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物学读书笔记800字模板

小编: 文轩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生物学读书笔记800字篇一

第一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是《高中生物学科易混淆名词之辨析》。文章作者陆新华辨析了高中生物学科中几个比较容易混淆的名词,如:蛋白质与蛋白,着丝点与着丝粒,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逆转录和反转录等,看完这些名词辨析,我们会发现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经常会忽略对那些概念比较接近的名词的辨析,有些名词虽然我们知道两者之间有所不同,但要我们仔细辨析我们一时之间会说不出来,甚至有时会把两者混为一谈。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认为着丝点和着丝粒是同一个概念。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讲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中均用“着丝点”,而在细胞生物学教材中讲解染色体结构或细胞分裂时,又常出现“着丝粒”,我一直以为两者为同一结构,之前也没有仔细去探究两者是否不同,但看了这篇文章后才分辨清了两者之间的区别。染色体主缢痕处的特殊分化区域由富含重复碱基序列的dna异染色质区组成,称为着丝粒,将染色体分成二臂。在细胞分裂前期和中期,把两个姐妹染色单体连在一起,到后期两个染色单体的着丝粒分开。着丝粒是一种高度有序的整合结构,在结构和组成上都是非均一的,包括三种不同的结构域。着丝点就位于着丝粒的其中一个结构域—着丝点结构域中,是着丝粒两侧各有一个蛋白质构成的三层的盘状或球状结构。着丝点与染色体的移动有关,在细胞分裂的前、中、后期,纺锤体忽的纺锤丝(或星射线)直接附着在着丝点上而不是附着在染色体的着丝粒上,没有着丝点,染色体不能由纺锤丝牵引移动。因此,着丝点和着丝粒并非同一结构,它们的动能也不同,但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固定。由于着丝点与着丝粒联系密切,结构成分互穿插,功能方面联系紧密,两者常合称为着丝粒—动粒复合体。

生物学科是一门科学、严谨的学科,专有名词很多都有其特定的涵义及范围。但在平时我们常把相近的名词混为一谈,甚至有人完全分辨不清,曲解其意,如果教师的教学中出现这些问题将会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成会带来相当大的阻碍。这篇文章也给我们敲了个警钟,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师范生,不能很好的分辨这些名词,甚至有时把两个名词混为一谈,说明我们的专业知识学得不扎实,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时候就多注意这些意思相近的名词之间的辨析,只有我们把专业知识学扎实,注意把我们学过的知识中容易混淆的知识点分辨清,在以后的教学中才不会误导学生,才能更好的为学生讲解,而且我们应注意在以后为学生讲解到这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时我们应特别强调。对自己的学生负责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另外一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是《让前概念为生物教学服务—“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一节教学的思考》。该文章中提到一个教师在教学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有些知识明明在课堂上已经强调多次了,可是还是有部分学生记不清楚,经常弄错。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原因往往会被教师忽略的,就是学生的前概念在作祟。文章结合《细胞的能量“通货”—atp》这节课的教学从前概念的产生,如何发现学生的前概念及如何正确处理学生的前概念等方面讲述如何让前概念为生物教学服务。

看了这篇文章有利于我们现在学习的教学设计,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到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更好的记住新知识外,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前概念,对重点的新概念要重点的与之前学生可能接触过的错误的前概念区分,这也是我们这是以后真正去给学生上课应该注意的问题之一。

这篇文章也引起了我的思考,对于学生的一些错误的前概念我们避免不了,学生在进入高中的时候,已经在小学的科学课、初中的生物课接触、学习到了许多生物学科的知识,而且学生也会从互联网,平时生活学习到相关的生物知识,这些知识数量很多,有部分学过的知识是因为当时知识水平不够而没有深入学习,只学习浅表,而有一些信息是错误的,这就使学生在进入高中学习生物的时候会有这些前概念的干扰。作为老师应利用各种方法,如课堂提问,及时了解及发现学生是否有错误的前概念,使学生在学习中不受到干扰、误导,影响学习效果。

生物学科中的很多知识其实与其他的学科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如文章作者举例说明的细胞的能量“通货”—atp,在其中涉及的化学键在化学学科中有学习到,而在政治学科中也有对“通货”的学习,老师可以利用学科交叉,以及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帮助学生辨析前概念。这就要求教师终身学习,在学习专业的知识外,也要相应的了解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使自身的知识面更广,利用更多的知识来丰富课堂的教学。

