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作文400字 重阳节的作文500字左右(汇总4篇)

小编: 纸韵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重阳节的作文400字 重阳节的作文500字左右篇一

重阳节里人们有登高的习俗,传说这是因为有个叫恒景的人,为了帮助村民铲除妖魔,苦练本领,等到妖魔九月九出来的时候,他请村民登高避祸,自己与妖魔战斗,后来用宝剑将妖魔扎倒在地。后来,老百姓每年都登高避祸,形成了登高的习俗。

深秋时节,寒气袭人。在万花凋零时,唯有秋菊盈园,傲霜怒放,高洁清雅,给秋天的大地增添了勃勃生机。在这段日子里,那大而纯的美容菊,艳丽的桃花菊,黄灿灿的金丝菊,翡翠般的绿菊,似玉雕般的蜡光菊,黄白相间的万寿菊……无不色彩纷呈、千姿百态地展现在世人眼前,供世人观赏。

菊花,是菊科菊属多年草本生草本植物。因秋季开花,又叫“秋菊”。在二千多年前,菊花大多是黄色的,因此,古代诗人的笔下常常把它写成黄色的、金色的,还用“黄花”代菊花。《礼记月令》篇中有“季秋之月,菊有黄华”的记载,这是关于菊花的最早记载。故时至今日,也有人称菊花为“黄花”。特别是菊花又叫“节花”,谓在重阳节而开的意思。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为“重九节”,是一个纪念先人及扫墓的节日。

重阳节,起源于战国时代,原是一个欢乐的日子。古人将天地万物归为阴阳两类,阴代表黑暗,阳则代表光明、活力。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因此属阳,九月初九,日月逢九,二阳相重,故称“重阳”。

这一天,正值仲秋季节,天高气爽,是登高远眺,舒畅胸怀的好时光。中国历代许多文人雅士,每当此时,登上高处,一面饮菊花酒,一面吟诗取乐,留下无数诗篇。

九月,严寒的冬关即将降临,人们开始添置冬装,他们也不忘在拜祭先人时烧纸衣,让先人在阴间过冬。这一来,重阳节便演变为扫墓及为先人焚化冬衣的节日。

重阳节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是家人团聚的佳节;也是一个纪念祖先的家人。在新加坡,仍有一部分会馆保留重阳节祭祖的习俗,叫做“秋祭”。

其他人士可以在这一天选择较有传统意义的庆祝方式,比如一家人或与友好相约到户外活动,既可享受大自然的风光,又能联络亲友之间的感情。

农历九月初九,月日均是九数,双阳相重,故名重阳节。重阳节作为一个以娱乐为主的节日,主要节俗活动是登高、赏菊、喝菊花酒、插茱萸、还要吃糕。

今天是重阳节,我们一家人一起去树木园登高。

到了树木园,看见门口停了很多车,连道路了都足足排满了一公里。园内人更多,山上、路上、草地上全是来登高的人,有的是一家人一起来,有的是和朋友一起来,还有的是组团一起来。

我们从竹园开始向上登,一路上风景可真美,路边长满了各种各样青翠的竹子:有紫美人竹、观音竹、毛毛竹和凤尾竹等。我在“龙头竹”下照了相,妈妈和“妈竹”合了影。

我们继续向上登,一路上又见到了面包树、槐树,还闻到了柠檬树的香味。我已经累得气喘吁吁、筋疲力尽了。这时,一个三岁多的小弟弟跑到了我的前面。顿时,我浑身又充满了力量,一口气爬上了山顶,并且与一起登上山顶的姐姐合影留念。然后,我们快活地跑下山去,一路上看见许多人还在奋力向上登。

重阳节登高是我国的传统习俗,这个重阳节真令我难忘!

重阳节的作文400字 重阳节的作文500字左右篇二

在那连绵不绝的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一个个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化作无数晶莹的浪花,翻滚而来,其中李东阳的一句“万古干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见证了重阳佳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众所周知,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从古至今,重阳节在人们心中早已生根。孟浩然的“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的豪爽,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思念,李清照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哀伤,如此名篇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吃重阳糕,登最高峰,赏菊花,放纸鸢,敬老人,献爱心,体现了一代又一代人积极向上的精神接力。

在那金色的秋日里,天高气爽,万里无云,人们结伴而行,攀登生命高峰。一步步的艰难攀行,一次次的勇往直前,重阳节给了亿万炎黄子孙一次展现自我的机会。立于山顶,俯瞰脚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金色的果实是农人一年劳作的汗水结晶,金色的落叶装点了群山大地,诠释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上的人生价值。瞧,远处的孩子们正在放飞他们“亲手制作”的纸鸢。五彩缤纷的纸鸢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这是孩子们金色的笑脸,金色的理想,金色的心。

