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散步教案范文(13篇)

小编: JQ文豪

初中教案的编写需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培养。这些初中教案范文是经过多位教育专家精心挑选和编写的,相信能够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指导和启示。

初中语文《散步》的教案含板书设计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到郊野散步的情景吗?当路不好走或者你感到累了的时候,父母是怎样做的?还记得你当时的心理感受吗?(2—3名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散步》,看看一个既是儿子又是父亲的中年人,在与一家人散步时,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信服嫩芽霎时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2、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各自练读。

(2)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课文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3、整体感受。

(1)用圈点法圈出精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先写散步的理由——“我”劝母亲;再铺写初春景象——全家一起散步;然后写发生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儿子;最后写路不好走——“我”背母亲,妻背儿子。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结合课文说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母亲、儿子的性情又怎么样?

明确:“我”诚恳、孝敬;妻子贤良、温顺;母亲老迈、顺从而又有涵养;儿子听话、懂事。

2、作者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明确:在一个家庭中,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3、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1)后来发生了分歧——表现出老一代和下一代的巨大差距;(2)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表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3)我决定委屈儿子——体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应把握的基本原则;(4)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同第2问)。

4、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明确:共两处。一是第四小节描写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景象,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机。二是第七小节描写了“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和“水波粼粼的鱼塘”,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珍爱。

四、质疑问难。

针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先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散步》与《三代》,看看哪个故事更能感动你?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六、布置作业。

你和家人的哪一次散步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你能用500—600字把当时的情景写下来吗?不妨也用《散步》作题目。

【本教案设计思路】。

本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学生就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联系实际自然就会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另外,由于本文秀美隽永、意蕴丰富,因而须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关文章: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学散步教案

教学理念。

社会在不断发展中,语文课必须要与时俱进,结合社会时代热点,要让学生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意识。而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结晶,在道德意识渐渐开始出现淡薄现象的今天,尊老爱幼也逐渐被人提起,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也要能结合时代的特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材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自读课文,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学习本文要进一步落实单元要求,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同时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学情分析。

根据课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亲情观念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准则。在进入初中的第一课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生字词,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品读课文中具有对称美的句子及含义丰富的语句。

3、提高学生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教学内容。

生字词及课文感知。

人物形象分析及对称句子赏析。

中心思想品读。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以及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教学准备。

制作教学课件ppt。

下载导入视频。

教学时间(一课时,第一课时参评)。

教学过程。

一课时。

课程导入。

播放《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请学生谈谈观后感。

视频里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另外一个家庭,这是怎样一个家庭呢,也有老人又小孩吗,这个家庭也幸福吗?就让我们随着莫怀戚先生的通过散步这件小事的描述,来认识他的一家。(板书课题,作者)。

课文内容感知。

1、听范读,思考问题。

(更正读音错误的地方,用圈点的方式标出生难字,明确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最后的而结果如何)。

2、教师出示课件,检查学生的读音,解释重点词语的含义。(学生回答问题并依据自己的情况做好笔记)。

考察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教师抽同学到黑板写较难字,并请同学用词语造句)。

教师呈现问题,学生抢答。

明确:

时间:初春地点:田野人物:我的一家。

散步过程中发生了: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的分歧。

最后的结果:我决定顺从母亲走大路,母亲却改变主意,走小路。到了难走的地方,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

5、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请同学个别发言,其他同学在做补充。)。

明确:我们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散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我感到很为难,决定顺从母亲委屈儿子,母亲却改变主意照顾孙儿的感受,决定走小路,途中遇到难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感悟人情美。

用我想献给,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的人。”的句式回答。(投影出示)。

学生各抒己见,各赞所爱:

(1)、“我”——孝顺、体贴、温和、稳重(板书)。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b:“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c:“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我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中的“慢慢地、稳稳地、仔细这几个词语把我的小心翼翼描写得非常逼真,足以看出我对母亲的体贴关心,惟恐母亲有闪失。

(2)、母亲——温和慈爱(板书)。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写出母亲对我的信任。

b:“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动词“摸摸”足以看出母亲对小孙子的疼爱,为了孙子,母亲放弃了走大路的想法。“还是走小路吧”说明母亲理解孙子的心思,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小孙子的心愿,彰显了人类生命的真谛——对幼小生命的保护,体现出中华民族“爱幼”的传统美德。

(3)、儿子——聪明伶俐、善于观察(板书)。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4)、妻子——温柔贤惠(板书)。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初中语文《散步》的教案含板书设计

开课即展示翠鸟标本,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

该课的教学采用了目标教学法,课前定标,质疑导学中达标,总结课文时查标,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有据可依。

恰当地运用了多种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画投影展现静态的翠鸟,vcd及电脑动画体现动态的翠鸟。鲜明的画面,动听的音响,迅速将学生带入教学情境中去,同时又利用文字投影出示重点句段,从而使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迅速结合。使得作者按顺序抓特点来描写翠鸟的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

在该课的教学设计中,不仅注重教给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联系图画及上下文来理解课文的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自读勾划的良好自学习惯,从而保证双基训练能落到实处。

初中语文《散步》教案

初中语文《散步》教案作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一种预计和构想,在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初中语文《散步》教案怎么编写呢?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散步》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1.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2..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1min)。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2min)。

问题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先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第一、散步的时间?——初春。

