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碑教学设计(汇总15篇)

小编: 飞雪

在教学计划中,我们需要明确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和重点。教学计划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工具,我们可以从范文中学习到一些编写教学计划的技巧和经验。

丰碑教学设计

1、学习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

2、能够正确理解课文中“丰碑”的含义。

3、通过学习课文内容,领悟人物的心理活动和人物的精神品格。

4、抓重点词句理解内容,感悟文中人物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红军忠于革命、舍己为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理解“丰碑”的含义。

教前准备:

1、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

2、制作多媒体课件。

一、激情介绍,创设情感基调。

1、伴乐师朗诵《长征》,同学们,当你们坐在宽敞舒适的教室里上课时,可曾想到过今天这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通过浴血奋战换来的吗?你们可知道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有多少的革命先辈抛洒热血?你们可知道在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时,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严寒把云中山冻成了一个大冰坨,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的途中,无数战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天就让我们去聆听其中一个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丰碑。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课文。

2、师生交流主要内容。

学习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晶莹、丰碑。

3、师:说得很好,现在就让我们随着红军队伍,走进茫茫的雪山……(播放红军过雪山的录像)。看后,你想说什么?(……)带着你们的感受,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读出当时红军处境的艰辛。引读:“严寒把云中山……。狂风呼啸,……,似乎要……。等待着他们的是……,可能……可能……可能……可能……。”还可能发生什么事?(生说)正因为种种的可能,作为一个将军必然会担心:这只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生读)最终,他还有这样的担心吗?(没有)从课文哪句话看出,快速浏览课文划出来。

幻灯片出示重点句子: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1)这是一句反问句。谁能把他改为陈述句?

点击幻灯片出示: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2)读了这句话,你最大的疑问是什么?(怎样的队伍,为什么一定属于?)。

过渡:究竟是过雪山中哪一幕让将军坚定了这个信念?

三、抓住重点,感受崇高精神。

1、请同学们默读3-13小节,找出那震撼人心的一幕。

2、反馈。

幻灯片出示第7小节。

这个老战士是谁?(军需处长)军需处长是负责什么的?(负责部队给养的)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位军需处长身上。

幻灯片出示要求:

(1)自由读一读这段话,如果哪个词哪句话深深地揪着你的心,就把他划下来。

(2)想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预设:

(1)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a、说说你的理解。

c、幻灯片出示:“左手微微向前……好像在向战士借火,又好像在______。”

d、从这份镇定、安详里你看出了什么?(早已置生死于度外。)是的,能不能用你的朗读表达出来。看着这幅图,看着他的脸,我们可以看出他对死亡毫无畏惧,谁能读出来?(指导朗读)。

(2)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

a、为什么他的衣服是如此的单薄破旧?(让给别人了)从这你想到什么?(舍己为人、一心只为他人着想……)。

b、我们一般都说衣服穿在身上,而文中却用“贴”,从这“贴”字你体会出什么?(军需处长穿得十分单薄,在这样的天寒地冻的云中山上可想而知有多么地寒冷)读出这份寒冷。

读了这么多,现在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军需处长?

生答。(略)。

师:是啊,此时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穿着单薄破旧的老战士,在风雪中艰难地、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他累极了,也冷极了,只想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下来歇一歇,可这一歇,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让我们读出心中深深的敬意。(播放音乐,配乐齐读)。

四、情感升华,领会将军的伟大精神。

1、师:这一幕也深深地刺痛了将军的心。将军的'神态又有哪些变化,在文中都划出来。提示:在6-12小节。

2、反馈:

a、当他听说有人冻死了,将军的神情是?

“将军愣了一下,什么话也没说,快步朝前走去。”为什么愣了一下?

b、当他真切地看到一位冻僵的老战士时,他的神情是?

“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从嘴角抽动里,可以看出他的心情是?(痛苦、愤怒、生气)从他痛苦生气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将军?(关心爱护下属的好上级)。

c、当他误以为这一切是军需处长失职造成时,他的愤怒到了极点,神情是?

“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他的两腮的肌肉抖动着,样子十分可怕。”(指导朗读)。

d、最后,当他得知这位老战士就是军需军长时,他又是怎样的?

“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的眼睛湿润了。”范读,此时他的心情是很复杂的,同学们想想:

幻灯片出示:他心里无比,因为。

他心里无比,因为。

他心里无比,因为。

过渡:是啊,震惊、难过、内疚、敬佩一齐涌上心头,百感交集的他将自己的千言万语化做了一个志高无上的军礼。引读后半句: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向那位——(敬了一个军礼。)。

朗读:这个军礼包含了太多要说的话,这个军礼是对军需处长牺牲的沉痛哀悼,请女生读出那沉痛的心情。这个军礼更是对军需处长的崇敬。男生们读出你们的崇敬。(配乐)。

五、知情融合,理解“丰碑”含义。

1、风更狂了……(出示句子:“风更狂了……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齐读。

2、军需处长永远长眠在雪山中了,让我们最后再去看一眼。(插图)这里的丰碑指什么?仅仅指被雪冻住的军需处长身体像一座丰碑吗?(生说)。

3、是啊,军需处长这种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就像立在战士们心中的一块丰碑,激励着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全体起立(生起立),让我们再次赞颂这位可敬的军需处长(齐读),最后让我们向这座晶莹的丰碑献上少先队员最崇高的敬礼!礼毕,请坐。

4、老师还又一个疑问:丰碑仅仅指军需处长一个人吗?不是,还指谁?(将军,所有的战士)。

过渡:是的,一个军需处长永远地离去了,但是更多的军需处长迈着坚定的步伐走来了,(课件演示:抗震救灾现场中的官兵)看,这支奋战在抗震救灾前线中的队伍,不正是许许多多的军需处长吗?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冒险挽救人民的生命,这支队伍不仅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而且一直走到了今天。

