5月,国家、省、市统计局专门组织进行了基本单位核查,我县迎接了省市检查,结果喜忧参半。主要问题是企业生产状况和数据质量。同时,从今年8月开始,按照全省统一部署,我县118家“三上”企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3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业21家、资质以上建筑业和房地产业14家)都将全面实施“一套表制度”,推行联网直报,这些企业将直接向国家和省上报数据,范围广,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如何衔接历史数据、保证数据质量将成为此次统计改革的重中之重。

(二)从需求角度看,投资消费形势不容乐观。

投资增长项目支撑不足。今年我县132个重点财源建设项目计划投资38.8亿元,这基本包括了1000万元以上的所有投资项目,即使全部按计划完成,与固定资产投资年初计划68亿元相比,仍有近30亿元的差距,,压力不少。另外,部分重大项目开工不足,重大项目支撑乏力。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进一步收紧流动性,影响了项目资金的筹集,土地利用指标紧张,征地拆迁更加困难,制约了部分项目建设,投资后劲受到较大影响。消费增长空间有限。一方面,受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影响及“家电下乡”消费空间的逐步饱和,这两大消费热点将进一步降温。另一方面,今年物价呈上涨趋势,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居民的消费热情。

(一)实现全年预期目标的支撑因素分析。

今年县委经济工作会议已经作出了部署,x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15%。要实现这个目标,根据生产法进行测算和分析,三次产业的支撑条件分别是:

第一产业增长4%。从今年农业生产形势和历年来全县农业实际情况分析,在不发生重大旱涝灾害和畜牧业生产出现较大滑坡的前提下,基本可以实现。

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22%。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24%,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23%,这是实现全年目标的关键点之一。我们初步测算,实现36.5亿元的工业增加值,至少应完成工业总产值120亿元,增长30%以上,难度很大。

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5.2%。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看营利性服务业税收、财政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及客货运周转量增幅能否分别达到30%、35%和15%以上,从今年发展趋势看,预计目标可以实现。

综上所述,今年我县gdp增长15%预期目标的主要难度在工业,其次是第三产业。任一环节的支撑数据不足,都将影响全年经济目标的实现。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要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保持规模工业快速增长是关键,部门数据有效衔接是基础。为此我们建议:

1、做优做强企业,着力调整工业结构。

要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主导,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从根本上改善我县工业经济结构。当前,一方面要做优做强骨干企业。要加大对现有企业群体的支持力度,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御风险能力,把小企业做大,把大企业做强。鼓励扶持东港锑品、舜皇米业、新龙矿业等骨干企业通过升级改造,继续靠大靠强。引导双龙焊剂、兴发电熔、湘江焊剂、特种焊材、辉华焊剂等企业按照国家产业要求整合开发,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传统产业新型化。另一方面,要加快工业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围绕x年工业重点财源建设项目,重点抓好白牙市工业园内的创辉电子产业园、楚天医学产业园和井头圩镇的光伏产业园建设,引导大企业进驻产业园,逐步形成产业集群,改变我县工业产业结构不优的局面。

2、破解瓶颈制约,保证企业正常生产。

针对当前我县规模工业企业开工不足的现状,需要积极破解瓶颈制约。一要破解生产要素形成的瓶颈制约。要全力保障工业企业各基本生产要素供应,确保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推进。经信、电力、石化、交通等部门要加强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市场供需情况的调度,及早发现薄弱环节,妥善处置供求矛盾,保障企业正常生产。二要全力破解政策因素形成的瓶颈制约。要认真研究国家的产业政策,建立和完善扶持企业的政策引导、资金投入和激励机制,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确保工业经济稳步发展。

3、认真调查摸底,积极做好“入统”工作。

按照省市的统一部署,今年下半年可以分两次新“入统”一批规模工业企业。建议由县政府牵头,召集经信委、统计、工商、税务等部门,会同各乡镇场和工业园区对全县所有工业企业进行一次排查摸底,建立全县工业企业名录库。并对初步具备“入统”条件的企业再进行深入调查,掌握基本情况。然后按照规模企业入统条件,统筹规划,认真搞好具备条件企业的“入统”工作,切实做到不漏统、不错统,保证应统尽统,确保真实反映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现状。

4、紧盯项目建设,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今年要紧紧围绕21个工业重点财源建设项目,按照年度考核基本建设内容,严格落实到位。一要跟踪服务在谈项目,保证签约一批、立项一批。对楚天医学产业园、风能发电厂等在谈项目争取尽快做好勘探设计、申报衔接工作,争取早日立项。二要跟踪服务签约项目,保证开工一批、建成一批。对创辉电子产业园、永州欧迈服饰、天润新能源(二期)、怡民电子等项目,要创造条件,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三要跟踪服务开工项目,保证竣工一批、投产一批。对永州宏宇科技、光伏产业园、深冠华矿冶有限公司等已经开工的项目,积极搞好协调服务,确保项目尽快见效。此外,要抢抓机遇,大力承接产业转移,引进符合产业政策的大项目,好项目,补充工业储备,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5、加强部门协调,齐力确保目标实现。

