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法心得体会(实用5篇)

小编: HT书生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生活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宝贵财富。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诉讼法心得体会篇一

诉讼是指当两个或多个当事人发生民事纠纷时,通过法院等正规途径解决争议的一种法律程序。在参与诉讼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诉讼流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下面将结合自身经历,从诉讼起诉、质证、辩论、裁判、执行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诉讼流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是诉讼起诉阶段。在准备起诉材料时,我深刻体会到了案件事实的准确性和证据的充分性对于胜诉的重要性。为了确保案件能够顺利进行,我亲自搜集了大量相关证据,并进行了归纳整理。在起诉过程中,透过详实的事实描述和充分的证据陈述,我能够理清案件的经过和争议焦点,进而为后续的质证和辩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质证阶段。在庭审中,质证是双方当事人通过提供书证、物证、证人证言等手段,对自己的主张进行证明。通过参与庭审,我发现质证过程的严谨性和逻辑性对于案件的最终判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仔细研究庭审记录和参与辩护过程,我了解到质证的关键在于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只有确保提供的证据具备充分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才能够使得法官更好地理解和认同我们的主张。

然后是辩论阶段。辩论是当事人在庭审中对对方的主张提出反驳或辩解的过程。通过辩论,双方当事人可以对自己的观点进行更深入的阐述,并对对方的意见提出质疑和批驳。在参与辩论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辩论的艺术和技巧对于案件的成功非常重要。通过充分了解案件事实和法律法规,以及透过清晰的思路和有力的措辞,我们可以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争取法官的支持和认同。

接着是裁判阶段。裁判是指法官根据庭审质证和辩论的情况,依法以公正的态度作出判决的过程。参与庭审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了法官的公正、尽职和权威对于案件结果的决定性作用。在法官作出判决之前,法官会仔细审查庭审记录、卷宗材料以及相关法规,确保判决符合法律规定。作为当事人,我们要积极配合法官的审理工作,并为自己的权益争取最大的保障。

最后是执行阶段。执行是指将法院判决或裁定强制执行的过程。在执行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判决的及时性和执行的刻不容缓性对于维护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在执行过程中,我积极跟进案件进展,并与执行机关保持沟通,确保判决能够尽快得到有效执行。执行过程中面临的难题和挑战也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于诉讼流程的理解和认识。

总结而言,参与诉讼流程使我深切领悟到了法律的公正、权威和效力,也让我对于案件的处理更加缜密周详。在这个过程中,我经历了案件准备、庭审、判决和执行的各个环节,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通过了解诉讼流程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我深切体会到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为将来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和合法权益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诉讼法心得体会篇二

第一,法律至上原则。在依法行政中,法律至上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一些内容:1.法律是依法行政的最高规范。2.依法行政规则。政府的依法行为必须有法律依据。在法律没有规定时,行政机关无权像公民那样自由地活动。3.合法性规则。行政行为的范围和内容必须由法律设定。4.保证实施原则,行政机关必须以自己的行为来保证法律的实施。行政机关的职责是执行和实施法律,对于行政机关来说,不仅有消极的义务遵守法律,而且有积极的义务采取行动,保证法律的实施。

第二,正当程序原则。程序是实体的保障。没有正当程序的规范,行政法治要求的法律至上就难以实现。因此,行政法治对法律至上的要求必然要通过正当程序来实现。

第三,公平救济原则。依法行政意味着行政相对人能够及时有效地通过法律渠道纠正行政侵权行为,也就是必须存在公平有效的行政救济。

二、行政控权依法治国

我国依法行政的提法是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如果说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法治权,体现依法治国实质要求的依法行政,必然以行政控权作为其本质内容,这是我国依法行政的本质特点。

三、走向行政法治的具体步骤

1、提高行政执法效率。如果说,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行政的前提的话,那么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则是行政执法的关键。

2、提高公务人员素质。公务员是依法行政的主体,是代表国家的形象,执法的好坏将影响到整个西部开发的成功与否。守法、护法又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义务。只有全民法律意识增加了,行政执法才有广泛的基础。

