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美食心得体会

小编: 曹czj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所得到的一种感悟和领悟。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潮汕美食心得体会篇一

“蚝烙”这款传统潮汕小食,历史十分悠久,在清代末年,潮州城镇各地,制作“蚝烙”的小食摊已经十分普遍。选用新鲜肥美的生蚝加入纯正的红薯粉煎制的“蚝烙”,具有特别鲜美的'蚝香味,口感酥而不硬,脆而不软。而且简单易操作,个人觉得非常适合当快手早餐吃。

1、我们选用4厘米左右长的蚝仔,用清水浸泡后,洗净沥水

3、取一口平底锅,加油烧热。待油冒烟后,倒入蚝仔糊,摊匀

5、出锅的时候淋一点鱼露,撒上香菜,就可以享用了。

潮汕美食心得体会篇二

潮汕地区的红粿是一种独特的美食,以其浓郁的香味和特殊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世。我曾有幸学习到潮汕人制作红粿的技巧,并深受其影响。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对潮汕做红粿的心得体会。

首先,潮汕红粿的制作过程非常讲究,需要严格的步骤和手法。首先,选材要讲究,要选择新鲜的糯米和上等的红豆来制作。其次,糯米需要提前浸泡,让其吸满水分变得更加柔软。在潮汕地区,人们还会用甘蔗汁煮糯米,以增加糯米的香气和甜味。这是潮汕红粿独特的特点之一。然后,将浸泡好的红豆与糯米混合搅拌,以均匀地分布红豆。

其次,潮汕红粿的制作还需要具备耐心和细致的态度。红粿需要蒸煮一个小时以上,才能保证糯米煮熟。而在蒸煮的过程中,需要不时地将蒸笼抖动一下,以保持红豆和糯米的均匀分布。只有耐心等待,才能够做出色香味俱佳的潮汕红粿。

再者,潮汕人对于红粿不仅要求它的制作过程精致,还要求它的口感和味道独特。潮汕红粿的特点之一是外脆内糯。制作好的红粿需要晾凉后再食用,这样它的外表才能更加酥脆,口感更好。而咬开红粿时,香气扑鼻,糯米的软糯在舌尖上弥漫开来,令人回味无穷。此外,潮汕红粿通常是一层红豆,一层糯米,再一层红豆,这种层次感使得它更加美味和独特。

最后,制作潮汕红粿是一场艺术,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在我亲手制作红粿的过程中,我发现手法的娴熟对于制作出完美的红粿非常重要。潮汕人对于制作红粿的祖先经验进行了传承,他们重视制作工艺的细节和方式,并且热衷于向后人传授红粿的制作技巧。通过练习和观察,我逐渐掌握了制作红粿的诀窍,心中也对这一传统美食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起来,潮汕做红粿的心得体会包括讲究材料选取与制作步骤,需要有耐心和细致的态度,追求独特的口感和味道,以及具备一定的技巧和经验。这些心得体会让我对潮汕红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且从中体会到了烹饪的乐趣和艺术之美。我相信,只有通过自己亲手制作,才能真正领略红粿背后的文化和味道。

潮汕美食心得体会篇三

七夕节的习俗有很多,如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你知道七夕节潮汕的风俗吗?相信不少人都不是很清楚吧,下面本站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七夕节潮汕的风俗,感兴趣的一起来看看吧!

七夕不仅仅是情人节,在潮汕地区还是女儿节。出嫁的女儿且小孩年龄小于15虚岁的,在七夕这天,要娘家看亲人。回家的时候要带上甜花生猪脚汤孝敬老人。如果女儿第一年生的是女儿,娘家回礼的时候要回“番梨”,也就是波萝,“番梨”与“翻来”潮汕话谐音,意思是重新生过,生个男孩。

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的一种成人礼。在潮汕人的眼里,未成年的孩子就像是生活在花园里一样,等到其成年时(虚岁15岁,海陆丰地区是虚岁16岁),就要将孩子“牵出花园”,表示其已成年能独立生活。

出花园那天,要把孩子当成年人看待,在饭桌上要坐大位,饭桌中间放一盘鸡肉,鸡头朝向孩子,孩子要食鸡头。有句俗话:“已经咬了鸡头”指的是已出花园。

除了鱼、肉、蛋外,还要春菜(取有盈余之意),韭菜(韭与久同,取长寿永久),厚合(与人人合得来),大菜(吃后变得魁梧高大),鱼(意是有人扶助),最必不可少的是一碗用猪肝、心、肠、胃、肺等合成的杂烩汤,孩子一定要吃下,吃不完只有父母可吃,他人不能吃。

