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技能素质教育论文(专业17篇)

小编: 薇儿

范文范本是一个在写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通过借鉴范文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一些范文,供大家借鉴和参考。

后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教育论文

(1)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是运动员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有利于运动员思想政治觉悟的提高,有利于运动员心理素质的提高和以后就业的发展。

(2)加强非专业素质教育有利于运动员退役以后的就业和发展。运动员的基础文化素质不仅可以提高其的自身修养,同时也可以解决运动员退役后的就业和生存发展的问题。

(3)加强运动员非专业素质教育是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其退役文化上的劣势使他们在就业上缺乏竞争力,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影响其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国家竞技体育后备力量不足,如果发展竞技体育的根基动摇了,将关系到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3高等职业教育与新形势下的竞技体育的关系。

(1)高职教育就是有关学生职业技能的教育,它是传授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教育。我国需要各高校利用自身丰富的人文和自然科学方面知识,来维护竞技体育可持续性发展,同时高职院校也需要培养出社会急需的职业技术人才,以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

(2)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终身性。高等职业教育是终身的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后竞技运动员从事的工作岗位也在不断地变化。高职教育从增加通用性和复合性的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长期发展而服务。

(3)高职教育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课程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所以运动员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4)高职教育可以在运动员运动生涯期间起到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在竞技运动员运动生涯后培养体育人的社会就业能力的作用、培养国际化的体育经济管理人才的作用。

重视全面素质培养,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学生学会生活和学会生存的一种教育模式。高职教育在强调专业素质同时也应强调非专业素质教育。强调专业素质的根本缺陷在于不能让人从人生的意义、生存的价值等问题上去认识和改变自己,忽视了以道德、情感、信念、意志、人格、自由、审美、价值理想等构成的非专业素质发展。完善的高职教育非专业素质的培养体系:

(1)高职学生非专业素质培养队伍组建,使学生工作的教育与管理职能转变为以非专业素质培养为主的教育职能,对大学生(竞技运动员)进行思想引导、生活辅导和心理疏导,它是高职非专业素质培养体系的前提条件。

(2)利用所有教育资源。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培养是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除了发挥高职素质教育基础性作用外,还要利用学校教学资源,把非专业素质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

(3)制定科学的非专业素质教育目标和内容。根据高职教育目标各专业学生学习的不同要求与特点,制定学生(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培养计划,要考虑各专业的个性,其基本内容不能局限于人文素质、人格素质、身心素质、交往能力、语言能力及创新能力等。

(4)可行的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培养方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非专业素质进行全面的培养,如:工学结合、岗位模拟、临场实践等方法来提高学生对非专业素质的理解。建立科学有效的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评价工具,评价方法,在有差异性的基础上,有效地对学生非专业素质作出有效的评价,并将相关评价信息反馈给学生,同时指明努力的方向。在竞技体育领域中发展高职教育要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同时又要面向社会发展需要,为运动员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更多的机会,根据相应的文化基础进行各类不同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出的竞技体育运动员既能在竞技体育中拼搏,又能在退役后可以很好地融入社会。

5结论与建议。

(1)转变教育理念,教学指导思想应向“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并重”转变。还要建立专门教育机构,如课程设置、培养目的、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等,只有循序渐进,稳步改革,只有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培养,才能达到体育经济需求与院校培养之间的平衡协调。

(2)以实践强化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建立跨校的学生社团,为学生的交流提供平台,使其积极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3)优化竞技运动员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专业素质能力实践的新要求,在专业学习基础上展开的虚拟课程式的非专业综合素质实践,使非专业素质能力培养的要求落到实处。

6结束语。

竞技体育运动员自身文化素质,是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乃至整个体育团队的水平。竞技体育必须和高职教育紧密地结合在起来,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较好地解决我们竞技体育领域中运动员文化水平较低及退役后的就业的问题,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要开创新的教育教学思路,办出地方特色,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

后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教育论文

随着运动员在人民心中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社会公众形象要求他们不仅要担负参加比赛、为国争光的任务,更需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随着运动队走院校化道路,各省先后成立了体育职业学院,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面临新形势的挑战和考验,需要与时俱进,如何更好的构建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体系,真正的使运动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质得到提高,成为思想坚定、技术过硬的优秀群体,为开创我国体育事业新局面做出更大的贡献,是关系到我国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大的战略任务。

后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教育论文

在我国,重竞技运动员的暴力行为倾向的.研究至今仍然是一片空白.但是这个问题关系到重竞技运动员的人格发展,道德认知以及退役后生活工作的安排.因此,重竞技运动员的暴力行为倾向问题亟待提上日程.

作者:汪洋作者单位:安徽新华学院,安徽,合肥,230088刊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china年,卷(期):“”(18)分类号:g812.0g811.32关键词:重竞技运动暴力倾向格斗退役

后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教育论文

摘要:“成功素质教育”之所以能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就是由于它有许多理论创新,尤其是提出和实践了“非专业素质教育”。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从素质教育理论层面上证明了其积极意义,从大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实践取得成功来看,也足以证明强调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和必要。

“成功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有明确和具体的素质培养目标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多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成功素质教育”这一词条,其内涵有诸多说法,其中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就是成功地获得了国家级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的作品的见解,即由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的《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专著(以下称《赵著》)的见解。该作品在公开出版后就受到高教界一些知名专家,如周满生、周文斌、陈金明、陶梅生等教授的好评,他们的评议共同特点就是指出了《赵著》成功素质教育中“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性质和作用。诸项评价关键词就在于《赵著》中提出和强调了“非专业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从而使其成为得到较大成功的教学成果。

“非专业素质教育”是相对于“专业素质教育”而言的,因为大学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作为一个适应现代社会的“四有”合格公民所必需具备“成长”、“成人”的德、智、体、美等基础素质,而大学教育则是在此基础之上为社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标。这里“高级”和“高素质”的人才必定具有特定的“专门性”素质,既是“专门”的,则其教育的特性尤其是在社会高度分工的条件下必须具有高度的“专业”特点;又因为是“高级”的人才,其教育性质是具有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点,所以,其培养目标是在“成长”、“成人”的基础上具有更高层次的“成才”、“成功”的要求,这就要同时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以外的综合素质即“非专业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由此可见,“专业素质是指人们为追求成功所必备的具有专业特性的优秀素质”,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方法以及在专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专业品格和专业观念等。而“非专业素质”是指不具备专业特性,但对人的成功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有时甚至是起到决定作用的素质。它是对专业素质以外诸多综合素质的提法,包括五大体系即观念(如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拼搏、创新等特征)、品格(志向、胆识、心态、意志、性格等)、知识(专业知识以外的各种知识)、能力(如思维、创新、预见、适应、应变、沟通、协调等能力)、方法(主要指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在这五大素质体系中,观念是核心,品格是关键,知识是基础,能力和方法是重要方面。这五项素质相辅相成,形成一个非专业素质体系,又与专业素质相辅相成综合构成为一个具有更高层次性的成功素质体系。这两大类素质结构的教育活动,就是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对这两者予以同等重视、同步推进,就构成《赵著》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的特色内容。

“非专业素质”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之所以能成为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本质要义”和作为实践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这可以从大学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来予以认识。