总而言之,行政机关应积极能动地发挥其管理功能,服务功能,并适度运用自由裁量权,提高行政效率。必须坚持法治原则、法律至上原则、正当程序原则、公民救济原则。建立依法行政的法律体系,强化依法行政观念,为实现依法治国起引导、桥梁作用。

行政诉讼法学习心得

诉讼法心得体会篇三

诉讼流程是指当一方因为某种权益的受损而诉诸法院寻求公正维权的过程。在诉讼流程中,作为当事人的我们要经历繁琐的诉讼程序,严格遵守法定程序,以确保自己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在我个人的诉讼案件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诉讼流程的重要性和需要注意的事项。本文将从诉讼的起诉、举证、辩论、判决以及申诉等五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首先,起诉是诉讼流程的第一步。起诉应当简洁明了,并且确保法律事实的准确性。在起诉的过程中,我注意到起诉状的必要性。起诉状是诉讼的基础,通过起诉状能够明确地陈述自己的请求和诉讼事实,并对原告进行合法的诉求。同时,在起诉状中,也需要明确对方当事人的身份和住所,以保证法院可以正当地传唤对方。

接下来,在诉讼流程中,举证是当事人必须重视和准备的环节。举证是指当事人根据诉讼事实和法律规定,在法庭上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的过程。在举证过程中,我深感证据的重要性。证据必须是真实、合法且充分的,要求提供的证据能够可以证明自己的权益受到了损害。为了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我尽可能地收集了大量的相关证据,并结合法律文献对证据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分析。

辩论是诉讼流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双方展示自己主张和辩护的阶段。在辩论中,我深刻理解到辩护的重要性。辩护是当事人为自己提出的请求或者答辩提供法理和证据等理由,以达到保护自己权益的目的。在辩论中,我深化了对相关法律规定和法律解释的理解,并充分发挥好辩论的技巧,力求将自己的主张阐述得更加清晰、有说服力。

判决是诉讼流程中最终的结果,也是当事人所追求的正义和公正的表现。在判决阶段,我明白了法院的判决是基于法律和证据的,以实现公正和合法为出发点。尽管法院的判决有时候并不能完全符合当事人的期待,但我深知,只要能够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诉讼,并能够坦然接受判决结果,也是一种胜利。

最后,诉讼流程中申诉环节的出现,为当事人提供了再审机会。虽然申诉的成功率较低,但在某些情况下,审判错误或者其他变故可能会导致二审的机会出现。在申诉中,我明晰了申诉的目的和条件,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申诉。

总之,诉讼流程体现了法治社会的原则和精神。在我个人的诉讼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诉讼流程对于公平公正的作用和重要性。只有通过严格遵守法定程序,合法合理地进行诉讼,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有效的维护和保护。希望在未来的诉讼案件中,我能够更好地把握诉讼流程,以期达到更加满意的结果。

诉讼法心得体会篇四

民诉法是重要的基本法之一,不仅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进行 民事诉讼活动和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基本规则, 而且对于及时解 决民事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近日,民行科组织本 科干警认真学习新修改的民诉法,逐条解读、相互交流、充分探讨、 热烈讨论。本次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共 60 条,对原民事诉讼法修 改和增加 80 多处,与民行检察监督有关的 8 项,内容涉及民事案件 管辖、证据规定、案件送达、立案、审理、执行、审判监督等,范围 很广。民行检察监督工作是此次民诉法修改的重中之重。

