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击鼓教学设计(专业13篇)

小编: 梦幻泡

教学计划的编写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如学校的教学大纲、学生的个体差异、教材的特点等。阅读一些成功的教学计划案例,可以提升教学计划的质量和水平。

诗经击鼓全文翻译

《国风·邶风·击鼓》是《诗经》中一篇典型的战争诗。为先秦时代邶地华夏族民歌。全诗共五章,每章四句。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后两章描写战士间的互相勉励、同生共死,令人感动。此诗描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其中,描写战士感情的“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后世也被用来形容夫妻情深。《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诗经击鼓全文翻译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注释:

1、镗(同r):鼓声。其镗,即“镗镗“。

2、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3、兵:武器,刀枪之类。

4、土国:或役土功于国。或者说在国内修筑土城。漕:地名。

5、孙子仲:邶国将军。

6、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7、陈、宋:诸侯国名。

8、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9、有忡:忡忡。

10、爰(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11、丧:丧失,此处言跑失。

12、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13、于以:于何。

14、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15、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说”不通“悦”。

16、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17、活:借为“濉埃相会。

18、洵:远。

19、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译文:

敲鼓声音响镗镗,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不能实现那誓约。

赏析:

本描写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达渴望归家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诗从出征南行写起,再写了战后未归的痛苦,又写了当初与亲人执手别离相约的回忆,一直到最后发出强烈的控拆,次第写来,脉络分明,而情感依次递进。叙事中推进着情感的表达,抒情中又紧连着情节的发展,相得益彰,而自然天成。

这是一首着名的爱情诗。该诗叙说了一位征夫对心上人的日夜思念:他想起“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想如今生死离别,天涯孤苦,岂能不流泪蒙,肝肠寸断!

《诗经》教学设计

尔卜尔筮咎言载笑载言于嗟鸠兮。

桑葚犹可说也其黄而陨自我徂尔。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罔极靡有朝矣。

咥笑夙兴夜寐隰则有泮玁狁。

不遑靡盬孔疚骙骙小人所腓。

象弭鱼服雨雪霏霏信誓旦旦。

二、成语。

夙兴夜寐:早起晚睡,形容勤劳。

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

三、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5xx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

2、《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十五国风,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诗宫廷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3、《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4、《诗经》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现实主义的《诗经》与屈原浪漫主义的骚体作品交相辉映,并称“风骚”。

《诗经》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诗是《诗经》的首篇,运用“比兴”和反复咏叹的手法表达思想感情,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本诗还注重音韵和谐,是训练朗读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用自己的感情去体会诗歌。

2、感受诗中的劳动美。

教学步骤:

一、唱出情感。(3分钟)。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唱歌,唱爱“情歌”。我唱一句,你们能唱的跟着唱。“今夜我来到你的窗外,窗帘上的影子多么可爱,悄悄的爱你这么多年,从没有向你表白。”还有没有能唱其它歌的?“我宁愿你冷酷到底,”多么深情的男子,多么动情的诉说,让我们想起那盏悠悠地窗灯下,彷徨的影子,深情忧郁的眼晴,那双手合十默默祝福的心语。现代男人的情歌如此动人,故代男人的情歌又是怎样的一种滋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倾诉男人相思的情歌《关睢》。

二、读出情味(9分钟)。

1、是咱们男人的情歌,就让男同学先读。女同学听,找出他们读得不当的地方。

2、女同学举手发言。女同学如有不对的地方,男同学可以提出抗议。

教师点拨:注意发音:叠韵的字:窈窕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双声:参差、辗转、睢鸠的声母和声调相同。还有叠字,关关。这些字的运用使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a字音b节奏c情感d乐()好()寤寐()(部分字是多音字,根据学生的理解,灵活处理,言之成理即可。)。

3、刚才有的同学说要读出情感,本首诗的情感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先齐读一遍,进一步理解诗的含义。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诗句,根据你的理解诗的含义应该是什么?(学生大胆理解,言之成理即可;让学生学会掌握一节,便能理解全诗的方法。)。

