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双绞线的制作实训报告总结(精选10篇)

小编: 字海

报告是指向上级机关汇报本单位、本部门、本地区工作情况、做法、经验以及问题的报告,报告帮助人们了解特定问题或情况,并提供解决方案或建议。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双绞线的制作实训报告总结篇一

六月初,参加了东师举办的“宽城区智慧教育种子教师培训”,短短的四天,让我得到了系统的学习,对其作用、模式、制作工具、设计理念都有了新的认识。

有很多老师常常说:“我也想做微课,可是我对电脑操作不太熟练,做不成。”其实微课最重要的是设计思路。有了巧妙的构思,总能找到简单的技术来完成它,不会录屏,可以录像;不会用ppt的复杂功能,可以用简单的图片加音乐加文字来体现;实在不行,我们可以采用老办法,一块黑板,加上教师的精彩讲解,然后用手机拍下来;不愿意出镜,也可以啊,能找到很多动画形象代替。只要想做、愿意做,技术不是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了解教学需求,了解学生需求。从实用的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

培训班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程帅老师的讲解,他使用了很多的前沿技术,让我极其羡慕。还有吉喆老师的“camtasia studio”熟练运用,也让我自愧不如,以前还觉得自己的信息技术用的不错,现在看到他们才知道,在他们面前自己还是个小学生。为什么平时沾沾自喜的我会如此呢?思考过后得出答案--自己运用得还不够!由此及彼,想到为什么现在的微课资源很多,但老师们却很少使用,有的甚至认为微课只能是学生在家使用,或者只能在平板电脑中使用。这大概是受了几所最先开展研究学校的影响,例如“可汗学院”就是做给孩子们在家收看用的。这种成功经验,在中国可以推广到边远山区,为缺少学校的山区免费建立网络,配备设备。这样也许每个教学点只需要设立指导教师,就能解决缺少教师的问题,以最少的投入,让乡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城里孩子的教育资源。但是如何用?在教学的哪些环节运用?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研究的,有了运用的经验才能做出更好的微课。微课一定是植根于一线教育这片土壤上的,而不是找些专家们闭门造车,就能制作出适用于一线教育教学的微课。在这点上东师和宽城区的领导们已经意识到了,所以这次参与培训的都是一线的优秀教师。用起来,在用中感悟,在用中不断修改思路,才能做出好的微课。

看过很多大赛的微课作品,觉得现在的微课大有取代教师之势。有的微课就是照搬课堂教学;有的微课就是教师一味地讲,而缺少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还有的微课时间过长,缺少趣味。在这一点上我喜欢钟绍春教授不断追问的风格,他经常问我,为什么要制作这个微课?学生在学习这课时有什么难度?我还喜欢宽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李校长的提醒:“要注意学科知识的体现!”这些交织融合在一起,让我时刻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微课要短小、有趣、有互动,这样的微课学生才会喜欢!

以前我认为微课只是用于教学,通过培训我了解到,微课的角度很多样,有的可以用于让学生自学,有的可以用于指导学生学,有的可以用于课后辅导……。以前我觉得做微课只是老师的事,通过培训我知道了,微课的制作要有学生的参与,甚至放手让学生制作,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这样来自于同学的经验更容易让孩子们感兴趣而接受。写到这里,我不禁大胆设想一下,可不可以让家长也参与进来?现在不是流行用微信晒宝贝的成长吗?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发起一个活动,例如:“朗读刚学的诗歌”,让家长在家录成视频晒出来!

几天的学习,让我觉得时间飞快,意犹未尽,期待更多学习的机会!

双绞线的制作实训报告总结篇二

20xx年暑假开始在31°地理工作室接触制作微课,在群里全省很多地理老师都在讨论制作微课,因为这次高考地理知识要点微课制作是安徽省教科院指导的,有安徽省地理教研员吴儒敏老师亲自把关各个知识点,并对老师做的微课聘请专家审核,审核通过后放到安徽教育基础平台上让全省乃至全国地理老师共享,所有这次微课可以称为省内最权威规模最大的一次微课制作,吸引了全省大量优秀老师参与微课制作。我们霍邱一中有我和熊定富老师参与微课制作。在制作微课我感受到微课程不仅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新型方式,更是一种促进自己成长的新模式,通过最近制作微课程,我不断深入反思,不断归纳总结,在不知不觉中成长。一个知识点,精要的讲解,多媒体的呈现方式、七到十分钟的学习享受,可以让更多的学生爱上学习。借助微课程这一工具,我们可以将一些重难点,易错易混点,拓展性知识碎片化,显性化,形象化,传媒化。