一、修改后民诉法拓展了民行检察监督范围 民事诉讼法修改强化了对民事诉讼活动的全面监督, 加强检察机 关的监督职能,以达到维护司法公平、公正的目的。

(一)从总则上为监督范围的扩大提供明确的依据。民诉法将第 14 条“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修改为“人 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该条的争议点在于审判活 动是否包括执行,检法两院从 91 年开始就对该问题争论不止,面对 法院执行等问题的日益严峻,将民事诉讼从受理、立案、调解、庭审 到执行整个诉讼程序纳入检察监督范畴是全国各级检察机关一直在 坚持实践的,也是势在必行的,因此该条修改确保了检察机关的全面 监督,成为民诉法修改的一大亮点。从此,各级检察机关探索的立案 监督、调解监督、执行监督等工作就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不再属于 1 创新案件,而是实实在在的常规案件。在具体条款中也进一步明确了 各项监督权力,如民诉法第 208 条规定,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 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提出抗诉。修改民诉 法第 235 条规定, “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 。

法律首次对调解和执行监督作了具体明确规定,这对强化调解、执行 的监督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监督方式的增加与丰富。原民诉法仅将抗诉规定为民事监 督措施,而抗诉因上级抗诉、时间长、法院难以接受,改判率不高等 问题而影响监督效果。多年来,各级检察机关均探索实施再审检察建 议与检察建议制度,并有大量的成功案例与规范性文件出台。再审检 察建议具有时间短、法院易于接受、可实现同级监督的优点而大力推 广,但因在法律上无名分,影响了监督效果。修改民事诉讼法第 208 条、209 条规定了检察机关可以向法院发出检察建议,从而明确将检 察建议纳入了监督措施。

检察建议内容丰富, 主要包括再审检察建议、 纠正违法检察建议等,方式更加灵活柔和,这也推动检察机关大力开 展同级监督工作,以提高监督效果。

(三) 强化监督手段。

原民诉法对民行监督的保障措施没有规定, 致使民行监督乏力,修改民诉法则强化了监督的保障措施。一是明确 规定调查取证权。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权一直是一个争议的问题,其 证据效力因没有法律规定而受到置疑, 已严重影响了民行监督正常开 展。修改民诉法第 210 条规定:

“人民检察院因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提 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需要, 可以向当事人或者案外人调查核实有关 情况。

”这有利于检察机关把握事实、核实证据、做出判定。二是规 2 定了对审判中违法行为进行监督。

修改民事诉讼法第 208 条规定:

“各 级人民检察院对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 法行为,有权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

”检察机关可以明正言 顺地对审判活动中的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取证实施监督, 以强化监督力 度。

(四)增加公益诉讼制度。随着食品安全事故与环境污染问题 的不断加剧, 在民事诉讼中增加公益诉讼制度得到了人大代表与专家 学者的支持。对于检察机关,已经有部分检察院开始尝试提起公益诉 讼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修改民诉法第 55 条规定, “对污染环境、 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法律规定的机 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该条规定给检察机关提供 了一条公益诉讼道路的方向, 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法律明确检察机关提 起公益诉讼的地位, 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检察机关能够实现公益 诉讼良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 那么在下次民诉法修改中或许就能 将检察机关的主体资格写入民诉法中了。

二、准 确 把 握 检 察 机 关 的 工 作 重 点 修改后民诉法确立了多元化民事检察监督格局, 目前最重要的工 作就是如何按照修改后民诉法要求做好各项监督工作。

一是强化职权 意识,以修改后民诉法实施为契机,转变工作思路,增强工作的积极 性、主动性,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变等案上门为主动出击。重点 应该是加强对程序违法案件、渎职审判行为、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 共利益的判决、裁定、调解等三类案件的抗诉。程序违法的背后,往 往隐藏着司法腐败,造成司法不公,程序违法侵害的不仅仅是私权, 3 而且还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应当成为检察监督的重点。二是积极受 理当事人抗诉申请,要严格把好受理关。只有符合法律的三种情形, 检察机关才能受理其申请。对于检察机关已经抗诉过的案件,当事人 也不能再申请抗诉。检察机关应当及时审查,在法律规定的时限内作 出是否抗诉的决定。对于不符合抗诉条件的,应当在不抗诉决定中详 细阐明不抗诉的理由,并做好息诉工作。同时,灵活运用其他监督手 段,除抗诉外,民事检察监督还可以通过检察建议、再审检察建议等 方式进行。