第二、散步的地点?——田野。

第三、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分歧。

第五、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

有意思。

第六、谁来解决分歧?——我。

第七、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

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

第九、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第十、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师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师明确: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师引导: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真要出去散步,多累啊,应该让母亲在家多休息才好呢。

生1:老人更需要关爱,如果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母亲会觉得很孤单。一家人一起散步,会让母亲感受到家的温暖。

生2:文中说,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说明母亲的心里是期盼春天的到来,希望出去走走。

师引导:春天总算来了,“总算”说明了什么。母亲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反映了什么。

(朗读指导:“太迟、太迟了”、“挺不住”、“总算”、“熬”)。

师明确: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

那作者为什么要写散步这件这么简单的事呢,它究竟表达了人间的什么情感?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与他的创作背景,思考以上问题。

(三)作者与创作背景。(2min)。

莫怀威:笔名周平安、章大明。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和《家园落日》等。本文创作于1985年,创作的契机在于作者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乎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而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在追求对外开放、大力提高经济水平时代所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作者想通过此文呼吁人们捡回失落的亲情,多关心自己的亲人。那么下面让我们细读文章,体味文章的亲情。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体味亲情(14min)。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关于“我”:[5分钟]。

你认为“我”是怎样一个人?

(孝顺,善良的人)。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板书:“我”:孝顺善良)。

关于我的母亲:[4分钟]。

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五).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板书:小事情表现大主题)。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其实,在我们经过的平写出凡日子里,都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转瞬即逝一幕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久久回味,从而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家人,更珍惜亲情,珍爱生命.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

在教学方法上,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读与写(读与说)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初中语文《散步》教案

初中语文散步教案主要通过祖孙三代一家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示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何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下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语文散步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1.知识储备点:

(1)积累重要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积累语言,揣摩语言。

2.能力培养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4)夹叙夹议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1)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设备。

2.音像资料:歌曲《致爱丽丝》《常回家看看》。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环节:。

1.朗读课文,自己查字典,解决字的读音,找出课下注释中没有,自己又不理解的字词,整理在笔记本上,小组同学之间交流字词整理情况。

2.朗读课文,感受亲情的和暖。用一句话说说你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二、文本研讨环节:

课堂导入:

记得周国平说过,家,是一只船,是避风的港湾,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岸。家庭中,正因为有了父母坚强的臂湾,有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嘘寒问暖,我们才感受到无尽的温情与和暖。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再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天,去共享亲情的无限。

(一)初读入情整体感悟。

1、配乐朗读。

阅读提示:(1)播放乐曲《致爱丽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家庭的亲和力。

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三代四口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师生明确:“和美”的家庭。

(二)研读入境合作研讨。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题目: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什么?(小组口头表达)。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班上书面交流)。

2、研读要求:

(1)小组内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2)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师生明确:

(1)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2)“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条缀接而成的。

(3)家和万事兴。

(三)美读入理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找出文中佳句,赏析本文语言特色。

1、提示:(1)你喜欢文章哪几个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2)师生明确: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3)集体朗读,注意读出初春的生机和散步的情趣。

2、提示:(1)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2)自由朗读品味。

(3)学生简谈文中写景的作用。(点明散步的原因及走小路的原因,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同时渲染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四)赏读入心学习技巧。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有些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请学生猜老师喜欢的原因?

2、反馈: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深情赏读:领读辅之以跟读,评价。

5、师生一齐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师生明确:以小见大,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传统观念逐渐淡化的今天,这一课更显出他的教育性。

因此,我想通过通过朗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同学们自由选择课文内容,选择几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课文的语言味和内涵美。例如:在分析文章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时,我就要求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通过投影进行展示。

但不足之处是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我有些操之过急,急于引导学生回答,致使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就给出了答案。我也意识到,在教学上,我对学生总是不敢放手,,总想扶着学生走路,免得“摔倒”,今后我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在研读过程中,我抓住重点语句“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的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重读“蹲”“背”“也”等词以及“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的很仔细”语句,突出我与妻子心甘情愿,主动承担责任的使命感。并进行示范朗读,以促进学生的理解,感悟,相信我的缓慢而低沉的一字一句的示范朗读,以及停顿,轻重,缓急,语气上的示范朗读都会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激发了学生试读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试读,最后再齐读。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很深,朗读的效果也不错。

在拓展延伸部分,我播放央视公益广告《洗脚》,再次从情感上让学生体会亲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且深化了文章主题,有效的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效果不错。

总之,教学是一门较深厚的艺术,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从而使自己教学之路走得更长、更好、更有意义。

初中语文《散步》教案

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2、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难点: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一、        导入  :5。

1、        多媒体,歌曲《让爱住我家》,展现亲情图片和歌词。

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

1、        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如果学生发现课文朗读与课文不完全相同,可以作思考题,留给学生.)勾画文中最能表现浓浓亲情的细节、词语、句子。

2、        自由阅读全文: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以轻声品读,也可以默读。把文中表现出浓浓亲情的地方多读几遍。

3、        小组互助,交流感悟。文中让你最感动的有哪些细节、词语、句子。这些地方应该怎样读才能表现这份深情。

4、        全班交流、亲情共赏。

分析:这句话说明了“我”关心母亲,对母亲的身体健康提出积极的建议,而不是顺水推舟。母亲因为相信儿子,尊重儿子的意见,所以顺从。我如果只带着妻子、儿子出来散步,把老人孤零零的丢在家里,会让老人很孤独、寂寞。最后一句说明“我”和母亲关系和谐,表现了母子之间亲昵的感情。而且这种和谐的母子之情是在几十年以前就开始了。

(2)他儿子说的话很可爱。他说:“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他觉得这是他一个很大的发现,这句话写出了孩子的天真可爱。分析:儿子这句看似无关紧要的话极富童趣。孩子这一天真的新发现洋溢着一家人充满温馨的天伦之乐。听了孩子的话,我们都笑了,为散步增添了很多快乐。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引导:为什么一家人都会听“我”的?这里面包含着哪几种亲情?