六、拓展延伸,撰写纪念碑文。

1、所以将军和战友们都坚信: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舍己为人,关心战友)。

幻灯片出示,语段练习:

长征队伍中,正因为有这样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军需处长,所以;正因为有这样关心战士,身先士卒的将军,所以;正因为有这样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红军战士,所以。

是啊,这崇高的红军精神,就是一座丰碑,在中华大地上永存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在战争年代,你想到了哪些英雄?那么,在今天的和平时期,你能说出你心中的丰碑吗?是啊,他们和军需处长一样,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成了共和国的中流砥柱。让我们把他们牢牢地记在心中吧!——丰碑。

2、革命胜利后,我们要为军需处长立一座石碑,你将在石碑上刻下怎样的碑文呢?把你心中最真切感受写出来。你可以写几个词,也可以写几句话。

丰碑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大意,弄清课文重点内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军需处长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2、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受到爱国主义及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

3、感情朗读,体会文中含义;勾、画、标、注重点词句;质疑、解难,想象等综合能力。

1、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英雄儿女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红军长征中的`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出示板书《丰碑》。

2、提问:看着课题,老师不禁要问,什么是丰碑?你是怎样理解的?

1、出示生词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指名读课文。

3、一支红军队伍在云中山前进,当时的环境怎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4、那么出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5、指导朗读课文的第7段,学生齐读第7段。

1、当将军看见眼前这一幕时,他是如何表现的?当时的心情怎样?

2、就在将军怒不可遏的时候,有人小声告诉他,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就是谁呀?

5、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这千千万万的军需处长,正是因为有了这千千万万的人民英雄,所以红军战士坚信:“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所以将军坚信:“胜利怎能不属于这样的队伍呢?”所以我们坚信:“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孙双金教学设计《丰碑》

师:同学们,大家都见过“碑”(板书碑),但你有没有见过“丰碑”?(板书:丰碑)。

生:没有。

师:丰碑与一般的碑不一样,只有高高地耸立的碑,才称得上是丰碑。

(生齐读《丰碑》课题)。

师:自读课文,想想课文里的丰碑是指谁?你从哪和句话里看出?

(生读课文)。

师:我请个同学先说。

生:课文里的丰碑是指一位冻僵的老战士,是军需处长。

生:这丰碑是一位冻僵的老战士变成的。

师:不是变成的,是位冻僵的老战士被大雪覆盖发以后,才隆起的座碑。这并不是用石头砌成的,那么你能说它是高高地耸立吗?(不能)。

生:写当时环境,非常恶劣。

师:你们从哪些地方读出这是一个恶劣的环境?

生:我从“冰天雪地、飞雪、冰坨、狂风”看出来的。

师: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当时的天气怎样?生:可以看出当时很冷。

生:冷极了。

师:在第一节中“装备”指什么?

生:“装备”是指生产上、军需上必需的东西。

师:这支红军队伍的装备具体指什么?

生:部队所需的枪支弹药、棉衣、食物等。

师:请同学们根据屏幕的图像,说说你怎样理解“装备很差”。

生:战士们戴着单帽,穿着单鞋。生:战士们吃的少,穿的也单薄。

生:战士们的武器弹药也不足。

生:有“伤号”是已经出现的困难。师:具体说说可能出现的困难。

师:这个省略号的作用是什么?

生:这是举例的省略。

师:也就是说还有许许多多的困难在等待着这支队伍。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还将遇到哪些困难?生:可能缺少药品。

生:可能会遇到敌人的袭击。

生:将军把马让给了伤号。

生:将军帅队挺进,为后续部队开辟一条通路。

师:以上这些说明了什么?

生:将军关心爱护战士。

生:将军非常勇敢。

师:谁来解释“军需队”?生:部队中提供给的机构。

师:军需处长呢?生:军需处的主要负责人。

师:结合画面说一说这件事中哪个细节最令你感动?

生:最令我感动的是军需处长那镇定、安详的神态。

生:最令我感动的是军需处长的穿羊单薄破旧。2、掌握学法,消化知识。

生:军需处长神态十分镇定自若。

(板书:镇定、安详)。

师:从哪可以看出这一点呢?

生:从他的动作可以看出来。他的右手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师:(板书:夹烟前伸)军需处长已经冻僵了。为什么他的神态还是那么镇定安详。

师:同学们,再读读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谈谈你有什么感想?

生:军需处长是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人。

生:此时此刻我觉得军需处长很高大。

生:我十分敬佩这位军需处长。

师:请同学们看黑板,第二段中,作者通过神态动作、衣着三个方面详细描写了军需处长这个人物。3、运用学法,发展应用。

师:这种学习方法可以总结为“读、画、思”。以前我们学过的《大雪山》《过草地》都采用了这种方法,现在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自学第二段的其它内容。

生:(自学后汇报)。

师:当将军听说有人冻死时,为什么愣了一下。

生:将军想那么多可能出现的困难,他最怕发生的事情发生了,所以将军愣住了。

师:将军看到一位老战士,因为穿着单薄的衣服而被大雪活活地冻僵了。他会怎样?

生:发怒。(师:板书)。

师:将军发火,认为军需处长不负责,没有发给他。

生:部队里边掌管这些寒衣的,管财物的都是军需处长的事,战士没有寒衣,就是军需处长的责任。生:这位老战士不是被子弹打死的,而是被活活冻死的,所以,将军发怒。

师:作为将军心里十分难受。所以将军要吼叫起来。同学们,可惜军需处长已经听不到这吼声了,他已经冻僵了,他已在这个冰天雪地之中冻僵了,他已经塑成了一座---生:丰碑。

师:一座英雄的丰碑。师:将军这样做,是一种什么精神?

生:这是一种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

生:(看屏幕齐读:雪更大了,风更狂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死者,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生:“晶莹”是光亮透明的意思,说明了战士的英雄事迹,他的心也是晶莹的。

生:军需处长那冰雪中的形象看起来就象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勇于献身的精神在我们心中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师:请同学们看黑板,作者在描写时以什么为主线。

生:将军的感情变化为主线。

师:实质上要表现的是什么?

