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松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教案(5篇)

小编: 文锋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黄山松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 2.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感受黄山松的品格、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黄山松图片

师:你看到了什么?谈谈对这些松树有什么印象?

师:黄山松是 “黄山四绝”之首,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松,以石为母,以云为乳,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犹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

今天让我们走进黄山,重点欣赏黄山松树的奇美,感悟它的品格与精神。板书《黄山松》

二、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下列词语。

臆测 偎傍 耽搁 不可思议 郁郁苍苍

2.再读课文,思考黄山松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用笔画出来读一读,谈谈感受。

四、解疑探究:

师:黄山松的第一个特点是什么?你从课文中哪一段找到这一特点的? 特点一: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师: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到黄山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出示句子:

黄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髓而长大起来的吧?长得那么苍翠,那么坚劲,那么窈窕,真是不可思议啊!师:不可思议是什么意思? 师:更有不可思议的是什么? 出示句子:

更有不可思议的呢: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树,由于石头崩裂,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像须蔓一般摇曳着。而这株松树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这样看来,黄山的松树不一定要餐石髓,似乎呼吸空气,呼吸雨露和阳光,也会长大的。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读这段话,读出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师:我已经从你的朗读中看到了黄山松的苍劲有力。

师:黄山松除了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外,还有哪些特点?让我们继续来学习,在学习之前老师根据总结了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抓住关键词和关键句子理解文章内容)带着这种学习方法开始学习3、4自然段吧!时间3分钟

师:以端正的坐姿告诉老师你们心中已经有了答案,请一组同学上来给大家展示一下。特点二:一心倾向阳光 特点三: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课堂小结:

同学们,本文作者丰子恺先生用朴素的语言,紧紧围绕黄山松的特点,展现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赞美了黄山松一心向阳的坚韧,凸显了黄山松异常强大的团结力,让我们在欣赏黄山松的同时,学习它身上体现出来的顽强、向阳、团结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

师:像黄山松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植物还有我们常见的竹子。师:从这首诗中你能体会到什么?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黄山松的诗句?

六、课堂反馈练习: 1.辨字组词:

摹()意()轿()喂()

幕()臆()桥()偎()2.按要求改句子:

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

改反问句: ? 3.按课文内容填空:

《黄山松》一文采用()结构,写出了黄山松的三个特点:① ; ② ;③。

七、作业:

抄写本课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读读背背。

黄山松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教案篇二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卡片出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闻名于世,这“四绝”是指——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卡片出示“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我们还知道,这“四绝”中,人们最喜爱的是——黄山奇松,正如课文中说的一样,更是“情有独钟”(卡片出示“情有独钟”,齐读)。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1、今天,咱们就一起去观赏黄山奇松。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请同学们好好地读读课文第二节,待会儿告诉大家?(学生自由读)

2、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下面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用浪线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用虚线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4、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

5、下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在你的头脑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

投影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同学们,你们在读的时候,头脑中出现了迎客松了吗?它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说)

(2)大家说得挺好,愿意看看真的迎客松吗?(映示迎客松)怎么样,真的迎客松和你想的一样吧!(3)齐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4)看着这棵姿态优美、枝干遒劲的迎客松,读了描写迎客松的这几句话,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有什么话要说吧!或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指名说)

①课前,老师查了资料,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所以文中说它饱经风霜(卡片出示“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卡片出示“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第一句话看能不能不要老师教,就能一下子把迎客松顽强的生命力给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②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大家能把迎客松的奇给读出来吗?(指名读)

③指名读第三句。把这句话改一个说法,用上“不仅„„而且„„”。(迎客松不仅是黄山松的代表,而且成了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会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同学们,现在这句话理解了吗?能读好吗?(指名读,注意“乃至”后适当加重语气。)

(5)同学们,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我觉得咱们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给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自由读、齐读)(6)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6、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我觉得咱们已经来到了黄山,来到了玉屏楼下,迎客松就生长在这里。它旁边还有陪客松、送客松。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陪客松和送客松的部分。待会儿,咱们举行一场朗读比赛。告诉大家,要想读好这两部分并不难,只要你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眼前出现奇松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一定能够站到领奖台上。大家准备一下。(学生自由读)

(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比赛朗读,师生评点。)

7、同学们,读完了课文第二节。看完了玉屏楼前的三棵奇松,我们一定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给深深地吸引住,下面我们再来观赏这三棵奇松。

引读: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你举目望去,首先就会看到迎客松。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观看录像,升华情感。

1、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

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咱们再去看看其它的奇松好吗?

