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龙脊梯田作文字 龙脊梯田作文字(十二篇)

小编: 纸韵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龙脊梯田作文字 龙脊梯田作文字篇一

在游客中心买了票后,我们坐上了开往龙脊梯田的旅游客车。通往龙脊梯田的公路又窄又陡,而且蜿蜒曲折。每经过一个大转弯,我们都紧张得尖叫起来,生怕汽车会掉下山去。

终于到了龙脊梯田。一眼望去,那梯田就像是铺了绿色毯子的楼梯,层层叠叠的,从山脚一直通向蓝天。又好像那一片片龙鳞,而这延绵不绝的.山脉便是一条条巨龙。

远处有一片黑色,那就是古老的壮寨。我们的目标,就是爬到壮寨最高的地方。

太阳火辣辣的,很快我就汗流浃背、直喘粗气了。只要是看到有水的地方,我都要跑过去沾点水,降降温。可是太阳似乎是存心要和我作对似的,这些水一下子就被晒干了,害得我差点患上了传说中的中暑。

终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这是一个圆形的观景台。在栅栏的保护下,我把头探了出去,刚才还高高在上的壮寨和梯田,现在都到了我的脚下。

云雾在对面的山腰间盘绕,远处的山峰犹如一个个穿着绿衣裳,系着白腰带的仙女在翩翩起舞。

一阵风轻轻吹来,刚才爬山时的辛苦,这个时候仿佛一下被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美丽如画的龙脊梯田,我真舍不得离开你。

龙脊梯田作文字 龙脊梯田作文字篇二

周末,我和妈妈去了龙脊梯田。

上山后,我们住进了订好的民宿,晚饭是辣炒五花肉、土鸡和当地特色的竹桶饭,好吃极了,我们都吃撑了。晚上,坐在阳台上看星空,山里的星星又多又亮,我隐约看到了银河,特别漂亮。妈妈让我早点睡觉,因为第二天要早起看日出。

凌晨五点,妈妈就把我叫了起来,我用最快的速度穿衣洗漱。早上天气很凉,我们都加了外套。妈妈查了日出的时间,我们要在6:16前到达山顶。

我们一刻不停地向山顶爬去,不敢停下休息。到了山顶,我们都累坏了,还好太阳没升上来。早上的梯田很美,像一层层绿油油的波浪。这时候,天边出现了一道红色的霞光,大家都说太阳出来了,举起手机、相机开始拍照,可是云太厚了,不一会儿就把霞光遮住了,大家在议论今天可能看不到日出了,有些人就下山了。

我们的时间比较充足,继续留在山上看风景。大概过了二十分钟,周围的人群中突然发出了惊叹声,我们抬头望去,只看见太阳在远处的山头偷偷露出了小脸蛋,慢慢地往上升,越来越高,越来越亮,越来越红,原来这才是真正的日出,真是太美啦!

在梯田上看日出,我终生难忘!

龙脊梯田作文字 龙脊梯田作文字篇三

八月,跟着老爸和朋友们去了一趟桂林。第一个去的,就是龙脊梯田。

刚上梯田的时候,心里是整个都被震撼了。放眼望去,四面八方围绕着的都是梯田;再看向远方,就是无边绵延的高山。在十几年的生涯中,我是第一次亲眼看到这种无际的群山,第一次亲身感受这种置身于偌大自然中的感觉。

周围的一切都是如此的美妙和新奇,令人感到放松而又激动无比,心在刚踏上梯田的时候就变得豁达,不禁深吸一口微风送来的空气,然后大喊——

“爽啊!”

这是我刚上梯田的时候,心血来潮拍的照片之一。随后便一发不可收拾,走到哪拍到那。

看到照片上的小人了吗?这是在偶然之间拍下的哦。看,头顶蓝天白云,脚下龙脊梯田,身后群山万里,这么一对比才能真切体会到人在自然中的渺小,又不经感叹天地之悠悠。

听到有人说——可惜现在是八月,看不到梯田丰收时的样子。我想,或许是因为那个时候的梯田,会宛如一大片金黄的龙鳞,更像是鲜活的龙的脊背吧。

但管它呢,八月也不错,梯田绿油油的,我感觉困惑了我多年的近视霎那间就被治愈好了。

再看这些八月的水稻,还是翠绿的呢。仿佛是张扬懵懂的青春,为何要去奢求老实稳重的成熟呢?

看到了吗?远处的是古寨。我猜那应该是壮族的,因为在上路之前,我们还跟几位壮族的老太太搭了话。

这么一块寨子,就这样坐落在了龙脊之中。被环山包围,虽显得渺小,但也仿佛是隔绝了人世。

看着这样的寨子,我很容易联想到几十年前那个科技还不发达的时代,想想那时在这里生活的人,依着山势,种起层层梯田。寨子只有那么一小块,然而梯田已经延绵到了远处高处,就不免感到劳动人民的可爱。

你说,那远方的山,曾经寨子里的人们有没有想过把它们也一起拿来盖房或种地?