金色的秋风带来丝丝凉意,凌霜不屈的菊花也在悄悄的绽放。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俗的组成部分。菊花是寒秋之魂,自古以来被看作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与梅、兰、竹并称为“四君子”。唐代诗人元稹的《菊花》一诗“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就精辟地道出菊花神韵清奇的特点。菊花有的形神一体,风流潇洒;有的群芳簇拥,体态婆娑;有的玲珑俊秀,生动传奇。重阳节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欣赏,还是精神上的升华。“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吟出了南宋诗人郑思肖对菊花那种坚持正义、矢志不渝精神的赞美之情。菊花还是长寿的象征,让我们在这重阳佳节里向长者们献上金色的菊花,道出自己金色的祝愿。

金色的秋天也给老人们带来了长寿与活力。每逢重阳佳节,敬老院里人流如潮,热闹非凡,我也有幸能身临其境。那天清晨,往常静谧的小巷一改常态,脚步声、欢笑声在院子里荡漾起伏。原来是重阳佳节热心的人们都来看望这些孤寡老人,献上自己的一份爱心。我也赶去四宜糕团店买重阳糕以赠老人。门口大红的灯笼,里面朱红的雕梁画栋,张显这节日的喜气,这是老人们的金色假日。提着糕团,我快步走到敬老院,里面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提着大包小包的礼物,带着自己最真挚的祝福,与老人们共度佳节。我急忙献上热乎乎的重阳糕,软软的甜糕是爱的传递。老人们那些饱经风霜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正如窗台上那株迎风怒放的黄菊。

金色的重阳,带给我们金色的希望,奋斗的汗水,浇灌祖国壮丽的河山。让我们将爱传递下去,让爱之芳香沁满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重阳节的作文400字 重阳节的作文500字左右篇三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各地流传着许多重阳风俗,其中最普遍的是吃“重阳糕”了。重阳节吃重阳糕风俗在北宋已十分盛行。据《东京梦华录》说:当年汴京(今开封市)城内,重阳“前一二日,各以粉面蒸糕馈送,一插剪彩小旗”。南宋时,重阳糕已成为时令佳品在店肆中供应,“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下彩旗,名曰‘重阳糕’”(《梦梁录》)。

定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一般认为开始于汉代。据周处《风土记》)说“九月才日……俗于此日,折茱萸以插头,言避恶气而御初寒。”又说:“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关于重阳节和重阳风俗的起源有这样一个有存的故事:汉代恒景随《易》学大师费长房游学多后。一天,费大师对徒弟说,九月九日你家里有大祸临头,你必须立即回家,叫家里的人用茱萸系在臂上,举家登高。果然九月九日这一天恒景家的家畜全部瘟死,而恒景及家人听师言而得幸免(事出《续齐谐记》)。

实际上重阳为节起源于汉代的道学。道家奉为经典的《易经》中把阳爻“九”是“阳”和“阳性”的代词,所以古人称九月为“阳月”,九日是“阳日”,九月九日是两阳重叠,因此叫作“重阳”。阳为刚,重阳为二刚相逢,道家称之“二刚相克”而被视作“厄日”,也产生了解脱“厄日”的方法,所谓登高插茱萸仅是解脱“厄日”方法之一种。

茱萸是一种落叶乔木,有山茱萸、吴茱萸、食茱萸之分,其味辛辣,是中药的常用药材之一,也可用于食品中的调味品。记录的唐诗中提到重阳插茱萸风俗有数十处之多:“学他年少插茱萸”(朱放),“茱萸插鬓花宜寿”(王昌龄),“舞鬟摆落茱萸房”(白居易),“强插茱萸随众人”(杨衡),而杜甫“明年此会知谁处,醉把茱萸子(仔)细看”(《九日兰田崔氏诗》)和王维的“遥知兄弟维登高处,遍插茱萸随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至今还是脍炙人口的唐诗名句。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出唐代重阳节已演变为文人学士登高赏秋,结社吟诗的节日,原来插茱萸驱邪的风俗也一变为远离他乡的游子遥思兄弟父母的日子。“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刘禹锡《九日登同》诗)。