从微课制作方法上,目前我采用的方式是通过录屏软件cs录制,课件加声音或背景音乐转化为视频格式。对教师使用各种软件的技巧要求很高,需要自己熟练掌握各种音视频软件的使用方法。

从教师层面,通过微课制作,不仅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更重要的是制作微课也是教师专业成长和经验积累的一个过程,做微课程,其实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不断地反思中,教师能够不断地成长。微课程便于传播,教师间可以相互学习好的经验方法。优秀教师有许多好的经验,过去没有恰当的办法总结、传播,而微课程恰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式,固化经验、传播方法,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成长。

从课堂操作方面,是将来学校教育发展的趋势,微课的应用弥补了农村学生家长素质低,不能很好辅导自己孩子的空缺,学生在家中也可以运用网络很好的巩固学习,对学习中的共性问题及一些难点,盲点进行针对性点拨和指导,从而保证自己教学的课堂教学质量。

从学生层面,微课以一个个完整而独立的知识点呈现,学生不懂可以反复播放,针对性的深入学习,利于学生落实重难点知识。避免了往日课堂学习之后学生似懂非懂吃夹生饭的问题。

我目前也只是处于微课制作的初步阶段,技术还很不成熟,各种软件使用还不够熟练,还不能够构成一个知识体系,所有还要向校内校外的地理专家和微课专家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成绩。

双绞线的制作实训报告总结篇三

我想:以前我不是在“酷贝拉”儿童体验馆做过肥皂吗?先用肥皂液体倒入模具,再放入冰箱冷藏,最后就变成了肥皂。用什么方法才可以把固体的肥皂变成“肥皂水”呢?“是用火烧,还是用微波炉蒸?”我疑惑地问妈妈。“用微波炉!干净、方便又省时。”妈妈干脆地告诉我。

我和妈妈忙开了!我快速把零碎的肥皂收集起来放进盘子里,用保鲜膜包起来,放入微波炉用中火烤1分钟。丁冬一声响,“好啦!好啦!”我一蹦三尺高,忙打开来看。让我大失所望的是:肥皂软绵绵的,而且还一大块一大块地粘在一起。

第二次、第三次加热还是失败。我像泄了气的皮球,愁眉苦脸的。妈妈温和地对我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也许是温度不够高的.缘故吧!”

这次我们用高火烤2分钟。丁冬又一次响起,我的心快到嗓子眼儿了。成功啦!!色泽亮丽的肥皂糊流淌着呈现在我的眼前。

我边搅拌,边倒入肥皂盒,重重地压平,然后用牙签在肥皂上刻上自己的名字,最后放入冰箱冰冻30分钟。

功夫不负有心人呀!我终于体验到了做成“大肥皂”的快乐!留心生活,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制作肥皂心得体会600字

双绞线的制作实训报告总结篇四

哈哈哈!国庆放假了,我可以好好玩几天,爸爸也难得有几天清闲,今天晚上,我又跟着爸爸开始学做烤鱼。

我们来到养鱼池旁,挑了一个大约两斤的草鱼,然后把鱼放在案板上,用棍子把鱼给敲晕。接着我带上手套,右手拿住铁刷子,左手按住鱼头,使劲的刮着鱼身上的鱼鳞。过了五分钟,鱼鳞终于被我刮干净了,然后交给爸爸。只见爸爸去掉了鱼腮,然后用刀划开鱼的腹部,从中取出内脏,一边用水清洗,一边用钢丝球在鱼肚里来回刷,鱼便清理干净了。

爸爸把鱼平放在菜板上,在鱼身上切了几个小口,我问爸爸,这是什么意思?爸爸说这样可以让鱼烤得更快,更熟,更透。最后爸爸把鱼放在一个盆子里,在鱼身上撒盐,倒上料酒,腌至20分钟。

我打开烤鱼网,把鱼放在盘子里,把刚才准备的佐料倒在鱼身上。烤鱼就这样做好了,我连忙拿来一双筷子,像小馋猫一样吃起来,哇,好香啊,真是人间美味啊!

今年的国庆过得太爽了,美妙的味道,美好的时光,令我终生难忘!