分析:“我”是一家人的主心骨,平日“我”就是一个讲原则的人,家人都信任他。这里面包含着母子情、父子情、夫妻情。

(4)、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引导: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我”经过思考决定:“走大路”——走大路方便老人,说明我很照顾母亲,很孝顺。母亲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走小路孩子感兴趣,说明母亲对孙子很理解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蔼。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表现了一家人在散步中互敬互爱的动人情感,有一种浓浓的人情美。

(5)、“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

引导:一个“背”字体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之间关系十分融洽,多么幸福、温馨的亲情。

(6)、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小心,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引导:为什么母亲和儿子并不重,但我和妻子要走得很慢、很小心?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同学畅所欲言:a、背上的一老一小可别摔着。特别是母亲年老体弱经不起摔,非得稳稳当当的不可。b、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多呼吸一些新鲜空气,所以走得慢慢的。c、为了让母亲和儿子尽情的欣赏春天的美景。d、表现“我”对母亲的孝心和旗子对儿子的爱心。如果走得很快,显得不耐烦。不能体现浓浓亲情。e、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想文中的“我”那样具有孝心和爱心,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老师小结:一边是风烛残年的母亲,一边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都需要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所以从表面上看,这表现了中年人肩负着既要扶老又要携幼的人生责任;从深层的意思看,这里的“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母亲”代表着过去,“儿子”代表着未来,所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则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文章的结尾,用象征的手法,使文章的思想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境界,意蕴更深刻。把亲情推及得更广泛的境界。

(注:每一处学生分析以后都进行朗读的简要指导,通过学生试读、老师范读、集体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文中的亲情美。)。

总结: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真的很平常,老人和小孩在选择道路时有了分歧,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可作者却有一双慧眼,从这平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谐美好的感情,并由此推及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文中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亲情:它是一幅温馨的亲情图,是一首欢快的亲情曲,是一篇美妙的亲情诗。

让我再一次深情并貌的朗读全文,细细的来体会这份热闹感人感动的亲情。

三、联系生活,谈论亲情8。

幸福的家庭往往都有相同的幸福。亲情无处不在,他不仅仅在思念部之中,也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只是时光的流水把许都宝贵的记忆带走了,我们匆匆的步履把我们曾经拥有的瞬间感动冲淡了,淡如水,淡如烟,淡得我们都怀疑自己是否还拥有那份爱,怀疑我们自己是否还有能力去感知那份浓浓的亲情。可是,这份是永恒的。我们要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用善良的心去体会。

学生准备1分钟。

老师也有故事要讲。2。

3、        把你的真实感受和父母的真实反映写下来,以后的语文课大家交流。

散步语文教案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中出现的一些重点字词,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学会与家人和谐相处。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学会与家人和谐相处。

正确理解“我”的使命感。

课件。

1课时。

一、激情导入,引出课题。

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做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做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与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负重,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吧。

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意)。

嫩芽()霎时()分歧()拆散()。

三、配乐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听课文配乐朗读,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并回答下列问题。

1、散步的时间是。

2、散步的地点是。

3、一起去散步的人物有。

4、他们在散步中发生了。

5、在发生分歧时,“我”决定走母亲决定走。

最终走。

四、合作探究。

1、从这个故事中,你感受到了这是怎样的一个家庭。

2、如果你手中有一束鲜花,你最想送给文中的哪个人,请说说理由。

(喜欢同一人的,为一个小组,代表发言,其他人补充,目的在于分析人物形象)。

3、怎样理解文末写到的:“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五、探究课文,品味语言。

同学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认为精美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让学生通过赏析优美的句子来体会文中人物的美)。

六、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几方面)。

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2、“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3、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七、拓展延伸。

2、在双休日或假期里,你都为父母做了哪些事,或者现在你最想为他们做什么事。

八、再读再品课文。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老师检查、指导。力求学生能发音准确,流利、有感情。

九、小结。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懂得了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构建和美的家庭,创建和谐的社会。

散步语文教案

《散步》是人教版教科书(新疆专用)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讲读课文,是一篇讴歌亲情,揭示生命意义的精美散文,语言清新自然,所叙故事为生活中所常见,内容不难理解。但文章抒发的细腻感情不容易体会,揭示的深刻主题不易把握。其原因,一是初一的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忽视语言形式的分析、揣摩,本文在标点、词语、句式等方面的运用很讲究,使朴素的语言具有深刻的含义;二是现在城市中的少年儿童多以自我为中心,对亲情感受太不敏感,很难与文章发生情感共鸣,难以真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难被文章感染而在生活中反思自己。学习这篇课文,应对其语言形式进行深入揣摩,挖掘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体味文中饱含的情感。教师组织教学宜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关注语言现象,揣摩语言,体味情感,认同尊老爱幼的美好品德;并向课外拓展,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自己周围真挚的亲情,增强感恩情怀。