生:衬托军需处长形象。师:文章采用侧面描写,即以描写将军感情变化为主,而衬托军需处长形象的方法。先用疑问句紧紧抓住读者,引人入胜。在今后的写作中,同学们学习这种方法。

师:战士们都走过了雪山,红军的长征也取得了胜利,但是我们这位军需处长却永远长眠在雪山中,尽管没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我们永远记住这段感人的故事。

小学语文《丰碑》教学设计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己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1、文字投影片二框。

2、音乐一段。

二课时。

第一课时。

1、板书课题丰碑(bei)。

“碑”字正音、辨形。

“丰碑”是指什么?

2、师范读课文,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教流。

问:知道军需处长是做什么工作的?

军需处是一个怎样的部门呢?

4、介绍时代背景。

《丰碑》这是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当时物质条件极端贫乏,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为了革命不少革命战士倒下了。课文中的军需处长就是其中的一个。

5、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主要讲什么?

6、指名分段,讨论分段段意:

一(1)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1—2)。

二(2)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二(3—7)。

三(3—13)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三(8—11)。

四(14)讲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四(12—14)。

1、指名读第一段,找出这一段的一个中心词。什么叫艰难?

2、讨论:从哪儿看出红军在艰难地前进?你找了哪些词语?

(1)“冰坨”是什么意思?这里用大冰坨比喻什么?这里用大冰坨比喻大雪冰封的云中山。

(2)“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3)“吞掉”说明风雪之大,大得要把这之队伍吃掉。

3、同学们已经有所感染了,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4、小结:这一段的天气描写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

1、默读第二段。思考: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亏困难?把描写这些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自己站起来读一读。

2、灯片出示第三句。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释“恶劣”、“袭击”

(2)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指名读。

板书:遇到的困难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a、提示:“吃不上饭”时说什么呢?

“睡雪窝”呢?

“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呢?

“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呢?

b、那么,你能想象一下,红军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c、这句话,一连串用了四个“可能”,写出了红军前进中将会遇到种种困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是的,读了这个句子,红军战士所遇到的一个一个困难都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朗读、

(4)这个长句写得也很有顺序,它按什么结构来写的呢?我请全体同学读总述的句子,四个大组分别读分述的四个可能。

3、小结引读第四句。

板书:严峻的考验。

4、齐读第二小节。

5、配乐感读1、2节。

1、选词填空。

严肃严厉严格严峻。

(1)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经受住各种()的考验。

(2)李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一贯()。

(3)对待工作,我们的态度要()认真、不能马马虎虎。

(4)爸爸的目光变得()起来,弟弟惭愧地低下了头。

2、抄写词儿。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丰碑教学设计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为了他人,为了革命,不惜牺牲自我的崇高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

3。学习本课生字词。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理解课文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1、文字投影片二框。

2、音乐一段。

二课时。

一、揭题、初步了解课文资料。

1、板书课题丰碑(bei)。

“碑”字正音、辨形。

“丰碑”是指什么?

2、师范读课文,一边听老师读课文、一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教流。

问:明白军需处长是做什么工作的?

军需处是一个怎样的部门呢?

4、介绍时代背景。

《丰碑》这是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当时物质条件极端贫乏,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为了革命不少革命战士倒下了。课文中的军需处长就是其中的一个。

5、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给课文分段、想想每段主要讲什么?

6、指名分段,讨论分段段意:

一(1)讲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一(1-2)。

二(2)讲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二(3-7)。

三(3-13)讲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三(8-11)。

二、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找出这一段的一个中心词。什么叫艰难?

2、讨论:从哪儿看出红军在艰难地前进?你找了哪些词语?

(1)“冰坨”是什么意思?那里用大冰坨比喻什么?那里用大冰坨比喻大雪冰封的云中山。

(2)“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同学们,我们一齐来听一听、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

(3)“吞掉”说明风雪之大,大得要把这之队伍吃掉。

3、同学们已经有所感染了,让我们一齐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

4。小结:这一段的天气描述为下文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埋下了伏笔。

三。讲读第二段。

1。默读第二段。思考: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亏困难?把描述这些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自我站起来读一读。

2。灯片出示第三句。

“等待着他们的是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

(1)释“恶劣”、“袭击”

(2)除了恶劣的环境,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指名读。

板书:遇到的困难可能……可能……可能……可能……。

a。提示:“吃不上饭”时说什么呢?

“睡雪窝”呢?

“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呢?

“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呢?

b。那么,你能想象一下,红军还可能遇到哪些困难?

c。这句话,一连串用了四个“可能”,写出了红军前进中将会遇到种种困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是的,读了这个句子,红军战士所遇到的一个一个困难都清晰地呈此刻我们眼前,增强了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朗读。

(4)这个长句写得也很有顺序,它按什么结构来写的呢?我请全体同学读总述的句子,四个大组分别读分述的四个可能。

3。小结引读第四句。

板书:严峻的考验。

4。齐读第二小节。

5。配乐感读1。2节。

四。作业。

1。选词填空。

严肃严厉严格严峻。

(1)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经受住各种()的考验。

(2)李老师对同学们的要求一贯()。

(3)对待工作,我们的态度要()认真、不能马马虎虎。

(4)爸爸的目光变得()起来,弟弟惭愧地低下了头。

2。抄写词儿。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丰碑课堂教学设计

【教材剖析】。

《丰碑》记叙的是红军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由于没有棉衣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红军干部身先士卒、吃苦在前,关键时刻宁肯牺牲自己的优秀品质和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揭示了红军所以能战无不胜的重要原因。教学时教师应抓住重点强化文章的内在联系,要让学生充分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语感的熏陶。通过层层深入的读,使学生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品质,激起情感的共鸣,加强内心的体验,使知识、智力、能力、情感得到和谐发展。

【学生分析】。

由于《丰碑》中所描绘的事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较远,所以课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学生理解体会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中应以读为主,通过图文结合和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层层深入地使学生感知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品质,激起情感的共鸣,通过换位思考加强学生的内心体验。

【创新设计】。

为了激活学生的间接经验和情感,采用了一些中介手段,挂图、投影、多媒体、课件及简笔画让学生从中获得完整鲜明的表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恶劣、思索、倚靠、辨认、晶莹”等词语;精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军需处长的优秀品质,体会红军战无不胜的原因。

【教学重点】。

理解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教师板书“碑”字,问:“碑”你见过吗?什么样子?