今年以来,县政府高度重视统计工作,明确了部门统计的重要性和部门协调的必要性。为此,38个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重点做好月度数据衔接与季度gdp核算数据衔接工作。此外,要全力以赴,积极稳妥推进企业联网直报工作。这项工作做得好坏将直接决定今年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县的经济发展水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它涉及的企业多,部门多,推进过程中也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操作难度很大。建议由县政府牵头,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明确责任,迅速行动,狠抓落实,确保统计改革顺利推进,确保统计数据全面真实地反映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河北省奶业形势调研报告

(二)销售形势。

(三)成本与价格。

二、政府及企业的促销措施与效果。

为了应对市场变化,今年各地政府和企业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茶叶销售。调研显示,近70%的地方加大公共品牌宣传力度,近60%的产地通过具体茶事活动或资助企业参展来扩大本地茶叶销售,47%的产地注重搭建产销对接平台。70%的产地表示这些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就不同措施的效果比较而言,搭建产销对接平台、茶事活动和资助企业参展效果较为明显,而公共品牌宣传短期内效果尚不明显。

从企业来看,66%的产区企业重点加大营销力度,50%的产区的企业通过网上销售开拓销售渠道,48%的产区的企业通过简化包装降低成本以促进销售。就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看,64%的企业反应上述营销措施效果较好。比较而言,网上销售效果最明显,其次是简化包装和加大营销推广力度,其他措施效果一般。

三、前景展望与营销建议。

就体系经济研究室对全国消费及生产形势的判断,国内市场整体需求潜力依然较大,预期消费量仍有3—5%的增长空间。当务之急是采取措施启动大众消费,我们建议要重点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

(一)提早谋划布局面向大众的流通渠道。

顺应当前信息化的时代趋势,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茶叶流通渠道。实体流通渠道构建上适当调整功能定位,无论装修风格还是功能诉求上都要摈弃传统高大上的定位策略,尽可能体现服务普通消费者的特色。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是面向中青年群体的流通渠道,当前电子商务也是传统渠道的`有益补充,对未来茶叶流通模式也将有重要影响。鉴于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建议茶叶企业要提早布局,抢抓以移动终端电子商务的先机,探索适合本企业的茶叶流通模式。

(二)以消费者需求为依据调整产品结构。

调研发现,产品结构调整成为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有效手段。建议部分企业扭转以生产为中心的理念,以消费者需求为依据进行产品结构调整。要尽快建立企业的消费者跟踪与分析系统数据库,积极进行茶叶市场调研,结合自身优势开发适合大众消费特征的茶叶产品,特别是要集中优势资源推出本企业的明星产品和主导产品。

(三)借助新兴媒体采取精准化营销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趋势的推动下,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正在逐步发生变化。随着市场细分度的加深和信息沟通技术的迅猛发展,精准营销是未来的重要趋势。随着市场形势变化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茶叶的营销必须提高营销瞄准度,开展精细化营销。精准营销就是从更加细化的层面,通过一系列精准的定位,提高市场营销效果的系统性营销策略与实践。精准营销要求精准地细分市场、精准地了解消费者需求、精准地定位目标消费者和精准地信息沟通方式。茶产业要抓住信息时代的重要机遇,实现营销理念的跨越,进而实现茶叶消费的可持续增长。

(四)依靠科技与监管确保茶杯里的安全。

已有研究表明,茶叶质量安全对消费者行为有决定性影响。在当前背景下,所有茶业从业人员都必须有大局意识,依靠科技与监管确保茶叶质量安全。防止出现质量安全事件,降低茶叶质量安全风险。提高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构建茶叶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与危机公关机制,在突发性质量安全出现时能迅速响应,降低对消费市场的影响。

河北省奶业形势调研报告

(一)返乡农民工的人数。

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总人口46.6万人,农业人口有40.8万人,主要是以养殖业为主,因农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在有限的土地上,农村劳动者主要从事传统农业,很难实现脱贫致富。导致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务工,极少数人返乡创业。据统计,年12月底我县外出农民工达61293人。截止2013年12月,我县返乡农民工总数为3563人。

(二)返乡农民工的特点。

一是平均年龄小,16至28岁占50%,28至55岁占50%。二是文化程度底,初高中文化程度占90%,高中以上文化占10%。三是返乡农民工主要从事加工制造、建筑、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返乡农民工在进城务工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资金,学习到了相应的技能,更新了观念,回到家乡创业,主要创业的行业有汽车、摩托车、农机、家电维修、种植业(主要种植反季节蔬菜、水果等)、养殖业(主要养殖鸡、鸭、鱼、生猪等)、加工业(主要加工米粉、萝卜干、米酒等)、服务业(只要是农村客货运输、美容美发、饮食店等)。但目前大多规模小,不能形成产业链条。

(三)农民工就业创业的主要模式。

我县返乡农民工创业主要是成立合作社方式,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由公司采取委托的方式,有机地将农民合作社串联起来,形成一体化运作体系。如平乐乡以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社为“助推器”,加快种植业发展,目前已成立金银花专业合作社1个,中药材公司1个,并成立了中药材合作社,注册资金达100万余元,会员85户,联系会员372人,实现利润收入80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是积极引导有技术、有资金、有创业能力的`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重点创办农产品加工业、县域中小型企业、乡村特色餐饮、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扎实推进农民工“回乡创业工程”。

二是培训提升农民工就业技能。对有培训意愿的农民工,全部纳入“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将农民工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纳入就业再就业培训补贴范围。同时,为培训者免费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发放职业资格等级证书。

