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葵花读后感初三通用(3篇)

小编: 翰墨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为此需要好好认真地写读后感。那么该如何才能够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读后感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青铜葵花读后感初三篇一有一位作家曾经有这样的感慨:“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这位作家就是曹文轩,他也是青铜葵花,这对感人的兄妹的缔造者。

在如今这个社会中,孩子是家长的心肝宝贝。所谓:“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不就是这么个意思吗?家长的这种心态我并不赞成。如果孩子在小时候就生活在一个娇生惯养的环境中,那他将来长大后必成不了大器。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如果人生的旅途上没有坑坑洼洼、没有绊脚石的话,这将是一个残缺的、不完整的人生。

《青铜葵花》写的就是一个关于苦难关于爱的故事。

作者写苦难——大苦难,将苦难写到深刻之处;作者写美——大美,将美写到极致;作者写爱——至爱,将爱写得充满生机与情意。

当你真正与作者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时,你会发现: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阅读。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这是一次感情的升华;这是一个让你潸然泪下的至爱,这是一个让你切实般体会苦难与爱的感悟。

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如此深刻的感受大爱、大难、大美,没有第二个人可以用如此朴实的笔尖触动所有人的心弦。

青铜葵花读后感初三篇二《青铜葵花》是一个男孩与女孩的故事,男孩青铜英姿飒爽,自由洒脱;女孩葵花文质彬彬,含蓄内敛。一个机缘让两人成了兄妹相称的好朋友。葵花也成了青铜家的一员。

青铜和葵花住在一个静谧的小村庄,在盛夏酷暑之时,青铜与爸爸一同下地干活,他们的汗水打湿了衣襟,打湿了干燥的泥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在家中的葵花努力的学习,不时抬起头,遥望爸爸和哥哥耕耘的地方,期盼他们能够早点结束一天的辛勤劳作。妈妈和奶奶也没有闲着,不停的穿梭在锅碗瓢盆之中。就在这样忙碌的时光中,日子就这样不知不觉的一天天的过去了。直到12岁那年,城市又将葵花召回,青铜因此常常遥望芦苇荡的尽头,葵花所居住的地方……

和乡村相比,城市的一天充满了快乐,城市孩子在太阳升到正空时才慢慢地睁开眼睛,心不在焉的刷好牙,快乐的一天开始了。只要他们觉得稍微有点热,便打开空调,从冰箱中取出一根冰棍,又拿出一杯饮料,进入空调房,吮吸着冰棍,再看上本漫画书,多么痛快!到了晚上,父母归来,吃上美味佳肴,不仅如此,还可以得到父母的爱抚和亲昵的互动,其乐融融。

虽然青铜葵花没有和城市孩子一样好的生活环境,但是他们没有抱怨,而是努力做好自己要做的事。所以,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应该更加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不让它们消失。

青铜葵花读后感初三篇三书中有两个主人公,分别是男孩青铜和女孩葵花。青铜因为小时候在经历了一场大火之后,便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变成了哑巴;葵花从小就没有妈妈,可老天爷还觉得他不够苦,在她7岁那年,因为一场事故,她失去了与她相依为命的父亲。他们一个在农村,一个在城市,一个是哑巴,一个没有父母,他们的经历虽然不一样,但命运同样的坎坷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也许正是这一点,使他们走在了一起,变成了兄妹。尽管他们不是亲兄妹,但感情却胜过了亲兄妹。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很佩服青铜,尤其佩服他敢于面对一切痛苦的勇气,借用作者曹文轩的一段话: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

三年级青铜葵花读后感8

《青铜葵花》这本书的题目就有两重含义:第一重含义是指两个孩子青铜和葵花;第二重含义是葵花的爸爸特别喜欢青铜做的葵花雕塑。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青铜一家人,他们在葵花失去爸爸之后收养了她,给了她爱,虽然家里很穷,他们还是尽量将家里最好的东西给这个孩子,使这个孤儿的心灵得到安慰。葵花也是一个懂事、可爱的女孩,他知道这个家很穷,于是她就很懂事的帮家里干活,好好上学,吃苦耐劳,大家更加的爱她。

从青铜身上,我学会了乐于助人,不能欺负其他小孩;从青铜妈妈身上,我学到了做人要富有同情心;从青铜爸爸身上,我学到了做人要诚实;从青铜奶奶身上,我学到了做人要坚强;从葵花身上,我学到了做孩子要懂事。我一定做一个懂事、坚强、富有同情心、不欺负人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