诉讼法心得体会篇五

201xx年 8 月 31 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会第二十八次 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的决定》 。当得知修改决定审议通过时,作为基层检察院的 一名民行干警,还是有些激动的,毕竟我们见证了民诉法从 200xx年修改到 20xx 年修改草案的出台直至今日修改决定的 通过,并且在去年修改草案征求意见时,因为草案内容对检 察机关工作不利,在市院的带领下,全市民行干警联名提出 二十条意见上报全国人大法工委。这期间,我们不仅仅是关 注,而是一直以实际的工作、不断的创新实践来为民诉法修 改提供基层经验,尽一点力所能及的力量。当看到曾经举步 维艰的创新工作如今被以法律的形式“正名”后,心中无疑 是自豪的,但对此我们并不盲目乐观,反而有着更大的责任 感和危机感,因为今后面对的民行检察工作将是一个全新的 无法预知的形势,从高检院到基层院都将严阵以待,来迎接 民诉法修改后带来的种种挑战和难题。

9 月 27 日至 29 日,在市院某副检察长及民行处领导的 带领下,我同各县区院的民行干警们一起到该地参加了全省 民行检察人员新修改民事诉讼法理解与适用学习班,听取了 全国人大法工委、最高人民检察院民行厅、中国人民大学法 学院教授授课,收获颇丰。同高层领导与专家学者的交流, 能够更深入理解民诉法修改的原意与目的,对指导今后基层 检察院民行检察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修改民事诉讼法的决定共 60 条,对原民事诉讼法 修改和增加 80 多处,与民行检察监督有关的 8 项,内容涉 及民事案件管辖、证据规定、案件送达、立案、审理、执行、 审判监督等,范围很广。扈纪华主任授课时说:

“此次民诉 法修改是检察院的一次全面胜利。

”对于这种评价,虽然很 多民行干警持保留态度,但这也表明了民行检察监督工作是 此次民诉法修改的重中之重。

一、修改后民诉法拓展了民行检察监督范围 民事诉讼法修改强化了对民事诉讼活动的全面监督,加 强检察机关的监督职能, 以达到维护司法公平、 公正的目的。

(一)从总则上为监督范围的扩大提供明确的依据。民 诉法将第 14 条“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 监督”修改为“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诉讼实行法律监督” 。

该条的争议点在于审判活动是否包括执行,检法两院从 91 年开始就对该问题争论不止,面对法院执行等问题的日益严 峻,将民事诉讼从受理、立案、调解、庭审到执行一整个诉 讼程序纳入检察监督范畴是全国各级检察机关一直在坚持 实践的,也是势在必行的,因此该条修改确保了检察机关的 全面监督,成为民诉法修改的一大亮点。从此,各级检察机 关探索的立案监督、调解监督、执行监督等工作就有了明确 的法律依据, 不再属于创新案件, 而是实实在在的常规案件。

在具体条款中也进一步明确了各项监督权力,如民诉法第208 条规定,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可以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提出抗诉。修改民诉法第 235 条规定, “人民检察院有权对民事执行活动实行法律监督” 。

法律首次对调解和执行监督作了具体明确规定,这对强化调 解、执行的监督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监督方式的增加与丰富。原民诉法仅将抗诉规定 为民事监督措施,而抗诉因上级抗诉、时间长、法院难以接 受,改判率不高等问题而影响监督效果。多年来,各级检察 机关均探索实施再审检察建议与检察建议制度,并有大量的 成功案例与规范性文件出台。再审检察建议具有时间短、法 院易于接受、可实现同级监督的优点而大力推广,但因在法 律上无名分,影响了监督效果。修改民事诉讼法第 208 条、 209 条规定了检察机关可以向法院发出检察建议,从而明确 将检察建议纳入了监督措施。检察建议内容丰富,主要包括 再审检察建议、纠正违法检察建议等,方式更加灵活柔和, 这也推动检察机关大力开展同级监督工作,以提高监督效 果。