三是加大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小额贷款支持力度。为拓宽返乡农民工融资渠道,帮助返乡农民工通过创业实现就业,我县20xx年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82户,每户贷款金额为5万元,其中返乡农民工有21户;20xx年共发放妇女创业贷款344户,每户8万元,其中返乡农民工妇女有86户;20xx年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3220万元、424户,其中返乡农民工81户;2013年共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155万元、537户,其中返乡农民工168户。

四是营造宽松的创业投资环境,政府从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扶持。

三、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就业问题。

我县返乡农民工文化技能水平本身不高,更缺乏就业的知识和技能,对市场经济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不多,有些农民工虽有就业意愿,但往往不知道如何就业、从哪里着手创业和怎么管理企业等等。

(二)创业问题。

1、后续投入资金不足。一些农民工在创业过程中虽然积累了一定资金,但资金量不大,创业时缺乏通盘考虑,将有限的资金一次性投入到项目中,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后续资金缺乏,贷款十分困难,项目难以为继。

2、管理知识匮乏,技术力量不足。农民工外出打拼,一般在所从事的行业有一技之长,但是回乡办企业,往往缺乏全面的综合性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大多数采取家族式管理,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同时,农民工回乡创业,往往进入的并不是自己十分熟悉的行业,对生产性技术不太精通,又缺乏技术人员和相关部门的技术支持,经常造成企业损失。如20xx年**县普坪镇鸭子井姜春元饲养的一千只肉鸡,由于防疫不当,发生鸡瘟后,损失达三万元,只得再次走上打工的路。

3、创业培训需进一步加强。我县由于缺少师资力量和相关资质的培训学校,目前还没有举办关于创业方面的培训。

四、建议事项。

1、建议加大宣传,营造环境。建议省、州、县新闻媒体加大对返乡创业政策和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加强市场化劳务经济秩序的组织引导,营造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的良好环境。

2、建议加强技术服务。有针对性地组织有关专家到**县指导工作,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进行专业指导。建立挂帮机制,让创业农民工与有关技术人员建立常态化联系,向企业推荐有关技术人才,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3、建议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信息采集力度。县就业局建立返乡农民工信息交流、沟通平台,提供政策指引、引导就业方向。建立网络互联、信息共享机制,收集农民工就业和企业用工信息,科学、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农民工和企业用工总量、结构、分布及其变化趋势方面面的信息,加强农民工就业和创业公共管理和服务。扶贫、农业、民政、人社等部门根据创业的需要提供种养殖业在病虫害、牲畜疫情防治等技术服务;信息部门要根据返乡创业农民的需要提供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国内形势调研报告

随着现在大学生人数的愈加膨胀,大学生开始变的越来越“不值钱”,许多的大学生为了以后能够找到好的工作,也为了能够更快的适应社会环境而寻找兼职打工,然而兼职打工也存在着利与弊,有些学生打工兼职是促进作用,而有的同学却起到了反作用。如何认识大学期间的兼职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我的调研过程中我得出以下的结论。

在被问到如何认识大学期间的兼职的时候,许许多多的人的第一反应就是为了增长知识,为了增加自己的社会经验。但是,我却发现,在大家找工作兼职的时候并不是在意这个工作本身对自己有什么帮助,而是一味的关注工作的报酬怎么样。当然工作为了赚钱这并没有错,但是我们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的兼职打工赚钱只是一小部分的原因,更大的原因应该是给自己以后的工作道路铺垫脚石,为以后的工作提供经验。大学生对打工兼职的认知的偏差大部分原因来自以下的原因:

1、家庭以及社会的宣传影响。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赚大钱,但是在这样期盼的过程当中也要关注一下是不是真的对他好。而我们的学生在找兼职工作的时候为了迎合家里需要,不管工作性质怎么样。也不管对自己又没有帮助,只冲着所谓的“高薪”而去。与此同时,社会对于白领金领的宣传过于的频繁。以致许多的学生在找兼职的时候都想蹦着坐办公室签签文件而去,这样的思想是不对的,打工兼职是要磨练我们的意志,若只是为了金钱,那就失去了打工兼职的本意了。

2、同学之间的追名逐利。

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是一大重要的原因,在学校里同学之间的攀比,使一些同学越来越看重金钱方面的东西,进而在选择兼职的时候也就看本不看质了。

大学生找兼职打工只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经验提高自己的社会阅历帮助以后的工作发展,所以大学生的本职工作还是要好好的学习。而我却发现有些同学有点本末倒置了,他们过分的看重兼职打工而慢慢的忽略自己还是一个学生,进而有的荒废学业,有的甚至放弃学业提前走上工作岗位。我们应该合理的安排我们兼职的时间,兼职只是我们学习生活的一小部分,有了扎实的学习基础加上合理的兼职工作,那么会大大的提高我们的知识面,积累更多有用的社会经验,但是如果我们放弃自己的学习,或者为了兼职荒废我们的学业,那么就算做再怎么高薪的兼职,也是没用功。所以我们要合理的安排兼职和学习之间的关系,谁主大谁主小,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三、学生兼职是否有利于专业的发展、经历的积累?