4、点拨:读诗时应把握情感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在诗中选一个字来概括。

(教师引导点拨以下词言的含义。在河边时之。家中之。梦中之。好为爱慕也、思为思念也、乐为欢喜也。)。

5、生自由读准备范读。

6、生范读(3人)。

7、生评:看谁读得最好。

8、教师:听你们读,我也抑制不住读诗的情感,让我也读一下好吗?(范读)。

三、读出画面(10分钟)。

2、好,先让我们读一遍以后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完成题单2题。

3、师:提示学生从几个画面入手。分别理解三次不同的含义。

如果是女的采荇,反复咏叹的是姑娘采荇的优美身姿。让小伙子难以忘怀。

如果采荇的是男的,在采荇时看到一个美丽的姑娘,荇菜左右流去,采摘困难,美丽的姑娘求起来也很困难。

男男女女的在河里采荇菜。男的为了讨好女的,有意跑到女的身旁,一会在左面采,一会在右面采。

4、相见时,采荇菜吗?

四、读出艺术(8分钟)。

1、讲比兴。

同学们想知道:谁在采荇菜,我们可以从《诗经》的艺术手法中得出答案。《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是“赋、比、兴”。这首诗用的主要是“比、兴”手法。比就是比喻,兴就是先不说想说的,而是由先写其它的,用事物的特征,或事物事件之间的联系,来引出。如:桃花谢了,还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还有再绿的时候;燕子去了,还有再来的时候;聪明的你诰诉我,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不过作者想说的只是相反的方面)。

语文《诗经》教学设计

从容说课。

《关雎》和《蒹葭》选自《诗经》。《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蒹葭》写一位恋者在深秋的清晨,在蒹苍露白的河畔,徘徊往复,神魂颠倒,心焦地寻求他思念的恋人。两首同为爱情诗,都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感情是率真、淳朴、真挚、健康的。采用了重章覆叠句和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文字虽然简单,但给予人们的症状感却丰富,丰富到“我们只觉得读了百遍还不厌”(《中国诗史》)。

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语文《诗经》教学设计

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欣赏古代诗歌的初步能力,也养成了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些习惯。这三首诗歌内容不同,风格相近,难度都不太大,学生基本能够读懂,只是每首诗歌都有一些值得品味鉴赏的地方。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三首诗歌,感知诗歌大意,然后采用提问、质疑、共同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注意朗读背诵,积累其中的名言警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教师范读后,正音。

要求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雎鸠窈窕参差伊人鸡栖于桀。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基本意思。

注意,诗歌重在体会,对于字词意义不必落实到每一个字词上,可以通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点字词、关键字词要落实好。

三、探究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然后说说:这三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3.学生自由朗读这三首诗,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

三、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诗经邶风击鼓解析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执子之手,与子共着。

执子之手,与子同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夫复何求?

诗人采用赋的手法,铺陈直叙,将士卒长期征战之悲、夫妻不能团聚之苦表现得十分真切感人。全诗的内容主要是写一位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得归,回忆起新婚时与妻子的誓言而残酷的现实却使誓言落空。

诗人以“击鼓其镗”起兴,通过震耳的鼓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了厮杀惨烈的战场上。

“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但还是在国境以内,每天都可以回家,回到自己心爱人的身边。

现在“我独南行”,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的怨恨愤懑之情。南行之后,“不我以归”,长期不许我回家,这就不得不让人更忧心忡忡。叙事向前推进了。

作者心中一片茫然,不知何去何从,身处何方。茫然中马儿也丢失了,它去哪里了?也许马儿也不喜欢这战争苦役,它一定是去了树林之中。

这时诗人想起了新婚时和妻子说过的话:“死生契阔”,“与子偕老。”面对生离死别,我心不变。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头到老。

紧承上面的誓言,诗人又回到了冷酷的现实中。离别得太久了,很难与你来会面;相隔得太远了,不能实现那誓约。字里行间流露出士兵深深的自责与遗憾。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平凡的相许,却又那样的刻骨铭心。死亡在这样的誓言下,已经全然消散了它的惨烈与悲凉。这个男子以他的心灵之美,对战争进行了无言的控诉,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弦。