意思是让孩子脱去贪玩、调皮等不良等习气,换上新的肠肚,因潮人对通情达理的人叫“有肚肠”。从此告别了美好的童年,走上了成年人的历程。

以前的风俗还要跳“胶掠”,胶掠是用竹编织而成的大箶,里面放着粿品、糖果和花生米,孩子要从大箶上面跳过,往复多次,以喻跳出花园墙。二十一世纪前半叶,出花园的孩子还要扎上母亲亲手缝制的腰兜,腰兜里压着十二粒桂圆及二十个顺治铜钱,喻平安富贵(桂与贵同音)。

在潮汕有的地方要采来十二样鲜花,泡在水里给孩子洗浴,让芬芳洗净孩子气。出花园要备办三鸟、肉、粿品送与亲戚,特别是外婆家,外婆家及亲戚则要馈送衣服或布料,让孩子穿上新衣,成了一个焕然一新的成年人。

当天还要设宴请房亲。整个过程大概就是这样子。过了这一天的孩子就长大了,要学会做人,学会处事,也慢慢开始得到别人的尊重。

在山东济南、惠民、高青等地的乞巧活动很简单,只是陈列瓜果乞巧,如有喜蛛结网于瓜果之上,就意味着乞得巧了。而鄄城、曹县、平原等地吃巧巧饭乞巧的风俗却十分有趣: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她们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有些地方的乞巧节的活动,带有竞赛的性质,类似古代斗巧的风俗。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悖悖、烙巧果子、还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将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该地的儿童特别重视吃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就是斗巧风俗的演变。而牧童则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叫做“贺牛生日”(传说七夕是牛的生日)。

诸城、滕县、邹县一带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致。胶东,鲁西南等地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在今日浙江各地仍有类似的乞巧习俗。如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这一天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女孩对月穿针,以祈求织女能赐以巧技,或者捕蜘蛛一只,放在盒中,第二天开盒如已结网称为得巧。

而在绍兴农村,这一夜会有许多少女一个人偷偷躲在生长得茂盛的南瓜棚下,在夜深人静之时如能听到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悄悄话,这待嫁的少女日后便能得到这千年不渝的爱情。

为了表达人们希望牛郎织女能天天过上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愿望,在浙江金华一带,七月七日家家都要杀一只鸡,意为这夜牛郎织女相会,若无公鸡报晓,他们便能永远不分开。

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此水名“双七水”,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瓮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广州的乞巧节独具特色,节日到来之前,姑娘们就预先备好用彩纸、通草、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艺,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姑娘们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拜仙之后,姑娘们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穿不到七个针孔的叫输巧。七夕之后,姑娘们将所制作的小工艺品、玩具互相赠送,以示友情。

潮汕美食心得体会篇四

潮汕地区素有“茶香之乡”之称,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代表地区之一。许多茶叶品种在这里得以独特生长,形成了独特的潮汕茶文化。作为一个喜欢品茶的人,近期我深入了解了潮汕茶文化,并结合自己的一些体验,写下这篇文章,分享我的潮汕茶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潮汕茶的种类和品味

潮汕茶主要包括白茶、乌龙茶、红茶,其中以铁观音、水仙、凤凰单枞等乌龙茶为代表的茶品更负盛名。以铁观音为例,它所产地的武夷山和潮汕彼此相隔,但由于潮汕的独特气候和土壤条件,所产出来的铁观音茶叶与武夷山产的有所不同,口感香气更为浓郁。值得一提的是,潮汕茶并不追求浓厚和苦涩的味道,而强调茶叶的细腻和柔和,既有丰富的茶香,又不失淡雅轻盈的茶韵,非常适合细品慢饮。

第三段:潮汕茶的泡茶方式

跟其他的茶叶品种一样,泡潮汕茶也有讲究和技巧。首先是选用茶具,随着茶风的不同,潮汕茶有可能要求一些特定的茶具。比如,水仙、凤凰单枞喜欢高质量的紫砂壶和紫色陶茶碗。其次是烧水的方式,需要保证水温不大于90℃,因为超过这个温度,茶叶会被烫伤,影响茶香和口感。然后将茶叶放入杯中,茶叶的量大致应相当于杯的1/3至1/2,接着用沸水烫一下茶叶,倒掉第一泡茶叶后的水,这个过程称为“洗茶”,目的是去除茶叶的杂质,使茶叶展露最佳的口感。接下来,充分发酵的铁观音可以上10遍以上,而水仙却只能泡3、4遍,所以茶叶的品类也与泡法有密切关系。

