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范文(17篇)

小编: 碧墨

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内容,是教师教学的有机整合。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教学计划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会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活是靠不住的。

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一)自读目标:(出示多媒体课件)。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讲的是谁的故事?他是什么时期的哪国人?

3.他做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按什么样的顺序叙述的?

(请你用上“先……然后……接着……最后……”叙述)。

(二)重点词语:

(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三、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初步交流。

3.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4.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说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从文本价值上说,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理应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所以,教学这篇老课文,就必须立足新课程背景做新的文本审视教学处理,注重阅读感悟,着力言意兼得,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学课件等。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玩个名字叫做《反义词》的游戏。要求是a同学读屏幕上的a句,b同学则要根据提示的括号填出反义词并朗读句子或模仿做相应的动作。(课件出示三组句子)。

第一组:a:我很(聪明)。

b:我很()。

教师辅助:

a:看看你那双明亮的大眼睛就知道你肯定是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

b:这么快你就把聪明的反义词找出来的,还读得这么好,你怎么可能会愚蠢呢?

第二组:a:小狗(大)声地叫着:“旺、旺旺……”

b:绵羊()声地叫着:“咩、咩咩……”

教师辅助:

a、b:抓住大、小声,引导学生读。学生在模仿朗诵中其乐融融,俨然没有了紧张情绪。

第三组:a:我很(矮小)。(老师读)。

b:我很()。

教师辅助:

a、b:呵呵,你高大吗?结果好像反了哦!你该读a句,我读了b句。

哈哈,老师这也叫高大?看来若按老师的意思还得请来蓝球明星姚明来读这话了!

一、直接导课。

师:其实反义词随处可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中就包含了许多反义词。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仔细的读读文章,找一找文中的反义词,看谁能找到隐藏最深的那组!

生:自由读文章,找反义词。

(大——小多——少重——轻信奉——怀疑……)。

二、扣“信奉”,确定亚里士多德“神”的权威。

师:板书“信奉——怀疑”

师:你眼光够犀利的,隐藏最深的一组反义词被你拎出来了,你是从哪句话中找到的?请你读出来。(课件出示)。

师:“信奉”是什么意思?

生汇报:尊敬相信与崇拜。

师:人们相信与崇拜亚里士多德到什么程度?

生汇报:不容更改。

生汇报: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师:你能加上动作来指责我吗?

生:神、祖宗、观音菩萨……。

师:的确,亚里士多德就被当时的人们尊奉为神灵,他的意志就是神的意志。

师:课件(亚里士多德简介及图像)。

(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马克思、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他的思想在一段时间内竟统治了整个欧洲。)。

生:读简介。

师:瞧瞧!当时的人们就是这样把他尊为神灵的,他的认为都是正确的。这就是“信奉”。

师:我就是亚里士多德,我还这样说过——(课件出示)。

(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生:齐读。

师:“我”告诉了你们什么?

生:重的物体落的快,轻的则慢。

师:信奉亚里士多德的忠实的你们,他说得对吗?(随便问几名学生,统统相信)。

二、扣“怀疑”,一疑激起千层浪。

师:伽利略不单单是个人观点的怀疑,他还要站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公然挑衅亚里士多德的权威。

生1: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生2: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师:课件出示。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生:个性朗诵。

师:难道这么多的人们就这两种声音?请同学们动笔写一写,把他写在这段话的后面。比一比看谁写得好,说得又好,谁就有资格与老师一起参加表演。(课件出示)。

“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还有的人()地说:“___________。”

生:汇报(精彩的出列参与表演)。

生:(议论纷纷)参与表演的同学则尽情的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合理安排好扩音器)。

师:从刚才的议论声中,你听出了什么?(猜疑、指责、唾骂、怀疑、鼓励……)。

三、明理,丰实伽利略形象。

师:课件出示。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就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就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生:自由诵读,谈自己的收获。

师:是的,从同一个事实中却得出了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这的确让人难以质信。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权威人士——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师: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同时演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师:这怎么解释呢?

生:(伽利略带着这个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课件出示)。

师:“反复”的近义词是什么?

生:重复。

师:能把“反复”换成“重复”吗?一、二组读“反复”句,三、四组读“重复”句;个人比较读。(课件出示)。

a、伽利略带着这个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b、伽利略带着这个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生:不能,重复只是单调的机械的再次做;而反复就不同,反复不但是做的次数多,而且每做一次都会在上次的基础上改变试验因素或者是改进试验方法。

师:是呀,伽利略通过改变高度、球的材料、大小……通过自己严谨的试验来求证的态度,最终得出了正确的结论:(课件出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师:因为伽利略大胆推测,反复试验,他凭借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勇敢的舍弃盲目的信奉,通过反复多次科学严谨的试验,在比萨斜塔上向世人公开试验,向权威发起挑战。(板书:大胆推测,反复试验)终于让人们明白了——(课件出示)。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难道就只有亚里士多德会犯错误吗?比较句子,比较读。

a、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b、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亚里士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能换吗?