谈到学生兼职是否有利于专业的发展和经历的积累,我觉得要看要看学生自己的价值取向。如果他选择兼职的本意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并且选择了与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那么我认为这样的兼职是有利于专业发展和经历积累的。如果一个学生找兼职工作只是一味的要求高薪,那么虽然说他积累了一点社会经历,但是却没有促进自己在专业方面的发展。这样的兼职其实对于学生自身来说作用不大。而学校方面也要大力的加强宣传,在学校里经常能看到一些要招兼职的小广告,其中有些要经过中介,其安全性也是令人担忧的。我们学校开设了勤工俭学的兼职,但是宣传力度并不是很大,且兼职的工作单一,对学生经验和社会经历方面没很有效的帮助,我认为学校可以开个系列的座谈会,听听同学的意见,以便开设更加丰富的兼职工作。

就业调研报告

学前教育是专门培养幼儿教师的一个专业,一般认为,幼师毕业生非常好就业,社会需求量很大。那么,我们学校的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如何,很值得进行全面了解。本文在对xx区及市区部分幼儿园近几年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展开调研分析之后,了解了毕业生就业后情况以及社会上用人需求形势,同时也可以对我们学校幼师的专业素质结构进行再认识,并以此为依据,建议要尽快提高生源质量和办学水平,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特色办学、校本课程研发、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

一、调研目的与意义学前教育专业是师范类学科里特有的一门专门培养幼儿教师及幼儿教育管理研究人才的学科,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幼儿教育专业,或者叫幼师,他们主要学习的专业课程包括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管理学、家庭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幼儿园环境美化与布置、钢琴、美术、舞蹈、视唱、乐理、书法等。学前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数对口就业单位是各类幼儿园及一些新兴的早期教育机构如幼儿早教中心、幼儿智力开发中心、幼儿家庭教育机构等。其专业特点在于:较早地确定了从事学前教育的专业发展方向,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安排的教学活动都有针对性,学生将来的发展方向除幼儿教育外,还可向艺术类方向迁移。当前大学生普遍面临着择业难、就业难的现象。而一般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优势就在于:由于目前幼儿教育远未真正普及,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幼师毕业生需求量将会很大。但是现实是否真的如此,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到底是多少,现在都在何处就业,就业情况如何,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是什么等等,我们都知之甚少。因此,对近几年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及前景值得去做调查研究。x年xx月—xx月,学校分管领导、招生就业办以及教务处等部门人员于对xx区及市区部分幼儿园进行了关于毕业生本人就业情况及各幼儿园、及早期教育机构用人需求和满意度进行了调研,使我们初步了解了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了解了社会上的用人需求形势;使我们对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结构及职业素养进行了再认识,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与提高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建议;本次调研也试图从幼师毕业生跟踪调查中所获得的情况,对幼师的现行培养模式以及社会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为探索学校建设和幼师生成长成才的规律提供依据。

调研单位:xx小学幼儿园、实验学校幼儿园、xx幼儿园、花园幼儿园、实小幼儿园、二附小幼儿园、xx幼儿园、外国语实验学校幼儿园、xx小学幼儿园、xx中学幼儿园、xx小学幼儿园、九年制幼儿园、xx小学幼儿园、xx小学幼儿园、九年制幼儿园等。调研对象:主要为xx区教师进修学校x年以来的部分职高幼师毕业生。

三、调研内容和方法调研内容:幼师毕业生就业情况。

调研方法:深入用人单位,采用访谈法、登记法等。

四、分析与讨论。

(一)毕业生就业情况1、毕业生市场占有率及目前就业率通过对近二十个幼儿园的调研发现,这些单位的%以上员工是我校的幼师毕业生。但是,这些员工很多都是x年以前的毕业生,近几年的毕业生占有率很低。其原因分析如下:(1)用人需求接近饱和;(2)待遇低下,学生期望值过高;(3)心理不稳定,耐挫能力差,这山望着那山高;(4)不愿踏实做事,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这就说明毕业生还应该从自身入手,严格要求自己,努力的调整自己以尽快适应市场需求。还有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譬如有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没有理想的单位就不急于就业,宁愿做啃老族;一些经济境况不太好的毕业生即使是收入等各方面条件都不是太好的农村幼儿园,她们也乐意去就业。

交通发展形势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

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1、面临的形势。

“”期是推进“四个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国家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地位、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大力扶持等省藏区和贫困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进一步支持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使面临重大机遇,交通将进入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新阶段。

“”期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34号)、中央《关于加快、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中发5号)和《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11号)文件的战略部署,着眼于“四个发展”,加快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大力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深入实施《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向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奋勇迈进。在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优先发展交通。《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交通发展在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仍然处于优先地位,是西部大开发的全局性、战略性、关键性问题,这为交通的跨越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交通运输部明确将在国高网、干线公路改造、出省通道、农牧区独立桥梁、农村公路、水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的支持力度,这为“”交通运输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全省上下在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探索具有特点的科学发展模式,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的成功之路上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这为今后交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期将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这为公路水路交通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经济社会对公路水路交通发展的要求。

加快建设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稳定的新,重建和谐美好的新玉树,对“”期公路水路交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收入年均增长约16%,总量比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和13%左右。到“”末全省在人均经济总量、人均投资强度、城乡一体化、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走在了西部前列。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公路水路运输需求的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也将更加明显。交通运输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设施;大力发展先进的运输装备,提升运输装备技术水平;进一步加强运输管理,优化运输组织,形成衔接顺畅、方便快捷、经济可靠的运输网络;提升交通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降低运输成本,强化物流服务功能,全面提高运输服务效率和水平。