首先从大学素质教育的理论层面上来看这一概念的积极意义。

一是把大学素质教育的素质目标明确化和具体化。成功素质教育跳出了大学培养目标应是“专才”教育还是“通才”教育之争,既肯定了当代大学应当以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为目标,从而肯定专业素质的定向,又必须为了适应时代急剧变迁的形势,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具有“通达权变”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等等“通才性”的素质,并相应地统称为“非专业素质”的教育。把这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形成为大学素质教育的素质培养目标具体化和明确化,即“成功素质教育”,而不是空泛的“综合素质”教育。

二是非专业素质概念的提出使“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具有更广泛的包容性,从而有别于其它也具有明确素质培养目标的“创新素质教育”和“理性素质教育”。任何“创新”和“理性”的素质其最终效果都是以达到“成功”为目的,而且这种素质性质的本身也是一种“通才性”的“非专业素质”的具体要求之一。同时,《赵著》的成功素质教育理论,比起不使用非专业素质概念而只是强调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规划为起点,就业能力为落脚点”的“应用性”的成功素质教育,以及所谓“三成”(成人、成才、成功)教育模式的理念具有更深的理论性。

三是“非专业素质”的提出,使“成功素质教育”的概念体现出是综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才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共同研究成果,因为非专业素质是对应于专业素质,从而把“素质”形成为一种综合性的含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五要素的“素质结构”,使它既区别又吸取心理学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育学中的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之说;既区别也吸取了管理学中几种人性理论的假说,从而成功地构成为一门新的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新内容。

其次,通过大学生离开大学融入社会的实践过程所取得成功的绩效来反观,足以证明强调非专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足以证明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性。成功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的优秀素质,在这四项成功中,前两者是属于“现实”的,而后两者往往起到决定作用。从字面上看,“非专业素质”只是在“某些”“领域”或“阶段”和“往往”起决定作用的方面,而不是泛指在所有方面。问题正是在于这“某些”处于“关键”的时刻和地点。例如两个具有同样专业素质水平的大学生应聘求职,但甲成功,乙失败。用人方测评两人专业水平差不多,但甲长于言辞表达和沟通,故用甲而不用乙;又如某医疗器材公司招聘,甲毕业于工科院校、懂机电而不懂医疗,某乙毕业于医学专业,知医疗而不知机电,但所求岗位都需要改行。结果在求职中,用人单位却选用甲而不选用乙,理由认为甲有“某些研究和分析能力”和“学习的意愿”,认为“进了公司后能很快适应工作的需要”。

以上两例表明,在人才市场的平等竞争中,在关键的时刻和地点,非专业素质的强弱起到了关键作用。“非专业素质”对于大学生毕业后,或在就业后的创业成功其作用更大,因为非专业素质越高,就越易发现新的机会或能更容易适应新的环境。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个人素质,而且还取决于环境和机遇。在市场经济体制和知识经济时代,需求市场变动较大,知识经济的环境变化层出不穷,而个人原来所学的专业知识很快就会老化,原有的专业技能如果闲置就会变得陈旧无用。因此,只有属于非专业素质范畴的应变、沟通、协调、选择等观念性、品格性和方法性素质越强,就越易得到成功的机会,这就是在“创业成功”中非专业素质所起到的“更为关键”的作用所在。由此可见,在社会实践中强调大学期间非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和必要,乃是高等教育适应新的“三个面向”(时代、社会、市场)的需要,不适应新的“三个面向”的高等教育就有被淘汰的可能。“非专业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成功素质教育这一理念和模式能够成功的关键所在。

后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教育论文

运动员的大部分时间用于日常训练,缺席文化课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就高校而言,为了让运动员出成绩为学校争光,很多领导和老师对运动员缺席文化课的情况是默许的,这形成了运动员普遍文化基础薄弱和思想道德素质不佳的现状。有的学校尽管开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课程,但多流于形式,真正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有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但是教育模式僵化,以批评教育为主,缺乏教学方面的引导,不能从根本上起到提升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的作用。

2.2.2教学方法单一。

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灵活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而在现实的运动员教育培养过程中,一些运动队领导有提高运动员思想道德素质的意识,但是在教学方法上往往形式单一,多以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为主,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有的运动队甚至将日常训练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完全割裂开来,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如人意。

2.2.3教练员自身素质有待提高。

在我国,运动队的教练员绝大多数是退役的专项运动员,这就使得教练员思想素质水平参差不齐。很多教练员自身思想素质不高,无法给运动员以表率作用,其不良言行甚至会成为运动员学习和效仿的对象。的“范斌门”事件中,当事人范斌曾直言:“我是在骂声中扛过来的”。足见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影响以及运动员队伍中思想道德素质的传承性。此外,一些教练员对运动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方式非常粗暴,动辄以命令和惩罚的方式开展,不但不能起到教育作用,甚至有可能使运动员和教练员之间的矛盾激化,不利于运动队内部的稳定。

3、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参与的新型德育体系。

3.1完善管理制度,形成党政领导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

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需要健全而完善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这就需要相关领导明确自身职责,建立和健全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机制,使德育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同时,相关党政领导还应有效深入到德育工作中,通过会议、讲座、文件等宣传手段呼吁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使教练员、运动员以及相关教师能真正的在学习和工作中加以重视,使德育工作不在流于形式。

3.2努力实现体育和德育在运动员教育中的双向结合。

运动员的教育应该是全方位的,不能单以专项训练为主。而作为教练员而言,本职工作也不单单是对运动员进行训练,应努力实现体育和德育在运动员教育中的双向结合。将德育工作渗透于体育训练中,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吸收和掌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运动员队伍自身的管理和建设。教练员应首先从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入手,明确自身的使命与担当,充当高素质的先锋和表率。其次,努力寻找体育和德育的有效契合点,寓德育于训练,如:从努力训练为国争光的角度加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从运动员协作训练中融入团队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从运动员失败的案例中解释心态的重要性,帮助运动员摆脱功利主义的影响等等。

3.3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德育专职教师队伍。

教练员对运动员的影响很大,但是单凭教练员对运动员在训练中的德育渗透是无法完全提升运动员的思想道德素质的,这就需要每一支运动队都需要配备一支高素质的德育专职教师队伍,形成教练员与德育教师的合力,保证德育工作能够有序的开展。可以从德育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工作资历等方面进行合力配比,并经过专项训练,使这支教师队伍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既能有所创新,又能凸显实效。

3.4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德育教学平台,拓展教学领域。

网络是当代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信息获取来源和交流平台,以其特有的开放性、时效性、交互性、快捷性成为大众传媒的主流,而运动员的德育工作也可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搭建德育教学平台,进而拓展教学领域,使德育工作不仅局限于教室和学校,甚至可以遍布于网络空间。可通过建立专题网站、建立qq群、创立微信公号等方式及时更新德育教学内容,以及与德育相关的时下国际国内热点新闻,让运动员们可以在课余时间有选择性的阅读,并逐渐培养运动员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永莲.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自我教育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12).。

后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教育论文

真正兴趣的创建,是引导其建立自身主观的兴趣点,从最初的“表象直观兴趣”演变为“思考主观兴趣”,这是兴趣培养的根本意义。这比拿新鲜、有趣的事物来引起关注而产生的短暂兴趣更为重要。短暂的兴趣只是一个单纯接受的过程,没有持久性,其具备的特点就是“能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但是一旦热情消失,就会弃之而去。所以如何将这种直观的“直接兴趣”和能产生其他影响的“间接兴趣”结合起来,才是关键所在。