2、师简介碑的功能:一般地说,碑是用石头做的,上面刻有文字,是用来做纪念的,如果是革命烈士的碑就更有意义。另外碑还有记载的功能,它可以记载一些事情,例如:西安有一个碑林那里有很多碑,走一天都看不完。这些碑,有的刻的是文字,记录一些历史事件,有的纯粹就是书法家的作品,还有的上面刻的是图画。

3、师在“碑”字前面加一个“丰”字,问:“丰碑”是什么意思?(高大的石碑)请举一个例子说说,这个“丰”字有时也当“高大”讲,可组词(丰功伟绩)。

二、初读感知。

师:“丰碑”又是一块怎样的碑呢?我们一起读课文。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快速浏览全文,找出重点段(13自然段)。

三、图文结合、细读理解。

师:军需处长怎么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呢?为什么说他是一座晶莹的丰碑,请同学们再次自由阅读全文,理解题意、了解内容、感知形象,并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个记号。

1、再读课文,理解题意、感知形象。

2、边读边思考:军需处长为什么会成为一座晶莹的丰碑?

3、汇报交流:课文什么地方最令你感动?(导入课文第7自然段)。

1、)反复朗读第7自然段,感受所描绘的情景。

2、)电脑投放军需处长的画面,让学生一起看这座晶莹的“丰碑”,指名读第7自然段,图文对照,谈一谈自己的所见所感。

“冻僵”什么意思?军需处长为什么冻僵了?找出相关的词语。再观察图上的环境,找出第一自然段描写的恶劣环境。

写气候恶劣的:冰天雪地、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写军需处长衣着的:单薄、破旧、贴。

师:读读这两组词语,结合自己对“严寒”的体验,说说你有什么想法,有什么体会?

指名学生上前演示引导理解:能“贴”在身上的衣服一定怎么样?(单薄、窄小、被雪打湿了)。

军需处长是什么人?他掌管全军的所需的给养、被服等怎么会被活活冻死呢?

请大家再读这段文字,想一想“贴”字透露出了军需处长的什么精神。

师:在那样恶劣的环境下,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战友,而把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多好的战士,多么伟大的战士啊!多么崇高的精神啊?全体学生起立,深情的朗读第7自然段。

师:死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可怕的,军需处长在死神面前表现得怎么样呢?观察图画中军需处长的动作神志并在书中划出重点词语(坐、夹、镇定、安详)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角色换位:如果你是将军你会怎么想?

四、拓展延伸。

请以《军需处长的遗言》为题,说说写写他给战友和亲人留下的话。

师:军需处长,知道自己坚持不住了,当他倚靠着光秃秃的树干坐着、看着前进的战友,想到家中的亲人,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请以《军需处长的遗言》为题,把他对战友或亲人说的话写下来。

丰碑教学设计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军需处长恪尽职守、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品质。

2、理解描写将军和军需处长的重点语句,在品读中想象,体会表达的情感。

3、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丰碑”的真正含义。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描写将军和军需处长的重点语句,在品读中想象,体会表达的情感。

理解“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句话的意思,理解“丰碑”的真正含义。

1、以“幸福”为话题导入,让学生谈谈什么是幸福。其实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因为有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2、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长征,聆听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感人故事,它就是——丰碑(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3、初步理解“碑”与“丰碑”。

1、汇报预习情况,指名读文。思考:文中讲了什么事?

2、生汇报,师相机板书:军需处长。

略读第一、二自然段)。

1、究竟是怎样恶劣的天气,能将军需处长活活冻死呢?他们遇到了怎么样的困难呢?学生同桌合作,读一读,找一找。

2、学生汇报。

1、多媒体课件显示:军需处长牺牲的感人场面。

2、大家看,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课文哪一自然段描写了这一画面?(第7自然段)。

4、生汇报,师引导。

过渡:此时,当面对眼前这令人辛酸的画面以后,将军会有哪些表现呢?

2、学生汇报,教师用多媒体显示相关的句子。

3、正当将军大发雷霆的时候,有人小声告诉他——生齐读:这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怎么了?(出示:愣住了)然后呢?(生接读:……军礼)。

1、透过这段文字,你能体会此刻将军的心情怎样吗?为什么?

2、这沉重而坚定的脚步声似乎在告诉人们什么呢?(投影打出:如果胜利不属于……)。

1、同学们,这篇课文通过抓住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态等描写,让我们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更体会到了军需处长可贵的精神品质。其实在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像军需处长一样舍己为人的红军战士,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让我们再次走进另一个感人的故事。(出示:草地夜行)。

2、自由读课文,思考: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生汇报)。

3、你觉得老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舍己为人,无私奉献……)。

4、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的呢?请大家走进课文,画出描写老红军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来体会一下。

5、生汇报,师相机引导。

6、小结:这篇课文也是重在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体现老红军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今后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丰碑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抓住第7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学习作者有主有次地安排材料来表达主要意思的写法。

2、感受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读课题引入。

1.新课开始,利用多媒体出示了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红军爬雪山的行军画面,同时播放狂风呼啸的录音,然后满怀激情地导入新课: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多少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今天,我们将把纷飞的思绪再一次拉回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发生在长征途中的又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个故事的题目是:齐(老师手势示意生齐读题目)。

生:丰碑。

师:请读出气势来,(生二读课题)。

师:读得好!读出了气势,读出了感情。

师:同学们见过碑吗?