(二)加强对外联合协作,推进与周边省区的交流与对接,要求构建畅通的对外运输通道。

按照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总体战略,今后国家将进一步加大西部重点经济区开发力度,支持兰(州)西(宁)格(尔木)等经济区发展,形成西部地区新的经济增长带。“”期将认真落实《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兰西经济区发展,推进西宁—兰州—银川黄河上游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加强与周边省区在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基础设施、旅游等多方面的联合协作;依托西藏、新疆边境口岸扩大对外贸易,在向西开放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强对外联合协作,强化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对接与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求加快省内国家高速公路、省际通道建设,提高出省通道技术等级和通达深度,形成畅通的对外运输大通道。

未来5年,省将着力实施“四区两带一线”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优先发展,以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镇为节点,加速人口和产业集聚,大力推进城市群产业合理分工布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快海西地区的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国家级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到年海西地区城镇化率达到75%,率先实现工业化,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统筹发展环湖地区和三江源地区,因地制宜地优化资源配置和生产布局,加快形成区域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西宁与州府之间的通道,完善州与县、县与中心镇之间的公路网络,不断增强干线公路网络对“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未来5年,省将以构筑战略新高地和培育经济增长极为目标,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重要载体,以重点产业突破、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布局优化为抓手,加快特色产业园区、示范区建设,打造在西部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十大特色优势产业。“”期将大力推进海东现代农业、海北海南生态畜牧业示范区建设,加速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加快发展曹家堡临空综合经济区、乐都装备工业园、民和下川口工业园等产业园区建设,启动格尔木藏青工业园建设;进一步提升东部地区、州府所在县工业集中区发展水平,支持所有具备条件的县、矿区建设工业集中区,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源精深加工业,使其成为聚集人口、吸纳就业、带动发展的重要载体。

支持优势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要求大力推进与重要资源产业基地相连接、与特色经济相适应的资源公路建设,并以货运枢纽站场为依托建设物流货运中心,构建覆盖广泛、运转高效的货物运输网络;另一方面,结合货运需求,因时因地制宜地加快重点地区的资源开发地方铁路建设,畅通资源外运通道,推动资源开发的顺利进行。

根据《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期将以建设全国高原旅游名省和新兴的国际型、复合型旅游目的地为战略目标,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使旅游业成为推动“四个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未来5年将大力打造“大美”旅游品牌,以塔尔寺、湖、金银滩—原子城、藏医药文化博物馆等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重点,提升以西宁为中心的夏都旅游圈、西宁—三江源生态旅游线、兰青—青藏铁路观光旅游线、门源—祁连森林草原风光旅游线“一圈三线”旅游发展的水平。在此基础上还将促进跨区合作,推进“大九寨”、“大香格里拉”旅游带发展。到年,全省旅游总人数达到201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推动旅游业跨越发展,全力提升旅游业发展保障水平,要求一方面加强旅游公路、内河航运等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以旅游客运站为集散中心,辐射省内重要旅游景点,逐步完善旅游客运网络,不断拓展旅游业发展空间。

省城乡发展极不均衡,广大农牧区一直是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薄弱环节。尤其藏区生产方式落后,群众生活水平低下,贫困程度深,民生问题突出。“”期将进一步落实中央支持藏区发展的政策,坚持发展特色农牧业,切实改善民生,满足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从事宗教活动基本出行需求。未来5年还将稳妥推进异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定居,把扶贫开发与优势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

农村公路是省农牧区最主要甚至唯一的交通方式,势必要在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和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过程中发挥先导和带动作用。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求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建设,努力提升交通覆盖程度和通达水平,提高农村公路的安全性和抗灾能力;进一步扩大农村客货运输服务范围,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尤其是要改善藏区和其他贫困地区人民的出行条件,全面提高交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和省的总体战略部署,“”期将进一步落实“生态立省”战略,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坚持走“经济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发展道路,紧紧围绕“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把保持环境质量与推动绿色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强化分类指导,努力实现高原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以环境保护优化支持实现跨越发展。

建设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要求公路水路交通大力发展绿色交通,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加强对三江源核心区、湖流域、祁连山水源涵养区、柴达木地区等生态敏感区、退化区、脆弱区、重点流域、天然草场的生态环境保护。在交通建设中采用符合自然生态环境的技术指标,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公路交通与自然和谐发展。运输领域注重发展低碳交通,加快淘汰落后的运输装备,积极推动交通资源的再生和循环利用,在发展中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

是除西藏以外的最大藏族聚集区,是我国民族宗教工作的重点地区,承担着维护民族团结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任。同时也是地震、冰冻雨雪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交通运输安全及应急保障能力,将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考验。另外,随着运输需求规模持续扩大,社会机动化水平迅速提升,运输从业人员数量增加,交通运输安全风险将大大增加。

为适应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及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要求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网络,保障重要战略物资和应急救灾物资运输的及时性和可靠性;加强公路水路运输安全生产和监管,完善安全管理体制;推进道路救援网络和水上应急救助体系发展,建立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交通运输应急反应机制,提高公路水路运输应急保障能力。

