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统计与概率(优秀24篇)

小编: 雨中梧

在教学反思中,教师需要关注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并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下面是一些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所写的感悟和体会,一起来看看吧。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反思精选

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及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决策。小学阶段学习统计与概率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随机观点来理解现实世界,初步掌握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逐步形成统计的观念,通过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人、自然和社会;在面对大量数据和不确定情境中制定较为合理的决策,形成数学分析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了解现实世界中的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能在不确定的情景中作出合理的判断,这是概率学习的主要目标。因此从小把随机的思想渗透到数学课堂中去,这样不仅给以后的学习带来方便,而且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生活。对于生活中的某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首先想到用统计的方法去收集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判断,这是能力与意识的具体体现。例如:十次硬币中,5次正面朝上5次反面朝上的概率到底有多大?就要先算出十次硬币共有多少可能出现的结果,十次硬币可能出现十种结果,从而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十次硬币中,5次正面朝上5次反面朝上的概率是百分之十。在统计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对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外,还要学会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经历,让学生将完成某个任务或从事某个活动作为出发点,在收集、处理相关信息的活动中,根据结果给出自己完成任务的方法。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反思

结合历年的考题和在教学中的经验,学生在考试中可能出现的情况有以下4种:

此类题目出现在填空题里,如求简单事件概率,求平均数、众数,一般所有考生都能完成。

这类题目主要是对概率与统计中的一些概念和定义不熟练,模糊和混淆,如求中位数,没有注意要重排数据;条形统计图中没有注意条形长与宽的单位大小等等,突出体现基本功不扎实。

这类题目体现在对数据的整理,教师只需讲一遍,学生就能掌握,但做起来很费力。主要是在画统计图上,从小学学生就会做了,但要完整、美观地画出来,很多同学还是捉襟见肘,体现基本运算不熟练的实际问题,也是现在学生的一个弱点。

此类题目体现的是长效记忆和瞬时记忆的问题。概率与统计中,有些题目并不是单纯的概率与统计题,里面还涉及到其他数学问题,需要综合考虑,老师讲解过后马上就进行练习,学生能完成,一段时间过后,学生就模棱两可,无从下手,要达到长效记忆,只有多做多练,分析问题要结合实际,才能突破这类题目。

结合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及结合历年试题不难发现,考题经历着从最基本的双基考查迈向高层次的解决问题的层面,统计与概率的灵活应用在试题有所体现,所以绝不能再把统计与概率当简单题对待,做好本领域的复习尤为重要,我觉得在复习中应当抓基础、重巩固、寻技巧,争取让学生克服这些经常性可能存在的问题。

三年级数学《统计与概率》教学反思

通过几天的培训发现在“统计与概率”这一部分,教材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不知道各位同仁是否有同感,下面就简单说一说:

一、关于“分类与统计”

一般说来,分类是为了使事物具有秩序,分类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总体。进行统计则是要根据数量上的结果做出决策,指导行动。总之,不能为分类而分类,为统计而统计。

教材中这几个案例我觉得目的不明确:

3、有些情景设计的目标不妥当。例如设计学校借书的种类,结果是喜欢“漫画”的多,喜欢“文学”的最少,于是建议图书馆多卖一些“漫画书”。这就不大妥当。不喜欢文学书,恐怕需要多作介绍宣传,而不一定是少买。

二、关于分类的判断。

一堆东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即分类的判断可以很多。但是,要循序渐进,先是一个判断,然后是两个判断,逐步培养。

一堆几何图形,可以按颜色分,形状分、大小分,一步步来,不要一下子就用3个判断分类。对一年级学生问:“你还可以怎样分?”问题太宽泛了.

分类不是单独的知识点,把分类当知识点展开,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分类作为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蕴含在数学情景决策之中。随着知识内容的加深,分类的难度会增加。

分类的种类可以很多,而许多分类是没有价值的。例如,在一堆几何图形中,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红三角形”,一类是“非红三角形”,我们需要这样的分类?再如,一批东西中吃的穿的都有,其中有一只冰淇淋。然后,我分类,一类是冷的,一类是不冷的,这样分类有意思吗?虽然分得并不错。

分类不是分得越多越好,分类贵在分得“好”,即有价值,能够帮助决策。有需要才分类,不是分得越多越好。看见对象就要分类,无目的地分一通,只会把事情搞乱。无目的地追求各种分类,是误导。