生:见过。

师:一般指什么?

生:石碑。

师:“丰碑”是指一块怎样的石碑呢?

生:(高大的石碑)。

师: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

生:不是.

师:课文里的丰碑指的是谁?

生:军需处长(师板书)。

师:你从课文的哪句话看出来的`?请同学们快快速流览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生:十三自然段。生读.

师:(出示军需处长变成丰碑的画面,画面下出示句子: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变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我们一起读一读好吗?齐.

生:有感情的齐读这一句话.

师:读了这段你有什么疑问?

生:1.军需处长为什么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2.为什么说他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师:你们想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吗?

生:想。

二、自读、质疑,合作、探究。

师:就请同学们自由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在自己最受感动的地方做上记号。

生:读课文。

师:把你的感受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交流.

三、感受丰碑。

师:现在,我们来展示我们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我们开始吧。谁第一个?(抽生读7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军需处长是被冻死的。书上用了一个词“冻僵”。

生:我还知道为什么会冻僵?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的身上。我从“单薄破旧”“贴”看出他穿得少,所以被冻死了.

师:理解。

[1][2][3]。

丰碑教学设计

《丰碑》是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这篇课文意境优美,人物形象鲜明行动,感情真挚浓烈,给人经呼之欲出之感。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按照本组“详写和略写”的训练要求:一要从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了解将军的内心活动,体会将军对军需处长崇敬的情绪;二要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体会军需处长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晶莹的丰碑”的特殊含义。据此说明,在教学中使学生明白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语言、神态的变化是详写;红军部队艰难前进、种种考验等是略写。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以联系的方式“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设计特色]。

立足整体,突出重点;强化联系,促进感悟。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难点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时光二课时。

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法、比较法、自学法等。

教具多媒体、录音带。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以前有无数个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这天,让我们的思绪再次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一个发生在行军途中真实感人的故事,认识一位无名英雄。这节课,我们一齐学习25课《丰碑》。(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谁告诉大家,“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丰碑”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自主读文,围绕难点,抓住重点,理解教材。

1、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打开课本124页,选取自我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1)读读下方的词语。

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

树干塑像单薄严峻倚靠。

(2)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透过读书,你还明白了什么?(板书:军需处长)。

(4)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一段点明了这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是用来纪念军需处长的。

2、课件出示13小节: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肯定:好,你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读书是解决问题最好办法。带着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述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述将军神态的语句。

三、学习描述军需处长神态的部分。

1、谁告诉大家,军需处长神态描述的部分在文章的哪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2、谁来把这一段有关军需处长神态描述的语句给大家读读。

(1)“镇定”“安详”是什么意思?

(2)这位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了,为什么还那么镇定、安详?请你结合这一段描述、联系课文资料,谈谈自我的理解。

(5)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我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在他身上,有一种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可贵精神,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一齐来读读这一小节。

四、学习描述将军部分,过渡导入:将军看到这位被冻僵的老战士,会有什么反应呢?

1、你刚才读书时,画出了那几处将军神态描述的句子?

(1)交流学习成果。

a、透过神态语言体会将军生气、震怒、悲伤、内疚、感动、敬佩的情感变化。

b、自由读,师生对读体会、生生反复读体会。

c、将军本以为是军需处长的失职致使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他十分生气、愤怒,但当他得知眼前这位冻僵的老战士竟然就是那位给战士们分发棉衣的军需处长时,内疚、感动、敬佩一齐涌上心头,军需处长身上有一种多么了不起的精神啊!将军的眼睛湿润了,百感交集的他将自我的千言万语化做了一个志高无上的军礼。(出示课件插图:这就是当时那感人的一幕)。

(2)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图中的将军,看着眼前被严寒冻死,渐渐和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你心里会想些什么?让我们也跟将军一齐把由衷的敬意化作一个庄严的军礼。“全体起立,敬礼!”

(3)军需处长心系革命,心系他人,心中惟独没有他自我,他这种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精神不仅仅成了将军心中的丰碑,也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让我们一齐再来读读文中的这段话?(课件配乐,出示13小节资料)。

(4)同学们,请你联系课文资料,谈一谈对“晶莹的丰碑”的理解(板书:一心为公、舍已为人)。

小结: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一座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精神是不朽的,成了将军和战士心中的丰碑。(同时插掉黑板遗留的问题)。

(5)同学们,你由眼前的军需处长想到了哪些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

(课件:由插图依次闪现刘胡兰,董存瑞……)小结:其实,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像军需处长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很多。

(6)那么,处在这天的和平时期,你能说出你心中的丰碑吗?(白衣天使、抗洪英雄等)是啊,他们和军需处长一样,成了我们,不,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成了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五、同学们,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齐读14小节。

六、小结。

1、学到这儿,老师的情绪久久不能平静,你们是否跟我一样呢?假如你就是一位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情绪?请同学们在课文的插图下题一两句碑文。

3、同学们军需处长走了,他坦然从容的走了,没有人明白他的真实姓名,但是他那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精神就是一座丰碑,(构画丰碑图)留在了将军的心中,留在了战士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丰碑》教学设计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培养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课文的能力。

3、学习写文章时把重点的内容写详细,把其它内容写简略的写作方法。

理解课文,从军需处长被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及将军的心情变化,体会军需处长的献身精神。

弄清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一)情景导入  。

视频显示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

(二)略读第二自然段。

引导质疑,设置悬念:将军最忧虑的是什么?

