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的论文大全(17篇)

小编: GZ才子

总结是一种梳理经验、总结规律、积累并反思知识的重要手段。接下来分享的是一些经典范文范本,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五大原则论文

纵观当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许多年轻教师因为替学生忧虑过多,反而或深或浅的进入多种误区,从而导致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使得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沉重。具体表现为:

误区之一:越“文”讲“言”。

有的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习惯于越“文”而讲“言”。强调古汉语各种语法规律,以为总结种种规律便能多快好省地学好文言文。殊不知,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有赖于三个因素――语音、语法、词汇,而三者中,词汇的古今差别最大,更是三个因素中的重心,尤其需要多多积累。

误区之二:以教代读。

众所周知,阅读能力是读出来的,必须在阅读中感受、培养和提高。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也不例外。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学生阅读感受文本的时间被我们的讲解挤占了,学生自主朗读体悟的过程几乎被我们忽略了。我们缺乏一种“等待”,而过分关注于自己“教”的完成落实。事实上,在朗读和背诵这种与语言最亲密的接触活动中,学生可以顺应和同化古人的表达方式,积累文言的字、词、句、义。这种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即文言语感。而有了文言语感,就有了“意会”,理解文本也就更能准确到位。

误区之三:“言”而无“文”。

文言文教学既要讲“言”学,又要讲“文”学。只有语言教学而没有文学文化等学习的文言文教学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言文教学。而我们文言文教学的第三个失误就在于平面处理教学内容,只落实了文言知识,却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审美观照和学生个体的阅读感悟。要知道,文言文的文字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均须经学生自己感悟才能内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

误区之四:片面、孤立对待文本。

表现在文言文教学不重视知识的迁移运用,只是粗略地挖掘文本资源。当教学纠缠于有限的文言知识的传授,隔绝于生动形象具体的文言语境时,文言文学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

综上所述,教师的“言传包办”不能代替学生的“意会认知”,有限的文言知识的“言传”也不能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言文教学必须寻求出路。

根据新课标精神,文言文教学需作“三多二少”的.调整。“三多”即: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多读,努力扩大阅读量;减少文学常识教学比重,让学生与文本多进行对话;重视文言文背诵,强调熟读成诵,反复涵泳,增强文言语感。“二少”即:少讲,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化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少机械性太强的客观化、标准化的练习。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些具体做法:

1、文本预习阶段,应放手让学生去对照注释,理解疑难字词句,翻译文本。此阶段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养成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2、文本教读阶段,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朗诵文本、理解内容、掌握重点,进行审美感知。

文言文因字少意深,音单义广,更需教师的引导。如明确停顿、重读、语气、语调、情感等示范朗读,适当点拨,然后让学生自由诵读,轻声跟读,齐读,分读,个体读……每次朗读要求都要与理解联系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读的作用。此外,教师应对学生认为疑难的字词句及文本知识的重点、难点作一个点拨指导,以期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好文言文。一篇经典的文章,其美学价值是多方面的。教师可对其思想内容、人文精神、表达形式等方面的审美作一个引导观照,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精神感悟。

3、文本拓展阶段,教师要有大语文视野,将文本与读本、与生活、与写作相结合,作三个方面的拓展――认识深度的拓展,阅读能力的拓展,内化写作的拓展。

认识深度的拓展主要适用于历史人物类及历史事件评价类的文言文教学。比如对《鸿门宴》中的项羽历来颇有争议,学完《鸿门宴》,不妨搜集有关项羽的诗文让学生多角度品读,读出一个立体真实的项羽。阅读能力的拓展可在上完新课后选择难易适度、文体相似的文言文进行赏析,让学生在语境中生成知识的衔接。内化写作的拓展主要是让“学”与“写”联盟,以学促写,以写促化。如文言文的布局谋篇、文章的起承转合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行文范例和构思借鉴实例:议论则“立片言以居要”,统摄全文,如《劝学》《六国论》;记叙则行文曲折,跌宕多姿,如《鸿门宴》《促织》;散文则或借景抒情,或寓物明志,如《兰亭集序》《愚溪诗序》等。

浅谈文言文教学的审美意趣的论文

人们的生活质量在提高,对美的需求也日益明显。学校是用艺术熏陶人生的重要场所。语文课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文中华美的词藻,寓意深刻的话语,无不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美,并在这美的愉悦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理解一篇作品时,要让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用真情实感去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文中人物的喜怒哀乐,感悟作者抒发的真挚情感,从而认知事物,陶冶性情,体验生活,感悟人生,学会求知,学会审美,更学会做人。

我国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充满着神奇的美的力量。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这种力量却偏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尤其是一些过于注重语法教学而忽略了文字美的赏读;过于注重条分缕析而忽视了内容美的领悟;过于注重固定化的授予而淡化了形象美的感动,往往在不自觉中淡化了对美的追求,弱化了文言文教学应有的功能――让学生从蕴含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美的千古佳作中领略祖国文化的内涵,汲取营养,古为今用。由于这种弱化,导致了教学目的上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教学效果上的严重削弱,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极为不利。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足够重视和充分实践:

综观当今的文言文教学,尤其是在中职,许多老师借故学生基础差,只重灌输不重感悟、只会死记硬背不求理解品味的做法还普遍存在,甚至抵触文言文教学。文言文教学必须充满审美的愉悦,必须能引领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神奇美妙的境界,流连于祖国文化深厚迷人的海洋,才能真正使教学获得成功,即让学生在文字上更增些品味增些风采,在思想内容上多些感悟多些升华,在形象上多些感动多些向往,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审美愉悦很神秘吗?不,它不是水中月,雾中花。一篇声情并茂的朗诵,一则有趣的奇闻轶事,一段作者坎坷的人生经历都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带着审美的愉悦投入到挖掘美的学习中。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历史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的,文学艺术的。尤其是古代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任何一篇美文佳作,都是因其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而深入人心、脍炙人口、流传千古。因此,我们从事教学活动,毫无疑问的是要充分发掘蕴含其中的美的要素,让形式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无穷的魅力,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中国文学从现实主义源头《诗经》、浪漫主义源头《楚辞》以来,有百家争鸣,有汉赋铺陈,有唐宋散文,更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形式异彩纷呈。

文言文的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在这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跃动着各种各样的优美文体,语言之美,恰似那清流,那急湍,滋养过多少中华儿女,当然也应该滋养当今的华夏子孙。在现行教材中,分别选取了先秦历史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两汉魏晋散文、唐代散文、宋代散文、明清散文。这些入选篇目,均是真正的“古文观止”,历史人文色彩极为浓重。从语言特色来看,这些文章,或音韵谐调,或整散结合,或写实朴素,或比拟夸张,或气势磅礴,或娟秀优美,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臆等等,不一而足。使人真正感受到了中国语言之丰富凝练、含蓄深沉。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其中的形式美,引领学生自主感悟主动倾心文言文。

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过程中,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审美的愉悦,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这是文言文教学应有的作用,也是其魅力所在。例如:《项脊轩志》用“以指叩门扉”“以手阖门”等细节和“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样极其平淡的文字,表达了对母亲、祖母和妻子的思念之情,对物是人非的身世之感,吟咏出深沉的人生哀歌,是对所写人物的心灵美的凸现。

再如《鸿门宴》中的刘邦、项羽的形象,也很值得细细品味。通过在紧急关头这两人的语言、行为、神情的深入理解与讨论,学生才能深入准确把握他们的性格特征,情感得到陶冶,审美得到提高。过去,我们很多人在教学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存在灌输“知识”的现象,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强行输入给学生,更有甚者,以教参为唯一的标准,变教学为搬教参,根本没有自己的见地。文言文的教学,我们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进入人物美的长廊,我们必须做的是引领者,而决不是搬运工。

在浩瀚的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情感美犹如一朵朵浪花,常开不败,留香千载,不绝如缕。进行文言文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作品,通过阅读去了解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去同喜同悲、共乐共怒,更进一步,在对人物的.生平事迹、写作背景、写作缘起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之后,更深入地感动于情感之美,产生共鸣,产生向往。了解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卓然不群,自然能够品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此中真味;认识了王羲之兰亭赋诗作序,以文会友的洒脱情怀,才能感受“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无穷意味;魏征直谏太宗十思,只为求得为上者“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清明政治;杜牧构思《阿房宫赋》,为的是告诫后来者,不要“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归有光写成《项脊轩志》,“多可喜,亦多可悲”的人伦真情;张溥写就《五人墓碑记》,五人之从容就死,“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这些情感之美,闪烁着多么动人的光芒!

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都是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至少是可以让我们去批判地接受的优秀遗产。而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透过这些经典的文言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隐藏在其背后的生命意识、宽容意识、责任意识和超越意识等思想的光华。

从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坚韧;感受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志节;感受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感受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的生命意识。同样,我们还可以体会到周敦颐的超然个性;陶渊明的淡泊情怀;杜甫的博大胸襟;辛弃疾的豪情壮志。

三、要引导学生诵读,使其亲近课本、接近作者,用情感主动地进行审美。

审美从来都不是被动的,只有摆脱非我的束缚,审美才具有其本质的特征。

学生在面对文言文时,如果只是简单地读读看看,那么其心灵的眼睛是关闭的,其感情的大门是封锁的,课文不过是一堆无生命的文字而已,我们还能奢谈什么教学效果呢?真正的诵读要用心读,用情读,反复读。久之,便耳熟能详,目闭可诵,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艺术感受,不知不觉间就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就会和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和对话了。因此,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让他们和课文息息相通,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怒哀乐、委曲衷情,体会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博爱情怀。惟有用心感受,用情诵读,才能真正走入不同时代诸多圣贤精心营造的精神家园,获得最丰富、最深沉的审美体验。

中职文言文教学,读懂文字、理解意思是基础,品味、鉴赏文言文的神奇的美的力量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在中职的文言文教学中,用其形式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放射出来的无穷魅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才是语文教学所担负的历史重任。

参考文献:

[2]谭蒙革.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办法[j].成功教育,,(08).