然后我继续往上,走到某个地方停下来歇歇,再看看四周,才深刻理解到其为什么会被叫做“龙脊”梯田。

真的很像龙的脊背有木有?

就犹如带着条纹的海浪跌宕起伏,又仿佛真的是龙脊,马上就要随着龙身一起摇动起来。

再随着梯田看向那远处的山,我真的有一种想登上去的冲动啊!真想把这里的所有风光一览无遗。

于是,我去到了梯田的超高层。

是不是很漂亮?很动人?你也很想去?

龙脊梯田最上层看到的风光才是最撼人的,毕竟只有在登顶的那一刻,才可以好好停下来俯瞰一下风景。

那时,梯田就在身下,整个的轮廓、山势,全都尽收眼底。在上,我可以看到它的起伏,看到它的绵延;看到它的曲折,看到它的蜿蜒……梯田是真的如龙一般,在这群山之中穿梭游动。而我就这样走在了龙脊之上,随其走上了几个小时的路程。

令人难以置信,是什么鼓动了我甘愿承受几小时的奔波?

我想,大概是那沿路的风景,以及对至高点风景的期待吧。

实际上,高点的风景并没有让我失望。一想到眼下的大片梯田都是我走过的路,心里除了盛满了对梯田的喜爱,就是满满的不可思议和成就感。

这也就是光看照片所无法感受到的。

最后,来几张我和老爸在龙脊上走过的见证。

走在龙脊之上,看其活力生机,随其曲折反复,每次在路上的抬头或低头,都能感其壮丽浩瀚,都会叹服劳动人民的力量。

如果你愿意,请来一次桂林的龙脊梯田。那样才可以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走在龙脊之上”。

龙脊梯田作文字 龙脊梯田作文字篇四

我向往空旷、有风的地方,比如大海、草原和荒漠,它们好似自由的象征,但作为一名城市少年,我更心仪那恬静、质朴的农耕生活,因为它能真正让心沉淀。

我的老家绥宁坐落于湖南省的西南边陲,受父亲的影响,每到假期,我都会回到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这里大山环绕,山里长着一棵棵参天大树,有虫鸣鸟叫,也有奇花异草。再往西南一些,便出了湖南的地界,来到了桂林龙胜,山不再是我们那种连绵不断,而是山势险峻、看似长满灌木丛的山头,比我们的山头要稍显巍峨。我的祖辈是靠伐木为生的,但在他们没有大树、且山势险峻的龙胜,又是靠何生存呢?听闻龙胜龙脊梯田被称为世界梯田之冠,我想,我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于是,趁这个暑假,在我哥哥的带领下,我们驱车前往一探究竟。

龙脊梯田主要有平安梯田和金坑梯田两个景点,我们选择了最为壮观的金坑梯田。从下车的地方到山顶有两个选择,一是坐缆车,二是步行,为了体验一把俯瞰整个梯田的美景,我们选择了缆车上山,步行下山。缆车缓缓而上,梯田也慢慢的呈现出来,直到上到一大半的时候,整个金坑梯田豁然于眼帘,金坑的地形像一个巨大的天坑,重重叠叠直奔云天的梯田与那绵延的环形山体,连起来活似一条巨龙。这时候正值下午,梯田在夏日的阳光照射下,水稻呈现出金黄金黄的,美、壮观、震撼,此时心中有再多的词汇,也只能不断的重复这几个字。到达山顶后,我急忙跑到观景台,再次驻足眺望,入眼一片黄澄澄的,果然不愧为金坑,梯田的层次清晰明了,梯田一排排倒下去,一眼能望到底,立体的视觉感觉整个梯田在涌动,以排山倒海之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我忘记了身上背着的旅游大包,忘记了疲惫,被这美景深深吸引,内心感叹道:人类是多么的有智慧啊,利用了山形山势,克服了困难,在陡峭的山上种下粮食,也造出了如此美景,真令我惊讶呀!

夜幕降临,我们决定就在山顶落脚,这里的瑶寨大都临山而建,我们选择了一处靠近梯田的房子,住所旁有一条水沟,水流从上面的山上汩汩而来,汇集到此处已然不小,灌溉到最上面的一块梯田,灌溉完后又顺着地势流向下面的一层梯田,如此一层一层往下浇灌,如此巧夺天工,完全不用人力去运作。令人叹服!

