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汇报 我市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情况调研报告

小编: 曹czj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掌握报告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对于个人和组织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报告的范文模板,希望能够帮到你哟!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汇报 我市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情况调研报告篇一

近年来,**、市政府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积极创新民生工程投入机制,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近两年来全市民生工程累计投入43亿元。20xx年达到25亿元,比上年增长39%。

一、集中资源,突出重点改善民生

(一)以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为目标,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20xx年用于解决农民出行难、饮水难等民生项目的投入达到5.3亿元,占农村民生总投入的37%。一是加快乡村公路建设,建成通乡公路130.6公里、通村公路1322.5公里。近三年累计建成通村公路5244.5公里,在全省率先提前两年完成“十一五”任务,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公路目标。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去年新建、改建水利工程5128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8平方公里,改造开发中低产田土7.46万亩,获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李冰杯”综合考评一等奖。三是解决农民吃水难,努力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完成红层找水打井3.7万口,解决了12.9万人饮用水困难。实施“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12.7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

(二)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20xx年农村教育助学、医疗卫生、文化惠民等项目投入达1.8亿元。一是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活费,“两免一补”惠及45万学生,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二是建立县乡村医疗卫生一体化发展新机制,促进了城乡卫生资源整合和卫生事业统筹发展。探索市级医院托管县级医院、县级医院领办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联办村卫生室新办法,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建立甲级村卫生室489个,初步形成农村30分钟就医圈。

(三)以推进城乡社保体系全覆盖为目标,增强农村社会保障能力。就业促进、社会保障、扶贫解困等项目投入达3.7亿元,占农村民生总投入的25.6%。一是强化培训、提升素质,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去年培训农民工11.6万人次,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53%。二是新农合实现全覆盖,农民参合率达94%,比全国高3个百分点。参合农民在乡镇卫生院住院实行零起报线,县级以上起报额比全省平均水平低20%,去年参合农民报销费用近2亿元。农民群众小病扛、大病拖的现象明显减少。三是在安居区试点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首批参保群众达5000人。四是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区县均建立了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光荣院、流浪人员救助站、未成年人保护中心“五位一体”的社会福利中心。农村五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集中供养率达27.0%。五是农村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全市农村低保对象达131637人,去年累计发放资金5489万元,累计月人均补差41.5元。

(四)以全面提升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大力改善农村环境。投入2.3亿元,实施省级村庄人居环境治理试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建设。一是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全面实施“两池六改”,在9个乡镇、40个村的示范带上集中规划新建了一批农民集中居住区和农村新型社区。全面推进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建设,目前全市乡镇绿化达标率为49%、亮化达标率为60%、净化达标率为68%、美化达标率为40%。二是绿化造林再上台阶,去年新增森林面积4456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5.1%,高于全省2.9个百分点,居丘区七市第一名。

(五)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目标,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一、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之——病有所医

为方便金昌市医保参保人员报销在异地发生的医疗费用,市人社局本着方便、快捷的原则,完善服务程序,对我市参保人员在异地的医疗费报销实行当日结算。住院医疗费用先由患者本人垫支,待医疗终结后,凭定点医疗机构的病历、出院证明、费用清单、付款发票、异地人员安置表(转院证、急诊证明),到我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按有关规定核报,门诊医疗费凭发票由我市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审核后从个人帐户中冲销,不足部分由个人支付,所有核报及费用结算于当日完成。

有关规定,参保人员从2012年4月1日开始,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相关待遇。

二、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之——老有所养

息化建设顺利推进。各级政府要关心支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建设中的问题,切实保证建设资金到位、系统运行稳定,确保这项重大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三、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之——住有所居

今年以来,金川区发改局精心组织,全力推进,金川区1080套廉租住房续建工程已进入分户验收阶段,2012年,省市下达的180套的廉(公)租住房新建任务也已全面开工建设,让更多的城市低收入家庭看到了希望。