[3]王槐松.文言文诵读法古今谈[j].语文教学与研究,,(4).

[4]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3).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板书设计论文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如同水面,教学方法是投入水中的一颗石子,石子投得好,便能激起层层涟漪。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立足学生,把教学文言文看作是跟古人对话,跟今人对话,让学生积极参与文言文学习,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一)注重诵读。

有些教师认为,学习文言文只要把所学课文一字一句地翻译下来就算是完成任务了,因此把教学文言文的大部分精力和时间放在翻译上,导致学生兴趣不高。我认为,虽然翻译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但先应该重视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更适用于读古文。文言文难读、难懂是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所以多诵读就是推倒这堵墙的最好的办法。多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在学习《赤壁赋》一课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自行阅读,如有读不懂的,可以查阅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当自主阅读较流畅时,再安排小组代表阅读,并进行评价,然后由教师范读课文,最后听课文朗读录音,体会节奏、语气等,让学生模仿录音朗读。另外,朗读还可配上适宜的音乐或分角色阅读。因为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的过程中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情绪,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二)创设情境。

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都较为经典,文中的人物景色都是美的。因此,把文言文中所蕴含的美的意境或美的画面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在很多程度上降低了理解文言文的难度,降低了学生进入文本的门槛,为学生跨越理解的鸿沟搭设了桥梁。如在学习《兰亭集序》时,我充分应用了多媒体,用图片再现了昔时的“茂林修竹”“流觞曲水”“天朗气清”等美景,介绍了当时文人们饮酒赋诗的过程,让学生明白了这篇文的来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引入了古人深邃的思想中。又如,在教学《荆轲刺秦王》时,我先和学生一起欣赏《易水歌》,看相关的视频片段,有效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注重人文教育。

在教课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将教学的重点定位在文言文的“言”字上,即对文言文中的字词的解释非常重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能讲的都要讲,一篇课文下来,学生被这些内容压得喘不过气来,而对于内容所宣扬的思想和人文情感则是一知半解。事实上,学生所感兴趣的和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有帮助的内容正是人文思想。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该选择学生喜欢并对学生有益的内容,要“文”“言”并重,做到“析词理趣,两手并举”。另外,在教学策略上,教师还要注意体现文言文中的人文情感。如学《陈情表》时,我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李密的“孝”情,然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对“孝”的理解,以及生活中是如何孝顺父母的。在讨论中,学生讲了一些历史上关于孝的故事,这些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指导技巧。

高考对文言文的考查是不可少的。因此,针对考试,给学生讲一些做题的技巧尤为必要。高考文言文考了四个题,一个考查实词,一个考察翻译,一个考察断句,还有一个考察对文段的理解。其中,断句更加侧重学生的语感,但无论从哪个方面去考,归根到底考察的还是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这里面是有些小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抓住文章大意的。

(一)以题解文。

一般来说,学生读一遍不会很懂,此时,要迅速浏览一下试题,特别是最后的内容概括题。这道题几乎是按照段落的顺序考察学生对文段的理解。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错误的,而且还是局部错误。所以,这个题对于学生快速掌握整篇文章的大意是非常有帮助的.,只要预先阅读,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推断词义。

学生在阅读和翻译时,难免会遇到生疏的字词,这些词就像学生的拦路虎,成为学生不可跨越的阅读障碍。教师不妨告诉学生如何根据词的形旁来推断词的本义。汉字是表意文字,一个汉字的形体结构常常与这个汉字初始所表示的词义有或近或远的关系,尤其汉字中的形声字占很大的比例,其形旁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许多词以“水”为部,那么这些词往往就和水有关系。而含有“王”的字往往和玉石有关,带“口”的当然和吃有关。又如“贝”部,贝的本意就是古时的钱币,因此以“贝”为形旁的词,往往跟钱财有关,如“货”“赊”“资”“赌”等。

(三)借助虚词断句。

断句题是20高考新出现的题型,重在考察学生的语感。这需要长期的阅读和朗读,但我们也可以凭借一些小技巧来解决。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那么阅读时如何停顿呢?这里面有许多表示语气的词,是自然的停顿处,比如矣、哉、也、乎等。后人为古文加上标点,也大多根据这些语气来添加。总之,文言文阅读需要夯实基本功,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在此之前,我们是可以凭借这些小技巧获得不错的解题效果的。

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一点价值分析论文

摘要:当前,现代音乐教育事业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另外也要实现对音乐文化的良好传承。在高师的钢琴教育教学中,不仅要合理地应用西方的钢琴作品,另外也要充分发挥中国钢琴作品的优势与价值。要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中国音乐作品,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充分发挥中国钢琴作品对于推动我国音乐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实现钢琴音乐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中国钢琴作品在高师钢琴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国钢琴作品;高师;钢琴教学;应用价值。

近些年来,钢琴在我国得到了良好的普及,高师钢琴教育教学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当前,通过对我国高师钢琴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在教学内容方面更多的是选择了一些西方的钢琴作品,缺乏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充分重视。尽管西方钢琴作品具有其应用价值与独有的优势,然而中国钢琴作品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具有极高的传承与学习价值。所以,在高师钢琴教育教学中,教师也要充分认识到中国音乐作品的重要性,并且要加强对这些作品的合理运用,进而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音乐作品,实现对中国音乐作品的良好传承。

一、有助于教学内容的优化。

当前,在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即为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应用较少。在教师制定教学计划或是学生对于曲目进行自主选择时,往往更多的选择西方的钢琴作品[1],必须承认的是,西方音乐作品在钢琴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也不能够忽略中国钢琴作品。必须认识到中国钢琴作品所具有的独有风格与重要价值,其在音乐文化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也要充分重视中国音乐作品,要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加入更多的中国作品,从而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多样化,使得学生对于中国音乐作品的学习兴趣与了解程度大大提升,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推动我国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有助于中国音乐文化的传承。

许多高师的学生对于中国钢琴作品不够喜欢,究其根本原因,这主要是由于许多学生没有接触过中国钢琴音乐,其对于中国钢琴音乐的了解不足,因此兴趣索然。对此,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中国钢琴作品教学,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了解中国钢琴作品。中国钢琴作品有着其独有的音乐风格以及民族内涵,这是西方钢琴作品无法比拟的。在中国钢琴作品的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对作品的历史事件与时代背景进行全面的了解,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钢琴演奏技巧,帮助其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另外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有效地推动中国音乐文化的良好传承。

三、有助于学生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

通过与西方音乐作品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中国钢琴作品与之最大的区别即为调式调性的不同。对于西方音乐作品而言,其大部分都属于大小调体系,而中国音乐作品往往是基于五声音阶创作而成的,这一特点也导致一些钢琴演奏者可以弹奏出具有很大难度的西方音乐作品,然而却无法弹奏出中国钢琴小曲意境,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即为其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基本特点了解不足。对于中国音乐作品而言,其不但有着独特的调式调性,另外,其对于单声部的横向思维也非常的注重,即为具有比较鲜明的旋律线条[2]。由于中国音乐作品中作品往往都是来源于地方的民歌,以《山丹丹花开红艳艳》为例,其主要是基于陕北民歌改编而成的一首钢琴曲目,无论其乐曲织体怎样变化,整首曲目始终在突出民歌的主题旋律。在高师钢琴教育教学中,假如教师能够充分地重视中国音乐作品,为学生讲解更多的中国音乐作品,那么学生就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音乐作品的内涵,掌握其和西方音乐在织体、调式调性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因为中国人都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其对于中国音乐作品可以进行更好地诠释。在对乐曲进行演奏的过程中,要对自然风光与历史事件等进行科学合理、大胆的想象,如此一来,就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能力。

四、有助于学生琴演奏水平的提升。

与西方音乐作品相比,中国钢琴作品在音色表现以及演奏技法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距,所以,就会对钢琴演奏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原创的钢琴作品以外,很多中国音乐作品都是钢琴改编曲,对其进行细致划分,其中又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对于地方民歌钢琴作品的改编。在对此类作品进行进行演奏时,要结合不同地方民歌的基本特点,对于音乐作品进行妥善的处理。例如,对于东北民歌而言,其主要是以小调为主,具有相对较为规整的节奏;对于陕北民歌而言,其在旋律方面具有很大的起伏,节奏也相对的自由。由此可见,对于不同地区的民歌改编成的钢琴作品进行演奏的过程中,首先要对其基本特点进行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可以提高演奏的水平,演奏出更好的音乐作品,更加精准地诠释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3]。另外一种是对于中华民族器乐曲钢琴作品的改编。在对此类钢琴改编曲进行演奏的时候,比第一种具有更大的难度。其对于演奏技法的掌握会提出更高的标准与要求,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也必须要对中华民族乐器进行良好的借鉴以及融合。例如,对于《百鸟朝凤》与《夕阳萧鼓》等钢琴改编曲而言,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就要对于唢呐与古筝等乐器所具有的'不同的演奏技法以及音色进行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实现对钢琴演奏的合理处理。在对中国钢琴作品进行演奏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多种影响因素,例如演奏技法、区域特点以及音色音调等,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了解中国钢琴作品,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