生:不能,b句只告诉我们只有亚里士多德这位大哲学家说的话不全都对。其实除了他,还有很多科学家、著名人士也会说错话。

师:那你觉得谁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生:毛泽东、郭沫若、孔子、老师、同学……。

师:是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批判的去接受一切,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盲从,要具有怀疑的精神。

师:伽利略就是质疑的典型代表,他不迷信权威,他不怕别人嘲笑,不顾别人的责骂,甚至于不畏惧当时势力最强大的教会组织。他一生执著的追求真理,贡献卓著。(课件出示)。

(伽利略·伽利雷(1564~1642)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伟大的天文学家、力学家、哲学家、物理学家、数学家。也是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为了纪念伽利略的功绩,后人把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称为伽利略卫星。……)。

四、运用,质疑教材。

师:学习了这篇课文相信同学们一定受益匪浅。那现在同学们你仔细读读伽利略得出的结论这几句话。(课件出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师:你觉得它表达没有出入吗?(引:同样重的铁球一个从10米高处落下,一个从100米高处落下,也同时着地?)。

师:(课件出示)。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师:作者、教材编者也有失误的时候呀!

板书:信奉——怀疑大胆推测。

反复试验。

作业:

一、识记关于“真理”的名言警句:

1、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周恩来。

2、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绝对追求真理的人。

3、真理的大海,让未发现的一切事物躺卧在我的眼前,任我去探寻。——牛顿(英国)。

4、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哥白尼(波兰)。

5、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伽利略(意大利)。

6、总有一天,真理会取胜。即使真理在他一生中未能得到胜利,为了坚持真理也会使他变得更好,更加聪明。——赫胥黎(英国)。

二、搜集像伽利略这样的科学家,阅读他们的个人资料。比如布鲁诺……。

布鲁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他批判了被教会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地心说,勇敢地捍卫和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把它传遍欧洲。正因为如此,布鲁诺引起了罗马宗教裁判所的恐惧和仇恨。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被处以火刑。他向围观的人们庄严地宣布:“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来临,真理终将战胜邪恶!”英勇就义!1889年6月9日,在布鲁诺殉难的罗马鲜花广场上,人们为他树立了一尊铜像,以永远纪念这位为真理而呐喊、为科学而献身的伟大思想家。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多媒体课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xx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掌握“违、妄、执”三个字的读音。

2、重点字的书写提示。

让学生仔细观察课后生字表的汉字,找出容易写错的地方,并让学生在本子上写一写自己容易写错的字。

3、学生快速默读课文。

4、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

三、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1、结合课文内容填空,并说明理由。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2、指名朗读能体现伽利略善于思考的品质的语句。并让学生结合课文的句子理解。

“信奉”一词的意思。

3、齐读第三自然段,把有关伽利略思考过程的句子划出来。

4、四人小组讨论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产生的,并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5、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

四、升华情感,小结课堂内容。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思考:伽利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别人有哪些反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教学过程]:

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

4、他打算怎么做?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思考: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

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词语,说说它的意思。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

4、齐读这段话。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思考: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

4、这说明什么?

小结:

5,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6、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总结。

(四)板书设计。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

(五)课堂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通过对重点了理解和想象,感知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的科学精神。

3、学习通过具体的实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一、直奔课题。

2、检查字词:信奉哲学违背宣布。

怀疑固执解释英镑伽利略胆大妄为。

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导读感悟。

(一)走进亚里士多德。

出示句子:“两个铁球,一个10磅,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1、亚里士多德何许人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

2、文中是怎么介绍的?

出示句子: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真理。

(1)“信奉”是什么意思?结合生活理解说说,只是“相信”的意思吗?

(4)带着你的体会,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责备”的语气。

(5)再读亚里士多德的话,指名读,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小结:当时,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真理,不容置疑,不容更改。一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没有,两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有!谁这么有胆量?伽利略。

(二)品读伽利略。

1、伽利略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1)指名读,说说伽利略是怎么想的?

(2)伽利略想的这句话说了哪两层思,用句子中的一个字概括每层意思。

(3)出示课件演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伽利略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

(2)换词比较:

3、当伽利略要公开试验的时候,人们有什么反应?画出来,读好语气。

6、多么不屈的伽利略,多么执着的伽利略!顶着巨大的压力,试验开始了。试验的结果到底怎样呢?出示句子:

伽利略在斜塔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1)指名读。人们惊讶了!他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结论竟然是错误的!多么不可想象!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一起读。

(2)想象补白: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有什么表现?

7、理解:“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三、鼓励质疑。

1、伽利略是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如果你碰到书中有错,你敢不敢提出来?仔细读读课文中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和第4段中写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现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

2、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呢?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四、学习写法,积累言语。

1、总结写法:伽利略不畏困境、献身科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质,课文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一是选择怀疑权威、反复试验和公开试验三个典型事例;二是描写了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

2、课外练笔: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学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或一篇习作。

3、课外阅读:推荐阅读《哥白尼的日心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说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通过对重点了理解和想象,感知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求实的科学精神。

3、学习通过具体的实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一、直奔课题。

2、检查字词:信奉哲学违背宣布。

怀疑固执解释英镑伽利略胆大妄为。

3、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导读感悟。

(一)走进亚里士多德。

出示句子:“两个铁球,一个10磅,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1、亚里士多德何许人也?交流课前搜集资料。

2、文中是怎么介绍的?