播放录像。

2、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3、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请同学们再一起读一遍。(齐读)

四、作业: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投影出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徐霞客的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暑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黄山松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教案篇三

黄山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黄山松》 教材分析:

本文是著名作家丰子恺写的。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用朴素的语言,紧紧围绕黄山松的特点,展现了黄山松顽强的生命力,赞美了黄山松一心向阳的坚韧,凸现了黄山松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从古至今,人们赞美黄山风景的文字数不胜数,描写黄山松的诗歌和文章层出不穷。在丰子恺的笔下,黄山松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在石头缝隙里生长,它苍翠而坚劲;不一定要吃石髓,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丰子恺从黄山松的生活环境里,看到了它的坚韧和顽强。黄山松的姿态奇特。它的枝条坚劲挺秀,却是左右横生,不像其他树木那样,枝条是下垂的。长在悬崖旁边的松树,一面靠近岩壁,一面伸向空中,空中一面的枝条繁茂,而岩壁一面一根枝条也不生。这样的形态让丰子恺发现了它的另一个特点:一心向着阳光。在这里,黄山松真的有着这些美好的情感吗?不是的,作者是用自己的心为黄山松添上了这样的美德。作者写的是松树,想的却是人。在自然界里,黄山松面临着极其艰苦的生存环境,环境艰苦到人们都弄不清楚它究竟是如何生存下来的。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黄山松生存下来了,还生存得很好。它不仅有挺拔秀美的姿态,还有向阳的枝条。作者捕捉下了这些镜头,作者写出了自己心中的感悟,松树是坚韧的,人又何尝不应该如此呢?只是,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感受完整地倾泻在笔下,他仅仅是用他独有的简朴又蕴涵着智慧的语言,让读者慢慢去思考,细细去品味。因此,人们总是能从丰子恺简单的文字中,读出许多独到的人生感悟来。这篇文章也是一样。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概括黄山松的三个特色,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文观察细致、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4、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感受黄山松的的形象、品格、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黄山松的三个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精神。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黄山松的图片

课型:

阅读课 教学方法

通过“读”、“说”的过程,以读代讲,以读代问,帮助学生体会感受黄山松的奇、美。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黄山,去欣赏黄山松树的奇美,感悟它的品格与精神。

2、板书课题《黄山松》,生齐读

3、简介作者

二、预习检测

1、读下列词语

描摹、石髓、臆测、囫囵、窈窕、须蔓、谛视、偎傍、沟壑、娉娉婷婷

2、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黄山松的哪几个特色?

三、品读课文,感悟精神

1、小组学习

出示文字:明确学习要求。

①自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想想作者是怎样来描写黄山松的这一特点的。

②小组交流:哪些语句表现出黄山松的特点,画一画,读一读。

③感情朗读:读你喜欢的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师生交流

特点一:生在石缝里

师: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黄山松生长得怎么样呢?

出示句子:“黄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髓而长大起来的吧?长得那么苍翠,那么坚劲,那么窈窕,真是不可思议啊!”

设疑:不可思议是什么意思?苍翠、坚劲、窈窕是什么意思?

师:看到长势这么好的黄山松,作者为什么感到不可思议了呢?

师:那是金属利器都很难将它劈开的花岗岩啊,800摄氏度的高温下才会出现裂纹,而现在要将它挣裂的是黄山松的根啊,你有怎样的感受?