真正的兴趣培养应该具有包容性,不具有排他性。这不仅体现在授予者―――教师身上,同时也会在接受者―――学生身上有所体现。在学生接触艺术,对其有基本了解后,往往会产生创作欲望。这一时期,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一样,学生的表现力和热情最为高涨。由此而产生的兴趣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会对其所学进行大量和深入的研究及创作。这时博览其他作品,采纳众家之长,将会延长兴趣维持的时间,并且巩固兴趣在今后学习中的地位。包容能避免学生思想的禁锢,不让其思想越走越窄,最后消失于无。这和前面提到的“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的结合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何延续和巩固学生的自身兴趣。杜威认为“兴趣只不过是对于可能发生的经验的种种态度,它们不是已经完成了的东西,它们的价值在于它们所提供的那种力量,而不是它们所表现的那种成就”。[1]这里的兴趣不仅体现了学习过程,还体现了学习广度。跳出课堂书本之外,创造新的学习点,这才是培养兴趣的本质。

在杜威看来,“兴趣是居间的事物―――即把两个本来远离的东西连接起来的东西”。[2]这就是学习的一个过程:从学习的起始阶段到最终成就。可以这样说,兴趣就是连接一个事物起点与终点的直线,也是公共艺术教育的根本。

一、去功利化体现公共艺术教育成长。

正确兴趣的建立,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石,随后就是其成长阶段。这个阶段缓慢而艰辛,在前进的过程中往往进一步退两步。前面曾提到,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美育特点是纯粹的人文情怀,这就需要一个相对纯净的学习和接受环境。这里所说的纯净并不是不知世事的一尘不染、阳春白雪,而是一种对艺术审美最为纯粹的感情。因为公共艺术教育本身并不是以教授专业生存技能而存在,而只是对于学习者自身审美素养的修炼。但功利化的追求成了艺术教育事业发展的壁垒。在专业艺术教育中,近年火热不减的艺考、送孩子去上“大师班”的教育投资都是艺术教育功利化下的产物。在功利化的影响下,学习者的求学目标已不再单纯,最初的兴趣已转变为对于成功的一种扭曲的执着。不可否认,这是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下不可避免的产物。但是反观公共艺术教育,其前景更为让人担忧。功利化的结果让公共艺术教育乏人问津,大量的教育资源缺失、严重的师资不足,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之路蒙上一层阴霾。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美育功能所反映出的审美素质提升、人文情怀关注被移放至角落。只有跨过这一难关,公共艺术教育才能真正得到发展。

20xx年是公共艺术教育的转折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在公共艺术教育去功利化之路上砍掉了第一根荆棘。文件中指出“推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促进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健康开展”。这让公共艺术教育再次得到了重视,课程系统化、教材规范化,让学习者在公共艺术教育中提升了其审美素养,更具有人文包容性。艺术不再是专业艺术学习者的舞台,大众一样可以进行系统的学习,这才是公共教育普及的目的。公共艺术教育去功利化,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民族凝聚力的增强都有着重要影响。在无形间,公共艺术教育提升了社会整体的“软实力”。

中国的艺术教育源自于西方社会。西方艺术教育在发展中也遇到了功利化的问题。从西方文艺复兴的艺术辉煌,到德国艺术教育运动的兴起,艺术教育走向了辉煌。二战之后,艺术的舞台由欧洲转至美国,艺术教育也随之产生变化。科技的兴起导致了艺术教育普及的缺乏。列维史密斯在《艺术教育:批评的必要性》一书中提到“今日美国降低审美教育需要和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可悲困境”。[3]大环境导致了教育行业产业化、模式化、功利化。我们同样也会经历这一过程,但及时调整策略,可以减少我国公共艺术教育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只要问题得到了重视,自然能找到改正的方法。功利化问题是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必会碰到的问题,但既然已有既定的发展目标,就能发现问题并逐个击破。相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必会稳步提升。

二、审美经验:公共教育的里程碑。

审美经验即人们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时直接感受到的一种特殊的愉快经验。相较专业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的审美经验更可让大众从宏观、直接的角度近距离接受美。因为其受众面更广、更多元化,一定的审美经验既避免了机械式的唯物主义理论的狭隘偏见,又可让大众不要撞入唯心论的死胡同。公共艺术教育就是要培养学习者能通过自身训练,获得正确的审美经验,而不是拿来主义的一锅端。就好比吃饭,如果只是为了填饱肚子,那只是粗浅的生理满足。如果换个角度,同样可以变成艺术。杜威在《艺术即经验》这本书中曾说道“吃饭也可以给人审美的经验”。不是单纯的满足口腹之欲,而是从健康、营养、卫生,乃至色香味的角度去考虑饮食,这就是一个良性的循环,同时更提升到了一个艺术层面之上。

由此看来,审美经验的培养在公共艺术教育中可谓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转折点。教育的成功之处就是教会人们自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审美经验的培养就是让公共艺术教育的核心精神能够融入到学者的思想深处,通过不断地学习锻炼,修得正果即所谓“懂得”。

杜威把“经验的圆满”视为艺术的特征。在杜威看来,达到圆满状态的经验即成为艺术,成为审美经验,成为其他样式的经验的榜样。在《教育中的艺术和艺术正宗的教育》一书中他说道:“艺术内在地是教育,教育也可以成为艺术,使艺术的教育功能得以实现,必须实施相应的教育。”[4]遵循杜威的教育理论,公共艺术教育的审美经验重在让学习者自我修炼,意会艺术的本真与美,能够自己从中提炼出适合自身美育培养的元素。能够做到批评、改变、提炼、包容一切艺术。这就是公共艺术教育中审美经验的修炼。艺术教育培养了人的审美,审美经验的极致就是艺术。懂得了审美经验的重要,就能在今后的公共艺术教育中有重点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培养。

后竞技运动员非专业素质教育论文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归纳为七个领域,其中“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沟通技能”、“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三个方面均涉及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且敬业精神与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活动的核心,由此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1。语言文字素养语言文字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医药大家都具有很深的文字素养,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等医书中十分注意语义语法,表意专一[1]。我们的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的不是机器,而是活生生的病人或家属,如果说话时表达不清、措辞不当,病历书写错误百出,将会影响他们的工作。2。人际沟通素养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这句经典名言告诉我们,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在医疗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在临床实践中,除专业的医疗技术水平外,良好的医患沟通更能帮助患者疏导心理,安定情绪,从而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3。职业道德素养医生职业的崇高性决定了从医者自身是一个爱岗敬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人。然而现代医学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态度”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使医疗服务被当做机械的流程,缺乏人性关怀。

三、当前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教育观念滞后。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院校教育观念落后,还存在医生只是治病救人的传统观念,只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忽略了人文学科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医学教育是培养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白衣天使”而不是机械的培育“医疗机器”,滞后的教育观念忽略人文精神的塑造,使目前医学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认识误区,人文素质教育明显不足。2。课程体系设置面狭窄,人文学科内容单一[3]。随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几年,我国医学院校相应增加了人文教育课程的比重,但仍存在不足。课程设置面偏窄而且内容单一、学时少,医学院校应该增设能够拓展学生知识面及培养人文精神和素养的人文科学、交叉学科和边缘课程[4],以培养和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3。校园文化建设落后。环境决定性格,学生高中毕业升入大学,可塑性很强,大学校园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很少注重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