出示句子: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真理。

(1)“信奉”是什么意思?结合生活理解说说,只是“相信”的意思吗?

(4)带着你的体会,自己再读一读这句话。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责备”的语气。

(5)再读亚里士多德的话,指名读,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小结:当时,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是真理,不容置疑,不容更改。一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没有,两千年过去了,有人怀疑吗?有!谁这么有胆量?伽利略。

(二)品读伽利略。

1、伽利略是怎么想的呢?

出示语句:“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1)指名读,说说伽利略是怎么想的?

(2)伽利略想的这句话说了哪两层思,用句子中的一个字概括每层意思。

(3)出示课件演示,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2、伽利略又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反复、许多次)。

(2)换词比较:

3、当伽利略要公开试验的时候,人们有什么反应?画出来,读好语气。

6、多么不屈的伽利略,多么执着的伽利略!顶着巨大的.压力,试验开始了。试验的结果到底怎样呢?出示句子:

伽利略在斜塔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1)指名读。人们惊讶了!他们信奉了两千多年的结论竟然是错误的!多么不可想象!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吧!一起读。

(2)想象补白:当看到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时,人们有什么表现?

7、理解:“这个时候,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三、鼓励质疑。

1、伽利略是怀疑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如果你碰到书中有错,你敢不敢提出来?仔细读读课文中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和第4段中写伽利略试验结论的话,你会发现也有值得怀疑的地方。

2、读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呢?请你用一两句话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

四、学习写法,积累言语。

1、总结写法:伽利略不畏困境、献身科学、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人物形象和崇高品质,课文是如何表现出来的?(一是选择怀疑权威、反复试验和公开试验三个典型事例;二是描写了人物心理、语言和动作。)。

2、课外练笔:选择自己熟悉的一个人,学用这种方法写一段话或一篇习作。

3、课外阅读:推荐阅读《哥白尼的日心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电脑、课件

一、揭题导入

出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谁能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板书:伽利略)

二、自读自悟

1、结合上节课的自读,老师想请大家仔细地再读一读课文,思考:(大屏幕出示)

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从课文中找出依据,说明理由,再联系自己的生活、阅读进一步谈谈想法。

因此,我们必须与课文进行充分的交流,想好后先向同桌征求一下意见,或在小组里交流想法,再汇报。

同学开始读书

三、个性飞扬

1、老师看到有些同学已经跃跃欲试了,谁来谈一谈?

(一)如果谈到,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板书:善于思考

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称为“辩论家”,25岁就对亚里士多德提出质疑。

伽利略是怎样思考,如何产生这个疑问的?

伽利略不仅明白了亚里的观点,并由此引发了他的思考,我们共同来看一看伽利略是如何思考的。(演示实验过程,动画)

(二)如果谈到,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板书:执著追求真理

(大屏幕出示)

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能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句话吗?

人们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而伽利略却大胆质疑,侧面烘托出了伽利略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

(屏幕出示)

“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在当时,科学界对权威极其崇拜与盲从,有的科学家为坚持真理甚至丧失了生命。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伽利略没有屈服与盲从,而是仍然坚持对科学的不懈追求,他用自己的实验,有理有据的证明了自己的大胆猜测。

出示(小动画)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能带着你的理解读读这句话吗?

四、总结升华,延伸拓展

了解了伽利略得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一结论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他的品质、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希望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能多阅读类似的小故事,在这里老师向大家推荐几本书。(屏幕出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a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初步交流。

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学生自主读书)。

2.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自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二)小组交流。

(三)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教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3.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示插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5.随文练笔(出示插图幻灯片):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本文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年轻时代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敢于挑战权威,对人人信奉的古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所谓真理产生了怀疑,经过反复试验求证后,在人们的辱骂与猜疑中走上比萨斜塔,用事实验证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字。正确读写“辩论、寻常、解答、信奉、容许、违背、曾经、拖住、解释、教授、宣布、固执、胆大妄为”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1、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变化,可以发问,实物演示,板演图示,自读课文,分角色表演,巩固练习,教学方法新颖、多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兴趣盎然中爱学、乐学,使其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课堂教学与课堂作业本上的小练笔有机结合。伽利略试验成功后,人们会怎么说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打开思路,如,伽利略的学生会说什么?那些信奉亚里士多德的人会说些什么?那些嘲笑过伽利略的人又会说什么?这样同学们富有创造性的回答就产生了。

3、让学生通过自主试验再进行交流。本文的难点在于理解伽利略的想法,学习他善于思考的好品质。因此可以采用两种方法:画图法和抓关键词法。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列式法来解决:10+1<10(慢);10+1>10(快),这样就很容易也很直观地理解文章内容。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感受伽利略经过质疑和试验发现真理,并用公开试验揭示真理的过程,领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感受课文言语逻辑严谨、用词准确深刻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导入新课。