知识和能力:整体感悟课文内容,解释文章富有感染力的语句的内涵,准确概括。

出文章的主题;

能围绕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思想情感把握从文章言语方面提出问。

题,并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过程和方法: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中一家间三代浓浓的亲情,认同尊老爱幼的美好品德,

认识到亲情至贵,增强感恩情怀;

具有质疑问难,勇于探究的精神。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揣摩品味语言,体味文中的情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揣摩品味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的深刻内涵,体味文中的情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问题教学法、揣摩教学法、讨论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在老师辅导下学生预习。

学生:预习课文,做到读课文两边以上,至少有一遍是出声读;圈点生字词,查词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能概括出文章的内容,试着说出文章抒发的基本感情和主题思想;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小组交流解决问题,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全班。

教师:当堂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各组提交上来的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并在课后将整理好的问题在第二课时前印发给每个同学(见附件1、附件2);制作ppt演示文稿。

师:散步是一项有益的活动。与朋友一起散步,边走边聊,增加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与家人一起散步,互相关爱,感受亲情,其乐融融。散步总给人温馨的感觉,让我们今天再一次走进莫怀戚的《散步》,去感受作者一家三代的天伦之乐吧。

1、指名读文旁批注中的字词:

酷冬嫩芽分歧一霎时粼粼。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处理语速、停顿、抑扬等)。

3、简要叙述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提示]请同学们思考,所叙述事件应该包含哪些要素?就本文来说,哪些细节应该关注?

——时间(初春的一天),地点(田野),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注意重点记叙的路上的分歧,分歧的解决及“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走的细节。

——表现一家三代之间真挚、浓郁、厚重的亲情。

(以上部分既是预习情况的检查和所学知识的巩固,也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做铺垫。)。

同学们在预习中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了许多问题,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同学们预习很到位,所提问题很有意义,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会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各组的问题有些是相同(一致)的,有些是相互关联的,只要解决了其中一个,相关联的其他问题会迎刃而解。上一节课我们已将问题归了类,课前印发给了大家,下面我们共同来解答这些问题。

(演示ppt演示文稿)。

[提示]解决问题的一点思路:

依据:好的文章,所有材料都应该直接或间接为表达中心服务。讲究遣词造句、手法选择、结构安排等都是为了有力地表现中心的。

方法:先整体感知内容和中心,然后把遇到的“为什么”的问题转化为分析“××是如何表现中心的”。

[必要时提示]:

1、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感情?

——第二段,介绍母亲的身体情况,和母亲对“我”的信赖;“我”对母亲的关爱体贴。

——第三四段写春天景色明丽,突出其生机勃勃,生命力旺盛,表达对母亲“熬过”冬天的欣喜,对生命的奇迹的感叹。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一句的理解会较难,引导学生分析:

“这一切”指什么?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昭示着生命的轮回,生命的再生,生命的意义。)。

2、启发学生从多角度理解第五段的作用。

1、“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中的“熬”是什么意思?南方怎么会有“酷冬”?

2、“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为什么用两个“太迟”?

3、段6中“分歧”能换成“不同意见”吗?

4、段8中“走得很仔细”是什么意思?

5、结尾句中“整个世界”一词怎么理解?

[必要时提示]:

1、这些词语、句子是怎样表现一家三代人之间浓郁厚重的亲情的(中心)?侧重于揣摩“我(们)”的内心世界,体会“我(们)”的情感。

2、注意大词小用,重词轻用,词语反复的表达作用。

3、还可以反复诵读“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以加深体会。

[必要时提示]:

结合前后文来理解。走大路还是走小路,一般情况下都没有多大要紧的,但作者一家人中,“一切取决于我”,作者却找不出一个既不拆散一家人,又能满足每个人的想法的办法,感到非常为难。表达了作者尊老爱幼,维护家庭和睦的思想感情,也强调了中年人在家庭中负有重要责任)。

2、“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怎么理解?

[必要时提示]:

“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具体是什么?在一个家庭里又代表着什么?再结合前面对“一切取决于我”和“责任的重大”的分析结果就不难理解: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2、母亲摸着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教师深入学生中,参与交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及时予以帮助。)。

四、再度整体把握,准确领会文章中心,体会文中抒发的亲情:

1、在初读中,我们只体会文章是歌颂亲情的,现在同学们对文章中抒发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中心也有了更准确的把握,请同学们把文章的中心概括在笔记本上。

2、请一位同学深情地朗读全文。

(在朗读和听读中再度体味作者一家人的融融亲情。)。

五、课外延伸。

一次普通的家人集体散步,表现出的亲情感人至深。事实上,爱是无处不在的,只是更多的时候,爱的表达是含蓄而深沉的,就像春雨润物而无声,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包括亲人之间的爱在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爱也需要表达。同学们课后可以写篇文章表达对亲人的爱或述说你家庭中温馨的亲情故事,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亲情,用行动表达对亲人的爱。