四、多途径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

1。合理设置人文课程比例。课程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主要途径,要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学校必须把人文素质课程加入课程体系,并使其达到一定比例。同时开设较多的'人文学科公共选修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2。强化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一是完善相应课程设置,举办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二是开设临床接诊与医患沟通技能实训课程,结合我校特点融入心理学内容,使学生系统的学习医患沟通技巧。三是利用我校实验中心心理学行为实验室、咨询室,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分别扮演特定的角色或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与“医生”交流。3。开展志愿者实践活动,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安排学生在学习之余,开展志愿者进社区活动,为社区百姓提供医疗咨询与健康教育服务。这样医学生能深入社会,贴近生活,牢固树立“医乃仁术”的理念,使救人性命、造福人类的医疗职业真正为人民群众带来福祉[5]。

五、讨论。

对医学生来说,专业技术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如果医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即使拥有再娴熟的技术,也往往会在工作中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和障碍。因此,要想把医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与医学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做到文医渗透、文医融合,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5]。我们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找到切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综合型医学人才,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强化专业体育技能,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增强体育素质

就业乃民生之本.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既是民生大计又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内容.就中国现状看来,一方面是人才的缺乏,社会的企事业单位求贤若渴,觉得人才不足,另一方面,又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我们觉得,出现这一对悖论的根本原因是大学生就业能力较差、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致.我们在办学工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学生就业状况好.

作者:杨祖恩杨敦显蒋洪作者单位: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621000刊名:经济研究导刊英文刊名:economicresearchguide年,卷(期):2009“”(12)分类号:g642.0关键词:大学生实践能力就业竞争力

强化专业体育技能,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增强体育素质

摘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未来幼儿教师,大学校期间对他们的体育技能培养好坏,直接决定了其工作后的从教水平高低。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技能培养,在培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生物潜能、心理潜能的过程中提高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学前教育;学生;技能培育。

目前,受学前教育专业大多是女生的影响,且多数学生重视专业课程学习,而忽视身体素质提高的现状,导致多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因此,如何结合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来培养学前教育学生专业的技能,就成为当前从事大学体育教学的教师必须认真思考、认真总结的一个课题。笔者结合多年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学体育教学的经验,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以下见解。

一、从思想工作开始,提高学生对体育和对学前体育的正确认识。

首先,立足学生身体健康第一的观念,教育树立身体健康是干好今后工作的前提保证的思想;通过课堂教学端正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使体育锻炼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和未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次,要让学生多了解一些幼儿体育教学的内容,如基本体操、基本动作和游戏等,要让她们明白自己以后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动作,都会成为幼儿的示范动作,所以动作必须做到舒展、优美、规范。

二、根据大学体育课的内容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进行教学。

作为未来幼儿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锻炼好自己的身体,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外,还应该了解所学动作的要领和一些动作的教学步骤,因此,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根据大学体育课的内容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比如,在其他专业短跑教学中,教师一般是按照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冲刺跑四个阶段进行教学,着重强调跑的各阶段的技能和跑的能力的培养,忽视了跑的正确动作要领和学生跑的正确动作的培养。而作为学前教学专业学生,应该首先掌握跑的正确动作要领和自身正确、规范跑的动作,因为在今后幼儿园跑的游戏教学中,教师是根据跑的正确动作要领来分析、指导幼儿的动作,并根据幼儿的动作选择一些“游戏”来纠正、强化其动作;其次,教师的动作是幼儿的示范动作,幼儿一般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所以只有教师的动作标准了,孩子们才能更快的掌握动作要领;再如,在身体素质达标测验内容的立定跳远的教学中,其他专业体育教学往往只注重跳的结果和跳的能力的练习,而忽视了起跳和落地动作的练习,甚至有些学生的起跳和落地动作是错误的。而幼儿双脚跳的动作重点恰恰是起跳和落地动作。因此,在学前教育学生的体育课上,根据教学内容,除了锻炼身体、发展学生的能力外,还应该让学生了解掌握基本动作的动作要领,并强化她们的基本动作,使之能成为“示范动作”,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

三、在大学体育课中要加强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口令,口令技能是指挥调整队形的能力;二是做、领操,做、领操技能是教师指导幼儿做基本体操动作的能力;三是游戏组织,游戏组织技能是指设计、实施、评价体育游戏的能力。而这三项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必须要掌握的基本功。虽说这几项技能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比较简单,但要熟练掌握和正确运用确是及费时间的一项工作,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极其细致的教学安排,将这几项技能由简到繁、由粗到细安排到体育课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将这几项技能的`教学应安排在每一节体育课的开始准备部分进行教学,这样既不影响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又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做到事半功倍效果。如新生入校前两周一般都要进行体育课课堂常规的教学,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机,对学生进行口令技能的培养。首先,将口令的分类以及正确运用进行讲解;然后,再进行示范和提出要求;最后分组进行练习,使学生初步了解掌握口令的正确“呼法”和实际运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在每节课的开始准备部分,都可安排几个学生进行练习,但教师一定要注意应及时将学生练习情况进行总结;再如,将领、做操技能的教学也可放在每节课的开始准备部分,开始时一般只安排一两节操,教师要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动作姿势和掌握基本动作要领为主,根据动作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形式的示范,激发学生对操节教学的正确认识,帮助学生树立准确的动作表象并感受体态美,后期教学中可将重点放到每节操的教学重点、简化分解和示范的方位上。

四、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修养。

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作为体育教师,一般都具有以上的基本素质,但要成为既能上好大学体育课,又能在课堂上将学前教育专业体育的内容融入教学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体育教师更应严格要求自己,一丝不苟,在课堂上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因为,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了解、掌握学前体育技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以自己的模范表率和文明形象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还要加强业务能力提升,力争在课堂讲解时能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示范要准确、熟练、轻松、优美;口令要清晰、洪亮、准确;教学组织要严密、教法要科学;更要做到在生活上对学生关心、爱护,学习上耐心指导,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占春.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理论与方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麦少美,孙树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高专药学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研究

摘要:随着社会科技的日趋进步,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是社会的需要,是企业的需要。以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从技能人才的内涵、社会需求及构建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技能人才;需求;培养模式。

一、高技能人才内涵。

高技能人才的概念经历了从“匠人”、“技师”到“知识工人”的历史演变。高技能人才属于人才基础层次中的技能型人才类型,其工作是工程技术人才工作的后续,具有一般技能人才所不具备的精湛技艺以及解决复杂性、关键性和超常规实际操作难题的能力。其人才特征可概括为:应用性、手脑并用、技能强、素养高。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及相应水平的人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从自身长远发展规划考虑,对员工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

二、社会需求及现状分析。

搜狐网上曾出现了《佛山年薪10万难觅高级技工,企业对技工需求加大》的新闻,南方网刊登了《深圳每年新增3万高技能人才需求技能岗位比一般岗位月薪高》的新闻。近几年类似的报道经常见于报刊、网络。一些企业反映,大学生基本能从高校及市场上招到,但技能人才很难招,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出现这种情况说明目前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高职教育及相关培训机构却远不能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目前,全国技师、高级技师占劳动者总量的4%,而企业需求中这类人才占14%,相差10个百分点。另外,我国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1%,与经济发达国家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30%相比,明显偏低。