老师这里有两个铁球,一大一小。我们用它们来代表课文里提到的两个铁球:大的代表10磅重的铁球,小的代表1磅重的铁球。这两个铁球同时从同一高度落下来,结果会怎样?我们来看一下。(教室做两个球同时下落的实验,两个球同时落在讲桌桌面上)。

二、导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在1590年,就在距今415年前的欧洲,人们还没有认识到这个现象,因为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相信一个人的话,这个人就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三、导读第三自然段。

1、理解亚里士多德的说法。

那么关于这两个铁球怎样落地的,亚里士多德是怎么说的呢?

(用课件出示课文片段: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这段话强调了什么?(强调了两个铁球同时落下时,速度不同。10磅重的是1磅重的10倍。)指导朗读,把要强调的意思强调出来。

2、理解伽利略严谨的思维过程。

当时人们对这样的说法毫不怀疑。可是又一位年近25岁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读了这句话之后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他先去思考亚里士多德的话对不对,然后又带着疑问做了许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的确说错了。)。

板书:怀疑——试验。

我们来品读这一段课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是怎么试验的。我们先看看他思考的过程。

(用课件出示课文片断)。

伽利略是怎么推导出这里的两个结论的呢?

把这段话完整地读一下,读出你在思考,读出你很谨慎,读出你的思考一步一步很严谨。

现在请你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思考过程,不看书,一层一层地表述这个意思,自己练一下。(学生练习两分钟,指名练习说。)。

四、导读第四自然段。

“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我们再读这句话,一边读一边去思考,伽利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

(伽利略的试验的特点是:次数多、反反复复、每次试验的结果都一样。)。

“反复”强调了次数多,就是说他是反反复复地做。

辨析:“反复”与“许多次”的不同,“反复”与“重复”的不同。从而理解伽利略为什么要反复做试验。

五、导读第五、六自然段。

1、导读第五自然段。

2、导读第六自然段。

(指名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作者写伽利略作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拿着”,一个是“脱手”。就是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

怎么理解这句话?

对于权威的话,我们要学习,但不能迷信。而且,善于学习才能善于思考、善于发现。伽利略这样严谨地思考问题的方式就是因为他学习过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他用试验的方法去探究事物的真相,这种方法也是向古希腊的另一位大学者阿基米德学习的结果。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

教学重点: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步感悟这一写作方法”是重点,也是难点。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力求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代替教师的分析、讲解,引领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走向文本深处,在内容的纵向对比中,让“伽利略”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从而了解作者的匠心所在,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基于文本拓展的小练笔,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1、联系上下文理解“信奉”等疑难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亚里士多德在人们心中不可动摇地位。

2、在练习感情朗读中,咀嚼文字和标点,从而体会伽利略当时所面临的嘲讽。

3、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对比中,感受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

4、学习作者利用环境和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品读语言文字,在内容的纵向对比中把握人物形象。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

一、复习导入

师:透过这些典型事例,你对伽利略有了怎样的了解?(板书:善于质疑追求真理)

二、品读感悟,体会写法

1、抓关键词“信奉”,品读第二自然段。

师:课文第二自然段段主要写了什么?(板书:信奉)认真默读这一段,看从哪些词句能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标划下来。再把想法和同位交流一下。

(全班交流时学生相互补充,教师适时点拨:

(1)抓住“不容更改、真理”等重点词语感受亚里士多德在科学界不可动摇的地位。

(2)抓住“要是……就、责备”和“人们责备的语言”感受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维护和敬奉。)

2、咀嚼文字和标点,研读第五自然段

师:课文的第五自然段又写了什么呢?(指名读)

师:看,这段里有个特殊的标点符号。(问号)这是谁心中的疑问?他们果真是带着疑问来的吗?认真品读围观人的语言,也许你会有和别人不一样的发现。(人们心中并没有疑问,他们在来之前就认定了伽利略会失败,是来看伽利略的笑话的。)

3、把“人们的表现”和“伽利略的做法”对比,深化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体会利用环境和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师:对,在大家都把亚里士多德奉若神明的情况下,伽利略却通过自己的思考产生了疑问,一个善于质疑已经不足以表现他的品质。(把板书中的“善于质疑”改为“勇于质疑”)面对那么多的嘲笑,伽利略毅然去追求心中的真理,的确称得上是“执着”。(在“追求真理”前,添加板书“执着”)

师:是的,大家说的正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点,叫做“侧面描写”(板书:侧面描写)这是有了这些侧面描写,才把伽利略的形象烘托得更加生动而鲜明。写文章时,这样利用环境和侧面描写烘托人物形象,往往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三、课堂延伸,拓展练笔

师:伽利略这样敢于质疑、执着追求,不仅向世界宣告了一个科学道理,更给了人们许多许多的启示。随着两个铁球的同时落地,那些嘲笑伽利略胆大妄为的人,那些责备他固执的人,又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请你展开想象,试着写一写。