五、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

在高师钢琴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讲解更多的中国钢琴作品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这样可以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技法、曲式与和声等。另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了解有关的乐曲背景,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厚的思想情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在中国钢琴作品的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认识到作品中所蕴含的审美情趣以及精神内涵,这样才可以使得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作品的深远意境以及韵味,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4]。以《兰花花叙事曲》为例,此钢琴作品是由个陕北民歌改编而成的,组织学生对此乐曲进行学习与演奏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结构。另外,还要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陕北民歌的基本特点,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要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了解到主人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了解主人公具有的坚忍不拔不拔的性格。通过对于乐曲的全面了解,才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演奏这一作品,而且这也是有效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过程。

六、有助于中西钢琴文化的融合。

实际上,一些中国的钢琴作品与西方钢琴作品彼此之间是融会贯通的,二者均具有其独有的优势与特点。假如能够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那么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钢琴艺术,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与鉴赏能力,有助于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5]。以《牧童短笛》这一音乐作品为例,其主要是由我国著名的音乐家贺绿汀创作而成的,其实现了西方复调技法以及中国传统创作手法的有机融合。首先,在此乐曲当中,主旋律始终都对中华民族调式进行充分的体现。另外,这一作品又充分发挥了西方复调技法的作用,体现出作品的流畅性。此作品是中西钢琴创作手法有机结合的典型代表,自此以后,许多音乐作品也对西方的音乐技法进行了借鉴。通过中西方音乐文化的有机交融,可以有效地促进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共同发展。通过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学习与鉴赏,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中西方音乐文化彼此间存在的不同,认识到二者的基本特点与优势,有效地激发学生对于钢琴艺术的学习兴趣,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更好地学习中西方钢琴作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总之,钢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为中国钢琴作品,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思想情感与优美意境,其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对于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所以,在高师钢琴教学中就要充分重视对中国钢琴作品的合理运用,进而有效地促进对于中国钢琴作品的良好传承,实现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实现中西音乐文化的有机交融,从而推动我国音乐文化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4]刘方.在高师钢琴教学实践中融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意义[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1).

[5]王娟.高师钢琴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策略实施及评价[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7,36(10).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板书设计论文

在我国文学宝库中,文言文占有一个很大的比重,很多古文言之中都结晶着前人的思想精华。教好文言文对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有着深远的意义。以前,我们教文言文,注重逐字逐句的串讲,力求详尽透彻,生怕漏掉重要文言知识点,但其结果是学生课上听得懂,课后忘得精光。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实践告诉我们:课上满堂灌,不仅让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违背了认知规律,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在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之后,文言文教学有了新的转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教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其实也就是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实践这一理论的过程中,我逐步形成了“自读—讨论—探究”的教学思路,效果尚可。

一、自读主动求知,培养主体意识。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么段话:“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领会。老师就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二语,不要噜里噜嗦,能合他们开窍就行。老师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了。”这段话不仅适用于现代文教学,也适用于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指出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这一要求正好适合高中学生。因为他们有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基础,又有课文下的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帮助,可以粗略地读懂文言课文,基于这一认识,在上文言文时,用二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先认真自读:读课本,读课文下注释,读课后问题。并且明确要求:第一,通过自读,基本理解重要文言文字词、语句,如有困难,自读结束后提出来供大家讨论。第二,通过自读,理清文章思路,基本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如果在课上坚持让学生自读,让他们亲自投入阅读实践,直接去感知课文,才能培养他们主动求知的能力,确保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事实也证明如此,比如在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一文中,学生通过自读,大体能熟知重要文言字词和句式,也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其实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逐步养成了自读的习惯,学会了自读的方法。他们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注释,基本上扫清字词障碍,而且还能提出非常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他们因此获得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提高了主动求知的信心,从怕学文言文到爱学文言文进而会学文言文。

二、讨论有的放矢,培养合作意识。

学生在自读结合,讨论便能有的放矢,在自读过后,学生总有几个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学习班文言文的兴趣,从而也让他们找到合作的快乐。比如“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侍坐》,这是一个介宾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直译就是:用别国的军队来加在这个国家之上(有别国的军队来侵略着个国家),而“因之以饥饿馑:“因”,课文下注释是“连着”,“饥馑”指荒年,直译就是“用荒年连着”,这句话就翻译不通,这类难题一个人难以解决,但经过讨论之后,同学们讨论的结果是“因之以饥馑”应该和“加之以师旅”是相似的句式。所以“因之以饥馑”应为“因加之以饥馑”。这样翻译过来就是“连着用荒年加在这个大国之上”就通了。在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合作讨论之后,答案找到了,激发了合作的兴趣,培养了合作的意识。

三、探究注重创新,培养创新意识。

过去,由于搞“满堂灌”,挤掉了学生自读和思考的时间,几乎所有的思考题都在课外完成,而高中阶段学生数理化学习的任务很繁重,常常无暇顾及语文作业,更难抽出时间去复习文言文,致使文言文的成绩难以提高,废止了滔滔不绝地讲,便能节省时间进行必要的思考,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侍坐》一文中,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莫春者,吾服能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手舞雩,咏而归。”“浴”“风”二字,课文下注释是“洗澡”“乘凉”,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不太理解,暮春时节,到水中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似乎有点不合情理。这时,我也觉得“浴”和“风”解释成“洗澡”和“吹风”确有不妥。于是我索性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你认为这个“浴”和“风”可以怎样解释?学生联系到现在的“足浴”,是不是可以解释成“洗脚”呢?“风”古汉语字典上即“讽诵文章”,连起来就是:到沂水去洗洗脚,在舞雩台上讽诵文章。这样翻译似乎更合情理。课后,我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确实找到了我国古代每逢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也即暮春时节,有到河边洗脚洗手的风俗。为的是祛除疾病。曰“修禊应劭从风俗通”,《周礼》曰:“按周礼,女巫掌岁时以祓除疾病。禊者,洁也。故于水上舆洁之也。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可见周代已有此项活动,且千百年来流传不衰,诗经中的《溱洧》一诗便描写了上巳节士女聚会的情景:“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可见,这个“浴”却为“洗脚”之意,“风”即“讽诵文章”。王充《论衡·明雩》篇“风手舞雩,风歌也。”《后汉书·仲长统列传》引仲长统乐志之论曰“风于舞雩之下,归高堂之上。”很明显王仲把“风”释为“讽”即“讽诵文章”之意。因此,这两句正确翻译确为:“到沂水边修禊洗濯,在舞雩台上讽诵文章。”在告诉学生探究的结果是有根据的以后,学生更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因为从中他们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乐趣。

值得强调的是,进行文言文教学要注意:

(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不是教师讲,要指导和引导学生去研究讨论。如果不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没有积极性主动的学习,任何科学的教学也是毫无价值。

(二)教学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启发点拨和方法指导,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相信通过“自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来教学会更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情境教学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应用论文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情境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可感教学场景和氛围,帮助学生从情感上获得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优化教学效果。

引言。

在高中语文教学策略当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相对来说要成熟,而且应用的也较为广泛。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的引入同教学相关的情境,以达到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吸引学生进入情境中学习,并且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的过程[1]。通过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教材的内容,掌握学习的重点。文言文我国古代文人行为方式,也是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由于文言文艰涩难懂,学生学习效率低,对文言文学习存在畏难心理,因而文言文教学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内容。

1生活情境呈现。

情景教学方式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情感心理学理论的教学方法[2],该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在真实体验提高学习兴趣,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符合我国课程改革要求。笔者个人教学经验,简要分析情境教学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密切,包含了生活的各个方面,正是因为语文的这一特点为应用生活情境进行文言文教学提供了条件。虽然文言文教学内容及形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但是深入剖析文言文进行可以发现,文言文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联系。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深入剖析文章本身,在全面、细致、深入把握文本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生活经验和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的体验,寻找文言文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联系或契合点,从而借助生活化的场景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掌握和了解文言文。以荀子的《劝学》教学为例。在开始教学前,首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历程进行思考和,让学生讲述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或有益的经验。通过学生对个人学习经历的回顾,激发学生对《劝学》的兴趣。每个学生都具有长时间的学习经历,并且对自己在各个阶段的学习经历深有体会。学生在回忆和讲述个人求学经历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将自己的不足与课文《劝学》列举的'内容进行对比并获得启发,从而方便学生理解《劝学》的内容,也有利于教师进行文言文《劝学》的讲解。

2语言描述再现。

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知识储备和文学修养,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和价值观。二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能够用语言流利地表达生活中的体验和感悟,并形成文字语言表达,掌握语文的交际功能。在新课改对语文提高学生应用语文能力要求更高,而语言再现情境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产生情境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能力[2]。以韩愈的《师说》为例,对文章进行解读可以发现,《师说》一文对教师的职业和工作做了大量描述和讨论,并重点阐释了教师的角色职能和社会作用:传道授业解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角色职能和社会作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因而教师可根据当前社会环境对教师角色和作用要求,让学生重新解读新时代下教师的身份和职业,并以小组方式进行讨论。