三、关于收集数据。

现在强调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材要求学生做许多调查,收集数据。但是出现的问题也不少。例如:统计班级同学的睡眠时间,学生自己并不知道每天的准确睡眠时间。

四、关于“可能性”认识。

现在的中低年级教材,不断地重复“必然、可能、不可能”的判断,往往是原地踏步。

学习“分数”之后,对古典概率可以进行简单的认识和计算。此时概率才能定量分析,体现数学的价值。

一般可能性的认识,不教也会。华东师范法学数学系李俊调查:20世纪的中国小学课程里没有概率,但是和其他有概率内容的国家相比,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大体相同。

综上所述,我们在教授《统计与概率》这一部分的知识时,一定要吃透教材,有选择的使用教材,分析好学生的现状,从而更好的学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统计与概率”数学教学反思

“统计与概率”可以说是数学新课程中最让小学教师感到“头疼”的内容了。这个具有独特思维方式的领域既难教又难学,尤其是让许多成人都感到抽象难解的“概率”,也首次成为小学数学的一部分,它能否真的变成我们所期待的“儿童数学”

下文就通过个案研究带给我们关乎上述问题的诸多思考。或许,真正的答案还隐藏在更加深入、普遍和专业的科学研究之中,还孕伏在更成熟的思辨和讨论之中,但这并不削减一项真实调查的价值。当我们直面现状从而激起对这些永恒问题的思考时,这些思考也就有了当下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中,新增加的`“统计与概率”内容已经成为许多教师十分关心的问题。教学应该如何设计、展开,教师又具备多少统计与概率的知识,相关教材、培训等如何完善,都值得深入研究。我们以四年级一项有一定代表性的教学内容为例作了课堂观察和研究分析,对以上问题提出建议。

教学内容如下:

例1:足球比赛前,裁判员通常用掷一枚硬币的方法来决定开球的一方,这样做公平吗?

分析该设计的意图可能是:因为已经学习了用分数表示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例1的目的是通过计算双方获得开球权的可能性都是1/2,从而知道游戏公平的意思是“获胜的可能性是一样的”。例2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游戏的公平性。“课堂活动”是让学生体会游戏的不公平性。

该内容由某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一所小学的两位教师分别执教。其中,李老师从事小学数学教育13年,原始学历大专;张老师从事小学数学教育4年,原始学历本科。两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在该校都属于中等偏上。我们对教学过程做了笔录和录音,课后对老师和学生作了访谈,为了解这部分内容的难易程度,我们又在大三学生中作了调查与测试。

统计与概率教学反思

1、本节通过一个实际例子介绍全面调查。从一个较高的层面来系统整理前两个学段的相关内容,并把全面调查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放在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中学习。通过实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所学知识上。

2、教师对重难点的把握比较准确。

3、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学习、合作交流,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进而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

1、教师的课堂引入时间稍长。课前一歌时间占用了引入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教师在教学环节上时间的分配不够合理,教学时间长造成练习时间短,这样就形成了前松后紧。前面的.引入、探究新知时间可进行压缩,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3、教师再让学生上前统计数据时,学生回答、唱票所用时间有点长。可以让学生在自己小组内,由小组长进行统计,最后汇总到老师那里,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统计的能力、合作能力,又可以增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提高课堂效率。

4、在出示统计图这个环节时,原设计是利用计算机绘制,由于时间上的限制没有进行。应使用计算机绘制,这样更能体现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作用,是教学与多媒体整合。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反思【精选】

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继续,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将巩固,加深学生已形成的对数裾分析方法的理解,扩展学生已经获得的对不确定性和概率的经验。使学生通过从事数据处理的全过程,认识统计方法对制定决策的作用。

通过实验,理论分析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习惯,体会运用概率思考问题的特点。基础教育阶段的概率统计,重要的不只是具体的知识,规律,法则,更是过程,思想和观念的学。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概率统计的基本思想,以及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中提供现实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真实的参与,面对要解决的问题,主动的设计方案,收集数据,制定决策,为维护自己的观点而寻求论据,与他人进行讨论与交流,这些都将使他们终身收益。

统计与概率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统计观念”的首要方面是,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从统计的角度思考有关问题,也就是当遇到有关问题时能想到去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

举个例子来说,当你无事出去溜弯时,就会看见许多车人你身边走过,问你这条街哪种车经过的多时,你不能因刚才看到的就下结论,而要进行长时间的观察,收集一定的数据同时进行整理分析,这样才能判断出哪种车经过的多。

学生不但要具备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而且还要亲身经历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并能根据数据作出合理的判断。