双绞线的制作实训报告总结篇五

前段时间我参加了我校组织的ppt制作培训,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觉得收获还是很大的,心得体会如下:

由于教育具有其特殊性,并且课件是由教师或受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直接使用,因此课件的设计与制作需要体现一定教学目标,表现特定的教学内容,反映一定的教学策略。

它不仅可以储存、传递和处理教学信息,还能让学生进行交互操作,并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多媒体课件是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综合起来辅助教学的计算机教学程序。因此它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线性限制”,以随机性、灵活性、全方位、立体化方式把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地呈现给学生。优秀的多媒体课件具有知识密度大、表现力强的特点,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字信息,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设计时要做到:

1、文字内容要简洁、突出重点。

文字内容应尽量简明扼要,以提纲式为主。有此实在舍不去的文字材料,如名词解释、数据资料、图表等,可采用热字、热区交互形式提供,阅读完后自行消失。

2、文字内容要逐步引入。

对于在一个屏幕上显示的文字资料,应该随着讲课过程逐步显示。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引入时,可采用多种多样的动画效果,也可伴有清脆悦耳的音响效果,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3、要采用合适的字体、字号与字型。

文字内容的字号要尽量大,选择的字体要醒目,一般宜采用宋体、黑体和隶书。对于关键性的标题、结论、总结等,要用不同的字体、字号、字形和颜色加以区别。

4、文字和背景的颜色搭配要合理。

文字和背景颜色搭配的原则一是醒目、易读、二是要避免视觉疲劳。一般文字颜色以亮色为主,背景颜色以暗色为主。

1、音乐和音响效果不能用得过多,用得过度反而是一种干扰信息,效果适得其反。

2、背景音乐要舒缓,否则会喧宾夺主。

3、要设定背景音乐的开关按钮或菜单,便于教师控制,需要背景音乐就开,不需要就关。

1、图的内容便于观察,图形、图像等画面设计要尽可能大,图的主要处在屏幕的视觉中心,便于学生观察。

2、复杂图像要逐步显示。对于复杂的图,如果一下子显示全貌,会导致学生抓不住重点,也不便于教师讲解。应随着教师讲解,分步显示图形,直到最后显示出全图。

ppt课件经过多次修改完善后,就可以投入使用,除自己在教学中使用外,同时还可以进行交流。推广或发行。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使用课件后,可能会发现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因此,课件投入使用后并不是万事大吉了,还需要不断地收集课件在教学应用中的反馈信息,不断地对课件进行修改、完善与升级,使之更加适合教学的要求,达到实用好用之目的。 总之, 通过学习,我掌握了一点课件制作的知识,但我深深的知道这还远远不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尽力运用学过的知识,争取做到学以致用。

双绞线的制作实训报告总结篇六

今天是周末,原本计划到爷爷奶奶那里和弟弟玩,顺便吃一顿晚饭,但由于放学后我要做数学作业,花了很长时间,完成时已经很晚了,错过了去爷爷奶奶那吃晚饭的时间,于是妈妈问我:“今天只能在外面吃了,你想吃点什么呢?”顿时我的心里便冒出一个吃烤鱼的念头,妈妈也同意了,于是今天的晚餐就定为吃烤鱼了。

在夜市有很多家卖烤鱼的小店,最后我们选中了一家最大的店铺。还没有进门,就人声鼎沸,每桌都坐满了食客。我们选了一个靠墙的位置坐下,就有一位服务员阿姨拿着一张菜单向我们走来,刚刚放到桌上,我就迫不及待的点了一盘蒜香烤鱼,妈妈顺便也点了一些牛肉和金针菇,丰盛极了!

不一会儿服务员阿姨就把一盘滋啦滋啦还冒着热气的烤鱼端了上来,这香味就像一条条欢跳的小鱼,不禁的往我鼻子里钻,闻起来香气扑鼻。细看在烤鱼上有白色的藕粒、黄色的土豆、紫色的洋葱、绿色的芹菜,上面还有星星点点的芝麻粒布满了整条烤鱼。

烤鱼一上桌,我就拿起筷子拨开外层的蔬菜夹起一块鱼肉,未曾细想着就往嘴里送,哎呀,好烫!我的舌头差点就变成了烤舌头,但又舍不得吐掉,赶忙拿起手边的柠檬水猛灌了几口。妈妈看见我这样,说我就像一只偷鱼吃的小猫,还告诉我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唉,原来心急也吃不了热烤鱼啊!

这次可得小心了,我先用筷子夹起鱼肉放进碗里,还呼呼的吹着气,冷冷了一些后,我才把它夹入口中,那浓郁的香味终于和我等待很久的舌头碰面了。中途,我把蔬菜放到各种物体混合的汤汁中,我才不管腻不腻呢,反正好吃才重要!