职业教育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要提高技能人才队伍的素质,理应抓好职业教育。但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通过对发达国家先进培养模式的学习与借鉴,例如德国的双元合作模式、加拿大的cbe模式、日本的产学研模式、韩国的2-1模式等等,一些高校已经开始采用“工学交替”、“订单培养”,聘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增加实践课程等方式来培养高技能型人才。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专业。

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要适应市场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市场、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真正符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需要。一个专业应该覆盖一个职业岗位群,使毕业生在就业时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以满足人才市场变化和学生就业的需要,确保企业需求和学生需求的统一。高职教育有两点必须牢牢把握:第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首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一定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要按照教学规律、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的规律来培养学生。这是高等教育必须要做的。其次是职业教育,职业教育一定要体现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需要,与企业、与社会深度融合。第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设置。专业的设置一定是市场上有需要、社会上有需求,能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及时反映人才市场的需求,否则的话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时就会无所适从,难以找到合适的岗位。

2.校企合作,共建教学模式。

校企合作,共建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利用企业的`技术专家、场地和设施以培养企业需要的,满足岗位能力要求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目的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是双赢合作,首先,职业院校在学生的技能训练方面必然会遇到专业技术师资不够,实训场地和设备不足等问题。通过校企合作,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对学院教学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同时,校企合作可以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持,为企业培训员工,为企业输送所需技术人才,同时可以参与企业的一些技术攻关等等,提高企业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校企共建教学模式可以参照如下几点。一是积极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通过企业专家对某些技能岗位的分析,及时形成符合市场需要的课程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学习效果。二是采用2.5+0.5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二年半的理论知识,然后进入相关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让学生进入实际车间进行技能训练,通过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将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紧密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三是在学生两年的理论学习中,充分考虑教与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各方面需求,与企业共建模拟实习实训场所,采用仿真教学,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既改进了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也促进了学生获得知识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优化了教学过程和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及技能水平,促进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提高了教学效果。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院于4月成立湖南省化工职教集团,依托集团化办学,为校企共建教学模式搭建了很好的平台,弥补了学校单一主体育人的局限,对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化工类专业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从湖南省石化行业将全面实施的“94212”战略来看,行业企业急需化工及相关专业的高技能人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依靠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这种双向需求、互利互惠的良好态势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也为湖南化工职教集团提供了发展之机和用武之地。职教集团成员企业每年提供3000多个岗位接受学生顶岗实习,订单培养人数达到学生人数的20%,成为学生稳定的就业基地。近年来,职教集团成员企业、学校和科研院所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先后参与20多家企业开展科研和技术咨询服务,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共享校企人才资源。

3.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素质。在高职院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更为突出的是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这是学校最为基础和关键的工作。只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才能做到“既姓高,又姓职”,才能培养出既有一定技术理论知识又有较高职业技能的人才,才能有效提高自身竞争能力,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多形式地为“双师型”教师成长创造一些培养平台和载体。学校首先应把校内资源充分利用好,利用校内的各种实训场所和教学条件对教师进行技术能力及技术理论培训。其次要积极拓展通过企业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渠道。可以通过与企业多形式合作建立学生培养基地、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及推广,尤其是通过主动服务,努力为教师多争取一些较长期和系统的培养机会。再者就是不断完善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动力机制。自起,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启动了“双师型”教师培训项目。根据校企“互培共享”协议,一方面,每年有计划选送10―15名教师到企业锻炼,带着课程设计急需解决的问题,深入生产岗位,了解工艺流程、操作要点等,从而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及实际动手能力。根据《湖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和《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十二五”规划》,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曾于派出6位教师赴澳大利亚培训,学习国外先进职业教育,又将申请派出20人赴美国进行为期30天的培训。“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于提高我院的办学水平,培养更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对学生实行多项评价。

学生的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反映了具有时代特点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所以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评价单一的缺点,采用答卷与口试、理论考试与操作考试、答辩与现场测试相结合等综合评价方式。职业教育应更关注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以提高高职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与高水平。本院从起对学生实行“双证”考核并成立了专门的职业鉴定中心,每年组织学生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并且近年来学院在每年的3-4月开展技能节竞赛活动,为全国技能竞赛打下了良好基础。“双证”制的实行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得到了均衡发展,为学生的毕业就业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界,,(22).

专业素质与技能范文初中

本人在校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教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我学习勤奋,向上,喜欢和同学讨论并解决问题,经常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

在家尊老爱幼,经常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是家长的`好孩子,邻居的好榜样。

高中三年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思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期望以后能做一个有梦想,有抱负,有文化的人,为建设社会主义*做出自我的努力。

当然我也深刻认识到自我的不足,字写的不是很好,有时候做事情会仅有三分钟热情,我相信只要克服这些问题,我就能做的更好。

本人能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参加各项活动,尊敬师长,与同学和睦相处,关心热爱团体,乐于帮忙别人,劳动肯干,自觉锻炼身体,经常参加并组织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

本人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本事和组织本事。

学习之余,走出校门,本人珍惜每次锻炼的机会,与不一样的人相处,让自我近距离地接触社会,感受人生,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专业素质与技能范文精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教学、科研方面丁作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会计、审计和工商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会计方法与技巧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分析和解决会计问题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会计学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4.熟悉国内外与会计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

5.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工商管理、经济学、法学。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经济法、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课程实习、毕业实习,一般安排10--12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试论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技能考核标准构建及实施教育论文

建筑装饰专业是一门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的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结合教学设置进行构建实施专业技能实训考核,强化专业应用技能,提高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出适合从事建筑装饰行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的教学改革,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在专业发展上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目标,突出技能训练,形成专业特色,培养出面向装饰行业施工、管理和设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应用性人才。

目前中职建筑装饰专业教学仍以课堂教学为主,技能水平差,与装饰企业用人标准相差甚远。实际上这种理论过多,实际操作少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现代装饰企业用人需要,影响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导致学生就业难。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考核模式,突出专业技能考核,才能促进建筑装饰专业学生加强技能训练,形成人人学技能,个个有特长的风气,通过技能考核的实施使学生切实掌握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增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竞争能力,实现毕业即就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是该专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首先对从业人员现状、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标准、专业知识、能力结构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及分析,并组织专业教师走访了多家有市场优势的装饰企业,充分了解建筑装饰行业的人才需求,对就业岗位进行分析,总结出建筑装饰专业最直接的就业岗位是建筑装饰工程施工技术员,扩展的岗位群为设计师助理、装饰工程监理岗位;最后初步定下技能考核的标准方案。在技能实训考核中要求每个学生按所规定的技能考核项目进行测试,技能考核方式采用国家认证部门或行业资格认证部门标准考核,并考取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全国装饰行业通用的装饰设计从业资格证及装饰监理从业资格证,同时在技能考核标准上按照国家建筑装饰技术技能标准要求考核,通过这种技能考核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二、加强基础建设,为实施技能考核创造良好的保障条件。