课后反思。

一、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学生是学习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每个老师都很熟悉这一理念,但少有老师能在教学中真正实践它。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老师们不了解学生有多大的学习潜力。只要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又有好的学习指导,学生会表现出让我们惊讶的学习能力。一般概念中,对于初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这篇文章的深刻主题并不好理解,但这节课中学生们对文章理解的很透彻,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老师习惯于灌输式教学,学生习惯于记忆现成的答案,思维得不到有力的训练和发展。改变这种状况的一个简便方法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而提问题是需要问题意识和质疑方法的,老师需要给与方法的指导和问题意识的培养。本文学习中,学生们所提问题绝大多数具有很大的阅读价值,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阅读向深层推进。学生的问题是老师组织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生发点。教师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等于把学生的问题原汁原味地全部搬到课堂内,逐一解决,归纳整理是必要的;与学生一起归纳整理是对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探究方法的进一步培养,也是剔除伪问题,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形式,更何况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解决。

三、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阅读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在理性层面上明白了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那么写等等,还应该使学生通过阅读得到合作意识、探究意识的培养,得到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得到亲情、友爱等美好情怀的感化……但语文教学忌讳生硬的德育标签。学习《散步》,不能简单化的喊“亲情致贵”,不能强求学生珍爱亲情,只能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中,真切的体会和感悟亲情,本课对文本言语的深度揣摩就起到了这种效果。言语教学与人文关怀不矛盾。

附件1。

初一2班学生预习《散步》所提问题。

谷有稷组:

1.第三段的作用?

2.从“水咕咕地起着水泡”为什么能想到生命?

3.段7:为什么写“她的眼……池塘”一句。

4.既然小孩要走小路,为什么还要背他?

孙莹组:

1.春天为什么有冬水?

2.第二三四段可否不写?

3.段6中“分歧”能换成“不同意见”吗?(薛东洁)。

4.段8中(母亲)“高大”一词怎么理解?

5.“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怎么理解?

杨硕组:

1.南方怎么会有“酷冬”?

2.段5的作用?

4.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5.这篇文章表达什么中心?从哪词语能体现出来?

姚立颖组:

1.“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写第三段?

3.母亲为什么突然改变了主意?

4.为什么写“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5.为什么写“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宋杰组:

1.文章3、4段的用意?

2.母亲为什么变主意?

3.为什么“我”觉得母亲“高大”?

4.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施凯钟组:

1.为什么说今年春天来得太晚了?

2.什么叫“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3.为什么奶奶会改变主意走小路?

4.冬水应该冻上了,为什么会冒泡?

姚爽组:

1.“整个世界”的含义?

2.“母亲”为什么要同意走小路?

3.第三段的意义是什么?

4.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任笑男组:

1.段4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2.为什么母亲身体不好还要走小路?

3.第五段在文中的作用?

4.文中为什么要仔细描写自然景色?

5.段8中“走得很仔细”是什么意思?

6.文章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

史歆晔组:

1.“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中的“熬”是什么意思?

2.段4,为什么看到这一切会想到生命?“新绿”的含义是什么?

3.“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为什么用两个“太迟”?

4.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5.段7中“她的眼随小路望去……”的意思?

附件2。

对初一2班学生预习《散步》后所提问题的整理。

词语方面。

1.“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中的“熬”是什么意思?南方怎么会有“酷冬”?

2.“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为什么连用两个“太迟”?

3.“新绿”的含义是什么?

4.段6中“分歧”能换成“不同意见”吗?

5.段8中(母亲)“高大”一词怎么理解?

6.段8中“走得很仔细”是什么意思?

7.结尾句中“整个世界”一词怎么理解?

句子方面。

1.段4,为什么看到这一切会想到生命?

2.为什么写“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3.文中为什么要仔细描写自然景色?

4.为什么写“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5.母亲为什么变主意,同意走小路?

6.段7中“她的眼随小路望去……”的意思?

7.“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怎么理解?

段落方面。

1.第三段的作用?

2.第二三四段可否不写?

3.第五段的作用?

篇章方面。

1.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篇文章表达什么中心?从哪词语能体现出来?

语文教案《散步》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尊老爱幼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

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文章的语言美。

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以小见大的写法。

多媒体。

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家是爱的港湾,乍看平平淡淡的生活,往往满溢着浓浓的亲情。南方初春的田野上,一家祖孙三代人的一次常而又常的散步,让我们看到他们家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和和美美,心里顿生出许多感慨。今天我们就学习莫怀戚的文章《散步》(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朗读课文,复述文章故事情节。

理清一条线索(谈整体感受,可展开,又要注意“我”的孝敬)。

(1)“我”劝母亲散步;

(2)全家一起散步;

(3)选择大路小路的分歧;

(4)“我”决定委屈儿子;

(5)母亲却依从了孙子;

(6)在不好走的地方,“我”和妻子背起母亲和儿子。

2、同学们从文章字里行间读出了作者什么情感?(亲情)。

三、细读课文,研讨课文内容。

这虽然只是一件小事,也有可能发生在你我的身边。但作者却能通过这件小事,把一家三代四口人的性格特征很好地反映出来。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出能够反映人物性格或品质的句子。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

2、多媒体展示:从___________(句子)中,我感受到_____(谁)的_______________(性格/品质)。

“我”:孝顺老人,不溺爱孩子;(“孝”字的演变)。

“我”的妻子:贤惠、明理,孝敬老人,尊重丈夫;

“我”的母亲:慈祥善良、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我”的儿子:懂事、聪明、活泼。(假如你是儿子,你从这件事中获得什么启发?——孝顺父母;父母的言传身教,爱的教育尽在不言中。)。

3、他们四口人组成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这是一个互敬互爱的和谐、充满爱的家庭(和睦)。

四、再读课文,探究课文主旨。

这个散步的分歧,最终在一家三代四口人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关爱中解决了。于是他们共同走向了那条开这金色菜花、长着整齐桑树、闪着粼粼水波的幸福小路。下面我们齐读文章6、7、8自然段,重温那解决分歧,走在小路上这温馨的一幕。

1、提出疑问:为什么作者要安排“我“负责背母亲,妻子负责背儿子?这样安排有什么目的?想告诉读者什么深层含意?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理解“传承的关系”。

2、“我“和妻子是怎样背着母亲和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

3、你是如何理解最后一句中的“整个世界”?