这爱情的盟誓,已经成为了千百年来恋人们和夫妻间永久的追求与不变的情怀。生于和平时期的我们,好好珍惜你身边的人吧!今生今世,爱了,就要握紧那双手,一直走下去,一直走到奈何桥的那一头。

这首诗很多人可能没读过,但其中有一句相信很多人都能说出来,这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诗经》中的名句,表达了人们珍惜爱情,希冀白头到老、共渡一生的美好愿望。

《诗经氓》教学设计

《诗经卫风氓》作为《诗经》当中的经典名篇,有着很高的声誉,被认为是“《诗经》中弃妇诗最优秀的篇章”。

在对文本进行研读后,我先是按照常规的授课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初稿中,概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手法技巧、悲剧原因面面俱到,但在试了一次课后,我发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教学内容多,重点不突出。虽然在设计时觉得人物的形象分析是重点,但到了课堂上,其他方面的内容占用了不少时间,无法突出重点;其次是教学环节简单仓促,因为教学内容较多,所以每一个问题几乎是泛泛带过,均不深入,对学生的回答也没有时间进行必要的评价;最重要的是,课堂教学没有体现一定的深度,没有提出较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整堂课效果平平,连我自己都觉得学生心不在焉。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我几易其稿,做了以下改进:

1、对于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大胆删减,不把课堂弄得过于零碎。问题在数量上精简,但每一个问题分量十足,给学生很大的思考空间,这样简化后,教学板块之间的衔接也清楚自然得多。

2、对于文本内涵的挖掘,有了深度,并和教学实际联系,学生有兴趣探究思考,且有多种表述,成为课堂上的亮点。

我对课堂的教学环节进行删减,同时把课件当中设计好的答案删去,用板书的形式将学生的答案归纳总结写在黑板上,学生不疲于应付老师的问题,我也不会生硬地将学生往答案上引。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清楚流畅,我在课堂上的发挥也不受限制。

对于这次改进,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一:情节概括,书面表达。

故事内容的概括是一个很好的设计素材,但从试讲课堂中学生的回答看,学生的表达能力欠缺,概括能力不佳,如果过多点评可能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教学时间。所以我决定将这一环节改为预习作业,给出几个示例,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改写诗歌,可以模仿示例,也可以自己发挥。学生用书面表达的方式在课上展示和交流点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诗歌内容,又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为下一个环节人物性格分析和手法探究打下基础。同时,这一环节调动了课堂气氛,为整堂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可谓一举多得。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二:形象探究,突出主角。

在对人物形象的探究上,只探讨主要人物形象也就是女子的形象,对男子形象进行简单概括,另外,问题设计上,不明确提出展现出什么“性格”,而只说“留下了什么印象”。“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短短的一首诗中不可能对人物性格有较为清楚的认识,而且用“印象”二字,在课堂开始,可以降低学生思考难度,提高学生思考兴趣,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同时要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的依据,这样既扣住了文本,又有了自己的思考,体现了语文性。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三:艺术手法,融入形象。

在手法上,不单独用一个教学环节展开讨论,而是问诗歌是怎样来表现形象的,将此环节原本的顺序调整至人物形象的探讨之后。这样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思考规律:从故事情节到人物形象再到艺术手法,使整个教学过程较为顺畅。对于学生初中时已较为了解的赋比兴手法,再做进一步学习。

教学环节改进反思四:挖掘内涵,提高深度。

这是我在这堂课中最重大的一个改进。作为课堂竞赛式的公开课,需要一定的创新之处,学生的思维有深度,文本的内涵才会被挖掘出来。这个教学环节,我本来设计的是女子形象流传至今的生命力在哪,后来改为了文本流传至今的生命力在哪,也就是《诗经氓》的经典魅力在哪里。这样修改之后,学生不会只盯着形象去说,对于语言、手法,甚至悲剧产生的原因都会涉及,也是前面所讲内容的一个概括。再加以有效地引导,学生自然会想到,这首诗流传两千多年来到我们面前,是因为它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共鸣,这种共鸣是因为相同或相似的社会原因,女子相同的社会地位。当今,对我们现代人恋爱和婚姻方面也有很大的启示,可以让我们对爱情有更理性的理解。这个讨论学生很感兴趣,他们所表达的东西也有一定思想内涵。

