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题目(模板20篇)

小编: 薇儿

范本是学习和学术交流中的重要参考材料,我们不妨多收集一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仅供参考,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启示和借鉴。

夯实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落实县人民政府粮食安全主体责任,切实保障全县粮食安全,根据__县20__年度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各项指标细化方案,我乡及时安排布置,按照考核内容及考核原则,对所分解的工作任务认真进行落实。现将工作完成情况及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深入贯彻落实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一)强化粮食安全认识。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是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基本制度。《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是粮食流通管理体制的新突破,为全面深化粮食流通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粮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认真学习领会贯彻文件精神,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不等不靠,主动作为,承担起保障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能力建设,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落到实处。

(二)确保粮食安全底线。积极配合县级有关部门确保区域粮食安全,严格耕地红线,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产量;落实和完善粮食扶持政策,抓好粮食收购,调动和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完善区域粮食市场调控机制,维护粮食市场稳定;健全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落实监管责任;大力推进节粮减损,引导城乡居民健康消费,最终守住“种粮卖得出、吃粮买得到”的粮食流通工作底线。

二、全面提升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

(一)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全乡现有基本农田面积和粮食产量基本稳定。规范耕地占补平衡,严格实行耕地“占一补一”、“先补后占”和“占优补优”。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采取综合措施提高耕地基础地力,提升产出能力。严格执行政府领导干部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离任审计制度。

(二)积极配合县农业局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快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工程,通过项目实施,建成一批灌溉水源稳定、田间设施完善、规模化、集中连片的高产稳产粮田。开展补充耕地土壤改良和培肥,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利用率,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增加粮食产量。

(三)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认真完善和落实粮食补贴政策,加强补贴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及时、足额补贴到粮食生产者手中。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对粮食作物保险给予支持。

(四)健全粮食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推广节本增效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合理开发农业资源,坚决制止过量使用化肥农药行为。严格监督工业污染排放,从源头上防治粮食污染。加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有害生物和病虫防控等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强对农药残留、重金属、真菌毒素超标粮食的管控,建立超标粮食处置长效机制,禁止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进入口粮市场。加快粮食质量检验监测机构建设,充实人员、落实经费,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制度和粮食质量可追溯体系,提高粮食质量安全监管能力。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

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影响,世界上一些粮食出口大国先后限制出口,由此导致连锁反应,粮价囿于供求关系有所波动。国际粮价会不会传导给国内,成了不少群众担心的话题。甚至部分群众对“米袋子”安全存在质疑,出现囤购米粮的现象。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头等大事,是民生的重中之重。“米袋子”安全事关国家运转基石的稳定和谐。“仓廪足而知礼仪”,特殊时刻,群众对“米袋子”安全有所不放心,势必要引起高度重视。在疫情防控严峻时期,出现个别抢购生活物品和日常物资的现象,也从侧面说明“米袋子”的关键之处。不过,群众有没有必要对“米袋子”费神恐慌?笔者认为大可不必。

立于国内基本政策来看,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国策一直牢不可破,确保中国粮食自给自足、人人吃饱饭的原则没有变。退一步来说,境外粮食短缺欠收、价格波动、供求不平衡等,这些因素早已考虑在内,也是“18亿亩耕地红线”存在的价值意义。随着各地政府和农业相关部门发展农田水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粮食产能和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对抗天灾能力、稳定产量更是具备先进优势。

尽管防疫工作是当前重点,然各地农业复工复产同样在有序火热推进中。如笔者所在的乡镇和村委会每天都在调度早稻播耕面积,同时配合县直涉农单位和专家团队加快政策指导农民出村下田、农资进村入田等工作。可以说,自上而下、层层级级,每一名涉农工作者都在同时间赛跑。时间不会亏待有心人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丰产景象一定如期而来。

此外据相关部门统计,近五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72公斤,远高于国际粮食人均400公斤标准线。此外,我国粮食库存充足,库存消费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安全水平。存粮足、田丰产,足以夯实群众端稳“饭碗”的信心。何况,我国谷物进口量仅占进口消费量的2%,其中进口泰国大米等只是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满足群众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换而言之,国际粮食情况变化对国内粮食价格、供求关系影响极其小。

话说回来,每逢特殊时刻,少数群众极容易触发抢囤的“心弦”,如日本核泄漏抢购食盐、“非典”时期哄抢绿豆等,现在回过头来看就会有一种“黑色幽默”的感受。所以说,熟稔实际生活中“米袋子”安全的事实还不够,让心安分不重复“囤粮的故事”,还得擦亮眼睛、笃定意志、保持清醒,不要被少数谣言、传闻所蒙蔽,被夹带私货、别有用心之徒“牵着鼻子走”。对此,政府相关部门还得加强对散布“马路消息”、营造“缺粮假象”现象的打击力度,确保群众安心、放心、省心。

当前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十三五”时期,我国将农业科技进步作为增加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根本途径,科技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作用日益加强。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开展联合攻关和试验示范,推进农业技术进村入户,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建立起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基本实现主要粮食作物良种全覆盖。

绿色、高效是粮食生产技术发展的方向。我国大面积推广科学施肥、节水灌溉、绿色防控等节本高效技术。目前,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2%,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农药、化肥利用率分别是39.8%和39.2%。

从传统的“镐锄镰犁”到智能化的“金戈铁马”,粮食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加大对农机制造业的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投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链,对农民购置农机具给予补助,有力推动了农业机械化进程。

为了激发创新热情,“十三五”时期,国家从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引导农业科技工作者将论文写在大地上,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希望的田野处处涌动金色的希望。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

近年来,我国粮食安全形势持续向好,粮食综合生産能力不断增强,取得歷史性的“十六连丰”。目前,秋粮丰收已成定局,今年又将是个丰收年。然而,从中长期看我国粮食産需仍将长期处于紧平衡态势,粮食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粮食各环节浪费不容忽视。要传承勤俭节约优良传统,从粮食收获、仓储、运输、加工、消费等各环节做好节粮减损,让节粮爱粮成为一种新风尚。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不同寻常的丰收,沉甸甸的收获。在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和严重洪涝灾害影响后,我国粮食生産即将实现“十七连丰”。俯瞰祖国大江南北,红橙黄绿勾勒出一幅色彩斑斓的五谷丰登图。

“中国用全球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生産的粮食,养活了近20%的人口,实现了由‘吃不饱’到‘吃得饱’进而‘吃得好’的歷史性转变。”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指出。今年以来,中国粮食安全经受住了疫情的大考和检验,14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国将坚定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係。”张务锋表示,中国将推动现代粮食供应链建设,推动粮食産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粮食産购促销体係,加强粮食供应链法律制度保障,扩大粮食国际交流合作,积极维护全球粮食供应链稳定。

节约粮食是美德更是责任。

餐桌上的浪费、粮食储藏、运输、加工环节浪费……一係列浪费带来的粮食损失,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既是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为促进节粮减损,近日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发出《关于创新举措加大力度进一步做好节粮减损工作的通知》,要求推广适用于农户的多型规模储粮新装具,推广应用节粮减损提质增效、现代粮仓建设和物流配套,以及储粮“四合一”升级新技术,加强“智慧粮库”建设,促进节粮减损。

随着“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蔚然成风,餐饮行业积极开展“光盘行动”,营造“适量用餐、杜绝浪费”的文化氛围。各餐饮企业积极行动起来,把控好採购量,避免食品存储过期、变质等造成浪费;根据餐食烹饪实际情况,严控食用油消耗;合理搭配荤素菜品比例,减少剩菜剩饭,真正实现“光盘行动”等。相关部门也毫不放松,打好监督“组合拳”,坚决向舌尖上的浪费“亮剑”。

“要统筹抓好粮食收获、仓储、运输、加工、消费等各环节减损工作,大力实施绿色仓储提升行动,支持节粮减损技术和装备研发应用,优化塬粮散粮物流运输体係;研究探索社会多元储粮新机制,指导帮助农民实施农户科学储粮项目;把粮食安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係,发挥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作用,营造爱粮节粮的浓厚社会氛围。”张务锋説。

探索国际粮食合作新模式。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数据显示,1996年以来,我国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实施了20多个多边南南合作项目,向非洲、亚洲、南太平洋、加勒比海等地区的近30个国家和地区派遣近1100人次粮农技术专家和技术员,约佔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项目派出总人数的60%。

我国与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20多份粮食和农业多双边合作协议、60多份进出口粮食检疫议定书,与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农业科技交流和经济合作关係,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双边农业合作工作组,粮食国际合作不断加强。

立足国内,放眼全球,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从粮食生産大国向粮食産业强国迈进,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全球饥饿问题,继续在南南合作框架下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共同推进全球粮食事业健康发展。