(一)搭建技能培训平台,培养一批有特色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

建立国家级建筑装饰技术实训中心,与多家知名装饰单位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搭建技能培训平台,为培养有特色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提供场地和技术的保障。坚持办学特色的首要条件是以师资队伍为中心的人力资源,只有教师掌握了装饰行业技能考核的各项标准,达到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的“双师型”师资水平,才能有效地传道、授业、解惑。

(二)建立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校企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的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使总结出,发展职业教育离不开专家的指导及行业的参与和支持。中职建筑装饰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是要使学生掌握有关装饰设计、施工技术、施工组织、施工控制和项目管理方面的原理、方法和基本技能,以及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因此我们利用所在区域的优势,与多家知名装饰单位签订了产学合作协议,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培养目标的确定提供依据;企业同时为学校提供有实际经验的专家作为技能考核的专家委员会委员,指导技能考核标准的实施。通过一系列教学设计让学生真正走出课堂.走上岗位,真刀实枪的干,从而受到较为全面的、系统的岗位技能训练。真实环境下的真实岗位实践,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施工技术和管理能力,还能使学生受到职业道德素质和企业素质教育。同时也为专业教师提供了从事工程实践的现场,为培养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技能技术提供了条件;为专业教师能够及时地接触新知识、新工艺提供了保障。

(三)构建“二室一场一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保证技能考核标准的实施成效,结合装饰行业岗位技能的要求,逐步构建“二室一场一考核”的人才培养模式“二室一场一考核”人才培养模式,将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与技能实训考核结合起来,使学生由课堂到职场,再由职场到课堂的交替循环过程中,通过教师、企业的技术人员有针对性的一对一n的辅导,促进学生岗位技能水平的提高,从而考取全国通用的装饰行业技能证书。这种以工作岗位技能培养为主线,根据学生对职业方向的选择,参与职场实际工作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能保证技能考核的成效。

(四)加强建筑装饰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增强办学实力。

根据专业特点的要求,为满足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装饰材料实验室、画室、模型制作室、装饰构造展示室、建筑装饰工程综合实训室、计算机应用操作设计实训室、木材加工实训室等二十多个保证完成技能实训的各种实训室,满足了正常的技能实训教学,同时为了解决校内外培养人才的脱节,我校与多家知名装饰公司签定校企培养基地,为开展技能考核提供保障。

〔五)构建技能型实践性教学体系。

技能型实践性教学体系主要是通过三个模块、四个层次来构建并实施。三个模块是指知识技能实训、操作技能实训和技能证书实训。知识技能实训是指学生通过实训掌握基本理论的一种实训教学方式,如:绘画训练、装饰技能设计、工程项目设计等;操作技能实训是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一种实训,如:建筑装饰工程室内效果图设计、施工图制作及装饰工程施工各工种基本操作技能;技能证书实训主要是学生通过考核取得各种证书的实训,如:建筑装饰设计从业资格证、装饰工程监理从业资格证等。四个层次主要是指基本技能实训(建筑装饰识图制图实训、美术实训、计算机应用实训等)、专业基本技能实训(三大构成实训、装饰构造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等)、专门技能实训(表现技法实训、室内设计实训、装饰施工实训、装饰工程预决算实训等)和综合技能设计实训。同时在建筑装饰专业各课程的教学均可利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现场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教与学和师生互动的社会交往仿真情境,边学边做,现场模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用,实训教师集中教学及个别指导相结合,经反复练习,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动手能力、社会能力和个性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实现毕业即就业的办学目标。

总之,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装饰行业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我们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我们的技能考核实施实践证明:只有结合教学设置构建及实施建筑装饰专业技能考核,才能促进建筑装饰专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应用型建设人才,从而在中职学校建筑装饰专业的竞争潮流中准确和科学定位,形成和突出专业特色,从而促进学校健康和谐的发展。

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摘要:

高校体育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人文素质教育和关怀成为丰富高校体育文化内涵和推动校园体育良性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立足高校足球的教学实践,以实践教学过程中专业技术练习和人文素质提升的兼容和并包为切入点,探求适合高校足球人文素质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文档为doc格式。

浅论重视高职营销专业实践环节的职业素质培养教育论文

[摘要]秘书工作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工作,仅有单纯的知识与技能是不能完全胜任工作的,还需要良好的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可以从课程的开设、课堂教学的渗透、课外活动的开展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doi]1013939/jcnkizgsc17179。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企业对秘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秘书必须适应现代化办公的要求,熟练掌握速录、打印、办公自动化等职业技术。另一方面,还要求秘书能够具有诸如沟通、组织、协调等职业能力。然而,要想胜任这样高要求、快节奏的工作,秘书还应当具有重要的职业素质。秘书职业素质指秘书的认知、感知、记忆、想象、情感、意志、态度、个性特征等方面的素质。它既包括明确的角色认知,面对领导、同事有正确、健康的心态,做到不卑不亢。也包括自己在面对成功与挫折,表扬与批评时,能够自我调节,达到自我平衡。经研究,多数成功的秘书不仅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必备的能力,其职业素质在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重视学生职业技术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强文秘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是文秘专业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拟结合我院文秘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讨如何推进高职文秘专业职业心理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是培养生产经营一线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课程的建设是核心,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很多文秘专业在课程建设和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重视客观知识、轻视内在品质;重视技术掌握,轻视素质培养等问题。而秘书工作恰恰是一种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的工作。因此,仅从专业技能的单一角度去培养高职学生,是不符合职业岗位要求的。这就要求,文秘专业在课程的设置上需加强职业素质课程开设的力度,全面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可以开设以下课程。

11“秘书心理学”课程。

让学生了解秘书这个岗位的`角色特点工作内容、工作范围以及工作环境,掌握适应角色的方法与程序。了解秘书的气质与性格,深入地认识自身的气质与性格,根据自己的特点给自己定位,比如胆汁质、多血质的可以做一些外在的接待、事务的处理等工作;粘液质和抑郁质可以做一些内务或者文字工作,这样根据自己的优势,容易发挥自身长处,使秘书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了解秘书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一般能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特殊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信息处理能力。通过这些能力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在工作之后迅速查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在有效的时间,有针对性地弥补自己的不足,让自己的职业发展更加顺畅。了解秘书人际关系的环境特点,掌握处理好业缘关系和首属关系的方法,给自己创设良好的职场人际关系环境。了解秘书的心理健康和职业生涯规划。让秘书学习调节身心的方法,并通过不断的探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12“人际交往”课程。

秘书工作开展得是否顺利,很大程度是由秘书的人际关系决定的。秘书的人际关系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与领导的人际关系。另一部分是和业务相关的其他人际关系,比如同事、客户、上级单位、同级部门、下属等。其中。秘书与领导的关系是秘书人际关系的核心。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技巧。

13《公共关系》课程。

“公共关系”课程是一门沟通组织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并在公众中树立组织的社会形象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今社会,没有公共关系意识的企业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秘书要配合领导进行企业公共关系的建设。因此,秘书应当熟悉公共关系主体、客体、中介各要素,掌握公共关系实务、策划、危机管理等技巧。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公共关系规律让秘书具备处理一定危机事件的能力。

14“商务礼仪”课程。

礼仪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合乎规范的方式进行商务交往。同时,礼仪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优化自身形象,提高自信心;有利于克服人际交往的自我为中心、自卑、偏执等心理问题。有利于养成严格自律、宽以待人的品格;有利于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规范和技巧,并愉快地进行人际交往。