(九)恢复重建灾区交通基础设施,重建社会主义新玉树,是“”期交通运输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期将按照“上两个大台阶”的总体要求,把国家支持玉树灾后重建的政策与藏区跨越式发展的政策结合起来,与建设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结合起来,认真实施《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用三年的时间,基本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使灾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恢复并超过灾前水平。再通过进一步努力,把州府所在地建成高原生态商贸旅游城市、三江源地区中心城市和藏区城乡一体发展的先行地区,同步推进其它地区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产业发展,实现建设生态美好、特色鲜明、经济发展、安全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玉树的宏伟目标。

交通运输部门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玉树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在基本恢复重建灾区交通设施的基础上,着眼于建设新玉树的需要,通过“”期的努力,完善公路网络结构,提高路网抗灾能力,加强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为建成高原生态型商贸旅游城市提供支撑。

3交通运输需求预测。

道路运输是省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特别是在旅客运输体系中(干线客运和旅游客运)居主体地位;年底,道路客货运输量分别占全社会客货运输总量的95%和70%。铁路承担了重要矿产资源的流通,促进了高原旅游业的发展;目前民航处于起步阶段,在综合运输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小;水运承担零星少量客货运输。

“”期,省经济社会仍将保持快速稳定的发展速度,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仍将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城镇化进程加速,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年均增速也将分别达到10%和12%。“”期满也是省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发展、不断提高“三个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关键时期,丰富的旅游、矿产资源及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形成的交通网络将极大地吸引人员、物资在网络中的流动,“”期各种运输方式的客货运量、周转量均将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目相继建成投产,对铁路货物的运输需求大幅增加,同时青藏铁路沿线等高原旅游业的发展对沟通与内地人员交流产生促进作用。根据《省地方铁路“”发展规划》,预计到年,随着青藏铁路运输效能不断提高、国铁线与重点资源开发性地方铁路的建设,省铁路客运量约为700万人,年均增长5.5%左右,铁路旅客周转量约为60亿人公里,年均增长7%左右;铁路货运量达到约0.4亿吨,年均增长4%左右,铁路货物周转量达到约220亿吨公里,年均增长5%左右。

随着西宁曹家堡民用干线机场和格尔木军民合用支线机场的改扩建,旅客和货邮吞吐量将大幅提高,根据《西部机场集团机场公司“”战略规划》,预计到年,省民航客运量约为450万人,年均增长20%左右,民航旅客转量约为25亿人公里,年均增长17%左右;民航货运量达到约4万吨,年均增长20%左右,民航货物周转量达到约0.3亿吨公里,年均增长23%左右。

“”期,随着高原特色旅游业的发展以及内河航运和重点码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水运旅客运量和货物运输量将大幅提高,结合省内河航运的规划,预计到年,水运客运量约为80万人,年均增长15%左右,旅客周转量约为1000万人公里,年均增长15%左右;水运货运量达到约45万吨,年均增长10%左右。各种运输方式“”运量发展预测。

4“”期阶段性特征。

从的发展基础和未来需求来看,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公路水路交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服务性行业的战略地位没有变,人民群众持续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没有变,从中央到全省各级政府对发展交通运输的重视支持没有变。未来5年,全省交通运输发展仍处于黄金机遇期,要着力发挥其基础和先导作用,做推进“四个发展”的表率。初步判断“”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如下:

(1)交通基础设施仍处于集中建设、提高能力的关键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准确把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指出“”期要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当前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不足、网络不完善的问题仍然突出,提高基础设施供给能力的任务还很繁重。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下一阶段要抓住国家支持等省藏区发展、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支持玉树灾后重建等一系列机遇,坚持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整合资源、集中力量,重点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从交通自身发展趋势来看,“”期国家将加快推进国家高速公路建设,全面提升国省干线的技术等级和服务能力,扩大农村公路建设成果并加以完善提升,公路建设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总趋势不会有大的改变。因此,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仍将是“”期的主要任务,需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做到从认识上统一、体制上改进、规划上体现、政策上保障。

(2)交通运输将进入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升期。中央xx届五中全会强调,新时期要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在基本出行和运输得到保障的基础上,社会公众对交通运输服务水平、质量和效率要求不断提高。预计在“”期,提升运输效率、改善服务质量、提高客货运输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切实促进现代物流发展将是主要任务之一。

(3)交通发展处于增长转型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遵循交通运输自身发展规律,“”期省交通工作肩负着构建现代交通运输业的重要使命。公路水路交通既面临着加快建设的发展任务,同时又面临着创新发展的要求和资源环境的约束,需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在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基础上,要注重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输服务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提升科技进步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

(4)交通发展将进入矛盾凸现期。增加交通总量和供给能力、提升服务水平是“”期交通运输行业须致力解决的首要问题。在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进程中,长期积累以及新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将会越来越显现,主要是体制机制与管理问题、资源环境压力与资金约束问题、交通建设与运输服务质量问题、市场培育与规范问题、人民群众关注的交通行政执法和服务问题等。这些矛盾和问题,直接关系到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在“”期充分认识,积极应对。

反腐败形势调研报告

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深刻阐述了当前和今后

一个时期反腐倡廉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再次表明了党中央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清醒认