所住的瑶寨已经改成了普通的家庭旅馆,一楼为饭店,二楼三楼为住宿的地方。建筑材料为木头和竹子,走起路来咯吱咯吱响,这一点倒和老家颇为相似。到了饭点,我们点了他们这里的两个特色,竹筒鸡和竹筒饭,我好奇询问了做法:将新鲜的竹子砍了,把竹子掏空,将糯米、腊肉、腊肠、猪油放进去,封上芭蕉叶,细火烤之,二十分钟左右便好。吃起来非常的糯软可口,还有淡淡的竹香,别有一番滋味!我迫不及待大口大口地把饭菜一扫而光,抹了抹嘴角,仍然意犹未尽。

我喜欢这里,喜欢这种质朴、恬静的原生态生活,我也心生敬仰,敬佩这里的民族用几十代人的光阴孜孜以求,大自然对他们更苛刻,但他们克服困难,愚公移山般劳作于眼前的大山,这是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我若有所思,生活在条件相对更好的城市,我该更加努力于当下。

龙脊梯田作文字 龙脊梯田作文字篇五

据史料记载,龙脊梯田开垦于元代,完工于清朝,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相传这里的壮族居民是宋末为避战乱,自山东的海边迁徙定居于此的。为表示对大海的怀念,他们的头饰至今还保留着蓝白相间的飘带,与其他壮族人服饰略有不同。为适应地形条件,每块田均开垦得小巧玲珑,精致细腻,因而有“青蛙一跳三块田”之说。当地至今仍流传着“蓑衣盖过田”的故事:有位田主交代一农夫,要求挖完山脚那两亩206块田才付工钱。农夫劳作了一整天,收工之时数来数去却只有205块,怎么也找不到最后那块要挖的田,当他无奈地拾起放在地上的蓑衣时,才发现被盖住的最后一块田。

梯田如练似带,从山脚盘绕至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彼此绵延起伏,一气呵成,气势磅礴。梯田不仅雄伟壮观,而且景色美丽,一年四季的景色各异,魅力不同。春天,万物复苏,梯田开始灌水,农民们犁田、砌埂、削壁、灌水或牛拉,或人牵,点缀在如镜般的梯田水面,勾画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田园风光。夏天,层层梯田铺青叠翠,苍绿的禾苗,随风起舞,连着山岗的红花绿树,仿佛天地间浑然是一片浩瀚的绿海,令人感到神清气爽。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如同黄金飘带般的稻浪,在微风中此起彼伏,往上看直拍天际,往下望如大海扬波。冬季梯田虽已收割,看似有点荒凉,但仍不失其英姿和魅力,要是下雪,层层梯田白皑皑一片,千层冰封,万山飞飘……这幅幅图景,正是“春飘条条银带,夏滚道道绿波,秋叠座座金塔,冬砌块块白玉”。但是山非常的高,看起来,咳!真吓人。

早上我们吃完饭就出发龙脊梯田,走到那里之后,我们的导游小静姐叫我们等她,自己跑得无影无踪。过了一会,她终于被我发现了。小静姐摆摆手,示意让我们走过去。她的旁边还有一位穿着民族服装的阿姐。我们快步跑了过去,导游告诉我们,这位阿姐会带着我们爬梯田,然后我们再原路返回,她会在下面等着我们。

我觉得,爬山有什么!说爬就爬。再说了,这座山能有多高呀,再高我也能爬上去。

说着,我们就开始往上爬了,来爬梯田的人很多,络绎不绝,大家上的上,下的下,哪的人都有。并且,沿街还有卖工艺品的。想想都不错,可是它很高呀!一环扣一环。所以梯田上还有轿子可以花钱坐。如果带着包太沉的话,就可以让背着竹篓的阿姐帮你背上背下。这都是一起办的的,背行李的和抬轿子的都分类分区排着号呢!

可是,我们却没有坐,我们要坚持爬完梯田,走到最上方,一览全部梯田!

跟我们一起的阿姐,她就是本地的人,每个星期都要爬上两三次,所以她们根本都感觉不到累。而我呢?!累得够呛,跟别人交流的上气不接下气。

爬啊爬,可是却感觉顶上的龙脊梯田顶端离我越来越远,小红旗越看越看不见,但是还是要爬上山顶,留下点遗憾怎么办呢?那就可惜了,不知什么时候在来了。于是我一咬牙就接着往上爬。

啊!我终于爬上山顶,看见梯田了!虽然我气喘吁吁,眺望着美丽的景象,怎么说怎么美。真的是太美了!真为自己感到自豪啊!

欣赏完风景,休息一下,我们就原路返回下山了。

走到山下,我们找到了导游,我们一个个都像摊了似的,有气无力,一瓶“农夫山泉”一饮而尽。可见这梯田有多高!如果大家来爬龙脊梯田的话,可千万要做好准备啊!亏了我们这次去爬,没有下雨,不然可就坏了!

我再也不想爬山了!

龙脊梯田作文字 龙脊梯田作文字篇六

龙脊梯田,是世界上最大的梯田。

来到这里,天上下起了毛毛细雨,空中的一些薄雾,让梯田有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仿佛就是遗落在人间的仙境。

我们在这里,吃了一顿饭。这里,鸡、鱼都是现杀的。到了嘴里,那种鲜美的感觉,何尝不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呢?