当前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

粮食安全问题作为一个全球性话题,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向全球敲响警钟,首次提出了“粮食安全”问题,自此它引起了群众的积极响应。怎样确保粮食安全,这也成了人类面临的一大问题。

概念:

粮食安全,顾名思义就是能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这个概念包括:

1、确保生产足够数量的粮食;。

2、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

3、确保所有需要粮食的人都能获得粮食。

安全现状。

国际社会的粮食安全。

第一,粮食供给处于紧平衡。从20_年的情况分析,美国农业部的报告认为,20_年世界谷物产量可达到22.16亿吨,而在需求量可能达到21.76亿吨的情况下,供大于需只有4000万吨。

第二,粮食价格滞留于高位。借助于需求增加和大宗资源价格上升的力量,国际市场粮价最近几年一路扶摇直上。

第三,饥饿人口有增无减。据联合国公布的最新数据,20_年全球每天忍受饥饿的人数将达到10.2亿人,扭转了过去40年中饥饿人口持续减少的趋势,而且这一数字今年将继续增加。

在中国,耕地仅占世界10%,人口却占世界的22%,十几亿人的粮食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因此中国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这是政府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基本方针。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是实现粮食安全的总目标。

影响因素。

在影响粮食安全的各种因素中,人口因素应当是最为直接和最为重要的因素。

并不只表现在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导致对粮食供给的压力,还表现在生产要素、结构变动等多个方面:

第一,粮食需求的膨胀。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依照全球150个国家的人口指数预测,预计到2025年将增至91亿,粮食需求随之将增加50%。

第二,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恶化。

第三,粮食分配与消费的严重不均。

第四,消费结构升级加剧了粮食供给压力。

解决方案。

提高全球性耕地的资本投入。

营造公平合理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秩序。

创建协调性与联动性的国际机制。

(1)联合国可建立一个全球性粮库,履行“世界粮食银行”职能,并制定“特别借粮权”,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应对粮食危机。

(2)世界贸易组织可以获得撤销相关国家粮食贸易限制性规定的职权,(3)经合组织负责制定全球性的生物燃料指南和保障措施。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世界银行负责评估相关国家应对粮食安全危机的财政政策,加强对国际市场粮食产品及期货的分析和监督。

目前世界粮食危机日趋严重,粮食供需矛盾突出,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们既要有近忧,也要有远虑,带着深刻的忧患意识,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健全国家和粮食储备体系、加强耕地保护和严格限制粮食的工业化等方面下大力气,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粮食安全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

稻菽飘香:在“苦难”中丰收“希望”

田间生长的是希望,粮仓充盈的是喜悦。粮食安全是百姓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命脉,也是国家发展、社会安定的重要基础。

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稳保秋粮丰收,端稳人民幸福“饭碗”。仓廪实,天下安。保持粮食增产增收,维护国家粮仓充盈,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团结稳定,国家方能复兴强大。年,对于中国来说是极其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多灾多难的一年,新冠疫情反反复复、迈过返春寒、遭遇病虫害,再遇旱涝洪灾,在这样艰难困境下,全国各地人民团结一致、尽心竭力,稳住了局势,夏粮获得了大丰收。稳定粮食生产,秋粮丰收才是大头,才是保证我国全年粮食获得丰收与成败的关键一环,重要一扣。面对疫情的大“考”、洪水的大“战”,还有各地遭遇不同旱情、虫害等重大灾难与风险,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国家发展大计为重,始终与人民群众团结一心,一起战,一起防,一起赢,一起丰收。要克服秋粮丰收路上的种.种不利因素,迎难而上,不惧酷暑与炙热,不惧疫情与洪水,全心全意,尽心尽力稳保秋粮丰收,端稳十四亿人民饱食终日、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饭碗”。

转变理念、创新方式,力保农业提效,擦亮农业发展“底色”。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发展,传统农业生产的“镐锄镰犁”悄无声息地离场,现代农业生产的“金戈铁马”走马上任,悄然走进全国各个“粮仓”,走上农民百姓的田间地。科技化、智能化、高效化已经成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普遍特征。面对自然灾害的频发、贸易之间的不和谐、世界格局的不稳定,为了稳好我国粮食市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好人民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的“米袋子”“菜篮子”,党员干部应该始终与人们一起守好粮食安全的重要关卡,保持我国粮食产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标准发展,要时刻保证“仓里有粮”“手里有米”,才不会受制于人,被别人牵着鼻子走,才能把握大局、遇事不慌、心中不乱。学习先进的技术,转变粮食从种植到生产,再到加工、出口理念,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造“新理念”,走出“新路子”,发展生态农业、科技农业、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生产模式。广大党员干部要和十四亿中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确保秋粮增收,也要带领全国人民一起转变农业发展理念,转变耕作方式,走“新路子”,走“科技路子”、走“生态路子”,全力保证我国农业高质量、高效益、高标准发展,擦亮中国农业发展“底色”,绘染“天下粮仓”的“色彩”。

抢抓机遇、放宽眼界,确保粮食安全,护好中国发展“粮仓”。仓廪之实,是国家之福,是百姓之盼。粮食安全始终是人类发展面临的一大世界难题,今年受非洲蝗灾、澳洲大火、美国流感、全球疫情的影响,面临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由1.35亿剧增到2.65亿,形式十分严峻。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安全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一个稳定繁荣的重要基础,中国的粮食生产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我们始终要将粮食安全放在治国安邦、国家发展头等位置之上,片刻不容疏忽,稍有不慎,便会陷入粮食危机之中,我们要时常不忘灾荒之苦,要忆苦思甜,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作为世界粮食发展中极其重要的一份子,我们要始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保证粮食安全生产,守住18亿亩的耕地红线不能动摇,坚定走好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心同行,抓住社会进步的重大战略机遇,顺应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全力确保粮食安全,护好中国发展的“粮仓”,做好“天下粮仓”。

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在这片大有可为的热土中,我们要充满希望,敢于直面苦难,大有作为,才能大有可为。我们要不惧苦难,迎难而上,全力稳保秋粮丰收,端稳端牢人民幸福“饭碗”;我们要转变理念、创新方式,力保农业提效,擦亮农业发展“底色”;抢抓机遇、放宽眼界,确保粮食安全,护好中国发展“粮仓”,做好、做实“天下粮仓”。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

小康,对于中国人而言,是盼了很多代,奔了很多年的愿景。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两不愁三保障”成为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指标,这其中最基础的当属“不愁吃”。

“不愁吃”起源于“小康梦”的追求。最早在《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中,就有无数百姓“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仁人志士“四海为忧,思欲小康”。古往今来,人们对吃都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像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吃饭”一直是第一位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如何填饱人民的肚子是国家面临的难题。从到20连续十七年发布中央一号文件,不断强调“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在追求小康的路上,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老百姓都已迈入“不愁吃”的行列,在迈向“车厘子自由”的路上了。

“不愁吃”得益于“好政策”的扶持。提高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这些“不愁吃”的关键因素,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而且好的政策才能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今年4月,国际组织发布的《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很可能导致全球遭受严重饥饿人口数量在今年底超过2.5亿人。反观我国,国家预计今年我们的米面油、肉蛋奶、果菜鱼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能力和质量将进一步提升,农业农村部也明确表示中国不会发生粮食危机。新冠肺炎疫情不失为对中国农业的一次大考和检验,事实证明我们扛得住!

“不愁吃”得益于“高科技”的进步。科技的进步,让我们逐渐从“吃不饱”到“不愁吃”再到“随便吃”。,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58.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8%,农民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历史。在面对国外质疑中国人口爆炸式的增长,“未来谁养活中国人”的问题上,袁隆平通过投身水稻研究给出了惊艳答案,我国水稻的世界单产记录已经提高到每亩1149.02公斤。除了粮食,我国蔬菜产量也在飞速增长,从1990年人均蔬菜占有量的170公斤,涨到年的400公斤,中国已成为世界蔬菜种植和消费第一大国。此外,各种农业“黑科技”让我们竖起大拇指,“互联网+农业”的新兴产业模式也让我们足不出户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红利。

“不愁吃”得益于“供应链”的完善。随着交通运输的不断完善,“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典故早已成为过去,人们一走进菜市场和超市就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吃得越来越丰盛。而且,政府健全的保障体系也确保了农产品稳定供给,国家对副产品尤其是鲜活农产品开通了专用的绿色通道,免收过路费。疫情期间,各地也纷纷支援湖北农副产品,不仅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越性,更体现了我国“粮草先行”的强大供应实力。这一次,我们确实重新认识了中国人民丰富的“菜篮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我们保持着连续7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的“战绩”,而在今年,我国的绝对贫困将被全面消除。一方方不断丰盛的餐桌,不仅上演着我们的生活百味,更折射出从解决温饱到奔向小康的幸福历程!