2015年,省市下达金川区5.3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建设任务,计划建成1080套廉租住房,项目总投资8288万元。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区发改局按照区委、区政府安排部署,始终将廉租住房保障工作作为年度首要任务来抓,重协调、抓质量、赶工期,积极落实工程各项前期手续,确保了工程如期开工建设。现已开工的15栋1080套廉租住房,总建筑面积达60712.73平方米(含地下室)。截止目前,工程已进入分户验收阶段,外网配套工程正在进行道路硬化及铺装工程,预计到2012年6月底可交付使用。

2012年,省市下达全区180套的廉(公)租住房新建任务,其中:廉租住房60套,建筑面积3665.32平方米,公租房120套,建筑面积7336平方米。项目概算总投资1949.87万元。目前,项目已完成招投标,正在进行基础验槽,年内可竣工交付使用,解决更多“双困”家庭的住房困难。

在充分考虑廉租住房建设的同时,发改局正在积极组织实施廉租

住房小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通过强化后期物业管理、做好基础设施配套服务等措施,确保廉租住房项目建设健康发展。

通过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举措,金昌市人民普遍认为生活质量逐渐提高,对市政府表示高度赞同。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汇报 我市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情况调研报告篇二

目前,大数据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解决健康、教育、安全等民生问题上已取得较大成效,然而,大数据的应用需要一个过程,在解决民生问题时,大数据的应用仍然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是数据孤岛弱化了大数据服务功能。这一问题使得大数据在应用时不能发挥最大优势解决民生问题,虽然大数据的公开有利于推动决策科学民主化、政务公开化、社会管理高效化等,但因当前我国大数据公开与共享的程度较低,致使大数据的存储、采集、分析大多归属于政府或大数据专业公司,降低了大数据的使用效率。二是相关知识欠缺,数据量不足。当前,我们利用大数据解决民生问题时,因对大数据技术的了解和认识还不全面,导致了数据间融合度较低现象的出现,加之缺乏相关技术人才,使得与民生有关的大数据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无法体现大数据的真正价值。而且,在运用大数据时,存在一定的学科知识壁垒,使其解决民生问题时应用面较狭窄。当下,大数据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图书情报科学、信息安全科学、计算机科学、大数据管理科学等学科,而其在社会领域的应用范围、应用条件和研究范围相对狭窄,造成了一定的学科知识壁垒。此外,大数据几乎来源于网络,而我国还有不少人不能接触网络、运用网络,对数据网络不了解,造成了较大的数据鸿沟。此外,大部分群众由于职业及文化水平的差异,不同群体对大数据解决民生问题的认识不足,不能对较多数据进行分析,且利用大数据反映、解决民生问题的意识较薄弱。

加大技术投入改善民生状况

第一,用于医疗行业,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当大数据应用于医疗行业解决民生问题时,可对区域性疾病发生情况提供技术支持。当前,大数据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公共卫生、疾病诊疗、医药研发等,将大数据用于追踪、统计,可进一步分析药品的药效,促进医药研发效率的提高。此外,利用大数据还可分析区域性疾病的"发生情况,以便更好地提出疾病预报措施,防止病情、疫情的爆发及扩散。

第二,用于就业方面,解决失业再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关乎人民群众生计的大问题,大数据能够为政府解决民众就业问题提供决策支撑,预测出某一地区的经济状况、收入动态、失业率等情况。此外,大数据还能够对扶贫对象是否已脱贫、是否还需对其继续扶贫以及对相关的扶贫项目做进一步研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预测出某一指定地点的失业率及收入状况等,为扶贫项目提供决策依据。

第三,用于环境保护,解决生态问题。在解决民生环境问题时,可利用地理大数据、环境大数据、水利大数据等综合数据进行环境分析,有效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地,并作出相关的防护措施。