当然,在这里,还有一个最美丽的景点,那就是当地人民的淳朴与劳动的智慧。

说起淳朴,举个例子,就拿刚刚的吃饭说起吧。在城市的饭店里,假如你点了一只鸡,他或许会只给你半只鸡,又或许呢,给你一只打了农药或者死了的鸡。而在这边,你买了一只鸡,她就去隔壁自家农园拿一只鸡,现杀了,现给你炖。满满的一锅鸡,满满的一锅鱼,满满的一根竹筒饭……在这里,没有一道菜他们会偷工减料。在嘴里慢慢的品味,仿佛尝到了诚信、善良、淳朴。司机叔叔说:“这里的人是最最淳朴的人了。”

刚说完淳朴,接着说起劳动的智慧。吃完了饭,我们爬上了山,看见了名副其实的最大梯田——龙脊梯田。放眼望去,那是多么的壮丽啊!每一颗稻子都生长在了山上,而不是以往很平的稻田。但它们都是那么的生机勃勃,实在是把我震惊了。那农民们该有多辛苦啊!我猛地想到。谁会想到,在这凹凸不平的山区,种上那么多的稻子!又有谁会想到,要自己一排一排地去做出那么多的梯田呢?更让我惊讶的是,这些劳动人民不仅勤劳,而且还有那么多的智慧!他们自己制造了一系列排布规整的水渠,制造了那么强大的水循环系统!

这些,不就是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精神吗?勤劳、智慧、淳朴。

谢谢你们!我爱梯田这个景区,更爱这里的人民造就的最美丽的景点!

龙脊梯田作文字 龙脊梯田作文字篇七

没有塔可以通天。山顶是我们可以仰望的风景。

那藏在云海中的梯田被整齐叠放这里已近千年,在斗转星移中,依然不改的是它那春绿秋黄的容颜。

记忆中应有,花褪残红,燕子低飞,梅子黄时雨。可古老的村庄,人声鼎沸,听闻不到柴门犬吠,水车依呀,只有红院高墙、四处招摇的海报,与历史默默相对。

庭院四周,没有桂花与修竹,没有吊兰、瓜架,也没有老人在午后的阳光里摆弄发黄的古书、古琴。路上没有牧童,也看不到有人用慈祥面容晾晒桃花源里的恬静与安乐。人们请客吃饭,兜售特价商品,用商人的眼神揣摸游客的心思与家底。

小孩不再上学。路上见到的背包人不是奸商就是驴友。他们急匆匆地进山、出山,并不为探亲访友,只为利益或到此一游。他们所做的短暂停留,只不过是把这里的宁静偷走。

山,仿佛还是从前的山,不过参天的古树已经没有;水,依稀还是往昔的清流,但不再有鱼虾巡游。一条晃眼的马路盘旋而上,似乎要穿越云天,闪闪的白光分外炫人眼目,却无法让人看见岁月的厚重与朴素。山寨的白天和夜晚,在热闹中浮躁,在浮躁中凄凉。

很难想象,这里曾经盛开过鲜花,曾经逗留过月华,曾经传唱过无数遍清风明月,九月桑麻。

很难接受,这不分昼夜的万家灯火,竟不是庆贺丰收或团圆,觥斛交错,只是灯红酒绿,上演新版的纸醉金迷。

传说中,这里可住过八仙,可抚养过山水和田园诗人!他们弥留时留下的话语,还鲜活如从前:道不可告,告即不得。

时光不会倒流,这里不再有动人的风景。

行走在山寨放着寒光的石板路上,除了无法排除的失落,我只能盼望,在突然的某一个角落,能意外捡到一点一蓑烟雨、两袖清风的记忆,安慰自己不虚此行。

龙脊梯田作文字 龙脊梯田作文字篇八

广西之美在梯田,梯田之美在龙脊。

听说龙脊梯田因山脉如龙的脊背而得名,它是瑶族人民几百年来辛勤劳作的智慧结晶。因心之向往,于是我常常欣赏它的宣传片。宣传片里的梯田如链如带,高低错落。春披层层银带,夏滚道道绿波,秋叠座座金塔,冬似群龙戏水,一年四季皆如诗似画,让人心驰神往。

去年寒假,我便有幸与家人好友一道同览梯田之风光。喝醉了酒,腆着个大肚子的旅游大巴车,载着我们摇摇晃晃行驶在通往龙脊梯田的山路上,一路上荡漾着我们童稚的歌声: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望着车窗外连绵起伏的山峦,心早已飞到此次旅行目的地龙脊梯田。

到达山脊脚下,似乎进入了与世隔绝的地方。叮咚的溪水、古老的山寨、木制的房屋,村口缝补衣服的阿太构建了这如同仙境的存在。眼中的山,房屋;耳畔的风,溪水之声;鼻中泥土的清香、花朵的芬芳;这一切的一切是那样的闲适自然,令人陶醉。

要领略真正的梯田之美,还得爬上梯田最高处。听说我们今晚的住处就在景点最高处的民宿,我和小伙伴既开心又担心。我们能顺顺利利爬到顶点吗?不爬上去怎能感受到无限风光在险峰呢?