(三)研读第三至十三自然段。

1、范读,初步感知。

2、品读第七自然段。

视频显示冻死的军需处长,抓住关键词,读悟老战士的品质。

3、读议八至十二自然段。

(1)自读、自悟,体会将军的心情变化。

(2)视频显示配文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

(3)理解丰碑的含义。

(四)略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1、齐读。

2、释除悬念,将军此时的忧虑不存在了。

(五)总结课文。

军舍。

需己。

处为。

长人。

严峻考验?沉着坚定。

丰碑教学设计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深刻理解课题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深刻理解课题的含义。

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军需处长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1、通过初读,我们已经知道这是发生在什么时候的故事。

2、观看录象,感受红军爬雪山时环境的恶劣。

3、自读课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当时环境的恶劣。

4、指名读课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读中体会环境的恶劣。并想像可能还有什么情况发生?

5、教师带读。

(一)提出问题:面对重重困难,红军战士们能否经受住考验的?

1、自读课文并画出重点语句,边读边体会,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采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

(1)将军。

a、将军让马(与士兵同心协力)。

b、听说士兵被冻死,很伤心。(一愣步履踉跄眼睛迷离)。

c、面对冻死的士兵,很气愤。(阴云密布肌肉抽动肌肉抖动)。

d、第13自然段:吃惊——自责、内疚——伤心——崇敬。(怔怔泪珠闪烁缓缓地庄严的军礼)。

读中通过理解词语感悟将军的情感变化。

(2)军需处长(读出不同的理解。)。

a、抓住重点词语感悟军需处长的精神。(一尊塑像倚着单薄)。

b、想象军需处长在牺牲前会想什么?

c、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1、理解题目、解题:此时,你对题目有了什么更深的理解?

2、教师小结:军需处长像一座丰碑,矗立在长征路上,指引道路。

1、齐读最后一段。

2、你读懂了什么?

3、看录象,分享红军胜利时的喜悦。

1、学生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

2、向学生介绍一本书《二万五千里长征》。

3、教师总结全文,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崇敬之情。

《丰碑》教学设计

1、谈话:同学们,此时能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你们感到骄傲吗?感到幸福吗?可是,你们知道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有多少革命先烈,为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革命赞歌,丰碑课堂教学设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那就是--丰碑。

2、板书课题,让我们饱含深情地齐读课题。

3、理解课题:谁能说说什么是碑?(生说…)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一组有关碑的图片(漂亮吗?师作"碑"的解释:碑,是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做标志的石头。)。

"丰碑"又是什么意思呢?(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功绩。)。

那么,本文中的"丰碑"指的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相信通过第一遍读课文你们一定有所了解。

1、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课文读完了,谁能说说本文中的"丰碑"指的是谁?(师相机板书:军需处长)。

请同学们想一想,军需处长是干什么的?(看来,同学们都认真地预习了。)。

3、出示词语卡片。(通过刚才读课文,老师发现同学们有几个词语读得不是很准确,谁愿当小老师领大家读这些词语?--你这个小老师当得真够格!请同学们齐读这些词语1、2--好样的!)。

(混沌迷蒙咳嗽恶劣淹没两腮)(找生领读,打乱顺齐读。)。

4、那么,谁又能说说: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3、下面,老师要找几名同学合作接读课文,请同学们想一想,课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军需处长在行军途中,被严寒冻死的故事。)。

1、看录像,体会环境恶劣。

引入:那么,这个感人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呢?现在,请同学们边看录像边思考。

2、看后谈感受:在录像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体会到了什么?(师:从中可以看出环境很糟糕。)。

3、略读第一、二自然段。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课文中的哪个自然段描写了这样糟糕的环境?(第一自然段)。

b.谁愿把第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边听边想文中的哪些词语能体现出环境的糟糕?(学生汇报。师生结合课文理解:"呼啸"的意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引入:是呀,环境这么糟糕,在接下来的行军途中,这支队伍将会面临着什么困难呢?请快速地浏览第二自然段,谁找到了?(恶劣的环境和残酷的战斗)。

a.此时此刻,将军会想些什么?谁愿读给大家听?

b.这里连续出现了一个词,谁注意到了?这多次的"可能"说明了什么?(困难重重)。

(一)学习第七自然段。

引入:此时,面临着重重的困难,这支队伍能否经受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那么,在接下来的行军途中,到底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共同欣赏这令人辛酸的画面。

1.多媒体课件显示:军需处长牺牲的感人场面。

2.从画面上你看到了什么?(军需处长被冻死了---你观察得真认真;军需处长被冻僵了---冻僵了你都看出来了,你真了不起!)。

3.课文哪一自然段描写了这一画面?(第7自然段)。

4.谁愿把第7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神态、衣着的词语。(生回答,师板书:倚靠、坐着、镇定、安详、单薄、破旧、贴)(理解镇定、安详的意思)(看来同学们回家都预习了。)。

5.作者描写军需处长时,哪一方面写得比较详细?(神态)。

6、谁能把课文中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找生读出相关的句子)。

7.比较句子。(现在我们把这句话,改写成下面的句子)(请认真读这两句话,体会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以后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要采用这种写作方式)。

a:…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火已被雪打灭;左手微微向前伸着,好像在向战友借火。

b:…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

(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确原句不但写出了军需处长镇定、安详的神态,还通过左手和右手的'姿势具体写出了老战士的神态如何镇定、安详。

8.请同学们想一想,军需处长为什么那么镇定、安详呢?(因为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所以他牺牲的时候是十分坦然、从容的。)。

9、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怎样去读?(2名生)。

10、同学们,请你们想象一下,天气这么寒冷,作为掌管军需物资的军需处长因衣服单薄而冻死了,多不可思易呀,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你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板书: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精神。)。

导入:此时,当面对眼前这令人辛酸的画面以后,将军会有哪些表现呢?

(二)学习课文描写将军的部分。

1、接下来,请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的第八、九自然段,(请看自学提纲:(1)、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将军语言、神态的句子。(2)细读这些句子,想想该怎么读?)。

谁愿读给大家听?声音非常洪亮。

请同学们先自主学习,然后再小组内交流。

2、这三句话描写了将军的语言、神态。(出示三句话)首先,请看第一句。

3、学生汇报,教师用多媒体显示相关的句子。

a:将军的脸色顿时严峻起来,嘴角边的肌肉抽动着。忽然,他转过脸向身边的人吼道:"把军需处长给我叫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

(1)找生读。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很愤怒、很生气)。

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呢?(严峻、抽动,及将军的语言)。

"严峻"是什么意思?