在我们把这条烤鱼吃到底朝天的时候,外面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妈妈担心雨越下越大便带着我离开了烤鱼店,在临走前,我还依依不舍地看了看被我们吃的一干二净的盘子,就算和它告别了,直到现在烤鱼的美味还在我鼻尖萦绕,久久不能忘怀。

双绞线的制作实训报告总结篇七

这是第二次参加网上培训了。在报名时,一眼就确定了我的学习课程《powerpoint20__课件制作技巧》。说起ppt一点也不陌生,在读书的时候学了个大概;工作几年来,虽然在自己的公开课中也用到了ppt,但几乎每次参加校外的公开课评比,学校里都为我安排了专门的课件老师,我只需要把我的思路跟课件老师讲明,由课件老师操刀,因此我都没有很好的接触课件制作的过程,在ppt的运用细节上,就更不行了。

这次的网上培训课程,老师们把课程分为四个单元,即:ppt制作相关理论,ppt制作基础,ppt制作技巧和课程练习与考察。让我们按照理论——基础——细节——实践的步骤把ppt的学习更细致地学习了一遍。

由于培训的内容进行了细化,特别是“ppt的制作基础”这一单元分得特别详细,这样当我在课后有空余时间的时候,我就可以自主地在网上进行学习,真正的做到随时随地,只要愿意就可以学习,不要受到时间的限制,也不要把时间花在读培训班的路途上。

通过网上有层次、有条理的的学习资料,任何时间都可以拿出来看看、读读、想想,即使这次培训结束了,但这些资料还可以保留下来,以后要用的时候,可以马上拿出来复习一下,这样贴心的学习方式是外面的培训班提供不了的。

在网上培训进入学习之后,有一个老师同学之间互相交流的一个论坛。每次进入论坛,大家都能踊跃地发帖、留言,把自己对课程的认识和疑惑都说出来,再一起研讨,并能互相学习。更让我敬佩的是,老师对于我们提出的疑问,都能及时的给予及时的回复和针对性的解决。

本学期的网上培训就快结束了,我相信所有的学员都和我有一样的感受:收获颇多,感想很多。接下来,我还要参加类似的网上培训的学习。

双绞线的制作实训报告总结篇八

大概是在今年的11月份,我们语文组开教研活动,在这一次的教研活动上,我听到了一个新名词,而且对它既好奇又冷淡,它就是“微课”。丁艳萍老师受邀为我们讲解了微课的含义及制作方法。乍一听,“微课”,我想当然地理解为是一堂微型的课,我们现在一节课的时间是40分钟,还微型,那多少时间算是微型呢?经过丁老师的讲解后,我才明白,原来“微课”,不是指老师在讲台上与学生面对面地教学,而是通过网络来学习,即ppt加头像的方式,这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当时我个人认为应该不是很难制作。这次教研活动,我印象很深,因为我听到了一个新知识,所以好奇;又因为我现在抽身乏术,听了之后也没放在心上,更没有想去制作,所以很冷淡。

过了一个月以后,我接到了丁老师的电话,她居然要我制作微课,我真是大吃了一惊。在电话里,我简单询问了一下具体如何制作课件,丁老师给了我回复,之后丁老师说给我发一些制作微课的软件,我按照她说的话,接收了丁老师发来的软件,存好。自从这次电话后,我完全把丁老师要我制作微课的事抛在脑后了,管都没管过。大概过了半个月,这时丁老师打电话来了,我一看,心想,怎么办好呢,自从那次电话后,这半个月我没着手准备微课的事,心理这时候是说不出的感觉啊,后悔当初怎么就没了解下微课呢,顾不了这么多了,先接了电话再说。果然不出所料,丁老师打电话来就是询问我微课制作得怎么样了,有没有遇到什么难题,我不知怎么回答才好,就敷衍说,我正在准备当中。当时说话的时候心里十分没底,真想找个地缝钻下去啊。丁老师十分热心地说,如果我在录制的时候有困难的话,她可以帮我录,而且我们约定好了一个时间,由她来帮我录。

这下,我知道已经不能再拖了。离我们约定的时间只有6天,对一个对微课完全没接触过的人来讲,我真不知道我能不能把微课录好,但我下定决心我要认真地去准备,绝不辜负丁老师对我的一番关心与期待。

首先,准备录制微课的素材。微课的基本要求是要在5分钟之内就一个问题或者一个重点来讲解,它不要求面面俱到,而是要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基于这样的一个要求,我就留意我上课的时候所讲的一些知识点。每次上完课后,我总会把之前选好的素材推翻,真是苦恼啊!最后我确定了一个主题,就是探究苏轼在《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经过,因为我觉得这个主题基本符合要求。