虽然有时候一些错误的前概念会对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扰,但只要正确处理,前概念也能为生物教学服务。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注意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在学习前一个概念时能为后面概念的学习作铺垫,学习后面概念时能以先前学过的概念为例,巩固前后概念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在这过程中还有一个需要我们注意的,就是作为教师,为了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一些概念,通常会举例,打比方等,这时要特别注意自己举的例子是否合适,要避免因为教师不经意的失误也可能成为干扰学生以后学习的前概念。

作为一个生物专业的师范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方面的知识,我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看这些相关的杂志报刊书籍能使我了解到更多的新的知识,与时俱进,汲取其中对自身有用的知识充实自己,为自己以后的学习工作打下基础。

生物学读书笔记800字篇二

在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生命形式,植物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大类。人类对植物和其他生物的研究和认识有一个漫长的历史。

物质世界依其存在特性可划分为有机世界和无机世界,对于有机世界的划分,有二界系统、三界系统、四界系统、五界系统,六、七界系统等分界系统。

1、光合作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光合同化过程。

2、参与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c、n循环。

3、为地球上其他生物提供赖以生存的栖息和繁衍后代的场所。

4、植物在调节气温、水土保持,以及在净化生物圈的大气和水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功能: ① 调节物质进出原生质体;

② 协调细胞壁物质的合成和组装;

③ 进行植物激素和与细胞生长、分化有关的环境信号的转导。

流动镶嵌模型突出了膜的流动性和不对称性,认为细胞膜由流动的脂双层和嵌在其中的蛋白质组成。磷脂分子以疏水性尾部相对,极性头部朝向水相组成生物膜骨架,蛋白质或嵌在脂双层表面,或嵌在其内部,或横跨整个脂双层,表现出分布的不对称性。

1、细胞壁的形成:由原生质体分泌的物质形成,在细胞分裂过程中已形成。成分:主要是纤维素、果胶质,还有非纤维素的多糖、水和蛋白质等其他物质。

2、细胞壁的功能:维持细胞形状,保护原生质体,影响植物的吸收、保护、支持、蒸腾、物质运输、分泌等要的生理活动。

3、细胞壁的结构:

形成:细胞分裂时产生。

特点:主要化学成分为果胶质或果胶酸钙、果胶酸。

功能:连接相邻细胞、缓冲细胞挤压。

形成:细胞体积生长阶段时产生。

特点:由纤维素,少量半纤维素及果胶质组成,薄、柔软。

功能:具弹性和可塑性,并可透水分和溶质。

形成:细胞停止伸长生长以后时产生。分内层、中层和外层。

特点:由纤维素和其他非半纤维素物质如木质组成。

功能:机械支持。

胞间 连丝:是连接相邻两个植物细胞的跨细胞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间物质和信息交流的直接通道,行使水分、营养物质、小信号分子以及大分子的胞间运输功能。

初生纹孔场:初生壁的厚度往往是不均匀的,常有一些凹陷区域,其内有许多胞间连丝通过,这个区域称为初生纹孔场。

纹孔:次生壁形成时,往往在原有的初生纹孔场处不形成次生壁,这种只有中层和初生壁隔,而没有次生壁的较薄的区域为纹孔。

真核生物细胞膜内、细胞核以外的部分。细胞质基质中含有细胞器和后含物。为一种透明的液态胶状物质。

核 膜:为双层结构,包含外膜和内膜。

核纤层:核内膜内侧一层蛋白质网络结构。

核 仁:是rrna合成加工和装配核糖体亚单位的重要场所。

染色质:是间期细胞核遗传物质的存在形式。染色体是细胞有丝分裂时遗传物质的特定形式。

直径为0.3-1?m的圆柱形或椭圆形,双层膜包被,内膜向腔折叠呈片状或搁板状突起,是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