(2)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怎样去读?谁能带着愤怒的语气和表情把这句话读给大家听?(找生读,评,找生读)。

b:他红着眼睛,像一头发怒的豹子,样子十分可怕。

(1)"发怒的豹子"是什么样子的?谁能做一下这个表情?从中可以看出什么?(愤怒到了极点)。

(2)在读这句话时,我们应该怎样去读?找生读。(谁还想挑战一下)。

(3)丰富想像: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想一想,在等待的时候,将军会做些什么呢?

c:"听见没有,警卫员?叫军需处长跑步过来!"将军两腮的肌肉抖动着。

(1).找生读。

(2).这句与第一句比感情有什么变化呢?(由"叫来"发展到"跑步过来",由"抽动"转化为"抖动")。

(3).它两在表现程度上有什么不同呢?(特别激动、气愤)在读这句话时,语气要比第一句更强烈。(找生读)。

(4).将军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5).假如你是将军,面对跑来的军需处长,你会说些什么?

导入:正当将军大发雷霆的时候,有人告诉他:"这就是军需处长"将军愣住了。

(三)学习第11自然段。

1.此时将军的心情如何?请你们猜猜。

2.谁能带着这种惊讶、悲痛,而又沉重的心情把十一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3、演示课件,向军需处长敬礼。(庄重)

这就是跟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此时此刻将军什么话也没说,敬一个军礼是表达他对军需处长最崇高的敬意。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向这位无私忘我的军需处长敬个队礼吧!起立,敬礼!礼毕!请坐!

(四)学习第12自然段。

1.师读:此时此刻,"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这句话中的"晶莹"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说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确实像一座晶莹的碑。更重要的是,军需处长那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不朽的,他成了将军和战士们心目中的一座丰碑。)。

3.理解后,指导朗读。

接下来,让我们带着对军需处长的无限崇敬和赞美之情齐读12自然段。

导入:军需处长牺牲了,但他的精神将激励着红军战士奋勇前进。

(五)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样的队伍"指的是什么样的队伍?

(这样的队伍是受了军需处长崇高精神鼓舞的队伍,这样的队伍,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战胜的,所以胜利一定属于这样的队伍)。

2、最后,让我们带着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齐读这句话。

同学们,军需处长离我们远去了,但他那种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进,他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画碑)。

此时此刻,面对眼前这位可敬、可赞军需处长,你们想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提一句碑词,来表达对军需处长最崇高的敬意。(老师也提了碑词,请同学们齐读。)。

同学们,红军之所以能取得胜利,就是因为红军队伍中有千千万万像军需处长这样的人,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忘我工作、不怕牺牲,这是当时支撑红军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那么现在我们是不是就不需要这样的精神了呢?(不)。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课下请完成拓展作业。

六.拓展作业:(任选其一)。

1.有关红军的故事有很多,以"我们应从红军身上学什么"为主题,写一篇读书笔记。

2.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描写军需处长牺牲时英雄形象的段落。

3.课外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丰碑教学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抓住第7。

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学习作者有主有次地安排材料来表达主要意思的写法。

2、感受军需处长一心为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内外结合,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注意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第二课时。

一、读课题引入。

1.

这个故事的题目是:齐(老师手势示意生齐读题目)。

生:丰碑。

师:请读出气势来,(生二读课题)。

师:读得好!读出了气势,读出了感情。

师:同学们见过碑吗?

生:见过。

师:一般指什么?

生:石碑。

师:“丰碑”是指一块怎样的石碑呢?

生:(高大的石碑)。

师:课文讲的是一块高大的石碑吗?

生:不是.

师:课文里的丰碑指的是谁?

生:军需处长(师板书)。

师:你从课文的哪句话看出来的?请同学们快快速流览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生:十三自然段。生读.

[4][5]。

丰碑教学设计

1、了解红军队伍在行军途中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学习他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崇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七自然段和最后三个自然段。

重点。

1、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神。

2、弄懂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难点理解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为何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时间二课时。

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法、对比法、自学法等。

教具多媒体、录音带。

一、揭题导入。

同学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曾经有无数个中华儿女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英雄赞歌。今天,让我们的思绪再次回到那艰苦的战争岁月,去聆听一个发生在行军途中真实感人的故事,认识一位无名英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25课《丰碑》。(板书课题)。

1、齐读课题。

2、谁告诉大家,“碑”是什么?有什么作用?“丰碑”是什么意思?

3、再读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自主读文,围绕难点,抓住重点,理解教材。

1、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打开课本124页,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1)读读下面的词语。

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

树干塑像单薄严峻倚靠。

(2)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通过读书,你还明白了什么?(板书:军需处长)。

(4)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看看文章哪一段点明了这是一座晶莹的丰碑,是用来纪念军需处长的。

2、课件出示13小节:

(2)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肯定:好,你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读书是解决问题最好办法。带着问题,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语句;用曲线画出描写将军神态的语句。

三、学习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部分。

1、谁告诉大家,军需处长神态描写的部分在文章的哪一自然段?(课件出示)。

2、谁来把这一段有关军需处长神态描写的语句给大家读读。

(1)“镇定”“安详”是什么意思?

(2)这位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了,为什么还那么镇定、安详?请你结合这一段描写、联系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

(5)作为一名军需处长,他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他无愧于每一位战士,在他身上,有一种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可贵精神,让我们怀着崇敬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一小节。

四、学习描写将军部分,过渡导入:将军看到这位被冻僵的老战士,会有什么反应呢?

1、你刚才读书时,画出了那几处将军神态描写的句子?