3音乐渲染。

部分高中文言文存在强烈的情感色彩,借此抒发作者的情感。教师也根据文言文的情感色彩,选择与情感色彩相匹配的音乐作为课堂教学情境,用音乐渲染文章表达的思想情境,让学生从音乐感受文章的情感色彩,从文章的情感色彩感受音乐的韵律,从而通过音乐将学生带入学习,并使音乐和文章产生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作用。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教学前,教师先向学生普及琵琶知识,让学生对该乐器有一定了解。再介绍《琵琶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白居易“偶遇”琵琶女,白居易假借描述琵琶女的凄凉身世和悲惨命运抒发自己的抑郁之情。此后再配以一段曲调悲凉的琵琶演奏,在课堂中渲染出凄惨、哀伤的气氛,从而让学生将文章与音乐相结合,深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4视频建构情境。

现代技术不仅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面,也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随着现代媒体技术高速发展,丰富的影像资料也为教师构建教学情境提供了便利。高中语文文言文均为古代文学经典,已有许多经典文言文被翻拍或改变成电影、电视剧。电影和电视剧资源很好的展现了文中主要情节和内容,有利于学生直观了解和梳理文言文内容。不仅如此,视频还有助于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提高学生的兴趣。以《鸿门宴》教学为例,进行课程教学前,教师可播放黎明、冯绍峰主演的电影《鸿门宴》的关键部分,让学生先赏析电影的内容,再从演员的表演中感受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在宴会中的情感;然后结合文章对人物的描写,让学生构想不同人物内心世界,逐渐完成对文本分析和解读。

5结语。

文言文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3]。学好文言文对于推进我国文化,传播中华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4]。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的学习是大多学生面临的一个困境。如何合理的采用教学策略提高文言文教学水平也是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工作。总而言之,情境教学可以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境中剖析和介入文本,强化理解。但是,从情景教学应用手法可以看到,情景教学也并非单一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根据文言文的特点,选用恰当方式创建教学情境,才能将学生真正带入教学情境中,在情境中主动探索和建构知识,才能达到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板书设计论文

纵观当前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许多年轻教师因为替学生忧虑过多,反而或深或浅的进入多种误区,从而导致文言文教学效率低下。使得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沉重。具体表现为:

误区之一:越“文”讲“言”。

有的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习惯于越“文”而讲“言”。强调古汉语各种语法规律,以为总结种种规律便能多快好省地学好文言文。殊不知,文言文阅读的实际能力有赖于三个因素――语音、语法、词汇,而三者中,词汇的古今差别最大,更是三个因素中的重心,尤其需要多多积累。

误区之二:以教代读。

众所周知,阅读能力是读出来的,必须在阅读中感受、培养和提高。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也不例外。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学生阅读感受文本的时间被我们的讲解挤占了,学生自主朗读体悟的过程几乎被我们忽略了。我们缺乏一种“等待”,而过分关注于自己“教”的完成落实。事实上,在朗读和背诵这种与语言最亲密的接触活动中,学生可以顺应和同化古人的表达方式,积累文言的字、词、句、义。这种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对文字的感悟能力,即文言语感。而有了文言语感,就有了“意会”,理解文本也就更能准确到位。

误区之三:“言”而无“文”。

文言文教学既要讲“言”学,又要讲“文”学。只有语言教学而没有文学文化等学习的文言文教学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文言文教学。而我们文言文教学的第三个失误就在于平面处理教学内容,只落实了文言知识,却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审美观照和学生个体的阅读感悟。要知道,文言文的文字之美、人物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均须经学生自己感悟才能内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

误区之四:片面、孤立对待文本。

表现在文言文教学不重视知识的迁移运用,只是粗略地挖掘文本资源。当教学纠缠于有限的文言知识的传授,隔绝于生动形象具体的文言语境时,文言文学习就会变得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

综上所述,教师的“言传包办”不能代替学生的“意会认知”,有限的文言知识的“言传”也不能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言文教学必须寻求出路。

根据新课标精神,文言文教学需作“三多二少”的.调整。“三多”即:文言文的学习要重视多读,努力扩大阅读量;减少文学常识教学比重,让学生与文本多进行对话;重视文言文背诵,强调熟读成诵,反复涵泳,增强文言语感。“二少”即:少讲,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化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少机械性太强的客观化、标准化的练习。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谈一些具体做法:

1、文本预习阶段,应放手让学生去对照注释,理解疑难字词句,翻译文本。此阶段教学要让学生动起来,养成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

2、文本教读阶段,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朗诵文本、理解内容、掌握重点,进行审美感知。

文言文因字少意深,音单义广,更需教师的引导。如明确停顿、重读、语气、语调、情感等示范朗读,适当点拨,然后让学生自由诵读,轻声跟读,齐读,分读,个体读……每次朗读要求都要与理解联系起来,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读的作用。此外,教师应对学生认为疑难的字词句及文本知识的重点、难点作一个点拨指导,以期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学好文言文。一篇经典的文章,其美学价值是多方面的。教师可对其思想内容、人文精神、表达形式等方面的审美作一个引导观照,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精神感悟。

3、文本拓展阶段,教师要有大语文视野,将文本与读本、与生活、与写作相结合,作三个方面的拓展――认识深度的拓展,阅读能力的拓展,内化写作的拓展。

认识深度的拓展主要适用于历史人物类及历史事件评价类的文言文教学。比如对《鸿门宴》中的项羽历来颇有争议,学完《鸿门宴》,不妨搜集有关项羽的诗文让学生多角度品读,读出一个立体真实的项羽。阅读能力的拓展可在上完新课后选择难易适度、文体相似的文言文进行赏析,让学生在语境中生成知识的衔接。内化写作的拓展主要是让“学”与“写”联盟,以学促写,以写促化。如文言文的布局谋篇、文章的起承转合可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行文范例和构思借鉴实例:议论则“立片言以居要”,统摄全文,如《劝学》《六国论》;记叙则行文曲折,跌宕多姿,如《鸿门宴》《促织》;散文则或借景抒情,或寓物明志,如《兰亭集序》《愚溪诗序》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于中学文言文教学的一点价值分析论文

摘要:文言文教学一直是教学工作中的重难点,枯燥难懂,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在文言文课堂上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美感。

关键词:文言文;朗读;鲜活;兴趣。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老师教学中的的难题,大部分学生的痛苦。即使我们在备课时花大量时间梳通每个字词,在课堂上费时费力地逐字逐句解析,除了少数学生机械地记笔记以外,多数学生却昏昏欲睡,反应冷淡,课堂气氛往往很沉闷,学习效果也很糟糕。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就成了新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朗读品悟,联想意境,发现文言文的美。

文言文给学生的印象往往停留在理解难懂的意思和背诵枯燥的文言现象上,常常忽略了文言文的美感,这样的文言文怎么可能让学生有兴趣学呢?怎么可能让课堂不死气沉沉呢?所以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和学生一起发掘感受文言文的美,引发学生的兴趣。文言文音韵优美,行文简练,读起来自有一番抑扬顿挫的美感。文言文教学中需要反复诵读,细细品读,如此方能体会音韵之美,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与作者达成感情共鸣。“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读赏结合才可以渐入佳境。因此,文言文课堂应该从“读”入手,以达到体会文言文美的目的。而读文言文首先要顺利解决字音问题,这个可以作为预习任务或者课上范读正音来解决。其次要指导学生读清节奏,缓急有致,读出韵味,读出抑扬顿挫之感。例如学习《赤壁赋》通过诵读感受文章飘然洒脱又如行云流水般的韵味。最后还应注意朗读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有范读、自由读、齐读、指导读、展示读等等。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应注意不要把朗读作为一个环节,要把朗读贯穿全文,贯穿课堂的始终。读是开启文言语感大门的钥匙,读能极大地激发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动机,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浓厚兴趣,从而提高学生文言学习的效率。离开了读,学习文言文就无异于在空中建楼阁。文言文中也蕴藏了往往为文言现象所遮盖的`意境美,在文言文课堂可以设置情景,联想描绘让学生进入文章的意境,体会文章的美感。如《记承天寺夜游》可以提醒学生回忆自己见过的月夜,在月亮明净的晚上地上的树影那种如水中水草的感觉。

二、混合使用文言现象学习方法,保证课堂的鲜活。

老师讲授,学生做笔记是文言文最古老最快速但也最催眠的教学方式,课程标准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过程的参与性。在新课堂,我们要引导学生真正亲近文本,体验探究过程,摸索探究方法。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实践等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和过程,但又不是完全地放手让学生盲目地摸索,在教学过程中我试着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

1。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一个段落的文言知识点,学生自己通过课下注释以及查字典解决问题,并板书答案,最后共同核对解决。

2。教师指导学生圈画段落知识点,小组合作在工具书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再以小组为单位展现成果。

3。相对简单的段落由小组合作圈画文言知识点,并给出对应答案,师生合作进行确认。作为补充,遇到比较典型的一词多义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解决,一人列出所有相关句子,一人查字典找出所有义项,小组合作找出每一句的最佳释义。高中文言篇目相对较长,讲授一篇文言文单用一种方式都会让学生失去兴致和活力,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最难点———梳理文言现象时,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合理安排,尽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无疑是保证课堂鲜活的有效方式。钱梦龙说过:“和现代文教学相比,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我认为:教师应满怀希望,怀着大无畏的勇气和信心,朝着这个“死角”进军,用心教学,把握学情,钻研教法,让老师不再觉得文言文难教,学生不再觉得文言文枯燥难懂,课堂变得真正高效。必要时需要另辟蹊径,换个角度,你会发现文言文教学原来风景这边独好。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板书设计论文