五、体验亲情。

同学们很有孝心,也懂得如何尊敬老人,我为大家有这样的认识而高兴。我们学习这篇文章也就是让大家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你的家庭稳定、幸福。

六、教师心语,结束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

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语文教案《散步》

《散步》是人教版教科书(新疆专用)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讲读课文,是一篇讴歌亲情,揭示生命意义的精美散文,语言清新自然,所叙故事为生活中所常见,内容不难理解。但文章抒发的细腻感情不容易体会,揭示的深刻主题不易把握。其原因,一是初一的学生在阅读中容易忽视语言形式的分析、揣摩,本文在标点、词语、句式等方面的运用很讲究,使朴素的语言具有深刻的含义;二是现在城市中的少年儿童多以自我为中心,对亲情感受太不敏感,很难与文章发生情感共鸣,难以真正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更难被文章感染而在生活中反思自己。学习这篇课文,应对其语言形式进行深入揣摩,挖掘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意,体味文中饱含的情感。教师组织教学宜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关注语言现象,揣摩语言,体味情感,认同尊老爱幼的美好品德;并向课外拓展,使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会自己周围真挚的亲情,增强感恩情怀。

知识和能力:整体感悟课文内容,解释文章富有感染力的语句的内涵,准确概括。

出文章的主题;

能围绕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思想情感把握从文章言语方面提出问。

题,并通过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过程和方法:独立阅读的基础上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文中一家间三代浓浓的亲情,认同尊老爱幼的美好品德,

认识到亲情至贵,增强感恩情怀;

具有质疑问难,勇于探究的精神。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揣摩品味语言,体味文中的情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揣摩品味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语言的深刻内涵,体味文中的情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

问题教学法、揣摩教学法、讨论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在老师辅导下学生预习。

学生:预习课文,做到读课文两边以上,至少有一遍是出声读;圈点生字词,查词典,读准字音,理解词义;能概括出文章的内容,试着说出文章抒发的基本感情和主题思想;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小组交流解决问题,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全班。

教师:当堂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各组提交上来的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并在课后将整理好的问题在第二课时前印发给每个同学(见;制作ppt演示文稿。

一、话题导入,引入课文:

师:散步是一项有益的活动。与朋友一起散步,边走边聊,增加相互了解,增进友谊;与家人一起散步,互相关爱,感受亲情,其乐融融。散步总给人温馨的感觉,让我们今天再一次走进莫怀戚的《散步》,去感受作者一家三代的天伦之乐吧。

二、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1、指名读文旁批注中的字词:

酷冬嫩芽分歧一霎时粼粼。

2、指名朗读课文。(要求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处理语速、停顿、抑扬等)。

3、简要叙述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

[提示]请同学们思考,所叙述事件应该包含哪些要素?就本文来说,哪些细节应该关注?

——时间(初春的一天),地点(田野),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要注意重点记叙的路上的分歧,分歧的解决及“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走的细节。

——表现一家三代之间真挚、浓郁、厚重的亲情。

(以上部分既是预习情况的检查和所学知识的巩固,也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做铺垫。)。

三、品味语言,深入研讨:

同学们在预习中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了许多问题,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同学们预习很到位,所提问题很有意义,解决了这些问题,我们会对文章有更深刻的理解。各组的问题有些是相同(一致)的,有些是相互关联的,只要解决了其中一个,相关联的其他问题会迎刃而解。上一节课我们已将问题归了类,课前印发给了大家,下面我们共同来解答这些问题。

(演示ppt演示文稿)。

[提示]解决问题的一点思路:

依据:好的文章,所有材料都应该直接或间接为表达中心服务。讲究遣词造句、手法选择、结构安排等都是为了有力地表现中心的。

方法:先整体感知内容和中心,然后把遇到的“为什么”的问题转化为分析“××是如何表现中心的”。

(一)、第二三四段可否不写?第五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必要时提示]:

1、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我”什么样的感情?

——第二段,介绍母亲的身体情况,和母亲对“我”的信赖;“我”对母亲的关爱体贴。

——第三四段写春天景色明丽,突出其生机勃勃,生命力旺盛,表达对母亲“熬过”冬天的欣喜,对生命的奇迹的感叹。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一句的理解会较难,引导学生分析:

“这一切”指什么?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昭示着生命的轮回,生命的再生,生命的意义。)。

2、启发学生从多角度理解第五段的作用。

(二)、你对下面哪个问题有见解?

1、“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中的“熬”是什么意思?南方怎么会有“酷冬”?

2、“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为什么用两个“太迟”?

3、段6中“分歧”能换成“不同意见”吗?

4、段8中“走得很仔细”是什么意思?

5、结尾句中“整个世界”一词怎么理解?