第四,改善教育质量,提高人民素质。教育问题是民生的又一大问题,只有改善教育质量,提高人民素质,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当前,教育形式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下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利用大数据技术于教育行业时,通过数据的可监控性,实时洞察学习者的在线学习情况和教育平台变化情况,真正了解受教育者的需求,预测并把握学习者的学习情况,针对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利用网络实现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优化组合,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建立数据平台加强人才培养

首先,建立公开且透明的公用数据服务平台,能够为大数据解决民生问题提供重要的社会条件。民生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教育、就业、安全、环保等,每一个数据的公开与共享都将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重要的数据来源。因此,政府应建立全面的公用数据公开服务平台,提供更多的便民服务通道,加大数据的公开力度,使大数据对民生问题的预测、分析、解决具有更好的支撑力和说服力。

其次,大数据用于解决民生问题时,不仅要掌握一定量的数据信息,而且要对相关数据进行专业分析和处理,充分挖掘数据的利用价值,为重要事项的决策提供依据。因此,在解决民生问题时,拥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大数据技术人才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加大对相关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使大数据技术在解决民生问题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再次,当下,人们只有形成利用大数据、依靠大数据技术解决民生问题的行为习惯,才能尽量减小大数据鸿沟问题,最大程度发挥大数据的优势,让大数据真正为民服务,因此,要提高人们对数据的使用效率,就需要缩小数据鸿沟,利用教育、宣传、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人们对大数据的认知度。此外,在利用大数据解决民生问题时,可以通过政产学研一体化来推动大数据技术的社会化进程,最大程度挖掘数据潜在价值,突破知识壁垒,实现大数据技术的价值与社会进程的有效对接。大数据要从技术层面出发,采用统一的数据模式,为政府、企业、群众以及不同类型数据的融合提供技术支撑。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汇报 我市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情况调研报告篇三

2016年,企业退休人员与机关事业单位首次实现养老金同步调整。据有关部门透露,今年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仍有望上涨,但目前涨幅尚未确定。

记者梳理各地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内蒙古、辽宁、上海、贵州等省份提出,今年将继续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山西则明确提出将“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黑龙江表示要“合理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河南则提出将“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此外,除了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水平,城乡居民的养老金待遇今年也被多地关注。河北、湖北、云南、青海、宁夏等多个省份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将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

除了养老金,不少地方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对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进行了部署和安排。

对于企业职工工资,河北表示将“稳定增加企业职工收入”;江苏提出将“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适时适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扎实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引导企业形成以一线职工为重点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湖南强调要“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山西、广西等地则强调要“发挥企业工资指导线作用”;内蒙古、河南、广东、云南等地则提出要“积极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

对于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河北提出将“提高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水平”;内蒙古将“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深化国有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湖南则表示要“完善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汇报 我市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情况调研报告篇四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一、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极大地增加社会物质财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激发全社会创造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生活、生产和生命安全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权益,使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的生活,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水平,是最终衡量党和政府工作的根本标准,也是评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

人民群众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只有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才能真正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

二、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内容经济发展方式是否合理,主要看经济发展中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组合是否高效,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重大比例关系是否协调,以及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是否公正公平。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突出矛盾和问题,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失衡,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人力资源总体水平不高等,严重阻碍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不断增加,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民生需求不断扩大。

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和社会救济等,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可以解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还可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巨大拉动作用,将有力扩大城乡居民的即期消费需求,极大释放潜在需求,不断创造新的需求,提高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当前,我国民生需求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实现了从生存需求向发展需求、从物质需求向文化需求、从实物需求向服务需求的重大转变。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能够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而且能够全面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人力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从而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注入持久活力。

三、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战略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取得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城乡结构、就业结构、人口结构、分配结构等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利益格局出现深刻调整,社会发展进入矛盾凸显期。

公众利益诉求不断增多,诉求方式更加多样,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不断加剧,这些都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特别是就业、收入分配、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矛盾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幸福和社会和谐稳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和影响社会和谐安定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只有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公平正义成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民生政策,让人民的意愿得到反映、权力得到实现、利益得到保护,才能使我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要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要理顺分配关系,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要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通过努力,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四、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汇报 我市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情况调研报告篇五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不断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大力提高全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医疗卫生事业大踏步迈进,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有效提升。