还以“经过哪种车”为例,学生不仅意识到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收集数据,而且还要讨论需要收集哪些数据,采取什么样的办法进行收集,还要把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使之清晰,这样才能进行合理的判断。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反思【精选】

一般说来,分类是为了使事物具有秩序,分类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总体。进行统计则是要根据数量上的结果做出决策,指导行动。总之,不能为分类而分类,为统计而统计。

教材中这几个案例我觉得目的不明确:

3、有些情景设计的目标不妥当。例如设计学校借书的种类,结果是喜欢“漫画”的多,喜欢“文学”的最少,于是建议图书馆多卖一些“漫画书”。这就不大妥当。不喜欢文学书,恐怕需要多作介绍宣传,而不一定是少买。

一堆东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即分类的判断可以很多。但是,要循序渐进,先是一个判断,然后是两个判断,逐步培养。

一堆几何图形,可以按颜色分,形状分、大小分,一步步来,不要一下子就用3个判断分类。对一年级学生问:“你还可以怎样分?”问题太宽泛了。

分类不是单独的知识点,把分类当知识点展开,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分类作为一种数学思想方法,蕴含在数学情景决策之中。随着知识内容的加深,分类的难度会增加。

分类的种类可以很多,而许多分类是没有价值的。例如,在一堆几何图形中,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红三角形”,一类是“非红三角形”,我们需要这样的分类?再如,一批东西中吃的穿的都有,其中有一只冰淇淋。然后,我分类,一类是冷的,一类是不冷的,这样分类有意思吗?虽然分得并不错。

分类不是分得越多越好,分类贵在分得“好”,即有价值,能够帮助决策。有需要才分类,不是分得越多越好。看见对象就要分类,无目的地分一通,只会把事情搞乱。无目的地追求各种分类,是误导。

现在强调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教材要求学生做许多调查,收集数据。但是出现的问题也不少。例如:统计班级同学的睡眠时间,学生自己并不知道每天的准确睡眠时间。

现在的中低年级教材,不断地重复“必然、可能、不可能”的判断,往往是原地踏步。学习“分数”之后,对古典概率可以进行简单的认识和计算。此时概率才能定量分析,体现数学的价值。

一般可能性的认识,不教也会。华东师范法学数学系李俊调查:20世纪的中国小学课程里没有概率,但是和其他有概率内容的国家相比,学生对可能性的认识大体相同。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反思【】

“统计”与“概率”都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描述获得对一些整体性规律的认识,从而帮助人们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在整理复习这部分内容时,我特别注意一下两点:

教学时,我让先回顾:关于统计与可能性,小学阶段学过那些知识?学生的回忆散乱、无序、不完整,我在学生交流时给予整理。按照统计的过程,从数据的分类、计数到统计表,统计图,统计量,再到可能性,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重点复习统计图和统计量的概念、特征和适用范围,使学生对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

教学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一个学生个人情况调查表,然后进行组间交流,互相补充调查项目,形成一个比较完整额全班通用的调查表。全体学生填完调查表后,就形成了一系列原始数据,每份调查表就是一个数据样本。

在此基础上,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调查,如调查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特长等。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反思【精选】

本节课,教材安排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求可能性。活动二,体验可能性大小的实验活动。活动一,学生对可能性的求法没有感到什么困难,但是在质数合数的区分上,还是有同学掌握得不够好。活动二,有些同学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带来小正方体,所以只好应用了一部分同学的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是5——9的结果出现的频率比和是2、3、11、12的结果的频率要大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出来了,探讨出现所有结果的可能性成为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学生们想出了各式各样的方法:有用列表法来表示结果的,有用算式来表示结果的,有用列举法来表示结果的……所有的方法都得到一种结论:和是2、12的可能性是1/36,和是3、11的可能性是1/18,和是4、10的可能性是1/12,和是5、9的可能性是1/9,和是6、8的可能性是5/36,和是7的可能性是1/6。心中的疑惑解开了,孩子们的眉头舒展了,我笑了。

通过《统计与概率》这部分知识的复习,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学到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得到加强,实践能力也得到不断提高,相信对于他们来说,收获是巨大的。对于老师来说,每一届学生都会留下不同的学习体验,老师也感到受益匪浅。

统计与概率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认识到今后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必须结合具体案例组织教学。

概率的教学,离开了具体案例寸步难行,要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体验概率有关问题的情景,在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体验案例情景,以激发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要尽量创设情境,采用案例教学的基本方式展开教学,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另一方面要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在学生合作学过程中,学生既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又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与别人合作、交流。