(1)交流学习成果。

a、通过神态语言体会将军生气、震怒、悲伤、内疚、感动、敬佩的情感变化。

b、自由读,师生对读体会、生生反复读体会。

c、将军本以为是军需处长的失职致使老战士被严寒冻死,他非常生气、愤怒,但当他得知眼前这位冻僵的老战士竟然就是那位给战士们分发棉衣的军需处长时,内疚、感动、敬佩一齐涌上心头,军需处长身上有一种多么了不起的精神啊!将军的眼睛湿润了,百感交集的他将自己的千言万语化做了一个志高无上的军礼。(出示课件插图:这就是当时那感人的一幕)。

(2)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图中的将军,看着眼前被严寒冻死,渐渐和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你心里会想些什么?让我们也跟将军一起把由衷的敬意化作一个庄严的军礼。“全体起立,敬礼!”

(3)军需处长心系革命,心系他人,心中惟独没有他自己,他这种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精神不仅成了将军心中的丰碑,也成了我们心中的丰碑,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文中的这段话?(课件配乐,出示13小节内容)。

(4)同学们,请你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对“晶莹的丰碑”的理解(板书:一心为公、舍已为人)。

小结:从形象上看,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的身体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更重要的是一座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精神是不朽的,成了将军和战士心中的丰碑。(同时插掉黑板遗留的问题)。

(5)同学们,你由眼前的军需处长想到了哪些为新中国的诞生而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

(课件:由插图依次闪现刘胡兰,董存瑞……)小结:其实,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像军需处长这样的战士还有很多很多。

(6)那么,处在今天的和平时期,你能说出你心中的丰碑吗?(白衣天使、抗洪英雄等)是啊,他们和军需处长一样,成了我们,不,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心中不朽的丰碑,成了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五、同学们,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还会属于谁呢?

齐读14小节。

六、小结。

1、学到这儿,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你们是否跟我一样呢?假如你就是一位红军战士,这时,你最想对军需处长说什么话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请同学们在课文的插图下题一两句碑文。

3、同学们军需处长走了,他坦然从容的走了,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姓名,但是他那一心为公、舍已为人的精神就是一座丰碑,(构画丰碑图)留在了将军的心中,留在了战士们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前进。

《丰碑》教学设计

1.了解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由于衣服单薄而被冻死的感人故事。教育学生学习他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

2.弄清课文中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

3.学会本课生字,学习新词。会用“湿润”、“晶莹”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第7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

1.理解课文的第7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为何称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理解文章为何称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是一座晶莹的丰碑。

二课时。

(一)学会本课7个生宇,学习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三)练习读熟课文,完成预习要求。

二、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

分段,概括段意。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碑”是一种刻上文字纪念事业、功勋或作为标志的石头(边说边板书:碑)。所说的“丰碑”(边说边在“碑”前板书“丰”)意思是高大的石碑。我们这课所说的“丰碑”是一块高大的石头吗?是什么呢?请大家齐读课题。

学生大声朗读课题。

(丰碑)(板书:丰碑)。

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找出本课生字和自己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二)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学生字新词。

(三)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读准字音。

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准自己不认识的字及生字的读音。其中,老师特别要指导如下几个字音:劣;润;覆。

3.记清字形。

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字:“碑”右半部的笔顺是;“豹”是“豸”(zh@,意思是没有脚的虫)部,不能错写成“”;“润”字右半边是“王”,不能写成“玉”;“覆”是“”部,不能写成“西”。

出示幻灯片练习判断。学生刚学会的字,印象是最清晰的。多加练习,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从而牢记正确字形。

4.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冰坨:冰块。坨,成块或成堆的。

装备:配备的机械、器材、武器、被服等。

开辟:开创,打开新的`境界、通路。

恶劣:(环境、态度等)很坏。

残酷:凶狠无情。

袭击:军事上出其不意的进攻。本课指敌人出其不意地进攻我们的部队。

严峻:严厉,严肃。

倚靠:身体靠在物体上。

神态:精神态度。

镇定:不慌张,沉着。

安详:指人的表情平静,动作从容。

抽动:本课指脸上的肌肉不自主地收缩颤抖。

军需:军队所需的给养、被服、装备等。

湿润:潮湿而滋润(多指土壤、空气等)。本课指眼睛被泪水打湿。

丰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业绩、精神等。

5.结合词义,区别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艰难(艰苦)率领(带领)辨认(辨别)。

覆盖(遮盖)装备(配备)。

开辟(开拓)思索(思考)抖动(颤动)。

严峻(严肃)。

反义词:

严寒(酷暑)镇定(惊慌)湿润(干燥)。

6.学生自由读课文,讨论分段和归纳段意。

学生先各自读课文,读完后,左右两人一组,互相听取意见,商量如何分段及概括段意。讨论出结果后,举手发言。

7.明确课文结构,归纳段落大意。

分析课文结构,归纳段意是本课的难点。要教给学生分段的步骤:

(1)读全文了解主要内容,看看是怎样安排材料的,找找分段的依据。本文记叙的是在行军途中,一位军需处长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文章先介绍行军途上冰天雪地的恶劣环境,又介绍了还将遇到的更多的困难,然后介绍了军队中被冻僵的老战士就是军需处长,最后是作者的想法,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因此,这篇文章可以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分。

(2)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与各段的关系。比如,第2自然段讲的是红军将要遇到的困难和将军的思索,与第一段冰天雪地的艰苦环境的实际描写不能合为一段。

(3)确定分几段。按这个步骤给本文分段。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第一段(第1自然段):一支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

第二段(第2自然段):红军队伍在前进中还可能遇到很多困难。

第三段(3~13自然段):被严寒冻死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第四段(14自然段):红军队伍一定会取得胜利。

8.学生按分好的段读熟课文。

自由组合4人小组,每人读一段,一个同学读时,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的好与差的地方,提高对方的熟练程度。同时,了解、感受文章四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详略之分,进一步体会军需处长的感人之处。

(四)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读熟课文,体会军需处长的感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