识和坚决态度。反腐倡廉教育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组成

部分,始终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探索反腐倡廉教育的

内在规律,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反腐倡廉教

育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

本质要求,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坚持经

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

但从现实发展情况来看,党员干部队伍中还有少数落伍者、

堕落者、腐蚀者,说明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薄

弱环节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缺乏系统性。反腐倡

廉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制定适合

的教育工作的长期规划和分阶段实施的具体意见,而实际工

作中存在要求什么抓什么、强调什么学什么,缺乏系统性和

长期性,致使整体教育效果还不够理想。二是教育缺乏针对

性。突出表现在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层次不清、对象不明,把

对领导干部的教育和对一般干部的教育混为一谈,没有突出

教育的层次性和重点性。三是教育缺乏实效性。优秀的反腐

倡廉教育的教材很少,而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富

有震撼力、鲜活性的书面教材更少,这是开展反腐倡廉教育

的一大缺憾。使得教育通常变成简单的照本宣科,内容枯燥、

乏味,难以引起受教育者的思想共鸣。四是教育缺乏灵活性。

一味简单地采用集中灌输式的办法,不能把教育寓于丰富生

动的、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教育的方式方法机械教条,缺乏

创意,大大滞后于反腐败斗争形势的发展和日益增长的廉政

文化需求。

一、有效提升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要注重强

化教育理念。

要提升宣传教育的实效,首先要从思想上认清教育的重

要作用,摆正接受教育的心态和认识。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

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制度、监督、惩处四位一体,教育在

这个体系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反腐倡廉教育是我们党的优

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党中央高度重视党风廉政教育,多次强

调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把廉政教育

列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xxxx同志在中纪委十七届五次会议

中再次强调要以党性党风党纪教育为重点,加强对党员干部

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廉洁从政教育,提高反腐

倡廉教育的科学性、规范性、有效性。习近平同志在近期讲

话中多次提出,要继续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

督体系。防治腐败,教育是基础,教育抓好了,德治加强了,

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精神境界提高了,可以有力地防

范和减少违纪违法问题的发生。实践证明,反腐倡廉教育在

党风廉政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反腐倡廉教育对党员干部廉政行为的养成有着潜移默

化的作用。只有坚持不懈地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才能使党员

干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

地位观、利益观,自觉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增强

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使党员干部适应改革开放

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坚定理想信念,加强道

德修养,牢记宗旨,廉洁从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

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注重发挥教育在反腐倡廉中的特殊功

能,将教育与制度、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教育、制

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才能有效防止腐败、

治理腐败。

二、有效提升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要注重区

分教育层次。

(一)区分对象。将领导干部作为党风廉政教育的重点,

这是因为领导干部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认识程

度、抓的力度以及自身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地方、

部门和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成效。因此,要经

常教育、督促党政“一把手”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

求,亲自抓、负总责,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各项任务的落实。

同时还要对在职领导干部定期进行专题教育,对新提拔的干

部进行任前教育,对后备干部进行必备的基础知识教育,对

出现违纪苗头或已经违纪的干部进行诫勉和惩戒教育。通过

教育,使领导干部思想受到触动,觉悟得到提高,打牢思想

政治基础,筑严思想政治防线。

(二)区分时机。在节假日、婚丧嫁娶、子女升学、购房

乔迁和岗位交流等迎来送往、请客送礼的高峰期,一些领导

干部容易出现借机敛财的问题。在这些重点时机适时开展廉

政提醒教育,利用手机发送廉政短信、内网刊登廉政格言、

警示录等,及早提醒和督促党员干部严于律己,守好防线,

防止借机腐败。告诫领导干部不要为亲情所累,不要被人之

常情所迷,往往能收到较好效果。

(三)区分领域。管钱、管物、管人的实权部门,往往是

腐败现象的易发、多发区。因此,健全和完善公开制度,加

大对重大决策、财务管理、物资采购、人事任免等环节的监

督力度,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对这些重点部门和重点领域党员

领导干部党风廉政教育,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权力观,

正确处理好责、权、利的关系,使他们常想人民的养育之恩,

常思组织的培育之情,面对各种诱惑,时刻有一种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的危机感,不为世俗所扰,不为物欲所动,做到廉

洁执政,执政为民。

三、有效提升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要注重改

进教育方法。

(一)环境熏廉。打造充满廉政氛围的环境,是深化反腐

倡廉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注意对教育环境的创造和利用,

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形象生动的具体场

景,引发教育对象感同身受的角色体验,让他们在具体情境

中激发兴趣、得到警示、感染心灵,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有效利用时间、空间和场所,营造廉政建设的良好氛围。以

廉政为主题,打造各类文化景观,如在机关单位电子屏幕上

滚动播放廉政标语、廉政动漫、廉政故事等,切实将廉的要

素融入工作之中。

(二)活动引廉。精心策划和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

寓有廉政教育作用的文化活动,把党员干部吸引到廉政文化

活动中去。读廉政书,共同探讨廉政学习情况和工作方式方

河北省奶业形势调研报告

(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本次调研主要依托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固定观测点收集数据,调研完成时间是6月20日,共回收调研问卷150份。调研对象为主要产地县级政府茶叶主管部门。下面就20春茶产销形势分析如下:

一、整体产销形势。

(一)生产规模。

150个示范县茶园总面积2066万亩,采摘面积达1596万亩,分别同比增长5.7%与6.2%,年度新增投产面积近100万亩。春茶总产量47万吨,同比增长5.1%。其中绿茶产量32万吨,同比增长3.6%;红茶产量5.5万吨,同比增长7.7%,乌龙茶产量6.84万吨,同比增长8%。调研产区春茶农业总产值527亿元左右,同比增长9.4%。根据调研结果推算,全国春茶投产总面积约3000万亩,春茶总产量可达85万吨左右,农业总产值约958亿元。