生体会黄山松生命力的顽强。

师: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让我们通过朗读表达对黄山松的喜爱吧!

师:更有不可思议的是什么?

出示句子:

“更有不可思议的呢: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树,由于石头崩裂,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像须蔓一般摇曳着。而这株松树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这样看来,黄山的松树不一定要餐石髓,似乎呼吸空气,呼吸雨露和阳光,也会长大的。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

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读这段话,读出这种顽强的生命力。

特点二:枝条大多向左右平伸或倒生

师:看看文中是怎样描写黄山松这一特色的。请你读一读描写这一特色的语句,并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师: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他不仅把黄山松与其他树木的枝条作了比较,而且运用比喻修辞方法形象生动的把黄山松的姿态展现出来。

出示文字:“显然,它不肯面壁,不肯置身于丘壑中,而一心倾向着阳光。”

师:请你读这句话并理解它的含义。

指导朗读: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描写黄山松姿态奇特的句子。

小结:作者借物抒情,不仅细致地描绘了黄山松枝条生长的样子,而且从中发现了黄山松的向阳性,那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的品格与精神。

特点三: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师: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黄山松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①团结松

指名读句子。

狮子林附近有一株松树叫“团结松”。五六根枝条从近根的地方生出来,紧密地偎傍着向上生长,到了高处才向四面分散,长出松针来。因此,这一束树枝就变成了枝干,形似希腊殿堂的一种柱子。”

师:“偎傍”一词用的是拟人的方法,准确传神地把黄山松枝条相互依靠、紧密连接的情态描画了出来。

指导读:带着理解读句子。

出示句子:大概它们知道团结就是力量,可以抵抗高山上的风吹、雨打和雪压,所以生成这个样子。如今这株团结松已经长得很粗,很高。我伸手摸摸它的树干,觉得像铁铸的一般。即使十二级台风,漫天大雪,也动弹它不了。

师:十二级的台风,一般的树遇到会怎样?(折断)团结松呢?

师:这真是团结得不可思议的黄山松啊!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赞美它强大的团结力吧!

②蒲团松

师:读一读描写蒲团松的句子。

师:哪些句子体会到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生:上面可以坐四五个人,几个人可是几百斤,全靠松枝支撑着,竟然安然无恙,能看出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3.小结:这些语句把蒲团松的形状及对它的赞美之情都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加让我们感受到了黄山松那种团结的精神。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过渡:同学们,本文作者丰子恺先生用他的妙笔描写了黄山松的三个特色,解说:黄山松是“黄山四绝”之首,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松以石为母,以云为乳,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

师:针对这样美的黄山松?你想说点什么?你会联想到什么?

过渡:黄山松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它的奇美,更重要的是它展现给我们的顽强、向往光明、团结的品格和精神。这不正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吗?

五、总结写法、指导写作

师:这篇文章比较长,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你们发现了结构上的写作特点了吗?

小结:这种先概括写再具体写的写作方法,可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我们平时写作的时候可以应用。

六、课堂总结

黄山松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时代精神。我们应该学习黄山松精神,颂扬黄山松精神,让黄山松精神代代相传

七、布置作业积累语句

从课文中找出写得美的句子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黄山松

生在石上(坚韧顽强)姿态奇特(一心向阳)紧密偎傍(异常团结)

教后反思:

黄山松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教案篇四

《黄山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7个字。

2、引导学生通过概括黄山松的三个特色,学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黄山松的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平共处赞美之情。

4、学习本文观察细致、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黄山松的三个特色,感受作者对黄山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教学难点:

感受黄山松的形象、品格、精神。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它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播放课件:黄山图片。

问:你看到了什么?谈谈对黄山有什么印象?

师: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黄山,重点欣赏黄山松树的奇美,感悟它的品格与精神。

(二)初读感知,整体感知。

默读全文,了解课文讲了什么,并说说黄山松有哪三个特点?