[必要时提示]:

1、这些词语、句子是怎样表现一家三代人之间浓郁厚重的亲情的(中心)?侧重于揣摩“我(们)”的内心世界,体会“我(们)”的情感。

2、注意大词小用,重词轻用,词语反复的表达作用。

3、还可以反复诵读“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以加深体会。

(三)、结合语境理解重点句子。

[必要时提示]:

结合前后文来理解。走大路还是走小路,一般情况下都没有多大要紧的,但作者一家人中,“一切取决于我”,作者却找不出一个既不拆散一家人,又能满足每个人的想法的办法,感到非常为难。表达了作者尊老爱幼,维护家庭和睦的思想感情,也强调了中年人在家庭中负有重要责任)。

2、“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怎么理解?

[必要时提示]:

“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具体是什么?在一个家庭里又代表着什么?再结合前面对“一切取决于我”和“责任的重大”的分析结果就不难理解:

(四)、现在再来看看下列问题能不能自己解决?把你的理解与同小组中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2、母亲摸着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3、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教师深入学生中,参与交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及时予以帮助。)。

(五)、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是否又发现了新的问题?试着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看能否解答。

四、再度整体把握,准确领会文章中心,体会文中抒发的亲情:

1、在初读中,我们只体会文章是歌颂亲情的,现在同学们对文章中抒发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中心也有了更准确的把握,请同学们把文章的中心概括在笔记本上。

2、请一位同学深情地朗读全文。

(在朗读和听读中再度体味作者一家人的融融亲情。)。

五、课外延伸。

一次普通的家人集体散步,表现出的亲情感人至深。事实上,爱是无处不在的,只是更多的时候,爱的表达是含蓄而深沉的,就像春雨润物而无声,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包括亲人之间的爱在内的人与人之间的爱也需要表达。同学们课后可以写篇文章表达对亲人的爱或述说你家庭中温馨的亲情故事,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亲情,用行动表达对亲人的爱。

课后反思。

一、学生的学习潜力是巨大的。“学生是学习主体,老师是学习的主导。”每个老师都很熟悉这一理念,但少有老师能在教学中真正实践它。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老师们不了解学生有多大的学习潜力。只要教师给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又有好的学习指导,学生会表现出让我们惊讶的学习能力。一般概念中,对于初一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这篇文章的深刻主题并不好理解,但这节课中学生们对文章理解的很透彻,这让我感到很欣慰。

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传统的阅读教学中老师习惯于灌输式教学,学生习惯于记忆现成的答案,思维得不到有力的训练和发展。改变这种状况的一个简便方法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而提问题是需要问题意识和质疑方法的,老师需要给与方法的指导和问题意识的培养。本文学习中,学生们所提问题绝大多数具有很大的阅读价值,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阅读向深层推进。学生的问题是老师组织教学的切入点,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生发点。教师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等于把学生的问题原汁原味地全部搬到课堂内,逐一解决,归纳整理是必要的;与学生一起归纳整理是对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探究方法的进一步培养,也是剔除伪问题,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形式,更何况不是每个问题都需要解决。

三、重视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阅读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在理性层面上明白了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那么写等等,还应该使学生通过阅读得到合作意识、探究意识的培养,得到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得到亲情、友爱等美好情怀的感化……但语文教学忌讳生硬的德育标签。学习《散步》,不能简单化的喊“亲情致贵”,不能强求学生珍爱亲情,只能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文本中,真切的体会和感悟亲情,本课对文本言语的深度揣摩就起到了这种效果。言语教学与人文关怀不矛盾。

散步语文教案

1、 扫除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本文通过细节描写展示人物感情的写法。

3、体会祖孙三代人之间互敬互爱的思想感情。

散步的意思是随便走走,是一种休息方式。本文主要写的就是作者一家三代四口人一次典型的散步经历。所以文题就是文章主要内容的高度浓缩,也是文章的线索,作者通过把散步中几个相关的细节连缀起来,从而揭示祖孙三代人互敬互爱的这个主题。

(一)朗读

1、 轻声朗读《散步》,用横线画出不认识的或读不准音的字,注音。

2、 请同学朗读课文,大家评议。(从有没有读错音的情况,有没有读破句子的情况两方面来评议。)

3、 教师点拨后再请同学朗读课文。

(二)分析

1、(1-3)点题:散步。地点:田野;人物: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开头方法:开门见山。

缘由:(为什么散步?)为了母亲。(为什么为了母亲去散步呢?)“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应该多走走”所以一家人陪母亲去田野散步。——这一段为下文背母亲埋下伏笔。

2、(4)过渡。(这段写什么来过渡?)