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论文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8日召开会议指出,要强化粮食安全保障。

据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目前南方双季晚稻栽插已接近尾声,中稻正在抽穗扬花和灌浆;北方春玉米开始灌浆,夏玉米陆续开始抽雄吐丝,大豆进入开花结荚期。秋粮产量占全年粮食产量3/4,今年全国秋粮面积稳中有增,超过13亿亩,大部地区秋粮作物长势好于上年,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有基础、有支撑、有条件。

稳产增产扎牢粮食安全根基。

“夏粮实收亩产927.02公斤!”听到来自专家组的实收测评结果,安徽省涡阳县店集镇宋牌坊村的宋来宝笑了:“夏粮是小头,秋粮才是大头,要论丰收,秋粮产量必须跟上来。”宋来宝正忙着用智慧农机给打着苞儿的玉米追肥。

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这个高平台上。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表示,要以超常超强的力度,推动各项措施落实落地,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藏粮于地,夺取秋粮丰收有底气。

“立秋有雨兜兜有,秋霖夜雨定丰收。”河南省渑池县天池镇东杨村党支部书记古保民说,“农田建设高质量,铁杆庄稼长在项目区,丰收增收有把握!”古保民介绍,麦收到手后,就播种玉米,已经选了高产稳产品种。小麦和玉米加一起,一年两季,每亩能赚2000多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表示,耕地保护措施必须落地见效,只有守住了18亿亩这个底线,才能守住粮食安全。

到今年底,我国将确保全国累计建成10亿亩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十四五”期间,我国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为重点,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建成10.75亿亩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

——藏粮于技,秋粮丰收有保障。

“这个新型玉米播种机,效果好,能做到肥料种子一起播,还有多重功能,省时省工,一天可以播100多亩地,播种效率特别高。”山东省曲阜市防山镇齐李村期望之坡种植合作社农机手孔凡勇说。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村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钟钰表示,解决种子、耕地两大要害问题不断取得新成就,农业科技攻关进一步夯实了国家粮食安全根基。

农业物联网、耕种收一体化、种业“芯片”……经过多年科技攻关,我国粮食的单位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1%,科技已成为粮食生产的重要驱动力。

抓品种、提品质,结构调整持续向优。

粮食生产继续推进结构调整,是居民消费转型升级需要,也是农业发展内生动力的要求。

——抓品种,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

今年推行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对贵州省福泉市定希绿色农业公司来说是头一遭。公司今年流转了1000亩耕地,推进这种高效种植模式。在公司种植基地,负责人罗灿江仰头摸摸玉米穗儿,低头摸摸大豆荚儿。“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我们采取两行玉米三行大豆的‘2+3’种植模式,庄稼长势喜人!从测产情况看,每亩地收入1000多元没问题!”罗灿江说。

确保大豆多增产,确保玉米不减产。今年以来,为了增加油料供给,各地大力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截至目前,全国有16个省份1047个县共4万多家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进。今年,农业农村部成立大豆油料产能提升工程专家指导组,赴各地指导。

一台台农机奔驰,一垄垄良种播撒。农业农村部提出,保夏粮、稳全年,扩大豆、增油料,今年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7.6亿亩以上。今年,夏收油菜籽实现“三增”,面积超过1亿亩,单产创历史新高,产量是近年来增加最多的一年。今年秋粮生产,落实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1500多万亩。

——提品质,转变粮食发展方式提效率。

“种下良种就有好收成,1600亩核心区全是优质小麦。”在山东省平度市蓼兰镇青农种子产销合作社的良种田里,合作社理事长侯元江说,小麦新品种“青农7号”连续两年亩产过800公斤,今年还将迎来丰收。近年来,侯元江将良种繁育与品种示范相结合,带动周边30多个村庄5000多户农民实施小麦育种,收购价高出市场10%。

一粒好种,千粒好粮。今年粮食生产中,良种大显身手。山东发展优质专用品种,重点发展比较效益高的优质玉米、强筋小麦、鲜食玉米、高蛋白大豆、高油酸花生、特色杂粮杂豆。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潘文博表示,抓品种、提品质,调整结构要实打实。今年各地着力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发展市场紧缺的优质专用品种,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

党政同责,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党政同责,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为粮食生产创造了制度条件。

——稳政策,压实责任,调动粮农积极性。

“今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和市场价,都比去年高。我家一季小麦,一季稻虾,种粮有赚。”江苏省泗洪县石集乡汤杨村种粮大户臧如军说。今年,江苏省继续对26个产粮大县奖补1.33亿元。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表示,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中央提出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把粮食产量纳入宏观调控目标,进一步压实了粮食生产责任。

今年,籼稻和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提高2分钱,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粮市场价格都比较好。针对农资价格上涨,中央财政安排300亿元,对实际种粮农民进行一次性补贴。同时,中央财政下达了稻谷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产粮(油)大县奖励等一揽子政策资金。国家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让粮农种粮有保障。

——统筹疫情防控和粮食生产,确保秋粮丰收到手。

这阵子,河北省邯郸市肥乡区天台山镇任堡村田间正忙着“三秋”田管,外出做生意的村民王振国并没有着急往家赶。“11亩玉米全交给了‘田保姆’。”王振国说,把土地托管给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从小麦春管施肥、病虫草害统防,再到小麦收获、运输、秸秆还田,全都由合作社完成。

目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95.5万个,服务覆盖全国约38.4%的小农户。今年秋粮生产,各地创新服务方式,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托管等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研究制定农业生产防疫具体办法,落实分级分类差异化防控措施。经过努力,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下摆总体正常,夏种夏管压茬推进,为夺取秋粮丰收打下扎实基础。

大国粮仓稳,丰收基础牢。亿万农民按照中央决策部署,一环不松、一招不落,全力抓好秋粮生产,确保全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当前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

当前,全国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良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整体水平较过去有所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一些地区和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安全生产工作有弱化趋势,安全生产隐患还不能及时消除,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为全面贯彻落实_,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工作,巩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成果,促进粮食行业发展,国家有关领导已经做出了一些指导意见:要构建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新格局。

首先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宗旨是: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政府承担监管责任,企业负责事故责任,部门负责行业指导和监督管理职责的原则,努力构建部门指导有力、企业全面负责、职工积极参与的安全生产工作的新格局。

其次指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粮食行业安全生产意识;及时制(修)订与安全生产有关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颁布粮食安全生产管理制度;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淘汰影响安全生产的工艺、设备;督促检查粮食行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按规定报告安全生产事故并根据需要组织救援;组织或参加安全生产事故调查;编制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或救援措施。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管辖区域内认真履行上述职责。

然后说明了当前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初步建立适应粮食行业发展要求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明确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职责;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企业安全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得到加强;安全生产事故起数、伤亡人数和经济财产损失明显下降;淘汰不利于安全生产的技术工艺和设施设备,规范操作程序和方法。

最后提出粮食行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是:全面落实部门监督管理职责,完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增强各级领导和企业负责人的安全生产意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强化对行业安全生产的管理;认真开展安全生产形势分析,建立安全生产信息报送渠道;推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进程,夯实企业管理基础;切实提高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素质,严格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重点防范化学药剂丢失被盗、设备伤人、粮堆倒塌、粉尘爆炸以及火灾等安全生产事故;积极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提高安全生产事故救援能。

当前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

_指出,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础上,完善国家安全保障体系。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社会稳定的大局。当前,中国粮食安全正处于高水平保障与高水平开放并存的时期。一方面,国内粮食安全保障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中国农业对外开放处于高水平,国际粮食市场成为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来源。从国外进口粮食对保障国内粮食供需体系平衡、缓解国内资源环境压力以及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粮食贸易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加上目前的世界卫生环境复杂,也加大了粮食供给的风险。由此,妥善处理高水平对外开放与粮食安全保障之间的关系,是新时代提升中国粮食安全治理能力、应对粮食安全新挑战的基本方法。

一、高水平粮食安全与高水平农业开放并存。

1.粮食安全保障处于历史最好阶段。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对粮食安全问题极为重视。党和政府长期以来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做了巨大的努力,使得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利用全球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为世界贡献了1/4的粮食产量,粮食安全保障水平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就生产端而言,70多年来,中国粮食总产量稳步上升,国内生产供应能力不断提高。1949年粮食产量为11318.4万吨,到20_年已经增长至66384.3万吨,年均增幅达到2.6%。1990年前,国内粮食产量实现了惊人的“十二连增”,连续多年粮食产量稳定在6.5亿吨水平。随着国内粮食生产能力的提升,中国人均粮食占有水平也实现了大幅度提升,20_年人均粮食占有量为474.2千克,成为历史上粮食生产和供应的最好时期。就消费端而言,中国实现了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获得了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人均食物消费量。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数据显示,1961-20_年,中国人均食物消费量呈稳定的增长态势,其中,主粮消费量增加了1.5倍,果蔬、肉蛋奶、水产品等消费量均增长了5倍以上,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从《经济学人》发布的全球最新粮食安全指数排名榜可以看到,在123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粮食安全指数排名第30位,且在食物总体供应、食物获得性、质量安全等重要指标上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农业对外开放处于高水平阶段。