多媒体的应用和普及似乎对传统的板书设计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其实板书设计,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具有很强的原则性。遵循板书设计的原则设计板书,不仅能使你的教学水平快速地成长,还能让你在教学之余得到很多快乐。笔者从事教学多年总结出如下几点,总结出来愿与各位同仁探讨。

1.要有一定的目的。

没有目的地去设计板书好比开战之前没有计划一样会战败的,有了目的性说明你心中对整堂课已成竹在胸,已经为这堂课描绘了一个蓝图。

教师设计的板书,应显示语文学科的特点,体现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2.要有归纳提炼的能力。

板书被人们称为“微型教案”,是因为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教师设计板书,要对课文内容进行一次精选、浓缩、提炼、加工等工作。板书语言不等于课文语言,教师设计板书,要把最精炼的内容概括出来,一语中的,方能打动学生,给学生以最直接的感受。

3.要有条理性。

从课堂教学来看,板书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因为板书演示的过程,也就是“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因此,设计板书时要考虑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说,完美的板书过程,就是教师充分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原则,促使“教”与“学”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陶行知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因此设计板书,一定要精心安排好板书语言的组织结构,使得板书内容的组合排列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板书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要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既有并列关系,又有递进、总分等关系;既有横向联系,又要有纵向联系。

4.要有一定的启发性。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

板书设计更要具备启发性。板书要内涵丰富,()不仅有“是什么”,还隐含“怎么样”和“为什么”,给学生以广阔的想象和思维的空间,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给学生去学习的方法,并不是让学生一看板书就一目了然,而是留给他们思考的余地,让他们在方法中去学习知识,运用知识。

合理安排板位,板位安排就像规划报纸的板面一样,应精心设计,严谨布局,决不可满板乱画,使板书杂乱无章。做到如下几点,可使板书既美观又实用:

1.充分利用黑板的有效面积,不可过乱,也不可太满。

2.布局合理。

在板位安排时,应当注意整体效果,合理布局。哪部分在左,哪部分在右,哪部分位上,哪部分位下,必须有一个全局安排,使之位次适当,措置有序,编排合理,给人以整体美感。

3.主次分明。

在板位安排上,不可主次不分,平面直推。应准确地把板书内容的主次在板位安排上体现出来,才能使学生明确重点,便于理解和记录。需要分层次时,应正确使用层次序号。

1.摘录法。摘录课文关键词句而形成板书的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但要基于课文自身结构的条理性、内容的.明确性。这种方法非常适用于古文的讲解,以一个字或一句话来代替非常有效。

2.概括法。即用简洁的语言归纳语言的内容、形式的方法。这种方法基于教师对课文的研究、分析及概括能力。比如我在讲解《范进中举》这篇课文时采用的这种方法就感觉非常有效。

范进――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热衷功名受封建文化毒害。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人员。

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

张乡绅――早已中举,做过知县,是地方上的一霸。范进中举的当天就来拉拢,送银送房,与范进称兄道弟。这就表明他急于结交新贵,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汤知县,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性格。

3.对比法。根据教材特点,教学过程中用对比的方法板书能形成强烈反照,起到深化、强化的作用,可以收到“不言而喻”的艺术效果。对比有许多方法,如,求同法、求异法、纵比法、横比法、综合法、专题法……这些方法用在总结、复习、单元教学上效果更好。

闰土少年:健康、活泼、多知、热情。

中年:衰老、迟钝、麻木。

杨二嫂今:放肆、泼悍、自私。

昔:安分守己。

当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选择其中一种适当的方法。还可以把这几种基本方法综合运用,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板书设计不应该被现在的先进视频手段取代,而应该更加努力地去追求它应有的灵魂,因为这是体现一个教师业务是否娴熟的一个重要方面。板书设计得好,说明你对文章已了然于胸,胸有成竹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反之则说明你还不是一个成熟的教师。

(作者单位吉林省敦化市青沟子乡学校)。

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五大原则论文

内容摘要: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文言文教学方面的一些新的尝试和思考:第一,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第二,创新学法指导,促成读写互动;第三,抓情感契合点,提升学习层次。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在高考语文全国卷及各地试卷中均占有很大分量,因此,很多老师在文言文教学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是,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不少老师的文言文教学基于功利性目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过度讲究字字落实,破坏文章的整体性把握。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导致学生机械地学、被动地练,对文言文毫无兴趣可言,而且往往肢解了传统文言经典名篇的美感,使那些感动千古以来无数志士才人的佳作名篇变得索然无味支离破碎[1]。其结果必然是老师吃力不讨好,学生惘然无所得。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文言文的美感,从而自觉地萌生学习的欲望,通过自身的阅读和感悟来吸取知识,感悟作品的内涵,不断提高对文言文鉴赏的能力以及自身的精神素养。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这方面的一些新的尝试和思考。

一.整合教学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要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作为老师本身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敢于打破常规,大胆创新,并且调动一切有效的资源,进行调配、整合、加工,才能使知识形成系统,使课堂活色生香,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首先,是整合教材资源。教材的编排有它固有的模式和要求,但是,课堂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需求以及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处理教材。例如,在讲授苏轼的作品时,为贯彻“专题研究”的新式教学理念,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深入思考和把握,笔者把《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定**》等四篇课文整合到一个教学单元。整合后发现,虽然前后《赤壁赋》是散文,《赤壁怀古》和《定**》是诗歌,但这些作品都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所创作的.,有一定的共性,这样整合对学生更具体、更全面地领悟苏轼在人生重大转折点上的思想变化,更深入地感受作者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文化内涵非常有利。同时,在基础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一维度上,还能达到以诗解文、以文解文的目的,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更为充分的条件。从文体教学角度观之,这种整合还有利于获得新的视角。其次,是整合教辅资源。在授课前,笔者让学生观看有关苏轼生平介绍的纪录片,以生动的画面和名家的诠释来取代教师苍白乏味的讲解,还把北京师范大学康震副教授主讲的《百家讲坛之苏轼》相关视频放在教室的计算机平台,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同时印发余秋雨的《东坡突围》等评论性文章作为早读材料,尽可能地利用现有资源,打造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创设一定的学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后,以《前赤壁赋》作为重点鉴赏的篇目,在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通过配乐朗诵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反复对课文进行诵读,慢慢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让他们在愉悦的气氛中自觉地与文本展开对话。之前学生对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写作的背景资料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在接触文本时能够快速入文,并且更加自信地与文本、与老师、与同学展开平等的对话,在思想的碰撞中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对作者面对政治祸难时的从容不迫、乐观自信和坦荡的胸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被作者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所深深震撼。再次,是整合学生学习资源。当学生有了较为成功的阅读体验之后,笔者就会给学生设定阅读目标,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来鉴赏其余的作品,并通过电子白板等多媒体工具与学生进行互动,共同解决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又能节约课时,提高课堂的效率。至于文中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字、词、句子,则穿插在课文的讲解中进行,尽量让学生在既定的语境中来理解,并在课后设置练习题或测试卷来进行检查,有时也会在专题讲授完毕后,通过知识竞赛的方法来巩固这些知识点,让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二.创新学法指导,促成读写互动。

读和写是语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不可分离的两个部分,读写结合相得益彰。在文言文教学中,同样也要倡导读写结合,以文言文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来促进文言文的阅读。笔者这里所提及的写作并不是完整的作文训练系统,而是让学生以文言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来进行片段式的小练笔,让他们对所学的文言知识进行消化和运用,在训练中获得新奇的体验,从而激发他们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有时候还会把一段文言文的译文印发给学生,让学生翻译成文言文,再让他们对照原文,来比较一下自己的表述是否恰当,学生对这种做法非常感兴趣,往往一段枯燥的文段就可以在这种愉悦的气氛中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有时候笔者也会根据课文的实际情况来设置一些相应的写作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文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比如在讲授《六一居士传》的时候,因这篇文章写法特殊,表达饶有趣味,学生也比较感兴趣,笔者就联想到学生的微信昵称、qq签名五花八门,离奇古怪,便给他们布置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模仿本文的写法,用文言写一段文字,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微信昵称或qq名名字的由来,结果一下子点燃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他们都兴致勃勃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写出了不少基本符合文言表达规范的幽默诙谐的段子。如刘梓容同学的微信昵称是“安之若素”,她写道:余之网名“安之若素”是也。

所谓安之若素,即安余心于四海,不忧不喜,不骄不躁。余之心易受困于世俗,乃为此名,以使余心安,以明余之志也。安之若素,非常人可达也。余为此名,无它,亦希余得超乎常人,而不为一平庸之人也。又如吴思淇同学这样诠释他的微信昵称:吾尝数易其号,以昭吾之所好,然为吾志之,三号耳。一号曰:临窗画楼,半生清欢。或曰:“此号何谓也?”吾答曰:“于水亭之上,临风而立,闲适处之。于楼阁之中,赏湖水粼粼,修心养性可也。可谓偷得半生清欢,不失为人生一大乐事,故号此。”一号曰:尺素流年。时间如流水,水过无痕,而镌刻吾心。吾正值弱冠,而流年逝去之体悟与日倍增。故吾为此号以勉自。一号曰:小轩窗。苏子有言:“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此苏子悼亡妻子之所作也。吾感其情深,悟其痴念,故取号“小轩窗”。这些小练笔虽然表述还比较稚嫩,但已可看出他们在遣词造句方面能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的文言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感受文言的语感和表达习惯,反过来也就能更好地提高他们对文言文的阅读和感知能力。

