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指南实践心得600字左右模板

小编: 文锋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指南实践心得600字左右篇一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怎样让我们的孩子在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全面的发展,而且发展得更好。通过学习《指南》从中我有所领悟,作为家长一定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记得在然然一岁八个月的时候,我经常带她去图书馆玩。偶然的一次机会,发现一个比她大一点的小朋友竟然能认识书上的好几个字了。当时的我心急如焚,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赶忙到书店买来一本《识字书》,在家紧锣密鼓地实行“认字计划”了。在我“日也教、夜也教”的辛勤劳动下,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没过多长时间。我家的宝贝也能照着书上的图片说出“大、小、田、土、日、月、水、火”几个字了。可是好景不长,过了一段时间,我又拿出书本问她的时候,她居然一个都不认识了。后来我才知道,教育孩子也要根据孩子每个年龄段的不同特点,而不能一味地拔苗助长。

《指南》中指出3—6岁是孩子发育的一个黄金时期。因为,这个年龄段是孩子一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语言飞速发展的时期。我想这也是我们每位家长必须重视的一件事情。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给然然讲个故事,故事讲完的时候,我还会给她提出几个简单的问题,小家伙有时很调皮,遇到不会的时候会说“妈妈,我想睡觉了!”当然了,要是回答对了的话,我也会适当地给她一些小奖励。小家伙尝到了甜头,开心极了,每天晚上一到时间就嚷嚷着让我给她讲故事。好几次,我试探着让她把我给她讲的故事重复一遍,她竟然能一字不落地说出来。“有耕耘就有收获”,我想只要我们家长有耐心,孩子们都是挺棒的。

《指南》的教育建议部分列举了一些教育幼儿的具体办法,对成年人提出了明确要求。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家长不能盲目攀比。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多给孩子肯定和表扬,不能拿自己孩子的不足与其他孩子的优点作简单比较。

以上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以后能和中三班的老师、家长们多多交流,共同关注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谢谢!

指南实践心得600字左右篇二这次的学习在我今后的幼教工作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我收获最大的就是:爱孩子就不能拔苗助长,做一些看似正确,其实错误的事情;爱孩子就要明白,怎样帮助孩子一步一步,踏踏实实达到目标的方向。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通过学习《指南》,反思自己以前,曾经好大喜功,做过拔苗助长的事情。

《指南》中指出3-6岁,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发育的黄金时期,因为,这个年龄段是孩子一生中词汇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语言飞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在语言的发展中词汇量迅速增长,已经能掌握各类词,逐渐明确词义并有一定的概括性,基本上掌握了各种语法结构。 在言语表达上可以自由地与人交谈,出现了自我中心言语。自我中心言语是伴随着动作和游戏而进行的自言自语,它既可以帮助儿童出声地思考,又能暂时满足他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一些愿望。但有些孩子也会出现言语失常现象,在《指南》中,专家提示到:这一时期,儿童说话常有重复或犹豫不决的情况,在与他们交谈时,要鼓励他们大胆地说话,对口吃现象不必太在意,训练孩子轻松愉快地发表议论。因此,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则要通过听故事、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丰富他们的词汇量,同时有计划地让他们学习一些书面语言。

另一个收获是作为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师自己先要做到。这话说起来简单,实践起来却很难。要孩子学会倾听,老师自己要弯下腰,认真听孩子说话;要孩子诚实,老师也不能失信于孩子。

我对《指南》中新增 “学习品质领域”有些感慨,《指南》中是这样表述的“学习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儿童现在和今后的学习和发展的质量”。我们一线的老师,天天的教学目的很大程度上是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实现的。而在这一个个教学活动中,我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落实,孩子的参与度等等,再看名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在行云流水的环节之余,总感觉,她们给孩子们的,不单单是教学内容本身,还有很多“升华”在活动中,这就是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人说过“幼儿园教的知识都没用的,到了一定的年纪,孩子自然而然也就知道了,那里还要教?”听来不服气之余,也觉得有那末几分道理。可是假如我们只重视知识目标,而忽视了孩子的自控力、关爱他人、乐群于人、积极乐观、独立自理、爱好好奇心、积极认知风格、积极学习态度和谨慎行为风格等延续发展品格的培养。那么这类幼儿教育就是有缺陷的。现在有了《指南》的指引,我明确了幼儿教师不但“教书”更要“育人”的角色定位。

作为教师,不能片面、刻板地“上课”、“说教”,而要在生活中对孩子进行教育。个领域的培养目标、途径,都不能离开生活。我们不能期望孩子被吓各种规则,然后自觉去做。我们应该做的,是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具体情境中,多体验、多操作、多感知。

“陪孩子一起成长”!这是我最深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