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与中国农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融入国际粮食市场有直接的关系。自20_年中国加入wto以来,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农业对外开放度较高,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关税较低和贸易自由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之一。在市场准入方面,中国通过大幅度削减农产品进口关税,使得平均关税税率仅有15.1%,是全球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的1/4,成为世界农产品进口关税水平较低的经济体之一。同时,通过不断完善配额管理制度,适时扩大粮棉油及化肥等农资产品的配额量,特别是主粮配额量大,且在配额内关税降至1%,使得主粮进口量大大增加。在出口补贴方面,中国已不对任何农产品出口实施补贴。在国内支持方面,严格按照wto的要求,将特定农产品、非特定农产品“黄箱”补贴约束在特定农产品年度生产总值及农业年度生产总值的8.5%水平之内,这一“微量允许”的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通用的10%的标准,并自主放弃了多边体制为发展中经济体定制的“发展箱”权利。按照wto规则的要求,中国还放宽民营企业出口限制,不断降低国有企业农产品出口比重,提高了民营企业农产品出口比重,使得涉农民营企业成为中国农业对外贸易投资的主力军。另外,中国通过不断调整和修订国内农业政策法律体系,逐渐推动农业服务业领域的开放。

通过履行入世承诺以及不断加大国内制度与国际规则的接轨力度,为中国农业构筑了一个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商务部数据显示,20_年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额为279亿美元,到20_年增长至2300.7亿美元,年均增速超过13%。其中进口额从20_年的118.5亿美元增加到20_年的1509.7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5%;出口额从20_年的160.5亿美元增加到20_年的79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10%。随着农业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已经完全嵌入到全球农产品市场。当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农产品进口国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成为国际农产品市场上不可忽视的力量。显然,在国内环境资源约束不断加剧的情况,通过农产品市场的对外开放,从国际市场进口粮食能够为国内粮食供给体系平衡提供支撑。从主粮进口的数据看,从1996年起大豆就成为净进口主粮,到20_年进口量已经达到8851万吨,成为中国进口量最大的主粮品种。小麦、玉米、稻谷也分别于20_年、20_年、20_年成为净进口主粮品种。商务部数据显示,从20_年加入wto到20_年末,中国粮食净进口量从959.2万吨飙升到12782.3万吨,年均增幅超过17%,是世界上粮食进口增速最快的国家,粮食净进口量已经占到了国内粮食总产量的20%。

1.“非必需”的大量进口破坏了国内粮食平衡。

与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对农产品进口调节上并无足够的关税控制空间,也难以运用多元化的关税调控形式。同时,进口许可、数量限制等措施也几乎派不上用场,使得控制农产品进口的手段较为有限,传统的边境保护难以发挥作用。正是如此,随着国内农产品价格倒挂问题的加重,国内外粮食价差很快就突破了关税的防护作用,粮食进口的动力日渐增强,超过国内正常供需缺口之外的非必需进口大量增加。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20_-20_年间,每年的粮食供需缺口约为5000万吨左右,但实际上每年粮食净进口量均超过了8000万吨,部分年份甚至超过了1亿吨,这4年间累计的“非必需”进口量超过了1.5亿吨。从20_年至今,在中国进口粮食中有50%的量是超过了正常供需缺口的“非必需”进口。

“非必需”进口量的增加,对国内粮食市场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冲击了原有的粮食供需平衡体系。一方面,“非必需”进口的激增增加了库存压力,也影响了国内粮食自给率。随着进口量的增加,中国的玉米、小麦、稻谷、大豆等主粮品种自给率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如果不将大豆算在内,中国三大主粮的自给率依然能够维持在97%~98%的水平。因每年大豆进口量较多,将大豆计算在内,粮食自给率下降趋势极为明显,20_年约为90%,到20_年下降到83.9%,到20_年勉强维持在86%的水平。另一方面,大量的“非必需”进口冲击了国内粮价,进口粮食价格的“天花板”效应比较明显,不仅导致了农民卖粮难,而且也加大了政府收储压力并加重了公共财政负担。另外,国际市场的低价粮持续进入国内市场,也对国内粮食市场竞争带来了倒逼压力,从而促使粮价的下降。从长远角度考虑,主粮市场被大量的低价进口同类产品挤占甚至是替代,对国内粮食生产产生了明显的负面效应,要求国内粮食生产支持及补贴政策必须做出适当改革。

2.国际规则限制了国内农业政策的调整空间。

与欧盟、日韩等经济体相比,中国对农产品进口缺乏高关税保护体系。为了应对国际市场低价粮进口带来的冲击与压力,主要运用国内支持政策来进行调控。但是,随着入世过渡期的结束,国内农业支持政策面临着国际规则约束的压力不断加大,20_年之后陆续实施的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价等价格支持政策,使得中国主要粮食品种的“黄箱”支持总量一再增长,日渐逼近或突破8.5%的底线。中国国内支持政策的运用受到了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的关注,面临着较大的争讼压力。20_年9月,美国以中国政府对玉米、小麦、稻谷三大主粮提供的国内支持超过了微量允许的水平为由向wto争端解决机构提起诉讼。20_年2月,专家组报告裁决驳回了美国对玉米补贴的诉讼要求,但依然裁定中国政府对小麦、籼稻、粳稻的国内支持超过了“微量允许”的水平,后上诉机构维持了这一裁决。可见,中国粮食补贴及相应的支持政策,面临“黄箱”规则的约束日渐凸显。总体看,当前中国农业领域遭遇的争端诉讼率在上升,涉及到的农产品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按照wto的统计,20_-20_年,中国作为被诉一方的农产品贸易争端案件有4起,明显超过了世界主要经济体在农业领域的被诉量。这些案件被诉的事由均属于中国国内支持政策范畴,包括价格支持、配额管理、贸易措施、动植物检验检疫措施等;涉案的产品范围包括主粮、油料、糖类等。显然,中国现行的农业政策体系正遭到美国、加拿大、巴西等世界主要农业出口国的全面审视,因此改革和完善现有农业政策体系特别是粮食支持政策,使之能够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还能避免陷入不必要的国际贸易争端,这是中国应当重视的问题。

3.国际粮食市场的复杂性加剧了外部粮源的输入性风险。

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不仅会带来巨大的进口压力和国内市场竞争压力,还面临着诸多的国际规则约束,限制了国内支持政策的发挥空间。除了这些压力之外,国际市场上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外部粮源利用的输入性风险,需要谨慎面对这一风险。在当前地缘政治博弈不断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各类自然灾害频发的大背景下,输入性风险带来的压力会持续增加。一方面,全球粮食生产及出口依然是由发达国家所主导,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等非市场因素对国际粮食市场及全球粮食贸易秩序的影响越来越大,给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除了气候变化引发的自然灾害、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需求格局之变等常规影响因素之外,原油价格波动、生物质能源的发展、金融资本的操控等因素对全球粮食市场供给及价格的影响也在不断加大,加剧了国际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这同样给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自20_年以来,由于世界卫生环境的复杂性,一些主要粮食出口国采取各种措施限制粮食出口,造成了国际粮价的异常波动,使得区域范围内的粮食流通链和供应链中断。可以预见,后疫情时代,全球粮食生产和贸易的不确定性增加,全球粮食市场的价格波动甚至还会升级。不确定性、价格波动性等问题甚至会成为未来国际粮食市场的常态特征,中国必须要尽早应对,在高水平开放背景下确保国内粮食安全,将这些影响降至最小。

4.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面临阻力。

中国作为全球农产品贸易大国,为了更好地应对粮食安全的新挑战及新风险,应当化被动为主动。一方面,继续采取各种措施应对和化解来自于国际市场的进口压力及价格波动风险,另一方面还应主动作为,通过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增强在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将各类风险和压力遏制在萌芽状态。就当前而言,中国应该主动作为,与世界各国一起共同提升应对全球粮食市场风险的能力,特别是要提高粮食供给能力以及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问题,为全球粮食贸易创造一个更加公开、透明的外部环境。主动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既符合中国应对进口风险及稳定外部粮源的实际需求,也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但是,中国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有一定的阻力。一方面,发达国家经常以中国对粮食贸易实施保护、国内外市场衔接不够等为由来阻止中国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另一方面,当中国增加粮食进口并加大对外农业投资时,又面临着“新殖民主义”“中国威胁论”等无端指责。