(三)强化监督手段。原民诉法对民行监督的保障措施 没有规定,致使民行监督乏力,修改民诉法则强化了监督的 保障措施。一是明确规定调查取证权。检察机关的调查取证 权一直是一个争议的问题,其证据效力因没有法律规定而受 到臵疑, 已严重影响了民行监督正常开展。

修改民诉法第 210 条规定:

“人民检察院因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提出检察建议或 者抗诉的需要,可以向当事人或者案外人调查核实有关情 况。

”这有利于检察机关把握事实、核实证据、做出判定。

二是规定了对审判中违法行为进行监督。修改民事诉讼法第 208 条规定:

“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审判监督程序以外的其他审 判程序中审判人员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 察建议。

”检察机关可以明正言顺地对审判活动中的违法行 为进行调查取证实施监督,以强化监督力度。

(四)增加公益诉讼制度。随着食品安全事故与环境污 染问题的不断加剧,在民事诉讼中增加公益诉讼制度得到了 人大代表与专家学者的支持。对于检察机关,已经有部分检 察院开始尝试提起公益诉讼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修改民 诉法第 55 条规定, “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 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 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扈纪华主任指出社会团体无疑是 提起公益诉讼最有力的力量,法律规定的机关也需要有待于 其他法律进一步明确规定,但是她并没有提到检察机关是否 可以提起公益诉讼,但是汤维建厅长明确指出了检察机关是 提起公益诉讼的天然代表,看来对于检察机关能否提起公益 诉讼仍旧在理论界意见不一。全国人大会法制工作委员 会副主任王胜明在答记者问的时候说到,公益诉讼主体可以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然后总结经验。因此说,该条规定给 检察机关提供了一条公益诉讼道路的方向,我们可以通过其 他法律明确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的地位,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检察机关能够实现公益诉讼良好的法律效果与社 会效果,那么在下次民诉法修改中或许就能将检察机关的主 体资格写入民诉法中了。

二、 修改后民诉法对民行检察监督工作提出的难题 (一)申诉前置性规定带来的影响。修改民诉法第 209 条规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申 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一)人民法院驳回再审的;(二)人民 法院逾期未对再审申请作出裁定的;(三)再审判决、裁定有 明显错误的。

”该条规定为当事人向检察机关申诉设臵了前 臵程序,即必须先向法院申请再审,等法院作出判定后,才 能向检察机关申诉。换句话说就是法院能够自己救济的,自 己救济,不能救济的,由检察院救济。这样的规定将会产生 什么样的后果呢?领导的看法认为当事人先向法院申诉是 法院给检察院挡了一刀,也能解决再审没完没了的问题。通 过市院岗位练兵活动,大家一起讨论的结果,还是认为该条 规定前途莫测。

我们假设了两种结果, 一个是案件数量骤减, 本来像该地区申诉案件数量就少,让法院理过一遍后,能抗 诉的案件数量更少了。该条规定第一项“人民法院驳回再审 申请的” ,当事人可以向检察院申诉,法院都不同意再审的 这种情况下,检察院即使发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法院改判 的可能性有多少?该条规定第二项“人民法院逾期未对再审 申请作出裁定的” ,当事人可以向检察院申诉,这种情况下, 我们认为检察院可以发出检察建议要求法院作出裁定,法院 5 裁定再审了,就法院自己去审了,法院裁定不审就又回到了 第一项的规定。

检察院也可以不管法院如何裁定, 只要逾期, 检察院就抗诉,但这种情况实践中也较少。第三项“再审判 决、裁定有明显错误的。

”随着法官队伍素质的提高、执法 的严谨性,能够看出明显错误的判决、裁定毕竟是少数。因 此,上述三项规定将检察机关的监督限定在了后臵的位臵 上,案源大幅度减少,似乎成为必然。