2、概率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掌握概率的`思想和方法,突出其应用性,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课标》中强调了数学的生活性与实践性,数学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思想。并提出数学课程应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将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以生活事例入手,使学生体会到所学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自然和社会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刻体会到数学来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统计与概率教学反思

统计与概率之所以会在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数学课程改革中受到特别重视,并在新课标中占据重要位置,这与它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和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上的重要作用密不可分。虽然统计与概率在课改中受到了重视,但在课改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

率领。

域是数学新课程中增加篇幅较大的一个内容,教师几乎没有教这个内容的经验,加上一些教师自身就缺乏统计与概率的专业知识,教材培训力度不够,致使在理解、把握教材上花费很多时间,备课有难度也就在所难免。另外,教师在教学目标的把握上有一定的困难。比如在统计教学中,重点在于培养从统计图表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还是要求学生自己能够制作相关的图表?在统计教学中,教师难以把握众数、中位数等这些新增内容的层次性。对于概率教学,教师普遍认为难以备课,教学中90%都是课堂活动。

统计教学中课堂活动一般是收集小组学生的相关数据、正字统计法、填统计表、绘制各种统计图等活动。可是这些活动占用时间太多,组织太多的活动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概率游戏环节太多,但无非是掷硬币、摸彩球、玩转盘这些活动,虽然在教学要求的层次上和类型上有所不同,但活动的.本质是相同的。这些活动难以控制,因此教学概率比统计难度更大。教师认为统计与概率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课堂活动非常困难,一旦进行课堂活动,几乎需要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时间都不允许。所以在教材中有活动的环节,就简单地找学生示范一下就结束。

教材中内容大多与城市生活联系密切,这使农村教师在教学中有较大困难。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花大功夫对这些内容进行改造和加工,方可顺利地进行教学。同时,正由于统计与概率的设计与生活密切联系,在得到教师充分肯定的同时,他们也感到一节统计与概率课下来,学生好像没有学到什么统计与概率知识。小学数学教材在统计与概率内容的素材选取上对于农村的实际情况考虑不够,使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统计与概率的相关内容时需要更多的加工,以达到联系农村实际使学生更容易学习的目的。而在联系实际处理统计与概率内容的难易认可度上差异极其显著。城市教师普遍能联系实际处理教学内容,而农村教师在联系实际处理教学内容上有较大的困难。

用列举法求概率教学反思

1、这堂课从生活中引入,激发了学生兴趣,内容较简单,学生容易接受,在上课的过程中更重视的是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为下节课学习打下基础。

2、在课堂的第二个环节中,学生归纳出古典概率的共同特点:

(1)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有限多个。

(2)一次试验中,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因此指出对于具有上述特点的试验,我们可以从事件所包含的各种可能的结果在全部可能的试验结果中所占的比分析出事件的`概率。

学生了解了古典概型后马上让他们开启自己的智慧大门:对于古典概型的概率关键是列举出所有等可能的情况。通过三个典型例题后让学生进行独立练习或合作学习。通过了这些练习之后,我想学生应该初步掌握了用列举法求概率的方法。

3、上了这节课,我觉得上好一节课的因素很多,也发现了自己很多不足的地方,在平时上课的时候,对提问的形式和语言还嫌单一。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在现行的开放式的课堂中,关键是放的出去同时要收的回来,可能是平时注入式的简单易行,或者是不大重视,上课中的语言的漏洞很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加揣摩和重视。

“差异导学”教学方法以“尊重差异”为基础,先“引导发现”,后“讲评点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与障碍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观察力、想像力和思维力,再加上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同时让优生帮助后进生,达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这堂课学生能积极思考,认真学习,课后作业都能及时完成。作业质量较好,但对于不重不漏地列举出所有等可能的情况仍有一定的困难。对于稍难点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概率)问题也有一定困难。这是我后面课堂要注意的地方,这对优生的培养很重要。

《频率与概率》教学反思

突然接到通知,说要听我的课,心里很慌张。这节课要讲的是九年级上册第25章第3节用频率估计概率第1课,虽然带过毕业班,但是本节内容是新增内容,我也是第一次教。再加上自己对教学内容把握的也不是很好,所以心里很没底。

果不其然,在上课过程中,我有好几次大脑短路的情况,脑子瞬间空白,不知道下一句该讲什么,整堂课上下来心里很不舒服。等公开课上完了,自己回到办公室一琢磨,才悟到课本内容安排的意图。