(三)深入读文,感受黄山松的特点。

1、小组学习出示自学要求。

①自读课文,结合具体语句想想作者是怎样来描写黄山松的这一特点的。②小组交流:黄山松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 ③感情朗读:读你喜欢的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师生交流

特点一:生在石缝里

①出示一组松树生长在石上的图片

师:在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黄山松生长的怎么样呢? 出示句子:“黄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髓而长大起来的吧?长得那么苍翠,那么坚劲,那么窈窕,真是不可思议啊!”

师:不可思议是什么意思? 师:更有不可思议的是什么? ②出示句子:“更有不可思议的呢: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树,由于石头崩裂,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像须蔓一般摇曳着。而这株松树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这样看来,黄山的松树不一定要餐石髓,似乎呼吸空气,呼吸雨露和阳光,也会长大的。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

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读这段话,读出这种顽强的生命力。③拓展:出示扬州八怪郑板桥的一首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足本在破岩中。千磨万炼仍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师:从这首诗中你能体会到什么?你还知道那些描写黄山松的诗句?

特点二:枝条大多向左右平伸或倒生 ①出示图片。

师:观察图片,看看文中是怎样描写黄山松这一特色的。请你读一读描写这一特色的语句,并谈谈你的感受或体会。

师: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他不仅把黄山松与其他树木的枝条作了比较,而且运用比喻修辞方法形象生动的把黄山松的姿态展现出来。

出示图片及文字:“显然,它不肯面壁,不肯置身于丘壑中,而一心倾向着阳光。”

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描写黄山松姿态奇特的句子。

②小结:作者借物抒情,不仅细致地描绘了黄山松枝条生长的样子,而且从中发现了黄山松的向阳性,那对光明的向往与追求的品格与精神。

③拓展:出示一组图片,看图片上松树的姿态猜一猜松树的名字。特点三: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师: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黄山松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① 团结松

出示团结松图片,随机读书中句子:“狮子林附近有一株松树叫“团结松” 五六根枝条从近根的地方生出来,紧密地偎傍着向上生长,到了高处才向四面分散,长出松针来。因此,这一束树枝就变成了枝干,形似希腊殿堂的一种柱子。”

师:“偎傍”一词用的是拟人的方法,准确传神地把黄山松枝条相互依靠、紧密连接的情态描画了出来。

指导读:带着理解读句子。②蒲团松

出示蒲团松图片。

师:观看图片,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蒲团松的?

师:哪些句子体会到异常强大的团结力?(上面可以坐四五个人,几个人可是几百斤,全靠松枝支撑着,竟然安然无恙,能看出黄山松的枝条具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拓展:多媒体出示诗句:清人丁廷健有诗咏曰:“苍松三尺曲如盘,铁干横披半亩宽。”如今也有人写到:“松冠平扁似铺棉,形若蒲团半亩圆。大厦千间张锦绣,何如顶上好安眠。”

师:读后你有何感受? 小结:这些诗句把蒲团松的形状及对它的赞美之情都表现的淋漓尽致,更加让我们感受到了黄山松那种团结的精神。

(四)总结全文 深化主题

过渡:同学们,本文作者丰子恺先生用他的妙笔描写了黄山松的三个特色,现在让我们再次欣赏黄山松的奇美并感受它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吧。

出示课件:黄山松。解说:黄山松是“黄山四绝”之首,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松,以石为母,以云为乳,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

师:看到这样美的黄山松?你想说点什么?你会联想到什么? 过渡:黄山松展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它的奇美,更重要的是它展现给我们的顽强、向阳、团结的品格和精神。这不正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吗?