总之,这些课程可以让学生端正秘书角色位置,培养秘书职业道德,提高秘书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改进秘书工作方法,增强秘书工作适应性,增强秘书心理素质。可以促进秘书认知、情感与意志行为高效统一,让秘书的行为趋于职业化,使秘书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性。同时,可以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等公共课程,让文秘专业的学生增强文化底蕴,提高职业素养。

2在课堂教学中培养职业素质。

对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使学生的心智机能得到发展。

21情境表演法。

秘书职业素质的培养要给予特殊的情境,而不是强制的灌输。教师在教学时,多会采用情境教学法。情境表演法是教师由课堂讲授者变成学习的指导者,教师设计场景和主要内容,让学生通过扮演秘书角色,对真实的工作情境进行模拟表演,从而深刻领会秘书学理论。比如在讲解秘书协调能力时,教师给学生提供秘书工作的典型场景,请一个小组的同学进行表演,其他同学观摩并指出短剧中秘书行为的得失,并让学生思考协调问题的更好办法。这种方法能充分发挥“演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通过模拟职场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职场理念及工作氛围,正确地面对职场当中的问题,使学生心理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22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以生动、感性的典型案例为载体,通过正面和反面典型事例的剖析,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秘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共事的能力。抽象的秘书学理论,需要通过丰富的工作案例才能深刻解析。特别是秘书工作,看似简单的工作程序,但工作中却蕴含着复杂的心理因素,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比如:在分析秘书角色的时候,以“秘书的接待工作”为正案例,再以“秘书接待越位”为反案例,分析了秘书工作的辅助性和从属性地位,让学生认识到秘书只有明确自己的角色特征,摆正自己工作位置,才能提高为领导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23讨论研究法。

讨论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研究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比如:在讲解秘书的气质时,请学生对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的优劣展开讨论评价,通过讨论研究,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了不同气质类型的特点,并且能正确理解自己气质的优势,找到自己在秘书工作中的擅长之处。

3丰富文秘专业学生文化生活。

提高文秘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不能完全依赖于课堂教育,还要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到校园人文环境建设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对学生素质的提高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比如,可以结合秘书专业的学习进度,组织“秘书演讲比赛”“秘书会议接待方案设计竞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秘书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带有单项或综合训练性质的主题活动。同时,尽量让这些活动和课程教学计划密切配合。一方面让学生运用课堂的理论知识指导自身实践,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通过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秘书工作期间需要的互相配合与协作,在工作的过程中找到自身职业素质方面的差距与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提高,实现课外活动与课堂学习的高效结合,让文秘专业的文化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秘书的职业人生。

参考文献:

[1]杨琳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及评价研究[j].教育与职业,(24).

[2]许亚琼职业素养概念界定与特征分析[j].职教论坛,2010(25).

[3]欧明,曾婷科学编制高职文秘专业实训课程研究[j].教育界,(27).

浅论重视高职营销专业实践环节的职业素质培养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本文围绕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努力探索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的实践教学模式,提出应重视实践环节职业素质培养观点。

最新发布的《中国大学生求职状况调查》显示,金融危机成为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危机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逐渐扩散的大背景下,许多企业不得不选择裁减员工、缩减开支以渡过经济寒冬。受此影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并成为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就业压力大并不意味着就没有就业机会,企业更看重的是大学生自身能力和职业素质。曾有企业罗列了80后大学生的七宗罪:一、不能吃苦;二、对自己的业绩无所谓;三、基础素质差;四、不爱学习,不务正业;五、强制培训无效;六、无事业心,不关心自己的未来;七、适应能力差。在这里姑且不论企业的观点是否有失偏颇。我们发现企业提及的问题并非知识技能方面的问题,而是将矛头指向大学生的职业素质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一般分为“课内实验”、“阶段实训”和“毕业实践”三个阶段。“课内实验”是根据课程内容和对学生的学习要求进行的实验,一般安排在课堂教学期间,与课程同步进行,由任课教师组织在校内实验室或计算机房进行。其主要目的在于对专业知识了解和运用,尤其是对专业课程知识点逐个认知和技能点的训练。“阶段实训”是市场营销课程讲授完成后,为了将知识系统化所进行的训练,一般为一周到两周的时间,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在实验室或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主要目的在于将不同的知识点和技能点进行有机的结合,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链条。“毕业实践”体现市场营销知识的综合应用,考查学生参与实践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调动学生的创造力。一般为三个月到半年,由实习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在校外实习基地或相关企业内进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并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检验,能够通过知识的学习积累结合实际进行创新,最终使知识线和技能线和谐拼接,完成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任务。

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教学体系已经日臻完美,按说应该能够帮助大学生毕业后很快地在营销行业成长和成熟。然而有些大学生毕业多年都始终没有找到自身优势、事业基础和奋斗的方向,成功离他们渐行渐远。问题出在哪里呢?根据自己多年的营销经历与教学经验,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大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更应重视职业素质培养。因为实践教学阶段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过渡时期,只有在这个时期养成被企业认可的良好职业素质,才能很快地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平稳地走出职业生涯中最为关键的第一步。

职业素质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应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将职业素质培养渗透在实践教学各阶段当中。

1强化职业意识职业意识是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会影响到个人的就业和择业方向,因此树立学生的职业意识就显得格外重要。帮助学生认识市场营销专业的性质,工作的内容及特点,应从实践教学的第一天就开始。首先一定要告诉学生已经是一名“职业人”,是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员工。特别是营销专业的学生,必须明白可以在短时间内不能创造价值,但是没有企业能容忍任何人长时间地不能创造价值。所以要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不能再有学生时代“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思想。其次要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与调控能力,学生在企业里遇到的挫折、委屈、打击远比学生时代多得多,必须学会承受和勇敢的面对。

2做好职业角色定位学生要想在实践教学中扮演扮演好“职业人“角色,只有事先做好职业角色定位,才能按照定位调整心态,端正态度,然后付诸行动。一个员工只有按照角色位置不断提升能力,按机制要求实现角色定位,不断提高绩效,才能与企业共同发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职业人与学生的角色特点,从而在扮演职业人角色时,能够克制自己的偏好,克服自己的弱点约束自己的行为。还要让学生明白专业能力仅仅是具备了专业角色,而专业定位是职业角色定位的初级阶段,职业角色的定位需要和实际需求相对应。正确区分专业角色和职业角色的关系,要想在某个企业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就必须了解企业对这个角色的期望和要求,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

3建立团队意识拥有强大能力的组织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保障,而团队意识是组织智慧的重要部分。所谓团队意识,就是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一种集体意识,是显现团队所有成员的工作心理状态和士气,是团队成员共同价值观和理想信念的体现,是凝聚团队,推动团队发展的精神力量。受到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大学生的团队意识普遍较为薄弱。但团队意识是可以通过参与被培养出来的,团队精神既强调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又强调与人合作的能力。应注重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建立学生的团队意识,加强学生之间的思想沟通、交流,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消除学生自卑、自傲等影响人际关系的不健康心理。建立互相尊重、互相支持的、团队协作意识。