(二)销售形势。

27%的产区销量有所下降,销量平均下降10-15%;42%的产区销量与去年持平;31%的产区销售量依然有所增长,平均增长14%左右。可见,市场整体销售形势仍较稳定,主要在于各地政府和经营主体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加大了中低价位产品的生产和市场开拓力度。80%的产区高价位茶或高价位礼品茶销售量明显下降,下降幅度20-30%之间,平均下降27%,而20高价位茶销售下降的产区是68%,下降幅度是25%;15%的产区高价位茶或高价位礼品茶销量与去年持平;仅有5%的产区该类茶的销量仍有增长,平均增幅16%,出现增长的产区主要集中在云南普洱茶产区和以中低价位茶为主的产地。

(三)成本与价格。

生产成本方面,采工平均工价104元每天,同比增长8.3%;90%的产区采工出现短缺,平均短缺比例25%,60%的产区短缺比例集中在20-30%,最高的短缺70%,无论从短缺区域比例,还是短缺程度比例看,采工短缺问题都日趋恶化。35%的产区物质投入成本与去年持平,65%的产区物质投入成本继续增长,平均增幅12%。

茶青平均价格41元/公斤,平均增幅9%。具体来看,37%的产区茶青价格出现下降或与去年基本持平,下降的地区平均降幅10%,63%的产区茶青价格有所上涨,平均涨幅18%。干茶平均价格253元/公斤,比去年增长7.9%。其中32%的产区干茶平均价格有所下降,平均下降12%,8%的产区干茶价格与去年持平,60%的产区价格有所增长,平均增幅20%。干茶平均最高价3877元每公斤,其中34%的产区最高价格有所下降,平均降幅22%;26%的产区最高价格与去年持平;40%的产区最高价格继续上浮,上涨20%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云南普洱产区、信阳毛尖产区和宁德白茶产区等地。

二、政府及企业的促销措施与效果。

为了应对市场变化,今年各地政府和企业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茶叶销售。调研显示,近70%的地方加大公共品牌宣传力度,近60%的产地通过具体茶事活动或资助企业参展来扩大本地茶叶销售,47%的产地注重搭建产销对接平台。70%的产地表示这些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就不同措施的效果比较而言,搭建产销对接平台、茶事活动和资助企业参展效果较为明显,而公共品牌宣传短期内效果尚不明显。

图1政府的促销措施。

从企业来看,66%的产区企业重点加大营销力度,50%的产区的企业通过网上销售开拓销售渠道,48%的产区的企业通过简化包装降低成本以促进销售。就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看,64%的企业反应上述营销措施效果较好。比较而言,网上销售效果最明显,其次是简化包装和加大营销推广力度,其他措施效果一般。

图2企业的促销措施。

三、前景展望与营销建议。

就体系经济研究室对全国消费及生产形势的判断,国内市场整体需求潜力依然较大,预期消费量仍有3-5%的增长空间。当务之急是采取措施启动大众消费,我们建议要重点做好如下方面的工作:

(一)提早谋划布局面向大众的流通渠道。

顺应当前信息化的.时代趋势,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型茶叶流通渠道。实体流通渠道构建上适当调整功能定位,无论装修风格还是功能诉求上都要摈弃传统高大上的定位策略,尽可能体现服务普通消费者的特色。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电子商务是面向中青年群体的流通渠道,当前电子商务也是传统渠道的有益补充,对未来茶叶流通模式也将有重要影响。鉴于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建议茶叶企业要提早布局,抢抓以移动终端电子商务的先机,探索适合本企业的茶叶流通模式。

(二)以消费者需求为依据调整产品结构。

调研发现,产品结构调整成为应对市场环境变化的有效手段。建议部分企业扭转以生产为中心的理念,以消费者需求为依据进行产品结构调整。要尽快建立企业的消费者跟踪与分析系统数据库,积极进行茶叶市场调研,结合自身优势开发适合大众消费特征的茶叶产品,特别是要集中优势资源推出本企业的明星产品和主导产品。

(三)借助新兴媒体采取精准化营销策略。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趋势的推动下,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正在逐步发生变化。随着市场细分度的加深和信息沟通技术的迅猛发展,精准营销是未来的重要趋势。随着市场形势变化和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茶叶的营销必须提高营销瞄准度,开展精细化营销。精准营销就是从更加细化的层面,通过一系列精准的定位,()提高市场营销效果的系统性营销策略与实践。精准营销要求精准地细分市场、精准地了解消费者需求、精准地定位目标消费者和精准地信息沟通方式。茶产业要抓住信息时代的重要机遇,实现营销理念的跨越,进而实现茶叶消费的可持续增长。

(四)依靠科技与监管确保茶杯里的安全。

已有研究表明,茶叶质量安全对消费者行为有决定性影响。在当前背景下,所有茶业从业人员都必须有大局意识,依靠科技与监管确保茶叶质量安全。防止出现质量安全事件,降低茶叶质量安全风险。提高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构建茶叶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与危机公关机制,在突发性质量安全出现时能迅速响应,降低对消费市场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