师:同学们,比萨斜塔依然屹立在那里,它见证着400年前那伟大的一瞬间。也许十几年后,甚至几十年后,同学们会有幸来到那里,我相信,当你抬头仰望塔顶时,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那就是——(伽利略)你也一定会想他做的那个试验,还会想起我们今天这堂课,它们共同提示着人生不可缺少的两种品质。那就是——(敢于质疑、执着追求)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都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和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三课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简介伽利略、亚里士多德。(强调伟大、著名)。

3、出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提出读书要求:正确,流利。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学生字词。

三、初读感知。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收获。

3、引导学生填空,并说明理由。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讲意大利伟大科学家()在青年时代敢于质疑权威,大胆进行(),以()的态度对待科学的故事。

伽利略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科学家。

四、为课文分段。

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全文6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了解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研读课文。

1、读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人们对他的肯定和崇拜。看看哪些词语表现了这种肯定和崇拜?(“都信奉”、“不容许更改的真理”、“人类的真理”)。

“信奉”,怎么理解?“真理”是一种什么道理?“真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这又说明了什么?(“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实的、普遍的,人人应该遵从的道理。这种道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话,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

这一段最后一句话用反问句,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改用加句号的陈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改用一般陈述句就使“不能违背的真理”效果差了,达不到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容许更改”的“权威”程度了。)。

伽利略居然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疑问,说明伽利略的一种什么精神,或者说什么态度?(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态度。)。

2、读第三自然段。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疑问,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亚里士多德的话是:“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大铁球落地速度快,小铁球落地速度慢。大铁球落地需要5秒钟的话,那么,小铁球落地就得几秒钟?(50秒钟)。

3、这一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是指什么事实?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哪两个?(疑问中的。

“一个事实”指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两个“应当”:一个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一个是: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4、把两个不同的结论展示出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两个结论的内容说给邻近的同学听。

5、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仅提出疑问,而且推想出两个不同的结论后,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对或者不对呢?(用试验的办法去检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或者不对。)。

从这一点看,伽利略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认真求实的态度。)。

三、课堂小结。

一、默读第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以下几个问题:

1、伽利略敢于提出怀疑的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他的话可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因此,试验的态度怎么样?结果怎么样?第4自然段中有五个词,突出了试验的态度,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的结果。把它们找出来,标上横线。

2、为什么还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3、公开试验时,人们又怎样议论的?

(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可见,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反复”“许多”“都”“的确”“总是”五个词突出了试验态度的严肃、认真,也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结果和亚里士多德的说法不一样。

伽利略决定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的试验,目的是公布自己试验的结果,也是为了告诉大家,不要盲目迷信权威。

公开试验时,人们认为伽利略竟敢跟“人类的真理”挑战,是胆大妄为,是固执,会丢尽脸的。)。

二、朗读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图,想一想,议一议:

1、公开试验成功了。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样。”)。

(颠倒顺序: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所以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意思一点没变,因为把先说结果的句子跟后说原因的句子,颠倒了顺序。这种先说原因后说结果的句子,一般中间要加上“所以”一词。)。

3、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这句话里的“原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起初”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发现了不知道的真实情况。你认为是前者,还是后者?(是后者)。

这句话最后指出“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不是全都对的”换个意思不变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也会有错的”)。

4、这句话还有什么进一层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权威、专家学识渊博,懂得东西比一般人要多,这是事实,应该尊重,应该学习他们。但是权威、专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误。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行动,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学习他不盲目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三、升华感情,体会写法。

1、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2、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伽利略亚里士多德。

勇敢质疑博学。

认真求证权威。

公开试验信奉。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八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记叙了伽利略做试验证明了2000年前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十磅重的一定先着地。”这句话说错了。本单元的教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敢于向权威挑战,以及用认真的态度对待科学的态度。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人物的品质,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精神。

教学准备:

1、电子文稿,包括文中的重点段落文字及插图。

2、一段录相。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师:老师给大家带了一段影片。你们看到了什么?想到些什么?

(设计意图:十七世纪离现在太遥远,课前的这一段影片只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它,对当时的社会背景有一个直观地了解。)。

[导入新课]。

1、由名言导入课文,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中介绍的是一件什么事?

师:布鲁诺,这个诚实正直的学者,为了捍卫自己的学说,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让我不由得想了俄国著名思想家费奥多罗夫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电脑出示名言。)。

师:一起读。

师:可见,世界上任何一个重大的发明与发现都来之不易。今天,让我们走近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去了解他的一项重大发现。

齐读课题。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伽利略是怎样得出这样的结论呢?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生:课文写了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提出了怀疑,结果他做实验证明了自己是对的。

生:伽利略做了很多试验,结果都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确说错了。

师:由此可见,伽利略得出这个结论容易吗?