我们假设的第二种结果是,案件数量的剧增,这其中主 要是指息诉案件,大量的法院难以消化的缠访缠诉的案件转 移到了检察院。在经历过法院的两审终审、审监程序后到达 检察院的案件,都将是极难的社会影响大、耗时长、难调、 难和、难判的案件,检察机关应当有心理准备来应对巨大的 息诉压力。

总的来讲,该条规定还是反映了高检院对于民行工作近 年来的指导性意见,即办案结构要发生转变,增加对于程序 的监督,通过诉讼活动监督、违法调查等形式强化对同级法 院监督。两年前,市院提出抗诉案件收回市院办理,基层院 作创新工作,包含执行监督、调解监督、督促起诉、行政执 法监督等工作。当时,各县区院还是不理解的,那么现在看 来,在市院的带领下,这两年的转型,办案结构的调整,是 符合实际变化与法律规定的趋势的,为全市民行检察工作适 应明年新民诉法正式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办案期限缩短带来的影响。修改民诉法第 209 条第二款规定, “人民检察院对当事人的申请应当在三个月内 进行审查,作出提出或者不予提出检察建议或者抗诉的决 定。当事人不得再次向人民检察院申请检察建议或者抗诉。

” 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中规定的审查期限是自调卷后 三个月内审查终结,现民诉法规定为自当事人申请后三个月 内作出决定,无形中缩减了办案期限。调卷问题一直是检察 机关民行工作瓶颈,全国各地情况不一,有的只让阅卷,不 让调卷, 有的则需各级领导批示, 承办人查看之后才让调卷, 所以耗费的时间不短,这促使我们进一步提高办案效率,高 质量完成审查工作。同时,申诉人申诉期限也由原来的两年 变为六个月,期限大为缩短,需要引起当事人的高度重视。

(三)概括性规定对具体操作带来的影响。执行难、执 行乱是执行的现实问题,这次民事讼诉法修改从总则、分则 条文规定了检察机关可以对执行进行监督,但如何监督却无 明确依据,仍需要各级检察院的工作实践来形成规范性的工 作制度。目前,调解已成为法院结案的主要方式,能够占到 70%的结案率。调解中出现的问题也是越来越多,调解的现 实问题是存在大量的强制性调解,强迫权利人作出让步的调 解,利用调解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第三人利益的虚假 调解。修改民诉法规定检察机关能对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 共利益的调解案件进行监督, 那么实践中大量的强调、 诱调、 违法调解及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案件如何监督呢?我们可以 根据两高会签文件第七条,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符合本 意见第五条、第六条规定情形的判决、裁定、调解,经检察 委员会决定,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再审检察建议。

”将 新民诉法与两高会签文件结合起来办案,更具有实际意义。

三、准确把握检察机关的 工作重点 修改后民诉法确立了多元化民事检察监督格局,目前最 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按照修改后民诉法要求做好各项监督 工作。一是强化职权意识,以修改后民诉法实施为契机,转 变工作思路,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被动监督为主 动监督,变等案上门为主动出击。重点应该是加强对程序违 法案件、渎职审判行为、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判 决、裁定、调解等三类案件的抗诉。程序违法的背后,往往 隐藏着司法腐败,造成司法不公,程序违法侵害的不仅仅是 私权,而且还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应当成为检察监督的重 点。二是积极受理当事人抗诉申请,要严格把好受理关。只 有符合法律的三种情形,检察机关才能受理其申请。对于检 察机关已经抗诉过的案件,当事人也不能再申请抗诉。检察 机关应当及时审查,在法律规定的时限内作出是否抗诉的决 定。对于不符合抗诉条件的,应当在不抗诉决定中详细阐明 不抗诉的理由,并做好息诉工作。同时,灵活运用其他监督 手段,除抗诉外,民事检察监督还可以通过检察建议、再审 检察建议等方式进行。

对于新民事诉讼法的学习讨论还在不断进行,现有知识 的掌握远不能满足办案的需要,下步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 学习,强化交流探讨,为 20xx 年新民事诉讼法的正式实施 做好各项准备,确保民行检察工作实现平稳发展。