乍一看,这山并不高,可导游说海拔也有一千多米,兜兜转转爬上去,也得四五个小时。我们没有停留,一边攀爬,一边相互鼓劲。走到半山腰,我已经大汗淋漓,稍事停顿,定睛一看,蜿蜒的小路盘旋向高处无限延伸,其尽头明灭不可见。放眼望去,远处的山一座更衔一座,没有最高,只有更高。因为冬季,山多是黄山,却一层又一层修葺的相当整齐,仿佛千年神龟的甲壳,皲裂而有致。一片枯黄中又有一抹淡绿,这是当地人给予土地的孩子庄稼。苍天茫茫,置身于这万山丛中的我们如同尘埃般的渺小,当地人如何在此繁衍生息呢?这无际的群山,连绵的梯田,用甜美的乳汁滋养着当地的土著,毫不吝啬的像我们敞开它宽广的胸怀。

瞧,那远处梯田的优美曲线如行云如水,飘逸潇洒;层层叠叠的梯田,如海潮怒,以排山倒海之势奔涌而来,组成一个个酣畅淋漓,充满张力与美的画面。这梯田都是当地的瑶族人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开垦出来的,他们用最原始的劳动工具,一层一层拦堤筑土,引水入山,种植庄稼,几百年的演化,才有了春有禾苗秋有稻的动人风景。这片桃花源,是瑶族人民与大自然抗争,改善生存条件的壮举。

经过四个半小时的攀爬我们最终到达山顶。哇,真是壮观,放眼望去,层层云雾丝丝缕缕的缠绕,犹抱琵琶半遮面,美丽又神秘,让我们欲探个究竟,却似乎看不分明这岁月雕琢的痕迹。夜晚居住的民宿屹立在山脊之顶,似乎来到与天最近的地方,坐在房间阳台上,远处夕阳西下,映照在雾气蒸腾的山间,让我恍惚,那遥远的一声鸡啼,唤醒了脑海中尽是当地人劳动场面的我,除了感叹还是感叹。

是啊,几个小时的辛苦攀爬,又有何累?眼前这美丽的梯田之景,足够消除旅行路上的奔波之累;这勤劳的瑶族儿女,足够让我恋恋不忘。

如果有机会,我还回再来,的龙脊梯田,勤劳的劳动人民。

龙脊梯田作文字 龙脊梯田作文字篇九

龙脊梯田是广西一个著名的景点,它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就奔向了龙脊梯田。

一大早我们就坐车来到了龙脊梯田的山脚下,从山底下看看不出什么梯田,只能看见一片片绿油油的,像台阶一样的山坡,司机叔叔说走上山需要一个多小时,下山需要50多分钟,我们可以坐缆车上去,或者下来,妈妈觉得爬上山太累了,所以我们决定先坐缆车上去,然后自己走下来。

于是我们就在山脚下的饭馆吃了个饭,吃个中午饭,休息了一会儿,然后就去排队坐缆车了,从缆车上看见的梯田的样子跟从山脚下看到的完全不一样了,在空中看到的梯田里种满了绿油油的水稻,满眼望过去,到处都是梯田,连绵不绝,非常壮观。

我们坐了大概半个小时左右的缆车都还没有到达山顶,之前听介绍说这条索道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又过了一会儿才到达了山顶,山顶上人可多了,有卖吃的东西的,也有穿着租来的民族服饰拍照的,还有玩射箭游戏的,当然啦,绝大部分人干的相同的一件事就是拍照,好不容易来到了这里,在这么优美的环境里,不拍照真是太可惜了。

妈妈也穿上了民族服饰,爸爸给她拍了好多照片,然后我们一家三口也拍了好多照片,拍完照后,我们买了一些当地的特产零食,吃完了以后休息了一会儿,就开始慢慢往山下走,一边下山,一边近距离的观察梯田。这些梯田上都是农民自己种的水稻,山路还比较险,脚下一滑,就可能会摔倒,农民浇灌梯田的方法,就是把水管一直接到山顶最上面的梯田,然后就让水一直往下流,这样就可以把下游的梯田都灌溉了,好聪明的办法。

因为天气好热,经过艰难的跋涉,几十分钟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山脚下,我们三个人走下来的时候全身都是汗,我的腿一直都在颤抖。