第四段:潮汕茶的文化内涵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潮汕茶文化也有它独特的文化内涵。潮汕的传统饮茶仪式中,一般都要有“客、主、茶、水、火”,五个元素。客即客人,主即主人,茶是中心品物,不可缺少的,而水和火则是为泡茶服务的,为茶水提供好水、好火,保持水温适中也是饮茶的关键。潮汕人喝茶,注重内涵、雅致和深思熟虑。在茶会中,人们除了品茶外,还常常谈论一些学术、历史、文化上的问题,甚至还会合唱、吟唱、表演剧目、歌曲等。这种“读书人”的茶文化便是潮汕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体验潮汕茶文化的同时,我更加感受到了“茶道不仅是茶,而是一种心境”的深刻内涵。在品饮潮汕茶的时候,我不仅要感受到茶的香气和口感,更多的是感受到茶中所蕴含的文化气息和人们崇尚自然、内心深处的生命力。每一杯茶,都是对生活的滋养,对内心质朴、自然、真诚的驱动。在茶的独特氛围下,人们可以真切感受到自然和谐、生活美好的生活信念。通过潮汕茶品尝和文化的学习,我得以在忙碌与压力交织之间,寻找到一份纯粹而美好的内心寄托。

结束语:

饮茶是潮汕文化中相当重要的传统活动,潮汕茶的独特藏香茶味也是人们所钟爱的。品茶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体验生活,感受生活的方式。在这里学习、品尝潮汕茶文化的每一步,都将为我们开启一个新的生活视界,让我们更加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感受着人世间那暖暖的关爱。

潮汕美食心得体会篇五

冬至,潮汕人称为“冬节”。冬至是华夏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古人有“冬至大如年”之说。潮汕人把冬至当小过年,潮谚说:“吃过冬节丸,就算大一年(岁)。”在潮汕,冬节也算是一年中的重大节日之一。潮汕冬节有很多汉族民俗文化活动,如祭祖、谢神、扫墓、吃糯米丸等。潮汕冬至丸怎么做?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

吃汤圆是中国人过冬至的老传统,汤圆象征着合家团圆、圆圆满满,潮汕有“冬至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吃下了这碗汤丸离真正的过年也不远了。冬至有不少家庭会选择在家自己“挲丸”,一家其乐融融围坐在一起“挱丸”更有节日气氛,常见的是白色的丸子,为了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不少人也会在糯米粉里加入食用色素做成红色的丸子(和红桃粿一样的颜色)这样更显得喜庆,而且也让汤圆红白相间更有观赏性,这种粉嫩的红色,绝对是让潮汕孩子一看就会莫名亲切的颜色!

而在潮阳,当地人比较喜欢在汤圆里加入姜薯或者紫色的苏木薯,这也是比较独特的吃法,一些没见过的或许第一次看到以为很重口味,但是吃起来绝对会让你回味无穷,过节在外回不了的潮阳孩子,冬至那一碗苏木薯汤圆绝对是人生一大幸福回忆!

潮汕的奴仔小时候一过冬至,妈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冬至吃汤圆吃了就会大一岁;小时候,最喜欢的就是全家人一起在家里搓丸子,它虽然没有华丽的芝麻馅,但却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汤圆,因为里面是满满的团圆温馨欢乐的气息。

 

主料
糯米粉 250g
辅料
白砂糖 适量 适量
食用红色素 少量

步骤一:

准备糯米粉一包

步骤二:

准备食用红色素,按需添加,少量混入糯米粉中

步骤三:

将糯米粉平分为两份。一份糯米粉加色素染为红色,另一份没有染色,两份加水反复揉搓成面团,再搓为红丸和白丸。

步骤四:

步骤五:

沸腾后,丸子变得晶莹即可起锅食用

潮汕一带,冬节前,家家户户都要舂糯米粉末儿,做糯米汤丸。到冬节前一天,吃过晚饭,家中主妇就张罗把一个大笸箩摆在矮凳上,把糯米粉末儿揉成搓成团。然后,一家人无论大小都围坐四周,各自捏取粉团搓成弹珠大的冬至丸。有些人故意搓一些大小参差不齐的,这叫“父仔公孙”丸,象征岁暮之际,一家人圆圆满满。起床之后,大人和小孩都要吃上一碗冬至丸,这样才算添了一岁。如果有家人外出未归,那么一定要为他留下一些糯米粉待其归家时,做一碗汤丸给他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