讨论并归纳:描写初春的田野景色来过渡。

(作者抓住哪些事物展现了春天的气息、生命的召唤?)新绿、嫩芽、冬水。教师备注

(作者为什么看到初春田野的景色就联想到一样东西——生命?)初春田野的生机盎然。

3、(5)入题。

(课文写一家人怎么散步的?儿子怎么说的?表现儿子什么性格?)小儿子从一家三代人散步的方式发现“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表现儿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智慧,话里充满了生活的情趣。——用儿子的话为下文所要揭示的深刻思想内容作了铺垫。

4、(6-7)波澜。

(散步时发生了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坦;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表现“我”什么性格?)一切取决于“我”——走大路。表现“我”爱幼,更尊老。

(故事并没有结束,又起了什么波折?表现母亲什么性格?)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表现母亲听从儿子,更爱孙子。“走大路”、“走小路”这两处细节描写。具体体现了一个幸福家庭在散步中互敬互爱,融洽气氛。

(怎样解决小路难走的矛盾呢?)母亲提出“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和妻子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对上,负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对下,承担着培养教育子女的重任。形象的表明了我对生活的.一种使命感。——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三)总结

一、辨别下面的句子,哪些是比喻句,哪些不是比喻句。

a、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b、 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c、 梯田里的庄稼像绿海里卷来的一道道浪头。

d、 远看,斗笠像个大蘑菇,是那么美。

1、比喻句: 2、非比喻句:

三、课内、课外补充训练见练习册。

散步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本文独特的写法并在写作中借鉴。

3品味文章语言的对称美。

4学习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人物形象分析及文章主题理解。

难点:写作手法的学习及应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设计及相关问题的答案。

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思路导航:本课设计的最大特色是将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有机结合。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由“亲情”话题导入,结合孟郊的《游子吟》解说亲情是如何表现的,我们今天要学的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

二,认识作者。

三,展示教学目标。

四,读准子音,看清字形。

嫩芽霎时拆散熬过分歧水波粼粼委屈各得其所。

多音字:散背。

五,初读感受。

季节:初春地点:南方田野人物:我,我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事件:在田野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分歧结果:我背母亲,妻背儿子一起走小路。

六,自主学习,分析人物。

在这些人物中,你比较喜欢哪一个?

我------温和,孝顺善良我的母亲-----温良,慈爱,爱护小辈。

我的妻子-----温柔贤惠我的儿子----天真活泼,懂事。

七,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这样一件事怎么就体现了亲情?作者要表现什么主题呢?

八,品味语言。

语言的对称美:如: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作用:句式有变化,显得丰富,优美。

有韵律感,琅琅上口。

简练又有丰富的内涵,很有哲理味。

赏析结尾句:

九,写作特色及布置作业。

1,开门见山,直接叙事。

2,抓住细节,刻画人物。

3,结尾点题,升华主题。

4,平凡小事,以小见大。

十,拓展延伸。

臧克家的《三代》。

十一,教师寄语,升华亲情。

十二,看图回顾亲情。

散步语文教案

1.感受亲情,体会亲人间浓重的情谊。

2.揣摩语言,体会文章朴实而又内涵丰富的语言风格。

3.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情感,引导学生孝敬父母。

1.引导学生体会浓浓的亲情。

2.品味语言的精妙。

3.明白文章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难点:感悟人到中年才有的双重责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情感熏陶法。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

教具准备:课件。

(课前播放:让爱住我家视频)。

一、导入。

1.学生观察幻灯片,说说图片内容。

2.教师总结:夫妻二人背着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儿子,“母亲、我、妻子、儿子”是画面的主体,组成一个非常温暖的世界。这一家人,祖孙三代,和和美美,相亲相爱,是一个多么幸福的家庭啊!今天我们学习莫怀戚的散文《散步》。

二、简介作者及《散步》的创作。

莫怀戚,当代作家。本文选自1985年8月2日的《中国青年报》。创作此文之前,确实有一次全家散步的经历,作者的好友美国的汉学家柯尔特先生大加赞赏中国人的尊老爱幼。于是,作者重新审视这份珍贵的情感,在生活的基础上创作出这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精美散文。

三、学生齐读课文。

四、抢答游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散步的时间是初春。

2.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3.散步的人有母亲、我、妻子、儿子。

4.散步过程中发生了分歧。

5.谁与谁之间的分歧?什么分歧?怎样解决分歧?

母亲和儿子之间发生了分歧,母亲想走大路而儿子要走小路。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陆,母亲却疼爱孙儿选择小路。于是,在难走的'地方,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

五、品味语言的精妙,体会人情美。

画出喜欢的一段话(字、词、句子)读出来,再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自己来理解,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老师的准备(根据课堂实际选讲):

1.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母子关系追溯到几十年前,母子情深。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熬”,忍受,艰苦支持,可以想见母亲冬天的艰难,春天来临时的欣喜。母亲生命的宝贵。

3.有的浓,有的淡。

“浓”、“淡”,反意对称。

4.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儿子的语言,充满童趣,儿子是多么活泼可爱,聪明伶俐。

5.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分歧”,大词小用,写出了两种不同的想法。

6.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责任”,分内应做的事,大词小用。作为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爱幼,更要尊老,具有双重责任和使命。

7.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一口波光粼粼的鱼塘。

菜花,桑树,鱼塘,构成一幅美丽的春景图。

8.好像我背上的同他北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世界”,大词小用,家由老年人、中年人、孩子构成。同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世界也是由老年人、中年人和孩子构成。

六、讨论与想象:

1假如有一束花,你最想送给文中的谁?想对他(她)说什么?

(允许学生自有法发挥)。

八亲情交流。

1播放《母亲》(声音不宜大,也可以保持安静)。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

2生自由准备(师可点拨:只要是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爱的故事都行。)。

3.师生交流:

教师注意言语调动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的感激之情。

九课文小结。

母亲,给了我生命,儿子是我生命的延续。“我”和妻子人到中年,只有尊老爱幼才能担负起承前启后的责任。《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涵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

十结束。

1播放广告。

2课堂结束语。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父母养育我们非常辛苦,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孝敬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