今天虽然很累,但是我们第一次欣赏到了梯田,非常壮观,非常美丽,真是不虚此行。

龙脊梯田作文字 龙脊梯田作文字篇十

今天,我们去了桂林龙胜县龙脊梯田,那儿的少数民族人很多,山泉很凉,梯田很壮观。现在,就由我来给大家做个导游,认识一下闻名中外的龙脊梯田吧。

首先,我们说说瑶族长发村。桂林主要的少数民族有三个:壮族、瑶族、侗族。我们说的这个瑶族黄洛红瑶长发村,是当地最富盛名的一个寨子,吉尼斯世界纪录中头发最长的人就出自这里。瑶族女人一生中只剪一次头发。出嫁的女人叫阿嫂,没嫁人的叫阿妹。阿嫂头上有三把头发:一把是现在正在长的,第二把是十八岁时剪下来的,第三把是平时梳头掉下来的。瑶族人认为头发是父母赠予,不能随便扔掉,所以会把掉下来的头发一根根整理好留起来,久而久之就成了阿嫂头上的第三把头发。我对长发村期待已久,可是计划不如变化快,最终还是没去成,遗憾!

接着讲讲我们此行的重头戏:龙脊梯田。梯田始建于元朝,层层壮丽的梯田是大地的乐章,秋天时丰收的田野是居住在山野间的壮族、瑶族人的智慧结晶。它在春季嫩绿满身,夏季亮绿养眼,秋季金衣灿灿,冬季银装素裹。山野间,时而有瑶女、壮妹在一片绿意中穿梭,时而又有一匹匹牛马在肥沃的土地间踱步。与那层层叠叠的梯田,形成了壮美的景观。一条条棕色的“分界线”,形成了各种奇异风景的外轮廓。正是因为梯田的奇异景观,才令游客们不怕艰险也要爬上去观景。

还有龙脊峡的山泉,又清又冰支流又多,流淌在山野间。多时好似一块液体水晶,清清又凉凉;少时好似一条薄薄的透明毛毯,盖上去冰凉透骨,舒服极了。用山泉冲手,一下子就令手指间形成一道小瀑布,指腹与掌心,一下又一下被泉水冲击着,感受着来自大山的馈赠,清爽宜人,让人的疲惫一扫而空。

这个季节爬龙脊梯田,一个字:虐!炽热的阳光照射在身上,就像一团超大火球在身体上空移动,想把你烤成肉干。看看路旁一簇簇鲜活顽强的农作物,突然感到自己在自然面前是多么渺小,又不由地生出一股豪气!一级级陡峭的台阶被你踩在脚下,下面的房屋越变越小,自豪感也一层层地叠加。等到了山顶,不顾自己还气喘如牛,迫不及待就要回头看自己走过的那幅绝美的图画。

在这次艰苦卓绝有妙趣横生的爬梯田过程中,我们学习、见识了很多:瑶寨的神奇——山泉水从整个寨子每家每户门前流过,看起来摇摇欲坠的木质阶梯却异常结实……自然的神奇——一块块山石在头顶上,用长满青苔的身子堆出了一根根青绿色的爬藤杆,罗汉果与百香果成片地从藤上垂下来,绿得不真实……还没离开,我就开始期待下一次的相遇。

龙脊梯田作文字 龙脊梯田作文字篇十一

提起乡村美景,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龙脊梯田。

龙脊梯田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地方。它位于广西省龙胜县,是在龙脊山上开发出的梯田。这里生活着一些少数民族人民,其中一个是瑶族。

瑶族的习俗非常奇怪,女孩子没有结婚是不能把头发露在外面,要用布包起来。婚后的女人没有生孩子和生孩子的发髻盘的也不一样,但她们的头发都长过腰间。

但来这里的游客都是去看梯田的。我们先坐缆车上山,在途中俯视梯田。

俯视梯田让我有一种奇妙的感觉。梯田一片绿汪汪的,美丽极了。梯田之所以叫梯田,是因为它是在一级一级像楼梯一样的台阶上种田,而且每一级的边缘都有圆润的弧线,让人看起来非常舒服。和我坐同一个缆车的阿姨说,一层层梯田真像一块块发霉的面包,仔细回想一下,的确很像。

我们下山的时候没有坐缆车,而是结伴走路下山。虽然很累,但是欣赏到了很多不一样的风景,我们看到了一些破旧但很别致的老房屋,看到了一些农民在耕地。再回想一下,现在我们不用种地就能把饭菜吃到嘴里,但这里的农民们不一样,他们要学会种地,而且要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劳作。

游赏龙脊梯田,让我感到一种莫大的荣幸。虽然现在梯田不再是当地农民粮食的重要来源,更多是让游人欣赏。但他们会把这个古老的耕种方式一代代传承下去,让后来的人感受古代农民的智慧和力量。