课本一开始有一个掷硬币游戏,安排意图是让学生理解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可行性。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是0.5,这个数值用列举法即可求出,在这里我们通过实验发现正面向上的频率稳定在0.5附近,从而得出: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频率稳定于概率。所以我们可以用频率去估计概率。

既然用列举法求概率相对简单易行,那我们为什么还要用频率去估计概率呢?这里可以给学生举出抛图钉的实例,在这个实验中,正面向上和反面向上的可能性不相等;再比如想知道姚明罚球的命中率,因为实验中出现的结果不是有限个,所以也无法用列举法求概率。由这两个例子,让学生理解到学习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必要性。

学生理解了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接下来就可以进行练习了。在练习中要给学生讲明我们是用频率估计的概率,所以这个概率只是个近似值,而不是精确值,所以在问题的答语中,应说明结果大约是多少。

一次经历,一次收获,通过这次不成功的公开课,我有了新的收获,原来的不舒服被如今的喜悦所代替。头顶上乌云瞬间消失,变得晴空万里。

用列举法求概率教学反思

1、用列举法(列表法)求简单随机事件的概率,进一步培养随机概念。

2、用画树形图法计算概率,并通过比较概率大小作出合理的决策。

3、经历实验、列表、统计、运算、设计等活动,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事件,计算其发生的概率,渗透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交流成功的经验,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积极思维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运用画树形图法进行列举,解决较复杂事件概率的计算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填空:(1)掷一枚硬币,正面向上的概率是、

(2)掷一枚骰子,向上一面的点数是3的概率是、

二、新课教学。

例1同时抛掷两枚质地均匀的硬币,求下列事件的概率:

(1)两枚硬币全部正面向上;

(2)两枚硬币全部反面向上;

(3)一枚硬币正面向上、一枚硬币反面向上、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概率》教学反思

通过远程培训中《初中数学“统计与概率”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专题的学习,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发现初中学生在统计与概率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大体如下:

1、初中学生在数据收集与表示、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掌握还是不错的;但不能利用它们做出决策。例如:分析某次考试成绩然后提出合理建议,一部分学生总是认为平均数越高越好,觉得中位数与众数没有作用。在利用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做出决策时也充分暴露出学生语言表达的贫乏,往往一句话结束,很不到位。

2、在概率的学习中,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区分必然事件,可能性事件和不可能事件;但是,有的学生以为“不太可能”就是“不可能”,“很可能”就是“必然”,以及“有可能发生”与“必然发生”之间的混淆是普遍存在的错误。

例:判断下列事件中,哪些是必然事件,可能事件,不可能事件?

(1)买一张体育中二等奖;

(2)马上要下雨了,中间那块红地砖会最早滴到雨点。

就这道题的回答,有一些学生认为必然事件与可能事件没什么区别,都意味着某事将要发生;另外一些学生认为可能性很大的就是必然事件,不太可能发生的就是不可能事件。

3、误认概率是一个似近似值,由于中学介绍的概率统计内容只是初步的知识基础,再加之受到传统确定性数学思维的影响,所以很多问题在道理上是难以说清的,容易产生一些误解,如以抛硬币出现“正面”朝上的概率为例,按照统计定义,随着抛硬币次数的增加,出现“正面”朝上的频率越来越稳定于1/2附近(但总不能稳定地等于1/2),教材上也说“抛100次硬币,差不多50次正面朝上,50次反面朝上”,于是就误以为1/2是“正面”出现频率的近似值,是通过四舍五人得来的,按照古典定义,每次抛硬币时,各面出现的可能性假定是相等的,由于所出现的情况只有两种,所以“正面”出现的概率是1/2,但由于硬币两面质量形状不可能完全均匀对称,所以各面出现的可能性也不可能是绝对相等的,因此这个1/2也易被误认为是近似值,事实上,受确定性数学思维习惯和经验的影响,以及原有认知基础的限制,中学生学习时要完全把握概率概念的本质,需要一个较长的认识过程,教学中应明确概率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定值(准确值),而不是个近似值。

针对上述学生在学习概率与统计过程中的错误认识和理解,在我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解决的:

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并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中去。