2021年以来,我市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聚焦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等问题,遵循“可持续、可复制”“患者满意、职工满意、政府满意”的改革目标,把深化医改摆在重要位置,加快完善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升级,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和医药服务高质量协同发展。我市13县(市、区)医疗集团按照“行政、人员、资金、业务、绩效、药械”六统一的管理制度,实现资源共享、上下联动,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提质增效。由省级医院和县医院、县中医院、乡镇卫生院组成的“医联体”,进一步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共享。通过建立重点专科对口扶持、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业务指导和远程会诊机制等方式,有效解决了基层群众看病难的需求。

2022年6月21日,全市人民翘首期盼的市医疗卫生园区正式揭牌。这是在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标志着吕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医疗卫生园区建成后,市疾控中心由原面积约6900平方米,增加到2万平方米左右,智能化疫苗冷库和华北地区一流的pcr实验室,使新建的疾控中心硬件设施和信息化功能等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疾病预防控制服务能力、卫生检验检测能力、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公共卫生科学研究能力均大幅提升。市120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使用面积达790平方米,将成为兼具急救指挥、院前急救和转运病人为一体的综合急救中心,未来将实现紧急医疗救援指挥调度应急值守、日常监管、视频会商、资源管理、应急评价、在线培训、模拟演练等信息化管理,无论是硬件和软件在全省皆属领先。

医疗卫生园区建成后,不仅补齐了我市医疗卫生设施设备落后的短板,完善了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值得期待的是,市人民医院等四家单位早已蓄势待发,通过招聘人才、引进学科带头人、加强学科建设、狠抓技术进步、夯实内涵质量、提升服务理念、完善管理机制,努力使全市医疗健康“软实力”与新医院、新设备“并驾齐驱”。

在全力将医疗卫生园区打造为省内一流、国内领先的行业标杆的同时,今年我市还将抓好市传染病医院、孝义市中心医院、离石区中医院等项目建设,开通门诊慢特病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实施“智慧医疗+5g协同诊疗”项目,推进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医疗保障能力。

生有所依,老有所养,这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民群众对社会保障的希望。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的兜底作用,着力做实社会保障这一民生工程,全市基本医疗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特殊人群保障水平逐年提高。

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贫困户返贫是民生大事。我市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与救助体系,持续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出台了相关文件,扩大了纳入农村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持续跟踪原建档立卡贫困户状态,常态监测不留死角、动态帮扶不留空档,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对符合条件的及时给予临时救助,确保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对脱贫户除给予发放最低保障金、安置部分脱贫户在乡村公益岗位就业兜底保障外,还利用吕梁山护工等产业项目,多渠道促进脱贫劳动力就业,让群众的生活得到保障。2021年1月起,城乡低保标准每人每月提高20元。城市低保标准平均水平达到每人每年7140元;农村低保标准平均水平达到每人每年5093元。城乡特困人员供养基本生活标准每人每年提高400元。全年惠及困难群众18万人,支出资金11亿元。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全市认真落实国家、省稳就业政策举措,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社会”建设提质增效,全力开展领券、培训、发证工作。组织申报企业、技工院校、社会评定共49家机构进行职业技能认定工作。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市共完成职业技能提升培训231679人,劳动者就业竞争能力、就业收入水平稳步提升。同时,我市还确定了195个重点社区(村),对其中的失业、就业困难、零就业家庭人员等重点帮扶对象实施“一对一”就业服务和援助,有效保证了就业稳定,各项创业就业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

今年,我市还在继续开展全民职业技能提升工程,全年将完成培训3万人,新增技能人才万人。全面取消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户籍限制,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养老保费代缴。建成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完成500户特殊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奋进新时代,展现新作为。今后,我市还将不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力度,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民生实事,推进共建共享发展,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不断书写新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