从最后的课堂效果来看,更改后的教学设计确实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学生很有兴趣去想、去说,在课堂气氛良好的基础上提升了整堂课的内涵,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击鼓传花》教学设计博客

1、锻炼幼儿反应的灵敏性。

2、鼓励幼儿在同伴面前大胆表现自己。

3、让幼儿感受到玩游戏的快乐。

4、在活动中来复习学过的知识。

5、通过传花训练幼儿反应速度。

1、击鼓用的小鼓一个;

2、传递的花球一朵;

3、儿童用儿歌、拼音、数字卡片。

下面我们来玩玩击鼓传花游戏。持铃鼓的小朋友先说出一个数,然后将铃鼓传给另一个同学,这个同学说:“我对几”,再把铃鼓传给下一个同学,下一个同学要说出:“几和几组成几”,才能把铃鼓传下去,接下来的小朋友再说出一个数……如果有说错的或重复的,要他给大家表演个节目,再往下继续进行。(采用击鼓传花的形式能提高儿童的活动兴趣,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数的组成,为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和学习加、减法运算打下基础。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统计,有利于培养儿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同时,感受对随机事件的统计。)。

1、教师把凳子围成一个大圈,让孩子们坐在一起,教师站在孩子们的中间。

2、教师面前放好卡片和小鼓,把花球放到孩子们的手里。

4、鼓声停止,花球就要停止传动,花球停在谁的手中,谁就要抽取一张卡片,把内容读给大家听。如有读错的`地方,教师要给及时改正。

1、分组送信。

讲台上放有4个标有数字的信箱,怎样才能把“信”送到正确的信箱里呢?

只要把“信”(口算卡片)上的得数算出来,得数是几,就把信送到标有这个数字的信箱里。每个同学拿一封“信”有序的走上讲台送信。

有的卡片上的得数不是信箱上的数,是无法投递的信,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送不出。

2、各组分别交换检查信是否送对,如果有错的,能找出原因吗?

(将枯燥的10以内加减计算变成有趣的送信活动,使学生在游戏中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完成简单的口算,玩中提高计算技能、灵活运用知识、同时培养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习惯与求真的学习思想。)。

教学反思:

这部分教材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一种数学实践活动情境,其内容都是一些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材料,这些材料为学生在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提供了学习线索。学生在活动中可以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1、感受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本节活动课涉及的内容大多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如10以内数的基数、序数含义,数的组成、比较大小;10以内数的加减法;简单的统计思想等等。根据本节活动的内容和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征,采用了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强调学生参与现实、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所设计的各项活动,均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提供了平台,为学生的相互交流、表现自我创造了机会,使学生能够用自己所喜欢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体验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2、尝试崭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本节课中,根据内容的需要,让学生走进教师为他们设计的游戏活动中,把学习内容与游戏紧密联系,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学数学、用数学、体会数学的价值。为学生的探索学习和技能训练创设了一种愉悦、和谐、自主的氛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

3、在实际体验中激发兴趣。学生有积极的态度和情感时,才能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有效的激活,兴趣是思维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游戏形式将教材提供的内容活动化,如击鼓传花、走迷宫等,使学生个体全身心地置身于真实的数学活动中,切身感受数学的奇妙和无所不在,体会做数学的快乐。

击鼓《诗经》赏析

击鼓。

作者:诗经朝代:先秦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击鼓传花》教学设计博客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年级学生要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达自己觉得最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最受感动的内容。但是,中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作文,下笔毕竟有很大的困难。如果此时硬逼着孩子们写命题作文,就会打消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让他们对作文望而生畏。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给予他们亲身体验的机会,引导他们主动观察,激发他们的兴趣,愿意把自己的感受用笔抒写出来。教学目标:

1、创设游戏情境,使习作教学成为愉快的师生互动的过程,使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2、引导学生在叙事过程中,对活动中的感受进行适当描述,从而有效地进行心理活动描写的写作训练。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创设中,引导学生在叙事过程中,对活动中的感受进行描述,从而有效的进行心理活动描写的写作训练。教学流程:

1、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就要带你们做一个有趣的游戏,名字叫击鼓传花。你们玩过吗?听了老师的话,你心里在想些什么?2、学生说自己的心理感受。

3、提出要求:游戏过后,我们要把今天的游戏过程写下来,和你的爸爸妈妈分享,你们说好吗?那老师可是提醒你要正大眼睛,竖起耳朵,认真去观察,及时记录同学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板书:动作、语言、神态。

第一轮游戏。

2、鼓声再次响起,老师把花往学生中扔,学生传花,鼓声停,纸包停留在一学生手中。3、老师采访指导其说出当时的情形以及感受。

(1)采访传花的同学:

花还没传到你手里时,你心情怎样,会想些什么,有什么表现吗?

你当时一拿到花,心里想什么?怎样做?

(2)采访其他组的同学:

a、当看到花扔到别组,你心情怎样,心里会想些什么?

b、你在旁边看时,看到了什么,你会想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会想什么呢?

(3)请中奖者上台,进行采访。

a、采访其他同学:你们猜他这时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b、教师作相应的小结:从人物的动作、神态猜测人物的心理。(板书:心理)。

c、采访中奖者:你这时心情怎样?你心里又在想什么?

4、拆开纸包,揭示内容(请大声说出你的姓名,你将得到一份异常甜蜜的礼物)学生上台领取一棒棒糖,当场吃。(1)采访该学生:请你说说获奖感言。

(2)相机引导其他学生说说感受。

第二轮游戏。

1、游戏前,老师采访:这时,你希望拿到花吗?为什么?

2、教师语言渲染,旨在让学生放松警惕,争抢纸包。

3、鼓声停,采访学生。

(2)采访局外人:你们看到什么,心里想什么?听到什么,心理想什么?

(3)请中奖者上台,进行采访。

a、采访其他同学:你们猜他这时的心情怎样?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b、采访中奖者:你这时心情怎样?你心里又在想什么?

4、拆开纸包,揭示内容:

你将连累到你的前后两个同学,跟他们一起接受严峻的考验。

5、请中奖者的前后两位同学上台,进行采访。

(1)采访台下同学:你们猜他们这时心情怎样?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2)采访两们同学:你们现在心情怎样?为什么?

1、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

2、请学生读,并引导评价、修改。

1、题目好比文章的眼睛,好的文章更要有一个精彩的题目。根据你的文章,取一个号题目吧!

2、学生拟题,教师将精彩的题目写在黑板上。

诗经击鼓的心得体会

诗经中的《击鼓》是一首饱含深情的诗歌,它以娓娓动听的旋律和质朴的语言,描绘了古代士兵战斗时的勇气和坚韧。在阅读、分析、演唱《击鼓》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它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对这首古老而又具有现实意义的诗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从《击鼓》中我感受到了一种勇气的力量。诗中的士兵在面临战斗之际,用鼓声激发自己的士气和勇气,表现出了一种无畏的精神。鼓声仿佛成为了士兵们心中的力量之源,不仅让他们充满斗志与勇气,还在战场上传递出一种激励和凝聚的作用。读完《击鼓》,我深刻地明白到,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拥有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就能战胜一切,迎接光辉的未来。

其次,我在《击鼓》中感受到了一种团结协作的力量。诗中士兵们同心协力地击鼓,彼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支战无不胜的队伍。在鼓声的引领下,士兵们相互扶持,团结一心,克服了各种困难和风险。这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的重要性。只有团结协作,才能发挥出团队的力量,才能战胜一切困难,实现共同的目标。