根据质体的色素分为:白色体、有色体和叶绿体。白色体根据储存的物质不同又分为造粉质体,蛋白质体,油体。

横切面为平行双层膜结构,两层膜之间有空腔。分为光面内质网、糙面内质网。

高尔基体由一层扁平、碟形的泡囊所组成, 边缘往往分支,形成复杂的管状网络。与分泌作用有关。

一层液泡膜包被,其中充满细胞液,液泡占据成熟细胞的大部分体积。

成分: 是水,还含有盐、糖、可溶性物质、晶体等。

功能: 维持细胞的膨压;细胞代谢产物的贮藏场所

为单层膜围成的小泡,是分解蛋白质、核酸、多糖的细胞器。内含多种水解酶,可分解从外面进入到细胞内的物质,也可消化局部细胞器或整个细胞。

微体也是由单位膜包围的,呈球形。植物细胞中分为两类:过氧化物酶体和乙醛酸循环体。

直径为的微小颗粒,主要成分为蛋白质(60%)和rna(40%)。游离存在、附在内质网上,也可形成多聚核糖体。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微 管:由微管蛋白组装成的长管状细胞器。

生理功能:细胞形状的维持有关。

微 丝:又称肌动蛋白。

生理功能:与微管共同构成细胞内的支架。

包括贮存物质和代谢废物。

包括糖类、蛋白质、脂肪及其有关的物质,还有成结晶的无机盐和其它有机物。 1:淀粉是两种多糖的混合物,一种是直链淀粉,一种是支链淀粉。

2:蛋白质主要集中于种子内。

3:脂肪含能量最高而体积最小的贮藏物质。

脂肪:常温下为固体。

油类:常温下为液体。

4:晶体无机盐形成各种晶体,主要为草酸钙晶体。分为单晶、针晶和簇晶,在液泡中形成。

1:细胞周期:一次细胞分裂中期到下一次分裂中期的全部历程。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2:分裂间期:前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开始的一段时间。包括:复制前期、复制期和复制后期。

3:细胞分裂的三种形式: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无丝分裂。

4:有丝分裂:

特点:1)多数发生在植物体细胞中。

2)两个过程:一是核分裂,二是胞质分裂。

3)分裂后形成两个新的完整的细胞,与原细胞相同。主要作用是生长发

育和新陈代谢 。

5:减数分裂:

特点:1)与有性生殖有关,多数发生在性细胞中,分裂后产生生殖细胞。

2)细胞连续分裂两次;dna复制一次。

3)一个母细胞分裂两次产生4个子细胞。

4)染色体数目减半。

1、植物细胞的生长中细胞体积和重量不可逆的增加。

2、原生质生长和细胞壁生长。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上的特化过程。

组 织:指植物体内许多形态结构、机理相同的细胞,在器官发育中有相同来

源,且相互密切联系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细胞群。

器 官:由各种不同的组织组合在一起形成植物的器官。

简单组织:由一种类型细胞构成的组织。

复合组织:由多种类型细胞构成的组织。

1、分生组织的概念:指植物体内保留的具有持久分裂能力的组织。

2、分生组织组成细胞的特点:细胞壁薄、体积小、原生质浓厚、细胞核大、液泡不明显。

3、分生组织的类型:

按位置分:

1)顶端分生组织分布于根、茎顶端形成初生植物体。

2)侧生分生组织分布于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根、茎侧面形成植物体的次生结构。

3)居间分生组织位于植物顶端分生组织被成熟组织隔离而保留下来的部分。

按来源和性质分:

1)原生分生组织直接由植物胚胎里的细胞分裂保留下来的组织。

2)初生分生组织由原分生组织衍生细胞组成,已出现了分化,仍具有分裂能力。

3)次生分生组织由成熟组织经反分化成为具分裂能力的细胞。分为:维管形成层和木栓形成层。

4、组织的形成:成熟组织和非分生组织分生组织衍生的大部分细胞,逐渐丧失分裂能力,进一步生长和分化,形成的其它各种组织。

分布:植物体各处。

特点:生活的薄壁细胞,较大,近于等径。细胞壁由纤维素与果胶质组成,细内

液泡较大,原生质较少,细胞器排列疏松,具明显的胞间隙。

分类:同化组织(细胞中含叶绿体,营光合作用,多数分布在叶,茎的表层部位)

通气组织(细胞间隙大,多见于水生物)

吸收组织(根毛细胞)

贮藏组织(细胞较大,细胞内储存大量后含物,淀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