1.树立新的应对思维。

(1)连接国内外市场的主要因素是价格,进口与缺口之间不能划等号。

在传统的供需平衡思维模式下,国内供需平衡几乎不考虑价格因素。如果国内生产的粮食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即便是价格较高而国际市场上价格相对较低,但因为内外部市场的隔绝,也难以进口(少部分以调剂为目的的进口除外)。随着中国农业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政府调控对国内外市场连接影响力的发挥还离不开价格这个“市场之手”的衔接。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粮食进口数量完全取决于国内外粮价走势,政府对贸易的调控力下降,国内外市场的连接也不再是国内粮食缺口所要求的平衡,而是由内外市场的价差驱动进口。当国际市场作为中国粮食供给的来源市场并成为影响国内粮食供求关系平衡的重要因素之后,只有国内外粮价差距足够大,粮食进口的动力就会继续存在,国内外市场的衔接度也会进一步增强,进口也将成为易事。而对进口与否、进口多少的争论,进口量并不是单方取舍的思维模式,也不是应对粮食安全挑战的应有思维。

(2)产量高并不意味着竞争力强,增产并不必然提升自给率。

在高水平开放的背景下,粮食贸易的决定因素是国内外粮价的差距。长期以来,中国对粮食生产的关注点是产量,而不是粮食作为产品的竞争力,因为这两个目标并不能完全统一。农产品属于同质性较高的产品,竞争力的高低是由价格决定的,也就是由生产成本高低决定的。按照边际递减理论,如果在技术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产出的不断增加,可变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出下降,因而使得产出边际成本上升,最终使得价格上涨而竞争力下降。如果将技术进步的因素考虑在内,过于追求产量的最大化,生产成本也不一定会下降。在农业开放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内产量的增加可以有效调节供需缺口,从而能够遏制进口。在高水平开放的情况下,国内粮食产量增加也可以调节供需缺口,但无法阻挡国内外价差引发的粮食进口。在极端的情况下,如果国内粮食产量增加是以成本增加为代价,国内外价差会进一步拉大,反而会导致进口量进一步增加,从而降低了粮食自给率。

(3)粮食安全并不是绝对的自给自足。

保障粮食安全并不必然要求粮食的自给自足,在高水平开放的情况下,加强国际粮食合作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路径之一。不过,对于中国这一人口大国,保持较高水平的自给自足率是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将绝对的自给自足认为是粮食安全,那么就会对粮食安全保障路径产生误解。真正的粮食安全应当是稳定的、持久的高消费水平,而不是维持较低的进口水平。事实表明,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国民收入差距过大以及国家治理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像人口大国印度就维持了较高水平的自给率,每年能够向国外出口大量的粮食,但这并不意味着印度粮食安全处于较高水平。由此而言,在中国农业高水平开放的背景下,要将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改善国民收入分配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建立稳定粮源引进渠道。20_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保障粮食安全要立足国内、适当进口,确立了新的国家粮食安全发展战略,并重新厘定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内涵与边界,从过去要求全面自给自足到保障重点粮食品种安全的转变,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并将国际粮食市场作为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在中国农业高水平开放的背景下,必须立足于全球来构筑国内的粮食安全保障观,建立开放型、持久性的粮食安全保障机制,转变粮食安全保障的思路,建立生产、需求、进口三元平衡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一方面,在明确国内资源禀赋、农业支持政策及国际规则相互作用的情况下,系统考量生产、供给、进口的关系并建立三者协同的调控机制体制,确保国内粮食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国内外市场、国内供需平衡与进口之间的协调和衔接。另一方面,要关注国际市场供给趋势、风险变化及贸易政策变化,主动参与全球粮食治理体系,积极应对粮食安全所面临的新挑战。

2.政策着力点。

(1)农业竞争力提升。

“非必需”进口不断增加,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中国粮食竞争力有待提高。一方面,现有的资源禀赋决定了中国难以与土地资源丰富的国家在农业领域展开竞争。中国户均耕地面积只有0.5公顷,户均规模只有美国的1/350,美国大规模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方式不适用于中国。即便是到2050年中国农业人口减少至3亿~4亿人,户均耕地规模也只有1公顷左右。另一方面,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推动了中国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农业竞争力。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带来的不仅是土地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同样也带动了其他要素成本的上涨,使得粮食等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导致中国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生产成本日益接近日本、韩国、瑞士等国家的水平,与美、澳、加等主要农业出口国的差距不断拉大。考虑到中国劳动力价格、土地资源要素等价格上涨的趋势难以逆转,成本驱动的价格倒挂将会成为常态。如此,只有不断提升农业竞争力,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竞争力,才能够减少“非必需”进口。在传统边境保护水平有限,且国内支持政策受到多边规则约束日渐增强的情况下,提升中国粮食产业的竞争力是政策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2)国内政策设计需要考虑国际规则。

随着粮食国内外市场融合度的加深,国内农业政策设计必须要充分考虑国际规则的要求,忽略国际规则的农业政策设计空间日渐狭窄,国际规则对国内农业政策的约束力不断加强。由此,中国今后国内农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不仅仅是国内问题,还需要充分反映国际规则的要求及中国的承诺。中国在农业政策制定或农业法律规范修改过程中,相关内容和条款的设计要与国际规则接轨,使之能够符合国内粮食安全保障的要求,还要避免陷入农产品国际贸易争端之中。另外,中国作为全球农产品进口大国,不仅要求保证国内政策及立法与国际规则接轨,还应该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重塑,以更主动的姿态和作为,为中国农业支持政策体系争取更多的空间。当前,面对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及个别国家的单边主义、粮食能源化和金融化的复杂形势,以及部分农业贸易规则依然存在大量的模糊地带,中国应在充分研究现有规则基础上利用好规则,并力争通过区域、双边贸易协定设计出新规则,为以后的国际规则谈判创造出更有利于中国的空间。

(3)粮源进口多元化和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

在高水平开放的情况下,打造稳定、多元化的进口来源渠道是满足国内粮食安全保障的要求,同时还应该做好风险防范及管控。客观而言,中国农产品特别是粮食进口来源地过于集中,对相关出口国的依赖度较高,这些国家的供给能力或经济政治风险对中国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了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稳定。由此,在未来的粮食贸易体系及政策安排上,应该推进多元化的进口战略,构建多层次、多区域、多品类的分散式进口体系。另外,在全球气候变化日渐显著的情况下,粮食供需关系会呈现出更多的跨区域属性,各国的共同治理是应对粮食安全保障的基本要求。特别自20_年以来,粮食安全问题已不再是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粮食安全治理需要各国的共同参与,通过合理调整世界的粮食资源,回应各国的实际需求,寻找各国共同的利益交叉点,惟其如此才能够确保治理体系稳定而持续。

四、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1.结论。

在农业扩大开放的情况下,粮食进口为中国粮食安全保障提供了新的路径,同时也对国家粮食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压力。就国内而言,一方面,“非必需”的大量进口,使得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升粮食竞争力成为中国必须面对的问题,从而也使得国内粮食安全思维和政策必须及时予以调整。另一方面,多边规则对国内农业支持政策的约束性越来越大,限制了国内政策的调整空间,造成了较大的改革压力。就国际角度看,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受到国际贸易环境、气候变化、贸易政策等多方面的影响,市场波动性、不确定性等成为未来国际市场的基本特征,中国以后利用外部粮源的风险也将会增加。在这种情况下,亟待思维转型和政策转型,推动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食供给体系及能够与国际接轨的农业政策体系的建立,从而不断提升中国粮食安全治理能力,进一步完善开放性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2.政策建议。

(1)推进从产量到竞争力的粮食安全导向转变。

当前中国粮食安全与国际市场之间的关系日渐密切,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都是非传统风险,亟待粮食安全导向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要适当弱化对高产量、高自给率的追求,将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粮食竞争力作为粮食安全新目标。一方面,通过成本与价格对照,对抬升中国粮食生产成本的主要影响因素引起关注,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降低相应成本,从而变相提升粮食竞争力。比如可以通过加速推动流转,扩大经营规模来降低劳动力成本;通过生物育种、土地种植效率提升等技术开发及应用推广,以提升资源利用率;扩大政府部门对粮食生产的投入等。另一方面,中国幅员辽阔,所属气候带丰富,在此基础上通过推进差异化的生产格局及错位竞争来弥补成本竞争劣势,在提升品质的基础上注重品牌效应,走质优价优的路线;也可以推进中国产业融合来提升农业的整体竞争力等等。