第三,《击鼓》给予我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诗中士兵们用激昂的鼓声点燃了内心的斗志,鼓舞了自己战胜困难的勇气。这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不仅能够帮助士兵们战胜敌人,也能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无论是面对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积极迎接,就一定能够迎难而上,化解困境,逐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另外,在《击鼓》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爱和责任感。诗中士兵们将艰辛和牺牲看做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和担当,愿意为国家和人民,毫不犹豫地付出全部。这种爱和责任感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也同样适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无论是作为一个学生、员工、家人还是公民,我们都应该怀着一颗爱和责任的心去对待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击鼓》给予我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珍惜。诗中描绘了战士们挥洒热血的英勇岁月,以及面对战斗的生死瞬间。在每一天的战斗中,士兵们都清楚自己面临的随时都可能消失的生命,但他们却依然抱着一种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这让我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宝贵,应该珍惜每一个瞬间,活出真实、尊严的生活。

通过阅读《击鼓》,我深刻体会到了它传达的思想和情感。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方式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勇气、团结、积极、爱和珍惜的力量,使我们在思考和回顾自己的生活时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体会。《击鼓》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古代,它具有普世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对这首诗的思考和理解,我相信它将继续激励和引领人们,勇往直前,开创美好的未来。

诗经击鼓的心得体会

诗经中的击鼓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韵律和魅力征服了许多人的心灵。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诗经击鼓的心得体会,从而进一步领悟其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第一段:击鼓的起源与历史背景。

击鼓作为一种音乐表演形式,在古代中国历史悠久。诗经中的击鼓主要是指传统的祭祀活动中的鼓乐表演,例如以鼓乐开宴的《周颂·皇矣歌》。这些歌谣和诗歌往往与社会事件相关,而击鼓则是一种抒发感情和调动情绪的手段。它既是一种音乐形式,也是一种表演艺术。通过击鼓,人们能够体验到一种独特的魔力和音乐的力量。

第二段:击鼓的音乐特征。

击鼓在音乐特征上具有独特之处。首先,它以鼓声为主导,通过高低、快慢的变化表达情感和意义。其次,击鼓的节奏稳定,一般都可以用拍子来描述。最后,击鼓的音色饱满且富有力量感,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共振。在诗经中,击鼓往往与歌谣和诗歌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音乐画卷。

第三段:击鼓的神秘与启迪。

击鼓不仅具有音乐特征,更具有独特的神秘和启迪意义。首先,击鼓可以激发人的情感,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它可以触动人的心弦,唤起对生活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其次,击鼓也可以带领人们进入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通过音乐的力量,人们可以忘却现实的困扰,沉浸于音乐的世界中,获得内心的平静与宁静。在这个过程中,击鼓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心灵的洗涤和升华。

第四段:击鼓的艺术表现与人文精神。

诗经中的击鼓展现了古代文化中丰富的人文精神。首先,它体现了对自然和生活的赞美和敬畏之情。通过音乐的形式,人们向大自然表达了对其丰富多彩的景象和力量的敬畏之情。其次,击鼓也体现了人们对人性、情感的探索和体验。许多击鼓的诗歌和歌谣都直面人性的喜怒哀乐,表达了人们对生活各种方面的情感和认知。最后,击鼓还弘扬了团结和合作的精神。无论是祭祀活动还是城市大典,击鼓都是一种集体行动,需要人们的协作和默契。这种精神不仅对古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我们现代社会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第五段:击鼓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诗经中的击鼓虽然已经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但它的艺术价值和人文意义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力。首先,击鼓可以作为一种音乐表演形式,丰富现代社会的艺术生活。其次,击鼓的节奏和韵律对人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帮助人们减压和调整情绪。最后,击鼓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现形式。通过传承击鼓的艺术和精神,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继承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思想,为当代文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总结:诗经中的击鼓是一种独特而神秘的艺术形式,通过鼓乐的节奏和音色,它不仅能够触动人们内心的共鸣和共振,还能够带领人们进入一种超越时空的境界。击鼓展现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对自然、人性和团结合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即使在今天,击鼓仍然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可以丰富我们的艺术生活,促进身心健康,并传承古代文化的智慧和思想。在我们探索击鼓的过程中,或许还可以发现更多的美好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