其次,准备录制的课件。在准备课件之前,我先把丁老师的生命工作阅览室里的所有成员录制的微课看了一遍。接着又看完了所有的关于微课制作的视频讲座。最后,我还看完了丁老师发给我的关于制作课件的一些基本要求等等。在做好一切之后,我对如何制作课件心里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课件页数大概五六页,以美观、大方、简洁为主,按照这些想法,我开始制作了我的第一个微课的课件。

最后,准备开始录制微课。准备好素材和课件后,我选定了晚上来录制我的微课,因为在晚上会比较安静,没有什么杂音。一开始,我全身心地投入到背素材的坏境中,读了五六遍之后,我就尝试着背诵了,背了几遍之后,我觉得应该可以了,就准备要录了。但是我不知道准备的素材大概几分钟能完成,所以我没点课件。我先对着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 6试录了一遍我准备好的素材。这不录不要紧,一录吓一跳啊,我发现了几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是时间稍微长了一点,5分多钟;二是录屏中的我时不时地眨眼睛。看完之后,不行,我觉得我还要多试几遍。经过之前的录制,我简化了一点素材,录制的时候尽量不眨眼睛了。录制第二遍之后,时间上是差不多的,就是一个新的问题又来了,眨眼睛的次数比第一遍的时候少了一些,但是由于过于专注于不眨眼睛,导致的结果是脸上一点表情都没有,声音也没有一点变化,从头到尾都是一个调。接着又开始录第三遍了,我结合之前两遍的优点,改正之前的缺点,又录制了一遍,这次我是边点课件,边讲来着,讲完之后,哈哈,原来,我就只顾着讲课来着,忘了点课件了。哎,再来一遍,在录制第四遍的时候,我心情放松了许多,素材也很熟了,录完之后,我初步满意了。我自我安慰来着,心想,这是我第一个微课,肯定有很多要改进的地方,以后会越来越好的。看来,要录好一堂微课,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以为讲个5分钟,小菜一碟,可真正上“战场”了,才发现问题重重啊。

经过这一次录制微课的经过,我感受颇多啊!心里想当然认为很简单的事情,只有亲身去实践了,才知道其中的难处与艰辛,这就应了一句颠扑不破的真理“实践是检验一切的真理”。这对我以后的为人处事也有很大的帮助,不能过高地抬高自己,也不能过低地小瞧别人,一切应当谦虚而行,应当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往前进。

最后,我真心感谢丁老师,因为有她,我知道了微课;因为有她,我制作了微课;因为有她,我挑战了自我。

双绞线的制作实训报告总结篇九

从没听说过微课,到了解微课,到录制上传微课,这次通过自己动手做微课,学到了不少东西下面谈谈一点学习感受。

微课,刚从于x老师那里听到这个概念时,颇觉得不以为然,五分钟十分钟能讲出什么名堂来呢?亲身经历了一次录制全过程之后,我被它神奇的魅力感染,甚至已经开始喜欢这种上课的形式了。

平时教学过程中,课堂上的激励和碰撞,不时会造就思维的火花。这些火花如果不能及时收集整理,即刻就会化作灰烬变成尘埃,最后也就无形无迹了。但如果能将这些火花及时整理拍成微课,灵动的思维就将化作一粒粒珍珠,被“微课”这根线串起,那么在我的教育生涯里,它们便将成为奋斗的里程上的闪光印迹了。假如某粒珍珠又恰巧为学生赏识,那么这辑微课于人于己都将功德无量。这样想着,做微课的动力便如雨后春笋般萌芽并强劲起来。

确定内容,写好教案并作成课件,整整花了一下午时间。原以为有现成的录制软件,仅录五分钟的课是小菜一碟。等到花了三个小时还没录出自己喜欢的课的时候,我才算真正懂得了“事非经过不明白”的道理,想起来简单的事只有做了才清楚它有多不容易。

因为面对着电脑摄像头的关系,照着念稿很难让声音的抑扬、表情的变化、课件的展示之间和谐地运作。要录的内容一定要熟读成诵,否则就难出效果了。近年来,贪图安逸,记忆力因没经受磨砺而生锈了,要把七八百字一字不漏流畅自如的背下来,我的心里实在有点打怵。但决定了做的事就力争做好,这是我的原则。只好耐下心来一字一句地开始熟悉教案,还好晚上办公室没人,非常的安静,并且教案出自己手,背起来总算不慢。