龙脊梯田作文字 龙脊梯田作文字篇十二

从桂林城出发,折而往西,前行几十公里,便到了一片苍苍茫茫的大山里,山不再是桂林城附近状如窝窝头样的的小山包,而是高大、雄浑、连绵起伏,逶迤不尽的大山,山势险峻,山形巍峨,上面各种树木枝繁叶茂,密不透风,保持着几千万年来的原生态,车沿着两山之间的河谷踽踽而行,山路弯弯,峰回路转,越往上走河流越发湍急,前几天刚下过雨,河水浑浊,山间湿气氤氲,不时有水从石缝间渗出,汇成涓涓细流,从高处飞流直下,撞在凸出的石块上,飞珠溅玉,哗然有声,行车一个多小时,车在半山腰骤然停下,龙脊梯田不经意间呈现在眼前。

正是下午,天气时阴时晴,太阳偶尔从厚厚的云层中露出脸来,阳光洒在层层梯田之上,蔚为壮观。山不是一座山,是成片的山头,高的近千米,从山脚下开始,梯田层层而上,一直逶迤到山顶,梯田里种有水稻,正是秧苗疯长时节,远看一片翠绿,田垄间杂草青青,在山间的凸凹处,无法平整土地的地方,则是大片的树木,蓬蓬勃勃,形成一大团一大团的墨绿,在山顶或者半山腰处,有苗族山寨,黄墙黛瓦,叠床架屋,整个看上去,翠绿、浅绿、墨绿、鹅黄、青黛,五色杂陈,美伦美央,给人视觉上以极大的震撼,而这一切,远非天工,尽在人事,让人不由得不惊叹瑶族人民惊人的创造力。

从下车的地方到山顶有两个选择,一是坐缆车,一是步行,为了体验一下龙脊梯田的美景,我们选择了步行,有瑶族妇女背着背篓不时过来,问需不需要服务,她们大都个子矮小,黑黑瘦瘦,颧骨高耸,嘴唇厚实,一头黑黑的长发,盘起来缠上头锦,据说她们一生只剪一次头发,长发可以给她们带来财富和好运,全身能暴露在身体外面的部分,如手上、脖子上、耳垂上则佩戴着各种银饰,因为长期在山上生活,日常应用的所有物品都要下山去背,长此以往,练出了一副好筋骨,善于负重,一个看起来弱不禁风,瘦瘦小小的妇女可以轻松的背负五六十斤重的东西爬上千米的高山,而我们空手前行都气喘吁吁,中间还要歇息好几次。

沿着青石板小路拾阶而上,中间要穿过一座瑶寨,瑶寨大都木质结构,两三层高,依山势而建,层层叠叠,这家的屋顶与那家的庭院平行,而那家的庭院又成了别人家的风景,路没有北方乡村中那种横平竖直的街巷,沿着房屋的自然走向,曲曲折折,曲径通幽,通常在没路的地方穿过一家的庭院又豁然开朗,天猛然间下起雨来,石板有些湿滑,偏偏台阶越发陡峭,背着有些重的包裹,渐渐力不从心,赶忙到一家居民的廊檐处避雨歇息,浓云在对面的山峰处翻卷,又快速的移动,忽然一道阳光从云峰中透出,周边的云层染上了金黄色,而其他的地方依然浓墨重彩,阳光瞬间消失,乌云又重新笼罩了山峰,白云苍狗,大开大阖,瞬息之间,气象万千。

雨收云霁,继续前行,过瑶寨,路变为平整的公路,虽然依然呈爬坡状,但感觉轻松了不少,前行几公里,到一歇脚处,一亭翼然,四面环廊,亭下是陡峭的山谷,丛丛茂竹就生长在峭壁之上,它们一纵纵、一簇簇,紧紧拥抱在一起,高大笔直,有好事者在竹子上刻有留言“某某驴携某某猪到此一游”,一朵橘红色小花附着在树杈上,纤弱、娇柔、在风雨中微微颤动。亭子里有卖竹筒饭的,将新鲜的竹子砍了,竹肉挖出来呈中空之势,将糯米,腊肠,猪油放进去,封上芭蕉叶,细火煨烤,十几分钟后,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大米和竹子以及腊肠混合起来的清香,吃起来,糯软可口,别有一番风味,最好吃的还是粘在竹筒壁上的那一层饹馇,硬硬的,脆脆的,几乎可以当点心吃。

继续前行,于黄昏时分终于到达山顶,今晚就入住这里的瑶寨,瑶寨从正面看,只有不多的几座,但它们勾肩搭背、高低起伏,廊腰缦回,暗通款曲,沿山势居然蔓延到与之相连的另一座高大的山头,粗略估算有数公里之长,极尽曲折之能事,中间青石板小路,干净整洁,有黑衣皂裙的瑶族妇女不时走过,看到我们大都停下脚步,和善的开口问好,有些奇怪的是,在这里很少见到明眸善睐的瑶族少女和精壮的瑶族汉子,大都是些中老年妇女,她们几乎个个都是刺绣能手,家中摆满了各种自家纺织印染的粗布,粗布上刺有各种吉祥的花卉图案,价格也很公道,而一有闲暇,她们便会去山下做挑夫,大概一次能挣三五十元。

