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字 《追忆似水年华》读书笔记模板

小编: 字海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字 《追忆似水年华》读书笔记篇一

尽管它什么也没讲。

可是当电影结束时,我想它是一部让我产生共鸣的作品,它深深地吸引了我,因为,在最后的乐声响起时,我只有一种“追忆似水年华”的心情。

然而我并不是一次性看完的,但它意识流的表现,即使是160分钟不间断地观看和我两天断断续续地看完是没有太大区别的,因为它没有情节,或者说,它不需要情节,当整部作品的主题是一个多情之人的追忆时,它无须逻辑。

我没法找到一个安静的环境来仔细欣赏这部影片,于是,我在楼上装修,楼外放炮,对面造楼的喧闹声中,看完了它,心情却无比平静,这是它由内而外安抚我的,我一开始也没有想去了解其详,只是想去感受,那份朦胧落寞的氛围。

影片镜头的转换,架构的设计,人物的对白,音乐的留白,每一点都在契合追忆。尤爱整部电影的各式镜头,如此精妙而恰到好处,隐喻的嫁接也相当自然,却又能被捕捉,然后轻笑一声,随它而去。

它一言不发地颠覆了我对电影多年的偏爱类型,我想过去的我不会耐心看完整部作品的,就像我读不完整套的《红楼梦》和《源氏物语》,它们与书作《追忆似水年华》一样巨制冗长,它们都表现繁华落幕的荒凉无力,特别是在短暂的欢乐和热闹的衬托下,有种置身事外的离开感,是被动的隔绝,但是却没有了曾经的恐惧。

看完电影,读完书,并不是最终目的,真正可以作为一个阶段的结果的是自己的体悟,所以不在乎这体悟有多少内容或者意义,它已经真切融入了我的生命,没有任何声响,没有任何预兆,这般低调动人,而将在我的追忆中无限延展和闪回。

《追忆似水年华》读后感字 《追忆似水年华》读书笔记篇二

七卷本《追忆似水年华》,阅读这套书是个大工程,我只买了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很多评论说这本是整套书最好的。目前已读80多页,虽然少,但有话想说,也大致简单了解了普鲁斯特的叙事风格,文字特点。

追忆似水年华,有译者也翻译为寻找逝去的时间。

作为一个家境优渥,一直生活在上流社会的人,普鲁斯特自小衣食无忧,但体弱多病,性格内向,敏感多思。

首先,他的文字里没有生存层面的展示,完全不涉及钱,艰难,谋生等等普通人一辈子也搞不定,一睁眼就需要面对的东西。

也许是他自动过滤了这些,也许他主动选择不看,不听,不思考。他只表现时间、生命、亲情带给他的美好和感动。

不得不说,面前摊开的书上,有着世上最美好而冗长的散文体文字。但美好需要慢慢感受,冗长却是首先要面对的。初看,说啰嗦一点也不过分。举例如下:儿时,家里来了客人(斯万),母亲让作者去睡觉,匆忙之中忘了和他亲吻道晚安。普鲁斯特辗转难眠,先是让女仆给母亲捎去一张字条提醒,又翻来覆去东想西想。意识流手法,就这么一件小事,足足写了好几页。还有小玛德莱娜蛋糕配茶水的描述。从蛋糕就着茶水下肚的瞬间,味觉,感觉,知觉……全回来了。又是洋洋洒洒好几页。

我的感慨,在普鲁斯特这里,时间慢下来了,它不再奔跑不息,消失如风。一天,一小时,一分钟,一秒钟。再将它们置于显微镜下,放大无数倍,当你一点点去审视,我想时间原本的样子,就是普鲁斯特所描述的。时光安静,琐碎美好,这也是生命原本的性状吧,只是这种感觉与我们隔膜太久。读普鲁斯特的文字,疗愈烦躁的一剂良药。只是要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否则读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