三.抓情感契合点,提升学习层次。

在文言文教学中,有些篇章抒情性较强,或者记叙抒情兼具,这样的作品,如果能够通过抓住主要的情感词句,或许有助于学生准确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同时加深对作品情感的体会。比如,在《兰亭集序》一文中,王羲之既简笔勾勒了兰亭雅集的盛况,更将笔墨铺陈在由此而引发的慨叹中。前后两部分均有明显的情感词句。可引导学生先抓住关键的情感,再由此去逆推,寻找情感产生之由。抓住了集会“信可乐也”,则不难将前一部分的记叙中足以使人生“乐”的因素一一找出。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一一浮现。学生在寻“乐”的过程中,也不断加深对盛会盛况的体验。而抓住“岂不痛哉”,则易于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为何情绪有如此流转?不难去寻觅文中由乐而思考人生的部分,进而寻求答案。再比如《项脊轩志》一文,文章将叙事和抒情融为一体,围绕项脊轩这个书房,朴实地截图生活细节,展现了对家庭变故,及关系亲近的几位女性的感喟与追念。这篇文章中间部分,学生容易找出一个总结情感的过渡句“多可喜,亦多可悲”,则可根据此句,寻根溯源,将全文各部分的记叙串联起来。

在寻找可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项脊轩翻新后的样貌和雅致,在宣召可悲部分,学生仿佛经由作者精心选择的几个细节,一一体会祖母的疼惜,母亲的关爱,妻子与其的琴瑟和鸣,以及妻子早逝之后作者的心灰意冷。带着情感词去解读其经历,可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寻找并获得共鸣。可见,在抒情性较强的散文阅读中,通过情感词句来回溯相关片段的做法,可以更好理清脉络,体味情感,更容易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从而获得对文言文的深层次理解,涵养中华古典文化情怀。总之,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重头戏,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力图以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丰富课堂教学,切实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姚佩琅.高中语文中文学作品的定位———以《课标》、教材、高考的分析为基础[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5):29.

文言文教学研究论文

当前,中职数学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陈旧。

很多中职的数学教学,主要是讲一些很经典陈旧的内容,这些比较简单、陈旧的经典数学理论远远不能满足新技术发展对数学知识的需求,这样的教学内容与培养高技术人才的目标背道而驰。

2.教学方法死板。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空间思维的培养,借助立体作图展示效果会更加明显,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会对数学教学有很大帮助。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设施设备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比如很多教室都开始使用投影仪,但在中职院校中真正使用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的学校非常少,还是在用几十年前的古老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用笔在黑板上板书,严重的影响了教学效率。

3.学习评价标准偏颇。

公平公正合理的评价标准,会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很多中职学校的数学教学中,虽然教学目标也能体现培养实践能力,但是在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评价时,依然仅仅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对学生的引导方向就会发生根本性的错误,在这样的评价系统下学生很难重视对动手能力的培养,他们只注重学习书本的理论知识。

4.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特别依赖老师的讲解,在课堂上也很难跟着老师的思路一步步的往前走,大都思想懒惰,学习数学的思维意识不强,尽管在课堂上有很多听不懂的地方,在课后还不会主动查漏补缺。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也相当不认真,能够自己独立完成作业的人数是少之又少,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不复习、不做作业,有些做完的同学也大都是抄袭完成。造成学生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基础弱、学习方法不当、没有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在面对自己能解决的运算问题时可能还有点积极性,在面对自己没有思路的复杂数学问题时就不再愿意动脑子。学生应对考试也主要是靠死记硬背。

5.教师缺少进步的动力。

由于很多中职班没有升学压力,所以老师不用担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根本就没有什么要将学生教好的强大的动力。即便很多数学老师是师范院校数学专业的毕业生,但大部分老师对学生都不够用心,也没有将自己的知识根据专业需要传授给学生,教的都是非常浅显的内容,并且很多教师只是为了上完课而教学,没有想探究学问的意识。

二、中职数学教学策略的实践探索。

1.编写校本教材,让教学内容灵活实用。

现行的中职数学教材,自从4年前就开始使用。这套教材的内容有一部分已经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教科书的一部分内容难度较大,针对中职学生需要的内容不够充分,很多学生能够掌握其中简单的内容都很难做到。这种情况,我们中职学校和数学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积极改进中职数学教学内容。编写校本教材是一条很好的出路。根据学生的基础特点和专业需要,精选一些传统的教科书的内容,再增加一些可以和实践相联系的简单内容,使学生能够把知识很好的和实践结合,能够轻松的入门,并在意识到所学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编写数学校本教材时,要充分考虑专业的需要和学生的基础。建筑类的专业更应该注重学生的立体几何的空间想象能力,这样可以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电子类的专业,更应该较多的教给他们三角函数的内容,因为这种函数在物理和电子学习中用处非常大;计算机类的专业,应该重点学习一些算法,框图之类的数学知识;对于财经类的专业,应该重点学习一些数学函数,对于学习经济知识非常重要。编写并合理使用适合本校专业和学生基础特点的校本教材,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会使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自身的技能掌握更有帮助。

2.改变教学方法,让课堂轻松有趣。

因为数学本身就是很枯燥无味的学习过程,加上职业学校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学习中总是遇到很多难以想象的问题,如果没有很好的兴趣做支撑,在面对这些困难时学生总是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甚至会回避这些数学问题。所以,中职学校数学教师应该在遵循以人为本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寻找更加人性化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充满快乐。老师能够在课堂上增加很多有趣的数学内容或者方法,唤起学生心中学习数学的乐趣,就会彻底改变学生消极被动学习数学的状况。在学生肯发挥自己积极的力量主动学习数学时,其学习效率就会明显提高。

3.完善评价体系,让学生建立自信。

因为各个专业对数学课程的要求不尽相同,所以在制定数学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时,应该根据针对不同的专业的需要制定不同的评价方法,不断完善评价体系。在制定数学学科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情况、进步情况、学习态度情况、任务完成情况等,尽量使学习评价体系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避免因评价体系的不当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4.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执教务能力。

中职学校要把数学教师的师资培训当做重点工作来抓,只有数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提升,业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教师才会对教学工作更加重视,才会以满腔的热情和负责人的态度面对教学工作。也只有这样,中职数学教学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即为培养更多优质实用的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文化知识基础。

作者:杨彩苹单位: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文言文教学研究论文

[提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深刻阐述了我国教育应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在教学方法上,引入案例教学是教学方法的大胆改革与创新。

本文从案例教学符合《刑法学》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到案例教学符合《刑法学》教育改革的目标,再到案例教学符合《刑法学》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深入研究《刑法学》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关键词:《刑法学》;案例教学;必要性。

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我国的教育现状与整个教育发展规划大不匹配。

我国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是客观存在。

文言文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其中的重点教学内容,文言文具有历史悠远、多典故、行文简练等特点,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普遍存在畏难心理,文章主要就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思考研究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优化改革。

中华民族经过了五千多年的传承与发展,积累了璀璨的华夏文明,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崇高的地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其教学也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中,文言文也占有很大的比重,但是纵观文言文的教学,我们发现,文言文教学质量一直得不到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学模式存在缺陷,教学方式比较落后,因此,文言文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1.教学分散,学不能致用。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说相对比较陌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使用过于“口语化”的普通话进行交流,而很少会使用文言文,所以文言文对于学生而言可以说是一种新鲜的语言,因此,学生在无形中会对文言文产生一种排斥感,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他们认知理解上的难度。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例相对较小,一般来说,一册书中大约有一至两个单元的内容为文言文,因此,教师通常采用分散教学的方法,即文言文、白话文穿插教学,这样一来,文言文的教学就显得十分分散,再加上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很少使用文言文,若长时间不接触,就会淡忘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再接触文言文课文时难免陌生。此外,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仅仅以读懂为标准,这样一来,学生只是明白了这一篇文言文的寓意,却没有掌握文言文中丰富的语言知识,无法掌握语言规律,就更不可能做到学以致用了。

2.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呆板、单一。一般来说,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大多会采用串讲的教学方式,因为担心学生难以理解文章意思,所以教师会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这样就占据了课堂的大量时间,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学生很难有机会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兴趣难以被激发,积极性也很难得到提高,因此,课堂气氛沉闷,学习氛围不浓,还阻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对知识的探求和追问的欲望,因而不利于其学习和长远的发展。

3.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的厌学心理。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语文教学都以“中考”为教学指南,教学内容都根据“中考大纲”来进行选择,中考考什么,教师就重点教什么。在中考中,阅读和写作往往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教师也将大量的课堂时间用来进行阅读和写作训练,而在文言文教学中,更多的是让学生进行反复的阅读和背诵默写的训练。这种枯燥的训练方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很难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也没有走进文章,体味文章的韵味,而只是停留在文字的表面记忆上机械地进行文字背诵,这样学生根本发现不了文言文的魅力,也完全体会不到文言文的真正内涵和价值。此外,还有很多学生认为,当今时代是个信息化的时代,文言文早已过时,学习文言文毫无意义,这种片面的认识也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态度,从而大大地阻碍了其学习能力的提高。