生:很不容易。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谈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此时孩子对课文的理解还比较肤浅。)。

[进入新课]。

结合重点段,感知人物形象。

1、提出疑问不容易。

师:让我们走进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伽利略得出这个结论的不容易吧。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拿笔划划。

生:我从“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不容更改的真理”看出那时候的人都相信亚里士多德。

师:只是相信吗?更准确点。

生:信奉。

师:这两个词有区别吗?相信,信奉。

生:相信只是相信,而信奉让我觉得人们很崇敬亚里士多德。

生:信奉是非常地相信,深信。

师:分析得多好,谁能把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任读出来。

生读课文。

(设计意图:对课文的理解,不能脱离了文本,带着对词语的理解去读文章,力求读得到位,有感情,教师也应该在旁边多做鼓励,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由地发挥。)。

生:他们会说:“你是什么意思,难道想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师:他们只是说吗?

生:责备。

师:责备的语气该怎么读?

生读文。

师:面对人们的责备声,伽利略是不是就认同了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呢?

生读课文。

(屏幕出示文章中伽利略质疑亚里士多德的一段话。)。

师:自己读读这段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说自己的理解。

(演示课件:以红蓝两种不同颜色分别标示出伽利略分析得出的两个不同的结论。)。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这两个结论竟然……。

生:完全相反。

师小结:伽利略承受着人们对他的指责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

板书:提出疑问不容易。

(设计意图:孩子们通过反复读书,咬文嚼字,感受到了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这种信奉让学生们深刻地感受到伽利略敢于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提出疑问是非常不容易的。)。

2、反复试验不容易。

师:课文里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他得出这个结论不容易。

生:“伽得略带着疑问……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我从反复感受到他做了很多次试验,很不容易。

(设计意图:老师抓住学生对文中“反复”“总是”的理解,指导朗读,感受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求证不容易。在这里老师不做过多的讲解,只是鼓励学生进行朗读,通过读去体会伽利略对待科学的认真态度。)。

3、公开试验不容易。

生:我从“消息很快传开了……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师:能谈谈自己的体会吗?

生:我感受到人们在给他压力。

生:他们说伽利略“胆大妄为”说明他们不相信伽利略会是对的。

师:胆大妄为是什么意思?

生:胆大包天,就是胆子很大的意思。

师:胆子大是好事啊,联系课文,体会下“妄”字是什么意思?

生:胡乱的意思。

生:是说伽利略胆子大得胡作非为。

师:说得好,能读出来吗?

学生朗读。

师:你们还感受到什么?

生:人们在等着看笑话。等他失败了。

师:真好,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朗读,分角色读。

课件出示文中插图。

师:看,这就是试验当天的情景,在塔下有那么多人围观。人们还会说些什么?

生:这个人真是太愚蠢了。

生:啊?他竟然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

生:看他一会儿要怎么丢脸吧!

师:同学们,面对着人们这么多的批评与指责,伽利略还是坚持做公开试验,是多么不容易啊。

板书:公开试验不容易。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伽利略是顶着重重的压力进行这次公开试验的,他确实很有勇气。)。

4、学习试验结果部分。

师:公开试验照常进行了,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他左手拿着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右手拿一个一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铁球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示意学生继续读后面的句子。

师:人们惊呼什么?

生:啊,真不敢相信,结果会是这样。

生:伽利略说的话是对的。

生:太不可思议了,简直太不可思议了。

师:伽利略顶着这么大的压力做试验,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

生:他想让大家明白一个道理。

(屏幕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师:咱们一起读。

师:你对这句话怎么理解?

生:不能盲目相信别人。有时候别人说的也不一定全都对的。

生:亚里士多德是个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是全都对的,我们要相信科学。

板书:相信科学。

(设计意图:伽利略做试验并不是为了出名,我们得让学生对文章的写作目的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伽利略做这个试验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这篇文章的主题了,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课文的中心,解决了课文的重难点。教师的主导作用此时就应该体现出来,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拓展小结]。

师:学完了课文,大家心中一定想对这位大科学家有更多的了解,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份课外阅读材料,大家读一读吧,读完了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读资料。

生:伽利略真是个了不起的人,他为了科学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生:他确实是个有勇气的人,就是被抓到监狱里也要坚持正确的理论。

……。

师:我也想说,伽利略真不愧是十七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科学家们的故事让我们受益匪浅,老师还想推荐大家几本书,大家课后可以找来读一读,我们会走近并结识更多了不起的科学家。

(出示课件显示书名。)。

师:科学在不断地进步,示被探索的领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愿我们都能像科学家们那样,做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真理的人。

板书设计:

提出质疑。

来之不易    反复试验      相信科学相信真理。

公开试验。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1、认识3个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

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1、硬件媒体:计算机投影仪。

2、软件媒体:文字画面。

(一)单元导入,明确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就是:认准目标,不懈努力。我们来浏览一下本组内容吧。

(二)检查预习,了解人物。

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根据课前预习,请你简单地做个介绍。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多音字指导。着地、更正、的确、胆大妄为。

3、检查生字词。

4、范读课文。

(四)导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当时社会风气。

从这段话中我们读出了什么?