4增强学习意识随着社会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突飞猛进,新的知识不断出现。每个人要想使自己有所成就,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意识,才能使自己跟上时代步伐,才有可能实践人生价值,职业生涯的成功。刚开始做营销的大学生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他们的学习能力、技巧有一定的局限性,不知道怎样在实践中学习,生搬硬套一些“营销巨著”未必能解决实际的营销问题。因此在实践教学中应虚心向身边那些优秀的同事和领导学习,看看他们每天如何思考,如何做事,有哪些优点,有哪些良好的习惯,找到自己的差距,坚持学习和提高。更重要的是注意观察和模仿同事、同行学习的方法,增强学习意识。

高职教育经过在我国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培养的大学生中不乏有佼佼者,他们毕业后很快的适应行业和企业,做出了优秀的业绩。如果那些还未走出校门,准备走上营销岗位,还没有找到营销感觉的大学生们能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多多反省和检讨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理会到营销这条道路上,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那么实践教学将使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受益匪浅,才能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有用人才。

强化专业体育技能,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增强体育素质

方法建立完善而有规范的技能培训机制,和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医教研相结合稳定的临床师资队伍,定期进行技能考核、分析、评估,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拓展培养途径和力度。

结论提高了临床医学生的技能水平和执业医师的考试通过率。

医学临床实践的目标就是要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现对患者进行的规范诊断、治疗、操作、服务,从而培养高素质人才[1.2]。

临床实践是本科医学生五年中学习关键的一年,是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到临床实践中的一年,也是临床医学教学核心的一年。

因此,本院结合了2004、2005二届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培训与考核情况,就进一步强化临床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训练,提高医学生的技能水平进行了探讨。

1临床技能培训考核结果分析。

我院在和10月分别对二届临床医疗、急诊、影像、放疗整形专业的学生进行培训和考核,其中2004级有113名,进行了二周培训,2005级有108名,进行了三周培训,我们采用客观结构性临床培训。

首先制订计划――培训老师――规范操作,其次确定具体时间――场地――培训前动员,然后进行培训――集体与个体培训相结合――自我训练,最后考核――人人参与――人人合格。

培训内容包括:dvd观摩整个规范化体检、操作过程。

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检查、循环系统检查、呼吸系统检查、腹部检查、神经系统检查,随机抽考2项)内科四项操作(腰穿、腹穿、胸穿、骨穿,随机抽考1项)外科七项操作(清创、缝合、换药、洗手、铺单、识别器械、取用无菌物品抽考2项)妇产科的产前检查、双合诊,影像读片、心电图判断等。

参加技能操作考试的2004级113名医学生:内、外、妇、儿的平均成绩分别为89.2分、85.1分、70.7分、78.5分,心电图判断74.3分,影像读片70.9分。

2005级108名医学生内、外、妇、儿的平均成绩分别为95.1分、93.4分、90.1分、83.7分、心电图判听75.6分,影像读片76.8分。

考核结果显示:内、外、妇、儿操作成绩相对较好,而心电图判断,影像读片分数偏低,而且个体中分数差异也较大,提示医学生对心电图、影像读片掌握情况较差,儿科体检成绩相对也薄弱了点,外科操作的标准差也较其它科大,提示部分医学生技能方面的基本功不扎实,待强化提高。

同时,我们也对二届实习生的技能成绩进行了比较,2005级明显高于2004级,提示培训时间的长短、培训前动员和规范对技能质量的影响,同时也提示学校、实习医院已越来越重视培养实习生的临床技能了。

2从考核成绩结果分析中发现临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技能考核成绩并不能完全反映实习生的真实技能水平,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较真实、公正地反映了一定的问题和亟待我们解决和探讨的。

2.1医学生重理论,轻临床,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医学生把实习作为考研的一个充实点,整天把头埋在书本里,无暇顾及临床学习和临床实践,还有的医学生整天奔波于找工作、就业,认为有了工作再掌握技能也不迟,还有的学生对学医不感兴趣,只想有个毕业文凭,在临床实习中,没有主动意识,老师在旁指导也不愿意动手或多动手,明显淡化了临床实践。

2.2带教老师方法陈旧、单调,一些老师依然是重理论知识传授,轻临床实践,不善于利用病例讨论,教学查房等多种教学手段、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的能力,有些老师对医学生要求不严,教学激励机制也不到位,许多老师都是放弃了自己的休息、来做这项工作的,教师间缺乏竞争力。

在某种程度上严重挫伤了好的带教老师的积极性,出现了“吃大锅饭”现象,此外,临床带教费时、费力,责任大,在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法律知识越来越强的今天,给医学生动手实践的几率就明显降低了,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发生医疗缺陷或医疗纠纷,因此,有些带教就出现了敷衍,应付的态度。

2.3操作技能训练量化标准缺乏统一,如外科的手术衣、老师在教学中是用现在的新式无菌手术衣,而在考核中(或到学校去考核)还是沿用传统的手术衣,实习生没见过,就不会穿也影响成绩。

2.4轻视细节训练,不少学生在问病史、查房、诊疗操作中,不善于与病人交流沟通,询问病史带有暗示、审问之意,行为拘谨,诊治过程中既不交待病情也不安慰病人,不了解患者的心理,使患者对其没有信任感,这些均说明学生缺乏临床技能的训练。

3临床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与对策。

1、加强临床实习技能培训,提高职业医师考核通过率。

由于今年起执行了卫生部、教育部颁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要求实习生在对病人进行相关诊疗操作须征得对方同意,以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等因素,造成了愿意让实习生实践锻炼的病人越来越少,因此,我院加强并扩大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又增加了人体模型、妇产科模型、外科缝合模型、心肺复苏模型,对医学生制订训练计划,每季都组织教研室对同学们进行规范的技能培训,平时每天开放培训中心,使同学们有机会在模型上多练习,以此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水平,从而尽快适应临床,为提高执业医师考试奠定了基础。

2、强化教学意识、激发教学动力。

临床教师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医师又是教师,既是临床技能操作者,又是医学知识的传授者[3],因此,院领导、科教科经常对他们进行教学意识的教育,在教师中牢固树立以教促医、以教促研的思想,同时加强教学投入,保证有足够的临床教师和教学经费投入教学工作,建立教师教学档案,把教学工作纳入年终考核目标,年终评优考核,激发教学动力,形成长期而持久的教学氛围。

3、加强医学生的素质培养。

医生的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医学伦理与交流沟通等技能的培养和锻炼贯穿在医学教学的全过程,在临床上,带教老师要教学生认识疾病,更要引导学生掌握处理医患、医护之间的交流沟通技巧及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的能力[4],努力使学生具有自我学习,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4、严格出科考核、打好职业基础。

结合执业医师考试的要求、科教科在每年的教学安排以及临床技能出科考核中强调规范、注重考核实践能力,各科负责带教老师在命题、技能操作以及评分标准上都做到统一要求,教学办老师亲自参与,让同学们感觉出科考核不仅是一次考试,还是一次与老师面对面沟通、手把手学习的好机会。

2009年11月份,科教科还组织所有临床实习生参加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操作的情景模拟考试,让同学们进入角色、自我评估,找出差距,以便更好地努力。

总之,医学生临床技能操作水平的提高任重而道远,需要学校、医院、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2]刘学政,高书杰.高等医学院校临床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1-4.

[4]陈道虎.大学生交流困难的心理因素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7(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