(2)推进农业政策体系从国内分轨到内外对接的设计转型。

在综合考量国际规则的适用性、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性及多边贸易规则改革趋向等因素的基础上,在合理范围内继续优化和完善中国农业支持政策体系,提升中国粮食生产的竞争力。具体而言:第一,认真研究wto《农业协定》中的模糊空间,在wto规则允许的空间内创新中国农业补贴方式。第二,加强对多边、区域农业贸易、援助、管理等多种规则的研究,提升运用规则的意识和能力。第三,积极推动并参与新一轮农业贸易多边谈判,推动wto农业规则的重塑。一方面,针对现有的wto农业规则中对发展中国家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在后续谈判的时候要加以关注,并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另一方面,重点关注与中国粮食贸易相关的国内支持、出口限制、粮食援助等规则改革,并提出这些规则改革的具体主张,将农业贸易政策调整与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进行对接。

(3)通过构建主动风险管控模式来提升外部市场的利用能力。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贸易局势,中国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预警及管控机制,提升对国际粮食市场的把控力,采取多种措施化解和分散来自于国际市场的进口风险或其他输入风险。具体而言:第一,放宽部分国家的粮食准入限制,继续拓宽粮食进口来源渠道,打造多元化、高效化、稳定性的国际粮源供应体系。第二,利用好现有的国际贸易规则,加强对“非必需”进口的调控。鉴于当前中国可用于调控“非必需”进口的手段不多,由此在未来的多边、区域、双边贸易谈判中确保现有的关税、配额管理、国内支持政策空间不再被压缩。同时,加大贸易救济措施的运用力度,充分利用好反倾销、反补贴及特别保障措施等手段,为粮食进口调控留下空间。第三,建立并完善农产品进口检测与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强对大宗商品市场的监测、研判及预警,及时了解大宗商品市场的变化趋势,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贸易损害补偿办法,从而帮助农户和农业企业提升粮食生产的竞争力及应对风险的能力。

(4)通过营造外部环境来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

在中国农业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合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来保障粮食安全已不可逆转。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不仅需要加强粮食输入性风险的防控,还应该加强与其他国家、国际机构的合作,通过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来实现参与的主动权。一方面,进一步推动“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深度结合,推进农业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的联动。“引进来”就是充分利用好国际贸易及国外的资本与技术来弥补国内粮食供需缺口;“走出去”就是通过对外投资来加强对国际市场及国外农业资源的控制,从而减少输入性风险。当前,要充分利用好“一带一路”倡议,大力支持中国涉农企业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完善产业链布局,特别是要扩大对土地等上游资源的投资,实现全产业链控制。另一方面,主动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体系,为构建持续稳定的全球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后疫情时代,中国还应该努力推动全球粮食贸易体系和治理机制的重构。同时,维护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及投资框架,深入推动多边农业贸易规则谈判和涉农国际机构改革,强化各国粮食安全目标的协同一致,稳定国际粮食供给体系。

当前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

我国人口众多。世界上平均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中国人。而我国的耕地面积呢?仅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百分之七,却养活着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这么多人的吃饭问题成为我国第一个大问题。我国虽已解决了旧中国几千年没法解决的人民吃饭问题。我们应该为之自豪!可是按人口算,人均有粮食仅361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还低,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的国家。(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13多亿人口的嘴加在一起,比世界上最大的广场——天安门广场还要大。这真是一张大嘴!)据测算,1公斤大米约有个米粒,我国13亿人口,若每人每天节约1粒大米,则全国每天可节约公斤大米,每年可节约1200万公斤大米,可养活人。

朋友们,平时有没有浪费粮食的现象呢?还记得那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首诗吗?人们总是觉得自己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再谈节约粮食是早该丢弃的陈词滥调。如果留心一下生活的四周就会发现——粮食浪费几乎无处不在。

你想来世做饿鬼吗?你知道饥饿的滋味吗?

远离浪费珍惜粮食······。

“不要把浪费当成潇洒,你挥霍的是一种罪恶;不要把节俭看成尴尬,你培养的是一种美德。”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国每年都要从外国进口大量的玉米和小麦,为了养活13亿人口,我们的袁隆平教授,还在为粮食亩产量的提高不断奋斗!而现在的社会对浪费现象却如此麻木!

在饭店,每天总有好多米饭、馒头、剩菜等被浪费了,真是太可惜、太令人痛心了!倒下的是剩饭,流走的是血汗。浪费可耻,从某种意义上说简直是“犯罪”。当我们在漠视餐桌上的粮食时,人们不曾想到,粮食危机正潜伏而来。中国的现实是人多地少,虽然,袁隆平的高产量确实解决了一部分人的饥饿问题;但粮食短缺,对于十三亿多的中国人来说似乎不是一个遥远的记忆,现实的境遇似乎远没有如此乐观,一些粮食专家的分析结果更像是一种警告: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任由这种状况发展下去,中国在3年后可能发生严重粮食短缺。众所周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进口数量在逐年增加:再过二三十年,中国的粮食供应将严重地依赖国际市场,而国际市场又不可能提供足够的粮食,所以危机在所难免。到那时,你手中的钱能填饱肚子吗?节约粮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而不是说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费得起就可以浪费。我们浪费一粒米,扔掉一个馒头,实际上丢弃的是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丢弃的是对劳动人民的一片真挚情感,丢弃的是做人的一种品格和精神。“节约是一种光荣,浪费是一种可耻”这一口号永远都兴地过时。即使在发达国家,节俭也被视为一种美德。

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并不难,在日常生活中不过是举手之劳。只要存有节约的意识,其实做起来简单: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扔剩饭菜:在餐饭用餐时点菜要适量,而不应该摆阔气,乱点一气:吃不完的饭菜打包带回家。在单位食堂节约的方式也很多,比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爱护公共财物都是一种节约的表现。如今,资源、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课题。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已经成为一种新时尚,成为新时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品质。在我们享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带来的美好生活的同时,能够节约一粒米、一滴水、一分钱······也是对社会的一份贡献、一份责任。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建设节约型社会已是全体国民的共识,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

古语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节约是一种品质,是一种教养,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德。世界粮价目前仍在不断波动,我们更有必要重视“节约粮食”。让我们从节约餐桌上的饭菜做起,并把节约粮食培养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我们每个人都要从现在做起,要拿出实际行动,把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今天,我们知道了国情,进一步明确了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特殊意义,我们每个人都要从现在做起,要拿出实际行动,为国家分忧,把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活动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让我们用实际行动节约粮食,珍惜粮食,远离浪费粮食,为国分忧。

当前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

坚决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这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命脉所系。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既要保数量,也要提质量。虽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显示,耕地的账面数字有所增加,但耕地还是那么多,产能也还是那么多,实际并没有增加。对此,必须有清醒的“红线意识”,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农民可以非农化,耕地决不能非农化。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持耕地面积基本稳定,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确保“有地可种”。集中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等项目资金,大力开展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__年,全国要新建8亿亩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

紧紧依靠科技挖掘粮食增产潜力。这是实现粮食持续增产的根本出路。近10年,我国粮食亩产提高69.6公斤,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接近70%。在高起点上继续增产,更要发挥好科技增产的潜力,着力抓好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要加快筛选应用一批适宜本地特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继续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抓好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集成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扎实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加快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大力推进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进一步发挥农机在科技兴粮中的载体作用。

坚持不懈强化完善惠农政策。这是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粮食生产实现“十连增”,最主要的还是政策好,中央政策力度大,各地也出台了许多配套政策。今后在完善强化政策的同时,要在狠抓政策落实上下功夫。继续落实好“四补贴”政策,新增农业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让多生产粮食者多得补贴。加快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继续加大对产粮大县的奖励力度,调动主产区生产积极性。落实好国家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水平合理,促进农民种粮增收,让农民爱种粮种好粮。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是解决“谁来种粮”、发展现代农业的应对之策,也是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重点。要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的基础上,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发展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渠道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加快培育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重点培训种田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业营销人才、农业经营人才,完善农业支持政策,吸引一部分青壮年留在农村、从事农业。鼓励和支持专业化经营性服务组织开展供种育苗、农机作业、农资供应、农产品加工及营销等服务,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论文

根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农业农村部、教育部、科技部、全国妇联关于做好20__年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系列宣传活动的通知》(c粮发〔20__〕c号)精神,为认真组织开展我区“20__年世界粮食日”活动,制定此方案。

一、活动主题。

世界粮食日主题:努力实现零饥饿;全国粮食安全系列宣传主题:端牢国人饭碗,保障粮食安全。

二、主办单位。

自治区粮食局、农业厅、教育厅、科技厅、妇联。

三、活动安排。

(一)活动组织。

为认真做好20__年全国世界粮食日和全区粮食安全系列宣传活动各项工作,自治区粮食局会同有关部门成立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我区活动方案,组织开展“粮安之星”评选发布和“粮食安全大走访大调研”系列活动,协调地方媒体宣传报道,发放宣传资料和宣传品,指导本地活动的开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自治区粮食局产业发展处。各地州(市)级粮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自治区活动方案,成立组织机构,积极组织开展相关工作。