(五)细读第三自然段,了解思考过程。

1、我们来细读课文,看看伽利略是怎么思考的。

2、这里说的“一个事实”指的是什么?“两个结论”指的是什么?

3、边演示边理解。

4、请你用自己的话来完成这个思考过程,一层一层地表述这个意思,体验一下怎样严谨地思考问题。

(六)品读四五六段,体会求实精神。

1、一边读一边品味,伽利略的试验有什么特点?

2、把“反复”改为“重复”,行不行?

“重复”就是说这个实验原原本本地再做一次,跟上一次做的没有什么不同;“反复”是说他还是在做这个试验,但是跟上一次做的可能会不一样。

请你说一说会有哪些不一样?

3、齐读伽利略得出的结论。

4、作者写伽利略做公开试验的过程只写了两个动作,一个是“拿着”,一个是“脱手”。就是这样的两个动作完成了科学史上的一项重要的试验,给塔下的人们,给当时的整个欧洲以巨大的震撼。指名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

5、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七)对比欣赏,学习写法。

伽利略的一生都在为探索科学真理而不懈努力着,期间经历着许许多多的磨难与艰辛,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伽利略的故事读读,你一定会被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所感动。

伽利略亚里士多德。

试验一慢一快。

自己试验公开试验速度与重量有关。

打破迷信献身科学。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整体感知

栾城县南高学区冯红玉吴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亚里士多德说的那句话的意思及伽利略根据这句话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过程与方法:在自学的基础上填空,理解字、词、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伽利略独立思考,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教学难点:

1.针对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2.理解伽利略推出的两个结论的含义。课前准备:

第一课时。

一、视频导入,激趣生疑。

学生畅所欲言。

(是伽利略在起作用。因为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22年就已经不在人世。

了。)。

教师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师:看到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一)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三)检查读文情况,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其他同学可以对其进行评价。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神秘的科学知识令我们神往,那么我们继续在科学知识的世界畅游。继续学习第25课《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师板书课题)。

二、读文质疑,整体感知。

在多次读文的基础上,说说:伽利略为什么要作这个试验?结果怎样?

三、抓住重点,明理释疑。

师:结合自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全班交流。预设一:

1.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展示:利用计算的方法,分析伽利略想法:

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所以我觉得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预设二:

1.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

(教师引导理解“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实的、普遍的,人人应该遵从的道理。这种道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话,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试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我觉得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预设三:

1.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2.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我觉得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本课生字不多,可引导学生自学。重点指导:“妄”字不要多一点。

五、深悟主题,拓展延伸。

想象一下:实验结束后,人们会怎么说?怎么做?

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写一段话。注意: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1、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地科学态度。

2、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朗读课文。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物体从高处落下来有什么规律吗?这篇课文会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二、检查预习: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课文着重讲的是什么人?

3、他对谁的话提出了疑问?

4、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做了哪些工作?

5、实验的结果怎样?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一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

2、提问:你怎么分段:讲讲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四、人物介绍: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

伽利略: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思考:该段怎样向我们介绍伽利略的?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常常使老师都很难解答,这说明他善于发现问题,对事物有独特的见解)。

六、学习课文第二段:

1、亚里士多德是什么人?

“信奉”是什么意思?

当时的人是怎样信奉亚里士多德的?

为什么要提到这个人物,他与下文有什么联系?

(对这样的人提出疑问,需要有相当大的勇气。公开实验时,才会有那么多人嘲笑伽利略,对伽利略敢于怀疑,勇于实验的行动更加赞赏。)。

七、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启发谈话,激趣: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是谁得到的这个结论?

今天,我们通过这课书的学习,要了解伽利略通过哪些步骤成功得出这个结论的。

二、默读课文引路:

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包括哪些自然段?

三、回忆复习:

第1,2自然段讲了什么?

四、读第三段:

1、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产生怀疑?

读出亚里士多德的话,教师出示,学生理解这句话:如果10磅重的铁球是1秒落地的话,1磅重的铁球就会10秒钟落地。

3、解伽利略的疑问:

从亚里士多德的话中,可以得出哪两个不同的结论?

第一个结论是:1磅重的铁球拖住了10磅重的铁球,使捆在一起的2个铁球落下的速度减慢。

板书:如果……那么……。

演示,解释:

因为1磅重的铁球拖住的力是向上拽的,等于10磅重的铁球减轻了1磅重量。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解释,重量减轻了,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慢。可以用图来表示:

还可以用数学式子表示:

第二个结论是什么意思?板书:如果……就……。

用图可以表示:

用数学式子表示:

谁能仿照第一个结论说说道理吗?

生:因为把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铁球本身的重量就增加了1磅。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解释,重量增加了,落下的速度应当比原来10磅重的铁球快。

师:你对这两个结论有什么看法?

生:同一件事的两个结论正好相反,是矛盾的,说不通。

师:伽利略也觉得说不通,那么他是怎样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呢?

五、学习第四段:

1、学生读第四节:

其他同学思考:伽利略得出了什么结论?