开始录了,以镜头作为受众讲课,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表情离开了同学们笑脸的引领真不知道该如何支配。录出来的样本中的自己显得生硬机械,不要说别人,就是自己也不愿意多看一眼,这样的课怎么可能达到让人受益的效果呢?想到这里,突然有一种更可怕的念头在我心中升起,平常课堂上自以为是的严谨是否就是这种惹人生厌的表情呢?如果是,看不到自己表情的课堂里,我岂不是已经让人厌烦了很多年?真不敢深想下去……微课的拍摄竟让我有点看清了自己,将来也许可以改进自己的课堂,这不能不说是微课给我的又一大收获了。加之有时忘词的停顿,来来去去拍了很多遍,直到要放学了,才赶紧选了一个赶紧上传。

紧张忙碌而又充实的一个周,对微课这一新生事物的认识,让我受益良多。今后,只要觉得有了素材,我想我还会把它拍成微课。

双绞线的制作实训报告总结篇十

六月初,参加了东师举办的“宽城区智慧教育种子教师培训”,短短的四天,让我得到了系统的学习,对其作用、模式、制作工具、设计理念都有了新的认识。

一、 微课的核心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构思

有很多老师常常说:“我也想做微课,可是我对电脑操作不太熟练,做不成。”其实微课最重要的是设计思路。有了巧妙的构思,总能找到简单的技术来完成它,不会录屏,可以录像;不会用ppt的复杂功能,可以用简单的图片加音乐加文字来体现;实在不行,我们可以采用老办法,一块黑板,加上教师的精彩讲解,然后用手机拍下来;不愿意出镜,也可以啊,能找到很多动画形象代替。只要想做、愿意做,技术不是问题。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了解教学需求,了解学生需求。从实用的角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去设计。

二、 微课的制作固然重要,运用更重要

培训班上,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程帅老师的讲解,他使用了很多的前沿技术,让我极其羡慕。还有吉喆老师的“camtasia studio”熟练运用,也让我自愧不如,以前还觉得自己的信息技术用的不错,现在看到他们才知道,在他们面前自己还是个小学生。为什么平时沾沾自喜的我会如此呢?思考过后得出答案——自己运用得还不够!由此及彼,想到为什么现在的微课资源很多,但老师们却很少使用,有的甚至认为微课只能是学生在家使用,或者只能在平板电脑中使用。这大概是受了几所最先开展研究学校的影响,例如“可汗学院”就是做给孩子们在家收看用的。这种成功经验,在中国可以推广到边远山区,为缺少学校的山区免费建立网络,配备设备。这样也许每个教学点只需要设立指导教师,就能解决缺少教师的问题,以最少的投入,让乡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城里孩子的教育资源。但是如何用?在教学的哪些环节运用?这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研究的,有了运用的经验才能做出更好的微课。微课一定是植根于一线教育这片土壤上的,而不是找些专家们闭门造车,就能制作出适用于一线教育教学的微课。在这点上东师和宽城区的领导们已经意识到了,所以这次参与培训的都是一线的优秀教师。用起来,在用中感悟,在用中不断修改思路,才能做出好的微课。

三、微课重要的不是为了教师的教,而是为了让学生更主动地学

看过很多大赛的微课作品,觉得现在的微课大有取代教师之势。有的微课就是照搬课堂教学;有的微课就是教师一味地讲,而缺少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还有的微课时间过长,缺少趣味。在这一点上我喜欢钟绍春教授不断追问的风格,他经常问我,为什么要制作这个微课?学生在学习这课时有什么难度?我还喜欢宽城区教师进修学校李校长的提醒:“要注意学科知识的体现!”这些交织融合在一起,让我时刻考虑到学生的需要。微课要短小、有趣、有互动,这样的微课学生才会喜欢!

四、微课要多样化

以前我认为微课只是用于教学,通过培训我了解到,微课的角度很多样,有的可以用于让学生自学,有的可以用于指导学生学,有的可以用于课后辅导……。以前我觉得做微课只是老师的事,通过培训我知道了,微课的制作要有学生的参与,甚至放手让学生制作,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这样来自于同学的经验更容易让孩子们感兴趣而接受。写到这里,我不禁大胆设想一下,可不可以让家长也参与进来?现在不是流行用微信晒宝贝的成长吗?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发起一个活动,例如:“朗读刚学的诗歌”,让家长在家录成视频晒出来!

几天的学习,让我觉得时间飞快,意犹未尽,期待更多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