(二)活动内容。

1.首届“粮安之星”评选发布活动。在全区范围内挖掘评选一批积极投身粮食行业、维护粮食安全的典型个人/集体。各地州(市)粮食、农业、教育、科技、妇联等有关部门负责本地区“粮安之星”评选工作,并于9月20日前将“粮安之星”(个人/集体)推荐上报至自治区粮食局,其中伊犁州、昌吉州、塔城地区、喀什地区推荐上报“粮安之星”3名;和田地区、阿克苏、哈密市、巴州、博州、克州、阿勒泰地区推荐上报“粮安之星”2名;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克拉玛依市推荐上报“粮安之星”1名。在各地推荐上报的基础上,评选出10名自治区“粮安之星”,并于10月16日在自治区粮食局门户网站、微信平台上发布。

2.“粮食安全大走访大调研”。活动期间,各地州(市)粮食、农业部门会同教育、科技等部门,组织农业专家、科技专家、农业院校师生等,走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对粮食问题进行摸底调研,认真倾听农民对国家粮食、自治区小麦收储制度改革等政策的意见建议,深入了解粮食安全方面存在的矛盾隐患;面对面宣传国家以及自治区粮食安全政策,讲解粮食生产、收获、运输、保管等方面的科技知识,提高农户优质粮食种植和收储技术水平。要以工作小组形式开展活动,每组3至5人,深入到2至3个村,进行大走访大调研活动。

各地州(市)粮食部门要积极向农民宣传推广“代清理、代干燥、代储存、代加工、代销售”等“五代”服务,提高粮食产后专业化服务水平,减少产后损失;依托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向农民宣传推广粮食品质测报和监测、科学储粮技术服务,促进农民增收增效。

(三)进度安排。

1.准备阶段。各地州(市)粮食部门会同各地农业、教育、科技、妇联等有关部门单位按照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世界粮食日和粮食安全系列宣传活动实施方案,并于9月20日前报自治区粮食局备案。

2.实施阶段。活动期间,各地州(市)有关部门按照本通知要求和本地实施方案,组织开展“粮安之星”推荐上报、粮食安全大走访大调研等相关活动。

3.总结阶段。10月21日前,各地州(市)相关部门要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并将活动情况(含总结报告、活动图片、视频材料等)报送自治区粮食局。

四、有关要求。

(一)各地州(市)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发挥部门优势,密切协调配合,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方案;积极筹划,强化协作,精心组织实施,落实必要经费。

(二)要把拓宽宣传渠道、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宣传实效落到实处,紧扣传播规律和公众关切,做好活动宣传报道和新闻服务,积极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努力形成全媒体覆盖格局。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宣传形式,广泛动员全社会参与“粮安之星”活动。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优势,积极运用网络、微信、微博、短信等新兴媒体加大宣传力度。

(三)要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改进工作作风、注重活动内容、厉行勤俭节约,严禁铺张浪费、大讲排场和形式主义。要加强过程监管,杜绝大操大办,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提倡勤俭节约、简朴大方、务求实效。

(四)要高度重视安全防护工作,同步部署消防、交通、防踩踏等安全防护措施,严格排查,消除隐患,落实应急预案,严防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五、联系方式。

__。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

受新冠疫情防控影响,世界上一些粮食出口大国先后限制出口,由此导致连锁反应,粮价囿于供求关系有所波动。国际粮价会不会传导给国内,成了不少群众担心的话题。甚至部分群众对“米袋子”安全存在质疑,出现囤购米粮的现象。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头等大事,是民生的重中之重。“米袋子”安全事关国家运转基石的稳定和谐。“仓廪足而知礼仪”,特殊时刻,群众对“米袋子”安全有所不放心,势必要引起高度重视。在疫情防控严峻时期,出现个别抢购生活物品和日常物资的现象,也从侧面说明“米袋子”的关键之处。不过,群众有没有必要对“米袋子”费神恐慌?笔者认为大可不必。

立于国内基本政策来看,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国策一直牢不可破,确保中国粮食自给自足、人人吃饱饭的原则没有变。退一步来说,境外粮食短缺欠收、价格波动、供求不平衡等,这些因素早已考虑在内,也是“18亿亩耕地红线”存在的价值意义。随着各地政府和农业相关部门发展农田水利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粮食产能和生产效率明显提高,对抗天灾能力、稳定产量更是具备先进优势。

尽管防疫工作是当前重点,然各地农业复工复产同样在有序火热推进中。如笔者所在的乡镇和村委会每天都在调度早稻播耕面积,同时配合县直涉农单位和专家团队加快政策指导农民出村下田、农资进村入田等工作。可以说,自上而下、层层级级,每一名涉农工作者都在同时间赛跑。时间不会亏待有心人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丰产景象一定如期而来。

此外据相关部门统计,近五年来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人均粮食占有量达472公斤,远高于国际粮食人均400公斤标准线。此外,我国粮食库存充足,库存消费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安全水平。存粮足、田丰产,足以夯实群众端稳“饭碗”的信心。何况,我国谷物进口量仅占进口消费量的2%,其中进口泰国大米等只是供给侧结构性调整,满足群众个性化和多元化需求。换而言之,国际粮食情况变化对国内粮食价格、供求关系影响极其小。

话说回来,每逢特殊时刻,少数群众极容易触发抢囤的“心弦”,如日本核泄漏抢购食盐、“非典”时期哄抢绿豆等,现在回过头来看就会有一种“黑色幽默”的感受。所以说,熟稔实际生活中“米袋子”安全的事实还不够,让心安分不重复“囤粮的故事”,还得擦亮眼睛、笃定意志、保持清醒,不要被少数谣言、传闻所蒙蔽,被夹带私货、别有用心之徒“牵着鼻子走”。对此,政府相关部门还得加强对散布“马路消息”、营造“缺粮假象”现象的打击力度,确保群众安心、放心、省心。

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论文字

2022年世界粮食日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活动10月10日在线上启动。在当前世界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复杂的背景下,深入宣传粮食安全,强化全社会对粮食安全的认识,有利于准确传递政策导向,为保障粮食安全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近年来,我国全面加强粮食生产、流通、储备能力建设,粮食安全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增强了全社会对粮食安全保障的信心。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最大贡献。

我国坚持立足自身,端牢“中国饭碗”,实行增产与减损并重的粮食政策。一方面,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持续提高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推进粮食全产业链节粮减损,实现粮食“绿色增产”。此外,注重引导粮食消费方式从“过度消费”向“健康营养”转变,形成科学合理的膳食结构、勤俭节约的社会风气。

适度进口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受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等多重因素影响,今年全球粮食价格高位波动,我国粮食进口呈量减价扬态势。从目前来看,粮食进口减少对国内供应影响不大。

充足的储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目前,我国政府储备规模、品种结构和布局更趋合理。中央储备规模保持稳定,地方储备规模进一步充实。政府粮食储备品种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合理的规模、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增强了政府防范风险的能力。

提高粮食应急供应保障能力,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粮食应急储运、加工、配送、供应能力持续提升,国家、省、市、县四级粮食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粮油应急保供机制不断健全,我国有信心、有能力在重大突发紧急事件中有效保障粮油供应。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我国在立足自身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积极参与粮食安全国际发展合作及全球治理,为推动世界实现“零饥饿、零贫困”目标贡献力量。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一直是金融服务中的短板,金融支持乡村振兴,需要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不断探索创新金融支持乡村建设的有效方式。

针对边远山区金融服务供给不足等问题,邮储银行创新推出“双基联动”方式。

据邮储银行青海省分行三农金融事业部负责人马君兰介绍,所谓“双基联动”,是指基层银行业机构与农牧社区基层党组织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共同完成对农牧户和城镇居民的信用评级、贷款发放及贷款管理。该模式的创新点在于发挥了双重优势,即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信息、组织、行政资源优势与基层银行乡镇机构的资金、技术和风险管理优势,促进优势对接和整合。

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城西庄村村民是双基联动的受益者。全村种植了1200亩藜麦田,藜麦种植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邮储银行信贷资金为稳产增收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以前,邮储银行在乌兰县并没有设立服务点,乡亲们如果有存贷款需求还得跑到德令哈市办理,来回一趟要花费好几天时间,现在不同了,我们把‘双基联动’办公室入驻乌兰县,离村民们更近了,两三天就能办理完贷款事宜,真正做到普惠于民。”邮储银行乌兰县“双基联动”办公室负责人朱晓强说。

“双基联动”将金融服务延伸至农村的“最后一公里”,为村民提供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基础金融服务,打造智慧便民服务平台,建设“足不出村”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窗口,取得良好效果。截至目前,邮储银行青海省分行在全省共建立“双基联动”信贷工作室53个,累计发放贷款超3.4亿元,服务农户4056户,涉农贷款余额突破25亿元,增速25%。