结论: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无关。

2、对照前面亚里士多德的话,伽利略的结论与之完全相反,这个结论是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统治了两千多年的结论,是前所未有的,真是了不起。

3、他是怎样得到这个结论的呢?

“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伽利略的结论不是凭空想象,而是通过科学实验反复求证之后得到的。

4、伽利略在向亚里士多德挑战时,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伽利略当时很年轻,却已经有了相当的功底。”

5、他为什么要做公开的试验?

既为了宣布试验结果,也为了启发大家破除迷信,不顾自己这样宣布,会面临人们怎样的责备。

(二)人们对于伽利略的公开实验持什么态度?

“是……还是……”

解词:胆大妄为、固执。

人们为什么对伽利略有这样的评价?人们这时认为谁的话是对的?

(三)1、请同学们仔细看图,对照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塔下的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的沸腾场面。

理解人们为什么会惊讶得呼喊起来。

这句话与别的不同,是先说结果,后说原因。

理解文中得“才”

这句话是比喻句吗?“像”是什么意思?你对这句话怎样理解?

权威们学识渊博,懂得比一般人要多,应该尊重权威们得意见。但是,权威说的“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不能盲目迷信权威,伽利略公开试验使大家明白了这个道理,这是多么重要啊!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查找的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伽利略这样做需要多大的勇气。

六.总结中心思想:

课文讲述了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铁球的轻重不同,落下的速度也不同”这句话产生了怀疑,通过分析和试验,公开在比萨斜塔上进行公开试验,得出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结论,取得了科学研究新成就的故事,表现了伽利略的敢于破除迷信,坚持科学试验的精神。

七、课后作业。

完成课本后面的作业。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讲的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年轻时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勇敢挑战人人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并经过反复求证和公开试验,用事实捍卫了真理。课文赞扬了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独立人格和执著追求真理的精神,是教育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能盲从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好教材。从文章表达上看,主要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通过从质疑、求证到公开试验这样的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二是通过环境或侧面描写来烘托人物,这些都是学生语言学习的重要资源。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和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简介伽利略、亚里士多德。

3.出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提出读书要求:正确,流利。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自学生字词。

三、初读感知。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交流收获。

3.引导学生填空,并说明理由。

四、为课文分段。

提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全文6个自然段,按事情的阶段划分,是以简介人物、提出问题、多次试验到公开验证,紧紧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段与段之间联系得十分紧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词,了解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研读课文。

1.读第2自然段,体会一下人们对他的肯定和崇拜。看看哪些词语表现了这种肯定和崇拜?(“都信奉”、“不容许更改的真理”、“人类的真理”)。

“信奉”,怎么理解?“真理”是一种什么道理?“真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这又说明了什么?(“信奉”,信仰和崇拜。“真理”,真实的、普遍的,人人应该遵从的道理。这种道理不容许更改,而且是属于人类的。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话,在大家心目中的位置多么重要。)。

这一段最后一句话用反问句,读一读这句话,说一说为什么用反问的语气?改用加句号的陈述句效果有什么不同?(改用一般陈述句就使“不能违背的真理”效果差了,达不到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容许更改”的“权威”程度了。)。

伽利略居然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疑问,说明伽利略的一种什么精神,或者说什么态度?(不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态度。)。

2.读第三自然段。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哪句话提出了疑问,提出了怎样的疑问?

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大铁球落地速度快,小铁球落地速度慢。大铁球落地需要5秒钟的`话,那么,小铁球落地就得几秒钟?(50秒钟)。

3.这一疑问中的“一个事实”是指什么事实?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哪两个?(疑问中的。

“一个事实”指亚里士多德说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两个不同的结论是指两个“应当”:一个是:把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一个是: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

4.把两个不同的结论展示出来,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把两个结论的内容说给邻近的同学听。

5.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不仅提出疑问,而且推想出两个不同的结论后,用什么办法来验证自己对或者不对呢?(用试验的办法去检验、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或者不对。)。

从这一点看,伽利略表现了一种什么态度?(认真求实的态度。)。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一、默读第4、5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以下几个问题:

1.伽利略敢于提出怀疑的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他的话可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因此,试验的态度怎么样?结果怎么样?第4自然段中有五个词,突出了试验的态度,有力地证实了试验的结果。把它们找出来,标上横线。

2.为什么还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一次公开的试验?

3.公开试验时,人们又怎样议论的?

二、朗读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图,想一想,议一议:

1.公开试验成功了。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什么呢?

意思一点没变,因为把先说结果的句子跟后说原因的句子,颠倒了顺序。这种先说原因后说结果的句子,一般中间要加上“所以”一词。)。

3.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这句话里的“原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起初”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发现了不知道的真实情况。你认为是前者,还是后者?(是后者)。

这句话最后指出“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不是全都对的”换个意思不变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也会有错的”)。

4.这句话还有什么进一层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

(权威、专家学识渊博,懂得东西比一般人要多,这是事实,应该尊重,应该学习他们。但是权威、专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误。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行动,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学习他不盲目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三、升华感情,体会写法。

1.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2.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