宋代,重阳节登插茱萸又演变为登高吃重阳糕风俗。据说,重阳节吃重阳糕风俗是出于文人的笔墨官司。宋人宋子认为刘禹锡作《九日登高》诗,本来想写“年年上糕处”,但当时经典中没有“糕”字,被迫写作“高”字。他还作诗嘲笑说:“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事见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实际上以粉面蒸糕唐代已出现,不过并不是重阳节风俗。宋代,城市经济逐渐繁荣,都市出现了独立经营糕饼食品的店铺,“糕”与登高之“高”谐音,于是吃糕逐渐代替登高风俗。店主们为招揽生意。,又仿“插茱萸”故事央每块糕上插上一而小彩旗以代替“茱萸”,专门在重阳节前出售,美其名曰“重阳糕”。可见重阳糕是宋人依照汉唐故事设计的食品新产品,它既融合了古代重阳风的习惯,又是一种精美的节令食品。古人独具匠心的食品设计不也值得今人学习吗!

“蒸出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百工一钦登高酒,灯火鸣机夜作忙。”重阳节多吃重阳糕,祝君事事如意,步步登高。

重阳节的作文400字 重阳节的作文500字左右篇四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素秋的天很蓝,独自倚在红叶铺成的小路旁,脚下踩着柔软的树叶,感受着秋阳洒下,溜进树叶间的斑斑驳驳,倦读一卷诗篇。偶尔挑起眼帘望一眼那享受日光的安详面容和那一缕在微风里摇曳的青丝。

抿一口菊酒,任一股清涩的酒香在口腔中肆意弥漫,像一朵清菊深深地绽开,一直暖暖地开到心底。沉淀着醇香的菊酒是他送的。泡菊花酒是重阳节的旧俗,想必很少有人再记起了吧。“这酒味道清淡,却并不难喝,是以前常作饮品来喝的,而今酿这酒的机会是不多了。”他说,“这酒香是儿时最深的记忆了。”

他是一个老兵,这是他对我讲述的最多的故事,他说,那是他一辈子的闪光点。我与他在素秋的林荫道上相遇,我一脸关切的望着他满脸的苦闷,他却拉我听他讲《诗经》《楚辞》,读惯了北岛的朦胧与汪国真的悠扬,我自然是不懂古文的,却又不忍打断他热切的话语和兴奋的目光,也便耐着性子听他诉说。他本该老有所依,却从未听他提及自己的子女,我也曾试着打探,他却冷笑一声“无子亦可活!”对于他的气话,我只是笑笑。每当提起他日益变白的鬓发,他眼眸中的无奈与愁闷我全看在眼中。

我只拿他当一个慈祥的长者,而在旁人眼中,他却是一个怪人,脾气暴躁,终日孤独,嘴里又常常嘟念着什么,被看成怪人也不足为奇了。他说,“实在闲着无聊了,便自己和自己聊天,畅谈生活,宛如一双好友。”我捧着肚子咯咯直笑,心里却好似被什么刺痛了一下,仅轻轻一触,却隐约的作痛。看着他一副得意的样子,我苦涩一笑,主动捡起了那卷《红楼》,轻轻地吟诵,看到他如一个孩子般天真的细细聆听,我十分欣慰。

有时候,看他的某一缕青丝在风中抖动,我便想象着我的夕阳岁月是否也如他这样,老无所依。在人生最后一段道路上,即使眼花了,走不动了,也要孤独的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那么,这条路上,我望着前方的路,那里将是无尽的黑暗和漫长的孤独。从幻想中回过神来,我竟惊恐的冒了冷汗。

原来孤独可以在心中积攒到如此沉重,我定一定神,却意外地发现爸妈的头上也多了几缕银发,参杂在枯黄的发丝中却显得格外刺眼。他们静静的躺在那里,没有言语,却默默诉说着岁月,作为他们已经走过的痕迹。

待到他们双鬓发白,只求有人陪他们金秋里登高望远,有人为他们吟诵《诗经》《楚辞》,有人听他们讲那过去的故事,有人陪他们饮酒,醉里笑看鬓发一点点泛白,有人为他们的夕阳之路再点燃一盏灯火……在风风雨雨中捱过了人生,终于在风烛残月之年放慢脚步,用仅剩的时间再把美好的世界深深的印在记忆里,带到轮回中。能为他们引路的只有我们。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忽然看透了很多: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索求,真正得到的却很少,就像我们的父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一辈子,我们是他们唯一的收获。我们自然是不该忘恩的,更重要的是,谁都不愿意在古稀之年,面对着苍凉大地,还在苦苦寻求“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