1.了解文言文常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与白话文有很大区别,白话文比较口语化,而文言文是一种书面性语言,具有几千年的历史,直到近代的新文化运动进行时,文言文才被白话文所取代。但并不是说文言文就此退出历史舞台,相反,文言文虽然已经不常用,但其精髓和魅力依然未减。文言文最大的特色就是文字简练优美、经久不变,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所在,发现文言文的“美”,只有对文言文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真正喜欢上文言文的学习,才能学好文言文。

2.重视文言文诵读,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诵读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法,它对个人的影响很大: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动学生思维的发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实践证明,诵读文言文可以使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某种角度上讲,对文言文的理解也就是学生对其人生价值的理解过程,是学生探索人生意义、寻求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而初中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诵读体验的`过程则是结合文本意义完善自我意识的过程,是学生通过对前人名家文章思想的深刻体会而完善自我内心构建的过程。例如,《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作者陶渊明是因为厌恶世俗,所以向往一种超脱尘世、如“世外桃源”般的理想社会,而学生通过学习和诵读这篇文章,不仅可以读到作者所描写的那种美景,更能读到作者对世俗的那种厌恶感,由此,学生就对这种理想社会产生了向往,并提升了自己的人生观。

3.在文言文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有几种比较常用的教学方法,如引导式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等,这些方法都是互相作用的,如果教师能够将这些教学方法灵活地运用起来,那么初中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就一定会得到大大的提高。

例如,引导式教学法的核心涵义就是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认知水平。引导式教学分为四个步骤:自主学习、阅读教材、重点讲述、巩固演练。通过这样一套系统、完整的教学过程,能够有力地开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如,多媒体教学法,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充分展示文章内容,使学生通过图片、动画或视频等具象的事物得到更为真实的感受,让学生将自身情感充分地融入到文言文学习中。例如,教学《陋室铭》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利用多媒体手段放映一些有关“陋室”的图片,再配上一段“高山流水”的音乐,让学生通过直观接触体会文章中“陋室”的意义,以及作者的高洁傲岸的志趣和抱负。

文言文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具有教学效率高、教学内容丰富、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优势。但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教学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固有缺陷。我们应将多媒体视为一种教学工具,与传统媒体融合运用,以教学目标为指导,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主体,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的,达到单一媒体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教学最优化。

关键词:物理教学现状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

首先,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我国目前的大学物理教学现状。就教学内容而言,分为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和近代物理,各部分内容之间联系较少,教学内容与中学物理课程相似程度大,学生浏览过教材后学习兴趣降低。就各部分内容的比例而言,经典物理部分占全部教学内容的绝大多数,近现代物理的内容非常少,尤其是二战以后获得惊人发展的现代物理成果更不为学生所了解,教学内容与近现代物理,特别是现代物理思想的严重脱节,表明了物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教学手段而言,虽然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得到应用,但其利用程度还远不够充分,利用方式、方法上仍有待改进,教学手段仍有进一步提升和探索的空间。

基于上述情况,本文从多媒体对物理教学的影响、多媒体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做了相关探索。

1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

1.1效率高。

首先是提高了任课教师的备课效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文字、声音、图片、影像、动画等素材进行拼接和裁剪,修改及编辑都非常方便。其次是提高了课堂利用效率,运用多媒体可以比板书节省很多时间,这样就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1.2丰富了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教学,由于节省了大量的板书时间,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将重要的知识点讲得深入透彻,从不同角度讲解同一物理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利于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1.3有助于对物理概念的透彻理解。

物理中有些概念比较深奥抽象,难以用语言进行精确的描述,仅靠语言和固定板书的静态讲解,会造成学生对其理解不够深入。借助于多媒体,可以将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物理概念。制作成动态过程演示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将物理模型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通过动画、录像等手段进行教学,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形象思维,非常有利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深入理解,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

2多媒体教学的不利因素。

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教学虽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并非人们想象的那样省时、省力、效果好。实际调查表明,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方式也并非完全适应,究其原因,除教师经验的欠缺外,多媒体教学本身也存在着固有缺陷。

2.1多媒体教学缺乏灵活性。

在板书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边写边讲,常用的公式、定理可以在黑板的一角长时间保留,也可以随时擦掉,灵活方便。多媒体教学只能放映事先做好的课件,其灵活性和同步性显然要比传统方式差。而且,多媒体教学只能逐页显示,当新的一页出现时,旧的一页的所有信息都将消失,这不利于学生的记忆及做笔记。

2.2忽略了教师对教学设计的训练。

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之后,教师只要会上台操作,就可以完成课堂教学。教师容易忽视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尤其是容易忽视在课堂教学设计上的训练,这将不利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特别是年轻教师,需要有一定时间的板书式教学过程训练,然后逐步过渡到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中。

2.3减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以及师生交流的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减少教师的.劳动强度,但可能会造成师生之间交流减少,进而会影响到学生的课堂兴趣,并有助长部分老师惰性的可能性,使教师教学过于依赖课件、媒体,甚至整节课只是演示、演播,教师反而成为“工具”。

3探索与实践。

针对大学物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教学实践,我们认为要真正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长,提高教学质量,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3.1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在提高兴趣方面,笔者认为,按照申请自然科学基金的逻辑过程,将物理教学看成是项目,从项目的立项依据,项目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以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包括物理教学在内的任何教学都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统一体。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最为活跃的一个,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兴趣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要运用包括多媒体工具在内的一切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认真备课。

3.3在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应加强师生互动。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依赖教师写板书来传递信息,教师自然成为课堂的主角,多媒体教学则不同,课件是事先制作好的。若不注意加强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很容易陷入“对着ppt读内容的尴尬场景”。因此,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有意识地使用各种方法,如肢体语言等,多与学生交流,体现教师的“中心”地位,不要成为“配角”。只有这样才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和参与意识,在积极的学习中掌握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长期只和一种媒体打交道,学生容易麻木和疲劳。因此,多媒体手段一定不能滥用,它只是课程资源的一部分,是对现实资源的有效补充,千万不能用多媒体手段完全代替实际的传统教学。只有将两种教学方式融合在一起使用,才能更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事实上,传统的书写教学,以一笔一划来带动学生的思维,更符合学习知识的逻辑过程,有其他媒体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不应将它与多媒体教学对立起来。必须指出,传统媒体教学也是多媒体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板书还有一个优点,即教师在板书过程中,在黑板前走来走去,时而写写画画,时而强调某个重点,以及经常具有的某些特殊肢体动作,对教学效果也能产生很大影响。

4结论。

大学物理教学中,多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各有优点与不足。多媒体教学图文并茂,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灵活性有限,虽然加大了信息量,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但也要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兴趣及接受能力,任课教师在讲课时必需根据课堂情况来控制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一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为核心,将多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使用,取长补短,这样才能起到单一媒体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肖宛如,周晓红.运用多媒体促进大学物理实验教学改革[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1,(1):76~77.

[2]杨昌权,孟桂菊,彭丽萍.大学物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j].软件导刊,26,(24):33~34.

[3]钟东.浅谈大学物理教学中的创新素质与能力的培养[j].咸宁学院学报,26,(5):185~186.

[4]杨秀玲.论启发式教学[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9,(5):133~134.

[5]梁丽新,李晓东,巴玉卓.物理教育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探讨[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4):43~47.

文言文教学之我见论文

自新文化发动之后,白话文开始为中国的变革做好准备。为白话文的变革做准备的就是新诗,可以说,新诗是新文化运动的“排头兵”。新诗在中国的历史地位是极其重要的,没有新诗的尝试,就没有其他一切白话文体的出现。没有一切白话文体的出现,中国的政治,经济,科学等等的变革不知道又是什么样子。

新诗既然说到“新”字,那必然与旧体诗有区别。这种区别在三千年的中国诗歌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其新就新在有目共睹的形式上,以白话行文,自由排行,与传统诗词的格律做了彻底的决裂。可以说,新诗的出现,既是中国诗歌的形式变革问题,也是一个关于诗歌观念与创新的问题。纵观90年的新诗创作,虽然借鉴了西方自由体的形式的新诗,但在写作技巧与内容上来说,中国古体诗始终是影响着新诗的创作。比如技巧上赋比兴、内涵的意境都有所传承。早期的新诗音律上也是有传承的,只不过早期的新诗的创作先锋们的主张是: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刘半农就是这种主张的新诗理论家之一。戴望舒的《雨巷》就是实践这种理论的最佳新诗之一。而后的几十年直到今日,新诗的创作者们却淡忘了新诗的音韵,这也是今天的诗歌穷途末路的原因之一。

借鉴西方的自由体与传统的古体诗的内涵都是我们新诗不可缺少的血液。然而,如今的创作并非如此。许多诗歌创作者只知道诗歌的自由创作,随心所欲,在技巧上与内容上不予重视,写出来的新诗要么浅显直白,了无诗意。要么做出来的诗,深奥的无人能读懂,甚至成了佛家俚语。我想,这两方面的弊病可能成为今天的诗歌穷途末路的另一原因。