2.给学生更多练习的时间。首先,内容上必须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安排,这样安排不仅符合概率与统计的特点,也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数学教学中仅用口头教授的方法很难改变学生直觉,虽多次纠正错误概念,但还是可能出现。教师应创设环境,鼓励学生在较多的时间内用真实的数据、活动以及直观的模拟实验先核查、修正或改正他们后来的错误认识。让学生走出课堂,自己利用时间合作深入调查生活的事例,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做出合理估计与统计。教师在教学中,因不断收集从学生那里得出的新认知成果,并融合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

3.借助游戏或者实验活动,体会“统计与概率”抽象的概念。

初中学生尚缺乏抽象的思维能力,对于统计与概率的概念,以及随机性和随机现象的规律性较难理解,教师应注重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概率的意义,同时,加强统计与概率之间的联系,避免单纯的数字运算,借助游戏或者实验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有关知识。

《频率与概率》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前面对于结果个别有限且每个结果可能性相等的随机事件,去用列举法来解决的基础上人人统计式试验频率的角度去研究一些随机试验中事件的概率,由于此方法不受列举法求概率的两个条件限制,所以本节要强调的是在什么情况下用这种方法,怎么用这种方法求概率也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之所在。

插入教学片断,在复习引入阶段首先把提出什么叫概率,用列举法求概率的条件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学生略加思考就回答上来,虽然有的同学表述的不够规范,但基本思想相差不大,但是出于为本节课后面要用到以前的频数频率知识点的应用,又提出了什么叫频率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学这个知识点的时间相隔时间比较长了,所以在回答这个问题时花了一点时间,其实教完本课后感觉在这里没必要提出个这问题,因为后面的统计中有频数m,有总数n,有事件发生的频率,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没必要在复习引入阶段让学生描述什么是频率,如果把这个问题所花费时间去间接的描述为什么不能用列举法去求某些事件发生的概率的原因上来,可能效果要好的多,也为后段的练习腾出了一点时间。

在举的两个不能用列举法概率的例子时,课前设计的时候主要是从后面第二课时的两个例题中的题材,主要考虑是在这里举这两例子可以为第二课时解决这两个问题做些铺垫,把似乎感觉这两个例子用在这里不是特别恰当,不能很好地说明不能用列举法求这两件事的概率的原因,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多的运用身边的活生生的典型,贴切的例子更有例子教学。

纵观本节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板书的知识点,没有板书,主要原因是本节知识点不列于板书,所需时间较长,怕影响授课时间,其实像这样的问题在课前预习阶段可以把这个知识点设计成填空题形式,提前预设,即巩固了学生的记忆,也让学生更加直现了解本节所需要点掌握的内容,一举两得。

本节的教学节奏慢也是本节里显得有些忽忙结束的原因,导致教学节奏慢与本人教学习惯有一定关系,长期养成的一个习惯,总是担心讲的不够全面,生怕学生没听懂,以致课堂容量显得有点少,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训练,以后还是争取精讲、多练、有时间练。

总之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完成了,重难点出突出了,但仍有许多地方不够完美,或者说还存在问题,是以后需要努力探索和改进的,争取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针对一个问题,讲解透彻,训练到位,而非法泛泛而讲,力争做到节节课能解。

概率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是用了eepo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的。目标是通过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体会概率的意义,了解计算一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方法,本着这一目标设计教案,启发、引导、点拨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环境中进行本节课的学习,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在活动中理解概率的意义,并通过学生自己讨论,得到了求不确定事件发生的概率的方法,这是我这节课最满意之处。

让学生分组讨论,能让他们自主的投入到学习中,这可以使学生以极大的.兴趣投入数学学习。本节课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疑问,进而想去解决问题,再让他们个个小组自己讨论研究,进行小组之间的小竞赛,大大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在上节课中有意识的留了个问题没有解决,在这节课中又将这个问题提出来,在学生了解并能简单计算事件的概率情况下,学生能又快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各个小组内部和小组间讨论交流得出研究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本节课中还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但是一节课不能只是小组交流学习,还要有自己独立学习的时间。在大部分学生基本都能掌握本节课知识的前提下,让学生独立解决课后的练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让小组讨论本节课学了那些知识,派代表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一一列举出来。

识系统,而且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其次,利用问题串构建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主线,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构筑探究思路、追求问题的解决,这样的教与学的方式正是eepo所大力倡导的。

当然,这节课中也有做得不好的方面:由于eepo的教学方式不是很熟悉,所以在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浑水摸鱼,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还有当分组讨论时学生情绪激动,场面差点控制不下来,耽误了不少时间。所以这节课学生练习的时间较少,完成的练习不多,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教学设计上还应更紧凑些,让学生能在一节课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做更多的练习进而能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eepo的理念,把课堂交给学生,把时间交给学生,也就把知识交给了学生。

《统计与概率》教学设计

统计表。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进一步认识统计表,掌握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学会进行简单统计。

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多媒体课件。

1.揭示课题

提问: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为什么要做统计工作?