为支持粮油全产业链发展,农业发展银行创新供应链金融信贷支持模式。工作中,农发行积极推进产销对接,通过供应链金融信贷支持模式支持优质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参与市场化收购。2021年度秋粮收购期间,农发行累计向211家企业发放贷款391亿元,实现粮食交易333亿斤;2022年度夏粮收购期间,促成企业达成购销合作意向75项,涉及购销需求154亿斤,发放贷款115亿元。

为助力农民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更加便捷地获得贷款,商业银行作出积极创新。

农业银行将粮食领域产品创新权限下放分行。今年1月至8月,农业银行全行创新“强村规模种植贷”“信保基金贷”“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贷”“新粮通”等区域特色产品14个。聚焦粮食领域担保难问题,因地制宜采用政府增信、粮食存货抵押、种业知识产权质押、农业设施抵押等特色担保方式,积极满足粮食领域各主体融资需求。大力推广支持市场化运作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目前已在江苏、湖南等地支持项目36个、发放贷款25.89亿元。

农业银行还对接农业农村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系统,通过“惠农e贷”“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等线上产品和平台,开展针对性金融服务。鼓励粮食主产区网点增设服务窗口,延长营业时间,为各类粮食经营主体提供便捷的支付结算服务。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

“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

从未过时,在米粒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个人踏入小学阶段学的第一首诗便是《悯农》,字里行间都在告诉人们不能浪费粮食。从三国时期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唐代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到宋代朱柏庐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再到明代薛瑄的“节俭朴素,人之美德。”……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节俭”二字一以贯之,代代相传,从未过时。

居安思危,在米粒里。上世纪60年代初,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们饿得啃树叶树皮,哪里还有粮食可浪费呢?一粒米就是活下去的希望,怎么能浪费呢?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不愁温饱的情况下很多人渐渐忘却了粮食的珍贵。据央视报道,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作为人口大国,任何个人小事乘以14亿,都是关乎安危的国之大事。“饱时不忘饿时饥”,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对于粮食安全我们更应该始终保持危机意识,仓廪足也应居安思危。

达成共识,在米粒里。节约粮食绝不是一句标语,一句口号,而应该实实在在转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粒米虽小犹不易,莫把辛苦当儿戏。”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除了需要广泛宣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思想观念,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美德外,还应该从法制层面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应不断完善立法,强化监管,扎紧制止餐饮浪费的制度笼子,让人们从“不敢浪费”“不能浪费”,逐步形成“不想浪费”的良好风尚,真正让节约粮食成为一种国民共识。

米粒虽小,却关乎文明,关乎安危,关乎发展。珍重每一粒米,从这一刻开始。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

多次强调要确保粮食、能源资源、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这些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充分彰显了对国家安全基本规律的战略把握,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经济安全保障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在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推动下,我国粮食等农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有保障的,但个别品种依赖进口的局面短期难以扭转,粮食安全基础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

从中长期看,一方面,我国耕地资源有限,人均耕地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粮食生产受水土资源的约束越来越紧,在较高基数上实现持续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粮食等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粮食供求总体上仍将是紧平衡状态。

当前,随着地缘政治冲突加剧、国际粮价大幅波动,要在一个更加动荡的世界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必须稳住农业基本盘,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才能更好应对国际风云变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的粮食安全基础。

能源资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能源安全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随着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持续深入推进,煤电油气供应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形成了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全面发展的能源供给体系。

近年来,全球能源体系发生深刻变革,绿色低碳转型深入推进,乌克兰危机加速全球能源格局调整,能源地缘博弈等风险不断加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需求仍将刚性增长,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对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战略性矿产资源的需求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能源资源安全稳定供应仍面临诸多风险挑战。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更好统筹能源资源发展和安全、开发和保护、当前和长远、发展与减排,系统提升能源资源安全和保障水平,才能更好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能源资源持续、可靠和有效供给。

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作为一个大国,我们必须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的重点产业领域形成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总量达31.4万亿元,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不断巩固,完备的产业体系、强大的动员组织和产业转换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保障。

同时,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仍然存在不少风险挑战。实践充分证明,只有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产业综合竞争力,在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命脉的重点产业领域形成完整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才能筑牢经济安全基础,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粮食安全形势与政策论文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全方位”是一个新提法,高度概括了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粮食安全的全过程、系统性措施,对保障粮食安全提出更高要求。天津市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研究院粮食检测团队带头人谭亚军说:“好粮是种出来的,也是检出来的。要不断提升粮油检测专业技术水平,在‘检得快、检得准’上下功夫,扎牢粮食质量安全的‘篱笆’,守住‘舌尖上的安全’。”

天津市食检院作为天津市承储粮质量安全技术保障部门,三年来检测粮油样品8000多批次,以保障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放松”的基本原则,不漏一项,不落一袋,保质保量完成了市级承储粮检验检测任务。目前天津市承储粮主要以小麦、玉米、稻谷为主,主要包括新收获粮检测、承储粮强检、承储粮出入库检测、库存质量检查等任务,每个任务要检测容重、水分、脂肪酸值等质量和品质指标,最多可达20余项。

在实验室内,技术人员正在对新收检的2022年秋收粮进行检验检测。分选台上,检测人员对小麦进行不完善粒的手工操作检验,在1kg小麦的基数上拣出杂质后,缩分成50g的平行样品,人工挑选出虫蚀粒、病斑粒、生霉粒等再进行称量计算,整个检测过程需要近1小时的时间。同样小麦品质指标检测需要经过润麦、制粉、和面、醒发、压片、成型、蒸煮的过程,检测过程需要11天。

谭亚军介绍:“这类指标检测耗人耗时,且检测结果准确性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因此亟需建立更为客观、简便、准确、实效、适用的粮食检测方法。”

2022年开始,天津市食检院与福斯华(北京)科贸有限公司合作,以科研创新助力粮食安全保障,推动建立粮食快速无损检测体系。经过200个日夜的科技攻关,已建立起质量指标检测模型,能够在1分钟内检测水分、容重、蛋白质、脂肪等项目,目前正在研制全自动小麦不完善粒检测仪,力争突破粮食质量指标全自动快速无损检测难题。创新粮食快速无损检测体系将大幅提高粮食检验检测效率,有力提升粮食检验能力建设,推动天津市粮食标准规范的建立。

天津市食检院粮食检测技术团队在每天周而复始进行繁重检测任务的同时,大胆创新,勇于突破,让严谨求实和自立自强的科研精神在干部职工中形成强大的正能量磁场,以实际行动践行“食检人”的初心使命。

形势与政策粮食安全论文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也是金融业支持乡村振兴的重点。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要优先保障粮食安全和乡村产业金融投入。提出银行机构要加大对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信贷支持,提升信贷产品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的匹配性。优先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向产粮大县倾斜配置信贷资源。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我国唯一一家农业政策性银行,在粮食收储领域,充分发挥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全方位支持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22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按照“保收储、增供给、当主导、防风险”的总体要求,加大贷款投放,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截至9月末,农发行粮棉油贷款余额16875亿元,有力保障了粮棉油市场平稳运行。

中国农业银行作为服务“三农”一线的国有大型银行,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粮食安全决策部署,把服务“秋收、秋种、秋管”摆在该行“三农”金融工作突出位置,加大政策资源投入,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目前已制定计划投放600亿元资金支持“秋收、秋种、秋管”工作。

据介绍,农业银行累计出台16条专项政策支持粮食全产业链。对种业、粮食种植流通加工、农垦、高标准农田项目等,在分类、评级、准入、授信、担保等方面给予差异化政策。全额保障粮食领域信贷规模需求,对贷款给予经济资本计量和优惠政策,引导分支行加大信贷支持和利率优惠。今年1月至8月,已在粮食重点领域累放贷款1435亿元,同比多投放255亿元。

邮储银行是营业网点最多的国有商业银行,长期深耕“三农”。该行积极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深入落实国家保障农业生产要求,高度重视秋粮收购金融服务,围绕区域粮食产业,因地制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搭建产业链生态场景,加快“三农”金融数字化转型,全面助力秋粮收购。

邮储银行陕西省分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总经理种霁表示,在信贷产品方面,邮储银行积极丰富产品种类,加大极速贷、流水贷、产业链贷款等投入力度,解决收购大户融资难题;在贷款定价方面,给予充分的利率优惠,持续降低农户收购成本;在贷款审批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保证农户第一时间用款需求。近3年来邮储银行陕西省分行累计向粮食行业投放贷款超过百亿元。

除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农业保险也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中国银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农业保险承保主要农作物达21亿亩,约占全国播种面积的84%,承保农作物品种超过210种,基本覆盖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和糖料、油料、生猪等主要大宗农产品,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