先谈谈浅显直白的新诗,新文化开始,胡适主张的是“作诗如作文”要求文言一致,话怎么说,诗便怎么写。胡适当时的主张是没有错的。要想从古体诗转变成白话诗,在当时是不容易的。可以说相当于专制的封建帝王向民主的政体转变那样不容易。最初的白话诗跟最初的民主政体一样是很稚嫩,我们可以能理解的。可是,经历了几十年的创作实践,还依然保持当初的`幼稚,读者是不能接受的。语言松散直白,结构的残缺,没有诗歌的节奏与音律的新诗,让读者似在读文章,而又没有文章的缜密逻辑。这必然遭到读者的唾弃。

浅显的新诗毕竟还能让读者读的懂,可是,那些深奥的的新诗就不一样了,读者甚至看了半天,还未必知道其中的一句半语是什么意思。大量的隐喻,通感,象征。从头到尾的抽象,玄思。可能只有作者自己为这样的新诗感动着,读者可能云里雾里摸不着北。其实这些深奥的诗歌都应该归到象征诗派里的。从心理学解读象征,象征就是一种独特的思维联想,而且这种联想是大多数人都共同感受的。比如用红旗象征新中国,我们读者都知道的。如果你用红旗象征死亡,可能只有作者自己知道。再说通感技巧,通感其实是人的各个感官的感觉的内在联系,比如红色我们可以感觉到热,眼睛的色觉联系到躯体的温觉。再如朱自清《荷塘月色》里田田的荷叶,田田本是名词,而用在形容词时,我们感觉到荷叶一块一块的排列。这是就是视觉上由一个物体联系到另一物体的感觉。大量的乱用象征与通感,往往让读者不知所云。如若再加上整篇的抽象玄思,可能很难让读者读懂了。

新诗兴起时可谓壮烈,出现大量的有名诗人,也出现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时至今日,新诗却日薄西山,穷途末路,这值得爱好诗歌的作者与读者思考了。如今,新诗到底出现什么样的困惑了?我个人总结无非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诗并非是随便就能写就的。写新诗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的。大多数新诗创作者们,用自己的生活语言大量写作,不重视新诗写作的技巧。没有内容,没有感情,没有主题,用华丽的辞藻拼凑几行便是新诗,读之浅显,没有诗意,也无诗韵。第二,多数作者偏好象征派写作,而又不得象征派诗歌的要领。通篇滥用大量的隐喻,象征。抽象的概念与高深的玄思,再用之晦涩的文字,使读者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第三,新诗不仅仅写个人的生活与情感,更重要的是写社会,写时事。文以载道,诗亦使然。个人的生活与情感,之代表自己,读者不是为了读懂你的生活与情感而读诗歌的。所有写自己的诗歌,即使写的最好,也不会传唱很久。第四,新诗的形式虽然从西方借鉴来的,但内涵永远只能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可以说,新诗的内容还要传承古体诗的精华,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的读者所接受。一味西方形式,西方语言,西方思维内涵,给人的感觉是西施效颦,矫揉造作。

读了几篇江凤鸣的《解读现代诗》有感而发,鄙人知识浅薄,支支吾吾的道出一些难成文的见解,敬请读者包容。

文言文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pbl结合cbs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以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级两个班级共8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回顾性分析原则,依据随机法进行分组,其中选择一个班级为研究组—40名学生,即:实施“pbl联合cbs”教学模式在免疫学教学中;剩余一个班级为对照组-42名学生,即:沿用原有教学模式在免疫学教学中。

学期末通过自制的“教学情况调查量表”、以及“理论及实践考核”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

结果:研究组对选用教材满意率95.00%,教学内容满意度97.50%,教学形式满意度97.50%;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考核后,研究组学生理论考核评价(41.8±7.5)分,实践能力考核评价(43.3±5.5)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临床医学专业免疫学教学中引入pbl结合cbs教学模式,可较好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亦可教学相长,有益于教师的能力与素养提升。

关键词:免疫学;pbl模式;cbs模式;效果。

随着现今社会的不断发展,免疫学课程的内涵发生了较大的发展,相应的教学理论、模式以及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何更好的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以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1],是现今医学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因此,本教研室通过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教学相关文献,在免疫学的教学中引入“问题式教学与典型案例相结合(pbl联合cbs)”的教学模式以更好的培养医学人才,现汇报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我校临床医学专业2014级两个班级共82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分组。

根据研究的回顾性分析原则,依据随机法进行分组,其中选择一个班级为研究组—40名学生,即:实施“pbl联合cbs”教学模式在免疫学教学中;剩余一个班级为对照组-42名学生,即:沿用原有教学模式在免疫学教学中。

1.3教学模式。

对照组教学模式:原有教学模式,即: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讲授,课后布置相关内容复习以及作业。

文言文教学研究论文

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这是我们必须要正视的教学制约因素。教学目标太过单一,教师往往将串讲当成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操作模式,甚至是将“读、译、抄、背”当成不变的教学套路,学生学习显得非常被动,导致学习认知呈现固化现象,难以形成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须要创新设计,在诵读、引导、训练等环节,都要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深度挖掘学生文言潜质,最终实现文言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强化诵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初中生刚接触文言文,对文言现象了解甚少,通过多重诵读学习,学生能够品味文言文的语气语调、表达方式和习惯,这对理解文言文内涵有特殊帮助。农村学生接触文言文机会更少,文言基础更为薄弱,强化文言文诵读训练至关重要,其训练价值会更为显著。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师利用故事导入:“三国时期,吴国有一位大将,名字叫吕蒙,这个人深得孙权的信赖。可吕蒙不爱学习,孙权劝他学点知识,他每次都是推三推四的,认为读书无用。这次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会怎样呢?我们读过课文就知道了。”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随即给出诵读要求:先熟悉课文,找出拿不准的读音,借助工具书解决不明白的字词。然后听老师诵读,注意停顿、节奏、表情的把握。最后是自行诵读,准备参加班级展示活动。任务布设之后,学生积极行动起来,翻阅文本,查找工具书,课堂学习气氛渐浓。教师诵读示范后,学生仿读训练,教师跟进辅导,矫正学生不当诵读问题。课堂诵读展示时,学生大多能够读出适当的语气语调,人物身份特征区分比较鲜明。教师利用故事导入,成功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然后给出诵读要求,并给学生示范诵读,这些都为学生诵读训练提供了良好条件。学生在仿读训练和课堂展示中,对文本有了切实的学习体验,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也会更为丰富深刻。

二、创新引导,挖掘学生文言潜质。

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需要对文本典型词语、个别句式展开重点讲解,也需要帮学生梳理各种文言现象,并与学生一起找出文言现象内部存在的一般规律。在具体操作时,教师发动学生展开主动质疑活动和课堂讨论活动,梳理各种文言现象,将课堂学习引向深入,并建立文言现象认知系统。学生积累文言知识达到一定程度,自然能够形成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在《卖油翁》课堂教学时,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一些典型词语的含义:课文第二节,写射者和看者的对话,一共是两个回合,二人如何交锋的.呢?射者的问带有什么样的意味?看者是如何回答的呢?其语气应该是怎样的?学生通过仔细思考讨论给出个性理解:射者看到看者“微颔”,感觉不服气,这一问带有进攻性,重点要突出其射技精良。而看者回答显得轻描淡写:“无他,但手熟尔。”这一答,让射者更为光火,语气更加强硬起来,“安敢”一词,具有挑衅味道了。看者不仅说,还当场表演,显得胸有成竹,而且是神情自若。射者不得不心服口服。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索文言内涵,让学生找出答案,这样的设计具有创新性。农村学生文言基础较差,很容易陷入进退维谷的地步,这里却获得比较好的效果。因为前面铺垫比较厚实,学生已经进入到一定思维境界之中,为进一步探究奠定了基础。

三、重视迁移,塑造学生文言素质。

文言文训练设计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浅显文言文时,特别要重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要给学生必要的提示,这样才能给学生带来一些认知衔接。设计训练形式时,要调动学生“听、说、读、写、思”等多种感知思维,以激发学生主动训练的兴趣。《爱莲说》训练设计时,教师先让学生根据学习体验,围绕课文展开质疑活动,以进一步巩固学习认知。经过一番准备,学生给出不少价值度很高的质疑问题:文本写的莲,为什么文中却三次提到“菊”和“牡丹”呢?作者崇尚“出淤泥而不染”,而我们却听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两种观点是不是冲突了?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最终形成学习共识。教师为学生准备了黄庭坚的《书幽芳亭记》,发动学生展开课外阅读,并与《爱莲说》进行对比阅读,找出两篇文章的相似之处。学生经过一番探究,逐渐形成一致的学习认知:这两篇文言文都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对世俗和同流合污的观点和做法展开抨击。教师先让学生展开质疑,目的是让学生加深文本理解。教师随后引入《书幽芳亭记》,将课堂训练引向更高追求。教师没有让学生展开字词研究,只是从内容上、情感上展开认知比较,这无疑是降低了训练难度。教师在课堂引导时,要发动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学习,避免“满堂灌”现象,这样可以深度挖掘学生文言学习潜质。在设计课堂训练时,教师要从学生能力迁移角度展开,以全面塑造学生文言基本素养。本文系江苏省规划课题《基于“活动导研”的农村初中跨学科骨干教师发展实践研究》和市级课题《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问题与对策的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