5.拓展知识 升华情感

师:在抗日战争时期,丰子恺的散文主题大多和抗战有关,这篇《黄山松》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写的,我想丰子恺一定是借着《黄山松》的精神来歌颂我们中华民族的顽强精神、不向黑暗屈服的精神、异常强大的团结精神。

总结:黄山松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时代精神。我们应该学习黄山松精神,颂扬黄山松精神,让黄山松精神代代相传。6.课外作业 扩展延伸

根据自己的喜好,任选一题完成。(1)徐霞客的《游黄山日记》,袁牧的《游黄山记》,叶圣陶的《黄山三天》,丰子恺的《上天都》等都体现了黄山的绝美秀丽的风姿。找到相关的书籍读一读。(2)上网了解黄山。板书设计:

黄 山 松

丰子恺

生在石上—— 顽强 姿态奇特—— 向阳 紧密偎傍—— 团结

黄山松板书设计 《黄山奇松》教案篇五

《黄山松》教学设计

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长山镇蒙古族小学 皋娃

一、教案背景:

黄山松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是中国形象的代言!黄山松是由黄山独特地貌、气候而形成的中国松树的一种变体。黄山松一般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通常是黄山北坡在1500-1700米处,南坡在1000-1600米处。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和黄山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黄山松的种子能够被风送到花岗岩的裂缝中去,以无坚不摧、有缝即入的钻劲,在那里发芽、生根、成长。

本课的教案设计,正是从这一理念出发,力求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理解黄山松这一了不起的特点,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教学课题: 《黄山松》

三、教材分析:

《黄山松》这篇课文是长春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黄山松》这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松美不胜收的各种姿态,抒发了作者对黄山松的赞叹和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文章的表达很有特色,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把黄山松的奇和美表现的淋漓尽致,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如身临其境。是一篇加强学生语言训练的美文。

四、教学方法: 以读代讲,以读引悟

五、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引入情境

导入: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天都奇伟海云幽,莲蕊莲花高入秋。欲识黄山真面目,风华半在玉屏楼。”你听出来了吗?这首诗描写的是哪里的景色? 生:黄山。

师:(板书“黄山”二字)关于黄山你知道多少? 生:交流资料。师:“奇松、怪石、云海、温泉”(板书)是黄山的四绝,而黄山松则是“黄山四绝”之首,黄山素有“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的经典。黄山松,以石为母,以云为乳,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家丰子恺走进黄山松(补充板书)

(二)质疑点引,明确目标

师:谁能介绍一下丰子恺? 生:交流资料。师:同学们的预习效果非常好,相信这节课的表现也一定不俗。师:出示学习问题。

1、巩固10个字,并能知其意。

2、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读通课文,交流自己不懂的字词句。

(三)自主探究,经历感知

1、师:我们就来完成第一个问题,检测一下,你们的生字预习的怎么样。师:出示字卡,学生认字扩词,练习造句。

师:说了半天的黄山松,那黄山松到底是什么样的呢?它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赶快把书翻开,一起去看一看。【一读:默读】

生:快速默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师:巡视指导。生:交流所得。【二读:范读】

师:听你们这么一说,我也想读读课文,看看那些松树。师:范读课文。生:听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师生互动评价。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师:总结课文内容。【三读:浏览】

师:黄山是大自然赋予给我们的宝贵的财富,而千姿百态的松树则是黄山的灵魂。黄山松的奇,黄山松的美,黄山松的内涵远不是一次两次的读就能感受的到的,关于黄山松一定还有我们不知道,不能理解的,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走进课文,用笔圈画出你不懂不理解的地方。

生:浏览课文,圈画疑问。师:巡视指导。师生互动交流解疑。

(四)合作交流,观点整合

师:文章以黄山松为题,文中的描写也是以黄山松为主,作者是从黄山松的哪几方面进行描述的呢? 生:快速浏览,划分自然段。生:交流分段结果。师:课文开篇就说“黄山的松树有特色”,黄山的松树到底有什么特色?作家丰子恺是怎样把黄山松的特色形象而传神地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五)体验感悟,延伸发展 生:做相关习题。

结束语:黄山“峰奇石奇松更奇,云飞水飞山亦飞。”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黄山松带给你的也是这样的美好!

著作权与使用说明:获奖作品的作者享有作品的著作权,并同意授权《中国教育信息化》杂志社与百度公司校园合作项目相关推广活动中以非商业目的对该获奖作品进行复制、使用、编辑、改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