2.引入课题

行调查统计。

收集数据,制作统计表。

学生可能回答:

(1)身高、体重

(2)姓名、性别

(3)兴趣爱好

为了清楚记录你的情况,同学们设计了一个个人情况调查表。

课件展示:

为了帮助和分析全班的数据,同学们又设计了一种统计表。

六(2)班学生最喜欢的学科统计表

组织学生完善调查表,怎样调查?怎样记录数据?调查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再集体评议。

组织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以小组形式展开调查,先由每个小组整理数据,再由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

填好统计表。

教材第96页例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频率与概率》教学反思

上课伊始,我首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抛掷一枚硬币10次,其中正面朝上6次,那么正面朝上的频数是多少?频率是是多少?以此帮助学生复习频数与频率的概念。再提问:正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多数学生答1/2。从而引出课题:频率与概率。

再接着让学生看书159页内容,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什么是一次试验,教学时,由于事先对试验要求强调不够,导致学生做完了一个步骤不知下一个步骤。以后上课这样设计可能会更好:(1)看书;(2)按书上的要求(问题)列出你应该做的?(可分为以下几步:

1、每人做30次试验,然后将记录的试验结果填入下表:

牌面数字和234频数频率。

2、根据上表制作相应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3、观察哪种情况的频率最大?

4、汇总(6个同学一组)数字和为3的情况,并填写书中表格,并绘制相应的折线统计图)。

(3)试验。

“议一议”这个环节,课本中问:在上面的试验中,你发现了什么?问得过于宽泛,不如改为“在上面的试验中,观察你得出的图、表,你有什么发现”?如果继续增加试验的次数呢?再让学生组与组之间交流图表及发现的结论,可要求学生写下自己的发现,然后再估计试验次数很大时,两张牌的牌面数字和等于3的频率。

而后,我在黑板上汇总全班各组的数据,这里其实可以让学生自己汇总,充分发挥他们的组织能力。

再是说明频率与概率的关系,这里可以让学生研讨,再小结说明。

本堂课由于环节设计的不够细致,导致一节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用了两节完成。

本节课需要改进的地方:

1、引课、创设情境;

2、试验过程中各步应做哪些工作?

3、怎样组织小组汇总,怎样组织全班汇总。

《概率》教学反思

《概率》主要在学习完随机事件的定义后而教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随机观念和概率思想,并初步建立概率模型。对学生而言,有限等可能事件的特点和计算有限等可能事件的概率的理解是难点。教学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教学中可向学生简单介绍概率发展史的内容,让学生了解这一部分知识背景。例如:概率起源于生活中的游戏。最早的概率论专着《论中的计算》。从数学史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辨证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本节每一个环节都运用了问题的形式,这样更能抓住重点,各个突破,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发散思维过渡到集中性思维上来,并可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要目标,不舍得给学生时间去探索的弊端,要充分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2、在归纳概率计算公式时,很多学生可能会不重视,想当然地得出结论,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揭示公式得出的过程,并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研究问题的方法。

3、学生初步学习概率,较难将实际问题模型(古典概型)化,因此在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建模的意识的能力。

从学生身边的例子出发,减少学生对知识的陌生度,同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例:

(1)考试前老师会叮嘱学生:“做判断题、选择题时遇到不会的一定别空着。”

(2)乒乓球比赛结果的预测。

(3)抓阄中后抓不会吃亏。

(4)天气预报中的“降水概率”。

教学中还要多阅读相关资料,选择适合学生的趣味性的问题开展教学活动。

《频率与概率》教学反思

数学教材八年级的一节课《频率与概率》,要求学生通过实验体验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尽管随机事件在每一次实验中发生与否具有不确定性,但只要保持实验条件不变,那么这一事件发生的频率就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趋向稳定。我的教学设计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利用短暂的课内时间完成几百次、上千次的实验,使学生明白"随机事件在每次实验中发生的机会,可以用该事件在大数次重复实验中发生的频率来估计"。为此,我准备了供学生进行实验的必要器材,并制作了flash课件,以便进行模拟实验。课后反思:

1.兴趣来自现实生活。

关于《概率与统计》的知识是从七年级到九年级逐步展开和深化的,教学中老是用抛掷硬币和骰子这两种活动,会使学生厌倦。这节课我换了新鲜的学具(转盘)和新鲜的话题,由于它们都来自学生的生活,所以迎合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并得以保持。

2.以问题为线索组织学习活动。

3.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我在平时教学中一直非常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用几何画板来研究图形变换和函数图象,用电子表格实施数值统计,用flash课件进行模拟实验,并指导学生利用电脑软件理解数学概念,解决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很难实现的操作。在这节课上,excel电子表格帮助大家快速有效地完成了统计和制图的过程;电脑模拟使大数次实验在课堂中得以实现。信息技术成为这堂课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在解决问题五中,模拟实验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离开这些课件,这节课能取得如此成功是不可想像的。

概率教学反思

25.2《用列举法求概率》第二课时,主要是利用列表法求两步实验事件概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既能加深学生对概率知识的理解,又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概率知识打下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反思:

情景是人的情感天性和思维源泉的激发器。创设好的教学情景,对于教材内容的宣贯引导和教学质量效果至关重要。本节课设计的情景紧紧围绕教材知识,从一开始创设的学生具有相同认知体验抛掷硬币、骰子情景,能使学生产生共鸣,从而有了探究的欲望;同时问题先从学生已掌握的概率知识入手,这样可使学生找到新知识的停靠点、思维的激活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做为教者,给予学生的应是开启问题的钥匙。本节课充分体现“两多两少两自主”的教学模式,不掩盖数学思维的`任何一个环节,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拓展了空间。如当学生对如何判断新的概率问题类型产生争议时,我并不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参与活动,自主的发现此概率问题是两步实验的结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贯穿始终。本节课从建构表格到应用建模,再到知识的巩固拓展都是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完成,并延伸至课外练习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在讲解过程中,真正体现“两多两少两自主”的教学模式,注重了引导教学法,使学生充分的动起来,真正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探究-归纳-再探究-再归纳是能力螺旋式上升的普遍规律。适时总结是将学生的思维形式纳入知识体系的一个过程,它可以让学生的思考更加模型化与规范化,本节课就充分重视了对学生模型化思考方式的培养。如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分析两步实验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利用条理化的思维模式来构建表格,并使学生理解建模对列表的重要作用,在引例解决之后再引导学生回顾解决引例的一般步骤,从而在实践应用和强化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条理化、模型化的思维模式。本节课自始至终贯穿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和建立概率模型求解数学问题的思想。

《概率》教学反思

在本章中,学生将在“猜测——实验并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活动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不确定现象的特点,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的数学模型,并能对简单事件进行概率计算。感受数学源于生活,发展“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有关概率知识的事件,在教学中,我将这些事件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使教学过程不再单一、枯燥。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体验收获,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理解概率的意义:

体会概率的意义不仅是本节、本章的重点,也是学好本章的关键,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概率和其他学科一样,也是科学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现实世界的众多问题;另一方面也使学生认识到概率的思维方式与确定性思维方式的差异,学生只有具备了这种随机观念,才能从容地应对变化和不确定性。

我首先呈现一个转盘游戏,通过实验与分析,使学生体会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然后,通过掷硬币的游戏,让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并在大量做实验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概率的意义。

2、经历“猜测结果——进行实验——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

学习概率,必须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亲自动手收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体会不确定现象的特点和概率论的基本思想,并将所得结果与自己的猜测进行比较,真正树立正确的概率直觉。

我设计了“摸球”游戏:箱中装入数量相等的红、绿两色球,学生亲自做游戏并收集数据,每一小组收集的数据都带有随机性,但大量实验后,两种情况出现的频率都稳定在同一个数值上。因此,这两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是一样的,学生真正投入到产生和发展概率思想的全过程。

要求学生能够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从而实现对可能性从定性化到定量化的研究。

学生理解概率计算方法有些困难,我们可通过一系列活动如:玩扑克牌(找a,找方块,找偶数等),引导学生列举出所有发生的可能性,得到概率的计算公式:

p(a)=。

通过具体情境体会概率的意义,体会概率对人们作出合理的决策的重要性。教学中我设计了如下例子:巴西队与阿根廷队今晚的足球赛,请你预测一下这两支球队赢的可能性分别是有多大?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足球比赛的输赢:双方人员的技术是一个很大的决定性因素,这就要求学生收集比赛中两支球队的相关信息,然后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估计出各支球队胜负的概率,最后,作出判断。

总之,教学中,老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更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