又下雨了,雨势渐渐增大,我们坐在廊檐上喝茶,听着哗哗的雨声,看着外面氤氲一片的天空,感叹老天爷对我们的厚赠,假若晚来十分钟,我们便会困在瓢泼大雨里,浑身淋个精湿,哪还有现在这样怡然自得的心情。回望山下,依然有游客形同蝼蚁,络绎不绝的爬行,而在更远的山峰,云雾缭绕,忽隐忽现,有一个山头,山顶处是一处平地,瑶寨就建在山顶,从我们这里望过去,几乎可以平视,山间层层梯田,山上屋舍俨然,掩映在绿树丛中,如梦似幻,仿佛仙境一般

住所旁有条水沟,水流从上面的山上汩汩而来,又欢快的奔下山去,梯田从水沟里开个小口,灌溉完后又顺着地势流向下面的一层,就这样由上而下一层层浇灌,完全不用人去看护,匠心独运,巧夺天工,令人叹服,据说,瑶族人原居中原,五胡乱华时期为躲避战乱才迁入西南部的重重大山,为了生存,他们在和大自然的搏斗中,巧妙的发明了这种梯田,我目前所看到的这一片山头由来已久,从元到清,历经了六百多年,数代人薪火相传,辛勤劳作,才有了目前这个规模,称得上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不但是瑶族儿女要感谢他们的祖先,即便是我们这些不远千里从黄河流域来的游人,也要感谢他们,没有他们的刀耕火种,胼手胝足,怎么会有这么一幅美丽的画卷!

夜幕完全黑下来,屋内灯光亮起来,一种温馨的、犹如家的感觉油然而生,一天的奔波终于结束,心情一下放松下来,我们住的瑶寨早已改造成家庭旅馆,一楼是餐厅,二楼、三楼住宿,所有的建筑材料全部是木头和竹子,走起来吱吱作响,由于山上所有的食材几乎都来自数公里外的山下,靠人背马驮上来,所以菜价有点不菲,一盘简单的土豆丝也要二十多元,一盘所谓的山地鸡则要一二百元,菜谈不上美味,倒是这里的酒有点特色,几个大缸里放置着他们家自酿的米酒,有各种度数,我们分别品尝了一下,二十多度的喝起来就像糖水,淡的几乎没有一点酒味,三十多度的勉强称之为酒,依然绵软无力,五十多度的酒劲似乎有了,但口感却有些涩滞,应该是发酵时间不够,勾兑水平也有待提高,突然想到,当年武松景阳冈打虎连喝十八碗,喝得好像就是这种低度数的米酒,当时佩服的五体投地,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

酒足饭饱,夜已沉沉,别人都上床歇息了,我却无丝毫睡意,蹑手蹑脚下楼,推开屋门,走到庭院里,对面就是黑黢黢的大山和混沌一片的夜空,四周山上有灯火的地方那是瑶寨,星星和月亮都挡在厚厚的云层之上,雨好似停了,但蛙鸣却越发响亮起来,加上各种虫声唧唧,在寂静的大山里仿佛一场动物界的大合唱,此起彼伏,曲调悠扬。

在这样的地方面对这样的场景,人几乎一下就会从浮躁中静下来,心似古井,我在想,我们不过是匆匆的过客,来这里偶住一晚,感觉很好奇很兴奋,视这里为世外桃源,但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经年累月,每天面对的就是这般孤寂的大山,长夜漫漫,青灯孤影,他们是怎么熬过这些悠悠的岁月?尤其是在古代,出行不易,信息全无,他们穷其一生的活动范围可能也就是周围这有限的几座大山,每天就这样孤独的,寂寞的守着这漫山遍野的梯田,听着蛙声一片,一个人的心灵得有多么坚强才能在此厮守一辈子啊?我突然明白了:为什么寨子里没有如花的少女和阳光般的少年,外面的世界太精彩,而这里的生活确实很无奈。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百代者,光阴之过客也”,从哲学上讲,世间万物都是过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尽可能的抓住有限的生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些,像瑶族人这样,用几十代人的光阴孜孜以求,愚公移山般劳力于眼前这座座大山,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无奈,同样的岁月,不一样的人生,大自然对他们更苛刻一些。

人总是不知足的,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可能会伴随一生,由此便带来焦虑、失落、压抑等各种负面情绪,但在此时此刻,面对这一片沉寂的、地老天荒般的大山,我忽然有所感悟,人真的应该学会知足,学会感恩,如果上帝把我们投生在这一片茫茫的大山里,我们不也得像他们一般孤独寂寞的度过一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